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蜘蛛群落结构及保护利用

农田蜘蛛群落结构及保护利用

一、农田蜘蛛群落结构及保护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孙仁华[1](2021)在《农田有机管理和植物篱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集约化农业生产虽然带来了较高的粮食产量,但也带来了土壤退化、生态多样性缺失等问题。为了减轻负面效应、提升可持续生产力,一些以循环减量为要素、环境友好的管理措施被大量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如施用沼肥、采用生物防治措施、保留农田周围半自然生境等。农田土壤有机质和生物群落的演变及其复杂多维的互作关系,是农业生态学的前沿领域和难点,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基础研究的重要突破口,但是,目前尚未能就农田管理措施对农田土壤有机质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形成系统性认知。本文以长期(10年以上)开展有机种植(EM)和常规种植(CM)的实际农田为研究对象,并对有植物篱等半自然生境的有机农田(EMH)予以关注,以土壤可溶性有机质(DOM)、土壤微生物群落、线虫和蜘蛛群落为主要关注指标,分析在真实耕作环境中不同农业管理措施对土壤DOM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有机管理、尤其是植物篱的种植能够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并促进有机质的腐殖化。相较于CM,EM、EMH土壤有机质含量均提高了20%,DOM含量分别提升了38%和74%;三维荧光光谱分析结果显示,土壤腐殖化指数升高,新鲜度指数下降,表明有机管理促进了土壤腐殖化,提高了土壤有机质稳定性。(2)有机管理和植物篱均能够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养分循环相关功能类群的丰度。与CM相比,EM及EMH土壤细菌群落均匀性升高,植物篱对这一提升有显着促进作用;不同处理下放线菌门、变形菌门、绿弯菌门、子囊菌门等优势类群的组成有显着差异,细菌群落对植物篱的影响响应敏感,而真核微生物群落对有机管理的影响响应更为敏感;功能预测分析表明,EM、EMH土壤中表现出了较高的化能异养和好氧化能异养功能丰度,表明有机管理和植物篱可能有助于提高养分利用率和作物生长。(3)有机管理和植物篱能够提高土壤线虫群落多样性,改变线虫群落组成。营养类群与生态指数分析显示,相较于CM,EM、EMH表现为植食性线虫密度下降,食细菌和杂食/捕食性线虫密度升高,并显示出更高的多样性、结构指数、富集指数和线虫通路指数,表明土壤呈相对健康的状态,微食物网更依靠细菌分解途径且受干扰的程度低。(4)不同管理措施下农田蜘蛛群落结构显示较高的异质性,相较于CM,EM及EMH的香农指数分别提高了22%和37%,均匀度指数分别提高了27%和33%,表明采取有机管理和保留植物树篱等半自然生境是维持农田蜘蛛物种多样性的重要措施。(5)土壤微生物和线虫群落结构均与土壤DOM含量及组分呈现显着相关关系。Procrustes分析表明线虫群落与微生物群落和蜘蛛群落均有相似的分布格局,这可能暗示了管理措施对土壤食物网不同类群带来了类似的驱动力,这一驱动力可能与土壤DOM相关。综上所述,有机管理、保留植物篱等措施,能够提高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其腐殖化能力,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以及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是提升农田土壤肥力和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

龙武赐,李天依,黎淳,谢冰一,任少鹏,金树权,宇振荣,刘云慧,段美春[2](2021)在《管理措施及土壤因子对5种农田生境地表蜘蛛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以往的研究表明有机管理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但在不同农业生境类型中是否都存在这个结论呢?基于此问题,本研究在一个多生境的有机管理农场与一个相邻的多生境常规集约化管理农区,采用陷阱法进行蜘蛛取样,对比有机和常规管理措施下大棚菜地、果园、稻田田埂、露天田块及农田边界等5种生境类型的农田蜘蛛多样性的差异,并分析土壤因子对蜘蛛多样性的影响。研究发现:1)有机管理与常规管理的蜘蛛物种数没有显着差异,但有机管理的果园中蜘蛛个体数比常规管理的果园中多139%,且差异显着。同一管理措施下,仅常规管理农田区的农田边界蜘蛛个体数和物种数分别显着高于其他生境均值104%和59%。2)有机管理农场比常规管理农田的蜘蛛物种组成差异略大,且在有机管理下不同生境间的蜘蛛群落组成差异更明显。3)土壤因子中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等对蜘蛛群落结构有显着影响,但对蜘蛛个体数和物种数没有显着影响,仅土壤Cu含量和蜘蛛个体数呈显着负相关。在本研究中虽然有机管理和土壤因子对蜘蛛多样性有一定影响,但不同生境间管理强度、植被结构等差异对蜘蛛多样性的影响更大。因此,发展多种农业生境类型的有机农业可提升物种β多样性。同时,在常规集约化管理农区,保留农田边界等半自然生境、适当减少化肥和农药等投入、降低农田内部的管理强度、防止土壤重金属污染等措施均有助于保护蜘蛛多样性。

刘入华,孙仁华,宋成军,刘庆生,刘云慧,段美春,张旭珠[3](2021)在《华北丘陵及平原有机及常规农田地表蜘蛛多样性研究》文中提出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丘陵地区的农业发展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农业集约化生产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解地形区域、生产管理模式及边界树篱带对农田地表天敌多样性的影响,在我国华北典型农区,选取5种农田,包括丘陵地区的常规管理无植物篱玉米地(CM)、常规管理有植物篱玉米地(CMH)、有机管理无植物篱玉米地(OM)、有机管理有植物篱玉米地(OMH)和平原地区常规管理无植物篱玉米地(PCM),于2019年8—9月采用陷阱法展开蜘蛛多样性调查。结果表明:处于丘陵地区的玉米地蜘蛛的香农多样性和物种稀疏指数显着高于平原地区,有机管理下的玉米地蜘蛛物种稀疏指数显着高于常规管理下的玉米地,有植物篱的玉米地蜘蛛的物种稀疏指数高于无植物篱的玉米地;且丘陵与平原、有植物篱与无植物篱、有机和常规管理下蜘蛛群落结构显着不同。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研究建议农业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当加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和分区管理;丘陵地区因受人类干扰较小,维持了较平原地区更高的蜘蛛物种库,可以作为集约化农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区,农业发展应优先规划发展低集约化的生产模式(如有机农业等),并加强景观多样性建设。而平原地区也应合理保留农田半自然边界带和降低集约化管理强度以推动生态环境改善和绿色发展。

陈曦[4](2020)在《武安市西部太行山区农业景观中蜘蛛多样性分布研究》文中指出2019年5月到7月底,利用陷阱法对武安西部太行山区不同类型景观样地(玉米地、芍药地、绿海花廊、核桃林、自然林)地表蜘蛛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了蜘蛛随时间的发生规律,以及空间分布状态,并对蜘蛛群落多样性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并研究了对蜘蛛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一些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意见,主要结论如下。(1)本研究通过陷阱法对不同农业景观样地中的蜘蛛进行了系统的调查,采集到蜘蛛标本5856号,隶属于20科,63种。五种类型农业景观样地对比试验采集到标本3626号,隶属19科,59种。其中优势种两种,星豹蛛Pardosa astrigera L.Koch,1878(1942头)和鞍形花蟹蛛Xysticus ephippiatus Simon,1880(416头),常见种14种,稀少种43种。并对蜘蛛随时间的动态进行分析,摸清了当地蜘蛛随时间的发生规律,五月底是蜘蛛活动的高峰期,之后蜘蛛数量和种数随时间的推移开始下降,蜘蛛的三大优势科狼蛛科Lycosidae和平腹蛛科Gnaphosidae基本和当地总体蜘蛛的变化趋势一致,蟹蛛科Thomisidae的高峰期则出现在六月中旬到六月底。蜘蛛与时间空间的对应分析可以看出各种主要蜘蛛出现的时间段和偏好的生境类型。聚类分析得知,玉米地、绿海花廊、芍药地,相似性较高。(2)蜘蛛的多样性分析发现,核桃林和自然林的蜘蛛群落的多样性丰富度最高,核桃林作为青崖寨保护区与保护区外的过渡带,属于两种生态系统的交互区,物种信息量大,生境边界异质性较大,生态过渡带的“边缘效应”明显,使得核桃林与自然林相比有更高的蜘蛛生物多样性。玉米地与由玉米地改种芍药地和绿海花廊相比,玉米的Chao1指数明显最低,综合环境因素对Chao1指数的多元回归分析可知,人为干扰和植物空间结构是影响当地蜘蛛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核桃林和自然林地的蜘蛛群落异质性较大,蜘蛛物种多样性较高,玉米地、芍药地、绿海花廊三种样地相似性较高,蜘蛛群落的同质化较强。不同影响因素对不同蜘蛛种群的影响不同,狼蛛科Lycosidae与地表枯落物成负相关,跳蛛科Salticidae与枯落伍成正相关,蟹蛛科Thomisidae、皿蛛科Linyphiidae与植物种数和草本层盖度成正相关,可以适当增加农田的秸秆等枯落物,利用间作丰富植物空间结构,增加跳蛛科和皿蛛科的数量,达到对作物不同部位的病虫害控制的目的。(3)绿海花廊景观带中蜘蛛的空间动态发现,蜘蛛不同的时间段发生的空间位置不同。总体趋势是五月中下旬边缘高于内部,整个六月蜘蛛基本处于平稳状态,内部高于边缘,七月中下旬蜘蛛出现由内部向边缘转移的趋势。蜘蛛的总个体数总体表现为边缘向内部逐渐增加,Chao1指数表现为内部和边缘高于中间地段。因此,当地的农田蜘蛛生物多样性保护应该减少人为干扰,适当间作,增加植物空间结构,丰富边缘生境质量,提高农田边缘生境的异质性,从而增加生物防治的效果。根据不同蜘蛛种群对不同环境影响因素的反应合理地对蜘蛛进行开发利用。

胡文超[5](2019)在《苜蓿邻作模式及不同景观对农田蜘蛛多样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许多研究表明农业集约化和农药、化肥的施用是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利用有害生物防治手段和景观格局合理设计组合是进行生多样性保护的重要途径。作为捕食者的“资源库”,苜蓿田能为多种捕食者提供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刈割会迫使苜蓿田中的捕食者向周围环境扩散。利用苜蓿与其它作物的合理布局,可以提高蜘蛛等捕食者的物种丰富度和个体数量,对于控制有害生物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蜘蛛作为多食性捕食者,有着移动迅速、活动范围广、捕食量大等特点,作为捕食者可以有效控制多种害虫发生。研究蜘蛛群落多样性及其对环境的响应对于保护捕食者多样性,进行有害生物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对不同邻作作物、景观格局对苜蓿田中蜘蛛群落多样性影响及刈割后苜蓿田中蜘蛛空间动态变化的研究尚缺乏深入的研究工作。本研究采用地表陷阱法,对银川地区贺兰县红旗村、贺兰山农牧场、茂盛草业公司草场,永宁县和顺新村4个典型农业景观区中所种植的苜蓿田进行了调查,研究了苜蓿不同种植模式对田块蜘蛛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苜蓿田与不同邻作栖息地地表蜘蛛的边缘效应和溢出效应、以及农业景观格局对蜘蛛分布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银川地区苜蓿田地表蜘蛛群落有着较高的丰富度和很高的个体数量。通过4年田间调查,采集标本2万余号,共鉴定蜘蛛种类33种。对邻作、单作、间作等不同种植模式下苜蓿田蜘蛛群落的调查发现,不同种植模式下蜘蛛群落多样性、群落结构和个体数量间均存在显着差异,邻作和间作可以增加蜘蛛多样性和丰富度,提高蜘蛛群落稳定性。(2)Gaussian函数对不同种植模式下苜蓿田地表蜘蛛群落多样性指数和个体数量的时间动态拟合结果表明: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和Margalef指数的拟合曲线均为双峰曲线;Simpson指数拟合曲线为单峰曲线。苜蓿-玉米田块Shannon-wiener指数峰值间隔期最短(49.2d),苜蓿-果园田块间隔期最长(81.62d);苜蓿单作田峰宽最大(123.34d),苜蓿-果园田最小(101.3 d)。苜蓿-小麦田和苜蓿-玉米田蜘蛛个体数量拟合曲线为双峰型,其他2处田块的拟合曲线为单峰型。苜蓿-小麦田拟合曲线峰值间隔时间为45.65 d,苜蓿-玉米田块间隔时间为22.55 d。(3)通过对苜蓿-小麦、苜蓿-玉米、苜蓿-防护林和苜蓿与裸地邻作下苜蓿田及邻作地块中蜘蛛群落的调查,发现与苜蓿相邻的栖息地可以对苜蓿田内蜘蛛群落的个体数量、物种丰富度和群落结构造成较大影响。苜蓿田蜘蛛群落结构在不同相邻栖息地交错带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群落中的常见种和稀有种中。苜蓿田与不同相邻栖息地中的蜘蛛群落间均存在一定的边缘效应,个体数量的边缘效应比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更为显着。边缘效应的产生与时间因素有关,不同交错带蜘蛛群落多样性指数和物种数边缘效应的时间不同。(4)通过克里金插值法对苜蓿-小麦、苜蓿-玉米、苜蓿防护林-防护林和苜蓿-裸地4处调查地中蜘蛛群落的空间分布动态进行了图像模拟。结果表明,刈割是导致苜蓿田中蜘蛛群落产生溢出效应的直接因素,刈割后蜘蛛群落多样性指数的溢出效应在4个调查地中均较为明显。苜蓿-小麦和苜蓿-玉米调查地中蜘蛛个体数量的溢出效应较为明显。溢出效应主要集中在距界面20m的范围内,溢出效应在刈割7d后依然存在,苜蓿-小麦调查地中蜘蛛群落多样性指数溢出后会有明显的回迁现象,其他3处调查地无此现象。蜘蛛个体数量比群落多样性溢出效应更为明显。(5)对贺兰县红旗村、贺兰山农牧场、茂盛草业公司苜蓿草场和永宁县和顺新村4处不同景观格局的生境中苜蓿田中蜘蛛群落进行了调查。通过对蜘蛛个体数量与景观指数的回归分析发现:1)景观破碎化程度最低的生境中苜蓿田地表蜘蛛群落个体数量显着高于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的生境;2)景观多样性较高、苜蓿斑块平均面积较小的生境中蜘蛛群落个体数量较少;3)苜蓿田地表蜘蛛群落对于不同空间尺度的响应有所差异,100m与400m半径范围的空间尺度对于苜蓿田蜘蛛群落的影响最为明显,这一范围内景观格局与蜘蛛群落的分布相关系数最大;4)景破多样性和破碎化指数在400m半径空间尺度下对苜蓿田中蜘蛛群落的相关性较100m半径空间尺度下更高,景观连接度指数对蜘蛛群落没有影响。

吴仪[6](2013)在《苜蓿田及天然草地蜘蛛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2年4月至10月间,对位于新疆呼图壁县种牛场生态站的苜蓿田,以及新疆乌鲁木齐市雅玛里克山、玛纳斯县南山蝗虫测报站等具有代表性的几个调查点的蜘蛛,按照不同生境进行了随机和定量的采集。共获蜘蛛3082头,隶属于16科52属85种。其主要结果如下:1、首次对新疆苜蓿田蜘蛛群落结构进行系统调查,共获蜘蛛标本1796头(其中刈草田1269头,种子田527头,隶属于13科35属60种)。在荒漠天然草地有蜘蛛1286头(其中雅山共获1140头,南山共获146头,隶属于12科25属42种)。2、苜蓿田优势种有:镰豹蛛Pardosa falcata、星豹蛛Pardosa astrigera、及拟青新园蛛Neoscona pseudoscylla。天然草地优势种有:新疆舞蛛Alopecosa xinjiangensis、奇异盗蛛Pisaura mirabilis、奇异獾蛛Trochosa ruricola、疾行舞蛛Alopecosa cursor、利氏平腹蛛Gnaphosa licenti。不同月份优势种蜘蛛不同,优势种种类和数量随苜蓿生育期的不同而有差异。3、苜蓿田中,刈草田蜘蛛群落的物种丰富度(53),多样性指数(2.4477)和均匀度(0.6165)均比种子田较高;刈割初期对苜蓿田蜘蛛群落多样性影响明显,多样性各指数均有所下降。荒漠草地中,林间样地蜘蛛群落物种丰富(31),多样性(2.3253)、均匀度(0.6650)总体水平都较荒漠样地高。4、苜蓿田时空二维生态位宽度值最大的是齿肢微蛛Erigone dentipalpis(0.4770),生态位重叠值最大的是镰豹蛛与星豹蛛(0.1779)。天然草地时间生态位宽度值最大的是奇异盗蛛(0.6483),生态位重叠值最大的是疾行舞蛛与利氏平腹蛛Gnaphosalicenti(0.4355)。

张欣颖[7](2012)在《北京农林复合系统蜘蛛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关系研究》文中提出2010年4月至9月于北京大兴和2011年4月至9月于北京顺义共三处(其中大兴一处,顺义两处)典型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中,利用陷阱法对研究区内蜘蛛群落进行了调查,本文围绕“农田-蜘蛛-林带”,分析了农林复合环境中蜘蛛群落参数及以及优势种时间序列上的动态变化,并且研究了不同林带对农区蜘蛛种群分布的影响,并对影响蜘蛛群落的主要气候因素做了拟合模型研究,以期能够为保护和利用捕食性天敌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结论如下:1.农林复合生境中蜘蛛群落的优势种是星豹蛛(Pardosa astrigera L.koch)和白纹舞蛛(Alopecosa albostrita Grube)。2.生境更加复杂的林带中,蜘蛛群落的多样性优势度更高,蜘蛛种群相对农田生境更稳定。3.本次研究调查期内优势种在三种生境中时间序列上的动态变化显示:农田生境与田埂和林带中的蜘蛛种群分布呈现此消彼长的变化趋势,作物收割期前后林带和田埂生境中蜘蛛种群密度差异显着(P<0.05),收割活动及生境的变化,导致蜘蛛种群向邻近的林带大量迁移,反映出蜘蛛具有较强的躲避逆境能力以及林带对蜘蛛种群延续具有特殊意义;星豹蛛种群密度在柏树林带和杨树林带中差异显着(P=0.011,a=0.05),白纹舞蛛种群密度在柏树林带和杨树林带中差异不显着(P=0.618>0.05,α=0.05),两种优势种对生境异质性的反应存在差异,说明可能两种蜘蛛对不同的环境结构的敏感不同。4.林带对蜘蛛种群密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蜘蛛种群密度与距林带距离呈负相关(P=0.045,α=0.05)。(2)复合农林系统中蜘蛛种群分布显示出林带明显的作用范围,本次研究中显示杨树-农田生态系统中距离林带20米外蜘蛛种群分布差异不显着(P=0.58,α=0.05);柏树-农田复合农林系统中距林带30米外蜘蛛种群分布差异不显着(P=0.61,a=0.05)。5.调查期内农林复合系统中雄蛛在农田和林带中的分布差异不显着(P=0.337,P=0.229,P=0.626),繁殖高峰在8月份。6.时间序列的聚类分析表明调查期内农田蜘蛛群落大致可以分为:作物生长阶段为蜘蛛种群鼎盛时期,人为干扰阶段为蜘蛛种群下降期,作物收割阶段为蜘蛛种群的衰落期。7.调查期内温度和湿度与蜘蛛种群密度之间均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温度的Pearson系数为0.382,湿度的Pearson系数为0.174;曲线拟合中指数的拟合模型拟合度最高R=0.847,依据此模型,在一定的温湿度范围内,可以对蜘蛛密度的现状与变化趋势做出较为准确的估计。

白杨,谢静,代志强,周小慧,姚永芳,李岩[8](2011)在《雅安春季农田蜘蛛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文中研究说明蜘蛛是多种农田害虫的重要天敌,蜘蛛群落结构随农田类型及时间的不同存在差异,研究不同农田类型蜘蛛群落的结构以及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对于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对四川雅安市小麦田,茶田,蚕豆田春季蜘蛛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共观察到24种蜘蛛,隶属于8科16属。在不同类型农田中,主要蜘蛛的多样性水平呈现明显差异,蜘蛛群落生物多样性依次为:小麦田最高,茶田最低。进一步研究不同时间各生境蜘蛛种类和数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不同时间各生境蜘蛛种类和数量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

李凯[9](2010)在《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林带对捕食性节肢动物种群动态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冀中北部的廊坊市固安县为试验点,对田间最常见的天敌节肢动物——瓢虫、草蛉、蜘蛛的生物生态学、及生存对策进行了为期多年的研究,对农田防护林在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中的生态调控地位与作用进行评价:1)揭示了农田防护林带对天敌节肢动物具有提供栖息地、繁育地等重要生态作用;首次明确量化出防护林对农田系统的生态作用辐射范围及阈值;得出农田防护林带是天敌节肢动物越冬以及躲避不利环境因子的重要庇护场所。2)通过对天敌节肢动物生活史等重要生物学信息进行系统的研究,以量化的形式揭示出林带——天敌——害虫关系中天敌节肢动物对农田害虫的作用范围。3)多数天敌节肢动物在其生活史的某些阶段有明显的抑制害虫种群增长的作用;天敌对害虫的抑制作用受种群增长的驱动在不同作物间是移动的。4)提出了如何最大限度的保护田间天敌节肢动物种群的方案,如科学规划农田布局,合理构建农田小环境等。在农区常见天敌节肢动物种类及动态方面的研究发现,1)所在研究地区,草蛉、瓢虫、蜘蛛由于其种群数量大、活动能力强成为研究农区最常见的天敌节肢动物;2)在草蛉成虫期,丽草蛉(Chrysopa formosa)是田间优势种;瓢虫的优势种为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ca),次优势种为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蜘蛛的优势种为中华狼蛛(Lycosa sinensis)和中华平腹蛛(Gnaphosa sinensis);3)各生境优势种组成随季节更替而发生变化:①作物耕种前及耕种早期异色瓢虫及七星瓢虫(Coccinellase ptempunctata)为优势种群,主要分布于林带;②作物生长中后期龟纹瓢虫为优势种群,主要分布于作物生境,且龟纹瓢虫在发生面积、数量及发生时间等方面均占据绝对优势;③蜘蛛在时间序列上有明显的增殖初期,高峰期,衰落期。通过对农林复合体不同栖息生境内的天敌数量对比和空间分布型分析,揭示了天敌对栖息地的选择趋向。草蛉的田间草地带分布密度与草地带宽度非正相关关系显示,宽度在1m左右的草地带有更高的草蛉密度,该结论从农田规划和布局角度有助于提高农田使用效率。草蛉密度在邻近道路区域内呈现出距道路距离越远密度越高的分布规律,说明道路环境对草蛉栖息分布有显着影响;瓢虫种群在不同生境斑块间的迁移现象与林木生长和作物的种植收获有直接关系,甚至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布类型;蜘蛛在复杂生境的密度和群落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比较简单的生境,生境的复杂程度是制约蜘蛛种群密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林带对天敌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揭示了非作物生境在作物栽种空档期、天敌越冬和种群重建过程中对天敌的支撑功能。研究显示,邻近林带处的草蛉和蜘蛛数量明显更多。林带对天敌的这种效应范围因林带结构不同表现各异,本试验中林带对草蛉的效应范围最大为20m,对蜘蛛的效应范围30m。作物耕种前与生长早期,林带是本土物种得以栖息的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生境,成为一些天敌向农田扩展的“种库”,它同时也是许多物种在作物收获后最重要栖息和越冬场所。天敌应对干扰时的生存对策和能力的研究显示,土着物种有非凡的适应性。蜘蛛(中华狼蛛)遇险时的避险策略(逃离90%、钻穴10%)、避险方式(跑-停-望)、避险能力(耕地环境平均逃离速度≧0.26±0.175 m/s,最长跳跃距离可达0.12m,最远逃离距离为13.1±0.444 m)能够有效躲避传统农作活动产生的危害,而本研究展示的仅仅是一个侧面。

施永祺[10](2010)在《崇西湿地蜘蛛群落生态学研究》文中指出蜘蛛是众多植食性昆虫的天敌,在生态系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亦有重要贡献。本研究以长江口崇明岛西部湿地为研究基地,在采集、鉴定并整理完成了第一份崇西湿地蜘蛛名录的基础上,对湿地蜘蛛群落的生态学特征进行了的研究。重点研究了(1)潮滩湿地蜘蛛群落结构沿高程梯度的变化、(2)分析了蜘蛛生活型在潮滩湿地中的适应特性、和(3)湖滨湿地与潮滩湿地两个类型湿地生态系统中蜘蛛群落结构的异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湿地蜘蛛群落的种类组成本研究初步查明了崇西湿地蜘蛛种类。采集、鉴定并整理完成了第一份崇西湿地蜘蛛名录,制作了相应的浸制标本。其中“西沙湿地潮间带蜘蛛名录”包含蜘蛛9科21属33种,“明珠湖湖滨湿地蜘蛛名录”包含蜘蛛12科28属38种。2.潮间带湿地蜘蛛群落结构沿高程梯度的变化西沙湿地潮间带蜘蛛群落沿高程梯度的变化明显,湿地蜘蛛的种数与个体数均沿高程的降低而减少,但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不随高程变化而变化。其中,高潮区有林湿地蜘蛛种数和个体数最高,优势种包括草间钻头蛛(Hylyphantes graminicola)、三突埃布蛛(Ebrechtella tricuspidata)、黄斑园蛛(Araneus ejusmodi)、三门豹蛛(Pardosa sanmenensis)等;中潮区有林湿地、中潮区纯芦苇群落、中潮区无芦苇草本群落蜘蛛种数和个体数较接近,且均低于高潮区有林湿地。中潮区有林湿地蜘蛛优势种包括草间钻头蛛(Hylyphantes graminicola)、蓝门杜萨蛛(Mendoza canestrinii),中潮区纯芦苇群落蜘蛛优势种包括褶管巢蛛(Clubiona corrugata)、三门豹蛛(Pardosa sanmenensis)、中潮区无芦苇草本群落蜘蛛优势种包括尖尾肖蛸(Tetragnatha caudicula)、圆尾肖蛸(Tetragnatha vermiformis);低潮区中潮区交界处的新生芦苇群落蜘蛛的种类与个体数均最少,此处的优势种蜘蛛为褶管巢蛛(Clubiona corrugata)。3.潮间带湿地不同生活类型蜘蛛沿高程梯度的变化依据蜘蛛生活方式可将西沙湿地潮间带蜘蛛分为织网型蜘蛛和游猎型蜘蛛,并根据西沙湿地蜘蛛垂直分布特点,可再将游猎型蜘蛛分为植物茎秆游猎型蜘蛛和地面游猎型蜘蛛两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这三种生活类型蜘蛛在西沙湿地中的组成比例,并对比了它们沿高程梯度的变化。西沙湿地中,游猎型蜘蛛与织网型蜘蛛数量比例达到4:1,且沿着高程的降低,这个比例呈增大趋势。在高潮区有林湿地中,若不考虑呈绝对优势的草间钻头蛛(Hylyphantes graminicola),其游猎型蜘蛛与织网型蜘蛛比例接近1:1。这三种生活类型蜘蛛沿高程降低时种数与个体数变化不同。随着高程降低,这三种生活类型蜘蛛个体数均呈减少趋势,织网型蜘蛛尤为显着,植物茎秆游猎型蜘蛛和地面游猎型蜘蛛的减少趋势则较缓。就种数而言,织网型蜘蛛沿高程降低呈明显减少;植物茎秆游猎型蜘蛛沿高程降低种数没明显变化;地面游猎型蜘蛛沿高程降低种数略微减少。其中,最优势的植物茎秆游猎型蜘蛛的几个优势种类在不同生境间呈交错分布,减少了彼此的竞争压力。4.湖滨与潮间带湿地蜘蛛群落结构特征的比较明珠湖湖滨湿地蜘蛛群落南岸与北岸差异较小,整个湖滨湿地蜘蛛群落结构较稳定,其中织网型蜘蛛与游猎型蜘蛛数量比例为1:1,优势种蜘蛛包括狡蛛(Dolomedes sp.)、三突埃布蛛(Ebrechtella tricuspidata)、叶斑八氏蛛(Yaginumiasia)、四点高亮腹蛛(Hypsosinga pygmaea)等。在多样性分析中,湖滨湿地蜘蛛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高于潮滩湿地,Pielou均匀度指数相当。同时为了避免采样方法不同而造成的实验误差,在进行群落多样性指数分析的基础上再对两种类型湿地中的蜘蛛群落进行了分类多样性指数的测算,其结果亦支持群落多样性指数的测算结果,湖滨湿地蜘蛛群落多样性高于潮滩湿地。实验对比分析了明珠湖湖滨湿地蜘蛛群落与西沙湿地潮间带蜘蛛群落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蜘蛛的生活类型组成,通过群落聚类和排序分析对两种湿地类型中的蜘蛛群落进行相似性划分。结果显示,除了某些种类的蜘蛛外,不同湿地类型间蜘蛛群落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存在较明显差异,优势种蜘蛛差异较大,在湖滨湿地中存在的优势类群在潮滩湿地中并不能成为优势类群,反之亦然,是两个独立存在的集合。从群落等级聚类和排序结果来看,潮滩湿地中高潮区有林湿地较中潮区和低潮区湿地更接近于湖滨湿地蜘蛛群落的结构特征。

二、农田蜘蛛群落结构及保护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田蜘蛛群落结构及保护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农田有机管理和植物篱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有机管理措施与土壤有机质积累
        1.2.2 有机管理措施与土壤微生物群落
        1.2.3 有机管理措施与土壤动物群落
        1.2.4 有机管理措施与地上动物群落
        1.2.5 植物篱与农田生态系统
    1.3 研究切入点与科学问题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样品采集
        2.2.1 土壤样品采集
        2.2.2 蜘蛛样品调查与采集
    2.3 试验分析
        2.3.1 土壤理化指标的测定
        2.3.2 土壤DOM的提取和分析
        2.3.3 DNA的提取和扩增
        2.3.4 土壤线虫的测定
    2.4 数据分析
        2.4.1 3DEEM指数分析
        2.4.2 测序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处理
        2.4.3 线虫生态指数分析
        2.4.4 统计分析
第三章 不同管理措施下土壤理化性质和可溶性有机质特征
    3.1 土壤理化性质
    3.2 土壤可溶性有机质
        3.2.1 土壤DOM光谱指数
        3.2.2 土壤DOM组分
    3.3 影响土壤DOM的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管理措施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特征
    4.1 土壤微生物群落α多样性
    4.2 土壤微生物群落β多样性
    4.3 土壤微生物特征种群解析
    4.4 土壤微生物功能特征分析
    4.5 土壤微生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管理措施下土壤线虫群落特征
    5.1 土壤线虫群落组成
    5.2 土壤线虫群落的生态指数
    5.3 土壤线虫群落与土壤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不同管理措施下蜘蛛群落特征
    6.1 蜘蛛群落组成
    6.2 蜘蛛群落多样性
    6.3 蜘蛛群落与土壤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不同生物类群之间的相关关系
    7.1 土壤线虫群落与微生物群落之间的相关关系
    7.2 蜘蛛群落与土壤线虫群落之间的相关关系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8.1 全文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不同处理下细菌和真核微生物的LEfSe枝状图
附录 B 有机管理和植物篱对细菌和真核微生物优势门类的影响分析
附录 C 采集鉴定的优势线虫和蜘蛛类群照片
致谢
作者简历

(2)管理措施及土壤因子对5种农田生境地表蜘蛛群落多样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田间管理与试验设计
    1.3 蜘蛛及土壤取样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蜘蛛群落结构
    2.2 有机农场和常规农田不同生境蜘蛛的α多样性
    2.3 有机农场和常规农田蜘蛛的β多样性
    2.4 土壤因子对农田蜘蛛多样性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3)华北丘陵及平原有机及常规农田地表蜘蛛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取样点设计
    1.3 蜘蛛多样性调查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区蜘蛛群落组成
    2.2 不同地形区玉米地蜘蛛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组成
    2.3 植物篱对玉米地蜘蛛多样性的影响
    2.4 有机及常规管理对玉米地蜘蛛多样性的影响
3 讨论
    3.1 丘陵地区和平原地区农田蜘蛛多样性差异
    3.2 植物篱对农田蜘蛛多样性的影响
    3.3 常规管理和有机管理农田的蜘蛛多样性差异
4 结论

(4)武安市西部太行山区农业景观中蜘蛛多样性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农业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1.1.1 集约化农业对生物多样性的迫害
    1.2 蜘蛛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2.1 生物防治
        1.2.2 农业生态环境评价
    1.3 农业生态系统蜘蛛保护和利用
        1.3.1 景观格局
        1.3.2 耕作管理
        1.3.3 生产模式中蜘蛛利用与保护
    1.4 展望
    1.5 本题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第2章 研究方法
    2.1 青崖寨自然概况
    2.2 研究区域选择
        2.2.1 五种类型农业景观样地蜘蛛多样性对比实验
        2.2.2 绿海花廊景观带蜘蛛群落的空间动态研究
    2.3 材料与方法
        2.3.1 材料
        2.3.2 方法
    2.4 蜘蛛和植物标本鉴定
    2.5 数据分析
    2.6 技术路线
第3章 不同类型农业景观样地蜘蛛群落组成分析
    3.1 农田景观蜘蛛群落组成
        3.1.1 个体数及类群的组成
        3.1.2 蜘蛛物种组成
    3.2 农田景观蜘蛛的时间动态
        3.2.1 五类农业景观样地蜘蛛总体个体数及类群的时间动态
        3.2.2 主要种群蜘蛛时间动态
        3.2.3 不同类型样地蜘蛛的时间动态
    3.3 农田景观蜘蛛的空间动态
        3.3.1 蜘蛛群落的空间动态
        3.3.2 各月蜘蛛的空间动态
        3.3.3 聚类分析
    小结
第4章 不同类型景观地表蜘蛛多样性分析
    4.1 农业景观地表蜘蛛多样性分析
        4.1.1 武安西部太行山区农田景观地表蜘蛛总体多样性分析
        4.1.2 五种不同样地中蜘蛛群落组成结构的差异性及相似性系数
        4.1.3 各研究因素对蜘蛛物种丰富度的影响
        4.1.4 各环境因素与蜘蛛种群的相关性
    小结
第5章 绿海花廊蜘蛛群落的空间动态分析
    5.1 绿海花廊蜘蛛的时间动态分析
    5.2 绿海花廊不同空间蜘蛛多样性分析
        5.2.1 四个空间距离总的多样性指数
        5.2.2 各时间段的空间取样分析
    5.3 绿海花廊蜘蛛空间分布模拟
    小结
总结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录

(5)苜蓿邻作模式及不同景观对农田蜘蛛多样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不同种植模式下苜蓿田地表蜘蛛群落多样性及结构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不同种植模式下苜蓿田地表蜘蛛群落多样性时间序列
    3.1 研究区域与材料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苜蓿田地表蜘蛛群落的边缘效应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刈割后苜蓿田地表蜘蛛群落多样性的动态变化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景观结构和斑块尺度对苜蓿田蜘蛛群落分布格局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表格
致谢
个人简介

(6)苜蓿田及天然草地蜘蛛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蜘蛛群落生态学研究
    1.2 蜘蛛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稳定性研究
    1.3 蜘蛛群落优势种及物种的生态位研究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研究方法
    2.1 调查样地的选取
    2.2 采集方法
    2.3 标本处理、鉴定
    2.4 数据分析方法
    2.5 数据处理
第3章 调查样地自然概况
第4章 苜蓿田及天然草地蜘蛛名录
    4.1 苜蓿田及天然草地蜘蛛名录
    4.2 苜蓿田及天然草地蜘蛛群落结构
第5章 蜘蛛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5.1 苜蓿田蜘蛛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5.2 天然草地蜘蛛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第6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附图(主要类别)

(7)北京农林复合系统蜘蛛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2 研究现状
        1.2.1 害虫防治与化学农药
        1.2.2 生物防治的重要性
        1.2.3 害虫生态调控理念的产生
        1.2.4 捕食性天敌的历史和优越性
        1.2.5 捕食性天敌---农田蜘蛛的生物防治研究
        1.2.6 非作物生境在天敌的保护利用中的研究
        1.2.7 农林复合系统的内涵
        1.2.8 影响捕食性天敌的气候因素
        1.2.9 农田游猎型蜘蛛调查方法现状
2 试验区和研究对象概括
    2.1 试验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
        2.1.2 气候特征
        2.1.3 土壤类型和植被特点
    2.2 试验地概况
    2.3 研究对象概述
3 材料与方法
    3.1 调查方法
    3.2 数据分析方法
4 结果分析
    4.1 农林复合系统蜘蛛群落组成
        4.1.1 农林复合系统蜘蛛群落类群
        4.1.2 农林复合系统群落特征指数
    4.2 农林复合系统蜘蛛群落结构分析
        4.2.1 大兴杨树-农田复合农林系统蜘蛛群落结构分析
        4.2.2 顺义柏树-农田复合农林系统蜘蛛群落结构分析
        4.2.3 顺义杨树-农田复合农林系统蜘蛛群落结构分析
    4.3 农林复合系统优势种蜘蛛的动态变化
        4.3.1 大兴杨树-农田复合农林系统优势种的动态变化
        4.3.2 顺义柏树-农田复合生态系统优势种动态变化
        4.3.3 顺义杨树-农田复合农林生态系统优势种动态变化
        4.3.4 顺义不同林带中优势种种群动态变化
    4.4 农林复合系统雄蛛密度变化
    4.5 林带对优势种分布作用研究
        4.5.1 大兴杨树-农田复合农林系统林带作用研究
        4.5.2 顺义农林复合系统林带作用研究
    4.6 时间序列上的聚类分析
        4.6.1 农田生境蜘蛛群落聚类分析
        4.6.2 林带生境蜘蛛群落聚类分析
    4.7 蜘蛛种群密度与气候因素曲线拟合模型
5 讨论
    5.1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蜘蛛群落结构
    5.2 农林复合系统蜘蛛优势种分布
    5.3 不同林带类型优势种的分布
    5.4 距离林带不同距离上优势种的分布
    5.5 时间序列上的聚类分析
    5.6 温度、湿度气候因素对蜘蛛种群的影响
6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8)雅安春季农田蜘蛛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域和方法
    1.1 环境概况
        1.1.1 小麦田
        1.1.2 蚕豆田
        1.1.3 茶田
    1.2 调查方法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1.3.1 多样性指数
        1.3.2 丰富度指数
        1.3.3 优势度指数
        1.3.4 优势度集中性指数
        1.3.5 相似性系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雅安蜘蛛群落结构
    2.2 不同农田类型蜘蛛群落多样性比较
    2.3 不同时间各农田蜘蛛种类和数量的变化情况
3 讨论

(9)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林带对捕食性节肢动物种群动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概述
        1.1.1 农产品安全问题的警示
        1.1.2 有害生物生态调控理念
        1.1.3 生物防治的历史与应用
        1.1.4 农林复合态系统的产生
        1.1.5 农林复合结构与多样性
        1.1.6 农林复合生防研究现状
    1.2 相关资料综述
        1.2.1 捕食性天敌及应用
    1.3 主要捕食性天敌
        1.3.1 草蛉类
        1.3.2 瓢虫类
        1.3.3 蜘蛛类(游猎型)
第二章 试验区及样地概况
    2.1 试验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条件
        2.1.3 土壤类型
        2.1.4 植被特点
        2.1.5 农作方式
    2.2 样地概述
第三章 林带对草蛉种群分布的影响
    3.1 研究方法
        3.1.1 调查内容与方法
        3.1.2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分析
        3.2.1 不同播种期玉米田蚜虫及草蛉种群季节动态及相关性
        3.2.2 5种作物田草蛉种群季节动态
        3.2.3 草蛉对蚜虫的控制作用分析
        3.2.4 草蛉对不同栖息地的选择趋向
        3.2.5 田间草地带不同宽度段草蛉的分布
        3.2.6 距林带不同距离草蛉分布
        3.2.7 距道路不同距离草蛉分布
        3.2.8 草蛉对产卵场所的选择趋向
        3.2.9 春耕期不同林带草蛉分布
        3.2.10 秋后草蛉幼虫在林带的分布格局
        3.2.11 草蛉对越冬场所的选择
    3.3 小结与讨论
        3.3.1 播种期对玉米田蚜虫发生及草蛉控害作用的影响
        3.3.2 作物蚜虫与草蛉种群季节动态
        3.3.3 草蛉对栖息地的选择趋向
        3.3.4 草蛉分布与田间草地带宽窄的关系
        3.3.5 草蛉分布与距林带远近的关系
        3.3.6 道路干扰对草蛉分布的影响
        3.3.7 草蛉对产卵场所的选择
        3.3.8 秋后草蛉幼虫分布格局
        3.3.9 草蛉对越冬场所的选择
        3.3.10 草蛉对作物蚜虫的控制
第四章 林带对瓢虫种群分布的影响
    4.1 研究方法
        4.1.1 调查内容与方法
        4.1.2 数据分析方法
    4.2 结果分析
        4.2.1 不同时期各种瓢虫多度统计及优势种
        4.2.2 不同生境瓢虫种群特征及优势种
        4.2.3 不同生境瓢虫种群季节动态
        4.2.4 不同生境瓢虫种群聚类分析
        4.2.5 不同作物田块蚜虫与瓢虫种群季节动态
        4.2.6 瓢虫与蚜虫发生的相关分析
        4.2.7 瓢虫优势种群空间格局
        4.2.8 距林带不同距离瓢虫分布
        4.2.9 瓢虫幼虫,卵及蛹分布动态
        4.2.10 春耕期不同林带瓢虫分布
    4.3 小结与讨论
        4.3.1 作物虫害及优势天敌种群季节动态
        4.3.2 天敌与害虫的种群动态及时空关联关系
        4.3.3 不同生境优势瓢虫的动态变化
        4.3.4 播种期对玉米田虫害发生及天敌控害作用的影响
        4.3.5 播种期作物田的虫害发生与瓢虫的控害作用
        4.3.6 瓢虫对栖息地的选择趋向
        4.3.7 林带在天敌越冬及种群重建中的作用
        4.3.8 瓢虫种群效能评价
        4.3.9 实现瓢虫种群调控的方法与可行性
第五章 林带对游猎型蜘蛛分布的影响
    5.1 研究方法
        5.1.1 调查内容与方法
        5.1.2 数据分析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3种生境蜘蛛群落特征及优势种
        5.2.2 蜘蛛避险能力调查
        5.2.3 农田、田埂、林带3种生境内优势种蜘蛛的动态变化
        5.2.4 两个样地内优势种蜘蛛的动态变化
        5.2.5 不同林带优势种蜘蛛季节动态
        5.2.6 农田与边缘林带内蜘蛛群落特征分析
        5.2.7 林下坑洼生境与普通生境优势种蜘蛛数量对比
        5.2.8 距林带不同距离蜘蛛分布
        5.2.9 农事活动对蜘蛛种群分布的影响
        5.2.10 时间序列上的聚类分析
        5.2.11 4种生境蜘蛛种群的越冬情况调查
    5.3 小结与讨论
        5.3.1 不同生境内优势种蜘蛛的动态变化
        5.3.2 林带对天敌分布的影响效应
        5.3.3 林带在天敌越冬及种群重建中的作用
        5.3.4 农事活动对蜘蛛种群分布的影响
        5.3.5 时间序列上的聚类分析
        5.3.6 蜘蛛越冬情况及迁移能力调查
第六章 结论
    6.1 农区常见天敌节肢动物种类及动态
    6.2 天敌节肢动物的控虫效能
    6.3 耕种制度与作物受损程度
    6.4 天敌节肢动物的生境选择
    6.5 林带对天敌空间分布的影响
    6.6 天敌应对干扰时的生存对策
    6.7 结语
文中物种中文名称与学名
    1) 节肢动物
    2) 植物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10)崇西湿地蜘蛛群落生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研究进展
    1.2.研究意义
    1.3.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和研究方法
    2.1.研究区域概况
    2.2.研究方法
第三章 西沙湿地潮间带蜘蛛群落结构
    3.1.样点设置及各样点概况
    3.2.研究结果与分析
    3.3.讨论
第四章 潮间带与湖滨湿地蜘蛛群落结构差异
    4.1.研究样点
    4.2.研究结果与分析
    4.3.讨论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研究结论
    5.2.研究展望
附录1 本研究采集和鉴定的蜘蛛物种名录
附录2 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农田蜘蛛群落结构及保护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农田有机管理和植物篱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 孙仁华.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2]管理措施及土壤因子对5种农田生境地表蜘蛛群落多样性的影响[J]. 龙武赐,李天依,黎淳,谢冰一,任少鹏,金树权,宇振荣,刘云慧,段美春.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1(03)
  • [3]华北丘陵及平原有机及常规农田地表蜘蛛多样性研究[J]. 刘入华,孙仁华,宋成军,刘庆生,刘云慧,段美春,张旭珠.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1(03)
  • [4]武安市西部太行山区农业景观中蜘蛛多样性分布研究[D]. 陈曦.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2)
  • [5]苜蓿邻作模式及不同景观对农田蜘蛛多样性的影响[D]. 胡文超. 宁夏大学, 2019(02)
  • [6]苜蓿田及天然草地蜘蛛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分析研究[D]. 吴仪. 新疆农业大学, 2013(12)
  • [7]北京农林复合系统蜘蛛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关系研究[D]. 张欣颖. 北京林业大学, 2012(10)
  • [8]雅安春季农田蜘蛛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J]. 白杨,谢静,代志强,周小慧,姚永芳,李岩.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1(04)
  • [9]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林带对捕食性节肢动物种群动态的影响[D]. 李凯. 北京林业大学, 2010(09)
  • [10]崇西湿地蜘蛛群落生态学研究[D]. 施永祺.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3)

标签:;  ;  ;  ;  ;  

农田蜘蛛群落结构及保护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