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小城镇规划是实施大战略的前提

做好小城镇规划是实施大战略的前提

一、做好小城镇规划是实施大战略的前提(论文文献综述)

阮智杰[1](2020)在《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北京乡镇统筹空间治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集体土地制度改革积极推进,集体建设用地逐渐成为城乡发展的重要后备空间,政府也更加重视镇村地区的存量空间治理问题。北京乡镇统筹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以下简称“乡镇统筹”)是存量空间治理的重要方式,也是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探索,它聚焦了城乡制度的二元差异,在农村产权体制改革、城乡发展体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功能。由于忽视对制度成本的研究,乡镇统筹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影响空间治理的成效,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首先,论文梳理了我国集体建设用地规划和乡镇统筹等相关研究,指出当前研究鲜有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对乡镇统筹系统性的制度研究仍然不足,因此确立新制度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和研究切入点。其次,基于乡镇统筹的历史回溯,用制度变迁理论解释“诱制性-强制性”变迁过程,指出制度变迁过程存在的路径依赖,因而形成了制度成本。通过阐述乡镇统筹对空间治理的作用路径,说明制度成本阻碍了空间治理成效。再次,通过北京市D镇的案例考察,详细分析制度运行的问题,提炼乡镇统筹存在的共性问题,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制度成本。一方面,用博弈关系理论分析人的利益协调的问题。另一方面,用交易费用理论分析制度响应能力不足的问题。最后,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乡镇统筹空间治理的建议,其中包括对乡镇统筹本身的思路调整和创新方向,以及对空间规划体系在规划制定、实施、管理、监督等方面的改进提升建议,并讨论了相关的政策配套。

刘真[2](2020)在《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研究》文中认为城乡关系是事关国家发展全局的重要经济社会关系。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乡关系不断打破以往分离、对立的不平衡发展状态,逐步走向和谐、统一的平衡发展态势,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也逐渐被松动。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重视农村经济发展,城乡关系问题再次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是新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对我国城乡关系作出的新的历史定位,是继“城乡统筹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之后对我国城乡关系的又一重大调整,对于今后我国经济发展所作出的规划和部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城乡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化、综合性的重大发展战略,其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着重从理论逻辑演进和实践路径两方面进行探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于城乡关系的改善不断进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总体而言,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城乡二元结构仍未完全破除,城乡之间要素流动受阻、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依然突出,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障碍尚未得到根除,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着力破除阻碍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形成工业和农业相互帮扶促发展、城市和乡村相互支持促进步的社会共同繁荣的新局面。本文主要从五个部分对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进行论述。第一部分:绪论。该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选题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及不足之处。第二部分:城乡融合发展问题的一般概述。本部分首先界定了城市、乡村和城乡融合发展这三个概念,然后分别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三个方面论述城乡融合发展的必要性。第三部分: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首先梳理并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城乡关系思想中城乡分离、对立的原因以及未来城乡关系发展的趋势,为本文提供理论支撑;其次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五届领导人对于城乡关系的重要认识和举措进行梳理,明确我国城乡关系理论的演变逻辑。第四部分: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状况。首先论述现阶段中国城乡融合发展分别在户籍制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保障这三个方面取得的新进展。其次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指出现阶段城乡融合发展仍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完善的地方。第五部分: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首先从五个方面论述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其次从健全制度保障、完善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内在动力三个方面来具体阐述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赵甜[3](2019)在《NX水务投资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由于经济体制的遗留下原因,供水企业具有一定的垄断性,缺少竞争,排水工作通常由事业编制的单位来监督和管理。尤其对于水资源,稀缺性特别大,而且由于行业垄断产生巨额效益,引来了无数的投资者,谁能够在这一区域内获得一席之地,谁就能够在未来经济发展中获得较为稳定丰硕的收益,NX水务投资公司在这种机遇下投资成立,不仅面临着水务事业发展巨大的利润空间,而且其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企业从战略管理的角度,重新评估环境和自己的资源,确定企业未来长期发展的策略,而不是被动的根据环境和政策的需要做出改变,而是主动寻求自我发展道路。企业战略长时间的积累和实践,已经完整、较为系统,这成为指导企业发展的纲领性理论。论文在分析NX水务投资公司市场环境、投资北京的前提下,研究企业适应市场需要所做出的整体和长期发展策略问题,对未来做出设想和规划。本文以宁夏市一家水务企业-NX水务投资集团公司为研究对象。该公司作为一个区域性自然垄断企业,缺乏系统的公司战略和发展规划,不能在人们巨大的水务市场需求情况下,亟须加快战略转型以加入市场化改革的潮流。随着我国水务市场的日益开放,从事水务行业业务的各家企业势必竞争更加激烈,这就决定了那些传统的小型水务企业因业务量减少、市场份额降低,更加不利于发挥其自身的规模效应。本文首先说明了选题背景、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以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同时,通过论述战略管理研究动态与实践,在对国内水务行业和NX水务投资集团公司的发展状况与市场态势进行深入剖析的前提下,以当前我国水务市场化为研究背景,依据水务产业发展战略的理论和政策,运用PEST、SWOT等工具对NX水务投资集团公司外部环境和内部能力进行分析,找出了NX水务投资集团公司所处环境中的机遇和威胁,以及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明确了 NX水务投资集团公司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方向,制定出发展战略并提出了实施保障措施。通过对该集团公司详细的战略分析和战略匹配,为NX水务投资集团公司的发展找到准确定位,确定了企业发展战略总体目标,提出了一些会产生特效的增长性总体战略,在此基础上制定出该集团公司实现发展战略规划所应该采取的具体实施措施。

陈海晏[4](2019)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昭通市永善县中学体育资源配置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昭通市永善县是一个位于金沙江畔的小城,被江河切割后,地势支离破碎,区内海拔高低悬殊较大,因位于山区,地势险峻,交通不变,导致当地过去经济非常贫穷落后,本县区内有海拔较高的高寒少数民族地区,有低海拔的江边乡野,县城海拔较低,气候炎热。目前,随着时代的发展,“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以及大型水电站溪洛渡水电站的修建,带动了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居民生产、生活水平提高,思想意识转变:重视教育、重视健康、爱好运动等意识提高,以至于对优质体育资源的需求增大。尤其是乡镇中学体育资源还未达到国家配置标准,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为实现城乡中学体育资源优化配置,均衡发展,资源共享,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等方法对永善县“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城乡中学体育资源优化配置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城乡多方面差异的存在,使得城乡体育资源配置状态表现出不均衡化现象,资源共享不足,如人力资源配置数量与质量存在城区多而优、乡村不足,场地器材资源的配置、经费资源配置、信息资源配置等方面城区都处于优势状态,如今,乡镇中学体育资源配置在不断改善,但即使有改善,与城区中学比较相对匮乏是不争的事实。且在资源的共享方面推行力度小,协同不到位,落实不到位。其他还存在许多不足的方面,本文将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结合当地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因素等之间的相互关系,尝试分析其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究并提出了永善县学校体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发展、资源共享不足的对策措施。进而促进永善县中学体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科学化、均衡化发展。本文对于永善县城乡体育资源配置不均衡、资源共享不足的状况下,对“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永善县学校体育资源的配置现状作了调查,尝试分析并提出建议:“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永善县中学体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正常运行既需要良好的市场机制,也需要政府有效的政策引导。使其体育教育教学水平、体育运动成绩、体质健康水平更上一层楼

张茜[5](2019)在《祖庵特色小镇旅游形象定位及传播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祖庵镇位于秦岭北麓,是西安市西南郊的一个历史文化遗存丰厚、生态环境优美的特色小镇。目前小镇的旅游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明确的旅游形象定位和传播策略。本文基于祖庵特色小镇的建设需要,根据祖庵镇资源现状,利用田野踏查和调查研究等方法,分析梳理祖庵镇的资源特色、旅游发展现状、旅游形象现状和传播现状等内容,为祖庵镇设定了以道教和生态为基础的旅游形象定位,并制定了科学高效的传播策略。绪论部分简单介绍了选题的背景、意义、难点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梳理了祖庵镇的旅游资源,包括道教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第三部分通过问卷、访谈、观察等方法,仔细描述了祖庵镇旅游的发展现状、形象感知现状和传播现状,并指出其不足之处。第四部分运用旅游形象定位的基础理论,从主体、受众、市场三方面剖析了影响形象定位的因素,进而确定“道教文化休闲旅游小镇”作为祖庵镇旅游形象的整体定位,同时也确定了祖庵镇的现实、媒体和感知形象定位,并以一致性、独特性(排他性)、兼容性、公众导向性、间接性、延展性与前瞻可操作性为指标,对祖庵镇旅游形象定位的合理性进行了检测,随后设计了祖庵镇旅游形象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第五部分从传播主体、受众、媒介、内容等角度入手,制定切实可行的传播策略,为祖庵镇旅游形象的传播建言献策,以期打造旅游形象鲜明、特色突出的文化小镇,弘扬中华文化,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

曹俊华[6](2018)在《旅游导向下秦巴山地安康恒口商贸古镇空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古镇旅游在新时代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下,逐渐成为大众外出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秦巴山区部分商贸古镇也因此得到复兴。在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要求下,安康市以旅游为契机,依托旅游带动扶贫,一方面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动了对古镇文化遗产的保护。在此背景下,本文从旅游视角,选取商贸型古镇作为研究类型,以陕西安康恒口古镇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古镇当前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对其空间形态与旅游资源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保护与更新策略。本文主要分为基础研究和主体研究两大部分,基础研究包括第一、二章,第一章首先阐述了有关当前秦巴山区古镇旅游与旅游扶贫、特色小镇建设、新型城镇化、文化线路遗产申遗背景下秦巴山区商贸古镇价值认知等相关研究背景,其次分析了古镇保护发展历程、古镇旅游研究状况与秦巴山地当前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对商贸古镇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章以恒口商贸古镇的形成背景为研究中心,从宏观到微观,首先分析了我国古镇的分类,商贸古镇的形成环境与原因,接着,研究了秦巴山区商贸古镇的形成环境与2条主要商贸路线,并分析了秦巴山区商贸古镇当前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契机,最后,以恒口古镇为中心,详细阐述了其形成环境,发展历史、保护状况等,深入剖析了古镇当前社会发展面临的4个主要问题,并对古镇的旅游潜力做了仔细研究与分析,构建了恒口古镇旅游竞争力模型。主体研究主要包括第三、四、五章,研究的核心是恒口商贸古镇的空间形态与旅游导向下空间保护与更新策略。第三章分析了与古镇空间相关性的两个主要因素,即经济形态与区域意识文化形态,并阐述了旅游与空间相关性因素之间的关系,为第四、五章做铺垫。第四章研究了3个主要问题:商贸职能对古镇空间的影响、古镇空间形态以及社会发展过程中古镇空间面临的主要问题。商贸职能对古镇空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古镇选址、古镇形态、街巷与民居空间四个方面。古镇空间形态研究,从宏观到微观,主要包括古镇选址、构成要素与防御、古镇形态的演变、山水格局、街巷格局、典型节点与民居空间。恒口古镇社会发展过程中,空间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包括旅游业引入后传统空间功能的滞后、商贸职能衰退过程中传统空间的空废、城镇化建设中传统空间感知度的降低、建筑本体遭损坏。第五章以旅游导向下古镇空间保护与更新为研究重点,也是本文的核心,首先对古镇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分析了其价值要素,接着采用《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和AHP法分别构建了古镇旅游资源价值评价体系,在评价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绘制出古镇旅游资源价值复合图,为下文空间保护与更新提供指导。古镇空间保护与更新从宏观到微观,主要包括山水格局、古镇形态、街巷、典型节点和单体建筑空间。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语部分。恒口古镇空间保护与更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本文从旅游视角提出相关策略,一方面希望能补充当前研究的不足,为古镇的发展提供相关理论依据,并为秦巴山区其他古镇空间保护与更新提供参考,另一方面,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唤起相关方面加强对秦巴山区村镇聚落的研究与保护力度。

李建中[7](2018)在《齐河县外围乡镇城镇化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新型城镇化是新时期我国的重大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我国城镇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无论全国,还是局部,城镇化均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齐河县,作为县域经济的代表,中心与外围城镇化发展也存在失衡问题,外围乡镇城镇化水平明显滞后。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剖析齐河县外围乡镇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同时,期望为县域外围乡镇城镇化发展问题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通过调查分析,本研究发现,齐河县外围乡镇城镇化建设存在城镇功能不完善、地方政府主导有偏颇、农民缺少城镇化积极性、农民权益受到侵害、城镇化可持续性差等问题。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较为复杂,主要是受到基层城镇化主导者和农民认识水平的制约,受到城乡二元体制、户籍、土地等政策体制机制的影响,以及受到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制约。本研究在遵循科学发展观、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下,建议在齐河县外围乡镇城镇化过程中,首先继续坚持政府主导,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主导科学规划、锐意改革;第二凸显农民主体地位,多措唤醒农民的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和创造意愿,充分保障农民利益,让农民充分享受国家发展成果;第三实现产业支撑,因地制宜,多元发展,做大做强现代化农业;第四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自然环境诱人、社会环境留人、文化环境塑人等农村城镇化目标。农村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而县域外围乡镇的城镇化是农村城镇化的难点。本研究关于外围乡镇城镇化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对丰富农村城镇化理论有重要的意义,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而且为解决外围乡镇城镇化发展困境提供了重要参考,并有助于加快实现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等国家战略目标。

李骞[8](2018)在《兰州历史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创新规划模式研究 ——以榆中县青城古镇为例》文中指出我国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特色小镇的兴起是历史选择的结果,特色小镇作为新兴事物,近几年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开展,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风口,各个领域都开始关注特色小镇的建设进展,目前学术界对特色小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定义、产业方向、创建方式、政策保障等方面,并没有太多涉及规划模式方面的研究,而规划模式的创新是一个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其创新的动力源自于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需求。特色小镇规划作为新事物,应该有别于传统的小城镇规划,凸显地域特色,注重规划落地实施,因此有必要为其探寻一种适合的规划模式。兰州是甘肃的省会,特色小镇应该是依托省会城市的“大都市周边型小城镇”,在其生长形成和发展壮大过程中,始终离不开大城市兰州的自然基础、经济辐射和文化渗透。青城镇、河口镇、金崖镇、连城镇、红城镇、武胜驿镇、阿干镇、八里镇等,这些镇都有较好历史人文旅游资源,可以依托历史文化来建设特色小镇,而兰州历史文化旅游特色小镇有着其特殊性,研究创新规划模式对于增强历史文化旅游特色小镇的综合竞争力,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青城古镇作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区位特色、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后,对其自身发展的优势进行归纳分析,并对以往的规划进展进行回顾,评析其内容,探究这些规划所存在的问题,找到导致问题出现的本质内因,在此基础上提出青城镇历史文化旅游特色小镇规划的创新模式。创新规划的思想引入主要是从与特色小镇密切相关的一些新理论、新思想入手,进行归纳总结,让其来指导青城古镇特色小镇的规划,解决了青城镇特色小镇规划“往哪走”的问题;创新规划的核心内容在对现有规划内容评析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针对性的提出了规划总则、原则和内容,解决了青城古镇特色小镇规划“做什么”的问题;创新规划的编制导则借鉴现行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从规划编制的技术角度为青城古镇特色小镇规划给予规定,提出组织机制,规划成果和编制程序的要求,解决了青城古镇特色小镇规划“怎么做”的问题。最后将研究成果进行推广,为兰州其他历史文化旅游特色小镇提出创新规划策略,使特色小镇规划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对本土的历史文化的分析和凝练,在规划中使特色小镇的主题更加鲜明,从而使历史文化旅游特色小镇成为兰州新的经济增长点。

解静[9](2016)在《长江经济带背景下湖北省滨江小城镇形态演变研究》文中指出中部崛起战略、“十三五规划”等相关的国家或省域层面的战略都为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强调了发展小城镇,特别是重点镇和中心镇。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总体规划实施至今已有五年之久,滨江小城镇形态出现了剧烈演变。湖北滨江小城镇的发展对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具有重要作用,而对滨江小城镇形态演变的研究对湖北小城镇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文章首先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等,对小城镇、滨江小城镇、城镇形态的概念进行了定义,系统地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城镇形态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另外,梳理了湖北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后国内关于湖北长江经济带的研究。其次,文章通过分析湖北长江经济带内滨江小城镇的概况、滨江小城镇的发展特点,从城镇规模、经济区位环境、地形地貌条件等方面选取了四个代表性的重点镇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为宜都市枝城镇、监利县白螺镇、嘉鱼县潘家湾镇、蕲春县蕲州镇。以四个滨江小城镇为实例,对比分析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前后滨江小城镇的形态演变,归纳总结滨江小城镇形态演变的影响因素,并探讨了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对滨江小城镇形态演变产生的驱动力,以及滨江小城镇形态演变模式和滨江小城镇区域一体化的类型。文章最后探讨了滨江小城镇形态演变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为实现城镇形态的可持续性发展,提出了滨江小城镇形态演变的优化对策,以及滨江小城镇一体化发展的优化建议。

李奇[10](2015)在《海峡两岸城乡统筹发展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乡统筹发展作为整个人类历史和社会进程的一部分,历来都受到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高度重视。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中,既有城市和乡村自发的客观发展过程,也有人类适时干预的主观发展过程。从某一角度来说,整个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城市和乡村不断的自我统筹发展和人为统筹发展的过程,因此,海峡两岸的城乡统筹发展也不例外。海峡两岸自1949年国民党政权迁台后,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下特殊的城乡统筹发展历程。虽然海峡两岸的社会制度不同,而且还有近40年处于隔绝状态,但是海峡两岸在城乡统筹发展方面却有许多相通和共同的地方。经过60多年的发展,海峡两岸的城乡统筹发展都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尤其是台湾地区的城乡统筹发展,已进入了较为成熟的阶段,其中许多经验都值得大陆地区学习和借鉴,这也正是本论文的立意之处。在海峡两岸城乡统筹发展的历程中,都经历了大致相同的阶段,也就是萌芽认知、探索学习和发展提高三个阶段,而且每个阶段的过程和内容基本上大同小异,只是二者在各个发展阶段的时间先后、阶段长短方面有所不同。为达到城乡自然和谐的统筹发展,海峡两岸的相关部门在城乡发展的各个阶段分别制订了不同的政策,以提高和加快海峡两岸城乡统筹发展的进程和质量。这些政策既包括各种法律法规,如海峡两岸都出台的《土地法》,大陆地区的《城乡规划法》、台湾地区的《都市计划法》等等;也包括政府部门的各项政策性法规,如台湾地区的《农村再生条例》、《都市更新条例》,大陆地区历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国务院及各部委下发的有关城乡发展的各种意见、通知等等。为使这些政策能够有效地贯彻执行,海峡两岸分别制订了相应的各种城乡统筹发展措施,这些措施既包括战略性、长远性的措施,也包括战术性、中短期的措施。而且这些措施有的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对海峡两岸的城乡统筹发展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当然有些措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没有实施或者未完全实施。在这些政策的指导下,通过实施各种有效的措施,目前海峡两岸的城乡统筹发展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海峡两岸的城乡居民提供了较为适宜和舒服的生活环境、生产环境和生态环境。当然,其中有些方面的发展仍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也在所难免。这些政策的制订、措施的出台都需要有一定的理论作指导,否则没有一个完整或者系统的理论,任何政策的制订都只能成为无源之水,任何措施的实施也都只能最终沦为空谈。由于海峡两岸的城乡统筹发展理论基本上都是学习、借鉴国外的城乡统筹发展理论,所以这些理论在本质上都有一定的相通之处。海峡两岸的城乡统筹发展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深化,逐渐形成了比较适合各自的一套理论体系。特别是台湾地区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和系统的几个重要理论,这些理论对促进大陆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理论的进一步提高和成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而大陆地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城乡统筹发展理论的基础上,也形成了一套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城乡统筹理论。因此,本文通过对海峡两岸城乡统筹发展理论的比较研究,以及对海峡两岸城乡统筹发展历程、法规政策、发展现状等方面的比较,提出了一个既有台湾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理论优点、又有大陆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理论长处的新的城乡统筹理论,希望能够为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大陆地区的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一个较为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城乡统筹发展理论。并期待在这个新的理论指导下,大陆地区能够抓住城乡统筹发展的大好机遇,使大陆地区的城乡统筹发展不断地得到提高和完善,为大陆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为大陆地区最终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城乡居民真正享有同等待遇提供一个参考和建言。

二、做好小城镇规划是实施大战略的前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做好小城镇规划是实施大战略的前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北京乡镇统筹空间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 核心概念
    1.3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难点创新点
        1.5.1 研究难点
        1.5.2 研究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文献综述与主要理论
    2.1 文献综述
        2.1.1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流转与利用研究
        2.1.2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北京乡镇统筹研究
        2.1.3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的政策法规演变梳理
        2.1.4 研究评述
    2.2 主要理论
        2.2.1 制度变迁及路径依赖理论
        2.2.2 博弈理论
        2.2.3 交易费用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北京乡镇统筹的历程回溯与制度安排
    3.1 北京乡镇统筹的历程回溯
        3.1.1 2014年前的自主探索
        3.1.2 2014年后的政府试点与改革
        3.1.3 探索经验的制度化修正
    3.2 北京乡镇统筹的制度安排
        3.2.1 北京乡镇统筹的主要内容
        3.2.2 北京乡镇统筹的主要阶段
    3.3 本章小节
第4章 北京乡镇统筹的制度变迁与空间作用分析
    4.1 北京乡镇统筹的制度变迁与制度成本
        4.1.1 乡镇统筹与集体建设用地流转
        4.1.2 制度变迁: 从诱制性变迁到强制性变迁
        4.1.3 制度成本: 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4.2 北京乡镇统筹对空间治理的作用路径
        4.2.1 减量提质: 首都内涵的功能结构优化
        4.2.2 地权改革: 镇村联动的土地配置优化
        4.2.3 统分结合: 集中集约的土地利用增效
    4.3 北京乡镇统筹的空间治理内涵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北京乡镇统筹的案例考察与制度成本分析
    5.1 制度运行问题: 基于北京市D镇的案例考察
        5.1.1 弹性不足的土地发展权配置方式
        5.1.2 过于单一的统筹工具和土地流转
        5.1.3 土地集体权属中的复杂利益诉求
        5.1.4 尚不健全的政策配套条件
    5.2 共性问题提炼与研究理论选择
    5.3 基于博弈关系理论的利益协调分析
        5.3.1 利益及其相关者界定
        5.3.2 博弈主体的行动逻辑和目标
        5.3.3 乡镇统筹的博弈关系分析
        5.3.4 博弈关系分析对空间治理的启示
    5.4 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制度响应分析
        5.4.1 资产专用性
        5.4.2 交易不确定性
        5.4.3 交易发生的频率
        5.4.4 交易费用对空间治理的启示
    5.5 本章小节
第6章 北京乡镇统筹的空间治理建议
    6.1 创新规划统筹模式
        6.1.1 加强统筹的集中管理,稳定制度运行环境
        6.1.2 探索“分散统筹”模式,提高制度响应能力
        6.1.3 丰富统筹的用地类型,做大统筹利益总量
    6.2 健全规划编制机制
        6.2.1 对接空间规划体系,稳定各层级规划编制内容
        6.2.2 完善规划编制技术,弹性响应乡镇差异条件
        6.2.3 确立圈层管控目标,差异化引导功能品质提升
    6.3 完善规划管理体制
        6.3.1 完善规划建设管理制度,明确各层级审批主体
        6.3.2 创新用途管控制度,明确审批和实施管理办法
        6.3.3 执行产业发展全程管控,预留弹性更新路径
    6.4 拓展规划实施路径
        6.4.1 强化乡镇政府的规划管理动机
        6.4.2 加强集体建设用地的创新利用
    6.5 构建政策支撑体系
        6.5.1 土地确权和还权赋能
        6.5.2 金融支持和风险管控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第2章 城乡融合发展问题的一般概述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城市
        2.1.2 乡村
        2.1.3 城乡融合发展
    2.2 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2.2.1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迫切要求
        2.2.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求
        2.2.3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现实需求
第3章 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
    3.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城乡关系的主要思想
        3.1.1 城乡分离及对立的原因
        3.1.2 未来城乡关系发展的趋势
    3.2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理论的演进
        3.2.1 毛泽东工农并举、城乡兼顾的城乡关系思想
        3.2.2 邓小平工农互支、城乡互动的城乡关系思想
        3.2.3 江泽民统筹城乡发展的城乡关系思想
        3.2.4 胡锦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思想
        3.2.5 习近平工农互促、城乡互补的城乡融合发展思想
第4章 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状况
    4.1 中国城乡融合发展取得的新进展
        4.1.1 城乡户籍制度逐步放宽
        4.1.2 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4.1.3 农村社会保障逐步健全
    4.2 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城乡制度政策搭建不完善
        4.2.2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
        4.2.3 农村区域间发展不平衡
第5章 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5.1 城乡融合发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5.1.1 坚持遵循规律、把握方向
        5.1.2 坚持整体谋划、重点突破
        5.1.3 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5.1.4 坚持守住底线、防范风险
        5.1.5 坚持农民主体、共享发展
    5.2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保障
        5.2.1 深化城乡户籍制度改革
        5.2.2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5.2.3 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5.3 完善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
        5.3.1 确保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
        5.3.2 促进城乡文化教育资源均衡
        5.3.3 推进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均等
        5.3.4 实现城乡社会保障水平一体
    5.4 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内在动力
        5.4.1 促进城乡产业深度融合
        5.4.2 推进农业生产科技进步
        5.4.3 完善农村人才引进政策
        5.4.4 拓宽农民就业创业渠道
        5.4.5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3)NX水务投资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简要评价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组织结构
2 理论综述
    2.1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2.1.1 企业战略内涵
        2.1.2 企业战略管理层次
        2.1.3 基本竞争战略理论
    2.2 PEST分析模型
        2.2.1 政治法律环境因素
        2.2.2 经济环境因素
        2.2.3 社会文化环境因素
        2.2.4 技术环境因素
    2.3 内部能力分析
        2.3.1 企业财务能力分析
        2.3.2 关系及客户资源能力分析
        2.3.3 企业经营能力分析
        2.3.4 企业人员与基础设施能力分析
3 NX水务投资集团公司现状分析与不足
    3.1 NX水务投资集团公司概况
    3.2 NX水务投资集团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3.2.1 政治环境分析
        3.2.2 经济环境分析
        3.2.3 社会环境分析
        3.2.4 技术环境分析
    3.3 NX水务投资集团公司内部能力分析
        3.3.1 公司组织机构分析
        3.3.2 人力资源分析
        3.3.3 主要业务构成
        3.3.4 价值链分析
    3.4 NX水务投资集团公司不足
    3.5 本章小结
4 NX水务投资集团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4.1 公司愿景及战略目标
        4.1.1 公司愿景
        4.1.2 公司战略目标
    4.2 战略定位
    4.3 公司发展战略优劣势分析
        4.3.1 成本领先战略
        4.3.2 差异化战略
        4.3.3 集中化战略
    4.4 NX水务投资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筛选
    4.5 NX水务投资集团公司发展战略实施
    4.6 本章小结
5 NX水务投资集团公司发展战略保障措施
    5.1 组织机构保障措施
    5.2 资金筹措保障措施
    5.3 人才管理保障措施
    5.4 技术能力保障措施
    5.5 企业文化保障措施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昭通市永善县中学体育资源配置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本课题选题依据
        1.3.1 政策依据
        1.3.2 经济发展依据
        1.3.3 文化依据
        1.3.4 社会现实依据
    1.4 文献综述
        1.4.1 相关概念界定
        1.4.2 本课题研究现状
        1.4.3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总结
第2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访谈法
        2.2.4 实地考察法
        2.2.5 比较分析法
        2.2.6 数理统计法
第3章 昭通市永善县“城乡一体化”进程下,城乡的经济、社会、文化情况的发展变化
    3.1 永善县城乡经济的发展变化
    3.2 永善县城乡社会的发展变化
    3.3 永善县城乡文化的发展变化
    3.4 城乡的发展变化映射出体育资源需优化配置
第4章 昭通市永善县城乡中学的数量、规模、结构、性质的差异
    4.1 永善县城乡中学的数量与结构
    4.2 永善县城乡部分中学的规模与性质
第5章 昭通市永善县城乡中学体育资源配置的现状调查研究
    5.1 体育人力资源
        5.1.1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昭通市永善县中学体育教师的专业情况
        5.1.2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昭通市永善县中学体育教师数量、性别和年龄
        5.1.3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昭通市永善县中学非体育专业体育教师专业情况
        5.1.4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昭通市永善县中学非体育专业体育教师数量、性别和年龄
        5.1.5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昭通市永善县中学体育教师职称结构统计
        5.1.6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昭通市永善县中学体育专业体育教师学历结构现状
        5.1.7 永善县中学体育体育教师大学学习体育专项技能情况以及对本区域中学体育教学的潜在影响
        5.1.8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永善县中学体育体育教师科研、共享、考核、继续教育学习状况分析
        5.1.9 体育教师工作量
        5.1.10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昭通市永善县城区与乡镇中学体育教师与非体育专业教师现状差异的原因、变化与发展
    5.2 场地器材资源配置现状分析
        5.2.1 体育场地现状
        5.2.2 体育器材资源配置现状
    5.3 课程资源配置现状分析
    5.4 经费资源配置现状分析
    5.5 体育信息资源配置现状分析
    5.6 学生对体育资源配置相关情况与态度分析
第6章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学校体育资源配置相关问题的分析
    6.1 城乡体育经费投入不均
    6.2 资源配置中的倾向性政策
    6.3 体育师资队伍配置不合理
    6.4 城乡体育场地与器材配置不均衡且欠缺
    6.5 体育资源配置存在浪费
    6.6 课程资源配置不合理
    6.7 相关因素制约学生体育参与度
第7章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永善县学校体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对策
    7.1 力行改革,推动转化城乡教育管理体制,建立科学化发展机制
    7.2 以城带乡,有效整合和配置城乡学校体育资源
    7.3 城市支持农村,农村反哺城市
    7.4 大力发展经济,加大体育经费投入比例
    7.5 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7.5.1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7.5.2 增加教师数量、加强科研、教研引导
        7.5.3 开展继续教育培训
    7.6 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7.6.1 改革规定课程
        7.6.2 校本课程资源建设
        7.6.3 校外课程资源建设
        7.6.4 校内课外资源建设
        7.6.5 建设多样化的课程内容
        7.6.6 建立城乡基础课程联盟
    7.7 强化政府监管力度与加强政策、制度科学化、合理化建设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1.1 “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下,乡镇对体育资源的需求量进一步增大
        8.1.2 经济落后、政策倾向、配置机制体制不合理等致使乡镇中学优质体育资源配置比城区中学差
        8.1.3 乡镇中学综合体育资源配置仍落后与城区中学,满足不了实际需求
        8.1.4 乡镇体育资源的不足致使体育教育教学水平低于城区中学
        8.1.5 在“城乡一体化”推动下,进一步缩小了城乡中学体育资源配置的差异,尽力实现资源相对一体化发展
    8.2 建议
        8.2.1 根据国家体育资源相关配置标准,严格按照学校要求合理配置体育资源
        8.2.2 城区应大力支持农村,农村应反哺城区,双向交流,联动互助
        8.2.3 政府、学校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学校体育资源配置保障政策,并建立监督机构,使相关投入落实到位,保障学生能有更多机会参与多样化的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附录A 访谈提纲
附录B 专家问卷效度调查表
附录C 教师问卷
附录D 学生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祖庵特色小镇旅游形象定位及传播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一带一路”背景下陕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1.1.2 陕西省大力推进特色小镇建设
        1.1.3 祖庵特色小镇建设步入正轨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的基本思路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难点及主要创新点
        1.7.1 研究难点
        1.7.2 创新点
2 祖庵镇基本情况及旅游资源梳理
    2.1 重阳宫
    2.2 重阳碑刻
    2.3 成道宫
    2.4 杨震祠堂
    2.5 农业生态资源
3 祖庵镇旅游现状
    3.1 调查问卷情况的描述性分析
        3.1.1 对祖庵镇居民调查的描述性分析
        3.1.2 对祖庵镇游客调查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3.1.3 对公众调查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3.2 祖庵镇旅游发展现状
        3.2.1 祖庵镇交通情况
        3.2.2 祖庵镇基础设施情况
        3.2.3 祖庵镇政策情况
        3.2.4 祖庵镇及周边旅游景区情况
    3.3 祖庵旅游形象感知现状
        3.3.1 祖庵镇居民对祖庵镇形象的感知
        3.3.2 游客对祖庵镇旅游形象的感知
        3.3.3 公众视野中的祖庵镇旅游形象
        3.3.4 媒体视野中的祖庵镇城镇形象
    3.4 祖庵镇旅游传播现状
        3.4.1 传播主体:主体作用不明显,民间参与过少
        3.4.2 传播内容:传播内容单一
        3.4.3 传播媒介:媒介选择盲目,渠道较少
    3.5 关于祖庵镇旅游现状调查的总结
4 祖庵特色小镇旅游形象定位
    4.1 祖庵镇旅游形象定位基础
        4.1.1 旅游者分析——受众
        4.1.2 旅游地分析——类型和空间层次
        4.1.3 旅游形象感知规律
    4.2 祖庵镇旅游形象定位因素解析
        4.2.1 祖庵镇旅游形象定位的主体因素
        4.2.2 祖庵镇旅游形象定位的受众因素
        4.2.3 祖庵镇旅游形象定位的市场因素
    4.3 祖庵镇的旅游形象定位—道教文化休闲旅游小镇
        4.3.1 祖庵镇旅游形象的现实形象定位
        4.3.2 祖庵镇旅游形象的媒体形象定位
        4.3.3 祖庵镇旅游形象的感知形象定位
    4.4 祖庵镇旅游形象定位检测
    4.5 祖庵镇旅游形象的符号设计
        4.5.1 语言符号
        4.5.2 视觉符号
        4.5.3 听觉符号
        4.5.4 嗅觉符号
5 祖庵特色小镇的传播策略
    5.1 明确传播主体
        5.1.1 公权力机构
        5.1.2 当地居民
        5.1.3 外来资本
    5.2 了解传播对象的心理及行为方式
        5.2.1 游客旅游体验中的心理因素
        5.2.2 游客旅游体验中的行为方式
    5.3 选择旅游形象传播的媒介
        5.3.1 抓住媒介特征,准确选择媒介
        5.3.2 根据自身需要,合理选择媒介
    5.4 丰富传播内容以吸引游客
        5.4.1 大型节事、事件、文化活动
        5.4.2 文化场所、主题公园
        5.4.3 精品旅游路线
        5.4.4 文化表演
        5.4.5 体验式旅游
        5.4.6 文化产品
    5.5 多种方式提升祖庵特色小镇的传播
        5.5.1 突出执行细节,创造特色体验
        5.5.2 重视媒介组合,加强内容配合
        5.5.3 降低传播过程中的无效性和盲目性
        5.5.4 保持危机意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关于陕西省祖庵特色小镇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的问卷调研(居民)
    附录2 关于陕西省祖庵特色小镇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的问卷调研(游客)
    附录3 关于陕西省祖庵特色小镇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的问卷调查(公众)
    附录4 关于祖庵镇的节事、事件策划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旅游导向下秦巴山地安康恒口商贸古镇空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旅游带动下秦巴山地古镇的复兴
        1.1.2 旅游扶贫
        1.1.3 特色小镇的培育
        1.1.4 新型城镇化建设
        1.1.5 文化线路遗产申遗背景下秦巴山地商贸古镇价值再认知
    1.2 研究对象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古镇保护发展历程综述
        1.4.2 古镇旅游研究综述
        1.4.3 我国商贸古镇的研究
        1.4.4 秦巴山地城镇研究综述
        1.4.5 恒口古镇的相关研究综述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相关概念解析
        1.6.1 文化线路
        1.6.2 商贸古镇
        1.6.3 特色小镇
    1.7 研究框架
2 恒口古镇形成背景与旅游潜力分析
    2.1 我国商贸古镇形成背景概述
        2.1.1 我国传统古镇分类
        2.1.2 我国商贸古镇形成的文化环境
        2.1.3 商贸古镇形成的原因
    2.2 秦巴山地商贸古镇形成背景概述
        2.2.1 秦巴山地商贸文化线路分析
        2.2.2 秦巴山地商贸古镇形成环境分析
        2.2.3 秦巴山地商贸古镇特征概述及面临的问题
        2.2.4 旅游导向下秦巴山地商贸古镇发展契机分析
    2.3 恒口古镇形成背景研究
        2.3.1 恒口古镇形成环境研究
        2.3.2 恒口古镇发展历史
        2.3.3 商贸职能对古镇空间的影响
        2.3.4 恒口古镇保护状况
    2.4 恒口古镇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
        2.4.1 历史街区空巢化现象加剧
        2.4.2 农民工返乡就业问题亟待解决
        2.4.3 居民对于乡土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淡薄
        2.4.4 移民搬迁导致社会网络难以构建
    2.5 恒口古镇旅游潜力分析
        2.5.1 恒口古镇旅游资源分析
        2.5.2 恒口古镇旅游竞争力模型构建
        2.5.3 恒口古镇旅游竞争力分析
        2.5.4 旅游为恒口古镇发展带来的益处
        2.5.5 恒口古镇现状旅游面临的问题
    2.6 本章小结
3 旅游导向下恒口古镇空间关联性因素研究
    3.1 恒口古镇空间建成的影响因素
    3.2 区域经济形态对恒口古镇空间的影响
        3.2.1 恒口古镇经济形态演变历史分析
        3.2.2 恒口古镇产业结构分析
        3.2.3 恒口古镇商业空间形态分析
    3.3 区域意识文化形态对恒口古镇空间的影响
        3.3.1 宗法礼制与空间分析
        3.3.2 宗教文化与空间分析
        3.3.3 民俗文化与空间分析
    3.4 旅游与古镇空间关联性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
        3.4.1 旅游与区域经济经济形态之间的关系
        3.4.2 旅游与区域意识文化形态之间的关系
    3.5 本章小结
4 旅游导向下恒口古镇空间形态解析
    4.1 恒口古镇选址、构成要素与防御
        4.1.1 区域自然地理因素影响下古镇选址
        4.1.2 区域环境影响下古镇构成要素
        4.1.3 区域环境影响下古镇防御
    4.2 区域环境影响下恒口古镇形态演变
        4.2.1 民国以前
        4.2.2 20世纪50~70年代
        4.2.3 20世纪80年代以后
    4.3 区域环境影响下恒口古镇现状空间格局
        4.3.1 山水空间格局
        4.3.2 街巷空间格局
        4.3.3 典型节点空间
        4.3.4 民居空间格局
    4.4 民居檐口构造艺术分析
        4.4.1 外来文化对檐口构造的影响分析
        4.4.2 檐口构造做法分析
        4.4.3 旅游导向下民居檐口价值分析
    4.5 恒口古镇典型建筑空间分析
        4.5.1 三圣庙
        4.5.2 供销社
        4.5.3 土地庙
        4.5.4 老街社区居委会
        4.5.5 民居
    4.6 恒口古镇发展过程中空间面临的问题
        4.6.1 旅游业引入后传统空间功能的滞后
        4.6.2 商贸职能衰退过程中传统空间的空废
        4.6.3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传统空间感知度的降低
        4.6.4 建筑本体遭损害
    4.7 本章小结
5 旅游导向下恒口古镇空间保护与更新研究
    5.1 恒口古镇旅游资源价值评估
        5.1.1 恒口古镇旅游资源分类与价值要素认知
        5.1.2 恒口古镇旅游资源价值评价体系构建
        5.1.3 恒口古镇旅游资源价值综合分析
    5.2 山水格局保护与更新
        5.2.1 恒口古镇发展过程中山水格局面临的问题
        5.2.2 恒口古镇山水格局保护与更新措施
        5.2.3 旅游导向恒口古镇山水格局保护更新设计案例
    5.3 古镇形态保护与更新
    5.4 街巷空间保护与更新
        5.4.1 历史街区保护相关理论概述
        5.4.2 恒口古镇街巷空间保护与更新
    5.5 典型街巷节点空间保护更新
    5.6 建筑空间保护与更新
        5.6.1 商业建筑保护与更新
        5.6.2 宗教建筑保护与更新
        5.6.3 民居建筑保护与更新
        5.6.4 案例分析
    5.7 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5.7.1 道路交通设施规划
        5.7.2 给排水设施规划
        5.7.3 道路照明设施规划
        5.7.4 环卫设施规划
    5.8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更新
        5.8.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5.8.2 恒口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内容
        5.8.3 旅游导向下恒口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更新策略
    5.9 本章小节
6 结语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图表目录
附录二 附表
附录三 硕士阶段发表论文

(7)齐河县外围乡镇城镇化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城镇化研究
        1.2.2 国内城镇化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基本框架
    1.5 论文创新和不足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2.1 相关理论
        2.1.1 科学发展观
        2.1.2 中心—外围理论
        2.1.3 城乡一体化理论
        2.1.4 内生发展理论
        2.1.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概念界定
        2.2.1 县域中心与外围
        2.2.2 城镇与城镇化
        2.2.3 新型城镇化
        2.2.4 就地城镇化
第三章 齐河县外围乡镇城镇化现状与问题
    3.1 调查过程与方法
        3.1.1 查阅有关文献资料
        3.1.2 实地走访调查
    3.2 齐河县概况
    3.3 齐河县外围乡镇城镇化现状
        3.3.1 概况
        3.3.2 城镇化措施
        3.3.3 与县域中心的差距
    3.4 齐河县外围乡镇城镇化问题
        3.4.1 城镇功能不完善
        3.4.2 基层政府行为不协调
        3.4.3 农民行为不积极
        3.4.4 农民权益受侵害
        3.4.5 城镇化可持续性弱
第四章 齐河县外围乡镇城镇化问题原因分析
    4.1 经济制约
        4.1.1 农民财富积累较慢较少
        4.1.2 产业支撑不强
    4.2 认识的制约
        4.2.1 基层城镇化主导者认识片面或滞后
        4.2.2 农民认识片面或滞后
    4.3 政策体制机制影响
        4.3.1 城乡二元体制向县域中心倾斜
        4.3.2 户籍是农民市民化的巨大障碍
        4.3.3 土地价格剪刀差侵害了农民权益
        4.3.4 金融财政剪刀差限制了资本投入
        4.3.5 工酬剪刀差影响了农民财富增长
    4.4 文化因素制约
第五章 齐河县外围乡镇城镇化对策建议
    5.1 坚持政府科学主导
        5.1.1 以科学认识指导城镇化
        5.1.2 科学进行城镇化规划
        5.1.3 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
    5.2 突出农民主体作用
        5.2.1 唤醒农民主体意识
        5.2.2 尊重农民主体地位
    5.3 增强产业支撑
        5.3.1 依托优势资源培植支柱产业
        5.3.2 挖掘农业潜力培育支柱产业
    5.4 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5.4.1 坚持科学布局规划
        5.4.2 坚持自然环境诱人原则
        5.4.3 坚持社会环境留人原则
        5.4.4 坚持文化环境塑人原则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兰州历史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创新规划模式研究 ——以榆中县青城古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特色小镇的缘起
        1.1.2 国家政策的引导
        1.1.3 历史文化的重视
        1.1.4 旅游产业的兴起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主要概念阐述
        1.3.2 主要研究对象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
        1.4.1 国外特色小镇研究动态
        1.4.2 国内特色小镇研究动态
        1.4.3 相关研究经验与启示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特色小镇及其类型
    2.1 特色小镇的内涵
    2.2 特色小镇的类型
        2.2.1 市郊镇
        2.2.2 市中镇
        2.2.3 园中镇
        2.2.4 镇中镇
    2.3 典型案例分析与经验启示
        2.3.1 英国温莎小镇
        2.3.2 浙江省龙泉青瓷小镇
        2.3.3 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青木川镇
        2.3.4 建设经验启示
    2.4 本章小结
3 青城古镇的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3.1 青城古镇的背景研究
        3.1.1 区位特色
        3.1.2 历史沿革
        3.1.3 发展现状
    3.2 青城古镇的自身优势
        3.2.1 历史文化悠久
        3.2.2 旅游资源丰富
        3.2.3 城镇空间完整
        3.2.4 建筑特色突出
    3.3 青城古镇规划进展回顾与内容评析
        3.3.1 规划发展概述
        3.3.2 规划历史回顾
        3.3.3 规划内容评析
    3.4 青城古镇规划问题研判
        3.4.1 规划类型繁杂,内容有冲突,特色不鲜明
        3.4.2 产业定位不明确,旅游服务功能不凸显
        3.4.3 土地利用矛盾突出,街巷空间梳理不全面
        3.4.4 缺少风貌协调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待完善
        3.4.5 文物建筑保护范围不准确,缺乏科学性
        3.4.6 规划策略和编制方法滞后,实施性不强
    3.5 本章小结
4 青城古镇创新规划的思想引入
    4.1 三生融合和四态融合
    4.2 产城融合和乡村振兴
    4.3 三变改革和三权分置
    4.4 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
    4.5 本章小结
5 青城古镇创新规划的核心内容
    5.1 特色小镇规划总则的确定
        5.1.1 编制目的
        5.1.2 编制依据
        5.1.3 指导思想
        5.1.4 总体要求
        5.1.5 规划范围
        5.1.6 规划衔接
    5.2 特色小镇规划原则的确立
        5.2.1 创新探索、突出特色原则
        5.2.2 因地制宜、三生融合原则
        5.2.3 产业建镇、产城一体原则
        5.2.4 以人为本、公众参与原则
        5.2.5 市场主导、动态管理原则
    5.3 特色小镇规划内容的确定
        5.3.1 特色主题定位
        5.3.2 产业发展规划
        5.3.3 空间布局规划
        5.3.4 风貌环境规划
        5.3.5 文物保护规划
        5.3.6 建设实施计划
        5.3.7 金融支持方式
        5.3.8 实施保障机制
    5.4 本章小结
6 青城古镇创新规划的编制导则构建
    6.1 组织机制
        6.1.1 组织领导
        6.1.2 专家领衔与咨询
        6.1.3 公众参与及咨询
        6.1.4 遴选编制单位
    6.2 成果要求
        6.2.1 规划成果形式
        6.2.2 规划成果要求
    6.3 编制程序
        6.3.1 规划编制
        6.3.2 规划审查
        6.3.3 规划调整
        6.3.4 规划实施
    6.4 本章小结
7 兰州历史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创新规划策略
    7.1 选择特色主题,确定小镇发展目标
        7.1.1 明确发展目标
        7.1.2 预测适宜规模
    7.2 找准主导产业,组织小镇发展方向
        7.2.1 加强产业建镇
        7.2.2 引入高新产业
    7.3 研判功能分区,把控小镇发展脉络
        7.3.1 延续传统肌理
        7.3.2 空间收放结合
        7.3.3 重点空间设计
    7.4 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小镇支撑系统
        7.4.1 公共服务设施
        7.4.2 基础服务设施
    7.5 传承历史文化,保持小镇风貌协调
        7.5.1 文化街区保护
        7.5.2 注重文脉传承
    7.6 摸清文物建筑,划定文物保护红线
        7.6.1 分级分类保护
        7.6.2 传统建筑整治
    7.7 确定保障政策,创新体制机制建设
        7.7.1 明确各方权责
        7.7.2 分期建设实施
    7.8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1.1 主要结论
        8.1.2 创新点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座谈纪要
附录B 青城镇特色小镇规划调查问卷
附录C 青城镇旅游资源分类表
附录D 青城镇主要文物古迹一览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长江经济带背景下湖北省滨江小城镇形态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湖北长江经济带面临加快发展的黄金机遇
        1.1.2 滨江小城镇在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地位和作用
        1.1.3 新形势下小城镇形态演变剧烈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2.1 基本概念
        2.1.1 小城镇
        2.1.2 滨江小城镇
        2.1.3 城镇形态
    2.2 城镇形态的相关研究
        2.2.1 国外研究综述
        2.2.2 国内研究综述
        2.2.3 研究评述
    2.3 湖北长江经济带的相关研究
        2.3.1 湖北长江经济带的研究
        2.3.2 湖北长江经济带内城镇的研究
        2.3.3 研究评述
第3章 湖北省滨江小城镇概况
    3.1 湖北省滨江小城镇概况
        3.1.1 滨江小城镇概况
        3.1.2 全国重点镇概况
        3.1.3 交通运输条件
        3.1.4 城镇发展阶段
        3.1.5 文化特色
    3.2 湖北省滨江小城镇发展问题
        3.2.1 区域环境的辐射效应,分布不平衡
        3.2.2 交通条件的通达性,带动作用不均衡
        3.2.3 城镇建设密度低无序开发
        3.2.4 缺乏人才和技术,管理水平不高
    3.3 长江经济带相关规划解读
        3.3.1 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
        3.3.2 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
        3.3.3 规划评述
    3.4 研究对象的确定
        3.4.1 城镇规模
        3.4.2 经济区位环境
        3.4.3 地形地貌条件
        3.4.4 独特性
第4章 湖北省滨江小城镇形态演变研究
    4.1 滨江小城镇的形态形成
        4.1.1 枝城镇区形态的形成
        4.1.2 白螺镇区形态的形成
        4.1.3 潘家湾镇区形态的形成
        4.1.4 蕲州镇区形态的形成
    4.2 长江经济带背景下滨江小城镇的现代演变
        4.2.1 枝城镇区形态的现代演变
        4.2.2 白螺镇区形态的现代演变
        4.2.3 潘家湾镇区形态的现代演变
        4.2.4 蕲州镇区形态的现代演变
    4.3 滨江小城镇形态演变影响因素与驱动力
        4.3.1 滨江小城镇形态演变因素构成
        4.3.2 滨江小城镇形态演变影响因素分析
        4.3.3 滨江小城镇形态演变的驱动力
    4.4 滨江小城镇形态演变模式
    4.5 滨江小城镇区域一体化的类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湖北滨江小城镇形态演变的优化调控
    5.1 滨江小城镇形态演变存在的问题
        5.1.1 生态环境系统匮乏
        5.1.2 无序扩张现象严重
        5.1.3 形态演变模式趋同
        5.1.4 城镇建设缺乏特色
    5.2 滨江小城镇形态优化调控的目标与原则
        5.2.1 滨江小城镇形态优化的目标
        5.2.2 滨江小城镇形态优化的原则
    5.3 滨江小城镇形态优化的对策
        5.3.1 经济推动
        5.3.2 交通诱导
        5.3.3 土地调控
        5.3.4 环境塑造
        5.3.5 规划协调
        5.3.6 制度保障
    5.4 滨江小城镇区域一体化优化建议
        5.4.1 确定城镇等级
        5.4.2 构建网络化系统
        5.4.3 整合城镇间缝隙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论文图片来源
附录B 论文表格清单
附录C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项目

(10)海峡两岸城乡统筹发展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问题的提出
        (一) 研究缘起
        (二) 问题的提出
    二、海峡两岸城乡统筹发展的研究现状
        (一) 海峡两岸城乡统筹发展的研究现状
        (二) 简短的分析
    三、研究范围、内容和方法
        (一) 研究范围
        (二) 研究内容
        (三) 拟解决的核心及关键问题
        (四)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研究框架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城市、乡村和镇(市乡)
        (二) 城乡一体化与城市(城镇)化(率)
        (三) 户籍制度
        (四) 城乡风貌改造运动、城乡总体营造
    五、研究中几对关系及其他问题的说明
        (一) 城乡关系、城乡发展
        (二) 城乡统筹发展、统筹城乡发展
        (三) 其他几个需要问题的说明
第二章 海峡两岸城乡统筹发展的历程
    一、台湾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历程
        (一) 萌芽初创阶段
        (二) 探索学习阶段
        (三) 发展提高阶段
    二、大陆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历程
        (一) 萌芽认知阶段
        (二) 探索学习阶段
        (三) 发展提高阶段
    小结
        (一) 历程中的相似性
        (二) 历程中的不同性
第三章 海峡两岸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及措施
    一、海峡两岸城乡统筹发展的法规政策
        (一) 整体性、综合性法规政策
        (二) 区域性、专门性法规政策
    二、海峡两岸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 整体性、综合性的措施
        (二) 区域性、专门性的措施
    小结
第四章 海峡两岸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和成果
    一、台湾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和成果
        (一) 全台地区的现状、成果及需要提高的方面
        (二) 部分市县城乡统筹的现状和成果
    二、大陆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和成果
        (一) 全国的现状、成果及需要提高的方面
        (二) 部分地区城乡统筹的现状和成果
    小结
第五章 海峡两岸城乡统筹发展理论
    一、世界上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理论
        (一) 马克思的城乡分工与融合理论
        (二) 城乡互动理论
        (三) 区域均衡理论
        (四) 城乡关系理论
        (五) 城乡二分法理论
        (六) 城市乡村连续理论
    二、台湾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理论
        (一) 城乡均衡发展理论
        (二) 创造城乡新风貌理论
        (三) 社区主义的城乡统筹发展理论
        (四) 调节理论
    三、大陆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理论
        (一) “重工抑农”式的城乡统筹发展理论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城乡统筹发展理论
    小结
第六章 城乡统筹发展特色均衡理论
    一、城乡统筹发展特色均衡理论的定义及内涵
        (一) 城乡统筹发展特色均衡理论的定义
        (二) 城乡统筹发展特色均衡理论的内容
    二、城乡统筹发展特色均衡理论的原则和类型
        (一) 城乡统筹发展特色均衡理论的原则
        (二) 城乡统筹发展特色均衡理论的类型
    三、城乡统筹发展特色均衡理论的机制和措施
        (一) 土地利用机制和措施
        (二) 户籍制度改革机制和措施
        (三) 人力资源统筹机制和措施
        (四) 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机制和措施
    小结
第七章 海峡两岸城乡统筹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一、海峡两岸城乡统筹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 自然因素
        (二) 人为因素
    二、海峡两岸城乡统筹发展的趋势
    三、海峡两岸城乡统筹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一) 台湾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二) 大陆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小结
结语:几点启示和建议
    一、五点启示
        (一) 大陆地区如何充分借鉴台湾地区的经验
        (二) 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减少城乡资源和环境的破坏
        (三) 如何解决城乡统筹发展中存在的几大问题
        (四) 如何协调城乡统筹发展同步与否的问题
        (五) 如何解决理论与实践不一致的问题
    二、四点建议
        (一) 完善制度,缩小差距
        (二) 健全机构,同步发展
        (三) 把握方向,保持特色
        (四) 发掘潜力,提高质量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做好小城镇规划是实施大战略的前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北京乡镇统筹空间治理研究[D]. 阮智杰.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2]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研究[D]. 刘真. 吉林大学, 2020(08)
  • [3]NX水务投资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赵甜.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1)
  • [4]“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昭通市永善县中学体育资源配置现状及对策研究[D]. 陈海晏.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5]祖庵特色小镇旅游形象定位及传播策略研究[D]. 张茜. 西安工业大学, 2019(04)
  • [6]旅游导向下秦巴山地安康恒口商贸古镇空间研究[D]. 曹俊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1)
  • [7]齐河县外围乡镇城镇化问题与对策研究[D]. 李建中. 山东理工大学, 2018(01)
  • [8]兰州历史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创新规划模式研究 ——以榆中县青城古镇为例[D]. 李骞.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1)
  • [9]长江经济带背景下湖北省滨江小城镇形态演变研究[D]. 解静. 武汉理工大学, 2016(05)
  • [10]海峡两岸城乡统筹发展比较研究[D]. 李奇.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1)

标签:;  ;  ;  ;  ;  

做好小城镇规划是实施大战略的前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