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宁夏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一、宁夏旅游业发展现状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张帅[1](2021)在《宁夏全域旅游法治化研究》文中提出

李雨婷[2](2021)在《我国旅游业绿色发展水平测度及空间效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增长引发生态环境恶化,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已经“亮起红灯”,实现经济绿色发展势在必行。我国作为一个旅游大国,旅游业本身是一个资源消耗低、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故而旅游业应促进绿色发展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学术研究而言,近年来学界较为关注绿色经济的相关研究,但鲜有人对我国全域旅游行业的绿色发展进行探索。基于此,本文评估了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9年至2018年的旅游业绿色发展水平,并对旅游业绿色发展指数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空间效应分析。本文首先通过对旅游业绿色发展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文献梳理,展现国内外研究现状,界定绿色发展内涵,分析其理论基础;其次,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包含旅游资源禀赋、旅游业生态环境、旅游业经济发展规模、社会支持度四个一级指标和27个二级指标的旅游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测算出我国旅游业绿色发展综合指数,在此基础上对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业绿色发展的地区差异以及演变趋势进行全面分析;其三,针对旅游业绿色发展指数研究其空间效应,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SDM)分析旅游业绿色发展影响因素的直接效应与溢出效应。最终得出如下结论:一、十年中,全国旅游资源禀赋发展均较为平稳,西部地区凭借其丰富的旅游自然景观,其旅游资源禀赋最好。二、各地区旅游业生态环境指数差异不大,且在十年里呈总体上升态势,尤其在2016年至2018年上升趋势加快。三、旅游业经济发展规模在十年内有较为显着的扩大趋势,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间拉开较大差距。四、在四个子系统中,社会支持度发展最不均衡,高于均值的7个地区均来自东部地区,且与其他地区之间有显着差距。五、综合四个子系统,得到旅游业绿色发展综合指数,发现其数值呈总体上升趋势,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差距很小,呈胶着上升状态。六、我国旅游业绿色发展综合指数存在正空间相关性,东部地区大多呈现高—高聚集效应,中、西部地区以低—低聚集效应为主。七、收入水平和环境治理对当地旅游业绿色发展有显着为正的直接效应;技术创新能提高当地旅游业绿色发展水平,然而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都存在显着为负的空间溢出效应。最后在总结本文研究的基础上,从全国层面与三大经济带层面提出相应对策:全国层面应加强区域合作、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完善公共交通体系;东部地区应重点关注旅游业生态环境保护,中、西部地区应重点关注旅游业经济发展规模的扩大。

魏小衬[3](2021)在《宁夏旅游发展的时空错位及演化研究》文中认为

邹成成[4](2020)在《绿色发展视域下中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森林旅游因其自身优良的生态属性、较强的劳动力吸附能力成为林业发展重要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和富民产业。近年来,从国家和地方出台的方针政策中不难看出,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产业是绿色发展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林业转型升级要关注经济也要关注民生,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交通拥挤和环境恶化等“城市病”也随之出现,城镇居民回归自然的休闲旅游需求逐渐增大,森林是优良的释放压力、亲近自然之地,所以发展森林旅游是拉动绿色经济、增进民众绿色福利水平的重要手段。本论文关注科学划分森林旅游产业发展演进历程、定位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发展阶段,评价各区域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水平、分析绿色发展视域下的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和递阶结构,提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路径并给出有实践意义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建议。本论文系统阐述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绿色发展、“两山”理论、产业经济学、可持续发展、产业竞争力等相关理论对森林旅游产业的指导作用,给出了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内涵。对我国森林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森林旅游产业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梳理,将我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历程按照时间先后分为5个历史时期,并分别阐述各个历史时期产业的发展特征,将国内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划分为有限竞争、资源竞争及差异化竞争三个阶段。结合产业发展未来消费群体变化、产品需求变化和产业文化内涵变化几个方面分析了森林旅游产业未来发展趋势,为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系统分析奠定基础。本论文借鉴钻石模型,按照生产要素、需求要素、支持产业和政府作用四个层次进行指标归类,建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影响因素指标的变异程度不同,本文选取熵权法来确定指标权重,借助SPSS软件及Excel软件对全国31个省域2008-2017年森林旅游产业的竞争力进行定量测算、整理,对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结果进行权重分析、结构分析、聚类分析和空间分布分析,为后文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提供数据支持,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提出奠定基础。本论文分析了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含义,给出了绿色发展对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影响机制,充分搜集和分析以往相关文献资料,在现有统计年鉴等材料中挑选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备选观测指标,组成产业竞争力拟选影响因素集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获得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拟选指标因素进行分类,在简化的变量体系上进一步运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关系的因果分析,剔除关联度小的因素,将关联度大的因素挑选出来组成以绿色旅游资源、绿色产业规模、绿色发展环境、绿色基础设施和绿色政策支持等5类影响因素组成的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体系。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方法对5个维度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厘清森林旅游产业影响因素的递阶结构。本论在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描述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压力、动力,分析了产生压力和动力的机制和发展变化情况,厘清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循环推进要素作用机理,得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循环推进框架。本文确定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总目标,制定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机制设计的基本原则。对前文分析研究的结果进行总结,从以绿色供给为前提、保护优先为先导、结构调整为机遇、产品创新为特色和全域协作为支撑几个方面提出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路径,并基于产业发展阶段和现实条件按照旅游资源要素、产业规模要素、发展环境要素、政策支持要素和基础设施要素5个方面提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建议,希望为我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提供借鉴。

杨琴[5](2020)在《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乡村旅游业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经。一方面,旅游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表达,旅游业是随着时代变迁、社会转型而衍生发展起来的朝阳产业,是实施启动消费、强化投资、稳定出口等供给侧改革的战略举措。另一方面,作为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和现代农业的价值延伸,乡村旅游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进入,俨然成为新一轮市场投资的热点。其三,乡村旅游业不仅可以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内生活力,还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然而,经济效益差却使得乡村旅游业呈现出开发火热但成长不足,进而资源开发泛滥、生态环境恶化、利益主体矛盾尖锐等问题。特别是在振兴乡村、建设新农村大背景下,作为农村产业兴旺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业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促进乡村旅游业高效、持续、生态与开放协调,已经成为全社会和各级政府的统一共识,研究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规律,探究并实证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乡村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资源特色和有效投资,这是乡村旅游业供给创造需求的特殊性决定的;但相关文献的理论研究,却主要集中于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发展阶段、存在问题的调研分析。针对这种关于乡村旅游业的供给行为及其内在机制的研究不足,本文运用半结构的田野实验方法,通过构建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结合微观博弈均衡及其拓展分析,我们揭示了乡村旅游业发展必须遵循供给侧改革的投入产出规律,得出了资源特色和投资力度(有效投资)是决定乡村旅游发展的两大核心要素。深入剖析了乡村旅游业成长的深层次理论问题及其微观供给机制,顺着这种逻辑进路,本文深入展开乡村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检验,验证了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抓住资源特色和有效投资的差异化战略,发挥好经济发展、信息化、特色资源和政府保障等四个因素的正向显着性作用。最后,基于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生态位理论,本文给出了一个旅游业开发保护的特殊路径的案例分析,试图得出一种关于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全景式理论描述。研究发现:(1)乡村旅游业与传统产业的供需均衡不同,旅游业拥有独特的文化内涵,犹如优秀作品能够创生自己的观众一样,高质量的乡村旅游业供给也能创造自己的需求。(2)基于乡村旅游业的特殊属性,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需从微观主体合作协调、中观产业效率协同到宏观政府调控等三个层面构建分析框架。(3)乡村旅游产业正处于全面提质、转型的关键期,产业发展面临着重塑社会规范、转换价值结构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三大压力,不仅受制传统社会规范的影响,就像乡村生活方式、交往模式乃至不愿被打扰的风俗习惯等;也受制人们思想意识价值观结构转换;更受制资源配置的比较效率,它们均制约着乡村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4)乡村旅游产业因产业集聚、产业融合、公平分配、价值表达、资源获取及居民生活方式转变等多方面的利益矛盾,亦制约着乡村旅游业发展。(5)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的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结论表明,全国仅有浙江省乡村旅游业质量值超过了“及格线”,多达23个省的乡村旅游业高质量测度值还未达到50%。(6)随着各利益主体博弈关系、特别是多方参与人的讨价还价博弈的三类解的动态博弈解得出市场条件、市场预期制约、投资效率以及政府产业政策等四因素,对于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微观机制有显着性作用。(7)无论是静态效率还是动态效率,都显示省级行政区域之间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关联度并不高,但综合效率呈现空间集聚效应。(8)经济发展水平、信息化水平、特色性资源、政府宏观调控对乡村旅游产业综合效率呈显着性正向影响,城镇化水平对乡村旅游产业呈现显着性负向影响。(9)实践中大多数成功的旅游开发与保护项目,本质上一定是跨学科背景的实践探索,而绝非某种单纯管理学的理论规划所能企及,景观型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如同乡村旅游业的普遍镜像案例,处理好景观与乡村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关系,让微观主体产生合力,才会有助于乡村旅游业产业效率的提升以及整体评价的提高,才会实现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本文的研究结论富含政策含义,为中国相关政府部门制定乡村旅游业高质量政策提供了理论和实证依据。首先,坚持以差异化战略为主线推进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挖掘资源优势,寻求差异化主题;注重主题升级,实现差异化价值创新;强化共创共生,营造乡村旅游业氛围。其次,以现代化市场体系为导向实现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倡导政府简政放权;建立组织机构;构建合作平台;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再次,以完善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为保障推动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如加快建设资源“权利”保护制度;制定有效的乡村旅游发展布局规划;监督保护乡村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最后,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主线加快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加大无形要素的投入;加大社会资本的引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体系;加大政府税收激励。

马梅花[6](2020)在《民族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研究 ——以B大学为例》文中认为本研究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振兴本科教育为时代背景,以民族院校落实“四个服务”为使命背景对民族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进行初步探究。民族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是立足少数民族,面向民族地区培养卓越、创新、拔尖旅游人才的关键,也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旅游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但目前,以B大学为例的民族院校在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中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教材、实践基地各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应加以重视并采取进一步优化的对策。基于上述背景和问题分析,本研究以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AGIL)模型初步分析民族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现状、问题、原因,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本研究由五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交代了民族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研究背景是基于时代背景、使命背景、行业背景以及自身发展的综合环境。第二部分以历史发展为主线,分别对民族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民族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其中,根据特定时期社会发展将民族院校发展历程划分为初探阶段、关键阶段、重创阶段、重建阶段、稳定发展五个阶段。第三部分结合文献法、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通过研究设计、研究实施、研究结果汇总对当下民族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教材、实践基地进行了整体描述,系统掌握B大学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现实情况。第四部分主要剖析了以B大学为例的民族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背后原因。通过分析发现,问题非均匀地分布在目标、课程、师资、教材和平台各方面。基于此,总结出导致这一系列现实问题背后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有布局原因也有落实原因,有文化层面也有物质层面,是一个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错综复杂系统。第五部分阐述了民族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就是要以党和国家战略为指导思想,以回顾历史、遵循规律、以人为本、突出特色为建设原则,明确民族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目标,探索其建设优化路径。总体而言,就是要发挥目标的导向作用,彰显课程的育人价值,聚焦师资的主要力量,扮演好教材的纽带作用,打造实践基地的教学平台。本研究初步尝试将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AGIL)应用于专业建设研究,并试图构建了民族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AGIL模型。

郝诗雨[7](2019)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旅游经济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旅游业是一项综合型服务性产业,具有很强的关联效应和带动作用。“丝绸之路”旅游的发展为我国沿线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对于促进沿线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为研究区域,从旅游业与经济增长关系、旅游经济影响力及旅游业产业关联效应三方面分析该区域旅游经济效应。选取2007-2017年相关统计数据,首先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分析方法研究了旅游收入增长与地区经济发展间的关系;然后利用经济影响力指数测算了旅游经济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大小;最后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弹性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旅游业与三次产业及相关产业部门的关联效应。文章分析了 10年来各省区旅游经济效应的变化及其空间差异,并就各省区旅游业的发展、旅游经济效应的提升,以及各省之间的旅游合作发展提出了合理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①各省区的旅游总收入的增长和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②10年间该区域的旅游经济影响力指数值均呈上升趋势,可大致划分为3个阶段:波动期(2007-2009年)、快速上升期(2009-2014年)及高速上升期(2014-2017年),说明旅游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正逐渐加大。③各省之间的影响力指数存在差异,且差异呈先缩小后增大的态势。西南各省的影响力指数要高于西北各省;而西北各省之间的影响力指数值差异更大,且波动幅度较大。④各省旅游业与第三产业的关联性最大,且对其增长的贡献也最大,其次是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西北地区旅游业对第一产业的贡献明显大于西南地区。⑤旅游业与金融业的关联性最大,且对其增长的贡献最大,其次是房地产业、住宿餐饮业、其他服务业等。⑥西南地区旅游业发展对第三产业各部门的带动作用要大于西北地区。为此,文章建议加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旅游资源的整合发展,树立特色旅游品牌;完善旅游交通网,开通跨区域的旅游专线;构建大区域共赢竞合机制,以强代弱,促进共同发展;完善沿线旅游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等。

耿一睿[8](2019)在《景区依托型移民社区旅游参与及可持续生计构建》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各地区积极响应相关政策,推进实施乡村建设与治理,“乡村振兴”背景之下的旅游社区参与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社区旅游作为旅游发展的一种形式获得了广泛认可,其不仅能改善社区经济发展的能力,对旅游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宁夏农村地区存在大量的移民,这些特殊人群的发展问题同样备受关注,尤其是移民的可持续生计问题,更是研究中的热点话题。能否将旅游社区参与和移民的生计发展结合起来,在推进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发展的同时实现移民的生计可持续发展,值得我们关注。基于此本研究以景区依托型移民社区为研究对象,选择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镇作为具体研究点,在扎根理论方法的指导下,主要做了如下分析与研究:(1)首先是对移民社区的旅游发展与旅游社区参与现状的分析,分析发现:镇北堡镇的发展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息息相关,镇区范围内及周边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的发展也较早,但目前当地的旅游发展遭遇瓶颈期,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急待突破提升,同时移民的旅游参与人数还较少,参与方式也较简单,是最初级的参与方式,缺乏一定的引导机制。(2)其次是对移民参与旅游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影响移民参与旅游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个体、家庭以及社会三个层面上,主要以个体因素的影响最大,突出表现在移民的认知意识、个人需求、个人资本3个方面。家庭与社会方面的影响均较小,但对部分移民而言却是衡量是否参与旅游的重要因素。(3)再次是探究移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发现移民的参与程度使移民对旅游影响的整体感知较弱;但就正、负向感知而言,正向感知大于负向感知,这有利于建设移民的旅游社区参与;大部分持正向感知的移民对外来游客的到来表示欢迎,认可旅游对交通和社区绿化带来的改变,持负向感知的移民以参与旅游活动的移民为主,其负向感知主要来自于旅游对家庭经济收入和当地物价的影响,而没有参与当地旅游发展的移民虽然与游客的来往频率较低,但大部分具有积极的参与意愿。(4)最后是对移民的可持续生计的构建,通过对移民生计方式的分析发现无论移民是否参与旅游业,主要的生计方式以务工为主,多为体力劳动,不具备可持续性。因此本研究构建了“在保持现有生计方式的基础上,以提升旅游社区参与为主”的复合型生计策略,作为实现可持续生计的有效途径,并针对移民参与旅游的影响因素提出提升旅游社区参与的对策与建议。

李兴平[9](2019)在《中卫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济发展迅速的现代,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从改革开放前的以饱腹为生活目标变为现在的满足各种身心需求,生活质量的提升也产生了相对应的巨大压力,而体育旅游正是当下缓解身心疲劳的有效方法。体育旅游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其除了具备休闲、观光等旅游属性外,还能让旅游者通过亲身参与的方式来释放身心压力,具有极强的参与性。近年来国家发布一系列的文件,鼓励地方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为体育旅游的发展明确了方向。体育旅游的开发依托大量的体育旅游资源,将自然体育旅游资源和人文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规划,资源充分利用,在环保和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开发,开发特色的体育旅游项目,能够为当地带来直观的经济收益。中卫市有丰富的水体、沙漠、山体、绿地等自然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大。本文通过对中卫市现有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实地考察,结合实际,探讨中卫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不足。本文以中卫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在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理论基础上,通过对中卫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为中卫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中卫市体育旅游资源丰富,沙漠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较为完善,在沙漠、黄河、绿地等体育旅游项目开发上存在很大的开发利用前景。(2)中卫市交通便利,城市环境优秀,自然与体育的结合度高,在政府的支持下,适合大力开发体育旅游。(3)通过对中卫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发现中卫市特色体育旅游项目开发力度不足,品牌打造意识薄弱,体育旅游项目开发力度小,宣传方式单一,缺乏专业体育旅游人才,亟待政府大力支持,社会群体广泛参与。(4)中卫市在沙漠、黄河、绿地等自然体育旅游资源项目开发上存在开发重复问题,合理规划并结合实际开发,能够开发出不重复的体育旅游项目。通过研究分析,提出了如下建议。将中卫市体育旅游品牌化;打造特色体育旅游项目;将景区宣传方式多样化;加大对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力度;完善开发规划,加大引进、培养专业体育旅游人才力度;利用丰富的自然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沙生植物观光园、沙漠射击、沙漠式冲浪、黄河游泳场、射箭、五人制足球等体育旅游项目。

孙鑫[10](2018)在《中国旅游发展对旅游就业的影响及空间差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整体就业压力大的背景下,旅游就业作为缓解我国就业压力的重要手段,仍然存在结构失调、区域发展不均衡等系列问题。为缓解我国就业压力,充分发挥旅游发挥旅游业对就业的带动作用,探讨旅游发展与就业之间的影响关系,尤其是对不同地区之间旅游发展的就业带动作用是否存在差异性进行研究尤为重要。因此,本文以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探讨旅游发展与旅游就业之间的关系及其方向,使用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方法定量分析旅游发展对旅游就业的影响程度,并对不同省份之间旅游发展影响程度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归纳总结出省际旅游就业发展模式,针对不同发展模式提出有针对性的旅游就业促进策略,以期最大程度的发挥旅游就业带动作用,缓解我国就业压力。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旅游发展与旅游就业之间的关系呈现出省际差异。内蒙古、辽宁、吉林、江苏、江西、广东、广西、新疆这8个省份的旅游发展能够对旅游就业产生影响。其中,东部地区省份占37.5%,中部地区省份占25%,西部地区省份占37.5%。(2)旅游发展的不同指标与旅游就业之间的关系呈现出省际差异。在旅游经济收入方面,内蒙古和广东的国内旅游收入是其旅游从业人员数的格兰杰原因,入境旅游收入与各省旅游从业人员数均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在旅游客源市场方面,江西和广东的入境旅游者人数是旅游从业人员数的格兰杰原因,而吉林的国内旅游者人数是其旅游从业人员数的格兰杰原因。在旅游企业指标方面,存在星级饭店数量是旅游从业人员数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的省份是辽宁和广东,而新疆的旅行社数量是旅游从业人员数的格兰杰原因。在旅游教育因素方面,辽宁和新疆存在旅游院校数量是旅游从业人员数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存在旅游院校在校学生数量是旅游从业人员数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的省份有内蒙古、江苏和广西。(3)旅游发展的各项指标对不同省份旅游就业的影响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①星级饭店数量和旅游院校在校学生数量对旅游从业人员数影响程度较大,而旅行社数量及旅游院校数量对旅游从业人员数的影响程度较小。②国内旅游收入和入境旅游者人数对不同省份的旅游从业人员数影响程度不同。国内旅游收入对内蒙古的旅游从业人员数影响程度较大,而对广东的旅游从业人员数影响程度较小;入境旅游者人数对江西的旅游从业人员数影响程度较大,但对广东的旅游从业人员数影响程度较小;③旅游外汇收入对省级旅游就业无明显影响。(4)省际旅游就业发展模式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五种类型:旅游经济增长促进型、旅游市场需求拉动型、旅游企业发展带动型、旅游教育发展推动型和旅游企业发展与教育发展综合促进型。根据省际旅游就业的发展模式的划分,分别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发展战略:促进旅游经济增长、扩大旅游客源市场、加强旅游企业发展投资、提高旅游教育质量、促进旅游企业和旅游教育综合发展。

二、宁夏旅游业发展现状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宁夏旅游业发展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旅游业绿色发展水平测度及空间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有关绿色发展内涵
        1.2.2 有关旅游业绿色发展内涵
        1.2.3 有关旅游业绿色发展测度
        1.2.4 有关旅游业绿色发展影响因素
        1.2.5 现有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绿色发展的相关概念界定
        2.1.1 绿色发展的内涵
        2.1.2 旅游业绿色发展的内涵
    2.2 绿色发展的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绿色经济理论
        2.2.3 生态经济学理论
第三章 我国旅游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构建
    3.1 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3.2 构建原则
        3.2.1 科学性与实用性原则
        3.2.2 系统性与层次性原则
        3.2.3 可测性与可比性原则
    3.3 指标体系框架模型
        3.3.1 准则层框架
        3.3.2 指标层选择
    3.4 指标权重的确定
        3.4.1 运用AHP确定准则层权重
        3.4.2 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层权重
    3.5 建立综合评价模型
第四章 我国各省旅游业绿色发展水平测算与评价分析
    4.1 我国各省旅游业绿色发展综合评价结果
        4.1.1 空间维度分析
        4.1.2 时间维度分析
    4.2 我国各省旅游业绿色发展水平维度层分析
        4.2.1 旅游资源禀赋指标
        4.2.2 旅游业生态环境指标
        4.2.3 旅游业经济发展规模指标
        4.2.4 社会支持度指标
第五章 我国旅游业绿色发展水平空间效应分析
    5.1 空间权重矩阵设定
    5.2 我国旅游业绿色发展综合指数空间效应
        5.2.1 全局空间效应
        5.2.2 局部空间效应
    5.3 我国旅游业绿色发展影响因素空间效应
        5.3.1 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5.3.2 空间计量模型选择
        5.3.3 回归结果及空间效应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与对策
参考文献
致谢

(4)绿色发展视域下中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基础概念与相关理论
    2.1 基础概念
        2.1.1 绿色发展
        2.1.2 森林旅游产业
        2.1.3 产业竞争力
        2.1.4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
    2.2 相关理论
        2.2.1 绿色发展理论
        2.2.2 “两山”理论
        2.2.3 产业经济学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5 产业竞争力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3.1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3.1.1 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3.1.2 森林旅游产业绿色发展问题
    3.2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2.1 森林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的直接贡献
        3.2.2 森林旅游产业带动其他产业能力
        3.2.3 森林旅游的区域经济牵动度
    3.3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历程与竞争阶段分析
        3.3.1 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历程
        3.3.2 森林旅游产业市场竞争阶段分析
    3.4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趋势
        3.4.1 适应森林旅游产业消费群体变化
        3.4.2 适应森林旅游产业产品需求变化
        3.4.3 适应森林旅游产业文化内涵变化
    3.5 本章小结
4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的模型构建
    4.1 基于钻石模型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4.1.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框架
        4.1.2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4.2 基于熵权法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4.2.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选择
        4.2.2 基于熵权法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
    4.3 本章小结
5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评价分析
    5.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测算
    5.2 各级评价指标的作用权重分析
    5.3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结构分析
        5.3.1 生产要素维度竞争力分析
        5.3.2 需求要素维度竞争力分析
        5.3.3 支持产业要素维度竞争力分析
        5.3.4 政府作用要素维度竞争力分析
    5.4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聚类分析
        5.4.1 聚类分析结果
        5.4.2 聚类结果分析
    5.5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时空分析
        5.5.1 空间分布分析
        5.5.2 时间趋势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6.1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体系构建原理
        6.1.1 绿色发展对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机制
        6.1.2 影响因素遴选原则
        6.1.3 影响因素体系构建的方法
    6.2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体系构建
        6.2.1 拟选影响因素体系
        6.2.2 影响因素筛选模型设定
        6.2.3 数据处理及检验
        6.2.4 拟选影响因素指标主成分分析
        6.2.5 拟选影响因素指标回归分析
    6.3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体系
        6.3.1 绿色旅游资源因素
        6.3.2 绿色产业规模因素
        6.3.3 绿色发展环境因素
        6.3.4 绿色基础设施因素
        6.3.5 绿色政策支持因素
    6.4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结构分析
        6.4.1 解释结构模型的构建
        6.4.2 影响因素的多级递阶结构
    6.5 本章小结
7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PMO分析
    7.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理论解析
    7.2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压力(P)
        7.2.1 竞争力提升的压力
        7.2.2 压力的动态变化
    7.3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动力(M)
        7.3.1 动力主体构成及动态演化
        7.3.2 驱动力构成及动态演化
    7.4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P-M循环推进框架
    7.5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O)
        7.5.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目标与路径设计原则
        7.5.2 以保护优先为先导的绿色旅游资源要素提升路径
        7.5.3 以结构调整为机遇的绿色政策支持要素提升路径
        7.5.4 以产品创新为特色的绿色产业规模要素提升路径
        7.5.5 以全域协作为支撑的绿色发展环境要素提升路径
        7.5.6 以绿色供给为前提的绿色基础设施要素提升路径
    7.6 本章小结
8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建议
    8.1 绿色发展视域下旅游资源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8.1.1 自然资源保护方面
        8.1.2 资源管理能力方面
    8.2 绿色发展视域下产业规模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8.2.1 产品创新方面
        8.2.2 技术创新方面
    8.3 绿色发展视域下发展环境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8.3.1 经济环境方面
        8.3.2 社会环境方面
    8.4 绿色发展视域下政策支持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8.4.1 绿色供需方面
        8.4.2 政策制度方面
        8.4.3 人才选育方面
    8.5 绿色发展视域下基础设施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8.5.1 交通产业支持方面
        8.5.2 服务设施升级方面
    8.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附录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各级指标的权重
附录2 2008-2017年各地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结果
附录3 各地区一级指标综合评价测算结果
致谢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5)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乡村旅游业
        1.2.2 高质量发展
    1.3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思路
        1.3.2 结构安排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回顾及述评
    2.1 关于乡村旅游业的经济属性研究
        2.1.1 供给决定需求的特殊性
        2.1.2 乡村旅游资源的稀缺性
    2.2 关于乡村旅游业的产业关联研究
        2.2.1 乡村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2.2 乡村旅游业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2.3 乡村旅游业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2.2.4 乡村旅游业对制度演进的作用
    2.3 关于乡村旅游业的优化升级研究
        2.3.1 旅游产业成长的演进因素
        2.3.2 乡村旅游产业政策的研究
        2.3.3 乡村旅游业的成长路径
    2.4 文献述评
第3章 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
    3.1 高质量产业发展的理论兴起
        3.1.1 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源头
        3.1.2 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
    3.2 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理论
        3.2.1 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
        3.2.2 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3.2.3 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特征
    3.3 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
        3.3.1 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微观经济机制
        3.3.2 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中观产业效率
        3.3.3 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宏观政府保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4.1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4.1.1 乡村旅游业阶段划分的原由
        4.1.2 假日休闲的萌芽阶段(2002年以前)
        4.1.3 农村观光的起步阶段(2002年—2007年)
        4.1.4 农家乐旅游的成长阶段(2008年—2016年)
        4.1.5 投资带动的转型阶段(2017年至今)
    4.2 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
        4.2.1 中西部乡村旅游业开发不足
        4.2.2 中部乡村旅游业的塌陷分布
    4.3 乡村旅游业的问题与实验分析
        4.3.1 半结构法访谈实验
        4.3.2 访谈说明及其理论分析
        4.3.3 实验呈现的三大发展压力
    4.4 乡村旅游业的利益与矛盾分析
        4.4.1 乡村旅游业的多主体利益矛盾
        4.4.2 资源利用效率的利益冲突
        4.4.3 一种产权理论的矛盾分析
        4.4.4 “反公地悲剧”的经验例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
    5.1 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体系
        5.1.1 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
        5.1.2 构建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5.2 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算
        5.2.1 权重的确定
        5.2.2 指标评分标准
        5.2.3 指标数据来源及处理
        5.2.4 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微观主体博弈分析
    6.1 乡村旅游业的合作性质:核、联盟与解
    6.2 乡村旅游业微观主体合作博弈的逻辑框架
    6.3 公理化模型与均衡解
        6.3.1 基本假设和变量设定
        6.3.2 三类静态博弈最优解
    6.4 基本模型的拓展分析
        6.4.1 .市场内生分配率
        6.4.2 .市场预判准确性
        6.4.3 .项目投资效率参数
        6.4.4 .政府产业政策效应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效率实证分析
    7.1 研究设计
        7.1.1 样本区选择
        7.1.2 乡村旅游产业效率测度方法选择
        7.1.3 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
    7.2 乡村旅游业效率测度结果
        7.2.1 静态效率分析
        7.2.2 动态效率分析
    7.3 乡村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
        7.3.1 基本回归模型
        7.3.2 影响因素选取
        7.3.3 数据说明
        7.3.4 回归结果及稳健性检验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分析
    8.1 路径分析的案例式方法论
    8.2 社区参与资源保护开发的生态特征
        8.2.1 社区参与的资源新定位
        8.2.2 社区参与的空间依存性
        8.2.3 社区参与的结构动态性
        8.2.4 社区参与的演化变异性
    8.3 旅游资源生态位的影响因子
        8.3.1 需求因子
        8.3.2 资源因子
        8.3.3 技术因子
        8.3.4 制度因子
    8.4 社区参与资源保护开发的“四权”模型
        8.4.1 基本假设与模型
        8.4.2 最优解及其相关推论
    8.5 案例——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与开发
        8.5.1 培育生态位主体
        8.5.2 完善生态位定位
        8.5.3 强化生态位扩展
        8.5.4 产业生态位协调
    8.6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促进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9.2.1 以差异化战略为主线推进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9.2.2 以现代化市场体系为导向实现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9.2.3 以完善制度创新体制为保障推动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9.2.4 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主线加快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研究数据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6)民族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研究 ——以B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 时代背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求本科专业建设
        (二) 特殊使命:“四个服务”呼唤民族院校加强专业建设
        (三) 行业需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依赖旅游人才培养
        (四) 自身发展:“一流专业”建设敦促民族院校专业建设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相关概念界
        (一) 民族院校
        (二) 专业
        (三) 旅游管理专业
        (四) 专业建设
    四、文献综述
        (一) 国外相关研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文献评述
    五、研究方法及内容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思路
第一章 民族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民族院校的成长历程与阶段特征
        一、民族院校的诞生
        二、民族院校发展的阶段特征及成就
    第二节 旅游管理专业的设置
        一、旅游管理专业设置历程
        二、民族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设立
        三、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B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
        一、B大学发展概述
        二、B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发展脉络
        三、B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SWTO分析
第二章 B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现状
    第一节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AGIL分析
        一、结构功能主义理论(AGIL)导入
        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AGIL模型分析
    第二节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现状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 文献研究设计
        (二) 访谈研究设计
        二、调查实施过程
        (一) 文献研究对象确立及信息搜集整理过程
        (二) 访谈研究对象确立及信息搜集整理过程
        三、调查结果呈现
        (一) 文献研究调查结果呈现
        (二) 访谈研究设计结果呈现
    第三节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状况描述与分析
        一、基于建设现状描述
        (一) 关于培养目标
        (二) 关于课程体系
        (三) 关于师资队伍
        (四) 关于教学教材
        (五) 关于实践基地
        二、基于研究结果分析
        (一) 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但特色不够鲜明
        (二)课程体系不断细化,但结构不够合理
        (三) 师资队伍合理,但主观因素差异明显
        (四) 教材缺乏体系,内容滞后明显
        (五)理论与实践断层,实训平台不稳定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B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问题把握
        一、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维度
        二、基于课程结构体系层面
        三、基于师资队伍结构角度
        四、基于教学教材情况方面
        五、基于实践教学平台层面
    第二节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问题原因剖析
        一、A(适应)与内外部发展环境“欠适应”
        二、G(目标)培养目标与建设目标“不明确”
        三、I整合)主客观教育资源整合“不到位”
        四、L(维持)已有建设模式维持“固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B大学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明确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目标
        一、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二、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理论依据
        三、要明确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建设目标
    第二节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充分彰显课程在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中的育人价值
        二、努力聚焦教师在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中的主要力量
        三、着力落实教材在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中的纽带作用
        四、打造实践基地在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中的教学平台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7)“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旅游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发展研究
        1.2.2 旅游经济效应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之处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1.5.1 研究区范围
        1.5.2 数据来源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丝绸之路经济带
        2.1.2 旅游经济效应
    2.2 研究理论基础
        2.2.1 旅游经济学理论
        2.2.2 旅游溢出理论
        2.2.3 博弈理论
第3章 旅游业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3.1 “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旅游发展与经济发展概况
        3.1.1 旅游业发展情况
        3.1.2 经济发展状况
    3.2 旅游业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方法
        3.2.1 单位根检验
        3.2.2 协整关系检验
        3.2.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3.3 结果分析
        3.3.1 单位根检验分析
        3.3.2 协整检验分析
        3.3.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分析
第4章 旅游经济影响力分析
    4.1 旅游产业地位分析
        4.1.1 旅游业产业地位指数
        4.1.2 旅游产业地位指数时空差异
    4.2 旅游业对社会需求扩张程度分析
        4.2.1 旅游需求扩张系数
        4.2.2 旅游需求扩张系数时空差异
    4.3 旅游业对社会产品实现程度分析
        4.3.1 社会产品实现深度系数
        4.3.2 社会产品实现深度系数时空差异
    4.4 旅游经济影响力分析
        4.4.1 旅游经济影响力指数
        4.4.2 旅游经济影响力的时空差异
第5章 旅游业产业关联效应分析
    5.1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旅游业关联系数
        5.1.1 灰色关联分析法
        5.1.2 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关联
        5.1.3 结果分析
    5.2 基于弹性分析的旅游业关联效应
        5.2.1 研究方法
        5.2.2 对三次产业的贡献
        5.2.3 对第三产业各部门的贡献
第6章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加强区域旅游资源整合,树立特色旅游品牌
        6.2.2 完善旅游交通网,开通跨区域旅游专线
        6.2.3 构建大区域共赢竞合机制,促进共同发展
        6.2.4 完善沿线旅游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8)景区依托型移民社区旅游参与及可持续生计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相关概念界定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方法及理论基础
    2.1 研究方法
    2.2 理论支撑
    2.3 研究工具
第三章 数据采集与处理
    3.1 数据的采集
    3.2 数据处理
    3.3 样本饱和与信度检验
第四章 移民社区旅游发展现状与社区参与影响因素分析
    4.1 镇北堡镇旅游发展现状
    4.2 移民社区旅游参与影响因素分析
    4.3 移民参与旅游活动的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移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分析
    5.1 移民对外来游客的感知
    5.2 移民对旅游带来的社区变化的感知
    5.3 移民对自身影响的感知
    5.4 移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模型构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镇北堡镇移民可持续生计构建
    6.1 移民生计策略现状
    6.2 基于社区旅游参与的可持续生计构建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9)中卫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体育旅游有利于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
        1.1.2 体育旅游可以丰富健身项目
        1.1.3 体育旅游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体育旅游概念的相关研究
        2.1.1 体育旅游资源概念界定
        2.1.2 体育旅游资源分类
    2.2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研究
        2.2.1 具体区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研究
        2.2.2 少数民族地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研究
        2.2.3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相关研究
    2.3 中卫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地考察法
        3.2.3 访谈法
        3.2.4 逻辑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体育旅游资源的特征、开发原则、开发内容
        4.1.1 体育旅游特征
        4.1.2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原则
        4.1.3 体育旅游开发内容
    4.2 中卫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4.2.1 中卫市体育旅游资源类别
        4.2.2 中卫市已开发体育旅游项目
        4.2.3 中卫市待开发利用的体育旅游资源
    4.3 中卫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
        4.3.1 中卫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S)
        4.3.2 中卫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劣势(W)
        4.3.3 中卫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机遇(O)
        4.3.4 中卫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威胁(T)
    4.4 中卫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对策分析
        4.4.1 体育旅游品牌化
        4.4.2 开发特色体育旅游项目
        4.4.3 体育旅游宣传方式多样化
        4.4.4 提升体育旅游开发力度
        4.4.5 增大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4.4.6 丰富体育旅游项目,减少重复开发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附件
致谢

(10)中国旅游发展对旅游就业的影响及空间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定量分析法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旅游就业研究进展
        2.1.1 旅游就业效应
        2.1.2 旅游就业发展对策
        2.1.3 旅游就业统计
        2.1.4 女性旅游就业
        2.1.5 旅游专业学生就业问题
    2.2 旅游发展与就业之间关系研究进展
    2.3 旅游就业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2.4 研究述评
第三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界定
    3.2 相关理论基础
        3.2.1 古典就业理论
        3.2.2 凯恩斯的就业理论
        3.2.3 供给学派的就业理论
        3.2.4 灵活就业理论
第四章 指标选取与模型构建
    4.1 指标选取
    4.2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4.2.1 数据来源
        4.2.2 数据预处理
    4.3 模型构建
        4.3.1 旅游发展与旅游就业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模型
        4.3.2 旅游发展与旅游就业VAR模型
第五章 省际旅游发展与旅游就业的关系研究
    5.1 省际旅游发展与旅游就业的单位根检验
    5.2 省际旅游发展与旅游就业的协整检验
        5.2.1 旅游经济与旅游就业的协整检验
        5.2.2 旅游客源市场与旅游就业的协整检验
        5.2.3 旅游企业与旅游就业的协整检验
        5.2.4 旅游教育与旅游就业的协整检验
    5.3 省际旅游发展与旅游就业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5.3.1 旅游经济与旅游就业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5.3.2 旅游客源市场与旅游就业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5.3.3 旅游企业与旅游就业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5.3.4 旅游教育与旅游就业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5.4 旅游发展与旅游就业关系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5.4.1 空间分布特征
        5.4.2 成因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省际旅游发展对旅游就业影响程度分析
    6.1 VAR模型稳定性检验
    6.2 基于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的旅游发展对旅游就业的动态影响分析
        6.2.1 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发展对旅游就业的动态影响分析
        6.2.2 辽宁省旅游发展对旅游就业的动态影响分析
        6.2.3 吉林省旅游发展对旅游就业的动态影响分析
        6.2.4 江苏省旅游发展对旅游就业的动态影响分析
        6.2.5 江西省旅游发展对旅游就业的动态影响分析
        6.2.6 广东省旅游发展对旅游就业的动态影响分析
        6.2.7 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发展对旅游就业的动态影响分析
        6.2.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发展对旅游就业的动态影响分析
    6.3 基于方差分解的旅游发展对旅游就业的影响程度分析
        6.3.1 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发展对旅游就业的影响程度分析
        6.3.2 辽宁省旅游发展对旅游就业的影响程度分析
        6.3.3 吉林省旅游发展对旅游就业的影响程度分析
        6.3.4 江苏省旅游发展对旅游就业的影响程度分析
        6.3.5 江西省旅游发展对旅游就业的影响程度分析
        6.3.6 广东省旅游发展对旅游就业的影响程度分析
        6.3.7 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发展对旅游就业的影响程度分析
        6.3.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发展对旅游就业的影响程度分析
    6.4 省际旅游就业发展模式探究
        6.4.1 旅游发展对旅游就业影响程度的省际差异
        6.4.2 省际旅游就业发展模式
        6.4.3 基于发展模式的旅游就业建议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旅游发展与旅游就业的ADF单位根检验
附录B 硕士期间科研情况

四、宁夏旅游业发展现状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宁夏全域旅游法治化研究[D]. 张帅. 宁夏大学, 2021
  • [2]我国旅游业绿色发展水平测度及空间效应分析[D]. 李雨婷. 河北大学, 2021(02)
  • [3]宁夏旅游发展的时空错位及演化研究[D]. 魏小衬. 宁夏大学, 2021
  • [4]绿色发展视域下中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D]. 邹成成.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 [5]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研究[D]. 杨琴.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6]民族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研究 ——以B大学为例[D]. 马梅花. 中央民族大学, 2020(11)
  • [7]“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旅游经济效应研究[D]. 郝诗雨.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8]景区依托型移民社区旅游参与及可持续生计构建[D]. 耿一睿. 宁夏大学, 2019(02)
  • [9]中卫市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 李兴平.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10]中国旅游发展对旅游就业的影响及空间差异研究[D]. 孙鑫. 南京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宁夏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