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经济区及其发展政策研究

淮海经济区及其发展政策研究

一、淮海经济区及其发展政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马明珠[1](2019)在《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中政府合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区域经济的发展成为中国参与世界经济竞争的有力增长点。淮海经济区是中国成立较早的经济区之一,东临沿海经济带,南达长江三角洲经济都市圈,西连陇西经济区,北接环渤海经济圈,是发展中国东部、东北部、西部地区经济的重要助力站。然而,相较于周边的经济区,淮海经济区成为了中国东部沿海的“经济低谷”。淮海经济区内成员远离各自省份的行政中心,地处四省交界处,是典型的跨区域经济区。区内成员不仅有着相似的风俗文化,而且逐渐形成共同发展的良好意愿。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源分布不均,行政经济壁垒,公共物品、公共服务提供不配套等问题,推动着地方政府从松散走向合作。目前,淮海经济区政府合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建立了一些基本的合作框架,但还存在合作机制不完善,高层次政府整体规划区内产业结构缺失,政府合作内容有限,中心城市向心力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先从该政府合作机制开始,营造法律环境,建设完善的政府组织机构,配套地区利益分配制度,建立科学的区域绩效评价体系。政府合作的内容重点在于突出经济合作项目,促进支柱产业的发展。可以借助中心城市的平台,展开多领域的合作,不断丰富合作内容,拓展合作深度与广度。政府合作应合理使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与行政手段,鼓励民营经济参与合作,调动多种市场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打造区域网络治理模式。

韩世静[2](2019)在《淮海经济区发展的政治战略研究》文中提出淮海经济区地理位置重要,地处亚欧大陆桥东部要塞,并且南临长三角、北接环渤海经济区,在国家的整体格局中居于承南起北的重要战略地位,但是该区域长期处于东部沿海较发达省份苏鲁豫皖四省的经济洼地。走进“十三五”,国家政治战略布局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不再局限于一地一市甚至一省,而是更加强调区域协同。加快该地区发展和振兴,尽快实现“低谷隆起”,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必要之举。从淮海经济区发展的政治战略出发,通过分析该政治战略出现的问题,对于如何完善该政治战略可以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和见解。首先,结合自身的知识结构研究能力,通过阅读大量相关研究文献,梳理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关于淮海经济区以及城市群、区域发展、都市圈等相关理论的研究,概括这些研究的研究重点及取得的成果,可以更清晰明了本次研究的方向。其次,详尽论述戴维·伊斯顿的政治理论与政治战略思想,作为本次研究的理论基础;再次,论述淮海经济区的形成过程和政治战略发展现状,使得后续问题的解决能够有的放矢。同时,通过分析淮海经济区政治战略发展现状,对发展中出现的政治战略发展高度不够、发展战略不清晰、政治战略碎片化、战略达成性不足等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探索,还介绍了国内外一些发展较好的区域发展经验,通过归纳与总结,吸收一些有利于淮海经济区发展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自己的思考。最后,针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基于自身的思考与判断,为淮海经济区实现协同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如:建议将淮海经济区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理顺现有行政区划、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建设、提升中心城市实力、增强辐射力等。最后是结论与展望。

蔡子楚,陈建印[3](2017)在《浙江省地区经济实力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现如今,在探析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综合实力时,大部分的研究资料都重点分析了东部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与各个省份整体的发展状况,对省内各个地方经济发展差距的研究较少。根据调查收集的大量数据信息来看,省内各个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一般来说都要比东部与西部以及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要大。本文以浙江省作为出发点,利用数据分析作为支持,证明其差异的巨大并对于经济差距的产生进行剖析,探寻原因。并为缩小经济差异提出有关政策建议。

赵丹[4](2014)在《基于规划调控的生态城镇建设研究 ——以北屯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生态城镇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产物,其发展与全球能源、生态危机和城市生态问题等的出现密不可分,并被认为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蓝图。然而,以人为中心的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涉及社会、文化、经济、历史、生态等多要素的巨型复合系统。因此,生态城镇建设,一方面需要众多的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出发去研究、探索和创新,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化,即生态城镇建设;另一方面,也需要一种综合、有效的操作途径以期全面、有序的推进生态城镇建设。本文在对生态城镇理论与建设探讨的基础上,以新疆北屯市为例,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手段对城市生态系统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并以规划调控为手段,提出了相应的生态城镇建设策略。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生态城镇是人地和谐的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社会、经济、自然高效、协调的“共赢”,也是城市生态系统发展的蓝图。生态城镇建设是以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为指导,运用规划调控手段对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网、链、要素等进行调控与完善,从而构建符合生态学规律的人地和谐的人类住区。(2)城市生态系统评价与问题诊断主要是利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手段,对系统的组成、运行机制、协调度等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判定城市生态系统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中,定性分析主要是通过观察、分析解读城市生态系统中社会、经济、自然子系统的发展现状特征及问题;定量分析则是通过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综合运用数学模型等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化程度进行判定。(3)基于规划调控的生态城镇建设是从宏观(区域角度)、中观(城市角度)及微观(人的视角)三个层面对城市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相关作用关系进行研究,提出城市生态系统的调控策略,并通过构建支撑保障体系,促进生态城镇建设的发展。

周波[5](2012)在《砀山县农民培训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提出砀山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劳动力资源大县,近年来,在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水平方面做了大量的培训工作,但全县农村人口比重大、素质低,如何利用有限的培训资金发挥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把农民培训工作做出成效,真正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和文献分析相结合、调查问卷和走访座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砀山县农民培训现状进行实地调研,获取了第一手数据和资料,分析研究了农民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影响农民培训的因素,并提出农民培训的思路和对策,为有效的开展培训提供依据。全文分四章:第一章对农民培训理论做了初步探讨,概述了国内外农民培训现状。第二章研究了砀山县农民培训的现状,首先对砀山县农业概况、农村劳动力的结构状况以及现阶段的农民培训状况作了概述,其次对农民培训、培训师资、培训机构、用工单位调查问卷以及走访座谈中农民反映的问题进行了汇总并综合分析,最后在第三章将农民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五个方面:农民自身存在的问题、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管理者存在的问题、政府存在的问题以及用工单位存在的问题。第四章提出了几点培训思路和对策。(1)整合资源,建立健全农民培训长效机制(2)创新培训工作(3)提高培训质量建立多元化培训投入机制(4)完善合理、实用、有效的评价体系(5)建立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形成培训主渠道.通过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农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市场知识匮乏,参与意识淡薄、竞争能力不强,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而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力量,农民的整体科技文化素质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与否,因此农民培训工作任重而道远。(2)农民培训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增加农民收入有直接相关性。农民培训方式的多样性、时间安排合理性、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农民参与主动性等直接影响着培训效果。(3)农民培训整体办学基础薄弱,培训手段落后,直接影响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4)政府在农民培训中起主导作用,要建立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管理和运行机制,将农民培训工作提到政府部门重要议事日程,政府对农民培训的政策支持需要有持续性。

林寿彤[6](2011)在《区域土地空间综合利用研究 ——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土地空间综合利用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拓展有效空间,扩大利用范围,二是实现土地资源空间的优化配置。这两个层面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即根据特定规划目标,依靠一定技术手段,系统优化区域土地利用的规模、结构、强度和功能,得到由点、线、面、网组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最佳的土地空间格局。本文重点围绕集约节约高效利用土地,参照土地空间立法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研究提出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人口规模、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的土地空间综合利用的思路和具体对策,主要做了如下工作:第一、在借鉴我国各沿海经济区政策支持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扶持政策,包括产业支持、财政金融、土地利用、海域使用、海洋经济、港口发展、城乡一体化与人才支撑等,对于土地利用政策进行了重点描述。第二、分别从发展阶段、功能导向等角度对多个国家的土地空间利用战略进行了分析,并得到了一定的启示。第三、对蓝色经济区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在分析蓝色经济区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空间利用之间的关系。第四、对蓝色经济区土地空间利用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相应对策:首先建立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模型及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模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实际数据代入模型得到了评价结果。其次,建立了土地综合利用分区评价模型,应用此模型对蓝色经济区各区块进行了评价。最后,基于上述评价与分析提出了蓝色经济区土地空间综合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许超,王娜[7](2011)在《淮海经济区发展的政府战略管理SWOT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政府战略管理的SWOT模型,剖析了使命与价值、战略可控性、政治支持等政府战略管理SWOT模型基本要素的内涵;分析了淮海经济区SWOT模型基本要素的特点,提出了制定备选战略、战略评估和选择、战略执行等政府战略管理SWOT分析原则。

仇方道[8](2009)在《东北地区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研究》文中认为适应性分析不仅是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的一种有效分析工具,同时也为探讨产业生态系统的耦合作用机理-过程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区域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体现了发展环境变化胁迫下产业系统的调整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建构的再发展能力和动态竞争能力。因此,产业生态系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载体和内容,其适应性增强的过程是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的过程,是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矿业城市形成、发展的资源高度依赖性,使其产业生态系统显示出强烈的产业与生态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特征,推进产业与生态协调发展成为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迫切问题。东北地区是中国矿业城市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且大部分已进入资源开采中老年期,面对原有资源优势逐步丧失的现实,如何调整产业生态系统以适应已经和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增强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面临的重大而急迫的课题。论文以东北地区14个矿业城市(地级市)为研究案例,采用适应性研究范式,在对东北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特征及发育程度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定量评价了东北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能力,揭示了其适应机制,进而提出了东北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模式和调控对策,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对适应性、产业生态系统、矿业城市等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模型,认为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由资源环境系统、原生产业系统、外生产业系统和共生产业系统4个子系统组成。在此基础上,阐释了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内涵及特征,并设计出包括适应对象、适应者和适应行为在内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分析框架,为开展东北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论支撑,奠定了本文的总体研究思路和框架。(2)在阐述东北矿业城市发展概况及趋势的基础上,从资源环境基础、经济体制和宏观战略环境3个方面深入分析了东北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发展环境变化趋势。进而分析了东北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的发展特征与演化阶段,认为,结构单一、资源消耗高、结构脆弱性和功能脆弱性显着是东北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的现状特征,并认为其发展大致经历了单一产业发展阶段、产业链发展阶段、产业简单网络化阶段、循环型产业网络发展阶段等4个发展阶段。在此基础上,定量评价了其发育程度,认为东北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整体发育水平比较低;从不同资源类型看,东北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发育水平呈现冶金类>综合类>煤炭类>石油类的类型分异特征;从不同发展阶段看,呈现由中年期到老年期再到幼年期城市逐次递减的演变趋势;从空间分布看,呈现由辽宁到吉林再到黑龙江的逐渐递减的变化趋势。为开展东北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能力评价、适应机制分析及适应模式和调控对策构建提供依据。(3)基于适应性要素、适应性目的和投入产出效率等不同视角分别构建了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能力评价模型,并分别从资源类型、发展阶段、城市规模、空间格局等方面刻画了东北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能力的类型分异特征与规律,并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东北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分为4种类型,即高适应能力,协调发展类型;中适应能力,基本协调类型;低适应能力,环境优先类型;中适应能力,环境优先类型。(4)分别从战略适应性机制、结构适应性机制和环境适应性机制等3个方面揭示了东北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驱动机制,并从系统结构重组与优化视角,提出了东北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模式,即产业拓展模式、产业革新模式和产业再生模式,且根据各模式的内涵,界定了各模式的适用范围。在此基础上,基于增强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能力之目的,提出东北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调控对策。

张振兴,仇方道[9](2008)在《基于县域尺度的淮海经济区经济空间格局演变》文中研究表明基于淮海经济区1995、2000、2005年的县域经济发展数据和图形数据,以县域为研究单元,对淮海经济区近10年的经济发展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分析了淮海经济区近十年的经济发展出现的趋势,表明淮海经济区各县域经济不断发展,但是区域内部出现了极化现象,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低发展水平县域的数量占县域总数的66%,且大部分位于西部地区,区域出现了东西分化现象;区域发展核心轴线逐步形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力量。区域内部交通干线对经济区经济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交通网络的形成可以促进区域差异的缩小。

蔡芳基[10](2000)在《淮海经济区及其发展政策研究》文中提出淮海经济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本区域历史悠久,区位重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发展前景良好。本文基于宏观经济情况和区内发展实际,提出了淮海经济区进一步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探讨了经济发展区域化的新趋势下,淮海经济区不断发展的有关问题。

二、淮海经济区及其发展政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淮海经济区及其发展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中政府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2 区域间政府合作的相关概念
    2.1 基本概念与理论
    2.2 区域经济发展中政府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3 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中政府合作的现状及问题
    3.1 淮海经济区发展的概况
    3.2 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中政府合作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4 国内外政府间合作的实践与启示
    4.1 国内政府间合作的实践与启示
    4.2 国外政府间合作的实践与启示
5 推进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中政府合作的建议
    5.1 建立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中政府合作机制
    5.2 推进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中政府合作内容
    5.3 完善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中政府合作模式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淮海经济区发展的政治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评析
    1.3 研究路径和方法
    1.4 研究难点和预期创新点
2 淮海经济区发展政治战略研究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淮海经济区的概念
    2.2 政治战略的概念
    2.3 淮海经济区发展战略的政治基础
3 淮海经济区发展的政治战略历史及演变
    3.1 九州时期的政治博弈
    3.2 徐州府的帝制安排
    3.3 淮海战役的历史战略
    3.4 东部洼地崛起战略
4 淮海经济区发展的政治战略出现的问题
    4.1 区域发展的政治战略高度不够
    4.2 区域发展的政治战略不清晰
    4.3 区域发展的政治战略碎片化
    4.4 区域发展的政治战略达成性不足
5 淮海经济区发展的政治战略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5.1 政治战略缺少国家层面的统一规划引导
    5.2 政治战略受到行政区域划分的制约
    5.3 政治战略忽视了区域整体性建设
    5.4 各成员市对中心城市的政治认同度较低
6 区域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经验借鉴
    6.1 中国东部城市群发展的经验借鉴
    6.2 西方发达国家城市群发展的经验借鉴
    6.3 国内外经济区发展经验的启发
7 淮海经济区发展的政治战略的对策建议
    7.1 将区域政治战略列入国家总体发展规划
    7.2 理顺区域行政区划体制
    7.3 加强区域协调发展建设
    7.4 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力
8 结语
参考文献
阅读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基于规划调控的生态城镇建设研究 ——以北屯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归纳总结生态城镇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
        1.2.2 探寻生态城镇建设的内涵与技术方法的创新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 生态城镇理论研究与实践综述
        1.4.1 国外生态城镇理论与实践研究现状
        1.4.2 国内生态城镇理论与实践研究现状
        1.4.3 小结
    1.5 研究的思路、内容和框架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框架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分析法
        1.6.2 案例研究法
        1.6.3 实地调查法
        1.6.4 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第二章 生态城镇与生态城镇建设研究
    2.1 研究的基础理论
        2.1.1 生态学理论
        2.1.2 共生理论
        2.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4 循环经济理论
    2.2 生态城镇内涵的认知
        2.2.1 生态城镇的概念
        2.2.2 生态城镇的特征
        2.2.3 生态城镇的构成及运行
    2.3 生态城镇建设的内涵
        2.3.1 生态城镇建设的概念
        2.3.2 生态城镇建设的原则
        2.3.3 生态城镇建设的步骤及内容
第三章 北屯市城市发展现状解读
    3.1 北屯市城市建设现状
        3.1.1 北屯市简介
        3.1.2 北屯市发展现状
    3.2 北屯市城市发展的优势与不足
        3.2.1 发展优势
        3.2.2 存在不足
    3.3 北屯市建设生态城镇的必要性分析
        3.3.1 生态城镇是北屯市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
        3.3.2 生态城镇是北屯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四章 北屯市城市生态系统评价与问题诊断
    4.1 评价的概念与意义
    4.2 北屯市城市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2.2 指标体系筛选、构建及标准值的确定
    4.3 评价方法的选择及各级指标的计算
        4.3.1 评价方法的选择和模型建立
        4.3.2 指标权重的确定
    4.4 评价结果与城市生态系统问题诊断
        4.4.1 数据来源及整理
        4.4.2 评价指标的权重
        4.4.3 评价结果
        4.4.4 北屯市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学分析
第五章 基于规划调控的北屯市生态城镇建设研究
    5.1 规划调控的内涵
        5.1.1 规划调控的概念
        5.1.2 规划调控的内容
        5.1.3 规划调控对生态城镇建设的意义
    5.2 生态城镇建设的规划调控策略研究
        5.2.1 宏观层面的规划调控策略研究
        5.2.2 中观层面的规划调控策略研究
        5.2.3 微观层面的规划调控策略研究
        5.2.4 小结
    5.3 基于规划调控的北屯市生态城镇建设策略
        5.3.1 宏观层面的规划调控策略
        5.3.2 中观层面的规划调控策略
        5.3.3 微观层面的规划调控策略
第六章 生态城镇建设的技术及管理支撑体系构建
    6.1 政府职能及生态机制的认知创新
        6.1.1 推进生态城镇建设的管理体系建设
        6.1.2 加快生态城镇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
        6.1.3 完善生态城镇建设的相关法律制度
        6.1.4 构建生态城镇建设的资金保障机制
        6.1.5 加快生态城镇建设的配套系统规划
    6.2 生态型科学技术方法的创新应用
    6.3 公众参与方式和机制的培育畅想
        6.3.1 加强生态城镇建设的政策宣传教育力度
        6.3.2 加快生态城镇建设的公众参与平台建设
第七章 结论
    7.1 结论
    7.2 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砀山县农民培训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农民培训的现状
        1.2.2 国内农民培训研究现状
        1.2.3 目前我国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
    1.3 论文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砀山县概况
    2.1 砀山县农业概况
    2.2 砀山县农村劳动力结构状况
    2.3 砀山县农民培训情况
        2.3.1 农业部门培训项目
        2.3.2 人社部门培训项目
第三章 砀山县农民培训现状及分析
    3.1 砀山县农民培训问卷调查设计
        3.1.1 研究范围
        3.1.2 调查的时间
        3.1.3 调查的方式
        3.1.4 问卷回收情况
    3.2 调查结果分析
        3.2.1 调查对象的年龄分析
        3.2.2 农民文化素质状况
        3.2.3 农民培训方式
        3.2.4 培训时间、地点
        3.2.5 农民培训师资队伍
        3.2.6 培训机构
        3.2.7 农民对培训需求呈现多样性
        3.2.8 农民对培训效果总体评价
        3.2.9 农民培训对组织化程度的影响
        3.2.10 用工单位培训情况
第四章 砀山县农民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4.1 农民自身存在的问题
        4.1.1 农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不高
        4.1.2 农民对培训缺乏全面认识
        4.1.3 农民培训潜在需求大
    4.2 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
        4.2.1 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够强
        4.2.2 师资力量薄弱
        4.2.3 农民培训基础设施有待改善
    4.3 管理者存在的问题
    4.4 政府存在的问题
        4.4.1 缺乏统筹协调机制
        4.4.2 基层缺乏有效宣传、引导机制
        4.4.3 政府对农民培训的经费投入不足、缺乏持续性
    4.5 用工单位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砀山县农民培训发展对策
    5.1 整合培训资源,建立健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5.2 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
    5.3 建立多元化培训投入机制
    5.4 完善合理、实用、有效的评价体系
    5.5 建立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形成培训主渠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6)区域土地空间综合利用研究 ——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主要内容
        1.2.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理论研究综述
    2.1 概念简述
    2.2 国外研究的主要观点及成果
    2.3 国内研究的主要观点及成果
        2.3.1 开发区、经济区土地利用研究
        2.3.2 土地资源优化研究
第三章 沿海经济区政策支持研究
    3.1 各沿海经济区的政策支持与发展经验
        3.1.1 各种“先行先试权”
        3.1.2 政策性支持
        3.1.3 各省关于沿海经济区的政策支持
        3.1.4 各沿海经济区的政策特点
    3.2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扶持政策
        3.2.1 产业支持政策
        3.2.2 财政金融支持政策
        3.2.3 土地利用政策建议
        3.2.4 海域使用政策
        3.2.5 海洋经济政策
        3.2.6 沿海港口发展政策
        3.2.7 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政策
        3.2.8 科技人才开发政策
第四章 国内外土地空间利用战略及启示
    4.1 不同发展阶段的土地空间利用战略
    4.2 不同功能导向的土地空间利用战略
    4.3 不同国家或地区土地利用战略启示
第五章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关系研究
    5.1 区域土地综合利用状况与面临形势
        5.1.1 土地资源禀赋与综合利用现状
        5.1.2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5.1.3 土地空间综合利用的特点
        5.1.4 土地空间综合利用面临的形势
    5.2 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空间综合利用
        5.2.1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态势
        5.2.2 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空间综合利用的关系
        5.2.3 区域经济增长及建设用地需求预测
        5.2.4 土地空间综合利用的目标与重点
第六章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土地空间综合利用评价及对策建议
    6.1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与潜力分析
        6.1.1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评价
        6.1.2 土地集约利用潜力预测
        6.1.3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存在问题
    6.2 土地综合利用分区与空间战略
        6.2.1 土地综合利用分区的原则与依据
        6.2.2 土地综合利用分区过程
        6.2.3 土地综合利用分区结果及用地方向
        6.2.4 土地综合利用空间战略
    6.3 土地空间综合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6.3.1 完善空间立法与规划,加强土地空间管制
        6.3.2 发掘土地潜力,拓展利用空间
        6.3.3 制定约束门槛,促进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
        6.3.4 开拓海陆一体空间,实现海陆联动发展
        6.3.5 加强土地储备,建立共享信息平台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东北地区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一、适应性国内外研究进展
        二、产业生态系统国内外研究进展
        三、矿业城市国内外研究进展
        四、东北地区矿业城市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基础和方法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二章 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分析的理论问题
    第一节 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内涵及组成
        一、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的概念
        二、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的组成模型
        三、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基本组成
    第二节 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一、适应性的内涵
        二、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的基本内涵
        三、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分析的基本理论
        一、产业生态学理论
        二、循环经济理论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四、系统理论
    第四节 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分析的理论框架
第三章 东北地区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的形成与演化
    第一节 东北地区矿业城市发展概况
        一、矿业城市研究对象选取
        二、矿业城市发展概况与趋势
    第二节 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发展环境及演化
        一、资源环境基础:优势趋于劣化
        二、经济体制环境:由计划体制转向市场体制
        三、宏观战略环境:区域均衡战略-重点发展战略-统筹区域发展
    第三节 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现状特征及演化
        一、现状特征
        二、演化特征
    第四节 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发育评价
        一、资源环境系统发育评价
        二、原生产业系统发育评价
        三、外生产业系统发育评价
        四、共生产业系统发育评价
        五、产业系统总体发育评价
第四章 东北地区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能力评价
    第一节 适应能力评价意义、原则及总体框架
        一、适应能力评价的意义
        二、适应能力评价的特点和内容
        三、适应能力评价原则
        四、适应能力评价的总体框架
    第二节 基于适应性要素的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能力评价
        一、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二、评价方法及模型构建
        三、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能力特征分析
        四、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能力类型划分
    第三节 基于适应性目标的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能力评价
        一、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目标取向
        二、生态经济效率评价模型构建
        三、基于生态经济效率的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四、基于生态经济效率的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能力特征分析
    第四节 基于发展效率的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能力评价
        一、研究方法
        二、评价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三、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发展效率演变特征
第五章 东北地区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机制
    第一节 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机制内涵及要素构成
        一、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机制的界定
        二、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机制的产生过程
        三、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机制构成要素
    第二节 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战略适应性机制
        一、战略适应性机制构成框架
        二、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发展战略演化过程
        三、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战略适应性演化的连续性机制
        四、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战略适应性演化的创新性机制
        五、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战略适应性演化的差异化机制
    第三节 矿业产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结构适应性机制
        一、产业生态系统结构适应性内涵
        二、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结构适应性的继承机制
        三、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结构适应性的引导机制
        四、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结构适应性的推动机制
        五、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结构适应性的突变机制
        六、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结构适应性的差别化机制
    第四节 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环境适应性机制
        一、产业生态系统环境适应性机制内涵
        二、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环境适应性的胁迫机制
        三、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环境适应性的引导机制
        四、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环境适应性的内生机制
第六章 东北地区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模式
    第一节 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模式内涵及特征
        一、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模式内涵
        二、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模式特征
        三、构建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模式的目标
    第二节 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模式类型
        一、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模式选择的原则
        二、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模式类型
第七章 东北地区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发展调控对策
    第一节 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战略适应性调控对策
        一、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战略适应的基本思路
        二、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战略适应性调控对策
    第二节 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结构适应性调控对策
        一、推进产业系统结构多元化,降低系统结构易损性和敏感性
        二、推进产业系统结构升级,增强系统结构稳定性
        三、健全产业系统调控机制,提高系统结构适应能力
    第三节 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环境适应性调控对策
        一、加强生态环境整治力度,降低生态环境系统易损性和敏感性
        二、推进产业生态化转型,增强生态环境系统稳定性
        三、建立健全环境管理调控体系,提高生态环境系统弹性
第八章 结论
    一、基本结论
    二、主要创新点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9)基于县域尺度的淮海经济区经济空间格局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研究区域概况
2 研究方法
3 淮海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现状特征分析
    3.1 区域经济发展呈“井”字型轴线
    3.2 区域经济整体呈东高西低格局
    3.3 区域经济格局呈现以鲁南为核心向周边降低趋势
    3.4“金字塔”型式的区域经济差异模式显着
4 淮海经济区空间格局演变趋势
    4.1“金字塔”型式的区域经济差异模式出现缓慢变化
    4.2 县域经济极化现象加剧
    4.3 京沪铁路核心地位得到加强
    4.4 淮海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
5 讨论

四、淮海经济区及其发展政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中政府合作研究[D]. 马明珠.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9)
  • [2]淮海经济区发展的政治战略研究[D]. 韩世静.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9)
  • [3]浙江省地区经济实力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蔡子楚,陈建印. 时代金融, 2017(35)
  • [4]基于规划调控的生态城镇建设研究 ——以北屯市为例[D]. 赵丹. 西北大学, 2014(08)
  • [5]砀山县农民培训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 周波.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06)
  • [6]区域土地空间综合利用研究 ——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例[D]. 林寿彤. 天津大学, 2011(06)
  • [7]淮海经济区发展的政府战略管理SWOT分析[J]. 许超,王娜. 中国经贸导刊, 2011(09)
  • [8]东北地区矿业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研究[D]. 仇方道. 东北师范大学, 2009(07)
  • [9]基于县域尺度的淮海经济区经济空间格局演变[J]. 张振兴,仇方道.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8(02)
  • [10]淮海经济区及其发展政策研究[J]. 蔡芳基.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4)

标签:;  ;  ;  ;  ;  

淮海经济区及其发展政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