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图书馆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

关于图书馆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图书馆思想政治工作散思(论文文献综述)

钟伟金,李佳,李子丰[1](2021)在《公共图书馆价值理性的迷失与思考》文中提出本文从图书馆学视角审视公共图书馆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认为在技术的推动下,工具理性得到极大的膨胀。这种膨胀推动图书馆价值驱动的基础从文献资源到馆员服务再到用户知识需求不断切换,最终用户获取资源的方式与行为习惯发生变化,导致图书馆价值理性的迷失。图书馆学视角缺乏可靠价值坐标、社会关切以及陷入技术迷思,是图书馆价值理性迷失的根源。文章最后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了公共图书馆的价值体系以及社会责任,从而拓宽了我们对公共图书馆价值空间的思考。

刘佳[2](2020)在《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及实现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学在社会中一直担任着教书育人的角色。着眼于网络信息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应用已经发展到高校的教学工作中,为大学育人建设新的发展途径。新时代文化建设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重点,而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则是文化建设的主要核心。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在传统校园网络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得到创新,应用网络媒体和技术手段,使线上平台教育成为新兴育人途径,并获得广大师生的欢迎。大学生在结束日常课程学习后,可以通过校园网络在线平台继续学习,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在网络交流过程中得到内心的满足,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文化熏陶和知识教育对学生达到潜移默化育人的目的。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定量分析法是本研究使用的4种研究方法。第一,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归纳,并对校园网络文化界定的研究,校园网络文化特征的研究,校园网络文化育人功能的研究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管理的研究进行综述。第二,对文化,校园文化,校园网络文化和育人功能进行概念界定,并总结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特征和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的五个方面。第三,结合调查问卷法和访谈法从七个方面分析大学生对校园网络文化育人功能的了解,找出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在育人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应用SPSS进行原因分析。最后建立出一个理想中的大学校园网络文化育人模型,该模型从物质建设,精神建设和管理体制建设三方面对大学校园网络文化育人提出管理要求。最后,针对目前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在育人功能方面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困境,结合调查问卷和文献分析得出以下几个结论。第一,校园网络文化平台建设要结合时代特色,灵活应用社会市场流行的网络软件作为校园网络文化传播载体,从多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第二,校园网络文化需要以深厚文化为底蕴,以精神内涵为支撑,因此需要使用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进行育人工作。第三,校园网络文化平台建设需要建立完善机制,并使用大数据对育人结果进行评价,以便更好地使用校园网络文化达到育人的目的。

马秀萍[3](2019)在《济宁地区高中生物教学中德育开展现状的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十九大进一步强调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思想。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都在突出德育的重要性。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无论是研究人员、管理人员还是一线教师都应该重视学生的德育。学科教学中开展德育是学校德育的有效途径,生物学科也不例外。2018年1月18日,《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生物课标(2017)》)发布,提出了生物核心素养的内容,同时对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做出了相应的要求。生物学是自然科学,虽然蕴含丰富的思想性,但在教学实践中一线教师往往更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学生的德育。因此分析并利用好生物课程中的德育资源,研究有效策略以促进生物教学中德育的开展,对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为了解高中生物教学中德育的开展情况,以为更好地提出有效开展德育策略提供现实依据,本文在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设计了“高中生物教学中德育现状情况调查问卷”,对济宁地区生物教学中开展德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据此提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效德育的策略。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问题的提出。主要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说明研究的目的、意义、思路与方法。第二章:理论综述。在对德育等相关概念综述的基础之上,分析了高中生物教学中包含的德育内容以及生物教学中德育的特点。第三章:资源分析。对“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中关于德育的要求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之上对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二中蕴含的德育资源进行了归类分析。第四章:高中生物教学中德育开展的现状调查。通过调查问卷对济宁市生物教学中德育开展的情况进行了现状分析。调查发现,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学生对于德育内容的了解比较狭隘、学生的实际道德水平有待提高;教育部门对在生物学科中开展德育重视程度不足;师生关系相对疏离、少数教师怀疑生物教学中开展德育的有效性、部分教师制定的德育目标过高、教师对生物中的德育资源的利用和分析不充分、生物教学中实施德育的频率低、生物教学中德育实施的方法单一等问题。第五章:策略研究。根据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德育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学校加强重视程度,改进评价制度、开展德育课展评,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在生物教学中“切实有效的寓德育于生物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生物学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优秀的科学品质、积极开展生物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提升道德水平、充分分析挖掘生物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善于利用多种途径获取德育素材、教师注重自身综合素养水平的提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等策略,并分别进行了课堂教学案例的分析和课外实践活动课的案例分析。第六章:结论与展望。对本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对下一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程志霞[4](2018)在《中学3D打印课程翻转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文中认为2011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颁布,明确提出现代教育应该充分把握教学信息化、依托多媒体网络基础、采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翻转课堂作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教学模式,在教育改革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教育评价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当前,翻转课堂的评价研究并不充分,有必要从新的角度展开翻转课堂的教学评价研究。翻转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对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有诊断、导向及激励的作用,有利于提高翻转课堂教学效率,为信息化教学提供指导。CIPP模型是基于决策的评价模型,与翻转课堂的教学评价目标及理念相符,基于CIPP模型构建翻转课堂的教学评价体系既有理论根基,也有着较强的实际教学操作性。论文结合翻转课堂教学评价的相关文献,以CIPP模型为理论基础,结合翻转课堂教学评价的目标,重点把握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相关学者研究论点、教学系统三个依据,从“背景(C)-投入(I)-过程(P)-成果(P)”着手,构建包括环境准备、双主条件、实施过程、教学结果等四个指标为一级指标、十个二级指标和二十八个三级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其次,采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针对指标的权重进行确定,利用层次分析法软件针对专家问卷进行分析,在保证数据的有效性的基础上,最终得出一个完善的翻转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将建设翻转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到中学3D打印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针对3D打印课程实施翻转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找出3D打印课程实施翻转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验证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一方面为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改进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本文建设的“基于CIPP的翻转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对于评价翻转课堂的教学有效,并且能反馈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小组合作问题、个性化指导问题、成果展示问题等,该评价体系有利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水平及教学评价水平的提高。

许见军[5](2016)在《钱谷融文学思想研究(1949-1966)》文中提出高寿的钱谷融先生,历经岁月沧桑与无尽坎坷,依然秉持一种独特的风姿与情怀,悠然徜徉于寥廓宁静的生命之湖,举手投足间尽显“散淡人生”。钱谷融在中国当代文学和文艺理论等领域均有卓越奉献,其《论“文学是人学”》、《<雷雨>人物谈》等篇章已成为学术史上的不朽经典。钱谷融的生命历程大致可分作三段:建国前的早年生活;十七年(1949—1966)时期生活;新时期的晚年生活。三段里,承上启下的十七年应为钱谷融生命历程中最重要一环,既承续了早年的心灵密码,又波及晚年的为人处世。若欲深刻理解钱谷融,须充分重视十七年时期。职是之故,论文将主要聚焦于钱谷融的十七年生活,旨在探寻其人道主义文学思想的生成与发展。论文试图以钱谷融文艺思想生成发展之脉络为序,以参与的重要论争和文艺思想发生演变的关节点为视窗,揭示他的人道主义文学思想的生成与理论贡献。本论文共由六章构成:第一章主要论述1949年前钱谷融的文学活动。首先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钱谷融的影响,然后分析了钱谷融受到的西方文化影响,最后具体论述了钱谷融的唯美主义文学思想,并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第二章主要论述钱谷融在1949年——1956年的文学活动。到了1950年代,在新的时代语境中,钱谷融经过革大的政治学习和翻译苏联文论,其“人学”思想逐步成熟,写出了具有独特性风格的两篇文学批评《人物分析——以(林家铺子>为例》和《“不能走那条路”》,为《论“文学是人学”》宏文的出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第三章主要分析钱谷融的“文学是人学”理论。钱谷融的《论“文学是人学”》的发表经历了较为曲折的道路。“文学是人学”理论有丰富的审美内涵,在当时的语境中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比如反对工具论,维护具体的人性人情等等。但由于其观点的不合时宜,遭到了大规模的政治批判,钱谷融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之下,努力坚持自我的学术观点。“文学是人学”理论不仅在当时具有超越意义,而且在当下以及未来都有长久的生命力。第四章主要论述钱谷融的《<雷雨)人物谈》。《<雷雨>人物谈》的产生有着复杂的原因,充满了坎坷的命运。《<雷雨>人物谈》的出现却与“文学是人学”一样,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遭遇无情的猛烈批判。虽然如此,这批文学批评却对构建中国文艺学有着巨大的启示意义,其本身也成为了中国文学理论历史上的一篇经典之作。此文当时文坛独步,影响至深,其独特的评析方法亦曾沾溉无数后学。第五章主要分析钱谷融的《不可无“我”》这篇文章。笔者以为此文接续了中国文论的关于“我”与文学之关系探讨的理论。从钱谷融的文艺思想体系来看,“不可无‘我’”与“文学是人学”理论有着内在的相通之处,但与此同时又深化和拓展了“人学”理论。“不可无‘我’”有丰富的审美内涵,不仅在当时超越了以阶级分析法为主的文学理念,而且也开启了新时期80年代的关于文学主体性的大讨论,在当下也有抵制工具论的作用,为人的悲剧处境开辟一条理想道路。第六章分析阐述钱谷融的“十七年”文学思想在新时期文学中的延伸与拓展。钱谷融的“文学是人学”理论命题,在新时期80年代初的人道主义大讨论中得以重新发现与确立。之后,“文学是人学”理论命题经过文艺界对文学主体性与人文精神大讨论之后获得了学界的广泛共识,并成为新时期文学观念革新的所借助的重要理论话语资源之一。“文学是人学”理论命题有着严谨的逻辑系统和深刻的内涵,所以在新时期被无数的学者所提及与研究,从而延续与拓展了“文学是人学”理论命题的学术生命力。其中,“文学是人学”理论命题的重要拓展是学者讨论其文艺生态学价值和“文学是情学”理论命题的提出。

丁绍辉[6](2015)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文中提出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高校是培养合格大学生的摇篮。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骨干力量,是学生事务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教育管理的效果,关乎大学生成长与成才目标的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辅导员队伍也面临诸多挑战,专业化水平不高、队伍不稳定等因素影响着辅导员职能的发挥,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势在必行。本文在吸收借鉴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概括辅导员专业化的内涵,总结专业化建设的目标,同时,在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影响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因素,针对问题探讨了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前言。首先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目的和方法,其次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加以总结分析,最后指出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概述。首先,在参阅文献的基础上,对辅导员、专业、专业化等概念的内涵加以界定;其次,提出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目标应包括拥有专门知识和技能体系、形成规范完善的职业伦理以及建立专业制度和专业团体三个方面:最后,总结了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具有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提升辅导员整体素质、转变学生工作模式、稳定高校辅导员队伍四个方面的意义。第三部分,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首先,对中国海洋大学辅导员专业化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从辅导员的基本情况、工作状态和生存发展三个方面进行数据分析;其次,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得出影响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因素,包括社会性影响因素、制度性影响因素和个体性影响因素三个部分。第四部分,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根据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目标,针对目前影响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三个方面因素,提出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建立高校辅导员培养制度,创新高校辅导员管理模式,增强辅导员自主发展能力。第五部分,结语。阐述了本文写作的意义,指出本文存在的不足以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董春岩[7](2014)在《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经历了数十年的积淀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进入新世纪,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如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被提到了议事日程。本文首先分析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的内涵,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它们所具有的实践功能,进一步阐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其次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物质、方式、制度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第三,阐述了加强高校校园文化件建设的基本原则,为高校校园文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论基础。最后本文对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具体建议,分别从精神、制度、物质等方面进行阐述。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与思考,就是要充分利用高校校园文阵地,发挥个人的能动作用,培养校园人的使命感和归属感,在校园中形成积极乐观,奋发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勇于挑战自我,不断创新的创新精神,提供可行性建议。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全民族的凝聚力,激发全民族的创造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在提高国家的综合竞争力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樊保明[8](2014)在《体育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体育院校大学生作为高校最活跃的群体之一,也作为将来补充中小学体育教学师资的主要来源之一,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无论是作为个体行为还是在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中都是最为重要的认识和行为的养成部分。体育院校的教育质量决定着体育院校的大学生不仅要具有健康的体魄、全面系统的体育知识、专业的运动技能和技巧、扎实的体育科研水平,还要具有认真的工作态度,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过硬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体育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培养体育院校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过硬的心理素质,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等优良品质的教育,加强和改进体育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帮助国家培养体育人才的需要,是推进体育院校素质教育改革进程的需要。因此,加强和改进体育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为重要。本文是从加强体育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入手,主要从体育院校大学生的群体特性和加强体育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来论述;然后找出体育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外界环境的挑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逐一进行分析和说明;最后,从“中国梦”这个时代主旋律的背景出发,结合体育院校大学生的专业特点,结合体育院校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外界环境、学校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以及自我意识等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能为体育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提高有所帮助,这也是本文的重点所在。

王敬[9](2014)在《适合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环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直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目标之一。有关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研究汗牛充栋,研究者大多从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进行探讨。这些研究成果对教育实践产生了积极影响。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创新是个体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构成和发展需要一定的条件和基础。因此,本研究选择从影响个体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环境视角探讨学生创新能力发展问题。在现代社会,大学教育成为各个国家教育体系关注和发展的焦点。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大学教育有了快速长足的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是,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大学,在人才培养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中,着名的钱学森之问,就成为我国大学人才培养中难解之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学习环境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通过分析相关理论的研究和分析,对适合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环境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全文主体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的相关研究,包括创新能力的心理表现,创新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对创新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影响。第二部分是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本部分结合大学生自身的特征,分析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重点分析了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以及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了适合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环境应具备的特征。第三部分是结合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环境应具备的特征,从学习环境的校园资源、文化氛围、人际关系、学业管理制度四个层面,针对性的提出构建适合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环境的对策。

翁崇涛[10](2014)在《高中物理选修课程实施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课程改革己经如火如荼进行了多年,从最初的实验地区山东、广东、宁夏和海南四个省区向全国各地逐渐铺开。其中,物理选修课是新课改的一大亮点。选修课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权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物理选修课的实施有利于高中生知识技能的拓展、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体现了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本文结合笔者在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中学任教物理拓展课的教学经历和调查几所示范性高中学校实施高中物理选修课的实施现状,认为实施高中物理选修课时要注重课程设置的体系化、可操作性和科学性:要正确处理好物理必修课和物理选修课之间的关系,既做到注重物理必修课的基础理论地位,又要完善物理选修课的个性化发展;要冲破高考指挥棒的束缚,保证学校在物理选修课上的课时安排和有效实施;要做好物理师资的培训和挖潜,提升其专业水准和对物理选修课的驾驭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前时代背景下高中物理选修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一:是明确高中物理选修课程的方向性和示范性;二是突出高中物理选修课程的生活性和实践性;三是注重高中物理选修课程的层次性和个性化;四是彰显高中物理选修课程的创新性和时代性。通过这次对物理选修课程实施情况的调查,可以展露出一些真实而且具体的问题和目前的相关对策,也从一个侧面上揭示全国高中选修课程改革的大致实施情况,同时对物理课程的建设提供相应的对策与建议,目前高中物理选修课尽管在实践中已经初见成效,但其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针对凸显的问题,高中物理选修课程在实施路径上,提出以下六点对策与建议:(1)要加强教育部门的综合配套改革力度:(2)开设多门类物理选修课,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3)依托学生的生涯规划,与大学的课程接轨;(4)强化物理选修课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教学效果;(5)因地制宜,幵发校本教材,培育各个学校的办学特色;(6)转变学生学习物理选修课的态度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积极为高中物理选修课程的有效实施创造条件。

二、图书馆思想政治工作散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图书馆思想政治工作散思(论文提纲范文)

(1)公共图书馆价值理性的迷失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
2 图书馆学视角下公共图书馆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
    2.1 “资源”驱动下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
    2.2 “服务”驱动下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
    2.3 “用户知识需求”驱动下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
3 价值理性迷失的根源
    3.1 图书馆学视角缺乏可靠的价值坐标
    3.2 图书馆学视角缺乏对社会的关切
    3.3 图书馆学视角容易陷入技术迷思
4 社会学视角下公共图书馆的价值与社会责任
    4.1 公共图书馆的价值
        第一,不同主体之间,价值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第二,各主体对公共图书馆的价值期待是多模态的。
        第三,价值内涵的变化与不变。
    4.2 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责任
        第一,服务有了空间感。
        第二,扩大了服务群体。
5 结语

(2)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及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校园网络文化符合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校园网络文化是推动大学文化创新的重要手段
        (三)校园网络文化是大学文化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四)定量分析法
    五、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及其育人功能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文化
        (二)网络文化
        (三)校园网络文化
        (四)育人功能
    二、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特征
        (一)数字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二)虚拟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三)开放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四)平等性与制度性的统一
    三、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
        (一)价值导向功能
        (二)教育传承功能
        (三)激励创新功能
        (四)陶冶情操功能
        (五)娱乐调剂功能
第三章 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现状分析与模型构建
    一、问卷设计与调查实施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具体实施
        (二)调查问卷的实施分析
    二、大学校园网络文化育人功能存在的困境与原因分析
        (一)大学校园网络文化育人功能存在的困境
        (二)大学校园网络文化育人功能困境的原因分析
    三、大学校园网络文化育人模型的构建
第四章 大学校园网络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
    一、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平台的建设与管理
        (一)建设多元化的校园活动网络平台
        (二)增加文化主题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三)建立健全校园网络平台的管理机制
    二、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建设与传承
        (一)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流思想
        (二)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大学校园网络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与评价
        (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
        (二)培育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三)利用大数据进行育人效果分析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3)济宁地区高中生物教学中德育开展现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社会发展需要
        二、学生发展需要
        三、生物学教学改革的需要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二章 理论综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品德
        二、德育
    第二节 高中生物教学中德育的内容
        一、爱国主义教育
        二、生命观念教育
        三、环境保护教育
        四、集体主义教育
        五、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教育
    第三节 高中生物教学中德育的特点
        一、教育内容的丰富性
        二、教育途径的多样性
        三、教育方法的渗透性
        四、教育对象的易接受性
第三章 新课标下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分析
    第一节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对教材中德育的要求
        一、核心素养对德育的要求
        二、课程目标对德育的要求
    第二节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中蕴含的德育资源分析
        一、爱国主义教育
        二、生命观念教育
        三、环境保护教育
        四、集体主义教育
        五、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教育
第四章 济宁地区高中生物教学中德育开展现状的调查
    第一节 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工具
        四、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五、调查过程
    第二节 学生卷调查结果分析
        一、生物学学习态度分析
        二、学生视角下学校对于德育的重视程度
        三、学生对德育的了解程度
        四、学生对在生物教学中开展德育的态度
        五、学生视角下在生物课程中开展德育的情况
        六、生物教材、课外实践活动对学生德育的影响
        七、师生关系对学生德育的影响
        八、学生乐于学习德育内容的途径
        九、实际生活中学生的道德水平
    第三节 教师卷调查结果分析
        一、教师视角下学校对德育的重视程度
        二、教师对德育的认识情况
        三、教师对在生物教学中开展德育的态度
        四、教师对生物教学中的德育资源的了解情况
        五、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开展德育的实际情况
        六、教师视角下生物教学中开展德育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调查结论
        一、学生卷调查结论
        二、教师卷调查结论
第五章 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德育的策略
    第一节 策略遵循的原则
        一、适度性原则
        二、量行性原则
        三、重点性原则
    第二节 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德育的策略
        一、管理策略
        二、教学策略
        三、教材编写建议
    第三节 教学案例分析
        一、课堂教学案例一——《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二、实践活动课案例二——《认识校园周边的鸟类》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4)中学3D打印课程翻转课堂教学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翻转课堂教学的发展
        1.1.2 翻转课堂教学评价问题
        1.1.3 CIPP模型与翻转课堂教学评价的适切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路线
第二章 概念界定
    2.1 翻转课堂
        2.1.1 翻转课堂概念界定
        2.1.2 翻转课堂教学特点
    2.2 教学评价
        2.2.1 教学评价概念界定
        2.2.2 翻转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界定
    2.3 翻转课堂教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2.3.3 小结
第三章 基于CIPP的翻转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CIPP模型运用于翻转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论基础
        3.1.1 建构主义理论
        3.1.2 多元评价理论
        3.1.3 CIPP评价理论
    3.2 基于CIPP的翻转课堂教学评价指标设计
        3.2.1 一级指标的设计
        3.2.2 二级、三级指标的设计
    3.3 基于CIPP的翻转课堂教学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3.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指标确定过程
        3.3.2 计算过程分析
        3.3.3 计算结果汇总
    3.4 基于CIPP的翻转课堂评价指标量化表的确定
第四章 基于CIPP模型的翻转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应用
    4.1 中学3D打印课程概述
    4.2 行动研究法实验设计
        4.2.1 行动研究对象
        4.2.2 行动研究步骤
    4.3 基于CIPP的翻转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应用
        4.3.1 计划
        4.3.2 行动
        4.3.3 观察
        4.3.4 反思
    4.4 应用结果分析
        4.4.1 基于CIPP的翻转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
        4.4.2 基于CIPP的翻转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反馈性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翻转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相关权重调查问卷
附录2 层次分析法专家调查问卷数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钱谷融文学思想研究(1949-1966)(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1949年前钱谷融文学活动
    第一节 传统文化的熏陶
    第二节 卡莱尔、叔本华以及其它西方文化的浸染
    第三节 唯美主义
第二章 1949-1956年转折时期的钱谷融
    第一节 华北革大的政治学习
    第二节 苏联文论的翻译
    第三节 两篇重要的文学批评
第三章 人道主义美学原则的崛起:《论“文学是人学”》
    第一节 《论“文学是人学”》的写作与发表
    第二节 人学与美学的化合:《论“文学是人学”》的审美建构
    第三节 “人学”的坚守与抗争:“自我批判”
    第四节 “文学是人学”的理论贡献
第五章 “文学是人学”理论的继续深化:《不可无“我”》
    第一节 “我”:中国文论的一个固有观念
    第二节 无“我”:文学主体的丧失
    第三节 从《论“文学是人学”》到《不可无“我”》
    第四节 《不可无“我”》的艺术魅力
第六章 “文学是人学”文学思想在新时期文学中的延伸与拓展
    第一节 “文学是人学”的确立与人道主义的回归
    第二节 “文学是人学”的启蒙价值
    第三节 “文学是人学”理论命题的深度拓展
结语
附录:钱谷融着述年表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6)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研究目的和方法
        0.2.1 研究目的
        0.2.2 研究方法
    0.3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1 国内研究现状
        0.3.2 国外研究现状
    0.4 研究的创新之处
1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概述
    1.1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内涵
        1.1.1 辅导员的含义
        1.1.2 专业、专业化的含义
        1.1.3 辅导员专业化的含义
    1.2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建设目标
        1.2.1 拥有专门知识和技能体系
        1.2.2 形成规范完善的职业伦理
        1.2.3 建立专业制度和专业团体
    1.3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意义
        1.3.1 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增强
        1.3.2 有利于辅导员整体素质的提升
        1.3.3 有利于学生工作模式的转变
        1.3.4 有利于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
2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现状
        2.1.1 问卷设计和调查
        2.1.2 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影响因素分析
        2.2.1 社会性影响因素
        2.2.2 制度性影响因素
        2.2.3 个体性影响因素
3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3.1 建立高校辅导员培养制度
        3.1.1 开设高校辅导员硕博专业
        3.1.2 规范高校辅导员准入机制
        3.1.3 完善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
    3.2 创新高校辅导员管理模式
        3.2.1 建立完善的辅导员考核与激励制度
        3.2.2 建设合理的辅导员职称晋升体系
        3.2.3 构建科学的辅导员工作理论体系
    3.3 增强辅导员自主发展能力
        3.3.1 自觉遵守辅导员职业伦理
        3.3.2 主动提升综合素质水平
        3.3.3 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4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目录
绪论
    0.1 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0.1.1 研究目的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内研究现状
        0.2.2 国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内容
    0.4 研究方法
第一章 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实践功能
    1.1 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1.1.1 文化的内涵
        1.1.2 校园文化的内涵
        1.1.3 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1.2 高校校园文化的实践功能
        1.2.1 引导功能
        1.2.2 激励功能
        1.2.3 规范功能
        1.2.4 传承功能
        1.2.5 创新功能
        1.2.6 凝聚功能
第二章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2.1 近年来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2.1.1 高校物质文化建设效果显着
        2.1.2 校园文化活动蓬勃发展
        2.1.3 校园制度文化日趋规范
    2.2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2.1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相对落后
        2.2.2 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不突出
        2.2.3 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被忽视
        2.2.4 校园安全问题日益严凸显
        2.2.5 校园文化建设的开放性程度不高
第三章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和基本原则
    3.1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
    3.2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3.2.1 引导原则
        3.2.2 开放原则
        3.2.3 结合原则
        3.2.4 系统原则
        3.2.5 创新原则
第四章 新时期加强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
    4.1 加强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4.1.1 加强校园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
        4.1.2 加强社团文化建设
        4.1.3 在高校文化建设中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培养
        4.1.4 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4.1.5 要加强创新精神的培养
    4.2 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4.2.1 构建教授参与制度
        4.2.2 加强社团组织制度管理,建立大学生参与机制
    4.3 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4.3.1 加强对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视
        4.3.2 在物质文化建设中要突出特色,体现文化内涵
        4.3.3 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资金方面的投入
    4.4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
        4.4.1 明确校园网络文化的方向
        4.4.2 抢占网络高地,完善校园网络服务体系,建立校园文化网站
        4.4.3 加大力度规范校园网络资源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详细摘要

(8)体育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提出的依据以及研究的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问题提出的意义
    1.2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特性分析
        3.1.1 体育院校大学生性格的外向性
        3.1.2 体育院校大学生生活的活跃性
        3.1.3 体育院校大学生思想特点的价值性
        3.1.4 体育院校大学生学习的竞争性
    3.2 体育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3.2.1 体育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3.2.2 体育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3.3 体育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3.3.1 优化体育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3.3.2 结合体育专业大学生特点,改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3.3.3 加强体育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形成多方面的合力
        3.3.4 改善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自我教育的引导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4.1.2
        4.1.3
    4.2 建议
        4.2.1
        4.2.2
        4.2.3
        4.2.4
        4.2.5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9)适合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问题提出与选题意义
    2 相关研究综述
    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4 研究的创新点
1 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1.1 创新能力的心理表现
        1.1.1 人的心理概述
        1.1.2 个体创新能力的心理表现
    1.2 创新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1.2.1 人的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1.2.2 创新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1.3 环境因素对个体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1.3.1 社会环境提供制度和氛围影响
        1.3.2 学校环境具有巨大的直接影响
        1.3.3 家庭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2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2.1 大学生从事创新活动的心理表现
        2.1.1 大学生创新设计的心理表现
        2.1.2 大学生创新制作过程的心理表现
        2.1.3 大学生展示创新成果时的心理表现
    2.2 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影响因素
        2.2.1 大学生创新能力核心构成元素
        2.2.2 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条件分析
    2.3 适合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环境的特点
        2.3.1 开放
        2.3.2 多样
        2.3.3 宽容
        2.3.4 “自由”
3 构建适合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环境的对策
    3.1 优化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校园资源
        3.1.1 加强教学实验设备的资源投入
        3.1.2 拓展快捷便利的网络化教学平台
        3.1.3 增设人文社科类和创新相关课程
        3.1.4 加强图书馆的资料查阅功能建设
        3.1.5 建设“以学生为本”的学习活动中心
    3.2 创设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
        3.2.1 树立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3.2.2 拓展基于学生创新的第二课堂活动
        3.2.3 营造开放、多样、自由的创新氛围
    3.3 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校园人际关系
        3.3.1 借助多样化科技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创新交流平台
        3.3.2 构建师生互动平台,在制度上保障师生交流
    3.4 建设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业管理制度
        3.4.1 增加学籍管理制度的灵活度
        3.4.2 建设多元的激励创新评价制度
        3.4.3 提供丰富多样的创新活动基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高中物理选修课程实施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高中物理选修课程的发展
    1.1 全国物理选修课程的发展
    1.2 高中物理选修课程的开设
        1.2.1 开设高中物理选修课的背景和动因
        1.2.2 开设高中物理选修课的内容
        1.2.3 开设高中物理选修课的目的和意义
    1.3 浙江课程改革中的物理选修课程
第二章 高中物理选修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
    2.1 影响高中物理选修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
        2.1.1 高中物理选修课的课程设计
        2.1.2 高中物理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
        2.1.3 学校的课程安排与高考的导向
        2.1.4 物理教师的自身观念和素质
    2.2 当今社会高中物理选修课程实施的基本原则
        2.2.1 明确高中物理选修课的方向性和示范性
        2.2.2 突出高中物理选修课的生活性与实践性
        2.2.3 注重高中物理选修课的层次性和个性化
        2.2.4 彰显高中物理选修课的创新性和时代性
第三章 高中物理选修课程实施情况的调查
    3.1 研究目标
    3.2 研究问题
    3.3 研究对象
    3.4 研究方法
    3.5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5.1 选修物理选修课的学生物理成绩情况
        3.5.2 学生对待物理选修课的态度情况
        3.5.3 物理选修课的类型
        3.5.4 物理选修课的授课教师类型
        3.5.5 学生喜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
        3.5.6 相比于其他学科的选修课,对物理选修课的喜爱原因
    3.6 访谈结果分析
    3.7 调查反映出的问题
        3.7.1 学校制度和物理选修课模块等存在的问题
        3.7.2 师生之间对物理选修课的认识误区
        3.7.3 学生选择物理选修课存在的问题
        3.7.4 物理选修课师资方面的问题
第四章 高中物理选修课程实施情况的个案分析
    4.1 上海市南洋中学物理拓展课教学案例分析
    4.2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中学物理拓展课教学案例分析
    4.3 浙江省宁波效实中学物理选修课教学案例分析
第五章 实施高中物理选修课的若干对策与建议
    5.1 加强教育部门的综合配套改革力度
    5.2 开设多门类物理选修课,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
    5.3 依托学生的生涯规划,与大学的课程接轨
    5.4 强化物理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教学效果
    5.5 因地制宜,开发校本教材,培育各个学校的办学特色
    5.6 转变学习物理的态度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四、图书馆思想政治工作散思(论文参考文献)

  • [1]公共图书馆价值理性的迷失与思考[J]. 钟伟金,李佳,李子丰. 图书馆, 2021(05)
  • [2]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及实现路径研究[D]. 刘佳.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3]济宁地区高中生物教学中德育开展现状的研究[D]. 马秀萍. 曲阜师范大学, 2019(12)
  • [4]中学3D打印课程翻转课堂教学评价研究[D]. 程志霞.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18(03)
  • [5]钱谷融文学思想研究(1949-1966)[D]. 许见军.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5)
  • [6]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D]. 丁绍辉. 中国海洋大学, 2015(07)
  • [7]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D]. 董春岩. 东北石油大学, 2014(03)
  • [8]体育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 樊保明. 武汉体育学院, 2014(02)
  • [9]适合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环境研究[D]. 王敬. 中国计量学院, 2014(01)
  • [10]高中物理选修课程实施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 翁崇涛. 上海师范大学, 2014(02)

标签:;  ;  ;  ;  ;  

关于图书馆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