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外观质量若干问题的探讨

混凝土外观质量若干问题的探讨

一、混凝土外观质量若干问题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靖夫[1](2021)在《先张法工字梁C70混凝土含气量影响因素及混凝土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保利长大公司中山西环高速路项目为背景,研究了先张法工字梁C70混凝土含气量影响因素及混凝土性能。本文首先对施工现场C70工字梁所用到的水泥、粉煤灰、矿粉、细集料、粗集料、减水剂等原材料进行了分析;为了分析各组成材料对C70混凝土含气量的影响,尽量避免组成材料的耦合影响,研究中分别采用了基于先张法工字梁C70混凝土生产配合比的净浆、砂浆和混凝土开展试验。其中净浆试验分析了水胶比、矿物掺合料和外加剂对含气量的影响;砂浆试验分析了细集料对含气量的影响;混凝土试验分析了粗集料对含气量的影响。通过Imagepro plus6.0图像分析软件,拟定了一套混凝土外观质量的数值化评价方法,并将其用于现场工字梁C70混凝土外观气孔的评价。研究了气相SiO2粉体和乳液对工字梁C70混凝土含气量及性能的影响。在施工工艺方面,研究了脱模剂和模具材料对成型后的混凝土外观气孔的影响。最后研究了掺引气剂和气相SiO2的C70混凝土胶凝材料体系的水化放热行为。结果如下:(1)随着水胶比增加,净浆、砂浆含气量均降低;浆体流动度对含气量有明显影响,水胶比影响着浆体的流动度进而影响了含气量。(2)砂浆和混凝土含气量都随着集料和胶凝材料之间的界面增加而增大,相对于粗集料的影响,细集料对含气量的影响更为显着,表现为砂浆的含气量远高于净浆和混凝土的含气量。(3)引气剂掺量增加会增大含气量,且随着含气量增大,抗压强度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当含气量超过6%以后,混凝土强度下降尤为明显,本研究中先张法工字梁C70混凝土最合理的混凝土含气量范围在3%左右,此时的混凝土工作性和强度均能满足工程需要。减水剂复掺0.04%引气剂时,先张法工字梁C70混凝土胶凝材料体系水化放热速总量与未掺引气剂时的水化放热总量相当。(4)净浆和混凝土含气量均随着气相SiO2粉体或乳液的掺量增加而增大,气相SiO2影响着浆体流动性进而影响了含气量。同时发现,在本实验气相SiO2掺量范围内,气相SiO2粉体和乳液都能提高净浆和混凝土早期抗压强度,且粉体效果更佳。掺0.26%气相SiO2粉体的先张法工字梁C70混凝土胶凝材料体系水化放热总量较未掺气相SiO2的水化放热总量高。(5)通过对脱模剂和模具材料的研究发现采用水性脱模剂且模具为塑料模时,混凝土表面最光滑,少有气孔。

李金国[2](2020)在《透水模板布在桥梁墩身混凝土施工中的应用》文中指出以山东省青岛市城阳高架桥桥梁墩身施工中对透水模板布的应用,论述了透水模板布的特点和工作原理及施工工艺,进一步证明了透水模板布具有提高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改良其表面质量等优点,可推广应用于港口、码头、隧道、水坝等其他环境相对恶劣的混凝土工程中。

彭兰[3](2020)在《植生混凝土施工工艺及构件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植生混凝土是一种既保证混凝土结构功能又兼顾植物生长性能的新型建筑材料,可以增加生态水循环,防止水土流失并美化环境,能够有效缓解城市内涝、热岛效应、河岸坡道安全的问题,提升与生态环境的相容性。本文从植生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择、配合比的设计、制备工艺的研究、基本性能的测试、预制构件的设计和连接以及生态护坡应用方面进行了研究。通过掺入硫酸亚铁和石膏来降低植生混凝土的碱度,采用比表面积法进行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对植生混凝土的制备技术进行试验研究,试验表明,用裹浆法搅拌、静压成型、标准养护可以制备出强度较高且不堵孔的植生混凝土。本文试验采用正交试验法,并对试验结果进行极差分析,探讨不同影响因素水灰比、设计孔隙率、硫酸亚铁掺量、石膏掺量对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实测孔隙率和孔隙浸出液p H值的影响规律,最后通过功效系数分析法,优选出配合比。基于安全性、景观性、可持续性、经济性四个方面的要求,本文设计了工字型、凹凸型、圆孔型和矩形圆弧型四种型式的植生混凝土构件,分析了植生混凝土构件的外观缺陷及其成因,介绍了耦合连接、植筋胶连接、钢筋连接、组合连接四种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探索了植生混凝土构件连接质量评价方法,分为优、合格、不合格3个等级。工字型构件之间、凹凸型构件之间能互相耦合,增加构件与构件之间的咬合,提高整体的稳定性;圆孔型构件和矩形圆弧型构件预留较大的孔洞,既可以种植草本类植物,又可以种植灌木类植物,扩大植物的选择范围。采用前文研究优选的植生混凝土配合比制备预制构件,进行了植物种植试验,并应用于实际工程中,植物长势良好,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景观效益、护坡效益、社会经济效益。

涂峻伦[4](2020)在《基于BIM技术的大跨度预制混凝土构件外形检测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日益加快,在轨道交通的工程领域中,大跨度预制混凝土构件作为工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外形尺寸和外观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整体的质量和使用年限。目前对大跨度多曲线预制混凝土构件的外形检测还在利用传统的检测方法和手段,检测效率低且精度不高。本文以轨道交通工程中的轨道梁构件为研究对象,利用BIM技术和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对大跨度多曲线预制混凝土构件的外形和尺寸进行检测。首先根据设计图纸建立预制构件的正向Revit模型,然后在预制构件现场或施工现场采集构件影像信息建立构件的逆向三维实景模型,最后对构件的逆向模型与正向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两组模型之间的外形尺寸偏差,即预制构件的外形尺寸偏差。并将此方法应用到实际的工程案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预制构件外形尺寸检测方法,提高了大跨度多曲线预制混凝土构件外形尺寸的检测效率和检测精度。本论文主要内容:1、影像采集及数据处理。为了建立构件的逆向三维模型,需要对预制构件进行影像采集和数据处理。利用优选法理论获取相机最佳拍摄参数、拍摄方式及相邻影像间的重叠度,确保预制构件原始影像质量;然后对相机进行畸变校正和对影像进行匀光匀色处理,消除相机对照片造成的畸变和外界条件对影像产生的影响。2、构件三维模型的建立。首先根据预制构件的设计图纸利用Revit软件建立构件的正向BIM模型。然后使用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建立预制构件的逆向三维实景模型,并提出一种基于顺序三维重建策略的方法来辅助空三计算,提高了空三计算准确度。3、逆向三维模型质量分析。在逆向模型与正向模型进行对比分析之前,需要对逆向模型的质量进行分析。主要从外观质量和模型精度两个方面对模型质量进行分析,外观质量分析主要是通过肉眼直接观察判断,模型精度分析主要是通过试验从点位精度和几何精度两个方面对建立的逆向三维模型的精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模型的点位精度平均中误差为1.256mm,模型的几何精度误差主要在0.9mm和2.0mm之间。4、逆向模型与正向模型的对比。为了得到构件的外形尺寸偏差,需要对构件的逆向模型与正向模型进行对比。首先利用七参数法对两个模型进行初步对齐,然后利用ICP算法对两组模型进行精准对齐,最后预制构件的逆向模型与正向模型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外形尺寸偏差,结果表明预制构件XOZ平面和XOY平面外形尺寸偏差在-1.298mm~1.298mm范围之内,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黄亮[5](2020)在《基于BIM的建筑工程质量信息化监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初,BIM技术在全球不断发展,并先后运用于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各个环节,并逐渐显示出成效。2011年开始,我国加大了对BIM技术的政策扶持力度,相继出台了一些通知、文件,鼓励推广BIM技术并规范BIM技术运用标准。截至2019年底,我国使用BIM技术进行管理的项目已达1500多例,但是政府质量监督部门基本上依旧采用传统的质量监督模式,只有重庆市在试点基于BIM的质量监管系统。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全国质量监督人员12万余人,而全国在建房屋及市政工程项目达到19.25万个。可见每位监督人员的工作量非常大,传统的监督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本文研究如何利用BIM技术进行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首先提出本课题研究的背景,总结出当前形势下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简要论述国内外BIM技术的研究现状。最后确定本课题所要研的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路线。其次,对我国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现状进行论述,提出问题后,引出本课题研究的需求因素,指出构建基于BIM技术的信息化监管模式已刻不容缓。接着分别论述基于BIM的工程质量监管系统的两大主要功能,一是考核与评价,二是开展监督工作,并对这两大功能设计的主要模块进行分析,论述如何设计、构建监管系统,并详细论述该系统的工作流程及主要工作方法。再次,通过案例模拟分析,分别验证基于BIM技术的考核与评价、开展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可行性。针对案例,按照该模式下的工作流程详细论述各个阶段如何开展监督工作及如何提高监督工作效率。最后,对本课题研究得出的成果进行总结,得出五点结论。打消了目前不少人们对BIM技术如何运用到质量监督的疑虑。政府部门使用BIM技术进行监管,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最重要的作用是推动BIM技术在行业内的使用率,向无纸化办公、线上办公迈出更大的一步。另外,本文最后提出了本课题研究存在的不足,并指明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陈荣淋[6](2020)在《工程废土在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中的资源化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工程建设中产生的废土数量成几何级速度增长,目前工程废土处理方式仍以填埋为主资源化利用为辅,导致大量土地被占用,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工程废土在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中的资源化利用是以工程废土作为主要基材,通过合理的材料改性和构造设计优化,并结合现代化制造工艺生产新型节能墙材的创新技术手段,可为工程废土的再利用和建筑物降耗节能提供参考。对响应国家“保护生态环境,留住青山绿水”的号召,改善人居环境,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运用试验研究、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工程废土的矿物及化学成分、颗粒分布、可塑性、酸碱度及有机质含量等特性对制砖技术的选定和产品的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在考虑节能环保和工艺成本的前提下,分析确定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以中性或弱碱性工程废土为原材料、水泥为改性固化剂,采用非烧结的半干法液压砖机静压压制成型工艺。(2)工程废土改性单因素试验研究表明,成型压力、混合料含水率、水泥和细石掺量均对其抗压强度和表观密度产生较大影响。在考虑材料性能和成本控制的前提下,成型压力、混合料含水率、水泥和细石掺量等影响因素都存在最优取值范围。本文所用工程废土改性方案中各影响因素的最优取值范围分别为成型压力15MPa~25MPa、混合料含水率10.5%~12.5%、水泥掺量8%~12%、细石掺量3%~6%。(3)基于响应面法进行工程废土改性优化研究,结果显示成型压力、混合料含水率、水泥和细石掺量对表观密度、抗压强度、导热系数、软化系数等指标的影响显着程度均不相同,且存在交互作用。结合试验数据构建的改性工程废土指标回归模型适用于改性方案的优化和指标响应值预测,预测误差为6.07%。(4)通过单砖轴压数值仿真试验和稳态传热数值模拟研究,对比分析不同构造设计方案在抗压强度、强重比、Mises应力分布、损伤破坏形态、单砖当量热阻、单砖当量导热系数、墙体传热系数、热阻重量比、热流路径及热流密度等各方面的差异和优劣。综合考虑力学性能、热工性能及模具成本等因素,确定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的最优砖型构造设计。(5)对材料改性和构造设计优化后的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进行试制和技术性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外观质量良好,且各项技术性能指标均能够达到技术规范要求:尺寸大小偏差不大于1mm,表观密度为1192.4kg/m3,抗压强度为5.94MPa,抗压强度变异系数为0.02,吸水率为7.92%,相对含水率为24.2%,碳化系数和软化系数分别为0.87和0.86,墙体传热系数为1.473W/(m2?K),放射性核素限量内照射指数和外照射指数分别为0.3和0.5。(6)通过生产工艺流程、工厂规划布局、设备选用、产品质量控制方法及标准等方面研究,确保新生生土基保温空心砖批量产品的质量。针对砌筑或抹灰砂浆稠度及砌筑工法进行研究和分析探讨,提出施工质量控制技术要点,为市场推广应用提供借鉴。综上,工程废土在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中的资源化利用技术是可行的,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和推广应用价值。

兰官奇[7](2020)在《生土基砌体强度计算理论及标准试验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世界各国对环境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土木工程领域受到高度关注,具有突出生态效益和普遍地域适用性的生土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我国现阶段关于生土材料的研究大部分还处于试验研究阶段,至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生土基砌体强度试验方法、生土基砌体强度计算理论等测试方法和计算体系。本文从砌体入手,探索生土基砌体的力学特性,建立适用于生土基砌体的强度测试方法和计算理论,促进生土材料在实际工程中向标准化、程序化和施工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从传承和发展我国传统土坯制作工艺出发,挖掘、归纳、整理了我国各类生土基块材制作工艺,从材料选取、尺寸确定、制作过程、养护及存放等方面对我国土坯制作工艺进行研究,形成了我国土坯制作传统工法;结合现代制砖工艺对传统土坯制作技艺进行改进,从技术先进性、经济性、成砖质量三个方面对各类生土基块材的制作工艺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指出了现有工艺优化的方向,为新型生土砖生产工艺的发展提供参考。2.首次对适用于生土基块材的抗压强度测试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分别采用立方体抗压、半砖叠压、整砖抗压等方法对水脱坯和干打坯的抗压强度进行测定,并考虑试件制作方式、加载方向、承压面处理方式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各类试验方法下块材的受力状态、破坏形态及抗压强度,确定一种操作简便、易于统一、又尽可能接近块材实际强度的生土基块材抗压强度试验方法。3.选用水脱坯、干打坯、压制生土砖和挤塑生土砖制作砌体试件,通过单轴抗压试验对各类生土基砌体的抗压性能进行测试,考虑试件组砌方式、高厚比、承压面找平方式及加载方式等影响因素,从试件破坏形态、抗压强度、弹性模量、泊松比、应力-应变曲线等方面综合分析各因素对生土基砌体抗压性能的影响规律;从试件破坏形态、抗剪强度、变形能力、应力-应变特性和受力机理等方面,考察块材种类、受剪面积、受剪方向、灰缝材料等因素对生土基砌体沿通缝抗剪性能的影响,得到各因素的影响规律,获得了生土基砌体沿通缝抗剪应力-应变曲线的典型特征;采用ABAQUS软件建立各类抗剪试件的细观力学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到了块材尺寸、试件形式、块材及粘结材料弹性模量等因素对受剪灰缝截面上应力分布状态的影响规律。4.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选用层次分析法及灰色关联分析法,分别从操作性、复演性、仪器设备要求等多个方面对生土基砌体抗压强度试验中的试件组砌方式、试件高厚比、加载面找平方式、加载方式以及沿通缝抗剪试验中的试件形式及受剪方向等控制性参数进行综合评价,并从中挑选出最优参数建立适用于生土基砌体的抗压强度及沿通缝抗剪强度标准试验方法。5.分别采用统计分析及理论推导的方法建立了生土基砌体弹性模量计算方法,所提出的计算方法既可通过砌体的抗压强度直接计算其弹性模量,也可通过块材及粘结材料的抗压强度推算砌体弹性模量,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具有较好的准确度;掌握了不同类型生土基砌体的受压应力-应变曲线特点,分别采用修正后的仲继清模型和分段模型对无渐进硬化行为和有渐进硬化行为的应力-应变曲线进行描述,得到了生土基砌体受压本构模型,模型曲线与试验曲线吻合度良好,可较好的反映各类生土基砌体受压状态下的应力-应变特性。6.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了生土基砌体构件的强度计算问题。将人工神经网络(ANN)和自适应神经模糊系统(ANFIS)相结合,对生土基砌体抗压强度进行计算,首先参照已有砌体抗压强度计算公式,选取块材强度和粘结材料强度为输入变量建立ANN模型对生土基砌体抗压强度进行计算,然后引入试件高厚比利用ANFIS对计算结果进行修正,通过将模型计算结果与现有砌体抗压强度计算公式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通过本文研究,给出了生土基块材抗压强度的测试方法,建立了适用于生土基砌体抗压强度及沿通缝抗剪强度的标准试验方法,提出了生土基砌体受压本构模型、弹性模量计算方法及抗压强度计算方法,为生土材料在实际工程中的推广应用和生土基砌体结构承载力设计提供了试验依据和理论参考。

温振迪[8](2020)在《基于ISM-MICMAC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质量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传统建筑业正面临资源能耗高、生产效率低、质量问题多、劳动力成本高、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而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能够克服传统建筑生产方式带来的问题,是未来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其能否在我国实现规模化良性发展,因此本文主要针对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质量的影响因素和保证体系进行研究。论文的创新在于:①充实了我国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质量问题的研究理论;②识别了我国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并详细分析了主要影响因素间的作用关系;③提出了适用于我国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质量保证体系。首先,通过阅读大量文献,梳理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相关理论,详细分析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与传统建筑的区别,以及国内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作为传统现浇建筑建设方式的衍生,详细分析了建筑工程质量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并对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质量的形成过程和管理特点进行了分析。然后,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的方式,梳理出42项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质量影响因素,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进行调查,调查对象均是从事该领域研究工作的科研人员,或者是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企事业工作者。问卷回收后,对被调查者的背景资料和问卷数据质量进行了分析,以确保问卷数据的可靠性,随后利用因子分析法识别出11个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接着,利用ISM和MICMAC模型对这11个主要影响因素的逻辑关系和驱动力-依赖性进行分析。第一,采用课题组讨论的形式对11个主要影响因素的逻辑关系进行判断,构建主要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第二,利用MICMAC方法对主要影响因素的依赖性和驱动力进行分析;第三,对ISM-MICMAC分析结果进行了解释。最后,论文以ISM-MICMA分析结果为基础,提出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质量保证体系,具体包括3个方面,即提高政府参与度、完善相关的质量管理制度、提高施工水平和BIM技术应用。本文通过对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质量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的质量保证体系旨在为政府、企业提供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质量问题的解决思路,为实现国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目标助力。

刘远成[9](2019)在《基于灰色综合评价法的水利工程外观质量评价》文中指出我国水利工程作为基础建设重要支柱产业,是国民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基础,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福祉。水利工程质量评价与评定是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重要的质量控制和建设管理的重要活动,目前,水利水电质量评定已形成了基本完备虽然,现行的质量评定与评价体系趋于完善,应用广泛,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均采用规范化的质量评定和评价的体系。但随着水利工程建设内容的丰富,评价的方式方法和质量标准出现了与工程建设内容和实际要求难以匹配的情况,无法更加科学的评价工程建设质量,也难以为参建各方的管理提供更加详细的理论依据。针对现有评价体系存在的缺陷,已经引起了国内大量学者和水利工作者的重视,也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一些成绩。而现代综合评价方法这种学科与学科之间相互融合、多角度论证的研究方法,在教育、医疗、市场反馈、经济运行等多诸多方面都得到了应用。现代综合评价方法通过建立评价指标建立数学模型,并利用综合评价模型合成得出评价的结果,对解释结果含义,依据评价结果进行决策。近年来,一些学者将现代综合评价方法当中的模糊综合法、层次分析法、以及灰色关联理论应用在水利工程质量评定当中,并得到了可信度极高的结论,从而也证明了现代综合评价方法应用在水利工程质量评价中的可行性。但在水利水电工程外观质量评价上的研究确实非常局限的,仍然拘泥于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传统专家评分法结合得出结论的原始评价程序,这也就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研究的成果对外观质量评价注入新的理念,为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本文围绕水利水电工程外观质量评价指标包含描述性评价和检测性数据指标与灰色关联理论的匹配性进行研究,将评价方法的特点与外观质量评价之间存在的相似性,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验证,从而初步确定灰色综合评价方法用于评价水利水电工程外观质量的可操作性。

段计龙[10](2019)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研究》文中认为以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混凝土外观质量问题与成因,分析了混凝土外观质量问题控制策略,以期为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的外观质量提升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混凝土外观质量若干问题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混凝土外观质量若干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先张法工字梁C70混凝土含气量影响因素及混凝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2.1 原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混凝土含气量的测定
        2.2.2 图像分析法
        2.2.3 宏观、微观实验
第三章 C70 混凝土含气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3.1 水胶比对含气量及性能的影响
    3.2 矿物掺合料对含气量及性能的影响
    3.3 引气剂对含气量及性能的影响
    3.4 细集料对含气量及性能的影响
        3.4.1 不同水胶比时细集料对含气量及性能的影响
        3.4.2 加矿物掺合料时细集料对含气量及性能的影响
        3.4.3 加引气剂时细集料对含气量及性能的影响
    3.5 粗集料对含气量及性能的影响
    3.6 气相SiO_2对含气量及性能的影响
    3.7 施工工艺对混凝土外观气孔的影响
        3.7.1 先张法工字梁施工
        3.7.2 振捣方式和振捣时间对混凝土外观气孔的影响
        3.7.3 脱模剂和模具材料对混凝土外观气孔的影响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含气量对C70 混凝土流动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4.1 含气量对C70 混凝土流动性能的影响
    4.2 含气量对C70 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数值化方法的C70 混凝土外观气孔评价应用研究
    5.1 混凝土外观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5.1.1 图像分析软件介绍
        5.1.2 图像采集及处理
        5.1.3 混凝土外观质量数值化评价方法
        5.1.4 基于数值化评价方法的混凝土外观气孔评价
    5.2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水化放热行为研究
    6.1 掺引气剂时水化放热行为
    6.2 掺气相SiO_2粉体水化放热行为
    6.3 掺气相SiO_2乳液水化放热行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透水模板布在桥梁墩身混凝土施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应用背景
3 透水模板布特点及工作原理
    3.1 特点
    3.2 工作原理
4 透水模板布施工
    4.1 施工材料与设备(见表1)
    4.2 施工步骤
    4.3 施工要求
        4.3.1 施工注意事项
        4.3.2 外观质量要求
5 结语

(3)植生混凝土施工工艺及构件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文符号一览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植生混凝土概念、分类和用途
        1.2.1 植生混凝土概念
        1.2.2 植生混凝土分类
        1.2.3 植生混凝土用途
    1.3 植生混凝土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植生混凝土国外研究进展
        1.3.2 植生混凝土国内研究进展
    1.4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5.3 创新点
第二章 植生混凝土原材料及配合比设计
    2.1 试验原材料
    2.2 试验仪器和设备
    2.3 试验方案及配合比设计
    2.4 植生混凝土性能测试方法
        2.4.1 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测试方法
        2.4.2 植生混凝土的抗折强度测试方法
        2.4.3 植生混凝土的孔隙率测试方法
        2.4.4 植生混凝土的碱度测试方法
    2.5 植生混凝土降碱技术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植生混凝土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
    3.1 植生混凝土搅拌工艺
    3.2 植生混凝土成型工艺
        3.2.1 振动成型对植生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3.2.2 插捣成型对植生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3.2.3 静压成型对植生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3.2.4 三种成型方法对比
    3.3 植生混凝土养护工艺
    3.4 植生混凝土试块制备
    3.5 植生混凝土性能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3.5.1 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3.5.2 植生混凝土抗折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3.5.3 植生混凝土孔隙浸出液pH值影响因素分析
        3.5.4 植生混凝土设计孔隙率与实测孔隙率对比
    3.6 植生混凝土效应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植生混凝土构件设计及其连接方式
    4.1 植生混凝土构件设计要素
    4.2 植生混凝土构件设计说明
        4.2.1 工字型
        4.2.2 凹凸型
        4.2.3 圆孔型
        4.2.4 矩形圆弧型
    4.3 植生混凝土构件模具
    4.4 植生混凝土构件外观缺陷及成因
        4.4.1 构件外观缺陷
        4.4.2 构件外观缺陷原因
    4.5 植生混凝土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
        4.5.1 耦合连接
        4.5.2 植筋胶连接
        4.5.3 钢筋连接
        4.5.4 组合连接
    4.6 植生混凝土预制构件连接方式对比
    4.7 植生混凝土预制构件连接质量的评价方法
    4.8 预制型植生混凝土适用范围与优势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植生混凝土生态护坡施工工艺与应用
    5.1 常见的护坡形式
    5.2 植生混凝土生态护坡
        5.2.1 框格梁
        5.2.2 植生混凝土层
        5.2.3 种植土层
        5.2.4 植被层
        5.2.5 基础
    5.3 现浇型植生混凝土生态护坡施工工艺
        5.3.1 施工流程
        5.3.2 施工工艺要点分析
        5.3.3 施工需要注意的问题
    5.4 预制型植生混凝土生态护坡施工工艺
    5.5 植生混凝土植物种植试验
        5.5.1 植物的选择
        5.5.2 营养基质
        5.5.3 预制构件制备与连接
        5.5.4 植物种植及生长情况
    5.6 植生混凝土工程应用
        5.6.1 方案设计
        5.6.2 植生效果
        5.6.3 工程效益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基于BIM技术的大跨度预制混凝土构件外形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BIM技术在工程检测中的应用现状
        §1.2.2 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应用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3.1 论文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安排
        §1.3.3 论文主要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BIM技术与近景摄影测量
    §2.1 BIM技术
        §2.1.1 BIM技术的概念
        §2.1.2 BIM技术的特点
    §2.2 近景摄影测量技术
        §2.2.1 近景摄影测量简介
        §2.2.2 近景摄影测量基本原理
    §2.3 逆向建模关键步骤
        §2.3.1 多视影像匹配
        §2.3.2 联合平差
        §2.3.3 密集匹配
        §2.3.4 网格模型生成
        §2.3.5 模型纹理映射
    §2.4 仪器设备及建模主要软件简介
        §2.4.1 仪器设备
        §2.4.2 逆向建模主要软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据处理与逆向模型的构建
    §3.1 影像采集方式及要求
        §3.1.1 拍摄方式的选取
        §3.1.2 影像重叠度保证
        §3.1.3 构件影像采集
    §3.2 图像预处理
        §3.2.1 影像畸变校正
        §3.2.2 影像匀光匀色处理
    §3.3 逆向模型的建立
        §3.3.1 影像导入
        §3.3.2 空三计算
        §3.3.3 模型生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逆向三维模型质量分析
    §4.1 模型精度质量
        §4.1.1 模型点位精度
        §4.1.2 模型几何精度
    §4.2 模型外观质量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正、逆向模型外形尺寸对比
    §5.1 正向模型的建立
    §5.2 模型对齐
        §5.2.1 模型初步对齐
        §5.2.2 模型精准对齐
    §5.3 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5)基于BIM的建筑工程质量信息化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基于BIM技术的工程质量监督模式分析
    2.1 我国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现状与问题
    2.2 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信息化管理需求分析
    2.3 基于BIM的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模式总体设想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BIM的质量监督人员考核与评价系统
    3.1 基于BIM的强制性条文、常见质量问题库的设计
    3.2 基于BIM的强制性条文、常见质量问题库的实现
    3.3 基于BIM操作的考核系统设计与使用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BIM的工程质量信息化监管
    4.1 基于BIM技术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信息化平台构建
    4.2 基于BIM的工程质量监管的流程
    4.3 基于BIM的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方法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BIM的工程质量监督案例
    5.1 模拟案例基本概况
    5.2 基于BIM的前期质量监督
    5.3 基于BIM的施工过程质量监督
    5.4 基于BIM的后期质量监督
    5.5 基于BIM的监督人员能力考核与评价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工程废土在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中的资源化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工程废土资源化利用进展
        1.2.2 生土基材料改性及应用研究现状
    1.3 问题的提出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工程废土特性与资源化制砖技术关键要素研究
    2.1 引言
    2.2 工程废土基本性质
        2.2.1 矿物及化学成分
        2.2.2 颗粒分布
        2.2.3 可塑性
        2.2.4 酸碱度
        2.2.5 有机质含量
    2.3 资源化制砖技术关键要素确定
        2.3.1 生产方式
        2.3.2 改性固化剂
        2.3.3 成型工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工程废土改性单因素影响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3.2.1 原材料
        3.2.2 试验方法
    3.3 制样设备与制样步骤
        3.3.1 制样设备自制
        3.3.2 制样步骤
    3.4 基于抗压强度和表观密度指标的单因素改性试验研究
        3.4.1 成型压力的影响试验研究
        3.4.2 混合料含水率的影响试验研究
        3.4.3 水泥掺量的影响试验研究
        3.4.4 细石掺量的影响试验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响应面法的工程废土改性优化研究
    4.1 引言
    4.2 响应面法简介
        4.2.1 基本原理
        4.2.2 响应面试验设计方法
        4.2.3 响应面回归模型检验
    4.3 试验方案与试验结果
        4.3.1 控制因素及水平
        4.3.2 试验安排与试验方法
        4.3.3 试验结果
    4.4 工程废土改性指标回归模型研究
        4.4.1 表观密度指标回归模型及影响因素分析
        4.4.2 抗压强度指标回归模型及影响因素分析
        4.4.3 导热系数指标回归模型及影响因素分析
        4.4.4 软化系数指标回归模型及影响因素分析
        4.4.5 工程废土改性指标回归模型修正及适用性检验
    4.5 基于修正回归模型的方案最优化预测及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构造数值模拟优化研究
    5.1 引言
    5.2 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构造概念设计
        5.2.1 构造要求及设计原则
        5.2.2 砖型构造概念设计方案
    5.3 单向轴压下单砖受力数值仿真试验研究
        5.3.1 材料参数及数值试验方案
        5.3.2 数值仿真试验建模及结果分析
    5.4 单砖稳态热传导数值模拟研究
        5.4.1 物理模型
        5.4.2 空气间层热传递过程分析
        5.4.3 数学模型及计算假定
        5.4.4 材料热物性参数
        5.4.5 数值建模计算及结果分析
    5.5 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的砖型构造确定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试制及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原材料及试样制备
        6.2.1 原材料
        6.2.2 制样设备
        6.2.3 成型压力确定及制样
    6.3 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技术性能试验研究
        6.3.1 试验方法
        6.3.2 基本物理指标试验
        6.3.3 耐久性试验
        6.3.4 放射性核素限量试验
    6.4 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墙体热工性能试验研究
        6.4.1 试验设备及测试方案
        6.4.2 试验数据及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的生产与施工技术研究
    7.1 引言
    7.2 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生产技术研究
        7.2.1 生产工艺流程设计
        7.2.2 工厂规划布局及主要生产设备
        7.2.3 产品质量控制
    7.3 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的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研究
        7.3.1 砌筑及抹灰砂浆稠度试验研究
        7.3.2 墙体薄抹灰或免抹灰砌筑工法探讨
        7.3.3 施工质量控制技术要点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本文创新点
    8.3 今后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A 尺寸偏差及外观质量检测数据
附录B 《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产品标准

(7)生土基砌体强度计算理论及标准试验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土基块材抗压强度试验方法
        1.2.2 生土基块材基本力学性能
        1.2.3 生土基砌体强度试验方法
        1.2.4 生土基砌体力学性能
    1.3 研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现代工业技术下生土基块材传统制法的传承与革新
    2.1 材料选取及配合比
        2.1.1 土料
        2.1.2 化学改性掺料
        2.1.3 物理改性掺料
        2.1.4 原材料配合比
    2.2 块材几何尺寸及制作工具
        2.2.1 块材几何尺寸
        2.2.2 制作工具及机具
    2.3 块材制作工艺
        2.3.1 水脱坯
        2.3.2 干打坯
        2.3.3 压制生土砖
        2.3.4 挤塑生土砖
    2.4 制作工艺对比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土基块材抗压强度试验方法研究
    3.1 试验概况
        3.1.1 试件制作
        3.1.2 加载方案及试件分组
    3.2 试验结果分析
        3.2.1 破坏形态
        3.2.2 抗压强度
    3.3 生土基块材强度试验方法的对比及建议
        3.3.1 整砖直接抗压
        3.3.2 立方体抗压
        3.3.3 半砖叠压
        3.3.4 试件高厚比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土基砌体受压力学性能及本构模型研究
    4.1 试验概况
        4.1.1 生土基块材选取
        4.1.2 生土基块材用粘结材料制备
        4.1.3 试件制作
        4.1.4 加载面找平方式
        4.1.5 试验装置及加载方案
        4.1.6 试验分组
    4.2 试验现象与结果分析
        4.2.1 试验现象、试件破坏形态及其影响因素
        4.2.2 抗压强度及峰值应变
        4.2.3 弹性模量及泊松比
        4.2.4 生土基砌体弹性模量取值研究
        4.2.5 应力-应变曲线及本构模型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土基砌体沿通缝抗剪性能试验及有限元分析
    5.1 试验概况
        5.1.1 块材及粘结材料
        5.1.2 试件制作
        5.1.3 试验装置及加载方案
    5.2 试验结果分析
        5.2.1 试验现象、试件破坏形态及其影响因素
        5.2.2 抗剪强度
        5.2.3 应力-应变曲线
    5.3 生土基砌体沿通缝抗剪数值模拟研究
        5.3.1 基本假定
        5.3.2 材料本构模型
        5.3.3 有限元模型建立
        5.3.4 受剪灰缝截面上的应力分布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的生土基砌体强度试验方法研究
    6.1 综合评价方法
        6.1.1 评价方法的选择
        6.1.2 层次分析法主要步骤
        6.1.3 灰色关联分析法主要步骤
    6.2 控制性参数的评价
        6.2.1 抗压试件组砌方式
        6.2.2 抗压试件高厚比
        6.2.3 抗压加载面找平方式
        6.2.4 抗压加载方式
        6.2.5 沿通缝抗剪试件形式及受剪方向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生土基砌体抗压强度计算
    7.1 基于ANN的生土基砌体抗压强度计算
        7.1.1 数据收集及处理
        7.1.2 ANN工作原理
        7.1.3 ANN模型结构的确定
        7.1.4 模型训练及模拟
        7.1.5 简化计算公式
    7.2 基于ANFIS的生土基砌体抗压强度修正
        7.2.1 ANFIS结构
        7.2.2 抗压强度修正方法
        7.2.3 修正后结果分析
    7.3 生土基砌体抗压强度计算方法对比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生土基砌体强度试验方法
附录B 我国土坯传统制作工艺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基于ISM-MICMAC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质量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4.1 技术路线
        1.4.2 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2 相关理论及综述
    2.1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
        2.1.1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概念与特点
        2.1.2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与现浇建筑的区别
        2.1.3 我国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发展状况与瓶颈
    2.2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质量管理
        2.2.1 建筑工程质量相关理论
        2.2.2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质量的形成过程
        2.2.3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质量管理的特点
    2.3 主要研究方法
        2.3.1 因子分析法
        2.3.2 ISM-MICMAC法
    2.4 本章小结
3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质量问题及影响因素识别
    3.1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质量问题分析
    3.2 研究数据搜集与整理
        3.2.1 数据搜集与整理的整体思路
        3.2.2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质量影响因素梳理
        3.2.3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3.2.4 问卷调查结果质量分析
    3.3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主要影响因素识别
        3.3.1 因子分析法应用
        3.3.2 因子分析法检验
        3.3.3 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质量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4.1 ISM-MICMAC方法应用
    4.2 ISM-MICMAC模型构建
        4.2.1 影响因素相互关系分析
        4.2.2 建立邻接矩阵与可达矩阵
        4.2.3 分解可达矩阵
        4.2.4 多层递阶结构图
        4.2.5 MICMAC分析
    4.3 结果分析
        4.3.1 ISM结果分析
        4.3.2 MICMAC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质量保证体系
    5.1 提高政府参与度
        5.1.1 确保质量与规模同步发展
        5.1.2 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5.2 完善相关质量管理制度
        5.2.1 建立质量问题阶段性管理制度
        5.2.2 建立装配式建筑质量问题追溯制度
        5.2.3 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5.3 提高施工技术水平和BIM技术应用水平
        5.3.1 提高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水平
        5.3.2 加大BIM技术的应用水平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关于我国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质量影响因素的调查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基于灰色综合评价法的水利工程外观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安排
2 评价活动的研究现状
    2.1 评价的广泛应用
    2.2 国内外质量评价研究
        2.2.1 国外质量评价的研究
        2.2.2 国内工程质量评价的研究
        2.2.3 水利水电工程外观质量评价的相关研究
    2.3 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2.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4.1 外观质量评价的必要性
        2.4.2 水利水电工程外观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2.5 灰色评价方法的选取
3 灰色综合评价法的基本理论
    3.1 基本思想和原理
    3.2 模型建立步骤
    3.3 评价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灰色综合评价法体系的建立
    4.1 水利工程外观质量评价现行指标体系
    4.2 外观质量评价数据类型
    4.3 灰色综合评价体系的适用性和可行性
    4.4 灰色综合评价模型建立的原则
    4.5 水利工程中外观质量评价数据关联分析
    4.6 外观质量灰色评价体系的优化
        4.6.1 质量标准为设计值
        4.6.2 质量标准的客观要求
    4.7 本章小结
5 基于灰色综合评价法的水利工程外观质量评价应用案例
    5.1 工程案例分析
        5.1.1 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5.1.2 灌区渠系改造配套工程
        5.1.3 相同外观质量得分工程的比较评价
    5.2 灰色综合评价外观质量注意的几点问题
    5.3 外观质量评价结论的应用
    5.4 灰色综合评价结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相关研究概况
2 混凝土常见外观质量问题与成因
3 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策略
    3.1 针对混凝土几何尺寸变形的控制策略
    3.2 针对混凝土蜂窝、麻面、气泡的控制策略
    3.3 针对混凝土露筋的控制策略
    3.4 针对混凝土夹渣层的控制策略
    3.5 针对混凝土裂缝的控制策略
    3.6 针对混凝土孔洞的控制策略

四、混凝土外观质量若干问题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先张法工字梁C70混凝土含气量影响因素及混凝土性能研究[D]. 王靖夫. 重庆交通大学, 2021
  • [2]透水模板布在桥梁墩身混凝土施工中的应用[J]. 李金国. 市政技术, 2020(06)
  • [3]植生混凝土施工工艺及构件设计研究[D]. 彭兰. 广州大学, 2020(02)
  • [4]基于BIM技术的大跨度预制混凝土构件外形检测方法研究[D]. 涂峻伦.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5]基于BIM的建筑工程质量信息化监管研究[D]. 黄亮.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6]工程废土在新型生土基保温空心砖中的资源化应用研究[D]. 陈荣淋. 华侨大学, 2020(01)
  • [7]生土基砌体强度计算理论及标准试验方法研究[D]. 兰官奇. 长安大学, 2020(06)
  • [8]基于ISM-MICMAC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质量影响因素研究[D]. 温振迪.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9]基于灰色综合评价法的水利工程外观质量评价[D]. 刘远成.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10]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外观质量控制研究[J]. 段计龙. 山西建筑, 2019(16)

标签:;  ;  ;  ;  ;  

混凝土外观质量若干问题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