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啤酒厂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回顾性评价和跟踪评价

杭州啤酒厂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回顾性评价和跟踪评价

一、杭州啤酒厂清洁生产示范工程回顾评价和追踪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耿茜[1](2021)在《广州市越秀区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绩效审计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统的城市改造方式落后,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满足不了当下人民的居住期望。传统改造方式主要依靠推倒重建的拆迁形式进行城市居住区的改造,但是新时代下城市化发展速度和规模越来越大,对城市中心的用地要求与日俱增,传统改造方式耗费成本巨大,因此微改造模式应时而生。这种新型的居住区改造模式主要是不改变原有建筑格局,经过局部拆除或建筑物更换,进行修缮、保护、完善相关基础设施的方式来实现房屋改造。针对老旧小区开展的局部微改造工程,不可避免地会给小区原住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甚至不便,所以,这一项目既是民心工程,更是民生工程,但老旧小区微改造仍处于不断发展与完善的阶段,导致在开展的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尤其在审计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时,审计的重点主要评价工程的质量、程序以及改造后造价问题,专门针对改造后成效的绩效审计评价少之甚少。因此,在老旧小区的微改造工程项目中,研究绩效审计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使老旧小区微改造工程的绩效审计评价水平得到显着提升,同时可基于此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破解老旧小区微改造过程中存在的各项难题。本研究选择越秀区老旧小区微改造工程项目作为研究对象,期望基于政府公共建设项目绩效评价理论,结合审计过程中发现的的问题,在广泛征集信息、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认真了解、调查分析越秀区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借鉴和总结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不同国家、地区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绩效评价分析理论,引入平衡计分卡法构建绩效审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了在决策-经济-管理-社会4个一级评价指标下包含16个二级指标的项目评价指标体系,之后又将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两法并行,开展指标权重的绩效审计综合评价。基于获得的绩效审计评价结果,得出结论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使得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居住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缓解了老城区城市发展与发展空间有限的矛盾,使老旧小区环境得以焕然一新,社区居民生活品质有了显着提升。针对改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今后老旧小区微改造工作及绩效审计评价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谷甜甜[2](2019)在《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研究 ——基于长三角试点海绵城市的分析》文中指出在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城市“水”病盛行,面对亟待解决的城市水危机,“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应运而生。作为内涝重发区,老旧小区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主要组成部分,其海绵化改造涉及面更广、难度更大。为此,国家开始大力推行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并将居民参与作为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新途径。然而,现阶段居民在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项目中的“无意参与”、“无力参与”、“无路参与”、“无序参与”等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严重制约着老旧小区治理水平,甚至引发了较多投诉事件。尽管国内外学者均在老旧小区改造、海绵城市建设、居民参与和参与式治理上有较多研究成果,但鲜见参与式治理在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中的应用,对居民参与治理模式的定量分析较少,缺乏居民参与治理水平的评价方法,少有对居民参与治理机理的分析,未见该领域居民参与治理动态仿真的研究,且缺少引导居民参与治理的对策。因此,本研究将参与式治理引入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过程中,按照“剖析内涵-划分居民参与治理模式-评价居民参与治理水平-分析居民参与治理形成机理-仿真居民参与治理动态过程”的思路,对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进行研究,具体研究内容按照以下步骤展开:(1)全面剖析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内涵。通过文献分析和实地走访等方法,深入探讨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内涵和居民参与治理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界定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概念,分析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主体、客体和过程等基本要素,梳理居民参与治理在国内外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中的应用,从赋权、参与、协作、网络和效度等五个方面总结了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特征,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清晰的研究框架,推动参与式治理理论在该领域的应用。(2)系统划分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模式类型。基于扎根理论构建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行为识别框架,识别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中居民常采取的参与治理行为并利用PROMETHEE II方法对这些行为的参与水平进行排序。而后,基于教育心理学领域参与框架确定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模式概念框架,建立基于层次聚类分析-K均值聚类分析法的居民参与治理模式分类计算模型,对长三角地区五个试点海绵城市进行实证分析,得到控制型参与治理模式、告知型参与治理模式、非参与型参与治理模式、态度消极型参与治理模式、配合型参与治理模式、意愿微弱型参与治理模式和完全型参与治理模式等七类居民参与治理模式。此部分研究有助于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客观分析居民参与治理情况,丰富参与框架的相关研究。(3)定量评价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水平。通过文献分析法系统整理参与水平评价的指标,构建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水平评价初步指标体系,再根据相关专家访谈结果对指标体系进行优化筛选,确定最终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而后,构建基于ANP-PROMETHEE II的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居民参与治理水平评价模型,以长三角地区五个试点海绵城市为例,计算五个城市综合居民参与治理水平并进行对比,量化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水平。此部分研究有助于判断居民参与治理绩效,创新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水平评估方法。(4)深入探究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形成机理。利用文献分析法对心理学领域常见的行为理论进行梳理,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居民参与治理模式内在逻辑分析的研究框架,利用SEM对长三角试点海绵城市的实证分析,验证了居民参与治理模式内在逻辑部分假设。在此基础上,基于社会实践理论等理论构建了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模式影响因素分析理论框架,利用无序logistic回归模型对长三角试点海绵城市的调研数据进行分析,探索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居民参与治理模式的显着影响因素。此部分研究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分析了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模式形成机理,丰富计划行为理论、社会实践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等理论的应用研究。(5)动态仿真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过程。根据基于MAB-SD的居民参与治理动态仿真研究思路,首先探究基于MAB的居民参与治理模式演化系统,确定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模式之间存在17条演化路径。其次,选择离散选择模型构建居民参与治理模式倾向测算模型,利用前述调研数据构建基于SD的七类居民参与治理模式倾向模型。而后,通过AnyLogic仿真软件设计基于MAB-SD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动态仿真平台,利用调研数据设置模型的初始输入变量,分析该情景下居民参与治理水平,并进行单因素、两因素和多因素敏感性分析。最后,结合敏感性分析的结果,提出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居民参与治理水平提升的对策。此部分研究有助于揭示居民参与治理的演化规律,推动计算实验技术在居民参与领域的应用,并为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水平提升提供方向。

袁妮雅[3](2017)在《基于SITES可持续场地评估体系的城市景观评价研究 ——以上海市相关项目为例》文中指出可持续景观已经成为当前国际景观行业的一大热点和要点,越来越多的景观设计项目将“可持续”、“生态”、“绿色”等字眼作为项目的理念和卖点。然而,自2006年建设部提出了建设节约型园林,促进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来,一直缺少着能够从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等涵盖园林建设各个方面来评价节约型园林的标准。这一标准的缺失造成了从业者对于“节约”的误解以及在具体操作中口号化的现象,从而无法科学地判定和评估节约型园林和可持续景观的建设与实践。本文的课题选择就是在上述背景下,以美国可持续场地倡议(The Sustainable Sites InitiativeTM,简称SITES)为发展可持续景观而提出的可持续场地评估体系作为理论基础,通过可持续景观的相关理论和实际案例的研究学习,探究何为城市可持续景观,给出城市可持续景观的定义与内涵;如何科学评价城市可持续景观,介绍和分析2014年发布出版的美国可持续场地评估体系第二版(SITES v2 Rating System,简称SITES v2),包括该体系的理论依据、指导原则、构建目标、评估内容、评级标准、2009年第一版与2014年第二版之间的区别等,并对SITES认证案例进行分析阐述;论述城市可持续景观与城市可持续发展间的相互联系与必要性,并选择上海市作为调研城市,运用评估体系对可持续相关且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景观项目进行试评,对照SITES v2评估体系以及城市景观建设现状找出当前上海城市景观建设的优势与劣势,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并对未来城市建设可持续景观提出改进建议与方法。此外,提出上海市可持续景观项目网上查询平台的建设意见,并对深入研究城市可持续景观进行展望。

戴星卓[4](2015)在《重庆城市配送现状与发展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配送作为物流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常被人们称为“最后一公里”。合理高效的城市物流配送体系,促进了我国现代化物流系的构建,同时也有助于城市运输资源和仓储资源的整合。同时,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发展、交通压力的急剧增大也迫切需要对城市物流配送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重庆作为我国的物流城市节点之一,城市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不仅对重庆商品的流通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影响着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本文基于上述背景,对重庆市城市配送市场现状进行研究,希望通过在清楚认识到城市配送市场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能够促进城市配送发展发展的对策措施。具体而言,本文做了如下研究工作:(1)对重庆市城市配送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指出了由于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巨大的物流总量、物流基地的建设和政府政策的支持等,重庆市城市配送发展较快,但同样面临着配送时效性得不到有效保障、没有形成良好的配送体系、物流配送管理体制不完善、物流配送效率低、专业化程度低和支撑现代物流发展的技术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2)对重庆市主要产品,例如食用油、家电、酒类、牛奶、日用品和文体类等,网购量和快递业务量进行了统计和预测分析,进而明确了重庆市城市配送的市场现状。(3)针对重庆市城市配送市场现状制定了重庆市城市配送发展重点(如:优化完善物流布局规划、规划实施城市末端配送网点、提升长江航运能力、加快铁路货运通道建设、实施高等级公路升级改造和优化城市干道与物流节点通道网络等)、发展措施(如:加强物流通道建设、加快完善物流网络、创新物流组织模式、改善物流薄弱环节和培育壮大物流企业等)和发展建议(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机遇,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总任务,按照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要求,坚持市场主导,切实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壮大物流企业规模,鼓励生产制造企业和商贸流通企业剥离外包物流业务,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李登军[5](2013)在《青岛市市北区城市精细化管理研究 ——以特色商业街建设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城市精细化管理,就是要在城市管理中引入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并通过改善城市的环境面貌,来提高城市管理的效能,提升城市的品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区的开发和建设任务不断增大,探索如何不断强化精细化管理的理念以此来推进城市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艰巨而重大的任务。本文从城市管理的决策者角度出发,提出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促使城市管理进入“精细化时代”;分析和提出了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设想;介绍了国内外相关现代城市在精细化管理方面的先进理论和思想;并以青岛市市北区特色街建设为例,采用案例分析法和类比分析法,对市北区的城市管理现状进行实地调研河分析,指出了市北区城市管理中存在:精细化管理水平不高;考核奖惩力度不够;数字化城管发挥的作用不明显;缺少城市管理纲领性文件,依法行政水平不高;城市管理者责任心不强、管理不到位;城市管理经费严重不足,城市管理体制尚未彻底改革,基础设施欠账严重;居民群众的文明素质有待提高,宣传力度需不断加大等七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在分析问题存在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以“精细化管理理念”为指导,以“特色商业街建设”为依托,从而加强市北区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具体从(1)加大城管执法力度,整合信息资源,实施城管全覆盖;(2)加强考核奖惩,实现高位监督;(3)加强市北区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4)健全城市管理法制,完善城市管理制度体系;(5)加强队伍建设,理顺工作职责,做到责权统一;(6)科学核定经费,实现费事明晰,增加经费投入,解决基础设施欠账难题;(7)倡导公众参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高居民群众素质等七大方面入手,并以青岛市市北区精细化城市管理为案例,做出了精细化管理的具体实践。

谢园方[6](2012)在《旅游业碳排放测度与碳减排机制研究 ——以长三角为例》文中提出旅游业与气候环境变化息息相关,旅游业是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仅次于农业的行业,同时交通、住宿等旅游活动产生的碳排放也影响着气候变化。现在,减少人为碳排放,实现低碳发展已经成为人们普遍认同的发展理念。而低碳旅游正是旅游业对气候变化的积极响应,也是低碳经济的延伸,将会给全球旅游业带来深远影响。但要真正实现旅游业低碳发展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国外相关研究表明,旅游业碳排放测度是实现旅游业低碳发展的关键一步,但目前国内低碳旅游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旅游业碳排放测度的研究比较薄弱。本文在深入分析和总结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构建出符合我国目前统计口径的旅游产业碳排放测度方法和旅游景区碳排放测度方法,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进而探索旅游业碳减排的实现机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全文共分为七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序论。本章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论述了本文的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对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做出了说明,从总体上对本文的研究思路做出了概述。第二章,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进展。本章首先梳理了碳源、碳汇、碳中和等旅游业碳排放的相关基本概念;逐一阐述了支撑本文研究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生态足迹理论和脱钩理论以及这些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并对气候变化、生态旅游、低碳经济、低碳社会和低碳城市等相关领域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和总结,继而对低碳旅游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和未来研究展望进行了详细阐述。第三章,旅游业碳排放测度方法研究。本章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系统梳理了常见的各种碳排放测度方法,并对目前国外旅游业碳排放测度研究进行总结,分别结合国外研究案例对旅游产业碳排放测度和旅游地碳排放测度这两大类碳排放测度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在此基础上,从旅游产业和旅游景区两个层面研究我国旅游业碳排放测度方法:借鉴“旅游消费剥离系数”概念,尝试从能源消费的角度,构建了我国旅游产业碳排放测度方法;从系统构成和生命周期两个角度构建了旅游景区碳排放测度框架与方法。第四章,长三角旅游业碳排放测度。本章在对长江三角洲旅游业发展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应用第三章中的旅游产业碳排放测度方法,对长三角地区进行了旅游业碳排放测度的实证研究,并分别对长三角区域和各省(市)旅游碳排放现状进行了分析。第五章,长三角旅游景区碳排放测度。本章在对长江三角景区进行类型梳理的基础上,应用第三章中构建的旅游景区碳排放测度框架和方法,选取了长三角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两个景区:中山陵园风景区和西塘古镇景区,进行旅游景区碳排放测度的实证研究。第六章,旅游业碳减排机制探索。本章回顾了现阶段我国低碳旅游的发展已经取得的成果,分析了在未来发展中仍存着的制约因素,结合国内外旅游业碳减排经验提出了旅游业碳减排的主体分工,从规划、市场、管理和技术支撑四方面探索旅游业碳减排的实现机制。进而以中山陵园风景区和西塘古镇景区为例,对自然景观类景区和人文景观类景区的低碳建设提出了对策和建议。第七章,结论与讨论。本章总结了研究获得的主要结论,概括了本文所取得的主要创新点,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通过以上研究,本文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创新点:(1)在分析了旅游产业排放测度的范围和对象的基础上,引入了旅游消费剥离系数,尝试从旅游业能源消费的角度入手,将旅游业碳排放从其他相关行业碳排放中剥离出来,构建了旅游产业碳排放的测度方法。并以长三角地区为案例,验证了测度方法的可行性。(2)从系统构成和生命周期两个角度,构建了景区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估算框架,并阐述了具体测度方法。在分析旅游景区碳排放的过程中,突出了旅游景区的空间属性和实体性,分析了景区从建设、发展到衰落全过程的碳排放构成。并结合中山陵园风景区和西塘古镇景区的案例进行了具体测度和分析。(3)根据景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提出了旅游景区碳减排的规划机制。强调了常被忽视的旅游规划对于景区碳减排的重要性,为低碳景区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哈静[7](2011)在《循环经济理念下工业建筑遗存的经济价值研究》文中指出循环经济学是经济学领域的新生理论,尽管它已显示出科学性,但在还没有得到普遍性的应用之前,传统经济学的理念和思维仍左右着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同样体现在工业建筑遗存的价值评价方面,传统的偏颇认识导致了错误的抉择——众多工业建筑遗存因被认为没有或少量的经济价值而惨遭被拆毁的命运。为抢救工业建筑遗存,急需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即选择合理的价值理论体系,科学认识工业建筑遗存的经济价值。本文将循环经济理论中的一些新思想、新方法应用到工业建筑遗存的价值评价上,如应用产品全寿命周期思想提出了工业建筑遗存的全寿命周期构成、应用资源价值论的总经济价值构成体系构建了工业建筑遗存的经济价值构成体系、应用条件价值法(CVM)评估了工业建筑遗存的非使用价值,以全新视角和方法重新诠释了工业建筑遗存的经济价值。立足于循环经济的产品全寿命周期思想,提出了工业建筑遗存的全寿命周期包括原始生命周期、次生命周期和新生命周期,提出并深入剖析了全寿命周期的属性:物质寿命、使用寿命、经济寿命、文化寿命和艺术寿命及相互关系,提出看待工业建筑遗存的寿命应综合评价它们的全寿命周期属性,不能因暂时经济寿命的结束造成工业建筑遗存的“英年早逝”。立足于循环经济的思想全面揭示了工业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成本,其成本构成主要包括:建造阶段成本、运行阶段成本和拆除阶段成本,其中很多成本是被传统经济观念忽视的,如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通过对这些成本的解读来揭示疏忽这些成本将得出错误的结论。比较了将工业建筑遗存拆除新建其他建筑与对其进行再利用所需要的全寿命周期成本,以全新视角改变传统认识。应用循环经济的价值理论基础——资源价值论的总经济价值构成体系构建了工业建筑遗存的经济价值构成体系,主要由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构成,在此基础上对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实物价值、直接服务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进行了深入解析,以定性和定量方法的结合,全面揭示了工业建筑遗存的巨大经济价值。

张庆彩[8](2010)在《当代中国环境法治的演进及趋势研究 ——基于国际环境安全视角的分析》文中提出中国环境政策法律的历史演进,追随着国际环保浪潮,与中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如影随形,成为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改革开放、融入国际社会历程中,国家在环保领域成长的一个缩影与见证。中国环境立法成就斐然,但实施绩效却捉襟见肘,中国正面临环境问题逼近安全底线的危机。在环境安全日益广受关注的当代,中国环境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注目的焦点,存在被“安全化他者”的高风险性。中国严峻的环境形势表明,尽管中国环保事业立法先行、理念先进,力图避免走上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老路,但总体上仍然重复了类似的道路。如何辩证看待并客观评价中国环境法治与环保事业发展的成就与不足,进而探求其提升之道,是从源头上化解“中国环境威胁论”,促进中国环保的历史性转型、保障国家环境安全、探求中国特色的环保新路的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重大课题。尽管环境安全的概念已深入人心,但同可持续发展、环境正义对环境法的影响程度相比,环境安全对环境法的产生、发展及趋势的影响,尚未得到足够地探讨和重视。环境安全在国际关系领域,具有科学、政治和战略上的多重性质,环境安全是分析环境法治演进及趋势的有价值的概念工具。论文以国际环境规范的生命周期为框架,以环境安全与环境法的演变及趋势为主线,通过国际比较,探究当代中国环境法治建构的历程、特点及不足,从而探索其绩效提升之路径。导论部分概述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框架、结构安排和选题的使用材料来源,以及可能的创新点及其不足。第一章探讨环境安全与环境法治的历史演变及其理论基础。第二章运用建构主义的规范生命周期与规范扩散理论、哥本哈根学派的安全化与去安全化理论、环境法学、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论,从国内与国际互动沟通两个层面,综合理性选择与社会建构两个方面,将中国环境立法与环境安全的演变历程,融入国际环境法律规范的兴起、普及、内化及进化的四个阶段进行考察和论述。第三章在论述美、日、欧盟、印度、巴西、非洲等国的环境法治与环境安全基础上,将美、日、欧盟的环境法治同中国进行比较,并从上述各国的生态足迹、环境责任和环境资源绩效三方面,展开国际比较,阐述环境安全与环境法治的趋势。第四章从分析环境安全与演进中的国际环境法治着手,探讨环境安全与当今中国环境法治的成就和不足、趋势及转型,并通过对中国参与哥本哈根气候谈判的博弈分析,阐述中国在未来气候谈判中的策略及其展望。结语部分对中国和平发展、环境安全与环境法治进行探讨,阐明实现中国环境安全战略目标的对策措施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研究认为,环境法是客观环境危机与人类主观制度文明应对的产物。环境安全是环境法律规范兴起、普及、内化及进化的根本动力,高绩效的环境法治与环境安全保障同环境质量改善是高度相关的。在全球环境治理中,国际环境法正以一种结构性和嵌入性的方式实现环境保护。自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以来,国际环境法的兴起、普及、内化及进化为中国环境法的开创、成长、发展及完善提供了国际推动力。世界环保潮流的影响势不可挡,但它必须通过中国内部的因素才能发挥作用。顺应国际环保浪潮、积极主动与世界接轨的中国环境法,是中国在国际社会化进程中,积极认知全球环境问题和学习、借鉴国际经验,并应用于国内环保实践,政府自上而下建构的产物。与中国环境法是外发自觉建构、以外促内地生成路径不同,发达国家环境法是内生自发建构的产物,并向外传播、示范和扩散。这充分反映了中国环境法制构建中,国家力量强而社会力量弱的现实。因而,培育公民的环境意识、倡导企业的环境责任,探索保障社会公众民主、有序参与环保的法律渠道,促进法律移植和本土化之间的磨合与建构,实现外来规范与本土规范的兼容与同构,寻求环境、发展与安全之间的平衡与协调,走出“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更高”的环境治理困境,正是提升中国环境法治绩效的根本之道。中国环境法的生成、演进及趋势,伴随着中国逐步融入国际社会,是国家改变自己、参与并影响世界的历程。随着中国崛起、加速融入世界,中国已从国际环境法治的初学者演变为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全球环境安全的危机状态与中国自身脆弱的资源环境国情,是促进中国环境法治绩效提升并走向历史性转型的外在压力与内生动力。国际环境安全的整体性将推动环境法治的全球性趋同。改革开放以来,尽管面临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以及全球环境危机不断加剧等多重、独特的压力,但中国在人均GDP不到1000美元的水平上,基本保障了国家环境安全,环境法制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支撑。作为后发工业化的发展中大国,在全球面临环境危机的当代,中国理应承担与自身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责任。中国的环境安全压力远超出其他国家,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当今中国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集中显现。与发达国家相比,如果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在其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解决了本国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安全问题,就是对世界和平发展的最大贡献。北京奥运与上海世博的成功举办,传递着中国绿色发展的理念。在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的生态文明时代,中国国际关系的话语权将与其国内环境法治的历史性转型所产生的国际影响力同步增长。

宋鹏[9](2010)在《济南都市圈旅游竞争力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都市圈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域组织形式,成为衡量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对于具有高度产业关联性和区域开放性的旅游业,都市圈已经成为区域旅游业的重要空间载体。近年来,随着国内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和旅游需求的迅速增长,我国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都市圈作为我国城市发展的新方向和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依托,要想在竞争中生存乃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亟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培育和提高旅游竞争力。本文以济南都市圈为研究对象,从都市圈整体角度构建了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全面深入地剖析了济南都市圈旅游竞争力各层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定量评价了济南都市圈整体旅游竞争力的水平及其变化,并提出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切实可行的对策与建议,注重研究的超前性、动态性和可操作性,为济南都市圈乃至山东省制定正确的旅游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提供决策依据,也为都市圈旅游竞争力分析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是济南都市圈旅游竞争力的理论研究。对都市圈旅游竞争力的内涵进行阐述,并分析其特征;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旅游学原理、旅游系统理论、增长极理论、竞争理论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等都市圈旅游竞争力的相关理论。第二部分是济南都市圈旅游发展现状研究。首先,从理论、现实基础和政策三方面分析界定了济南都市圈的范围,其次,系统分析了济南都市圈自然社会经济状况、旅游资源特征、旅游业发展水平及区域差异、旅游一体化进程。第三部分是济南都市圈旅游竞争力的定量评价研究。运用频度统计方法和层次分析法(AHP),从资源影响力、旅游产业发展力、旅游基础支撑力和区域协调力四个方面,选取32个指标,构建了都市圈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济南都市圈、半岛城市群和鲁南城市带的旅游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济南都市圈旅游竞争力处于中等水平,低于半岛城市群,高于鲁南城市带,仍需要进一步提高。第四部分是提升济南都市圈旅游竞争力的对策研究。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结合济南都市圈旅游业发展优势和各综合影响因素,提出了培育和强化济南市的旅游中心地位,带动区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的提升;积极推进济南都市圈旅游一体化进程,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城市特色,明确各城市旅游功能定位,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加快济南都市圈的发展,整合旅游资源,发挥区域整体优势;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实现济南都市圈旅游业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等提升济南都市圈旅游竞争力的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一是以都市圈为研究对象,从都市圈整体角度构建了以资源影响力为基础内核、以产业发展力为外部体现、以基础支撑力和区域协调力为持续保障的一种点、线、面有机结合的旅游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从理论上为都市圈旅游竞争力分析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二是根据构建的指标体系对济南都市圈整体旅游竞争力的水平及其变化进行定量评价,找出发展中的不足,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五大对策建议,为济南都市圈制定正确的旅游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杨刚强[10](2010)在《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农产品工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关键环节。农产品加工业贯穿第一、二、三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是推动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研究积极推进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于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进程,全面提升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拓展消费市场,加快中部地区崛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水平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和工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农业建设进程的加速和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总量最大、发展最快、对“三农”带动作用最大的支柱产业之一,是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具潜力的增长点。但目前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农产品制成品附加值小、农产品加工业经济效益水平不高、产业集中度不高、农产品加工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和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因此,积极促进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正是力图在解决上述问题方面进行一些初步而有益的探索。论文融合区位理论、竞争力理论、产业集聚理论和产业布局等理论,以促进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为核心目标,概述了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问题,着重对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的经济效益、区域竞争力和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在借鉴经济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建议。论文除导言外,共分为七章,各章节内容及主要观点如下:第一章,农产品加工业及其发展的理论基础。阐述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内涵及分类,并深入分析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理论基础,包括区位理论、产业竞争力理论、产业集聚理论和产业布局理论等。第二章,经济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经验与借鉴。总结分析了经济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经验,并据此提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启示。第三章,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分析了中部地区农产品农产品加工业在中部地区国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具体分析了中部地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具有的优势,包括农业资源优势、区位环境优势、市场竞争力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品牌优势和科技优势等;全面总结考察了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在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并就当前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第四章,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经济效益。在总结以往产业经济效益分析模型的基础上,依据相关理论,结合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实际,构建了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模型对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经济效益进行了实证分析,对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经济效益低的原因进行了阐述,详述了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经济效益提高的具体路径。第五章,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区域竞争力。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的省域和区域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对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不足的障碍因素进行了分析,就此提出了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培育的具体路径。第六章,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产业结构及其调整。分析了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结构特点,并对中部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业的集聚度进行了实证分析,论述了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调整的方向,提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第七章,促进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战略及政策。明确定位了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的功能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方向,并从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的视角提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二、杭州啤酒厂清洁生产示范工程回顾评价和追踪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杭州啤酒厂清洁生产示范工程回顾评价和追踪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广州市越秀区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绩效审计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老旧小区微改造的背景
        1.1.2 广州市越秀区老旧小区“微改造”模式的发展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老旧小区
        2.1.2 微改造
        2.1.3 绩效审计
        2.1.4 绩效审计评价
    2.2 理论基础
        2.2.1 “3E”理论
        2.2.2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广州市越秀区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构建
    3.1 绩效审计评价的目的
    3.2 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3.3 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3.4 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3.5 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第四章 广州市越秀区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绩效审计评价分析
    4.1 广州市越秀区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概况
    4.2 现有绩效评价存在问题
    4.3 确定指标评价等级
    4.4 各指标得分
    4.5 评价结果分析
第五章 老旧小区改造经验借鉴与对策建议
    5.1 其他地区老旧小区改造经验做法
        5.1.1 杭州市老旧小区改造经验
        5.1.2 南宁市老旧小区改造经验
        5.1.3 攀枝花市老旧小区改造经验
    5.2 广州市越秀区老旧小区微改造对策和建议
        5.2.1 建立科学绩效审计评价方法
        5.2.2 多渠道筹集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5.2.3 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支付审核力度
        5.2.4 优化公众参与决策的方法
        5.2.5 强化人员培训增强责任意识
        5.2.6 加强过程控制完善项目管理制度
        5.2.7 因地制宜探索新型物业管理模式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广州市越秀区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绩效审计评价研究调查问卷
致谢

(2)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研究 ——基于长三角试点海绵城市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水”病盛行
        1.1.2 国家大力推行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
        1.1.3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过程中的问题
        1.1.4 居民参与作为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新途径
        1.1.5 长三角试点海绵城市代表性较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内涵剖析
    2.1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内涵
        2.1.1 老旧小区的概念
        2.1.2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概念
        2.1.3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规划
        2.1.4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常见技术
    2.2 居民参与治理的内涵
        2.2.1 居民参与的概念
        2.2.2 参与式治理的概念
        2.2.3 居民参与治理的概念
        2.2.4 居民参与治理的方式
    2.3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内涵
        2.3.1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概念
        2.3.2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基本要素
        2.3.3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实践
        2.3.4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模式分类
    3.1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行为识别
        3.1.1 行为参与相关研究
        3.1.2 居民参与治理行为识别框架
        3.1.3 居民参与治理行为资料搜集
        3.1.4 居民参与治理行为识别结果
    3.2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行为度量
        3.2.1 居民参与治理行为度量方法
        3.2.2 居民参与治理行为相关度量数据收集
        3.2.3 居民参与治理行为度量结果
    3.3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居民参与治理模式分类模型构建
        3.3.1 居民参与治理模式研究框架
        3.3.2 居民参与治理模式指标梳理
        3.3.3 居民参与治理模式问卷设计
        3.3.4 基于聚类分析的居民参与治理模式分类计算模型
    3.4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居民参与治理模式实证分析
        3.4.1 居民参与治理模式数据收集
        3.4.2 居民参与治理模式问卷分析
        3.4.3 居民参与治理模式数据分析
        3.4.4 居民参与治理模式类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水平定量评价
    4.1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水平评价内涵
        4.1.1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评价
        4.1.2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水平评价作用
        4.1.3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水平评价内容
        4.1.4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水平评价过程
    4.2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1 居民参与治理水平评价指标的选取
        4.2.2 居民参与治理水平评价指标的优化
        4.2.3 居民参与治理水平最终评价指标体系
    4.3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水平评价模型构建
        4.3.1 评价常用方法的比较
        4.3.2 参与治理水平评价模型的提出
        4.3.3 基于ANP-PROMETHEE II的评价模型
    4.4 长三角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居民参与治理水平实证分析
        4.4.1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水平数据收集
        4.4.2 基于ANP的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居民参与治理水平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4.3 基于PROMETHEE II的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居民参与治理模式排序
        4.4.4 长三角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居民参与治理水平综合评价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形成机理
    5.1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模式内在逻辑分析模型构建
        5.1.1 居民参与治理模式内在逻辑研究理论框架
        5.1.2 居民参与治理模式内在逻辑相关研究假设
        5.1.3 居民参与治理模式内在逻辑验证问卷设计
        5.1.4 居民参与治理模式内在逻辑验证方法
    5.2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模式内在逻辑实证分析
        5.2.1 居民参与治理模式内在逻辑相关数据收集及样本特征
        5.2.2 调研数据信度、效度和相关分析
        5.2.3 居民参与治理模式内在逻辑的验证
        5.2.4 居民参与治理模式内在逻辑检验结果分析
    5.3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居民参与治理模式的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5.3.1 参与模式影响因素梳理
        5.3.2 居民参与治理模式影响因素预调研内容及结果分析
        5.3.3 居民参与治理模式影响因素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5.3.4 居民参与治理模式影响因素研究方法
    5.4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模式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4.1 居民参与治理模式影响因素调研数据收集及样本特征
        5.4.2 调研数据信度、效度和相关分析
        5.4.3 居民参与治理模式影响因素假设验证
        5.4.4 居民参与治理模式影响因素回归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动态仿真研究
    6.1 基于MAB-SD的居民参与治理动态仿真研究思路
        6.1.1 基于MAB-SD的计算实验
        6.1.2 居民参与治理仿真要素分析
        6.1.3 居民参与治理仿真思路
    6.2 基于MAB的居民参与治理模式演化系统
        6.2.1 居民参与治理网络假设
        6.2.2 居民参与治理模式策略分析
        6.2.3 居民参与治理模式决策路径模型
    6.3 基于SD的居民参与治理模式倾向模型
        6.3.1 基于SD的居民参与治理模式倾向系统分析
        6.3.2 基于SD的居民参与治理模式倾向模型构建
    6.4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动态仿真实证分析
        6.4.1 居民参与治理动态仿真平台
        6.4.2 动态仿真相关输入变量调查与设置
        6.4.3 居民参与治理仿真结果与分析
        6.4.4 居民参与治理敏感性因素分析
    6.5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居民参与治理水平的提升对策
        6.5.1 加大宣传力度,完善社区场域
        6.5.2 营造参与氛围,培育居民惯习
        6.5.3 健全参与制度,增加社会资本
        6.5.4 树立居民信心,强化心理资本
        6.5.5 加强社区建设,提升社区认同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行为度量调查问卷
    附录2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居民参与治理模式度量专家访谈大纲
    附录3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居民参与治理模式调研问卷
    附录4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居民参与治理水平评价体系专家访谈大纲
    附录5 居民参与治理水平评价指标的关系及重要性调研问卷
    附录6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居民参与治理模式影响因素预调研问卷
    附录7 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居民参与治理模式影响因素最终调研问卷
致谢
作者简介
学术成果清单

(3)基于SITES可持续场地评估体系的城市景观评价研究 ——以上海市相关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我国城市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2 可持续发展与景观设计
    1.2 可持续景观的评估工具
        1.2.1 SITES的简介
        1.2.2 SITES v2评估体系的应用情况说明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与现状
        1.4.1 国外可持续景观研究进展
        1.4.2 国内可持续景观研究进展
        1.4.3 可持续景观评估体系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标与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案例研究
    2.1 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城市景观建设
    2.2 城市可持续景观
        2.2.1 城市可持续景观的定义
        2.2.2 城市可持续景观的意义
    2.3 SITES评估体系的解读
        2.3.1 SITES的理论框架与指导原则
        2.3.2 SITES的适用范围与构建目标
        2.3.3 SITES的评估内容与评分标准的介绍
        2.3.4 SITES V1与V2的比较
        2.3.5 SITES评估体系的意义
    2.4 SITES评定案例的解析
        2.3.1 碧根市哈德逊长码头公园(Scenic Hudson's Long Dock Park in Beacon)
        2.4.2 伯德凯尔公园(Boeddeker Park)
        2.4.3 佩洛特自然科学博物馆(Perot Museum of Nature and Science)
        2.4.4 38 多洛雷斯社区(38 Dolores Community)
    2.5 SITES对我国城市景观建设的启示与参考价值
第三章 应用SITES v2评估分析上海市相关景观项目
    3.1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
    3.2 苏州河梦清园环保主题公园
    3.3 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
    3.4 金光绿庭广场购物中心
    3.5 项目评测的结论与SITES体系适用性分析
第四章 SITES评估标准下上海城市景观项目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4.1 设计前期
        4.1.1 开发与保护
        4.1.2 公众参与
    4.2 景观设计层面
        4.2.1 辨析设计理念
        4.2.2 更新设计方法
    4.3 施工层面
        4.3.1 可持续的施工实践
        4.3.2 施工与维护
    4.4 运营管理层面
        4.4.1 资金与管理
        4.4.2 资源与利用
    4.5 教育层面
        4.5.1 面向行业从业者和相关专业学生
        4.5.2 面向客户和利益相关方
        4.5.3 面向公众
第五章 上海市可持续景观项目网上查询平台的建设
    5.1 网上查询平台建设的目的与意义
    5.2 网上查询平台建设的内容与特点
    5.3 网上查询的主页面
    5.4 项目信息查询界面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的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
    6.3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4)重庆城市配送现状与发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实践发展现状
        1.3.2 理论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2. 重庆市城市配送现状与问题
    2.1 重庆市城市配送现状
    2.2 重庆市城市配送存在的问题
3. 市场分析与预测
    3.1 城市配送服务种类
    3.2 城市配送产品种类分析
        3.2.1 城市配送物流品种分类
    3.3 重庆市主要配送市场分析与需求预测
        3.3.1 重庆市商品消费量统计与需求预测
        3.3.2 食用油统计与预测
        3.3.3 家电统计与预测
        3.3.4 酒类统计与预测
        3.3.5 牛奶统计与预测
        3.3.6 日用品统计与预测
        3.3.7 文体类用品统计与预测
        3.3.8 重庆市网购交易量统计与预测
        3.3.9 主要快递企业重庆市业务量统计
    3.4 重庆市配送市场结构分析
4. 重庆城市配送发展建议
    4.1 发展重点
    4.2 发展措施
    4.3 发展建议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青岛市市北区城市精细化管理研究 ——以特色商业街建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和论文架构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架构
2 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相关理论综述
    2.1 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相关概念及基本特征
        2.1.1 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相关概念
        2.1.2 现代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基本特征
    2.2 城市精细化管理的相关理论
        2.2.1 城市管理的内涵
        2.2.2 政府精细化管理的相关概述
    2.3 国内外城市精细化管理模式
        2.3.1 国外发达国家城市精细化管理模式
        2.3.2 国内城市精细化管理模式
3 市北区城市管理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市北区城市管理现状
        3.1.1 市北区城市管理概况
        3.1.2 市北区城市管理工作总体情况
        3.1.3 市北区城市管理工作具体现状
    3.2 市北区城市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精细化管理水平不高
        3.2.2 考核奖惩力度不够
        3.2.3 数字化城管发挥的作用不明显
        3.2.4 缺少城市管理纲领性文件,依法行政水平不高
        3.2.5 城市管理者责任心不强、管理不到位
        3.2.6 管理经费不足,管理体制须彻底改革,基础设施欠账严重
        3.2.7 居民群众的文明素质有待提高,宣传力度需不断加大
    3.3 原因分析
        3.3.1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依据的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
        3.3.2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环境差
        3.3.3 城市管理体制不科学
        3.3.4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水平不高
        3.3.5 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
4 市北区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4.1 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提出与实施要求
        4.1.1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4.1.2 注重工作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4.1.3 严格执行标准
        4.1.4 推动管理信息化
    4.2 市北区城市管理模式创新
        4.2.1 执行国际化标准
        4.2.2 采用法制化管理
        4.2.3 执行数字化监管
        4.2.4 改革属地化体制
        4.2.5 推进市场化机制
        4.2.6 实施精细化作业
        4.2.7 坚持常态化考核
        4.2.8 保证社会化参与
    4.3 市北区精细化管理措施
        4.3.1 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基本原则
        4.3.2 市北区城管体制机制的改善意见
        4.3.3 市北区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措施
        4.3.4 市北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促进与保障措施
    4.4 创建和谐城管,解决民生问题
        4.4.1 理顺管理体制,完善城管新模式
        4.4.2 强化管理措施,提升城管新水平
        4.4.3 抓好专项整治,打造城区新环境
        4.4.4 加强队伍建设,塑造执法新形象
        4.4.5 强化执法管理,加大执法力度
5 基于城市精细化理念的市北区特色商业街建设
    5.1 特色商业街的概念和功能
    5.2 市北区特色商业街的发展现状与经验借鉴
        5.2.1 市北区特色商业街的现状
        5.2.2 特色街建设的经验借鉴
    5.3 市北区特色商业街目前存在的问题
        5.3.1 配套设施及服务不完善
        5.3.2 管理模式及机制不完善
        5.3.3 功能和业态需要进一步调整
    5.4 市北区特色商业街建设和发展建议
        5.4.1 建设特色商业街的几点思考
        5.4.2 市北区特色商业街的发展建议
6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旅游业碳排放测度与碳减排机制研究 ——以长三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序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内容与重点难点
        1.3.1 研究主要内容
        1.3.2 研究重点难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进展
    2.1 相关基本概念
        2.1.1 碳源
        2.1.2 碳汇
        2.1.3 碳中和
        2.1.4 旅游业碳排放
        2.1.5 低碳旅游景区
        2.1.6 低碳旅游城市
        2.1.7 绿色饭店
    2.2 相关基本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循环经济理论
        2.2.3 生态足迹理论
        2.2.4 脱钩理论
    2.3 相关领域研究进展
        2.3.1 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
        2.3.2 生态旅游研究进展
        2.3.3 低碳经济研究进展
        2.3.4 低碳社会研究进展
        2.3.5 低碳城市研究进展
        2.3.6 低碳旅游研究进展
第3章 旅游业碳排放测度方法研究
    3.1 碳排放测度方法
        3.1.1 实地监测法
        3.1.2 单位排放系数法
        3.1.3 能源消费法
        3.1.4 生命周期法
        3.1.5 投入产出法
        3.1.6 模型法
        3.1.7 评述
    3.2 国外旅游业碳排放测度方法
        3.2.1 旅游产业碳排放测度方法
        3.2.2 旅游地碳排放测度方法
        3.2.3 国际经验对我国旅游业碳排放测度的适用性
    3.3 旅游产业碳排放测度方法的构建
        3.3.1 旅游产业碳排放的界定
        3.3.2 旅游消费剥离系数计算
        3.3.3 测度步骤
    3.4 旅游景区碳排放测度方法的构建
        3.4.1 碳排放估算的基本框架
        3.4.2 景区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测度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长三角旅游业碳排放测度
    4.1 研究区域背景
        4.1.1 长三角区域概况
        4.1.2 长三角旅游业发展现状
    4.2 测度范围与数据来源
    4.3 测度结果与分析
        4.3.1 长三角旅游业碳排放量
        4.3.2 长三角区域旅游业碳排放分析
        4.3.3 长三角各省(市)旅游业碳排放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长三角旅游景区碳排放测度
    5.1 长三角旅游景区主要类型
        5.1.1 旅游景区的分类
        5.1.2 长三角景区主要类型
    5.2 中山陵园风景区碳排放测度(自然景观类景区)
        5.2.1 中山陵园风景区概况
        5.2.2 景区交通碳排放估算
        5.2.3 景区住宿餐饮碳排放估算
        5.2.4 景区购物与管理碳排放估算
        5.2.5 景区废弃物碳排放估算
        5.2.6 中山陵园风景区碳排放总汇
    5.3 西塘古镇旅游碳排放测度(人文景观类景区)
        5.3.1 西塘概况
        5.3.2 景区住宿碳排放估算
        5.3.3 景区餐饮、商铺(购物)与娱乐碳排放估算
        5.3.4 景区管理碳排放估算
        5.3.5 景区废弃物碳排放估算
        5.3.6 西塘景区碳排放总汇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旅游业碳减排机制探索
    6.1 旅游业碳减排国内外实践经验
        6.1.1 新北市(原台北县)经验
        6.1.2 斐济经验
        6.1.3 北京密云经验
    6.2 我国旅游业碳减排发展现状与制约因素
        6.2.1 我国低碳旅游发展成果
        6.2.2 我国旅游业碳减排的制约因素
    6.3 旅游业碳减排的主体分工
        6.3.1 政府主导
        6.3.2 旅游目的地升级
        6.3.3 旅游企业革新
        6.3.4 旅游者响应
    6.4 旅游业碳减排的实现机制
        6.4.1 旅游业碳减排的规划机制
        6.4.2 旅游业碳减排的市场机制
        6.4.3 旅游业碳减排的管理机制
        6.4.4 旅游业碳减排的技术支撑
    6.5 旅游景区碳减排对策与建议
        6.5.1 自然景观类低碳景区建设对策与建议——以中山陵园风景区为例
        6.5.2 人文景观类低碳景区建设对策与建议——以西塘古镇景区为例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讨论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7)循环经济理念下工业建筑遗存的经济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的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1 工业建筑遗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2.2 循环经济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应用循环经济理论进行工业建筑遗存研究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1.3.1 应用循环经济理念进行工业建筑遗存研究的可行性
        1.3.2 应用循环经济进行工业建筑遗存经济价值研究的必要性
    1.4 本文的创新点、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创新点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2 循环经济理念下工业建筑遗存全寿命周期的诠释
    2.1 循环经济理念的全寿命周期思想
        2.1.1 循环经济的内涵
        2.1.2 循环经济的原则
        2.1.3 产品全寿命周期内涵
        2.1.4 产品的全寿命周期属性
        2.1.5 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对待“产品寿命周期”的区别
    2.2 工业建筑“全寿命周期”的含义
    2.3 工业建筑遗存全寿命周期的属性
        2.3.1 工业建筑遗存的使用寿命
        2.3.2 工业建筑遗存的物质寿命
        2.3.3 工业建筑遗存的经济寿命
        2.3.4 工业建筑遗存的文化寿命
        2.3.5 工业建筑遗存的艺术寿命
    2.4 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对待工 业建筑遗存“寿命周期”的不同 观念
        2.4.1 传统经济理念下工业建筑遗存的“短寿”现象
        2.4.2 循环经济理念下工业建筑遗存的“循环”寿命
    2.5 本章小结
3 循环经济理念下工业建筑全寿命周期成本解析
    3.1 工业建筑全寿命周期成本的内涵
        3.1.1 全寿命周期成本的内涵
        3.1.2 工业建筑全寿命周期成本的内涵
    3.2 工业建筑全寿命周期成本的构成
        3.2.1 建造阶段成本
        3.2.2 运行阶段成本
        3.2.3 拆除阶段成本
    3.3 工业建筑全寿命周期中的环境成本
        3.3.1 工业建筑全寿命周期中环境成本的概念
        3.3.2 工业建筑环境成本构成
    3.4 工业建筑全寿命周期的社会成本
        3.4.1 工业建筑全寿命周期社会成本的内涵
        3.4.2 工业建筑全寿命周期社会成本的构成
    3.5 工业建筑拆旧建新与改建再利用的全寿命周期成本比较
        3.5.1 工业建筑遗存“新全寿命周期”成本
        3.5.2 工业建筑拆旧建新成本估算
        3.5.3 工业建筑改建再利用成本估算
        3.5.4 比较结果
    3.6 本章小结
4 循环经济理念下工业建筑遗存经济价值体系的构建
    4.1 循环经济理论的经济学原理——资源价值论
    4.2 循环经济理念下经济价值的构成体系
        4.2.1 使用价值构成
        4.2.2 非使用价值构成
        4.2.3 循环经济理念下经济价值的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
    4.3 循环经济理念下工业建筑遗存的经济价值构成
        4.3.1 工业建筑遗存的使用价值构成
        4.3.2 工业建筑遗存的非使用价值构成
        4.3.3 工业建筑遗存各价值之间的关系
    4.4 本章小结
5 循环经济理念下工业建筑遗存直接实物价值解析
    5.1 循环经济理念下工业建筑遗存直接实物价值的内涵
        5.1.1 循环经济理念下直接实物价值的内涵
        5.1.2 工业建筑遗存直接实物价值的内涵
    5.2 工业建筑遗存直接实物价值的构成
        5.2.1 工业建筑遗存场地空间的经济价值
        5.2.2 工业建筑遗存旧建筑物的经济价值
        5.2.3 工业建筑遗存的工业设施、工业构筑物和机械设备的经济价值
        5.2.4 工业建筑遗存原有基础设施的经济价值
    5.3 工业建筑遗存场地空间的经济价值解析
        5.3.1 “买椟还珠”开发方式的含义
        5.3.2 “买椟留珠”开发方式产生的经济价值
        5.3.3 “买椟还珠”与“买椟留珠”开发方式产生经济价值的比较
    5.4 工业建筑遗存之旧工业建筑的经济价值
    5.5 工业建筑遗存的工业设施、工业构筑物和机械设备的经济价值
        5.5.1 从再利用的角度看工业设施、工业构筑物和机械设备的经济价值
        5.5.2 从再循环的角度看工业设施、工业构筑物和机械设备的经济价值
    5.6 工业建筑遗存原有设施的经济价值
        5.6.1 工业建筑遗存自身设施的经济价值
        5.6.2 工业建筑遗存公共设施的经济价值
    5.7 本章小结
6 循环经济理念下工业建筑遗存直接服务价值解析
    6.1 循环经济理念下工业建筑遗存直接服务价值的内涵
        6.1.1 循环经济理念下直接服务价值的内涵
        6.1.2 工业建筑遗存直接服务价值的内涵
    6.2 工业建筑遗存直接服务价值的构成
        6.2.1 工业建筑遗存居住服务的价值
        6.2.2 工业建筑遗存创意产业服务的价值
        6.2.3 工业建筑遗存旅游服务的价值
        6.2.4工业建筑遗存其他服务价值
    6.3 工业建筑遗存居住服务价值解析
        6.3.1 工业建筑遗存居住服务价值的内涵
        6.3.2 工业建筑遗存改造为居住建筑的可行性与意义
        6.3.3 工业建筑遗存与居住功能结合产生的经济价值
    6.4 工业建筑遗存创意产业服务价值解析
        6.4.1 创意产业的内涵及发展
        6.4.2 工业建筑遗存与创意产业结合的可行性及意义
        6.4.3 工业建筑遗存与创意产业结合产生的经济价值
    6.5 工业建筑遗存旅游服务价值解析
        6.5.1 工业建筑遗存旅游价值的内涵
        6.5.2 工业建筑遗存与旅游活动结合产生的可能性与意义
        6.5.3 工业建筑遗存与旅游功能结合产生的经济价值
    6.6 工业建筑遗存的其他服务价值解析
    6.7 本章小结
7 循环经济理念下工业建筑遗存间接使用价值解析
    7.1 工业建筑遗存间接使用价值的内涵
        7.1.1 循环经济理念下间接使用价值的内涵
        7.1.2 工业建筑遗存的间接使用价值的内涵
    7.2 工业建筑遗存间接使用价值的构成
        7.2.1 带动周边经济环境的建设
        7.2.2 带动周边社会环境的建设
        7.2.3 带动城市经济和文化的建设
    7.3 带动周边经济环境建设产生的经济价值解析
    7.4 带动周边社会环境建设产生的经济价值解析
    7.5 拉动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的经济价值解析
    7.6 本章小结
8 循环经济理念下工业建筑遗存的非使用价值解析
    8.1 循环经济理念下非使用价值的内涵及评估
        8.1.1 循环经济理念下非使用价值的内涵
        8.1.2 循环经济理念下非使用价值的构成
        8.1.3 循环经济理念下非使用价值的评估
    8.2 工业建筑遗存非使用价值的内涵
        8.2.1 存在价值
        8.2.2 遗产价值
        8.2.3 选择价值
    8.3 基于条件价值法(CVM)的工业建筑遗存非使用价值的评估
        8.3.1 调查问卷的设计
        8.3.2 调查方式的选择
        8.3.3 样本人群的确定
        8.3.4 调查表数据的统计
        8.3.5 支付意愿率和 WTP 数值的统计
        8.3.6 其他有关数据的统计
        8.3.7 CV 调查结果与非利用价值估算
        8.3.8 结果与分析
    8.4 本章小结
    附件
9 循环经济理念下工业建筑遗存经济价值体系的特色
    9.1 循环经济理念下工业建筑遗存经济价值体系的构成更加完善
    9.2 循环经济理念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计算经济价值
    9.3 循环经济理念立足于全社会的视角分析经济价值及成本的构成
    9.4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结论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8)当代中国环境法治的演进及趋势研究 ——基于国际环境安全视角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论:论文选题
    一、价值和意义
    二、已有研究现状分析
    三、思路框架及创新之处
    四、使用材料来源和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环境法治与环境安全的历史及理论
    第一节 环境安全与环境法的历史
        一、工业革命之前的环境问题及其治理
        二、现代环境法的产生
        三、环境安全与环境法的演变
    第二节 环境法治与环境安全的多维理论透视
        一、自然科学基础
        二、人文科学关注
        三、社会科学应对
        四、跨学科研究与实践
    第三节 国际环境规范的生命周期、环境安全与环境法治
        一、哥本哈根学派的去安全化理论
        二、国际环境法律规范的生命周期
        三、环境安全与环境法治
    小结
第二章 环境安全与当代中国环境法治的演进
    第一节 中国环境法的开创
        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触发
        二、中国环保事业的起步
        三、政府决策的推进
        四、环境安全与环境法的开端
    第二节 中国环境法的成长
        一、内罗毕环境会议的影响
        二、中国环保事业的开拓
        三、改革开放、法制重建的推动
        四、环境安全与环境法的成长
    第三节 中国环境法的发展
        一、里约环境会议的推进
        二、中国环保事业的勃兴
        三、深化改革开放、实施依法治国的促动
        四、环境安全凸显期的环境法治
    第四节 中国环境法的完善
        一、约翰内斯堡地球峰会的影响
        二、中国环保事业的加速发展
        三、从接轨到融入世界
        四、环境安全事件高发期的环境法治
    小结
第三章 环境安全与环境法治的国际比较
    第一节 美、日、欧盟的环境安全与环境法治
        一、美国:从污染受害到引领潮流
        二、日本:从“公害列岛”到“环境立国”
        三、欧盟:环保先锋的多级协同
    第二节 印度、巴西、非洲的环境安全与环境法治
        一、印度之得失
        二、巴西之优劣
        三、非洲之障碍
    第三节 环境安全与环境法治的国际比较
        一、美、日、欧盟同中国的比较
        二、生态足迹、环境责任和环境资源绩效的国际比较
        三、环境安全与环境法治的趋势
    小结
第四章 环境安全与当今中国环境法治的趋势和转型
    第一节 环境安全与国际环境法治的得失
        一、法律规范演进中的国际环境治理
        二、国际组织对环境法治的推动
        三、国际环境法的成就及不足
    第二节 环境安全与国际化的中国环境法
        一、中国国际社会化进程中的环境法治
        二、环境安全与中国环境法的成就和不足
        三、环境安全与中国环境法的趋势及转型
    第三节 中国参与哥本哈根气候谈判的博弈分析
        一、哥本哈根气候谈判博弈的性质与特征
        二、哥本哈根气候谈判的静态博弈分析
        三、对中国角色及摆脱困境的思考
    小结
结语 和平发展、环境安全与中国环境法治
附录一:中国现行主要环境保护法律
附录二:中国环境保护及其政策法律大事记(1972~2010年)
附录三:中国缔结和签署的主要国际环境公约
附录四:国际环境保护与环境法治大事记
主要参考文献
    一、外文专着与论文
    二、中文专着与论文
    三、媒体与网络
后记

(9)济南都市圈旅游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旅游竞争力研究综述
        1.2.2 国内旅游竞争力研究综述
        1.2.3 旅游竞争力研究存在的不足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都市圈旅游竞争力基础理论
    2.1 都市圈旅游竞争力内涵和特征
        2.1.1 都市圈旅游竞争力的内涵
        2.1.2 都市圈旅游竞争力的基本特征
    2.2 都市圈旅游竞争力相关理论基础
        2.2.1 旅游学原理
        2.2.2 旅游系统理论
        2.2.3 增长极理论
        2.2.4 竞争理论
        2.2.5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都市圈旅游竞争力评价模型的选择与应用
        2.3.1 经典竞争力模型分析
        2.3.2 都市圈旅游竞争力模型设计
3 济南都市圈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3.1 研究范围的界定
        3.1.1 从自然机理与现实基础来看
        3.1.2 从理论分析来看
        3.1.3 从政策推动来看
    3.2 济南都市圈概况
        3.2.1 自然条件
        3.2.2 社会经济条件
    3.3 济南都市圈旅游资源特征分析
        3.3.1 济南都市圈旅游资源状况
        3.3.2 济南都市圈旅游资源特征
    3.4 济南都市圈旅游业发展水平分析
        3.4.1 旅游收入分析
        3.4.2 旅游者数量分析
    3.5 济南都市圈旅游业区域差异分析
    3.6 济南都市圈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
4 济南都市圈旅游竞争力定量评价
    4.1 都市圈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都市圈旅游竞争力指标选取基本原则
        4.1.2 都市圈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应用的频度统计
        4.1.3 都市圈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的选取与统计分析
        4.1.4 都市圈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4.1.5 主要指标简要分析
        4.1.6 指标量化与处理
    4.2 都市圈旅游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确立
        4.2.1 都市圈旅游竞争力各子系统评价指数的确定
        4.2.2 都市圈旅游竞争力各子系统权重的确定
        4.2.3 都市圈旅游竞争力评价方法
    4.3 济南都市圈旅游竞争力综合评价
        4.3.1 资源影响力的定量评价与比较分析
        4.3.2 产业发展力的定量评价与比较分析
        4.3.3 基础支撑力的定量评价与比较分析
        4.3.4 区域协调力的定量评价与比较分析
        4.3.5 旅游竞争力总体定量评价与比较分析
        4.3.6 济南都市圈旅游竞争力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5 提升济南都市圈旅游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5.1 培育和强化济南市的旅游中心地位,带动区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5.1.1 促进济南市由省会城市向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发展
        5.1.2 强化济南市旅游中心地位,不断增强旅游集聚和辐射能力
        5.1.3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辐射都市圈的现代旅游服务中心
    5.2 积极推进济南都市圈旅游一体化进程,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5.2.1 政府积极推进,统筹规划,建立协调机制
        5.2.2 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实现都市圈空间一体化
        5.2.3 旅游业创新发展,实现都市圈旅游市场一体化
        5.2.4 完善旅游信息网络,实现都市圈旅游信息一体化
    5.3 突出城市特色,明确各城市旅游功能定位,加强区域旅游合作
        5.3.1 突出城市特色,明确各城市旅游功能定位
        5.3.2 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打造“三极、多点、网状支撑”旅游体系
    5.4 加快济南都市圈的发展,整合旅游资源,发挥区域整体优势
        5.4.1 建立五大类产业集聚区,加快济南都市圈的发展
        5.4.2 优化整合旅游资源,发挥区域整体优势
    5.5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实现济南都市圈旅游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5.5.1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重视生态环境质量建设
        5.5.2 重视软环境支撑能力建设,实现旅游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6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基本结论
    6.2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进展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农产品加工业内涵及其发展理论基础
    第一节 农产品加工业的内涵与分类
        一、农产品内涵及属性
        二、农产品加工业内涵及分类
        三、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趋势
    第二节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区位理论
        二、竞争力理论
        三、产业集聚理论
        四、产业布局理论
第二章 经济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借鉴
    第一节 经济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经验
        一、通过税收杠杆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二、建立比较完善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管理体系
        三、不断改进和提高深加工技术
        四、健全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
        五、建立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六、建立和完善农产品立法
    第二节 经济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启示
        一、加强政策扶持
        二、强化科技支撑
        三、增强行业协会的服务功能
        四、加强产品质量监管
        五、重视企业自身管理
第三章 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第一节 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的地位
        一、农产品加工业的地位
        二、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的地位
    第二节 中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区域条件
        一、农业资源优势突出
        二、区位环境优势明显
        三、人力资源优势突出
        四、市场需求广阔
        五、科技优势明显
        六、政策支持力度增强
    第三节 中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一、改革开放前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简要回顾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
    第四节 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二、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四章 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经济效益
    第一节 农产品加工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一、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二、主成分分析模型
        三、数据来源
    第二节 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经济效益评析
        一、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经济效益的统计描述
        二、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经济效益的实证分析
        三、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经济效益低的原因
        四、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经济效益提高路径
第五章 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区域竞争力
    第一节 区域产业竞争力及理论回顾
    第二节 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比较
        一、评价方法与数据来源
        二、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省域比较
        三、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区域比较
    第三节 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竞争优势培育
        一、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不足的障碍因素
        二、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培育路径
第六章 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及其调整
    第一节 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结构特点
        一、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结构不断升级
        二、农产品加工业的就业优势有所增强
        三、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区域结构差距明显
    第二节 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聚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二、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度实证结果与特征分析
    第三节 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结构调整
        一、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二、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三、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产业结构调整途径
第七章 促进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战略及政策
    第一节 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功能定位及发展方向
        一、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功能定位
        二、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方向
    第二节 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政府层面的政策建议
        二、企业层面的政策建议
        三、行业协会层面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附录一 农产品加工业12个类型具体情况
附录二 2007年中部六省农产品加工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
后记

四、杭州啤酒厂清洁生产示范工程回顾评价和追踪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广州市越秀区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绩效审计评价研究[D]. 耿茜. 兰州大学, 2021(12)
  • [2]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居民参与治理研究 ——基于长三角试点海绵城市的分析[D]. 谷甜甜. 东南大学, 2019(11)
  • [3]基于SITES可持续场地评估体系的城市景观评价研究 ——以上海市相关项目为例[D]. 袁妮雅. 苏州大学, 2017(04)
  • [4]重庆城市配送现状与发展建议[D]. 戴星卓. 重庆交通大学, 2015(08)
  • [5]青岛市市北区城市精细化管理研究 ——以特色商业街建设为例[D]. 李登军. 西安科技大学, 2013(04)
  • [6]旅游业碳排放测度与碳减排机制研究 ——以长三角为例[D]. 谢园方. 南京师范大学, 2012(02)
  • [7]循环经济理念下工业建筑遗存的经济价值研究[D]. 哈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04)
  • [8]当代中国环境法治的演进及趋势研究 ——基于国际环境安全视角的分析[D]. 张庆彩. 南京大学, 2010(07)
  • [9]济南都市圈旅游竞争力研究[D]. 宋鹏. 山东师范大学, 2010(03)
  • [10]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研究[D]. 杨刚强. 武汉大学, 2010(05)

标签:;  ;  ;  ;  ;  

杭州啤酒厂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回顾性评价和跟踪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