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三国联合研制的龙卷风原型机结构图

欧洲三国联合研制的龙卷风原型机结构图

一、欧洲三国联合研制的“狂风”原型机结构图(论文文献综述)

周梦渊[1](2020)在《黄芪收获机振动挖掘铲的设计与实验》文中认为黄芪,又名黑皮芪、独芪等,是一种十分常见且药用价值很高的中药材。随着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推广,国内外对黄芪的需求量更是连年增长。而如今对于黄芪这类长根茎类作物的收获,采用人工收获劳动强度大、成本高。目前已有的黄芪收获机又存在作业深度不达标、作业效率低、收获品质差等问题。究其主要原因还是作业阻力过大,进而影响相关性能参数。为此,本文运用振动减阻原理,设计了一种装备在黄芪收获机前部的振动挖掘铲,通过前置挖掘铲的振动来减小机具行驶阻力,以此来提升机具的作业深度、作业效率以及作业品质。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内容如下:(1)根据振动减阻的机理可知,振动减阻的效果受到振动频率、振动幅值、机具行驶速度等参数的直接影响。本文在ANSYS/LS-DYNA软件中,使用符合修正后的摩尔-库伦准则的MAT147材料建立土壤模型,对挖掘铲的振动切削过程进行显式动力学仿真。运用正交试验法,得出了机具行驶阻力以及土壤平均变形功率对振动频率、铲尖振动幅值、机具行驶速度的响应曲面。综合考虑相关参数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将振动挖掘铲的相关振动参数设定如下:振动频率为515Hz,铲尖振动幅值为15mm,机具行驶速度为0.55m/s。(2)使用ANSYS软件在振动挖掘工况中,根据上下行程的不同,分别对三角形铲片进行受力分析,得到上下行程的最大应力和等效应变分别为192.5Mpa、191.9Mpa和0.523、0.482,且根据受力云图,发现其中部易出现疲劳损坏以及尖端易产生应力集中的缺陷。对此,选用蝼蛄前足爪趾作为仿生对象,根据提取的爪趾外形拟合曲线,对铲片中部、尖部以及侧面轮廓进行了仿生学结构优化,通过仿真结果的对比证明,优化后铲片的最大应力、形变量都有所下降,且上下行程的安全系数分别从2.2、2.2提升为2.9、3.7。(3)振动挖掘铲设计采用偏心振动机构驱动,在CATIA软件中对其中关键零件进行了三维建模。使用图解法对偏心振动机构的上下极限位置进行了分析计算,设定偏心轮偏心距为3.5mm。将振动机构模型导入ADAMS软件中,对其进行了运动学仿真,验证得出相关零件的运动轨迹及运动规律满足设计要求。(4)在约束状态下,对振动挖掘铲进行了模态分析,得出振动挖掘铲的前六阶模态固有频率及振型,其中第一阶和第二阶模态的固有频率分别为14.28Hz和23.38Hz,与前文设定的515Hz的振动频率存在共振风险,因此对挖掘铲振动频率进行微调,将其频率调整为10Hz。(5)使用对比实验法,将装备有振动挖掘铲的改进后机型与原机型进行实际的田间对比试验。从作业深度、作业效率、收获品质三个方面进行性能对比。试验得出,通过改进,机型作业深度从30.43cm提升为36.13cm,作业效率从2.3亩/h提升为2.4亩/h,收净率从94.6%提升为95.4%,损伤率从5.1%降低为2.1%,总损失率从7.3%降低为5.4%。性能参数符合设计要求且提升明显。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2](2018)在《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文中提出为了促进中国筑路机械学科的发展,从土石方机械、压实机械、路面机械、桥梁机械、隧道机械及养护机械6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筑路机械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土石方机械方面综述了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平地机技术等;压实机械方面综述了静压、轮胎、圆周振动、垂直振动、振荡压路机、冲击压路机、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等;路面机械方面综述了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沥青混凝土摊铺机、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稳定土拌和设备等;桥梁机械方面综述了架桥机、移动模架造桥机等;隧道机械方面综述了喷锚机械、盾构机等;养护机械方面综述了清扫设备、除冰融雪设备、检测设备、铣刨机、再生设备、封层车、水泥路面修补设备、喷锚机械等。该综述可为筑路机械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王涛[3](2017)在《天地往返飞行器再入预测-校正制导与姿态控制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升力式天地往返飞行器可应用于空间科学研究、军事侦察、空间物资输送等空间任务,具有快速、安全、灵活、低成本的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新一代天地往返飞行器对制导和姿控系统的鲁棒性、灵活性和自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牵引着再入制导和姿控方法不断地发展。首先,论文在航天飞机再入制导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阻力加速度剖面的预测-校正制导方法。根据飞行器再入特性,将再入过程分成两部分:初始段和滑翔段。初始段采取常值倾侧角制导,倾侧角幅值考虑误差因素的影响。进入滑翔段后,设计攻角模型和阻力加速度模型,阻力加速度模型通过对再入走廊插值得到,飞行器的横向运动采用航向误差走廊进行控制。然后基于设计的模型对三维飞行轨迹进行数值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对攻角模型、阻力加速度模型以及航向误差走廊边界进行校正。与航天飞机的制导方法相比,论文提出的制导方法可应用于大横程再入的任务,对偏差的适应能力更强。虽然基于阻力加速度剖面的制导方法便于处理过程约束,但阻力加速度与制导变量不在同一阶次,不可避免地引入剖面跟踪问题。因此,论文直接从再入制导变量出发,研究一种基于倾侧角变化律的预测-校正制导方法。在滑翔段制导中,首先借助平衡滑翔飞行条件将热流、过载、动压等约束转化为倾侧角约束。然后将倾侧角幅值设计为分段线性函数,并通过设计倾侧角翻转时机确定倾侧角符号。基于倾侧角模型对三维飞行轨迹进行数值预测,通过调节攻角使飞行器保持平衡滑翔飞行。最后基于模糊逻辑对倾侧角幅值和翻转时机进行校正。论文提出的方法可实现对纵向运动和横向运动的协同校正,因此具有较高的鲁棒性和灵活性。随着再入任务的多元化,飞行器不仅要满足一般再入问题的需求,还要满足航路点和禁飞区等路径约束。针对考虑航路点和禁飞区约束的再入问题,论文提出两种满足航路点和禁飞区约束的再入制导方法。第一种制导方法根据飞行器的状态与航路点、禁飞区的关系实时规划飞行策略,采用一次倾侧角翻转满足航路点或者禁飞区约束。采用数值法预测飞行轨迹,并基于预测轨迹实时计算航路点的位置误差以及与禁飞区中心的最短距离,然后根据计算结果校正倾侧角翻转时机。在倾侧角翻转之后,进一步通过校正倾侧角幅值抑制误差。第二种制导方法在最优参考轨迹的基础上实现再入预测-校正制导。采用高斯伪谱法离线优化出一条参考轨迹,并选取反映航路点和禁飞区的特征点。特征点将再入过程分为若干段,然后对每段过程分别设计预测-校正制导方法。飞行器机身升阻比大,飞行速度快,再入空域广,这使飞行器的姿态运动呈现出强烈的非线性、快时变性和耦合性。针对异类混合执行机构再入飞行器姿态运动系统,论文设计了一种预测控制方法。首先基于动态逆线性化运动方程推导解析的预测控制律,并采用扩张状态观测器(ESO)对不确定因素进行估计和补偿。得到控制指令之后,通过在线求解二次规划问题,得到控制指令的最优分配策略。最后采用PWPF调节器确定RCS的开关信号。论文设计的控制方法具有较强的抗干扰的能力,能够应对执行机构发生故障的情况。最后,论文基于上述研究成果设计了飞行器再入六自由度运动仿真系统,并设计几种再入任务场景对制导控制方法进行验证,仿真结果表明了该制导控制方法对再入任务变更和执行机构故障的适应性。本论文的研究有助于促进飞行器再入制导控制方法的发展,可为我国天地往返飞行器制导导航控制(GNC)系统设计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左翔[4](2017)在《地球静止轨道被动微波大气探测综合孔径载荷成像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地球静止轨道微波大气探测能够极大的增强对台风、暴雨等灾害天气的监测和预报能力,解决气象预报难题,其发展需求迫切。全球已经提出基于实孔径和综合孔径两种体制的多种辐射计候选方案,但高空间分辨率要求使载荷实现技术难度很大,此类微波载荷目前在国际上尚属空白。从射电天文学中发展过来的综合孔径阵列微波辐射成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能方案。本文针对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微波大气探测应用需求与载荷性能指标,深入研究大气亮温正演、载荷观测过程建模等关键技术,实现地球静止轨道微波观测系统模拟试验,将产生的模拟载荷观测亮温与实际观测亮温对比,评估GIMS和GeoSTAR两种载荷的成像性能,对比分析不同体制不同参数下的观测亮温数据特征与精度,第一次将GIMS非均匀采样与CLA均匀采样观测成像对比。同时考虑到实际应用中成像时间对分时扫描系统的影响,模拟真实扫描成像情况下观测亮温的变化过程,分析成像时间对GIMS载荷成像精度的影响,首次得到以下结论,在一定的成像周期内,模拟载荷观测亮温更接近于实际观测亮温变化的平均值。

潘文林[5](2016)在《一国海空力量的源泉(下)——漫谈燃气涡轮发动机和海军飞机、舰艇的密切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第一篇由民用飞机衍生而来的海军飞机民用飞机转换为军用飞机是作战飞机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除了轰炸机、战斗机、攻击机和大中型运输机外,其他军用飞机大多由民用飞机衍生而来。在形形色色的以遂行海上任务为主的飞机中,同样不乏民转军的例子。民转军的意义有利于快速形成作战能力,并降低飞机的采购成本。民用飞机已经多年使用,可靠性高,在改装时无需再做安全性测试。另外,很多民用飞机拥有气密舱,在改装

刘一鸣[6](2015)在《国家利益视域下的苏联对华军事技术转移研究(1949-1960)》文中研究指明军事技术与国家利益有着紧密的联系,其转移过程正是国家利益的交换过程。在当代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处理中国对外军事技术交流中的利益得失,可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因此研究苏联对华军事技术转移的历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从国家利益视域下对苏联对华军事技术转移进行研究,能够拓展中国军事技术转移史的研究视野,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本文从国家利益视角研究1949-1960年间苏联对华军事技术转移的历史,旨在揭示军事技术转移过程中国家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利益与安全利益之间的矛盾,探索当代中国进行军事技术转移的有效途径。本文运用比较分析法、档案文献法和案例分析法,从安全利益、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三个维度剖析了苏联对华军事技术转移过程中的利益博弈。在对比中苏双方利益得失的基础上,总结出苏联对华军事技术转移的特点和影响。最后,本文提出在军事技术转移过程中,应遵循相向而行、有效沟通和博采众长三点原则,实现国家利益的双赢。

李建明[7](2011)在《军事技术创新风险论》文中认为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军事技术创新”的概念,此后该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风险性是军事技术创新的一个显着特征,论文由此切入,透过哲学视角,审视军事技术创新风险问题。首先讨论了军事技术创新风险的内涵,考察了军事技术创新风险的定义,军事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风险分布状况以及军事技术创新风险与民用技术创新风险之间的区别。通过对军事技术创新风险演变的探讨,将军事技术创新风险的发展历史分为四个时期,依次是孕育时期、萌芽时期、显现时期和突显时期,并对各个时期军事技术的地位、军事技术创新的特点以及军事技术创新风险的状况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对军事技术创新风险进行了分类研究,将其分为技术风险(性能风险、费用风险和进度风险)、军事风险(战略风险和战术风险)和社会风险(伦理风险、经济风险和政治风险)三大类,并结合具体案例对每一类风险要素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从认识上的局限、军事上的对抗、利益上的博弈和经济上的约束等四个方面出发,分析了军事技术创新风险的原因。最后提出了规避军事技术创新风险的原则和途径。

杨乔木[8](2011)在《远大航空工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远大航空工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远大航工)作为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研制重要生产基地,经历了近60年的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航空工业的发展,为航空发动机产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但是由于国外航空发动机企业的垄断,国内市场不断有新的进入者,未来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为了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必须认真地研究航空发动机产业的发展战略及实施对策。本文运用PEST分析方法研究了远大航工的外部战略环境、市场需求和产业结构,建立了“五力模型”,对国内的行业竞争结构进行了分析,还选择了国际和国内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了对比,同时,对远大航工的战略资源能力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综合了中小发动机基地已有的基础,结合行业现状明确了远大航工的核心能力,并运用SWOT分析方法,综合企业外部环境分析和内部条件分析,深入分析了远大航工的战略能力基础,为制定战略提供了思路和依据,提出了到2020年的战略构想:五年打基础、十年超百亿,力争成为世界一流的中小型航空发动机供应商。最后围绕战略目标建立相应的战略实施措施和控制手段,以保证企业战略管理的顺利执行,并保持与企业环境的变化相适应。

时雨[9](2010)在《从RM-8到RM-12 瑞典的美系血统发动机简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N在94期《RM-8的诞生》中扼要地叙述了瑞典RM-8发动机的来龙去脉,Saab-37的发动机历程就这样画上了句号。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F-15、F-16、MIRAGE-2000、狂风战斗机以及Su-27&Mig-29等三代战斗机的先后服役,Saab-37的性能也相形见绌,新一代战斗机的研制也随之被提上议事日程。

李堃[10](2010)在《动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研究》文中认为动态结构健康监测能够对分布式、非线性、强耦合、多变量和时变性的复杂结构进行有效监测和评估,尤其对冲击、振动引起的损伤进行监测,使损伤积累尚未达到威胁结构安全之前就能够被检测出来,从而对损伤结构给予及时修复,保证结构安全运行。动态结构健康监测为结构损伤提供了一种预警机制,延长了结构的生命周期。本文主要对动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设计了可变体机翼的动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利用光纤Bragg光栅实现动态信号进行监测,提出了一种基于光纤环镜边缘滤波的光纤Bragg光栅的高速解调系统。解调系统具有结构简单、频率高和动态范围宽等优点,实现了结构的振动信号的监测。(2)研制了一种实用型光纤Bragg光栅加速度传感器,可以将之应用在大型结构(如桥梁、建筑物等)的高频动态结构健康监测中。对光纤光栅加速度传感器结构进行了改进,解决了高频光纤光栅加速度传感器中光纤光栅的粘贴问题。通过力学分析软件对结构建模优化、分析,改进后的结构对加速度传感的频响影响较小。实验验证该结构具有较好的加速度传感特性和较高的加速度频响特性。(3)设计了结构损伤判位系统。系统基于解调仪SI425实现碳纤维板的损伤位置的判断与显示。采用TCPIP作为信号通信的协议,matlab神经网络库进行数据的处理,运用COM技术实现matlab与VC++的互通信。

二、欧洲三国联合研制的“狂风”原型机结构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欧洲三国联合研制的“狂风”原型机结构图(论文提纲范文)

(1)黄芪收获机振动挖掘铲的设计与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国内外根茎类作物收获机械的发展现状
        1.2.2 国内外对振动减阻原理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振动挖掘铲的振动参数设计
    2.1 收获机基础工作参数的确定
        2.1.1 黄芪种植收获的要求
        2.1.2 作业幅宽
        2.1.3 作业行驶速度
        2.1.4 铲面倾角
    2.2 振动参数的多因素仿真试验
        2.2.1 仿真模型及边界条件
        2.2.2 仿真数据的处理
        2.2.3 正交仿真试验的设计
        2.2.4 线性回归分析
        2.2.5 各因素影响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振动挖掘装置铲片的结构优化
    3.1 振动挖掘装置铲片的有限元仿真
        3.1.1 仿真模型及边界条件
        3.1.2 仿真结果分析
    3.2 振动挖掘装置铲片的仿生学结构优化
        3.2.1 蝼蛄前足爪趾的仿生学分析
        3.2.2 铲片结构的仿生学优化
        3.2.3 优化前后铲片的有限元仿真结果对比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振动挖掘铲的运动学设计和模态分析
    4.1 挖掘铲振动机构设计
        4.1.1 振动挖掘铲的工作原理
        4.1.2 偏心振动机构的设计
        4.1.3 振动挖掘铲的运动学仿真
    4.2 振动挖掘铲的模态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黄芪收获机的田间试验
    5.1 试验目的
    5.2 试验条件
    5.3 试验方法
        5.3.1 作业深度测量
        5.3.2 作业效率测定
        5.3.3 收获品质参数的测定
    5.4 试验结果及分析
        5.4.1 作业深度的测量结果及分析
        5.4.2 作业效率的测定结果及分析
        5.4.3 收获品质参数的测定结果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0引言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1 土石方机械
    1.1 推土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肖茹硕士生, 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统稿)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1 国外研究现状
        1.1.1. 2 中国研究现状
        1.1.2 研究的热点问题
        1.1.3 存在的问题
        1.1.4 研究发展趋势
    1.2 挖掘机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团队、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提供初稿;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统稿)
        1.2.1 挖掘机节能技术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刘昌盛博士、郝鹏博士, 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 中南大学胡鹏博士生、林贵堃硕士生提供初稿)
        1.2.1. 1 传统挖掘机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1.2.1. 2 新能源技术
        1.2.1. 3 混合动力技术
        1.2.2 挖掘机智能化与信息化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胡鹏、周烜亦博士生、李志勇、范诗萌硕士生提供初稿)
        1.2.2. 1 挖掘机辅助作业技术
        1.2.2. 2 挖掘机故障诊断技术
        1.2.2. 3 挖掘机智能施工技术
        1.2.2. 4 挖掘机远程监控技术
        1.2.2. 5 问题与展望
        1.2.3 挖掘机轻量化与可靠性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王德军副总工艺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1.2.3. 1 挖掘机轻量化研究
        1.2.3. 2 挖掘机疲劳可靠性研究
        1.2.3.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1.2.4 挖掘机振动与噪声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1.2.4. 1 挖掘机振动噪声分类与产生机理
        1.2.4. 2 挖掘机振动噪声信号识别现状和发展趋势
        1.2.4. 3 挖掘机减振降噪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1.2.4. 4 挖掘机振动噪声存在问题与展望
    1.3 装载机 (吉林大学秦四成教授, 博士生遇超、许堂虹提供初稿)
        1.3.1 装载机冷却系统散热技术研究
        1.3.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2 研究发展趋势
        1.3.2 鱼和熊掌兼得的HVT
        1.3.2. 1 技术原理及结构特点
        1.3.2. 2 技术优点
        1.3.2. 3 国外研究现状
        1.3.2. 4 中国研究现状
        1.3.2. 5 发展趋势
        1.3.2. 6 展望
    1.4 平地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赵睿英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1.4.1 平地机销售情况与核心技术构架
        1.4.2 国外平地机研究现状
        1.4.2. 1 高效的动力传动技术
        1.4.2. 2 变功率节能技术
        1.4.2. 3 先进的工作装置电液控制技术
        1.4.2. 4 操作方式与操作环境的人性化
        1.4.2. 5 转盘回转驱动装置过载保护技术
        1.4.2. 6 控制系统与作业过程智能化
        1.4.2. 7 其他技术
        1.4.3 中国平地机研究现状
        1.4.4 存在问题
        1.4.5 展望
2压实机械
    2.1 静压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2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2.2 轮胎压路机 (黑龙江工程学院王强副教授提供初稿)
        2.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 热点研究方向
        2.2.3 存在的问题
        2.2.4 研究发展趋势
    2.3 圆周振动技术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1 双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2.3.1. 2 单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2.3.2 热点问题
        2.3.3 存在问题
        2.3.4 发展趋势
    2.4 垂直振动压路机 (合肥永安绿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宋皓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2.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4.2 存在的问题
        2.4.3 热点研究方向
        2.4.4 研究发展趋势
    2.5 振动压路机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杂志社万汉驰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5.1. 1 国外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2.5.1. 2 中国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2.5.1. 3 特种振动压实技术与产品的发展
        2.5.2 热点研究方向
        2.5.2. 1 控制技术
        2.5.2. 2 人机工程与环保技术
        2.5.2. 3 特殊工作装置
        2.5.2. 4 振动力调节技术
        2.5.2. 4. 1 与振动频率相关的调节技术
        2.5.2. 4. 2 与振幅相关的调节技术
        2.5.2. 4. 3 与振动力方向相关的调节技术
        2.5.2. 5 激振机构优化设计
        2.5.2. 5. 1 无冲击激振器
        2.5.2. 5. 2 大偏心矩活动偏心块设计
        2.5.2. 5. 3 偏心块形状优化
        2.5.3 存在问题
        2.5.3. 1 关于名义振幅的概念
        2.5.3. 2 关于振动参数的设计与标注问题
        2.5.3. 3 振幅均匀性技术
        2.5.3. 4 起、停振特性优化技术
        2.5.4 研究发展方向
    2.6 冲击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6.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6.2 研究热点
        2.6.3 主要问题
        2.6.4 发展趋势
    2.7 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 (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 长安大学刘洪海教授、贾洁博士生, 国机重工 (洛阳) 建筑机械有限公司韩长太副总经理提供初稿;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统稿)
        2.7.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7.2 热点研究方向
        2.7.3 存在的问题
        2.7.4 研究发展趋势
3路面机械
    3.1 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谢立扬高级工程师、张晨光博士生、赵利军副教授提供初稿)
        3.1.1 国内外能耗研究现状
        3.1.1. 1 烘干筒
        3.1.1. 2 搅拌缸
        3.1.1. 3 沥青混合料生产工艺与管理
        3.1.2 国内外环保研究现状
        3.1.2. 1 环保的宏观管理
        3.1.2. 2 沥青烟
        3.1.2. 3 排放因子
        3.1.3 存在的问题
        3.1.4 未来研究趋势
    3.2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周小浩硕士生提供初稿)
        3.2.1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近几年销售情况
        3.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2.2. 1 国外沥青混凝土摊铺机发展现状
        3.2.2. 2 中国沥青混凝土摊铺机的发展现状
        3.2.2. 3 国内外行驶驱动控制技术
        3.2.2. 4 国内外智能化技术
        3.2.2. 5 国内外自动找平技术
        3.2.2. 6 振捣系统的研究
        3.2.2. 7 国内外熨平板的研究
        3.2.2. 8 国内外其他技术的研究
        3.2.3 存在的问题
        3.2.4 研究的热点方向
        3.2.5 发展趋势与展望
    3.3 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冯忠绪教授、赵凯音博士生提供初稿;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统稿)
        3.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3.3.1. 1 搅拌机
        3.3.1. 2 振动搅拌技术
        3.3.1. 3 搅拌工艺
        3.3.1. 4 搅拌过程监控技术
        3.3.2 存在问题
        3.3.3 总结与展望
    3.4 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3.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3.4.1. 1 作业机理
        3.4.1. 2 设计计算
        3.4.1. 3 控制系统
        3.4.1. 4 施工技术
        3.4.2 热点研究方向
        3.4.3 存在的问题
        3.4.4 研究发展趋势[466]
    3.5 稳定土厂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李雅洁研究生提供初稿)
        3.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3.5.1. 1 连续式搅拌机与搅拌工艺
        3.5.1. 2 振动搅拌技术
        3.5.2 存在问题
        3.5.3 总结与展望
4桥梁机械
    4.1 架桥机 (石家庄铁道大学邢海军教授提供初稿)
        4.1.1 公路架桥机的分类及结构组成
        4.1.2 架桥机主要生产厂家及其典型产品
        4.1.2. 1 郑州大方桥梁机械有限公司
        4.1.2. 2 邯郸中铁桥梁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4.1.2. 3 郑州市华中建机有限公司
        4.1.2. 4 徐州徐工铁路装备有限公司
        4.1.3 大吨位公路架桥机
        4.1.3. 1 LGB1600型导梁式架桥机
        4.1.3. 2 TLJ1700步履式架桥机
        4.1.3. 3 架桥机的规范与标准
        4.1.4 发展趋势
        4.1.4. 1 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
        4.1.4. 2 智能安全监测系统的应用
        4.1.4. 3 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
    4.2 移动模架造桥机 (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陈一馨讲师, 山东恒堃机械有限公司秘嘉川工程师、王龙奉工程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统稿)
        4.2.1 移动模架造桥机简介
        4.2.1. 1 移动模架造桥机的分类及特点
        4.2.1. 2 移动模架主要构造及其功能
        4.2.1. 3 移动模架系统的施工原理与工艺流程
        4.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4.2.2. 1 国外研究状况
        4.2.2. 2 国内研究状况
        4.2.3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及存在的问题
        4.2.3. 1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
        4.2.3. 2 中国移动模架存在的问题
        4.2.4 研究发展的趋势
5隧道机械
    5.1 喷锚机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谷立臣教授、孙昱博士生提供初稿)
        5.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1.1. 1 混凝土喷射机
        5.1.1. 2 锚杆钻机
        5.1.2 存在的问题
        5.1.3 热点及研究发展方向
    5.2 盾构机 (中南大学易念恩实验师, 长安大学叶飞教授, 中南大学王树英副教授、夏毅敏教授提供初稿)
        5.2.1 盾构机类型
        5.2.1.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5.2.1. 2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热点
        5.2.1. 3 研究发展趋势
        5.2.2 盾构刀盘
        5.2.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2. 2 热点研究方向
        5.2.2. 3 存在的问题
        5.2.2. 4 研究发展趋势
        5.2.3 盾构刀具
        5.2.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3. 2 热点研究方向
        5.2.3. 3 存在的问题
        5.2.3. 4 研究发展趋势
        5.2.4 盾构出渣系统
        5.2.4. 1 螺旋输送机
        5.2.4. 2 泥浆输送管路
        5.2.5 盾构渣土改良系统
        5.2.5.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5.2.5. 2 存在问题与研究热点
        5.2.5. 3 研究发展趋势
        5.2.6 壁后注浆系统
        5.2.6.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5.2.6. 2 研究热点方向
        5.2.6. 3 存在的问题
        5.2.6. 4 研究发展趋势
        5.2.7 盾构检测系统
        5.2.7.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7. 2 热点研究方向
        5.2.7. 3 存在的问题
        5.2.7. 4 研究发展趋势
        5.2.8 盾构推进系统
        5.2.8.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8. 2 热点研究方向
        5.2.8. 3 存在的问题
        5.2.8. 4 研究发展趋势
        5.2.9 盾构驱动系统
        5.2.9.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9. 2 热点研究方向
        5.2.9. 3 存在的问题
        5.2.9. 4 研究发展趋势
6养护机械
    6.1 清扫设备 (长安大学宋永刚教授提供初稿)
        6.1.1 国外研究现状
        6.1.2 热点研究方向
        6.1.2. 1 单发动机清扫车
        6.1.2. 2 纯电动清扫车
        6.1.2. 3 改善人机界面向智能化过渡
        6.1.3 存在的问题
        6.1.3. 1 整车能源效率偏低
        6.1.3. 2 作业效率低
        6.1.3. 3 除尘效率低
        6.1.3. 4 静音水平低
        6.1.4 研究发展趋势
        6.1.4. 1 节能环保
        6.1.4. 2 提高作业性能及效率
        6.1.4. 3 提高自动化程度及路况适应性
    6.2 除冰融雪设备 (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统稿)
        6.2.1 国内外除冰融雪设备研究现状
        6.2.1. 1 融雪剂撒布机
        6.2.1. 2 热力法除冰融雪机械
        6.2.1. 3 机械法除冰融雪机械
        6.2.1. 4 国外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6.2.1. 5 中国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6.2.2 中国除冰融雪机械存在的问题
        6.2.3 除冰融雪机械发展趋势
    6.3 检测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张军讲师提供初稿)
        6.3.1 路面表面性能检测设备
        6.3.1. 1 国外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6.3.1. 2 中国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6.3.2 路面内部品质的检测设备
        6.3.2. 1 新建路面质量评价设备
        6.3.2. 2 砼路面隐性病害检测设备
        6.3.2. 3 沥青路面隐性缺陷的检测设备
        6.3.3 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6.4 铣刨机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6.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4.1. 1 铣削转子动力学研究
        6.4.1. 2 铣削转子刀具排列优化及刀具可靠性研究
        6.4.1. 3 铣刨机整机参数匹配研究
        6.4.1. 4 铣刨机转子驱动系统研究
        6.4.1. 5 铣刨机行走驱动系统研究
        6.4.1. 6 铣刨机控制系统研究
        6.4.1. 7 铣刨机路面工程应用研究
        6.4.2 热点研究方向
        6.4.3 存在的问题
        6.4.4 研究发展趋势
        6.4.4. 1 整机技术
        6.4.4. 2 动力技术
        6.4.4. 3 传动技术
        6.4.4. 4 控制与信息技术
        6.4.4. 5 智能化技术
        6.4.4. 6 环保技术
        6.4.4. 7 人机工程技术
    6.5 再生设备 (长安大学顾海荣、马登成副教授提供初稿;顾海荣副教授统稿)
        6.5.1 厂拌热再生设备
        6.5.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5.1. 2 热点研究方向
        6.5.1. 3 存在的问题
        6.5.1. 4 研究发展趋势
        6.5.2 就地热再生设备
        6.5.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5.2. 2 热点研究方向
        6.5.2. 3 存在的问题
        6.5.2. 4 研究发展趋势
        6.5.3 冷再生设备
        6.5.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5.3. 2 热点研究方向
    6.6 封层车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杨光兴硕士生提供初稿)
        6.6.1 前言
        6.6.2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与设备
        6.6.2. 1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简介
        6.6.2. 2 国外研究现状
        6.6.2. 3 中国研究现状
        6.6.2. 4 研究方向
        6.6.2. 5 存在的问题
        6.6.3 稀浆封层技术与设备
        6.6.3. 1 稀浆封层技术简介
        6.6.3. 2 国外研究现状
        6.6.3. 3 中国发展现状
        6.6.3. 4 热点研究方向
        6.6.3. 5 存在的问题
        6.6.4 雾封层技术与设备
        6.6.4. 1 雾封层技术简介
        6.6.4. 2 国外发展现状
        6.6.4. 3 中国发展现状
        6.6.4. 4 热点研究方向
        6.6.4. 5 存在的问题
        6.6.5 研究发展趋势
    6.7 水泥路面修补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窦建明博士生提供初稿)
        6.7.1 技术简介
        6.7.1. 1 施工技术
        6.7.1. 2 施工机械
        6.7.1. 3 共振破碎机工作原理
        6.7.2 共振破碎机研究现状
        6.7.2. 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6.7.2. 2 中国研究发展现状
        6.7.3 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6.7.3. 1 研究热点
        6.7.3. 2 发展趋势
7 结语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3)天地往返飞行器再入预测-校正制导与姿态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天地往返飞行器研究进展
        1.2.1 航天飞机(Space Shuttle)
        1.2.2 轨道试验飞行器(X-37B)
        1.2.3 过渡性试验飞行器(IXV)
    1.3 相关技术研究进展
        1.3.1 再入制导技术
        1.3.2 姿态控制技术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阻力加速度剖面的预测-校正制导方法
    2.1 飞行器再入运动模型
        2.1.1 再入三自由度运动方程
        2.1.2 换极坐标系中的运动方程
    2.2 飞行约束条件
        2.2.1 飞行器再入走廊
        2.2.2 控制量约束与终端约束
    2.3 初始段制导方法
    2.4 滑翔段制导方法
        2.4.1 飞行轨迹预测
        2.4.2 制导指令校正
    2.5 仿真分析
        2.5.1 标称条件下的仿真分析
        2.5.2 蒙特卡洛打靶仿真分析
    2.6 小结
第三章 基于倾侧角变化律的预测-校正制导方法
    3.1 飞行约束条件的转换
        3.1.1 倾侧角约束边界
        3.1.2 平衡滑翔飞行特性分析
    3.2 飞行轨迹预测
        3.2.1 倾侧角变化律设计
        3.2.2 平衡滑翔飞行保持
        3.2.3 气动参数辨识
    3.3 制导指令校正
        3.3.1 模糊控制器
        3.3.2 纵向制导指令校正
        3.3.3 横向制导指令校正
    3.4 仿真分析
        3.4.1 标称条件下的仿真分析
        3.4.2 蒙特卡洛打靶仿真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考虑航路点和禁飞区约束的预测-校正制导方法
    4.1 航路点和禁飞区约束
    4.2 多路径约束下的预测-校正制导方法
        4.2.1 飞行轨迹预测
        4.2.2 制导指令校正
        4.2.3 仿真分析
    4.3 基于最优参考轨迹的预测-校正制导方法
        4.3.1 轨迹优化及特征点选取
        4.3.2 分段预测-校正制导方法
        4.3.3 仿真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混合执行机构飞行器姿态预测控制方法
    5.1 飞行器姿态运动模型
    5.2 基于ESO的预测控制方法
        5.2.1 扩张状态观测器
        5.2.2 姿态控制律
        5.2.3 稳定性证明
    5.3 基于PWPF调节器的控制分配方法
        5.3.1 气动舵和RCS的控制分配
        5.3.2 RCS开关机状态求解
    5.4 仿真分析
        5.4.1 姿态控制器仿真分析
        5.4.2 控制分配方法仿真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飞行器再入六自由度运动仿真分析
    6.1 飞行器六自由度运动仿真系统设计
    6.2 飞行器六自由度运动仿真分析
        6.2.1 常规任务仿真分析
        6.2.2 着陆场变更任务仿真分析
        6.2.3 执行机构故障任务仿真分析
        6.2.4 蒙特卡洛打靶仿真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成果及主要创新点
        7.1.1 论文研究成果
        7.1.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A 再入六自由度运动模型
附录 B 飞行器相关参数

(4)地球静止轨道被动微波大气探测综合孔径载荷成像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2 地球静止轨道综合孔径辐射计大气探测方案
    2.1 综合孔径辐射计辐射测量基本原理
    2.2 综合孔径辐射计阵列空间采样方案
    2.3 综合孔径辐射计关键性能指标
    2.4 综合孔径辐射计大气探测仿真方案
    2.5 本章小结
3 均匀采样阵列成像仿真
    3.1 GeoSTAR载荷观测仿真
    3.2 CLA等效阵列仿真
    3.3 本章小结
4 非均匀采样阵列成像仿真
    4.1 GIMS-II载荷参数
    4.2 伪极网格反演算法
    4.3 伪极网格反演算法成像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动态场景对分时旋转综合孔径阵列大气探测影响分析
    5.1 仿真场景 1
    5.2 仿真场景 2
    5.3 仿真场景 3
    5.4 本章小结
6 各综合孔径微波载荷成像性能对比
    6.1 不同阵列综合孔径辐射计载荷成像性能对比
    6.2 GIMS动态场景对观测精度的影响分析
7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国家利益视域下的苏联对华军事技术转移研究(1949-196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第二章 国家利益与国际军事技术转移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国家利益
        2.1.2 军事技术转移
    2.2 国家利益是国际军事技术转移的驱动力
        2.2.1 安全利益刺激
        2.2.2 政治利益吸引
        2.2.3 经济利益驱使
第三章 安全利益视域下的苏联对华军事技术转移
    3.1 安全利益的交织
        3.1.1 中国维护新生政权的安全需求
        3.1.2 苏联的远东战略布局
    3.2 苏联对华空军和海军的援建
        3.2.1 苏联对华空军的援建
        3.2.2 苏联对华海军的援建
    3.3 维护国家安全的海空力量
        3.3.1 空军力量跨越式发展
        3.3.2 海军建设初见成效
第四章 政治利益视域下的苏联对华军事技术转移
    4.1 政治利益的契合
        4.1.1 中国“一边倒”战略的选择
        4.1.2 赫鲁晓夫的政治诉求
    4.2 苏联对华尖端武器的技术转移
        4.2.1 核武器技术的转移
        4.2.2 导弹技术的转移
    4.3 同盟破裂后的自力更生
        4.3.1 核武器研制的自主突破
        4.3.2 导弹研制的自主突破
第五章 经济利益视域下的苏联对华军事技术转移
    5.1 经济利益的发展需求
        5.1.1 中国经济建设的需要
        5.1.2 苏联经济利益的权衡
    5.2 苏联对华军事技术转移中的经济往来
        5.2.1 军事供货的贷款
        5.2.2 军事专家的报酬
        5.2.3 军事留学生的学费
    5.3 经济发展上的彼此支持
        5.3.1 中国经济的恢复
        5.3.2 苏联经济的发展
第六章 博弈与得失:苏联对华军事技术转移的特点、影响及启示
    6.1 苏联对华军事技术转移的特点
        6.1.1 援助性的有偿技术转移活动
        6.1.2 综合性的全要素技术转移活动
        6.1.3 谨慎权衡的国家利益实现手段
    6.2 苏联对华军事技术转移的影响
        6.2.1 苏联对华军事技术转移的作用
        6.2.2 中苏军事技术关系破裂对国家利益的影响
    6.3 苏联对华军事技术转移的启示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7)军事技术创新风险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方法和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军事技术创新风险的内涵
    2.1 军事技术创新风险的定义
        2.1.1 军事技术
        2.1.2 技术创新
        2.1.3 技术创新风险
        2.1.4 军事技术创新风险
    2.2 军事技术创新过程及风险的分布
        2.2.1 决策阶段的风险
        2.2.2 研制阶段的风险
        2.2.3 实用化阶段的风险
    2.3 军事技术创新风险与民用技术创新风险的区别
        2.3.1 风险来源不同
        2.3.2 风险表现不同
        2.3.3 风险后果不同
第三章 军事技术创新风险的演变
    3.1 军事技术创新风险的孕育时期(有战争起—16 世纪初)
        3.1.1 军事技术的地位
        3.1.2 军事技术创新的特点
        3.1.3 军事技术创新风险的状况
    3.2 军事技术创新风险的萌芽时期(16 世纪初—20 世纪初)
        3.2.1 军事技术的地位
        3.2.2 军事技术创新的特点
        3.2.3 军事技术创新风险的状况
    3.3 军事技术创新风险的显现时期(20 世纪初—二战结束)
        3.3.1 军事技术的地位
        3.3.2 军事技术创新的特点
        3.3.3 军事技术创新风险的状况
    3.4 军事技术创新风险的突显时期(二战结束至今)
        3.4.1 军事技术的地位
        3.4.2 军事技术创新的特点
        3.4.3 军事技术创新风险的状况
第四章 军事技术创新风险的类型
    4.1 技术风险
        4.1.1 性能风险
        4.1.2 费用风险
        4.1.3 进度风险
    4.2 军事风险
        4.2.1 战略风险
        4.2.2 战术风险
    4.3 社会风险
        4.3.1 伦理风险
        4.3.2 经济风险
        4.3.3 政治风险
第五章 军事技术创新风险的原因
    5.1 认识上的局限
    5.2 军事上的对抗
    5.3 利益上的博弈
    5.4 经济上的约束
第六章 军事技术创新风险的规避
    6.1 原则
        6.1.1 适度超前
        6.1.2 立足对抗
        6.1.3 科学决策
    6.2 途径
        6.2.1 提升技术水平
        6.2.2 加强机制建设
        6.2.3 完善政策法规
        6.2.4 优化评估方法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远大航空工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企业战略管理概述
        1.1.1 企业战略管理特征
        1.1.2 企业战略的层次和基本要素
    1.2 远大航工发展战略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1 发展航空发动机产业背景
        1.2.2 企业的行业机遇
        1.2.3 远大航工的战略愿景的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远大航工的外部环境分析
    2.1 战略环境
        2.1.1 政治环境
        2.1.2 经济环境
        2.1.3 社会环境
        2.1.4 技术环境
    2.2 行业结构
        2.2.1 世界航空工业的发展现状
        2.2.2 世界主要同类航空发动机企业的发展概况
        2.2.3 远大航工与国外先进同类企业对比
        2.2.4 国内主要中小型航空发动机企业的发展概况
        2.2.5 远大航工与国内同类企业对比
    2.3 市场需求分析
        2.3.1 直升机市场概况
        2.3.2 国内直升机市场前景分析
        2.3.3 国内中型直升机市场前景
        2.3.4 国内轻型直升机市场前景
        2.3.5 直升机动力涡轴发动机市场分析
        2.3.6 通用飞机动力涡桨、涡扇、活塞发动机市场分析
        2.3.7 航空维修市场前景
        2.3.8 航空发动机衍生产品市场分析
    2.4 国内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第3章 远大航工的内部条件分析
    3.1 内部资源分析
        3.1.1 公司基本情况
        3.1.2 批生产和研发能力建设
        3.1.3 人力资源情况
        3.1.4 航空发动机订货渠道
        3.1.5 财务状况分析
    3.2 核心竞争能力
        3.2.1 内部核心竞争能力 SWOT 分析
        3.2.2 内部核心竞争能力分析结果
第4章 远大航工的战略规划选择
    4.1 波士顿矩阵模型分析
        4.1.1 模型分析
        4.1.2 模型分析结果
    4.2 远大航工的战略选择
        4.2.1 远大航工总体战略
        4.2.2 远大航工战略发展方向
        4.2.3 远大航工战略发展方法
    4.3 远大航工战略发展目标
        4.3.1 集团的战略规划
        4.3.2 远大航工提出“百亿”目标
        4.3.3 分期战略目标
第5章 远大航工的战略执行与实施
    5.1 远大航工战略实施规划
    5.2 战略实施路径
        5.2.1 产品体系建设
        5.2.2 加大民机开发力度
        5.2.3 打造通用航空发动机公司
        5.2.4 开拓国内外军民用市场
        5.2.5 提升非航产品发展质量
        5.2.6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5.2.7 创新体制机制
        5.2.8 加速专业化整合
    5.3 战略实施的资源保障
        5.3.1 资金渠道保障
        5.3.2 人力资源保障
        5.3.3 体制机制保障
        5.3.4 企业文化保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动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结构健康监测系统
        1.2.1 结构健康监测分类
        1.2.2 结构健康监测方式
        1.2.3 光纤传感技术在结构健康监测中的应用状况
    1.3 光纤光栅解调技术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本文研究意义
        1.4.2 本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Bragg 光纤光栅传感理论及其解调技术
    2.1 光纤Bragg 光栅耦合模式理论
    2.2 光纤光栅传感原理
        2.2.1 光纤Bragg 光栅的温度传感原理
        2.2.2 光纤Bragg 光栅的应变传感原理
    2.3 光纤光栅传感关键因素
    2.4 Bragg 光纤光栅解调技术研究
        2.4.1 单光纤光栅的波长解调
        2.4.2 复用光纤光栅的解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光纤光栅传感器动态解调系统的搭建和实验
    3.1 高双折射光纤环镜的边缘滤波原理
        3.1.1 高双折射光纤环镜基本原理
        3.1.2 光纤环镜的温度传感特性
        3.1.3 光纤环镜的边缘滤波
    3.2 解调系统的搭建
        3.2.1 光路系统介绍
        3.2.3 数据采集系统
    3.3 光纤环镜边缘滤波温度解调实验
    3.4 静态应变解调
        3.4.1 光纤环镜的静态应变解调
        3.4.2 级联长周期光纤光栅静态应变解调
    3.5 振动监测实验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频Bragg 光纤光栅加速度传感器的研制
    4.1 光纤Bragg 光栅加速度传感器设计
        4.1.1 光纤Bragg 光栅加速度传感器原理
        4.1.2 光纤Bragg 光栅加速度传感器设计
    4.2 光纤Bragg 光栅加速度传感器ANSYS 建模
        4.2.1 有限元模型
        4.2.2 模态分析
        4.2.3 拓扑优化优化结果及强度分析
    4.3 光纤Bragg 光栅加速度传感器振动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碳纤维板的结构损伤判定软件系统设计
    5.1 基于Visual C++的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5.1.1 碳纤维复合材料板介绍
        5.1.2 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5.2 基于MATLAB 与VC 的混合编程
        5.2.1 MATLAB COM 技术介绍
        5.2.2 MATLAB COM 组件生成
        5.2.3 VC++中调用MATLAB COM 组件
    5.3 GUI 界面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欧洲三国联合研制的“狂风”原型机结构图(论文参考文献)

  • [1]黄芪收获机振动挖掘铲的设计与实验[D]. 周梦渊. 江苏大学, 2020(02)
  • [2]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J].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 中国公路学报, 2018(06)
  • [3]天地往返飞行器再入预测-校正制导与姿态控制方法研究[D]. 王涛.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4]地球静止轨道被动微波大气探测综合孔径载荷成像性能研究[D]. 左翔. 华中科技大学, 2017(07)
  • [5]一国海空力量的源泉(下)——漫谈燃气涡轮发动机和海军飞机、舰艇的密切关系[J]. 潘文林. 航空世界, 2016(10)
  • [6]国家利益视域下的苏联对华军事技术转移研究(1949-1960)[D]. 刘一鸣.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5(04)
  • [7]军事技术创新风险论[D]. 李建明.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1(07)
  • [8]远大航空工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杨乔木. 湖南大学, 2011(05)
  • [9]从RM-8到RM-12 瑞典的美系血统发动机简谈[J]. 时雨. 海陆空天惯性世界, 2010(12)
  • [10]动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研究[D]. 李堃.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0(08)

标签:;  

欧洲三国联合研制的龙卷风原型机结构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