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体育教学模式的思考

改革体育教学模式的思考

一、关于改革体育课教学模式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张静瑄[1](2021)在《新冠疫情下南京市鼓楼区初中体育教学模式的反思与构建》文中研究指明2019年12月份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在全国爆发,我国所有学校相继延迟开学,2020年2月教育部门出台“停课不停学”政策,许多学校的不同学科均开展网络线上教学模式,对于体育这一实践性强的学科,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在疫情各个阶段开展线上、线下教学模式中存在学生安全无法保证、课堂形式不符合防疫要求、缺乏心理辅导、忽视课后练习等弊端,而与疫情期间快速发展的线上、线下课程相结合的混合式体育教学模式在教学上更加具有优势。对此,在深入了解疫情防控阶段南京市鼓楼区10所初中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开展的现状后,构建出教师录制相关教学视频、学生自主预习→学生传统课堂学习教材内容→教师课后布置相应线上练习→学生练习后反馈结果→教师及时考核并做教学反思的体育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将此模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落实。对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线上教学机制、考核过程、学生家长重视程度、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可供参考的调整和优化措施,不断地改善和提高初中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

郑先常[2](2021)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发展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的时代背景下,加强推进专项化教学的实施尤为迫切。针对当前存在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涵仍需明晰、教学效果评价手段还需丰富、教学改革理论需进一步完善的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政策进行分析,进一步探寻专项化教学的内涵特征,为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通过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访谈法和层次分析法对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并对体系的各指标进行赋值。在此基础上,对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可操作化定义,创新专项化教学效果评测的新手段;最后应用于专项化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基于指标体系上海专项化教学改革的问题与改善建议,研究发现:1.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目标集中体现在: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掌握、体能的健康发展、良好的体育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培养等方面。与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相比较,专项化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特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以“体育核心素养”为引领的教学目标、以“运动专项学习”为主体的教学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方式和注重长效性机制的教学评价。2.遴选具有(1)职称为教授或副教授且具有博导资格的;(2)从事学校体育及相关领域,且具有较高热情的;(3)熟悉或参与到专项化教学改革的;(4)有一定的工作时间和工作精力、配合度良好的四种标准的人员,组成13人的征询专家群,对初建的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和修正。通过三轮专家意见征询,最终确定了由体育意识、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运动参与和体育品德5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和19项三级指标构成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其一级指标体育意识、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运动参与和体育道德对总目标的权重分别为0.1204、0.1032、0.3329、0.3343和0.1092,其二级和三级指标的权重见论文中表5-19。3.依据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最初量表的设计与制作、测试变量的选取、量表的修正、量表的验证几个步骤,研制了包含28个题项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经检验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较好。4.参照相关研究对评价对象评价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的方法,其中,0.8分以上为高,0.6到0.79分为中,低于0.6分为低。本研究借助《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对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总体效果得分为0.716,总体处于中等等级。一级指标体育意识的得分为0.775、体育知识的得分为0.688、运动能力的得分为0.713、运动参与的得分为0.697,体育品德的得分为0.810。(2)不同年级的学生在5个指标上没有明显的差异性,从得分上看专项化教学效果的纵向效果较好;男性学生在5个指标上的得分均好于女性学生,在运动参与上,男女生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5.通过对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评价,发现:(1)虽然专项化教学总体效果较好,但总体水平不高;(2)学生的专项运动体育知识整体水平不高,尤其是专项运动技能性知识水平不高;(3)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是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方面。应对措施:(1)多角度查漏补缺,补齐短板,全面提升专项化教学效果;(2)默会知识促进运动技能知识的获得;(3)发展学生运动能力,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本研究结论,如下:1.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程序规范、方法合理、指标体系各级指标权重得分符合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初衷,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2.研制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测量工具。3.通过在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符合当前专项化教学的实际情况,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有效性。4.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是专项化教学效果理论体系的有益补充。

刘森[3](2021)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开发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发展身心健康、形成健康体育意识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学校体育中,体育课程承担着重要角色。《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简称《课程标准》)的出台对我国体育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宏观导向作用,然而国家《体育课程标准》与实际体育课堂教学衔接不畅、体育课程改革不够深入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的落实。体育课程模式是国家《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学实施之间的中介,构建和开发具有国际视野、本土特色并适合我国学校体育发展需要的体育课程模式,对有效实施国家《体育课程标准》和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个案研究法、实地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体育课程模式的核心概念界定、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开发的原则、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开发的状况与问题、美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的特点、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的要素构成与开发路径、“560体育课程模式”的个案研究等内容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体育课程模式与体育教学模式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学模式是贴近课堂教学的模式,而体育课程模式是统筹了多方面因素的整体方案,是国家《体育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的中介。(2)基于课程模式、体育课程模式等相关概念的界定,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的开发应当遵循科学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非普适性原则。(3)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开发的主要问题表现在:(1)课程模式与教学模式在设计和实践中混淆;(2)模式照搬,流于形式;(3)课程设计目的性不强,缺乏可操作性。(4)美国体育课程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1)主题鲜明,模式多样化;(2)课程结构丰富,具有可操作性;(3)非普适性,适用于特定的教育环境。(5)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开发首先要对体育课程模式要素进行分析,其次还需要从课程的角度进行体育课程的整体设计。(6)“560体育课程模式”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包括每周五节60分钟的体育课、“导师制+选课制”、“五级竞赛”三大特色,模式的开发具有从问题出发的,与学校教育理念相适应;课程结构的创新与融合;适用范围广泛的特点,十分具有借鉴与研究价值。最后,本文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开发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建议。

李志慷[4](2021)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研究 ——以秦皇岛市海港区小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20年突然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秩序。作为人群密集的场所,学校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对以身体练习为主的体育教学带来的挑战最为艰巨。对广大体育教师来说,在疫情防控形势下,无论是延期开学期间的线上体育教学还是复学后的线下体育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组织等方面都需要重新摸索。为此,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秦皇岛市海港区12所小学的体育教学情况进行调查,旨在探寻秦皇岛海港区小学体育教学在延学期间和复学后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促进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秦皇岛市海港区小学体育教学有序发展提供参考。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延学和复学期间各学校均开设体育课,部分学校延学期间未能开足体育课。2.延学期间,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各小学均制定了体育教学工作的总体方案与具体计划,并提前组织教师学习教学软件;复学后,制定疫情防控与应急预案,并基于各体育教师实施教学的情况加以研判与改进实施方案。3.延学期间,理论课开课率与学生年级成正相关。教学内容以技能、体育课程基础及新冠肺炎居家防疫知识为主;实践课主要以身体素质练习为主;复学后,开课率有很大提高,实践课以常规教学为主,理论课增加了疫情防控相关知识。4.教学组织形式方面:延学期间,按照班级教学模式,采取线上教学的形式,通过微信、QQ、腾讯会议、钉钉等网络平台,以直播的形式开展教学。个别教师采用录像播放的形式;复学后,主要以班级教学的形式组织教学。5.延学期间教师主要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复学后游戏法、比赛法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得到应用。6.延学期间教师主要通过学生录制并上传视频的方式,采用等级评定法对其评定学生成绩。考核内容主要以动作技术、身体素质、理论考试为主;复学后,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主要以统一考试标准的方式评价学生成绩。7.延学期间,多数体育教师表示愿意采用线上教学,且其教学方法能被学生、家长接受与认可;复学后,学生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表示满意,同时大多数学生上课非常积极。

荀丽娟[5](2021)在《大理大学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研究》文中指出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高校公共体育课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其实践性强,不仅要承担传授体育知识与技能的任务,还肩负着培养大学生道德情感、意志品质、社会适应行为的责任。在全员育人理念的指导下,为了更好地发挥公共体育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需深挖公共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探寻公共体育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两门课程同向同行,更好的发挥育人作用。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三种研究方法,在认真阅读和梳理了大量有关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的文献后,总结现下已有的经验,以大理大学为调查个案,重点对公共体育课教师、体育学院行政管理人员进行深入访谈,同时选取不同学科类别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收集到有效问卷653份,通过对访谈材料、问卷数据的分析,旨在了解目前大理大学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现状,为文章提供现实写作基础。高校公共体育课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有着共同的育人目标,有效的将两者结合,实现“课程育人”,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有利于更好的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文章撰写过程中以理论的概述——现状及原因的分析——对策的探析为主线,共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以理论概述为主,分析了高校公共体育课及课程思政的内涵和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第二章以大理大学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发展的调查数据为基础,一是分析了教师、学生对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认知情况;二是总结了教师在公共体育课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的具体形式;三是对目前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取得的实效进行提炼;四是结合现实生活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第三章结合大理大学目前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发展的实际情况,从正确认识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建立健全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制度规范、加强对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监督管理和评价、经常性开展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经验交流、公共体育课教师如何增强课程思政能力五个大的方面分析了大理大学如何继续有效推进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

马琳[6](2021)在《西宁市城西区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现状及优化策略》文中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其指导思想是健康第一。为了规范体育课,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写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近几年来,为了使体育与健康课程更加规范,国家也逐步出台了许多新的指导文件,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2019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很丰富,主要是针对体育教学思想、目的、方法、运动负荷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制定详细要求。同时初中阶段学生的身高急剧增加,肌肉的快速发展,骨骼肌极速增长,内脏器官也随着身体的生长发育不断增大,体重快速增长,思想和情绪上也会产生巨大变革,学生应及时补充营养和适时进行体育锻炼,处于该阶段的学生性格会逐渐定性,是形成终身体育观念的重要时期,因此,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就承担了许多有别于其他阶段的体育教学任务。本文通过现场走访和专家访谈的方式,在西宁市城西区初中学校中选取4所学校,其中包括2所基础初中学校和2所涵盖有初中的完全中学,以4所初中的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和部分学生为调查对象。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西宁市城西区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优化研究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然观察法、实地考察法等多种方法,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西宁市城西区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现状为核心,对学校体育场地器械、体育教学方法、体育课运动负荷等进行深入调查,具体结论如下:1.西宁市城西区各初中体育教师的配备数量均符合国家要求;学历上,本科占92.31%,硕士和专科占7.69%;性别上,男性体育教师占85%,女性体育教师占15%;年龄上主要以青年教师为主。2.西宁市城西区部分初中学校体育场地符合国家要求,体育器材配备按照国家要求的必配一类、二类以及选配三种情况来看,其中一类、二类必配类体育器械配备的种类齐全,但数量不足,选配类器械只有部分学校配备。3.西宁市城西区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时只有66.67%的符合国家标准,33.33%的体育课都存在有被占课和拖堂的现象,缩短了体育教学时长,打乱课程的整体规划。4.西宁市城西区初中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主要是“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和“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能与健身能力”,教学目标设置范围狭窄。5.西宁市城西区初中体育教学方法主要使用是讲解法、示范法、循环练习法和小群体教学法,教学方法固化,课堂乐趣较低。6.西宁市城西区初中体育教学模式结构单一,知识更新和创新不足,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加体育课的积极性。7.西宁市城西区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是针对中考体育项目而设置的,均未开展本校特色体育项目,也没有开展体育健康知识的有关内容,重复的教学内容易引起学生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疲劳,影响体育课的教学质量。8.西宁市城西区初中体育课负荷强度较小,负荷量相对适中,但学生课堂练习时间较短,对比国家的相关规定,存在有较大的差距。针对西宁市西宁市城西区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现状调查结果,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1)加大对学校场地、器械等体育基础设施的财政支持,满足学生体育活动场所的基本要求以及进一步提高必配类器械的配备,保证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正常进行。(2)优化体育教师的数量、质量和性别比例,定期组织开展教师教育教学综合能力提升培训,帮助教师了解最新政策,及时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技能,尤其是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并在青年教师的职称评定上给予政策的倾斜。(3)加强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管理,成立教学督导小组,定期检查和解决各校或各班对体育课存在的占课和拖课问题,创造一个良好的学校体育教学氛围。(4)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基本条件以及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选择有特色的体育项目打造适合本校发展的的体育品牌,加强对体育健康知识的学习,丰富体育教学内容,这样既可以激发体育教师创新体育课堂的动力,也可以大大丰富学生的课余体育生活。(5)充分利用生理生化等科研设备,加强对体育课堂教学情况的监测,掌握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运动负荷的变化规律,提高教学的科学化水平。

朱灵真[7](2021)在《河南省初中“四有”体育课堂实施模式案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7年《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构建三位一体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为了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河南省基础教研室提出实施“四有”体育课堂。“四有”体育课堂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当前不同学校实施现状如何,不同学校应如何更好开展“四有”体育课堂成为当前学界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为推动“四有”体育课堂在河南省的有效实施,本文运用案例分析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以河南省初中“四有”体育课堂实施模式案例为研究对象,从指导思想、设计依据、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几个方面对四个典型的模式案例进行分析,提出“四有”体育课堂实施对策,为其他学校实施“四有”体育课堂提供参考和借鉴。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如下:1.“四有”体育课堂理论基础包含整体教育理论、情意教育理论、体能训练负荷理论、技能迁移理论和运动教育理论。“四有”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各为一体、毫无关联,而是要兼顾所有、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服务。通过对当前学界提出的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乐动会”体育课堂、“乐练赛”体育课堂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四有”体育课堂完全符合当前我国体育教学改革趋势。2.体育游戏贯穿整体教学案例代表开封市田家炳实验中学,体能发展方面以课课练形式开展,技能学习方面不同难度的体育游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竞赛活动方面开展4vs4比赛,运动兴趣方面通过体育游戏和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故事情景贯穿整体教学案例代表郑州市第七中学,体能发展方面以体能接力赛形式开展,技能学习方面教师创设的“小刺猬智斗灰太狼”故事情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竞赛活动方面将体育竞赛和体能练习结合起来开展体能接力赛,运动兴趣方面通过教师创设的故事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4.问题串贯穿整体教学案例代表焦作市第十中学,体能发展方面以角逐大力士游戏的形式开展,技能学习方面教师设置的问题串贯穿全程,竞赛活动方面将竞争因素和学生体能练习结合起来设计角逐大力士游戏,运动兴趣方面通过教师设置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5.分层练习贯穿整体教学案例代表安阳市第八中学,体能发展方面以课课练形式开展,技能学习方面不同层次的学习和练习贯穿全程,竞赛活动方面将体育竞赛和技能学习结合起来开展运球接力赛,运动兴趣方面通过教师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6.为更好推动“四有”体育课堂有效实施,体能发展方面体能训练贯穿课堂教学全程,丰富体能训练内容和形式;技能学习方面转变教学观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注重技能学习的完整性;竞赛活动方面根据教学需求灵活开展竞赛活动,充分开发竞争因素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运动兴趣方面深入挖掘兴趣点寓教于乐,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为学而乐。

邹苑蓉[8](2021)在《疫情期间上海市部分高校公共体育课线上教学开展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发展,线上教学模式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了新时代教学发展的新趋势,也为体育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将网络教学与体育课程相结合是大势所趋,用好互联网,上好体育课,更是时代的要求。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使线上体育课全面进入人们的视野,略带被动地成为网络课程大提速时期的一个重要脚注。如何开展线上体育教学,保证线上体育教学的质量,让大学生在疫情防控期间用心学起来,积极动起来,自觉的进行居家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养成运动习惯,值得深入探讨。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及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调查上海市海湾区三所代表性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线上教学开展现状。从课程建设现状,教师开展现状、学生参与现状、线上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四个方面对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三所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线上教学开展现状展开调查,进一步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对策,为应对疫情反弹或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教学打下基础。最后得出以下结论:1、三所学校能高度重视线上教学。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积极统筹,成立领导小组,制定了线上教学的实施方案和学期工作计划;并有专门用于线上教学的经费,对疫情防控期间超工作量教师有福利补贴;两所高校能够针对线上教学效果进行绩效考核,极大程度的保证线上公共体育教学顺利进行。2、三所学校公共体育课均能建班、建课。线上教学的内容倾向于体能、瑜伽、舞蹈等对于场地器材要求较低的运动项目,并有一部分教师开展了理论类教学。线上教学方式主要为自建慕课+线上翻转课堂,同时结合在线教学工具+会议系统;线上教学的平时成绩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形式包括考勤、视频打卡、课程作业和在线测验等;阶段性评价主要是通过小作业和小测试的反馈,学期末的考试通过在线平台的考试系统完成。3、大部分教师没有线上教学的实践经验。教师们每天用于备课和批阅作业的平均时长较长,教学规模人数适中与线下教学持平,教学教学时长为稳定;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环境一般,空间和器材不足。教师们普遍认为相比线下教学,线上教学的运动负荷呈下降趋势,线上教学的教学效果不如线下教学,学生课堂参与度一般,课堂互动效果较差,教师在线上教学中无法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4、大部分学生线上学习的态度较为积极,他们的学习环境较为理想,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对于线上学习自我能力的提高和自我效能感的评价较为良好,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营造的课堂氛围等方面持认可的态度。学生在线上学习中存在运动习惯和运动能力一般,不能很好的独立完成线上学习、缺少器械、网络不畅、师生互动困难等问题。5、开展线上教学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组织管理因子(实施方案)、教学保障因子(网络环境等)、课程内容因子(教学手段等)、教学因子(教学规模等)、教师因子(教学能力等)、学生因子(学习态度等)。

荣俊杰[9](2020)在《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2年上海市在二期课程改革基础上,率先提出在高中阶段实施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以推动新一轮大、中、小学体育课程体系的革新。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作为“先立后破”的改革尝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与学习评价认知的缺乏系统性与深入性,致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出现迷茫与偏失,影响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目的的达成。面对发展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时代诉求,从学理视角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系统予以理性优化,能有效提升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水平,推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推广与普及,丰富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为研究对象,根据泰勒原理、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等理论,从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内涵与实质出发,审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与学习评价的现状,在学理阐释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性的优化,并通过教学实践检验了优化研究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一、构建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体能、运动经历与运动情意五维目标体系,确立了五维目标间纵、横结构关系,阐明了各级分目标的表达逻辑。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体系强调了运动技能目标的核心性、体能目标的重要性,针对性地解决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的现实诉求;凸显运动知识、运动经历和运动情意目标的长效价值,符合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确保了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培育。二、整合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体系,阐释了教学内容选择的纵向、横向及动态均衡结构关系,提出大单元高密度重复的螺旋组织形式。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体系的整合,明确了知识、技能与体能选择的独立与共济关系,系统地对各级教学内容进行了规整,实现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安排的全面性、系统性与深入性,有利于满足学生专项学习的广度与深度需求,突显了教学内容为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持续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意义。三、选择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的路径,提出提高运动项目选择的精准度、实施动态分层教学、提升体育师资素养、挖掘场地设施等优化策略。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路径的选择,凸显了教学实施“行动”的本质诉求,通过完善项目选择志愿表、制定技能+体能的分层标准,确保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高效运行;采用多途并举的优化路径,弥补师资缺口,提升体育教师的专项化素养;探寻合作共赢模式,缓解场地设施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的困束。四、完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体系,统一了学习评价内容,厘清了评价比重的动态化分配准则,健全了多元化评价主体机制。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体系的完善,明确了运动技能评价的主体性、体能次之但比重逐年递增的五维评价内容;强调教师评价的主导地位、学生自评与互评比重的逐年递增趋势,突显了学生体育学习的主体地位;评价办法与学习成绩呈现方式的完善,提高了学生学习评价效果的精准性与其价值的延伸性,促进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短期目的性与长效前瞻性的有机融合。五、通过构建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实施路径和完善学习评价方面的研究,夯实了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理论基础,具有宏观指导意义,实践操作性强。研究成果在CS中学的教学实践显示,师生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认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水平得到了正向提升,佐证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对推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良性运行及全面实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周玉兰[10](2020)在《教师与课堂因素对上海市小学体育课学生身体活动水平的影响与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表明,规律性的身体活动可以给儿童青少年带来诸多健康益处,如提高身体素质和改善心理健康等。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儿童和青少年每天应至少累积进行60分钟中-高等强度身体活动(MVPA)。然而,大量数据表明我国儿童青少年每天的身体活动状况不容乐观。学校在促进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方面发挥着极大的作用,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和英国体育协会提出学生在体育课中应至少50%的课堂时间参与MVPA。我国对于学生体育课中身体活动的研究大部分采用心率指标来衡量学生运动强度的大小。但心率容易受学生精神状态、情绪、体温、运动类型等因素的影响,有必要使用更精确的仪器如加速度计对学生体育课中MVPA水平进行测量。然而,我国目前只有极少量的研究运用加速度计对学生体育课中的MVPA水平进行了测量,并且目前还未有学者关注教师和课堂因素对学生体育课中MVPA水平的影响。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1)采用加速度计调查上海市小学体育课中学生MVPA时间及其特征;(2)探讨教师因素(教师性别、教学经验和教学行为)对学生体育课中MVPA水平的影响;(3)分析课堂因素(上课时间、班级人数、课堂背景)对学生体育课中MVPA水平的影响;(4)根据前面研究的结果,对学生体育课中的MVPA水平进行干预。研究一(第三章)采用加速度计对上海市10所小学1-5年级210个班级的MVPA水平进行测量。研究结果发现,上海市小学体育课中学生MVPA%为40.27%,未达到50%的标准;学生体育课中的MVPA%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加;除小学一、二年级外,其他各年级男生体育课中的MVPA%普遍高于女生。研究二(第四章)采用健身教学时间观测系统(System for Observing Fitness Instruction Time,SOFIT)对体育课中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观察,教师的基本特征(教师性别和教学经验)则由教师填写的简短信息表获取。研究结果显示,小学体育课中教师的教学指导行为和课堂管理行为占课堂总时间的百分比较高;教学经验为10-20年的教师用于观察的时间显着高于教学经验为10年以下和20年以上的教师;男教师主导的课程中学生的MVPA%高于女教师(B=-2.582,P=0.007),MVPA%随着教师教学经验的增加而呈现降低的趋势(B=-0.163,P=0.003);教师的积极反馈行为(B=1.268,P=0.019)和观察行为(B=1.390,P=0.032)与学生体育课中的MVPA%呈正相关。研究三(第五章)采用健身教学时间观测系统(SOFIT)对体育课中的课堂背景进行观察,课堂的基本特征(上课时间和班级人数)则由教师填写的简短信息表获取。研究结果表明,在小学体育课中,教师分配给课堂管理、体能练习和技能练习时间占课堂总时间的比例较高。上课时间为上午时教师分配给体能练习的时间百分比显着高于下午,下午上课时分配给游戏的时间百分比显着高于上午;班级人数越多,分配给体能练习的时间越少,而分配给技能练习的时间越多。不同上课时间(B=1.265,P=0.332)和班级人数(B=-0.172,P=0.278)的体育课中学生MVPA%无显着差异。课堂背景中课堂时间分配给技能练习(B=2.008,P=0.000)和游戏(B=1.361,P=0.014)与学生体育课MVPA%显着正相关,课堂管理(B=-2.577,P=0.026)和知识讲解(B=-1.948,P=0.002)与学生体育课MVPA%显着负相关。研究四(第六章)采用增加教师积极反馈的方式对学生体育课中的MVPA%进行干预,同时对学生体育课喜爱程度和基本运动技能进行测量,以了解教师积极反馈对其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积极反馈可以显着提高实验班学生体育课中的身体活动水平,验证了教师积极反馈对学生体育课中身体活动水平的正向影响。此外,八周的干预实验后实验班学生感知的体育课相关能力和体育活动的有趣程度显着增加,而学生的基本运动技能水平则无显着差异。表明教师积极反馈方式在增加学生体育课中身体活动水平的基础上,还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体育课的喜爱程度,且不会对学生基本运动技能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综上所述,目前上海市小学体育课中学生MVPA%未达到50%的标准,针对学生体育课中的身体活动水平,特别是3-5年级女生的身体活动水平进行有效的干预,提高体育课在促进学生身体活动中的作用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教师的积极反馈行为和观察行为与学生体育课中的MVPA%呈正相关,教师可以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规律地使用积极反馈行为的教学策略,有效地发挥教师表扬或鼓励的积极作用。课堂时间分配给技能练习和游戏有利于提高学生体育课中的MVPA%。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各教学内容时间的分配,在促进学生体育课中的身体活动水平的同时完成其他教学目标。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加强积极反馈措施的运用。未来可针对学生体育课中的身体活动水平进行更多的干预研究,以提高学生日常身体活动水平,从而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目的。

二、关于改革体育课教学模式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改革体育课教学模式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新冠疫情下南京市鼓楼区初中体育教学模式的反思与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1.2.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有关线上体育教学模式开展的相关研究
        1.3.2 有关抗疫常态化下体育教学的相关研究
        1.3.3 有关后疫情时期体育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
        1.3.4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3.5 文献述评
    1.4 相关概念阐释
        1.4.1 新冠疫情
        1.4.2 初中体育
        1.4.3 教学模式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实地调研法
        2.2.5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疫情时期体育教学现状
        3.1.1 疫情中居家学习阶段线上教学现状
        3.1.2 抗疫常态化下的体育教学现状
        3.1.3 后疫情时期体育教学现状
    3.2 新冠疫情下南京市鼓楼区初中体育教学模式的不适应性
        3.2.1 传统教学模式在疫情下的危机
        3.2.2 疫情下新教学模式的不足
    3.3 后疫情时期混合式体育教学模式的优势
        3.3.1 教学内容更加直观
        3.3.2 更加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
        3.3.3 教学效果更加显着
    3.4 新冠疫情下混合式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3.4.1 新冠疫情下混合式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
        3.4.2 新冠疫情下混合式体育教学模式的实施
    3.5 落实混合式体育教学模式需要解决的问题
        3.5.1 完善线上教学机制
        3.5.2 完善教学考核过程
        3.5.3 提高家长学生重视程度
        3.5.4 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4
    4.1 结论
    4.2 建议
5 参考文献
6 致谢
7 附录
    7.1 附录一
    7.2 附录二
    7.3 附录三

(2)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2 国内外体育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2.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2.4 体育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4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4.1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政策梳理
    4.2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内涵探寻
    4.3 本章小结
5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5.2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对象、原则和流程
    5.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初建
    5.4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修正与优化
    5.5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意义与说明
    5.6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7 本章小结
6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的研制与实证
    6.1 量表的研制
    6.2 预调研及量表修正
    6.3 验证性因子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7.1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7.2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评分结果分析
    7.3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对比分析
    7.4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应对
    7.5 讨论
    7.6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建议、研究局限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与建议
    8.2 研究局限
    8.3 展望
9 致谢
10 主要参考文献
11 附录
12 个人简历

(3)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开发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课程是国家、社会关注的焦点
        1.1.2 体育课程模式开发的研究是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实之需
        1.1.3 体育课程模式开发是细化国家体育课程标准、实现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课程模式的研究现状
        1.2.1.1 课程模式的基本理论研究
        1.2.1.2 课程模式开发研究
        1.2.2 体育课程模式的研究现状
        1.2.2.1 国内体育课程模式的研究现状
        1.2.2.2 国外体育课程模式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个案分析法
        2.2.4 比较分析法
        2.2.5 实地调查法
    2.3 研究思路
3 核心概念界定
    3.1 课程的概念界定
    3.2 课程模式的概念界定
    3.3 课程模式与教学模式的概念辨析
    3.4 体育课程模式与体育教学模式概念辨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开发的状况与问题分析
        4.1.1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开发的状况
        4.1.2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开发的现存问题
    4.2 美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的特点分析
        4.2.1 美国体育课程模式的发展概况
        4.2.2 美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特点总结
        4.2.3 美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4.3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的开发原则、要素构成与开发路径
        4.3.1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开发的原则
        4.3.2 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的要素构成
        4.3.2.1 体育课程模式要素构成分析
        4.3.2.2 基于课程角度的整体设计
        4.3.3 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的开发路径
    4.4 “560 体育课程模式”的实证分析
        4.4.1 “560 体育课程模式”概况
        4.4.2 “560 体育课程模式”提出的背景
        4.4.3 基于课程模式角度的“560 体育课程模式”内容与分析
        4.4.4 基于课程角度的“560 体育课程模式”的内容设计
        4.4.5 对“560 体育课程模式”的评述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部分实地调查记录
附录2 陈经纶中学帝景劲松分校体育课选课方法
附录3 访谈问卷
致谢

(4)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研究 ——以秦皇岛市海港区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对秦皇岛市海港区的介绍
    2.2 相关概念
        2.2.1 学校体育的概念
        2.2.2 体育教学的概念
    2.3 国外研究现状
        2.3.1 关于体育教学管理体制的研究
        2.3.2 关于体育课程目标的研究
        2.3.3 对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进行的研究
        2.3.4 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
        2.3.5 关于新冠疫情下教学的研究
    2.4 国内研究现状
        2.4.1 关于不同国家体育教学对我国小学体育教学启示的研究
        2.4.2 关于不同地区小学体育教学现状的研究
        2.4.3 关于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研究
        2.4.4 关于小学体育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研究
        2.4.5 关于小学体育教学评价的研究
        2.4.6 关于小学体育教学其他方面的研究
        2.4.7 新冠疫情下学校体育教学的研究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实地考察法
        3.2.5 数理统计法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延期开学期间海港区小学体育教学情况分析
        4.1.1 延学期间体育课开课情况
        4.1.2 延学期间体育教学准备情况
        4.1.3 延学期间体育教学实施情况
        4.1.4 延学期间线上体育教学反馈分析
    4.2 复学期间海港区小学体育教学情况分析
        4.2.1 复学前体育教学准备情况
        4.2.2 复学后体育课开课及课时情况
        4.2.3 复学后体育教学实施情况
        4.2.4 复课后体育教学反馈情况
        4.2.5 复学后体育课上应急安全防范措施分析
    4.3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海港区小学体育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4.3.1 教育观念落后
        4.3.2 线上教学操作上的挑战
        4.3.3 师资队伍的互联网信息技术素养亟待提高
        4.3.4 复学后体育教学的线上与线下转化不理想
        4.3.5 学校体育“学校-家庭”联动发展通道不畅通
    4.4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海港区小学体育教学的对策分析
        4.4.1 学校层面
        4.4.2 教师层面
        4.4.3 将“线上”与“线下”教学合理融合
        4.4.4 促进“学校-家庭”协同发展,营造良好体育学习环境
        4.4.5 强化学生的安全教育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一 《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研究——以秦皇岛市海港区小学为例》(教师问卷)
附录二 《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研究——以秦皇岛市海港区小学为例》(家长问卷)
附录三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小学体育教学研究——以秦皇岛市海港区小学为例》(学生问卷)
附录四 《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研究——以秦皇岛市海港区小学为例》(专家访谈提纲)
致谢

(5)大理大学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调查法
    五、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评述
第一章 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概述
    一、相关概念阐释
        (一)公共体育
        (二)高校公共体育课
        (三)课程思政
        (四)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
    二、高校公共体育课的特点
        (一)健身性
        (二)普及性
        (三)实践性
        (四)基础性
        (五)灵活性
        (六)主体性
    三、课程思政的特点
        (一)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
        (二)协同育人的核心理念
        (三)立体多元的教育结构
        (四)显隐结合的教育方法
        (五)严谨的方向性导向
        (六)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形式
        (七)强烈的教师个人育人意识
    四、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意义
        (一)有助于更好地落实“三全育人”工作
        (二)有助于提升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育质量
        (三)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四)有助于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发展
第二章 大理大学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调查及其分析
    一、调查开展情况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过程
    二、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现状
        (一)师生对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认知
        (二)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具体形式
        (三)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取得的实效
    三、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建设力度不够
        (二)课堂教学尚存在不足
    四、影响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因素
        (一)制度因素
        (二)教师因素
        (三)学生因素
第三章 大理大学推进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发展的思考
    一、加强学习,正确认识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一)学习文件精神,充分认识课程思政的本质
        (二)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具有其独特性和一定优越性
        (三)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工作覆盖面广,影响重大
        (四)防止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出现片面错误做法
    二、建立健全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制度规范
        (一)建立健全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责任人制度
        (二)建立健全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教师培训制度
        (三)建立健全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考核评价体系
        (四)建立健全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激励机制
    三、加强对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监督管理和评价
        (一)公共体育课教师选聘须将思想政治工作能力作为考核要素
        (二)要按相关制度要求加强对课程思政工作的监管考核
        (三)要把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作为常规工作常抓不懈
        (四)将课程思政列为公共体育课教师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
        (五)树立典型,宣传表彰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的优秀教师
    四、经常性开展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经验交流
        (一)建立校内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交流平台
        (二)建立校外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交流平台
        (三)公共体育课教师有意识主动开展非正式的交流
    五、公共体育课教师增强课程思政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师德修养,提高热爱学生的能力
        (二)扩充知识和视野,提升思想政治素质
        (三)参加培训研修,不断提高课程思政的能力
        (四)加强与学生交流,提高课程思政的针对性
        (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六)挖掘鲜活题材,增强课程思政工作的感染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西宁市城西区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现状及优化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依据
        1.1.1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需要
        1.1.2 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
        1.1.3 初中阶段学生健康教育的需要
        1.1.4 提升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质量的需要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体育与健康课程
        2.1.2 体育教学目标
        2.1.3 体育教学方法
        2.1.4 体育教学结构
        2.1.5 体育教学内容
        2.1.6 运动负荷
        2.1.7 运动心率
        2.1.8 RPE表
        2.1.9 练习密度
    2.2 国内外有关中学体育教学的研究综述
        2.2.1 国外有关中学体育教学的研究综述
        2.2.2 国内有关中学体育教学的研究综述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地考察法
        3.2.3 自然观察法
        3.2.4 专家访谈法
        3.2.5 对比分析法
        3.2.6 综合分析法
        3.2.7 逻辑归纳法
        3.2.8 数理统计法
    3.3 技术路线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西宁市城西区学校体育的基本条件与现状分析
        4.1.1 西宁市城西区初中学校概况
        4.1.2 西宁市城西区初中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4.1.3 西宁市城西区初中体育器材配备基本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4.2 西宁市城西区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展的基本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4.3 西宁市城西区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情况调查与分析
        4.3.1 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目标的基本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4.3.2 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方法的基本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4.3.3 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结构的基本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4.3.4 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4.3.5 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运动负荷的基本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五章 优化策略
    5.1 西宁市城西区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优势
    5.2 西宁市城西区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劣势
    5.3 西宁市城西区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优化策略
        5.3.1 强化体育锻炼,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5.3.2 开足学校体育课,科学安排运动负荷
        5.3.3 开展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
        5.3.4 优化教学方式,坚持教学相长
        5.3.5 加强体育教师政策倾斜,建设高层次专业化教师队伍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第七章 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7)河南省初中“四有”体育课堂实施模式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落实“四有”体育课堂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
        1.1.2 落实“四有”体育课堂符合国家课程改革政策文件精神的要求
        1.1.3 落实“四有”体育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四有”体育课堂研究
        2.1.1 关于河南省“四有”体育课堂研究
        2.1.2 关于体能发展研究
        2.1.3 关于技能学习研究
        2.1.4 关于体育竞赛开展情况研究
        2.1.5 关于运动兴趣研究
    2.2 研究现状评析
    2.3 本论文研究思路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案例分析法
        3.2.4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河南省“四有”体育课堂理论基础
        4.1.1 整体教育理论
        4.1.2 情意教育理论
        4.1.3 体能训练负荷理论
        4.1.4 技能迁移理论
        4.1.5 运动教育理论
    4.2 河南省“四有”体育课堂基本情况分析
        4.2.1 河南省“四有”体育课堂实施背景分析
        4.2.2 河南省“四有”体育课堂“四有”分析
    4.3 当前学界提出的体育课程模式基本情况分析
        4.3.1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分析
        4.3.2 “乐动会”体育课堂分析
        4.3.3 “乐练赛”体育课堂分析
        4.3.4 当前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趋势
    4.4 河南省初中不同实施模式的“四有”体育课堂案例分析
        4.4.1 模式一:体育游戏贯穿整体教学案例——开封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4.4.2 模式二:故事情景贯穿整体教学案例——郑州市第七中学
        4.4.3 模式三:问题串贯穿整体教学案例——焦作市第十中学
        4.4.4 模式四:分层练习贯穿整体教学案例——安阳市第八中学
    4.5 河南省“四有”体育课堂实施对策
        4.5.1 体能发展实施对策
        4.5.2 技能学习实施对策
        4.5.3 竞赛活动实施对策
        4.5.4 运动兴趣实施对策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目录

(8)疫情期间上海市部分高校公共体育课线上教学开展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线上体育教学的概念界定
        2.1.2 公共体育课程的概念界定
    2.2 国内的研究状况
        2.2.1 关于我国建设网络课程政策的研究
        2.2.2 关于线上体育课程模式的研究
        2.2.3 关于线上体育课程教学工具的研究
        2.2.4 关于线上体育课程相关资源平台的研究
        2.2.5 关于线上体育课程开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2.2.6 关于新冠疫情期间高校开展线上体育课程的相关研究
    2.3 国外的相关研究
    2.4 综述小结
3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上海市部分高校公共体育课开展现状
        4.1.1 课程建设现状
        4.1.2 教师开展线上体育教学的现状
        4.1.3 学生参与线上体育学习的现状
    4.2 上海市部分高校开展线上体育教学的影响因素
        4.2.1 因子分析的过程
        4.2.2 组织管理因子
        4.2.3 教学保障因子
        4.2.4 课程内容因子
        4.2.5 教学因子
        4.2.6 学生因子
        4.2.7 教师因子
    4.3 推进上海市部分高校公共体育课线上教学的对策
        4.2.1 组建线上教学团队
        4.2.2 提高线上教学能力
        4.2.3 优化线上教学模式
        4.2.4 整合线上教学资源
        4.2.5 加强线上教学互动
        4.2.6 推进线上教学发展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时代诉求:学校体育教学需要不断的变革
        二、现实诉求:高中阶段需要体育专项化教学
        三、自身诉求:体育专项化教学需要持续发展
    第二节 文献研究述评
        一、研究综述
        (一)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前的研究
        (二)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后的研究
        二、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概念界定
        (一)概念辨析
        (二)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调查法
        (三)实验法
        (四)比较研究法
        (五)数理统计法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创新
        (一)视角创新
        (二)理论创新
    第五节 理论基础
        一、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原理
        (一)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二)泰勒原理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二、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一)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的基本内容
        (二)布卢姆理论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三、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一)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二)有意义学习对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启示
第二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目标的构建
    第一节 教学目标的问题审视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仍需提升
        (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调查
        (二)教学目标达成的影响因素
        二、教学目标的认知度尚需深化
        (一)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知
        (二)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认知
    第二节 教学目标的构建理论
        一、教学目标构建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构建的基本依据
        (一)聚焦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二)关注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三)凸显运动项目核心价值
        三、教学目标体系的理论阐释
        (一)教学目标维度的理性分析
        (二)教学目标维度合理性考量
        (三)教学目标维度的具体表征
    第三节 各级教学目标的表达
        一、教学总目标的陈述
        二、学年教学目标的呈现
        (一)学年教学目标的要义
        (二)学年教学目标的陈述
        三、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单元教学目标的陈述
        四、课时教学目标的预设
        (一)课时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课时教学目标的要素
        (三)课时教学目标的陈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容的整合
    第一节 教学内容的问题审视
        一、教学内容选择仍需全面性统筹
        (一)教学内容选择的满意度
        (二)教学内容教授的倾向性
        二、教学内容设置仍需系统性规整
        (一)教学内容设置的合理性
        (二)教学内容设置的难易度
    第二节 教学内容的整合理论
        一、教学内容整合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内容整合的核心理念
        (一)彰显学科的重要观念
        (二)聚焦专项的核心知识
        (三)唤醒学生的学习活力
        三、教学内容选择依据与取向
        (一)三位一体的选择依据
        (二)多维交融的价值取向
        四、教学内容组织结构与形式
        (一)纵向、横向、动态均衡的三维结构
        (二)大单元高密度重复的螺旋组织形式
    第三节 各级教学内容的呈现
        一、教学内容的整体框架
        二、学年教学内容的规划
        三、学期教学内容的安排
        四、单元教学内容的细化
        (一)单元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单元教学内容的划分
        五、课时教学内容的组织
        (一)课时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课时教学内容的示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施路径的选择
    第一节 教学实施的问题审视
        一、教学运行层面
        (一)运动项目选择存在边缘化
        (二)分层教学仍需科学化规整
        二、体育师资层面
        (一)师资数量相对不足
        (二)专项素养仍需提升
        (三)专项培训仍需深化
        三、场地设施层面
        (一)场地设施的共用现象
        (二)场地设施的供需失衡
    第二节 教学实施的选择理论
        一、教学实施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实施的本质探析
        三、教学实施的价值诉求
    第三节 教学实施选择的策略
        一、健全课堂教学的运行机制
        (一)提高项目选择的精准性
        (二)实施动态化的分层教学
        二、优化师资队伍与专业素养
        (一)多途并举壮大体育师资队伍
        (二)强化职培提升教师专项素养
        三、挖掘场地设施的利用潜能
        (一)多方融入探索共赢共享模式
        (二)空间延伸利用周边场地设施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的完善
    第一节 学习评价的问题审视
        一、学习评价标准缺乏统一性
        (一)学习评价标准的各自为政
        (二)学习评价内容缺乏一致性
        二、学习评价主体存在单一性
        三、学习结果评定存在经验性
    第二节 学习评价的完善理论
        一、学习评价的理论基础
        二、学习评价的价值取向
        三、学习评价的核心理念
        四、学习评价的基本准则
        (一)学习评价的发展性
        (二)评价标准的分层性
        (三)评价比重的变化性
    第三节 学习评价完善的途径
        一、统一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内容
        (一)明晰学习评价的根本宗旨
        (二)确定学习评价的内容指标
        (三)细化评价内容指标的维度
        二、健全多元评价主体的互融机制
        (一)实施多元化评价主体制度
        (二)明确评价主体的评价内容
        (三)确定评价主体的评价比重
        三、完善体育专项化学习评价办法
        (一)明确评价内容的评定方法
        (二)采用等级+评语的呈现方式
        (三)编制学生学习成绩评定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的实践
    第一节 教学实验方案的设计
        一、教学实验目的
        二、教学实验对象
        三、教学实验时间
        四、教学实验程序
        (一)教学实验前的准备
        (二)教学实验中的跟进
        (三)教学实验后的统计
    第二节 教学实验结果与讨论
        一、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对体育专项化教学优化内容的认知
        (二)教学实验前后学生学习成效认知的比较
        (三)教学实验前后学生专项运动成绩的比较
        二、结论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调查问卷Ⅰ
    附录二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调查问卷Ⅱ
    附录三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访谈提纲Ⅰ
    附录四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访谈提纲Ⅱ
    附录五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专家评议表
    附录六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试点学校名单
作者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10)教师与课堂因素对上海市小学体育课学生身体活动水平的影响与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技术路线图
第一章 绪论
    1.研究背景
        1.1 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及身体活动现状
        1.2 国家对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重视
        1.3 体育课对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促进作用
    2.研究目的和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相关概念的界定
        3.1 身体活动
        3.2 健身教学时间观测系统
        3.3 积极反馈
    4.理论基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1.国内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研究
        1.1 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现状
        1.2 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人口统计学差异
        1.2.1 性别
        1.2.2 年级
    2.国外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研究
        2.1 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现状
        2.2 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人口统计学差异
        2.2.1 性别
        2.2.2 年级
        2.3 影响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教师和课堂因素
        2.3.1 教师因素
        2.3.2 课堂因素
        2.4 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教学干预研究
        2.4.1 教学策略干预
        2.4.2 课程内容干预
        2.4.3 课程教学模式干预
        2.4.4 综合干预
    3.文献小结
第三章 小学体育课学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现状研究
    1.前言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测试指标与方法
        2.2.1 人口统计学指标
        2.2.2 BMI
        2.2.3 身体活动水平测量
        2.3 统计方法
    3.研究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3.2 小学体育课学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整体现状
        3.3 小学体育课学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特征
        3.3.1 不同年级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
        3.3.2 不同性别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
        3.3.3 不同年级男、女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
    4.分析讨论
        4.1 小学体育课学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分析
        4.2 小学体育课学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特征的分析
        4.2.1 不同年级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分析
        4.2.2 不同性别学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分析
        4.2.3 不同年级男、女生体育课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分析
    5.结论
第四章 教师因素对小学体育课学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影响的研究
    1.前言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测试指标与方法
        2.2.1 测试指标
        2.2.2 测试过程
        2.3 统计方法
    3.研究结果
        3.1 教师的基本特征
        3.2 小学体育课中教师教学行为的情况
        3.3 不同特征教师教学行为的差异
        3.4 教师因素对小学体育课学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影响
    4.分析讨论
        4.1 小学体育课中教师特征和教师教学行为情况
        4.2 教师特征对教师教学行为影响的分析
        4.3 教师特征对小学体育课学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影响的分析
        4.4 教师教学行为对小学体育课学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影响的分析
    5.结论
第五章 课堂因素对小学体育课学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影响的研究
    1.前言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测试指标与方法
        2.2.1 测试指标
        2.2.2 测试过程
        2.3 统计方法
    3.研究结果
        3.1 课堂的基本特征
        3.2 小学体育课中课堂背景的情况
        3.3 不同特征体育课中课堂背景的差异
        3.4 课堂因素对小学体育课学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影响
    4.分析讨论
        4.1 小学体育课中课堂基本特征和课堂背景的情况
        4.2 课堂基本特征对课堂背景影响的分析
        4.3 课堂基本特征对小学体育课学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影响的分析
        4.4 课堂背景对小学体育课学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影响的分析
    5.结论
第六章 教师积极反馈对小学体育课学生身体活动水平影响的干预研究
    1.前言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实验对象
        2.2 实验时间和地点
        2.3 实验设计
        2.3.1 自变量
        2.3.2 因变量
        2.3.3 控制变量
        2.4 实验过程
        2.4.1 实验准备阶段
        2.4.2 实验培训阶段
        2.4.3 实验前测
        2.4.4 教学内容进度表
        2.4.5 教学方式
        2.4.6 实验后测
        2.5 测量工具
        2.5.1 身体活动
        2.5.2 体育课喜爱程度
        2.5.3 基本运动技能
        2.6 实验操作核验
        2.7 学生访谈
        2.8 统计方法
    3.研究结果
        3.1 干预实施情况
        3.2 实验前对照班和实验班各项指标测量结果
        3.3 干预阶段对照班和实验班学生体育课中MVPA%的对比
        3.4 实验前后对照班和实验班各项指标测量结果的变化
        3.5 实验后对照班和实验班各项指标测量结果
    4.分析讨论
        4.1 学生体育课中身体活动水平的变化
        4.2 学生对体育课喜好程度的变化
        4.3 学生基本运动技能的变化
    5.结论
第七章 综合分析与总结
    1.前言
    2.综合分析与讨论
        2.1 上海市小学体育课学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现状
        2.2 教师因素对小学体育课学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影响
        2.3 课堂因素对小学体育课学生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影响
        2.4 教师积极反馈对小学体育课学生身体活动水平影响的干预
    3.综合结论与建议
        3.1 综合结论
        3.2 综合建议
    4.研究创新与不足
        4.1 研究创新
        4.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件
已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四、关于改革体育课教学模式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冠疫情下南京市鼓楼区初中体育教学模式的反思与构建[D]. 张静瑄. 南京体育学院, 2021(02)
  • [2]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 郑先常.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3]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开发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刘森.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4]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研究 ——以秦皇岛市海港区小学为例[D]. 李志慷.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5]大理大学公共体育课课程思政研究[D]. 荀丽娟. 大理大学, 2021(10)
  • [6]西宁市城西区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现状及优化策略[D]. 马琳. 青海师范大学, 2021(11)
  • [7]河南省初中“四有”体育课堂实施模式案例研究[D]. 朱灵真. 河南科技学院, 2021(07)
  • [8]疫情期间上海市部分高校公共体育课线上教学开展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 邹苑蓉.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9]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优化研究[D]. 荣俊杰.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10]教师与课堂因素对上海市小学体育课学生身体活动水平的影响与干预研究[D]. 周玉兰.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1)

标签:;  ;  ;  ;  ;  

改革体育教学模式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