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气井口气封检测研究

采气井口气封检测研究

一、采气井口气密封检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胡芳婷,赵密锋,章景城,耿海龙,熊茂县,李岩,马磊[1](2021)在《塔里木油田套管气密封检测技术现状及分析》文中认为为降低油田气井套管泄漏造成的事故风险,油田采用气密封检测技术来排查和检测完井套管的泄漏情况,保障套管的完整性,对塔里木油田气密封检测的原理、标准、现状、检测压力和检测时间进行了分析,并抽取部分检测报告对气密封检测检出套管不合格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经卸扣、清洗、涂抹螺纹脂、排除外界干扰后再次检测,合格套管所占的比例较大。由于螺纹损坏或质量因素导致泄漏所占比例较小,认为现场操作、使用环境是造成气密封检测时套管不合格的主要因素。气密封检测技术能对接头工厂端气密封性提供技术保障,解决了油田工厂端缺少检测手段的问题。相比接头泄漏导致的严重后果,尽管下套管时间每根增加了近4 min,气密封检测仍是不可缺少的过程。泄漏率不会随着检测压力的增加而增加,与检测压力无直接关系,且检测压力为套管抗内压强度的60%时较为安全、可靠。

孙云峰[2](2020)在《高寒地区含二氧化碳气田集输系统优化及标准化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在节能优先、绿色低碳的能源发展背景下,天然气依然是我国实现能源结构优化调整、改善大气环境最现实的能源。松辽盆地的徐深气田作为中国天然气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4年试采建设以来,特别在大庆油田“以气补油”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地处高寒地区、储层品味较差、天然气中CO2含量较高等特征使得该产区的开发难度和开发效益更具挑战性,地面集输过程中易于形成水合物、集输设施易于发生腐蚀、集输系统设计缺乏标准化,破解降投资、控成本方面的技术难题是实现气田持续有效发展的关键。作为气田开发的配套工艺技术,地面集输环节是气田安全、平稳、高效开发的保障。因此,实现集输工艺的优化、集输系统的简化,构建集输工艺模式的标准化,是降本增效、保证高寒地区徐深气田有效开发的重要支撑。开展气田集输管网拓扑布局优化设计可以取得显着的经济效益。针对研究对象徐深气田产区具有村屯、沼泽等不可穿跨越障碍的特点,建立了障碍多边形逼近表征方法和管道绕障路由优化模型及求解方法。考虑障碍对气田集输管网拓扑布局的影响,以集输站场和管道建设费用最小为优化目标,以管网结构特征、站场及管道布局可行性、站场处理气量等为约束条件,建立含障碍的气田集输管网拓扑布局优化数学模型。针对模型的层次结构和求解难点,优势融合混合蛙跳算法和烟花算法,分别提出改进的爆炸算子、改进的变异算子和镜像搜索算子,构建了混合蛙跳-烟花新型智能优化算法(SFL-FW)。根据收敛性定理证明其SFL-FW算法能够以概率1收敛于全局最优解,且数值对比实验显示SFL-FW算法相较于同类群智能优化算法优化性能更好、更全面。对于徐深气田某区块的应用实例表明优化后管网建设总投资减少320.81万元,节约投资比例14.17%,验证了所提出优化模型和求解算法的有效性。从气田集输管道选型偏大、管道伴热功率过高的矿场实际出发,以管道建设总投资最小和管道伴热运行费用最低为目标,以运行工艺、流动安全、取值范围等限制为约束条件,建立了多目标气田集输管道参数优化数学模型。考虑模型多目标、多约束、多决策变量及高度非线性的求解难点,融合Max Min策略、拥挤距离策略和约束可行性准则提出混合多样性排序策略,构建了多目标混合蛙跳-烟花智能优化算法(MSFL-FW),应用于徐深气田集输管道的优化实例表明,可以节约投资643.44万元,减资比例20.3%,验证了所提优化模型和求解算法具有良好的优化性能。针对采气管道的水合物防治及系统运行,本文考虑气质、温度、压力及产液因素,研究了天然气水合物形成及甲醇加注量对水合物分解的影响,并综合单井投资和运行能耗,对比了电热工艺与注醇工艺在保障高寒地区集气管道平稳、高效运行中的优势及潜力,结果表明,在温度高于17℃后,压力升高时,水合物生成温度变化率逐渐减小,在恒定温度、压力下,水合物的生成时间与生成量成线性增长特征,总体生成时间分布在80~100min,且水合物的形成条件相关于天然气组分,同一温度下,天然气密度越大,丙烷、异丁烷含量越多,生成水合物的压力越低;注醇防冻工艺是电伴热集气工艺的接替技术,该工艺单井投资较电伴热能降低65.56%,单井运行成本还能降低16.45%,且注醇防冻工艺适用于管线长度较大,水量相对较小的气井。构建了井间轮换计量、多井加热炉换热的集气系统简化工艺技术,确定了一套轮换计量工艺应不超过10口气井,气量比不超过1:10,单井计量时间宜选择在8h~24h。同时,研究揭示了集气管道的腐蚀行为及成因,认为2205双相不锈钢是最好的耐CO2腐蚀和氯离子应力腐蚀的管道材料,虽然316L不锈钢耐CO2腐蚀能力强,但是对含氯离子介质应力腐蚀非常敏感,所形成防腐技术在含二氧化碳徐深气田的应用有效降低了腐蚀隐患,杜绝了腐蚀穿孔泄漏事故的发生。在上述对集输工艺及其运行优化的基础上,从优化工艺流程、井站平面布置、设备选型和管阀配件安装形式相结合出发,并与电力、自控、土建、防腐等辅助专业相互配套,按照在高寒地区实现季节性模块化预制、统一建设标准、立足基本工况实现系列化的思路,划分井站的典型工况,依据递进补充完善的思想,形成了适合于高寒地区含二氧化碳气田集输系统标准化设计方法,突破工程建设规划、设计与施工的传统模式,构建了深层气田地面集输工艺标准化模式,并应用于徐深3区块的工程设计中,使设计周期同比缩短20%以上,建设工期同比缩短10%以上。综合研究及工程应用实践认为,结合气田井站布局、集输运行参数、管道防冻、计量分离及防腐进一步优化集输系统,并针对高寒地区地面建设周期受限的事实,进行标准化技术研究,对实现高寒地区含二氧化碳气田开发效益的最大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王达[3](2019)在《整体式采油树平板闸阀密封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采油树是油气生产的重要井口设备,其性能的优劣关系到油气井能否安全、高效地生产。平板闸阀是整体式采油树的关键部件,闸阀性能的好坏关键在于其密封性能,密封元件的优劣直接影响闸阀的工作性能和使用寿命。平板闸阀的密封主要有阀座处密封、阀体与阀盖处密封和阀杆处密封,平板闸阀在高压等恶劣的井口环境中发生泄漏最多的为阀杆处密封。本文针对阀杆处密封进行了研究,设计了新型柔性密封圈,并采用有限元仿真分析方法,结合单因素分析、基于曲面响应法的多因素分析和正交试验设计展开柔性密封圈密封性能的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国内外相关技术调研通过对文献检索、专利查询和行业标准、企业产品信息收集等方法,调研和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对平板闸阀密封的研究成果。(2)平板闸阀结构特点及故障分析分析平板闸阀的结构特点和工作特点,对平板闸阀密封结构进行了研究,对采油树平板闸阀进行了故障分析。(3)新型柔性密封圈结构设计及密封性能分析设计了新型柔性密封圈结构,建立了平板闸阀各部件和常用密封圈的简化模型,通过ABAQUS仿真分析,对比几种密封圈密封性能优劣,获得密封性能最优的平板闸阀密封圈。(4)新型柔性密封圈结构参数影响分析针对新型柔性密封圈,对唇边锯齿数量、唇边夹角、唇谷夹角这三个不同结构参数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到其接触应力、接触长度和最大Mises应力的变化趋势,找出结构参数对密封圈性能的影响规律。(5)新型柔性密封圈结构参数优化进行正交试验设计并对正交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影响密封性能的结构参数主次顺序;确定设计变量、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建立曲面响应模型并对模型评估,运用曲面响应法分析双因素交互作用对柔性密封圈密封性能的影响;应用优化方法优选出最优的密封圈结构参数的组合方案。

向鹏[4](2018)在《川西气田脱水及整体增压系统跟踪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川西气田自2014年全面实施整体增压脱水,工程投运后整体增压认识有待深化,脱水撬运行工况、性能参数、脱水效果有待跟踪评价。论文围绕上述问题,开展了整体增压脱水投运后脱水站、增压站规划设计、运行工况等跟踪,对整体脱水站实际运行与规划设计存在的偏差进行分析,对脱水站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得到了如下结论:(1)通过各脱水站实际运行情况与规划设计对比分析,得出脱水站在选址、总体布置、运行工况、区域脱水覆盖气量等4个方面与规划存在较大偏差。(2)通过建立三甘醇脱水HYSYS模拟模型,进行了单因素影响分析及因素权重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脱水过程中天然气温度影响最为重要,天然气处理量和甘醇温度的影响程度较弱,在现场实际操作中,最终可调参数为甘醇循环量。(3)对脱水站气源调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现有管网基础上通过气源调度可以提高装置处理能力,但会导致管网压力增高,部分增压设备超出设计工况,根本的解决方法是在首站新建脱水设备。(4)对脱水效果进行了深入分析,从分析结果来看,脱水站在全部投运后,气田脱水有一定效果。(5)对未脱水区域开展的气质改善工程进行了跟踪评价。(6)对整体增压运行情况、效果进行了跟踪评价。

雷志华[5](2018)在《PH油区油气井气举优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PH油区主要含油气层位为渐新统花港组油藏和以凝析气为主的始新统PH组气藏。1998年11月投入开发,目前有油气生产井各10口,其中气举油井有5口。花港组油藏以底水油藏为主,地层天然能量充足,经过近20年的开发,综合含水已达93%。PH组气藏上部层位发育有边底水,下部层位基本以定容气藏为主。随着采出程度的提高,部分气井已结束无水采气期,个别井已表现出生产不稳定,下层系定容气藏压力衰竭严重,产能下降明显,生产形势十分严峻。如何充分利用现有油气藏和基础设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也是当前PH油区开发面临的严峻课题。论文开展气藏相关排水采气工艺研究,完成气井出水动态分析、气井积液预测以及气举排液优化设计,确保气井实现稳定携液生产。同时通过对油井气举工作制度合理性分析,及时发现生产中存在问题,充分利用平台现有动力源,进一步优选气举油井的合理举升参数,建立优化配气方案,为提高油气田的采收率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保障。在研究中,基于各生产井的流体高压物性、流入动态和井筒多相流规律的计算,实现油气井工作制度详细诊断分析、气井积液预测和气举排液优化、气举采油和配气优化设计,指导现场生产作业;针对气井实际工况,基于修正的气井临界携液理论公式和气井近期测试资料,对气井进行了临界携液流量的计算预测;同时针对油井气举常见故障问题,结合近几年对气举井日常诊断的实际经验,总结出一套适用于PH油区气举井的故障解决简易办法和流程,以供未来气举井故障时参考。最后,以PH油区目前生产要求为约束条件,以产油量为目标,提出PH油区油井的整体气举优化配气方案,给出不同注气量条件下的单井气举配气方案,对实现海上平台的资源优化配置,保证油藏的稳产、高产,降低生产成本和维护费用具有重要意义。

何蕾[6](2018)在《枯竭油气藏型储气库运行可靠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储气库作为天然气管网调峰的重要手段,其可靠性对天然气管网正常运行有重大影响。本文结合储气库注、采气工艺计算与单元设备失效机理建立储气库多工况可靠性评价模型。将工艺与可靠性关联,对储气库相关设备、单元及系统可靠度进行定量评价。本文通过对储气库注、采气工艺过程的研究,提出适用于储气库可靠性评价的系统工艺计算流程。对于地层部分,本文提出了三种地层工艺参数计算方法,并对三种计算方法的适用性进行分析。本文结合现场数据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对储气库库容量进行计算。对于井筒部分,本文采用节点分析法对相关工艺参数进行计算。以储气库井口工艺参数的计算结果为起点,结合地面设备运行特点对其工艺参数进行计算。应用PIPESIM多相流模拟器分别对储气库注、采气过程进行一体化建模,并对其运行工艺参数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验证。在设备、单元可靠度计算过程中,本文根据设备、单元的失效机理,结合设备、单元运行工艺参数分布规律,采用蒙特卡罗模拟获得设备、单元多工况可靠度。对于部分失效数据易于获得的地面动设备,本文分别采用时序蒙特卡罗模拟、贝叶斯推断、主成分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建立其运行可靠度与运行时间的关系。考虑到储气库地面设备及地下部分单元的可维修性,采用相关性分析的方法对设备无故障工作时间与维修时间的分布规律进行研究。为解决计算过程中高次蒙特卡罗模拟时间长的问题,本文在储气库单元计算模型中引入人工神经网络算法。综合运用模拟退火算法、极限学习、遗传算法等方法对传统的人工神经网络建模过程进行改进,以提高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储气库设备、单元多工况可靠度的评价精度。相比于传统的蒙特卡罗模拟,本文构建的神经网络模型大幅提高了储气库单元多工况可靠度的计算速度。最后本文结合储气库运行工艺特点及各设备、单元可靠度模型,提出了适用于储气库系统可靠性评价的两层蒙特卡罗模拟计算框架。应用该框架对某储气库不同工况下系统整体运行可靠性进行评价。通过这些研究,建立了储气库运行可靠性评价方法,服务于生产。

杨妮[7](2016)在《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气田监控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数字化油气田的实施与推广,智能化油气田已经成为当今石油、天然气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物联网、无线传感等技术已成为智能化油气田发展的主要支撑技术。针对油气田监控系统采用传统仪表带来的高功耗以及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不高等问题,研究了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气田监控系统,实现了井场生产数据、设备状态信息的集中监控,为数字化油气田向智慧化油气田的迈进奠定了基础。结合延长气田某采气厂气井分布状况、井场采气装置及工艺、井场数据采集现状,对气田生产监控要求及系统功能需求进行分析,设计了由数据采集与控制子系统、数据传输子系统和监控管理子系统构成的智能化气田监控物联网系统总体方案。系统以ZigBee无线传感器、井口智能控制器RTU为核心,完成数据的采集与控制;以无线网桥点对多点的通讯方式,实现数据的远程传输;以B/S构架,实现气田监控与智能管理。采用网际组态软件WebAccess开发智能化气田监控系统人机界面,利用SQL Server 2005数据库及视频监控软件,实现数据信息的存储及井场视频图像管理,进而完成井场数据采集及重要参数报警和查询等功能,最终实现了具有本地浏览和IE浏览器浏览的智能化气田监控系统。运行表明,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气田监控系统运行效果良好,满足了系统监控需求和系统功能需求,提高了系统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为智慧化气田的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很高的推广价值。

刘靓雯[8](2016)在《苏1储气库注采管柱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苏1储气库是华北油田苏桥储气库群中的一个,具有深井、高温、高压的特点,注采完井管柱要求较高,在国内外尚无相同类型的储气库可以借鉴。因此,开展深井高温高压储气库注采管柱研究,对于确保苏1储气库安全生产和季节性应急调峰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注采节点分析方法,针对不同井型和生产条件,优选了管流计算模型,开展了注采气量分析、冲蚀能力分析、携液能力分析,确定了不同井型合理的生产制度和合适的油管尺寸;根据储气库运行模式,分析了储气库注采管柱在自由状态、坐封状态、注气状态、采气状态以及可能出现的极端状态下的受力情况,对注采管柱进行了安全评价,确定了水平井采用110钢级油管、老井采用80钢级油管;结合力学分析和安全评价结果,根据不同井型的特点,通过合理设计注采完井工具,确定水平井选用永久式封隔器管柱,老井采用回收式封隔器管柱,完成了对苏1储气库不同井型的完井管柱设计,确保储气库长期、安全、稳定运行。

刘高菲[9](2015)在《采气井口装置在役内壁质量检测研究》文中指出采气井口装置是控制气井生产的重要地面设备,四川气田由于地形复杂且地层流体多含酸性气体C02和H2S,导致四川地区采气井口装置失效问题严重,带来了严重的多类型安全隐患,准确有效的检测方法和安全评估及时发现隐患,是现在的当务之急。本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用于采气井口装置内壁质量检测的方案,并在所提方案的基础上,针对采气井口装置内部高温高压、高含硫、高流速和小曲率半径等特殊情况,进行了采气流道通径检测装置的研究及设计、内视检测系统的研究及设计以及用于辅助检测装置进入采气井口装置侧翼转向机构的研究及设计。通径检测采用多点接触方案,并完成了测臂的设计和运动学分析,所设计的测臂凸轮压力角在合理的设计范围之内,测臂凸轮轮廓满足测量要求;内视检测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硬件系统包括光纤内窥镜采集图像采集卡和上位机,主要实现图像的采集和传输,软件系统采用VS2010C++进行了开发,实现图像的实时显示及存储;转向机构的研究及设计,主要完成了转向机构方案的选择,各个组件的设计及装配,通过对采气井口装置内部转向机构的运动仿真出现的尺寸干涉进行了转向机构各个组件的优化设计,最终转向机构顺利完成采气井口装置内部转向。通过模拟仿真实验表明,所设计多臂通径检测装置可以实现通径检测,转向机构可以完成小曲率情况下的转向;通过室内管道内视实验,内视检测系统可以实时采集图像并显示,可以实现内壁质量的检测,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和正确性。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将为采气井口装置在役内壁质量的检测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郭建华[10](2013)在《高温高压高含硫气井井筒完整性评价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我国H2S超30g/m3的高含硫天然气探明储量近1万亿m3,普遍具有埋藏深、高温、高压、地质条件复杂、多位于人口稠密地的特点,其资源利用面临腐蚀性强、成本高、毒性大、事故后果严重等难点。自2009年Lg气田、Pg气田相继投产以来,部分气井相继出现了油套、技套环空异常带压现象,对气井的完整性和安全开采提出了严峻挑战。本文针对这类高温高压高含硫气井从异常带压诊断、完井管柱强度完整性、完井管柱密封性、固井水泥环密封性和井口装置完整性5个方面开展理论和室内试验以及现场应用研究,形成了一套高温高压高含硫气井完整性评价方法和异常带压气井防控对策,为防止新井出现环空异常带压、确保已有环空异常带压井安全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1、结合现场开展了完井管柱强度研究,形成了一套基于第四强度理论的不同工况条件封隔器完井管柱三轴应力强度完整性评价方法及流程,创新提出采用Goodman曲线进行完井管柱交变载荷量化控制评价分析,特殊复杂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实用、可靠。2、提出了异常环空压力气井放压/恢复特征曲线,建立了封隔器完井管柱条件生产过程井筒温度、环空压力理论预测、环空压力诊断测试定量分析计算模型,创新提出了封隔器完井管柱气井环空井喷速率及冲击载荷计算模型。3、通过完井管柱密封可靠性研究、复合载荷室内试验和有限元模拟,确定了完井管柱密封可靠性理论计算模型及参数取值,取得了随着生产时间的推移高含硫气井油管柱密封可靠性下降幅度最大(10年后降低50%)的认识,明确了VAM TOP等特殊螺纹具有较好气密封性能的力学机理,试验证实为确保密封完整,螺纹承受压力的改变次数越少越好。4、创新提出固井水泥环端面腐蚀评价方法,明确了水泥环在H2S和CO2条件下的腐蚀机理,取得了特殊腐蚀过渡层的新认识,创新提出在不同酸性环境下水泥石端面腐蚀速率计算公式。5、通过多相流采气井口装置冲蚀、内漏和承载能力数值模拟分析表明:采气井口装置本体力学承压能力相对气藏开发压力递减来说是安全的,应更多考虑井口装置的密封性能;油管悬挂上端、主通径与侧通径转弯附近和法兰连接下法兰处是最容易发生冲蚀伤害的部位,推荐采用相控阵探伤仪检测、应力集中检测和超声波探测分析法进行采气井口装置完整性在线评价。应用实践表明:本文研究形成的高温高压高含硫气井完整性评价方法和异常带压气井防控对策,为Lg气田防止新井出现环空异常带压、确保已有环空异常带压井安全生产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可在类似高温高压高含硫气田推广应用。

二、采气井口气密封检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采气井口气密封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塔里木油田套管气密封检测技术现状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气密封检测原理
2 气密封检测判漏标准
3 油田套管气密封检测现状
4 第二次气密封检测合格原因分析
    4.1 螺纹卸扣重上后再次检测合格原因分析
    4.2 排除外界干扰后检测合格原因分析
    4.3 其他原因分析
5 气密封检测必要性分析
6 气密封检测时间分析
7 气密封检测压力分析
8 结论

(2)高寒地区含二氧化碳气田集输系统优化及标准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天然气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1.2.2 天然气集输技术及管网建设
        1.2.3 高含CO_2气井集气系统的腐蚀与防护
        1.2.4 天然气集输站场工艺优化及标准化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障碍条件下气田集输管网拓扑布局优化
    2.1 障碍表征及绕障路由优化
        2.1.1 障碍表征
        2.1.2 点与多边形的关系判定
        2.1.3 绕障最短路优化
    2.2 障碍条件下集气管网拓扑布局优化模型建立
        2.2.1 集气流程和拓扑结构基本概况
        2.2.2 含障碍拓扑布局优化目标函数构建
        2.2.3 含障碍拓扑布局优化约束条件建立
        2.2.4 完整数学模型
    2.3 拓扑布局优化数学模型的全局优化求解
        2.3.1 基本烟花算法和混合蛙跳算法
        2.3.2 混合蛙跳-烟花算法的原理及主要算子
        2.3.3 混合蛙跳-烟花算法的收敛性分析
        2.3.4 混合蛙跳-烟花算法的求解性能分析
        2.3.5 基于混合蛙跳-烟花算法的模型求解
    2.4 拓扑布局优化技术应用
        2.4.1 布局区域基础信息
        2.4.2 含障碍集气管网拓扑布局优化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气田集输管道参数优化
    3.1 多目标气田集输管道参数优化模型构建
        3.1.1 气田集输管道参数优化目标函数建立
        3.1.2 气田集输管道参数优化约束条件建立
        3.1.3 完整优化模型
    3.2 基于多目标混合蛙跳-烟花算法的模型求解
        3.2.1 多目标混合蛙跳-烟花算法构建
        3.2.2 气田集输管道参数优化模型求解
    3.3 规划方案优化辅助平台开发
        3.3.1 软件总体框架
        3.3.2 软件运行环境
        3.3.3 数据库构建
        3.3.4 软件功能模块
    3.4 气田集输管道参数优化技术应用
        3.4.1 气田集输管网基础信息
        3.4.2 气田集输管道参数优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集气站工艺优化简化技术研究
    4.1 井间轮换分离计量技术原理
    4.2 多井加热炉换热技术原理
    4.3 升一集气站工艺优化简化运行试验
        4.3.1 计量分离工艺优化简化研究
        4.3.2 多井加热炉换热工艺研究
        4.3.3 井间轮换计量试验
        4.3.4 优化简化运行试验效果
    4.4 集气站工艺优化简化技术应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采气管道天然气水合物防治技术研究
    5.1 天然气水合物生成规律研究
        5.1.1 实验装置
        5.1.2 实验方法
        5.1.3 实验介质
        5.1.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2 电热集气工艺试验
        5.2.1 技术原理
        5.2.2 试验内容
        5.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 注醇集气工艺试验
        5.3.1 试验内容
        5.3.2 试验效果
        5.3.3 运行成本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集气管道腐蚀行为及防腐效果评价研究
    6.1 腐蚀行为及成因
        6.1.1 气井腐蚀影响因素与腐蚀速率关系
        6.1.2 地面工艺腐蚀影响因素
        6.1.3 腐蚀影响因素界限范围确定
    6.2 防腐对策研究与评价
        6.2.1 缓蚀剂加注
        6.2.2 防腐材质
    6.3 防腐涂层评价和优选
    6.4 防腐技术应用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徐深气田集输工艺标准化设计模式研究
    7.1 标准化设计的必要性
        7.1.1 减轻劳动强度,保证设计质量
        7.1.2 加快材料和设备采办进度
        7.1.3 可提高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
        7.1.4 奠定预制化制造、组装化施工的基础
    7.2 标准化设计的现状
        7.2.1 国外标准化设计现状
        7.2.2 国内标准化设计现状
    7.3 标准化设计基本思路
        7.3.1 在高寒地区实现季节性模块化预制需要标准化设计
        7.3.2 标准化设计需要采用的先进工艺技术
        7.3.3 标准化设计需要制定规范统一的建设标准
        7.3.4 标准化设计需要立足工况实现系列化
    7.4 深层气田地面工程标准化设计研究
        7.4.1 深层气田井场标准化设计
        7.4.2 深层气田站场标准化设计
    7.5 深层气田地面工程标准化设计应用与评价
        7.5.1 徐深3井区产能建设工程概况
        7.5.2 标准化设计的应用及评价
    7.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附录

(3)整体式采油树平板闸阀密封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平板闸阀结构特点及故障分析
    2.1 平板闸阀结构特点及工作特性
    2.2 平板闸阀密封结构分析
        2.2.1 阀座处密封
        2.2.2 阀体与阀盖处密封
        2.2.3 阀杆处密封
    2.3 平板闸阀故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型柔性密封圈设计及密封圈密封性能分析
    3.1 新型柔性密封圈结构设计及密封失效准则
    3.2 零压下不同结构密封圈密封性能分析
        3.2.1 O型密封圈零压下密封性能分析
        3.2.2 Y型密封圈零压下密封性能分析
        3.2.3 新型柔性密封圈零压下密封性能分析
    3.3 压力作用下不同结构密封圈密封性能分析
        3.3.1 O型密封圈压力作用下密封性能仿真分析
        3.3.2 Y型密封圈压力作用下密封性能仿真分析
        3.3.3 新型柔性密封圈压力作用下密封性能仿真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型柔性密封圈结构参数影响分析
    4.1 新型柔性密封圈的结构参数
    4.2 唇边锯齿数量对柔性密封圈性能影响
        4.2.1 不同唇边锯齿数量对接触应力的影响
        4.2.2 不同唇边锯齿数量对最大Mises应力的影响
    4.3 唇边夹角对柔性密封圈性能影响
        4.3.1 不同唇边夹角对接触应力的影响
        4.3.2 不同唇边夹角对最大Mises应力的影响
    4.4 唇谷夹角对柔性密封圈性能影响
        4.4.1 不同唇谷夹角对接触应力的影响
        4.4.2 不同唇谷夹角对最大Mises应力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型柔性密封圈结构参数优化研究
    5.1 设计变量的影响程度
        5.1.1 正交试验设计
        5.1.2 正交试验设计结果分析
    5.2 确定状态变量和目标函数
    5.3 建立响应曲面模型与模型评估
        5.3.1 中心组合试验设计
        5.3.2 回归模型方程的建立
        5.3.3 模型评估
        5.3.4 因素间相互作用对密封性能的影响
    5.4 优化结果对比分析
        5.4.1 优化前后密封圈最大接触应力对比
        5.4.2 优化前后密封圈最大Mises应力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川西气田脱水及整体增压系统跟踪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气田增压系统研究现状
        1.2.2 天然气脱水工艺研究现状
    1.3 川西气田产水现状
    1.4 川西气田分离工艺现状
        1.4.1 分离工艺流程
        1.4.2 分离工艺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4.3 分离设备及应用现状
    1.5 川西气田集输系统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6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工作量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主要工作量
    1.7 论文主要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2章 脱水站运行评价及优化研究
    2.1 脱水站运行跟踪分析
        2.1.1 整体脱水规划
        2.1.2 整体脱水规划偏差分析
        2.1.3 各脱水站运行情况
        2.1.4 各脱水站运行问题总结
    2.2 脱水站整体效果评价
        2.2.1 吸收过程影响因素分析
        2.2.2 再生循环过程影响因素分析
        2.2.3 脱水效果评价
    2.3 脱水站运行优化研究
        2.3.1 三甘醇发泡处理方案
        2.3.2 尾气异味处理方案
        2.3.3 甘醇损耗大处理方案
        2.3.4 调试问题处理方案
        2.3.5 三甘醇泄漏解决方案
    2.4 脱水站运行调度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未脱水天然气气质改善运行跟踪及优化研究
    3.1 未脱水区域分布
    3.2 气质改善方案
        3.2.1 增加分离设施
        3.2.2 普及自动排液装置
        3.2.3 引进消泡装置
    3.3 气质改善工程运行跟踪及优化研究
        3.3.1 自动排液装置运行跟踪及优化研究
        3.3.2 消泡工艺运行跟踪及优化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增压系统运行跟踪及优化研究
    4.1 整体增压建设与运行现状
        4.1.1 新场-孝泉气田
        4.1.2 马井气田
        4.1.3 新都气田
    4.2 整体增压系统效果跟踪评价
        4.2.1 新场区块
        4.2.2 马井区块
        4.2.3 洛带区块
    4.3 增压机组经济效益评价
        4.3.1 增压运行工况及能耗分析
        4.3.2 机组经济效益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气田脱水系统一体化模式研究
    5.1 气田开发模式与集输特点研究
        5.1.1 气田整装开发与滚动开发模式特点及差异
        5.1.2 川西气田滚动开发概况
        5.1.3 川西气田集输模式
        5.1.4 川西气田用户特点及气质需求分析
    5.2 气田脱水模式与分离模式研究
    5.3 新区脱水规划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5)PH油区油气井气举优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2.3 目前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二章 PH油区开发现状分析
    2.1 油气藏地质特征
        2.1.1 构造地质特征
        2.1.2 储层物性特征
        2.1.3 流体物性特征
        2.1.4 油藏压力温度系统
    2.2 当前开发存在问题
        2.2.1 ODP设计与实际生产在井数、开采年限以及开采方式存在差别
        2.2.2 生产实际需要探索新的替代工艺
    2.3 小结
第三章 PH气井出水动态及气举排水采气初步研究
    3.1 气举排水采气的探索
    3.2 气井出水动态分析研究
    3.3 气井临界携液流量计算
    3.4 B7、B1 气举排水采气工艺设计与分析研究
        3.4.1 B7 井气举诱喷方案可行性分析研究
        3.4.2 B1 井气举过程中气举阀状态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气井气举排液设计方法研究
    4.1 气井气举排液工艺设计方法简介
        4.1.1 气举排液设计的基础资料
        4.1.2 建立单井基础模型
        4.1.3 一级气举阀的校核
    4.2 气井气举排液过程问题描述
    4.3 问题分析与气举方法修正
        4.3.1 设计温度误差因素
        4.3.2 设计安全系数因素
    4.4 小结
第五章 PH油区油井气举工作制度分析
    5.1 气举工艺在PH油区的应用
        5.1.1 气举工艺在PH油区的发展历程
        5.1.2 气举采油的探索
    5.2 油井气举生产动态简介
    5.3 气举油井工作制度合理性分析
        5.3.1 A5井
        5.3.2 A8井
        5.3.3 A9井
        5.3.4 A11井
        5.3.5 A10井
    5.4 小结
第六章 PH油区油井气举工况诊断研究
    6.1 油井气举工况诊断研究
        6.1.1 油压、套压平衡点
        6.1.2 工况条件下气举阀打开压力Pvo
        6.1.3 工作时气举阀关闭套压Pvc
        6.1.4 气举阀通气量
    6.2 油井气举工况简易诊断方法
        6.2.1 气举注气区的常见故障有七类
        6.2.2 气举出油区的常见故障有三类
        6.2.3 气举井下区常见故障有八类
    6.3 小结
第七章 油井气举优化配气方案研究
    7.1 整体优化配气数学模型的建立
    7.2 当前管柱条件下优化配气方案研究
    7.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枯竭油气藏型储气库运行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储气库工艺计算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储气库单元可靠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储气库系统可靠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储气库相关工艺计算研究
    2.1 储气库工艺流程整体概况
    2.2 储气库各部分工艺计算模型
        2.2.1 地层部分工艺计算模型
        2.2.2 井筒部分工艺计算模型
        2.2.3 地面部分工艺计算模型
    2.3 储气库工艺计算模型仿真
        2.3.1 PIPESIM建模
        2.3.2 仿真计算结果
    2.4 小结
第3章 储气库单元可靠度计算模型
    3.1 储气库单元可靠度计算方法概述
        3.1.1 故障数据统计法
        3.1.2 基于设备结构和状态的机理方法
    3.2 储气库地下单元可靠度计算模型
        3.2.1 地层可靠度计算
        3.2.2 井筒可靠度计算
    3.3 储气库地面设备可靠度计算模型
        3.3.1 节流阀可靠度计算
        3.3.2 换热器可靠度计算
        3.3.3 分离器可靠度计算
        3.3.4 管道可靠度计算
        3.3.5 进站过滤器可靠度计算
        3.3.6 注气压缩机可靠度计算
    3.4 小结
第4章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单元可靠度计算中的应用
    4.1 建模原理及方法
        4.1.1 建模原理
        4.1.2 人工神经网络建模流程
    4.2 多种智能算法对神经网络模型的优化
        4.2.1 模型优化
        4.2.2 算例分析
    4.3 优化后的模型在设备单元可靠度计算的应用
        4.3.1 地下单元可靠度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4.3.2 地面设备可靠度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4.4 小结
第5章 储气库系统可靠性一体化评价方法
    5.1 系统可靠性评价指标
    5.2 系统可靠性评价框架
        5.2.1 评价框架概述
        5.2.2 子系统可靠度计算模型
        5.2.3 系统可靠度计算模型
    5.3 算例
        5.3.1 工程概况
        5.3.2 系统多工况可靠度计算结果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气田监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目的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第二章 气田采气工艺及需求分析
    2.1 项目概况
    2.2 井场采气装置及工艺
        2.2.1 采气装置
        2.2.2 采气工艺
    2.3 井场数据采集现状
    2.4 系统需求分析
        2.4.1 系统监控需求
        2.4.2 系统功能需求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智能化气田监控系统相关理论及方案设计
    3.1 物联网监控系统相关理论
        3.1.1 物联网
        3.1.2 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
        3.1.3 WebAccess组态软件
        3.1.4 视频监控软件
        3.1.5 SQL Server数据库
        3.1.6 主要通信协议
    3.2 物联网气田监控系统设计原则
    3.3 物联网气田监控系统方案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智能化气田监控系统硬件实现
    4.1 物联网监控系统硬件构成
    4.2 数据采集与控制子系统硬件实现
        4.2.1 数据采集与控制子系统组成
        4.2.2 数据采集控制子系统配置
    4.3 数据传输子系统硬件实现
        4.3.1 数据传输子系统组成
        4.3.2 数据传输子系统配置
    4.4 监控管理子系统硬件实现
        4.4.1 监控管理子系统组成
        4.4.2 监控管理子系统配置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智能化气田监控系统软件开发
    5.1 物联网气田监控系统软件功能设计
        5.1.1 功能组成
        5.1.2 功能描述
    5.2 物联网气田监控系统软件构成
    5.3 物联网气田监控系统软件设计与开发
        5.3.1 图形界面设计
        5.3.2 视频图像嵌入
        5.3.3 数据库访问及连接
        5.3.4 采集与控制流程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智能化气田监控系统配置调试与运行结果分析
    6.1 系统主要模块配置
        6.1.1 井口控制器RTU配置
        6.1.2 无线传感器与RTU通讯配置
        6.1.3 无线网桥通讯配置
    6.2 系统软硬件调试
        6.2.1 调试的目的与要求
        6.2.2 硬件调试
        6.2.3 软件调试
    6.3 系统运行与结果分析
        6.3.1 系统运行结果
        6.3.2 运行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苏1储气库注采管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现状
        1.2.1 国外地下储气库发展与现状
        1.2.2 国内地下储气库发展与现状
    1.3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本文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章节安排
第二章 苏1储气库概况
    2.1 气藏地质概况
        2.1.1 位置及开采情况
        2.1.2 地层特征
        2.1.3 构造特征
        2.1.4 密封特征
        2.1.5 储层特征
        2.1.6 气藏类型
    2.2 建库方案
        2.2.1 运行期产能方程
        2.2.2 库容及注采井设计
        2.2.3 注采气运行方案
    2.3 钻井方案
第三章 注采管柱注采能力研究
    3.1 管流模型优选
        3.1.1 管流模型
        3.1.2 模型优选
    3.2 携液分析
    3.3 冲蚀分析
    3.4 临界产量分析
    3.5 井口温度压力预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注采管柱力学分析及安全评估
    4.1 工况分析
    4.2 力学模型
    4.3 力学分析及安全评估
        4.3.1 安全评估内容
        4.3.2 水平井注采管柱力学分析及安全评估
        4.3.3 老井注采管柱力学分析及安全评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注采管柱结构设计
    5.1 注采完井工具优选
        5.1.1 自平衡式井下安全阀
        5.1.2 伸缩短节
        5.1.3 循环滑套
        5.1.4 封隔器
        5.1.5 坐落接头
        5.1.6 仪表挂
    5.2 水平井注采管柱结构设计
    5.3 老井注采管柱结构设计
    5.4 注采完井管柱出现异常情况下的应急措施
        5.4.1 漏失位置查找与判断
        5.4.2 应急措施与处理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采气井口装置在役内壁质量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任务
第2章 总体方案设计
    2.1 研究对象
    2.2 课题的总体方案及论证选择
        2.2.1 总体方案
        2.2.2 方案对比及选择
    2.3 总体方案设计
        2.3.1 系统设计指标
        2.3.2 总体框架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通径检测装置研究及设计
    3.1 通径检测方法
    3.2 采气井口装置通径检测方案
        3.2.1 通径检测方案
        3.2.2 方案对比、分析及选择
    3.3 通径检测装置设计
        3.3.1 凸轮机构
        3.3.2 测臂凸轮结构设计及运动学分析
        3.3.3 通径检测位移传感器选型
        3.3.4 通径检测装置模拟装配
        3.3.5 通径检测装置运动仿真
    3.4 通径检测装置实验与分析
        3.4.1 通径检测装置加工及装配
        3.4.2 通径检测装置实验
        3.4.3 实验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内视检测系统的研究及设计
    4.1 内视检测方案
    4.2 内视检测硬件系统设计
        4.2.1 内窥镜选型
        4.2.2 图像采集卡
    4.3 内视检测软件系统设计
        4.3.1 图像采集卡的应用接口
        4.3.2 Visual Studio 2010 C++编程
        4.3.3 采气井口装置内视检测系统
    4.4 内视检测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转向机构研究及设计
    5.1 转向机构方案
        5.1.1 转向方案
        5.1.2 方案对比及选择
    5.2 转向机构设计
        5.2.1 转向机构滑块设计
        5.2.2 转向机构校直节设计
        5.2.3 转向机构壳体设计
    5.3 转向机构装配及运动仿真
    5.4 转向机构采气井口装置内运动仿真及优化设计
    5.5 检测工艺总流程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间滑块图纸
附录2 初始滑块图纸
附录3 末节滑块图纸
附录4 校直节图纸
附录5 测臂凸轮机构验证实验数据
附录6 部分通径检测实验数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0)高温高压高含硫气井井筒完整性评价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高温高压高含硫气井完整性技术发展背景
        1.2.2 高温高压高含硫气井完整性技术进展及趋势
    1.3 研究目标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1.4.1 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
        1.4.2 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1.4.3 创新点
第2章 气井完井管柱特殊工况完整性分析
    2.1 完井管柱强度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及高温高压气井分析特点
        2.1.1 完井管柱强度分析技术发展趋势
        2.1.2 高温高压气井完井管柱强度评价特点
    2.2 双(多)封隔器完井管柱结构完整性评价
        2.2.1 双(多)封隔器完井管柱简介
        2.2.2 双(多)封隔器完井管柱强度计算
        2.2.3 Lg2井双封隔器完井管柱结构完整性评价实例
    2.3 深层致密气藏体积压裂砂堵井口憋压工况力学分析
        2.3.1 深层致密气藏体积压裂工艺简介
        2.3.2 压裂砂堵井口憋压工况力学分析
        2.3.3 TD-1井压裂砂堵过程完井管柱强度评价
    2.4 高压低渗气层液氮诱喷内外压差过大油管失效力学分析
        2.4.1 液氮诱喷工艺简介
        2.4.2 高压低渗气层液氮诱喷工况力学分析
        2.4.3 L16井液氮诱喷过程完井管柱强度评价
    2.5 大产量气井完井管柱强度及交变载荷计算评价
        2.5.1 交变载荷来源及危害分析
        2.5.2 完井管柱振动特性分析
        2.5.3 交变载荷完井管柱Goodman曲线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气井环空带压诊断测试分析
    3.1 井筒温度/压力及环空带压诊断技术发展及趋势
    3.2 封隔器完井井筒温度压力计算
        3.2.1 计算模型推导
        3.2.2 井筒温度分布规律分析
        3.2.3 温度对井筒安全性的影响
    3.3 持续环空压力诊断测试计算
        3.3.1 SCP典型测试曲线特征分析
        3.3.2 SCP数值定量分析
        3.3.3 SCP敏感性计算分析
    3.4 油套环空井喷速率计算
        3.4.1 流入动态方程求解井喷速率
        3.4.2 流出动态方程求解井喷速率
        3.4.3 环空井喷速率实例计算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温高压高含硫气井完井管柱密封完整性分析
    4.1 完井管柱密封性研究进展及趋势
    4.2 高含硫气井完井管柱密封可靠性理论计算分析
    4.3 复合载荷条件螺纹密封性能试验
        4.3.1 试验内容
        4.3.2 试验方案
        4.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复合载荷条件螺纹气密封性能数值模拟分析
        4.4.1 有限元建模
        4.4.2 接触设置
        4.4.3 上扣应力分析
        4.4.4 静载荷作用下应力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含硫气井固井水泥环密封性完整性分析
    5.1 高含硫气井固井水泥水泥环抗腐蚀研究及实验评价设计
        5.1.1 高含硫气井固井水泥水泥环抗腐蚀研究进展及趋势
        5.1.2 水泥环密封抗腐蚀密封完整性实验设计
    5.2 固井水泥环腐蚀前后常规性能分析
        5.2.1 正常养护条件下水泥石性能
        5.2.2 腐蚀后水泥石性能
        5.2.3 腐蚀后水泥石端面腐蚀深度
    5.3 固井水泥环腐蚀前后物相和电镜分析
        5.3.1 腐蚀前后水泥石的物相组分分析
        5.3.2 腐蚀前后水泥石微观电镜分析
    5.4 固井水泥环腐蚀密封完整性评价
        5.4.1 固井水泥环腐蚀速率评价
        5.4.2 固井水泥环腐蚀后孔、渗及强度性能变化规律
        5.4.3 固井水泥环腐蚀过渡带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温高压高含硫气井采气井口装置完整性分析
    6.1 采气井口装置检测及评价技术进展与趋势
        6.1.1 采气井口装置检测技术进展
        6.1.2 采气井口装置安全评估进展
    6.2 采气井口装置冲蚀数值模拟分析
        6.2.1 CFD模型建立
        6.2.2 数值模拟分析
    6.3 采气井口装置泄漏数值模拟分析
        6.3.1 采气井口装置泄漏原因分析
        6.3.2 针阀内漏数值模拟
        6.3.3 平板阀内漏数值模拟
    6.4 采气井口装置承载能力分析
        6.4.1 极限承载能力分析
        6.4.2 承载能力下降分析
    6.5 采气井口装置在线检测方法
        6.5.1 相控阵探伤仪检测
        6.5.2 超声波探测
        6.5.3 应力集中检测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高温高压高含硫气井完整性管理应用实例
    7.1 完整性管理方法
        7.1.1 带压原因分析
        7.1.2 井筒安全评估
        7.1.3 井筒安全风险等级划分
        7.1.4 防控措施
    7.2 现场应用及效果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及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采气井口气密封检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塔里木油田套管气密封检测技术现状及分析[J]. 胡芳婷,赵密锋,章景城,耿海龙,熊茂县,李岩,马磊.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 2021(03)
  • [2]高寒地区含二氧化碳气田集输系统优化及标准化技术研究[D]. 孙云峰.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3]整体式采油树平板闸阀密封性能研究[D]. 王达.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4]川西气田脱水及整体增压系统跟踪优化研究[D]. 向鹏.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5]PH油区油气井气举优化技术研究[D]. 雷志华.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6]枯竭油气藏型储气库运行可靠性研究[D]. 何蕾.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7]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气田监控系统研究[D]. 杨妮. 西安石油大学, 2016(04)
  • [8]苏1储气库注采管柱研究[D]. 刘靓雯.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6(06)
  • [9]采气井口装置在役内壁质量检测研究[D]. 刘高菲. 西南石油大学, 2015(08)
  • [10]高温高压高含硫气井井筒完整性评价技术研究与应用[D]. 郭建华. 西南石油大学, 2013(06)

标签:;  ;  ;  ;  ;  

采气井口气封检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