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版权管理 - DRM 的新发展

数字版权管理 - DRM 的新发展

一、数码权益管理——DRM的新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齐永光[1](2020)在《媒介融合视域下的文学数字化传播》文中指出“媒介”一词最早见于《旧唐书·张行成传》:“观古今用人,必因媒介”。这不仅强调了使双方发生联系的人或事物的重要性,也是广义媒介的基本概念。由此可见,媒介的重要作用自古以来就深受学者重视。在21世纪的今天,媒介技术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文学的数字化进程也不断加速。以数字化图书馆为例,根据“前瞻经济学人”研究员温程辉调查显示,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早在2016年就已经超过2000TB,在信息存储的数字化和资源的共享化方面,数字化在图书、文学领域的应用正在得到不断强化。在媒介融合飞速发展的今天,文学的数字化进程必将持续加速,甚至会衍生出媒介融合下全新的传播生态。当前对于文学数字化的研究,大多为传统行业整合数字技术,从某一行业视角进行某类文学的数据库详细建构的情况。本文首先对文学的载体——媒介的演变及其传播理论进行梳理,以媒介融合视域下的数字化技术发展呈现出的具体方式进行分析,探讨文学载体的演变对于文学生产和传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随后着力研究分析媒介融合视域下文学数字化传播中产生的新的文学内容和形式及其变化,进而探究媒介融合为文学本身的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最后通过宏观的媒介融合视域,从传播学角度探讨当下文学数字化发展中的产生的问题,并由此思考如何走好文学的数字化传播之路。文学的发展离不开媒介的支撑,从以龟甲、帛、纸等为媒介,到如今的数字化技术为媒介,文学的传播介质在表现形式、呈现方式和传播优势方面从未停止过发展的脚步,而今数字化进程下的文学传播相较从前跨越了时间和空间,海量文学信息借助新技术手段不断涌现、更新和进化。分析媒介融合视域下的文学数字化发展现状,研究认为当前文学数字化传播存在以下特性:全民参与、消费娱乐功能凸显、以技术为支撑不断嬗变演进。具体来看,在媒介融合视域背景下,文学在文语转换、音视频结合和多媒体整合传播等方面都有大量应用,数字化技术下的文学传播特点也有了新变化:一是文学数字化传播中的传播者与受众不再有明显的界限;二是文学数字化传播中的内容更具时代特征;三是文学数字化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效果较之以往也有鲜明的改变。分析发现,在媒介融合视域下,文学的数字化传播存在以下问题:从内容上看,文学数字化传播进程中,文学创作者的题材创作活力下降;文学的深刻性存在消解的倾向;在数字化传播进程中文学的发展还缺乏全球化的传播视角。从媒介融合对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上看,读者的部分选择权淹没在海量文本里;数字化进程中产生大量的版权争议;网络隐私保护也是数字化带来的重要课题。从产业融合的角度看,现阶段文学数字化传播存在为追求利润而过度商业化的问题;数字化的文学传播也带来部分伦理与道德上的困境;数字化传播影响下部分粗制滥造甚至低俗的文学作品对青少年健康成长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是我们不能忽略的一大问题。研究认为,在媒介融合领域下,文学数字化传播得以发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学本身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这一冲击始终是高悬在文学发展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反思当前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文学数字化传播,并结合文学接受理论、符号论与文化表征、媒介环境等方面的坐标体系,研究提出的以上三个角度存在的问题有赖于文学创作主体、媒介传播者以及相关社会环境下的人员进行反馈沟通。首先,文学的发展始终应当以优质的内容为导向,在注重读者反馈的基础上紧抓优质内容,通过全面媒介素养的提高,始终以优质文学内容为抓手,巩固文学根基。其次,文学的发展还要以信息技术为保障,充分重视媒体技术的应用,在媒介融合技术的支持下渐进构建文学传播新场景、拓宽文学发展新渠道。最后,当前文学的数字化发展离不开规则体系的支撑,健全文学传播领域的法律法规无可替代地成为文学发展的重要保障,完善文学传播的体制机制、争取最广泛的社会支持是文学数字化进程中源源不竭的动力。唐代书法家李邕曾说道,“似我者欲俗,学我者死”,书法如此,文学亦然。正所谓创新引领发展,科技赢得未来,媒介融合视域下的文学数字化传播也只有摒弃过时的思路方法,不断创新其内容和表现形式,让文学能够借助数字化传播的技术手段,以新的形式进一步焕发生机,迭代传承。总体看,文章通过对媒介融合背景下数字化对文学传播方式和内容创作产生的深刻影响的分析,归纳了当前文学数字化传播的特点,反思了当下文学数字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媒介融合视域下的文学数字化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发展建议,为今后关于媒介融合下的文学数字化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研究思路,也为今后文学数字化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建议。

教育部[2](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向晴[3](2019)在《中国电子图书发展历史研究(1991-2018)》文中研究说明电子图书是以数字化形式存在的,拥有版权并正式出版、发行,经过法律允许,以销售和服务为手段,最终实现阅读的一种非连续性出版物的文献。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激光照排技术的发明使汉字得以被计算机处理,并在计算机技术的推动下产生了我国第一部电子图书。自90年代以来,我国互联网、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中国电子图书的形式在数据库商、图书馆、平台商、馆配商等的共同推动下几经变化,其内容更加丰富、功能不断完善,逐渐改变了读者的信息获取方式和阅读习惯。但是,对中国电子图书发展历史的梳理与总结不论在出版史,还是数字资源史中都较为欠缺。论文针对这一薄弱领域,在研究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广泛调研、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将中国电子图书的每个阶段和特定社会背景加以联系,旨在从源头开始,梳理其发端与形成过程,展现其丰富精彩的发展史。论文一方面阐述了电子图书的含义、类型及其相关概念,有助于明确什么是电子图书,为深入研究打好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从中国电子图书产业链中的主要角色入手,通过调查其生产、发行与使用环节等情况,有利于把握电子图书当前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参考建议。文章综合运用文献分析、网络调查、访谈、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进行研究。从纵向上,根据中国电子图书每个阶段的特征并结合标志性事件,确认其产生于1991年,并将1991-2018年这一时期的发展情况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起源阶段(1991-1999)、兴起阶段(2000-2008年)、繁荣阶段(2009-2014)和转型阶段(2015-2018);在横向上,从社会背景、各阶段主要角色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不同时期电子图书的特征和发展状况。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绪论部分明确研究背景、意义和基本概念,概括电子图书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并阐述论文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2)梳理中国电子图书的发展历史,共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1)电子图书溯流求源(1991-1999)时期,通过对中国电子图书的产生背景分析,认为中国电子图书的产生背景与我国计算机存储介质变化、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等密不可分,是我国书籍形式不断演变的结果。并以1991年11月武汉大学出版社将《国共两党关系通史》以软盘形式连同其印刷版同时正式发行,成为我国第一部电子图书产生的标志,伴随其产生,相应的制作工具、技术手段等为中国电子图书的发展奠定基础;2)电子图书在机构市场兴起(2000-2008)时期,数据库商不断研发新技术、积极提出版权解决方案,推动电子图书不断进步。以2000年1月超星数字图书馆在互联网上正式开通为划分依据,此后逐渐形成以超星、方正Apabi、书生之家主要数据库商为代表,成为这一时期推动中国电子图书兴起的重要力量;3)用户需求促使电子图书繁荣(2009-2014)时期,以2009年1月3G正式发牌为划分依据,加速了智能手机的普及,扩宽了用户规模,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电子图书的用户范围从以图书馆机构用户为主逐渐向个人用户过渡;4)电子图书行业转型与挑战(2015-2018)时期,为出版社、馆配商的转型阶段,以2015年5月北京人天书店正式面向全国推出“畅想之星”馆配电子书为划分依据。该平台的问世填补了馆配电子书领域的空白,使产业链上游出版商认识到这是未来的重要业务,并开始推出电子图书业务。与此同时,电商平台将业务拓展到馆配领域,为图书馆创新服务方式,也刺激了出版商、馆配商的竞争。(3)总结在中国电子图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推动力量和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以及在梳理其历史过程中所引起的思考与对中国电子图书未来趋势的展望。当前电子图书的使用率越来越高,渐渐成为读者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图书馆用于购买电子图书的经费占比也越来越重,同时也引起生产、发行行业的互相竞争。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过程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必然与周围事物相互联系着,论文中几大数据库商、馆配商、出版社、读者、图书馆,甚至是刚刚涉足的新秀电商,皆是中国电子图书发展历史进程中的缩影。有了他们的参与才会不断推动中国电子图书历史发展的巨轮,促使其不断完善与进步。

黄梦媛[4](2019)在《中国在线儿童有声读物运营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出版文化产业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结合为有声读物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我国有声读物发展迅速,但其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运营问题。本文选取在线儿童有声读物运营模式作为研究对象,试图从运营模式视角探索在线儿童有声读物的发展规律,以促进我国在线儿童有声读物事业的发展。本论文在进行文献分析和访谈调查的基础上,选取凯叔讲故事、蜻蜓FM、喜马拉雅FM、懒人听书和荔枝FM五个最能代表中国在线儿童有声读物现状和发展水平的平台作为研究案例,以运营模式理论指导中国在线儿童有声读物的分析研究,提出将运营模式划分为内容运营模式和商业运营模式的分析框架,对上述五个在线儿童有声读物平台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得出了我国在线儿童有声读物的运营模式具有伴随性、趣味性的特点,以及存在的质量参差不齐、有声内容同质化严重、版权混乱侵权事件频发、付费意识薄弱、有声读物推广缺失等一系列问题,并在舒尔茨的“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了提高有声读物内容质量、鼓励原创与创新、注重版权保护、培养付费意识、打响有声读物知名度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对于促进中国在线儿童有声读物健康快速发展,促进在线儿童有声读物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郭倩倩[5](2019)在《网络直播平台演唱歌曲的着作权侵权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联网技术的迭代与进步,为网络直播行业的兴起以及迅速扩张提供了支撑,2016年网络直播迅速进入大众视野,成为大众关注的一大热点;网络直播平台呈现井喷式增长,相关数据显示,发展到目前,我国已经有近300个网络直播平台,涵盖了各个领域,网红主播数量达到50多万,直播观众超4亿人,网络直播行业发展显现出巨大潜力。网络直播平台依托不断进步的互联网技术,凭借其运营模式和市场化运作,获得了商业资本支撑和受众群体市场,显现出巨大的盈利空间和商业价值。与此同时,由于法律的滞后发展、行业规范缺失、监管不到位等原因,导致网络直播平台过快的、无序的“野蛮生长”,由此带来了诸如内容低俗、知识产权侵权、隐私权侵权等一系列法律问题和监管难题。为了我国文化产业可持续、规范化的繁荣发展,以及网络直播行业的有序、健康发展,规制网络直播平台乱象,加强网络直播平台的监管措施,业界和学界开始共同关注这一热门话题。本文将聚焦网络直播平台演唱歌曲这一现象,针对其所涉及的音乐着作权侵权问题展开研究,探索对于网络直播平台音乐着作权侵权的监管思路。从着作权法的角度出发,对存在侵犯歌曲作品着作权的问题展开讨论,分析网络直播平台演唱歌曲涉及的着作权侵权性质以及网络直播平台面临的侵权责任,从法律法规和平台自律的监管角度分析原因,并借鉴国内外网络环境下着作权侵权的监管经验,尝试为目前存在的网络直播平台演唱歌曲着作权侵权的监管难题提出有价值的思考和建设性建议。

施星格[6](2016)在《我国电子书版权保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电子图书版权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我国电子书版权保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后,借鉴国外在电子书版权保护方面的相关机制,对我国电子书版权保护提出有效可行的建议和对策,以期解决互联网高速发展后持续发酵的电子书盗版侵权问题。论文第一部分首先对研究的背景进行了论述,简要阐述在现如今互联网快速发展的环境下我国电子书版权问题存在的乱象,对急需解决这一问题的迫切性和复杂性进行概述。其次通过对国内外电子书版权保护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在数字版权保护方面的研究已经很全面,但是针对电子书这一单一对象的多角度全面的分析并不多,对电子书版权保护的研究大多选择法律的角度进行论述,通过研究综述论证了对电子书版权保护对策探究的必要性及研究价值。同时对论述对象作出界定,概述电子书、版权、版权登记等相关概念。本论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开展论文的工作。而本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将版权保护的法律与技术相结合,首次提出建立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电子书版权监测预警平台,通过设计基本架构,实现其功能,以期改变电子图书被侵权盗版发生后再处理的事后处置机制,将监管进行在盗版侵权发生前,实现电子书版权保护的关口前移,建立我国电子书版权监管体系。第二章从立法及政策法规、版权保护相关技术、司法行政监管、社会保护这四个方面论述电子书版权保护的现状。在法律法规及政策条例方面,对我国着作权法中涉及电子书版权保护以及数字版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现状进行分析,同时对西方发达国家,包括美国、法国、日本、英国等在数字版权保护方面的现状做了概述,特别对国外在电子图书版权保护方面的各种应对策略和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为提出了我国可借鉴的策略和方法。笫二节对电子书版权保护的主要技术实现机制进行分析比较,并对版权保护相关技术的应用和电子书平台管理的解决方案进行分析。最后分别论述我国政府在行政监管方面的成效及缺失和电子书版权社会保护的基本情况。其中对于电子书版权社会保护环境的现状主要是从出版及互联网机构的行业自律、公民版权保护意识和行业组织这三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论述。我国电子书版权保护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是第三章的核心内容。本章从分析我国电子书盗版侵权形式入手,对我国现行着作权法在互联网时代数字出版环境中信息网络传播权、发行权、.出租权等存在的影响进行论述,同时对电子书版权保护技术存在的漏洞和公众版权意识淡薄进行分析。第四章主要是针对数字出版环境下我国的电子书版权保护中存在的部分问题给出建议和对策。为此笔者通过借鉴国外针对电子书版权保护采取的法律制度,分析其在我国施行的可行性,以此加快建立我国电子书版权保护新法规。其次对电子书版权保护的技术提出相应的要求和设计方向。在行政监管方面提出建:立“电子书版权监管体系”,设计出电子书版权监测预警平台框架,以促进我国在电子书版权保护监管水平的提高。最后对改善社会保护环境提需加强行业自律、增加行业联盟和组织的作用、提高群众的版权意识。通过本章所提出的策略,期望可以对我国未来的数字版权保护的工作思路具一定的有指引作用,同时解决包括电子书在内的网络盗版侵权问题。

秦洁雯[7](2014)在《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研究》文中提出1999年,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曾培炎在《关于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进文化、教育、非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保健的产业化”,这是文化产业第一次被正式纳入国家发展计划的政策,也是作为文化产业子系统的出版业产业化的开端。出版产业经过10多年发展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如内容同质化、图书价格虚高、恶意价格战、库存高、传统出版企业与数字出版企业协作性不强等。直到2011年4月20日,《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将基本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健康繁荣的现代出版物市场体系作为“十二五”时期新闻出版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随着行政部门对建设出版物市场体系的重视,众多学者也逐渐对出版物市场体系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和剖析,为建设出版物市场体系献计献策。出版物市场体系是出版产业的载体,建立出版物市场体系有利于推进我国出版产业的繁荣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展开研究(仅限于我国大陆地区)。本文以产业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复杂科学管理等相关理论为指导,系统分析了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的建设目标,并构建了基于出版要素市场推动的出版物市场体系运作模式,同时提出了建设出版物市场体系的思路,初步形成了建设出版物市场体系的理论体系。总的来说,本文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研究的。第一章,首先,对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的背景与意义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本论文选题的必要性。其次,在对已有出版物市场体系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明确了本论文要研究的内容,理清了研究思路。第二章,对出版物市场体系的基础理论进行探讨。本章以市场体系概念及其发展历程为基础,结合出版业发展现状,对出版物市场体系的概念内涵、出版物市场体系的类型、出版物市场体系的特征及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的意义进行尝试性的探究,为本文的研究开展打下了理论基础。出版物市场体系是由出版物市场交易中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出版商品市场和出版要素市场共同构成的有机系统。按照交换对象属性可分为出版商品市场和出版要素市场两类,而按照市场的基本功能可分为教育出版市场、专业出版市场和大众出版市场三类。出版物市场体系除了具有一般出版物市场体系的统一性、开放性、竞争性、有序性外,还具有不同于其他商品经济领域的特征,如出版物生产目的的非赢利性、出版物产品使用价值的精神性、出版物市场交换价格的背离性、出版物市场消费的非消耗性。第三章,对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具体来说,本章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出版商品市场的基本情况。以产业组织理论为指导,从出版商品市场发展规模、出版商品市场发展结构、出版商品市场运行效率三个方面展开分析;二是出版要素市场的基本情况。依据出版要素市场的类型,分别论述了出版生产资料市场、出版资本市场、出版技术市场、出版人才市场这四类出版要素市场的基本情况;三是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出版商品市场运行效率低下、出版要素市场建设进度滞后、出版物市场体系中非市场行为普遍、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不规范。第四章,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目标与运作模式的构建。首先,构建了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的评价体系。即以图书出版市场为例,设计指标体系,运用SPSS18.0软件对相关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得出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需是有效竞争、融合发展和个性化需求生产的市场体系;其次,在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依据国内出版物市场体系发展现状及国外出版物市场发展经验,构建了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目标以及适合我国的,基于出版要素市场推动的出版物市场体系运作模式;最后,提出实现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目标的原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原则:一是要协调出版物市场体系的文化性与经济性;二是要明确政府和市场机制在出版物市场体系资源配置中的角色;三是要适应出版行业发展趋势。第五章,加强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的思路。本章以复杂科学管理理论为指导,采用逆向思维方式,针对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目标及其运作模式,结合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的思路。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建设:一是大力加强现代出版要素市场建设。从积极培育现代出版要素市场主体;科学降低出版要素市场交易成本;创造出版要素市场发挥作用的条件三个方面进行建设。二是优化出版物市场体系的资源配置。包括开发出版企业的资源配置能力;创新出版物市场体系资源开发方式;加大出版物市场体系资源开发力度。三是改善出版物市场体系的发展环境。调控出版物市场体系的宏观环境;规范出版物市场体系的行业环境;优化出版物市场体系的企业环境。第六章,结论与展望。本章是对本论文的总结,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了三个结论:一是出版物市场体系的形成是一个不断打破垄断的过程;二是出版物市场体系的完善实质上是一个出版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的过程;三是出版物市场体系的成熟依赖于整个国民经济市场体系的动态完善。同时,还对论文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反思,今后将不断深化研究。

李凤梅[8](2013)在《IPTV中数字版权管理理念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三网融合政策的进一步推广,广播电视业和电信行业在融合过程中都试图通过新的增值应用模式来占住主动权。传统基础通信行业在日益壮大的网络行业的刺激下,急需开发新的业务、寻找新的商业运营模式;新的流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宽带业务的进一步普及,使用户渴望在降低成本方便生活的同时享受到更加流畅的画面、更高层次的音视频、更加个性化的电视服务。两大行业都试图立足本身现有资源,弥补颓势,设法寻找一种新的收入来源,IPTV就是被寄予如此厚望的一种业务。新事物的诞生发展始终伴随着理论和技术的不断革新,IPTV如何在发展过程中掌握好机遇化解掉危险,也就具有了一定的研究意义和价值。根据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在文献分析、案例分析、相关人员访谈和标准设计等方法的基础上,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国内外IPTV以及产业成功模式发展研究。在论文研究第一部分,笔者通过文献收集、资料分析、从业人员访谈、积累IPTV以及DRM技术相关新闻等多种方式建立研究DRM标准模式设定所需的基本理论,结合国内外有关各理论的研究现状分析,首先确定IPTV内涵以及产业链业务价值构成、国内外IPTV的成功运营模式分析等前期研究策略,为DRM应用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二、现有数字版权管理技术和标准模型研究。第一部分的研究分析得出中国IPTV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数字版权的保护和管理,未来得数字版权者得IPTV天下已经成为业界公认的游戏规则。然而现有的国内关于版权立法缺乏与时俱进的科学性,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众多相关版权条款对中国数字版权保护相当不利。现有的DRM技术提供运营商如Microsoft RMS、Apple Quicktime、RealNetwork RealPlayer等根据各自需求提供多种标准的DRM技术,进一步提升了版权的价值。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投入了与DRM相关的技术研究中,包括我们所熟知的数字水印技术和数字加密技术。三、可扩张性授权DRM标准模式内容设定。在现有的DRM技术和标准存在的前提下,融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传播学中的传播互动性理论,将DRM标准内涵延伸至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层面,使得IPTV DRM标准不再单纯以技术为核心,而是更加注重尊重用户在整个产业链中的重要作用,从IPTV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内容安全、服务高效、交易公平、利益均衡以及综合人才的培养等方面丰富DRM标准内涵。四、复杂的人员背景,不同的行业要求,多重的技术标准等都使得IPTV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通力合作的需要。合作是建立在利益均衡和交易公平的基础上的,如何保护从业部门的合理利益(而非合法利益)已经成为数字版权管理的主要内容。除此之外,苹果公司针对音乐运营中的反DRM标准模式在现实中具有一定的操作意义和理论基础,有可能成为未来中国IPTV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特例。笔者试图通过系统化的研究设计出中国特色的IPTV产业化的版权保护标准以实现各从业部门之间的利益均衡,以及消除整个内容保护和用户个人信息安全之间的对立,为IPTV产业的发展打造一个公平、可持续、富有活力的整体运营环境。将传统DRM技术重新整合分析融入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传播学以及法学等相关理念,设计可扩展性授权DRM标准,将DRM内涵延伸至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上面来,以适应IPTV产业独特的运营特点和发展趋势。此外,可扩展性授权DRM标准中用户个人信息安全系数通过多方协议保证,使得用户在选择个性化、互动化的电视节目中和网上冲浪、网上游戏等增值业务中最大限度的保护了自己的隐私,满足用户们自由选择的愿望。由于笔者的研究时间及学术能力有限,特别是缺乏从事IPTV产业运营的第一手资料,尽管可扩展性授权DRM标准模式能够体现笔者对IPTV产业未来发展的构思,但只是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构建和咨询尝试,细节部分仍存在不足之处,未来研究的工作将继续围绕着IPTV产业可扩展性授权DRM标准设计的细节可操作性开展下去。

沈树[9](2013)在《论私人复制着作权补偿金制度 ——以数字音乐为视角》文中提出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网民数量激增,我国已迈入了数字网络时代。数字网络技术影响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对网络环境下的着作权造成了变革性的影响。数字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改变了公众获取信息的方式以及影响了着作权人获得经济利益的方式,数字网络技术在扩展了作品传播的范围,提高了作品传播的速度,给作品的利用带来了新的活力的同时,也无时无刻不威胁着着作权人的利益,利用计算机、手机、P2P软件等设备或技术的私人复制,造成了对于作品的无限制免费使用,已经大大超出了着作权人所能够和应该容忍的损失的限度,严重影响了着作权人正常的获利。如何有效地兼顾公众对于信息需求和着作权人利益,既满足公众获取信息的要求又保证着作权人的利益不受过分的损害,是当今知识产权法发展重要的课题。私人复制着作权补偿金制度是欧美一些国家为了缓解新信息技术条件下着作权人与使用人之间的矛盾,保护着作权人权益的一项特别制度,其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与变革,走到了今天。虽然在不同的国家具体内容有所不同,不可否认,私人复制着作权补偿金制度起到了缓解着作权人与使用人矛盾的作用,特别是在新时代下其更具有不可替代的制度价值。数字音乐是数字网络环境中作品的重要代表,本文以此为例,探讨在我国数字网络环境中建立私人复制着作权补偿金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本文由五部分组成,结构如下:第一部分是对数字音乐着作权保护困境的介绍与分析。包括数字音乐的出现与发展、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保护不力的原因。本部分的重点是。第二部分是介绍私人复制着作权补偿金制度的产生与发展。首先分析了私人复制着作权补偿金制度的内涵,接着介绍了德国和美国着作权补偿金制度的起源和发展。最后分析了补偿金制度的优势。第三部分是私人复制着作权补偿金制度的理论分析。分别从补偿金的性质、补偿金的法学理论基础和补偿金的法经济学基础三个角度来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是分析私人复制着作权补偿金制度与现行制度措施的冲突与解决。包括与许可使用制度和技术保护措施的冲突与解决。第五部分是建立我国的私人复制着作权补偿金制度。结合他国补偿金制度的实施经验,阐述了构建了我国私人复制着作权补偿金制度的模式和内容。然后提出了现阶段完善建立补偿金制度的配套准备措施。

傅伟[10](2013)在《电子课本模型构建与技术验证》文中提出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以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科技革命引领人类社会进入了数字化时代。伴随着数字化阅读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普及态势及个人数字终端设备的飞速发展,“电子课本”的时代正在到来。目前,电子课本已经引起了多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从一项研究热点、一种技术产品,逐步发展成为国家层面借以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提高教育竞争力的利器。从传统课本到电子课本这一质的飞跃承载着人们对于技术增强学习、技术促进学习、技术赋能学习(Learning Powered by Technology)的殷切期望,电子课本正在推动着数字化时代人类阅读与学习范式的变革。本研究首先进行了研究综述,通过现状分析,总结了目前电子课本“应用先行、研究滞后、标准缺失”的现状特点;揭示了电子课本多元理解问题;梳理了电子课本相关研究及数字化学习技术标准,并从学习对象理论视角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基于对数字化学习资源及电子课本的理解,本研究在对数字化阅读与学习领域资源形态、功能特性、技术标准深入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结合EPUB (Electronic Publication, IDPF组织的数字化阅读格式标准,简称EPUB)、DC (Dublin Core Metadata,都伯林核心元数据,简称DC)、LOM (Learning Object Metadata,学习对象元数据,简称LOM)、SCORM (Sharable Content Object Reference Model,可共享内容对象模型,简称SCORM)、IMS-CC (IMS Common Cartridge, IMS内容统和模型或MS公共弹夹模型,简称CC)、IMS-CP (IMS Content Packaging, IMS内容包装模型,简称CP)、IMS-LD (IMS Learning Design, IMS学习设计规范,简称LD)等数字化技术标准,以电子书包系统功能模型为研究设计层面的原点,以需求分析为研究应用实践层面的原点,从资源、活动、空间三种形态视角表征了电子课本的领域特性,并由此界定了电子课本的领域三态,建构了电子课本的领域模型。电子课本的领域三态描述为资源态、活动态和微环境态。资源态涵盖了内容资源格式转换、内容文件的兼容与包装、单一文件形态向内容对象形态转化等问题,体现了电子课本的结构化特性;活动态为电子课本引入轻量级教学设计机制,使内容主线的课本转化为内容为基础、活动为主线的电子课本,体现了个性化特性;微环境态借助于虚拟学具与学习服务,通过个性化的内容组织与知识建构过程,推动电子课本由统一编制、标准内容的资源性集合形态演进为以个人微型知识空间为主要特征的全新电子课本形态。电子课本的领域模型表征了领域特性,具体可划分为领域三态模型、三态演进模式与概念模型。本研究借鉴了UML (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统一建模语言)的建模思想,通过三次抽象过程,由电子课本的领域模型过渡到系统模型。电子课本的系统模型主要包括了电子课本的信息模型和内容包装模型。从电子课本的两大研究原点到领域模型是第一次抽象过程,明确界定了电子课本的领域特性;从电子课本的领域模型到信息模型是第二次抽象过程,使用电子课本语义元素在逻辑层面表征了电子课本的内容对象与功能特性;从电子课本的信息模型到内容包装模型是第三次抽象过程,设计了电子课本的内容包装结构与元数据。电子课本信息模型是整个设计的核心,包括了内容结构模型、功能结构模型、学习地图机制以及服务框架。电子课本的内容包装设计则是一个完整的电子课本资源聚合及内容包装方案,包括了电子课本内容包装模型、内容对象包装模型、元数据模型以及内容包装DRM (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数字版权管理,以下简称DRM)扩展方案。依照电子课本的领域模型、信息模型、内容包装模型,本研究开发了英语、自然电子课本原型、阅读器软件、自然课本学习地图,设计了电子课本系统软件结构。在电子课本模型建构和原型的基础上,通过英语、自然电子课本原型的设计研发,验证了电子课本模型的可行性,证实了本研究的价值。本研究界定了电子课本的领域特性,探究了电子课本的演进模式,建构了电子课本的系统模型,设计研发了带有轻量级学习设计功能特性、具有个人微型知识空间形态特征的结构化、个性化电子课本,推动了电子课本的示范性应用、产品研发与标准研制。目前,电子课本虽然尚未成为主流,但其已经处于一个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临界点。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就是创造未来。本研究定位于一个创造未来的过程,虽然所研发的电子课本原型还属于实验室产品,无法大规模应用试点、推动产业发展。但是笔者相信,电子课本将能够让孩子们丢掉沉重的书包,以较高的性价比享受到数字化学习所带来的便捷及个性化的学习服务,推动目前教育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二、数码权益管理——DRM的新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码权益管理——DRM的新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媒介融合视域下的文学数字化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主要内容及研究思路
第一章 媒介融合视域下文学数字化传播的理论范畴
    第一节 文学传播与数字化
        一、文学的媒介
        二、数字化与数字化传播
        三、媒介融合与文学数字化传播
    第二节 文学数字化传播的理论沿革
        一、符号论与文化表征
        二、文学接受
        三、文学与媒介环境
第二章 从文字到视听—文学呈现方式的趋势演变
    第一节 数字化传播技术的发展
        一、文本的数字化
        二、视听的数字化
        三、互联网与移动终端
    第二节 文学数字化传播的变迁
        一、文本的数字化发展
        二、视听的数字化发展
    第三节 从文本到视听的数字化传播特性
        一、全民参与
        二、承担消费娱乐功能
        三、以技术为支撑不断演进
第三章 从文字到视听—文学内容表达的创新发展
    第一节 文本的数字化文学内容表达
        一、网络文学
        二、IP改编与“超级内容”产业链
    第二节 视听的数字化文学内容表达
        一、口语表达的新形态
        二、文学的影视化改编
    第三节 媒介融合视域下的文学与数字化传播交互影响
        一、媒介融合视域下文学数字化传播中的传播者与受众
        二、媒介融合视域下文学数字化传播的内容解读
        三、媒介融合视域下的传播媒介与传播效果
第四章 文学数字化传播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内容融合下的文学数字化传播
        一、题材创作活力下降
        二、文学深刻性的消解
        三、全球化视角不足
    第二节 网络融合下的文学数字化传播
        一、信息茧房
        二、产权争议
        三、隐私保护
    第三节 产业融合下的文学数字化传播
        一、追求利润与过度商业化
        二、大众传播伦理与道德
        三、数字化传播与健康
第五章 文学数字化传播发展的思考
    第一节 以优质内容为导向
        一、注重读者反馈
        二、紧抓优质内容
        三、提高媒介素养
    第二节 以信息技术为保障
        一、重视媒体技术的作用
        二、构建文学传播新场景
        三、拓宽文学发展渠道
    第三节 以规则体系为支撑
        一、健全文学传播领域的法律法规
        二、完善文学传播的体制机制
        三、提供文学传播发展的社会支持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中国电子图书发展历史研究(1991-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电子图书发展史的研究意义
    1.2 电子图书的概念辨析
        1.2.1 国内外电子图书的概念考据
        1.2.2 电子图书的含义与类型
        1.2.3 相关概念辨析
    1.3 电子图书研究的现状
        1.3.1 年代分布
        1.3.2 主题词分析
        1.3.3 电子图书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创新点
2 电子图书溯流求源(1991-1999)
    2.1 电子图书的产生背景
        2.1.1 书籍的演变
        2.1.2 电子载体的出现
        2.1.3 汉字的数字化进程
    2.2 中国电子图书的产生
        2.2.1 我国第一部电子图书
        2.2.2 早期的电子图书制作
3 电子图书在机构市场兴起(2000-2008)
    3.1 互联网开创阅读新时代
        3.1.1 我国的互联网时代背景
        3.1.2 电子图书的新面貌
    3.2 锐意创新和不断进取的超星集团
        3.2.1 数字化开创时期
        3.2.2 版权建设时期
        3.2.3 资源服务时期
    3.3 立足数字出版实力雄厚的方正APABI
        3.3.1 起步阶段
        3.3.2 快速发展阶段
        3.3.3 缓慢进展阶段
    3.4 以自主研发技术领先的书生集团
        3.4.1 书生数字图书馆之路
        3.4.2 调整战略转型
4 用户需求促使电子图书繁荣(2009-2014)
    4.1 个人市场开始形成
        4.1.1 网络文学风靡
        4.1.2 移动阅读终端的普及
        4.1.3 电子图书阅读平台兴起
    4.2 机构市场持续升温
        4.2.1 馆藏电子图书来源
        4.2.2 电子图书整合方式
        4.2.3 电子图书服务方式
5 电子图书行业的转型与挑战(2015-2018)
    5.1 出版社寻求转型
        5.1.1 出版模式变化
        5.1.2 主要出版社的电子图书发展概况
        5.1.3 传统出版社的困境
    5.2 馆配商服务创新
        5.2.1 馆配电子书市场新格局
        5.2.2 北京人天“畅想之星”的电子图书发展
        5.2.3 主要馆配电子书平台及特点
    5.3 京东进军馆配电子书市场
        5.3.1 从零售市场到机构市场
        5.3.2 京东阅读的优势和不足
6 主要问题与解决方式
    6.1 推动中国电子图书发展的重要力量
    6.2 主要问题
        6.2.1 电子图书长期受到版权制约
        6.2.2 电子图书资源重复建设
        6.2.3 纸电同步效果不佳
        6.2.4 电子图书市场不成熟
        6.2.5 馆配电子书产业链割裂
    6.3 解决方式
        6.3.1 利用区块链技术创新解决思路
        6.3.2 用户、出版社积极转变观念
        6.3.3 共同构建电子图书产业链生态
        6.3.4 政府发挥监管和引导的作用
7 总结与展望
    7.1 启示
        7.1.1 读者需求是影响电子图书的主要因素
        7.1.2 技术是推动电子图书发展的根本动力
        7.1.3 电子图书的社交化值得重视
        7.1.4 电子图书行业需要合作才能共赢
    7.2 未来展望
        7.2.1 新技术催生电子图书的变革
        7.2.2 电子图书将脱离纸书模式
        7.2.3 电子图书行业将重新洗牌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C.超星集团访谈记录
    D.畅想之星访谈记录
    E.中国电子图书发展大事记
    F.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4)中国在线儿童有声读物运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
1 绪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之处
2 在线儿童有声读物相关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在线儿童有声读物的概念及分类
    2.2 儿童有声读物的特点及优势
    2.3 移动互联网时代儿童有声读物运营模式概述
3 中国在线儿童有声读物内容运营模式研究
    3.1 内容运营模式概述
    3.2 五大平台内容运营情况分析
    3.3 内容运营分析结论
4 移动互联网时代儿童有声读物商业运营模式研究
    4.1 商业运营模式概述
    4.2 五大平台盈利模式分析
    4.3 五大平台营销模式分析
    4.4 商业运营模式分析结论
5 在线儿童有声读物运营模式存在的问题
    5.1 有声读物内容质量参差不齐
    5.2 有声内容同质化
    5.3 侵权事件频发
    5.4 付费意识薄弱
    5.5 有声读物推广缺失
6 在线儿童有声读物运营模式的发展建议
    6.1 优化有声读物内容质量
    6.2 鼓励有声读物原创
    6.3 注重版权保护
    6.4 培养听众付费意识
    6.5 提高有声读物知名度
7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网络直播平台演唱歌曲的着作权侵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第一章 网络直播平台演唱歌曲的着作权问题
    第一节 网络直播平台演唱歌曲的相关概念厘清
        一、网络直播平台演唱歌曲的界定
        二、网络直播平台演唱歌曲的发展现状及盈利模式
        三、网络直播平台演唱歌曲涉及的法律问题
    第二节 网络直播平台演唱的歌曲作品的着作权归属
        一、歌曲的作品属性
        二、网络直播平台演唱的歌曲作品着作权归属
        三、结语
第二章 网络直播平台关于直播演唱歌曲的着作权侵权责任
    第一节 法律规定的歌曲作品合理使用条件
        一、作品的合理使用概述
        二、未经授权演唱歌曲不适用于合理使用及原因分析
        三、结语
    第二节 网络直播平台演唱歌曲的着作权侵权责任
        一、未签约模式下,歌曲作品着作权侵权责任
        二、网络直播平台与网络主播签约模式下,歌曲作品着作权侵权责任
        三、网络直播平台与经纪公司签约模式下,歌曲作品着作权侵权责任
        四、结语
    第三节 案例分析——中国音乐着作权协会诉“斗鱼直播”演唱歌曲侵权
        一、案件概述
        二、斗鱼直播平台侵权责任分析
        三、斗鱼直播平台侵权案的法律问题反思
第三章 规制网络直播平台演唱歌曲侵权行为的监管困境
    第一节 网络直播平台演唱歌曲问题的监管现状
        一、网络直播平台的监管现状
        二、网络直播平台演唱歌曲的着作权侵权的监管现状
    第二节 网络直播平台演唱歌曲着作权侵权监管困境
        一、立法执法不完善,监管部门职能不明确
        二、网络直播平台在商业利益驱动下难以自律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规制网络直播平台演唱歌曲着作权侵权问题的监管建议
    第一节 法律制度层面,健全法制体系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
        二、加强打击网络直播着作权侵权的执法力度
        三、提高司法实践中赔偿标准
    第二节 网络直播平台层面,加强行业和平台自律
        一、网络直播行业自律规范
        二、网络直播平台自查自治
    第三节 社会层面,完善公众监督机制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我国电子书版权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基本概念及研究对象界定
        1.3.1 电子书相关概念及界定
        1.3.2 版权的概念
        1.3.3 版权登记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2. 电子书版权保护现状
    2.1 电子书版权立法及政策保护
        2.1.1 我国电子书版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2.1.2 国外电子书版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2.2 电子书版权保护相关技术及应用
    2.3 我国政府行政监管现状
    2.4 电子书版权社会保护情况
        2.4.1 互联网企业及出版机构行业自律
        2.4.2 公民版权保护意识
        2.4.3 行业组织版权保护情况
3. 我国电子书版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挑战
    3.1 电子书侵权盗版形式多样
    3.2 电子书版权归属模糊
    3.3 着作权授权侵权行为
    3.4 电子书版权使用存在问题
    3.5 版权保护技术存在漏洞
    3.6 侵权主客体版权意识淡薄
4. 我国电子书版权保护的建议和对策
    4.1 加快建设电子书版权保护新法规
    4.2 提高行政监管实施能力
        4.2.1 建立电子版权监测预警平台
        4.2.2 实施“三振出局”监管模式
        4.2.3 加强专项整治力度
    4.3 电子书版权保护技术的改善措施
    4.4 改善电子书版权的社会保护环境
5. 主要结论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7)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的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综述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综述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的创新点 2 出版物市场体系基础理论
2.1 出版物市场体系的内涵
    2.1.1 市场体系的概念及其演变
    2.1.2 出版物市场体系的概念
2.2 出版物市场体系的分类
    2.2.1 对出版物市场体系构成的认知前提
    2.2.2 出版物市场体系的类型
2.3 出版物市场体系的特征
    2.3.1 出版物市场体系的一般特征
    2.3.2 出版物市场体系的独有特征
2.4 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的意义
    2.4.1 合理配置出版资源
    2.4.2 科学调节出版生产流通
    2.4.3 提高出版产业竞争力 3 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3.1 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3.1.1 出版商品市场基本情况
    3.1.2 出版要素市场基本情况
3.2 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出版商品市场运营效率低下
    3.2.2 出版要素市场建设进展缓慢
    3.2.3 出版物市场体系中非市场行为普遍
    3.2.4 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不规范 4 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目标及其运作模式
4.1 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评价体系
    4.1.1 指标体系设计
    4.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4.1.3 评价指标因子分析
4.2 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目标及其运作模式构建
    4.2.1 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的建设目标
    4.2.2 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的运作模式构建
4.3 实现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目标的原则
    4.3.1 实现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目标必须协调好文化性与经济性的关系
    4.3.2 实现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目标必须明确政府和市场机制在出版资源配置中的角色
    4.3.3 实现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目标必须符合出版行业发展的趋势要求 5 加强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的思路
5.1 大力加强现代出版要素市场建设
    5.1.1 积极培育现代出版要素市场主体
    5.1.2 科学降低出版要素市场交易成本
    5.1.3 创造出版要素市场发挥作用的条件
5.2 优化出版物市场体系的资源配置
    5.2.1 挖掘出版企业的资源配置能力
    5.2.2 创新出版物市场体系资源开发方式
    5.2.3 加大出版物市场体系资源开发力度
5.3 改善出版物市场体系的发展环境
    5.3.1 调控出版物市场体系的宏观环境
    5.3.2 规范出版物市场体系的行业环境
    5.3.3 优化出版物市场体系的企业环境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

(8)IPTV中数字版权管理理念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概述
    1.1 问题的提出
        1.1.1 IPTV 难以定义化的现实因素分析
        1.1.2 IPTV 概念界定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内外核心着作和论文
        1.3.2 国外研究概括
    1.4 研究思路和主要问题
        1.4.1 研究思路
        1.4.2 主要问题
    1.5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框架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IPTV 主要业务和运营特点概述
    2.1 I PTV 理论介绍
        2.1.1 IPTV 业务形式
        2.1.2 IPTV 主要运营特点
    2.2 国内外 IPTV 发展现状
        2.2.1 国外 IPTV 产业发展概况
        2.2.2 中国 IPTV 发展概况
    2.3 中国 IPTV 产业发展中问题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国内版权保护的发展及网络时代版权制度的变革
    3.1 版权的基本内涵
        3.1.1 版权的法律界定
        3.1.2 版权的法律限制
    3.2 我国版权保护的历史和现状
        3.2.1 国内版权保护的历史
        3.2.2 网络时代版权保护的国际法框架和对中国现行版权法的挑战
    3.3 小结
第4章 数字版权管理基本内涵和现有标准方案研究
    4.1 数字版权管理(DRM)的基本内涵
    4.2 数字版权管理(DRM)的主要技术分支
        4.21 数字水印技术
        4.22 数字加密技术
    4.3 数字版权管理标准与方案
        4.3.1 开放移动联盟(OMA)DRM 2.0
        4.3.2 中国 AVS 产业联盟发布的 AVS DRM 标准
        4.3.3 永新视博的 iCAS(有条件)IPTV DRM 标准方案
        4.3.4 合同许可协议 DRM 标准
    4.4 IPTV 产业数字版权管理标准发展现状问题分析
        4.4.1 IPTV 产业数字版权管理标准现状研究分析
        4.4.2 IPTV 产业数字版权管理标准设计的注意问题
    4.5 小结
第5章 IPTV DRM 可扩展性授权模式理念
    5.1 可扩展性授权 DRM 模式概述
        5.1.1 可扩展性授权 DRM 理论背景分析
        5.1.2 可扩展性授权模式定义
    5.2 可扩展性授权 DRM 模式主要设定内容
        5.2.1 内容安全是基础
        5.2.2 服务高效是保证
        5.2.3 交易公平是要求
        5.2.4 利益均衡是核心
        5.2.5 综合人才是关键
    5.3 可扩展性授权 DRM 模式可行性影响元素分析
        5.3.1 可扩展性授权 DRM 理念需要广电业和电信业的通力合作
        5.3.2 可扩展性授权 DRM 理念需要完善的基础设立建设
        5.3.3 可扩展性授权 DRM 理念需要 IPTV 产业道路明确化
        5.3.4 可扩展性授权 DRM 模式需要 IPTV 对用户权利的维护
    5.4 小结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9)论私人复制着作权补偿金制度 ——以数字音乐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数字音乐着作权保护困境
    (一)数字音乐的出现与发展
    (二)数字音乐发展面临的问题
    (三)数字音乐着作权保护不力的原因
二、私人复制着作权补偿金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一)私人复制着作权补偿金制度的内涵
    (二)私人复制着作权补偿金制度的起源
    (三)私人复制着作权补偿金制度的发展
    (四)私人复制着作权补偿金制度的优势
三、私人复制着作权补偿金制度的基本理论
    (一)私人复制着作权补偿金制度的性质
    (二)私人复制着作权补偿金制度的理论分析
四、实施私人复制着作权补偿金制度面临的问题与解决
    (一)私人复制着作权补偿金制度与许可使用制度的冲突与解决
    (二)私人复制着作权补偿金制度与技术措施的冲突与解决
五、私人复制着作权补偿金制度的实施
    (一)运作模式
    (二)配套措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电子课本模型构建与技术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绪论
    一、传承与创新:电子课本的时代印记
    二、研究背景
    三、研究问题
    四、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五、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六、研究意义
    七、关键词界定
第一章 电子课本研究综述
    第一节 电子课本时代的到来
    第二节 电子课本应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电子课本的应用现状
        二、电子课本的多元理解问题
        三、电子课本接受度
    第三节 电子课本相关研究概述
        一、数字化资源格式研究
        二、数字化阅读与学习行为交互研究
        三、“学习元”研究概述
    第四节 数字化学习技术标准概述
        一、电子课本技术标准研制概述
        二、数字化学习技术标准概述
第二章 研究框架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电子课本研究框架
        一、电子课本研究框架1——流程结构
        二、电子课本研究框架2——内容主题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三、学习对象概述
        四、学习对象的理论基础
        五、学习对象视角下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发展研究
        六、学习对象在电子课本研究中的应用
第三章 电子课本领域特性分析
    第一节 电子课本领域特性研究概述
        一、电子课本领域
        二、领域特性框架
        三、研究原点与领域模型
    第二节 电子课本研究对象与关系分析
        一、电子书包系统功能模型与电子课本
        二、对象关系分析
        三、核心层对象关系
        四、领域层对象关系
        五、外围通用层对象关系
    第三节 电子课本的领域三态与演进模式
        一、电子课本的领域三态
        二、电子课本三态演进模式
    第四节 电子课本领域三态模型
    第五节 电子课本的概念模型
        一、电子课本用例征集、需求访谈与实地调研
        二、电子课本需求分析
        三、电子课本的概念模型
第四章 电子课本系统建模
    第一节 电子课本系统建模概述
        一、建模抽象过程
        二、电子课本系统建模参照标准
    第二节 电子课本信息模型设计
        一、信息模型概述
        二、参照标准分析
        三、电子课本的内容结构模型
        四、电子课本的功能结构模型
        五、电子课本信息模型
        六、学习地图机制
        七、学具服务框架
    第三节 电子课本内容包装设计
        一、内容包装设计概述
        二、参照标准分析
        三、电子课本内容包装模型建构
        四、内容对象包装模型建构
        五、电子课本元数据模型
        六、电子课本内容包装DRM扩展方案
第五章 技术验证与应用实践
    第一节 电子课本原型及阅读器软件开发
        一、电子课本原型开发概述
        二、英语电子课本原型介绍
        三、自然电子课本原型介绍
    第二节 电子课本软件系统架构设计
        一、电子课本软件系统架构设计概述
        二、电子课本软件系统设计
    第三节 电子课本的应用实践
        一、演示推广
        二、应用访谈
        三、总结
第六章 研究总结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研究问题部分
        二、研究目标部分
    第二节 主要创新点
    第三节 后续研究与展望
附录Ⅰ:电子课本DRM元数据项表
附录Ⅱ:电子课本教学设计方案示例
附录Ⅲ:电子课本应用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英文部分
    中文部分
后记

四、数码权益管理——DRM的新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媒介融合视域下的文学数字化传播[D]. 齐永光. 吉林大学, 2020(01)
  •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3]中国电子图书发展历史研究(1991-2018)[D]. 向晴. 重庆大学, 2019(01)
  • [4]中国在线儿童有声读物运营模式研究[D]. 黄梦媛.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5]网络直播平台演唱歌曲的着作权侵权问题研究[D]. 郭倩倩. 上海音乐学院, 2019(02)
  • [6]我国电子书版权保护研究[D]. 施星格. 南京大学, 2016(10)
  • [7]我国出版物市场体系建设研究[D]. 秦洁雯. 武汉大学, 2014(06)
  • [8]IPTV中数字版权管理理念的应用研究[D]. 李凤梅. 山东师范大学, 2013(08)
  • [9]论私人复制着作权补偿金制度 ——以数字音乐为视角[D]. 沈树. 西南政法大学, 2013(01)
  • [10]电子课本模型构建与技术验证[D]. 傅伟. 华东师范大学, 2013(11)

标签:;  ;  ;  ;  ;  

数字版权管理 - DRM 的新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