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商业大学2001年获省、厅局级科技奖励名单

哈尔滨商业大学2001年获省、厅局级科技奖励名单

一、哈尔滨商业大学2001年获得省级、厅局级科技奖励名单(论文文献综述)

徐鸣昊[1](2020)在《黑龙江环境设计教育发展研究(1985年~2015年)》文中指出我国环境设计教育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目前全国各大高校包括我省在内纷纷建立环境设计专业学科。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发展,黑龙江在环境设计学教育方面不断创新、发展。本文通过材料收集、走访调查等形式来搜集黑龙江各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大概发展过程,也通过办学性质,院系设置,课程名称的设置来进行省内外对比,来发现黑龙江环境设计教育发展的过程。本文指的是黑龙江地区以黑龙江的省会城市哈尔滨为基础和中心,围绕着哈尔滨地区的环境设计教育发展展开探讨。本文将主要从省内外高校环境设计教育案列来分析对比,去对黑龙江地区的环境设计教育进行了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观察黑龙江环境设计教育所存留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提议出一系列改革建议。

李凤营[2](2020)在《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绩点管理模式改进研究 ——以B大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引领和重要动力。地方高校在普通本科高校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科研绩点制管理模式因其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能够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科研环境,受到地方高校的普遍认可,在地方高校中得到了广泛使用,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因过分量化导致了不利于科研团队的形成、科研功利化、违背科研规律等现象的产生。这就亟需建立一种新型科研管理模式来适应地方高校科研工作的发展。为了使本文的研究建立在牢固的根基上,本文对所涉及的地方高校、高校科研、高校科研质量、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的主旨、结构、功能等,提出了以五大理念为导向,坚持以人为本,以全面质量管理为工具,建立了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并针对上述管理理念,提出了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创新思路,分析了科研绩点的内涵与特点、科研绩点与科研工作量的关系等内容。为了掌握获得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的现实情况,本文采取案例研究的方式,通过对B大学绩点制科研管理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地方高校绩点制科研管理改革的可能方向。首先以B大学为个案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分析了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历程的基础上,概括了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的实施宗旨、实施过程、保障措施,并结合B大学部分院系的调研,利用科研成果数据对比了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实施前后的效果,对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实施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发现了B大学绩点制管理科研模式实施后的成效,发现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提升了B大学的科研质量,整体上说是科研质量管理的可行方向。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影响高校科研管理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当前绩点制科研管理模式做出改进。基于这一定位,本文通过编制、发放、回收问卷等程序,按照从宏观影响因素、微观影响因素、环境影响因素对问卷结果进行了统计,通过对统计结果的分析进一步探寻B大学实施绩点制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为重数量轻质量、不利于科研团队形成、违背科研规律、科研全过程管理不到位、科研环境不理想、科研与人才培养脱节、不能持续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等,为改进绩点制科研管理模式提供了方向。本文提出建立科研绩点银行制管理模式以解决地方高校实施绩点制科研管理存在的上述问题,相应地对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模式的生成、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理论模型和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论述后,具体对操作层面内容进行探讨。包括科研绩点认定方法的有效改进、建立科研绩点银行的运行机制、科研绩点银行环境的保障三个方面内容。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共同建立了科研绩点银行制科研管理模式。

陈琳[3](2019)在《行业型大学特色学科生发与演进逻辑的个案研究》文中认为当前,“双一流”大学建设成为我国政府、社会、高校、研究者等多方共同关注的焦点话题和实践议题。本研究基于多重制度逻辑理论、组织变迁理论、场域理论等理论基础,将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综合进行文献梳理、政策解读与访谈调研,选取一所行业型大学的特色学科作为研究个案,通过深入梳理与分析该大学食品学科一百多年来历史演进的过程,总结其学科建设的成败得失,揭示行业型大学特色学科发展演进的阶段性特征和规律,挖掘其中发挥作用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析出特色学科发展的固有的内在逻辑,为行业型大学改革发展和“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提供参考。研究的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行业特色型大学学科发展的基本轨迹是什么?有什么独特的演进路径和规律?(2)大学学科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不同阶段时期,具体是如何作用的?(3)大学学科发展是自然生长的过程还是由于外在力量规划设计的主要作用?研究发现,J大学食品学科的发展走过了一段跌宕起伏的过程,在其演进历程中,政府、市场、知识、组织文化等不同因素起到了相互交织且差异化的影响。政府逻辑在学科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但在不同阶段,政府发挥作用的程度和方式有不同。新中国成立之后,探索高等教育正规化的新模式成为“政府逻辑”。改革开放后,在坚持内涵发展的政策指导下,国家加强了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力度,政府逻辑从“政治绩效”更多转向了“学术绩效”的治理导向。市场逻辑在学科发展中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获得世界银行贷款、学生就业形势趋好、科研经费增多等也是基于改革开放带来了行业的大发展。知识逻辑在学科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J大学的食品学科,从最初的发酵、食品工程、粮油加工等研究,逐渐衍生出食品大分子功能性与结构、食品生物技术、食品质量控制技术、发酵与基因代谢、功能食品开发等学科领域,显示出食品学科自身依据知识生产的分工而形成诸多的研究领域。组织文化逻辑在学科发展中具有重要的能动作用。J大学食品学科凝练出的精神传统,推行的任期目标责任制和教师绩效考核制,营造起能上能下的氛围,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提升了食品学科整体水平与竞争力。在对J大学食品学科发展历程进行探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对行业型大学发展和学科建设进行了反思,存在的问题如学科建设理念不够完善、学科与行业从融合走向疏离、学科联动发展不力、跨学科发展存在障碍等。从历史经验出发,对于行业型大学学科的今后发展来说,应当注意这样几点:抓住政策机遇空间,加强特色学科建设;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提升学科基础理论;关注学科协调发展,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深化推进协同创新,全面释放学科功能;优化学科组织文化,激发学科发展自主性。本研究的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剖析了中国行业型大学特色学科发展独特历史脉络。J大学食品学科从农学起步,逐步经历学科意识产生、学科确立、学科形态独立等过程,最终通过行业型高校的建立,形成了J大学食品学科的独特发展路径。研究发现,如何选取某个或某几个学科作为突破口,更好的平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考验着大学决策者的智慧和水平。第二,构建了行业型大学特色学科发展解释模型。政府逻辑、市场逻辑、知识逻辑、组织文化逻辑等四重制度逻辑形塑了学科发展。研究发现,在中国语境下,大学学科发展不是至少不完全是“自然生长出来”,还是充满着“抢抓机遇、顶层设计、全面推进”等人的主观能动性因素,有其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第三,采用了“档案+口述历史”的综合研究方法。使得历史资料之间相互印证,弥补不足缺失,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资料的可信度与解释力。

李金凤[4](2018)在《基于产业价值链的山东中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运用产业价值链对山东中药产业进行发展战略研究,丰富不同商业环境下产业链、价值链、产业价值链等相关理论。对山东中药产业的上、中、下游及中药知识产业的现状进行梳理,对比其他省份,分析其存在的优劣势及机会与威胁,最终制定山东中药产业未来的发展战略,为政府制定产业规划、企业制定发展战略,促进中药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参考。方法: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对1993年2017年产业链、价值链、产业价值链、中药产业、互联网思维等理论与研究现状进行文献搜集和统计分析,了解相关理论在不同商业环境下的演变与发展逻辑,把握其本质,确定本文的研究方向与范围。然后按照产业链理论,运用数据统计、图表说明、比较分析及实地调查等方法,对山东省中药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结构化分析,并运用SWOT模型与案例分析法来分析山东中药产业的优劣势以及基于外部环境的发展机会与面临威胁,最后运用产业价值链的核心指导思想来确定山东省中药产业在被重新定义的中药大健康产业中的发展战略。成果:站在将相关产业与价值理论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相结合的全新视角来探寻理论演变与发展背后的商业逻辑,提出了每一种经济学或管理学理论都与它所处的时代背景相适应的观点。针对当前的互联网背景与经济发展状况,要振兴与发展山东中药产业,需要重新审视山东中药产业所处的商业环境。经分析全国各省份中药产业研究情况,发现山东远远落后于其他省份,急需加强该领域的理论研究与管理探索,并以此来反哺中药产业的经营管理实践,最终提高产业促进与产业研究交互发展、相互滋养的中药产业综合实力。研究过程中,搜集了大量的数据并进行图表分析,明确了山东中药产业上、中、下游及中药知识产业等各个产业环节现状,并与全国其他省份进行横向对比,与自身发展的历史数据与演变过程进行纵向对比,从而客观地总结出了各个环节的产业特征。SWOT模型是比较着名的企业、产业或区域的战略分析工具,本研究运用它进行各项分析,总结出了山东中药产业具有中药材资源丰富,种植、养殖业发达,龙头企业形成了战略定位的创新范式,科研创新成果显着,以及产业链条基本形成等优势,同时也存在产业链条各环节发展不平衡,行业集中度不高,产业链上、下游关联协同度不高,以及协同创新性不强等劣势。从外部环境来看,山东中药产业拥有产业政策支持、中国经济强劲增长带来了消费需求与健康理念变化、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增强等前所未有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机遇,当然也存在着国际天然药物发展对中药产业产生强烈冲击、国内其他省份创新发展速度加快以及新商业环境下导致的产业边界模糊、其他产业对中药产业跨界冲击加强等威胁。最后运用产业价值链理论,指明了山东中药产业在被重新定义的中药大健康产业中的发展战略。结论:按照产业价值链理论,价值在产业链上的分布永远存在多寡,且随着商业环境与生产要素价值的变化而处于动态调整之中。山东中药产业在被重新定义的中药大健康产业中,上游种植产业可以与下游中药材专业市场打通,充分发挥上游道地药材资源与种质优势,重新定义中药材专业市场的核心价值。中游产业进行战略选择,要么做全产业链生态,要么做专科领域的产品群。下游产业进行商业流通环节的并购整合,提升附加值,解决产业痛点。中药知识产业进行产业联盟,协同打造科研创新系统。

郭蕾[5](2018)在《政府资助科研项目信用评价及资金投入要素对其影响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各类科研投入的总量和强度都大幅提高。但当前我国的科研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建设仍十分薄弱,科研失信现象时有发生。科研失信行为不仅会造成科技资源的配置效能低下,使科学研究活动无法高效实施;也会致使科研资金的投入具有较高风险、增加相应的交易成本,进而破坏科研资助体系的良性循环。与此同时,与科研项目信用评价有关的指标、方法、工作机制、结果运用等尚没有清晰的构架,也缺乏统一的测度方法,科研信用制度和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凸显。为了合理配置科研资金投入、发挥其最大效用,尽快完成科研项目信用评价体系的研究探索工作迫在眉睫。本文综合运用规范研究、实证研究、比较研究、调查问卷等多种研究方法,建立了一套具有较强可操作性和适用性的科研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了科研项目资金投入要素与科研信用之间的关系。研究成果可为科研资金管理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并支撑科研管理过程中科研信用评价的具体实践,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论文首先对国内外不同类型的科研信用评价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重点研究和总结了科技发展强国的管理实践特点与运行机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对科研信用管理现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析,揭示了存在的问题并深入探讨了问题产生的根源。在此基础上,遵循客观性、适用性、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基础信息、良好记录、不良记录三个方面,分别设计并建立了针对项目承担单位及项目负责人两套科研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在广泛调查问卷收集数据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完善了信用评价结果等级划分。并以项目负责人为对象,采用所建立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所构建的科研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符合科研活动实际,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其次,基于建立的科研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以项目负责人为评价对象,通过对其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实际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对各项目资金投入要素对科研信用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科研项目资金投入要素与科研信用之间具有显着相关性。对于科研信用整体来说,科研活动费、出版文献知识产权费与项目负责人科研信用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其中科研活动费最为重要。而科研材料费与科研信用之间存在显着负相关关系。对于项目负责人良好记录得分来说,科研设备费、科研活动费、出版文献知识产权费均与项目负责人良好记录得分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科研材料费与良好记录得分之间存在显着负相关关系,且良好记录得分显着性高于科研信用整体得分。利用BP神经网络分析方法对资金投入要素与科研信用关系进行相关分析,通过Matlab软件建立了效果好、使用便捷的快速相关神经网络模型,便于科研项目主管部门提前预测,及时规避风险,合理配置科研资源。通过博弈分析,研究了项目负责人采取不良信用行为的动因,对科研项目管理政策的制定提出了合理建议。论文最后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深入分析了科研项目信用评价体系付诸实施所需的外部保障条件。从制度建设、共享信息平台搭建、奖惩机制完善和引入中介机构参与等多个方面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通过理论分析结合具体管理实践,探索建立起科研信用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适用性,对建立的科研信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实际案例进行了验证,表明该指标体系较为科学合理,完善了科研信用理论研究。(2)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了科研项目资金投入要素与科研信用评价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基于BP神经网络的科研信用预测模型。探索了科研信用研究新的方向,将已有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3)探讨了理论研究成果在科研管理实践工作中具体应用的方法,从宏观微观层面分析了所需的外部保障条件并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

王丽丽[6](2017)在《高校教师科研绩效量化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学研究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是提升大学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条件,是高校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环节。随着高校教师科研活动的扩大和科研成果的激增,如何高效、客观、科学地评价高校教师科研绩效成为研究者和管理者普遍关心的重要议题。当前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中存在同行评价低效与主观性、量化评价指标不合理等诸多问题。科学计量学相关理论发展和智能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提供了新途径。本研究以高校教师科研绩效为研究对象,以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高校教师知识创新等相关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科学计量学和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尝试量化方法与技术化路径,试探索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模式。本研究成果可进一步补充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的相关理论、进一步完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理论、进一步补充高校教师绩效管理理论、进一步为科学计量学应用于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提供论据和资料。为学校科研管理提供策略依据,可以更加有效、合理地配置高校科研资源、促进高校教师学术性专业发展、激发高校教师科研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科发展提供导向和参考。本研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并取得研究成果:1.提出了基于科学计量学和智能信息处理的高校教师科研绩效量化评价总体方案本研究以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高校教师知识创造相关理论为理论基础,首次综合运用科学计量学方法和智能信息处理技术评价高校教师科研绩效,研究两类思想方法结合的相关理论问题。结合获取黑龙江省高校教师科研绩效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初步研究综合运用科学计量学相关理论与智能信息处理技术评价高校教师科研绩效的可行性、可靠性、有效性及具体流程等问题。2.构建了高校教师科研绩效量化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从指标要素和指标结构两个方面来构建高校教师科研绩效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在指标要素上,本文与已有研究的不同在于,没有主观设计指标要素,而是选择已有研究成果、专家意见、大学排名指标体系中科研要素,作为指标要素来源,兼顾与主题的相关性和可操作性,选取其中的相关指标要素汇总,作为进一步研究的数据源。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已获得的数据源进行科学处理,最终构建高校教师科研绩效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验证。3.构建了高校教师科研绩效量化评价模型依据已构建的指标体系,综合考虑数据获取的可行性及研究时间的限制,本文把研究范围界定为自然科学研究,选取了指标体系中相关的指标要素。以黑龙江省24所公办本科院校中近五年科研产出为数据样本,构成样本库。运用粗糙集理论,提出了基于位逻辑的Apriori算法的数据处理方法,获得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的模型,并验证模型有效性。

郑俊涛[7](2016)在《基于声誉调查和奖项图谱的国际科学技术奖项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致力于从多渠道搜集奖项样本,建立一份有代表性的、覆盖主要学科领域的国际科学技术奖项清单,总结国际科学技术奖项发展的现状;并通过问卷调查对所搜集的国际科学技术奖项的声誉进行定量测量;再通过绘制奖项图谱定量分析国际科学技术奖项之间的相似性。本研究旨在通过研究奖项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和相对关系,实现对国际科学技术奖项的科学评价,以推动国际科学技术奖项在科学技术评价中的应用。本研究从多渠道搜集了225项覆盖广泛学科领域的国际科学技术奖项。这些奖项由科学院、工程院、专业协会、高等教育机构等学术性组织,以及以基金会为主的各类社会机构颁发;颁奖历史短则一两年,长则跨越了两三个世纪;奖励形式主要是给予获奖人精神奖励的同时,还奖励一定数额的奖金;一般都具有正规的颁奖仪式,有的颁奖典礼还有皇室成员、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出席。国际科学技术奖项的发展呈现出了多样化态势。这种多样化满足了各历史时期对不同学科领域、不同层次科学家给予承认的需要。对于奖项声誉的研究,本研究以诺贝尔科学奖(Nobel Prizes in Science)作为比较基准,按学科领域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以获奖人作为调查对象,定量评价了225项国际科学技术奖项的声誉大小。从调查结果来看,与诺贝尔奖(声誉分值设定为1)相比,全部样本有15项奖项的平均声誉得分不低于0.75,有82项奖项的平均声誉得分不低于0.50但低于0.75,有123项奖项的平均声誉得分不低于0.25但低于0.5,只有5项奖项的声誉低于0.25,因而国际科学技术奖项的声誉总体呈现等级差距。此外,本研究还结合奖项样本的属性特征和声誉调查结果,分析了颁奖范围、奖励强度、颁奖历史、颁奖机构、颁奖规格、宣传造势和评奖制度这七个奖项属性特征对国际科学技术奖项声誉的影响。研究表明,影响国际科学技术奖项声誉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没有一个因素能够与奖项声誉存在显着性的线性强相关。但对具体的某一个奖项,其中的某种或若干因素对声誉的影响则是举足轻重的。对于奖项相对关系的研究,本研究以225项国际科学技术奖项之间的共同获奖人为比较基础,引入在文献计量学中已被广泛应用的科学知识图谱技术,构建了国际科学技术奖项图谱,实现了对奖项之间相似性的定量衡量。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相同学科领域的奖项之间拥有更多的共同获奖人,会在图谱中聚集一起。本论文还以诺贝尔奖为例,研究了其它奖项与诺贝尔奖之间的相似性,并利用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大小对诺贝尔奖进行了预测。最后,本研究梳理了利用科学技术奖项作为排名指标的主要大学排名,总结了大学排名利用科学技术奖项作为排名指标的特点,分析了科学技术奖项作为大学排名指标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并以化学学科为例,对利用四项高声誉奖项作为学科排名指标的实践进行了探索。研究表明,用多个高声誉奖项一起构建排名指标不仅能够有效鉴别一流的学术机构,还能增加评价的覆盖面。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一是整理了一份具有代表性的国际科学技术奖项清单;二是定量评价了一大批国际科学技术奖项的声誉大小,科学呈现了国际科学奖项之间的声誉差距;三是通过创造性的绘制奖项图谱定量衡量了奖项之间的相似程度。总体而言,本研究通过声誉调查和绘制奖项图谱,实现了对国际科学技术奖项之间的相对声誉大小和相似程度高低的评价,为将来开展有关奖项的相关研究以及在科学技术评价中科学的应用奖项奠定了基础。

本刊编辑部[8](2012)在《2011科学中国人(第十届)年度人物》文中研究指明从2002年到2012年,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整整走过了10年。10年来,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得到了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支持,得到了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等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

陈雪峰[9](2011)在《哈大齐地区普通本科院校与工业走廊建设关系研究》文中指出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密切,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高等教育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才能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否则将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本论文以哈大齐地区普通本科院校与工业走廊建设关系为研究对象,以高等教育职能理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理论、三螺旋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分析现阶段哈大齐地区普通本科院校与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的现状。通过深入研究,本研究发现哈大齐地区的产学研合作有待加强、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科专业结构需要调整、部属本科院校的科技贡献较低、地方本科院校的综合实力与科技服务能力较弱、行业性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行业特色学科的优势消失等问题,并进一步分析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最后,本论文提出加强政府宏观管理力度促进产学研合作、依据区域产业结构变化调整本科院校专业结构、提高部属院校科技贡献率、通过科学合理定位提高地方本科院校的综合实力、坚持办学特色提升行业性院校的优势学科实力、多种渠道筹集高等教育经费等具体对策,促进哈大齐地区普通本科院校与工业走廊建设在互动过程中协调发展。

吴恺[10](2010)在《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研究》文中指出科技奖励制度是社会制度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科学社会学研究对象之一。科技奖励制度完善与否,决定了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对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意义重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奖励制度不断改革与发展,奖项的设置日趋合理与完备。目前,我国科技奖励制度已进入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阶段。本文紧扣我国科技奖励制度这个主题,以改进与完善我国科技奖励制度为宗旨,分四章对我国科技奖励制度进行了研究。第一章对科技奖励制度的内涵、主客体与本质进行了阐述,并对近代科技建制化历程与科技奖励制度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现代建制化科技奖励制度对古代非建制化科技奖励制度的超越。第二章论述了新中国科技奖励制度的发展历程,阐明了国家级科技奖励、省(部)级科技奖励、社会力量设置科技奖励各自的特点,并分析了我国现代科技奖励制度的作用与意义。第三章对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系统进行了分析。首先,剖析了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系统的诸要素,并探讨了“大科学”背景下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系统良性运行的规范。其次,阐明了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系统运行的心理学机制和社会学机制,力图从微观与宏观相结合角度深入研究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系统的实际运作。再次,运用霍尔系统工程“三维结构论”,对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系统的时间维、逻辑维和知识维进行了分析。第四章分析了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印度科技奖励制度及其特点,通过中外科技奖励制度比较研究,得出国外科技奖励制度的经验与启示。在此基础上,从结构和运行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的不足,并借鉴国外科技奖励制度的有效做法,提出了完善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的对策与建议。

二、哈尔滨商业大学2001年获得省级、厅局级科技奖励名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哈尔滨商业大学2001年获得省级、厅局级科技奖励名单(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环境设计教育发展研究(1985年~2015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课题背景
        (二)课题研究内容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四、课题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路线
    注释
第二章 黑龙江环境设计的发源与特点
    一、黑龙江环境设计发展的自然因素
        (一)地理因素
        (二)气候因素
    二、黑龙江环境设计发展的文化因素
        (一)黑龙江地域文化概况
        (二)多民族融合的多元化
    三、外来文化对黑龙江环境设计教育的影响
        (一)俄侨文化
        (二)伪满文化
    四、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三章 环境设计教育发展调查
    一、国内环境设计教育发展调查
        (一)形成及发展过程
        (二)高校招生范围及专业名称设置调查
        (三)高校招考录取形式调查
        (四)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调查
    二、黑龙江内环境设计教育发展调查
        (一)基本情况
        (二)招生情况与生源情况调查
        (三)专业设置与课程名称调查
        (四)师资情况调查
        (五)考试情况调查
        (六)教学设施情况调查
        (七)黑龙江内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育案列调查
    四、本章小结
    注释
第四章 黑龙江环境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师资结构不够完善
    二、培养模式缺乏创新
        (一)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二)课程体系守旧
        (三)教学方式单一
    三、教学设施不够完善
        (一)线上课程质量有待提高
        (二)专业软硬件设施薄弱
    四、教学管理水平需要继续提高
    五、教学评价体系需要更加规范
    六、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五章 黑龙江环境设计教育改革与未来发展
    一、设置多元化的课程体系
        (一)跨学科和全球学术反思
        (二)增加地域化特色
        (三)增强国际化
    二、增加实践型教学方式
        (一)情景化教学
        (二)实验性教学
    三、合理化构建教师队伍
        (一)增强教师职业化训练
        (二)重视教学评价体系
        (三)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四、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工作室建设要更加规范
        (二)加强创新协同机制
    五、系统化的教学管理应用
    六、本章小结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绩点管理模式改进研究 ——以B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地方高校科研管理质量亟待提升
        (二)地方高校科研绩点管理模式需要改进和完善
        (三)地方高校科研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双重体会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概念界定
        (一)地方高校
        (二)高校科研
        (三)高校科研质量
        (四)高校科研质量管理
        (五)科研绩点制
        (六)科研绩点银行制
    五、创新之处
        (一)探索了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理论
        (二)改进了“科研绩点”的计算方法
        (三)建立“绩点银行制”的科研质量管理模式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关于高校科研质量管理文献计量分析
    二、关于高校科研质量管理内涵与意义研究
    三、关于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研究
    四、关于高校科研质量评价与管理研究
    五、关于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文献研究
    六、文献述评
        (一)关于高校科研管理内容及特征研究
        (二)关于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研究
        (三)科研质量管理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理论基础
    一、五大发展理念
    二、人本管理理论
    三、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第三章 地方高校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实施概况及进展
    一、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的基本体系
        (一)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的主旨
        (二)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结构
        (三)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功能
    二、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概述
        (一)B大学简介
        (二)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历程
        (三)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效果
    三、地方高校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目标设计
        (一)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概述
        (二)关于B大学对学术型教师的目标设计
        (三)关于B大学对教学单位的目标设计
        (四)关于B大学科研绩点的量化评价
    四、地方高校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氛围营造
        (一)精神层面加强统一思想
        (二)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
    五、地方高校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保障
        (一)激励措施
        (二)督促举措
        (三)保障制度
第四章 地方高校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实施过程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现状调查设计
        (一)调查问卷编制
        (二)调查问卷发放
        (三)调查问卷回收分析
    二、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存在的问题
        (一)重数量轻质量问题
        (二)不利于科研团队形成
        (三)存在违背科研规律的现象
        (四)科研全过程管理不到位
        (五)科研环境不理想
        (六)科研与人才培养脱节
        (七)不能持续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
    三、地方高校B大学科研质量管理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对科研质量的评价导向不科学
        (二)科研发展定位中功利化追求导向明显
        (三)高校三大职能之间未能协调发展
        (四)可持续发展和共享发展落实不到位
        (五)科研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低
    四、地方高校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的实证分析
        (一)B大学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的灰色关联分析
        (二)B大学绩点制管理科研模式实施过程的归因分析
第五章 地方高校科研绩点银行制设计
    一、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设计理念
    二、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设计背景
        (一)科研绩点银行生成背景
        (二)科研绩点银行生成过程
    三、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基本目标与存在优势
        (一)科研绩点银行制设计的主要目标
        (二)科研绩点银行制设计的优势分析
    四、科研质量管理的绩点银行制过程设计
        (一)科研绩点银行运行机制设计
        (二)科研绩点银行管理功能设计
第六章 地方高校科研绩点银行制实施策略
    一、明确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绩点类型
        (一)显性科研绩点与隐性科研绩点
        (二)个人科研绩点与集体科研绩点
        (三)岗位科研绩点与自由科研绩点
        (四)普通科研绩点与奖励科研绩点
        (五)元科研绩点
    二、建立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绩点认定规则
        (一)科研工作业绩点认定原则
        (二)科研工作业绩点认定程序
        (三)科研工作业绩点的质量等级确定
        (四)科研工作业绩点的总量计算方法
    三、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组织结构
        (一)科研绩点银行管理委员会
        (二)科研绩点银行专家咨询委员会
        (三)科研绩点银行综合业务中心
        (四)科研绩点银行网络管理中心
    四、实施科研绩点银行的运作管理
        (一)科研绩点银行帐户管理
        (二)科研绩点银行业务类型
        (三)科研绩点银行操作流程
    五、支持科研绩点银行的环境保障
        (一)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业务环境要求
        (二)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管理环境支持
        (三)科研绩点银行模式的信息化环境支持
    六、地方高校科研绩点制银行模式推广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管理调研问卷
    附录二 :绩点制科研质量管理模式灰色关联分析调查问卷
    附录三 :绩点制管理科研模式实施过程的归因分析调查问卷
    附录四 :科研工作业绩点制银行章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行业型大学特色学科生发与演进逻辑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与问题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问题与对象
        三、主要内容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概念界定
        一、行业型大学
        二、大学学科
        三、特色学科
        四、食品学科
    第四节 相关文献述评
        一、学科发展的影响因素和组织变迁相关研究
        二、学科发展与政府关系的研究
        三、学科发展与市场关系的研究
        四、学科发展与知识演进关系的研究
        五、学科发展与组织文化的关系
        六、行业型大学学科发展的研究
        七、食品学科发展研究述评
        八、已有研究的启示
    第五节 研究设计
        一、理论基础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J大学食品学科的发展环境及其成长轨迹
    第一节 国内外食品学科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国内食品学科的发展概况
        二、国际食品学科的发展概况
        三、国内与国际食品学科比较
    第二节 J大学食品学科的成长轨迹
        一、J大学食品学科的发端
        二、J大学食品学科的沿革与研究分期
第三章 政府逻辑主导下的食品学科(1958-1978)
    第一节 “有计划”的食品学科
        一、院系调整中的食品学科
        二、食品行业特色高校的建立
    第二节 食品学科的设置与发展
        一、系科的设置与专业建设
        二、国家建设需求下的教学与科研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政府逻辑与市场逻辑协同驱动的食品学科(1978-2001)
    第一节 “大食品”与新兴应用学科
        一、“大食品”学科理念的形成
        二、“大食品”学科建设
        三、教学与科研
    第二节 “211工程”建设中的食品学科
        一、大学更名的影响
        二、“211工程”建设与实施
    第三节 食品学科组织的分化
        一、“食品”的积淀
        二、“发酵”的新生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重制度逻辑博弈下的食品学科(2001-2018)
    第一节 政府与行业逻辑的变革
        一、综合性大学的初步建立
        二、产学研融合的尝试
    第二节 知识逻辑的更新
        一、新型知识生产模式的“学科群”的出现
        二、基于国内外学科评估自省性发展
        三、食品学科知识生产的交叉与分化
    第三节 组织文化逻辑的凸显
        一、任期目标责任制
        二、食品学科文化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行业型大学特色学科的演进逻辑与理论探讨
    第一节 多重因素作用下行业型大学特色学科的演进逻辑
        一、作为学科内生动力的知识逻辑
        二、主导学科建设模式的政府逻辑
        三、扩大学科现实功用的市场逻辑
        四、彰显学科组织特性的组织文化逻辑
    第二节 学科视角下行业型大学发展的历程反思
        一、学科建设理念不够完善
        二、学科与行业从融合走向疏离
        三、学科联动发展不力
        四、跨学科发展存在障碍
    第三节 行业型大学学科发展的启示与建议
        一、抓住政策机遇空间,加强特色学科建设
        二、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提升学科基础理论
        三、关注学科协调发展,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四、深化推进协同创新,全面释放学科功能
        五、优化学科组织文化,激发学科发展自主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关于学科专业建设部分重要法规政策(1949-2018)
附录二 :访谈提纲
附录三:J 大学食品学科发展大事年表(1958-2018)1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4)基于产业价值链的山东中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选题背景
    2 研究的意义
        2.1 丰富理论体系
        2.2 实际意义
    3 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3.1 研究方法
        3.2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4 创新点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 产业链
    2 价值链
    3 产业价值链
    4 中药产业
        4.1 中药产业
        4.2 研究现状
    5 互联网思维
    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山东中药产业现状调查
    1 中药材种植(上游产业)
    2 中药饮片加工与中成药生产(中游产业)
    3 中药材专业市场与商业流通(下游产业)
        3.1 中药材专业市场
        3.2 商业流通
    4 科技创新(中药知识产业)
    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运用SWOT模型对山东中药产业进行分析
    1 山东中药产业的优势(S)
        1.1 中药材资源丰富,种植业发达
        1.2 中药工业企业部分形成行业龙头
        1.3 科研创新强,成果显着
        1.4 中药产业链基本形成
    2 山东中药产业的劣势(W)
        2.1 产业链各环节发展不平衡
        2.2 中下游行业集中度不高
        2.3 产业链各环节关联协同度不高
        2.4 产业协同创新性不强
    3 山东中药产业的机会(O)
        3.1 产业政策支持
        3.2 国内消费需求与健康理念的变化
        3.3 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变化
    4 山东中药产业的威胁(T)
        4.1 国际天然药物对中药的威胁
        4.2 其他省份的发展对山东中药产业的威胁
        4.3 其他产业对中药产业的跨界冲击
    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产业价值链的山东中药产业发展战略
    1 重新定义中药产业
    2 上游产业与下游中药材专业市场打通
    3 中游产业进行发展路径的战略选择
        3.1 做全产业链生态型的中药工业企业的特征与发展逻辑
        3.2 做专科领域尖刀产品或产品群的中药工业企业的特征
    4 下游商业流通环节进行并购整合,创造附加值,解决产业痛点
    5 中药知识产业进行产业联盟,协同打造创新系统
        5.1 建立政、产、学、研、用一体的中药研发产业化平台
        5.2 围绕着中药材与中成药技术大项目进行资源整合与价值协同
        5.3 规划中药研发升级的路径
        5.4 推动中药产业研究与管理实践
    6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政府资助科研项目信用评价及资金投入要素对其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信用评价研究综述
        1.3.2 科研信用评价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信用
        2.1.2 科研信用
        2.1.3 科研项目资金投入要素
        2.1.4 信用风险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投入产出理论
        2.2.3 博弈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内外科研信用评价模式比较及问题分析
    3.1 国外科研信用评价管理
        3.1.1 政府主导模式
        3.1.2 科学界自治模式
    3.2 国内科研信用评价管理
        3.2.1 科研信用评价管理现状
        3.2.2 科研活动中存在的失信
        3.2.3 失信原因分析
    3.3 国内外管理模式比较及对本研究的启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科研信用评价体系的构建
    4.1 科研信用评价指标的选取
        4.1.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4.1.2 项目承担单位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4.1.3 项目负责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4.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2.1 层次分析法
        4.2.2 数据收集及处理
        4.2.3 项目承担单位信用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2.4 项目负责人信用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3 科研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使用设计
        4.3.1 科研信用评价的等级划分
        4.3.2 科研信用评价的组织实施
    4.4 科研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4.4.1 样本选取
        4.4.2 评价指标表征
        4.4.3 指标赋值规则
        4.4.4 评价结果及排序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资金投入要素对科研信用的影响
    5.1 基于多元回归的资金投入要素对科研信用影响分析
        5.1.1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5.1.2 样本选择、变量定义与模型建立
        5.1.3 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5.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资金投入要素与科研信用预测应用
        5.2.1 BP神经网络
        5.2.2 资金投入要素与科研信用预测应用
        5.2.3 资金投入要素与不良记录预测应用
        5.2.4 不良行为形成机理博弈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科研信用评价体系应用的保障措施
    6.1 宏观层面
        6.1.1 建立良性有序和长效的科研信用制度
        6.1.2 建立科研失信行为奖惩机制
    6.2 微观层面
        6.2.1 完善信用数据库和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系统
        6.2.2 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和学术机构的作用
        6.2.3 坚持科研信用评价常态化、合理化
        6.2.4 加强科研诚信文化建设
        6.2.5 改进科研资金管理
    6.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后续研究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国家资助科研项目信用评价指标重要程度的调查问卷
附录 B 重点项目负责人科研信用评分结果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作者简介

(6)高校教师科研绩效量化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一)科研成为提升大学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二)科研绩效评价成为高校教师成长的必要环节
        (三)现有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中存在诸多问题
        (四)科学计量学相关理论为科研评价提供了新途径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高校教师
        (二)科研绩效
        (三)量化评价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方法
        (二)论文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一、文献来源
    二、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方法研究
    三、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的原则和策略研究
    四、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指标研究
    五、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反思研究
    六、高校教师科研绩效量化评价研究
第三章 高校教师科研绩效量化评价的理论依据
    一、高校教师科研绩效的内涵
    二、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要素、结构、功能
    三、高校教师科研绩效量化评价原则
    四、高校教师科研绩效量化评价方法
    五、高校教师科研绩效量化评价研究方式
第四章 高校教师科研绩效量化评价指标体系
    一、数据来源
        (一)已有研究成果
        (二)专家意见
        (三)大学排名指标体系
    二、层次分析法应用于科研绩效量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适切性
        (一)层次分析法应用于高校教师科研绩效量化评价的优势
        (二)层次分析法应用于科研绩效量化评价不足及其改进
    三、高校教师科研绩效量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指标体系构建内容
        (二)指标体系构建过程
        (三)指标体系构建结果
        (四)指标体系验证
        (五)指标体系解释与说明
第五章 高校教师科研绩效量化评价优化模型
    一、粗糙集理论应用于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的可行性分析
        (一)决策系统
        (二)决策表
        (三)等价关系
        (四)约简与核
    二、基于粗糙集的关联规则挖掘流程
        (一)数据来源
        (二)数据预处理
        (三)属性约简
        (四)关联规则提取
        (五)规则分析
    三、研究结果
第六章 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改进策略
    一、提高科研绩效量化评价的认识与地位
        (一)理性认识高校科研绩效量化评价
        (二)正确认识量化评价与同行评价有机融合
    二、坚持正确的评价导向
        (一)树立发展性理念
        (二)树立有机性理念
        (三)树立系统性理念
    三、合理使用科研绩效量化评价指标
        (一)建立评价指标要素数据库
        (二)采用综合性方法确定指标权重
        (三)分层分类选择评价指标
    四、构建高校教师科研绩效量化评价决策支持系统
        (一)建设高校教师科研绩效数据平台
        (二)恰当应用多种智能信息处理方法
        (三)引入可视化分析技术
    五、科研绩效评价与学校整体规划相一致
        (一)学校各方人员共同参与
        (二)重视评价结果的使用
        (三)制定系统的科研绩效量化评价方案
        (四)保持评价持续性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创新点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7)基于声誉调查和奖项图谱的国际科学技术奖项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日益凸显
        1.1.2 科学技术评价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
        1.1.3 全球性大学排名的发展备受关注
        1.1.4 科学技术奖项在科学技术评价中的重要应用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论文结构
2.文献综述
    2.1 科学技术奖励的本质、形式和效应
        2.1.1 科学技术奖励的本质
        2.1.2 科学技术奖励的形式
        2.1.3 科学技术奖励的效应理论
    2.2 科学技术奖励的声誉
        2.2.1 科学技术奖励声誉的评价
        2.2.2 科学技术奖励声誉的影响因素
    2.3 科学技术奖励之间的关系
        2.3.1 科学技术奖励的社会分层
        2.3.2 具体科学技术奖励之间的关系
    2.4 科学技术奖励的象征作用
    2.5 小结
3.研究方法
    3.1 概念界定
        3.1.1 国际科学技术奖项
        3.1.2 国际科学技术奖项声誉
        3.1.3 国际科学技术奖项图谱
    3.2 样本与数据
        3.2.1 奖项样本的来源
        3.2.2 奖项样本的筛选
        3.2.3 奖项样本的分类
        3.2.4 奖项样本的数据
    3.3 声誉调查
        3.3.1 问卷调查的设计
        3.3.2 问卷调查的对象
        3.3.3 问卷调查的实施
    3.4 奖项图谱
        3.4.1 科学知识图谱的概念与方法
        3.4.2 Vosviewer介绍
        3.4.3 国际科学技术奖项图谱
    3.5 小结
4.国际科学技术奖项概况
    4.1 国际科学技术奖项样本的分类
        4.1.1 按颁奖范围分类
        4.1.2 按颁奖历史分类
        4.1.3 按颁奖机构分类
        4.1.4 按颁奖周期分类
        4.1.5 按奖励形式分类
    4.2 国际科学技术奖项样本的特征
        4.2.1 各领域奖项样本的特征
        4.2.2 各时期奖项样本的特征
        4.2.3 奖项样本的其他特征
    4.3 小结
5.国际科学技术奖项声誉研究
    5.1 奖项声誉调查的回复情况
    5.2 奖项声誉调查的结果
        5.2.1 跨领域奖项的声誉
        5.2.2 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奖项的声誉
        5.2.3 脑科学与认知科学领域奖项的声誉
        5.2.4 自然科学领域奖项的声誉
        5.2.5 工程科学领域奖项的声誉
        5.2.6 社会科学领域奖项的声誉
        5.2.7 非获奖人对奖项声誉的评价
    5.3 影响奖项声誉的奖项属性特征
        5.3.1 颁奖范围
        5.3.2 奖励强度
        5.3.3 颁奖历史
        5.3.4 颁奖机构
        5.3.5 评奖制度
        5.3.6 颁奖规格
        5.3.7 宣传造势
    5.4 小结
6.国际科学技术奖项相似性研究
    6.1 国际科学技术奖项图谱
        6.1.1 全部样本的奖项图谱
        6.1.2 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的奖项图谱
        6.1.3 自然科学领域的奖项图谱
        6.1.4 工程科学领域的奖项图谱
        6.1.5 社会科学领域的奖项图谱
        6.1.6 脑科学与认知科学领域的奖项图谱
    6.2 与诺贝尔奖的相似性研究
        6.2.1 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相似性研究
        6.2.2 与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相似性研究
        6.2.3 与诺贝尔化学奖的相似性研究
        6.2.4 与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相似性研究
    6.3 利用与诺贝尔奖的相似性对诺贝尔奖的预测
        6.3.1 对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预测
        6.3.2 对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预测
        6.3.3 对诺贝尔化学奖的预测
        6.3.4 对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预测
    6.4 小结
7.国际科学技术奖项作为大学排名指标的实践
    7.1 现有大学排名指标体系中的科学技术奖项
    7.2 对科学技术奖项作为大学排名指标的反思
        7.2.1 科学技术奖项作为大学排名指标的合理性
        7.2.2 科学技术奖项作为大学排名指标的局限性
        7.2.3 科学技术奖项作为大学排名指标的改进建议
    7.3 国际科学技术奖项作为大学排名指标的实践——以化学为例
    7.4 小结
8.结束语
    8.1 全文总结
    8.2 本研究的局限性
        8.2.1 奖项样本的局限性
        8.2.2 声誉调查的局限性
        8.2.3 奖项图谱的局限性
    8.3 未来研究展望
附录1 225项国际科学技术奖项样本及基本信息
附录2 国际科学技术奖项声誉调查问卷(以化学学科为例)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哈大齐地区普通本科院校与工业走廊建设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区域及区域经济
        二、区域高等教育
        三、高等教育结构
    第二节 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高等教育职能理论
        二、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理论
        三、三螺旋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哈大齐地区普通本科院校与工业走廊建设现状分析
    第一节 哈大齐地区普通本科院校发展现状分析
        一、哈大齐地区普通本科院校的发展概况
        二、哈大齐地区普通本科院校的发展方向
    第二节 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发展现状分析
        一、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发展规划的提出
        二、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发展产业布局
        三、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发展现状
        四、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发展的方向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哈大齐地区普通本科院校与工业走廊建设的互动关系分析
    第一节 哈大齐地区普通本科院校对工业走廊建设的支持
        一、哈大齐地区普通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情况
        二、哈大齐地区普通本科院校的科技贡献情况
        三、哈大齐地区普通本科院校的社会服务情况
    第二节 工业走廊建设对区域内普通本科院校的要求
        一、对区域内普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对区域内产学研合作的要求
        三、对区域内普通本科院校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要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哈大齐地区普通本科院校与工业走廊建设在互动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第一节 存在的问题
        一、产学研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普通本科院校学科专业结构需要调整
        三、部属本科院校对工业走廊建设科技贡献较低
        四、地方本科院校综合实力与科技服务能力较弱
        五、行业性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行业特色学科优势消失
    第二节 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政府宏观管理职能发挥不足
        二、盲目设置学科专业
        三、部属本科院校与区域社会发展结合不紧密
        四、地方本科院校缺乏合理定位
        五、行业性院校受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影响
        六、高等教育经费不足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现哈大齐地区普通本科院校与工业走廊建设良性互动的对策
    一、加强政府宏观管理力度促进产学研合作
    二、依据区域产业结构变化调整本科院校专业结构
    三、提高部属院校科技贡献率
    四、通过科学合理定位提高地方本科院校的综合实力
    五、坚持办学特色提升行业性院校的优势学科实力
    六、多种渠道筹集高等教育经费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本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一章 科技奖励制度概述
    第一节 科技奖励制度相关范畴界定
        一、科技概念的界定
        二、科技奖励的理论界定及其分类
        三、科技奖励制度的理论界定
    第二节 科技奖励制度的主客体与本质
        一、科技奖励制度的主客体
        二、科技奖励制度的本质
    第三节 科技奖励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古代非建制化科技奖励制度
        二、科技的社会建制化与现代科技奖励制度建立
第二章 我国现代科技奖励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新中国科技奖励制度的发展历程
        一、初创和发展停滞阶段(1949年——1976年)
        二、恢复发展阶段(1978年——1985年)
        三、全面稳定发展阶段(1985年——1999年)
        四、改革发展阶段(1999年至今)
    第二节 我国现代科技奖励制度分析
        一、我国国家级科技奖励分析
        二、我国省(部)级科技奖励分析
        三、我国社会力量设立科技奖励分析
        四、我国现代科技奖励制度的作用
第三章 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系统分析
    第一节 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系统概述
        一、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系统的涵义及要素
        二、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系统的运行规范
    第二节 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系统的运行机制
        一、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系统运行的心理学机制
        二、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系统运行的社会学机制
    第三节 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系统三维结构分析
        一、时间维
        二、逻辑维
        三、知识维
第四章 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第一节 中外科技奖励制度的比较及启示
        一、国外科技奖励制度概览
        二、中外科技奖励制度之比较
        三、国外科技奖励制度的启示
    第二节 我国科技奖励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结构上的问题
        二、我国科技奖励制度运行中的问题
    第三节 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的改善与优化
        一、优化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结构
        二、改善我国科技奖励制度运行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所发论文
后记

四、哈尔滨商业大学2001年获得省级、厅局级科技奖励名单(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环境设计教育发展研究(1985年~2015年)[D]. 徐鸣昊.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2]地方高校科研质量绩点管理模式改进研究 ——以B大学为例[D]. 李凤营.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3]行业型大学特色学科生发与演进逻辑的个案研究[D]. 陈琳. 华东师范大学, 2019
  • [4]基于产业价值链的山东中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 李金凤.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5]政府资助科研项目信用评价及资金投入要素对其影响研究[D]. 郭蕾.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6)
  • [6]高校教师科研绩效量化评价研究[D]. 王丽丽.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05)
  • [7]基于声誉调查和奖项图谱的国际科学技术奖项评价研究[D]. 郑俊涛.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8]2011科学中国人(第十届)年度人物[J]. 本刊编辑部. 科学中国人, 2012(12)
  • [9]哈大齐地区普通本科院校与工业走廊建设关系研究[D]. 陈雪峰. 黑龙江大学, 2011(06)
  • [10]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研究[D]. 吴恺. 武汉大学, 2010(07)

标签:;  ;  ;  ;  ;  

哈尔滨商业大学2001年获省、厅局级科技奖励名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