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住宅结构体系初探

新型住宅结构体系初探

一、新型住宅结构体系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项显淙[1](2020)在《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新建住宅建筑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阶段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阶段,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乡村建设是我国能否成功步入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全面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以促进我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农村住宅作为乡村建设的重要一环,如何通过科学系统的设计手法,使其更好的符合乡村振兴背景下“宜居”“宜业”“宜建”的新要求,成为了我国农村住宅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论文前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农村即有住宅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发现我国农村现有住宅在功能空间和结构体系上与乡村振兴提出的新要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矛盾,仅通过改建来缓解这类矛盾,很难全方位的适应乡村振兴的发展。本文研究对象为新建农村住宅,分别以功能空间和结构体系作为切入点,探讨农村住宅“宜居”“宜业”的功能适应性设计以及“宜建”的结构适应性策略,使农村住宅分别在功能和结构上体现出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与回应。在农村住宅的功能空间设计研究中,本文首先针对农村住宅家庭结构动态发展对住宅进行了可持续的功能空间设计,其次针对农村乡风文明缺失的现象对堂屋和院落空间进行设计,使住宅达到更“宜居”的要求;最后根据农村住宅家庭产业的类型,对住宅生活和生产经营空间进行设计,使农村住宅更好的服务“宜业”的要求。在农村住宅的结构体系研究中,本文以时间线为线索梳理了农村中具有代表性的结构体系,并从经济便捷、生态环保、舒适宜居、特色风貌、产业化发展五个角度分析各时期农村住宅代表结构体系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优劣,针对各自突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农村住宅结构适应性策略,使各种结构体系的农村住宅都能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得到更好的发展,达到更“宜建”的要求。最后本文通过高校内农村住宅样板房的实际项目,根据文章提出的观点,结合实际情况对样板房进行功能空间的设计和结构体系的选择,期望对今后农村新建住宅提供设计和参考的依据。

马雨萌[2](2020)在《现代木结构在乡村营建中的在地性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木结构在人类文明中具有悠久的历史,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木材突破了原生缺陷与尺寸限制,现代木结构以其可持续的生态性能与丰富自由的空间表现获得了日益增长的关注。而将这种现代技术放诸乡村,如何平衡普遍技术与地方特质成为了探讨的核心。本文基于笔者在大仓村的现代木结构实践基础,探讨现代木结构在乡村的在地性应用方式。研究内容将围绕“现代木结构”、“乡村营建”和“在地性”三个核心概念,从技术背景、乡村机遇、在地策略、实践探索的内容逻辑展开研究。第一部分讨论了现代木结构的发展演变、当代建构逻辑与应用表现。从木材特性出发,分析木结构优势与缺陷,而后归纳木材工业化与现代木结构产业化发展及其在当代智能化建造的前沿方向。并进一步总结现代木结构在当代的材料-构造-结构的建构层级及其在空间表现上的突破。为研究奠定技术背景。第二部分讨论现代木结构在乡村面临的现实问题与机遇。通过历史研究指明木结构在不同时间与地域的乡土原生性,进而分析国内外现代木结构的应用现状,归纳当代乡村营建中面临的困难与时代机遇,指明了发展森林管理、文旅康养导向、“建筑、结构、内装、设备”一体化以及混合结构设计的乡村应用趋势。为研究指明应用条件。第三部分分析乡村营建的在地性要素及现代木结构回应策略,通过乡土建筑研究与工程案例分析,提出了“自然、文化、技术”的在地性要素系统,着重分析当代设计对三个要素多种内涵的回应策略,归纳出“材料、构造、结构、空间”的技术优化层级与三要素的综合应对方式。总结了文章研究的策略体系。第四部分剖析笔者参与的“大仓营造”井冈山大仓村公共空间设计中大仓讲习所与大仓风荷桥两个现代木结构设计实践,探讨设计应对特定地点的回应方式,通过乡土建构体系的延续与构造优化,用现代木结构创造出适宜乡村的公共空间,带动乡村复兴。文章从理论研究到设计实践,构建了现代木结构适应于乡村营建的在地性策略体系。以实践为佐证为乡村营建中现代技术的应用提供一种思路,并进一步提倡现代技术在地修正的价值倡导。全文正文约12.2万字,共有图表370余幅。

赖世贤[3](2020)在《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文中指出工业建筑作为中国近代新兴建筑类型及西方先进技术引进中国的最初载体之一,承载着当时中国较为先进的建筑理念,充当中国近代建筑追赶世界建筑潮流的不自觉历史工具。本文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含括规划选址、大跨技术、标准化、结构发展等内容,分类探讨木材、砖、水泥等材料技术,同时关注工业建筑设计师。研究以调研过程中大量实物例证结合图纸资料、近现代建筑期刊文献及厂史资料进行,比对同时期西方先进技术,重视技术来源与技术真实性问题。研究对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分期方案。第二章以工厂的选址与布局入手,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萌芽阶段工业建筑营建前期技术性问题,选址和布局贯穿工业建筑建设全过程,涉及宏观地区选择、中观地点选择、微观厂址选择及具体厂区布置等层面。第三章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起步阶段,由于生产方式和动力技术改变引起对于大空间厂房即大跨度技术的迫切需求,重点关注西式木屋架。西式木屋架技术在材料和施工技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展现出对于力学等结构概念的理解,意味着中国建筑近代转型开始。第四章则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加速增长阶段,工业建筑由于大量快速建设带来对于高质量、标准化建材需求等问题。以砖的工业化生产及工业建筑用砖变化,探讨工业化时代下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在引进西方建筑材料后的各方面技术发展。第五章则聚焦中国近代工业稳速增长阶段如何解决工业建筑营建所要求的安全舒适、结构持久等问题,关注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水泥生产技术引入与发展。第六章将专业人才视为技术实施保障予以讨论,关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对工业建筑营建规范化、经验化起关键作用的设计师及代表作品、设计师群体组成等问题。研究发现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各时期不同阶段,基于建设目标需求及技术水平不同,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亦不相同。对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而言,部分营建关键技术与当时世界先进技术相比并不逊色,但技术推广和实现受社会环境及观念意识影响甚大;技术要与当地资源、经济及社会体制相适应,社会需求会强有力改变技术的运用及传播;由于材料观念缺失,其在营建过程中重外观轻建造,重模仿轻创造;技术属于文明范畴,由初级走向高级是趋势,中西方建筑技术融合也是趋势。

侯丹东[4](2020)在《工业化背景下乡村住宅设计研究 ——以辽南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发展,乡村地区居民对居住需求不断提高。传统的乡村住宅模式越发难以适应现代化生活的需求,亟待改善乡村住宅的建筑品质及粗放的建造体系。另一方面,建筑工业化的理论与技术经过长期的发展与实践,至今已趋于成熟,并且在解决城市住宅问题做出巨大的贡献。虽然近些年在国家政策的影响下,乡村建设已成为当下热点,并对现代科学技术产生了内发需求,但是依然缺少技术方面的指引。基于此,本文以辽南地区为研究样本,探讨工业化乡村住宅设计方法及建造体系,以期指导乡村住宅建设。文章首先对当前乡村建造体系与工业化建造体系的特征进行了归纳,表明了工业化建造体系介入乡村建筑的可行性。通过综合评价目前适应乡村的主流建筑体系,明确了工业化轻钢结构在现阶段最为匹配我国乡村住宅体系。其次,通过对辽南乡村住宅的居住模式、院落组合、平面参数等要素进行归纳,总结了辽南乡村住宅原型。从住宅设计的角度,提出适寒性设计策略及标准化设计原则,同时进一步明确轻钢结构住宅在辽南乡村的适用性。继而根据调研数据及轻钢结构特征,归纳出三种适合不同类型的标准化住宅平面,以及围绕主体结构和围护结构建立标准化构件库。同时对结构体系的建造节点与内装体系的做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最后,通过示范项目的实例,进一步深化了工业化乡村住宅的设计和建造细节。综上所述,本文在辽南地区乡村住宅构成要素归纳的基础上,对适用该地区的工业化住宅体系的设计方法与建造体系进行详细的阐述。文章运用大量的图示语言对工业化住宅体系的设计及建造进行表达。同时,试设计的提案为工业化乡村住宅提供新的建设范本,为乡村住宅的转型提供一种可能的范式。

丛曌[5](2020)在《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新型复合保温板外墙系统构造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具有施工周期短、平面布置灵活、抗震性能优越、建筑材料回收率高、建造过程绿色环保等优点,对于实现我国的建筑工业化和住宅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传统的外墙系统大多不能满足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要求,性能优越并能与工业化相适应的外墙系统较少。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和开发节能环保、轻质高强、预装配化程度高的新型外墙系统,本文基于课题组前期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种新型复合保温板外墙系统,并对其构造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通过对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调研,讨论了适合应用于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结构体系;研究了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外墙系统及实际工程案例,明确了现有常见外墙系统存在的问题,即可适用于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外墙系统匮乏、现有研究对外墙系统的应用技术涉及较少,为之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2)提出新型复合保温板并进行构造优化为Ⅰ型板和Ⅱ型板,基于两种板型提出两种外墙系统,即现场施工时在新型复合保温板的外侧再设置一层保温浆料找平层,使外墙表面更加平整,解决了新型复合保温板生产周期长,拼装后板缝多、板缝构造处理复杂等问题;两种外墙系统分别适用于钢结构建筑和混凝土结构建筑。并对该外墙系统的保温隔热性能、防火性能、防水性能、隔声性能、经济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新型外墙系统各项性能优越,保温隔热性能可满足严寒寒冷地区建筑节能要求。(3)根据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对外墙系统的要求,提出新型复合保温板外墙系统的设计要求,并表明针对钢结构住宅应使用内嵌式外墙做法,进一步对钢结构建筑内嵌式新型复合保温板外墙系统的细部构造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包括热桥部位、与主体结构连接部位、勒脚及散水、窗洞口及阳台板、女儿墙及檐口、雨棚及空调搁板、变形缝、阴阳角、墙板接缝处节点设计。(4)通过对新型复合保温板外墙系统应用于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实践项目的模拟设计,得出外墙系统设计流程,并分析了该项目的经济性能、计算了该项目的装配率,验证了新型复合保温板外墙系统可适用于装配式钢结构住宅。

潘瑜[6](2020)在《小型轻型钢结构装配式建筑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我国建筑产业面临生产建造方式转型升级的挑战,为解决现浇营建方式效率低下、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势在必行。然而现阶段建筑工业化忽略了小型建筑的高质量发展,城乡建设中仍然普遍采用传统低技的营建方式。因此在建筑工业化大背景下,探索适合小型建筑的现代化营建方式,实现小型建筑品质提升、效率提高、技术升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要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轻型化”与“装配式”作为小型建筑现代化营建的发展方向,以建构学与Archi-Neering理论作为方法论指导,提出时间主导、成本主导、品质主导3种建造主导机制,为小型建筑设计营建提供价值评判依据。对比研究各项目应对建筑适应性需求时的设计方法与技术手段,并且以实际参与的三清山轻型酒店为例,分析反思小型轻型钢结构建筑设计方法与技术措施的可取与不足之处。本文重点在于总结小型建筑的轻钢装配式设计思路与方法,希望可以为同类型项目的设计营建提供价值观、方法论与技术判断依据。

杨壮[7](2020)在《珠海地区装配式低能耗农村住宅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增长,我国的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随之而来的是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的逐渐提高,从而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随着增高。此外,当前我国在粤港澳地区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在此背景下,当前珠海市政府正在致力于建设生态文明新特区,珠海市农村地区的建设也成为其发展的重要一环。综上所述,本文以珠海地区农村住宅为研究对象,探讨适用于珠海地区并能够让农村居民参与到设计中的装配式低能耗农村住宅的设计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对珠海当地农村村落进行走访调研,对当地农村住宅的演变脉络、基本概况、节能设计现状、用能特征、布局形式及居民的家庭结构、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并选取典型的住宅形式进行能耗模拟,了解其能耗现状。从而为后续的低能耗设计确定方向,为装配式农村住宅的设计提供依据。其次,根据实地调研的结果,对当地农村住宅进行低能耗设计策略的研究。通过对珠海地区气候特征的分析,在被动式节能策略方面从遮阳设计、自然通风设计和建筑隔热防潮设计三个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主动式节能策略方面主要对太阳能的利用进行研究;并将这些低能耗策略进行系统的总结,提出各种设计策略的应用方法和参考形式,从而可以使居民以各自住宅的实况选取相应的低能耗措施。第三,基于对珠海农村功能空间需求、家庭结构等的调研分析,对珠海市农村住宅进行装配式模块化的研究。综合各方面因素选取轻钢结构为装配式农村住宅的结构体系,建立了一套包括墙体模块、标准化门窗、各功能空间的标准化模块以及阳台、遮阳构件等标准化附加模块的装配式模块库;然后基于低能耗理念以模块库为基本提出了几种适用于珠海农村的标准化组合平面,并对装配式平面进行灵活性、可变性的分析,从而让居民根据自己的需求结合低能耗策略设计出自己的住宅。最后,通过对珠海地区的低能耗装配式农村住宅的方案设计,对本文关于农村住宅的低能耗及装配式设计策略研究结果进行模拟运用和展示,并运用电脑软件对其进行能耗模拟,验证其节能效果。

金玉格[8](2020)在《基于SSGF的SI住宅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住房发展基本完成从“缺房”到“有房”的演进,人民对住房品质的改善和服务消费的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SI住宅是当下最为成熟的工业化住宅之一,能最大限度满足住宅的可持续需求,是未来我国住宅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之一。SI住宅自提出起就提倡以工业化建造方式进行建造,但近年来唯装配式的观念对SI住宅在我国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本文通过文献研究、行动性研究、系统分析、比较研究法以及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基于与国内某大型房企合作项目的基础研究内容,聚焦于探究如何采用SSGF(SSafe&share安全共享、S-Sci-tech科技创新、G-Green绿色可持续、F-Fine优质高效)这种被成熟应用、且被广为认可和推广的现场工业化建造体系建造SI住宅。以设计建造理论的变革和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的创新为基础,以SI住宅工业化为发展目标,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构建适合我国本土化的、公众易于接受的SI住宅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首先,论文明确了SI住宅内涵与划分、典型特征及工业化建造要求,并基于国内实践案例及其技术体系分析了SI住宅在我国发展存在的问题,紧接着对SSGF的技术体系划分、理论基础、关键特征及优势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论文从目标、互补性、属性三个方面论证了SI住宅与SSGF建造体系的契合性,并通过支撑矩阵对SSGF对SI住宅工业化建造的支撑作用进行了分析,得出采用SSGF建造体系建造SI住宅的适应性和必要性。此外,论文对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的范畴进行界定,在对上述支撑矩阵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SI住宅理论基础、SSGF现有成果以及新技术的发展,搭建了基于SSGF的SI住宅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的构建分析框架。其次,论文基于以上分析框架,对SI住宅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中设计、施工技术及管理方法三个部分进行具体阐述。设计模式上,在SSGF分级标准化设计模式基础上,加入有助于SI住宅产品特征和工业化建造要求实现的设计模式;施工技术体系上,支撑体混凝土结构强调适度预制,提出现场工业化成套技术体系,并提倡结合其他相关新型建造技术,此外还对SSGF缺少的填充体成套技术体系进行了补充;管理方式上,提出SI住宅全生命周期精益建造管理模式,为技术体系发展提供管理保障。最终形成完整的基于SSGF的SI住宅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为我国建筑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最后,论文通过案例分析和印证了基于SSGF的SI住宅工业化建造体系的可行性与优势所在。

曹石[9](2020)在《装配式异形束柱钢框架-支撑住宅结构体系抗震性能与设计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逐渐加快推进住宅产业化发展,装配式钢结构因其抗震性能优越以及轻质环保等诸多优点,从而得到大力推广和广泛应用。但是,当前我国应用的钢结构住宅体系尤其是应用的高层住宅钢结构体系存在着工厂制作程度较低、标准化应用较差以及围护体系落后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制约了国内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应用和推广。针对我国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体系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基于标准化制作和设计理念提出一种新型装配式异形束柱钢框架-支撑住宅体系。该体系主要由钢异形束柱承重构件、上环下隔式梁柱节点、预制混凝土墙体大板以及叠合楼板等部件组成,其具有工厂制作化、现场焊接少、施工便捷高效以及集成化高等特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是该体系的抗震性能和部分关键设计依据尚缺乏足够的研究和理论支撑,制约了该体系的推广。因此,本文将围绕装配式异形束柱钢框架-支撑住宅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及设计理论中的关键问题开展研究,旨在为其推广和应用奠定理论技术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梁柱节点在本文研究结构体系中为传递力的主要部位,对结构的承载力和抗震性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本文考虑柱壁厚度、梁截面高度、柱截面形式、外肋贴板、柱连接方式以及翼缘削弱(RBS)梁截面构造等因素,遵循“强节点、弱构件”的原则,共设计了9个足尺上环下隔式异形束柱梁柱节点,并对其进行低周反复荷载试验来研究该节点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模式、传力机制、耗能能力以及承载力等性能。结果表明,除了RBS梁截面节点的试件,其塑性发展以及破坏区域主要集中梁端,破坏模式主要包括梁端焊缝断裂和环板断裂两种;而采用RBS梁截面构造的上环下隔式梁柱节点的塑性发展则集中在RBS区域,其破坏模式为在RBS区域内翼缘受拉断裂。试验中得到的试件荷载-位移滞回曲线饱满,表明该节点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节点的承载力主要受到梁截面高度和柱壁厚度的影响,而外肋贴板构造、异形束柱截面形式等因素对承载力的影响很小;此外,除了试件T-6以外,试验中其余节点的转动能力均能够满足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抗震设计要求。(2)通过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新型上环下隔式异形束柱梁柱节点的数值模型,对试验节点进行模拟分析,并与试验结果对比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通过该模型对节点进行全过程和关键部位的应力分析可得,环板的应力主要集中与梁直接连接的腔体区域,表明该腔体主要承受梁端传递来的弯矩,其他腔体承受的弯矩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梁与环板连接截面、环板与柱壁连接截面以及RBS区域过焊孔都处存在的严重的应力集中现象,与试验中的破坏截面基本一致。为弥补试验的参数不足,基于上述有限元模型进行参数分析,结果表明,环板和隔板的厚度和悬挑长度以及柱壁厚度对节点的承载力和刚度有一定影响,而轴压比的影响很小。采用屈服线理论推导出此类节点的承载力计算公式,将该公式计算得到的承载力与试验、有限元模型以及《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2015)的结果进行对比,表明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和有限元结果比较接近,比规程取值更加合理和准确;最后依据试验、理论和有限元模型对新型节点的研究成果给出了该类节点的构造要求和设计方法。(3)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拟合的方法,建立了上环下隔类梁柱节点的初始刚度计算公式;基于前文研究成果,并通过有限元模型数据,建立该类节点弯矩-转角(M-θ)关系分别在单调荷载作用下的计算模型和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恢复力模型;将采用上述模型的计算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对比,两者结果吻合较好,表明上述模型可以用作结构的弹塑性分析。(4)针对预制混凝土墙体大板在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中应用时与主体结构连接的问题,分别提出外挂和内嵌两种连接形式的新型墙板连接节点;对其中受力复杂的外挂墙板连接节点进行研究,并给出该连接节点的设计方法和参数取值。为了研究预制混凝土墙体大板对装配式钢结构的动力特性的影响,分别对两栋采用预制混凝土墙体大板的装配式钢结构工程的动力特性进行现场实测;试验结果表明,预制混凝土墙体大板对主体钢结构的动力特性有较大的影响,我国《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99-2015)给出的自振周期折减系数取值较大;为避免采用预制混凝土墙体大板的主体结构在抗震设计时计算得到地震荷载偏小,通过分析研究建议当预制混凝土墙体大板与结构柔性连接时,结构自振周期折减系数可取0.7~0.8,当预制混凝土墙体大板与结构刚性连接时,需将墙板做为结构构件建模来进行结构分析计算。(5)选取不同结构高度建立考虑上环下隔式梁柱节点弯矩-转角关系的装配式异形束柱钢框架-支撑住宅结构体系地震反应分析模型,通过静力弹塑性分析法和能力谱法对装配式异形束柱钢框架-支撑住宅结构体系的强度折减系数R进行分析和讨论,建议该体系的强度折减系数R可取3.6,并依据建议的系数得到修正后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可供该新型体系抗震设计参考。(6)对某一工程案例应用装配式异形束柱钢框架-支撑住宅体系进行设计,分别从结构体系和围护体系两个方面出发,详细介绍了该体系的设计流程和装配化施工过程,表明该体系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李金阳[10](2020)在《寒地钢结构高层住宅外围护体系节能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世界能源问题的日益严峻,如何实现建筑产业的节能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研究的客体为寒地钢结构高层住宅,具备绿色环保、适应产业发展的优势,但由于寒地冬季气候条件恶劣,而且住宅对于室内物理环境的舒适度要求较高,传统热平衡方式往往以大量的能源消耗为代价,其能耗占比甚至超过全国同类建筑总能耗的30%。而外围护体系作为寒地钢结构高层住宅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的“皮肤”,也是建筑进行内外物质、能量以及信息交换的媒介,也是能量消耗及散失的主要途径,70~80%的能量都是通过外围护结构损失的,因此,应该以节约能耗的角度入手,实现低投入、高产出,低能耗、高效益的外围护结构技术体系。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的工作:对于寒地钢结构高层住宅展开实地调研,并选取其中最代表性的项目予以重点分析,了解其结构形式、构件类型、围护体系、技术应用、施工情况等内容,并结合现场访谈作为补充,从定量与定性的双重角度了解钢结构住宅的实际情况,总结外围护体系中的现实问题,作为本文研究的出发点。针对寒地钢结构高层住宅外围护体系的节能原理展开剖析。对寒地气候环境中最为关键的风、光、热等影响因素展开解析,并映射到寒地钢结构高层住宅中的节能原理——材料蓄热调控、界面稳态防护、能量梯度缓冲,结合寒地绿色节能标准,解读寒地钢结构高层住宅中透明、非透明、附加外围护体系部分的节能方式,提出适宜性的关键节能技术:储存热量、减少损失、降低能耗。提出适宜寒地钢结构高层住宅外围护体系的节能技术。针对寒地钢结构高层住宅中最关键的蓄热性、气密性及热桥问题,分别予以策略性解答。采用结合材料蓄热性的高效保温技术,提升砌块、板材、预制构件及储能材料的热工性能;增加构造气密性的稳态防护技术,着重处理墙体、门窗、结构凸出以及管线穿透部位的构造处理;提升节点能效性的热桥优化技术,对于墙、梁、柱以及龙骨部位热桥阻断,并应用既有学者的ANSYS模型,佐证策略可行性。节能技术在寒地钢结构高层住宅外围护体系中的实践解析。结合前一步提出的技术策略,进行寒地钢结构高层住宅的实例研究,进行关键策略的项目佐证。结合结构体系选择适合的外围护结构技术体系以提升建筑能效性,设计适宜的构造节点以增加建筑的气密性,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以增加建筑的蓄热性。

二、新型住宅结构体系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住宅结构体系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新建住宅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相关政策与机遇
        1.1.2 我国农村住宅现状与问题
        1.1.3 乡村振兴对农村住宅提出的新要求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及范围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2章 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住宅的“宜居”研究
    2.1 传统居住型住宅功能需求分析
        2.1.1 居住需求——可持续性的功能空间
        2.1.2 精神需求——堂屋以及院落空间
    2.2 传统居住型住宅内人的生活行为分析
    2.3 传统居住型住宅的空间构成要素
        2.3.1 室外空间构成要素
        2.3.2 室内空间构成要素
    2.4 传统居住型住宅“宜居”功能空间设计
        2.4.1 传统居住型农村住宅存在的问题
        2.4.2 传统居住型农村住宅设计原则
        2.4.3 可持续性功能空间设计策略
        2.4.4 传承乡土文化的功能空间设计策略
第3章 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住宅的“宜业”研究
    3.1 家庭产业型住宅功能需求分析
        3.1.1 “宜业”的新需求——生产经营的功能空间
    3.2 家庭产业型住宅功能特征及发展趋势分析
        3.2.1 家庭产业型住宅的功能特征
        3.2.2 家庭产业型住宅的发展趋势
    3.3 农村职业及家庭产业型住宅分类
    3.4 家庭产业型住宅“宜业”功能空间设计
        3.4.1 农业生产型住宅功能空间设计
        3.4.2 商品零售型住宅功能空间设计
        3.4.3 特色餐饮型住宅功能空间设计
        3.4.4 旅游民宿型住宅功能空间设计
第4章 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住宅的“宜建”研究
    4.1 乡村振兴对农村住宅建筑结构的需求分析
        4.1.1 农村住宅结构经济便捷的需求
        4.1.2 农村住宅结构生态环保的需求
        4.1.3 农村住宅结构舒适宜居的需求
        4.1.4 农村住宅结构特色风貌的需求
        4.1.5 农村住宅结构产业化的需求
    4.2 农村住宅结构的分类及范畴
        4.2.1 传统农村住宅结构——木结构、土结构
        4.2.2 近代农村住宅结构——砖混结构
        4.2.3 当代农村住宅结构——轻钢结构
    4.3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住宅结构的特点分析
        4.3.1 传统农村住宅结构
        4.3.2 近代农村住宅结构
        4.3.3 当代农村住宅结构
    4.4 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住宅结构的适应性策略
        4.4.1 传统住宅结构的“现代技术重生”
        4.4.2 近代砖混结构的“环保形象重塑”
        4.4.3 当代轻钢结构的“乡土文化传承”
第5章 农村住宅样板房项目设计实践
    5.1 项目概况
        5.1.1 项目缘起
        5.1.2 基本概况
    5.2 设计原则
        5.2.1 生态环保原则
        5.2.2 舒适宜居原则
        5.2.3 延续乡土文化原则
        5.2.4 住宅产业化发展原则
    5.3 农村样板房“宜居”设计
        5.3.1 样板房基本空间概况
        5.3.2 基于低碳环保的生态设计
        5.3.3 基于可持续性功能空间设计
        5.3.4 基于乡土文化的空间设计
    5.5 农村样板房“宜业”设计
        5.5.1 商品零售型住宅
        5.5.2 餐饮服务型住宅
    5.6 农村样板房“宜建”体系的运用
        5.6.1 农村住宅样板房结构体系的选择
        5.6.2 农村住宅样板房结构体系的组成
        5.6.3 农村住宅样板房材料的使用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图
附录1: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2)现代木结构在乡村营建中的在地性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可持续理念与产业化背景下现代木结构发展与应用
        1.1.2 城乡关系下乡建热潮与地域性话题的回归
        1.1.3 井冈山大仓村的现代木结构实践
    1.2 核心概念辨析
        1.2.1 现代木结构
        1.2.2 乡村营建
        1.2.3 在地性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现状
        1.4.1 现代木结构及相关设计研究综述
        1.4.2 建筑地域性与乡土建筑研究综述
        1.4.3 在地性建筑设计研究综述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现代木结构的发展演变与应用表现
    2.1 木结构建筑的性能优势与缺陷
        2.1.1 木材的材质特性与力学性能
        2.1.2 木结构建筑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效益
        2.1.3 木结构建筑预制加工与装配潜能
        2.1.4 限制木结构建筑发展的性能缺陷
    2.2 木材工业化与现代木结构产业化
        2.2.1 木材工业化与材料性能优化
        2.2.2 现代木结构的产业化发展与体系建立
        2.2.3 工业4.0 时代下的现代木结构的智能建造
    2.3 现代木结构建构特征与空间应用
        2.3.1 材料层级——现代木材的材料类型及用途
        2.3.2 结构层级——现代木结构的多种结构体系
        2.3.3 构造层级——现代木结构的连接方式与构造节点
        2.3.4 现代木结构的建构表现——受力法则的真实反映
        2.3.5 现代木结构的空间应用——高度与跨度的空间突破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乡村营建中现代木结构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1 木结构建筑在乡土环境中的起源与演变
        3.1.1 木结构建筑在不同人类文明阶段下的演变
        3.1.2 木结构建筑在不同地域乡土环境中的表达
    3.2 现代木结构用于乡村营建的现状
        3.2.1 国外现代木结构用于乡村营建的现状
        3.2.2 国内现代木结构用于乡村营建的现状
    3.3 现代木结构在乡村应用面临的现实困难与制约因素
        3.3.1 木材资源与森林管理
        3.3.2 乡村文化认同缺失与木结构认知误区
        3.3.3 现代木结构的经济性问题
        3.3.4 乡村设计建造的规范性与技术引入问题
    3.4 现代木结构在乡村应用的优势与时代机遇
        3.4.1 木材亲和乡村地貌的天然优势
        3.4.2 现代木结构面对乡村地形的运输与装配优势
        3.4.3 国内乡村振兴、特色小镇、装配式建筑等政策导向机遇
        3.4.4 国内现代木结构行业标准完善与体系建立
    3.5 现代木结构在乡村应用的发展趋势
        3.5.1 可持续森林管理与地方木材的发展
        3.5.2 面向文旅康养等类型的现代木结构建筑
        3.5.3 面向建筑、结构、内装、设备综合设计的现代木结构建筑
        3.5.4 发挥各材料优势的混合结构体系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乡村营建的在地性要素及现代木结构回应策略
    4.1 乡村营建的在地性要素
        4.1.1 基于地形特征与气候环境的乡村自然要素
        4.1.2 基于社会经济与精神传统的乡村文化要素
        4.1.3 基于结构体系与在地工法的乡村技术要素
    4.2 现代木结构回应自然的策略——环境协调与结构配适
        4.2.1 通过形式与结构设计使建筑融入乡村山水格局
        4.2.2 通过空间与构造优化进行气候适应与能量调节
        4.2.3 通过结构配适降低自然损害、维护生态环境
    4.3 现代木结构回应文化的策略——传统延续与设计转化
        4.3.1 乡村文脉与传统空间的重塑
        4.3.2 生产生活场景的保护与营造
    4.4 现代木结构回应技术的策略——匠艺保护与适宜技术
        4.4.1 材料置换与传统建筑修缮更新
        4.4.2 地方材料运用与在地工艺保护
        4.4.3 新材料技术的适宜引入与综合结构运用
    4.5 现代木结构在乡村的综合应用方式
        4.5.1 旧建筑保护与新结构设计
        4.5.2 预制装配与公众参与结合的建造方式
        4.5.3 应对灾难快速建设的特殊应用
        4.5.4 现代木结构“材料-构造-结构-空间”建构层级的优化体系
        4.5.5 现代木结构应对“自然-文化-技术”在地性系统的综合应用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当代乡村营建中的现代木结构探索——“大仓营造”乡村公共空间设计实践..
    5.1 大仓村的在地性要素与乡村现状
        5.1.1 湘赣边界自然环境与大仓村区位特征
        5.1.2 湘赣边界文化背景与大仓村独特历史
        5.1.3 地区传统建构体系与地方工法
        5.1.4 乡村现状与问题
    5.2 大仓讲习所
        5.2.1 乡村公共空间的重塑
        5.2.2 传统与现代的材料组织
        5.2.3 延续建构体系的结构设计
        5.2.4 预制装配与匠人营造的结合
        5.2.5 节点设计与传统构造性能优化
        5.2.6 大仓讲习所在地性综合设计策略
    5.3 大仓风荷桥
        5.3.1 历史之路的现代延续
        5.3.2 乡村风景编绎与自然要素组织
        5.3.3 结构设计与交会空间营造
        5.3.4 适宜材料与细部设计
        5.3.5 大仓风荷桥在地性综合设计策略
    5.4 大仓村其他木构民宿对比研究
        5.4.1 大仓讲习所、风荷桥与大仓“红梦源”民宿对比
        5.4.2 现代木结构在乡村应用的误区:符号化与趋同化
        5.4.3 普遍技术在地应用的价值倡导:技术的在地修正与自然人文思考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木结构生产加工企业访谈
附录 B 现代木结构设计案例汇总表
硕士在读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3)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2.1 研究对象界定
        1.2.2 时间概念界定
        1.2.3 空间范围说明
    1.3 文献综述及前期分析
        1.3.1 中国近代建筑的相关研究
        1.3.2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的相关研究
        1.3.3 中国近代建筑技术的相关研究
        1.3.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相关研究小结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难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难点
    1.6 论文研究整体框架
第2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厂选址规划与厂区布局的探索
    2.1 技术载体: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的典型性
    2.2 宏观布局:地区选择——初期规划缺位与后期调整乏力
    2.3 中观布局:地点选择——初期运输依赖与后期全面平衡
    2.4 微观布局:厂址选择——初期因地制宜与后期逐步合理
        2.4.1 江南制造局——两次选址失误
        2.4.2 金陵制造局——邻护城河建厂
        2.4.3 福州船政局——风水择地典型
        2.4.4 天津机器局
        2.4.5 广东机器局——近海到近铁路
        2.4.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结合祭祀文化
        2.4.7 吉林机器局——资源优于运输
        2.4.8 湖北枪炮厂(汉阳铁厂)——多个方案比较
    2.5 厂区布局:总平面设计——“幼稚时代”的想象与探索
        2.5.1 江南制造局——功能重叠引起流线混乱
        2.5.2 金陵制造局——自由布局适应生产流程
        2.5.3 福州船政局——分区明确兼顾礼制秩序
        2.5.4 天津机器局
        2.5.5 广东机器局——传统合院影响厂区布局
        2.5.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缺乏规划下一事一建设
        2.5.7 吉林机器局——完全独立自主设计
        2.5.8 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比邻建设带来资源共享
    2.6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选址布局及建设特点
        2.6.1 结合传统风俗观念择地因地制宜利用旧有建筑
        2.6.2 有目的规划设计偏少与有控制的建设过程缺乏
        2.6.3 自由生产流线与传统等级秩序制约的平面布局
        2.6.4 功能复合下空间布局及建筑形式的本土化改良
    2.7 国内外工业发展早期工厂规划设计及理论的发展
        2.7.1 国外早期工厂建筑规划选址及设计
        2.7.2 国内近代工厂选址设计理论的发展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西式木屋架技术发展与中西互鉴
    3.1 中西木屋架技术之别及西式木屋架体系传入
        3.1.1 中西技术差异——基于力学原理的形式差异
        3.1.2 知识引介普及——《建筑新法》及书中所载木屋架类型
        3.1.3 名称反应认知——西式木屋架及各构件名称演变
        3.1.4 需求引发变革——工厂建筑西式木屋架应用概况
    3.2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业建筑木屋架技术应用
        3.2.1 洋务运动中的机器局兵工厂
        3.2.2 民族工业发展下的工业建筑
    3.3 构造技术发展与木材使用
        3.3.1 整体性补强与抗震技术构件增加
        3.3.2 木构架之间结合方式与位置选择
        3.3.3 木屋架与墙体及柱子间结合方式
        3.3.4 进口木料与国产木材的使用偏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制砖工业化与工业建筑用砖技术
    4.1 建材生产方式的改变——近代制砖工业技术发展
        4.1.1 传统制砖技术延续
        4.1.2 制砖技术的机械化
        4.1.3 制砖工厂规划建设
    4.2 建材生产变革的深入——产品类型变化与质量标准推行
        4.2.1 产品及原料的多样化
        4.2.2 规格与质量的标准化
    4.3 建材生产变革的影响——制砖技术传播与砖瓦产业勃兴
        4.3.1 制砖技术传播
        4.3.2 制砖工业分布
    4.4 工业建筑用砖技术的改变
        4.4.1 “青”“红”之变——观念改变与技术改变之辩
        4.4.2 砌筑方式——规格统一带来的改变
        4.4.3 粘合材料——对应砌体改变的变化
        4.4.4 特殊构造——回应工业生产的处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水泥引进与工业建筑混凝土应用
    5.1 从落后到超越——中国近代水泥工业发展
        5.1.1 大量建设保障——中国近代水泥产量提升
        5.1.2 窑体技术变革——国际水泥生产技术提升
        5.1.3 后发外生优势——中国近代水泥技术提升
        5.1.4 多样企业类型——中国近代着名水泥企业
        5.1.5 曲折前进及多样技术来源
    5.2 营建技术提升——近代混凝土工业建筑技术应用
        5.2.1 西方近代钢筋混凝土技术发展及其在工业建筑的应用
        5.2.2 “过渡型”的结构——钢骨混凝土结构的引入与应用
        5.2.3 中国近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工业建筑的技术应用
        5.2.4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钢筋混凝土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特征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工业建筑设计专业化
    6.1 西方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
    6.2 从“工匠”到“建筑师”——身份认同与地位转变
        6.2.1 主业之外兼营副业——洋行发展与设计类洋行(机构)产生
        6.2.2 华洋混合来源复杂——中国近代建筑设计师产生
        6.2.3 工业建筑审批制度——《建筑工厂审核法》颁布
    6.3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机构与设计师
        6.3.1 经验建设与跨界参与——非建筑专业人员的设计
        6.3.2 以施工带入建筑设计——营造厂(施工方)的设计
        6.3.3 执业特点与专业设计——专业建筑设计师设计
    6.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过程特征
        6.4.1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特点
        6.4.2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建筑设计专业化加速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主要成果及结论
        7.1.1 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方案
        7.1.2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探讨
        7.1.3 技术的适应性及技术选择
        7.1.4 营建技术观念及文化抗争
        7.1.5 技术真实性及其重要意义
    7.2 研究创新
        7.2.1 系统梳理中国近代工业建筑建造技术史
        7.2.2 分类研究建筑材料及其生产流程和技术应用
        7.2.3 尝试对技术实现保障的制度和建筑师的研究
    7.3 未竟之处
        7.3.1 和海外的技术关联性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7.3.2 和遗产物证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延伸拓展
        7.3.3 研究营建技术发展尚未深入结构力学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A:随文附表
附录B:随文附图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工业化背景下乡村住宅设计研究 ——以辽南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建设的热潮
        1.1.2 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导向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1.3.1 国外研究概况
        1.3.2 国内研究概况
        1.3.3 小结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概念界定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传统建造体系与工业化建造体系基础研究
    2.1 传统乡村住宅建造体系
        2.1.1 传统乡村建造体系的特征
        2.1.2 传统乡村建造体系存在的问题
    2.2 现代工业化建造体系
        2.2.1 工业化建造体系的特征
        2.2.2 工业化建造体系介入乡村的优势
    2.3 影响工业化介入乡村建造的因素
        2.3.1 工业制造的影响
        2.3.2 建造主体的影响
        2.3.3 建造能力的影响
    2.4 工业化建造的主流结构及适用体系
        2.4.1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
        2.4.2 工业化木结构体系
        2.4.3 工业化轻钢结构体系
        2.4.4 适用乡村的工业化住宅体系
    2.5 本章小结
3 辽南地区乡村住宅要素提取及设计要点归纳
    3.1 辽南地区乡村概况
        3.1.1 环境要素
        3.1.2 社会特征
        3.1.3 调研参数
    3.2 辽南地区乡村住宅要素归纳
        3.2.1 住宅构成
        3.2.2 平面参数
        3.2.3 空间特征
    3.3 辽南地区工业化乡村住宅设计要点
        3.3.1 住宅的适寒性
        3.3.2 住宅的典型性
        3.3.3 住宅的标准化
    3.4 要素导向下体系的确立
    3.5 本章小结
4 辽南地区工业化轻钢乡村住宅设计研究
    4.1 住宅的标准化设计
        4.1.1 空间模数的确定
        4.1.2 模块化单元的组合
        4.1.3 院落组合的多样性
    4.2 结构体系的设计
        4.2.1 基础结构体系
        4.2.2 柱梁结构体系
        4.2.3 屋架结构体系
        4.2.4 连接结构体系
    4.3 围护体系的设计
        4.3.1 墙体的处理
        4.3.2 地面的处理
        4.3.3 门窗的处理
        4.3.4 屋面的处理
        4.3.5 阳光房的处理
    4.4 设备及内装体系的设计
        4.4.1 采暖系统
        4.4.2 管线系统
        4.4.3 吊顶系统
        4.4.4 厨卫部品
    4.5 住宅节能优化设计
        4.5.1 太阳能的利用
        4.5.2 生物质能的利用
    4.6 本章小结
5 工业化轻钢乡村住宅试设计——以大连泥河村新农居为例
    5.1 项目概况
        5.1.1 地理特征
        5.1.2 基地概况
        5.1.3 方案概述
    5.2 建造流程
        5.2.1 工厂阶段
        5.2.2 现场阶段
    5.3 建造体系拆分详解
        5.3.1 建造节点
        5.3.2 住宅构件库
    5.4 住宅全生命周期的可变性对策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辽南乡村入户调研表
附录B 调研内容汇总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新型复合保温板外墙系统构造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1.2.1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1.2.2 外墙系统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存在问题分析
    1.3 研究内容与目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
        1.3.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应用现状调研
    2.1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结构体系调研
        2.1.1 钢框架-支撑结构体系
        2.1.2 钢管束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
        2.1.3 扁钢管混凝土框架-支撑结构体系
        2.1.4 钢管混凝土异形柱框架-支撑结构体系
    2.2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外墙系统调研
        2.2.1 轻质条板外墙系统
        2.2.2 骨架复合板外墙系统
        2.2.3 预制混凝土夹芯保温板外墙系统
    2.3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工程案例调研
        2.3.1 济南东城花苑小区装配式钢结构住宅项目
        2.3.2 北京黑庄户定向安置房钢结构住宅项目
        2.3.3 济宁嘉宁小区装配式钢结构住宅项目
        2.3.4 蓬莱市新港街道新社区装配式钢结构住宅项目
    2.4 调研存在问题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型复合保温板外墙系统及性能分析
    3.1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对外墙系统的要求
    3.2 新型复合保温板组成及构造优化
        3.2.1 新型复合保温板的组成
        3.2.2 新型复合保温板的构造优化
    3.3 新型复合保温板外墙系统的类型
        3.3.1 A型复合保温板外墙系统
        3.3.2 B型复合保温板外墙系统
        3.3.3 复合保温板外墙系统的对比及选择
    3.4 新型复合保温板外墙系统性能分析
        3.4.1 保温隔热性能
        3.4.2 防火性能
        3.4.3 防水性能
        3.4.4 隔声性能
        3.4.5 经济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复合保温板外墙系统构造设计
    4.1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墙板体系的特点
        4.1.1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外墙系统的特点
        4.1.2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对外墙系统的要求
    4.2 新型复合保温板外墙系统设计要求
        4.2.1 建筑设计要求
        4.2.2 结构设计要求
        4.2.3 构造设计要求
    4.3 内嵌式新型复合保温板外墙系统热桥处理措施
        4.3.1 钢丝网抹灰外挂专用复合保温板
        4.3.2 防火板外挂专用复合保温板
    4.4 内嵌式新型复合保温板外墙系统构造设计
        4.4.1 内嵌式新型复合保温板外墙系统排板示例及连接构造
        4.4.2 勒脚及散水
        4.4.3 窗洞口及阳台板
        4.4.4 女儿墙及檐口
        4.4.5 雨棚及空调搁板
        4.4.6 变形缝及阴阳角
        4.4.7 墙板接缝处处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实践项目模拟分析
    5.1 工程概况
    5.2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复合保温板外墙系统设计
        5.2.1 新型复合保温板外墙系统设计流程
        5.2.2 设计优化
        5.2.3 新型复合保温板外墙系统构造详图
        5.2.4 新型复合保温板外墙系统排板图
    5.3 配式钢结构住宅新型复合保温板外墙系统适用性分析
        5.3.1 装配率
        5.3.2 经济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6)小型轻型钢结构装配式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论文缘起
        1.1.2 行业背景
    1.2 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
        1.4.1 相关概念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2 小型轻型装配式建筑研究综述
    2.1 轻型装配式建筑研究综述
        2.1.1 国外研究
        2.1.2 国内研究
    2.2 基于建构理论的轻型钢结构建筑研究
        2.2.1 建构学概念与内容
        2.2.2 建构视角下的材料表达
        2.2.3 建构视角下的结构表达
        2.2.4 传统建构观的新解读
    2.3 基于Archi-neering理论的轻型钢结构建筑研究
        2.3.1 Archi -Neering理论的由来
        2.3.2 Archi -Neering的解读
        2.3.3 Archi -Neering与专业协同策略
    2.4 本章小结
3 小型轻型钢结构建筑建造模式分析
    3.1 建造模式分类
        3.1.1 按建造主导因素分类
        3.1.2 按建造工业化程度分类
    3.2 小型轻型钢结构建筑标准化特征
        3.2.1 标准化设计
        3.2.2 工业化建造
    3.3 小型轻型钢结构建筑个性化特征
        3.3.1 轻型建筑的在地性表达
        3.3.2 轻型建筑的形式表达
        3.3.3 轻型建筑的建构表达
    3.4 本章小结
4 小型轻型钢结构建筑适应性设计分析
    4.1 适应场地环境的需求
        4.1.1 连接方式
    4.2 适应平面空间的需求
        4.2.1 平面设计
        4.2.2 空间组织
    4.3 适应结构体系化要求
        4.3.1 结构形式与受力方式
        4.3.2 结构体系与装配建造
    4.4 适应工业化建造的需求
        4.4.1 构造节点连接
        4.4.2 围护系统建造
    4.5 适应气候环境的需求
        4.5.1 保温隔热
        4.5.2 通风性能
        4.5.3 采光遮阳
    4.6 适应内装集成化的需求
        4.6.1 部品模块化
        4.6.2 部品集成化
    4.7 本章小结
5 小型轻型钢结构建筑设计实践——以三清山精品酒店为例
    5.1 项目基本信息
        5.1.1 项目背景
        5.1.2 基地概况
    5.2 场所营造
        5.2.1 场地交接
        5.2.2 建筑形态
        5.2.3 总平布局
    5.3 平面设计
        5.3.1 功能模块划分
        5.3.2 模数协调
    5.4 结构设计
        5.4.1 结构体系
        5.4.2 构造连接
    5.5 围护系统设计
        5.5.1 热工性能设计
        5.5.2 外墙板材预制加工
    5.6 内装设计
        5.6.1 内装部品模块化
        5.6.2 设备与管线集成
    5.7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研究成果
    6.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7)珠海地区装配式低能耗农村住宅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缘由
        1.1.2 低能耗农村住宅的研究意义
        1.1.3 农村住宅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低能耗农村住宅的研究现状
        1.3.2 装配式农村住宅建筑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的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珠海地区农村住宅建造文化及现状调研分析
    2.1 珠海市农村住宅基本概况
        2.1.1 珠海市农村概况
        2.1.2 珠海市民居建造文化
    2.2 调研概况
        2.2.1 调研目的
        2.2.2 调研对象
        2.2.3 调研内容
    2.3 调研结果分析
        2.3.1 住宅概况及风格特点
        2.3.2 住宅节能设计现状
        2.3.3 住宅用能特征分析
        2.3.4 农村居民住宅的功能空间需求及其特征分析
    2.4 珠海地区农村住宅调研成果及其现存问题总结分析
    2.5 现状农村住宅能耗模拟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珠海地区农村住宅低能耗设计策略研究
    3.1 珠海市气候特征分析
    3.2 低能耗设计原则及研究范畴
    3.3 被动式低能耗设计策略研究
        3.3.1 建筑遮阳设计
        3.3.2 自然通风设计策略
        3.3.3 建筑隔热、防潮设计研究
    3.4 主动式节能策略研究
        3.4.1 太阳能技术的运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低能耗理念的装配式模块化农村住宅设计研究
    4.1 适用于农村的装配式住宅结构体系选取
        4.1.1 装配式住宅结构体系类型
        4.1.2 装配式农村住宅结构体系选取原则
        4.1.3 装配式结构体系选取结果及其优势
    4.2 珠海地区农村住宅生活空间参数提取及优化
    4.3 珠海地区农村住宅装配式模块化研究
        4.3.1 装配式农村住宅模块化体系
        4.3.2 模块库的建立
        4.3.3 装配式模块化农村住宅的建造
    4.4 基于低能耗理念的模块化组合模式研究
        4.4.1 装配式模块化农村住宅平面组合研究示例
    4.5 组合平面的灵活性及可变性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珠海地域特色的装配式低能耗农村住宅案例设计及分析
    5.1 方案设计概况
    5.2 建筑低能耗设计分析
    5.3 建筑整体能耗模拟分析
    5.4 装配式模块化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本文的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版来源
珠海地区装配式低能耗农村住宅设计策略研究
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附录
致谢

(8)基于SSGF的SI住宅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1.2.1 SI住宅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SSGF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住宅工业化建造方式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目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法及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基础概述与体系构建分析
    2.1 研究范围和概念界定
        2.1.1 研究范围
        2.1.2 相关概念界定
    2.2 SI住宅概述
        2.2.1 SI住宅的内涵及构成与划分
        2.2.2 SI住宅产品的典型特征
        2.2.3 SI住宅工业化建造的要求
        2.2.4 SI住宅在我国发展面临的困境
    2.3 SSGF建造体系概述
        2.3.1 SSGF的基本认识与体系划分
        2.3.2 SSGF的工业化属性界定
        2.3.3 SSGF的理论基础分析
        2.3.4 SSGF的关键特征与优势分析
    2.4 SSGF与 SI住宅工业化建造的适应性分析
        2.4.1 SSGF与 SI住宅工业化建造的契合性分析
        2.4.2 SSGF对 SI住宅工业化建造的支撑作用分析
    2.5 基于SSGF的 SI住宅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构建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SSGF的 SI住宅工业化建造设计模式
    3.1 SI住宅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原则
        3.1.1 SI住宅设计的理论基础
        3.1.2 SI住宅的设计原则
    3.2 基于SSGF的 SI住宅设计模式
        3.2.1 分级标准化设计
        3.2.2 模块化设计
        3.2.3 空间可变设计
        3.2.4 一体化集成设计
        3.2.5 两阶段用户参与设计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SSGF的 SI住宅支撑体工业化建造成套技术体系
    4.1 SI住宅工业化建造成套技术体系的内容及要求
        4.1.1 SI住宅工业化建造成套技术体系的内容
        4.1.2 SI住宅工业化建造成套技术体系的要求
    4.2 支撑体混凝土结构现场工业化
        4.2.1 国外SI住宅支撑体混凝土结构施工方式的启示
        4.2.2 支撑混凝土结构现场工业化建造的概念及建造目标
    4.3 支撑体混凝土结构非承重构件适度预制
        4.3.1 支撑体混凝土结构适度预制的理念
        4.3.2 混凝土预制构件的选择
        4.3.3 新型混凝土构件预制装配技术的借鉴
    4.4 支撑体混凝土承重结构现浇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
        4.4.1 混凝土商品化生产、机械化施工
        4.4.2 钢筋工厂一体化加工、装配化施工
        4.4.3 模板标准化生产、工具化使用
        4.4.4 脚手架技术集成化、智能化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SSGF的 SI住宅填充体工业化建造成套技术体系
    5.1 填充体集成化部品工业化建造成套技术
        5.1.1 架空墙体
        5.1.2 轻质隔墙
        5.1.3 架空吊顶
        5.1.4 架空地板
    5.2 填充体模块化部品工业化建造成套技术
        5.2.1 整体厨房技术集成
        5.2.2 整体卫生间技术集成
        5.2.3 整体收纳技术集成
    5.3 填充体设备及管线工业化建造成套技术
        5.3.1 设备管线技术集成
        5.3.2 共用管道井技术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SSGF的 SI住宅全生命周期精益建造管理方法
    6.1 基于SSGF的 SI住宅全生命周期精益建造管理框架分析
        6.1.1 精益建造管理理论及方法的运用
        6.1.2 BIM信息技术的运用
        6.1.3 SI住宅全生命周期精益建造管理实施框架
    6.2 SI住宅全生命周期精益建造管理的实施
        6.2.1 项目设计阶段
        6.2.2 构件部品生产运输阶段
        6.2.3 项目施工阶段
        6.2.4 运营维护阶段
    6.3 本章小结
7 案例分析
    7.1 案例概况
    7.2 SI住宅两阶段用户参与设计
        7.2.1 第一阶段设计——商家设计
        7.2.2 第二阶段设计——住户参与设计
    7.3 基于SSGF的 SI住宅工业化建造施工技术体系
        7.3.1 支撑体现场工业化施工
        7.3.2 填充体干法施工
    7.4 基于SSGF的 SI住宅全生命周期精益建造管理方法的应用
        7.4.1 本项目BIM信息技术应用方案
        7.4.2 SI住宅全生命周期精益建造管理方法的实施
    7.5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论文结论与创新点
        8.1.1 论文结论
        8.1.2 论文创新点
    8.2 论文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我国SI住宅集成技术应用情况
附录 B SSGF建造体系内容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9)装配式异形束柱钢框架-支撑住宅结构体系抗震性能与设计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钢结构住宅结构体系发展
        1.2.1 低层钢结构住宅体系
        1.2.2 多高层钢结构住宅体系
        1.2.3 装配式异形束柱钢框架-支撑住宅体系
    1.3 本文研究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冷弯方钢管-H型钢梁柱节点研究现状
        1.3.2 异形柱梁柱节点研究现状
        1.3.3 钢结构强度折减系数国内外研究现状
        1.3.4 预制混凝土墙体大板对钢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研究现状
    1.4 当前研究不足
    1.5 论文研究方法和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上环下隔式异形束柱梁柱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节点试件设计及加工
    2.3 节点试件材性试验
    2.4 节点试验准备
        2.4.1 加载方案
        2.4.2 加载制度
        2.4.3 量测内容
    2.5 试验现象
        2.5.1 试件I-1
        2.5.2 试件I-2
        2.5.3 试件I-3
        2.5.4 试件T-1
        2.5.5 试件T-2
        2.5.6 试件T-3
        2.5.7 试件T-4
        2.5.8 试件T-5
        2.5.9 试件T-6
        2.5.10 试验现象及破坏模式分析讨论
    2.6 试验结果分析
        2.6.1 荷载-位移滞回曲线
        2.6.2 刚度退化
        2.6.3 骨架曲线
        2.6.4 延性系数
        2.6.5 耗能能力
        2.6.6 节点域剪切角分析
        2.6.7 梁翼缘应力分布
        2.6.8 环板与贯穿隔板应力分布
    2.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上环下隔式异形束柱梁柱节点数值分析及理论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节点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2.1 模型中材料本构关系
        3.2.2 单元选取及边界条件
        3.2.3 有限元模型的求解
    3.3 试验与有限元模型结果对比
        3.3.1 试验过程现象对比
        3.3.2 滞回曲线对比
        3.3.3 骨架曲线对比
    3.4 关键部位应力分布
        3.4.1 梁截面应力分布
        3.4.2 环板与隔板应力分布
    3.5 节点域受力机理分析
        3.5.1 I型束柱的节点域受力分析
        3.5.2 T型束柱的节点域受力分析
    3.6 节点构造参数的影响
        3.6.1 柱壁厚度的影响
        3.6.2 环板与隔板悬挑长度影响
        3.6.3 环板与隔板厚度的影响
        3.6.4 轴压比的影响
    3.7 节点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
        3.7.1 标准梁截面节点承载力计算方法
        3.7.2 翼缘削弱式(RBS)节点承载力计算方法
    3.8 新型节点的设计方法
        3.8.1 环板和隔板构造要求
        3.8.2 强柱弱梁验算
        3.8.3 节点域验算
    3.9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上环下隔式梁柱节点的弯矩-转角关系及其恢复力模型研究
    4.1 引言
    4.2 梁柱节点分类
    4.3 上环下隔式梁柱节点的初始刚度
        4.3.1 节点初始刚度的参数分析
        4.3.2 节点初始刚度计算
    4.4 新型梁柱节点的形状系数
    4.5 理论模型与有限元结果对比
    4.6 上环下隔式梁柱弯矩-转角关系恢复力模型研究
        4.6.1 上环下隔式梁柱节点的弯矩-转角关系滞回曲线
        4.6.2 上环下隔式梁柱节点的弯矩-转角关系骨架模型
        4.6.3 理论和有限元结果对比
        4.6.4 节点弯矩-转角关系刚度退化规律
        4.6.5 节点弯矩转角关系滞回模型的建立
    4.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预制混凝土墙体大板设计及其对主体钢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
    5.1 引言
    5.2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体系常用的围护墙板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5.3 预制混凝土墙体大板设计方法
        5.3.1 预制混凝土墙体大板的设计
        5.3.2 预制混凝土墙体大板与主体钢结构连接的设计
        5.3.3 新型外挂墙板连接节点设计
        5.3.4 新型内嵌墙板连接节点设计
        5.3.5 工业化的预制混凝土墙体大板制作和装配
    5.4 带预制混凝土墙体大板的钢结构工程动力特性现场实测
        5.4.1 试点工程的动力特性实测
        5.4.2 实测结果分析
        5.4.3 有限元模型分析与试验结果对比
    5.5 当前各国规范基本自振周期的计算结果对比
    5.6 考虑预制混凝土墙体大板影响的结构抗震设计建议
    5.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装配式异形束柱钢框架-支撑住宅结构体系的强度折减系数研究
    6.1 引言
    6.2 异形束柱钢框架-支撑住宅结构体系地震反应分析模型
        6.2.1 上环下隔式梁柱节点在ETABS中模型模拟
        6.2.2 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加载模式
    6.3 新型体系的抗震强度折减系数取值
        6.3.1 强度折减系数的计算方法
        6.3.2 强度折减系数的求解
        6.3.3 结构分析分析模型
        6.3.4 确定结构目标位移
        6.3.5 结构影响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求解
        6.3.6 新体系抗震设计地震作用计算建议
        6.3.7 结构层间位移角分析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装配式异形束柱钢框架-支撑住宅体系设计及应用
    7.1 引言
    7.2 装配式异形束柱钢框架-支撑住宅结构体系设计
        7.2.1 工程案例基本概况
        7.2.2 荷载取值
        7.2.3 抗震地震力取值建议
        7.2.4 分析结果
    7.3 围护体系设计
        7.3.1 预制混凝土墙体大板设计
        7.3.2 外挂墙板连接节点设计
        7.3.3 内嵌墙板的连接节点设计
    7.4 工厂化制作和装配化施工
    7.5 装配式异形束柱钢框架-支撑住宅体系的适用范围
    7.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本文创新点
    8.3 建议与展望
附录 节点试件加工图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寒地钢结构高层住宅外围护体系节能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相关概念及范围界定
        1.3.1 相关概念
        1.3.2 研究范围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2章 寒地钢结构高层住宅外围护体系的调研分析
    2.1 寒地钢结构高层住宅外围护体系的调研概述
        2.1.1 调研目的及内容
        2.1.2 调研方法及过程
    2.2 寒地钢结构高层住宅外围护体系的调研项目简介
        2.2.1 首钢铸造村钢结构住宅项目
        2.2.2 门头沟铅丝厂公共租赁住房项目
        2.2.3 万郡大都城项目
        2.2.4 沈阳丽水新城公租房项目
    2.3 寒地钢结构高层住宅外围护体系的调研结果分析
        2.3.1 成功经验总结
        2.3.2 现存问题总结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寒地钢结构高层住宅外围护体系的基本解析
    3.1 寒地钢结构高层住宅外围护体系的影响因素
        3.1.1 低温环境影响
        3.1.2 风雪荷载组合
        3.1.3 光照环境制约
    3.2 寒地钢结构高层住宅外围护体系的节能原理
        3.2.1 基于热环境优化的材料蓄热调控
        3.2.2 基于适风性优化的界面稳态防护
        3.2.3 基于适光性优化的能量梯度缓冲
    3.3 寒地钢结构高层住宅外围护体系的基本构成
        3.3.1 非透明围护体系
        3.3.2 透明围护体系
        3.3.3 附加围护体系
    3.4 寒地钢结构高层住宅外围护体系的关键技术
        3.4.1 提高材料蓄热性
        3.4.2 增加构造气密性
        3.4.3 提升节点能效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寒地钢结构高层住宅外围护体系的技术对策
    4.1 结合材料蓄热性的高效保温技术
        4.1.1 降低导热系数的传统材料
        4.1.2 保温结构一体的预制材料
        4.1.3 利用相态转换的储能材料
    4.2 增加构造气密性的稳态防护技术
        4.2.1 墙体连接部位的构造处理
        4.2.2 门窗安装部位的缝隙填充
        4.2.3 结构凸出部位的构造断热
        4.2.4 管线穿透部位的多道密封
    4.3 提升节点能效性的热桥控制技术
        4.3.1 墙柱部位的性能化协同
        4.3.2 墙梁部位的热流量适配
        4.3.3 龙骨部位的开孔化处理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寒地钢结构高层住宅外围护体系的项目实践
    5.1 北京成寿寺B5地块定向安置房项目
        5.1.1 项目概况
        5.1.2 结构选型及技术体系
        5.1.3 结合材料蓄热性的预制墙体
        5.1.4 增加构造气密性的建造方式
        5.1.5 降低热桥效应的工程做法
        5.1.6 项目小结
    5.2 山东威海卓达香水海高层样板楼项目
        5.2.1 项目概况
        5.2.2 结构选型及技术体系
        5.2.3 结合材料蓄热性的复合板材
        5.2.4 增加构造气密性的接缝处理
        5.2.5 降低热桥效应的龙骨设计
        5.2.6 项目小结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新型住宅结构体系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新建住宅建筑设计研究[D]. 项显淙.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3)
  • [2]现代木结构在乡村营建中的在地性应用研究[D]. 马雨萌. 东南大学, 2020(01)
  • [3]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D]. 赖世贤. 天津大学, 2020
  • [4]工业化背景下乡村住宅设计研究 ——以辽南地区为例[D]. 侯丹东.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5]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新型复合保温板外墙系统构造技术研究[D]. 丛曌.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1)
  • [6]小型轻型钢结构装配式建筑设计研究[D]. 潘瑜. 浙江大学, 2020(02)
  • [7]珠海地区装配式低能耗农村住宅设计策略研究[D]. 杨壮. 深圳大学, 2020(01)
  • [8]基于SSGF的SI住宅工业化建造技术体系研究[D]. 金玉格.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9]装配式异形束柱钢框架-支撑住宅结构体系抗震性能与设计理论研究[D]. 曹石. 东南大学, 2020
  • [10]寒地钢结构高层住宅外围护体系节能技术研究[D]. 李金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新型住宅结构体系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