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点坐标是否必须设置为(x,y)?

移动点坐标是否必须设置为(x,y)?

一、动点坐标一定设为(x,y)吗?(论文文献综述)

李亚,张楠[1](2021)在《平面波激励矩形板辐射声计算中奇异积分处理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平面波垂直入射均匀薄板为一常见的透声问题;如果从振动声辐射角度来讲,这也是一个平面波激励板振动的声辐射问题,两种分析思路均已有经典方法可以采用,计算结果也理应一致。前者计算容易,但后者由于积分中含有奇点所以计算比较复杂。文章首先对有限薄板被激振动和声辐射的已有研究结果进行了回顾,重点处理了矩阵求解和奇点积分问题,给出了求解奇点积分的具体方法,对奇点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最后编写程序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基于简正模态的计算方法在给定算例下的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接近。这表明基于振动模态分析的方法是可行的。此方法技术难度较大,但其可用于研究简支薄板的声场结构,以及曲面结构声辐射等复杂问题的求解。

吕万德[2](2020)在《光纤激光打标机插补算法的研究与应用软件的开发》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光纤激光打标机功能越来越完善,光纤激光打标机插补算法的研究和应用软件开发便成为一个重要应用价值的课题。伴随着激光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数控技术与微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亟需深入研究插补算法及具有良好交互界面的应用软件开发,满足当前的打标机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因此光纤激光打标机的插补算法研究和应用软件开发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和市场前景。本课题是导师与桂林威领科技有限公司的企业合作项目。本文对光纤激光打标机系统的核心技术进行了研究,包括对插补算法进行研究、开发了有关应用软件系统,搭建相应的硬件平台。论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点如下:1.首先研究了基于逐点比较插补算法,然后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逐点比较法的激光打标机控制加工算法,计算并设置轮廓线两侧的允许误差范围,根据每次进给后的坐标点,带入公式计算得到坐标到轮廓图形的距离并预判下一坐标点,从而进行相应方向的进给。传统算法与本文改进算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算法在精度和速度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2.完成了本课题上位机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该上位机系统具有文件的管理和信息编辑的功能,还能够实现对矢量文件的读取、显示以及插补算法的处理;不仅可以读取用户在外部平面图形软件绘制的打标图案,而且可以在上位机上绘制需要打标的基本图形;并可以设置打标的参数、激光的功率以及打标速度等参数,并通过串口和网络通讯接口对下位机进行通信和控制。3.针对本课题对打标功能的需求,对硬件系统进行搭建与测试,与上位机应用软件系统进行连接和调试,完成了光纤激光打标机部分设计工作任务。

秦海蒙[3](2020)在《激光多边法与三坐标冗余测量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工业制造快速升级,现场空间大尺度测量需求日益增多,对现场测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激光跟踪干涉仪由于结构紧凑,携带方便,能够满足现场测量的要求,由多台激光跟踪干涉仪组建的激光跟踪干涉测量系统,在现场大空间测量领域广泛应用。但是激光跟踪干涉仪价格昂贵,用多台激光跟踪干涉仪组建激光跟踪干涉测量系统成本颇高。因此本课题拟使用单台激光跟踪干涉仪,组建分时多站位激光跟踪干涉测量系统。本课题采用单台激光跟踪干涉仪,基于激光多边法原理,通过转站的方式,组建分时四站位激光跟踪干涉测量系统。主要研究内容以及所做的重点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系统原理,熟悉激光多边法,掌握高斯牛顿法处理实验数据。(2)根据实际测量需要,用C#开发设计软件,配合激光跟踪干涉仪实时读写测量数据,编程实现高斯牛顿算法处理测量数据。(3)分析激光跟踪干涉仪的基站布局方式,结合实际的实验条件选取合理布局。经过综合分析,选取等腰四面体形式的布局即标称布局进行实验研究。(4)在标称布局下,用单台激光跟踪干涉仪,组建分时四站位激光跟踪干涉测量系统,并检验系统精度。在空间(500×800×500)mm3范围内,和激光干涉仪在X轴、Y轴、Z轴三个方向上比较测量空间直线长度,二者测量差值小于0.4μm;在空间(500×600×500)mm3范围内,和坐标测量机比较测量空间动点,动点位置偏差小于3μm。

韩光[4](2020)在《基于DSP的雕刻机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数控技术是当今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是一项共性技术,反映了一个国家制造技术的水平和工业水平。当今世界各国制造业广泛采用数控技术以提高制造能力和水平,提高对动态市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雕刻机的数控系统是数控雕刻机的控制核心,其控制功能的强弱、控制性能的优劣直接关系着数控雕刻机的加工质量与加工效率,对整个雕刻机的性价比和市场竞争力都至关重要。所以本文以高性能DSP作为控制系统的核心,研究性价比更高、控制性能更出色、精度更高的数控雕刻机。本文在对控制系统、雕刻技术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DSP的数控雕刻机控制系统的总体研究方案,建立了基于32位微处理器TMS320F2812的硬件平台及基于μCOS-Ⅱ操作系统的软件平台控制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以TMS320F2812为控制核心模块,完成系统的信息处理计算功能;采用SST39VF800A芯片与K9F4G08U0E芯片来扩展存储器模块,用以存储加工数据及路径文件;采用内部专用通信模块MAX232A芯片实现CPU与外设间的通信;通过控制系统开关量信号控制主轴变频器的启动停止,通过模拟量信号自动控制主轴转速从而实现对雕刻机主轴速度的控制;采用AC-DC开关电源结合LM2576芯片满足系统内多种电压需求;利用比较积分法作为本系统的插补算法,通过DSP中的PWM脉冲信号配合松下A5系列伺服电机实现X、Y、Z轴的伺服控制,从而确定加工工具运动轨迹,实现对工件进行位置控制。样机系统的软硬件联调表明,本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达到了预期要求。

刘令旗[5](2020)在《混合驱动式多自由度电机的电磁及动力学控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智能化运动驱动装置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可于狭小空间内实现具有多个自由度的运动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采用多台电机实现多自由度运动需要依赖从动机构进行组合连接,而由多自由度电动机作为主动机构进行直接驱动,可避免中间传动装置所带来的设备体积庞大、非线性耦合强、运动精度偏低等诸多不利因素。为了解决三维空间中多自由度电机传动精度较低、运动控制较差等问题,提出一种混合驱动式的三自由度电机,由自转型电动模块和偏转型电动模块构成,各采用一套控制电路进行单独控制,避免了相互之间的电磁耦合,从而简化了控制机理,能够实现高速平稳的单自由度自转运动和连续精准的二自由度倾斜操作,通过两类模块的协同控制下,可使电机围绕其静平衡位置处做各式各样的三自由度运动。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具体如下:1)介绍了该混合驱动式电机的基本结构,分为自转和偏转两类驱动模块,可分别独立运行,实现电机的高速旋转和精准倾斜;也可同步运转,实现电机在空间内的三自由度运动。2)利用Halbach阵列强力聚磁的作用与磁路屏蔽的效果,对电机自转永磁体磁场特性进行优化与完善。结合电机的有限元结构,在静态磁场下了分析了自转与偏转模块的磁场分布规律,通过在特定的边界条件下求解拉普拉斯方程,建立了磁场解析法模型。将有限元法的计算结果与解析法的推导结果进行比对,相互验证了所建立解析法模型的正确性和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3)为了综合衡量电机的性能指标,在永磁体不同充磁方式下,对电机的定子铁芯损耗、绕组铜损耗和永磁体涡流损耗进行了有限元计算,可以得出在电机运行输出功率一定的情况下,Halbach阵列充磁下电机损耗数值较小的结论。同时,将计算所得损耗作为热源,在磁-热-固的多物理场下对电机的温升效应和应力形变进行了分析。采用虚位移法分别求解了电机的自转转矩和偏转转矩,并对输出转矩的空间分布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线圈电流在合理的范围内,电机具有良好的转矩特性。4)基于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建立了电机的虚拟样机模型,通过添加运动约束,规划了电机对应自转运行和偏转操作的控制策略,实现虚拟样机技术的运动学仿真。在单独实现自转运动时,设定了刚体系统和在刚-柔耦合系统下的运行模式;在单独实现偏转操作时,设计了沿轴线偏转和多角度倾斜的运动方式,验证了两类驱动模块可独立运行的合理性和正确性。5)对电机转子部分的旋转坐标转换和拉格朗日第二类方程的推导,得到混合驱动式电机的动力学数学模型。通过施加外部载荷,规划了转子轴的运转轨迹,从而实现了电机由静平衡位置下做三自由度运动的动力学仿真,并使其兼备了自转运动的平稳性和偏转操作的精准性。进一步说明了该电机结构适用于协同控制的可行性,为后续的轨迹跟踪控制提供了依据。6)基于联合仿真平台的搭建,由ADAMS软件导出被控对象,在MATLAB软件中设计控制系统。针对非线性、强耦合的动力学系统,选择滑模控制作为研究电机转子轴轨迹跟踪的动态控制算法。通过结合电机的动力学模型,编写S函数完成控制器的设计。仿真结果表明:联合仿真接口和滑模控制算法可较好地实现了混合驱动式电机的轨迹跟踪。

王瑜[6](2020)在《基于“问题解决”教学的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以圆锥曲线为例》文中提出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国家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需要教育,所以教育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要达到改革效果,也需要不断转变教学方式。问题解决从心理学发展到教育学,陈爱密在她的《教育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一书中把“问题解决”教学定义为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中有目的的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亲身体验实践,最后解决问题,从而实现人格整体发展。这几年,核心素养成为我国教育研究热点,核心素养分为三个层次:最底层的“双基指向”、中间层的“问题解决指向”、最上层的“科学思维指向”。“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能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也与核心素养中间层的“问题解决指向”相契合。本文基于“问题解决”教学进行了如下阐述:首先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总结归纳出国内外对于“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研究状况,并且对“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概念作了详细的描述,分析总结相关文献,得出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操作步骤为:创设问题情境,引出问题?分解问题,形成问题链?引导解决问题?反思评价总结。其次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县级和市级学校的高一高二师生进行调查,从而得到当前“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高中学校的使用现状;同时选取圆锥曲线为例,结合教材,对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这三种课型的基本步骤进行了探究。最后,对“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进行试验研究,探究实施该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得出在该教学模式下能增加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数学成绩。最后希望本文能够给中学教师们一点建议,使学生在教育改革中得到全面发展,也希望能为后面的研究者起到一定参考价值,让“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能继续完善。

王位高[7](2018)在《坐标系与参数方程考点分析》文中指出新课程全国卷高考数学对选做题"坐标系与参数方程"的考查是从极坐标与参数方程角度来研究直线与圆锥曲线的相关性质,设置在难度上相对稳定,属于中档难度,是普通高考生的重要得分点,但由于题目形式变化多样,如果考生不对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想拿到高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于全国卷I选做题"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2018年广东评卷场反馈的平均分(文理合在一起统计)是5.3分, 2017年文

彭丹丹[8](2018)在《高中圆锥曲线的解题研究》文中指出圆锥曲线部分是高考考查内容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高中数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更是数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的一部分.2018年高考考纲依旧是从课本出发,注重考查知识的综合性、应用性及创新性.并且近几年增加了对数学文化的考查,这就要求教师将知识的本质教授给学生,要让学生真正去理解,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让学生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所以把握高考的考查方向,归纳掌握圆锥曲线部分的题型和解法很有必要.本文以新旧课标下的圆锥曲线的考查要求为出发点,以全国各地2015-2017年高考中圆锥曲线的试题为基础,分析了圆锥曲线的试题特点、知识点考查等,总结出了圆锥曲线的命题规律.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意义及方法.文章首先讲述了圆锥曲线的地位及要求.主要给出了圆锥曲线在高中数学教材中及高考中的地位,并对近三年高考中的圆锥曲线考题进行了统计分析;然后给出了实验版与新版课标对圆锥曲线的要求.得出圆锥曲线在高考中的地位近些年的变化情况及新旧课标中的“变与不变”.接着基础知识概要.主要从定义、标准方程、简单几何性质(离心率、焦点、弦长、焦点三角形等)等方面归纳了圆锥曲线的基础知识,并给出了常用的解题结论及相应例题.然后高考试题研究.主要针对对2015-2017三年全国各地数学高考题,从设问类型上研究了圆锥曲线标准方程问题,性质问题,动点轨迹问题,定值、定点问题及最值、存在性问题.最后,文章对本文的研究做了总结,并给出了以后要做的工作.

赵子宁[9](2018)在《电液驱动并联机构多维力控制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制造2025发展规划的提出,为中国制造业带来新一轮的发展高潮。其中,中国高铁和大型客机C919等高端制造业产品为国民提供了许多便利,于此同时,产品安全性能也得到了高度重视,构件力学性能更是产品安全性能的关键。通常,构件的力学性能检测集中于拉压应力检测,但复杂构件在实际工作中会受到多个自由度的力与力矩同时加载,例如高铁上的转向架和C919上的飞机翼肋等,考虑到各构件所处的复杂力学环境,要求我们对复杂构件的多维力加载测试进行深入研究。目前,多维力加载设备由于受多维力传感器量程限制以及受各通道间交联耦合影响,在加载过程中存在输出力量程有限和多余力幅值较大等问题。本文从扩大多维力输出量程、提高多维力输出精度和减少剩余自由度力抖动幅值三点出发,拟找到一种经济成本低、控制效果好的控制策略来解决以上问题。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举例说明构件在运行过程中受到的复杂多维力加载环境,通过对比串、并联机构的优缺点,选定Stewart平台作为多维力加载实验台的机械结构形式,并对Stewart平台应用领域进行简介说明。随后对国内外的力加载设备现状进行简要概括,对比国内外在单轴力加载试验机和多轴力加载试验机上的进展,并分析现有多轴力加载试验机存在的优缺点。最后对国内外并联机构多维力输出控制策略进行简要介绍,并分析现有多维力输出控制策略的异同点。其次,根据多维力加载实验台实物模型,将其分为机械结构本体、动力传输系统、控制系统三部分。分别建立Stewart平台的运动学及动力学模型、伺服阀控非对称缸力控系统机理模型、机械结构SimMechanics模型、PID控制器模型。基于伺服阀控非对称缸力控系统机理模型,探究单通道力控系统频率特性与等效负载参数之间关系。针对多种力加载工况,在PID控制器作用下,进行多维力加载仿真,并对系统时域响应进行分析。随后,针对常规PID在静态力加载控制中超调量大、调整时间长以及剩余自由度方向力抖动幅值大等问题,以及在动态力加载控制中幅值衰减和相位滞后较大等问题,通过改善控制算法,在PID控制基础上增加小脑模型神经网络(CMAC)和模糊控制算法,组合成复合控制器,并应用于多维力加载控制中,经仿真研究,初步确定复合控制器对多维力加载控制特性的影响。最后,搭建多维力加载实验台,对基于单通道力闭环的多维力加载控制策略有效性进行实验验证,并通过对比常规PID控制器,实验验证CMAC-模糊PID复合控制器在改善多维力加载控制特性中的优越性。

钱剑华[10](2018)在《构建灵动智慧课堂的实践与研究——圆锥曲线中一类定点问题的探究教学设计》文中研究说明1背景介绍本文所选课例是笔者开设的一节高三专题复习课.1.1课题分析定点问题的研究在高中数学中是热点问题,也是高考中的一个难点,具有较好的研究价值和普遍性.本课意在通过一类定点问题的探究,总结定点问题的常用处理方法,进而推广一般性结论.1.2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三理科普通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圆锥曲线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已有一定基础,课堂上参与性强.1.3教学目标(1)探究一类问题的多角度思考,领悟定点

二、动点坐标一定设为(x,y)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动点坐标一定设为(x,y)吗?(论文提纲范文)

(2)光纤激光打标机插补算法的研究与应用软件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激光技术研究现状
        1.2.2 激光打标机发展现状
    1.3 课题的来源
    1.4 论文结构内容及组织安排
第2章 光纤激光打标机基本理论及方法
    2.1 激光打标机的基本原理
    2.2 光纤激光打标机的系统组成
    2.3 光纤激光打标机的性能要求
    2.4 光纤激光打标机的硬件选型
        2.4.1 激光器的选型
        2.4.2 振镜的选型
        2.4.3 控制处理器的选型
        2.4.4 场镜的选型
        2.4.5 电源的选型
    2.5 光纤激光打标机的工作过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一种改进逐点比较法的激光打标机控制加工算法
    3.1 插补法简介
    3.2 逐点比较插补法
    3.3 改进逐点比较插补算法
        3.3.1 逐点比较法直线插补法改进
        3.3.2 允许误差取值范围的推导
        3.3.3 改进逐点比较插补直线举例
    3.4 传统算法与改进算法的计算
    3.5 四个象限的改进直线插补计算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光纤激光打标机软件系统的设计
    4.1 引言
    4.2 软件开发工具与环境
        4.2.1 软件开发工具
        4.2.2 开发环境
    4.3 文件操作模块
        4.3.1 矢量文件介绍
        4.3.2 PLT矢量文件格式分析
        4.3.3 PLT文件的读取
        4.3.4 PLT文件的显示
    4.4 界面模块
        4.4.1 图形绘制功能
        4.4.2 文件管理功能
        4.4.3 参数设置功能
        4.4.4 状态指示和帮助信息功能
    4.5 通信模块
        4.5.1 串口配置
        4.5.2 网络配置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光纤激光打标机硬件平台搭建与展示
    5.1 硬件平台具体型号
        5.1.1 光纤激光器选型
        5.1.2 振镜选型
        5.1.3 控制卡选型
        5.1.4 场镜和合束镜选型
        5.1.5 电源选型
        5.1.6 设备支架选型
    5.2 硬件平台的搭建与测试
        5.2.1 硬件平台的搭建
        5.2.2 硬件平台的测试
    5.3 光纤激光打标机打标实物展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课题研究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激光多边法与三坐标冗余测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激光跟踪干涉测量技术发展现状
        1.2.1 激光跟踪干涉测量方法
        1.2.2 激光跟踪干涉测量系统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课题来源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激光多边法与三坐标冗余测量系统和原理研究
    2.1 激光跟踪干涉仪测长原理
    2.2 激光多边法与三坐标冗余测量系统
        2.2.1 基站坐标自标定
        2.2.2 高斯牛顿算法
        2.2.3 被测目标点空间坐标标定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据采集和处理软件设计
    3.1 软件开发平台
    3.2 软件总体需求分析
        3.2.1 单站位模式需求分析
        3.2.2 多站位模式需求分析
    3.3 软件总体设计与功能实现
        3.3.1 单站位模式界面设计
        3.3.2 多站位模式界面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激光跟踪干涉仪在坐标测量机检测中的应用
    4.1 激光跟踪干涉仪检测坐标测量机的原理和方法
    4.2 激光跟踪干涉仪基站坐标自标定
        4.2.1 激光跟踪干涉仪基站坐标自标定实验
        4.2.2 激光跟踪干涉仪基站坐标偏差对测长误差影响分析
    4.3 激光跟踪干涉仪和激光干涉仪应用比较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激光多边法与三坐标冗余测量实验
    5.1 分时四站位激光跟踪干涉测量系统基站布局
    5.2 激光跟踪干涉测量系统空间直线长度的测量验证实验
    5.3 激光跟踪干涉测量系统空间点矢量误差的测量验证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单站位模式部分代码
附录B 多站位模式部分代码
附录C 空间点矢量误差测量验证实验完整数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基于DSP的雕刻机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数控系统的发展现状
    1.2 雕刻机的发展现状
    1.3 数控系统的发展趋势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系统的总体方案
    2.1 雕刻机的控制原理及结构
    2.2 系统要求
    2.3 总体方案
第3章 控制系统的硬件结构
    3.1 主控芯片
    3.2 存储器
    3.3 开关量接口
    3.4 通信模块
    3.5 人机界面模块
    3.6 电源模块
    3.7 复位电路模块
    3.8 抗干扰措施
第4章 控制模块的设计
    4.1 主轴速度模块
    4.2 位置控制的实现
    4.3 位置检测及反馈模块
    4.4 插补原理
    4.5 位置控制的软件实现
第5章 基于μCOS-Ⅱ的系统软件设计
    5.1 μCOS-Ⅱ简介
    5.2 系统结构设计
    5.3 任务管理
    5.4 任务调度
    5.5 基本控制模块的实现
第6章 系统调试
    6.1 安装主机
    6.2 加工步骤
    6.3 加工效果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混合驱动式多自由度电机的电磁及动力学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永磁多自由度电机的发展与研究
        1.2.1 国外多自由度永磁电机的研究状况
        1.2.2 国内多自由度永磁电机的研究现状
    1.3 联合仿真概述
    1.4 主要工作及研究内容
第2章 电机的结构设计与控制方案
    2.1 电机的基本结构设计
    2.2 电机的基本控制方案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混合驱动式电机的磁场计算与建模
    3.1 混合驱动式电机磁场的有限元计算
        3.1.1 有限元法的介绍
        3.1.2 电机气隙磁场的有限元计算
        3.1.3 电机瞬态磁场的有限元计算
    3.2 混合驱动式电机磁场的解析法建模
        3.2.1 电机自转模块磁场的解析法建模
        3.2.2 电机偏转模块磁场的解析法建模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混合驱动式电机的电磁特性计算与分析
    4.1 电磁损耗的计算原理
        4.1.1 永磁体涡流损耗的计算原理
        4.1.2 定子磁轭铁芯损耗的计算原理
        4.1.3 定子绕组铜损耗的计算原理
    4.2 电磁损耗的有限元法计算
    4.3 电机磁场-温度-应力的耦合分析
    4.4 基于虚位移法求解电磁转矩
        4.4.1 电机转矩的有限元计算
        4.4.2 电机转矩的特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混合驱动式电机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
    5.1 基于虚拟样机技术ADAMS的建模过程
    5.2 混合驱动式电机运动学模型
    5.3 混合驱动式电机的运动学分析
        5.3.1 刚体系统的自转运行
        5.3.2 刚柔耦合系统的自转运行
        5.3.3 沿轴线倾斜的运动模式
        5.3.4 多角度倾斜的运动模式
    5.4 混合驱动式电机的动力学模型
    5.5 混合驱动式电机的动力学分析
        5.5.1 运动约束和外部载荷
        5.5.2 动力学仿真的运动轨迹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混合驱动式电机动力学控制的联合仿真
    6.1 控制算法的选择
    6.2 基于ADAMS与 MATLAB联合仿真接口的搭建
    6.3 基于联合仿真接口“折线型”轨迹运动的规划
    6.4 基于联合仿真平台混合驱动式电机的滑模控制
        6.4.1 轨迹跟踪的控制方案设计
        6.4.2 控制器的设计
        6.4.3 仿真结果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成果
致谢

(6)基于“问题解决”教学的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以圆锥曲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数学教育改革
        1.1.2 时代背景下对人才的要求
        1.1.3 我国教学现状
        1.1.4 基础教育改革的呼唤
        1.1.5 核心素养背景下师生发展之需要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3 圆锥曲线选取意义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1 问题解决教学的发展过程
        1.4.2 国外问题解决教学研究现状
        1.4.3 国内问题解决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问题解决”教学的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数学问题界定
        2.1.2 “问题解决”界定
        2.1.3 “问题解决”教学界定
    2.2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建构
        2.2.1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特征
        2.2.2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操作步骤
        2.2.3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教学原则
        2.2.4 “问题解决”教学策略
    2.3 “问题解决”教学的理论基础
        2.3.1 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
        2.3.2 建构主义理论
        2.3.3 多元智能理论
        2.3.4 最近发展区理论
        2.3.5 人本主义理论
    2.4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其它教学模式的比较
        2.4.1 “问题解决”教学与传统教学
        2.4.2 “问题解决”教学与其它教学模式的比较
第3章 高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运用现状
    3.1 调查目的
    3.2 调查内容
        3.2.1 调查方法
        3.2.2 调查对象
    3.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3.1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3.2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4 影响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实施的因素
        3.4.1 教师因素的影响
        3.4.2 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3.4.3 问题解决的环境因素
    3.5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实施建议
        3.5.1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师生角色定位
        3.5.2 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方法
        3.5.3 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3.5.4 培养学生问题解决反思能力
第4章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圆锥曲线教学中的应用
    4.1 圆锥曲线教学目标
    4.2 基于“问题解决”教学的圆锥曲线新授课的应用
        4.2.1 新授课概述
        4.2.2 新授课中“问题解决”教学的基本步骤
        4.2.3 基于“问题解决”教学的圆锥曲线新授课的教学设计
    4.3 基于“问题解决”教学的圆锥曲线复习课的应用
        4.3.1 复习课概述
        4.3.2 复习课中“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基本步骤
        4.3.3 基于“问题解决”教学的圆锥曲线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4.4 基于“问题解决”教学的圆锥曲线习题课的应用
        4.4.1 习题课概述
        4.4.2 习题课中“问题解决”教学的基本步骤
        4.4.3 基于“问题解决”教学的圆锥曲线习题课的教学设计
第5章 基于“问题解决”教学的圆锥曲线教学试验研究
    5.1 试验目的
    5.2 试验规划
    5.3 试验设计
        5.3.1 试验假设
        5.3.2 试验前测
        5.3.3 自变量
        5.3.4 因变量
        5.3.5 无关变量
        5.3.6 试验后测
    5.4 数据及数据分析
        5.4.1 数学学习兴趣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5.4.2 数学试卷测试成绩结果分析
    5.5 试验的评价与解释
        5.5.1 试验效度
        5.5.2 试验讨论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实践结果
    6.2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6.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A “问题解决”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教师问卷)
附录 B “问题解决”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学生问卷)
附录 C 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评价调查问卷
附录 D 圆锥曲线章末测试卷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在学期间的实践情况

(8)高中圆锥曲线的解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内容与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2 圆锥曲线在高中数学中的地位及要求
    2.1 圆锥曲线的地位
        2.1.1 圆锥曲线在高中数学教材中的地位
        2.1.2 圆锥曲线在高考中的地位
    2.2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对圆锥曲线的要求
3 高中圆锥曲线基础知识概要
    3.1 曲线与方程
    3.2 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及性质
        3.2.1 椭圆的标准方程及性质
        3.2.2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及性质
        3.2.3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及性质
4 高中数学圆锥曲线的解题研究
    4.1 圆锥曲线标准方程求解问题
        4.1.1 椭圆的标准方程求解问题
        4.1.2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求解问题
        4.1.3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求解问题
    4.2 有关圆锥曲线基本性质的问题
        4.2.1 椭圆的基本性质问题
        4.2.2 双曲线的基本性质问题
        4.2.3 抛物线的基本性质问题
    4.3 圆锥曲线中动点轨迹问题
        4.3.1 定义法求轨迹方程
        4.3.2 相关点法求轨迹方程
        4.3.3 参数法求轨迹方程
        4.3.4 小结
    4.4 直线与圆锥曲线问题
    4.5 圆锥曲线中的定值、定点、最值及存在性问题
        4.5.1 有关圆锥曲线定值、定点问题的常规解法
        4.5.2 齐次化处理双斜率定点定值问题
        4.5.3 圆锥曲线中的最值问题的求解方法
        4.5.4 圆锥曲线中存在性问题的求解方法
    4.6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电液驱动并联机构多维力控制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并联机构发展研究概况
    1.3 力加载设备发展研究概况
        1.3.1 国外力加载设备研究现状
        1.3.2 国内力加载设备研究现状
    1.4 并联机构力控策略概述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多维力加载实验台动力学建模研究
    2.1 引言
    2.2 Stewart平台结构形式
    2.3 Stewart平台运动学分析
        2.3.1 旋转变换矩阵
        2.3.2 空间点运动学参数推导
        2.3.3 多维力加载实验台位置及速度反解
    2.4 多维力加载实验台动力学模型
        2.4.1 静态力加载动力学模型
        2.4.2 动态力加载动力学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维力加载实验台仿真模型建立
    3.1 引言
    3.2 单通道力控系统组成及建模
        3.2.1 单通道力控系统组成
        3.2.2 单通道力控系统建模
        3.2.3 其他环节建模
    3.3 单通道力控系统仿真分析
        3.3.1 单通道力控系统各环节参数
        3.3.2 单通道力控系统力控制器设计
        3.3.3 单通道力控系统完整控制框图
    3.4 单通道力控系统特性分析
        3.4.1 单通道力控系统控制器参数调整
        3.4.2 单通道负载参数变化对力控系统频率特性影响
        3.4.3 单通道负载参数变化对阶跃力响应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维力加载控制策略研究
    4.1 引言
    4.2 多维力加载控制策略与实验台机理仿真模型
        4.2.1 多维力加载实验台原理组成
        4.2.2 实验台SimMechanics机械结构模型建立
        4.2.3 基于单通道力闭环的多维力加载实验台控制策略
        4.2.4 多维力加载实验台整体仿真模型
    4.3 基于PID控制器的多维力加载仿真研究
        4.3.1 单自由度输出力加载仿真研究
        4.3.2 三自由度输出力加载仿真研究
        4.3.3 六自由度输出力加载仿真研究
    4.4 CMAC-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4.4.1 模糊控制
        4.4.2 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4.4.3 CMAC-模糊PID控制器结构设计
    4.5 基于CMAC-模糊PID复合控制器的多维力加载仿真分析
        4.5.1 CMAC-模糊PID仿真模型建立
        4.5.2 CMAC-模糊PID与PID多维力加载仿真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维力加载系统控制特性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多维力加载实验平台简介
        5.2.1 多维力加载实验台的组成
        5.2.2 多维力加载实验台液压系统
        5.2.3 多维力加载实验台数据采集及控制系统
    5.3 多维力主动加载系统力控制实验研究
        5.3.1 单自由度力加载实验研究
        5.3.2 三自由度力加载实验研究
        5.3.3 六自由度力加载实验研究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10)构建灵动智慧课堂的实践与研究——圆锥曲线中一类定点问题的探究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介绍
    1.1 课题分析
    1.2 学情分析
    1.3 教学目标
2 教学过程
    2.1 提出问题探究解法
    2.2 问题变式类比探究
    2.3 总结方法
    2.4 课后作业能力提升
3 回顾与反思
    3.1 设计思路
    3.2 反思

四、动点坐标一定设为(x,y)吗?(论文参考文献)

  • [1]平面波激励矩形板辐射声计算中奇异积分处理方法研究[J]. 李亚,张楠. 声学技术, 2021(02)
  • [2]光纤激光打标机插补算法的研究与应用软件的开发[D]. 吕万德.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2)
  • [3]激光多边法与三坐标冗余测量方法研究[D]. 秦海蒙. 天津大学, 2020(02)
  • [4]基于DSP的雕刻机控制系统的研究[D]. 韩光.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1)
  • [5]混合驱动式多自由度电机的电磁及动力学控制研究[D]. 刘令旗. 河北科技大学, 2020
  • [6]基于“问题解决”教学的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以圆锥曲线为例[D]. 王瑜.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7]坐标系与参数方程考点分析[J]. 王位高. 广东教育(高中版), 2018(11)
  • [8]高中圆锥曲线的解题研究[D]. 彭丹丹. 河南大学, 2018(01)
  • [9]电液驱动并联机构多维力控制特性研究[D]. 赵子宁. 燕山大学, 2018(05)
  • [10]构建灵动智慧课堂的实践与研究——圆锥曲线中一类定点问题的探究教学设计[J]. 钱剑华. 福建中学数学, 2018(01)

标签:;  ;  ;  

移动点坐标是否必须设置为(x,y)?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