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部门的决策结构和信息结构

政府部门的决策结构和信息结构

一、政府部门的决策结构与信息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谢志华[1](2021)在《会计的未来发展》文中指出以大智移云物区块链为特征的新技术对会计的未来必然产生极大的影响,大多认为新技术必将替代会计,会计岗位将逐渐消失,这显然是以现存会计特性为基础所作出的判断。现存会计是以规范化、标准化和流程化了的公认会计准则为基础生成的,必然很容易被新技术替代。更为深层的问题是现存会计是以核算场景为基础形成的,而非以完整的业务场景为基础形成,从而导致业财信息不融合。新技术的出现并不是要求会计掌握新技术,而是要运用新技术如何实现业财信息的一体化,就是要实现会计从核算场景的信息向业务场景的信息拓展,从单位会计主体的信息向分部会计主体的信息拓展,从按公认会计准则的公众信息使用主体的信息向特定信息使用主体的信息拓展,从静态的事后信息向实时的动态信息拓展。正是这种拓展必须要重塑会计的职业能力,会计学科和会计专业的能力培养也必须得以调整。新技术的出现不是会计消亡的开始,而是会计回归其本质、重塑其能力、拓展其领域的新开端。

周茜[2](2021)在《网络融资模式下小微企业信用风险测度与管控模型》文中提出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创业富民的重要渠道,在扩大就业、增加收入、促进稳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制约小微企业发展因素较多,其中融资困难是最为关键的因素。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出现了网络融资模式,相对于传统的融资模式,网络融资模式具有成本低,办理周期短等优势,能够有效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等问题。互联网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网络融资模式的发展突破了传统市场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发展形势较好,但目前发展还不够成熟。网络借贷平台、网上银行等网络平台还不够健全,金融机构风控管理和诚信体系尚未完善,存在着一定信用风险。网络融资模式下信用风险管理面临着信用风险因素的复杂性、量化难度大等挑战。目前主流的信用风险测度方法有KMV模型、CreditMetrics模型等,这些模型主要用来估计企业违约概率,在不确定环境下,很难有效判别出影响企业信用风险的关键因素及其权重,因此找到行之有效的信用风险测度方法和管控手段显得尤为必要。本文把小微企业网络融资模式分为银行介入与非银行介入的网络融资模式。银行介入与非银行介入的网络融资模式下信用风险指标特点、复杂程度、识别与度量难度有所不同,以致信用风险测度方法有所区别。银行介入的网络融资模式包括:银行在线借贷、电商网络融资等;非银行介入的网络融资模式包括:P2P网络借贷、网络众筹等。为了解决银行介入的网络融资模式下小微企业信用风险因素间评价仅限于实数域,较难客观体现评价者的主观意愿,信用风险的直接关联矩阵难以客观获得等难题,本文构建出适合银行介入下的信用风险测度模型。①针对银行在线借贷模式下小微企业信用风险测度问题,提出了基于改进的AHP—区间数DEMATEL法;②应用ANN方法对网络信用融资模式下信用风险各指标权重进行测度,利用GRA确定信用风险因素之间的直接关联矩阵;③针对电商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信用风险测度问题,提出Borda序值、范数灰关联度、RS,并结合ITFN-DEMATEL方法构建信用风险测度模型。为了解决非银行介入的新型网络融资模式下信用风险指标非平稳、非线性,以及较难形象地描述专家判断过程等难题,本文构建出非银行介入下的信用风险测度模型。①关于P2P网络融资模式下的小微企业信用风险测度,首先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指标进行筛选,并利用F-AHP法与CRITIC法等组合赋权对指标进行权重测度,再利用软集合方法对测度结果进行验证;②关于网络众筹模式下小微企业信用风险测度,应用Rough方法对信用风险指标进行属性约简并删除冗余的信用风险指标,利用经验模态分解法、改进直觉模糊法等组合赋权法得出信用风险权重;③通过网络融资模式下信用风险测度模型应用举例分析,不仅对小微企业信用风险进行量化评价,也为贷款方提供了信贷策略。根据信用风险测度模型的结果构建适合网络融资模式下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管控模型。①提出了基于银行在线借贷模式下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管控模型,健全信用风险评价体系,优化信用风险评价模型,增加“信用时间轴”;②设计了基于信用风险管理的电商网络融资模式下小微企业的免疫力提升模型,提高小微企业网络融资能力,降低其信用风险;③构建了 P2P网络借贷模式下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管控模型,引导更多网络金融资源支持小微企业快速发展,提高小微企业风险管控能力,增强其信用风险防控的免疫力水平;④针对网络众筹模式下信用风险,构建了基于激励机制、监管力度、创新合作等的信用风险管控模型,在区块链思维下提出基于信用风险管控的小微企业免疫力提升路径。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①创建适用于银行介入的网络融资模式下基于GRA-DEMATEL、ITFN-DEMATEL等的小微企业信用风险测度模型,较客观地描述了各信用风险因素的综合重要程度;②构建适用于非银行介入的新型网络融资模式下基于主客观赋权的信用风险测度模型,有效解决传统信用风险测度模型对于信用风险指标间存在相互关联、相关影响等复杂关系而测度不够客观的问题;③利用区块链思维从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整体提升小微企业免疫力水平,建立可行规则制度,发展新型金融业态;④构建网络融资模式下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管控模型,提出切实可行的信用风险管控策略,将实现网络融资模式下小微企业信用风险有效防控。

李昱墨[3](2021)在《横向府际博弈视角下区域公共品供给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当前正处于区域一体化形成并将深入发展的时期,国内各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但是大量跨行政区公共问题也随之不断出现,对整个区域的深入且持续性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区域公共品的有效供给对区域发展有着广泛影响,是解决跨行政区公共问题,实现区域利益最大化,推动区域一体化深入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地方政府已经成为区域公共品的主要供给者。但是由于区域公共品的外部性和地方政府自利性之间的冲突,使得在一度唯GDP论的绩效考核体系下,地方政府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仅着眼于本地区经济发展,产生了过度的地区保护倾向,导致了地区间恶性竞争局面的出现。这不仅损害了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关系,还严重影响了区域公共品的供给效率和供给效果,使得区域公共品陷入了供给过程效率低下和供需失衡的困境。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从理论层面上可以用囚徒困境、公用地悲剧等模型或理论来进行解释;现实层面上主要是由现行绩效管理体系的缺陷,政府间信息沟通机制的不健全以及区域内地方政府间出于自身利益进行的博弈行为等原因所导致的。本文聚焦于地方政府之间的横向府际博弈对区域公共品供给的影响。本文首先通过梳理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发现造成区域公共品供给陷入困境的原因不仅有政府治理能力不足,绩效评估体系存在缺陷等,更有在现行制度环境下,地方政府间的横向府际博弈对区域公共品供给产生的深刻影响。其次本文进行较为严格的假定,将纵向的央地关系和制度规范视为博弈规则,构建了区域公共品供给的横向府际博弈模型,使用博弈模型和相关理论分析地方政府在区域公共品供给中的策略选择、行动逻辑和达成的均衡状态。发现信息结构、成本-收益计算和区域发展均衡是影响地方政府进行区域公共品供给的重要因素。之后通过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机场建设和大气污染治理的案例分析,对提出的三点影响因素进行了论证,说明了这三点影响因素对区域公共品供给的现实影响。最后,本文从优化信息结构、加强利益协调,改进绩效评估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区域公共品供给的优化思路和具体建议,以期提高区域公共品的供给效率,实现区域整体利益的增加。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为:第一,由于区域公共品的外部性,在地区经济利益和自身利益双重驱动下的地方政府在进行供给决策时会考虑其他地方政府的供给行为,因而构成了区域公共品供给中的横向府际博弈,通过理论分析得出了信息结构、成本-收益计算和区域发展均衡等因素影响下的地方政府的供给决策选择,提出了横向府际博弈视角下地方政府的区域公共品供给逻辑;第二,通过案例论证补充说明了上述三个影响因素的现实表现,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区域公共品供给优化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区域公共品供给中横向府际博弈的深入探讨做了尝试,这能够为地方政府在横向府际博弈中的供给决策选择提供参考框架,从而提高区域公共品的供给效率。

谢婷[4](2021)在《环保督察及其治理绩效研究 ——双轨耦合治理的分析视角》文中研究说明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作为当前国家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环境治理领域的重要制度创新,对于改进地方环境治理行为,提升环境治理绩效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环保督察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并取得显着成效,但学界对其缺乏深入与系统的研究。本文围绕生态环保督察与地方的环境治理问题展开研究,通过构建一个科层治理与运动式治理双轨耦合的分析框架,来探讨环保督察是如何改变地方的环境治理行为,并持续发挥制度效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由区域环保督查、环保综合督查渐进变迁而来,经历了“督企”到“督政”再到“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制度演变过程。作为生态环境监管领域的一项创新举措,环保督察制度明显区别于常规的科层治理与运动式环境治理逻辑,通过督察前期的吸纳机制、督察整改过程中科层与运动的共生机制以及督察结束后科层与运动的良性互动机制,科层治理与运动式治理的认同性、嵌入性与渗透性不断增强,二者最终实现双轨耦合,环保督察由此发挥出科层与运动的双重治理优势,进而提升了地方的环境治理绩效。本文通过考察中央环保督察在江西省的具体实施情况,详细论述了在环保督察的不同阶段,科层治理与运动式治理的吸纳机制、共生机制以及互动机制是如何改变地方政府的环境治理行为逻辑并产生效用的。研究发现:督察前期对运动式治理要素的吸纳,成功地改变了地方的科层任务情景,环境治理开始成为地方的中心政治工作,受到各级党委与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此背景下,通过对环境科层组织体系的调整与环境治理过程的再造,地方同时启动“强运动机制”与“再常规机制”,进而实现了环境治理模式的新突破,“督察整改治理模式”正是运动式治理与科层治理有机融合的一种全新的混合型治理方式。在督察进入休眠期后,督察整改治理模式的成功经验逐步迁移到地方的日常环境治理工作中,科层与运动最终实现良性互动,持续重塑着地方的环境治理模式,地方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作开始进入互促共赢的新常态。在此基础上,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从31省份督察整改情况的文本资料中,构建出由“中央环保督察的压力”“地方政府的行为调适”与“环境治理的改进结果”三个核心范畴所组成的“压力—调适—产出”模型,进一步勾勒解释环保督察何以实现科层与运动的双轨耦合及其耦合后的效用逻辑,最后基于PSR模型框架构建了一个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压力、状态、响应三个维度对环保督察以来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分系统评价与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同时发挥科层治理与运动式治理的双重优势,双轨耦合治理下的环保督察不仅在短时期内迅速解决了一大批突出环境问题,推动了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的落地;从长远来看,环保督察还将推动我国绿色经济与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因此,研究指出可以通过“双轨耦合”战略,以“科层化”与“去科层化”的治理逻辑,进一步优化生态环保督察制度建设,持续改进我国的环境治理工作,提升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陈建华,陈波[5](2020)在《创新劳动、创新网络与市场演化》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了创新价值生成与信息标准化为新知识的本质性趋向,据此阐述了创新劳动的特征,以及创新组织结构与知识的关系;引入Julien Gagnon和Sanjeev Goyal的创新网络与市场互动关系模型,构建了博弈均衡模型以分析创新网络与市场互动对创新劳动自主行为选择策略的影响。

韩艺,谢婷[6](2021)在《环保督察制度的渐进变迁及效力发挥》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提出,要完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作为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制度安排,环保督察历经"督企""督政"再到"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三阶段的制度变迁。回顾环保督察制度变迁历程,不难发现其绩效的发挥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中央与地方间环境信息结构的变化。中央在地方环境信息的督察主体、内容、获取渠道、反馈方式等方面的转变有效增强了"压力源"、汇聚了"信息流",并进一步汇合成"问责力",从而增强了地方环境治理的压力与动力,环境治理绩效得以显着提升。

杨柳[7](2020)在《不同类型平台中农户的特色农产品交易行为研究 ——基于山东夏津县地瓜种植户的分析》文中认为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各地开始推进特色农产品的种养殖,“一乡一品”“一村一品”逐步成为农村产业发展的新格局。与农产品结构的调整几乎同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正在改变农产品的销售形式。在农村,农户除了在传统市场上进行交易外,还利用互联网有效地选择、并自发地建立了一些网络信息平台,借以推进农产品的交易,这使得不同类型平台的结构(尤其是信息结构)对农户的交易行为究竟会产生何种影响成为本研究关注的主题。本论文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选取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为调查点,对该县416户地瓜种植户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相关理论,以农户从事地瓜交易的平台为切入点,以平台中的信息结构为关键点,将施坚雅等人分析的基层市场视为农户进行农产品交易的一个平台,并以此为参照,探讨自主网络平台和既定网络平台这两类网络平台在交易中的运用,进而分析不同类型平台中农户的交易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在传统交易平台,农户的销售渠道选择较为多元,他们既可以在专业地瓜交易市场上同外来的地瓜采购商进行跨区域地交易,又可以通过当地的地瓜“代办”进行面对面的交易;同时,传统集市平台的兴盛使得地瓜的零售交易仍然存在,而新型综合性交易市场(如超市)的兴起亦使得优质产品获得独立的交易机会。就信息结构来看,传统交易市场平台仍依附于原有的地域空间,交易形式仍以面对面沟通达成为主,但是,当“代办”和收购经纪人这类“中间人”日益增多时,传统地瓜交易市场的层级开始呈现出扁平化特征;同时市场信息得以在既定的空间内针对性地传达。农户选择传统平台进行交易的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非传统平台而言,地瓜种植经验、是否加入合作社、2018年家庭纯收入均对农户选择传统交易平台有着显着的负向影响;同样地,相对于传统交易平台在内的多个平台而言,地瓜总产量、地瓜采购量与地瓜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地瓜种植经验、是否拥有地窖、是否加入合作社均对农户选择传统交易平台有着显着的负向影响。只有户主的年龄对农户选择传统交易平台有着显着的正向影响。在自主网络平台(微信交流群)中,虚拟的时空结构使外来采购商的采购半径大大拓展,也使得农户获得了更具发散性的交易链接通道。微信交流群通过成员身份选择,使交易信息在不同成员之间有选择地传递,不同的交易对象能借助自主网络平台来突破空间的限制,进而进行交易对象选择、价格谈判,并最终达成交易。由于农户种植规模及产品品质的差异,其在微信交流群的平台准入、信息发送和交易对象的选择等信息的获取上具有层级性特征。对影响农户选择微信交流群作为信息交流平台的回归分析表明,相对于不选择地瓜微信群而言,地瓜总产量、地瓜交易量、地瓜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地瓜种植经验、是否加入合作社均对农户选择地瓜微信群有着显着的正向影响;同样地,相对于地瓜微信群在内的多个平台而言,地瓜总产量、是否有外出务工经历、户主的受教育程度对农户选择地瓜微信群有着显着的正向影响。只有家庭的代际层级数对农户选择地瓜微信群有着显着的负向影响。对影响农户在微信交流群交易效果的因素分析表明,农户的地瓜总产量、地瓜采购量、地瓜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农户的信息发送方式对其在微信群的交易均有正向影响;农户的议价策略对其成功交易也有一定影响。相比于从高到低报价和从低到高报价而言,农户不报价、从客户中间选择一个最高价的交易策略有助于帮助其更好的达成交易。在既定网络平台(“一亩田”平台)中,信息的内容、种类、频率均被平台设置成既定模式。此类平台在提供海量信息的基础上,采用了控制单边卖方(农户)准入来实现与买方对接的信息发送模式,这使得此类平台更类似于全天候卖方集市,其通过对信息的甄别而实现匹配交易。此类平台的信息结构虽然具有虚拟时空的特点,但是却因为信息量大而具有横向匹配的层级性特点。这就使得在争取信息流通效率的过程中,那些交易量大、品质优、更具价格竞争优势的地瓜农户愿意为了追求更高的交易匹配率而支付更高的平台使用费,去搜寻更合宜的交易对象。对影响农户选择“一亩田”作为交易平台的回归分析表明,地瓜交易量对农户的平台选择有着显着的正向影响,地瓜种植经验对农户能否成功在“一亩田”上达成交易有显着正向的影响;户主年龄与其平台选择在统计上呈负相关。对影响农户在“一亩田”平台交易效果的回归分析表明,是否注册与农户在平台上的交易量无显着关系;是否发送信息、农户收到的信息反馈速度、地瓜采购量对农户的平台交易量有正向影响;然而,农户的议价策略对其在平台上的交易量无显着影响。本文最终得出四个基本的结论:第一,夏津农户在从事地瓜种植时,由于资金、技术及风险偏好的差异而在种植规模及种植方式上存在不同,这种不同导致农户之间出现分化,并影响他们的地瓜交易行为;第二,传统市场平台、自主性网络平台与既定网络平台所蕴涵的信息结构特征影响着农户的交易平台选择,且不同的农户在这些平台中的交易行为存在差异;第三,当农户通过网络平台来促进农产品的交易时,互联网自身的超时空性则使得农户不必再囿于农村的基层市场体系逐级向上运输,这令传统的具有等级性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呈现出扁平化的特征;第四,农户通过分散建立地窖来储存产品而获得了较高的利润,这使得该产品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利润分配发生改变,此类特色产业的产业链拓展需要应对产业利润分配的事实,而提升终端产品的附加值。

李秀梅[8](2020)在《政府预算执行过程的会计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批准预算(钱袋子的权力)是国家对行政部门进行立法控制的主要形式,以确保纳税人的钱在法律约束下被使用(合规性控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保政府有效提供满足公众偏好的公共服务与政策(绩效控制)。也正因为如此,改进与强化预算合规性与绩效控制功能成为建立健全现代预算制度的基础。预算执行作为预算功能实现的关键环节,其合规性控制与绩效控制均高度依赖于适当的政府会计信息。因此,在预算管理制度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从政府会计角度探讨改进与强化预算执行过程的合规性与绩效控制,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与紧迫,考虑到这一领域相关研究薄弱尤其如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2018年9月1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提出了对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双监控”。意味着我国预算执行过程以强化合规性控制为主,逐步转变为合规性与绩效的双重控制。其中,合规性控制主要促进“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地构建,绩效控制关键在于促进预算绩效目标地实现。为适应预算管理改革要求,近几年国家全面实施了政府会计制度改革,重构了政府会计体系和会计核算模式。但是,目前政府预算执行控制“松散”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控制“盲点”普遍存在。合规性控制问题主要表现为:克扣挪用、截留私分、虚报冒领的问题时有发生;预算调整频繁、预决算偏差较大、预算执行进度缓慢问题尚未得以有效解决。绩效控制问题主要表现为:财政资金低效无效、闲置沉淀、损失浪费的问题较为突出。若这些问题不能有效治理,预算控制功能被消弱,预算法的权威性受到挑战,现代预算制度的构建可能会流于形式,预算绩效管理全面实施难以有效落实,财政风险进一步加剧。特别是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不断紧缩,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还要满足公众不断增长的期望,这给预算执行控制带来巨大的挑战。预算执行过程控制,无不高度依赖于会计信息的支持。现代内部控制理论认为,良好的控制系统必须首先解决信息保障问题。尽管在政府会计领域中实施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将权责会计全面引入政府部门,重构了政府会计体系与核算模式,但现行政府会计能否切实改进与强化预算执行过程控制,仍是一个值得关注和需要系统回应的问题。国内学术界探讨预算执行控制和政府会计改革的文献逐步增多,但从政府会计视角探讨预算执行控制的文献依然少之又少。因此,本文另辟蹊径,尝试从改革政府会计角度探讨改进与强化预算执行控制之道。在此基础上提出三个层次的问题:(1)预算执行过程的合规性与绩效控制所依赖的、最佳会计信息结构应该是什么,什么样的政府会计形态可能生成所需的信息结构?(2)我国现行政府会计在支持预算执行合规性与绩效控制中的效果、优势和局限性?(3)为改进与强化预算执行控制提供良好的会计信息支持,政府会计改革优先次序安排、改革具体路径及措施如何设计?为系统性回应上述问题,本文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和共同池资源相关理论(公地悲剧与反公地悲剧),采用问卷调查、半结构性访谈、案例分析及回归分析等多种方法,以改进和强化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合规性控制和绩效控制为目标,围绕如何构建适当的会计信息结构(1)及其相应的改革优先次序和具体路径展开研究,旨在为正在深化的政府会计改革和预算管理改革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本章从我国现行预算执行控制与政府会计改革的研究背景入手,梳理现有文献,提出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即如何构建一个最适当的会计信息结构以改进与强化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合规性和绩效控制。以此为基础,界定相关概念,延伸和细化具体的研究问题,并对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阐述。第二章为政府预算执行会计控制的理论基础。本章首先论证了政府会计在支持预算执行控制解决代理问题和共同资源池问题(公地悲剧与反公地悲剧)过程中的重要性和科学性;其次,从作用机制角度,分析政府会计的记录、控制、问责等功能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识别、分析及纠正偏差的作用,旨在论证政府会计支持预算执行控制的技术可行性。第三章为预算执行过程合规性的会计控制:基于支出周期模型。本章依托于共同池资源理论,分析了以支出周期模型作为分析框架的合理性,并论证了在预算契约的委托代理关系链条中,预算执行“全过程”的合规性控制高度依赖于预算责任履行和预算资金流动的“全过程”会计信息。进而对比分析了支出周期下的预算会计、现金会计及权责会计三种会计形态分别在支持预算执行“全过程”合规性控制的优势与局限性,结果显示:现金会计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现金流控制最恰当,但对于全过程的控制并不充分;权责会计扩大了合规性控制范围(从现金控制扩展到全部经济资源和负债的控制),但对于现金流和全过程合规性控制均不充分;支出周期下的预算会计基于“承诺制”+“现金制”,动态的刻画了预算责任履行情况和预算资金在支出周期中的变化,为预算执行“全过程”控制提供了最为适当的信息结构。第四章为预算执行过程绩效的会计控制:基于结果链模型。本章依托于共同池资源理论,分析了以结果链模型作为分析框架的合理性,并论证了在预算契约的委托代理关系链条中,预算执行过程绩效控制的核心是对产出成本控制,而产出成本控制高度依赖于标准化成本核算体系。该体系构建必须通过权责会计、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三种互为条件的会计形态共同完成。其中,权责会计在记录、核算资产价值的基础上,借助于折旧和摊销技术将资产成本归集与分配为当期运营费用;成本会计借助于分步式成本核算流程,将当期费用归集与分配为产出实际成本(关键技术是根据成本动因将成本追踪到成本核算对象上);管理会计引入标准成本法将标准成本信息与政策目标相关联,并通过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对比分析实施成本控制。第五章为我国政府会计对预算执行过程控制作用的实证分析。首先,本章运用描述性统计法和案例分析法,围绕合规性(包括用途、时间和金额三个维度)和绩效偏差,对我国现行政府预算和部门预算执行偏差展开系统性分析。结果显示:十八大以来预算偏差有所改善,但合规性偏差和绩效偏差问题总体上依然很突出,特别是在2018年出现了普遍性恶化;部门预算偏差情况远比各级政府预算偏差情况严重;地区之间、部门之间预算偏差情况差异悬殊。预算偏差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管理等多个环节相关,其中预算执行过程控制中的会计信息供给不足是关键因素之一。其次,本章采用回归分析法和访谈法分别验证分析了政府会计在预算执行合规性控制和绩效控制方面的作用和局限性。结果显示:(1)现行预算会计主要发挥现金会计功能,但仍存在财政总预算会计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不能有效衔接,部分预算资金流出预算会计监管范围等多个方面的问题;且由于“预算授权”和“承诺”记录的缺失,现行预算会计对预算执行全过程的合规性控制不充分。因此,在完善现行预算会计的基础上,开发支出周期下预算会计是改进预算执行全过程合规性控制的必由之路。(2)在当前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不断被强化的背景下,成本信息缺失成为预算执行绩效监控的瓶颈问题。尽管国家已全面推行了财务会计改革,并取得初步成效,但由于部分资产计量方法缺失、责任主体划分不清等原因导致诸多资产尚未入账,运营费用核算不完整;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相关指引已陆续出台,而政策还未全面落实。目前这一系列改革还未致力于标准化产出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因此,政府会计改革在改进与强化预算执行绩效控制的潜在优势未能真正发挥作用。第六章为国际经验借鉴与改革思路。本章通过介绍和分析国外政府会计在强化预算执行过程控制的经验与教训,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如下改革思路:一是完善现有预算会计,确保预算执行过程“预算资金”流动得以真实、全面监控;二是开发支出周期下的预算会计,以促进从预算授权、承诺、核实及支付全过程的控制;三是通过完善权责会计制度,推进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改革,构建标准化成本核算体系;四是加快推进相关配套性改革,强化保障性条件,以确保政府会计改革顺利推进。本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和观点:突出的预算偏差问题充分证实了我国预算执行过程控制松散与控制盲点并存,而政府会计作为预算执行控制的基础性信息手段,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严重不足。因此,若改进与强化预算执行控制,政府会计改革是必由之路。具体结论与观点如下:(1)政府预算执行的合规性控制需高度依赖于支出周期过程的预算责任履行情况和预算资金流动的“全过程”信息。现金会计提供的信息结构在促进“预算资金流”的合规性控制方面是充分的,但对于预算执行过程中预算责任履行情况的“全过程”控制存在盲点(不能记录和控制“预算授权和承诺控制”两个关键阶段)。权责会计主要优势在于绩效控制,对于合规性控制不充分。相对而言,支出周期下的预算会计为预算执行全过程控制提供了最适当的信息结构。我国现行政府会计体系中的预算会计,主要发挥着现金会计的功能,尽管对现金流控制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依然存在许多亟待改革的问题,且因其对预算授权、承诺与核实阶段预算责任履行情况信息记录的缺失,导致执行“全过程”合规性控制缺少适当会计信息结构予以支持。(2)政府预算执行的绩效控制需高度依赖于产出成本信息,而产出成本信息需要通过依次开发权责会计、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并构建起标准化的产出成本核算体系得以生成。在我国,由于产出成本信息的严重缺失,导致预算执行过程的绩效控制无法实质性推进,并带来一系列问题,因而产出成本核算体系构建迫在眉睫。尽管我国权责会计已全面实施、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改革方向已明确,但对于构建标准化产出成本核算体系依然任重道远。为此,本文提出支持改进与强化预算执行控制的三阶段政府会计改革战略:第一阶段,通过完善现行预算会计,进一步强化预算资金的合规性;第二阶段,开发并应用基于支出周期的预算会计,以改进预算执行过程合规性控制;第三阶段,应用权责会计、成本会计及管理会计构建标准化的产出成本核算体系,以改进与强化预算执行过程的绩效控制。与此同时,关注改革战略优先次序安排并促进相关配套性制度改革。本文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有所创新:第一,研究视角的创新。国内外学者对预算执行控制和政府会计改革关注度较高,但是从会计视角研究改进和加强预算执行控制的研究较少,特别是针对我国实际情况的本土化研究更为少见,因而,本文从会计角度研究如何改进与强化预算执行合规性控制和绩效控制以期丰富这一领域相关研究。第二,研究方法的创新。本文通过实证方法验证了支出周期下的预算会计在改进与强化预算执行合规性控制中的重要性;运用描述性统计法和案例分析法,围绕合规性偏差(包括用途、时间和金额三个维度)和绩效偏差,对我国现行政府预算和部门预算偏差进行了系统性分析;借助于半结构访谈法,分析了我国现行政府会计在预算执行绩效控制中的作用与局限,旨在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方法上的参考。第三,研究观点的创新。本文以结果链模型为分析框架论证了标准化产出成本核算体系是改进与强化预算执行绩效控制的关键手段,并鉴别了权责会计、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三种会计形态在产出成本核算体系中贡献与不足,提出了标准化产出成本核算体系构建的当前政府会计改革的核心任务,旨在为预算绩效管理和政府会计改革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参考。本文的论题还需从下述两个方面展开进一步研究:第一,本文主要聚焦于会计信息生成阶段,其目的在于如何通过政府会计改革和完善,为预算执行合规性和绩效控制提供最适当的信息结构。但预算执行过程会计控制效果,还受信息使用阶段及其作用发挥等两阶段的多种影响因素。因此,未来还需要对政府会计的使用、效果发挥两个阶段展开系统性研究。第二,本文主要基于全国整体情况展开研究,未进行地区间、政府层级之间异质性研究。虽然预算执行控制和政府会计改革是在国家统一政策框架下实施,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状况参差不齐,各地区、各层级的政府预算执行人员对于政策的理解和遵从度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基于地区间、部门及层级之间的异质性,研究政府会计在预算执行过程控制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彭伟[9](2019)在《定制化信息的结构维度及其对在线绿色购买决策过程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美丽中国建设提出了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的目标要求,而绿色消费是有效连接绿色生产与绿色生活的关键节点。当前,我国已进入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消费拉动经济作用明显增强的发展阶段,消费规模扩大带来的能源资源压力,消费结构、消费习惯所带来的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也愈加突出。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传统的大众化、一般化的绿色信息策略,越来越不能适应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定制化的绿色信息策略更能促进绿色消费行为的转变。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信息策略引导消费者绿色消费是全面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近些年,定制化信息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许多绿色消费行为领域的学者也开展了定制化信息相关的研究。在绿色消费领域,当前对定制化信息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两方面:一是定制情境下,绿色信息策略对推进绿色消费行为的作用;二是不同的情境下(一般情境与定制情境下),绿色信息的框架效应对消费者的绿色购买意向、购买意愿、以及购买决策的影响差异。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我们发现,虽然学者们对定制情境下绿色信息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是对定制化信息的探索相对缺乏。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对消费者绿色购买行为影响最大的定制化信息应该具有哪些维度、具备哪些特征,这些维度对绿色消费行为有怎样的影响以及定制化信息对绿色消费行为影响的机理如何等问题理论界尚缺乏相应的研究。换句话说,定制化信息的结构维度到底是什么,定制化信息是如何影响绿色消费行为的,理论界尚给出答案。因此,定制化信息的结构维度及其对绿色购买行为的研究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本研究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质性研究:选取32位访谈对象,以“最影响你绿色购买的信息”为主题,旨在了解对消费者购买影响最大的定制化信息,通过对被试进行个案深度访谈,运用扎根理论方法,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饱和度检验,最后梳理归纳出定制化信息结构维度;第二部分为量化研究:基于在线购买决策过程理论、绿色感知价值理论等理论,以新能源汽车为实验材料,设置定制化信息的四个实验组(反馈组、获得组、损失组、贴士组),采用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检验四种不同维度定制化信息的对在线绿色购买决策的影响、绿色感知价值和情感感知的中介作用以及绿色涉入度的调节作用。本研究主要结论有:(1)定制化信息的结构维度包括定制化反馈维度、定制化获得维度、定制化损失维度、定制化贴士维度四个维度,并且定制化信息四个结构维度并非是独立的、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紧密结合、有内在逻辑关系的。(2)相较于对照组(大众化信息组),定制化信息对绿色感知价值、绿色情感、有显着的影响,而只有定制化反馈信息、定制化获得信息、定制化贴士信息对在线绿色购买决策过程有显着的影响。(3)不同维度的定制化信息对绿色感知价值、绿色情感、在线绿色购买决策过程有差异。即,获得维度的定制化信息对绿色感知价值、绿色情感、在线绿色购买决策过程的影响显着高于损失维度的定制化信息;而贴士维度的定制化信息对绿色感知价值、绿色情感、在线绿色购买决策过程的影响与反馈维度的定制化信息无显着性差异。(4)绿色感知价值在“定制化信息---在线绿色购买决策过程”路径上的中介作用因定制化信息的维度不同而不同。(5)绿色情感在“定制化信息---在线绿色购买决策过程”路径上的中介作用因定制化信息的维度不同而不同。(6)绿色涉入度在“定制化信息----消费者在线绿色购买决策”无调节效应;绿色涉入度在“定制化信息----绿色感知价值”路径上和“定制化信息----绿色情感”路径上的调节效应因定制化信息的维度不同而不同。在实践方面,本研究可以削减企业广告成本,对企业精准营销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可以为政府制定相关定制化信息政策提供指导建议。具体而言,政府、企业在制定推进绿色消费行为的定制化信息策略时应该:(1)重视反馈维度的定制化信息;(2)多用获得维度的定制化信息;(3)慎用损失维度的定制化信息;(4)重视贴士维度的定制化信息;(5)注重绿色产品绿色感知价值的提升;(6)注重消费者绿色消费情感的激发。

孙峰[10](2018)在《网络社会情境中我国政策议程设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公共政策是政府等公共权力机关对社会价值和利益做出的权威性分配,决定着管理活动的方向和目标,对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政策议程设置是公共政策的首要环节,处于社会问题进入决策视野的“颈项”位置,是开启政策过程的前置阶段。网络社会开启了政策议程设置嬗变之窗,传统政策议程设置模式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当今网络时代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新情境中,政策议程设置的地位和重要性不断增加。随着互联网和现代化研究热度的不断增加,政策议程设置正在酝酿以网络社会和现代化为突破点的新研究范式。基于这一态势,本研究借助文献分析、案例研究、调研访谈、比较研究、演绎推理和归纳分析等研究方法,以2015年以来的我国出租车改革议程为例,探索了网络社会情境中我国政策议程设置的现实表征、驱动因素、局限性及其产生机理,并提出了政策议程设置顺应网络社会情境的优化方略。基于我国政策议程设置的实际,本文研究对象并不是所有情境下和全类别的政策议程设置,为了增强研究聚焦性和深度,使之更能体现公共决策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特点,将研究对象设定为网络社会情境中存在公众等多元主体参与、开放式的政策议程设置。政策议程设置具有情境敏感性,当下我国网络社会情境对其产生了深刻影响。“互联网+”将网络社会的战略高度大大提升,虚拟化、离散化、泛在化的网络公共空间成为政策议程设置的新场域。同时,现代公民意识不断成长,他们通过交往行动将生活世界中的议题在公共领域讨论、辩护和批判,使我国民主机制的潜力得以释放。“互联网+”的时代新情境、公共领域民主潜力释放、公众个体思想和行为的现代化新特征,共同构成了我国政策议程设置的网络社会新情境。金登的多源流理论是政策议程设置的经典分析模型,然而其中国化过程遇到了体制、观念、环境等方面的新变量。本文对该模型进行了修正,建构了更契合网络时代特征、我国国情和现代化趋向的网络多源流模型。基于网络多源流模型的分析框架,以我国出租车改革议程为例,对网络社会情境中政策议程设置的问题流、政策流、政治流、信息把关和政策之窗进行了分析,发现政策议程设置各个环节都体现出不同于传统模式的新特点:政策议题建构实现了网络突破、政策共同体出现融合型参与态势、政治机会结构发生变迁、信息把关走向专业规范化、政策之窗开启的不可预测性和控制手段增加。通过对网络社会情境中我国政策议程设置现实表征的分析发现,政策议程设置的逻辑取向正在由“政治建构”向“社会建构”转变、运行过程由“闭门造车”向“开放吸纳”转变、参与主体由“精英主导”向“大众参与”转变、决策机制由“经验控制”向“理性沟通”转变。这种转变是互联网和现代化潮流影响下多重要素共同驱动的结果。社会问题及其特性改变是前置性驱动因素,互联网技术是工具性驱动因素,参与理念的改变是价值性驱动因素,社会利益结构和分配机制的变化是根本驱动因素,政治管理制度现代化是直接驱动因素。虽然网络社会情境中我国政策议程设置体现出趋向现代性的现实表征,但依旧存在诸多局限性。借助Nvivo11进行编码分析,发现政策议程设置主要存在六大约束要素:议程参与主体间信任缺失、议程目标设定科学性不足、决策信息处理与利用欠佳、政策共同体沟通成效较低、利益相关者话语权不平衡、法律规范和领导协调不够。这些局限性的产生,既受社会转型期信任断层等客观因素影响,也有参与者之间相互信任基础不牢固、现代化决策价值观尚未形成、沟通意识不强等思想层面原因,更是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制度化和程序建设滞后、管理方式不科学的结果。如何克服上述局限,实现政策议程设置在网络社会情境中的优化,是顺应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趋势和提升决策科学性的重要环节。政策议程设置优化本质是实现现代化的系统权变过程。本文以系统权变理论为框架,对国内外现代化理论、标准和我国现实案例中析出的现代化元素进行整合,建构了政策议程设置优化的标准体系和多维系统优化模型。政策议程设置的优化,要以优化标准体系为依据,基于多维系统优化模型,从改善政策议程设置超环境系统、建构议程参与者间信任关系、培育现代化的决策目标价值、完善政策议程设置技术支持和信息把关、加强政策共同体间良性互动、推动议程利益相关者关系合理化、完善法律基础和保障体系等维度采取具体对策。本文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创新性探索:一是建构了我国政策议程设置的网络多源流模型分析框架;二是从把关人角度揭示了政策议程设置中信息筛选与流动的过程;三是指出政策议程设置优化本质就是趋向现代性的过程;四是设计了政策议程设置优化标准和多维系统优化模型。网络社会情境中的政策议程设置是一个现实性很强的研究选题,可以“以小见大”地窥探很多政治社会领域的宏观问题。希望通过本文研究,逐渐充实完善政策议程设置在网络社会和现代化语境中的理论体系,为推动我国公共决策科学化贡献自己有限的绵薄之力。政策议程设置研究永无止境,本文只是千里跬步,愿做引玉之砖。

二、政府部门的决策结构与信息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政府部门的决策结构与信息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1)会计的未来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存会计的缺陷:业务信息与会计信息分离
    (一)会计披露的主要是核算场景信息而非业务场景信息
    (二)会计披露的主要是价值数量信息而非业务质量信息
    (三)会计披露的主要是结果信息而非原因信息
        1.现存会计难以披露未来风险信息。
        2.现存报表难以披露细节信息。
        3.现存会计难以披露外部信息。
    (四)会计披露的主要是事后信息而非实时信息
    (五)会计披露的主要是单位信息而非分部信息
二、新技术的冲击:掌握新技术与运用新技术
    (一)技术不断发展而会计本质不变
    (二)运用新技术而非掌握新技术
    (三)新技术的运用与会计的拓展
三、会计的未来发展:会计本质回归与会计职业重塑
    (一)从核算场景的信息向业务场景的信息拓展
    (二)从单位会计主体的信息向分部会计主体的信息拓展
    (三)从按公认会计准则的公众信息使用主体的信息向特定信息使用主体的信息拓展

(2)网络融资模式下小微企业信用风险测度与管控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价值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路线
    1.5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的相关研究
    2.2 网络融资模式的相关研究
    2.3 区块链的相关研究
    2.4 信用风险测度模型的相关研究
    2.5 关于组织免疫理论的相关研究
    2.6 文献评述
第三章 小微企业网络融资的模式、特点及渠道选择
    3.1 小微企业网络融资的模式
        3.1.1 小微企业的特征与信用风险产生原因
        3.1.2 网络融资模式流程及分类
    3.2 网络融资模式的特点及分析
        3.2.1 银行介入的网络融资模式分析
        3.2.2 非银行介入的新型网络融资模分析
        3.2.3 网络融资模式下信用风险测度与管控难点
    3.3 小微企业网络融资的渠道选择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银行介入的网络融资模式下信用风险测度模型
    4.1 基于改进AHP-DEMATEL法的银行在线借贷下信用风险测度模型
        4.1.1 基于改进的AHP法的信用风险测度模型构建
        4.1.2 基于改进区间数-DEMATEL法的信用风险测度模型构建
        4.1.3 区间数综合影响度计算
    4.2 基于改进DEMATEL法的电商融资模式下信用风险测度模型
        4.2.1 基于ANN-GRA-DEMATEL法的网络信用融资模式下信用风险测度模型
        4.2.2 基于改进DEMATEL法的电商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信用风险测度模型
        4.2.3 基于ITFN-DEMATEL的综合影响矩阵计算
    4.3 模型应用举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非银行介入的新型网络融资下信用风险测度模型
    5.1 基于组合赋权法的P2P网络借贷模式下信用风险测度模型
        5.1.1 F-AHP法计算主观权重
        5.1.2 CRITIC法计算客观权重
        5.1.3 组合赋权的权重确定方法
        5.1.4 基于软集合的小微企业信用风险测度模型的验证
    5.2 基于组合赋权的网络众筹模式下信用风险测度模型
        5.2.1 基于熵权法的信用风险测度模型
        5.2.2 基于改进层次分析与经验模态分解的信用风险测度模型
        5.2.3 基于改进直觉模糊法的网络众筹模式下信用风险测度模型
    5.3 模型应用举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网络融资模式下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6.1 银行在线借贷模式下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6.1.1 基于重复博弈的银行在线借贷模式下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6.1.2 基于政府监管力度的银行在线借贷模式下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6.1.3 基于收益共享的银行在线借贷模式下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6.1.4 基于网络联保交易的银行在线借贷模式下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6.1.5 基于免疫力提升的银行在线借贷模式下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6.2 电商网络融资模式下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6.2.1 网络信用融资模式下基于免疫理论的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6.2.2 电商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6.3 P2P网络借贷模式下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6.3.1 基于ESS的P2P网络借贷模式下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6.3.2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P2P网络借贷模式下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6.3.3 基于动态循环免疫力提升的P2P网络借贷模式下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6.4 网络众筹模式下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6.4.1 基于激励机制的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6.4.2 基于监管力度的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6.4.3 基于创新合作的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6.4.4 基于免疫力水平提升路径的信用风险管控模型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小微企业网络融资的信用风险调查问卷
    附录2 影响网络融资模式下小微企业信用风险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2-1 影响银行在线借贷模式下信用风险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2-2 影响网络信用融资模式下信用风险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2-3 影响电商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信用风险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2-4 影响P2P网络借贷模式下信用风险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2-5 影响P2P网络借贷模式下信用风险因素第二轮调查问卷
        附录2-6 影响网络众筹模式下信用风险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3 网络信用融资模式下小微企业信用程度调查问卷
    附录4 专家访谈大纲——关键因素结果验证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或参加的科研项目、荣誉情况

(3)横向府际博弈视角下区域公共品供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区域公共品研究综述
        1.2.2 府际关系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基本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区域公共品
        2.1.2 横向府际博弈
    2.2 理论基础
        2.2.1 府际博弈理论
        2.2.2 公共选择理论
第三章 区域公共品供给的横向府际博弈分析
    3.1 区域公共品供需失衡失衡
        3.1.1 供给过剩
        3.1.2 供给不足
    3.2 供给的横向府际博弈分析
        3.2.1 横向府际博弈的基本假定
        3.2.2 完全信息下的供给博弈
        3.2.3 不完全信息下的供给博弈
        3.2.4 博弈对合作供给的影响
    3.3 博弈结果分析综述
第四章 横向府际博弈与区域公共品供给:以长三角为例
    4.1 长三角一体化与区域公共品供给
        4.1.1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
        4.1.2 长三角区域公共品供给现状
    4.2 长三角地区的机场建设
        4.2.1 长三角机场建设现状
        4.2.2 长三角机场建设的逻辑分析
    4.3 长三角地区的大气污染治理
        4.3.1 长三角大气治理机制
        4.3.2 长三角大气治理的供给逻辑分析
第五章 区域公共品供给优化的对策建议
    5.1 改进沟通机制 优化信息结构
    5.2 加强利益协调 强化财政支持
    5.3 改进评估体系 提升供给绩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环保督察及其治理绩效研究 ——双轨耦合治理的分析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新高度
        1.1.2 生态文明核心制度:生态环保督察
    1.2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1 问题的提出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科层制与环境污染及其治理研究
        1.3.2 运动式治理与环境保护研究
        1.3.3 环保督察及其相关研究
        1.3.4 研究述评
    1.4 研究方法与过程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4.3 研究过程
        1.4.4 案例选择
    1.5 研究思路、框架结构与创新之处
        1.5.1 研究思路
        1.5.2 框架结构
        1.5.3 创新之处
第2章 生态环保督察:历史演进与制度运行
    2.1 关键概念辨析
        2.1.1 督察与督查
        2.1.2 环保督查与环保督察
    2.2 生态环保督察制度的历史演进
        2.2.1 生态环保督察制度背景
        2.2.2 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缘起与演进
    2.3 生态环保督察工作程序
        2.3.1 督察机构的设置与职责
        2.3.2 生态环保督察运行机制
    2.4 本章小节
第3章 双轨耦合治理——环保督察及整改的新分析框架
    3.1 环境治理情景:科层与运动
        3.1.1 科层环境治理
        3.1.2 运动式环境治理
    3.2 环保督察属性界定
    3.3 理论基础
        3.3.1 关系嵌入理论
        3.3.2 双轨政治理论
        3.3.3 相关概念界定
    3.4 环保督察的“双轨耦合治理”分析框架
        3.4.1 双轨耦合的情景条件
        3.4.2 双轨耦合的过程
        3.4.3 双轨耦合的效用
    3.5 本章小节
第4章 双轨耦合治理分析框架下的环保督察与地方整改
    4.1 督察前:科层吸纳运动
        4.1.1 督察情景
        4.1.2 动员与进驻
        4.1.3 科层吸纳运动
    4.2 督察整改中:“科层—运动”共生逻辑下的督察整改治理模式
        4.2.1 督察过程:实施与反馈
        4.2.2 “科层—运动”共生逻辑下的督察整改治理模式
        4.2.3 督察整改治理模式的组织框架
        4.2.4 督察整改治理模式的强运动
        4.2.5 督察整改治理模式的再常规
    4.3 督察后:科层—运动良性互动
        4.3.1 督察组织的混合化配置
        4.3.2 环保督察的周期性运行
        4.3.3 “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环境治理新常态
    4.4 本章小节
第5章 双轨耦合治理视角下的环保督察效用逻辑
    5.1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5.1.1 研究方法与适切性
        5.1.2 数据来源
    5.2 研究过程和理论模型建构
        5.2.1 开放性编码
        5.2.2 主轴编码
        5.2.3 选择性编码
        5.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5.3 基于扎根理论的中央环保督察效用逻辑之阐释
        5.3.1 压力:中央环保督察的制度压力
        5.3.2 调适:地方环境治理的行为调适
        5.3.3 产出:环保督察的结果产出
    5.4 “双轨耦合治理”与环保督察效用逻辑再阐释
        5.4.1 效用逻辑模型再阐释
        5.4.2 研究假设
    5.5 本章小节
第6章 环保督察、地方整改与环境治理绩效的实证分析
    6.1 环保督察与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6.1.1 环保督察绩效的实证文献回顾
        6.1.2 压力—状态—响应模型
        6.1.3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2 数据处理
        6.2.1 数据的标准化
        6.2.2 指标权重赋值
    6.3 结果分析与讨论
        6.3.1 状况指数分析
        6.3.2 响应指数分析
        6.3.3 压力指数分析
        6.3.4 综合指数分析
    6.4 本章小节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基本结论
    7.2 环保督察制度的优化路径思考
        7.2.1 环保督察制度建设的“科层化”
        7.2.2 环保督察制度运作的“去科层化”
    7.3 环保督察制度的未来走向
        7.3.1 管理体制:央地同时在场
        7.3.2 治理机制:合作共同体
        7.3.3 价值构建:全民生态理性
    7.4 “双轨耦合治理”理论思考
    7.5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访谈大纲
附录 B 环保督察访谈信息汇总
附录 C 2010—2019 年环境治理综合评价原始数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环保督察制度的渐进变迁及效力发挥(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信息结构:中央对地方环境监管绩效的新分析视角
    (一)由谁观察信息(信息主体):“压力源”
    (二)观察什么信息(信息内容):“信息流”
    (三)如何传递信息(信息渠道):“问责力”
三、基于信息结构视角的环保督察制度变迁与绩效分析
    (一)环保督察制度变迁史
        1.“督企”阶段(2002—2014年)。
        2.“督政”阶段(2014—2015年)。
        3.“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阶段(2016年至今)。
    (二)环保督察制度变迁过程中信息结构的变化
        1. 信息主体:由谁观察信息。
        2. 信息内容:观察什么信息。
        3. 信息渠道:如何传递信息。
    (三)信息结构变化对地方环境治理行为的影响
        1. 地方注意力的调整。
        2. 多元联动的协同治理。
        3. 环保长效机制的构建。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7)不同类型平台中农户的特色农产品交易行为研究 ——基于山东夏津县地瓜种植户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引子: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文章结构与研究主题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2 概念框架、研究方法及数据
    2.1 理论基础与概念框架
    2.2 概念界定
    2.3 研究方法
    2.4 研究数据描述
3.研究区域及农产品属性概述
    3.1 夏津县简介及其农业区域特征
    3.2 夏津县的地瓜种植与储藏
    3.3 地瓜种植、窖藏的成本与收益
4.传统交易平台中的农户市场行为
    4.1 夏津的传统交易平台及农产品交易的演变
    4.2 地瓜交易的传统交易平台:类型与特征
    4.3 传统交易平台的信息结构
    4.4 传统交易平台中的农户地瓜交易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5.自主网络平台的农户交易行为
    5.1 夏津县地瓜交易中的自主网络平台
    5.2 自主网络平台中农户信号发送与交易对象选择
    5.3 自主网络平台的信息结构
    5.4 自主网络平台中的农户交易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6 既定网络平台中的农户交易行为
    6.1 既定网络平台的组织概况:基于“一亩田”的分析
    6.2 既定网络平台中的信息发送与信息反馈
    6.3 既定网络平台的信息结构
    6.4 既定网络平台的信息搜寻与信号发送
    6.5 既定网络平台上的农户交易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7 结论与讨论
    7.1 群体分化、信息不完整与有限理性:对于农户行为的再认识
    7.2 网络平台的运用与市场体制的嬗变
    7.3 特色产业发展与产业链的拓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政府预算执行过程的会计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预算执行的会计控制相关理论文献综述
        1.2.2 预算执行过程控制文献综述
        1.2.3 政府会计功能与预算执行控制关系文献综述
        1.2.4 研究现状评述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预算授权与预算功能
        1.3.2 预算执行的合规性与绩效控制
        1.3.3 不同预算执行控制类型及其逻辑关系
        1.3.4 多种会计形态之间的勾稽关系
    1.4 逻辑框架与基本思路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1.6.1 研究的创新点
        1.6.2 研究的不足
第2章 政府预算执行会计控制的理论基础
    2.1 理论基础
        2.1.1 委托代理理论
        2.1.2 公地悲剧与反公地悲剧理论
    2.2 运作机理
        2.2.1 政府会计的基本功能
        2.2.2 政府会计在预算执行控制中的运作机理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预算执行过程合规性的会计控制:基于支出周期模型
    3.1 支出周期模型与预算执行“全过程”的合规性控制
        3.1.1 支出周期模型(ECM)
        3.1.2 支出周期模型与“全过程”合规性控制
    3.2 现金会计与“全过程”合规性控制
        3.2.1 现金会计在预算执行过程合规性控制中的优势
        3.2.2 现金会计在预算执行过程合规性控制中的局限性
    3.3 权责会计与“全过程”合规性控制
        3.3.1 权责会计在预算执行过程合规性控制中的优势
        3.3.2 权责会计在预算执行过程合规性控制中的局限性
    3.4 支出周期下的预算会计与“全过程”合规性控制
        3.4.1 支出周期下的预算会计
        3.4.2 支出周期下的预算会计对预算执行全过程控制功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预算执行过程绩效的会计控制:基于结果链模型
    4.1 结果链模型与预算执行过程的绩效控制
        4.1.1 结果链模型(RCM)
        4.1.2 结果链模型与以产出控制为焦点的绩效控制
        4.1.3 产出控制与产出成本核算体系
    4.2 政府会计与产出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
        4.2.1 权责会计为成本核算体系构建提供费用信息
        4.2.2 成本会计为产出成本核算体系构建提供实际产出成本信息
        4.2.3 管理会计为产出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提供标准产出成本信息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政府会计对预算执行过程控制作用的实证分析
    5.1 预算执行控制效果分析
        5.1.1 合规性预算偏差分析
        5.1.2 绩效偏差分析
        5.1.3 预算偏差原因分析
        5.1.4 分析结论
    5.2 预算会计对预算执行过程合规性控制作用的实证检验
        5.2.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2.2 研究设计
        5.2.3 实证结果分析
        5.2.4 分析结论
    5.3 财务会计在预算执行绩效控制中的作用与局限
        5.3.1 研究设计
        5.3.2 结果分析与讨论
        5.3.3 分析结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国际经验借鉴与改革思路
    6.1 国际经验借鉴
    6.2 完善现行预算会计
        6.2.1 推进财政总预算会计改革
        6.2.2 促进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有效衔接
    6.3 开发与应用支出周期下的预算会计
        6.3.1 开展支出周会计科目与报表设计
        6.3.2 加强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承诺管理
        6.3.3 提高预算会计制度的法律地位
    6.4 健全标准化产出成本核算体系
        6.4.1 促进权责会计改革成功实施
        6.4.2 着力推进成本会计改革
        6.4.3 科学引入管理会计方法
    6.5 强化政府会计改革的保障条件
        6.5.1 加大政府会计培训力度,促进制度改革顺利推进
        6.5.2 推动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现财务与业务系统有机融合
        6.5.3 强化合规性控制,有序推进预算责任与权力下放
        6.5.4 加快预算管理、资产管理等配套性制度改革
    6.6 切实促进政府会计在预算执行控制中的应用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1 2006-2019年预算执行管理与控制相关政策变化梳理
附表2 调查问卷
附表3 访谈记录表
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定制化信息的结构维度及其对在线绿色购买决策过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框架思路
    第四节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文献述评
    第一节 定制化信息的内涵
    第二节 在线绿色购买决策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定制化信息维度对绿色购买决策的影响效应
    第四节 定制化信息对在线绿色购买决策的影响机理
    第五节 现有文献的简要评述
第三章 定制化信息的结构维度质性研究
    第一节 定制化信息的结构维度探索研究设计
    第二节 定制化信息结构维度探索的技术、范畴及维度构建
    第三节 定制化信息的结构维度解释
第四章 定制化信息对在线绿色购买决策过程的影响实证研究
    第一节 理论模型与假设
    第二节 实证研究和实验设计
    第三节 数据分析和实验结果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理论贡献
    第二节 政策建议与实践启示
    第三节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实验刺激材料
附录三 调查问卷
致谢

(10)网络社会情境中我国政策议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背景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评价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3 研究评价
    1.4 研究对象界分
        1.4.1 研究情境划定
        1.4.2 研究对象界定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创新点
        1.6.1 建构我国政策议程设置研究的网络多源流模型分析框架
        1.6.2 从把关人角度揭示政策议程设置中信息筛选与流动过程
        1.6.3 提出政策议程设置优化本质就是趋向现代性过程的观点
        1.6.4 设计政策议程设置优化的标准体系和多维系统优化模式
第2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厘定
        2.1.1 网络社会
        2.1.2 公共政策
        2.1.3 政策议程
        2.1.4 政策议程设置
    2.2 政策议程设置的逻辑与模式
        2.2.1 政策议程设置的基本逻辑
        2.2.2 政策议程设置的主要模式
        2.2.3 我国政策议程设置模式的历史演进
    2.3 本文理论基础及其应用
        2.3.1 多源流理论及其应用
        2.3.2 系统权变理论及其应用
第3章 我国政策议程设置的网络社会新情境
    3.1 政策议程设置的情境敏感性
        3.1.1 前端性: 政治输入和公共政策的起点
        3.1.2 载体性: 政治选择和社会治理的环节
        3.1.3 核心性: 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的过程
        3.1.4 地域性: 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密切相关
        3.1.5 负熵性: 系统影响下的逐渐上升态势
    3.2 “互联网+”的时代新情境
        3.2.1 战略高度提升: 从“+互联网”到“互联网+”
        3.2.2 属性形态变化: 从网络媒体到网络社会
        3.2.3 “互联网+”时代新情境的总体特征
    3.3 公共领域的现代化新情境
        3.3.1 公共领域话语的中国意义
        3.3.2 我国公共领域转型的时代机遇
        3.3.3 我国公共领域民主机制潜力释放
    3.4 公众个体的现代化新情境
        3.4.1 现代公民意识成长
        3.4.2 公众行动能力提升
        3.4.3 公众网络抗争增多
    3.5 新情境下政策议程设置中的共生关系
        3.5.1 公众偏好: 价值偏好与情境偏好
        3.5.2 性质争论: 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决定论
        3.5.3 扩张模式: 制度效应与注意力
        3.5.4 发展进路: 冲突变革与协调合作
第4章 网络社会情境中政策议程设置的案例论辩
    4.1 分析框架: 多源流模型及其修正
        4.1.1 多源流模型修正的价值
        4.1.2 网络多源流模型的逻辑预设
        4.1.3 多源流模型的修正策略
    4.2 出租车改革议程案例描述
        4.2.1 案例选择标准
        4.2.2 出租车改革议程案例概览
    4.3 基于网络多源流模型的出租车改革议程案例分析
        4.3.1 问题流:指标构建、危机演进和反馈的有效机制
        4.3.2 政策流: 网络虚拟接触下政策共同体博弈
        4.3.3 政治流: 网络民意的“三柄利剑”
        4.3.4 信息把关: 信息的全面把握与资源流动
        4.3.5 政策之窗: 网络与新意见阶层的推动
第5章 网络社会情境中政策议程设置的现实表征
    5.1 问题流: 政策问题建构的网络突破
        5.1.1 指标构建: 政策问题建构对象征标志和知识的信任
        5.1.2 危机演进: 政策议程设置脱域化、异构性和多元化
        5.1.3 问题反馈: 网络反馈的机制形成
    5.2 政策流: 政策共同体融合型参与模式
        5.2.1 政策议程融合型民主的基本内涵
        5.2.2 政策议程融合型民主的主要特征
    5.3 政治流: 政治机会结构变迁
        5.3.1 政治权威转型: 从事实权威转向法理权威
        5.3.2 正式制度结构改革: 治理结构与规则转变
        5.3.3 非正式过程重塑: 网络改变集体行动方式
    5.4 信息把关: 专业规范和软权力“硬化”
        5.4.1 专业化: 信息把关标准科学化与客观中立
        5.4.2 规范化: 信息把关模式成熟和结构合理化
        5.4.3 软权力“硬化”: 信息把关机构改革与赋权
        5.4.4 风险潜在化: 系统性风险的现实隐忧
    5.5 政策之窗: 变幻性增加和控制手段多样化
        5.5.1 政策之窗不可预测性增加
        5.5.2 政策之窗外溢效应显着化
        5.5.3 政策之窗控制手段多样化
    5.6 网络开启政策议程设置嬗变之窗
        5.6.1 逻辑取向由“政治建构”向“社会建构”转变
        5.6.2 运行过程由“闭门造车”向“开放吸纳”转变
        5.6.3 参与主体由“精英主导”向“大众参与”转变
        5.6.4 决策机制由“经验控制”向“理性沟通”转变
第6章 网络社会情境中政策议程设置的驱动因素
    6.1 问题驱动: 问题导向模式逐渐形成
        6.1.1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三症并发”的特征
        6.1.2 风险社会中问题导向的决策模式
    6.2 技术驱动: 网络技术的多维突破
        6.2.1 增加信息资源丰富程度
        6.2.2 推动管理组织机构变革
        6.2.3 促进制度的变革与完善
    6.3 理念驱动: 公众民主参与理念变化
        6.3.1 政策议程融合型民主的产生动力
        6.3.2 精英主义和大众民主的理念融合
    6.4 利益驱动: 利益分配机制的变化
        6.4.1 利益关系塑造政策议程设置形态
        6.4.2 社会结构变动驱动利益关系改变
    6.5 制度驱动: 政治管理制度的现代化
        6.5.1 政治管理制度决定政策议程设置
        6.5.2 我国政治管理制度现代化的体现
第7章 网络社会情境中政策议程设置局限性及其产生机理
    7.1 政策议程设置局限性分析
        7.1.1 信任关系约束: 议程参与者之间信任缺失
        7.1.2 目标价值约束: 议程目标设定科学性不足
        7.1.3 信息资源约束: 决策信息处理与利用欠佳
        7.1.4 沟通互动约束: 政策共同体沟通成效较低
        7.1.5 利益关系约束: 利益相关者话语权不平衡
        7.1.6 协同保障约束: 法律规范和领导协调不够
    7.2 政策议程设置局限性的产生机理
        7.2.1 政策共同体之间信任基础不牢固
        7.2.2 现代化的决策观和目标管理滞后
        7.2.3 决策信息处理的观念和技术落后
        7.2.4 公众参与决策的意识和制度制约
        7.2.5 政策议题中利益关系协调不科学
        7.2.6 相关法律和组织机构保障不完备
第8章 网络社会情境中政策议程设置的优化方略
    8.1 政策议程设置优化本质:趋向现代性的过程
        8.1.1 现代性的主要表现
        8.1.2 现代性的国际观察
    8.2 政策议程设置优化标准建构
        8.2.1 标准提出依据
        8.2.2 优化标准体系
    8.3 政策议程设置优化目标模式
        8.3.1 多维系统优化模式基本框架
        8.3.2 多维系统优化模式阶段划分
    8.4 政策议程设置优化具体对策
        8.4.1 建构政策议程参与者相互信任的关系网络
        8.4.2 培育现代价值观和统筹政策议程目标管理
        8.4.3 完善政策议程设置的技术支持和信息把关
        8.4.4 加强政策共同体间的有效互动与良性合作
        8.4.5 推动政策议程设置利益相关者关系合理化
        8.4.6 夯实政策议程设置的法治基础和保障体系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获奖情况

四、政府部门的决策结构与信息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 [1]会计的未来发展[J]. 谢志华. 会计研究, 2021(11)
  • [2]网络融资模式下小微企业信用风险测度与管控模型[D]. 周茜.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3]横向府际博弈视角下区域公共品供给研究[D]. 李昱墨. 山东大学, 2021(02)
  • [4]环保督察及其治理绩效研究 ——双轨耦合治理的分析视角[D]. 谢婷. 南昌大学, 2021(02)
  • [5]创新劳动、创新网络与市场演化[J]. 陈建华,陈波. 创新与创业管理, 2020(02)
  • [6]环保督察制度的渐进变迁及效力发挥[J]. 韩艺,谢婷. 江西社会科学, 2021(03)
  • [7]不同类型平台中农户的特色农产品交易行为研究 ——基于山东夏津县地瓜种植户的分析[D]. 杨柳.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1)
  • [8]政府预算执行过程的会计控制研究[D]. 李秀梅. 中央财经大学, 2020(02)
  • [9]定制化信息的结构维度及其对在线绿色购买决策过程的影响[D]. 彭伟. 浙江财经大学, 2019(06)
  • [10]网络社会情境中我国政策议程设置研究[D]. 孙峰. 东北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政府部门的决策结构和信息结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