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欧洲复调中宗教与世俗音乐的融合

早期欧洲复调中宗教与世俗音乐的融合

一、欧洲早期复调音乐宗教和世俗的融和(论文文献综述)

刘芬[1](2021)在《若斯坎《各音级上〈武装的人〉》弥撒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若斯坎·德·普雷(Josquin Des Prez,1450-1521)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若斯坎的弥撒曲《各音级上〈武装的人〉》(L’homme arm super voces musicales),这是一首十五世纪末以世俗曲调《武装的人》为定旋律创作的弥撒曲。通过对“武装的人”创作传统形成原因及历史发展状况的梳理,并进一步将若斯坎的弥撒和前辈及同辈作曲家同样以《武装的人》为音乐素材创作的弥撒曲从创作特征上进行比较分析,明确若斯坎在弥撒中对于定旋律创作手法的总结和突破,思考若斯坎的这部弥撒在“武装的人”创作传统中所起到的作用及占据的地位,并对文艺复兴时期世俗音乐语汇如何存在于宗教音乐体裁之中进行初步探索。正文由三个章节组成。第一章论述作曲家生平及其创作概况,了解这部弥撒的创作背景和作品基本结构。旨在对论文的研究对象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第二章追溯定旋律弥撒的起源,论述定旋律在十五至十六世纪的发展。再进入到“武装的人”创作传统的论述中,了解世俗曲调《武装的人》的基本结构与特征,并探讨这一传统形成的原因。通过以上的梳理与探讨,对作曲家所处的社会背景及体裁的发展状况有较为清晰的认识。第三章将弥撒放置到“武装的人”传统中去讨论,选取迪费(Guillaume Du Fay)、奥克冈(Johannes Ockeghem)、德·奥托(Marbrianus de Orto)的弥撒。通过对这几位作曲家弥撒曲创作特征的对比分析,明确若斯坎在进行定旋律的处理(Cantus-frmus treatment)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调式与定旋律移调方案,以及前导动机(Head motive)的手法和有量卡农(Mensuration canon)、有量增值(Mensural augmentation)、逆行动机(Retrograde motion)的使用。通过以上对“武装的人”传统形成原因和历史发展状况的梳理,以及进一步的弥撒曲创作特征的比较分析可知,若斯坎从老式的作曲模式中采用技巧,将其置于一种现代音乐语言中,并精心将其发展成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技法,展现出若斯坎对于定旋律创作手法的总结和突破。世俗音乐语汇贯穿于整首弥撒之中,若斯坎所带来的突破使其不再是真正传统意义上的定旋律弥撒曲。

刘田博[2](2020)在《巴洛克时期小号演奏艺术研究》文中指出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比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更加丰富,且对后世的音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巴洛克时代早期,小号和其他铜管乐器的用途较之前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革,从之前单纯的军事和礼仪功能逐步迈向主流的艺术音乐中;在巴洛克音乐的全盛时期,在皇室和宗教对音乐的需求下,使得巴洛克时期音乐家做出了许多的创新。小号这个乐器也得到了极大的使用,出现了大协奏曲、独奏协奏曲、管弦乐组曲、康塔塔以及赋格曲等众多的音乐题材,小号演奏的艺术性得到了欧洲广泛认可,逐渐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艺术形式。时至今日,它依然在世界舞台上演出,并且依然深受人们的喜爱。为了能够更好地研究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和小号的实际发展情况,并学习与演奏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笔者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以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发展情况和巴洛克时期小号演奏艺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发展过程、表现技巧、风格特征等方面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将视角集中在巴洛克时期的小号演奏艺术上,与小号形制的流变相结合,阐释其演奏艺术的变化与发展。研究过程中发现,国内对于乐器的研究,包括小号的研究,都处于一种较为薄弱的状态。由于管乐器进入我国时间较短,起步较晚,受众面较小等原因,导致国内对于这类乐器的研究资料较少,使开展研究的难度增大。作为一名小号演奏与教学专业的学生,有义务向社会推广小号这项乐器,尤其是艺术风格浓厚的巴洛克时期音乐。因此,笔者认为,对巴洛克时期的小号艺术进行研究是非常具有现实价值的。笔者通过文献研究法、对比研究法、实践研究法等方法,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找寻国内外关于小号演奏的研究文献并加以分析、对比,准备了电脑、摄相机、照相机、录音笔、移动硬盘等硬件设备,以便及时保存获取的资料。提出对巴洛克时期小号演奏艺术的研究思路,对于论文的可行性与导师沟通,汲取导师意见,撰写开题报告,理清研究思路,完成论文撰写并在遣词造句等方面不断润色、在论文架构方面进行优化后定稿。本文首先阐述了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点,结合当时的美学思想、建筑风格、雕刻绘画等艺术风格探析艺术之间的影响和转化,而后对巴洛克时期的小号演奏技巧进行分析,包括小号的起源与发展、分类及形制的流变、特点、演奏技巧、管弦乐配器法等方面内容,并最终得出巴洛克时期音乐对后世的影响。从而对笔者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创作、练习思路。

张知博[3](2017)在《神性与审美:马丁·布伯关系思想研究》文中提出马丁·布伯,德国犹太宗教哲学家,被《大英百科全书》誉为“20世纪精神文化生活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基于自己独特的宗教与文化背景,他提出“泰初有关系”,即指人类个体与上帝之间的本源性亲密的“我-你”关系构成世界的本体。这一主张既是对传统西方哲学中过于倚重实体概念的本体论的一种超越,又是对近代西方因高扬主体性而形成的泛理性主义哲学的一种批判。布伯通过“我一你”关系理论,为危机时代中早已背离神圣的人类个体重新确立了“永恒之你”,人类个体也由此重新得以与上帝建立起直接性的对话关系,并且再度成为沟通世俗与神圣的桥梁,进而因其于人际中的关系可以作为人与上帝之间关系的一种本真摹本而使得其自身也完成了在人际中的超越,最终为其找寻到为人的最为本真的存在方式。“我-你”关系思想彰显的是人类个体与上帝之间,人类个体之间以及人类个体与整个世界之间的一种交互问答关系。这种凸显着天人之际的关系因充分地反映出人存在的本真而充满审美性。而且,“我-你”关系中,均作为主体而存在的“我”与“你”之间的相遇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的相遇,体现出人类理想的存在方式。这种相遇中,审美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即审美的存在与人的存在之间存有高度关联。布伯借助对于“超越”的本真涵义的探讨,建立起其关系思想中的宗教性与审美性之间的桥梁,进而确认审美途径可以实现关系于世俗世界中的一种神性超越。在此基础上,布伯提出审美活动体现出关系于世俗世界中的本真存在,进而指出具有无功利性、瞬时性、整体性、直观性以及相互性的审美活动经过同作为审美主体而存在的“我”与“你”之间的相遇、共在、狂喜之后形成了审美形象。这种审美形象又经由真性活动与爱转化成为艺术。艺术,作为审美活动的外在呈现,其价值就在于以一种默言的方式使人复归到孩童时期与宇宙母体浑然一体的境界中,给予人一种亲密无间的“我-你”关系,并且使人将此种关系铭记,用以与世界上的其他“在者”建立起联系,进而最终对人类个体的存在与社会文明的发展起到曲折而又间接的影响作用。此外,布伯还探讨了审美活动究竟依赖何种方式来实现这种关系于世俗世界中的神性超越。实际上,这种探讨包含着两种不同的角度,即内在的角度和外在的角度。所谓内在的角度即是探讨关系于世俗世界中的一种内在结联方式。所谓外在的角度即是探讨关系于世俗世界中的一种外在表达方式。关系的内在结联方式实际上就是审美主体之间的内在张力。由于这种张力的存在,关系才更为亲密。它一般表现于审美主体的心理方面,即审美心理,具体包括审美感知、审美情感以及审美评价。关系的外在表达方式实际上就表现为一种语言的方式来呈现关系。事实上,并非所有的语言都可以表达本源性的关系,都可以体现人的本真存在。布伯认为,只有体现“我-你”关系的对话才可以被视为关系的外在表达方式。而且,布伯强调,也只有这样具有本体论意义的对话性的语言才能够表达关系的本真存在,才属于审美性的语言。可见,布伯的关系思想是引入神性与审美双重维度的对处于现代危机下的人类个体的生存的一种探问。尽管这种探问存在着灵魂中心主义的局限并且缺乏一种历史实践的维度,但是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这种意义不仅表现在哲学方面,还表现在美学方面。布伯关系思想中的神性与审美结合,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意蕴,不仅是对“他者性美学”研究的一种开拓,也是对“生态美学”研究的一种启示,还是对“主体间性美学”研究的一种支撑,更是对“跨文化美学”研究的一种启发。此外,这种美学意蕴还给予巴赫金以及伽达默尔的美学思想以很大的启发。

赵鹏程[4](2017)在《中西方复调音乐的音乐形式和表现手法对比》文中提出从古至今,在中西方的音乐中,复调音乐是作为多声部音乐的一种创作思维和表现技巧。其中它不仅与主调音乐主体相互配合,为听众呈现出一种形态多样且灵活的音调;且复调音乐又有一定的独立性,可用自己的创作思维和表现技巧谱写一种独立的音乐作品,其实音乐专业的复调音乐是从西方国家传入我国的,但是我们在对复调音乐进行音乐形式和表现手法分析时,其中涉及了复调音乐在我国传统音乐中蕴含的一种手法。

帅奇[5](2016)在《声乐教学中独唱与合唱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独唱与合唱作为声乐艺术中最为常见且最为重要的两种艺术表现形式,一直以来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人们的喜爱。独唱艺术追求的是个体性,在舞台上以演唱者个人为中心,注重演唱个体对于作品的情感表达,是一种最为直接且特点较为鲜明的表演方式。合唱艺术则讲究整体性,合唱可以看作是多个独唱个体的组合形式,且对于艺术审美有着其独特的呈现方式。具体表现在无论从发声状态还是舞台表演都注重统一性与协和性。对于声乐学习者来说,如何在独唱时较好地展现个人的演唱风格,又如何在合唱中将自己的声音融入合唱队的整体,这就需要我们去对比研究独唱与合唱这两种演唱方式的异同点并加以练习。在声乐教学中,以独唱对声音的训练方法去指导合唱,反过来以合唱的声音概念来引导独唱,这会对我们拓宽声乐学习之路大有帮助。本文的初衷便是使声乐学习者不仅能够掌握独唱的发音技巧和舞台表演,也能够适应作为合唱演员所具有的基本素养。本文共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以欧洲声乐发展为主线,叙述独唱与合唱在不同历史时期下的呈现状态及发展状况。第二章:对比独唱与合唱在气息、起音、共鸣等方面的异同点,谈谈其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第三章:独唱与合唱在具体实践中的诸多问题及相互影响,其中主要论述合唱对于独唱的有利影响。

苏振华[6](2015)在《被容忍的装饰——管窥欧洲早期复调音乐形式的发展演变》文中认为中世纪是欧洲文化重要的形成期。复调的产生对西方音乐意义重大,它是在宗教强权文化统治下,在宗教与非宗教音乐遗产的对抗与冲突中,且无法找到艺术上的表现渠道的情势下,教会音乐文化内部分化并被挤压出来的结果。其从早期奥尔加农到盛期经文歌形式的发展演变,是欧洲宗教与世俗音乐文化权利话语较量的集中体现。

周理[7](2015)在《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和复调音乐的关系》文中指出米哈伊尔·巴赫金在现当代世界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广泛影响。他文学批评理论的建树之一,集中体现在他对于19世纪俄罗斯小说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研究上。巴赫金通过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文本分析认为,主导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风格的,是其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复调特征。由“复调”二字可见,在巴赫金的小说理论体系中,西方音乐史上“复调音乐”的音乐学理论是巴赫金复调音乐小说理论的重要思想渊源。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中涉及到的许多概念,诸如“多声部”、“双声语”、“对话”、“平等”等表述,都和复调音乐理论中的思想,以及相关艺术规律有联系。本文旨在以复调音乐理论和复调音乐史作为一个新的视点,通过类比分析,来探讨巴赫金复调小说中“对话”理论的思想内涵。本论文总共分四个部分。第一章为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的基本介绍,这一部分主要包括通过陈述国内研究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的主要成果和思路,概括出学界目前对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主要思路及方法,指出学界对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研究的不足。随即结合音乐学概念,笔者以复调作曲理论为角度,阐释巴赫金视域下的复调小说理论,并且分析复调小说理论的特征,思想基础。第二章内容,笔者探讨的是复调小说理论和复调音乐的关系。通过对文学文本与音乐文本的对照研究,笔者分析了复调小说理论基本内涵中界定的理论特色和复调音乐的关系,以及复调小说理论的基本概念“双声语”和复调音乐的关系,这样复调小说理论和复调音乐理论就在微观层面建立了联系。第三章内容,笔者以“狂欢化”理论为视角,分析复调小说理论和复调音乐理论的关系。狂欢化理论作为巴赫金哲学思想中的一种方法论,运用到他的复调小说理论建构中,便是文学的“狂欢化”。笔者认为,这种纳入到复调小说理论的范畴中的文学“狂欢化”思维,浮现着复调作曲理论的种种轨迹。在文学的“狂欢化”过程中,语言作为文学的艺术符号,对话的“狂欢化”是复调小说实现自我的最基本途径。由此,在该部分中,笔者对巴赫金杂语理论和复调小说理论的关系也作出论述,因为杂语是双声语中的占据重要比重的来源。最后,是论文的附录部分以及结论。附录是笔者依据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和复调音乐的关系进行比较而发现的文学理论新形态,来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地下室手记》。在附录中,笔者通过文本分析法来证明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和复调音乐的关系,以及理论本身的复调音乐思维特征之客观性,并且把《地下室手记》的文本特征界定为赋格体自传小说。结论部分笔者整理了论文的行文思路,然后提出了在该研究思路下,未来对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的研究新设想。

惠天羽[8](2013)在《现代主义与民族性的交互重构 ——论《你别无选择》对当代文学思潮走向的启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文学与音乐的跨学科比较视域下,在新潮音乐的艺术境域中,以谭盾、瞿小松、叶小纲、陈其钢、郭文景等新潮音乐家的音乐作品为例,对刘索拉发表于1985年的小说《你别无选择》进行研究,揭示这篇小说运用的大量音乐元素所蕴含的文化与社会性隐喻,为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引渡与接纳提供独特的启示。刘索拉与谭盾、瞿小松、叶小纲、陈其钢、郭文景等音乐家同属于中国当代新潮音乐家族群,这一族群亲历了世界性文学思潮和艺术思潮的巨大变革,受到了西方现代主义的深刻影响。现代音乐中无调性观念的运用使得古典主义原则下音响的协和美被残暴地肢解,同时,多重复调技法给予线性时间中流淌的音乐以一种错综复杂的艺术思维,个体-主体中心的现代主义艺术原则得到彻底的建构。现代音乐打破并超越常人世界中的秩序与稳定,把捉人在非理性的世界中对生命及艺术的灵感与顿悟,但刘索拉并未停留在对西方现代主义审美风格的单纯迷恋之上,而是以青年学生在选择之中遭遇的困惑与不安,有力地质疑了西方现代主义所造成的非理性主体的过度膨胀。本文借鉴新潮音乐的艺术创作与实践,试图从“原始张力”的精神内涵出发,看视民族性因素在舶来的现代主义审美精神中的内在生发。总而言之,小说以文字的方式让音乐元素呈现,同时也是以音乐的方式重构文字,让读者以双重的艺术形式把握当代文学思潮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引渡与接纳。

郭海燕[9](2013)在《巴洛克时期宗教声乐作品的演唱技术与风格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7世纪初期到18世纪中叶的欧洲音乐艺术经历风格上的集聚转变,在漫长的音乐发展史上可称之为一个伟大的时代,特别是宗教声乐艺术的繁荣与发展,直到现在,巴洛克时期的宗教声乐艺术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无穷无尽的乐趣。而巴洛克时期的宗教声乐作品更可为声乐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本身独特的风格特征和娴熟精湛的声乐演唱技术占据着声乐发展史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地位,并且推动了声乐演唱技术和声乐作品创作日趋科学与成熟,给我们学习声乐演唱与艺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丰富知识源泉。在歌者学习声乐的历程上,如何学习和演唱巴洛克时期的宗教声乐作品与声乐演唱技术,以及对我们当今声乐教学的继承与发展作用:对我们声乐学习的借鉴与探究,将其置于一个全方位的角度当中去探讨,是我们所关注和研究的。本文拟从巴洛克时期宗教声乐发展的历史视角出发,并将立足于当时的音乐背景、声乐教学的手段、声乐技术的发展以及宗教声乐作品的演唱上分析,从整体上探讨巴洛克时期宗教声乐艺术对我们现在声乐技术学习的作用;以及如何严谨而权威的诠释出巴洛克宗教声乐作品,这也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和演唱巴洛克宗教声乐作品。文章的第一部分浓缩性的概述宗教声乐演唱的历史渊源、“巴洛克”的含义以及巴洛克时期宗教声乐体裁及音乐特征,为文章将要展开的内容做好铺垫。文章的第二部分从巴洛克时期的声乐演唱技术进行解剖,以及阐述演唱巴洛克时期的宗教声乐作品所需要的声乐演唱技术的具体要求和特点,为文章的下一章节的论述提供强有力支持。本文的第三部分为本文的重点部分,着重阐述巴洛克时期宗教声乐作品的演唱风格特征。从我们熟知的巴洛克时期的代表作曲家亨德尔以及他的宗教声乐作品《弥赛亚》的演唱风格进行分析和研究,对歌者的声乐学习和教学提供帮助。文章的最后对全文做了一定的归纳和总结,进一步的评价了演唱巴洛克时期的宗教声乐作品在当今声乐学习和教学中的价值体现。通过对本篇论文的研究,将使广大的歌者更好的、更全面的了解巴洛克时期的宗教声乐作品,通过了解和演唱,使歌者更好的演唱高难度的声乐作品,为我们整体的声乐演唱水平和声乐教学做出贡献。

兰恕冰[10](2012)在《浅谈中世纪单、多声部音乐》文中研究说明西方中世纪音乐是教会统治的文化成果,单声部音乐到多声部音乐的过渡、多声部音乐不断发展的过程都可以体现出来。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单声部音乐的历史背景,单声部音乐的统一形式,格里高利圣咏,多声部音乐发展过程所中出现的奥尔加农、第斯康特、圣母院乐派、孔杜克图斯、经文歌几种主要音乐形式的特点以及各自的联系,探讨教会对当时音乐的发展以及人们思想的影响。

二、欧洲早期复调音乐宗教和世俗的融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欧洲早期复调音乐宗教和世俗的融和(论文提纲范文)

(1)若斯坎《各音级上〈武装的人〉》弥撒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中文文献资料研究综述
        (二)外文文献资料研究综述
        1.与若斯坎相关文献
        2.与作曲技法相关文献
        3.与“武装的人”创作传统有关的文献
第一章 若斯坎及其弥撒曲《各音级上〈武装的人〉》
    第一节 若斯坎及其时代
        一、文艺复兴时期的若斯坎
        二、创作概况
        三、若斯坎的名望
    第二节 《各音级上〈武装的人〉》概况
        一、创作背景
        二、作品基本结构
第二章 定旋律弥撒曲与“武装的人”传统
    第一节 定旋律弥撒的起源与发展
        一、定旋律弥撒溯源
        二、十五到十六世纪定旋律弥撒的发展
    第二节 “武装的人”创作传统
        一、世俗曲调《武装的人》的基本结构与特征
        二、传统的形成与发展
        三、若斯坎与“武装的人”的传统
第三章 《各音级上〈武装的人〉》创作特征分析
    第一节 定旋律的部署
    第二节 调式与结构
    第三节 有量卡农
    第四节 前导动机及其“借用音乐”
    第五节 逆行主题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弥撒套曲各乐章经文对照
    附录二:弥撒曲谱

(2)巴洛克时期小号演奏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内研究动态
        1.2.2 国外研究动态
    1.3 研究方法和步骤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步骤
2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点
    2.1 巴洛克的概念
    2.2 巴洛克时期的历史背景
    2.3 巴洛克风格
        2.3.1 美学思想
        2.3.2 建筑风格
        2.3.3 雕刻绘画
    2.4 巴洛克音乐代表人物及审美特点
        2.4.1 巴洛克音乐代表人物
        2.4.2 巴洛克音乐审美特点
    2.5 巴洛克时期的器乐体裁
    2.6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
        2.6.1 创作理念
        2.6.2 创作特征
    2.7 巴洛克时期的重奏艺术发展和审美风格
        2.7.1 巴洛克时期的弦乐重奏艺术发展
        2.7.2 巴洛克时期重奏艺术的审美风格
3 巴洛克时期的小号演奏技巧
    3.1 小号的起源与发展
    3.2 小号的分类及形制的流变
        3.2.1 小号的种类
        3.2.2 形制流变
    3.3 小号的特点
    3.4 巴洛克时期小号的演奏技巧
        3.4.1 小号演奏的姿势与气息
        3.4.2 小号演奏中连音的练习及应用
        3.4.3 小号演奏中对音准的控制技巧
        3.4.4 小号演奏中装饰音的奏法
        3.4.5 小号演奏中吐音的演奏
        3.4.6 小号演奏技巧在日常训练中的有效运用
    3.5 管弦乐配器法
    3.6 小号在巴洛克时期的交响乐队中的地位和作用
    3.7 各个时期的小号演奏特点
4 巴洛克时期音乐对后世的影响
    4.1 巴洛克文化对音乐艺术的影响
        4.1.1 社会文化对音乐艺术的影响
        4.1.2 科学文化对音乐艺术的影响
    4.2 巴洛克时期音乐对后世的影响
        4.2.1 歌剧
        4.2.2 器乐
5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神性与审美:马丁·布伯关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布伯关系思想的缘起
        (一)生活经历
        (二)宗教文化
        (三)学术沉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二)国内研究状况综述
    三、本论文的基本观点、研究方法和写作框架
        (一)本论文的基本观点
        (二)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三)本论文的写作框架
第一章 审美途径:实现世俗世界中关系的神圣超越
    第一节“我-它”关系世界:缺乏爱与责任的沉沦世界
        一、“我”之自我的扩张
        二、“它”之他性的消解
        三、“我”与“它”的对立
    第二节“我-你”关系世界:充满爱与责任的神圣世界
        一、“我”之真我实在
        二、“你”之本真自由
        三、“我”与“你”的统一
    第三节 审美途径:“我-你”关系世界对“我-它”关系世界的超越
        一、关系超越的途径:信仰 挚爱责任
        二、关系实现的方式:宗教 伦理审美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审美活动:体现世俗世界中关系的本真存在
    第一节 关系中审美活动的特征
        一、“我”与“你”之间的无功利性(Non-Utility)
        二、“我”与“你”之间的瞬时性(Instantaneity)
        三、“我”与“你”之间的整体性(Integrality)
        四、“我”与“你”之间的直观性(Intuition)
        五、“我”与“你”之间的相互性(Mutuality)
    第二节 关系中的审美活动的过程
        一、作为审美活动初始的相遇(Encounter)
        二、作为审美活动深入的共在(Co-Existing)
        三、作为审美活动高潮的狂喜(Ecstasy)
        四、作为审美活动的完结的形象(Image)
    第三节 关系中体现的审美活动的呈现
        一、艺术的生成:关涉真性与爱
        二、艺术的价值:彰显本真存在
        三、艺术的创作:更倾向于呈现
        四、艺术的自由:直指无限宇宙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审美心理:实现世俗世界中关系的内在结联
    第一节 直观相遇的审美感知
        一、审美注意与审美态度
        二、审美感觉与审美知觉
    第二节 基于信仰的审美情感
        一、审美理解
        二、审美同情
    第三节 源于回忆的审美评价
        一、体现精神类比的审美快乐
        二、预指生命火种的审美趣味
        三、追求皈依上帝的审美理想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审美对话:体现世俗世界中关系的外在呈现
    第一节“它”之世界中的独白
        一、何谓独白(Monologue)
        二、独白中的主体
        三、独白中的殊性(Special)
        四、独白中的美学
    第二节“你”之世界中的对话
        一、何谓对话(Dialogue)
        二、对话中的主体
        三、对话中的人格(personality)
        四、对话中的美学
    第三节 对话对独白的超越
        一、哲学到美学再到伦理学的超越
        二、语言观到语言实践的超越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审美力量:对于马丁·布伯关系思想之审美性的评价
    第一节 布伯关系思想之审美性的学术价值与学术影响
        一、布伯关系思想之审美性的学术价值
        二、布伯关系思想之审美性的学术影响
    第二节 布伯关系思想之审美性的现实意义
        一、“我-你”双主体审美对于促进交往的进步意义
        二、“大爱光芒”对于挽救现代精神危机的启发意义
    第三节 布伯关系思想之审美性的局限
        一、灵魂中心主义的局限
        二、历史实践维度的缺乏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4)中西方复调音乐的音乐形式和表现手法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一、浅析复调音乐的发展及对比手法
    (一) 复调音乐的发展
    (二) 复调音乐的对比手法
二、中方复调音乐的音乐形式和表现手法
三、西方复调音乐的音乐形式和表现手法
四、中西方复调音乐中的表现手法
五、结语

(5)声乐教学中独唱与合唱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独唱与合唱在欧洲音乐不同历史时期下的发展状态
    一、单音音乐时期
    二、复调音乐时期
    三、歌剧诞生时期
    四、美声唱法诞生时期
    五、独唱与合唱在歌剧艺术中的交融时期
第二章 声乐教学中独唱与合唱训练方法的对比研究
    一、独唱与合唱中的气息训练
        (一)独唱中的气息训练
        (二)合唱中的气息训练
    二、独唱与合唱中的起音训练
        (一)独唱中的起音训练
        (二)合唱中的起音训练
    三、独唱与合唱中的共鸣训练
        (一)独唱中的共鸣训练
        (二)合唱中的共鸣训练
第三章 对当今形势下独唱与合唱相互关系的新思考
    一、对独唱与合唱现实问题的思考
    二、当今形势下合唱的发展状况
    三、论建立良好听觉系统对于独唱与合唱的意义
    四、合唱对于独唱在多方面的有利影响
        (一)曲目积累方面
        (二)歌剧演唱方面
        (三)克服舞台紧张方面
        (四)状态保持方面
        (五)对《八骏赞》的实例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被容忍的装饰——管窥欧洲早期复调音乐形式的发展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宗教的文化土壤
二被容忍的精神诉求
三装饰性的创新体现
    ( 一) 早期的奥尔加农
    ( 二) 华丽的奥尔加农
    ( 三) 笛斯康特
    ( 四) 孔杜克图斯
    ( 五) 经文歌

(7)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和复调音乐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复调小说理论简介及研究现状
    第二节 选题依据及其意义
    第三节 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
第一章 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
    第一节 巴赫金如何界定复调小说理论
    第二节 复调小说的思想基础
第二章 复调小说理论的复调音乐思维
    第一节 对话理论中的“复调”
    第二节“双声语”与复调小说理论的关系
    第三节“双声语”和复调音乐的关系
第三章“狂欢化”视角下,复调小说理论和复调音乐的关系
    第一节 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的内涵
    第二节 复调小说理论和复调音乐中的“狂欢化”手法
结语
附录A 《地下室手记》中的复调思维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现代主义与民族性的交互重构 ——论《你别无选择》对当代文学思潮走向的启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重塑中国当代文学思潮中的现代意识
第2章 无调性与非理性:西方文艺思潮依托下的选择
    2.1 舶来的“现代主义”:本土话语中的理论旅行
    2.2 写实主义创作风格:整体结构与人物群像
    2.3 打破和声功能圈:对现代主义审美风格的引渡与接纳
第3章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现代主义与民族性的交互共振
    3.1 现代主义审美风格的增殖:把捉先锋意识中原始张力的多维侧显
    3.2 异质文化景观中的现代主义:民族性因素的内在生发
    3.3 承载民族精神的主体性:新潮音乐对“人”本真意义的深度诠释
第4章 结语:根植于本土的生命冲动
参考文献
后记

(9)巴洛克时期宗教声乐作品的演唱技术与风格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本论题的研究意义
    2、本论题的研究现状述评
1 巴洛克时期宗教声乐演唱概述
    1.1 宗教声乐演唱的历史渊源
        1.1.1 基督教声乐演唱的兴起
        1.1.2 中世纪的圣咏与弥撒
        1.1.3 声乐演唱对宗教活动的作用
    1.2 “巴洛克”的定义
    1.3 巴洛克宗教声乐体裁及音乐特征
        1.3.1 清唱剧(oratorio)
        1.3.2 受难曲(passion)
        1.3.3 康塔塔(cantata)
2 巴洛克时期宗教声乐作品演唱技术的分析
    2.1 巴洛克早期歌唱技术的发展
    2.2 巴洛克宗教声乐作品的声乐技术要求
        2.2.1 倚音技术
        2.2.2 回音技术
        2.2.3 同连音技术
        2.2.4 颤音技术
        2.2.5 琶音技术
        2.2.6 华彩技术
3 巴洛克时期宗教声乐作品的风格
    3.1 以合唱为主的演唱风格
    3.2 亨德尔清唱剧的合唱风格
    3.3 《弥赛亚》中的合唱形式及独唱风格
        3.3.1 合唱风格
        3.3.2 独唱风格
4 巴洛克时期宗教声乐在当今声乐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4.1 风格价值
    4.2 技术价值
    4.3 作品价值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浅谈中世纪单、多声部音乐(论文提纲范文)

一、单声部音乐发展背景
二、多声部音乐形成的基础
三、多声部音乐的形成与发展
    1. 奥尔加农
    2. 第斯康特
    3. 圣母院乐派
    1 2、13世纪复调音乐的发展, 主要来自法国, 尤其是以巴

四、欧洲早期复调音乐宗教和世俗的融和(论文参考文献)

  • [1]若斯坎《各音级上〈武装的人〉》弥撒曲研究[D]. 刘芬. 西安音乐学院, 2021
  • [2]巴洛克时期小号演奏艺术研究[D]. 刘田博. 山西大学, 2020(01)
  • [3]神性与审美:马丁·布伯关系思想研究[D]. 张知博. 黑龙江大学, 2017(03)
  • [4]中西方复调音乐的音乐形式和表现手法对比[J]. 赵鹏程. 艺术评鉴, 2017(02)
  • [5]声乐教学中独唱与合唱的对比研究[D]. 帅奇. 中国音乐学院, 2016(08)
  • [6]被容忍的装饰——管窥欧洲早期复调音乐形式的发展演变[J]. 苏振华.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5)
  • [7]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和复调音乐的关系[D]. 周理. 湖南大学, 2015(03)
  • [8]现代主义与民族性的交互重构 ——论《你别无选择》对当代文学思潮走向的启发[D]. 惠天羽. 复旦大学, 2013(03)
  • [9]巴洛克时期宗教声乐作品的演唱技术与风格特征研究[D]. 郭海燕. 华中师范大学, 2013(S2)
  • [10]浅谈中世纪单、多声部音乐[J]. 兰恕冰. 大众文艺, 2012(15)

标签:;  ;  ;  ;  ;  

早期欧洲复调中宗教与世俗音乐的融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