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河套灌区发展节水灌溉的建议

内蒙古河套灌区发展节水灌溉的建议

一、内蒙古河套灌区发展节水灌溉的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邢霞[1](2021)在《农户农业节水行为驱动机制及引导政策研究 ——以黄河流域河套灌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资源供需矛盾是限制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的主要障碍,倡导农业节水是缓解农业用水矛盾的有效手段。农户作为农业用水主体,其用水行为直接影响着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节水农业的发展。但作为有限理性个体,农户的传统农业实践根植于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而非环境伦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低效和不合理的用水情况。因此,充分重视微观层面的农业用水行为,探究节水行为影响机制,引导农户自觉主动参与农业节水,对于减少水资源消耗、提高用水效率以及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鉴于农业用水主体行为对实现农业节水的重要意义,本文聚焦于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的内部和外部影响因素,以制度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农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相关理论与方法为基础,以黄河流域河套灌区为研究区域,旨在挖掘农户内部心理因素和外部情境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的作用机制,为水资源管理以及制定相关的节水政策提供研究经验与理论参考依据,以期提升农户的节水积极性,改变粗放灌溉方式,进而有效缓解农业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本文主要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1)从理论角度对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特征和农业节水行为影响因素展开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理论模型。首先,基于对农户环境行为内涵和外延的分析,界定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的概念,并根据农业节水行为表现形式和行为发生动机将农业节水行为划分为习惯型、技术型、社交型和公民型四类。然后,借助计划行为理论、价值—信念—规范理论、负责任的环境行为理论和社会影响理论构建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理论模型,即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的实施取决于其农业节水意愿,而意愿的产生则取决于农户心理因素,同时农户行为还受到外界情境因素的引导。最后,基于外部性理论,探讨农户农业节水行为外部性,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经济学分析探讨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政策干预的必要性,为后续政策引导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依托所构建的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理论模型,通过阐述变量因素间的关系路径,提出相关研究假设,着重分析、探讨农户心理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的驱动效应。首先,采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心理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意愿、农业节水行为以及农业节水行为意愿对农业节水行为的直接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农户心理因素能够显着地直接影响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意愿和行为,农业节水行为意愿也是影响农业节水行为的关键因素。其次,利用Amos23软件Bootstrap法,验证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意愿在心理因素和农业节水行为中的中介效应。研究表明,农业节水行为意愿在心理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的影响中存在中介效应作用,对于不同类型的农业节水行为,农业节水行为意愿的中介效应存在差异。最后,考虑到心理因素可能对农业节水行为存在非线性的系统性特征以及农业节水行为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采用RBF神经网络进一步探讨心理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的预测效应。分析表明,心理因素能够有效对农户是否参与农业节水进行预测判别,同时不同心理因素对不同类型农业节水行为的相对重要性排序存在差异。(3)基于负责任的环境行为理论,引入外部情境因素,重点分析和探讨外部情境因素对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的影响机理。首先,农业节水行为意愿——行为差异分析表明,在农业节水过程中,存在意愿与行为的背离,即意愿不一定能有效地转换为可实现水资源保护目的的实际节水行动,这为研究情境因素的引导效应提供了现实依据。其次,采用分层回归分析,探讨外部情境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意愿作用于农业节水行为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外部情境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意愿作用于节水行为的路径有调节作用,但不同外部情境变量对节水行为意愿与行为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存在差异。进一步使用process插件程序中的Model14对心理因素、农业节水行为意愿、外部情境因素以及农业节水行为之间存在的有调节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研究结论表明,政策因素在“心理因素-农业节水行为意愿-农业节水行为”的中介路径中存在调节作用。(4)在实证静态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构建基于多Agent的农户农业节水行为仿真模型,借助Netlogo平台仿真模拟不同政策情形对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涌现的动态引导效果。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农户农业节水行为在社会规范交互和外部政策因素的引导下会趋于稳定,激励型政策、命令控制型政策和宣传教育型政策均能促进农业节水发生,但不同类型政策对不同类型节水行为的促进效果存在差异。激励型政策对技术型农业节水行为的促进效果最好;命令控制型政策对习惯型农业节水行为的促进效果更好;宣传教育型政策对社交型农业节水行为和公民型农业节水行为的促进效果更好。政策组合效应分析表明,在不同政策组合情形下,四种类型农业节水行为涌现效果存在差异,在政策两两组合的情形下,习惯型农业节水行为在命令控制型政策和宣传教育型政策的组合引导下实施效果更好;技术型农业节水行为在激励型政策和命令控制型政策的组合引导下实施效果更好;社交型农业节水行为和公民型农业节水行为在命令控制型政策和宣传教育型政策的组合引导下实施效果更好。本研究主要创新之处体现在:第一,基于农户农业节水行为动机和节水行为表现形式,从多视角开展对农户节水行为的研究,更为细致地刻画并衡量农户节水行为,从实践上扩展了农业节水行为研究内容,从理论上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农户亲环境行为研究领域;第二,构建了以农户农业节水行为为导向,心理因素为影响变量,外部情境因素为调节变量的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理论模型,并探析心理因素和外部情境因素对不同类型农业节水行为的影响机理;第三,在实证分析基础上,尝试运用多主体建模与仿真技术构建基于Agent的农户农业节水行为仿真模型,动态模拟政策因素对农户行为的长期动态引导效果,分析政策因素在长期以及不同组合下对农业节水行为产生的影响。

范雷雷[2](2021)在《河套灌区地面灌溉灌水质量评价及技术要素优化》文中提出干旱半干旱地区,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河套灌区是我国一首制特大型引黄灌区。受输配水制度影响,灌水不适时特点突出,同时由于地下水可用资源有限,灌区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滴灌、喷灌等)应用难度较大,地面灌溉(畦灌、沟灌)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会是灌区灌溉主要方式。畦田灌水质量是影响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重要因素,针对河套灌区大畦块导致的灌水效率低等问题,探求变化环境下适宜灌水技术参数是改善当前地面灌溉技术的关键所在。研究河套灌区盐渍化土壤垄背地膜和秸秆覆盖下沟灌土壤水盐迁移特征,明确沟灌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变化规律,可为灌区沟灌栽培技术推广提供借鉴。本文以河套灌区上、中游试验区为主要研究区域,从灌区农业生产实际需求出发,开展畦灌与沟灌试验,分析不同灌水技术要素对灌水质量的影响,采用WinSRFR模型模拟、数值计算等方法确定最优灌水技术参数组合,并结合实测资料分析不同垄背秸秆覆盖量下的土壤水盐运移规律,确定适宜秸秆覆盖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比分析不同土壤类型下畦田规格对农田灌水质量及水分生产效率影响发现,畦田规格由1亩增加至3亩时,灌水时间延长,水流推进过程中渗漏损失增加,造成灌水效率和灌水均匀度下降,尽管产量略有增加(1.87%~5.81%),但水分生产效率降低8.49%~21.05%。结合WinSRFR模型模拟,对影响畦灌灌水质量的入畦流量和灌水时间等主要技术参数进行了系统研究,确定了不同土壤类型下典型田块规格获得最优灌水效果时所需灌水时间和入畦流量组合。除黏壤土1亩较小田块和砂土3亩较大田块灌水效果无法达到最佳,其余工况均可获得最优灌溉管理参数组合。(2)砂土畦田规格(80m×25m)较大时农田灌水效果较差。利用WinSRFR模型模拟分析不同变量参数对灌水质量影响发现,采用“改进田块规格+控制灌水时间”灌溉设计方案后灌水效果较典型田块得到显着改善,建议将砂土较大田块按照垂直分割缩块(80m×12.5m),此时在较大流量水平(q=2.08~2.40L/(m·s))下灌水效率可从67%~80%提升至97%~99%,灌水均匀度从0.59~0.79提高至0.84~0.95,储水效率从1.17降低至0.76,可节省灌水时间20%以上。中等流量(q=1.60L/(m·s))情况下在获得更优灌水质量的同时可以节省40%的灌水时间,节水效果显着。(3)通过田间试验发现,农业生产中化肥、种子、地膜等费用占比较大,占总成本的70%以上;畦宽缩小后机械成本较对照增加0.3~4.6倍,尽管水费略有减少,但总成本仍增加2.72%~9.98%。采用模型模拟、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确定精细畦灌最优单宽流量q为2.81L/(m·s)、灌水时间t为21.21min、畦宽B约为10.7~14.2m。建议灌区推广节水新技术时适当对农民发放节水补贴,用以增加农民积极性。(4)通过构建农机耗油量数学模型,计算不同田块农机耗油量,并与实测值对比,其决定系数R2为0.9824,RMSE为0.32L,结果可靠。考虑农机效率后,灌区砂壤土适宜畦长由90-100m减小为80-100m,单宽流量由2.5-3.5L/(m·s)降为1.5-3.5L/(m·s),畦宽由5.7-8.0m增加为5.7-13.3m。尽管灌水效率、灌水均匀度较未考虑农机效率前分别减小2.21%~6.07%、6.82%~7.08%,但无显着差异。(5)通过模型模拟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3种灌水深度控制目标(即水流恰好推进至尾端时关口(Zmin>0),灌溉水入渗量最小的1/4田块内的平均入渗水深等于计划需水水深时关口(Zlq=Dreq),最小灌水深度等于计划需水水深时关口(Zmin=Dreq))条件下不同沟长、田面坡度以及入沟流量对沟灌灌水质量的影响,确定有坡度且入沟流量较小(S0=1‰、Q=1、2L/s和S0=2‰、Q=1L/s)的100m中沟与零坡度或坡度较小时(S0=0、1‰)的150m长沟最适采用的控制目标为Zmin=Dreq,其他工况建议采用Zlq=Dreq。(6)覆膜和秸秆覆盖均能有效抑制沟灌盐分聚集,生育末期各处理土壤含盐量较对照显着减少42.76%~52.30%。秸秆覆盖量达到1.2kg/m2时,过量秸秆覆盖会造成播期土壤温度偏低,降低玉米出苗,使得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覆膜处理略有减少,但差异不显着(P>0.05)。建议采用0.9~1.2kg/m2的垄背秸秆覆盖量代替常规地膜覆盖,以减少地膜残留带来的环境影响。

王国帅[3](2021)在《河套灌区不同地类间水盐运移规律及盐分重分布研究》文中认为内蒙古河套灌区是我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随着节水改造工程的实施,灌区引水量大幅度减少,引水量减少20%以上,排水量显着减少50%左右。灌区土壤和地下水系统发生了巨大变化,灌溉带来的盐分无法排出灌区,仅能在灌区内部进行再分配。河套灌区内土地类型较多,且分布复杂,主要为耕地、非耕地(荒地)、沙丘与海子。灌区内的盐分除在土壤深层与地下水中储存外,主要在这些地类间转化,也是今后灌区土壤盐分控制的主要场所。本文选取灌区典型地类(耕地-荒地-海子系统、沙丘-荒地-海子系统)为研究对象,对灌区不同地类水文过程和盐分重分配机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成果可为相近灌区盐分控制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1)通过氢氧同位素二端元混合模型和水盐平衡模型以及地质统计学、溶质动力学理论揭示了耕地-荒地-海子系统中水分和盐分的运移关系和系统盐分表观平衡。研究发现,在灌溉期,耕地地下水主要受灌溉水补给,占94%,其中渠系灌溉水通过地下侧向径流给耕地地下水贡献76%,农田灌溉水贡献18%,降雨贡献6%。荒地地下水主要受耕地地下水补给,占2/3以上,为71%,降雨占29%。而海子主要受降雨与荒地地下水补给,各占57%和43%。渠系灌溉水通过侧向径流贡献给耕地地下水的水量基本全部迁移给荒地地下水。海子亏水631.2mm~706.3mm。耕地地下水盐分平均增加861kg/hm2,耕地地下水迁移给荒地的平均盐量为3232kg/hm2,荒地地下水迁移给海子的平均盐量为3140kg/hm2。耕地1m土体盐分通过灌溉期淋洗,积盐率仍为56%,秋浇后,脱盐率为44%,土壤深层(100cm)有轻微积盐现象,积盐为871kg/hm2;荒地1m土体积盐率为58%,秋浇后,脱盐率为62%,荒地盐分在全年呈现轻微脱盐趋势,脱盐3870 kg/hm2。(2)基于Hydrus_1D模型模拟了耕地、荒地和海子边界不同土层水分和盐分的运移特征。根据2018和2019年田间实测数据分别对模型进行率定和验证,对耕地、荒地和海子边界不同土层水分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灌后第5天,耕地0-20cm和20-60cm土层含水量分别增加了27%~41%和14%~20%,60-100cm荒地土壤含水量增加了12%~15%,而海子边界土壤含水量变化较小。灌后第87天,耕地0-60cm土层含水量下降幅度分别比荒地和海子边界高11%~14%和24%~44%。在生育期内,耕地深层渗漏量为应用水量的34%~40%。耕地、荒地和海子边界的毛细上升量分别为其蒸散量的28%、36%~46%和67%~77%。耕地、荒地和海子边界土壤表层积盐分别为13%、37%和48%,深层土壤积盐分别为34%、15%和13%。为控制盐渍化,应降低荒地和海子边界表层的土壤盐分含量和耕地深层土壤盐分含量。耕地、荒地、海子边界1m土层盐分平均增加19%、27%和37%。海子边界毛管上升的盐分是荒地的3倍。(3)通过对沙丘-荒地-海子系统构建水盐均衡模型揭示了沙丘-荒地-海子系统中水分和盐分的运移关系。研究发现,在生长期,沙丘地下水向海子方向运移,在秋浇期和封冻初期,海子地下水向沙丘方向运移,地下水盐分动态变化受地下水迁移路径的影响。沙丘、沙丘-荒地交界和荒地地下水垂向补给土壤盐量分别为648kg/hm2、575kg/hm2和357kg/hm2。沙丘地下水迁移给荒地-沙丘交界地下水的盐量为481kg/hm2,荒地-沙丘交界地下水迁移给荒地地下水盐量为222 kg/hm2,荒地地下水迁移给海子的盐量为104 kg/hm2。(4)基于Hydrus_1D模型模拟沙丘、荒地和沙丘-荒地交界不同土层水分和盐分运移特征。根据2017和2018年田间实测数据分别对模型进行率定和验证,对沙丘、荒地和沙丘-荒地交界不同土层水分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沙丘-荒地交界和荒地可以维持土壤水分平衡,而沙丘在秋浇后期,仍亏水67~102mm。荒地腾发量是沙丘的2倍,沙丘-荒地交界的介于二者之间,荒地地下水补给量为沙丘的3~5倍。沙丘、沙丘-荒地交界和荒地1m土体在生育期积盐率分别为34%~51%、14%~17%和25%,秋浇后,沙丘、沙丘-荒地交界积盐率分别为47%~59%和3~6%;荒地脱盐率为0.7~5%,沙丘、沙丘-荒地交界全年处于积盐状态,荒地在秋浇后处于轻微脱盐状态。

崔佳琪[4](2021)在《节水改造背景下永济灌域地下水演变规律及土壤盐渍化风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下水是我国重要的水资源,也是影响土壤盐渍化的主要环境因子,随着河套灌区大规模节水改造工程的实施,地下水环境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论文针对河套灌区大规模节水改造工程对于地下水环境的影响,以永济灌域为研究对象,从时空概率分布的角度探明了节水改造背景下永济灌域地下水演变规律,预测了不同时期的地下水埋深,明确了地下水化学物质来源及咸化成因,探明了不同时期防治土壤盐渍化时的临界地下水埋深和矿化度。主要结论如下:(1)节水改造工程有效增加了地下水埋深,节水改造后期(2013~2018年)较节水改造前(1998~2000年)平均地下水埋深增加了0.36 m,地下水埋深≥2.0 m的区域扩大了33%,且受城镇化的影响,中南部地区地下水埋深增加明显。应用CAR模型模拟不同时期的地下水埋深,冻融期、生育期和秋浇期地下水埋深分别为2.67、2.42和2.16 m。(2)节水改造后期较节水改造前平均地下水矿化度增加了1.37 g?L-1,地下水矿化度<2.5 g·L-1和≥3.0 g·L-1的区域分别扩大了17%和4%,呈现较为极端的变化趋势,即中南部地下水趋于淡化,北部和东西边缘部趋于矿化,且矿化地区多集中于各排干附近,建议进一步完善排水系统。其中,Na++K+和Cl-是决定该区地下水矿化的主要离子,地下水化学类型以Cl-Na、HCO3-Na和HCO3·Cl·SO4-Na型为主。农业灌溉对土壤盐分的淋洗和强烈的蒸腾蒸发是水环境趋于矿化的重要原因。(3)春灌前,49%的区域为土壤发生盐渍化(轻度以上)的高风险区,35%的区域为浅埋地下水(埋深≤2.2 m)的高概率区,17%的区域为地下水矿化(矿化度≥3.0g·L-1)的高风险区;生育期,32%的区域为土壤盐渍化的高风险区,59%的区域为浅埋地下水的高概率区,30%的区域为地下水矿化的高风险区。春灌前较生育期土壤盐渍化高风险区扩大,浅埋地下水高概率区缩小,地下水矿化高风险区缩小。(4)春灌前,防治土壤发生轻度、中度以上盐渍化时的临界地下水埋深为2.6、2.2 m,临界地下水矿化度为2.0、2.5 g·L-1;生育期,临界地下水埋深为2.2、1.8 m,临界地下水矿化度为2.5、3.0 g·L-1。研究区北、东南和中部小部分区域为地下水小于临界埋深且大于临界矿化度的高概率区,是土壤返盐的高风险区,建议进一步完善排水系统,降低局部盐渍化风险区的地下水埋深和矿化度。

代丽萍[5](2021)在《盐渍化灌区地下水埋深及限水控药对土壤环境和玉米生长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河套灌区作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水资源短缺以及农田水土环境的恶化是严重制约河套灌区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河套灌区结合当地盐碱地情况,以节水控盐增产为主要目的,在保证除草效果的同时,降低除草剂的施用量,大力提升作物品质,改善农产品的产地环境,制定适合河套灌区可持发展的水药模式;合理利用地下水补给,寻求较优地下水埋深。本文通过2个施药水平(除草剂名称:24%烟嘧·莠去津):P1(当地施药量减少30%,1.313 L/hm2)和P2(当地施药量减少10%,1.688 L/hm2)、3个灌溉定额:W1(0.8ET)、W2(1.0ET)和W3(1.2ET)、5个不同地下水埋深(DGW分别为:1.25 m、1.50 m、1.75 m、2.00 m和2.25 m)采用地中渗透仪和大型称重式蒸渗仪于2019年和2020年开展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生育期5个不同地下水埋深(1.25 m、1.50 m、1.75 m、2.00 m和2.25 m)地下水向上补给量分别为:179.60 mm、139.17 mm、119.98 mm、68.62 mm、48.38 mm。灌溉补给地下水的水量分别为:45.97 mm、33.25 mm、17.59 mm、3.00 mm和2.17 mm。当DGW大于1.75 m时,各处理灌溉补给地下水的水量明显减小。(2)各土壤电导率值与地下水埋深具有较好的指数关系,且表层0-20 cm土层中土壤含盐量随地下水埋深增大集聚减少,土层深度20-120 cm的土壤EC值受地下水埋深影响减小。当地下水埋深大于1.75 m时,表层土壤电导率值明显减小,且土壤电导率值受地下水埋深影响的变化幅度减小。(3)低灌溉定额(W1P2)对养分淋失较小,但对盐分淋洗效果差,不利于作物生长发育。而高灌溉定额(W3P2)较中灌溉定额(W2P2)的脱盐效果相当,但高灌溉定额(W3P2)比中灌溉定额(W2P2)有机质含量减少了29.5%,高灌溉定额W3P2处理造成养分流失,对玉米造成水分胁迫,降低了水分利用效率。(4)相同施药水平P2(当地施药量减少10%,1.688 L/hm2),高灌溉定额(W3P2)较中灌溉定额(W2P2),易使除草剂淋溶至深层土壤中。地下水埋深通过影响有机质含量对土壤中除草剂残留量产生影响,较浅的地下水埋深会增大除草剂的运移,增大地下水污染的风险。地下水埋深为1.25 m(DGW1.25m),莠去津含量为0.065 mg/kg与其他4个地下水处理均有显着差异(p<0.05),地下水埋深为2.00 m(DGW2.00m)和地下水埋深为2.25 m(DGW2.25m)无显着差异(p>0.05)。(5)在施药量为P1(当地施药量减少30%,1.313 L/hm2)和P2(当地施药量减少10%,1.688 L/hm2),成熟玉米籽粒中的莠去津和烟嘧磺隆的残留含量均低于国家标准,均为安全使用量。但是W2P1(1.0ET,当地施药量减少30%,1.313 L/hm2)除草效果较差,易造成草害现象发生。相比W2P2(1.0ET,当地施药量减少10%,1.688L/hm2),W2P1(1.0ET,当地施药量减少30%,1.313 L/hm2)、W1P2(0.8ET,当地施药量减少10%,1.688 L/hm2)和W3P2(1.2ET,当地施药量减少10%,1.688 L/hm2)造成玉米减产。因此,推荐的灌溉制度、施药水平为W2P2处理(1.0ET,当地施药量减少10%,1.688 L/hm2)和地下水埋深为2.00 m~2.25 m。

袁成福[6](2021)在《西北旱区灌溉条件下土壤水盐动态监测分析与数值模拟》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简称为西北旱区,下同)水资源严重短缺,农业生产过量引用地表水和超采地下水。水资源短缺和土壤盐碱化已经严重制约着我国西北旱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本文以我国西北旱区水资源短缺及节水灌溉实施现状为背景,选取内蒙古河套灌区和甘肃石羊河流域为典型研究区,在水盐观测和数据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区耕地与盐荒地(简称为耕-荒地,下同)地下水与土壤水盐动态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并基于MODFLOW数值模型对研究区耕-荒地地下水流运动进行模拟,估算研究区耕-荒地间的地下水盐运移量,分析研究区耕-荒地的盐分平衡;应用SWAP模型模拟典型研究区引黄灌溉和咸水灌溉条件下土壤水盐变化,优化作物的灌溉模式,为西北旱区水资源高效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及防治土壤盐碱化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在河套灌区永济灌域选取典型研究区,于2018-2020年观测了耕地和盐荒地的土壤含水率、土壤含盐量、地下水位埋深及矿化度,分析了耕-荒地地下水与土壤水盐动态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耕地土壤含水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灌溉及降雨、作物生长、地下水位埋深和土壤质地;盐荒地土壤含水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耕地灌溉和地下水位埋深。总体上,耕地土壤含水率比盐荒地土壤含水率变化更剧烈。耕地土壤含盐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灌溉、土壤质地、地下水位埋深和作物生长,盐荒地土壤含盐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地貌和地下水位埋深。耕地土壤含盐量在3.5 g/kg以下,为轻度盐碱化土壤,盐荒地中心区域的土壤含盐量在4.0~10.0 g/kg,为重度盐碱化土壤。耕地地下水位埋深主要受灌溉和作物生长的影响,在春灌和秋浇时期埋深最浅,在秋浇前埋深最大;盐荒地地下水位埋深受耕地灌溉的影响较大。地下水矿化度主要受灌溉及地形地貌的影响,耕地地下水矿化度较低,一般在3.0 g/L以下;盐荒地地下水矿化度较高,其中心区域地下水矿化度平均在7.5g/L左右。耕地地下水流向盐荒地,地下水盐分随着地下水的流动而运移,盐荒地为耕地重要的排水排盐区域。(2)在典型研究区耕-荒地水盐观测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基于MODFLOW软件构建研究区地下水流数值模型,并模拟了耕-荒地地下水流运动。结果表明:研究区现状灌溉条件下,耕荒比为1.14:1,作物生育期内耕地面积为80 hm2的平均干排水量为3.03万m3,平均干排水比为14.22%,平均干排盐量为41.21 t,平均干排盐比为38.68%,平均积盐量为65.35 t,盐荒地面积为70 hm2的平均积盐量为41.21 t。作物生育期内耕地积盐量逐渐增大,生育期结束后需要秋浇淋洗盐分来维持河套灌区的盐分平衡。(3)利用2019-2020年河套灌区向日葵、春玉米观测资料对SWAP模型参数进行率定和验证,并利用率定后的SWAP模型模拟了向日葵和春玉米农田土壤(0-100 cm)水盐变化。模拟向日葵农田土壤水盐通量结果表明:在灌溉阶段,向日葵根系层底部土壤水分通量主要向下渗漏,在非灌溉阶段,地下水向上补给向日葵根系层土壤,两年模拟期间水分通量累计量分别为52.5 mm、60.6 mm;盐分通量具有与水分通量类似的变化规律,但两年模拟期间盐分通量累计量分别为-4.5 mg/cm2、-4.9 mg/cm2,向日葵全生育期内0-100 cm 土层土壤积盐量分别为7.5 mg/cm2、7.1 mg/cm2。模拟春玉米农田土壤水盐通量结果表明:春玉米农田土壤水分通量与向日葵农田土壤水分通量变化规律相似,两年模拟期间水分通量累计量分别为111.6 mm、63.1mm,但两年模拟期间盐分通量累计量分别为-1 0.3 mg/cm2、-1 1.1mg/cm2,春玉米全生育期内0-100 cm 土层土壤积盐量分别为7.7 mg/cm2、6.9 mg/cm2。研究区现状灌溉和地下水浅埋条件下,向日葵和春玉米全生育期内能够充分利用地下水满足其生长的需要,且农田土壤积盐。(4)利用2013-2014年石羊河流域制种玉米咸水灌溉试验资料对SWAP模型参数进行率定和验证,并利用率定后的SWAP模型模拟了制种玉米农田土壤水盐变化。结果表明:两年模拟期间,制种玉米根系层底部土壤水盐通量主要向下渗漏,土壤水盐通量受灌溉和降雨的影响明显,并且随着灌溉水矿化度的增加,土壤水分通量、盐分通量、水分通量累计量和盐分通量累计量逐渐增大;在制种玉米现状灌溉和降雨条件下,3.0 g/L和6.0 g/L的咸水灌溉制种玉米根系层土壤盐分能够淋洗至深层土壤,不会造成土壤盐分大量累积。(5)在SWAP模型率定与验证的基础上,利用率定后的SWAP模型对制种玉米咸水灌溉利用模式和灌溉制度进行了模拟与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若直接采用咸水方式对制种玉米进行灌溉,0.71~2.0 g/L的微咸水可用于灌溉;6.0 g/L以上的咸水不适宜灌溉;3.0~5.0 g/L的咸水短时期可用于灌溉,但不适宜较长时期利用。研究区若采用咸淡水轮灌方式对制种玉米进行灌溉,3.0 g/L微咸水灌溉条件下,采用淡-淡-咸和淡-咸-咸的轮灌模式;6.0 g/L咸水灌溉条件下,采用淡-淡-咸的轮灌模式,这三种咸淡水轮灌方式为研究区制种玉米较优的咸淡水轮灌模式。研究区在利用3.0 g/L微咸水灌溉条件下,制种玉米最优灌溉定额为360 mm,生育期内灌溉4次,较长时期采用较优的咸水非充分灌溉方式持续进行灌溉,在配合春灌灌水量150 mm措施下,土壤盐分不会产生大量累积,为制种玉米较优的咸水非充分灌溉方案。

陈向南,吴凤平,李芳,赵越[7](2021)在《高质量发展模式下内蒙古河套灌区的可交易水量》文中研究说明黄河流域必须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流域高质量发展。水权交易是运用市场机制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促进水资源高效流转的有效手段。可交易水量是水权交易的基础要件之一,如何在高质量发展模式下科学测算可交易水量,是保障转让方水资源安全,促进水权交易顺利实现的关键。文章提出高质量发展模式下水权交易中可交易水量的测算方法,为灌区开展水权交易,测算可交易水量提供理论依据。首先,充分考虑水权交易对转让方用水安全的影响,界定可交易水量是转让方在保障自身生产、生活、生态等用水的前提下,在水权交易中可转让的水量。其次,依据中国水权交易政策分析得出可交易水量来源于节水潜力,国内水权交易实践显示农业节水潜力是当前及未来可交易水量的主要来源。再次,遵循高质量发展模式下保障粮食安全、实现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原则,提出农业节水潜力的估测方法。最后,分析可交易水量的影响因素,确定调整系数,提出农业节水潜力中能够转化为可交易水量的测算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施力地区以及中国水权交易的典范——内蒙古河套灌区,得出2021—2025年内蒙古河套灌区农业节水潜力分别为11.071 3亿m3、11.549 6亿m3、12.048 6亿m3、12.569 2亿m3、13.112 3亿m3。依据内蒙古河套灌区可交易水量影响因素分析以及内蒙古水权交易政策规定,取可交易水量调整系数为2/3,计算得出内蒙古河套灌区2021—2025年可交易水量为7.381亿m3、7.700亿m3、8.032亿m3、8.379亿m3、8.742亿m3,为内蒙古河套灌区乃至黄河流域测算可交易水量提供借鉴。

史海滨,杨树青,李瑞平,李仙岳,李为萍,闫建文,苗庆丰,李祯[8](2020)在《内蒙古河套灌区节水灌溉与水肥高效利用研究展望》文中研究指明水资源短缺、土壤盐渍化及肥料利用率低是制约内蒙古河套灌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主要因素。随着灌区节水工程的实施和黄河水利委员会对灌区引水量的限制,引黄水量大幅度减少,河套灌区的水资源合理配置、灌溉方式、水肥运筹模式及灌区生态环境发生较大变化。灌区受水资源限制和水肥管理需要的现代灌区建设中面临许多新的问题,迫切需要理论支撑。该文从河套灌区农业耗水研究、高效节水灌溉理论、节水控盐灌溉制度和节水对作物品质影响、盐渍化灌区水氮耦合与有机无机肥耦合机制等几个方面总结了河套灌区2000—2020年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加强基于灌区生态安全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优化灌溉制度及作物品质提升的研究、土壤碳氮循环和氮素矿化研究及现代化技术的应用。

邹宇锋[9](2020)在《河套灌区不同覆膜灌溉方式对农田土壤水盐调控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内蒙古河套灌区地处黄河中上游,是全国特大型灌区之一,农业灌溉用水量占90%以上。该地区农田灌溉方式长期以地面灌为主,水分利用效率低下,且地下水位埋深较浅,土壤次生盐渍化日趋严重。因此,充分研究该地区农田土壤水盐运移分布特征及其时空变化规律,探究更加节水高效的灌溉方式,提出相应灌溉管理调控对策,对内蒙古河套灌区农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发展节水高效的灌溉方式,实现农业节水和盐渍化的有效治理,本文选取了河套灌区典型盐渍化农田布设田间定位试验,设置畦灌(BI)、沟灌(FI)和滴灌(DI)3个灌溉方式,其中畦灌为对照处理,依照当地黄河引水日期和传统灌溉习惯执行(仅设置一个灌溉水平);在沟灌和滴灌处理中分别设置高(H)、中(M)和低(L)3个灌水水平。本研究基于多年的土壤水热盐监测、作物生长和产量等试验数据,利用先进的统计分析方法和作物模型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综合分析了不同灌溉方式下土壤水盐的时空分布、春玉米生长和对应的经济效益;利用土壤水分溶质运移过程模型HYDRUS-2D对不同情景下土壤水盐运移过程进行了模拟和预测,利用玉米生长模型DSSAT-CERES-Maize探究了气候变化背景下春玉米生长动态变化;基于实测数据和模型模拟,进一步提出了适合当地的节水策略与灌溉制度。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不同覆膜灌溉方式下土壤水盐年际分布变化。通过对不同处理下0~120 cm土壤剖面含水量、垂向电导率、土壤储水量和储盐量动态变化的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和畦灌相比,垄膜沟灌在灌水量减少的情况下,土壤含水量并没有显着降低,起到了一定的保水效果。垄膜沟灌在抑制盐分方面也起到了较好的效果。覆盖处理的土壤盐分在膜间表层聚集,垄膜沟灌覆盖处理保水抑蒸效果明显,起到了较好的压盐效果。(2)不同覆膜灌溉方式下土壤水盐运移规律。通过比较滴灌与沟灌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实测值和模拟值,发现表层土壤的水分和盐分波动较大,在覆膜区域波动相对较小,深层土壤波动明显减小,主要原因是表层土壤受土壤蒸发和大气温度波动等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与沟灌相比,滴灌在根区保水压盐表现更好。HYDRUS-2D模型对滴灌与沟灌的土壤水、盐运移过程的模拟较为准确,弥补了田间试验对于特定时空范围内观测上的不足。(3)不同覆盖灌溉方式对作物生长与产量的影响。畦灌处理下有10%左右的灌水通过深层渗漏损失掉;滴灌低水条件下约有10~29 mm地下水通过毛管上升补给根区供春玉米吸收;相对于传统畦灌处理,沟灌高水处理可以增加玉米籽粒产量和净收益。与传统畦灌处理相比,沟灌中水处理可以在保持产量和净收益持平的情况下,可节约31%的灌溉水;滴灌条件下的高水和中水处理不仅可以显着提高春玉米籽粒产量和净收益,而且可分别节约19%和57%的灌溉水,均拥有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WUE)。当引水资源仍然相对充足时,可以选择沟灌360至450 mm,可以获得与畦灌相当,甚至略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在灌溉水资源相对亏缺,且经济条件和农民接受程度较高的地区,建议选择更加节水的滴灌灌溉方式。利用土壤基质势下限为-30 k Pa的中水处理,在增加籽粒产量和净收益的同时,可大幅节约灌溉用水。(4)不同降水年型下玉米生长动态与模拟。初步调参后的的DSSAT-CERES-Maize模型中各土层土壤水分动态模拟值和HYDRUS-2D模拟的土壤水分误差较大。通过试错法修正DSSAT-CERES-Maize土壤模块的根系生长参数SRGF、土壤排水性能参数SLDR和径流潜力参数SLRO,发现土壤水分的模拟值和观测值之间的相对均方根误差RMSE减小,2017和2018年玉米产量的模拟值和观测值之间的误差缩小,模型模拟精度明显提高。基于修正后的DSSAT-CERES-Maize模型优化河套地区不同降水年型春玉米灌溉措施、综合产量和WUE,对丰水年、平水年和干旱年三种年型研究发现,当作物可获得土壤含水率低于10%时进行灌溉,可使得河套地区春玉米获得最优的WUE(12.3~27 kg hm-2m-1)和灌水量(286~311 mm)。因此,该研究基于修正后的DSSAT-CERES-Maize模型,可量化河套地区不同年型下垄膜覆盖玉米的最优灌水量。(5)不同灌溉方式对气候变化的适应策略。本研究基于河套历史气象数据(1961-2018)生成了29种气候变化情景的气象数据,驱动DSSAT-CERES-Maize模拟29种气候变化情景下ARR1-ARR9灌溉措施下春玉米产量、WUE和灌水量,为优化气候变化下河套地区春玉米水分管理措施提供了参考依据。研究表明,在温度升高0.5、1.0、1.5和2.0℃的情景下,9种灌溉措施下平均产量均呈下降趋势,分别下降211、942、943和1262 kg hm-2,这表明玉米产量变化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增温对该地玉米产量形成存在负效应。温度每增加0.5℃,9种灌溉措施下的WUE平均下降0.2 kg hm-2mm-1,降雨每增加5%,ARR1-ARR9灌溉措施下的WUE平均约增加0.42 kg hm-2mm-1。温度和降雨同时变化均使得不同灌溉措施下WUE值最小,其中+2.0℃&25%相比+1.5℃&25%情景下各灌溉措施下的WUE并没无明显下降,这表明温度和降雨同时变化对WUE形成交互影响。综上,本研究基于3年田间定位试验并结合模型工具,基本明确了不同覆膜灌溉方式下土壤水盐运移规律,分析预测了不同情景下的玉米生长与产量及经济效益,从而提出了河套灌区不同灌溉方式的适宜灌溉水平。该研究成果可为河套灌区优化农业水土资源管理、制定节水灌溉制度提供较好的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

史海滨,杨树青,李瑞平,李仙岳,李为萍,闫建文,苗庆丰,李祯[10](2020)在《内蒙古河套灌区水盐运动与盐渍化防治研究展望》文中研究表明内蒙古河套灌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规模化生产和商品粮、油基地,灌区引水量逐年减少,种植结构、土壤水盐分布规律和生态环境逐年发生较大变化,在现代灌区建设中,存在许多机理不清的新的问题,需要理论支撑。兹从区域土壤水盐时空分布特征、土壤水盐运移规律、微咸水灌溉农田-作物效应研究、盐碱地改良与土壤结构改善、冻融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与秋浇制度等方面总结了2000年以来河套灌区的研究成果,总结发现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加强基于灌区生态安全的土壤水盐运移研究和基于多种方法对盐碱地改良的研究。

二、内蒙古河套灌区发展节水灌溉的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河套灌区发展节水灌溉的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农户农业节水行为驱动机制及引导政策研究 ——以黄河流域河套灌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水资源供需矛盾突显农业节水必要性
        1.1.2 粮食安全隐现催生农业节水迫切性
        1.1.3 生态文明建设反映推进农业节水必然性
        1.1.4 农业用水行为对农业节水的重要性
    1.2 问题提出
    1.3 文献综述
        1.3.1 农业节水行为模式研究
        1.3.2 农业节水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1.3.3 农业节水行为引导策略研究
        1.3.4 研究评述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现实意义
    1.5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技术路线
    1.8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户
        2.1.2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基于农户行为理论的农业节水行为分析
        2.2.2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农业节水行为分析
        2.2.3 基于价值-信念-规范理论的农业节水行为分析
        2.2.4 基于负责任的环境行为理论的农业节水行为分析
        2.2.5 基于社会影响理论的农业节水行为分析
        2.2.6 基于外部性理论的农户农业节水行为分析
    2.3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理论模型构建
    2.4 本章小结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区域介绍
        3.1.1 区域选择依据
        3.1.2 研究区域自然资源禀赋
        3.1.3 研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3.1.4 研究区域水利建设和水资源利用情况
        3.1.5 研究区域农业节水政策的发展与实践
    3.2 问卷设计
        3.2.1 调研方法选择和调研过程
        3.2.2 调研内容设计
    3.3 研究变量的设计与测度
        3.3.1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测度
        3.3.2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意愿测度
        3.3.3 农户心理因素测度
        3.3.4 外部情境因素测度
        3.3.5 社会人口学变量测度
    3.4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统计分析
        3.4.1 农业节水行为现状
        3.4.2 受访户个人禀赋特征
        3.4.3 受访户家庭禀赋特征
        3.4.4 考察量表交叉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农户心理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驱动效应的实证研究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提出
    4.2 研究方法
    4.3 量表检验
        4.3.1 正态性检验
        4.3.2 信度检验
        4.3.3 效度检验
        4.3.4 变量的相关性检验
    4.4 实证结果分析
        4.4.1 农户心理因素作用于农业节水行为的效应分析
        4.4.2 农户心理因素作用于农业节水行为意愿的效应分析
        4.4.3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意愿作用于农业节水行为的效应分析
        4.4.4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意愿的中介效应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农户心理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驱动效应的模拟研究
    5.1 研究方法
        5.1.1 RBF神经网络模型
        5.1.2 RBF神经网络结构
    5.2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神经网络模型构建
        5.2.1 农户节水行为识别
        5.2.2 模型适用性分析
        5.2.3 模型构建
    5.3 模拟结果分析
        5.3.1 习惯型农业节水行为模拟结果
        5.3.2 技术型农业节水行为模拟结果
        5.3.3 社交型农业节水行为模拟结果
        5.3.4 公民型农业节水行为模拟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外部情境因素对农户农业节水行为引导效应的实证研究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提出
        6.1.1 外部情境因素的调节效应假设
        6.1.2 外部情境因素的调节中介效应假设
    6.2 研究方法
    6.3 量表检验
        6.3.1 正态性检验
        6.3.2 信度检验
        6.3.3 效度检验
        6.3.4 变量的相关性检验
    6.4 实证结果分析
        6.4.1 农业节水行为意愿——行为差异
        6.4.2 外部情境因素的调节效应分析
        6.4.3 外部情境因素的调节中介效应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外部情境因素对农户节水行为引导效应的仿真研究
    7.1 研究方法
        7.1.1 基于Agent的建模与仿真方法介绍
        7.1.2 基于Agent的建模与仿真流程
    7.2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仿真模型设计
        7.2.1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仿真概念模型构建
        7.2.2 仿真模型系统设置
        7.2.3 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模拟
    7.3 仿真结果分析
        7.3.1 无政策引导情形与政策最优情形对比分析
        7.3.2 单个政策情境因素引导效应分析
        7.3.3 政策情景因素组合效应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引导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的政策建议
    8.1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引导体系构建
    8.2 基于人口学特征的行为促进策略
    8.3 基于心理因素的行为驱动策略
    8.4 基于外部情境因素的行为引导策略
        8.4.1 社会规范引导策略
        8.4.2 政策因素引导策略
    8.5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强化策略
9 研究结论和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局限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农户农业节水行为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

(2)河套灌区地面灌溉灌水质量评价及技术要素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激光平地技术研究进展
        1.2.2 土壤入渗参数研究进展
        1.2.3 灌区畦灌技术研究现状
        1.2.4 灌区沟灌技术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试验设计
    2.1 研究区概述
        2.1.1 试验区I概况
        2.1.2 试验区II概况
    2.2 试验设计
        2.2.1 不同土壤类型下畦灌灌水质量评价及优化试验
        2.2.2 典型砂土田块灌水质量优化及其敏感性分析试验
        2.2.3 激光平地条件下畦田宽度对灌水质量影响及优化研究试验
        2.2.4 秸秆覆盖对沟灌土壤水盐迁移与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影响试验
        2.2.5 沟灌灌水深度控制目标分析优化试验
    2.3 试验观测项目及方法
        2.3.1 气象资料
        2.3.2 田间微地形
        2.3.3 灌水量计算
        2.3.4 地下水位
        2.3.5 土壤水分和盐分(电导率EC)
        2.3.6 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2.3.7 供试土壤基本条件
    2.4 数据统计分析
3 不同土壤类型下畦灌灌水质量评价及畦田规格优化
    3.1 灌水技术评价
        3.1.1 入渗参数的估算
        3.1.2 模型精度验证
        3.1.3 灌水质量评价
    3.2 灌水技术参数优化
        3.2.1 多目标优化模型构建及求解
        3.2.2 灌水参数优化
    3.3 畦田规格对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
    3.4 典型砂土田块灌水质量优化及其敏感性分析
        3.4.1 改进方案评价及优选
        3.4.2 最佳方案优选
        3.4.3 敏感性分析
    3.5 讨论
    3.6 小结
4 激光平地条件下畦田宽度对农田灌水质量影响及参数优化
    4.1 试验区土地平整变化
    4.2 灌水技术评价
        4.2.1 不同畦宽下水流推进与消退
        4.2.2 各处理土壤入渗水深变化
        4.2.3 灌水质量评价
    4.3 畦灌灌水技术参数优化
        4.3.1 单目标优化模型
        4.3.2 灌水质量模拟与优化
    4.4 讨论
    4.5 小结
5 激光平地条件下畦田宽度对作物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影响及多目标综合评价
    5.1 不同畦宽对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
        5.1.1 不同畦宽条件下土壤水分随时间变化
        5.1.2 灌水前后田块首中尾土壤储水量变化
    5.2 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影响
    5.3 社会经济效益评价
        5.3.1 节水效果
        5.3.2 经济效益
    5.4 综合评价
        5.4.1 主成分分析
        5.4.2 多目标综合分析
    5.5 节水补贴
    5.6 讨论
    5.7 小结
6 基于农机效率与畦灌灌水质量的灌水技术参数优化
    6.1 农机耗油量数学模型构建及验证
        6.1.1 模型构建
        6.1.2 模型验证
    6.2 基于农机效率及灌水质量的灌水技术参数优化
        6.2.1 评价指标
        6.2.2 农机效率变化
        6.2.3 灌水质量变化
        6.2.4 考虑农机效率前后综合灌水性能指标变化情况
    6.3 讨论
    6.4 小节
7 沟灌灌水质量评价及垄背覆盖技术研究
    7.1 沟灌灌水质量评价及优化
        7.1.1 灌水质量评价
        7.1.2 不同灌水参数组合下灌水深度控制目标优化
        7.1.3 讨论
    7.2 秸秆覆盖对沟灌土壤水盐迁移及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影响
        7.2.1 地下水埋深
        7.2.2 秸秆覆盖对沟灌土壤水盐迁移影响
        7.2.3 秸秆覆盖对沟灌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影响
        7.2.4 沟灌秸秆覆盖对农田水土环境及产量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7.2.5 讨论
    7.3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1.1 河套灌区现状畦灌灌水技术评价及优化研究
        8.1.2 激光平地条件下畦田宽度对农田灌水质量影响及效益评价研究
        8.1.3 河套灌区沟灌灌水质量评价及垄背覆盖技术研究
    8.2 创新点
    8.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河套灌区不同地类间水盐运移规律及盐分重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氢氧同位素在不同水体的示踪研究
        1.2.2 地下水与土壤水盐迁移研究
        1.2.3 土壤盐分空间变异与地下水埋深关系的研究
        1.2.4 干旱区荒漠绿洲水分运移研究
        1.2.5 水盐运移模拟研究
        1.2.6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论文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河套灌区概况
        2.1.1 气候
        2.1.2 土壤
        2.1.3 引排水量
        2.1.4 灌区年际地下水变化
        2.1.5 灌区海子分布特征
    2.2 试验区基本资料
        2.2.1 耕地-荒地-海子系统试验区
        2.2.2 沙丘-荒地-海子系统试验区
3 基于氢氧同位素耕地—荒地—海子系统水分运移转化
    3.1 利用氢氧同位素研究不同水体的基本原理
        3.1.1 稳定同位素测试标准物
        3.1.2 氢氧稳定同位素分馏
        3.1.3 氢氧稳定同位素组分分析
    3.2 试验方法
        3.2.1 取样方案
        3.2.2 样品采集
        3.2.3 水位量测
    3.3 试验设备及研究方法
        3.3.1 试验装置
        3.3.2 研究方法
    3.4 结论与分析
        3.4.1 不同类型水分中δD和δ18O关系
        3.4.2 不同类型水分特征分析
        3.4.3 不同类型水分转化比例
        3.4.4 土壤剖面水分运动
    3.5 本章小节
4 河套灌区耕地—荒地—海子间水盐运移规律及平衡分析
    4.1 试验布设及数据采集
    4.2 水盐运移模型构建
        4.2.1 耕地-荒地-海子系统水分平衡模型构建
        4.2.2 耕地-荒地-海子系统盐分平衡模型构建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耕地-荒地-海子系统不同时期地下水运移特征
        4.3.2 耕地-荒地-海子系统水分平衡分析
        4.3.3 耕地-荒地-海子系统盐分重分配
    4.4 本章小结
5 耕地-荒地-海子系统盐分时空变化特征及地下水埋深对土壤盐分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设计与取样方案
        5.1.2 研究方法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耕地-荒地间典型土壤横剖面盐分时空变化特征
        5.2.2 耕地-荒地不同土层盐分时空变化及盐分表观分析
        5.2.3 耕地地下水、荒地地下水和海子盐分时空变化特征
        5.2.4 地下水埋深对土壤盐分的影响
        5.2.5 荒地盐分不同来源估算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HYDRUS_1D模型对耕地-荒地-海子系统土壤水盐运移模拟与评估
    6.1 土壤水盐动态模型
        6.1.1 土壤水分运移方程
        6.1.2 土壤盐分运移方程
        6.1.3 潜在蒸腾和蒸发速率的计算
    6.2 模型构建
        6.2.1 模型离散化
        6.2.2 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
        6.2.3 参数确定
        6.2.4 模型率定与验证评价参数
    6.3 模型率定与验证
        6.3.1 模型率定
        6.3.2 模型检验
    6.4 土壤水盐动态分析
        6.4.1 典型时期土壤不同土层水分变化定量评估
        6.4.2 典型时期土壤不同土层盐分变化定量评估
    6.5 水盐平衡分析
    6.6 讨论
    6.7 本章小结
7 河套灌区沙丘-荒地-海子系统间水盐运移规律
    7.1 研究方法
        7.1.1 裘布依假设
        7.1.2 地下水波动法
        7.1.3 沙丘、荒地和海子水分平衡模型
        7.1.4 沙丘-荒地-海子系统地下水盐分迁移模型
    7.2 结果与分析
        7.2.1 沙丘-荒地-海子系统不同时期地下水运移特征
        7.2.2 沙丘-荒地-海子系统水分迁移分析
        7.2.3 沙丘-荒地-海子系统盐分迁移分析
    7.3 讨论
    7.4 本章小结
8 基于HYDRUS_1D模型对沙丘-荒地-海子系统水盐运移模拟与评估
    8.1 土壤水盐动态模型
    8.2 模型建立
        8.2.1 模拟单元划分
        8.2.2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8.2.3 土壤参数
        8.2.4 模型率定与验证评价参数
    8.3 模型率定与验证
        8.3.1 模型率定
        8.3.2 模型验证
    8.4 土壤水盐动态
        8.4.1 沙丘土壤水盐动态
        8.4.2 沙丘-荒地交界土壤水盐动态
        8.4.3 荒地土壤水盐动态
    8.5 水盐平衡分析
        8.5.1 沙丘水盐平衡分析
        8.5.2 沙丘-荒地交界水盐平衡分析
        8.5.3 荒地水盐平衡分析
    8.6 讨论
    8.7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论文主要创新点
    9.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节水改造背景下永济灌域地下水演变规律及土壤盐渍化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地下水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1.2.2 多变量时间序列模型CAR模型的应用研究
        1.2.3 地下水化学特征及物质来源研究
        1.2.4 地下水环境与土壤盐渍化的关系研究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特征
        2.1.4 地下水补给与排泄
        2.1.5 节水改造工程
    2.2 数据来源
    2.3 研究方法
        2.3.1 经典统计法
        2.3.2 地统计学法
        2.3.3 指示Kriging法
3 地下水埋深对节水改造的响应研究
    3.1 地下水埋深时空演变规律
        3.1.1 指示Kriging模型的构建
        3.1.2 地下水埋深时间演变特征
        3.1.3 地下水埋深空间演变特征
        3.1.4 地下水埋深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3.2 地下水埋深的预测研究
        3.2.1 地下水埋深主要影响因素关联分析
        3.2.2 多变量时间序列CAR模型原理
        3.2.3 多变量时间序列CAR模型建立
        3.2.4 不同时间尺度数据源地下水CAR模型优选
        3.2.5 不同时期地下水埋深的预测
    3.3 本章小结
4 地下水水质对节水改造的响应研究
    4.1 地下水矿化度时空演变规律
        4.1.1 指示Kriging模型的构建
        4.1.2 地下水矿化度时间演变特征
        4.1.3 地下水矿化度空间演变特征
        4.1.4 地下水矿化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4.2 地下水化学形成机制及咸化成因分析
        4.2.1 地下水理化指标特征分析
        4.2.2 地下水化学物质来源分类
        4.2.3 地下水化学咸化成因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土壤盐渍化风险分析及其与地下水环境的关系
    5.1 土壤盐渍化风险分析
        5.1.1 土壤含盐量的统计特征分析
        5.1.2 土壤含盐量指示变异函数模型的构建
        5.1.3 春灌前土壤盐渍化风险分析
        5.1.4 生育期土壤盐渍化风险分析
    5.2 地下水埋深空间概率分布规律
        5.2.1 地下水埋深的统计特征分析
        5.2.2 地下水埋深指示变异函数模型的构建
        5.2.3 春灌前地下水埋深空间概率分布特征
        5.2.4 生育期地下水埋深空间概率分布特征
    5.3 地下水埋深的时空变化与盐渍化土壤类型分布关系
    5.4 地下水矿化度空间概率分布规律
        5.4.1 地下水矿化度统计特征分析
        5.4.2 地下水矿化度指示变异函数模型的构建
        5.4.3 春灌前地下水矿化度空间概率分布特征
        5.4.4 生育期地下水矿化度空间概率分布特征
    5.5 地下水矿化度的时空变化与盐渍化土壤类型分布关系
    5.6 防治土壤盐渍化的地下水临界值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盐渍化灌区地下水埋深及限水控药对土壤环境和玉米生长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农药对作物和环境影响及研究进展
        1.2.2 地下水埋深对水盐运移特征和作物生长的影响
        1.2.3 灌溉制度对土壤环境影响研究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试验区概况与试验设计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区基本条件
        2.2.1 气象资料
        2.2.2 试验区土壤和水质资料
    2.3 试验设计
        2.3.1 地下水埋深试验设计
        2.3.2 灌溉制度试验设计
        2.3.3 除草控药试验设计
    2.4 试验观测项目及方法
        2.4.1 试验测定指标
        2.4.2 试验的计算公式
    2.5 数据统计分析
3 地下水埋深对水盐动态特征的影响
    3.1 地下水埋深对地下水向上补给量和灌溉补给地下水的水量的影响
    3.2 地下水埋深与土壤含水率关系
    3.3 灌溉条件下不同地下水埋深对土壤电导率的影响
        3.3.1 灌溉对土壤电导率的影响
        3.3.2 灌溉对不同地下水埋深土壤盐分淋洗效果影响
    3.4 地下水埋深与土壤电导率的拟合关系
    3.5 本章小结
4 灌溉制度对土壤环境变化特征影响
    4.1 引言
    4.2 灌溉制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4.2.1 灌溉制度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4.2.2 不同灌溉定额对土壤水分垂直动态的影响
    4.3 灌溉制度对土壤盐分的影响
        4.3.1 灌溉制度对土壤电导率的影响
        4.3.2 不同灌溉定额对土壤盐分的影响
    4.4 灌水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限水控药及地下水埋深对土壤环境农药农残量的影响
    5.1 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农药残留量的影响
    5.2 不同地下水埋深对除草剂残留量的影响
        5.2.1 地下水埋深对土壤中除草剂含量的影响
        5.2.2 地下水埋深对淋溶液中除草剂含量的影响
    5.3 不同灌溉定额对土壤农药残留量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限水控药及地下水位埋深对玉米生长指标与产量影响分析
    6.1 除草剂对玉米地杂草防效的影响
    6.2 限水控药对玉米安全性与产量影响
        6.2.1 施药后对玉米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值影响
        6.2.2 限水控药对玉米生长指标影响
        6.2.3 限水控药对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
        6.2.4 限水控药对玉米品质的影响
    6.3 地下水埋深对玉米生长指标与产量的影响
        6.3.1 地下水埋深对玉米生长指标的影响
        6.3.2 不同地下水埋深对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不同地下水埋深下水盐动态特征
        7.1.2 灌溉制度对土壤环境影响
        7.1.3 限水控药及地下水埋深对土壤环境农药农残量的影响
        7.1.4 限水控药及地下水埋深对玉米生长指标与产量影响分析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西北旱区灌溉条件下土壤水盐动态监测分析与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壤水盐运移研究概况
        1.2.2 咸水灌溉研究概况
        1.2.3 SWAP模型应用研究概况
        1.2.4 地下水盐运移研究概况
    1.3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典型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河套灌区典型研究区概况与水盐观测布设
        2.1.1 河套灌区典型研究区概况
        2.1.2 地下水与土壤水盐观测布设
        2.1.3 观测项目与方法
    2.2 石羊河流域典型研究区概况与试验资料来源
第3章 河套灌区耕-荒地地下水与土壤水盐动态监测分析
    3.1 土壤含水率分布规律
    3.2 土壤含盐量分布规律
    3.3 地下水与土壤水盐观测数据统计分析
    3.4 地下水位埋深变化规律
    3.5 地下水矿化度变化规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河套灌区典型研究区耕-荒地地下水流数值模拟
    4.1 典型研究区地下水流数值模型构建
        4.1.1 典型研究区模拟范围
        4.1.2 典型研究区边界条件及含水层概化
        4.1.3 研究区数值计算网格剖分
        4.1.4 时间离散
        4.1.5 初始条件
        4.1.6 边界条件
        4.1.7 源汇项处理
        4.1.8 地下水位观测井
        4.1.9 水文地质参数初始值
    4.2 模型的率定与验证
        4.2.1 率定准则
        4.2.2 模型率定
        4.2.3 模型验证
    4.3 耕-荒地间地下水盐运移量的估算
        4.3.1 耕-荒地间地下水运移量的估算
        4.3.2 耕-荒地间地下水盐分运移量的估算
        4.3.3 研究区耕-荒地盐分均衡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河套灌区引黄灌溉农田SWAP模型模拟
    5.1 SWAP模型简介
    5.2 模型率定与验证
        5.2.1 模型数据输入
        5.2.2 率定准则
        5.2.3 向日葵农田SWAP模型的率定与验证
        5.2.4 春玉米SWAP模型的率定与验证
    5.3 向日葵农田土壤水盐通量模拟
        5.3.1 土壤水分通量模拟结果
        5.3.2 土壤盐分通量模拟结果
        5.3.3 土壤水盐平衡模拟结果
    5.4 春玉米农田土壤水盐通量模拟
        5.4.1 土壤水分通量模拟结果
        5.4.2 土壤盐分通量模拟结果
        5.4.3 土壤水盐平衡模拟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石羊河流域咸水灌溉农田SWAP模型模拟
    6.1 模型率定与验证
        6.1.1 模型数据输入
        6.1.2 率定准则
        6.1.3 模型率定与验证结果
    6.2 制种玉米农田土壤水盐通量模拟
        6.2.1 土壤水分通量模拟结果
        6.2.2 土壤盐分通量模拟结果
        6.2.3 土壤水盐平衡模拟结果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SWAP模型的石羊河流域咸水灌溉模式模拟与优化
    7.1 不同矿化度的咸水灌溉模拟与预测
        7.1.1 不同矿化度的咸水灌溉农田土壤水盐动态分析
        7.1.2 不同矿化度的咸水灌溉农田土壤水盐平衡分析
        7.1.3 较长时期土壤盐分及制种玉米产量模拟
    7.2 咸淡水轮灌模式模拟与预测
        7.2.1 咸淡水轮灌农田土壤水盐平衡分析
        7.2.2 较长时期土壤盐分及制种玉米产量模拟
    7.3 咸水非充分灌溉制度模拟与优化
        7.3.1 制种玉米咸水非充分灌溉制度模拟与优化
        7.3.2 较长时期土壤水盐动态模拟和预测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讨论与结论
    8.2 论文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高质量发展模式下内蒙古河套灌区的可交易水量(论文提纲范文)

1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1.1 可交易水量概念界定
    1.2 文献综述
2 可交易水量来源分析
    2.1 国家及地方有关可交易水量的规定
    2.2 不同地区可交易水量的来源
3 可交易水量计算
    3.1 农业节水潜力预测
        3.1.1 农田灌溉需水量
        3.1.2 农业节水潜力计算
        3.1.3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预测农业节水潜力
    3.2 可交易水量计算方法
        3.2.1 测算模型
        3.2.2 相关参数的确定
4 典型区应用
    4.1 内蒙古河套灌区概况
        4.1.1 基本情况。
        4.1.2 农业发展情况
        4.1.3 水权交易实践
    4.2 内蒙古河套灌区节水潜力预测
        4.2.1 2012—2017年内蒙古河套灌区节水潜力
        4.2.2 2021—2025年内蒙古河套灌区节水潜力预测
    4.3 内蒙古河套灌区可交易水量计算
        4.3.1 区域初始水权超用量农业补偿量
        4.3.2 可交易水量调整系数
5 结论及讨论

(8)内蒙古河套灌区节水灌溉与水肥高效利用研究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河套灌区农业耗水
2 高效节水灌溉理论
    2.1 地面灌溉
    2.2 膜下滴灌
3 节水控盐灌溉制度
    3.1 主要作物灌溉制度
    3.2 滴灌灌溉制度
    3.3 秋浇灌溉制度
4 盐渍化灌区水氮有机无机肥耦合机制
    4.1 基于农田生态环境安全的水氮耦合
    4.2 配施有机无机肥对灌区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
5 盐渍化土壤节水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6 结论与展望
    1)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
    2)优化灌溉制度与作物品质提升的研究
    3)土壤碳氮循环和氮素矿化研究及现代化技术的应用

(9)河套灌区不同覆膜灌溉方式对农田土壤水盐调控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河套灌区节水灌溉现状
        1.2.2 传统地面灌溉下土壤水盐过程研究进展
        1.2.3 垄膜沟灌下土壤水盐过程研究进展
        1.2.4 膜下滴灌下土壤水盐过程研究进展
        1.2.5 模型模拟的进展
    1.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2.1 农艺措施
        2.2.2 试验设计与灌水管理
        2.2.3 田间管理
    2.3 观测项目与方法
        2.3.1 气象数据
        2.3.2 土壤水盐
        2.3.3 地下水位
        2.3.4 玉米生长与产量
        2.3.5 作物水分利用
        2.3.6 经济效益分析
    2.4 模型介绍
        2.4.1 HYDRUS模型
        2.4.2 DSSAT模型
        2.4.3 模型输入数据
        2.4.4 模型的校正和验证
    2.5 生育期降水年型确定
    2.6 情景模拟设置
    2.7 数据计算与分析处理
第三章 不同覆膜灌溉方式下的土壤水盐变化
    3.1 不同措施农田土壤水盐动态
        3.1.1 农田收获前后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3.1.2 农田收获前后电导率动态变化
    3.2 农田逐年土壤水盐储量变化
        3.2.1 土壤含盐量与电导率之间的关系
        3.2.2 农田逐年土壤储水量变化
        3.2.3 农田逐年土壤储盐量变化
    3.3 不同生育时期盐分分布
        3.3.1 2016年
        3.3.2 2017年
        3.3.3 2018年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不同情景下土壤水盐运移规律的模拟
    4.1 数学模型
        4.1.1 土壤水分运动方程
        4.1.2 盐分运动方程
        4.1.3 初始条件
        4.1.4 边界条件
        4.1.5 模型评价指标
    4.2 模型模拟
        4.2.1 土壤水分
        4.2.2 土壤盐分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不同覆膜灌溉方式下的作物生长与产量响应
    5.1 春玉米产量与生物量
    5.2 春玉米水分利用
    5.3 经济效益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不同降水年型下玉米生长过程的模拟
    6.1 模型的校正和验证
    6.2 基于DSSAT-CERES-Maize模型的土壤水分模拟
    6.3 河套地区不同降水年型灌溉优化
    6.4 气候变化情景下作物优化管理
    6.5 讨论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内蒙古河套灌区水盐运动与盐渍化防治研究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土壤水盐时空分布规律
    1.1 区域水盐空间分布主要分析方法
    1.2 河套灌区水盐空间分布规律
2 土壤水盐运移规律
    2.1 土壤水盐运移规律研究进展
    2.2 河套灌区土壤水盐运移模型研究进展
3 微咸水灌溉农田-作物效应
    3.1 微咸水灌溉土壤环境效应
    3.2 微咸水优化灌溉模式研究
    3.3 微咸水灌溉的作物效应
4 盐碱地改良与土壤结构改善
    4.1 盐碱地农业改良综合技术
    4.2 PAM、SAP对土壤理化性质改良与土壤结构改善的影响
    4.3 土壤改良剂在灌区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5 冻融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与秋浇制度
    5.1 河套灌区冻融土壤水热盐运移规律与机制
    5.2 河套灌区冻融土壤水热盐模型
    5.3 河套灌区秋浇灌溉制度
6 河套灌区暗管排水
7 结论与展望
    1)基于灌区生态安全的土壤水盐运移研究
    2)基于多种方法对盐碱地改良的研究

四、内蒙古河套灌区发展节水灌溉的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户农业节水行为驱动机制及引导政策研究 ——以黄河流域河套灌区为例[D]. 邢霞.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2]河套灌区地面灌溉灌水质量评价及技术要素优化[D]. 范雷雷.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3]河套灌区不同地类间水盐运移规律及盐分重分布研究[D]. 王国帅.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4]节水改造背景下永济灌域地下水演变规律及土壤盐渍化风险研究[D]. 崔佳琪.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5]盐渍化灌区地下水埋深及限水控药对土壤环境和玉米生长影响[D]. 代丽萍.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6]西北旱区灌溉条件下土壤水盐动态监测分析与数值模拟[D]. 袁成福. 扬州大学, 2021
  • [7]高质量发展模式下内蒙古河套灌区的可交易水量[J]. 陈向南,吴凤平,李芳,赵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1(02)
  • [8]内蒙古河套灌区节水灌溉与水肥高效利用研究展望[J]. 史海滨,杨树青,李瑞平,李仙岳,李为萍,闫建文,苗庆丰,李祯. 灌溉排水学报, 2020(11)
  • [9]河套灌区不同覆膜灌溉方式对农田土壤水盐调控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D]. 邹宇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10]内蒙古河套灌区水盐运动与盐渍化防治研究展望[J]. 史海滨,杨树青,李瑞平,李仙岳,李为萍,闫建文,苗庆丰,李祯. 灌溉排水学报, 2020(08)

标签:;  ;  ;  ;  ;  

内蒙古河套灌区发展节水灌溉的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