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CI战略引入学校势在必行——首届全国学校CI战略设计研讨会综述

将CI战略引入学校势在必行——首届全国学校CI战略设计研讨会综述

一、CI战略导入学校势在必行──全国首届学校CI战略设计研讨会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李欣梅[1](2021)在《游戏教学法应用于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行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语拼音在语文教学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因其符号化的特征不符合儿童的学习规律,使得初入学的儿童易产生畏难情绪。彝族学生的母语并非汉语,长期缺乏汉语交流的语境使得汉语拼音的学习更加艰难,许多学生到了小学毕业时汉语拼音水平依然不过关。游戏是儿童的天性,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了拼音教学应采用活动和游戏的形式,那么将游戏教学法应用于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究竟能否提高彝族儿童拼音学习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参与的老师和学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哪些游戏适合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带着这些疑问,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将游戏教学法应用于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进行了研究。本研究意在从宏观的理论视角转向中观或微观的实践层面,以小学的拼音课堂为研究的切入口,依托“游戏教学法”,试图让彝族小学传统的汉语拼音教学方式在新时期重新焕发活力。在查阅相关文献,进行理论学习之后,本研究针对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现状,开展了两轮行动研究。第一轮行动研究为汉语拼音教学的基础阶段,根据学生汉语拼音学习中所反映的基础性问题进行针对性教学,主要为声母、韵母、声调、整体认读音节和拼音书写的教学;第二轮行动研究为汉语拼音教学的巩固和提升阶段,主要聚焦于学生最突出的问题,即音节的拼读。两轮行动研究环环相扣,每一轮皆分为“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四个步骤和过程,前一轮的行动研究将为后一轮的行动研究提供借鉴,后一轮的行动研究是对前一轮的改进,经过2轮的实践,最终得出研究结论。本研究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将游戏教学法运用于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和效率;参与行动研究的师生发生了许多积极的变化;围绕“语境”展开的游戏设计对彝族小学汉语拼音的教学有积极影响;角色游戏最受彝族儿童的喜爱。研究者通过回顾和总结,对未来游戏的实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并对不足之处进行了反思。

苗峻玮[2](2021)在《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经济已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模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科技创新已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至关重要。然而从现实情况看,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路径依然不清晰,相关理论研究仍滞后于发展实践,导致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未能充分发挥,难以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和新趋势。尽管已有的经济学理论,特别是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已经解释了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但缺乏对其作用路径和机理的研究论证,即科技创新以何种方式、何种路径对经济发展产生贡献。因此,深入分析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剖析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和影响路径,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基于此,本文将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相结合,构建了四重嵌套科技创新生态系统模型,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对科技创新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以及长三角城市群的面板数据,构建了中介效应模型、空间计量模型,论证了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以及科技创新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通过本文的研究,主要形成了以下结论:(1)对2007-2017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科技创新有效促进了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从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看,样本期内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增速逐步放缓。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细分指标看,技术进步率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从区域发展水平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地区间呈现非均衡的特征,整体技术水平已逐步收敛。(2)四重嵌套创新生态系统由要素层、产业层、区域层、国家层四个维度构成。其中,在要素层科技创新生态系统中,科技创新以原始创新能力为支撑,以科研需求为导向,驱动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等创新主体在系统内部开展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活动;产业层科技创新生态系统中,科技创新以产学研合作为支撑,通过驱动高校、研究机构、企业、中介机构等创新主体联结互通,为科技创新成果的价值转化赋能;区域层科技创新生态系统中,科技创新基于区域创新资源协同集聚,通过打破各地区间的空间限制,推动区域创新活动提质增效。(3)要素层、产业层科技创新生态系统中,原始创新能力、产学研合作创新水平是科技创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在区域层科技创新生态系统中,科技创新要素协同集聚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包括:(1)对创新生态系统模型进行优化和改进,首次构建四重嵌套科技创新生态系统模型。从微观、中观、宏观经济学视角切入,结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构建了包含要素层、产业层、区域层、国家层四个层次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模型,并将高校、企业、研究机构等科技创新主体纳入到要素层科技创新生态系统中,共同参与高质量原始创新产出过程,为科技创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理分析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2)揭示了科技创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理。基于四重嵌套科技创新生态系统模型,分析了各层次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过程和作用机理。即要素层科技创新生态系统中,通过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层科技创新生态系统中,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区域层科技创新生态系统中,通过科技创新要素协同集聚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打开了我国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理论黑箱。(3)从理论和实证层面论证了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即科技创新通过发挥对现有科技资源的配置作用,推动产业内的创新资源共享和外部资源的协同合作,并促进区域创新要素的扩散和溢出,实现创新活动产出质量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扩展,为当前和未来科技创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提供了理论解释。(4)使用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分别从省级和区域层面阐释了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从各层次科技创新生态系统视角切入,论证了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和影响路径,即原始创新能力、产学研协同水平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发挥了中介作用;科技创新要素协同集聚发挥了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为后续提出对策建议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撑。

黄立萍[3](2020)在《基于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居民环境行为实现过程研究》文中指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驱动能源消费需求的增长(国际能源署《2019世界能源展望》报告),更多的能源消耗正在导致严重的环境危机。坚持可持续生活方式,将环境知识转化为行动成为环境保护的全球策略(联合国《千年生态评估》报告),成为当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之一。本研究以城市社区居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数据采集以问卷调研和环境教育活动并存的方式展开,并通过SPSS软件进行信度效度检验。研究方法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概率统计和回归分析。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Fishbein综合理论模型、低成本假设和认同过程理论,最后甄别出环境行为实现过程中的阻碍因素和促进因素。本研究为缩减理论对行为实现解释的差距做出一定贡献,为环境教育和管理的精准实施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第一,探讨了可持续生活方式下居民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本研究以Fishbein的综合行为模型为主要理论依据,同时结合了自我决定理论和遗憾理论的相关内容展开。研究在考量了人口统计学因素的基础上,测量了知识、社会互动在三个关键行为条件(自我效能、态度、感知规范)的作用下意图对行为实现的影响。结果表明:意图对环境行为(SRW=0.585)的影响,较好地印证了Fishbein模型在研究中国居民环境行为时的适用性;知识与社会互动对行为实现作用明显,态度的作用比研究预期低;居民对于环境行为规范和行为反馈的需求,比培养好的环境态度的需求更高;居民在拥有了环境意图之后,会比较积极的赋予环境行动。第二,行为成本对居民环境行为影响的定量评估。本研究通过全面的环境行为影响因素调查,将环境行为相关的条件概率与行为效能模型结合,构建了更严格的行为成本度量及环境态度对环境行为影响的度量标准。基于这些新的度量,本研究明确地证实了低成本假设,即行为成本对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的关系有负面的调节作用;行为成本越高,环境态度对环境行为的影响就越小。其次,通过logit回归分析,确定了各类居民环境行为中的关键行为成本构成。结果表明:不同环境行为有不同的行为成本构成;不适当的设施、舒适度的丧失、习惯的改变、经济负担的考量是目前中国城市居民环境行为的关键成本。第三,探讨了从个体走向集体的居民环境行为认同过程。本研究分别从个体和集体的视角探讨居民环境行为,并结合自我完成理论、自我决定理论、社会认同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以认同过程为基础建构一个新的综合理论模型。通过模型论证,清晰地度量和比较个体行为和集体行为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有助于促进人们对生态行为实现的复杂内部过程的理解。结果表明:自我认同过程对环境行为的影响显着,社会认同过程对环境行为影响不足。个体行为与集体行为之间呈正相关,但不同行为之间的影响权重存在差异性,节能行为被影响的最少。其中,集体身份、自我效能对整体环境行为的影响显着。研究反映出中国居民的环境行为目前处于个体层面,集体层面的意识匮乏。第四,社区环境教育实践。通过“凌云·生态家”的环境教育实践观察,归纳了中国社区环境教育变革的七项策略;开展从“生活美学”向“生活环境主义”的哲学辨析;并通过问卷调查,实证分析居民环境行为状况,以检查环境教育的成效;总结出社区坚持可持续生活方式的低碳行为经验。

陈晓晖[4](2020)在《浙江省省级运动休闲小镇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文中认为运动休闲小镇是一个体育产业发展空间平台,对于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运动休闲小镇的发展,在获得了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包括与其他特色小镇相同的小镇特色不突出、缺乏文化氛围、规划不完善、项目落地难等问题。浙江省运动休闲小镇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国家和各省市运动休闲小镇以及其他类型特色小镇的政策文件内容、文献及不同类型特色小镇的评估标准,明确运动休闲小镇内涵、功能及其构成要素、发展路径,制定浙江省省级运动休闲小镇评价指标,为浙江省运动休闲小镇评价工作提供支持,促进运动休闲小镇健康发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调查法、层次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运动休闲小镇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研究得出以下结论:运动休闲小镇是以运动休闲为主体,以某一体育项目或产业为特色,多功能、关联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空间平台。运动休闲小镇建设的功能定位:丰富人民对于体育资源的需求,带动体育参与;形成运动休闲产业聚集区,融合多个领域,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成为经济发展新动力;推动小镇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运动休闲小镇发展水平评价时主要有以下几点:基本状况、小镇的特色体育产业、小镇配套设施、小镇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方面。通过向专家学者咨询调研,以浙江省省级运动休闲小镇评定规范的标准为核心,建立了5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38个三级指标组成浙江省省级运动休闲小镇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建议目前小镇评价工作中要加强小镇数据统计工作,统一标准;加强管理,严格把控小镇规划建设工作;建立小镇数据平台,促进小镇数据处理智能化;结合小镇未来发展,逐步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内容。通过实证研究认为目前运动休闲小镇的建设发展路径要考虑以下几点: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创新运动项目,发展特色产业;打造优质品牌赛事,发挥体育赛事带来的经济效益;挖掘当地文化,产业融入文化精神;融合关联产业,发挥“体育+”模式效益;开发夜间项目,形成“白+黑”的商业模式;引入专业人才,完善小镇运营管理体系;加强动态监测管理,持续开展评估督导;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宣传及小镇自身品牌的建立。

金恩焘[5](2020)在《数字乡村战略下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研究》文中提出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及“数字乡村”这一新的理念;2019年,中央又进一步制定“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助推乡村振兴的计划”。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进程在农业发展及农村经济社会中的应用,是为提高农民现代信息技能而内生的现代化转型发展路径。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使农业规模化、生态环保、生鲜电商、自媒体公众参与、用户消费体验等市场要素发生根本性变化,对农产品生产端、流通端、消费端对传统农产品流通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新的挑战。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创新,涉及流通市场主体、流通商业模式、流通基础设施、品质溯源监督以及流通技术手段等多个维度,是实施数字乡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创新构建适应我国未来农业发展趋势的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生活的需求,成为本课题的重要研究目标。我国现有农产品流通体系是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枢的分散-集中-分散模式,主要以线下面对面大宗交易、极低冷链率的常温存储运输为主,存在流通环节过多、流通效率低、成本高、腐损高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弊端,导致农户手上新鲜优质农产品售价低与居民采购价格高、质量差的矛盾。结合理论学习和文献综述,通过对江西省农产品流通体系的考察与实践,本论文从农业生态包容、农业生产效率、城乡福祉差距、公众网络参与等视角,分析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的外部环境演变情况,并在此基础上,紧扣农产品流通效率和流通质量两个核心维度,构建新型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模型;引入自媒体舆情分析、监控、引导等新方法,探讨农产品安全治理的营销引导动力机制;以农村电商模式创新为提升流通效率起点,以冷链物流体系创新为提升流通质量突破口,运用系统动力学分析工具,完成生鲜电商平台设计与实践,探索构建新时代新型农产品流通体系。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通过实地考察与文献综述确定研究问题和研究路线。历经四年时间对国内多个省份及江西省内60多个县的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企业实地考察,深入掌握传统农产品流通弊端以及创新升级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对农产品流通领域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CiteSpace对农产品流通研究领域绘制知识图谱,数据显示农产品电商、冷链物流、农产品供应链、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流通效率和流通成本是当前农产品流通研究领域的热点。通过文献检索分析对知识结构进行了补充和梳理,为系统了解农产品流通领域实情捕捉可靠数据,避免了传统归纳文献方法的主观性。在实地考察与文献综述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围绕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和流通质量两个研究突破口,设计了以网络舆情为农产品流通安全治理的营销引导动力机制,以农村电商、生鲜电商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为农产品流通效率提升的途径,以冷链物流为骨干的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产品流通质量提升的平台,构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中新型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的研究路线。第二、通过宏观环境演变格局的多视角分析,创新构建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价值导向概念模型。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必须宏观把握流通两端的外部环境演变格局。本论文重点从农业生产端的农业生态包容、农业生产效率和城乡需求端的城乡福祉差距、公众网络参与等环境要素入手,创新构建了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价值导向概念模型。在农业生产端,以粮食生产区为例研究我国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空间包容性,确定了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支撑下实现新的粮食安全战略价值导向;分析农业生产效率区域差异演变及驱动因素,发现在农业规模化、土地托管、农业合作社、农业专业化、资本化等三农政策持续推动下,我国农业综合生产效率提升迅速、区域差异演变加快,但农业规模效率提升明显高于农业技术效率提升,这种失衡的演变规律暴露出比较严重的农产品安全问题,如农药残留导致的土地板结严重及催熟剂、增甜剂滥用等。这些问题的重要根源之一在于消费端对农产品安全的迫切需求和监督权,无法通过现有的流通体系传导到生产端。在城乡需求端,通过城乡福祉差异时空分异与政策研究,发现城乡居民福祉差距持续缩小,对健康食品、优质食品、特色食品的需求不断提升。通过对新媒体食品安全舆情事件研究,分析网络典型案例发生发酵及平息发展过程,以及与意见领袖深度访谈,提出两个舆论场及话语融合平衡模型,探究了消费者需求意见更广泛、低成本和较迅速的表达方式,推进公众对农产品安全的有效社会监督。第三、通过农村电商商业模式迭代创新过程,探究农产品电商企业组织体系创新。在对农村电商发展现状、问题、对策梳理的基础上,采用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对案例企业四年的跟踪研究,案例企业通过混合制改革创新商业模式并搭建农村电商平台,实现效率机制和合法性机制耦合,带动农产品销售额、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经过混合制改革后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X+1”农村电商商业模式,聚焦整合工业品服务下行、农业生产资料下行的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上行的最先一公里的仓、运、网点等综合城乡共同配送资源,不仅保留了企业商业模式原有驱动因素,还获得了企业合法性和与国有企业资源优势融合的驱动因素,补充了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因素理论,丰富农产品电商企业组织体系混合所有制改革创新的研究视角,为现代农产品流通环节中电商企业组织体系创新提供了实践样板。第四、通过推动政策实施为导向构建冷链物流骨干网建设,创新农产品流通质量体系。冷链物流是我国农业产业中的一个硬短板,中央政治局会议将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列入补短板工程。在整个农产品流通体系中,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的整体提升是真正解决农产品流通质量问题的根本和关键所在。以推动政策实施为导向,从政策顶层设计、行业总体规划的视角,在第四方物流和农村电商商业模式创新的基础上,以江西为例,依托供销合作社构建全省冷链骨干网,以图改善、解决冷链流通率较低、流通方式落后,体系不健全、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薄弱以及规模偏小、冷链物流没有形成网络等现实问题,为实现农产品高质量流通提供保障,提升农产品流通质量、缩短了农产品流通周期,从政策实践上推动了 115亿元的冷链流通体系的建设。第五、通过引入舆情处理机制,探索数字乡村战略下新媒体舆情与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研究。数字乡村战略使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日益趋向于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新媒体的崛起,也使得农产品安全更易受到舆论的监督。构建大数据舆情衍生规律模型,利用食品安全舆情倒逼农产品流通体系做出自我革新、自我完善。提升食品安全治理效率,通过用户反馈,寻找整个流通体系的问题症结,倒逼企业不断完善流通体系。针对网络舆情中网民行为分析,基于社会网络下新媒体舆情用户行为特征研究,发现微博大V等新媒体代表人士,对于推动网络舆情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采用Pajek软件,根据大数据环境下意见领袖相关特征对用户进行聚类分析,以此识别不同类型的新媒体代表人物。新媒体舆情的宏观环境演变为现代农产品流通营销引导体系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为农产品流通电商平台和信息化系统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第六、通过前期理论研究,指导完成创新农产品流通体系生鲜电商平台的建设实践。综合考虑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价值导向,基于流通效率和流通质量提升、商业模式创新、冷链流通基础设施、舆情监督与溯源体系等综合设计理念,采取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四点一面设计模型,完成生鲜电商平台系统要素分析、流率基本入树模型、系统反馈基摸分析等,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实现符合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生鲜电商平台,并跟踪平台运营一年以上,初步实现预期效果。综上所述,新型农产品流通体系具有流通中间环节少、流通效率高的特点,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农村电商商业模式以及冷链物流骨干网创新,避免了传统农产品流通体系弊端,提升了农产品流通效率、降低了农产品流通损耗、减少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的福祉,对数字乡村战略下推进现代化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具有较强实践意义。在数字乡村战略背景下,从生产端、流通端、消费端三个外部宏观环境演变格局视角,构建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引入农产品电商商业模式迭代创新、冷链物流骨干网建设、自媒体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等创新要素,围绕流通质量和流通效率创新设计新型农产品流通生鲜电商平台,对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和创新价值。整个研究过程中,分别采取了扎根理论、系统动力学、社会网络分析、文献计量分析等方法,工具上采用了 Citespace、Noteexpress、Pajek、Vensim、Xmind等,较好地将研究方法、研究工具有效应用于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问题研究中,对该领域其他研究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研究累计发表了一篇一区SCI、四篇CSSCI和一篇中文核心,两份对策性建议报告获得省领导批示,获得十项企业联合研发的软件着作权。研究不足在于相关内容选择跨度较大,对多维度有机融合的整体性研究,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未来研究可以将冷链物流、农产品电商、网络舆情压力传导机制等多维度深度融合,作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深入推动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升级建设。

田卓明[6](2020)在《基于大型会议的视觉识别系统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开始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姿态发展对外各国的合作伙伴关系,大量的国际会议开始在中国举办。与此同时,国内的政府组织、行业协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也常常在特定的时间针对某一议题举行多人聚集的大型会议。视觉识别系统作为大型会议会议筹办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如何设计大型会议视觉识别系统已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在文化自信崛起的今天,国家形象已经成为多个社会层面关注的问题,大型会议的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已经成为了影响国家形象的重要对外展示窗口,针对大型会议的视觉识别系统的专业化、理论化、体系化研究势在必行。文章通过对国内外大型会议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现状及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先进的大型会议视觉识别系统特征,最终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得出大型会议的的视觉识别系统设计规范,为国家形象战略下的大型会议视觉识别系统提供理论性的参考文献和创作思路。同时将基于大型会议的视觉识别系统与企业识别系统进行对比,梳理在国家权力和社会组织主导下的大型会议视觉识别系统与传统服务于企业的视觉识别系统有何区分,进而探讨其内在的特性。在此基础上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第九届语言学与华语二语教学国际研讨会视觉识别系统设计之上,展示研究的可行性及现实性。

黄丹[7](2020)在《基于CIS角度江西省妇幼保健医院形象管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改的不断深入,医疗卫生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并发展壮大,是医院管理者的重要课题。医院良好形象的塑造对医院全面展示自身特色,提升竞争力,打造品牌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CIS策划是组织形象管理的有效方法,医院形象识别系统(Hospital Identity System,HIS)是由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CIS)引申和发展出来的医院经营管理方法。本论文基于CIS理论,以江西省妇幼保健院为例,通过医院现状调查研究,了解内外部公众评价,分析医院形象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根据CIS导入程序,提出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视觉识别系统建设的思路,为医院全方位形象塑造、管理提供有益借鉴。

吴春薇[8](2019)在《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师胜任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对教师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音乐学科是学校美育工作的重要组要部分,具有自身的专业特殊性。初中音乐教师承担着提升学生素养、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合格的社会建设事业接班人的重任。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当前,一部分初中音乐教师素质和能力存在不足,自身岗位胜任力存在较大问题。因此,研究音乐教师胜任力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的主旨是建构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的要素体系,主要从文献、政策和教师三个维度出发,对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的要素体系、相互关系等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其中文献和政策维度属于客观维度,教师维度属于主观维度。通过主观与客观两个维度相结合,本论文全面梳理了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的要素构成、体系建构和内在逻辑,从而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胜任力模型。本论文综合运用了文献法、关键事件访谈法、德尔菲专家法、扎根理论等研究方法,从实证的角度对教师胜任力的要素体系进行归纳总结,保证了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此基础之上,对该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揭示当前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本论文探讨了以下问题:导论部分主要分析了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的研究背景和开展相关研究的必要性,提出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的概念,阐述了研究问题、研究内容,介绍了本文所使用的各种研究方法。第一部分,立足文献维度,使用文献分析法,梳理了关于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的核心概念范畴及其构成要素,初步确立了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的要素体系。第二部分,从政策维度,运用文本分析方法,对各级各类文件中关于音乐教师胜任力的关键表述进行整合。并与上一部分的文献分析的结论相结合,进一步拓展了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的要素体系。第三部分,从教师自身的主体维度出发,运用关键事件访谈法,梳理总结出教师主观认识层面胜任力的构成要素,并与此前的研究结果相综合,进一步丰富了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要素体系。第四部分,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通过德尔菲法专家访谈法和扎根理论,对教师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情况展开专家、同行的双维度调研,对此前研究中已经获得的胜任力要素进行梳理、总结和提升,并结合层次分析法完成模型构建。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模型,包涵5项一级要素,它们是:“综合知识”、“个人特质”、“教学技能”、“内在动力”、“社会能力”;包涵28项二级要素,它们是:“音乐学科专业知识”、“音乐学科相关知识”、“人文社会学科及其他学科知识”、“尊重他人”、“自信”、“职业道德”、“反思”、“正直诚实”、“宽容”、“毅力”、“音乐专业技能”、“音乐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成就导向”、“奉献意识”、“责任心”、“人际理解和沟通”、“自我管控”、“独立能力”、“合作能力”、“信息寻求”、“自主学习”、“自我评估”、“管理能力”、“思维能力”、“主动性”、“洞察力”和“应对能力”。对同行调研中发现,参加问卷调查的初中音乐教师对自身的胜任力水平总体评价较高。而每位教师对每项二级要素的重视程度不同,表明教师在部分胜任力要素上存在较大的差距。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开展初中音乐教师的岗位胜任力考核和绩效管理,初中音乐教师的准入、招聘、培训和退出等机制提供评价依据。此外,《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水平自评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良好,其中量表总体alpha系数高达0.9768,表明该结构可以应用于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水平研究。第五部分,力图实现本研究从理论向实践的回归。这是论文的重中之重,针对第四部分中通过德尔菲——专家调研法与同行调研的结果,对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的现状进行调查,验证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模型的实用性、适用性、客观性。并把得出的理论回归到实践当中,用以解决实践中音乐教师胜任力不足、初中音乐教师培训、留任和提拔等具体问题。研究结果还显示,不同年级、不同教龄、不同职称的初中音乐教师的自评总体得分和一级要素的各项得分,存在着显着差别,其中不同学历的初中音乐教师之间差异最大。在个别性中同时存在普遍性,初中音乐教师存在着对工作使命的“价值理性”重视程度不够、对“个人特质”与“内在动机”关注程度不足、对“社会能力”与其他四项能力契合度缺乏认知、对胜任力的评价作用使用有待完善等问题,并分别从价值理性的高度、“修炼内功”的深度、多维链接的厚度、发挥评价模型的长度四个维度提出对策,力图实现论文研究的应用价值,为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的提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曹阳[9](2019)在《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研究 ——基于H大学的教学实践》文中认为适应新时代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高校课堂所承担的任务之重不言而喻,高校课堂教学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及对培养新人的需求,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转型。在时代变迁、技术扩散与教育变革三者相互激荡的历史潮流中,高校课堂教学转型一方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在实际的变革进程中却又面临着一系列非常突出的问题。对这些现实问题进行清晰明确的界定,并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寻找到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是成功驾驭信息时代高校教育教学变革的复杂性,可持续地推进信息技术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深度融合应用,最终真正完成高校课堂教学之关键历史转型的基础与前提。本文主要围绕“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这一中心命题,重点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内涵是什么?高校课堂教学转型面临哪些突出的问题?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理论依据如何?H大学利用信息技术推进课堂教学转型有哪些具体实践?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转型的关键因素有哪些?论文除绪论外,主体部分共有六个章节,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高校课堂教学转型及信息技术与高校课堂教学转型关系的理论探索和历史考察,即本文的第一章和第二章。本文所说的课堂教学转型,是指从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的转变。笔者首先从价值取向调整、教学过程转变、教学关系变化等三个维度探讨了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概念内涵,通过国内外文献的分析和实例的列举,对以教为中心教学和以学为中心教学的理论缘起、结构要素、内涵特征和典型模式等方面展开了全面的阐释。接着从教师、学生、教学管理等方面论述高校课堂教学转型面临的问题,对信息技术与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介绍了国内外以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典型案例,从而确立了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定位和取向,使其贯穿于整个研究。第二部分:对H大学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实证研究,包括第三、四、五章。信息技术是否能对高校课堂教学转型起到促进作用,必须借助详实的案例调查和数据分析进行证明。通过介绍H大学以常规方法推进以研究型教学为特征的课堂教学转型的总体情况,分析其成效和遇到的问题,论文提出了H大学利用信息技术推进课堂教学转型的具体措施。笔者采用深度访谈、课堂或视频观察、教学设计分析、教学效果分析等多种途径,深入到教师的课堂实践中,根据信息技术在新的课堂形态下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具体分析了H大学课堂教学转型的三个案例: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过程优化的微助教教学、信息技术支持下课堂教学模式变革的翻转课堂教学以及智慧教室环境下教学组织形式变革的同步课堂教学,揭示了信息技术在促进课堂教学转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论文还通过详实的数据分析,分别讨论了信息技术应用对教师的影响、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对教学生态的影响,并提出了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转型过程中的现行问题及解决策略。这些为最后部分的结论与展望提供了实践证明。第三部分: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关键环节和政策建议,是论文最后一章。通过总结前面几章的研究问题,提出高校课堂教学转型,其核心是由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包括教学理念、教学关系、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各方面都要从根本上做出改变。通过分析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指导、教学环境、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化,得出融合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可以更好实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信息技术对高校课堂教学转型能够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转型的关键环节进行了展望,并对下一阶段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大学课堂教学转型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付荣文[10](2019)在《公众参与视角下的外语教育政策规划研究 ——以贵州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为例》文中指出外语教育政策研究是新时代多元文化背景下语言教育政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世界各国及地区“国际行走”的重要语言战略规划,其发展已经逐渐成为不少国家外语战略研究的核心命题。新时代背景下,作为传播文化和宣传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外语教育的“外向型”价值取向属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并逐渐成为体现国家软实力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外语教育政策在区域性、地域性方面的相关规划还比较欠缺,“一刀切”式的政策模式难免会引起外语教育发展不均衡,甚至有可能造成因为外语问题导致的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发生。在政策规划的主体方面,目前大多从政府决策或专家论证的视角进行,而从公众参与的视角对教育政策进行规划的相关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挖掘和探究。民族地区的外语教育属于语言政策与规划在教育领域的一个分支,关涉三语教育问题,需要观照民族学生在外语学习中认知和文化发展方面的现实困境,以及教师作为教育者在教育政策规划中的能动作用(educator acting as policy maker)。本论文基于外语教育政策研究的“新时代”背景以及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政策规划的现实困境,采用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设计,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及政策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公众参与(即教师、学生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视角考察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政策规划问题:贵州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在政策内容规划、政策过程规划及政策价值规划方面具有哪些特征?这些特征与国家基础阶段的教育政策对应衔接情况如何?从公众参与的视角如何规划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政策?论文参考教育政策研究的内容、过程及价值模型,把民族地区的外语教育政策研究视为一个“动静结合”的系统,既有静态的政策文本及背景分析,也有关于政策制定、执行及评价的动态发展过程考察,从发展的角度规划基础外语教育政策。通过实证研究,主要发现包括:政策内容方面,绝大多数外语教师都认为有课程实施方案的指导会更有利于自己教学工作的开展,当前民族地区的外语教材中民族文化的内容比较缺乏,民族外语教师大多表示希望能有机会参加高级别的外语教育培训以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民族地区的英语教学更应该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部分教师认为自己能够根据民族地区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教学工作计划。政策过程方面,工作年限在11-20年之间的外语教师表现出了在政策制定中积极参与的意愿。当前国家的外语教育政策在民族地区基础阶段的教育实践中执行情况不容乐观,如教育理念及教学内容与考试导向的矛盾和冲突。超过半数的外语教师会在自己的外语教学活动中融入本民族文化的相关内容,但限于外语课时安排及教师考核等条件,这项工作的开展并不顺利。从政策价值的维度来看,民族地区外语教育的公共价值属性得到了普遍认同,多数教师认为需要关注民族学生的不同特点及个体差异,外语教育是传承传播本民族文化的方式和途径,应该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培养其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本论文在研究方法上通过自下而上的实地调研来收集研究数据。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与教育部门的主管领导、基础阶段的外语教师和学生都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接触和交流,批判性的听取了相关行政领导的意见和建议,提出了相对客观的外语教育政策规划措施。在研究视角上,立足于外语教育政策研究的新时代背景及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政策规划的现实困境,从公众参与的视角,结合教育学、公共政策学等学科理论来研究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政策规划问题,从政策内容规划、政策过程规划及政策价值规划三个维度,考察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中的课程实施方案、教师教育、政策制定、公共价值追求等,为新时代民族地区基础阶段学生的外语教育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在研究选题上,关注民族地区基础阶段的外语教育政策规划问题,与现有研究形成互补。本研究建议,在政策过程规划中主张多元政策规划主体共同参与。将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的政策规划模式对应衔接,充分发挥教师作为政策主体在政策规划中的能动作用。在政策内容规划中凸显地方性与校本层面的特色,在政策价值规划方面观照教育公平与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本研究的样本来源涵盖了贵州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所有学段,但初、高中部的样本较多,小学部分较少,样本不够均衡是本研究的局限之一。此外,本研究的文本分析均是通过人工归并分析的方式来完成的,在资料的深度挖掘和分析技术方面也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今后的研究可尝试借助一些质性分析软件如Nvivo来帮助质性数据的分析,确保研究材料分析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二、CI战略导入学校势在必行──全国首届学校CI战略设计研讨会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I战略导入学校势在必行──全国首届学校CI战略设计研讨会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游戏教学法应用于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基于汉语拼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1.1.2 基于彝族地区汉语拼音教学效果不佳的现状
        1.1.3 基于“语文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教学的实施建议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游戏
        1.4.2 游戏教学法
        1.4.3 彝族小学
        1.4.4 汉语拼音
    1.5 文献综述
        1.5.1 关于游戏教学法的研究
        1.5.2 关于汉语拼音教学的研究
        1.5.3 关于游戏教学法应用于汉语拼音教学的研究
    1.6 理论基础
        1.6.1 沉浸理论
        1.6.2 认知发展游戏理论
        1.6.3 语境理论
2 研究方法与设计
    2.1 行动研究法的确定
    2.2 资料收集与处理
        2.2.1 访谈法
        2.2.2 实物研究法
        2.2.3 观察法
        2.2.4 测验法
3 行动研究方案的制定
    3.1 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3.1.1 研究场域分析
        3.1.2 教师访谈调查结果分析
        3.1.3 学生测试卷结果分析
    3.2 行动研究方案的讨论和制定
        3.2.1 行动研究思路
        3.2.2 行动研究过程
    3.3 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4 第一轮行动研究
    4.1 问题和分析
        4.1.1 问题提出
        4.1.2 问题分析
    4.2 计划与实施
        4.2.1 准备工作的开展
        4.2.2 教学活动的实施
    4.3 观察和反思
        4.3.1 观察
        4.3.2 反思
5 第二轮行动研究
    5.1 问题和分析
    5.2 计划与实施
        5.2.1 计划
        5.2.2 实施
    5.3 观察和反思
        5.3.1 观察
        5.3.2 反思
6 研究结论与反思
    6.1 学生前后测结果分析
        6.1.1 笔试成绩分析
        6.1.2 口试成绩分析
    6.2 教师与学生后访谈分析
        6.2.1 教师访谈及分析
        6.2.2 学生访谈及分析
    6.3 研究的主要结论
    6.4 教学建议
        6.4.1 围绕汉语语境,展开拼音游戏设计
        6.4.2 完善游戏设计,吸引更多学生参与
        6.4.3 以积极鼓励为主,保护学生自尊心
        6.4.4 健全奖励机制,调动学生积极性
        6.4.5 注重课堂管理,维护课堂秩序
    6.5 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问题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思路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2.1.2 技术创新理论
        2.1.3 创新生态系统理论
        2.1.4 技术经济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科技创新的影响
        2.2.2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
        2.2.3 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2.3 文献评述
3 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分析
    3.1 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的基本逻辑
        3.1.1 科技创新的内涵
        3.1.2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3.1.3 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的逻辑分析
    3.2 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的检验
        3.2.1 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
        3.2.2 研究设定与变量选取
        3.2.3 实证结果的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机理分析
    4.1 科技创新的作用维度分析
    4.2 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
        4.2.1 四重嵌套科技创新生态系统模型的构建
        4.2.2 科技创新主体的相互作用分析
        4.2.3 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外部环境分析
    4.3 四重嵌套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
        4.3.1 要素层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
        4.3.2 产业层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
        4.3.3 区域层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
    4.4 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生态系统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互动关系
        4.4.1 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间的互动关系
        4.4.2 科技创新生态系统与经济高质量发展间的互动关系
    4.5 本章小结
5 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机理的实证分析
    5.1 原始创新能力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5.1.1 研究设定与变量选取
        5.1.2 实证结果与稳健性检验
    5.2 产学研合作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5.2.1 研究设定与变量选取
        5.2.2 实证结果与稳健性检验
    5.3 科技创新要素协同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5.3.1 研究设定与变量选取
        5.3.2 实证结果与稳健性检验
        5.3.3 测度结果与地区科技创新发展情况的一致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对策建议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基于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居民环境行为实现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环境行为理论
        2.1.2 可持续生活方式理论
        2.1.3 行为成本理论
        2.1.4 集体行为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居民环境行为研究综述
        2.2.2 可持续生活方式下居民环境行为研究综述
        2.2.3 居民环境行为成本研究综述
        2.2.4 从个体走向集体的居民环境行为研究综述
        2.2.5 总结与不足
第3章 研究区域与数据处理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区域选择依据
        3.1.2 行政区划依据
        3.1.3 区域居民能源消费概况
    3.2 数据采集
        3.2.1 数据采集总体设计
        3.2.2 问卷内容设计
        3.2.3 数据采集过程
        3.2.4 数据采集分析
    3.3 研究数据及资料来源
第4章 可持续生活方式下影响居民环境行为的因素辨析
    4.1 研究设计
        4.1.1 研究模型设计
        4.1.2 研究假设的提出
        4.1.3 问卷设计
    4.2 数据分析与结果
        4.2.1 信度和效度检验
        4.2.2 研究模型整体拟合度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4 结论与政策指导
第5章 行为成本对居民环境行为影响的定量评估
    5.1 研究设计
        5.1.1 研究重点
        5.1.2 问卷设计
        5.1.3 变量测量
    5.2 结果和讨论
        5.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2 Logit回归分析
    5.3 结论与政策指导
第6章 从个体走向集体的居民环境行为认同过程辨析
    6.1 研究设计
        6.1.1 理论模型设计
        6.1.2 研究假设的提出
        6.1.3 问卷设计
    6.2 数据分析和结果
        6.2.1 信度和效度
        6.2.2 研究模型整体拟合度分析
        6.2.3 结果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4 结论与政策指导
第7章 可持续生活社区环境教育和管理实践研究
    7.1 我国社区环境教育与管理
        7.1.1 发展现状
        7.1.2 变革策略
    7.2 为了生活的环境教育
        7.2.1 从“生活美学”到“生活环境主义”
        7.2.2 凌云生态家——社区生态文明教育实践
        7.2.3 凌云社区梅陇三村——低碳行动
        7.2.4 凌云社区环境教育与低碳行动经验总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意义和创新
    8.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基于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城市居民环境行为调查
附录 B 《十个人,十本生态经典》品读视频脚本
附录 C 可持续生活方式下居民环境行为影响因素问卷题项
附录 D 行为成本对居民环境行为的影响
附录 E 个体到集体的居民环境行为认同过程问卷题项
附录 F 凌云社区生态文明教育实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浙江省省级运动休闲小镇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的
2 文献综述
    2.1 运动休闲小镇概念界定
        2.1.1 特色小镇定义
        2.1.2 运动休闲小镇定义
    2.2 运动休闲小镇的功能定位
    2.3 运动休闲小镇的构成要素
    2.4 国内外运动休闲小镇发展现状研究
        2.4.1 国内运动休闲小镇发展现状研究
        2.4.1.1 国内运动休闲小镇发展现状
        2.4.1.2 运动休闲小镇的发展思路研究
        2.4.1.3 运动休闲小镇相关评定政策文件及评价研究
        2.4.2 国外运动休闲小镇发展研究现状
        2.4.2.1 国外小镇发展相关理论研究
        2.4.2.2 国外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经验
    2.5 本研究相关理论
        2.5.1 增长极理论
        2.5.2 产业融合理论
        2.5.3 运动休闲小镇的产业平台
        2.5.4 政府文件中关于运动休闲小镇相关要素指标
    2.6 研究方法
        2.6.1 文献资料法
        2.6.2 专家调查法
        2.6.3 层次分析法
        2.6.4 数理统计法
3 运动休闲小镇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指标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和评价原则
        3.1.1 指导思想
        3.1.2 评价原则
        3.1.2.1 科学性原则
        3.1.2.2 系统全面性原则
        3.1.2.3 可行性与易操作性
        3.1.2.4 普遍性与特殊性操作原则
        3.1.2.5 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原则
    3.2 指标体系的构建
        3.2.1 指标预选
        3.2.2 专家意见结果
    3.3 指标权重的确定
        3.3.1 权重确定方法的选择
        3.3.2 构造判断矩阵
        3.3.3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3.3.4 判别矩阵构建及权重的求解
    3.4 指标介绍
    3.5 运动休闲小镇发展水平评价指标赋值及评分标准的确定
4 莫干山漫运动小镇发展水平的实证研究
    4.1 莫干山漫运动小镇概况
        4.1.1 小镇体育产业及运动休闲资源状况
        4.1.2 小镇规划建设情况
        4.1.3 小镇体育赛事及活动情况
        4.1.4 小镇公共体育情况
        4.1.5 小镇管理服务情况
        4.1.6 小镇产业融合发展
        4.1.7 小镇配套设施情况
    4.2 评价结果和分析
    4.3 莫干山漫运动小镇发展路径
        4.3.1 培育精品项目,开发品牌赛事
        4.3.2 开发夜游产品,推动“白+黑”的商业消费
        4.3.3 “5G时代”,积极利用互联网新平台
        4.3.4 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推动智慧化建设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附录 B:浙江省省级运动休闲小镇发展水平评价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 C:运动休闲小镇发展水平评价指标权重打分问卷
致谢

(5)数字乡村战略下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实践背景
        1.1.2 学术背景
        1.1.3 团队背景
    1.2 问题界定、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问题界定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3.1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2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3.3 研究难点、重点及拟解决的办法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图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图
    1.5 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数字乡村战略下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研究文献的计量分析
        2.1.1 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文献数量分析
        2.1.2 农产品流通领域的研究热点分析
        2.1.3 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核心作者、核心期刊与研究机构分析
        2.1.4 农产品流通研究的理论基础分析
        2.1.5 农产品流通领域的研究演化路径分析
        2.1.6 研究启示
    2.2 相关基本理论
        2.2.1 网络舆情衍生规律研究
        2.2.2 大数据与舆情治理研究范畴
        2.2.3 农业生产效率
        2.2.4 城乡福祉差距
        2.2.5 农村电商
        2.2.6 数字乡村战略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视角下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的外部环境演变分析
    3.1 农产品流通体系外部宏观环境供需两端现状分析
    3.2 农业生产端对农产品流通体系的驱动因素
        3.2.1 研究方法
        3.2.2 结果分析
        3.2.3 主要结论
    3.3 城乡消费端对农产品流通体系的驱动因素
        3.3.1 研究方法
        3.3.2 结果分析
        3.3.3 主要结论
    3.4 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价值导向概念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字乡村战略下农产品电商商业模式与组织体系创新研究
    4.1 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现状五维模型分析
    4.2 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的关键问题分析
    4.3 我国农村电商治理对策:机制、模式、路径
    4.4 基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农村电商模式迭代创新的实证研究
        4.4.1 研究设计和数据来源
        4.4.2 案例分析
        4.4.3 研究发现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字乡村战略下现代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创新研究
    5.1 江西省冷链物流体系现状分析
        5.1.1 冷链物流服务的重要意义
        5.1.2 冷链物流体系构建的积极因素
    5.2 江西省冷链物流体系关键问题分析
    5.3 科学构建江西省现代冷链物流体系
        5.3.1 总体空间布局构建
        5.3.2 详细建设方案设计
    5.4 江西省现代冷链物流体系运营效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数字乡村战略下新媒体舆情与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
    6.1 两个舆论场的提出
    6.2 两个舆论场新平衡背景下农产品安全治理困境分析
    6.3 新媒体环境下关键节点代表人士识别与治理研究
        6.3.1 分析方法和数据来源——以江西为例
        6.3.2 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
        6.3.3 基于新媒体舆情治理策略
    6.4 基于扎根理论构建大数据舆情衍生规律模型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的生鲜电商平台设计与实践
    7.1 现状简述
    7.2 “四点一面”模式的系统要素分析
    7.3 基于实际调研确定流位流率系
    7.4 “四点一面”战略模式的流率基本入树模型
    7.5 “四点一面”模式的系统反基模以及反馈环分析
    7.6 “四点一面”战略模式的系统反基模分析
        7.6.1 公司销售额与其它因素的相互制约发展基模
        7.6.2 客户数与其他因素之间的相互增强关系
        7.6.3 农产品供给量与好评率的相互制约关系
        7.6.4 投资量与好评率的相互增强关系
    7.7 系统设计部分
        7.7.1 系统分析
        7.7.2 系统设计
        7.7.3 关键技术
        7.7.4 系统实现和运营效果
    7.8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6)基于大型会议的视觉识别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研究现状
    1.2 大型会议视觉识别系统发展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价值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2.大型会议视觉识别系统解析
    2.1 大型会议视觉识别系统基本要素系统
        2.1.1 会徽
        2.1.2 标准色
        2.1.3 标准字
        2.1.4 辅助图形
    2.2 大型会议视觉识别系统基本要素系统设计要求
        2.2.1 会徽设计要求
        2.2.2 标准色设计要求
        2.2.3 标准字设计要求
        2.2.4 辅助图形设计要求
    2.3 大型会议视觉识别系统应用要素系统
        2.3.1 会议环境系统
        2.3.2 会议办公系统
        2.3.3 会议服务系统
        2.3.4 会议衍生系统
    2.4 大型会议视觉识别系统要求
        2.4.1 契合主题
        2.4.2 内容统一
        2.4.3 尊重现实
        2.4.4 与时俱进
3.大型会议视觉识别系统与企业视觉识别系统异同
    3.1 展示地点比较
    3.2 应用时间比较
    3.3 设计流程比较
    3.4 服务对象比较
    3.5 设计内容比较
4.大型会议视觉识别系统设计特性
    4.1 文化性
    4.2 专业性
    4.3 指示性
    4.4 礼俗性
    4.5 安全性
    4.6 权威性
5.第九届语言学与华语二语教学国际研讨会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分析及设计展示
    5.1 第九届语言学与华语二语教学国际研讨会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分析
        5.1.1 会议介绍
        5.1.2 设计背景
        5.1.3 设计前期分析
        5.1.4 基本要素系统设计
        5.1.5 应用要素系统设计
    5.2 第九届语言学与华语二语教学国际研讨会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展示
        5.2.1 基本要素系统展示
        5.2.2 应用要素系统展示
6.结语
    6.1 论文主要创新
    6.2 展望
    6.3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7)基于CIS角度江西省妇幼保健医院形象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医院形象研究现状
        1.2.2 国内医院形象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医院形象
        2.1.2 CIS
    2.2 理论基础
        2.2.1 CIS相关研究
        2.2.2 CIS在医院形象建设中的运用
第3章 江西省妇幼保健医院形象管理现状
    3.1 江西省妇幼保健院医院形象要素调查
        3.1.1 外部公众对医院形象评价
        3.1.2 医院职工对医院形象现状的评价
    3.2 江西省妇幼保健院内外部环境分析
        3.2.1 江西省妇幼保健院外部环境
        3.2.2 江西省妇幼保健院内部发展环境
    3.3 江西省妇幼保健院医院形象问题原因分析
        3.3.1 理念识别系统分析
        3.3.2 行为识别系统分析
        3.3.3 视觉识别系统分析
第4章 基于CIS角度的江西省妇幼保健院形象塑造思路
    4.1 医院导入CIS的程序
        4.1.1 CIS导入有关准备
        4.1.2 CIS导入的工作流程
    4.2 医院形象塑造的原则
        4.2.1 与时俱进原则
        4.2.2 差异化原则
        4.2.3 以人为本的原则
    4.3 理念识别系统建设
        4.3.1 医院理念策划过程
        4.3.2 医院理念调整
        4.3.3 强化医院理念的宣传推广
    4.4 行为识别系统建设
        4.4.1 医院行为识别系统策划
        4.4.2 管理行为建设
        4.4.3 强化执行力
        4.4.4 职工行为建设
        4.4.5 服务文化建设
        4.4.6 公益行为建设
    4.5 视觉识别系统建设
        4.5.1 建立制度保障
        4.5.2 强化视觉系统宣传
        4.5.3 改善医院就诊环境
        4.5.4 统一医院职工制服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8)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理论基础
    五、研究问题与方法
    六、研究技术路线图
    七、可能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研究的理论梳理
    一、国内文献中的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要素
        (一)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要素
        (二)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要素范畴梳理
    二、国外文献中的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要素
        (一)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的关键性要素
        (二)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要素范畴梳理
    三、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要素体系确立
        (一)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要素的共性
        (二)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要素的差异性
        (三)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要素体系初建
第二章 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研究的政策分析
    一、政策文本中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的要素分析
        (一)政策文本的遴选范围
        (二)政策文本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三)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要素统计
        (四)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要素分类
    二、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要素体系的拓展
        (一)初中音乐教师的专业特质与岗位详解
        (二)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要素的提取总结
        (三)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与岗位职责内容
第三章 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研究的教师工作调查
    一、教师工作调查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一)教师工作调查理论分析的方法
        (二)教师工作调查分析的步骤
    二、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要素体系的丰富
        (一)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要素的归纳与分类
        (二)关键事件法提取的音乐教师胜任力要素分析
第四章 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
    一、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要素体系的完善
        (一)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中的德尔菲法
        (二)德尔菲法的实施
    二、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研究专家问卷调研
        (一)第一轮专家问卷结果
        (二)第二轮专家问卷结果
        (三)专家咨询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四)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要素权重确定
        (五)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模型分析
    三、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的同行问卷调研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二)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的实然样态
        (三)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影响因素分析
        (四)《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水平自评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第五章 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研究的实践检验与未来发展
    一、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的问题分析
        (一)对工作使命中蕴含的“价值理性”重视程度不够
        (二)对“个人特质”与“内在动机”的关注度需要加强
        (三)对“社会能力”与其他四项能力契合度缺乏认知
        (四)对胜任力评价在教师培养中的应用度需要提升
    二、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的未来发展
        (一)站在美育的高度理解工作使命与职责
        (二)立足“修炼内功”的深度提升教育的实效性
        (三)增强胜任力链接的多维厚度发挥整合优势
        (四)发挥胜任力模型的评价长度促进教学相长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一)加强胜任力理论现实的指导性
        (二)提出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概念
        (三)构建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模型
        (四)编制问卷对胜任力模型进行实证检验
        (五)详细阐释分析胜任力模型的应用价值
    二、研究建议
        (一)关注音乐学科特殊性
        (二)建立胜任力要素数据库
    三、研究局限性
        (一)充实评价方式
        (二)扩大取样范围
    四、研究展望
        (一)充实理论与实证研究
        (二)深入开展评价性研究
        (三)划分胜任力水平等级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中文关键词文献数及总频次统计表
    附录二:国外文献关键词文献数及总频次统计表
    附录三:《编码词典》
    附录四:《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关键事件访谈提纲》
    附录五:关键事件访谈内容及登录内容
    附录六:《第一轮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要素筛选调查表》
    附录七:《第二轮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要素筛选调查表》
    附录八:《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要素权重专家咨询表》
    附录九:《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水平自评问卷》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9)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研究 ——基于H大学的教学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 新时代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新要求
        (二) 传统课堂教学弊端日益凸显
        (三) 信息技术正在对教育教学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二、文献回顾
        (一) 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研究
        (二) 教育信息化及其发展研究
        (三) 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研究
        (四) 研究展望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高校课堂教学转型概述
    一、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内涵
        (一) 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概念
        (二) 课堂教学转型相关概念辨析
    二、我国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必要性
        (一) 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 高校现行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发展历程
        (一) 国外高校教学转型的发展历程
        (二) 我国高校教学转型的发展历程
    四、我国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取向
        (一) 以教为中心教学的特征及典型模式
        (二) 以学为中心教学的特征及典型模式
第二章 信息技术与高校课堂教学转型
    一、高校课堂教学转型面临的现实障碍
        (一) 教师方面
        (二) 学生方面
        (三) 学校管理
    二、信息技术对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影响
        (一) 信息技术的应用动摇了以教为中心教学存在的“合法性”
        (二) 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以学为中心教学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典型案例解读
        (一) 国外典型案例
        (二) 国内典型案例
第三章 H大学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实施路径
    一、H大学推进课堂教学转型的过程
        (一) H大学推进研究型教学的过程
        (二) H大学推进研究型教学取得的初步成果及遇到的问题
        (三) 利用信息技术:H大学推进课堂教学转型的思路
    二、H大学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转型的具体措施
        (一) 优化顶层设计,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二) 重构教学环境,实现物理、资源、社交空间的融合
        (三) 开展进阶培训,助力教师角色转变和能力提升
        (四) 变革教学过程,推进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五) 改革评价方式,开展基于数据的综合评价
        (六) 重组管理机构,落实制度安排和组织保障
        (七) 重塑教学文化,形成教学创新的整体氛围
        (八) 重构育人生态,建立信息化支撑的育人环境
第四章 H大学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案例分析
    一、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过程优化:“微助教”教学
        (一) 教学设计原理
        (二) 教学过程实施
        (三) 教学效果评价
        (四) 教学经验总结
    二、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模式变革:翻转课堂教学
        (一) 教学设计原理
        (二) 教学过程实施
        (三) 教学效果评价
        (四) 教学经验总结
    三、智慧教室环境下的教学组织形式变革:同步课堂
        (一) 教学设计原理
        (二) 教学过程实施
        (三) 教学效果评价
        (四) 教学经验总结
    四、案例分析与总结
第五章 H大学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成效与反思
    一、课堂教学转型中教师的变化
        (一) 教学方式:信息技术高效融入
        (二) 效果: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及对混合式学习课堂认可度的提升
    二、课堂教学转型中学生的变化
        (一) 学习模式:自我探究与互动合作
        (二) 效果: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变及其混合式学习课堂接受度的提升
    三、学校教学生态的变化
        (一) 高校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得以完善
        (二) 数字化校园建设得到发展
        (三) 科教融合得以有效推进
    四、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转型的成效总结
        (一) 教师教学方式多元化,引导性增强
        (二) 教学资源来源广泛化,前沿性增强
        (三) 学生课程学习主动化,自主性增强
        (四) 成绩评价方式多样化,真实性增强
        (五) 学校课堂管理系统化,实效性增强
    五、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转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一) 混合式学习课堂现行问题
        (二) 混合式学习课堂对策建议
第六章 结论、展望与讨论
    一、研究的主要结论
        (一) 以学为中心是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核心
        (二) 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推动高校课堂教学转型
    二、研究的展望
        (一) 高校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转型的关键环节
        (二) 信息技术促进未来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政策建议
    三、研究的讨论
        (一) 研究的创新点
        (二) 研究的局限处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研究型课堂卷)
附录2: 《混合式课堂教学基本情况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3: 《混合式课堂教学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学生卷)》
后记

(10)公众参与视角下的外语教育政策规划研究 ——以贵州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外语教育政策研究的“新时代”背景
        1.1.2 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政策规划现实困境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本论文体系架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外语教育政策规划:政策规划主体的视角
        2.1.1 政府决策层面的外语教育政策规划
        2.1.2 专家论证层面的外语教育政策规划
        2.1.3 公众参与层面的外语教育政策规划
    2.2 外语教育政策规划:政策规划的理论视角
        2.2.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2.2 多元文化理论
        2.2.3 语言政策与规划理论
        2.2.4 公共政策学理论
    2.3 基础外语教育政策规划路径
        2.3.1 政策内容规划
        2.3.2 政策过程规划
        2.3.3 政策价值规划
    2.4 本研究核心概念界定
        2.4.1 公众参与
        2.4.2 外语教育政策规划
        2.4.3 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
    2.5 本论文的研究分析框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贵州地区基础教育的基本概况
    3.1 贵州地区的基本概况
        3.1.1 基础教育经费投入基本情况
        3.1.2 基础教育学校发展概况
        3.1.3 基础教育相关政策法规
    3.2 贵州民族地区的基本概况
        3.2.1 民族地区的基本分布
        3.2.2 民族地区学校发展概况
        3.2.3 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经费投入
        3.2.4 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相关政策法规
        3.2.5 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及数据收集
    4.1 先导研究
        4.1.1 先导研究设计
        4.1.2 先导研究开放式访谈结果
        4.1.3 先导研究问卷的编制及修改
        4.1.4 先导问卷结果及问卷修正
    4.2 正式研究
        4.2.1 研究问题
        4.2.2 研究变量
        4.2.3 研究对象
    4.3 数据收集与整理
        4.3.1 量化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4.3.2 开放式问题的收集与整理
    4.4 研究方法
        4.4.1 内容分析法
        4.4.2 问卷调查法
        4.4.3 访谈法
    4.5 研究伦理考量
        4.5.1 事先告知
        4.5.2 公开身份
        4.5.3 保护隐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量化数据分析与讨论
    5.1 问卷信度及效度检验
        5.1.1 信度检验
        5.1.2 效度检验
    5.2 问卷背景信息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2.1 研究样本背景信息统计
        5.2.2 研究样本背景信息小结
    5.3 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政策内容研究
        5.3.1 英语课程实施方案
        5.3.2 教师教育培训
        5.3.3 外语考试测评
        5.3.4 外语教研工作计划
    5.4 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政策过程研究
        5.4.1 外语教育政策制定
        5.4.2 外语教育政策实施
        5.4.3 外语教育政策评价
    5.5 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政策价值研究
        5.5.1 教育政策公共价值追求
        5.5.2 政策主体的价值倡导
        5.5.3 利益群体的价值协调
    5.6 开放式问题统计分析
        5.6.1 开放式问题1统计分析
        5.6.2 开放式问题2统计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质性数据分析与讨论
    6.1 国家宏观层面教育政策
        6.1.1 课程育人
        6.1.2 外语语种规划
        6.1.3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6.2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内容考察
        6.2.1《英语课标2011版》修订依据、理念及原则
        6.2.2《英语课标2011版》价值考察
        6.2.3《英语课标2011版》修订对教学方面的建议
        6.2.4《英语课标2017版》修订依据
        6.2.5《英语课标2017版》修订对教学方面的建议
    6.3 访谈数据收集与分析
        6.3.1 半结构式访谈设计
        6.3.2 访谈数据的整理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政策规划
    7.1 民族地区外语教育政策过程规划的多元参与模式
        7.1.1 政府决策主体与公众参与的对应衔接
        7.1.2 民族外语教师作为政策主体在政策规划中的能动性
        7.1.3 专家论证与公众参与在政策规划中的协调
    7.2 政策内容规划中凸显地方性与校本层面的特色
        7.2.1 资源观视角下弥合外语课程中的民族文化缺位
        7.2.2 民族地区多元文化的外语教育政策规划
        7.2.3 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
    7.3 政策价值规划观照教育公平与学生全面发展
        7.3.1 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与国内同步
        7.3.2 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与国际接轨
        7.3.3 民族地区学生的外语学习与个人成长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启示
    8.3 研究创新点
    8.4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贵州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政策研究调查问卷-中小学教师版
    附录 2: 贵州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政策研究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 3: 贵州民族地区基础外语教育政策研究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 4: A校的外语教研组集体备课方案
    附录 5: B校的英语组教研活动方案
    附录 6: B校7年级英语组计划
    附录 7: 本人田野调查的微信记录

四、CI战略导入学校势在必行──全国首届学校CI战略设计研讨会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游戏教学法应用于彝族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行动研究[D]. 李欣梅.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D]. 苗峻玮.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3]基于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居民环境行为实现过程研究[D]. 黄立萍.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2)
  • [4]浙江省省级运动休闲小镇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D]. 陈晓晖.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5]数字乡村战略下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研究[D]. 金恩焘. 南昌大学, 2020(01)
  • [6]基于大型会议的视觉识别系统研究[D]. 田卓明.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基于CIS角度江西省妇幼保健医院形象管理研究[D]. 黄丹. 南昌大学, 2020(01)
  • [8]初中音乐教师胜任力研究[D]. 吴春薇.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8)
  • [9]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研究 ——基于H大学的教学实践[D]. 曹阳.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10]公众参与视角下的外语教育政策规划研究 ——以贵州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为例[D]. 付荣文.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将CI战略引入学校势在必行——首届全国学校CI战略设计研讨会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