印楝苗密度的估算方法

印楝苗密度的估算方法

一、苦楝育苗密度的估算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清莹[1](2018)在《火力楠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认为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 Dandy)又名醉香含笑,属木兰科(Magnoliaceae)含笑属(Michelia)常绿大乔木,是南方重要的乡土珍贵用材和多功能高效益树种。针对火力楠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匮乏,良种缺乏的现状,本研究利用15个数量性状4个质量性状,并借助近红外光谱技术、转录组测序技术以及EST-SSR分子标记等,从表型、生理生化和分子水平等对火力楠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进行系统性研究,多方面揭示了火力楠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特点,分析了参试种源/家系关键性状的群体遗传变异规律,为火力楠优良材料的选择、遗传改良和育种计划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利于促进其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的推广应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各生长性状、侧枝密度与侧枝粗细在种源间、家系间均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表明以上性状在种源水平和家系水平均具有很大遗传改良的潜力;而主干通直度和主干分叉性差异不显着。生长性状的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2.038,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而形质性状的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仅为0.805,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单株遗传力上,主干通直度、主干分叉性和侧枝密度几乎不受遗传控制,侧枝粗细受低度遗传控制,树高、胸径和材积受中度遗传控制,冠幅受高度遗传控制;家系遗传力上,树高、胸径、材积、冠幅和侧枝粗细均受高度遗传控制。采用20%入选率,主要性状的遗传增益分别为:树高3.146.23%,胸径7.3718.78%,材积10.1433.01%,冠幅8.7321.81%和侧枝粗细3.8212.02%。遗传相关与表型相关上,树高、胸径、材积和冠幅各性状间均呈极显着正相关;纬度与树高、胸径、材积和冠幅等性状呈极显着负相关,与主干通直度和侧枝粗细呈极显着正相关,海拔因素对侧枝密度呈显着正相关。(2)材性性状中木材密度、纤维宽度和纤维长宽比在种源间、家系间均存在极显着性差异(P<0.01),体现出较强的选育潜力,而纤维长度在家系间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种源间差异不显着。各材性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平均为2.064,体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木材基本密度、纤维长度和纤维长宽比无论是单株遗传力还是家系遗传力均较高,受高度遗传控制;纤维宽度单株遗传力与家系遗传力均较小,受中度遗传控制。采用20%入选率,各材性性状遗传增益为:木材密度2.435.12%,纤维长度4.029.60%,纤维宽度1.032.61%和纤维长宽比2.736.86%。材性性状相关性分析表明:经度与纤维长度与纤维长宽比呈显着正相关;木材密度与各生长性状间均呈显着正相关,而纤维宽度与生长呈显着负相关,纤维长度与纤维宽度呈显着负相关,火力楠木材密度可以与生长性状联合选择,而纤维长度需独立选择。(3)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建立的火力楠叶片氮、磷和钾元素含量的预测模型较好,可用于火力楠叶片矿质营养的预测,其中氮元素预测模型最优。火力楠叶片养分含量上,氮元素与钾元素在种源间、家系间均存在极显着差异;磷元素在家系间存在显着差异而种源间差异不显着。叶片形态性状叶长、叶宽、叶长宽比和叶面积等指标在种源间、家系间均表现出极显着差异(P<0.01),具有丰富的变异;各叶片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均较大,总体平均值为2.082,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火力楠叶长、叶宽和叶面积均与树高呈显着正相关,表明这些叶片性状可作为火力楠生长速率的辅助选择指标。氮元素与磷元素、钾元素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而钾元素含量与叶长、叶宽及叶面积均呈现极显着正相关,也与树高呈显着正相关;氮元素和钾元素与经度呈显着正相关;叶长,叶面积、氮元素和钾元素与纬度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叶长、叶面积与海拔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4)利用多目标决策分析法,利用树高、胸径、冠幅、侧枝粗细、叶面积、钾元素含量、木材密度和纤维长宽比等指标对火力楠种质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价,表现较优的种源为种源13、种源2、种源3和种源4为较优种源;表现较优的家系为家系10、家系36、家系78、家系17、家系16、家系45、家系2、家系82、家系52、家系25、家系15和家系61共12个家系为较优家系。入选较优家系时,入选率为12.24%,主要性状的平均遗传增益分别为树高3.50%,胸径7.37%,冠幅6.45%,木材密度1.49%,纤维长宽比的2.04%。从综合评定结果来看,广东省的种源优于广西地区的种源,其中高州的2个种源均表现较优;广西玉林的种源表现较差,但是在家系水平,广西地区有的家系也表现较优。(5)为发掘和分析火力楠SSR位点,对火力楠根、茎和叶进行转录组测序,共获得97 503条Unigenes,N50为1 010 bp、平均长度852 bp,所获得序列质量相对较高,蕴含信息量较大。共61 205条(62.77%)Unigenes成功注释到COG、GO、KEGG、Swiss-Prot和NR数据库。差异基因表达分析得出,根与茎、叶之间的差异基因相对校多,茎与叶差异基因相对较少;对Unigenes进行SSR位点的发掘和分析,共发现含SSR的序列21 218条,共得到27 379个SSR,出现频率为28.08%,平均约每3 kb出现1个SSR。单碱基和二碱基重复为火力楠SSR主要重复单元类型,所有重复基元共85种,其中(A/T)n所占比例最高41.65%。在SSR序列长度变化范围最大的为单碱基重复SSR,其次是二碱基重复。火力楠转录组SSR位点的出现频率高、分布密度大、基元类型丰富、重复次数较高、长片段较多,具有较高的多态性潜能。12个EST-SSR标记应用于火力楠10个天然群体的遗传多性样研究,共检测到162个等位片段,平均每个位点13.5个等位片段,平均有效等位片段为6.161;Shannon多样性指数I平均为2.001;各位点的多态性信息量(PIC)平均为0.802,位点多态性较高;群体多样性水平也较高,各种源期望杂合度(He)平均值为0.763,Shannon指数(I)平均值为1.725。各群体间分化水平较低,12个位点的平均分化系数(FST)仅为0.061,平均基因流(Nm)为4.384,分子方差分量中群体间方差分量仅占3.656%,说明火力楠群体的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群体总体遗传一致度平均值为0.813,遗传距离平均值为0.214;群体间地理距离与遗传距离相关不显着;以遗传距离对火力楠群体进行UPGMA聚类,可以被分为2大类群4个亚类群。

李培[2](2015)在《红椿地理变异及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红椿(Toona ciliata Roem.),又名红楝子,是楝科(Meliaceae)香椿属(Toona)树种,属落叶或近常绿乔木,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早期生长快,材质优良,是我国南方地区优质速生用材树种,被誉为“中国桃花心木”。本文以红椿天然群体及群体内单株为研究对象,首次在中国全分布区内收集种质资源,并引进了澳大利亚东海岸的红椿种源。通过种源和家系育苗造林试验,利用表型性状和SRAP及SSR分子标记多样性研究,揭示了红椿地理变异规律及其趋势,分析了红椿种群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程度,研究结果为红椿优质种质资源的保育开发、育种策略制定与可持续遗传改良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中国分布区内30个红椿种源14个表型性状变异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源间及种源内差异显着。各性状在种源间的方差分量百分比平均达52.46%。果实及种子多数性状受遗传控制强。经向变异是红椿多数表型性状地理变异的主要模式。除小叶柄长外,叶片、果实及种子性状均呈现由东到西逐渐减小的趋势。叶片、种子及果实大小呈极显着正相关。根据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30个红椿种源被分为华东与华中区和西南与华南区两大地理类群。2.红椿木材密度范围在0.2804~0.5346 g/cm3之间,均值为0.4222 g/cm3;纤维长度为443.10~646.58μm,属于短纤维。中国红椿19个种源在木材密度和纤维形态上均具有显着差异。西南及华南地区红椿种源木材密度较华中及华东地区大,木材更优良,加工利用价值更大。3.红椿各种源和家系在苗期及幼林阶段生长性状差异显着。苗期苗高、地径及冠幅的种源遗传力均在0.85以上。多地点造林试验,在幼林生长性状上种源与地点的交互作用显着,广东增城、湖南桃林及广西东门试验地树高及胸径种源遗传力分别为0.811±0.0787、0.7620±0.0796、0.8660±0.0552和0.7330±0.1180、0.8320±0.0540、0.8760±0.0329,属于高遗传力,种源选择的遗传增益较大。家系间高生长及径生长差异达到显着水平,家系遗传力在0.5以上。4.红椿苗期生长呈“S”型曲线,不同种源生长节律表现各有差异。在速生期中,东部地区种源苗高及地径生长的持续时间均比西部地区种源持续时间长50天左右,但在此期间生长量较小,并且年总生长量较低。利用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RAP)及简单序列重复(SSR)两种分子标记对中国和澳大利亚红椿种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24对SRAP引物组合共扩增出505条多态性条带,引物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均值为0.41。基于SRAP分子标记,40个红椿种源间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3770;种源内Shannon’s信息指数(1)变动幅度为0.1575-0.4675,种源间均值为0.5569。12个红椿SSR位点共检测到147个等位基因,PIC值整体均值为0.723。SSR位点连锁不平衡检测表明位点间相互独立。等位基因数(Na)和有效等位基因数(Ne)范围分别为2.2500~5.8333和1.9362~3.3765,说明红椿资源的等位基因偏少,种源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丰度。AMOVA分子变异分析表明:红椿总的遗传变异中有75.31%存在于种源内。红椿基因流(Nm)均值为0.605,基因流动程度不大。由于红椿分布地区生境片段化,使各群体在空间上相对隔离,由于东西部种源花期相差2-3个月,基因交换频率低,流动程度小,从而加大了地理变异。5. STRUCTURE分析将40个红椿种源分成两大组,云南、四川、广西、贵州各种源与广东云浮和澳大利亚种源为第一组;湖北、湖南、浙江、江西、福建、安徽种源与广东乐昌为第二组。基于SRAP分子标记,采用非加权平均法(UPGMA)聚类分析,将红椿40个种源划分为4大类。第1类包括14个种源,主要包括来自华中和华东地区的红椿种源;广东乐昌种源独立形成第Ⅱ类;第Ⅲ类包括13个种源,主要来自西南和华南地区。广东云浮种源和澳大利亚10个种源组成了第Ⅳ类。主成分分析得到的结果与聚类分析结果相似。SSR标记将40个种源分为两大类,与遗传结构分析结果一致。对SRAP及SSR分子标记相关系数进行Mantel相关性分析,r值为0.6883,二者具显着的相关性,两者结合使红椿40个种源遗传结构地域性更加明确。此外,30个中国红椿种源存在地理隔离模式(IBD)。

吴清洋[3](2009)在《汕头牛田洋锯缘青蟹病害发生的环境因素及中草药防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俗称青蟹)属肉食性、广盐、广温性海水经济甲壳动物,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重要的海洋经济养殖蟹类,也是汕头市的传统特色优势水产养殖品种。自2004年秋冬以来,每年911月,汕头牛田洋养殖区的青蟹病害严重,经济损失较大。为了探讨青蟹病害的原因,寻找有效的病害治疗和防控方法,本课题组对此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现已查明:副溶血弧菌、嗜水气单胞菌和寄生性腰鞭毛虫是牛田洋青蟹的主要病原。本论文主要从养殖水体理化因子(温度、盐度、溶解氧、pH、化学耗氧量、无机氮、无机磷)和生物因子(水体底泥中的异养菌与弧菌)等方面,探讨青蟹病害发生与养殖环境的关系;同时,开展青蟹细菌性病害(嗜水气单胞菌、副溶血弧菌)的中草药防治实验,试图寻求一种有效而安全的青蟹病害治疗方法。主要结果如下:一.牛田洋青蟹病害爆发的环境因素从牛田洋围垦区大顺公司的水产养殖基地选取4个100亩左右的青蟹养殖池塘作为采样、监测点,于2007年和2008年的412月,每月进行12次的定点环境监测、采样及病害调查,分析测定如下指标:水体的温度、盐度、溶解氧、pH,亚硝态氮(NO2--N)、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N)及无机磷(PO43--P)的含量,化学耗氧量(COD),细菌数量(弧菌和异养菌);池塘底泥的细菌数量。结果发现:在07年和08年,养殖环境各因子与病害爆发都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且变化趋势基本一致。48月,青蟹健康状况良好,基本没有病害发生;自9月中下旬开始出现青蟹病害,10月份病害尤为严重,主要表现为黑鳃、甲壳黄斑、体内腹水等症状。两年内,各指标的变化范围:NH4+-N 76.63235.63μg·L-1、NO2--N 6.1527.75μg·L-1、NO3--N 22.33174.83μg·L-1、PO43--P 8.2744.81μg·L-1、水体异养菌27.25×105157.93×105 cfu·L-1、水体弧菌9.75×103116.75×103 cfu·L-1、底泥异养菌27.75×105733.25×105 cfu·dw-1·g-1、底泥弧菌0.13×103141.65×103 cfu·dw-1·g-1,它们的峰值均出现在病害高发的910月份;溶解氧和pH的变化范围分别是4.127.80 mg·L-1和6.218.22,它们的低值也出现在病害高发的910月份。结果表明:水体理化因子的恶化和条件致病微生物的大量增生是青蟹病害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二.中草药防治青蟹细菌性病害的初步研究通过药敏纸片法和倍比稀释法,分别测定了五倍子、连翘、贯众、地榆、大黄、黄芩、乌梅、黄连、马齿苋、石榴皮、益智仁、五味子等12味中草药对副溶血弧菌和嗜水气单胞菌的药物敏感性、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显示,五倍子、乌梅和黄莲等对两菌株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菌圈都大于19 mm,MIC均小于3.12 mg·mL-1。其中五倍子对两菌株的抑杀效果最明显,对副溶血弧菌和嗜水气单胞菌的抑菌圈分别达到37.00和42.29 mm,对两株菌的MIC和MBC分别为0.19和0.39 mg·mL-1。黄莲、石榴皮、马齿苋、大黄、五味子等对菌株有一定的抑杀作用,但贯众、石榴皮和益智仁的抑杀作用不明显。接着,利用五倍子对青蟹副溶血弧菌病进行防治试验。实验设置4个组:阴性对照组(青蟹注射0.1 mL生理盐水,不药浴)、阳性感染组(注射0.1 mL 8×107 cfu·mL-1副溶血弧菌,不药浴)、五倍子治疗组(注射感染菌株后8h,用20 mg·L-1药液进行药浴3天)和五倍子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药浴同治疗组),每组2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青蟹。通过比较各组间青蟹的累积死亡率(CM),血淋巴中的细菌数量(TBC)及总血细胞数量(THC),血清中的酚氧化酶(PO)、溶菌酶(LSZ)、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酸性磷酸酶(ACP)及碱性磷酸酶(AKP)的活力,血清抗菌活力(ABA)、葡萄糖(Glu)及可溶性蛋白(Pro)的含量等免疫与代谢指标,以探究五倍子对感染副溶血弧菌青蟹的治疗效果,评估药浴对健康青蟹是否有副作用。结果显示,阳性感染组在染菌后第4天的CM即达100%,TBC显着增加,在感染二天后就达到105数量级,同时THC、PO、LSZ、ABA等指标较阴性对照组明显要低;五倍子治疗组7天的CM为25%,与阳性感染组相比,其TBC、THC、PO、LSZ、ABA等指标在治疗后第二天都有显着改善,到第七天时,各指标基本恢复到健康水平、与阴性对照组无显着差异;与阴性对照组相比,五倍子对照组青蟹除THC稍有降低外,其他指标均没有明显变化。结果表明,副溶血弧菌能引起青蟹较高的死亡率,注射107 cfu·mL-1菌液4天后即全部死亡;20 mg·L-1的五倍子药液能有效治疗青蟹由副溶血弧菌引起的疾病,该浓度药液对青蟹的免疫与代谢指标基本没有影响。总之,本研究结果表明,养殖水体理化因子的恶化和条件致病菌的大量增生是青蟹病害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五倍子等中草药对于副溶血弧菌引起的青蟹病害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研究成果可为青蟹病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对于确保青蟹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何彦峰[4](2008)在《武当木兰容器育苗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方法,开展了基质配比和容器规格对武当木兰(Magnolia sprengeri)容器苗生长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基质配比和容器规格对苗木质量均有显着影响。以腐殖质为主的基质配比容器苗生长较好,而以黄绵土或沙土为主的基质配比容器苗生长较差;武当木兰幼苗根系发达,从生产实际出发,容器规格以10 cm×20 cm最佳。提高武当木兰容器育苗质量的最佳培养方案为:50%腐殖质+50%细河沙,选用10 cm×20 cm的容器,该组合既能保证容器苗的苗高、地径、单株生物量等各项指标充分生长,又能节约育苗成本,同时根系与基质能形成紧密的根系团。

陈学湘,刘天裕,刘光跃,苏冰,范广武,刘春香,李杰[5](2001)在《苦楝育苗密度的估算方法》文中研究指明

二、苦楝育苗密度的估算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苦楝育苗密度的估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火力楠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
    1.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4 林木遗传多样性
        1.4.1 林木遗传多样性概述
        1.4.2 表型遗传多样性
        1.4.3 染色体遗传多样性
        1.4.4 蛋白质遗传多样性
        1.4.5 DNA水平遗传多样性
    1.5 研究主要目标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主要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生长与形质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数据收集
        2.1.3 数据统计分析与遗传参数估算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种源间生长与形质性状的变异比较
        2.2.2 家系间生长与形质性状的变异比较
        2.2.3 生长与形质性状的遗传参数估算
        2.2.4 生长与形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2.2.5 各性状的地理变异特点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材性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3 统计分析及遗传参数估算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种源间材性性状变异分析
        3.2.2 家系间材性性状变异分析
        3.2.3 材性性状遗传参数估算
        3.2.4 材性性状与生长性状相关性分析
        3.2.5 材性性状的地理变异特点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叶片形态与养分含量的差异比较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统计分析及参数估算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近红外光谱模型的建立
        4.2.2 种源间叶片形态比较分析
        4.2.3 种源间养分含量比较分析
        4.2.4 家系间叶片形态比较分析
        4.2.5 家系间养分含量比较分析
        4.2.6 叶片各性状与生长性状及地理因子相关性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种质资源综合评价与选择
    5.1 数据来源与评价方法
    5.2 评价结果
        5.2.1 种源间综合评价
        5.2.2 家系间综合评价
    5.3 小结
第六章 转录组测序与EST-SSR变异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转录组测序材料方法
        6.1.2 EST-SSR材料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转录组测序和功能注释
        6.2.2 不同组织差异Unigene
        6.2.3 转录组中SSR位点分析
        6.2.4 DNA质量检测与引物筛选
        6.2.5 位点的多态性
        6.2.6 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6.2.7 群体间遗传结构与遗传分化
        6.2.8 群体间遗传一致度和遗传距离
        6.2.9 群体间聚类分析
    6.3 小结
        6.3.1 转录组测序
        6.3.2 EST-SSR遗传变异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1.1 火力楠遗传多样性
        7.1.2 火力楠早期选择
    7.2 讨论
        7.2.1 各性状的遗传变异
        7.2.2 遗传多样性指数与遗传参数的估算
        7.2.3 性状间及与地理因子间的相关性
        7.2.4 转录组测序
        7.2.5 EST-SSR遗传变异
        7.2.6 多性状综合评价与早期选择
    7.3 研究创新与展望
        7.3.1 研究创新
        7.3.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2)红椿地理变异及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文缩略词(Abbreviation)
引言
1 综述
    1.1 植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1.1.1 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
        1.1.2 本研究所用分子标记技术
        1.1.3 植物遗传多样性的取样方法
    1.2 木材材性研究
    1.3 楝科植物地理变异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1.3.1 楝科常见树种遗传多样性及变异研究
        1.3.2 香椿属地理变异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1.4 红椿的特点
        1.4.1 红椿生物学特性
        1.4.2 红椿在中国的分布
        1.4.3 红椿利用价值
    1.5 红椿研究进展
        1.5.1 育苗繁育
        1.5.2 良种选育
        1.5.3 造林
        1.5.4 病虫害防治
        1.5.5 抗逆生理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7.1 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
2 红椿表型多样性研究
    2.1 材料及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物候调查及表型性状测定方法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红椿采种地区物候差异
        2.2.2 红椿表型性状差异
        2.2.3 红椿表型性状的地理变异
        2.2.4 表型性状与地理变异趋势分析
        2.2.5 地理变异的气候生态学分析
        2.2.6 红椿表型性状相关性分析
        2.2.7 红椿表型性状主成分分析
        2.2.8 红椿表型性状聚类分析
    2.3 小结
3 红椿木材性状遗传变异初步研究
    3.1 材料及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木材材性测定及统计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木材色泽的变异
        3.2.2 木材密度的变异
        3.2.3 木材纤维形态的变异
    3.3 小结
4 红椿生长性状地理变异与选择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材料
        4.1.3 试验方法设计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苗期生长性状变异分析
        4.2.2 红椿生长节律差异分析
        4.2.3 红椿幼林种源及家系地理变异
    4.3 小结
5 红椿分子遗传多样性研究
    5.1 材料及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仪器和试剂
        5.1.3 引物合成
        5.1.4 红椿基因组DNA提取
        5.1.5 SRAP-PCR反应体系优化及引物筛选
        5.1.6 SSR-PCR反应体系优化及引物筛选
        5.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DNA提取及检测
        5.2.2 体系优化及引物筛选
        5.2.3 红椿分子标记扩增片段多态性分析
        5.2.4 红椿种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5.2.5 红椿种源遗传结构分析
        5.2.6 红椿种源遗传分化及基因流
        5.2.7 红椿种源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
        5.2.8 中国红椿遗传结构与地理距离的分析
    5.3 小结
6 讨论
    6.1 讨论
    6.2 展望
7 结论
    7.1 结论
    7.2 本文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3)汕头牛田洋锯缘青蟹病害发生的环境因素及中草药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锯缘青蟹的一般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蟹类病害发生的类型及原因
        1 细菌性病害
        2 真菌性病害
        3 立克次体病害
        4 病毒性病害
        5 寄生虫病害
        6 环境因子变化引起的病害
    第三节 锯缘青蟹病害的主要防治方法
        1 预防
        2 治疗
    第四节 汕头青蟹养殖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1 发展现状
        2 存在的问题
        3 发展对策与措施
    第五节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牛田洋青蟹病害爆发的环境因素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及方法
        2.1 采样点选择
        2.2 现场理化因子测定和样品采集
        2.3 水体和底泥细菌分析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病害发生情况
        3.2 水温、盐度、溶解氧、pH的月变化情况
        3.3 无机氮、无机磷、化学耗氧量的月变化情况
        3.4 养殖区底泥和水体中微生物含量的月变化情况
    4 讨论
        4.1 温度、盐度、溶解氧、pH与病害爆发的关系
        4.2 无机氮、无机磷、化学耗氧量与病害爆发的关系
        4.3 水体及底泥的微生物与病害爆发的关系
    5 结论及防治建议
第三章 中草药防治青蟹细菌性病害的初步研究
    第一节 中草药对副溶血弧菌和嗜水气单胞菌的体外抑制实验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菌株
        2.2 中草药及实验药液制备
        2.3 药敏纸片
        2.4 培养基的配制
        2.5 菌株对不同中草药的敏感性测定
        2.6 最小抑菌浓度测定
        2.7 最小杀菌浓度测定
        3 结果
        3.1 菌株对不同中草药的敏感性比较
        3.2 不同中草药的最小抑菌浓度
        3.3 不同中草药的最小杀菌浓度
        4 讨论
    第二节 五倍子治疗青蟹副溶血弧菌病的初步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药液制备
        2.3 副溶血弧菌的准备
        2.4 养殖条件
        2.5 人工感染致病与治疗的实验设计
        2.6 青蟹血浆样品的制备
        2.7 青蟹血淋巴细菌计数与鉴定
        2.8 青蟹血浆中免疫与代谢指标测定
        2.9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不同处理组青蟹的累积死亡率
        3.2 血淋巴中细菌计数与鉴定
        3.3 血浆中免疫与代谢指标测定
        4 讨论
第四章 总结
参考文献
发表和撰写的论文
致谢

(4)武当木兰容器育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种子来源及试验材料
    1.2 种子催芽及芽苗移植
    1.3 试验设计与苗期管理
        (1) 基质对比试验 (A) :
        (2) 容器规格对比试验 (B) :
    1.4 分析方法及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基质和容器规格对武当木兰容器苗生长的影响
        2.1.1 不同基质和容器规格对苗高的影响
        2.1.2 不同基质和容器规格对苗木地径的影响
        2.1.3 不同基质和容器规格对苗木根系的影响
        2.1.4 不同基质和容器规格对单株苗木干物质量的影响
    2.2 不同规格容器苗成本概算
3 结 论

四、苦楝育苗密度的估算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火力楠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D]. 李清莹.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8(12)
  • [2]红椿地理变异及遗传多样性研究[D]. 李培. 北京林业大学, 2015(12)
  • [3]汕头牛田洋锯缘青蟹病害发生的环境因素及中草药防治研究[D]. 吴清洋. 汕头大学, 2009(S2)
  • [4]武当木兰容器育苗技术研究[J]. 何彦峰.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6)
  • [5]苦楝育苗密度的估算方法[J]. 陈学湘,刘天裕,刘光跃,苏冰,范广武,刘春香,李杰. 山东林业科技, 2001(S1)

标签:;  ;  ;  ;  ;  

印楝苗密度的估算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