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质调查局的特点及发展对策思考

西北地质调查局的特点及发展对策思考

一、西北地质调查工作特点及其发展对策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丁华,丁辉,张悦,廖文强,陈鑫源[1](2021)在《区域综合地质调查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内容、战略路径与未来对策》文中研究说明区域综合地质调查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技术支撑。本研究基于地质视角解读乡村振兴,围绕乡村人地安全、产业发展、地质文化、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剖析,提出地质灾害调查、工程地质评价、水文地质调查、农业地质调查、旅游地质遗迹调查等区域综合地质调查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内容;为提高助力效率效果,需做好项目顶层设计、制定乡村地区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等标准、构建服务地方工作机制、开展系统人才培训培养等战略路径。未来乡村发展中,应进一步解决区域统筹部署与重点发展村镇选择、综合地质调查与乡村规划建设空间尺度匹配、综合地质调查和纵向专业性调查配合使用、工程地质评价与乡村地下空间集约利用、地质文化村建设与乡村规划建设衔接等问题,不断提高区域综合地质调查技术方法的服务能力,为乡村可持续振兴提供解决思路和方案。

刘宏磊[2](2020)在《矿山环境修复治理和开发利用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矿产开发工程活动在推动社会经济进步的同时,扰动了矿山和矿区环境与生态系统,这种扰动有些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了负效应,但也有一些扰动对其具有正效应。为了系统地修复治理矿山环境的负效应和开发利用矿山环境的正效应,运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基础理论,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提出矿山环境负效应修复治理模式理论和矿山环境正效应开发利用模式理论,为我国实现矿山环境修复治理与开发利用的双赢目标提供理论和技术方法支撑。明确了与论文研究紧密相关的基本概念,如矿山环境、矿山环境问题、矿山环境效应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依据采掘扰动不同环境的后果的矿山环境问题分类;依据矿山环境问题分布的地理格局、地貌特点分析了我国矿山环境问题的分布区域及特征;根据矿业开发活动扰动环境的不同影响,明确矿山环境正、负效应的定义,将矿山环境正效应分为矿山能源正效应、矿山空间正效应和矿山综合正效应,将矿山环境负效应分为矿山岩土体环境负效应、矿山水环境负效应、矿山大气环境负效应和矿山生态环境负效应。为了全面分析矿山环境问题对环境的影响,本文提出矿山环境单问题精细评价方法和多问题综合评价方法。矿山环境单问题评价旨在分析和预测单个矿山环境问题对矿山环境现状以及未来状态的影响,为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提供理论依据;矿山环境多问题综合评价指数模型,利用互信息熵和信息时域分割方法确定指标评分和权重,以分析多个矿山环境问题叠加对环境的综合影响,并以四道柳煤矿为例,选择该区域环境影响最为典型的多个问题综合评价了煤炭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为了修复治理矿山环境负效应,论文提出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模式理论体系,补充和完善了矿山环境负效应修复治理研究领域的基础理论,并有效指导矿山环境修复治理。与以往矿山环境修复治理研究不同,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模式是在系统地研究修复治理对象的基础上,以消灾治理、土地利用和生态修复为目标,以工程治理技术、生态修复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为支撑,突破了使用单项技术指导矿山环境治理的传统理念,形成从工程治理到生态修复的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系统完整的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技术方法体系。通过对象分析、目标控制、厘定技术,优化组合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技术方法,构建了适用于开采沉陷问题、固体废弃物问题和露天采坑边坡稳定性问题的三套修复治理模式。其中,开采沉陷问题修复治理模式10例,固体废弃物问题修复治理模式14例,露天采坑边坡稳定性问题修复治理模式8例。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模式实践研究中,阐述了模式的适用范围与技术构成,剖析了模式应用工程示例的工程背景、矿山环境负效应和工程修复治理措施,并讨论模式的实践效果。以邢东煤矿、大雁二矿、风水沟煤矿等矿山开采沉陷问题修复治理工程示例4例开采沉陷问题修复治理模式,以元宝山露天矿排土场、准格尔露天矿排土场等修复治理工程示例4例固体废弃物问题修复治理模式,以抚顺西露天矿露天采坑南、北帮边坡稳定性问题示例3例露天采坑边坡稳定性问题修复治理模式。通过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模式的实践研究,分析并验证了修复治理模式的适用性和实用性,有效应对了复杂的矿山环境修复治理难题。为了开发利用矿山环境正效应资源,论文提出矿山环境正效应开发利用模式理论,且将之应用于实践。梳理了开发利用模式理论研究中的对象、目标、技术以及模式构建方法,提出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矿山土地与空间(地下)开发利用、原位地下科学研究场地开发利用、矿山文化科普以及旅游观光等开发利用目标,梳理了8项服务资源开发利用目标的技术方法,并围绕对象分析、目标控制、技术厘定的系统方法,构建了11例煤炭矿山环境正效应开发利用模式。以露天矿山为例,将模式实践于西露天矿正效应开发利用规划,提出“光伏电站+抽水蓄能电站”、浅层低温地热能、多类型仓储空间、深坑酒店与地下商业中心、矿山科普教育基地、矿山地质博物馆和采掘遗址、健身休闲基地等综合开发利用内容。为了开发利用矿山复杂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背景下的矿山浅层低温地热资源,研发了矿区浅层岩土体热物性参数现场原位测试技术和矿区含水层排泄区域识别方法两项技术,并检验了技术方法的有效性。

王鑫[3](2019)在《XA地质调查中心组织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认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政党的精神旗帜。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步伐充分表明,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们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整个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长久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组织文化是一个团体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推动组织发展的强大力量。当前,我国地质行业的基本定位发生重大变化,地质工作的服务方向、指导理论和发展动力随之发生重大转变,很多地质单位在积极推动转型升级,组织文化建设在地质行业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和实地考察了解到,多数地质单位长期以来组织文化建设主要依靠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很难找出共性的科学体系。因此地质单位的组织文化建设亟待研究加强,为转型升级提供保障、支撑。本文主要以带有科研背景的公益性地质事业单位XA地质调查中心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比较研究和访谈等研究方法对XA地质调查中心组织文化建设进行研究和分析。对其组织文化现状、存在问题、原因等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次进行分析,利用竞争性文化价值模型,对组织文化类型进行分析,结合地质行业特点和单位实际情况提出XA地质调查中心组织文化建设路径。通过分析,XA地质调查中心组织文化类型包括:人本支持导向最高,灵活创新导向比较薄弱,规范控制导向和目标绩效导向较为均衡。该单位组织文化存在多方面优秀文化积淀,但这些积淀并未经过学术层面的归纳和整理,缺乏全面的梳理,在组织文化的结构与框架上缺乏科学性和完整性,进而无法发挥组织文化的推动作用,影响单位的发展和进步。结合分析结果,以地质文化和地质行业文化特点为基础,提出了包括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以及物质、行为、制度、精神文化四个层次在内的系统的组织文化建设路径。本文以XA地质调查中心组织文化建设为案例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加深了对组织文化相关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强化了理论指导的作用,为该单位未来组织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和重要的参考路径,同时为社会各界,尤其是地质行业单位发展组织文化,研究地质文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姜安定,陈贺起,韩世强,张子鸣[4](2018)在《矿产资源基地综合地质调查基本问题的探讨——以新疆哈巴河铜金多金属矿集区为例》文中认为矿产资源基地是以大型-超大型矿产地为支撑的矿产资源大规模赋存和矿物原料的集中区,是独特的地质资源-技术经济-生态环境单元。新疆哈巴河铜金多金属成矿带是阿勒泰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大型铜、金、铅、锌矿床的富集区,矿业开采对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一直没有从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文明及环境承载力方面精细地规划。本文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塔里木盆地西南缘锰多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二级项目,以新疆哈巴河铜金多金属矿集区为例,初步探讨了矿产资源基地综合地质调查时所遇到的基本问题,包括目标任务、部署思路、技术路线、成果表达方式以及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等,以期为同类大型矿产资源基地的工作部署提供参考,同时也为科学决策、合理开发资源提供依据。

潘安[5](2019)在《大巴山中西段地质景观分类与成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巴山地处我国大陆南北分界带,位于秦巴造山带南麓,扬子地台北缘,四川盆地与秦岭造山带的过渡部位。同时是研究中国南北地理—气候—动植物分异、陆内造山运动、南北方过渡地带岩溶喀斯特地质景观的天然场所,大巴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构造条件造就了该区域丰富的地质景观资源。大巴山中段的弧形构造是中国褶皱山系的典型代表。大巴山中西段属亚热带大陆山地季风气候,受地质构造、地壳运动、气候和水文的控制,呈现多样的地貌类型和丰富的地质景观,地质景观资源禀赋异常。然而,研究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均GDP仅为全国的2/5,属于欠发达地区,是我国秦巴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组成部分,属于我国14个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区;研究区城市化率远低于四川省、重庆市、陕西省、湖北省、甘肃省以及全国的平均发展水平。丰富的地质景观资源优势与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形成鲜明对比。如何合理开发和科学保护大巴山中西段地质景观资源,带动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是研究的出发点。本研究以地质学、地貌学、生态学、地理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结合地理信息技术、统计学、分类学等理论,对大巴山中西段地质景观进行分类、控制因素分析、成因分析以及特征分析,探究大巴山中西段地质景观资源的开发方向和保护策略。本研究是第四纪地质学在地质景观研究方向上的应用和实践。研究区丰富的地质景观资源与其所处大巴山中西段冲断褶皱带、川东北前陆盆地的大地构造背景密切相关,区域的构造条件为研究区地质景观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和大地构造环境。通过研究取得以下成果:(1)研究区丰富的地质景观特征与其所处逆冲推覆构造带、大巴山冲断褶皱带、川东北前陆盆地的大地构造背景密切相关。大巴山中西段地质构造总体经历了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印支运动造成的海相沉积转为内陆湖相沉积,中三叠世末期秦岭造山运动造成的古陆台升—逆冲推覆—构造滑脱变形,侏罗世中期—白垩世早期祁连山—秦岭区域陆内造山隆起,造成在平面上形成首尾相接、连续的“巴山弧”构造,以及晚始新世喜马拉雅运动造成研究区持续掀斜抬升。在新构造运动背景下,最终形成了大巴山中段独特的北西—南东走向平行展布和西段近东西走向的褶皱山、断层、丘陵、谷间盆地等丰富多样的地质景观类型。大巴山中段北部山体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南部山体呈南西凸出的弧形展布,大巴山西段呈现近东西向展布,与区域构造形迹吻合,显示其具有成因关系。叠加流水、生物、风力、气候等外动力条件作用下,发育形成了丰富的水体景观和喀斯特岩溶地貌景观。(2)大巴山中西段地质景观分为四个景观体系,即大巴山弧形构造景观体系、米仓山-汉南基底褶皱隆起景观体系、川北前陆丘陵景观体系、汉江流水冲积断陷盆地景观体系。大巴山中西段地质景观进行3级分类,即2个大类,3个亚类和5个地质景观类型,一级大类中,将研究区地质景观分为内动力地质作用主导的地质景观大类(I)、外动力地质作用(Ⅱ)景观大类;二级亚类中,内动力地质作用主导的地质景观大类主要包括:地壳运动作用景观亚类(Ⅰ-1),外动力地质作用主导的地质景观主要为气候、流水作用景观(Ⅱ-2)、古生物沉积作用景观(Ⅱ-3);三级景观类型中,将大巴山中西段地质景观进一步细分为地质构造形迹、地质剖面景观、地貌景观、流水地貌景观和古生物景观5个地质景观类型。从研究区地质景观控制因素以及作用过程等方面,对研究区5个地质景观类型的典型代表进行详细分析。(3)大巴山中西段地质景观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和开发价值。评价大巴山中西段101个地质景观点结论为:五级景观区5个,四级景观区13个,三级景观区8个,二级景观区35个,一级景观区40个。地质构造山岳景观是研究区导向性景观资源,其中大巴山地质公园、大巴山自然保护区、花萼山自然保护区、诺水河景区、光雾山景区等5个地质景观点具有国际级影响力。(4)以地质景观资源为基础推进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研究区地质景观资源的科研体验、养生休闲、绿色健康、生态方面的优势,可以采用生态优先、协调开发、“旅游+科技”、立体开发以及多点多极发展的开发模式,助力研究区扶贫攻坚和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5)以申报建设“大巴山国家公园”为策略推动大巴山中西段地质景观资源保护。合理划定“大巴山国家公园”功能分区,建立社区共管机制,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完善社区参与机制,切实推动研究区地质景观资源保护。

乔玉兰[6](2015)在《如何提高科技期刊的发行量——以《西北地质》为例》文中指出科技期刊是传播推广科学技术的媒介,扩大科技期刊发行量是提升科技期刊影响力的基本措施。笔者分析了科技期刊发行工作的现状,针对科技期刊发行量较难增大的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阐述了《西北地质》已经开拓的发行渠道,主要有:首选邮政发行渠道,参与非邮发发行渠道,开拓委托发行渠道。结合自办发行渠道,还探讨了《西北地质》提高发行量的其他措施,主要有:建立健全机制,提高办刊质量;抓好选题策划,邀约专家撰稿;利用各种方式,大力宣传期刊;及时出版刊物,部分免费赠阅。指出只有以多种方式拓宽期刊发行渠道,有效地扩大期刊发行量,才能不断地提高期刊的广泛影响力。

任伟伟[7](2012)在《南京国民政府社会调查研究》文中认为近代中国政府社会调查肇始于清末新政时期,中经北京政府时期,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形成规模,并对中国近代化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整体认知近代政府社会调查在社会变迁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考察的对象,主要是南京国民政府主持的社会调查,所依靠的资料主要包括当时政府各机关公布的调查报告、各省市政府出版的政府公报和市政公报、各省市建设厅出版的建设公报、政府各调查统计机构出版的调查统计刊物以及一些商业刊物,比如《银行周报》、《工商半月刊》等,此外还包括一些档案资料。整体研究与个案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相结合是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文章首先对于南京国民政府社会调查进行了整体研究,然后选取了资源委员会、地质调查所作为个案进行考察,并且将山东省政府作为地方政府的典型进行分析,力求点面结合,全面展示南京政府社会调查的整体面貌;另外本文分别对南京国民政府、地质调查所和山东省政府的社会调查数量作了统计,并在此基础上作出进一步分析,力求反映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社会调查的整体状况和特点。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出于建国的需要,对社会调查的重要性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由此促成了政府社会调查的大规模开展。就时间而言,1929年政府社会调查数量开始大幅上升,1935年骤然下降;就地域来讲,1937年之前全国各省区几乎均有调查,但多寡不一,调查大多集中在政治、经济、文化发达的省区,但是1937年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调查向西部地区倾斜;就内容而言,政府社会调查内容丰富,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其中经济调查数量最多,其次是社会调查。社会需求是政府调查勃兴的直接动因以及与社会行政、社会改良关系密切是南京政府社会调查的两大基本特点。其中,行政与社会调查的关系是最为根本的,政府青睐社会调查的最主要原因是要通过调查社会事实为其施政提供数字化的依据。社会调查与政府政策制定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但有时由于条件所限,又会出现“因果不对称性”的特点。受历史条件所限,南京国民政府社会调查活动及结果不可避免地存在种种缺陷,但是不能因此抹杀其贡献尤其是不能否定其折射出的科学执政的现代理念。在个案分析方面中央主要选取了资源委员会和地质调查所这两个重要机构来透视南京国民政府社会调查与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以及近代科学进步之间的关系。资源委员会是一个国防备战机构,也是系统地对中国进行基本国势调查的最为重要的政府机构。它的前身是国防设计委员会,在其成立之初就定位于国防建设的调查研究以及计划工作,尽管随着调查工作的完成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其任务转向重工业建设,但不可否认的是,该会从事的调查工作为中国的工业发展以及国防备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通过对资源委员会社会调查的总体分析,透视政府调查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通过资源委员会开展的中国第一次全国工业调查及句容县人口农业总调查来探讨该会在社会调查过程中具体运作方式、其中所凸显的机构以及制度的作用,并分析其优缺点,从而为真实地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社会调查提供范本。地质调查所是中国近代科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机构,以丁文江、翁文灏为首的地质学奠基人在地质调查方面呕心沥血。本文依据有关资料,对于该所的地质调查数量进行了统计分析,以全面考察其整体的发展状况以及对于地球科学发展的影响,并且透过对丁文江、翁文灏等人毕生地质调查的实践来凸显地质调查在地质学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从而进一步考察社会调查与中国近代科学进步的关系。在地方个案中,论文选取了山东省政府社会调查作为考察对象,以展示当时政府社会调查在地方的推行和开展情况。山东省政府社会调查并非颇具典型性,但是山东省政府自身具有典型性,尤其是在1930-1937年韩复榘主鲁时期。这一时期,山东省政府与南京国民党中央政府之间的关系极其微妙,军阀出身的韩复榘极力维护其独立王国的利益,在原则性问题上不惜与蒋介石分庭抗礼,但是在发展山东地方经济方面,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社会调查作为政府开展各项事业的基础性工作此时也颇受青睐,这一方面是中国近代化发展趋势使然,另一方面也是深受南京中央政府的影响以及履行中央政府行政命令的结果。本文通过相关资料对于山东省政府社会调查数量进行了统计分析,重点考察了其调查类型、方式以及特征,并且通过邹平县人口调查来具体窥探社会调查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从政治角度来讲,国民政府并非进步政治势力,山东省政府与南京中央政府存在一些矛盾,但是两者在科学执政方面的理念是一致的,在发展中国方面的步伐也是一致的,所以不能一味简单地否定国民党执政和地方军阀执政。判断一个政权的得失除考察其政治取向外,还应当看其是否有着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举措,并对这些举措进行分析。从总体上看,南京国民政府主持的社会调查是中国近代历史上规模最大、体系较为完备、影响深远的政府调查行为。它体现了科学执政的现代理念,为国民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的进步。

李翠林[8](2011)在《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研究 ——以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为例》文中提出地质遗迹及其所构成的地质环境,是地球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基础和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教育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地质遗迹作为一种独特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遗产倍受人们关注,在科学保护的前提下对其多重价值进行合理开发,是实现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新疆拥有大量稀缺的典型地质遗迹和丰富齐全的地质遗迹类型,这些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地域特色鲜明,综合价值较高,保护和开发的矛盾较为突出,对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是新疆五家国家级地质公园之一,也是我国西北地区唯一以典型、稀有、珍贵的硅化木群、恐龙化石为主体的古生物化石类国家地质公园,已经具有一定保护开发的基础。由于前期保护开发措施不到位,园区部分硅化木被盗挖倒卖,受到较严重破坏。选取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作为实证靶区,系统研究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保护开发,具有显着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不仅能为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提供重要的示范作用,对促进新疆旅游业跨越式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第一部分,论文一、二章。阐述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介绍研究的思路、内容与技术路线以及创新点。综述国内外地质遗迹及地质公园的理论及实践进展,分析地质遗迹保护及开发利用的研究热点及趋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明确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的理论和方法。第二部分,论文三、四、五章。对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分类方法进行阐述,划分新疆地质遗迹景观类型,分析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特征。从影响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的内外部因素出发,对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的发展程度与现存问题进行分析,对保护开发的现有模式进行诊断,分析不同模式下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的效用,提出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的动力机制由外部推动机制、内部驱动机制和支持机制三部分构成。在保护视角下优化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开发模式,在利益共享视角下优化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管理模式,提出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的优化模式是一种“双翼”优化模式,是保护视角下开发优化模式和利益共享下管理优化模式的理性结合。从政策、管理、技术等角度探讨了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的战略和思路,提出通过类型创新、功能创新、形象创新和体系创新开发新疆地质旅游产品谱系,实现旅游产品创新战略;通过突出特色,打造精品、打造跨区域的地质生态文化旅游圈实现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的品牌战略;通过构建产业链,实现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的产业化发展战略。第三部分,论文第六章。运用昂谱(RMP)分析法,对实证靶区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景观特色、景观丰度和组合容量、景观价值与功能、民族文化资源等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结合旅游供需市场、区位条件、自然与经济环境、社会文化条件等分析,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对研究区地质遗迹景观资源进行综合评价,显示硅化木园旅游资源质量最高,综合得分为7.50分,魔鬼城景区次之,综合得分为7.42分。评价项目中赋值最高的是观赏价值和科学价值,评价因子中奇特度和科普教育价值赋值最高。景点规模层赋值较高显示出景点组合和环境容量较好;旅游条件层赋值较低,需进一步改善开发利用条件。以2010年实地调研、抽样调查和深度访谈所取得的数据,系统分析实证靶区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相关问题,在以可持续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为目的的和谐的保护开发观指引下,结合自然生态、文化生态相关因素,提出在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重点打造古生物景观的核心竞争力,建立地质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区,大力发展地质生态文化旅游。基本客源市场为乌鲁木齐大都市圈和昌吉市,外地来疆游客为次级客源市场。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整合地质公园特色资源,协同周边区域,开展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科考旅游、探险旅游、文化旅游等活动,形成地质公园旅游产品谱系。开发大、中、小环线及几条短距离旅游线路,满足游客科学考察、文化探索和休闲度假的不同需求,通过形象引导,整合旅游环境、产品、市场,使地质公园与周围景区协调开发,实现地质旅游的产业化发展。第四部分,论文第七章。总结案例对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的启示,指出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保护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通过研究方法的集成与改进可以进一步拓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和谐的可持续的保护开发观是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的重要保障。

孙锋[9](2011)在《环境地质调查工作发展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将环境地质调查工作置于地质学科史和社会发展的全景之中进行研究,从国内外对比总结其基本规律出发,进而对我国环境地质调查工作与国外的差距和特殊性进行研究。本次研究主要获得以下认识:1、国内环境地调查工作的发展状况与整体不完全和谐一致,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不完全一致。2、国家性质决定了环境地质调查工作的任务制定和利益取向。即资本主义国家环境地质调查工作从个人需求出发,社会主义国家从国家利益出发,服务于经济建设的需要。3、与国外相比,国内地质调查局职能中未能实现商业性矿产勘查职能向外分离,大大影响了我国地调局对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的投入。4、国内外环境地质调查工作的技术水平差距主要体现在对高新技术应用下数字化信息资料的积累与成功经验的总结。

黄义忠[10](2010)在《丽江市地质环境脆弱性及其对策研究》文中认为丽江市地处藏滇地槽与扬子准地台的复合部位,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环境脆弱,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地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制约着丽江市的可持续发展。论文通过收集地质环境资料,进行地质环境脆弱性研究,提出对策和建议。成果对丽江市社会经济与地质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论文系统收集丽江市地质资源环境信息,对资料分析整理并借助GIS平台建立基础地质环境空间数据。以空间数据为基础,开展丽江市主要地质环境问题及其效应分析,探讨地质环境问题发生、发展规律。通过多源信息叠加,分析丽江市地质环境特征和主要控制因素。以上述研究成果为基础,构建丽江市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型,进行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与分区。以人—地质环境系统反馈机制为核心,探讨人—地质环境可持续利用与保护模式,进行地质环境可持续利用与保护区划,提出丽江市地质环境脆弱性对策和建议。论文主要取得以下研究成果:1、解译遥感地质信息,分析遥感地质特征对丽江市遥感地质信息解译,将遥感地质特征归纳为:活动断裂发育,线性特征清晰,连续性好,影像信息明显,显示了断裂的强烈活动性,由活动线性构造控制边界的环形构造发育。线—环构造特征反映了研究区构造格局:活动断裂带构成了菱格状—三角形的构造骨架,构造盆地、隆起受断裂带的控制,线、环构造形成共用边界、相切和相交的关系。2、主要地质环境问题及效应分析丽江市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包括活动断裂、地震、地质灾害、土壤侵蚀、地方病、环境变迁造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人类工程活动及环境污染等。丽江市活动断裂发育,活动断裂控制了区内地貌发育、资源分布及地震发生。研究区属地震多发区,地震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并引发次生地质灾害。丽江市主要发育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多个乡镇、矿山和多条公路受到危害,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受地质环境、自然地理的控制,研究区分为易发区、较易发区两类,进一步划分9个危害区段。丽江市土壤侵蚀以轻、中度侵蚀为主,地质环境和自然地理条件是影响的主要因素,人类工程活动扰动加剧土壤侵蚀。丽江市化探未见放射性元素异常,地方病病种有地方性甲状腺病、地氟病和克山病,发病地域有限并得到控制。程海、拉市海呈现水体萎缩、水质恶化趋势,分析认为是湖泊形成地质构造环境与气候等多因素综合结果;近年来玉龙雪山冰川面积减小、雪线上升,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是最主要的原因,但是旅游基础设施开发、旅游活动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交通和矿山开采等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影响程度和范围小,区内陡坡垦殖现象已得到遏制。丽江市部分江河湖泊地表水和地下水受到污染,各大居民点空气受到一定程度污染。3、多源信息叠加与地质环境特征分析多源信息叠加综合分析认为,线、环构造交叠部位是活动地带和易发震部位,布格重力异常带与深大断裂和地震活动存在对应关系,均衡重力异常表明区内存在强烈的局部均衡重力调整,强震发生与异常区相关,航磁异常与大地构造分区及分界断裂相对应,强震发生在剧变处。丽江市地质环境特征为地球物理场复杂多变,活动构造发育,构成地质环境脆弱性的基础条件,地质环境问题以地震、地质灾害为主,生态环境问题较为突出,资源丰富但区域差异明显。地质环境主要控制因素为活动构造、地震和人类工程活动,分析认为活动构造是区内地质环境脆弱性的控制性因素,研究区可划分6个潜在震源区,对未来地质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类工程活动为金沙江梯级水电站开发。4、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采取“多系统评价”的原理方法,将评价综合层划分为基础资源条件(影响因素)、环境状况(胁迫因素)和环境地质问题(表现因素)三个要素,选取了12个因子作为评价项目(因子层),拟定了因子分级和评分标准,确定因子的权重。将研究区划分为8921个网格评价单元,采取模糊综合评判的数学方法,计算各单元得分值,进行丽江市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分区,全区共分为4个脆弱性低亚区、10个脆弱性较低亚区、7个脆弱性中等亚区、6个脆弱性较高亚区、2个脆弱性高亚区。5、地质环境可持续利用与保护对策探讨通过人一地质环境关系分析,探讨丽江市人一地质环境可持续利用与保护模式,认为地质环境背景、人类活动、地质环境问题三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功能良好的地质环境系统是可持续利用的基础。在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成果基础上,将全区进一步划分为9个可持续利用与保护类型区,提出了丽江市地质环境可持续利用与保护的对策与建议。论文主要取得以下探索性创新成果:①以人—地质环境系统理念,分析丽江市地质环境问题产生的机理、空间分布、控制影响因素、环境效应,通过多源信息叠加,分析丽江市地质环境特征,指出活动构造是区内地质环境脆弱性的控制性因素。②构建丽江市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体系,进行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与分区。③以人—地质环境系统反馈机制为核心,探讨人—地质环境可持续利用与保护模式,进行丽江市地质环境可持续发展与保护区划。④探索在地质构造复杂的较大区域,基于GIS和多源信息的地质环境脆弱性研究的方法体系。

二、西北地质调查工作特点及其发展对策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北地质调查工作特点及其发展对策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综合地质调查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内容、战略路径与未来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基于地质解读的乡村振兴
2 关键内容
    2.1 人—地安全调查
        2.1.1 基础地质调查:摸清人—地关系基底
        2.1.2 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界定人居安全底线
        2.1.3 工程地质调查:科学选址与建设安全
    2.2 产业地质调查
        2.2.1 水文地质调查:确保水源水质供给
        2.2.2 农业地质调查:促进乡村产业高效
        2.2.3 旅游地质遗迹调查:建设主题特色村庄
    2.3 地质文化调查
    2.4 地质保护调查
3 战略路径
    3.1 做好项目顶层设计
    3.2 制定调查工作标准
    3.3 构建服务地方工作机制
    3.4 开展系统培训培养
4 未来发展对策
    4.1 因地制宜进行区域统筹部署与选择重点发展村镇
    4.2 综合地质调查与乡村规划建设空间尺度匹配
    4.3 综合地质调查和纵向专业性调查配合使用
    4.4 工程地质评价与乡村地下空间集约利用
    4.5 地质文化村建设与乡村规划设计有效衔接
5 结语

(2)矿山环境修复治理和开发利用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2 矿山环境问题与矿山环境正负效应
    2.1 基本概念
    2.2 矿山环境问题分类研究
    2.3 矿山环境问题分布区域
    2.4 矿山环境正负效应
    2.5 本章小结
3 矿山环境单问题精细评价与多问题综合评价研究
    3.1 矿山环境单问题精细评价
    3.2 矿山环境多问题综合评价
    3.3 本章小结
4 矿山环境负效应修复治理模式理论研究
    4.1 修复治理模式的科学内涵
    4.2 修复治理模式的对象
    4.3 修复治理模式的目标
    4.4 修复治理模式的技术方法体系
    4.5 矿山环境负效应修复治理模式构建
    4.6 本章小结
5 矿山环境负效应修复治理模式实践
    5.1 开采沉陷问题修复治理模式实践
    5.2 固体废弃物问题修复治理模式实践
    5.3 露天采坑边坡稳定性问题修复治理模式实践
    5.4 本章小结
6 矿山环境正效应开发利用模式理论与关键技术方法
    6.1 矿山环境正效应开发利用模式理论研究
    6.2 矿山环境正效应开发利用模式实践——以露天矿山为例
    6.3 矿山环境正效应开发利用的关键技术方法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3)XA地质调查中心组织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1.研究思路
        2.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问卷调查法
        3.比较研究法
        4.访谈法
一、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
    (一)组织文化的内涵
        1.文化
        2.组织文化
        3.组织文化的类型
        4.地质文化和地质行业组织文化
    (二)相关理论阐释
        1.竞争性文化价值模型
        2.组织文化的层次理论
二、XA地质调查中心组织文化建设现状
    (一)单位基本情况
    (二)物质文化概况
    (三)行为文化概况
    (四)制度文化概况
    (五)精神文化概况
三、XA地质调查中心组织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XA地质调查中心组织文化整体评价
        1.问卷采样情况
        2.问卷内容
        3.问卷统计结果
    (二)XA地质调查中心组织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物质文化在增强组织凝聚力方面发挥作用不够
        2.行为文化的创新性和模范性引导不够
        3.制度文化存在“责、权、利”不对等的现象
        4.没有形成清晰的核心价值理念和文化框架体系
    (三)XA地质调查中心组织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物质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行为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制度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精神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四、国内相关单位组织文化建设经验借鉴
    (一)航空工业某飞机研究所“型号文化”建设经验借鉴
    (二)某海洋地质调查局组织文化建设经验借鉴
    (三)HW公司组织文化建设经验借鉴
五、XA地质调查中心组织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一)明确组织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1.指导思想
        2.总体目标
    (二)树立符合时代发展和现实需要的地质文化理念
        1.积极发挥领导者在精神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2.探索新时代地质单位文化理念体系建设途径
    (三)以法治思维建立科学制度文化体系
        1.明确制度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2.树立制度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3.理清制度文化建设遵循的价值理念
        4.制度文化建设的具体途径
    (四)以模范为导向营造地质特色行为文化
        1.发挥模范人物在行为文化建设中的引导作用
        2.以文艺活动为平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有针对性的开展地质行业特色行为文化建设
    (五)聚焦地质行业特点提升物质文化面貌
        1.明确地质单位物质文化的表现形式
        2.梳理物质文化重点关注内容
        3.物质文化建设的具体途径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矿产资源基地综合地质调查基本问题的探讨——以新疆哈巴河铜金多金属矿集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矿产资源基地综合地质调查目标任务
2 矿产资源基地综合地质调查的工作部署思路
3 矿产资源基地综合地质调查的技术路线
4 矿产资源基地综合地质调查的主要内容
    4.1 矿产地质调查
    4.2 地质环境调查
    4.3 技术经济评价
5 矿产资源基地综合地质调查需要注意的问题
    (1)地质勘查程度高,找矿突破难度大的地区,应更加注重第四系覆盖区找矿方法的创新及应用
    (2)充分发挥遥感技术的应用
    (3)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应注意本底值资料的搜集及研究
    (4)注重绿色勘查、绿色矿山理念的科普及推广,赢得社会各界支持

(5)大巴山中西段地质景观分类与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地质景观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大巴山地区地质景观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点及实物工作量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位置和范围
    2.2 地质概况
        2.2.1 构造分区
        2.2.2 构造演化
        2.2.3 地层
        2.2.4 第四纪地质
        2.2.5 大地构造运动
    2.3 地理条件
        2.3.1 地貌特征
        2.3.2 气候条件
        2.3.3 水文条件
        2.3.4 动植物资源概况
        2.3.5 社会经济概况
第3章 大巴山中西段地质景观分类
    3.1 地质景观分级
    3.2 地质景观分类原则
    3.3 地质景观分类
        3.3.1 地质构造景观类型
        3.3.2 地质剖面景观类型
        3.3.3 地貌景观类型
        3.3.4 水体景观类型
        3.3.5 古生物景观类型
    3.4 地质景观分布特征
第4章 大巴山中西段地质景观控制因素及成因分析
    4.1 地质景观控制研究意义
    4.2 地质景观控制因素分析
    4.3 地质景观控制因素作用过程
        4.3.1 内动力地质作用过程
        4.3.2 外动力地质作用过程
    4.4 地质景观成因分析
        4.4.1 构造控制分析
        4.4.2 空间控制分析
    4.5 代表性地质景观成因分析
        4.5.1 代表性地质构造景观成因分析
        4.5.2 代表性地质剖面景观成因分析
        4.5.3 代表性地貌景观成因分析
        4.5.4 代表性水体景观成因分析
        4.5.5 代表性古生物景观成因分析
第5章 大巴山中西段地质景观资源开发与保护
    5.1 地质景观资源特征
    5.2 地质景观资源评价
        5.2.1 定性评价
        5.2.2 定量评价
    5.3 地质景观资源开发现状及问题
        5.3.1 开发现状
        5.3.2 开发问题
    5.4 地质景观开发模式及方向
        5.4.1 开发模式
        5.4.2 开发方向
    5.5 地质景观资源保护
        5.5.1 不良地质现象分析
        5.5.2 地质景观资源人为影响因素分析
        5.5.3 建议规划建设“大巴山国家公园”
        5.5.4 地质景观资源保护建议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7)南京国民政府社会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学术史综述
    三、指导理论与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思路与结构
    五、难点与创新点
    六、概念界定
第一章 南京国民政府社会调查的活跃
    第一节 活跃的数量表现:一个统计分析
        一、调查的总量
        二、调查的区域分布
        三、调查的内容分布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社会调查的基本特点
        一、社会需求是政府社会调查勃兴的直接动因
        二、政府社会调查与社会行政、社会改良关系密切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社会调查的主要类型与方法
        一、社会调查的类型划分
        二、社会调查的方式方法探讨
    第四节 政府社会调查存在的问题及其示范作用
        一、社会调查问题分析
        二、社会调查的示范作用分析
    第五节 社会调查与政府政策制定之间的关系
        一、有效社会调查与政府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之间具有“正相关性”
        二、社会调查与政府政策制定之间具有“因果不对称性”
第二章 国防设计委员会—资源委员会社会调查与南京国民政府经济建设关系探究
    第一节 国防设计委员会—资源委员会社会调查工作总体状况
        一、实施资源调查的原因
        二、国防设计委员会时期社会调查工作状况
        三、资源委员会时期社会调查工作状况
        四、国防设计委员会—资源委员会社会调查的特点以及不足
        五、国防设计委员会—资源委员会社会调查之于经济建设的价值
    第二节 国防设计委员会—资源委员会全国性调查模式探究—以1932年中国工业调查为例
        一、工业调查的背景、必要性以及过程分析
        二、工业调查的结论分析
        三、工业调查之问题分析
    第三节 国防设计委员会—资源委员会地方性调查模式探究—以句容县人口农业总调查为例
        一、调查背景
        二、调查的方式方法探讨
        三、调查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四、调查的影响
第三章 地质调查所地质调查与南京国民政府工矿业发展关系探究
    第一节 地质调查所地质调查总体状况
        一、地质调查的统计分析
        二、地质调查的基本特点
        三、地质调查付出的巨大代价
    第二节 翁文灏与中国近代地质调查
        一、翁文灏钟情地质调查的原因
        二、翁文灏地质调查的成就
        三、对翁文灏地质调查的评价
    第三节 丁文江与中国近代地质调查
        一、丁文江地质调查的成就
        二、丁文江地质调查对于科学发展的重大贡献
        三、丁文江地质调查的特点
        四、丁文江工作态度以及工作方法探讨
    第四节 南京政府启用丁文江、翁文灏的原因分析
        一、思想渊源
        二、知识分子自身的尝试
        三、政府自身的需要
第四章 地方政府社会调查模式之考察:以山东省政府社会调查为例
    第一节 山东省政府社会调查的总体状况
        一、社会调查的总量:一个统计分析
        二、社会调查的类型及方式
        三、社会调查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以邹平实验县户口调查为例窥探政府调查方法
        一、调查缘起
        二、调查的主要特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分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研究 ——以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1.2 研究思路、内容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思路
    1.2.2 技术路线
    1.2.3 研究内容
    1.2.4 研究方法
1.3 研究的创新性成果 第二章 相关研究进展及理论基础
2.1 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进程
    2.1.1 国际保护进程
    2.1.2 国内保护进程
2.2 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相关研究进展
    2.2.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2.2.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2.3.1 经典理论
    2.3.2 新兴理论
2.4 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的原则 第三章 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类型与特征
3.1 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特点
3.2 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类型
    3.2.1 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分类方法
    3.2.2 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类型
3.3 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赋存特征
    3.3.1 资源丰富,种类繁多
    3.3.2 等级优越,保护开发价值高
    3.3.3 区域分异特征明显
3.4 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空间格局
    3.4.1 阿尔泰地质遗迹带
    3.4.2 准噶尔地质遗迹带
    3.4.3 天山地质遗迹带
    3.4.4 塔里木地质遗迹带
    3.4.5 昆仑-阿尔金地质遗迹带 第四章 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的优化模式构建
4.1 保护与开发模式现状诊断
    4.1.1 保护开发的现有模式
    4.1.2 存在的问题
4.2 管理模式现状诊断
4.3 保护开发的动力机制
    4.3.1 外部推动机制
    4.3.2 内部驱动机制
    4.3.3 支持机制
4.4 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优化模式的构建
    4.4.1 基于保护视角的开发模式优化
    4.4.2 基于利益共享的管理模式优化
    4.4.3 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双翼”优化模式 第五章 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的战略和思路
5.1 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的战略
    5.1.1 旅游产品创新战略
    5.1.2 品牌战略
    5.1.3 产业化发展战略
5.2 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的思路
    5.2.1 完善地质旅游产品谱系,打造旅游品牌
    5.2.2 区域之间旅游协作,利益共享
    5.2.3 完善地质旅游产业发展机制
    5.2.4 加强旅游线路和旅游通道建设
    5.2.5 建立人力资源保障机制 第六章 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保护开发典例研究
6.1 研究区概况
    6.1.1 自然地理
    6.1.2 社会经济
    6.1.3 历史沿革
    6.1.4 区位条件
6.2 研究区地质遗迹成因
6.3 研究区昂谱(RMP)分析之资源(R性)分析
    6.3.1 园区景观资源概述
    6.3.2 园区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分布
    6.3.3 资源特色分析
    6.3.4 园区主要地质遗迹景观定性评价
    6.3.5 园区主要地质遗迹景观定量评价
6.4 研究区昂谱(RMP)分析之市场(M性)分析
    6.4.1 旅游市场需求分析
    6.4.2 旅游市场供给分析
6.5 研究区昂谱(RMP)分析之产品(P性)分析
6.6 地质公园开发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6.7 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的保护开发
    6.7.1 保护开发的主题
    6.7.2 保护开发的理念
    6.7.3 保护开发的目标
    6.7.4 保护开发的思路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环境地质调查工作发展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2 概述
    2.1 环境地质学的由来及发展
        2.1.1 环境地质学理论研究概况
        2.1.2 环境地质学的概念及与地质环境的区别
        2.1.3 环境地质学与有关科学的关系
        2.1.4 环境地质学的兴起与发展
    2.2 环境地质调查及编图简介
        2.2.1 环境地质调查的定义及主要任务
        2.2.2 环境地质调查工作的分类
        2.2.3 环境地质图的特点及主要反映内容
3 国外环境地质调查工作发展概况
    3.1 国外环境地质调查工作的分期及划分依据
        3.1.1 初始阶段(1963~1983 年)
        3.1.2 推广发展阶段(1984~1994)
        3.1.3 全面发展阶段(1995 至今)
    3.2 国外环境地质调查工作近期的主要进展
        3.2.1 区域性环境地质调查和评价
        3.2.2 地下水质评价与水资源管理
        3.2.3 综合性灾害调查研究
        3.2.4 城市综合地质填图与废物处理调查评价
        3.2.5 矿山地区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
        3.2.6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
    3.3 国外环境地质调查技术方法的应用与发展
4 国内环境地质调查工作发展概况
    4.1 我国环境地质调查工作的分期研究及划分依据
        4.1.1 初始与动乱阶段(1952~1972)
        4.1.2 振兴开拓阶段(1973~1986)
        4.1.3 全面发展阶段(1987~1997)
        4.1.4 繁荣阶段(1998 至今)
    4.2 我国环境地质调查工作近期的主要进展
        4.2.1 区域环境地质调查研究
        4.2.2 城市环境地质调查研究
        4.2.3 地方病与水土污染调查研究
        4.2.4 重大工程建设地质灾害调查研究
        4.2.5 矿山环境地质调查研究
        4.2.6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研究
    4.3 我国环境地质调查技术方法的应用与发展
        4.3.1 我国环境地质调查理论方法的产生与演变
        4.3.2 主要技术方法在环境地质调查中的应用与发展
5 国内外发展概况对比及差异性分析
    5.1 国内外发展概况的对比
        5.1.1 国内外环境地质调查组织机构的对比
        5.1.2 国内外环境地质调查内容及成果的对比
        5.1.3 国内外环境地质调查技术的对比
    5.2 国内与国外发展概况的差异性分析
        5.2.1 国家性质及任务对环境地质调查工作的影响
        5.2.2 调查机构职能设置对环境地质调查工作的影响
        5.2.3 科学技术应用对环境地质调查工作的影响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丽江市地质环境脆弱性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地质环境问题及其研究进展
        1.1.1 地质环境与人-地质环境系统
        1.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3 研究区地质环境研究状况
        1.1.4 研究进展综述
    1.2 论文选题
    1.3 研究区概况
    1.4 论文研究框架设计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论文完成的支撑条件
    1.6 论文研究成果创新之处
2 丽江市基础地质环境
    2.1 区域大地构造及演化
    2.2 地质构造
    2.3 地层岩性
    2.4 遥感地质信息
        2.4.1 遥感地质影像单元划分
        2.4.2 研究区遥感影像线环结构特征
    2.5 地球物理特征
        2.5.1 重力场特征
        2.5.2 航磁场特征
        2.5.3 研究区地壳结构特征
3 丽江市资源环境
    3.1 地貌
    3.2 气象
        3.2.1 气候特征
        3.2.2 降雨
        3.2.3 垂直气候带分区
    3.3 水资源
        3.3.1 地表水
        3.3.2 地下水
    3.4 土地资源
    3.5 矿产资源
    3.6 生物资源
        3.6.1 植被森林
        3.6.2 动物资源
    3.7 旅游资源
    3.8 自然保护区与地质公园
4 丽江市主要地质环境问题及效应分析
    4.1 活动断裂
        4.1.1 主要活动断裂特征
        4.1.2 活动断裂地质环境效应分析
    4.2 地震
        4.2.1 地震资料
        4.2.2 地震效应分析
        4.2.3 地震活动基本特征
    4.3 地质灾害
        4.3.1 地质灾害现状及危害
        4.3.2 研究区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
        4.3.3 地质灾害分布侍征与区划
    4.4 土壤侵蚀
        4.4.1 土壤侵蚀现状
        4.4.2 土壤侵蚀动态分析
        4.4.3 土壤侵蚀与环境效应
        4.4.4 土壤侵蚀发育特征
    4.5 地球化学背景与地方病
        4.5.1 地球化学背景
        4.5.2 地方病
    4.6 环境变迁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
        4.6.1 程海湖泊水体萎缩与水质恶化
        4.6.2 拉市海环境地质问题及效应分析
        4.6.3 玉龙雪山冰川退缩及效应分析
    4.7 人类工程活动及其效应
    4.8 环境污染
5 丽江市地质环境特征多源信息叠加分析
    5.1 丽江市地质环境多源信息特征
        5.1.1 遥感地质综合信息特征
        5.1.2 地球物理异常场综合信息特征
    5.2 丽江市地质环境特征及区域地壳稳定性分区
        5.2.1 丽江市地质环境特征
        5.2.2 丽江市区域地壳稳定性分区
    5.3 丽江市地质环境主要控制因素分析
        5.3.1 活动构造对丽江市地质环境影响
        5.3.2 地震活动对丽江市地质环境影响
        5.3.3 未来人类工程活动对丽江市地质环境影响分析
6 丽江市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
    6.1 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方法
        6.1.1 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方法选择
        6.1.2 基于GIS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方法与技术路线
    6.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2.1 地质环境脆弱性分级
        6.2.2 构建原则
        6.2.3 指标体系确定
        6.2.4 指标体系构建方法确定
        6.2.5 评价指标的选取与分级
        6.2.6 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6.3 评价模型构建
    6.4 评价单元划分
    6.5 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
        6.5.1 评价数据的提取与赋值
        6.5.2 评价因素得分值分析
        6.5.3 基于GIS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
    6.6 丽江市地质环境脆弱性分区
        6.6.1 分区原则
        6.6.2 生丽江市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分区
7 丽江市地质环境脆弱性对策
    7.1 人—地质环境关系分析
    7.2 人—地质环境可持续利用与保护模式
    7.3 地质环境可持续利用与保护区划
        7.3.1 区划原则与方法
        7.3.2 地质环境可持续利用与保护类型区划
    7.4 丽江市地质环境脆弱性对策与建议
8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与论着简况

四、西北地质调查工作特点及其发展对策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区域综合地质调查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内容、战略路径与未来对策[J]. 丁华,丁辉,张悦,廖文强,陈鑫源. 地质论评, 2021(02)
  • [2]矿山环境修复治理和开发利用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刘宏磊.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01)
  • [3]XA地质调查中心组织文化建设研究[D]. 王鑫. 长安大学, 2019(07)
  • [4]矿产资源基地综合地质调查基本问题的探讨——以新疆哈巴河铜金多金属矿集区为例[J]. 姜安定,陈贺起,韩世强,张子鸣. 地质与勘探, 2018(S1)
  • [5]大巴山中西段地质景观分类与成因研究[D]. 潘安.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6]如何提高科技期刊的发行量——以《西北地质》为例[A]. 乔玉兰. 2015年第7届科技期刊发展创新研讨会论文集, 2015
  • [7]南京国民政府社会调查研究[D]. 任伟伟. 山东大学, 2012(11)
  • [8]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研究 ——以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为例[D]. 李翠林. 新疆大学, 2011(11)
  • [9]环境地质调查工作发展史研究[D]. 孙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08)
  • [10]丽江市地质环境脆弱性及其对策研究[D]. 黄义忠. 昆明理工大学, 2010(07)

标签:;  ;  ;  ;  ;  

西北地质调查局的特点及发展对策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