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线性规划建模原理的注释

关于线性规划建模原理的注释

一、关于线性规划模型建立的一个原则的注记(论文文献综述)

尚勇峰[1](2015)在《可预知大客流条件下城轨列车运行计划编制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型活动举办的次数越来越多。活动期间,人们选择出行的时段相对集中,从而导致大量旅客在短时间内聚集,给城市交通尤其是轨道交通带来巨大的压力,大大提高了危险发生的可能性。为了确保轨道交通安全平稳地运行,就需要构建以大客流需求为基础的列车运行计划模型,得到合理的列车运行计划。基于以上的分析,文章主要研究了以下几方面:(1)根据我国轨道交通运营的具体情况,对可预知大客流的定义和特点进行描述,并对可预知大客流的组成进行分析。接着以大型活动举办引起的可预知大客流为例,在总结已有预测方法的基础上,讨论了可预知大客流和普通客流预测时的区别。在假设平时客流量不变的情况下,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上因活动举办而增加的客流,选取成熟的四阶段法进行预测。(2)分析编制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计划的相关理论。介绍了列车运行过程与离散事件动态系统的关系,以及极大代数法构建模型的优点和运算规则。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列车运行计划开环非线性模型理论和极大代数上的开环线性模型理论。并对开环线性模型理论进一步推导,为构建基于可预知大客流的列车运行计划在极大代数上的闭环线性模型提供了基础。(3)构建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计划在极大代数上的闭环线性模型并设计求解算法。首先介绍了构建列车运行计划线性模型的原则。在分析构建列车运行计划模型约束条件的基础上,构建了列车运行计划在极大代数上的闭环线性模型。在设计基于极大代数理论的求解算法时,通过调整总折返时间来变动模型的系数矩阵,进而得到不同的模型输入参数。最后根据客流所需的列车数,确定最优的输入参数,得到列车运行计划。(4)本文以北京某场馆举行比赛为例进行分析,对选择城市轨道交通出行观看比赛的客流进行预测分析,求出地铁1号线上增加的客流量。接着对模型参数初始化,求解模型的系数矩阵和模型的最优输入参数。根据模型的最优输入参数,得到基于可预知大客流的列车运行计划。最后,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

于戌申[2](2008)在《景观规划师约翰·O·西蒙兹生态理念研究》文中提出约翰·O·西蒙兹(John.Ormsbee.Simonds)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现代景观规划师之一,在国际上也广受尊敬,他曾任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ASLA)主席,美国总统资源与环境特别工作组成员,美洲社区规划组织顾问等职,近70年来他在景观设计的理论、设计实践、教育等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的成功源于他的勤奋与高瞻远瞩,当我们的时代正经历着一场伟大的变革时,西蒙兹敏感的抓住了时代的脉搏,开拓了一条生态设计的道路,为后人指明了方向。本文深入的发掘他在生态环境规划以及城市区域规划等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文章通过对他思想转变经历,个性化设计特点,生态设计手法等三方面来进一步分析他的理论及方法。首先,西蒙兹的思想转变是有一个过程的,他早先在格罗皮乌斯的倡导之下,被动的接受现代主义理论,然而在西方世界经历了工业化大污染之后,人们的信念开始动摇了,而西蒙兹也有机会去亚洲接触了东方式人居和谐共处的生态观,这给他很大的启发,于是他的哲学观发生了变化,他由一位信仰科学技术的现代主义者逐渐的转变为崇尚天人合一的自然主义者。在回国之后,西蒙兹带着满腔的热情积极的投入到了实践当中,他由园林设计师起家,逐渐的开始接触策划以及实际的规划项目,并将他的人居和谐的哲学观应用到实践当中,并受到了美国市民的喜爱。在这过程当中,西蒙兹也由一位园林师成长为睿智稳健的城市规划师,这是一段艰辛的过程,他的经历为我们展示了一部美国景观规划事业发展的画卷,也为我们中国的景观规划事业的发展指引了方向。其次,由于特殊的学习经历,西蒙兹也具有了独特的设计风格,他更加注重大环境的统一协调与人居和谐的状态,他热爱大自然并在专业领域进行了执着的探索,作为园林师起家的西蒙兹,他对景观的特征、空间的感受、轴线的秩序以及景观的心理暗示作用等具有深刻的理解,同时他还善于把这种理解巧妙的转化为物质表现形态,他通过强化地形特征,引导水脉以及景观种植等各种手段来展示他独特的生态思想。最后,介绍了西蒙兹的工作方法,那就是“奶油蛋糕理论”与“体验式设计法”,他综合了各种环境科学的知识,并将其分为不同的理论层面对规划场地进行叠加式分析,最后综合得出一个最佳的选址、设计意向。“体验式设计法”,则强调体验的重要性,西蒙兹认为使用人才是整个设计的核心,人们的感受是评价一个设计好坏的最终标准,而是否有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则是评价一个设计的唯一准则,这种观点体现了西蒙兹思想的深度,和他以人类未来的发展为己任的雄心壮志。

商哲[3](2007)在《我国新时期的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与知识经济发展以及中国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我国进入社会经济较快发展、体制结构深刻转型的新时期,传统的规划理念和方法也逐渐暴露出不符合新时期时代特征的不足之处。例如:长期以来,我国的城镇体系规划一直只强调政府的宏观调控,对各种要素进行自上而下的带有很强计划色彩的安排和分配,而忽视市场经济手段的运用,造成城镇经济发展出现不可持续性。除此之外,在县(市)域城镇体系发展中,生态环境问题是最突出的问题之一,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上升到生态安全的高度。急需制定与其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态环境目标,保护或恢复健康的生态系统。县(市)域城镇体系,是由多个城镇组成的整体;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城镇体系的和谐发展,需要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为此,本文提出了适应我国新时期的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理论—县(市)域城镇体系可持续发展理论,并在城镇体系规划中引入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用于实现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整体最优;引入生态学理论,用于实现生态安全和人居生态环境的健康。本文首先介绍了城镇体系以及城镇体系规划的相关概念;论述了国内外城镇体系规划研究百年来的发展情况:并详细分析了已有相关理论基础的优缺点以及在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应用情况。然后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理论的框架;提出新时期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理论的总理论—县(市)域城镇体系可持续发展理论,并分别介绍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理论。最后,阐述了地理信息系统作为新的技术手段在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应用。本文试图融合经济学、生态学、地理学中的理论及方法,构建一种综合的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理念,探索以新时期规划理论来指导县(市)域城镇体系发展,以新的规划方法编制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对我国城镇体系规划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完善和补充,为促进我国县(市)域城镇体系以及城镇体系规划的持续、健康、科学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陶文星[4](2006)在《基于GIS的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地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及其分配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经济、环境和综合效益。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非农建设用地的迅猛增长,土地供需矛盾日渐突出,土地的供给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土地利用不能任其自由发展,要科学合理的利用土地,就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然而,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及其实施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基本图件的制作、各类数据的提取、资料的使用与归档到日常的管理等工作都相当繁琐,传统的规划方法以及以手工方式为主的资料管理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化规划管理的要求。同时,频繁的规划修订、实施管理、情况分析、规划成果应用等工作都迫切需要土地利用规划资料成果的数字化,编制修编过程的自动化。因此,应用计算机辅助完成这些工作,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必经之途。而GIS技术的出现,则为建立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提供了条件。近年来,一些科研院所、土地管理部门和软件公司都在尝试建立满足规划需要的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然而这些系统多侧重于计算机辅助制图和空间数据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在模型的建立和辅助决策等方面则相对薄弱一些。实际上,由于土地利用规划本身的复杂性,建立完全自动化的规划信息系统目前还不太现实,但规划中的某些重要环节向自动化靠拢还是可能的。 正是基于这种现状,本文在分析应用GIS技术来建设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必要性的基础上,从软件工程思想出发,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提出了一套适合于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的建设方案。 全文共有五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选题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进展情况、研究目标和内容,以及论文的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主要探讨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建设的目的和任务、功能设计要求及其建设的一般步骤。 第三部分:详细介绍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该系统选取MapGIS

刘小利[5](2005)在《城市地形图注记自动配置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地图注记自动配置就显得尤为重要。实际上,如何利用计算机进行地图注记自动配置,提高地图生产效率,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GIS应用和发展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论文目的在于提高城市地形图自动注记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和注记质量,降低人工干预和人工编辑的作业量,力求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促使地图注记自动配置研究成果实用化。 本文首先深入了解了当前国内外地图自动注记的研究动态,在详细阐述了地图注记配置的理论、方法、规则的基础上,对现有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重点讨论了在城市地形图中的占主要比例的点状要素、街道等线状要素以及面状居民地等面状要素的注记自动配置的推理方法,并给出了相应的实现算法。由于当前很多生产单位的城市地图数据库中注记没有与目标关联,因此本文还研究了从图面注记到空间目标名称属性的自动转换方法。最后,以目前国内外流行的主导软件Arc/Info为二次开发平台,开发了城市地形图注记自动配置子系统。该系统的实现主要采用Arc/Info的开发语言AML。地图数据来源于城市地图数据库,数据的显示、存储和分析以Arc/Info为后台服务器。论文以广州市某区域的城市地形图注记自动配置为例,对系统进行了测试和应用。

毛敏[6](2005)在《城市化进程中区域客运走廊的发展研究》文中认为交通运输走廊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内外交通运输规划、交通运输经济、经济地理和区域经济等多个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按照研究的地域广度,交通运输走廊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国家或国际交通运输走廊、区域交通运输走廊和城市交通运输走廊。本论文将研究范围界定在城市化水平较高、客流密集的“城市群”内部的区域客运走廊,这对于我国构建结构合理、高效快捷、环保生态的区域快速客运交通系统,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有利于加强交通运输走廊的理论研究,具有理论研究意义。 论文首先立足于多学科的交叉层面,对交通运输走廊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运输走廊的内涵和技术经济特征。将交通运输走廊系统看作一个复杂的社会-技术系统,从全新的视角对运输走廊系统进行了描述。提出了运输走廊系统形成的DS模型,从理论层次上揭示运输走廊的形成机理。运用自组织理论,将交通运输走廊系统看作一个自身具有独立内在构成方式和运行机制的“有机体”,在微观层次上提出四阶段TCLC模型来描述运输走廊个体演化的轨迹;在宏观层次上对运输走廊系统的主要演化阶段特征进行了分析。这是从理论上对运输走廊的形成机理、演化过程的规律进行了抽象提升,尽可能实现了交通运输走廊形成与发展的一般理论性描述的创新,为后续区域客运走廊的分析研究准备了理论基础。 结合我国城市化的特点及区域客运面临的挑战,以协调客运走廊内部各种运输方式的关系,协调交通运输走廊与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为目标,交叉应用多学科理论方法,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手段,从多个角度对我国城市群的区域客运走廊进行了较深入地分析研究。 对区域客运走廊系统进行了层次分析,描述了其构成要素。引入熵的概念,定义了运量结构熵、运量结构演化熵来阐述区域客运走廊的运量结构状态和演化过程。在对我国三大城市群发展状态剖析的基础上,对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城市群客流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这是对区域客运走廊的内部构成要素——要素流的分析。基于地区性的共城市化现象,根据四阶段预测法,提出了区域客运走廊客流预测的基本思路和技术路线。结合“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网广州至珠海段(含中山至江门)客流预测”项

白国仲[7](2004)在《线性离散规划及其应用》文中认为线性离散规划是一个离散函数在一组线性约束条件下的最优化问题。现代工农业生产中诸如经济与环境、工业与污染、有限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等等问题都与线性离散规划有关。本文试图建立线性离散规划的理论体系。以期适应社会经济集约型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章给出了线性离散规划的数学模型及其标准型、有关定义和解的基本性质。给出了两种不同的求解方法,即拟目标规划法和直接法。基于拟目标规划法给出了线性离散规划的对偶单纯形算法和灵敏度分析。作为线性离散规划的特殊情况,还讨论了线性离散运输问题和线性离散指派问题。 第二章是线性离散规划在一些特殊的规划问题中的应用。这些特殊的问题都是与资源、环境有关的问题。B线性规划是研究在保护环境控制污染或充分利用有限资源的前提下优化经济效益的规划问题。B运输问题是研究在保证货物尽快运抵目的地的前提下使总运费最少的运输问题。B指派问题是研究在保证尽快完成所有任务的前提下使完成任务总效率最高的指派问题。C运输问题是指对总运输量有数量限制的运输问题。C指派问题是指实际要分配的任务数不超过总人数也不超过总任务数的指派问题。上述问题都与线性离散规划有关,并可借助线性离散规划求解。 第三章给出了线性离散规划在矩阵对策中的一个应用。面对一个经济对策问题,绝大多数决策人在他们的计划,至少在他们的心中有一个得失的底线,既所谓的成本。而根据传统的对策理论,对于在现实生活中偶尔碰到的对策问题,局中人即使是严格按照最优混合策略来选择自己的行动方案,也不能保证实际赢得就大于成本,甚至不能保证实际赢得就一定大于某个很小的支付值。我们把在尽量避免实际赢得可能低于成本的前提条件下争取最大利益的对策问题称为B对策。B矩阵对策可以转化为线性离散规划求解。这和传统矩阵对策可以转化为线性规划求解完全一致。 第四章是两个特殊的线性离散规划问题。

和燕[8](2004)在《关于线性规划模型建立的一个原则的注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指出"线性规划模型建立的一个原则"一文的一个错误,并作更正.引进闲置的规格料的概念,对下料问题使用等式约束下的线性规划模型进行补充讨论.

和燕[9](2003)在《关于线材的合理利用问题研究的再注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指出"线性规划模型建立的一个原则"一文的一个失误。并引进闲置的规格料的概念,优化文献[2]给出的关于线材的合理利用问题使用等式约束下的线性规划模型。

王冬梅[10](2000)在《转向公共财政的支出结构选择》文中研究指明无论是从经济学家的争论来看,还是从中国近20多年来财政体制演变的趋势来看,可供选择的财政形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公共财政,另一种是综合财政。综合财政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产物,是计划统揽一切在财政上的集中体现。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收支被宽化为国家收支,财政职能相当宽泛,几乎包括全社会范围内的收支行为,统揽国家所有收支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一种分配关系,公共财政的基本含意是指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一种收支管理行为,其支出是指基于社会公共的需要,按照一定的经济、政治原则,政府将其用税收方式集中的资财分配给包括政府自身在内的有关利益主体。这种财政分配的基本目标是“公共需要”,财政支出行为实质上一种公共开支行为。为适应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建立新的财政理论,加快综合财政体制向公共财政体制转换的步伐,已成为当前财政改革的主要任务和市场改革的主要内容。 本文试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综合财政支出结构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说支出结构的改革是完成综合财政向公共财政转换的关键步骤?第二,综合财政支出结构改革的理论基础和理论依据是什么,改革的目标模式是什么?第三,财政支出结构改革的主题、方法、步骤以及所需的政策环境有哪些?为此,本文用六章的篇幅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对第一个问题,本文在第一章和第二章中进行了回答。在对综合财政内容和特点,生成与演变进行了系统的回顾与总结的基础上,运用大量的数据和以比分析,归纳了综合财政支出结构中存在的如竞争性建设开支比重偏高、行政管理开支比重增长过快、社会保障和国防开支不足、教育开支不足等问题。阐释了支出结构改革对减轻财政负担、促进财政收入制度的规范化、实现财政职能的“归位”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明确指出财政改革的重点应当进行根本转移,要从根本上改革练合财政,转换政府财政的支出职能,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以“公共需要”为目标内容的公共财政。 第三章和第四章集中讨论第二个问题。首先,提出了公共支出的三个理论假说和四个原则,为财政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理论依据。效率假说、公平假说和稳定假说阐释了公共财政支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要性和优越性,弥补市场失效原则、注重社会效益原则、保证社会公平原则和“公”、“私”合理配置原则强调从宏观上把握公共支出的总体方向和确定不同时期公共支出的活动范围,提高财政投资的效率和公平。 其次,在对常见的公共财政模式如福利国家模式、政府主导模式、适度干预模式进行分析与比较的基础上,指出有效率的公平才是真正的公平,过分的平均主义、过高的福利保障会助长“懒汉”思想,对效率造成损害。但注重效率并不意味着过分干预市场,政府作用首先应集中于扶植市场,发挥市场效率,并寻找市场效率与政府作用的结合点,提高政府干预的能力和效率。由此进一步阐述,中国建立公共财政支出模式应注意自己的特色,应把国外的经验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结合起来,首先应提高市场效率,同时兼顾社会公平和经济稳定。 第三个问题在第五章和第六章进行了重点阐释。在前述的理论和原则的基础上,详细讨论了财政支出结构改革的方法和步骤,以及建立公共财政的政策环境和条件。首先,根据行业的自然垄断程度和公共性程度,将全部行业划分为四个领域,借鉴世界各国的经验,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方案和方法创新。同时对公共财政支出从规模选择、结构安排到阶段设计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最后用一章的篇幅从创新政府体制角度指出,转换政府职能、合理选择政府规模、完成政府织织创新和政府机构改革对推进财政改革进程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二、关于线性规划模型建立的一个原则的注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线性规划模型建立的一个原则的注记(论文提纲范文)

(1)可预知大客流条件下城轨列车运行计划编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综述小结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框架结构
    1.4 本章小结
2 城市轨道交通可预知大客流特征分析及预测
    2.1 可预知大客流定义及特点
    2.2 可预知大客流的组成
    2.3 可预知大客流的预测
        2.3.1 可预知大客流预测特点及流程
        2.3.2 可预知大客流生成预测
        2.3.3 可预知大客流分布预测
        2.3.4 可预知大客流交通方式划分预测
        2.3.5 可预知大客流分配预测
    2.4 本章小结
3 编制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计划的相关理论分析
    3.1 列车运行计划与离散事件动态系统的理论分析
        3.1.1 列车运行计划特性分析
        3.1.2 离散事件动态系统
        3.1.3 列车运行过程与离散事件动态系统的关系
    3.2 极大代数法理论概述
        3.2.1 极大代数法构建列车运行计划模型的优点
        3.2.2 极大代数法基本运算规则
    3.3 构建基于极大代数的列车运行计划模型的理论基础
        3.3.1 列车运行计划开环非线性模型理论
        3.3.2 列车运行计划开环线性模型理论
        3.3.3 对开环线性模型理论的进一步推导
    3.4 基于可预知大客流的列车运行计划理论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计划模型的构建及求解
    4.1 列车运行计划模型构建及求解的原则
    4.2 基于极大代数的列车运行计划模型的构建
        4.2.1 模型假设及参数定义
        4.2.2 列车运行计划模型的约束条件
        4.2.3 列车运行计划在极大代数上的线性模型
    4.3 求解算法设计
        4.3.1 算法设计思路
        4.3.2 反馈参数的设置
        4.3.3 模型特征结构的求解方法
        4.3.4 模型输入参数的求解方法
        4.3.5 求解列车运行计划模型的详细流程及步骤
    4.4 本章小结
5 案例分析
    5.1 案例简介
    5.2 线路客流预测
        5.2.1 可预知大客流生成预测
        5.2.2 可预知大客流分布预测
        5.2.3 可预知大客流交通方式划分预测
        5.2.4 可预知大客流分配预测
    5.3 基于可预知大客流的列车运行计划的编制
        5.3.1 模型参数初始化
        5.3.2 求解模型系数矩阵
        5.3.3 求解模型输入参数
        5.3.4 编制列车运行计划
    5.4 计算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6.2 论文不足及进一步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景观规划师约翰·O·西蒙兹生态理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综述
        1.1.1 西蒙兹的成长背景
        1.1.2 相关理论
        1.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课题研究的内容
        1.3.2 课题研究的方法
第2章 创作理念的生态化倾向
    2.1 社会发展的生态化趋势
        2.1.1 当代西方哲学思潮的转变
        2.1.2 环境科学的局限性
        2.1.3 公众生态意识的诞生
    2.2 哲学观的生态化倾向
        2.2.1 游学亚洲的启示
        2.2.2 生态思想的萌发
        2.2.3 生态哲学观的领悟
    2.3 生态理念的形成
        2.3.1 关注“土地与使用人”
        2.3.2 协调“人与自然”
        2.3.3 涉足“城市与区域规划”
        2.3.4 构想“花园—公园”城市模式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景观创作的生态化特征
    3.1 复杂的生态构架
        3.1.1 生态保存区
        3.1.2 有机的景观秩序
        3.1.3 非对称平衡
    3.2 多义的生态元素
        3.2.1 界面的生态可识别性
        3.2.2 轴线的生长性
        3.2.3 视景的体验性
    3.3 含蓄的生态意境
        3.3.1 载体的天然性
        3.3.2 重叠的景观要素
        3.3.3 和谐共生的本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景观创作的生态化表达
    4.1 环境科学支撑生态化表意
        4.1.1 改善微气候环境
        4.1.2 勘探场地的生境
        4.1.3 水系的循环补充
    4.2 生态审美引导创作手法
        4.2.1 修复自然地形
        4.2.2 开发生态水景
        4.2.3 最优化种植
    4.3 人本思想倡导体验式设计
        4.3.1 发挥场地特征
        4.3.2 营造场所气氛
        4.3.3 体验式设计法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西蒙兹生平简介
附录2 西蒙兹主要作品
致谢

(3)我国新时期的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目的、内容、思路及创新点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内容
        1.2.3 研究的思路
        1.2.4 论文创新点
2 城镇体系规划概念与国内外研究状况
    2.1 城镇体系规划的相关概念
        2.1.1 城镇
        2.1.2 城镇体系
        2.1.3 城镇体系规划
        2.1.4 城镇体系规划的特点、分类
    2.2 国外城镇体系规划的发展历程
        2.2.1 源起时期
        2.2.2 发展时期
        2.2.3 高潮时期
        2.2.4 转折时期
        2.2.5 最新进展
    2.3 我国城镇体系规划的发展现状
        2.3.1 总体历程
        2.3.2 主要研究与实践领域
3 有关理论基础的评析
    3.1 中心地理论
    3.2 田园城市理论及卫星城镇理论
    3.3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3.4 城乡一体化理论
    3.5 区位理论
        3.5.1 工业区位论
        3.5.2 市场区位论
    3.6 地域分工理论
    3.7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3.7.1 梯度理论
        3.7.2 均衡发展理论
        3.7.3 不均衡发展理论
        3.7.4 增长极理论
        3.7.5 核心—边缘理论
        3.7.6 点轴开发理论
        3.7.7 倒‘U’理论
    3.8 规划理论
    3.9 城市金字塔与位序—规模律学说
4 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理论
    4.1 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理论构成
    4.2 县(市)域城镇体系可持续发展理论
        4.2 1 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4.2.2 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与城镇可持续发展
    4.3 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
        4.3.1 规模经济原理
        4.3.2 聚集效应原理
        4.3.3 比较优势原理
        4.3.4 外部性原理
    4.4 生态可持续发展理论
        4.4.1 县(市)域地区生态系统
        4.4.2 县(市)域地区生态安全承载分析
5 地理信息系统在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应用
    5.1 GIS是城镇体系规划的新技术手段
        5.1.1 GIS在城镇体系规划中的数据管理功能
        5.1.2 GIS在城镇体系规划中的数据分析与辅助决策功能
        5.1.3 GIS在城镇体系规划中的规划成果表达功能
    5.2 GIS在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应用过程
        5.2.1 建立地理信息属性数据库
        5.2.2 空间辅助分析
        5.2.3 规划成果图的编制
6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4)基于GIS的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论文选题及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标及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基于GIS技术的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建设
    2.1 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建设的目的和任务
    2.2 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功能设计要求
    2.3 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建设的一般步骤
3 基于GIS的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
    3.1 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的开发平台与开发语言
        3.1.1 开发平台
        3.1.2 开发语言
    3.2 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的数据库管理软件
    3.3 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的硬件配置方案
    3.4 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的界面设计
    3.5 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的结构
    3.6 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的模块设计
        3.6.1 基础数据库模块
        3.6.2 查询模块
        3.6.3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模块
        3.6.4 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块
        3.6.5 人口发展及土地需求预测模块
        3.6.6 土地利用结构及布局优化模块
        3.6.7 图形编辑模块
        3.6.8 规划实施管理模块
    3.7 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的功能
        3.7.1 基本功能
        3.7.2 规划辅助编制功能
        3.7.3 规划成果管理功能
        3.7.4 规划实施监测管理功能
4 实例研究—以湖北省仙桃市张沟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例
    4.1 研究方法
    4.2 项目区概况
    4.3 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4.4 研究分析过程
        4.4.1 人口预测
        4.4.2 建设用地预测
        4.4.3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
    4.5 结果分析
5 结论与讨论
    5.1 取得的成果
    5.2 创新点
    5.3 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5)城市地形图注记自动配置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2 注记自动配置的研究方向
        1.1.3 注记自动配置的应用领域
    1.2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论文组织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论文组织
第二章 地图注记理论基础
    2.1 地图注记的基本知识
    2.2 地图注记配置规则
    2.3 地图注记自动配置方法
    2.4 地图注记自动配置的优化理论
    2.5 地图注记自动配置的关键技术
第三章 地图要素注记自动配置的研究
    3.1 自动注记子系统数据预处理
    3.2 点状要素注记的自动配置
        3.2.1 点状要素注记的基本特征
        3.2.2 PFLP传统算法以及研究方向
        3.2.3 基于TS的点状要素注记自动配置
    3.3 线状要素注记的自动配置
        3.3.1 线状要素注记概述
        3.3.2 街道注记离散化定位的自动推理
    3.4 面状要素注记的自动配置
第四章 城市地形图注记自动配置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设计
        4.1.1 系统运行环境
        4.1.2 系统总体设计
        4.1.3 系统功能模块的组成
        4.1.4 系统特点
    4.2 系统功能的实现
    4.3 系统实践-以广州市某区域城市地形图为例
第五章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工作
致谢

(6)城市化进程中区域客运走廊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与研究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研究动态的述评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2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第2章 交通运输走廊的理论研究
    2.1 交通运输走廊的基本概念
        2.1.1 走廊概念的起源与定义
        2.1.2 交通运输走廊的定义
        2.1.3 走廊与交通运输走廊
    2.2 交通运输走廊的内涵与特征
        2.2.1 交通运输走廊的基本内涵
        2.2.2 交通运输走廊与运输网络的关系
        2.2.3 交通运输走廊的技术经济特性
        2.2.4 交通运输走廊与“大道定理”
    2.3 交通运输走廊运输能力的分析
        2.3.1 运输能力的内涵
        2.3.2 运输能力的协调
    2.4 交通运输走廊系统的一般描述
        2.4.1 系统定义及基本架构
        2.4.2 系统特征
        2.4.3 系统的结构类型
    2.5 交通运输走廊的形成及演化
        2.5.1 交通运输走廊的历史形成
        2.5.2 交通运输走廊的典型形成过程
        2.5.3 交通运输走廊的形成机理研究
        2.5.4 交通运输走廊仿生自组织演化过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区域客运走廊的系统分析及内部发展机制
    3.1 区域客运走廊研究尺度的界定
        3.1.1 区域的空间范围及概念的界定
        3.1.2 区域客运走廊的空间尺度
    3.2 区域客运走廊系统的层次分析
        3.2.1 与区域运输系统、区域运输走廊系统的关系
        3.2.2 与国家或国际客运走廊、城市客运走廊的关系
    3.3 区域客运走廊系统构成要素的描述
        3.3.1 联结的“点”
        3.3.2 运输线路
        3.3.3 要素流
        3.3.4 外部环境
    3.4 区域客运走廊系统运输结构分析
        3.4.1 城际高速运输方式技术特性分析
        3.4.2 区域客运走廊运输方式构成
        3.4.3 区域客运走廊运量结构的熵值描述
    3.5 区域客运走廊的内部发展机制
        3.5.1 运输方式竞争、协同机制与区域客运走廊的发展
        3.5.2 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区域客运走廊的发展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化进程中区域运输走廊客流分析与预测
    4.1 城市化进程与城市群的发展
        4.1.1 城市化与城市群的形成发展
        4.1.2 世界城市化进程与城市群的发展状态分析
        4.1.3 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城市群发展状态的剖析
    4.2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群客流特征及趋势分析
        4.2.1 城市群客流分布特征分析
        4.2.2 区域客运走廊客流特征分析
        4.2.3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群客流的发展趋势
        4.2.4 地区性的共城市化现象对区域客运走廊客流的影响
    4.3 域客运走廊客流预测
        4.3.1 客流预测的原理与方法
        4.3.2 基于地区性共城市化现象的区域客运走廊客流预测思路
        4.3.3 区域运输走廊客流预测技术路线
    4.4 案例分析——广珠运输走廊客流分析与预测
        4.4.1 广珠运输走廊的运输设施情况
        4.4.2 广珠运输走廊范围的确定及交通小区的划分
        4.4.3 客流出行调查
        4.4.4 客流预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市化进程中区域客运走廊的外部发展机制与模式
    5.1 区域运输走廊“廊道效应”分析与系统功能的拓展
        5.1.1 “廊道效应”的内涵
        5.1.2 区域运输走廊效应场的分析
        5.1.3 运输走廊“廊道效应”的实现过程
        5.1.4 区域运输走廊系统功能的拓展
    5.2 城市化进程中区域运输走廊与城市群的互动
        5.2.1 城市群的发展演化与区域运输走廊的互动
        5.2.2 区域运输走廊与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互动
    5.3 城市化进程中区域运输走廊外部发展机制与模式
        5.3.1 外部发展机制——超循环协同发展机制
        5.3.2 区域运输走廊与城市群协同耦合机制实现的运作方式
        5.3.3 城市化进程中区域运输走廊的发展模式
        5.3.4 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区域客运走廊的发展策略
    5.4 城市化进程中区域客运走廊协调发展的评价
        5.4.1 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
        5.4.2 协调发展评价的数学模型
    5.5 案例分析——广珠、广深运输走廊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协同耦合的区域效应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区域快速公共客运走廊的构建
    6.1 区域运输走廊旅客运输现状及发展趋势
        6.1.1 区域运输走廊旅客运输现状
        6.1.2 区域运输走廊旅客运输发展趋势
    6.2 运输外部成本内部化与区域客运走廊的运输结构
        6.2.1 交通运输外部性
        6.2.2 不同运输方式的运输外部成本
        6.2.3 运输外部成本对区域客运走廊运输结构的影响
        6.2.4 外部成本内部化的效果分析
    6.3 城市交通的配合和协调
        6.3.1 区域客运走廊旅客运输的阶段划分
        6.3.2 城市交通配合协调对区域客运走廊的影响
    6.4 区域客运走廊枢纽的建设
        6.4.1 区域客运走廊枢纽的功能地位分析
        6.4.2 区域客运走廊主枢纽向区域客运中心的转化
    6.5 案例分析——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区域快速公共客运走廊的构建
        6.5.1 城际轨道交通的建设
        6.5.2 城市轨道交通的配合
        6.5.3 区域客运中心的构想
    6.6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7)线性离散规划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引言
第一章 线性离散规划
    1.1 线性离散规划问题
        1.1.1 线性离散规划问题及其数学模型
        1.1.2 线性离散规划问题的标准形式
    1.2 线性离散规划的基本定理
    1.3 线性离散规划的求解
        1.3.1 拟目标规划法
        1.3.2 直接法
        1.3.3 一个计算例子
    1.4 线性离散规划的对偶单纯形算法
    1.5 灵敏度分析
        1.5.1 目标函数中系数e_j的变化分析
        1.5.2 右端向量中b_i的变化分析
        1.5.3 系数矩阵中α_(ij)变化后的情况分析
    1.6 线性离散运输问题
    1.7 线性离散指派问题
第二章 线性离散规划在一些特殊规划问题中的应用
    2.1 在B线性规划中的应用
    2.2 在B运输问题中的应用
    2.3 在B指派问题中的应用
    2.4 在C运输问题中的应用
        2.4.1 C运输问题的数学模型
        2.4.2 C运输问题的求解
        2.4.3 计算例子
    2.5 在C指派问题中的应用
        2.5.1 C指派问题的数学模型
        2.5.2 C指派问题的求解
        2.5.3 计算例子
    2.6 在D运输问题中的应用
        2.6.1 D运输问题及其数学模型
        2.6.2 D运输问题的求解
        2.6.3 一个计算例子
    2.7 在D指派问题中的应用
第三章 线性离散规划在矩阵对策中的应用
    3.1 B矩阵对策问题及其数学模型
    3.2 B矩阵对策的求解
    3.3 B矩阵对策的一个计算例子
第四章 关于线性离散规划的进一步讨论
    4.1 灰目标线性离散运输问题
    4.2 灰目标线性离散指派问题及其应用
参考文献
后记

(9)关于线材的合理利用问题研究的再注记(论文提纲范文)

0 问题的提出
1 建模
2 算例

(10)转向公共财政的支出结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 选题背景
    二 论文框架及内容
    三 本文的进展
    四 研究方法
第一章 综合财政及其改革趋势
    第一节 对综合财政的整体反思
        一、 财政的本质
        二、 综合财政的内容和特征
        三、 综合财政的建立与演变
        四、 计划经济时期综合财政的类型
    第二节 综合财政改革的最新趋势和评价
        一、 最近20多年对综合财政体制的改革
        二、 综合财政改革中的问题
    第三节 公共财政的概念与职能
        一、 公共财政:定义和理论史
        二、 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
        三、 从综合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变的必要性
第二章 综合财政支出结构的问题与效应
    第一节 从赤字和“收入不足论”谈起
    第二节 综合财政的支出结构问题
        一、 建设开支比重偏离,部分财政资金仍投向竞争性生产领域
        二、 行政管理开支比重增长过快
        三、 社会保障和国防开支不足
        四、 教育开支不足
    第三节 支出范围过宽的效应
        一、 公共基础设施薄弱
        二、 教育发展水平低
        三、 科研投入不足,科技发展水平低
    第四节 改革财政支出结构的意义
        一、 减轻财政负担
        二、 促进财政收入制度的规范化
        三、 实现财政职能的“归位”
第三章 公共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公共财政支出的理论假谈
        一、 公共财政支出的效率假说
        二、 公共财政支出的公平假说
        三、 公共财政支出的稳定假说
    第二节 公共财政支出的四个原则
        一、 弥补市场失效原则
        二、 注意社会效益原则
        三、 保证社会公平原则
        四、 “公”、“私”合理配置原则,一个新的思路
第四章 公共财政支出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第一节 公共财政支出的模式比较
        一、 福利国家模式
        二、 政府主导模式
        三、 适度干预模式
    第二节 中国建立公共财政的支出模式选择
        一、 公共财政模式的分析与比较
        二、 中国建立公共财政支出模式应注意自己的特色
第五章 转向公共财政的支出结利改革
    第一节 自然垄断程度、公共性程度与“公共需要”的界定
    第二节 竞争性私人品生产领域
        一、 与政府财政有直接联系的国有资本:各国的选择
        二、 国有资本退出的步骤与方法
        三、 “退出”应坚持的原则
    第三节 关系国家命脉的支柱产业成国民经济的关键部门
        一、 世界各国的经验与借鉴
        二、 我国的国情与选择
    第四节 带有自然垄断性质的公共基础设施领域
        一、 财政投资的发展规律和趋势
        二、 我国的投资与经营方式选择
    第五节 公共品领域投资原则及公共财政支出结构设计
        一、 关于支出规模选择的讨论
        二、 教育支出
        三、 社会保障支出
        四、 国防开支
        五、 行政开支及其它
    第六节 转向公共财政的简单模型设计
第六章 建立公共财政的条件:创新政府体制
    第一节 政府职能转换
        一、 政府职能的核心:公共利益的代表
        二、 政府职能界定原则
        三、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基本职能
    第二节 政府规模的选择
        一、 政府规模的选择及其衡量指标
        二、 最优政府规模的确定
        三、 中国的政府规模选择:特殊情况
    第三节 政府组织创新: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第四节 机构改革与减少行政开支
        一、 对历次机构改革的反思
        二、 控制职务消费,减少行政开支
        三、 要控制公共支出在一定时期内过度增长
附录: 建立适应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的新锐制
    第一节 财政收费体制分析
        一、 费的界定与分类
        二、 收费膨胀及其问题
        三、 收费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 收费膨胀的成因
    第二节 缴费、费转锐建立单一税制
    第三节 完善分锐制度
        一、 分税的理论依据:分权
        二、 对分税制的分析
    第四节 公共财政收入原则
        一、 效率原则
        二、 公平原则
        三、 其他原则
        四、 税收对经济行为的影响分析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关于线性规划模型建立的一个原则的注记(论文参考文献)

  • [1]可预知大客流条件下城轨列车运行计划编制方法研究[D]. 尚勇峰. 北京交通大学, 2015(10)
  • [2]景观规划师约翰·O·西蒙兹生态理念研究[D]. 于戌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8(S2)
  • [3]我国新时期的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研究[D]. 商哲. 河北农业大学, 2007(06)
  • [4]基于GIS的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设计研究[D]. 陶文星. 华中师范大学, 2006(09)
  • [5]城市地形图注记自动配置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刘小利. 武汉大学, 2005(05)
  • [6]城市化进程中区域客运走廊的发展研究[D]. 毛敏. 西南交通大学, 2005(06)
  • [7]线性离散规划及其应用[D]. 白国仲. 华中师范大学, 2004(04)
  • [8]关于线性规划模型建立的一个原则的注记[J]. 和燕.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1)
  • [9]关于线材的合理利用问题研究的再注记[J]. 和燕. 运筹与管理, 2003(04)
  • [10]转向公共财政的支出结构选择[D]. 王冬梅.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0(01)

标签:;  ;  ;  ;  

关于线性规划建模原理的注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