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在制备水煤浆中的应用

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在制备水煤浆中的应用

一、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在水煤浆制备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双妮[1](2021)在《高浓度有机废水协同制水煤浆中添加剂作用机理及分散调控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对生态环境的愈发重视,对废水处理和水资源保护的投入也越来越大。高浓度有机废水中含有较多有机物并且具有一定热值,如果能将其当作资源加以有效回用,则可以在环境治理的同时变废为宝,利用高浓度有机废水协同制备水煤浆就是一条资源化利用高浓度有机废水的高效途径。本文主要采用实验与理论模拟相结合的手段展开研究,聚焦于高浓度有机废水水煤浆体系的分散调控机制和添加剂作用机理,以期对废水水煤浆的实际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本文将高浓度有机废水分为两大类:水分含量高的工业有机废水和疏水性强含水量低的有机废液,其中疏水性强的有机废液又分为含油废液和有机溶剂,针对这些废水的不同特性展开针对性研究,进行添加剂适配性实验,并结合煤水界面特性实验得到了不同体系中添加剂的分散稳定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工业有机废水水煤浆中阴离子添加剂效果较好,含油废液水煤浆中非离子添加剂效果较好,有机溶剂中大分子添加剂效果较好。对于废水中的重要组分氨氮和酯类有机小分子,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和吸附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其对添加剂在煤颗粒表面吸附的影响,获取了吸附构型等微观特性,得到分子密度分布和吸附能等数值模拟结果。研究表明,在酯类有机小分子溶液中,添加剂的吸附量增加且吸附构型更加紧密,有利于提高水煤浆的成浆浓度;在氨氮溶液中,添加剂的吸附量也增加但吸附构型疏松,导致水化膜中密封的水分子的数量增加,溶液中的自由水减少,不利于提高成浆浓度。运用扩展DLVO理论对浆体两相体系的分散稳定性能进行探究,考虑了极性相互作用能、静电相互作用能、范德华相互作用能和空间稳定化作用能。结合接触角、Zeta电位、离子浓度和吸附层厚度等实验测量数据,可直接计算废液水煤浆体系中的各种相互作用能,为体系的分散调控提供理论指导。研究发现,水煤浆体系中的范德华相互作用能和极性相互作用能均为负值,属于吸引力;而静电相互作用能和空间位阻作用能均为正值,属于排斥力。要使整个体系处于分散稳定状态,则应使体系的总相互作用能为正值。因此大分子添加剂往往具有较好的分散稳定性能,但同时由于其具有明显的增粘效应,需在粘度和稳定性两种性能间进行平衡衡量。

曹成[2](2021)在《高效复配型水煤浆分散剂定制开发及中试生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我国特殊的能源结构,使得煤炭占据了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主导地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作为我国四大煤化工示范区之一,蕴含着丰富的煤炭资源,然而传统的煤炭利用方式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推进煤炭高效清洁利用成为我国的现实之选。水煤浆(CWS)作为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的一种方式,已被现代煤化工企业广泛应用。水煤浆是由煤粉、水、分散剂经过特殊的加工工艺制备而成,分散剂是制备水煤浆的必备原材料。化学分散剂的主要作用是改变煤粉颗粒的表面性质,促使煤粉均匀的分散在水中,降低水煤浆粘度,进而形成流动良好的浆体。本文制备出了萘系分散剂、聚羧酸系分散剂、三聚氰胺系分散剂以及木质素系分散剂等单一分散剂,通过制浆实验对单一分散剂进行成浆性能对比,在成浆粘度满足国家标准的情况下,水煤浆的成浆浓度越高,说明分散剂的成浆性能越好。使用同一煤种,同一水剂的情况下,萘系分散剂、聚羧酸系分散剂以及三聚氰胺分散剂的成浆性能明显优于木质素系分散剂。成浆浓度在62%的情况下,仍然保持良好的流动性,流动性等级在B+以上。除此之外,本文将单一分散剂进行复配用以提高水煤浆的成浆性能。因木质素分散剂和萘系分散剂的制备方式一致,可采用化学复配的方式进行复配,并将化学复配的分散剂进行成浆性能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化学复配后的分散剂的成浆性能明显优于单一分散剂的成浆性能,成浆浓度达到62%时,成浆粘度为732c P,流动性等级为A。本文不仅将单一分散剂进行了化学复配,还将单一分散剂进行了物理复配,将木质素系分散剂分别与萘系分散剂、聚羧酸系分散剂以及三聚氰胺系分散剂进行了物理复配。具体是指,在保持总添加量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单一分散剂间的添加比例进行制浆实验,通过水煤浆的成浆性能择优选择出单一分散剂的最佳混合比例。通过物理复配制浆实验可以得知最佳成浆性能的复配比例,萘系分散剂与木质素系分散剂的最佳混合比例为6:4,此时制得水煤浆的成浆浓度为62.57%,水煤浆成浆粘度为406.67c P,流动性等级为A;聚羧酸系分散剂与木质素系分散剂的最佳混合比例为4:6,此时制得水煤浆的成浆浓度为62.78%,成浆粘度为890.67c P,流动性等级为A-;三聚氰胺系分散剂与木质素系分散剂的最佳混合比例为6:4时,制得水煤浆的成浆浓度62.78%,成浆粘度在618.33c P,流动性等级为A。本文通过对单一分散剂进行筛选,选择出制备原料少,制备工艺条件简便的萘系分散剂作为中试实验生产的首选分散剂。因此本文对萘系分散剂的制备条件进行了优化实验,并将优化后的制备条件应用到中试生产过程中。中试生产实验基地选址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中小企业创业基地。截止到2021年4月20日,本中试生产线已生产出近60t的萘系分散剂,并将中试实验所制得萘系分散剂与实验室制得的萘系分散剂进行制浆实验。通过成浆性能对比,同浓度下中试生产出的萘系分散剂所制得水煤浆的成浆粘度与实验室制出萘系分散剂制得的水煤浆粘度相差不大,且流动性等级一样。本文最后将萘系分散剂与化工厂1、化工厂2和化工厂3所使用的分散剂进行成浆性能实验对比。实验结果显示,在相同的条件下,萘系分散剂的成浆性能明显优于现代煤化工企业所使用的水煤浆分散剂。经过调研,化工厂1目前在工业制得水煤浆成浆浓度为59%,化工厂2工业制得水煤浆的成浆浓度为60%,化工厂3工业制得水煤浆的成浆浓度为60%。而在实验室中,使用萘系分散剂在相同的煤种和水剂进行制浆,制得水煤浆的最高成浆浓度分别为62%,64%,64%。众所周知,成浆浓度的提高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文主要对成浆浓度的提高进行了经济效益的分析。使用高效复配型分散剂,水煤浆的成浆浓度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比煤耗降低10.91Kg/1000Nm3,比氧耗降低9.27Nm3/1000Nm3,有效气量增加4242.23 Nm3/h,经过计算,可为企业带来0.27亿元的经济效益。

李和平[3](2021)在《低阶煤制水煤浆级配堆垛与制浆特性》文中研究说明水煤浆的制备是现代煤化工中气化法生产合成气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技术。围绕低阶煤制水煤浆实际生产中存在的煤种筛选、添加剂筛选、大型煤气化制浆工段理论支撑不足等问题。重点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低阶煤制水煤浆添加剂作用机制研究通过对宁东-榆林-鄂尔多斯地区10余种煤种的选择,系统分析了煤-水-添加剂作用体系下,煤-水界面张力、煤-水接触角、煤的分子结构、添加剂的复配组成等对水煤浆制浆浓度、表观黏度与粒度的影响。建立了从微观到宏观的以煤质和添加剂特性参数为基础的添加剂筛选流程。结合水煤浆工业生产实际,系统建立了从百克级到50公斤级,以煤种筛选与添加剂筛选为目标的实验室干法小试评价、湿法小试评价、湿法放大评价和模式生产评价实验体系。并建立了以权重分析法为基准的工业用水煤浆添加剂筛选新方法。通过对多家添加剂用户的反馈,符合工业实际要求。其基本过程为:通过研究不同类型添加剂对宁夏、陕西、内蒙、新疆煤种的适配作用关系,从煤-水-剂三元组分的表面吸附、分子间作用力传递等,构建了基于添加剂分子量、pH值、临界胶束浓度、特性黏度等条件因子的低阶煤制水煤浆添加剂的筛选方法。分别利用乌氏黏度计、FTIR和电导率仪分析测定了 MU、GNAI和NDF添加剂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子结构和临界胶束浓度,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表面接触角仪测定、计算了添加剂与煤的极限吸附量和表面张力,用pH计测定了单种添加剂与复配添加剂的pH值,基于以上测定分析,结合湿法制浆实验,初步建立了适用于低阶煤制浆的添加剂筛选流程,结果表明:添加剂与煤的表面吸附特性是影响水煤浆制备的重要因素,20℃时0.1 g/L的添加剂与煤的表面张力值为45 mN/m~60 mN/m,萘系添加剂的pH值大于7.5,木质素磺酸盐及高含量木质素磺酸盐复配添加剂溶液选配的较适宜pH值范围为7.0~8.7,通过添加剂的复配可以发挥各添加剂组分在分散和粒子制备方面的优势,获得良好的制浆效果。(2)水煤浆湿法制浆的颗粒级配堆垛与概率算法颗粒级配技术是水煤浆制备的关键核心技术,围绕气化水煤浆湿法生产中颗粒直径较大,颗粒分布较宽的实际问题。基于大工业工况气化用水煤浆制备过程中煤浆成浆浓度难以预测的实际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颗粒多间隙分布的堆积模型。该工作的核心点在于:基于颗粒堆积几何位相关系,将煤颗粒的堆积从三维切割成二维的想法。通过考察颗粒填充空隙分布和出现概率,建构多组分颗粒堆积间隙的概率算法,颗粒堆垛的稳态与不稳态,得到了以ΣPVT、ΣPST、ΣPVQ和ΣPSQ为评价指数的间接计算体积填充效率和以间隙配位数Zv为核心的颗粒堆积密度计算新方法。其基本做法为:利用余弦定理、Heron公式和Bretschneider公式,分别计算了稳态三颗粒级配堆垛模式和非稳态四颗粒级配堆垛模式下三颗粒的级配堆垛间隙面积与四颗粒级配堆垛的间隙面积,推导了级配堆垛模式的概率分布,计算了各堆垛模式下的级配堆垛概率分布、级配堆垛间隙面积,累积级配堆垛间隙面积。该研究为理解水煤浆制备工艺的优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也为其他领域中无限多颗粒堆积的堆积效率的计算和分析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该方法的拟合结果与国际上经典方法拟合的结果一致,对于双组分颗粒的计算优于国际通行算法。(3)水煤浆湿法制浆的钢棒级配堆垛与概率算法围绕工业湿法水煤浆的生产实际,基于颗粒级配堆垛模型的启发,建构了基于三种钢棒稳态堆垛与四种钢棒非稳态堆垛的钢棒级配堆垛模型,通过间隙面积分布计算与概率计算,建立了以累积钢棒堆垛间隙面积指数Smax,Smin,D为指标的水煤浆成浆浓度评价新方法。基于钢棒的级配堆垛的间隙分布与概率分析,此方法的重要功能在于:建立了稳定三棒级配堆垛和非稳定四棒级配堆垛,利用概率分析、三角形边角关系、Heron公式、Bretschneider公式定量计算了不同级配堆垛条件下钢棒堆垛间隙的分布与大小。通过计算钢棒堆垛间隙当量直径De,钢棒堆垛三角形面积Smin,钢棒堆垛四边形面积Smax和间隙分布概率P。在此基础之上,通过水煤浆颗粒尺寸级配规律,将颗粒分为粗颗粒和细颗粒,并进行了堆垛概率分布对比分析,提出了水煤浆颗粒尺寸的调节方法。分析和讨论了钢棒级配堆垛与棒磨机筛分效应的关系。另外,对粗细堆垛间隙概率分布比值PL/PS与粗细颗粒比值的关系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之上,通过模拟计算、模拟分析、现场试验等手段,系统建立了棒磨机湿法制浆的钢棒级配、钢棒磨损、钢棒补加模型算法,为湿法水煤浆制备工艺提供了理论支撑。(4)低阶煤制水煤浆溢流流变作用机制通过对八家水煤浆生产企业的分析,探讨了原料煤粒度对水煤浆粒度分布、黏度和浓度的影响。分析了溢流粗颗粒浓度与黏度的关系,讨论了黏度与有效合成气转化率、水煤浆浓度和合成气浓度的关系。综述并比较了入煤量与入水量的关系、入煤浓度与200目筛分率的关系、入煤量对设备运行参数的影响以及入磨率的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有效控制煤泥水浓度和粒度分布的长期稳定是煤泥水处理的难点之一。要综合控制棒材分级、磨机进料量和添加量等工艺条件。煤浆颗粒的200目筛分率在54%-57%之间,有利于煤泥在高浓度范围内的稳定运行。粗颗粒在煤浆中的作用是降低接触概率,减小颗粒间的摩擦,从而降低煤浆的黏度。同时,浆料中的粗煤颗粒在磨矿过程中具有自磨作用,有利于提高磨矿效率,加快细煤颗粒的生产。高浓度、低黏度的水煤浆有利于获得高效的合成气转化。溢流粗颗粒的数量是控制水煤浆浓度的重要技术因素。(5)溢流式棒磨机钢棒磨损损伤力学研究通过对湿法制浆用溢流式棒磨机运行条件的综合分析,利用流体力学与断裂力学原理,分别从棒磨机对煤粒冲击作用、煤粒子在棒磨机中的流动行为与钢棒磨损行为等出发,分析对比了不同型号棒磨机中不同钢棒的最大冲击力,钢棒磨损断裂作用等。并利用ANSYS对两种钢棒级配条件下钢棒对煤粒破裂过程的应力应变行为进行了模拟分析。利用Fluent软件对不同堆垛间隙条件下颗粒的流动行为等进行了模拟分析。采用超声探伤、磁粉探伤、断口显微组织形貌分析、硬度分析、显微硬度分析等测试方法对钢棒磨损断裂行为进行判定。结合磨矿原理、破裂矩阵方法等,对湿法水煤浆制备过程中的磨机工况对水煤浆制浆颗粒形成的影响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综合以上研究工作,较为系统的研究了气化水煤浆湿法制浆过程中煤-水-添加剂-磨矿体系流程的相互作用机制。为大工业水煤浆湿法生产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贺蓬辉[4](2021)在《褐煤浮选的影响因素及水煤浆分散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低阶褐煤的储量约占全国煤炭储量的20%,未经处理的低阶煤炭因挥发性和灰分高、热值低且污染重导致利用率低。对资源发展和环境保护带来很大的挑战。褐煤的绿色高效利用对我国煤炭资源清洁化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意义。煤炭浮选是是处理细粒煤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褐煤作为低阶煤炭其表面含氧官能团较多,煤矸石含量较高,其孔隙率和比表面积较大,常规浮选药剂无法有效提高褐煤回收率和降低精煤灰分,并且褐煤资源利用率较低,直接燃烧对环境污染严重。本文根据褐煤的结构特点,选择了不同类型的浮选药剂,通过对其筛选复配,并对浮选过程中提高煤炭品质的其他因素进行探究,最终开发出针对褐煤新型高效的浮选药剂。在浮选后,制备了以褐煤为主的新型煤基液体燃料,开发出一条低阶煤炭高效环保利用之路。本论文结论如下:1)原煤粒径分析:筛选不同粒径的煤样,利用傅立叶红外光谱、XPS元素分析对煤样的表面进行特征分析,通过原煤灰分和产率找出最佳浮选粒径范围在0.125-0.5mm。2)金属离子对褐煤浮选的影响:水质对煤炭浮选有重要影响,本文研究不同硬度的水质对煤炭浮选的影响,通过精煤回收率与灰分对比,发现褐煤矿浆中Ca2+、Mg2+离子的含量可以改变浮选效率。3)浮选药剂配方筛选:根据浮选药剂化学结构上的特性,利用其亲水基团和疏水基团不同的结构特点,探究表面活性剂对煤炭表面性质的影响。以柴油作为捕收剂、仲辛醇与二丙二醇甲醚复配作为起泡剂,浮选后煤炭灰分从19.5%降低到10.3%,可燃体回收率达到了83.65%。4)浮选精煤水煤浆的制备:洗油是煤焦油的重要馏分,与煤炭结构相似,本研究通过对洗油进行磺酸改姓,制备了一种水煤浆分散剂。利用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接触角测量、表面张力测定和吸附试验对分散剂进行表征,并探究其对水煤浆的分散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分散剂在煤炭表面的吸附符合朗格缪尔单分子层吸附。通过静电排斥作用和空间位阻作用,明显改善悬浮稳定性。当洗油磺酸盐分散剂的浓度为0.3%时,水煤浆的Zeta电势、悬浮性以及表观黏度分别为-42m V、88.52%及585m Pa·s,达到了水煤浆国标要求。

王春雨[5](2020)在《小分子物质及微纳颗粒对水煤浆成浆性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水煤浆气化技术为背景,对工业废水以及气化废渣在水煤浆制备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无机小分子物质、表面活性剂、亲水性细渣作为第二颗粒等对水煤浆成浆性存在显着影响,并揭示了其对水煤浆的成浆作用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无机小分子物质对水煤浆成浆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一价盐对降低水煤浆粘度有着积极的影响,利用一价盐溶液制备水煤浆时,水煤浆中自由水的比例增加。利用二价盐溶液制备水煤浆时,分散剂的作用效率变化小,二价盐对水煤浆粘度影响不大。利用三价盐溶液制备水煤浆时,水煤浆中自由水的自由度减小且比例降低,对水煤浆的降粘有着消极的影响。利用碱溶液对制备水煤浆时,低浓度的碱溶液可以使颗粒间静电斥力增强、自由水比例增加,对水煤浆的降粘作用有着积极的影响。2.研究了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对悬浮液流变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只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会对玻璃微珠悬浮液的流变性产生影响。随着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悬浮液由类似流体状变为类似膏体状再变为类似流体状。当表面活性剂溶液浓度超过0.2%时,颗粒表面带正电,颗粒与胶束在静电引力的作用下形成网状结构,悬浮液呈现出类似膏体状。阳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悬浮液的宏观状态影响不大。利用表面活性剂溶液制备水煤浆时,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水煤浆的粘度先增加后减小。利用阴离子以及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制备水焦浆时,水焦浆出现明显的剪切变稀现象。3.研究了己内酰胺废水对水煤浆成浆性的影响。己内酰胺废水成分复杂,处理难度高,其中含有大量的无机和有机物质。通过利用己内酰胺废水制备水煤浆,研究在无机和有机物质共同影响下水煤浆成浆性的变化情况,根据研究结果发现,制备相同浓度的水煤浆时,利用己内酰胺废水溶液制备的水煤浆的粘度相比超纯水制备得到的水煤浆的粘度略微增大,但其粘度、稳定性以及流动性等均符合工业要求。4.将固体废弃物处理与水煤浆制备相结合,研究亲水性气化细渣作为第二颗粒的可行性。使用水煤浆气化滤饼磨细得到的亲水性细渣作为第二颗粒,通过将细渣与煤油混合得到细渣煤油悬浮液,利用细渣煤油悬浮液对煤颗粒进行修饰并进行水煤浆制备,水煤浆的粘度从1107.1mPa·s降低到401.3mPa·s,成浆浓度提高2.3个百分点。5.为了提高气化效率,对具有良好流动性的超高浓度水煤浆的制备技术进行研究。通过纳米碳酸钙煤油悬浮液修饰煤颗粒的方式,对成浆浓度为61%的神华烟煤进行颗粒表面改性。利用修饰后的神华煤烟进行超高浓度水煤浆制备时,成功制得了浓度66%,粘度在2000mPa·s,流动性良好,流动等级在B-的水煤浆。

郭晶[6](2020)在《新疆褐煤表面疏水改性和水煤浆分散剂的协同作用对煤成浆性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煤浆是一种高效、节能、环保的煤基流体燃料,其燃烧效率高,运输方便,已成为我国主体能源和重要的化工燃料。然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对制浆能力较好的高阶煤需求量不断增加,高阶煤逐渐出现供应不足的现象,相比而言变质程度较低的低阶煤含量丰富,约占我国煤炭资源的46%。但低阶煤内水含量高、孔隙结构发达、含氧基团丰富导致其难以制备高浓度水煤浆。因此,就如何利用低阶煤提质改性技术提高低阶煤的开发与利用,实现低阶煤的高效合理利用是我国洁净煤技术的新方向。本文通过对低阶煤进行表面提质改性技术使其具有高阶煤的强疏水性,再配合不同类型分散剂制备高质量水煤浆,考察改性前后煤粒与水煤浆分散剂之间的适配性。本文利用阳离子、阴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乳化十二烷基琥珀酸苷(ASA)和烷基烯酮二聚体(AKD)两类物质制备了六种改性剂,分别为阳离子,阴离子,非离子ASA改性剂和阳离子,阴离子,非离子AKD改性剂,然后将其包覆在微波脱水后的褐煤颗粒表面,得到对应的六种改性煤粒。研究了改性前后煤粒表面化学成分、孔隙分布、亲疏水性和Zeta电位等煤粒表面特性,并结合萘磺酸钠(NSF)和聚苯乙烯磺酸钠(PSS)分散剂在改性前后煤粒表面吸附量大小,探讨了改性前后煤粒分别以NSF和PSS为分散剂制备的褐煤水煤浆成浆性、流变性和稳定性。研究发现,ASA改性煤孔隙结构降低,煤粒表面C相对含量增加,O相对含量降低,煤水界面接触角增加,煤粒疏水性能增强。NSF和PSS分散剂在改性煤表面吸附量增加,煤粒表面负电性增强。改性前后煤粒以PSS为分散剂制备的水煤浆表现出高浓度,低黏度,高稳定性的特点。其中阳离子ASA改性煤、阴离子ASA改性煤和非离子ASA改性煤以PSS为分散剂制备的水煤浆最大成浆质量分数从原煤57.5%分别增加至61.7%,61.8%和62.9%,浆体析水率从原煤5.25%分别降低至2.5%,2.0%和2.25%,同时改性后煤粒制备的浆体从原煤的“剪切增稠”的胀塑性流体变为“剪切变稀”的假塑性流体。AKD改性煤比表面积,孔容积均减小,煤表面孔隙结构被封堵,AKD在煤表面发生物理吸附。XPS技术和酸碱滴定法发现煤粒表面C-O-H/C-O-C相对含量和酚羟基含量降低、C=O、O-C=O相对含量增加,AKD分子在煤表面发生化学吸附,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共同作用使煤粒表面疏水性能增强。NSF和PSS分散剂在改性前后煤粒表面均为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等温吸附结果表明NSF、PSS分散剂在AKD改性煤表面饱和吸附量高于原煤,吸附动力学结果表明NSF、PSS分散剂浓度的增加有利于吸附速率的加快,吸附热力学研究表明NSF、PSS分散剂在改性前后煤粒表面的吸附过程为自发的放热反应。当阳离子AKD改性煤,阴离子AKD改性煤和非离子AKD改性煤改性剂添加量为1.5%,1%和2%时,浆体表观黏度值最小,其中非离子AKD改性煤以PSS为分散剂制备的水煤浆成浆性能最好,最大成浆质量分数可达64.2%;阴离子AKD改性煤以PSS为分散剂制备的水煤浆稳定性最好,浆体无明显水分析出。

于飞[7](2019)在《添加剂对油煤浆稳定性及煤/重油加氢共炼反应的影响》文中指出油煤浆是煤/重油浆态床加氢共炼的原料,作为一种固液分散体系,其稳定性下降会导致大量固体颗粒沉积与堵塞管道,影响油煤浆的储存、输送及反应,提高油煤浆的稳定性是煤/重油浆态床加氢共炼工艺的关键技术之一。因此,本论文以固含量为稳定性评价指标,以干基无灰煤转化率及轻油收率为反应性能评价指标,分别考察了添加剂类型及加入量对不同类型油煤浆稳定性及反应性能的影响,并通过SEM、FT-IR、XRD及粒径分析等表征手段对油煤浆静置固体沉积物及反应后固体残渣的特征进行了表征,优化出能够提高油煤浆稳定性及反应性能的添加剂,并初步探讨了添加剂对于稳定油煤浆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添加表面活性剂后,油煤浆的稳定性从高到低为非离子型>阴离子型>阳离子型,阴离子型及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会降低油煤浆的稳定性,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PVP和曲拉通X-100对油煤浆稳定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效果不是很显着。添加不同类型的聚合物,聚合物A能够显着提高油煤浆的稳定性,在合适的添加量下可使煤粉颗粒在油煤浆中分散均匀,浆体底部无煤粉沉降及团聚现象;不同分子量的聚合物A稳定油煤浆的能力不同,分子量越高稳定效果越显着,且对不同浓度及煤种的油煤浆均适用。在油煤浆浆态床加氢反应体系中,添加表面活性剂SDBS后,干基无灰煤转化率及轻油收率均有所提高,且固体残渣收率降低,粒径减小,结构疏松,芳香度及支链化程度较低,煤转化程度提高。添加聚合物A后,反应干基无灰煤转化率及轻油收率略高于无添加剂,固体残渣性质介于无添加剂及SDBS之间,粒径较均匀。聚合物A能够在保持油煤浆反应性能的同时显着提高浆体的稳定性,是较好的油煤浆添加剂。

张盈盈,杨许召,惠蒙蒙,徐清杰,王萍,李迎宾,邹文苑,王军[8](2018)在《表面活性剂在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领域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综述了表面活性剂在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领域中应用,详细介绍了其在燃料电池、水煤浆、乳化燃油和三次采油中的应用,并对表面活性剂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于洋[9](2017)在《富芳烃石油磺酸盐的制备及应用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加氢裂化尾油富芳馏分油为原料,浓硫酸为磺化剂,制备富芳烃石油磺酸盐。对富芳馏分油的磺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确立了最佳的磺化工艺条件,并对磺化产物进行了表征和评价。对加氢裂化尾油富芳馏分油参照石化行业标准测定了基本性质,原料油分子量适中,杂原子含量较低,适合作为磺化原料,但是粘度较大,需要在磺化时加入溶剂稀释。红外光谱测定表明加氢裂化尾油富芳馏分油是以含侧链的芳烃化合物为主的烃类混合物。核磁共振波谱表明其分子结构是富含脂肪烃的多环芳烃。采用改性Brown-Ladner法测定了加氢裂化尾油富芳馏分油的平均分子结构族组成为4-5个芳环,侧链数目为1-2,且侧链平均长度为3,并采用GC-MS分析了加氢裂化尾油富芳馏分油的具体的分子结构。通过实验,研究确定了富芳馏分油磺化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选用磺化溶剂1,2-二氯乙烷,剂油比为1,酸油比为1.43,反应时间为1 h,反应温度为50℃,除盐温度为8℃。在该磺化工艺条件下,富芳烃磺酸盐的收率达65%,产品活性物含量达到40%,磺化后的产物分子同时具备亲水亲油性。对合成富芳烃磺酸盐进行分析表征和效果测试。通过产品分析表明合成产物平均分子量为352,产品CMC值为0.0316%。富芳烃石油磺酸盐的红外光谱在-SO3的特征峰1190 cm-1和1060 cm-1处明显出峰,证明了富芳烃馏分油成功地进行了磺化反应。通过改性Brown-Ladner法分析表明,合成产品的平均分子结构为4个芳环结构,基本不含支链。通过高分辨质谱ESI-MS精确测定含有S、O杂原子的分子式和等效双键数,模拟得出石油磺酸盐的亲油基结构为3-5个芳环的烃类结构,亲水基为-SO3。富芳烃石油磺酸盐作为水煤浆制浆添加剂的效果测试表明,富芳烃石油磺酸盐能改善兖矿Z煤粉制备水煤浆的粘度,使水煤浆流变性能达到A等级,但是无法改善其稳定性达到B等级以上,因此需与其他添加剂复配使用。实验证明石油磺酸盐和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相比与木质素磺酸盐及羧甲基纤维素复配时效果要好。当石油磺酸盐与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以3:2比例复配时,水煤浆表观粘度低于800 mPa·s,且产品的稳定性能达到A等级。

米小慧[10](2013)在《木质素/磺酸盐型三元共聚物水煤浆分散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是目前社会经济活动的主旋律之一。低碳技术包括,洁净煤技术、二氧化碳捕集与存储技术等。而洁净煤技术是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的核心技术之一。水煤浆技术又是洁净煤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煤浆技术,是目前最适宜的代油、环保、节能技术。发展水煤浆技术,用煤制取清洁燃料是我国能源稳定发展战略和现实选择。煤炭为疏水性物质,不易被水润湿。煤浆中的煤粒很细,具有很大的比表面,容易自发的聚结。因而煤粒与水不能密切结合成为一种稳定的浆体。水煤浆属粘稠流体,很容易产生煤水分离。因此,低黏度、高浓度、稳定性佳是水煤浆最为重要的性能。要达到这些性能,在制浆时必须加入少量的化学添加剂,其中包括分散剂和稳定剂等,而分散剂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本文以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衣康酸(IA)、丙烯酸(AA)为单体,过硫酸钾和亚硫酸氢钠为引发剂,通过自由基共聚制备了一种具有两亲结构的低相对分子质量的磺酸型三元共聚物P(IA/AA/AMPS),以合成的共聚物为P(IA/AA/AMPS)为水煤浆添加剂,对不同煤种进行制浆,并研究各浆的应用性能。采用FT-IR、WAXD、GPC、TG等分析测试手段P(IA/AA/AMPS)进行表征,通过制浆试验,考察了①不同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配比;②不同丙烯酸单体配比;③固定单体配比,改变引发剂用量;④固定单体配比,引发剂添加量,改变聚合反应温度;⑤反应单体配比固定,引发剂添加量固定,聚合温度固定,改变分子量调节剂用量;等因素对产品制浆性能的影响。研究了不同P(IA/AA/AMPS)掺量、不同制浆浓度、煤浆pH值、不同研磨时间等条件下煤浆性能;以自制分散剂P(IA/AA/AMPS)与木质素磺酸钠进行复配,得到复配分散剂,并研究了复配分散剂对煤浆效果的应用性能。研究结果表明,P(IA/AA/AMPS)最佳合成条件:w(AMPS):w(AA):w(IA)=3.8:2:1,反应温度为85℃;引发剂的添加量为5%,分子量调节剂添加量为10%。FT-IR、WAXD、GPC、TG等测定;结果表明,共聚物中成功引入了磺酸基和羧酸基,P(IA/AA/AMPS)耐热温度为300℃左右,重均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6万,多分散系数为3.41。采用P(IA/AA/AMPS)分散剂,分别对1号煤、2号煤、3号煤进行制浆,在分散剂用量均为0.5%时,得到三种煤的最佳成浆浓度分别为68%、62%、64%。三种煤在最佳成浆浓度下,其最佳分散用量分别为0.6%、0.7%、0.7%。以1号煤为研究对象,分子量范围适宜的P(IA/AA/AMPS)为分散剂,分别讨论了温度、pH值、不同研磨时间以及ζ电位对水煤浆的影响;研究表明,水煤浆制备的最佳技术为:常温、水煤浆pH值约为79、研磨60min时,P(IA/AA/AMPS)掺量为0.4%时,煤浆的ζ变化趋于稳定。研究了不同分子量的分散剂对水煤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IA/AA/AMPS)的Mw在1.8万至2.4万时,水煤浆的分散效果较好。使用自制P(IA/AA/AMPS)分散剂与木质素磺酸盐进行复配,考察了不同复配比例的分散剂对煤浆黏度的变化影响,制浆实验表明,其中P(IA/AA/AMPS):木质素磺酸钠的质量比为1:1时,煤浆黏度最低。

二、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在水煤浆制备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在水煤浆制备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高浓度有机废水协同制水煤浆中添加剂作用机理及分散调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高浓度有机废水协同制浆制备合成气技术发展现状
        1.2.1 高浓度有机废水协同制浆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高浓度有机废水水煤浆气化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水煤浆添加剂概述
        1.3.1 水煤浆添加剂的分类
        1.3.2 水煤浆添加剂的研究进展
        1.3.3 水煤浆添加剂对水煤浆性能的影响研究
    1.4 悬浮液体系中的分散稳定机理研究
    1.5 分子动力学模拟
    1.6 研究内容及方法
        1.6.1 目前研究存在问题
        1.6.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6.3 本文研究方法及路线
2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 引言
    2.2 煤粉的制备及性质表征
        2.2.1 煤粉制备
        2.2.2 粒径分布
        2.2.3 分子结构
        2.2.4 微观形貌
    2.3 水煤浆浆体制备及性能表征方法
        2.3.1 水煤浆的制备
        2.3.2 水煤浆的浓度
        2.3.3 水煤浆的稳定性
        2.3.4 水煤浆的流变性
    2.4 添加剂吸附特性表征实验方法
        2.4.1 添加剂吸附量测量
        2.4.2 吸附层厚度测量
    2.5 煤水界面特性表征
        2.5.1 接触角测量
        2.5.2 Zeta电位测量
        2.5.3 表面张力
    2.6 液相特性表征
        2.6.1 含水量测量
        2.6.2 离子浓度测量
        2.6.3 有机物成分分析
        2.6.4 废水主要指标测量
    2.7 本章小结
3 工业有机废水水煤浆中添加剂的适配性及分散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3 废水水煤浆添加剂的适配性研究
        3.3.1 阴离子添加剂水煤浆的成浆性能
        3.3.2 阳离子添加剂水煤浆的成浆性能
        3.3.3 非离子添加剂水煤浆的成浆性能
        3.3.4 添加剂对水煤浆稳定性的影响
    3.4 废水水煤浆复配添加剂的适配性研究
        3.4.1 阴离子-阴离子添加剂复配水煤浆的成浆性能
        3.4.2 阴离子-阳离子添加剂复配水煤浆的成浆性能
    3.5 添加剂在煤表面的作用机理
    3.6 本章小结
4 工业有机废水中氨氮对添加剂吸附的影响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和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氨氮对添加剂吸附的影响
        4.3.1 添加剂的吸光度与浓度间的关系
        4.3.2 氨氮对添加剂在煤表面吸附量的影响
        4.3.3 氨氮对添加剂在煤表面吸附厚度的影响
    4.4 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简介
        4.4.1 力场
        4.4.2 牛顿运动方程
        4.4.3 周期性边界条件
        4.4.4 系综
        4.4.5 计算时间和步长
        4.4.6 控温控压方法
        4.4.7 分子动力学模拟的主要设置
    4.5 添加剂在煤表面吸附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4.5.1 模拟参数设置
        4.5.2 模拟结果分析
        4.5.3 吸附能计算
    4.6 本章小结
5 工业有机废水中酯类有机小分子对添加剂吸附的影响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3 酯类小分子对添加剂吸附的影响
        5.3.1 酯类小分子对添加剂在煤表面吸附量的影响
        5.3.2 酯类小分子对添加剂在煤表面吸附厚度的影响
    5.4 添加剂在煤表面吸附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5.4.1 模拟参数设置
        5.4.2 模拟结果分析
        5.4.3 吸附能计算
    5.5 本章小结
6 含油废液水煤浆中添加剂的适配性及分散机理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
    6.3 含油废液煤浆的添加剂适配性研究
        6.3.1 含油废液煤浆的成浆特性
        6.3.2 含油废液煤浆的稳定性
    6.4 含油废液水煤浆的添加剂适配性研究
        6.4.1 含油废液水煤浆的成浆特性
        6.4.2 含油废液水煤浆的稳定性
    6.5 含油废液水煤浆的作用机理研究
        6.5.1 含油废液水煤浆中的煤粉特性
        6.5.2 含油废液水煤浆的分散稳定机理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有机溶剂废液水煤浆中添加剂的适配性及分散机理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
    7.3 相互作用能计算方法
        7.3.1 极性相互作用能
        7.3.2 静电相互作用能
        7.3.3 范德华相互作用能
        7.3.4 空间稳定作用能
    7.4 实验结果讨论
        7.4.1 废液水煤浆的微观形貌
        7.4.2 不同添加剂的分散效果
        7.4.3 黄原胶含量对浆体性能的影响
        7.4.4 Zeta电位测量值
        7.4.5 接触角测量值
        7.4.6 离子浓度
    7.5 相互作用能计算结果
    7.6 黄原胶作用机理分析
    7.7 本章小结
8 全文总结及展望
    8.1 本文总结
    8.2 创新点
    8.3 工作展望
附录 界面相互作用能的计算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2)高效复配型水煤浆分散剂定制开发及中试生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水煤浆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1.1.1 国外水煤浆技术发展简述
        1.1.2 国内水煤浆技术发展简述
    1.2 水煤浆的性质与制备
        1.2.1 水煤浆的性质
        1.2.2 影响水煤浆成浆性能的因素
        1.2.3 水煤浆的分类及应用
        1.2.4 水煤浆技术的特点
    1.3 水煤浆添加剂
        1.3.1 水煤浆添加剂的分类
        1.3.2 水煤浆分散剂的作用
        1.3.3 单一水煤浆分散剂
        1.3.4 复配型水煤浆分散剂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器材与评价方法
    2.1 实验药品
    2.2 实验仪器
    2.3 产物分析
        2.3.1 红外光谱分析
        2.3.2 凝胶色谱分析
        2.3.3 聚合度的测定
    2.4 煤粉分析
    2.5 水煤浆评价实验
        2.5.1 水煤浆的制备
        2.5.2 水煤浆成浆性能的评价
第三章 单一分散剂制备及性能评价
    3.1 木质素系分散剂
        3.1.1 木质素系分散剂的制备方法
        3.1.2 木质素系分散剂的反应机理
        3.1.3 木质素系分散剂的红外光谱图
        3.1.4 木质素系分散剂的凝胶色谱分析
        3.1.5 木质素系分散剂的成浆性能评价
    3.2 萘系分散剂
        3.2.1 萘系分散剂的制备方法
        3.2.2 萘系分散剂反应原理
        3.2.3 萘系分散剂的红外光谱图
        3.2.4 萘系分散剂的凝胶色谱分析
        3.2.5 萘系分散剂的成浆性能评价
    3.3 三聚氰胺系分散剂
        3.3.1 三聚氰胺系分散剂的制备方法
        3.3.2 三聚氰胺系分散剂反应机理
        3.3.3 三聚氰胺系分散剂的红外光谱图
        3.3.4 三聚氰胺系分散剂的凝胶色谱分析
        3.3.5 三聚氰胺系分散剂的成浆性能评价
    3.4 聚羧酸系分散剂
        3.4.1 聚羧酸系分散剂的制备方法
        3.4.2 聚羧酸系分散剂的红外光谱图
        3.4.3 聚羧酸系分散剂的凝胶色谱分析
        3.4.4 聚羧酸系分散剂的成浆性能评价
    3.5 含氨废水制备萘系分散剂
        3.5.1 测定含氨废水中的氨氮含量
        3.5.2 含氨废水制备萘系分散剂
        3.5.3 红外光谱分析
        3.5.4 凝胶色谱分析
        3.5.5 成浆性能评价
    3.6 不同单一分散剂的成浆性能分析
第四章 复配型分散剂制备及性能评价
    4.1 化学复配
        4.1.1 制备过程
        4.1.2 复配型分散剂的红外光谱图
        4.1.3 复配型分散剂的成浆性能评价
    4.2 物理复配
        4.2.1 木质素与萘系分散剂的物理复配
        4.2.2 木质素与三聚氰胺系分散剂的物理复配
        4.2.3 木质素与聚羧酸系分散剂的物理复配
第五章 中试生产及产品性能评价
    5.1 中试生产制备条件优化
        5.1.1 水解反应的优化实验
        5.1.2 缩合反应的优化实验
    5.2 中试生产实验
        5.2.1 中试生产工艺方案
        5.2.2 中试工艺流程设计
        5.2.3 物料守恒
    5.3 生产线建设
        5.3.1 厂房布置
        5.3.2 设备布置
        5.3.3 管道布置
        5.3.4 中央控制系统
    5.4 中试产品性能评价
        5.3.1 色谱分析
        5.3.2 中试产品测试
        5.3.3 成浆性能评价
第六章 经济效益分析
    6.1 化工厂 1 的经济效益分析
    6.2 化工厂 2 的经济效益分析
    6.3 化工厂3 的经济效益分析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论文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附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低阶煤制水煤浆级配堆垛与制浆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煤的利用与能源危机
    1.2 水煤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煤浆制备的颗粒级配技术
        1.2.2 煤粉的粒度级配
        1.2.3 磨矿工艺技术
        1.2.4 棒磨机磨矿研究进展
        1.2.5 水煤浆添加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目标
第二章 低阶煤制水煤浆添加剂作用机制研究
    2.1 水煤浆添加剂的特性参数测试与筛选
        2.1.1 原料及制备
        2.1.2 添加剂特性参数测试
        2.1.3 湿法制浆实验
        2.1.4 结果与讨论
        2.1.5 小结
    2.2 低阶煤制水煤浆添加剂模式评价研究
        2.2.1 低阶煤制水煤浆添加剂模式评价体系与流程
        2.2.2 低阶煤制水煤浆添加剂小试评价流程
        2.2.3 宁东煤制水煤浆添加剂放大实验评价流程
        2.2.4 宁东煤制水煤浆添加剂模式评价流程
    2.3 水煤浆添加剂评价案例分析
        2.3.1 某科技公司添加剂样评价
        2.3.2 宁夏某甲醇厂添加剂实验评价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煤浆湿法制浆的颗粒级配堆垛与概率算法
    3.1 棒磨机湿法制浆
    3.2 实验过程
        3.2.1 湿法制浆性能测试
        3.2.2 以干煤粉为原料制备水煤浆
    3.3 颗粒级配堆垛模型
        3.3.1 水煤浆分析
        3.3.2 水煤浆的颗粒堆积模型
        3.3.3 稳态三颗粒堆积的概率分析
        3.3.4 非稳态四颗粒堆积的概率分析
        3.3.5 稳态三颗粒堆积的间隙面积计算
        3.3.6 不稳态四颗粒堆积的间隙面积计算
        3.3.7 四种评价指数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平均颗粒尺寸
        3.4.2 评价方法对比分析
    3.5 工业水煤浆样品的案例分析
        3.5.1 ABC堆垛模式下的颗粒堆垛级配拟合分析
        3.5.2 ABCD堆垛模式下的颗粒堆垛级配拟合分析
    3.6 实验室水煤浆样品的案例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煤浆湿法制浆的钢棒级配堆垛与概率算法
    4.1 水煤浆研磨工艺概述
    4.2 钢棒堆积级配模型
    4.3 实验过程
        4.3.1 棒磨机
        4.3.2 棒磨机钢棒堆垛级配实验设计
    4.4 概率计算与分析
        4.4.1 稳态三棒堆垛级配的概率计算
        4.4.2 不稳态四棒堆垛级配的概率计算
    4.5 钢棒堆垛级配的间隙面积计算
    4.6 钢棒堆垛级配的累计堆垛间隙面积计算
        4.6.1 稳态三棒堆垛级配
        4.6.2 不稳态四棒堆垛级配
    4.7 钢棒堆垛级配对比分析
        4.7.1 钢棒直径的影响
        4.7.2 级配比例的影响
        4.7.3 棒磨机钢棒磨损机制
        4.7.4 棒磨机钢棒补加机制
        4.7.5 综合对比分析
        4.7.6 钢棒堆垛级配的间隙面积分布机理
    4.8 棒磨机的筛分效应
    4.9 湿法制浆过程中钢棒对煤粒的破碎作用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低阶煤制水煤浆溢流流变作用机制
    5.1 湿法制浆工艺
    5.2 湿法制浆溢流流变作用机制
        5.2.1 入料粒度的影响
        5.2.2 制浆浓度对黏度的影响
        5.2.3 浆体参数关联分析
        5.2.4 磨机填充率的计算与分析
    5.3 溢流制浆设计
        5.3.1 棒磨机湿法制浆现场工艺简述
        5.3.2 溢流制浆工艺优化设计与分析
第六章 溢流式棒磨机钢棒磨损损伤力学研究
    6.1 基础原理
        6.1.1 粉碎功耗理论
        6.1.2 粉碎动力学
        6.1.3 粉碎模型
        6.1.4 破裂矩阵模型
    6.2 钢棒冲击力分析
    6.3 ANSYS模拟分析
    6.4 流动阻力分析
    6.5 钢棒级配比例对煤浆颗粒分布的影响
    6.6 棒磨机钢棒断裂失效分析
        6.6.1 实验仪器与实验过程
        6.6.2 样品测试与分析
        6.6.3 实验结论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主要贡献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
    7.3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及论文发表情况

(4)褐煤浮选的影响因素及水煤浆分散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资源利用现状
        1.1.2 浮选技术与应用
        1.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煤炭浮选的理论基础
        1.2.2 影响煤泥浮选的主要因素
        1.2.3 浮选后精煤的清洁化应用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探究褐煤浮选的影响因素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药品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煤炭取样与制样
        2.3.1 原煤样品的工业分析和元素
        2.3.2 原煤样品的粒度分布对灰分的影响
        2.3.3 原煤表面官能团分析
    2.4 试验研究方法与效果评价标准
        2.4.1 浮选试验
        2.4.2 浮选效果评价
    2.5 探究水质对煤炭浮选的影响
        2.5.1 无机盐离子对浮选的影响
        2.5.2 不同阳离子对煤泥浮选的影响
    2.6 探究浮选机的搅拌、充气与刮泡对浮选的影响
        2.6.1 搅拌作用
        2.6.2 浮选机充气
        2.6.3 刮泡对浮选过程的影响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浮选药剂的筛选和复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药品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煤油和柴油作为捕收剂对煤泥浮选试验的影响
    3.4 起泡剂的筛选与复配
        3.4.1 不同的极性基团和非极性基团对起泡性能的影响
        3.4.2 起泡剂的复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精煤的清洁化利用—水煤浆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药品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3 水煤浆分散剂制备工艺
    4.4 水煤浆性能测试
        4.4.1 洗油为主要成分合成的磺酸盐分散剂的红外表征
        4.4.2 不同浓度的分散剂对煤炭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4.4.3 洗油磺酸盐分散剂在煤炭颗粒表面吸附行为研究
        4.4.4 水煤浆Zeta电势和悬浮率的测定
        4.4.5 水煤浆的流变性质
    4.5 分散稳定性机理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煤炭浮选过程的影响因素
    5.2 水煤浆的制备与性能测试
    5.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小分子物质及微纳颗粒对水煤浆成浆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悬浮液流变特性
        2.1.1 剪切变稀
        2.1.2 剪切增稠
        2.1.3 触变性
    2.2 悬浮液界面特性
        2.2.1 颗粒间相互作用
        2.2.2 固-液界面的吸附作用
        2.2.3 水化膜
        2.2.4 界面双电层
        2.2.5 毛细管作用力
    2.3 水煤浆成浆性的影响因素
        2.3.1 煤质特性
        2.3.2 粒度级配
        2.3.3 化学添加剂
        2.3.4 其他
    2.4 水煤浆流变性调控方法
        2.4.1 第二液体
        2.4.2 第二颗粒
        2.4.3 有机小分子物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无机小分子物质对水煤浆成浆性的影响
    3.1 实验样品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仪器及测试方法
        3.1.3 样品制备
    3.2 无机小分子物质对水煤浆粘度的影响
        3.2.1 一价盐对水煤浆粘度的影响
        3.2.2 二价盐对水煤浆粘度的影响
        3.2.3 三价盐对水煤浆粘度的影响
        3.2.4 碱对水煤浆粘度的影响
    3.3 无机小分子物质对水煤浆Zeta电位的影响
        3.3.1 一价盐对水煤浆Zeta电位的影响
        3.3.2 二价盐对水煤浆Zeta电位的影响
        3.3.3 三价盐对水煤浆Zeta电位的影响
        3.3.4 碱对水煤浆Zeta电位的影响
    3.4 无机小分子物质对水煤浆中水的状态的影响
        3.4.1 无机盐对水煤浆中水的状态的影响
        3.4.2 碱对水煤浆中水的状态的影响
    3.5 无机小分子物质对分散剂吸附量的影响
    3.6 无机小分子物质对水煤浆微观结构的影响
        3.6.1 无机盐对水煤浆微观结构的影响
        3.6.2 碱对水煤浆微观结构的影响
    3.7 无机小分子物质对煤颗粒表面的官能团的影响
    3.8 无机小分子物质对成浆浓度的影响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表面活性剂对悬浮液流变性的影响
    4.1 试验样品及方法
        4.1.1 材料
        4.1.2 样品制备
        4.1.3 样品测量
    4.2 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对亲水性玻璃微珠悬浮液流变性的影响
        4.2.1 悬浮液的宏观状态的变化
        4.2.2 悬浮液粘度的变化
    4.3 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对悬浮液Zeta电位的影响
    4.4 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对悬浮液的微观结构的影响
    4.5 表面活性剂对悬浮液影响的作用机理分析
    4.6 表面活性剂对水煤浆成浆性的影响
    4.7 表面活性剂对水焦浆成浆性的影响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己内酰胺废水对水煤浆成浆性的影响
    5.1 试验样品及方法
        5.1.1 材料
        5.1.2 样品制备及其测量
        5.1.3 水煤浆流动性判断
    5.2 废水浓度对水煤浆粘度的影响
    5.3 废水浓度对水煤浆Zeta电位的影响
    5.4 废水对水煤浆成浆性的影响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气化细渣作为第二颗粒对水煤浆成浆性的影响
    6.1 试验样品及测试方法
        6.1.1 材料
        6.1.2 样品制备
        6.1.3 仪器及测量方法
    6.2 第二颗粒悬浮液对颗粒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6.3 第二颗粒悬浮液对水煤浆成浆性的影响
        6.3.1 第二颗粒悬浮液对水煤浆粘度的影响
        6.3.2 第二颗粒悬浮液的溶剂挥发时间对水煤浆粘度的影响
    6.4 细渣煤油悬浮液对于水煤浆成浆性的影响
        6.4.1 细渣的添加方式对水煤浆粘度的影响
        6.4.2 细渣煤油悬浮液的浓度对水煤浆粘度的影响
        6.4.3 细渣作为第二颗粒对水煤浆成浆浓度的影响
    6.5 细渣煤油悬浮液对煤颗粒表面性质的影响
        6.5.1 煤颗粒的接触角
        6.5.2 煤颗粒的表面微观结构
        6.5.3 煤颗粒的红外光谱
        6.5.4 煤颗粒的Zeta电位
    6.6 细渣煤油悬浮液对水煤浆粘度影响的作用机理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流动性良好的超高浓度神华煤水煤浆制备
    7.1 试验样品及方法
        7.1.1 材料
        7.1.2 样品制备
        7.1.3 样品测量
    7.2 颗粒表面修饰方式对水煤浆成浆性的影响
        7.2.1 成浆浓度
        7.2.2 不同的第二颗粒对水煤浆粘度的影响
        7.2.3 颗粒修饰方式对于水煤浆成浆性的影响
    7.3 第二液体以及第二颗粒悬浮液的添加量对水煤浆成浆性的影响
    7.4 颗粒表面修饰对颗粒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6)新疆褐煤表面疏水改性和水煤浆分散剂的协同作用对煤成浆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能源发展背景
        1.1.2 煤炭资源现状
        1.1.3 褐煤提质必要性
    1.2 水煤浆技术
        1.2.1 水煤浆概述
        1.2.2 水煤浆性能的影响因素
        1.2.3 褐煤表面改性提高制浆能力
    1.3 水煤浆分散剂
        1.3.1 水煤浆分散剂概念及分类
        1.3.2 水煤浆分散剂作用机理
    1.4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4.1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本文研究内容
    1.5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2 ASA改性剂对煤粒表面疏水改性和成浆性能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及设备
        2.2.2 实验所需煤粉的制备
        2.2.3 ASA改性剂的制备
        2.2.4 ASA改性剂对煤粒表面的包覆改性
        2.2.5 水煤浆的制备
    2.3 改性前后煤粒表面性能测试和水煤浆性能测试方法
        2.3.1 煤粒孔隙结构的测定
        2.3.2 煤粒表面化学成分的测定
        2.3.3 煤粒表面含氧基团的测定
        2.3.4 煤水界面接触角的测定
        2.3.5 煤粒对NSF/PSS分散剂吸附量的测定
        2.3.6 煤粒表面Zeta电位的测定
        2.3.7 水煤浆表观黏度的测定
        2.3.8 水煤浆流动性的测定
        2.3.9 水煤浆稳定性的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ASA改性剂的最佳用量
        2.4.2 ASA改性前后煤粒表面孔隙结构的变化
        2.4.3 ASA改性前后煤粒表面化学成分的变化
        2.4.4 ASA改性前后煤粒表面含氧官能团的变化
        2.4.5 煤水界面接触角变化
        2.4.6 ASA改性前后煤粒对NSF/PSS分散剂的吸附
        2.4.7 ASA改性前后煤粒表面Zeta电位的变化
        2.4.8 NSF、PSS分散剂对ASA改性煤成浆性能的影响
        2.4.9 NSF、PSS分散剂对改性前后煤粒水煤浆流变性能的影响
        2.4.10 NSF、PSS分散剂对改性前后煤粒水煤浆稳定性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AKD改性剂对煤粒表面疏水改性和煤成浆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及设备
        3.2.2 AKD改性剂的制备
        3.2.3 AKD改性剂对煤粒表面的包覆改性
        3.2.4 水煤浆的制备
    3.3 改性前后煤粒表面性能测试和水煤浆性能测试方法
        3.3.1 改性前后煤粒表面性能测试
        3.3.2 水煤浆性能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AKD改性剂的最佳用量
        3.4.2 AKD改性前后煤粒表面孔隙结构的变化
        3.4.3 AKD改性前后煤粒表面化学成分的变化
        3.4.4 AKD改性前后煤粒表面含氧官能团的测定
        3.4.5 煤水界面接触角变化
        3.4.6 AKD改性前后煤粒对NSF/PSS分散剂的吸附
        3.4.7 AKD改性前后煤粒表面Zeta电位的变化
        3.4.8 改性剂及分散剂在煤表面吸附分散机理
        3.4.9 NSF、PSS分散剂对AKD改性煤成浆性能的影响
        3.4.10 NSF、PSS分散剂对改性前后煤粒水煤浆流变性能的影响
        3.4.11 NSF、PSS分散剂对改性前后煤粒水煤浆稳定性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添加剂对油煤浆稳定性及煤/重油加氢共炼反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煤/重油浆态床加氢共炼工艺的发展现状
    1.3 不同煤浆体系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1.3.1 煤浆体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影响煤浆性能的因素
    1.4 不同煤浆体系稳定性研究现状
        1.4.1 影响不同煤浆体系稳定性的因素
        1.4.2 稳定性的评价方法
        1.4.3 添加剂对煤浆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1.5 添加剂在重油加氢体系中的应用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添加剂对油煤浆稳定性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和药品
        2.2.2 原料油和原料煤的性质
        2.2.3 添加剂的选取
        2.2.4 油煤浆稳定性的测试方法
        2.2.5 离心后固体的表征
    2.3 表面活性剂对油煤浆稳定性的影响
        2.3.1 表面活性剂的类型对油煤浆固含量的影响
        2.3.2 表面活性剂的添加量对油煤浆固含量的影响
    2.4 高分子聚合物对油煤浆稳定性的影响
        2.4.1 不同高分子聚合物对油煤浆固含量的影响
        2.4.2 聚合物A的添加量对油煤浆固含量的影响
        2.4.3 不同静置时间下聚合物A的添加量对油煤浆固含量的影响
        2.4.4 不同分子量的聚合物A对油煤浆固含量的影响
    2.5 聚合物A对不同油煤浆体系稳定性影响
        2.5.1 聚合物A对不同煤种油煤浆固含量的影响
        2.5.2 聚合物A对不同浓度油煤浆的固含量的影响
    2.6 添加剂对油煤浆稳定性影响机理的初步研究
        2.6.1 不同添加剂下油煤浆粘度的差异
        2.6.2 沉积物粒径分析
        2.6.3 沉积物微观形貌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添加剂对煤/重油加氢共炼反应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3.2.2 实验原料基本性质
        3.2.3 高压釜反应及产物分离
        3.2.4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3.2.5 反应产物及固体残渣表征方法
    3.3 添加剂对煤/重油浆态床加氢共炼反应性能的影响
        3.3.1 不同添加剂对加氢反应活性的影响
        3.3.2 不同添加剂对反应产物状态的影响
        3.3.3 添加剂对不同油煤浆体系加氢反应的影响
    3.4 添加剂对固体产物残渣性质的影响
        3.4.1 固体残渣粒径及微观形貌分析
        3.4.2 固体残渣结构组成分析
    3.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表面活性剂在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领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表面活性剂在燃料电池中的应用
    1.1 在催化剂制备中的应用
    1.2 在质子交换膜改性中的应用
2 表面活性剂在水煤浆中的应用
    2.1 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2.2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2.3 复配分散剂
3 表面活性剂在乳化燃油中的应用
    3.1 在乳化汽油中的应用
    3.2 在乳化柴油中的应用
4 表面活性剂在三次采油中的应用
    4.1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4.2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4.3 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4.4 表面活性剂的复配
    4.5 特种表面活性剂
5 展望

(9)富芳烃石油磺酸盐的制备及应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石油磺酸盐的合成
        1.2.1 原料油选择
        1.2.2 磺化剂选择
        1.2.3 磺化反应理论
        1.2.4 磺化反应影响因素
        1.2.5 中和反应
        1.2.6 石油磺酸盐的合成工艺
        1.2.7 磺化设备
    1.3 石油磺酸盐的分离及有效物含量测定
        1.3.1 质量法
        1.3.2 萃取法
        1.3.3 两相滴定法
        1.3.4 红外光谱法
        1.3.5 选择性电极法
        1.3.6 单相滴定法
        1.3.7 高效液相色谱法
    1.4 石油磺酸盐结构的分析表征
        1.4.1 核磁共振波谱研究
        1.4.2 质谱研究
        1.4.3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
    1.5 石油磺酸盐的应用
        1.5.1 石油磺酸盐的用途
        1.5.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5.3 石油磺酸盐的工业化情况
        1.5.4 石油磺酸盐研究存在的问题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原料油的基本性质测定与结构表征
    2.1 引言
    2.2 原料油基本性质测定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2 实验方法
        2.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 改性Brown-Ladner法测定原料油结构
        2.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3.2 实验方法
        2.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 GC-MS分析原料油的组成
        2.4.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4.2 实验方法
        2.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富芳烃石油磺酸盐的制备与条件优化
    3.1 引言
    3.2 实验仪器和试剂
    3.3 实验部分
        3.3.1 实验装置的搭建
        3.3.2 实验流程的确定
        3.3.3 石油磺酸盐溶液表面张力的测定
    3.4 富芳馏分石油磺酸盐工艺条件单因素变量考察
        3.4.1 考察指标
        3.4.2 反应溶剂种类的确定
        3.4.3 磺化温度的影响
        3.4.4 酸油比的影响
        3.4.5 磺化反应时间的影响
        3.4.6 反应剂油比的影响
        3.4.7 中和用碱浓度的影响
        3.4.8 萃取剂种类的影响
        3.4.9 除盐温度的影响
    3.5 石油磺酸盐的精制
        3.5.1 实验仪器及药品
        3.5.2 实验方法
        3.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6 两相滴定法测定活性物含量
        3.6.1 实验仪器及药品
        3.6.2 实验方法
        3.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7 石油磺酸盐合成工艺评价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富芳烃石油磺酸盐的表征与应用性能评价
    4.1 引言
    4.2 石油磺酸盐红外光谱表征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 改进Brown-Ladner法测定石油磺酸盐结构
        4.3.1 实验仪器
        4.3.2 实验方法
        4.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 高分辨质谱法表征石油磺酸盐分子结构
        4.4.1 实验仪器及测定条件
        4.4.2 实验方法
        4.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5 石油磺酸盐用作水煤浆添加剂性能实验
        4.5.1 实验主要原料及设备
        4.5.2 实验方法
        4.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木质素/磺酸盐型三元共聚物水煤浆分散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水煤浆的研究现状与意义
        1.1.1 水煤浆技术的研究现状
        1.1.2 水煤浆发展的意义
    1.2 水煤浆分散剂概述
        1.2.1 研究概况
        1.2.2 分散作用
        1.2.3 分散机理
        1.2.4 分散剂种类
    1.3 磺酸盐分散剂研究
        1.3.1 木质素磺酸盐型水煤浆添加剂概述
        1.3.2 其他磺酸盐分散剂
    1.4 水煤浆分散剂的发展趋势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工作思路
        1.5.1 研究方案
        1.5.2 研究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
        2.1.1 反应单体的选择
        2.1.2 主要实验原料与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聚合物分散剂的合成
    2.4 聚合物性能检测
        2.4.1 外观及稳定性检测
        2.4.2 红外表征
        2.4.3 热稳定性
        2.4.4 X 射线衍射分析
        2.4.5 凝胶色谱分析
    2.5 水煤浆的制备和性能检测
        2.5.1 煤质分析
        2.5.2 水煤浆制备
        2.5.3 水煤浆的性能检测
    2.6 结果与讨论
        2.6.1 AMPS 单体影响
        2.6.2 AA 单体影响
        2.6.3 聚合温度影响
        2.6.4 引发剂影响
        2.6.5 次亚磷酸钠影响
    2.7 本章小结
3 共聚物性能表征
    3.1 红外表征
        3.1.1 仪器及检测方法
        3.1.2 结果与讨论
    3.2 热稳定性
        3.2.1 仪器及检测方法
        3.2.2 结果与讨论
    3.3 X 射线衍射
        3.3.1 仪器及检测方法
        3.3.2 结果与讨论
    3.4 凝胶色谱分析
        3.4.1 仪器及检测方法
        3.4.2 结果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共聚物分散剂对水煤浆黏度影响
    4.1 煤种适应性
        4.1.1 1 号煤的最佳成浆浓度
        4.1.2 2 号煤的最佳成浆浓度
        4.1.3 3 号煤的最佳成浆浓度
        4.1.4 三种煤粉的最大成浆浓度
    4.2 分散剂掺量的影响
        4.2.1 1 号煤样的影响
        4.2.2 2 号煤样的影响
        4.2.3 3 号煤样的影响
        4.2.4 水煤浆的流动性与稳定性
    4.3 制浆温度的影响
    4.4 pH 值的影响
    4.5 不同研磨时间的影响
    4.6 ζ电位的影响
    4.7 热失重(TG)
    4.8 触变性
    4.9 不同分子量下水煤浆性能测试
        4.9.1 相对分子质量
        4.9.2 水煤浆的表观黏度
        4.9.3 水煤浆的ζ电位
        4.9.4 水煤浆的流动性与稳定性
    4.10 与传统分散剂分散性能的比较
    4.11 复配分散剂的性能研究
        4.11.1 木质素磺酸钠的红外表征
        4.11.2 单独木质素磺酸钠作为分散剂
        4.11.3 木质素磺酸钠与三元共聚物复配
    4.12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四、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在水煤浆制备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浓度有机废水协同制水煤浆中添加剂作用机理及分散调控机制[D]. 王双妮. 浙江大学, 2021
  • [2]高效复配型水煤浆分散剂定制开发及中试生产研究[D]. 曹成.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3]低阶煤制水煤浆级配堆垛与制浆特性[D]. 李和平. 宁夏大学, 2021
  • [4]褐煤浮选的影响因素及水煤浆分散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 贺蓬辉.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小分子物质及微纳颗粒对水煤浆成浆性的影响研究[D]. 王春雨.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8)
  • [6]新疆褐煤表面疏水改性和水煤浆分散剂的协同作用对煤成浆性能的影响[D]. 郭晶.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2)
  • [7]添加剂对油煤浆稳定性及煤/重油加氢共炼反应的影响[D]. 于飞.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8]表面活性剂在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领域中的应用[J]. 张盈盈,杨许召,惠蒙蒙,徐清杰,王萍,李迎宾,邹文苑,王军. 日用化学品科学, 2018(02)
  • [9]富芳烃石油磺酸盐的制备及应用性能研究[D]. 于洋.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10]木质素/磺酸盐型三元共聚物水煤浆分散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米小慧. 陕西科技大学, 2013(S2)

标签:;  ;  ;  ;  ;  

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在制备水煤浆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