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城市燃气的前景

21世纪城市燃气的前景

一、21世纪城市燃气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崔婷婷[1](2021)在《人力资本、技术创新与中国经济增长 ——基于地区和行业层面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长期以来,劳动力和物质资本投入等被认为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随着资源约束加强,劳动力红利不断减弱,中国经济增速出现回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挑战,众多学者开始强调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于此,本文尝试以人力资本影响经济增长为主线,并从技术创新的视角展开研究,对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和中国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通过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分别从地区层面和行业层面两个角度,对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传导机制进行较为全面的实证检验,以期为中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证支持。在理论分析部分,本文结合人力资本理论、创新理论以及新增长理论等,首先分析了人力资本影响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一方面,人力资本水平越高,对知识的获取和对技能的理解能力越强,可以更快速的掌握并倾向使用前沿技术。另一方面,人力资本具有的外部性特征,使其可以推动地区或行业整体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进而促进技术创新。其次,分析了技术创新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从技术创新过程看,技术创新可以选择垂直技术创新模式和水平技术创新模式对经济增长产生作用。从技术创新扩散角度看,技术创新成果的转移和溢出为落后地区或行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增长机会。再次,分析了人力资本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从直接机制看,人力资本具有生产性特征,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可以提高生产率。从间接机制看,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影响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产生作用。最后,基于Romer(1990)模型并借鉴相关经济学家的研究思路,将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置于同一分析框架,并进一步内生化人力资本,通过理论模型分析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内在传导路径。在实证检验中,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构建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人力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总效应以及通过技术创新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的直接和间接效应,并对异质性问题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通过构建门槛效应模型,检验在人力资本自身和技术创新的门槛作用下,人力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非线性作用机制。首先,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在地区层面(包括地区整体层面和分区域层面)和行业层面(包括工业行业整体层面和细分行业层面)检验了在技术创新的中介作用下,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异质性问题。结果表明:在地区整体层面上,人力资本对地区经济增长的总效应以及在技术创新的中介作用下,人力资本对地区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显着。检验结果支持人力资本既可以直接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作用,也可以通过技术创新这一传导路径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作用的分析。分区域层面上,主要对人力资本影响经济增长的异质性问题进行检验,东、中、西三大区域中,人力资本的提高同样可以推动本区域的地区经济增长,总效应显着,与地区整体层面的结论一致,其中,人力资本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解释力最强,其次是东部。此外,在东部和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均具有显着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并且直接效应均大于间接效应,在中部地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显着的间接效应。工业行业整体层面上,人力资本对工业行业经济增长的总效应显着,说明人力资本的增加可以提高工业行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工业经济增长。在技术创新的中介作用下,人力资本对工业行业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依然显着。因此,工业行业整体层面的检验结果与地区整体层面的检验结果一致,同样验证了技术创新在人力资本影响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在控制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直接效应大于间接效应。细分行业层面上,进一步从人力资本对工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异质性角度分析发现,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行业而异,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三类细分行业的中介效应估计结果存在一定差别。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总效应估计结果显示,在控制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中,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均具有显着的影响,与行业整体层面的结论一致;当引入技术创新作为中介变量后,人力资本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在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得到验证,并且直接效应均大于间接效应,但在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中,间接效应不显着。其次,构建门槛效应模型,在地区层面和行业层面两个角度,分别检验了基于人力资本自身和技术创新的门槛作用下,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非线性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当将人力资本设成门槛变量时,地区层面上,人力资本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单一门槛值,且第二门槛区间人力资本的影响系数大于第一门槛区间,说明高水平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要强于低水平人力资本,即人力资本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着溢出的非线性特征。工业行业层面上,人力资本对工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同样存在单一门槛值,且随着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其对工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增大。说明随着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人力资本对工业行业的经济增长同样具有显着增强的溢出作用,与地区层面的结论一致。因此,提高人力资本积累在未来将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当将技术创新设成门槛变量时,地区层面上,在技术创新的影响下,人力资本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但第二门槛区间人力资本影响系数小于第一门槛区间的影响系数,说明人力资本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非线性影响,且该影响表现出逐渐削弱的现象,可能的原因是,一方面,当地区的技术创新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普通的人力资本已经无法满足地区高质量增长的需要,此时,人力资本结构不能很好的适应地区经济增长目标。另一方面,在地区经济增长过程中,当科技发达到一定程度时,人力资本的积极作用会存在一个最优的区间,超过该区间后,可能存在其他更适宜的可以带动经济增长的因素。工业行业层面上,在技术创新的影响下,人力资本对工业行业经济增长同样表现出显着的正向作用,与地区层面不同的是,在考察期内,人力资本的影响系数在两个门槛区间内表现为逐渐增加的现象,说明随着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人力资本对工业行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加强,可能的原因是:一方面,工业行业的人力资本指标从收入法角度衡量,与地区层面的方法有一定差异,并且收入可能还会受到其他方面的潜在影响,与教育法的衡量结果会产生一定的不同。另一方面,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后期,人力资本在工业企业间的自由流动获得较大空间,当技术创新水平达到一定临界值,人力资本的有效供给可以及时得到补充和提高,从而减少企业所在产业升级造成的经济震荡,因此,在高技术创新水平下,人力资本对工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会增强。根据以上分析研究结论,本文从提高中国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水平这两个方面入手,最终得出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和解决经济发展不协调等问题的相关启示。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包括:首先,理论层面上,从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的角度对经济增长问题进行研究,借鉴相关理论文献,将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三者置于同一分析框架并内生化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其次,研究视角层面上,从地区层面、行业层面等多维度检验了人力资本通过技术创新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并对异质性影响进行检验;最后,方法层面上,不仅从线性影响进行分析,还研究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影响,对相关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补充。

宋晓娟[2](2021)在《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文中研究表明社区是居民基于中意而结成的共同体。就私人生活而言,居民可能以个体或家庭的形式存在,但受房屋产权、物理位置、身份地位等因素影响,居民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被纳入社区组织。同一社区空间内的组织之间共享社区环境与服务对象,甚至还可能存在成员重叠。居民之间、居民与社区组织之间、社区组织相互之间彼此依赖,休戚与共。生物学领域将不同种属按某种厉害关系生活在一起叫做共生,社会学领域也逐渐做出了相似的现象解释,而社区则成为了最常见的共生关系发生域,有鉴于此,本文采用共生理论来透视中国城市社区的实践。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重心几经调整。但到本世纪之初,城市社区问题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看得见且管得着但不愿管的现象仍很普遍。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独具中国特色的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方式应运而生。就社会管理传统下的网格化管理(2004-2012)而言,其主体、资源和运行方式均源自于政府,因此从主质参量来看,其与政府管理方式同质,是后者向社区的进一步下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改革。作为社会的微观构体,城市社区的实践有了新的发展,在网格化管理强化的同时开始注重治理主体的培育,实践创新的单位则以区、街道为主。以2013年至2015年连续三年的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及提名成果中的城市社区为样本,经NVivo11软件分析得出,这三年中国城市社区的实践重点依次是:减负增效、三社联动和政社互动。从共生理论视角来看,城市社区的实践由同质延伸转向了异质化发展。研究共生行为模式的四个关键变量发现,社区有少量的异质治理主体存在,这些主体在通过党政主导的相关项目产生互动,互动中的物质信息交流以单向为主,互动的结果是非政府主体增殖能力的提升。变量数据表明,这一时期城市社区的共生行为模式属于偏利共生。实践步入近几年(2016至今)后,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单位由区、街道转向了社区,网格化管理方式与社区治理要素又都取得了新的发展。从社区网格化管理方式来看,自2016年到新冠疫情暴发前,中国城市社区的网格化管理延续着常态化发展,核心在于对以往实践的进一步深化和对已有问题的探索性解决;新冠疫情暴发后,网格化管理承接了社区疫情防控的重要使命,实践方式做了一些应急性调整与“补漏”式改进。就社区治理要素的发展而言,以民政部在2018年选出的101个优秀社区工作法(已对最新进展做了补充)为样本,经NVivo11软件研究发现,城市社区以协商共治为整体目标导向,形成了多主体参与、资源整合共享的治理格局,发展出了多样化的治理实践方式。从共生行为模式的四个核心变量来看,城市社区生成了丰富的治理主体,这些主体发起了多样化的共治活动,活动中的物质信息呈多方多向流动,最终导向了驻区组织的非同步化发展,由此可见,此阶段的城市社区共生行为模式属于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在中国城市社区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问题”似乎始终未曾远离。每一次新实践在解决旧问题的同时也会伴随着新问题的产生,而新问题又成为了实践再次创新的动力。目前,非对称互惠共生的城市社区实践面临诸多问题,对称互惠共生是其进化方向。从非对称互惠共生到对称互惠共生的发展需要实现共生单元、共生界面与共生条件的多重转变,对称互惠共生的理想固然美好,但这一转变过程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基于当下的城市社区实践现状,结合实践所面临的问题,中国城市社区要想完成这一转变,首先需要实现社区网格化管理与治理要素的充分发展与深度融合。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初衷是强化政府对内部层级部门间网络的管理能力。城市社区治理要素发展的实质是社区内公私合作程度的提升与基层党政部门对公私合作网络管理能力的提高。在学者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和威廉·D.埃格斯的语境下,公私合作程度与网络管理能力是理解网络化治理的两个维度。对比理论植根的实践来看,中国城市社区与美国社会的发展规律有异曲同工之处。有鉴于此,本文提出网络化治理是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与治理要素双维度发展的最终指向,是城市社区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共生理论认为,动力与阻力是影响共生关系进化的两个重要因素,要想推动共生关系发展必须提升动力,消解阻力。网络化治理是城市社区实现对称互惠共生理想状态的技术工具,形塑网络化治理的动力同时也是推动主体增容(共生单元)、强化组织互动(共生界面)、加速物质信息流动(共生条件)之力;阻力则主要是由社区组织的互动方式(共生界面)与组织性质(共生单元)决定的。研究发现,动力因素主要有三个:党政领导力、利益驱动力和科技支撑力。这些动力并非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共同发挥作用的。单一治理网络可以由多种动力来形成,但通常只有一种动力在发挥主导作用。综合比较前面所有的样本社区及笔者所调研的其他社区,笔者发现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长青街道城建社区的动力因素最为全面,且已初步推进了网络化治理建设。以城建社区为例,本文从实践层面剖析了这些动力因素导向网络化治理的运作过程。此外,本文以形塑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系统的“向心力”中的最高施力方(基层党组织)领导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中的“离心力”为例,剖析了形塑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系统的内在张力。中国城市社区向网络化治理发展的动力与阻力明晰之后,当务之急就是要找寻强化动力、消解阻力之方法。价值冲突是主体间张力背后更深层次原因。价值理念是影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根本因素。共生(共生除可以是一种主体间形态外,还可以是组织行为的先导,即价值)是人类社会的原价值,是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价值理念。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是以社区非对称性互惠共生行为模式为基点的,所以前者的实施路径也是后者的发展路径,换言之,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和共生条件三个共生行为模式的核心要素(“成果配置”是共生关系最终呈现出的结果)也是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实施路径的基本面向。有鉴于此,本文从共生价值体系(价值理念)、治理组织建设(共生单元)、治理行动选择(共生界面)和科学技术支撑(共生条件)四个方面探寻了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实施路径。

赵竑晟[3](2021)在《居民小区燃气预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城镇燃气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天然气近来的供应形势日趋严峻,随着目前城市燃气规模不停扩大,如何准确预测小区燃气量,快速调节小区燃气供求关系,以便使小区燃气供给得到快速准确的保障,是目前重中之重的问题。近几年,AI快速发展十分迅速,机器学习已经在众多领域取得了广泛的成果。通过大数据以及机器学习技术可以快速利用规律去预测未来的数据,为居民小区的燃气预测提供新的技术路线。本文对当前热门的机器学习及深度学习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针对居民小区燃气量的特点设计了已建小区燃气量预测模型和未建小区的燃气等级划分模型。我们不仅收集了燃气公司记录的小区居民真实燃气量数据,同时爬取了居民小区的天气、建筑物信息等外部特征,并从中获得有效特征用于模型的训练及预测,以便使得后续模型的预测更加准确。我们还基于上述居民小区相关模型,开发了居民小区燃气预测系统,实现了诸如特征自动爬取、自动更新、模型自动调优、全量及增量更新、实时预测和分类结果实时展现等功能。本文通过调研燃气预测的相关文档和国内外的研究文献,对过去燃气预测模型的基本原理、特征构建、缺陷不足和使用场景做出总结与分析,结合一系列外部特征,建立了基于现存小区的用气量问题的LSTM模型和未建小区的燃气等级划分问题的Xgboost模型。在此基础上,我们利用建立起来的模型实现了居民小区燃气预测平台。

贺亚杉[4](2020)在《A燃气公司发展战略选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十九大的报告中,习近平曾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此外,污染严重的石化资源也在面临着逐渐枯竭的命运,天然气作为最清洁的化石能源,且全球储量丰富,产业链成熟,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未来,天然气将和可再生能源一道成为最具潜力、最具成长性的主体能源。目前中国天然气行业经历过长时间的发展后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年年攀升且市场化的进程逐渐成熟,很多发展性的阶段问题也逐渐暴露,特别是对于中小型燃气企业而言,一方面要考虑如何在中石油、中石化及中海油三大公司及其衍生企业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行业背景下获得持续的发展,另一方面要顺应行业发展的新趋势进行高质量发展。选择符合自身发展特征的发展战略成为了其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研究将中小型燃气公司A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帮助其研究和选择了未来时间里的发展战略,对于A公司及同类型的中小燃气公司获得竞争优势和巩固市场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研究基于文献分析法对战略管理以及和战略管理分析工具相关的国内外理论基础进行了总结和归纳,为之后的战略研究获取了理性认知前提和奠定了基础;其次,研究通过PEST模型、五力模型等对A燃气公司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进行了总结和提炼,得出了“国内燃气市场发展空间很大”等10条外部机会或者威胁和“输配管网等基础完善”等8条内部优势或劣势,并在此基础上使用外部因素评价法(EFE)和内部因素评价法(IFE)对影响因素进行了评价,发现外部机会(2.75>2.5)和内部优势(2.7>2.5)对A公司影响比较大;再次,研究基于上述的各类因素通过SWOT分析法得出了SO等四种A燃气公司发展的战略备选方案,再通过QSPM(定量战略规划)矩阵对各个战略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SO战略以3.6819的得分成为了最优战略,这样的结果显示虽然目前A燃气公司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外部威胁和内部劣势,但外部机会更为突出和内部优势相对强劲的现状使得扩张性的SO战略更为适用目前A公司的实际情况;最后,研究依据分析结果和A公司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了A燃气公司的战略实施途径以及战略在实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财务等七条保障。研究对于确定A燃气公司及和A公司同类型的中小型燃气公司在未来几年里发展战略,进而提升A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地位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杜林学[5](2020)在《M城市综合管廊工程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综合管廊系统有助于缓解庞大的交通压力,顺利展开对管线的维修工作,更是能极大程度削减地震等灾害带来的威胁。但是,管廊项目存在诸如:建设难度高、效益不可靠、资金耗费大等众多风险要素。因此,做好风险管理工作,成为综合管廊建设需要关注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以M城市综合管廊为研究对象,对该项目风险管理进行了研究。论文首先对研究背景、意义进行了概述,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明确了研究过程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然后,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从项目决策、设计、施工、移交、运营五个环节,分析M城市综合管廊项目存在的风险因素。接着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M城市综合管廊项目风险因素进行了评价。最后基于所得到的评价结果,提出了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出,M城市综合管廊全生命周期涵盖了项目决策、设计、施工、移交、运营五个部分,蕴藏着35个潜在风险因素。通过模糊综合评价获得当前M城市管廊工程的风险层次是中等偏下,而各环节风险从多至少相继是施工、运营、设计、策划、移交。为了更好促进项目顺利进行,本文对风险影响程度中等及以上的风险进行了应对措施的制定。通过本文的研究一方面为了促进M城市综合管廊项目顺利开展,另一方面也为类似项目风险管理提供了理论参考。

熊威[6](2020)在《基于BP神经网络的N市燃气管道风险管理》文中提出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管道供气已基本覆盖全国城镇,随着管道运行时间的推移,燃气管道的风险也随之增加。现在管道风险研究主要着重于寻找管道事故的原因,采取事后处理手段,无法做到事前定量的检测预警机制。本文以N市燃气管道现状为基础,建立燃气管道风险评价模型,并提出预测预警系统,着重风险的事前控制。建立燃气管道风险预警系统,首先需要确定关键指标。在N市燃气管道运行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通过风险识别,搭建了基于事故诱因和事故诱因后果的指标体系,识别出燃气管道风险评价的14个指标。构建了以14个关键指标为输入值,燃气管道风险的概率和综合风险值2个指标作为输出值,隐含层具有10个神经元的典型三层BP神经网络。运用Python中的sk-learn模块,建立训练—验证—预测的BP神经网络模型,以实地调研的数据为参数训练BP神经网络,经过验证,表明了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适用性。为验证该模型预测功能的准确性,本文选用N市两条典型的燃气管道进行实例证明,验证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得到的风险概率值及综合风险系数值均与实际相符,进一步说明本文所建立的燃气管道风险评价预测系统真实可靠。根据BP神经网络计算出的综合风险系数,得出燃气管道的5个风险等级,并制定了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本文使用的指标采用管道特性及固定参数,没有给出指标的权重,能体现出BP神经网络自身找指标间权重关系的特性,能根据建立好的模型预测管道的风险系数指标,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郑洁容[7](2020)在《广州市“瓶改管”背景下城镇燃气安全监管研究》文中提出城镇燃气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城市安全和谐、人民生活稳定。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中要求低碳节能,增强能源自主保障能力,大力发展天然气产业。顺应国家的节能要求和时代发展需要,管道天然气作为一种高热值的清洁能源,替代瓶装液化石油气,成为城镇燃气的主要气源,是一种必然。而用户原有气源为瓶装液化石油气,由管道天然气公司及其委托的施工单位将管线铺设到户,最终完成气源从瓶装液化石油气改成管道天然气的过程,即为“瓶改管”。在这个过程中,涉及燃气公司,施工公司,用户方等多方协调和配合,同时,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作为危险化学品,使用不当时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燃气安全问题是关乎社会稳定和谐的一个重要问题,而燃气主管部门对燃气安全的有效监管,也成为当前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以广州市“瓶改管”背景下的城镇燃气安全监管为研究对象,首先从广州市燃气安全政府监管理论来分析,构建分析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以广州市L区在“瓶改管”过程中发生的一起燃气爆燃事件为切入点,结合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广州市“瓶改管”背景下城镇燃气安全监管的现状,剖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再次,对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城镇燃气安全监管进行研究,借鉴其先进的经验做法。最后,对加强和完善广州市“瓶改管”背景下城镇燃气安全监管提出一些对策建议:一是完善城镇燃气相关法律体系和标准体系;二是以政府流程再造理念为指导构建新型监管体制;三是建立健全城镇燃气安全监管支撑体系;四是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监管环境;五是加强教育、培训和安全知识宣传普及。

冯丹[8](2020)在《预制钢筋混凝土地下综合管廊节点拟静力试验研究》文中提出地下综合管廊是21世纪城市市政基础建设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对优化当代城市空间结构及格局、建设宜居城市、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功能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常用的管廊建设中普遍存在运输和安装难度大、施工现场湿作业工作量大、建设周期长的问题。针对这些弊端,本文使用分块预制方式建造综合管廊,其优势是借助工业化的制作在工厂将构件制作完成,在施工现场使用装配式住宅中的套筒灌浆连接技术完成综合管廊的安装,避免现场大规模的湿作业。针对这种连接方式,本文做了以下工作:设计了3个综合管廊边部下部节点试件。XJ-1为现浇对比试件;YZ-1为第一种混凝土板式拼装综合管廊,预制底板与预制壁板采用平口式套筒灌浆连接;YZ-2为第二种混凝土板式拼装综合管廊,预制底板与预制壁板采用承插式套筒灌浆连接;对设计的三个试件以控制位移加载进行了拟静力试验,得到其力-变形曲线,即滞回曲线,进而得到试件的骨架曲线。通过对试验的现象及试验数据分析,两个预制试件与现浇试件的滞回曲线的形状大致呈梭形,现浇试件的总能消耗大于预制试件,试件YZ-2所耗散的能量比试件YZ-1高;YZ-2试件的承载力高于YZ-1试件,但两个预制试件均比现浇试件承载力小;三个试件的刚度退化曲线趋势基本相同,YZ-2试件初始刚度与现浇试件差别不大,但高于YZ-1试件;在同一级的循环荷载作用下,试件YZ-2强度退化表现优于YZ-1试件,且在负向加载时表现更为明显,说明试件YZ-2使用的承插式连接方式比YZ-1试件有更大的安全储备,总体上看,两个预制试件的抗震性能与现浇试件差距不大,其中,YZ-2试件的抗震性能更接近现浇试件;本文设计的管廊结构采用在工厂制作,在施工现场安装的工业化生产方式,能有效减少运输和安装对起重设备起吊能力的限制,减少施工现场湿作业工作量,兼顾预制综合管廊建造技术和套筒连接接头两者的优秀性能,改善目前管廊建设过程中的弊端,有利于工程保质保量按时完成。

丁文明[9](2020)在《社会空间视角下同仁县乡村空间结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近年来村庄建设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针对乡村空间结构的研究多集中在东部、中部及西部较为发达地区,而对不发达地区特别是多民族聚集区研究较少。同仁县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聚集区,各民族村庄社会空间存在较大差异,同时乡村空间结构也出现诸多问题。因此,文章从社会空间视角出发,提出乡村空间结构优化策略成为研究的重点内容。以乡村空间结构为研究对象,首先系统梳理相关概念、理论、综述,为下文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其次通过运用GIS缓冲区分析法、空间图层叠加法对乡村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选取江什加村、瓜什则村、扎毛村、郭麻日村、城内村及向阳村六个典型村庄进行社会空间实地调研;然后划分乡村空间,得出“散居型”、“组团聚集型”、“线性聚集型”三种空间结构模式并得出居住空间建设水平低;公共服务空间活力不足;宗教文化空间主导性较强;休闲空间文化感强、利用率较低;生态空间遭受破坏;基础设施严重缺乏;产业空间动力不足;空间建设离散化与集约化并存;空间相互渗透、边界模糊;空间协调性较差、整体风貌不佳等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构建“一个视角、四个层面、十七大策略”的优化框架。具体来说支撑体系提出维护和强化山水格局,塑造道路生态廊道;空间上提出正确认识发展、提高居住建设水平,根据村庄等级、配置公共服务设施,转变传统观念、促进文化融合,加强政府引导、增加村民日常交流,划定农田与生态保护红线,增加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乡村产业结构、引导经济快速发展,加强乡村规划编制、科学安排各空间用地,促使空间分工明确、提高空间利用率,加强各空间联系性、整治空间风貌;空间结构上提出“适当聚集、集中发展”,“向路集聚、分段发展“与“多点集聚、全面发展”三种优化模式;建筑上提出“重点建设”,“保留改造”与“原地拆除”三种更新模式。

田玉川[10](2020)在《内蒙古海拉尔地区煤层气开发先导性试验及技术经济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进口原油比例逐年攀升,优质清洁能源缺口愈来愈大。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能源安全战略,建立稳定的清洁能源供给迫在眉睫。内蒙古地区煤层气资源丰富,如何客观评价煤层气资源赋存状况、开展煤层气富集区资源勘探和开发利用的综合评价,是促进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快速突破的关键问题。本文以内蒙古煤层气资源调查评价为基础,通过综合分析区域煤层气资源潜力及其赋存特征,优化煤层气地质选区评价技术体系,结合区域特点优选目标区域,开展煤层气开发利用先导性试验,在此基础上,通过海拉尔地区民用、发电、动力燃料和化工能源市场需求综合研究区域能源消费结构及其变化规律,并对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前景进行了初步预测,针对影响煤层气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和认识:1.内蒙古地区煤层气资源丰富,主要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北缘)、二连盆地群和海拉尔盆地群,但整体勘查程度较低;其中海拉尔地区主要分布于牙克石—五九煤田、大西山煤田、呼伦湖凹陷和呼和湖凹陷。2.根据内蒙古地区煤炭及煤层气地质勘查成果,首次开展研究区低煤阶煤层气地质选区评价研究,优选出适用于海拉尔地区低煤阶煤层气选区评价技术体系,为内蒙古全区低煤阶煤层气选区评价标准技术体系的制定提供指导。3.通过优化地质选区评价技术体系,优选出内蒙古海拉尔地区牙克石—五九煤田作为煤层气开发利用先导性试验基地,研制出无固相环保型钻井液,并得到成功应用,为内蒙古地区低煤阶煤层气大规模勘探开发利用奠定基础。4.内蒙古海拉尔地区煤层气等清洁能源需求量逐年攀升,供应主要是以长距离运输为主,市场价格常年居高不下,煤层气勘探开发前景广阔。5.根据行业管理体制、政策支持力度和税收补贴等影响因素,研究提出煤层气示范区建设,为内蒙古东部地区实现分布式供气提有力支撑,为进一步推动绿色清洁能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研究成果对促进内蒙古海拉尔地区乃至内蒙古全区开展低煤阶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21世纪城市燃气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1世纪城市燃气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人力资本、技术创新与中国经济增长 ——基于地区和行业层面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本文的技术路线图
    1.3 可能的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与分类
        2.1.1 人力资本
        2.1.2 创新
        2.1.3 技术效率
    2.2 文献综述
        2.2.1 人力资本、技术创新衡量方法研究
        2.2.2 经济增长问题研究
        2.2.3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2.2.4 人力资本与技术创新关系研究
        2.2.5 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2.2.6 人力资本、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2.3 理论基础
        2.3.1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2.3.2 人力资本理论
        2.3.3 内生增长理论
        2.3.4 创新系统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人力资本、技术创新与中国经济增长现状
    3.1 人力资本、技术创新与中国经济增长现状——地区层面
        3.1.1 地区人力资本发展现状
        3.1.2 地区技术创新发展现状
        3.1.3 地区经济增长现状
    3.2 人力资本、技术创新与中国经济增长现状——行业层面
        3.2.1 工业行业人力资本发展现状
        3.2.2 工业行业技术创新发展现状
        3.2.3 工业行业经济增长现状
    3.3 本章小结
4 人力资本、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与理论模型
    4.1 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4.1.1 人力资本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分析
        4.1.2 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分析
        4.1.3 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分析
        4.1.4 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小结
    4.2 多部门内生增长模型
    4.3 本章小结
5 人力资本、技术创新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中介效应的检验
    5.1 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地区层面
        5.1.1 模型构建
        5.1.2 变量说明与数据处理
        5.1.3 实证结果与分析——地区整体层面
        5.1.4 实证结果与分析——分区域层面
        5.1.5 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
    5.2 人力资本、技术创新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行业层面
        5.2.1 模型构建
        5.2.2 变量说明与数据处理
        5.2.3 实证结果与分析——工业行业整体层面
        5.2.4 实证结果与分析——细分行业层面
        5.2.5 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
    5.3 本章小结
6 人力资本、技术创新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门槛效应的检验
    6.1 人力资本、技术创新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人力资本门槛效应检验
        6.1.1 地区层面分析
        6.1.2 行业层面分析
        6.1.3 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
    6.2 人力资本、技术创新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技术创新门槛效应检验
        6.2.1 地区层面分析
        6.2.2 行业层面分析
        6.2.3 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启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相关启示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2)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以社区网格化管理为关注热点的社区管理研究
        (二)以社区网络化治理为前沿议题的社区治理研究
        (三)社区由网格化管理向网络化治理的发展研究
        (四)共生理论的发展及其应用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核心概念
        (一)城市社区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
        (三)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
        (四)共生
    二、理论基础
        (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
        (二)治理理论
        (三)共生理论
    三、分析框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同质下延: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兴起
    一、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缘起
        (一)城市社区管理的初始历程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初创形态(2004)
        (三)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初步成长(2005-2012)
    二、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同质化下延分析
        (一)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主体多数属于体制内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资源主要来自于政府
        (三)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运行推进了政策执行
    三、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成效与限度
        (一)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成效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限度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偏利共生:网格化管理强化与治理主体培育
    一、中国城市社区的实践新探(2012 年末-2015)
        (一)2013 年城市社区的新实践:减负增效
        (二)2014 年城市社区的新实践:三社联动
        (三)2015 年城市社区的新实践:政社互动
        (四)2013-2015 年城市社区新实践的总特征
    二、中国城市社区偏利共生行为模式研判
        (一)共生单元具备:少量的异质治理主体存在
        (二)共生界面生成:党政主导的相关项目设立
        (三)共生条件满足:单向为主的物质信息交流
        (四)共生成果配置:非政府主体增殖能力提升
    三、中国城市社区实践新探的成果与困境
        (一)城市社区实践新探的成果
        (二)城市社区实践新探的困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对称互惠共生:网格化管理新突破与治理要素新发展
    一、近年来中国城市社区的新实践(2016-至今)
        (一)近年来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新突破
        (二)近年来城市社区治理要素的新发展
        (三)近年来城市社区新实践的整体特征
    二、中国城市社区非对称互惠共生行为模式剖释
        (一)共生单元具备:丰富的治理主体生成
        (二)共生界面生成:多方发起的活动开展
        (三)共生条件满足:多向的物质信息交流
        (四)共生成果配置:组织间非同步性进化
    三、近年来中国城市社区实践的收效与问题
        (一)近年来城市社区实践的收效
        (二)近年来城市社区实践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导向对称互惠共生:城市社区前行的目标、动力与阻力
    一、网络化治理:中国城市社区进一步发展的目标
        (一)对称互惠共生:城市社区发展的理想状态
        (二)网络化治理:实现理想状态的工具设计
        (三)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系统结构
        (四)网络化治理系统结构建构的基础条件
    二、中国城市社区向网络化治理发展的动力
        (一)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党政领导力
        (二)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利益驱动力
        (三)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科技支撑力
    三、中国城市社区向网络化治理发展的阻力
        (一)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中的多重委托代理关系
        (二)目标和利益冲突下委托代理关系的内在张力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实现路径
    一、共生: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价值理念
        (一)价值冲突是主体间张力背后更深层次原因
        (二)价值理念是影响城市社区治理的根本因素
        (三)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共生价值体系
    二、丰富共生主体: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组织建设
        (一)在双向需求导向下,选择刚性约束
        (二)在目标需求导向下,采用弹性约束
        (三)在利益需求导向下,实施有效激励
    三、完善共生界面: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行动选择
        (一)以协商为基础,形成主体间的共识共信
        (二)以共治为主线,强化主体间的共担共监
        (三)以共享为旨归,推动全主体的双维进化
    四、优化共生条件: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技术支撑
        (一)以用户为中心,建设治理网络平台
        (二)以平台为依托,联通社区治理主体
        (三)以问题为导向,健全运行保障体系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居民小区燃气预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
    2.1 数据可视化技术
        2.1.1 百度地图API
    2.2 数据库技术
        2.2.1 MySQL
    2.3 Django框架
        2.3.1 Django
        2.3.2 Django MTV
    2.4 机器学习算法
        2.4.1 线性回归
        2.4.2 随机森林
        2.4.3 KNN
        2.4.4 LSSVM
        2.4.5 Xgboost
    2.5 深度学习算法
        2.5.1 循环神经网络
        2.5.2 长短时记忆网络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居民小区燃气预测系统相关模型的设计与分析
    3.1 基于LSTM的已有小区燃气量预测模型的研究与设计
        3.1.1 基于LSTM的已有小区燃气量预测模型设计
        3.1.2 数据预处理
        3.1.3 实验与结果分析
    3.2 基于Xgboost的未建居民小区燃气量等级模型的研究与设计
        3.2.1 基于Xgboost的未建居民小区燃气量等级模型设计
        3.2.2 基于燃气水平划分的K-means聚类算法
        3.2.3 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居民小区燃气预测系统的需求分析与概要设计
    4.1 需求分析
        4.1.1 功能需求分析
        4.1.2 非功能需求分析
    4.2 概要设计
        4.2.1 系统整体架构
        4.2.2 功能模块划分
    4.3 数据库设计
        4.3.1 特征数据库设计
        4.3.2 模型数据库设计
        4.3.3 用户数据库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居民小区燃气预测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5.1 详细设计
        5.1.1 特征爬取模块设计
        5.1.2 数据预处理模块设计
        5.1.3 训练模块设计
        5.1.4 预测模块设计
        5.1.5 后台接口模块设计
        5.1.6 前端界面模块设计
        5.1.7 用户管理模块设计
    5.2 系统实现
        5.2.1 特征爬取模块实现
        5.2.2 数据预处理模块实现
        5.2.3 训练模块实现
        5.2.4 预测模块实现
        5.2.5 后台接口模块实现
        5.2.6 前端界面模块实现
        5.2.7 用户管理模块实现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居民小区燃气预测系统的测试
    6.1 系统测试环境
    6.2 功能测试
    6.3 性能测试
    6.4 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A燃气公司发展战略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战略管理相关理论
        2.1.1 战略管理的定义
        2.1.2 战略管理的特点
        2.1.3 企业战略的分类
    2.2 战略管理的分析工具
        2.2.1 PEST
        2.2.2 五力模型
        2.2.3 SWOT模型
        2.2.4 内部与外部因素评价矩阵
        2.2.5 定量战略规划矩阵
第三章 A燃气公司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3.1 A燃气公司简介
    3.2 外部环境分析
        3.2.1 PEST模型分析宏观环境
        3.2.2 城市燃气行业环境分析
        3.2.3 外部环境因素评价
    3.3 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3.3.1 组织结构分析
        3.3.2 经营状况分析
        3.3.3 公司能力与资源分析
        3.3.4 内部环境因素评价
第四章 A燃气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4.1 基于SOWT分析法的战略备选方案
    4.2 战略定位与战略选择
        4.2.1 发展战略选择的主要原则
        4.2.2 发展战略定位与战略目标
        4.2.3 基于QSPM矩阵的发展战略的选定
    4.3 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
        4.3.1 战略实施的总体思路
        4.3.2 战略实施的方针
第五章 发展战略保障举措
    5.1 组织机构和内部流程保障
    5.2 生产运营体系保障
    5.3 财务管理和资金保障
    5.4 工程技术保障
    5.5 数字化转型保障
    5.6 企业文化保障
    5.7 人力资源保障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M城市综合管廊工程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本章小结
2 城市综合管廊项目风险管理相关理论概述
    2.1 城市综合管廊相关理论
    2.2 项目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2.3 项目全生命周期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M城市综合管廊项目风险识别
    3.1 M城市管廊项目概况
    3.2 项目生命周期划分
    3.3 项目风险因素识别
    3.4 项目风险因素解析
    3.5 本章小结
4 M城市综合管廊项目风险评价
    4.1 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4.2 风险评价结果计算
    4.3 风险评估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M城市综合管廊项目风险控制措施
    5.1 风险应对规划
    5.2 风险应对具体措施
    5.3 风险应对实施的保障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M城市综合管廊项目风险因素调查
附录二 M城市综合管廊项目风险因素筛选
附录三 M城市综合管廊项目风险因素权重调查
附录四 M城市综合管廊项目风险管理现状调查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附件

(6)基于BP神经网络的N市燃气管道风险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与创新之处
        1.4.1 技术路线图
        1.4.2 论文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文献述评
第3章 N市燃气管道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N市燃气管道目前现状分析
        3.1.1 N市燃气管道布局和特点
        3.1.2 N市燃气管道管理组织现状
    3.2 N市燃气管道运行存在问题分析
        3.2.1 信息技术问题
        3.2.2 运行管理问题
        3.2.3 资源投入问题
        3.2.4 事故发现问题
    3.3 N市燃气管道风险管理传统方法的障碍分析
        3.3.1 指标评分不科学
        3.3.2 评价精度不高
        3.3.3 人为干扰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BP神经网络的N市燃气管道风险分类和识别
    4.1 N市燃气管道风险特点和分类
        4.1.1 N市燃气管道风险的特点
        4.1.2 N市燃气管道风险分类
    4.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燃气管道风险管理方法分析
        4.2.1 BP神经网络方法的优点
        4.2.2 BP神经网络方法的适用条件
        4.2.3 BP神经网络法对燃气管道风险评价作用
    4.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燃气管道风险识别过程
        4.3.1 燃气管道风险识别的前期准备
        4.3.2 燃气管道风险识别指标的确定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BP神经网络的N市燃气管道风险评价
    5.1 燃气管道综合风险评价原则和框架
    5.2 燃气管道风险评价体系构建
        5.2.1 风险评价的流程
        5.2.2 燃气管道风险评价指标量化标准
    5.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参数训练
        5.3.1 评价模型训练过程
        5.3.2 训练结果
        5.3.3 风险发生概率和风险系数等级的确定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BP神经网络的N市燃气管道风险预测及管控策略
    6.1 基于BP神经网络的N市燃气管道风险预测
        6.1.1 N市燃气管道数据实例
        6.1.2 对管道风险实例的评价
    6.2 N市燃气管道风险的管控策略
        6.2.1 N市燃气管道高等级风险的管控策略
        6.2.2 N市燃气管道中等级风险的管控策略
        6.2.3 N市燃气管道低等级风险的管控策略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及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7)广州市“瓶改管”背景下城镇燃气安全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城镇燃气安全监管的必要性分析
        1.1.3 选题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瓶改管”的定义
        2.1.2 城镇燃气及燃气安全的定义
        2.1.3 政府监管的涵义
    2.2 理论基础
        2.2.1 政府流程再造理论
        2.2.2 公共治理理论
        2.2.3 理论分析框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州市“瓶改管”背景下城镇燃气安全监管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广州市“瓶改管”背景下城镇燃气安全政府监管的现状
        3.1.1 广州市城镇燃气供应和安全状况
        3.1.2 广州市城镇燃气安全政府监管状况
        3.1.3 监管环境
    3.2 广州市“瓶改管”背景下城镇燃气安全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广州市L区“瓶改管”燃气爆燃事故
        3.2.2 主要问题归纳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法律体系存在缺陷
        3.3.2 监管部门思想懈怠
        3.3.3 监管体制存在不足
        3.3.4 监督机制不完善
        3.3.5 监管环境复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外城镇燃气安全监管的经验借鉴
    4.1 国外借鉴国家选取的思考
    4.2 主要发达国家城镇燃气安全监管的主要特点
        4.2.1 美国燃气监管的主要特点
        4.2.2 英国燃气监管的主要特点
        4.2.3 日本燃气监管的主要特点
    4.3 主要发达国家城镇燃气安全监管给我们的启示
        4.3.1 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4.3.2 相对独立的监管机构
        4.3.3 城镇燃气管道完整性管理(DIMP)
        4.3.4 注重技术开发和燃气管道风险评价
        4.3.5 行业组织作用明显
        4.3.6 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有效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完善广州市“瓶改管”背景下城镇燃气安全监管的对策建议
    5.1 完善城镇燃气相关法律体系和标准体系
        5.1.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5.1.2 加强配套制度建设
    5.2 以政府流程再造理念建立新型监管体制
        5.2.1 新型监管体制的管理理念再造
        5.2.2 新型监管体制的组织结构再造
        5.2.3 新型监管体制的业务流程再造
    5.3 建立健全城镇燃气安全监管支撑体系和标准
        5.3.1 合理设置监管检验检测范围
        5.3.2 整合检测资源设置检测机构
        5.3.3 推进城镇燃气检测和认证机构市场化
        5.3.4 建立城镇燃气管道完整性管理体系
        5.3.5 健全风险评估和安全评价体系
    5.4 营造良好的城镇燃气安全监管环境
        5.4.1 建立市场经济道德信用体系
        5.4.2 发掘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5.4.3 发挥舆论和群众的监督作用
    5.5 加强教育、培训和安全知识宣传普及
    5.6 本章小结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提纲(燃气监管部门工作人员)
    附录2 访谈提纲(爆燃事故案例燃气专家)
    附录3 访谈提纲(爆燃事故案例当事人及家属)
    附录4 访谈提纲(爆燃事故小区街坊)
    附录5 城镇燃气安全的认识及其政府监管评价的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预制钢筋混凝土地下综合管廊节点拟静力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综合管廊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1.3.1 综合管廊国外发展
        1.3.2 地下综合管廊国内发展
        1.3.3 综合管廊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预制综合管廊节点试件设计与制作
    2.1 预制综合管廊试件设计思路
    2.2 综合管廊试件设计
        2.2.1 试件设计
        2.2.2 连接件设计
    2.3 综合管廊试件的制作与安装
        2.3.1 管廊节点试件的制作
        2.3.2 试件的安装
    2.4 材料性能试验
        2.4.1 钢筋材料性能
        2.4.2 混凝土材料性能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预制综合管廊节点试验方案设计
    3.1 选择试验方法
    3.2 实验装置
    3.3 试验加载制度
    3.4 量测内容
        3.4.1 量测内容
        3.4.2 位移计
        3.4.3 钢筋应变片布置方案
    3.5 试件安装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综合管廊拟静力试验现象及结果分析
    4.1 试验现象
        4.1.1 试件XJ-1试验现象
        4.1.2 试件YZ-1试验现象
        4.1.3 试件YZ-2试验现象
    4.2 试验数据分析
        4.2.1 滞回曲线与耗能能力
        4.2.2 骨架曲线
        4.2.3 刚度退化
        4.2.4 强度退化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9)社会空间视角下同仁县乡村空间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选题来源
        1.1.2 政策背景
        1.1.3 区域背景
        1.1.4 学科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空间范围
    1.4 研究方法、内容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框架
    1.5 实际应用价值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社会空间
        2.1.2 乡村空间结构
        2.1.3 空间结构优化
    2.2 基础理论
        2.2.1 社会空间理论
        2.2.2 社会空间结构理论
        2.2.3 乡村社会学理论
        2.2.4 有机更新理论
    2.3 研究综述
        2.3.1 社会空间研究
        2.3.2 同仁县乡村空间研究
        2.3.3 乡村空间结构研究
        2.3.4 乡村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2.3.5 社会空间视角下乡村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2.3.6 研究评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同仁县乡村社会空间分析
    3.1 同仁县概况
        3.1.1 自然环境
        3.1.2 人文环境
        3.1.3 社会环境
    3.2 典型村庄选取与概况
        3.2.1 乡村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3.2.2 典型村庄选取
        3.2.3 典型藏族村选取
        3.2.4 典型土族村选取
        3.2.5 典型汉族村选取
        3.2.6 典型回族村选取
    3.3 典型村庄社会空间调查分析
        3.3.1 调查方法
        3.3.2 调查内容
        3.3.3 调查统计
    3.4 村庄社会空间特征分析
        3.4.1 乡村社会空间总体特征
        3.4.2 不同民族乡村社会空间分异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社会空间视角下同仁县乡村空间结构分析
    4.1 同仁县乡村空间类型
        4.1.1 居住空间
        4.1.2 公共服务空间
        4.1.3 宗教文化空间
        4.1.4 行政空间
        4.1.5 休闲空间
        4.1.6 生态空间
        4.1.7 基础设施
        4.1.8 产业空间
    4.2 同仁县乡村空间结构研究
        4.2.1 “藏传佛教文化圈”空间结构
        4.2.2 “伊斯兰教文化圈”空间结构
        4.2.3 “汉文化圈”空间结构
    4.3 同仁县乡村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4.3.1 空间破碎、紧密性不强
        4.3.2 线性发展、密度逐渐降低
        4.3.3 多点发展、规模较大
    4.4 社会空间视角下同仁县乡村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
        4.4.1 居住空间建设水平较低
        4.4.2 公共服务空间活力不足
        4.4.3 宗教文化空间主导性较强
        4.4.4 休闲空间文化感强、利用率较低
        4.4.5 生态空间遭受破坏
        4.4.6 基础设施严重缺乏
        4.4.7 产业空间动力不足
        4.4.8 空间建设离散化与集约化并存
        4.4.9 空间相互渗透、边界模糊
        4.4.10 空间协调性较差,整体风貌不佳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社会空间视角下同仁县乡村空间结构优化思路
    5.1 社会空间对乡村空间结构的影响分析
        5.1.1 社会空间与乡村空间的关系
        5.1.2 社会空间对乡村空间结构影响路径
    5.2 优化的必要性
        5.2.1 满足村民需求的必要要求
        5.2.2 坚持生态保护的必要要求
        5.2.3 发扬当地文化的必然要求
        5.2.4 提高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5.3 优化内容
        5.3.1 建筑——主要构成
        5.3.2 景观——辅助构成
        5.3.3 基础设施——重要构成
        5.3.4 农田——动力构成
        5.3.5 空间要素关系
    5.4 优化目标体系构建
        5.4.1 改善人居环境
        5.4.2 多元文化融合
        5.4.3 完善基础设施
        5.4.4 提高经济发展
        5.4.5 空间结构合理
    5.5 优化原则
        5.5.1 坚持多效益发展原则
        5.5.2 符合文化、注重特色原则
        5.5.3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5.5.4 注重实际、高效益发展原则
        5.5.5 坚持相对集中、科学规划原则
    5.6 社会空间视角下同仁县乡村空间结构优化方法
        5.6.1 人居环境的优化方法
        5.6.2 多元文化的优化方法
        5.6.3 基础设施的优化方法
        5.6.4 产业结构的优化方法
        5.6.5 空间结构的优化方法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社会空间视角下同仁县乡村空间结构优化策略
    6.1 社会空间视角下同仁县乡村空间结构优化策略框架
    6.2 空间结构支撑体系——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6.2.1 乡村生态空间要素提炼与优化
        6.2.2 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
        6.2.3 塑造道路生态廊道
    6.3 空间—发挥乡村空间活力
        6.3.1 正确认识发展、提高居住建设水平
        6.3.2 根据村庄等级、配置公共服务设施
        6.3.3 转变传统观念、促进文化融合
        6.3.4 加强政府引导、增加村民日常交流
        6.3.5 划定农田与生态保护红线
        6.3.6 增加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6.3.7 构建乡村产业结构、引导经济快速发展
        6.3.8 加强乡村规划编制、科学安排各空间用地
        6.3.9 促使空间分工明确、提高空间利用率
        6.3.10 加强各空间联系性、整治空间风貌
    6.4 空间结构模式——促进村庄经济发展
        6.4.1 适当聚集、集中发展
        6.4.2 向路聚集、分段发展
        6.4.3 多点聚集、全面发展
    6.5 建筑——提升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度
        6.5.1 建筑保护与发展模式
        6.5.2 制定宅基地管理,控制居民人均用地面积
        6.5.3 建筑更新
    6.6 保障机制
        6.6.1 村民
        6.6.2 市场
        6.6.3 政府
    6.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研究不足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社会空间视角下同仁县乡村空间结构优化研究调查问卷表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致谢

(10)内蒙古海拉尔地区煤层气开发先导性试验及技术经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内蒙古海拉尔地区研究现状
        1.3.4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5.3 主要工作量
    1.6 创新点
第二章 内蒙古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分析
    2.1 内蒙古煤层气工业发展概况
        2.1.1 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历程
        2.1.2 煤层气的开发利用
        2.1.3 煤层气勘探开发前景展望
    2.2 内蒙古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及评价
        2.2.1 煤层气资源概况
        2.2.2 煤层气重点区域简介
        2.2.3 煤层气的勘探开发现状
    2.3 内蒙古煤层气市场前景分析
        2.3.1 煤层气市场简介
        2.3.2 煤层气发电市场前景分析
        2.3.3 煤层气动力燃料市场前景分析
        2.3.4 煤层气化工市场前景分析
        2.3.5 煤层气民用市场前景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海拉尔地区煤层气开发利用先导性试验
    3.1 煤层气地质综合选区评价
        3.1.1 评价技术体系
        3.1.2 地质选区评价
    3.2 煤层气钻探技术体系先导性试验
        3.2.1 煤层气钻探技术体系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3.2.2 煤层气钻井液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2.3 低污染环保型钻井液配方的研究配制
    3.3 钻探验证
    3.4 成果综合分析
        3.4.1 气测异常特征
        3.4.2 含气性特征
        3.4.3 非储层段井径变化分析
        3.4.4 环保性能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海拉尔地区煤层气开发利用经济评价
    4.1 煤层气勘探技术分析
        4.1.1 概况
        4.1.2 勘探技术分析的主要指标
        4.1.3 勘探投入产出比例分析
        4.1.4 勘探项目风险分析
    4.2 煤层气开发经济分析
        4.2.1 开发经济分析概述
        4.2.2 不确定性与风险分析
        4.2.3 勘探开发项目方案优选方法
    4.3 煤层气利用项目的经济评价
        4.3.1 民用项目
        4.3.2 发电项目
        4.3.3 动力燃料
        4.3.4 CNG与LNG
        4.3.5 开发利用经济评价方案
        4.3.6 化工项目
    4.4 小结
第五章 海拉尔地区煤层气行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5.1 问题
        5.1.1 行业管理体制问题
        5.1.2 政策支持建设问题
        5.1.3 税收补贴政策问题
    5.2 建议
        5.2.1 改革行业管理体制
        5.2.2 加快煤层气示范区建设
        5.2.3 煤层气税收补贴政策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成果与认识
    6.2 问题与展望
        6.2.1 问题
        6.2.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21世纪城市燃气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人力资本、技术创新与中国经济增长 ——基于地区和行业层面分析[D]. 崔婷婷.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1(12)
  • [2]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D]. 宋晓娟. 吉林大学, 2021(01)
  • [3]居民小区燃气预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赵竑晟.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4]A燃气公司发展战略选择研究[D]. 贺亚杉.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5]M城市综合管廊工程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研究[D]. 杜林学.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6]基于BP神经网络的N市燃气管道风险管理[D]. 熊威. 南昌大学, 2020(01)
  • [7]广州市“瓶改管”背景下城镇燃气安全监管研究[D]. 郑洁容.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8]预制钢筋混凝土地下综合管廊节点拟静力试验研究[D]. 冯丹.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2020(01)
  • [9]社会空间视角下同仁县乡村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 丁文明. 长安大学, 2020(06)
  • [10]内蒙古海拉尔地区煤层气开发先导性试验及技术经济评价[D]. 田玉川.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标签:;  ;  ;  ;  ;  

21世纪城市燃气的前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