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ows系统注射泵控制程序的实现

Windows系统注射泵控制程序的实现

一、Windows系统注射泵控制程序的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王利民[1](2021)在《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微试剂原位水质在线监测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在经济疾速发展的同时,水环境的污染问题也日渐严重。水质检测技术在日趋严峻的水污染环境治理以及水质检测中逐渐被人们重视,水质检测相关技术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水质检测方法的研究和创新对于水质监测意义重大。课题主要针对水质检测部分方法受光源限制,检测时间长,适用检测的参数少等问题,通过融合图像识别技术和水质检测中的流动顺序注射技术,研究一种新的水质检测的方法。这种水质检测方法受光源限制小,检测速度快,可检测多种参数,并且准确性高,可靠性强,便于维护。首先,对图像识别技术检测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选取水质COD参数,结合水质COD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检测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微试剂水质检测方法。同时详细阐述了图像检测水质参数的原理,包括色度理论、颜色空间、滤波处理、形态学处理以及回归建模方法。其次,以高锰酸盐指数为测试参数,搭建系统平台进行方法可行性验证。主要包括检测池设计、消解池设计、顺序注射平台设计以及检测流程设计。图像采集模块包含了工业相机、光源以及检测池,检测池的设计提高了图像采集的质量。消解池的设计在减少试剂消耗量的同时,也降低了整个系统的耗能;顺序注射平台设计提高了系统的进液精度以及检测精度;以分光光度法的原理为基础,设计了图像检测水质参数的流程,提高了检测效率。软件部分包含嵌入式软件设计和视觉系统软件设计。整个微试剂系统控制的软件设计基于STM32主控板,运行系统为μCOS-III实时操作系统;利用Python、Py Qt5和Open CV完成了工业相机的控制、上位机图形界面显示以及图像处理的软件开发。最后,结合可行性试验数据,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影响水质参数检测的主要干扰因素,改进图像采集时的光源强度和采集距离,优化平台采样流程以及检测流程。分析单因变量的偏最小二乘回归建模方法原理。选取高锰酸盐指数作为检测参数来对系统进行性能测试,包括准确度、重复性和检出限,得到结果与国标法进行对比无显着差异,系统可稳定、高效的分析不同水样中的水质参数。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微试剂原位水质在线监测方法研究,有助于提升水质检测仪器的技术性能,适用于多种水质参数的检测。

杨兴[2](2021)在《织物高压静电染料微胶囊喷印系统开发与实验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自然纤维的无水少水环保印花方法为研究背景,提出了基于分散染料微胶囊技术与自然纤维织物的微纳米层次的作用进行染色,同时利用这种微胶囊触变、升华特性,尝试了自然纤维的免水洗印花整理的合并工艺。本文提出了高压静电法制备分散染料微胶囊。首先设计高压静电染料微胶囊的系统方案,其次进行高压静电微胶囊实验平台机构设计,通过对微胶囊高压静电喷制原理及特点学习,了解各种工艺参数对喷制印染过程的影响,确定实验装置功能要求和控制要求,设计并构建了高压静电微胶囊喷制印染实验平台,进而对喷制印染轨迹进行规划。然后利用实验平台制备的微胶囊电喷印染于织物所得到的织物样品进行测试分析,并通过实验验证该系统的功能。最后通过该系统进行自然织物的直接喷染,测试印染所得样品的性能,分析该方法应用于纺织印染行业的可行性。对所得试样进行了微观分析及性能测试,在放大10000倍下观察微纳胶囊在织物纤维表面形成凹凸不平地致密结构,所得试样进行各种色牢度测试达到4~5级,仅摩擦色牢度为4级,均高于合格级别(3级合格)。实验结果表明,高压静电耦合方法可以获得分散染料的微纳级别的胶囊,其对染料进行了良好的固定,避免了染料聚集和泳移,使织物的强度、透气性、色牢度、匀染性、稳定性等方面均获得较大提升。本文实现了分散染料对自然纤维的染色,染料微胶囊加工条件温和,整个过程无水、清洁、低耗。避免了传统染色整理工艺流程中酸碱环境对织物纤维的损害,在清洁印染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在喷制的速度和稳定性方面还有待于提高,改进之后,可以进一步扩大应用。

王耀微[3](2021)在《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溴素检测系统的研究及其应用》文中指出我国溴素生产线多建于上世纪80年代,多数存在工艺流程不合理,控制系统落后,溴素提取率不高等问题。在溴含量实际检测过程中,先由技术人员在化验室内通过颜色变化判断滴定是否达到终点,然后依据相应的计算结果对生产现场的相关参数进行调节。但是人工检测时间间隔较长、不具备实时检测的条件,溴素生产过程调节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导致了大量的原料浪费。此外,人工手动检测和肉眼读数存在较大的随机误差,会严重影响溴含量检测结果的精度。基于以上问题,本文通过对氧化卤水中溴含量检测的需求进行分析,提出一套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溴素检测系统以优化当前的生产线上的溴含量检测。该系统分为反应区图像处理算法、视觉检测系统硬件及软件三个部分。检测系统硬件又分为图像采集系统和液体输送系统硬件两部分。其中,图像采集系统硬件负责反应区图像的采集,以及保证在采集过程中不受外界光照的干扰;液体输送系统硬件是以STM32F103芯片为核心的控制器和自动移液装置两部分,从硬件层面实现了视觉系统输送自动控制、无接触式自动移液、以及中间继电器自动启停等功能。视觉系统软件部分包括氧化卤水自动分析控制系统、自动分析设备的上位机、从机逻辑控制以及通讯程序设计四部分。上位机程序负责将反应区图像处理后的指令通过RS485电气接口传输给从机,同时在一个检测流程结束后将部分数据也通过RS485电气接口上传到自动分析控制系统;自动分析控制系统程序设计实现了信息配置和保存上位机上传的数据到项目文件夹,同时为了直观的监测数据的变化,数据监测界面以折线图的形式展现;从机逻辑控制程序设计主要实现了STM32控制器逻辑控制和注射泵逻辑控制;通讯程序设计从软件层面实现了自动分析控制系统和上位机之间,以及上位机和从机之间的信息交换,还从理论上分析了图像处理算法,该算法将反应区的目标区域提取出来,根据计算机视觉技术的颜色特征和氧化卤水的化学反应特性,将目标区域从RGB转化为HSV彩色空间,而后判断目标区域的色调H的阈值是否在特定的范围内,该阈值直接决定了从机将要执行的下一步操作。此外,本文还对溴含量检测系统的功能进行了测试以验证其可行性,在测试过程中,该系统的各功能模块均满足本课题需求。同时,搭建了视觉检测系统整体实验平台,通过对比系统与人工两种不同的方式所滴定的硫代硫酸钠溶液体积,得出两者间的相对误差的结果在合理误差范围之内。

徐彬[4](2021)在《基于表面张力的微型软芯片自组装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柔性电子技术日益更新,相关的柔性设备也以其多变性、易携带以及多功能多样化的优点在信息、能源、医疗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传统的刚性芯片由于不能变形,在柔性设备中的表现并不理想,而柔性芯片因其独特的柔软性比刚性芯片更适合轻薄且柔软的电子感知系统,有助于提高设备的灵敏度。微型器件中的芯片需要在微观尺度下进行装配,而由于微尺度效应,质量力以及体积力对微小物体的影响远不如静电力、范德华力和表面张力。此时的操作难度远大于宏观尺度,并且传统的机器人拾取与释放技术主要针对刚性芯片,柔性材料制作的软芯片具有更大的粘附力,机器人拾取与释放技术无法完成精准释放。因此有必要研究微尺度下能够对软芯片进行有效操纵的方法。本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表面张力的微操作方法实现对软芯片的可控操作。利用毛细力微夹持器与微组装实验平台的相互配合实现对软芯片的提取、运输与释放。在硅片和PDMS薄膜上加工出微凸台结构,将软芯片自组装所需的液滴局限在该结构上。软芯片在液滴的表面张力作用下与凸台结构的边缘对齐完成自组装。主要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研究了基于表面张力自组装的机理,限制液滴的方法,建立了对应组装模型,计算凸台结构能够局限的最大液滴量。基于能量最小化原理,使用Surface Evolver软件仿真模拟了液滴表面形态,分析软芯片恢复力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软芯片与组装区域之间错动量越大,表面自由能越大,软芯片受到的恢复力也越大。(2)结合软芯片自组装操作流程以及实验需求,设计并搭建了微组装实验平台。该实验平台由毛细力微夹持器系统以及视觉系统共同组建而成。为了避免人为因素影响以及提高实验的效率,在Automationbase软件内编写操作程序,实现微组装实验平台的自动化控制。(3)利用激光标刻机加工凸台结构以及软芯片。为了完成凸台结构对液滴的局限,优化凸台结构的激光加工参数,提高液滴局限的效果以及成功率。并利用激光标刻机加工与凸台结构相对应的软芯片,优化加工参数,制备出质量高的软芯片。(4)实验验证软芯片自组装机理,利用微组装实验平台在不同基底上进行大量实验,研究软芯片组装所需液滴量、软芯片尺寸以及不同形状对软芯片的组装成功率以及组装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展示了在30 nL~300 nL液滴量下,1000 μm×1000 μm方形软芯片组装成功率可至100%。液滴量越少,组装速度越快。实验证明了该组装方法的可行性以及该微组装平台的可靠性,可以满足于多种芯片的组装。

程李[5](2020)在《机器人辅助微试剂原位水质高锰酸盐在线监测仪研究》文中指出高锰酸盐指数是指水中无机可氧化物质和有机可氧化物质由高锰酸钾高温氧化反应后通过计算消耗的高锰酸钾量得出的相当耗氧量,是衡量水体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同时,高锰酸盐指数在历年全国地表水污染指数统计中皆为主要污染指标之一,因此对于地表水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地表水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需求与当前监测设备现状及问题,基于顺序注射技术与光谱法,通过机器人辅助技术设计了水质高锰酸盐指数在线监测系统,完成了对水质高锰酸盐指数的自动化测定。本文主要工作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进行微控技术及顺序注射法研究现状分析,确定测定工作内容,分析机器人技术在检测领域应用现状,并结合课题讨论机器人技术应用环节。2、根据微试剂高锰酸盐监测原理基于顺序注射技术与连续光谱法完成实验平台的搭建,通过实验及最小二乘法建立高锰酸盐指数检测回归模型,完成课题可行性验证分析,进一步完成对实验平台检测结果的数据采集与分析工作。3、完成样机的设计工作:通过对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方法进行分析,设计样机实现方案,基于顺序注射技术与光谱法,通过机器人辅助结构替代多通道切换阀以及繁杂管路,设计了水质高锰酸盐指数在线监测系统,并完成对水质高锰酸盐指数的全自动化测定工作。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案,通过合理设计嵌入式系统完成对样机整体流程的控制工作,并能够实时监测试验流程与模块状态,对样机机械结构进行设计与布局,在保证系统稳定运行的同时缩小结构体积。4、完成高锰酸盐指数检测影响因素分析:针对目前监测仪存在的诸多问题,分析检测中主要干扰因素并采取相应措施,解决现有产品存在的问题,分析建立回归曲线算法模型,并结合实验平台搭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完成样机搭建工作。5、最后完成对整体系统的集成与试验:通过嵌入式系统完成对样机的控制工作,测试整体系统稳定性、可靠性和准确性。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在实验过程中系统运行稳定,可准确测定水质高锰酸盐指数,工作曲线校正系数为0.99242,最低检出限为0.1μg·m L-1,重复性≤2.198%,加标回收率98.73~102.57%,废液量小于20m L,检测周期为45min,达到了设计目的,为地表水检测提供了新思路,并能应用于实验室、站房和微型站等水质在线检测平台。

董学志[6](2020)在《氨氮的微萃取液滴电导检测仪的研究》文中指出在水域环境中,氨氮是水生生物必需氮元素的主要来源,即使是生物可利用氮浓度的微小变化也将极大地影响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的生命活动。因此研发环保、便捷的水环境氨氮定量检测方法与仪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液滴微萃取与电导检测技术研制检测仪器,通过在检测样品中加入强碱溶液将氨氮转化为分子态氨扩散至顶空萃取液滴中,并直接对萃取液滴进行电导检测,根据萃取液滴电导率变化速率与氨氮浓度之间的线性响应关系对氨氮进行定量分析。仪器的整体结构主要为电导检测单元、下位机STM32核心控制单元、上位机单元。电导检测单元通过搭建双电极系统及相应的运算放大电路对液滴的电导进行检测,使用低成本、环保材料制作气体扩散装置及检测电极;核心控制单元使用STM32F103RCT6芯片搭建外围电路,通过串口通讯电路接收上位机指令对实验流程以及信号检测进行控制;上位机单元使用Lab VIEW平台进行开发,分为控制界面与显示界面,控制界面为操作人员提供自动、手动两种控制模式,便于系统调试,显示界面可以实现对检测信号的滤波、显示与保存。利用研制的仪器建立了环境水样中氨氮的自动化检测方法。通过理论分析与氨氮标准溶液实验,确定仪器检测的条件为:氢氧化钠浓度1 M、进样量10 m L、萃取液滴体积17μL、萃取液滴硼酸浓度100 m M。在最优条件下,通过实验分析得出仪器的线性范围为0-400μM,相对标准偏差为3.00%(n=10),检测限为2.78μM,携带残留系数为0.028。将仪器应用于实际水样检测,检测结果与标准的纳氏试剂法进行对比,两者的检测结果在统计学上具有显着的相关性,实际水样的加标回收率范围为99.0-118.4%。实验证明该仪器可以用于实际水域中的氨氮检测。

刘飞[7](2020)在《基于光声显微成像系统的微流控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作为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分析技术,液滴微流控具备试剂用量小、分析速快、单分散性良好等特点,基于液滴的微流控技术有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大部分的应用中都需要产生尺寸以及形态大小合适的液滴。另外,基于液滴的高通量微流控也使得成千上万的药物、基因或化学样品可以在芯片实验室中快速分析和处理。而激光诱导荧光因其高灵敏度和特异性成为应用最广的液滴检测技术,但是此技术存在污染通道中的样品、成像深度浅等固有缺陷。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成像方式对微流控通道中的目标样品作检测。光声成像作为一种新型的成像方式,具有高灵敏度、高对比度、成像速快、性价比高等多种独特优势。在周期性激发光的照射情况下,物体通过瞬态热膨胀产生热量,再通过超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使用超声探测器探测的光声信号,可以重建出原始图像。在原有研究工作的积累中,本文提出了高速高分辨率光声成像系统,通过选择高频激光器、高速扫描振镜和高速采集卡,使系统达到了2500Hz的扫描速度;通过选择高频探测器和高倍物镜,使系统达到了1.7μm的横向分辨率与36μm的轴向分辨率。本研究成功将此系统应用在微流控领域,能够反映和呈现出微流控通道中液滴或细胞等目标样品的细节信息。随着系统进一步集成化,还可以拓宽光声显微成像在微流控领域上的其他应用。本文首先通过仿体实验测试了系统的基本性能参数,包括横向分辨率、纵向分辨率、流速方向的分辨率、扫描范围和信噪比等。为了进一步验证系统的性能,本文进行了一系列的微流控实验,首先是对典型的液滴发生器T型结中的微液滴进行成像,检测微液滴生成的动态过程,分别对不同扫描频率下的液滴进行成像。随后,我们成功观察到微通道中受到非均匀磁场作用的磁性纳米粒子的迁移过程。最后,对具备高速产生极小液滴的流式聚焦结构进行了动态监测与实时成像。这些结果表明,此高速高分辨率光声显微成像系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可以进行高通量微流控、液滴微流控等方面的研究。

赵小军[8](2019)在《面向压电纳米结构的同轴聚焦电流体喷射打印机理及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纳米器件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强、功耗低等特点,在电子信息、生物医疗、环境能源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纳米尺度结构是纳米器件的基础,是实现纳米器件高性能的关键。目前,纳米尺度结构的制造过程普遍需要借助昂贵的聚焦离子束、电子束曝光、纳米压印等设备和多层套刻、结构转移等复杂工艺步骤,其工艺流程复杂、效率低、成本高,阻碍了纳米器件的广泛应用。本文基于电流体动力理论和多物理场复合作用,研究了电场-流体复合约束的同轴电流体射流机理,提出了同轴聚焦电流体喷射纳米打印方法,针对典型压电功能材料,实现了纳米尺度线形结构的高性能和高效率打印制造。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如下五部分:(1)研究了同轴电流体射流的聚焦作用机理,建立了同轴电流体锥-射流模式形成过程的数值仿真模型,探明了纳米尺度射流的形成机制。通过分析电流体射流四阶对称方程,建立了同轴电流体射流直径标度率关系式,探究了同轴聚焦约束机制。基于三相流多物理场复合,建立了电场力叠加流体动量的数学方程,仿真分析了电场作用下溶液中电荷的产生和运动行为,探明了同轴锥-射流模式形成及演变规律,揭示了关键工艺参数对同轴射流的作用机理,获得了稳定同轴电流体射流形成的最佳参数范围。(2)研发了同轴聚焦电流体喷射打印设备,研制了同轴电流体喷射打印喷头和关键辅助装置。基于同轴电流体喷射打印喷头的仿真研究,获得了同轴喷头形状和位置参量,设计制造了内外喷针位置可调的同轴聚焦电流体喷射打印喷头装置,满足了同轴电流体喷射打印要求。研制了液体电极与温度可调衬底夹具关键辅助装置,提高了同轴电流体射流的稳定性,提高了打印制造微纳结构形状和尺寸的控制性,研发了同轴聚焦电流体喷射打印设备控制系统,实现了设备各功能模块的协同控制。(3)研究了同轴聚焦电流体喷射打印工艺,探明了关键工艺参数对射流和打印结构的影响规律。采用AZ703为内层液体,硅油为外层液体,系统研究了同轴射流形态随工艺参数的变化规律,研究了关键工艺参数对成形结构尺寸和形状的作用关系,打印成形结构尺寸与电压、喷针-衬底间距、衬底速度成反比,与内层液体流量成正比,并在此基础上优化了同轴电流体喷射打印纳米尺度结构的工艺参数。(4)采用锆钛酸铅(PZT)溶胶为典型压电材料,打印制造了高质量PZT压电纳米线形结构。基于同轴聚焦电流体喷射的仿真与工艺研究,以PZT溶胶为内层材料,打印制造了 PZT线阵列、折线、梁等纳米线形结构,最小特征尺寸为40nm、打印速度为300 mm·s-1,实现了压电纳米线形结构的高效打印制造。PZT纳米线退火后显示标准钙钛矿相结构,晶粒尺寸~5 nm,远小于块材10μm的晶粒尺寸。打印制造的PZT纳米结构压电常数d33为450 pm·V-1,杨氏模量E为21 GPa,展现了高压电性、高柔性等电学和力学特性,为高性能纳米器件提供了基础结构。(5)基于压电振动理论与纳米梁结构特性,研究了打印制造PZT纳米梁的谐振性能。通过理论分析与纵向伸缩振动模态仿真,获得了压电纳米梁纵振一阶特征频率及其主振型,利用打印制造的两端固支PZT纳米梁,设计制备了纵向长度伸缩振动压电纳米梁高频谐振子。基于压电激振-电流拾振原理,建立了纳米梁谐振测试系统,评价了 PZT压电纳米梁谐振子的谐振特性,采用栅极直流偏置电压的预紧作用,实现了谐振子基态特征频率的有效调节,为高性能纳米器件的设计制造提供了可行方案。

曾昭煜[9](2019)在《微球毛细管芯片及其检测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Point-of-care testing(POCT,现场检测)是体外诊断行业中一个重要的细分领域,POCT相比传统的体外诊断过程具有更高的效率。POCT设备具有体积小、造价低、集成化程度高、操作简单、样品需要量少、检测速度快的特点,适用于各种现场样本的测定,特别是能够在医疗检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微流控技术和生物分子多元检测技术是POCT发展过程中的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微流控技术减少了样品和检测试剂的用量,促进了检测反应的自动化,而多元检测技术则实现了多种生物分子的同时检测,提高了检测通量。因此,将这两种技术结合起来可以实现满足POCT要求的生物分子多元检测方案。本文基于光子晶体编码技术和微流控技术,设计并制备了一种低成本的一次性微流体芯片,构建了相应的流体反应装置,并将其用于蛋白质的多元检测。具体研究内容如下:一、微球毛细管芯片与流体反应装置的构建。本文设计并制作了一种基于光子晶体微球的毛细管微流体芯片,并根据蛋白质的免疫检测原理构建了一个多通道的流体反应装置,该装置由微流体器件和集成控制电路组成,通过上位机软件对装置进行参数设定和运行控制。二、流体反应装置用于蛋白质检测。本文将微球毛细管芯片以及流体反应装置用于蛋白质的检测,并对流体反应参数进行了研究,保证充分反应和有效洗涤的同时缩减检测时间,提高检测效率。然后,利用该装置分别对两种蛋白质进行了梯度浓度的检测以及多元检测。三、芯片图像处理。本文开发了一种针对微球毛细管芯片图像的处理方法,可以对单组分或多元检测的芯片图像进行分析,获取微球的荧光强度和编码信息,从而得到检测结果。在检测应用中,得到人AFP和人CEA的检测限分别为4.3 ng/mL和38.1 ng/mL,验证了该系统可用于蛋白质多元检测。

吴杭[10](2019)在《高场非对称离子迁移谱(FAIMS)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高场非对称波形离子迁移谱(FAIMS)凭借着灵敏度高、稳定性强、体积小、分析时间快等特点而受到广泛的关注,逐渐成为了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环境安全监测等领域中最具发展前景的分析检测技术之一。FAIMS最早是由前苏联人发明的,并于1993年首次以英文形式发表,其利用离子在射频高压电场下迁移率呈非线性变化的特点,实现物质种类和浓度的分析。我国对于FAIMS的研究起步较晚,尚不成熟,因此系统性的研究FAIMS的关键技术,对于理解和优化该种离子迁移谱的性能参数和原理特性提供了理论基础。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将从以下4个部分展开系统的研究。一.对比各种离子化方法,选择电喷雾离子源(ESI)作为电离方法,并详细的介绍电喷雾离子源的工作原理以及系统搭建。对比平板型和圆筒型迁移管性能特点,选择平板型迁移管作为分离电极,并详细的阐述平板型迁移管的结构组成和设计流程,本文后续的实验平台将基于ESI电离源和平板型迁移管的基础上进行搭建。二.为了研究FAIMS系统的上位机控制,将通过QT软件设计了系统控制显示界面,实现对FAIMS电源与EFC流量阀的软件控制,减小了手动控制的不确定性,提高了系统的控制精度。三.为了研究FAIMS系统的离子检测,将选择了法拉第杯作为离子检测装置,通过实验,分别对ESI电喷雾离子信号,迁移管内离子信号,载气作用下检测级板处的离子信号进行检测,验证FAIMS系统各部分的工作状态。四.为了研究FAIMS工作原理的可行性,将以乙腈,蔗糖,去离子水,甲酸的混合溶液作为待测样品,以自制的FAIMS系统作为实验平台,实现混合溶液中离子的分离。同时对影响FAIMS系统运行的控制因素:分离电压DV、补偿电压CV,载气流速、离子浓度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

二、Windows系统注射泵控制程序的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Windows系统注射泵控制程序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微试剂原位水质在线监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质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1.2.2 图像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本文结构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图像检测原理研究
    2.1 图像检测基本理论
        2.1.1 计算机视觉与图像处理概述
        2.1.2 色度的基本理论
        2.1.3 颜色空间
        2.1.4 滤波及形态学处理
    2.2 图像检测方法原理
    2.3 回归建模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图像检测水质参数可行性研究
    3.1 溶液制备
    3.2 可行性实验平台设计
    3.3 实验数据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设计
    4.1 系统硬件设计
        4.1.1 硬件平台搭建
        4.1.2 消解池结构设计
        4.1.3 检测池结构设计
        4.1.4 顺序注射平台设计
        4.1.5 嵌入式硬件设计
    4.2 系统软件设计
        4.2.1 模块驱动及通讯协议
        4.2.2 操作系统及任务创建
        4.2.3 人机交互控制
    4.3 检测流程设计
        4.3.1 实验平台采样流程设计
        4.3.2 系统检测流程设计
        4.3.3 图像处理流程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性能及数据分析
    5.1 数据处理方法原理
    5.2 化学需氧量实验
        5.2.1 工作回归方程
        5.2.2 回归方程分析
    5.3 影响因素分析
        5.3.1 图像采集
        5.3.2 控制精度
    5.4 性能分析
        5.4.1 重复性
        5.4.2 检测时间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织物高压静电染料微胶囊喷印系统开发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纺织染整行业现状
    1.2 数码喷墨印花技术
        1.2.1 数码印花喷印墨水
        1.2.2 数码印花工艺
    1.3 微胶囊技术及织物印花整理应用
    1.4 高压静电微胶囊喷印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工作
    1.6 论文章节安排
2 染料微胶囊高压静电喷印基本原理与系统方案设计
    2.1 分散染料高压静电微喷基本理论
    2.2 高压静电微胶囊喷射的稳定性要求
        2.2.1 高压静电微胶囊喷射印染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2.2.2 电压影响
        2.2.3 供液速度
    2.3 实验仪器及材料
        2.3.1 染料微胶囊喷印原型实验系统
        2.3.2 喷印装置
        2.3.3 接收装置
        2.3.4 高压电源
        2.3.5 在线实时显微观察装置
        2.3.6 液滴直径测定系统
        2.3.7 实验步骤
    2.4 本章小结
3 染料微胶囊喷制与织物承印实验系统设计
    3.1 引言
    3.2 实验系统构建方案
        3.2.1 实验研究对系统平台要求
        3.2.2 实验系统构建方案
    3.3 三维运动平台系统设计
        3.3.1 机械运动平台的设计
        3.3.2 运动控制系统选型
        3.3.3 运动控制系统的线路设计
    3.4 实验系统硬件平台搭建
        3.4.1 三维运动硬件平台搭建
        3.4.2 实验系统硬件平台
    3.5 本章小结
4 运动控制算法软件开发及试验系统试验
    4.1 引言
    4.2 运动控制系统的PID算法及参数整定
        4.2.1 PID算法简介
        4.2.2 运动控制系统的PID算法
        4.2.3 运动控制系统的PID仿真分析
        4.2.4 运动控制系统的参数调整
    4.3 运动控制系统的软件开发
        4.3.1 面向轴的运动控制系统软件设计开发
        4.3.2 三轴联动插补运动控制的软件设计
        4.3.3 基于Autolisp语言的cad二次开发
    4.4 实验系统的试验
        4.4.1 三维运动系统试验
        4.4.2 高压静电染料微胶囊喷制印染试验
    4.5 本章小结
5 染料微胶囊喷射实验研究
    5.1 染料微胶囊喷射实验及参数整定
    5.2 实验过程观察及工艺参数实验
        5.2.1 染料液滴及微胶囊形成及演变实验过程观察
        5.2.2 注射速率对喷射效果和成型的影响
        5.2.3 接收装置移动速度对染料微胶囊喷射效果的影响
    5.3 分散染料微胶囊染整织物性能测试
        5.3.1 微观测试及分析
        5.3.2 织物匀染性分析
        5.3.3 织物的染整性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研究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溴素检测系统的研究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计算机视觉技术的组成及应用
        1.2.1 计算机视觉检测系统的组成
        1.2.2 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应用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溴含量检测的研究现状
        1.3.2 颜色特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溴素检测系统方案研究与设计
    2.1 引言
    2.2 视觉检测系统需求分析
    2.3 视觉检测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4 视觉检测系统分模块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图像目标区域提取及颜色识别的研究
    3.1 引言
    3.2 阈值分割
    3.3 形态学处理
        3.3.1 膨胀
        3.3.2 腐蚀
    3.4 目标区域提取
        3.4.1 边缘检测
        3.4.2 最大内接矩形提取
    3.5 彩色模型及其转换
        3.5.1 RGB彩色模型
        3.5.2 HSV彩色模型
        3.5.3 RGB转换到HSV的方法
    3.6 目标区域阈值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视觉检测系统硬件设计
    4.1 引言
    4.2 图像采集系统设计
        4.2.1 图像拍摄模块分析与选型
        4.2.2 照明系统设计
    4.3 执行机构硬件选型设计
        4.3.1 自动移液硬件模块
        4.3.2 pH检测仪
    4.4 STM32控制器硬件设计
        4.4.1 核心处理芯片STM32F103VCT6
        4.4.2 步进电机脉冲输出电路设计
        4.4.3 输入输出电路设计
        4.4.4 串口通讯电路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视觉检测系统软件平台的搭建
    5.1 引言
    5.2 上位机软件设计
        5.2.1 开发环境介绍
        5.2.2 上位机主程序设计
        5.2.3 图像采集与处理程序设计
        5.2.4 上位机软件界面设计
    5.3 视觉检测系统通讯程序设计
        5.3.1 Modbus通讯协议
        5.3.2 Modbus通讯程序设计
        5.3.3 注射泵通讯程序设计
    5.4 注射泵程序设计
    5.5 STM32控制器控制程序设计
        5.5.1 控制器主程序设计
        5.5.2 控制器通讯实现
        5.5.3 蠕动泵程序设计
    5.6 自动分析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视觉检测系统功能测试
    6.1 引言
    6.2 视觉检测系统远程通讯测试
    6.3 液体输送系统功能测试
    6.4 视觉检测系统平台搭建
    6.5 视觉检测系统工作流程
    6.6 视觉检测系统准确度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所做工作总结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基于表面张力的微型软芯片自组装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1.1 课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微元件组装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基于表面张力的微操作方法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2 表面张力自组装技术的理论基础
    2.1 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
        2.1.1 毛细现象
        2.1.2 表面张力
    2.2 润湿性与接触角
        2.2.1 润湿性
        2.2.2 接触角
    2.3 Young-Laplace方程
    2.4 液滴在具有凸台结构基底上的理论模型
    2.5 芯片与基底的力学分析
    2.6 芯片自组装流程
    2.7 本章小节
3 基于Surface Evolver表面张力自组装的数值模拟分析
    3.1 Surface Evolver软件
        3.1.1 Surface Evolver 软件介绍
        3.1.2 Surface Evolver软件的基本概念
    3.2 Surface Evolver软件建模原理
        3.2.1 Surface Evolver表面自由能计算
        3.2.2 Surface Evolver约束限制
    3.3 软芯片自组装模型建立与仿真分析
        3.3.1 软芯片自组装模型建立
        3.3.2 软芯片在X轴方向上的错动仿真
        3.3.3 软芯片在Z轴方向上的错动仿真
        3.3.4 软芯片在旋转角度上的错动仿真
    3.4 本章小结
4 软芯片微组装实验平台的搭建
    4.1 微组装实验平台的整体设计
    4.2 软芯片自组装实验平台的搭建与调试
        4.2.1 高精度三轴位移台的搭建
        4.2.2 毛细力微操作系统的构建
        4.2.3 视觉系统的搭建
        4.2.4 微组装实验平台的总体结构
    4.3 软芯片微操作的控制系统
        4.3.1 微组装实验平台的控制
        4.3.2 精密线性运动台的控制与调试
        4.3.3 精密注射泵的控制与调试
        4.3.4 控制手柄的控制与调试
        4.3.5 软芯片自组装实验的自动化控制程序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表面张力的软芯片自组装实验
    5.1 实验材料的制备
        5.1.1 PDMS薄膜的制备
        5.1.2 软芯片组装基底制备
        5.1.3 软芯片制作
    5.2 软芯片的自组装实验
        5.2.1 不同液滴量下的方形软芯片自组装实验
        5.2.2 不同规格软芯片液滴定量的自组装实验
        5.2.3 不同形状软芯片液滴定量的自组装实验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目录

(5)机器人辅助微试剂原位水质高锰酸盐在线监测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微试剂水质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1.2.1 微控技术研究现状
        1.2.2 顺序注射法研究现状
        1.2.3 光谱法技术研究现状
    1.3 机器人技术在检测领域应用现状
    1.4 国内外高锰酸盐指数检测设备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微试剂高锰酸盐指数可行性分析
    2.1 测定原理分析
        2.1.1 微试剂高锰酸盐指数测定范围以及测定原理
        2.1.2 器件
        2.1.3 试剂
    2.2 微试剂高锰酸盐指数可行性实验分析
        2.2.1 消解池结构的设计
        2.2.2 实验平台原理设计
        2.2.3 实验平台采样流程设计
        2.2.4 实验平台单次检测控制流程图
        2.2.5 实验平台检测流程设计
        2.2.6 实验平台搭建
    2.3 实验数据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机器人辅助高锰酸盐监测系统样机设计
    3.1 需求分析
    3.2 样机嵌入式体系结构设计
        3.2.1 硬件层设计
        3.2.2 中间层设计
        3.2.3 系统层设计
        3.2.4 应用层设计
    3.3 机器人辅助结构设计
        3.3.1 机器人机械结构设计
        3.3.2 机器人控制程序设计
    3.4 样机平台原理设计
    3.5 样机机械结构设计
    3.6 系统集成和系统调试
        3.6.1 系统集成
        3.6.2 PCB硬件调试
        3.6.3 软件程序调试
        3.6.4 整机功能调试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机器人辅助水质高锰酸盐监测影响因素分析
    4.1 干扰因素排除
    4.2 算法模型
    4.3 工作曲线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性能测试及数据分析
    5.1 样机性能测试
        5.1.1 零点漂移测试
        5.1.2 量程漂移测试
        5.1.3 重复性误差测试
        5.1.4 系统性能测试
    5.2 检测数据分析
    5.3 仪器相关参数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6)氨氮的微萃取液滴电导检测仪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传统的氨氮检测方法及其改进
        §1.2.1 靛酚蓝分光光度法
        §1.2.2 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1.2.3 邻苯二甲醛分光光度法
        §1.2.4 荧光分析法
        §1.2.5 电化学分析法
    §1.3 相分离技术在氨氮检测中的应用
        §1.3.1 液-液、液-固萃取技术
        §1.3.2 基于膜的分离技术
        §1.3.3 液-气-液相分离技术
        §1.3.4 其它分离方法在氨氮检测中的应用
    §1.4 本课题的提出与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1 本课题的提出
        §1.4.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电导检测原理及仪器整体结构
    §2.1 电导检测原理
        §2.1.1 电解质溶液的电导与电导率
        §2.1.2 影响电解质溶液电导率的因素
        §2.1.3 摩尔电导率
    §2.2 溶液电导率的检测方法
        §2.2.1 极化效应和双层电容效应
        §2.2.2 溶液电导率的检测方法
    §2.3 仪器的整体设计
        §2.3.1 需求分析
        §2.3.2 仪器的总体结构
        §2.3.3 检测模式的方案确定
        §2.3.4 检测电极的方案确定
        §2.3.5 萃取液滴溶液的方案确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仪器设计及制作
    §3.1 气体扩散装置及电极的设计与制作
        §3.1.1 气体扩散装置及相关流路
        §3.1.2 检测电极的制作
    §3.2 仪器硬件电路的设计与制作
        §3.2.1 硬件开发环境
        §3.2.2 电导检测电路
        §3.2.3 核心控制电路
    §3.3 核心控制单元软件设计
        §3.3.1 软件开发环境
        §3.3.2 软件实现流程
    §3.4 上位机设计
        §3.4.1 上位机开发环境
        §3.4.2 上位机控制界面
        §3.4.3 上位机显示界面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顶空液滴微萃取-电导检测测定氨氮的条件优化与应用
    §4.1 实验部分
        §4.1.1 试剂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检测信号的选取
        §4.2.2 氢氧化钠浓度的选择
        §4.2.3 萃取液滴体积的影响
        §4.2.4 样品体积的影响
        §4.2.5 液滴中硼酸浓度的影响
        §4.2.6 线性范围
        §4.2.7 方法精密度、检测限
        §4.2.8 样品的携带残留
    §4.3 方法应用
        §4.3.1 实际水样检测及方法对比
        §4.3.2 加标回收率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7)基于光声显微成像系统的微流控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点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 技术原理分析
    2.1 光声成像技术概论
        2.1.1 光声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
        2.1.2 光声成像技术的理论基础
        2.1.3 光学分辨率光声显微成像的基本结构与应用
    2.2 微流控技术概论
        2.2.1 液滴微流控技术
        2.2.2 液滴发生器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速高分辨率系统的构造与搭建
    3.1 高速高分辨成像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3.1.1 高速高分辨率透射式成像系统的硬件选择
        3.1.2 高分辨高速成像系统软件选择
    3.2 微流控芯片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3.2.1 微流控芯片的设计与开发
        3.2.2 透射式成像端口的设计与开发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速高分辨率成像系统的实验验证
    4.1 高速高分辨率系统的性能测试
        4.1.1 系统的性能测试与仿体样品的制作
        4.1.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 高速高分辨成像系统成像能力测试
        4.2.1 高速高分辨的微液滴成像质量的测试
        4.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流控应用实验结果与分析
    5.1 磁性纳米小球的迁移
        5.1.1 实验步骤方法
        5.1.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2 流式聚焦应用
        5.2.1 实验方法
        5.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内容总结
    6.2 研究前景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8)面向压电纳米结构的同轴聚焦电流体喷射打印机理及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2.1 电流体喷射制造技术研究现状
        1.2.2 同轴电流体喷射制造技术研究现状
        1.2.3 压电纳米结构制造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1 课题来源
        1.3.2 研究思路与内容
2 同轴聚焦电流体喷射机理与仿真研究
    2.1 引言
    2.2 电流体射流形成机理分析
        2.2.1 电流体射流尺度分析
        2.2.2 同轴电流体射流复合分析
    2.3 同轴电流体锥-射流模式仿真模型
    2.4 同轴电流体射流仿真分析
        2.4.1 电压对同轴射流的影响
        2.4.2 流量对同轴射流的影响
        2.4.3 喷针-电极间距对同轴射流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同轴聚焦电流体喷射打印设备的研发
    3.1 引言
    3.2 同轴聚焦电流体喷射打印喷头装置的设计制造
        3.2.1 同轴聚焦电流体喷射打印喷头的仿真分析
        3.2.2 同轴聚焦电流体喷射打印喷头的制作
    3.3 同轴聚焦电流体喷射打印辅助装置
        3.3.1 衬底支撑装置
        3.3.2 液体电极装置
    3.4 同轴聚焦电流体喷射打印设备的控制
        3.4.1 LabVIEW程序开发环境
        3.4.2 同轴聚焦电流体喷射打印控制系统的实现
    3.5 同轴聚焦电流体喷射打印设备的集成
    3.6 本章小结
4 同轴聚焦电流体喷射纳米打印工艺研究
    4.1 引言
    4.2 同轴电流体喷射打印过程分析
    4.3 同轴电流体射流形成的实验研究
    4.4 同轴聚焦电流体喷射打印结构的影响规律研究
        4.4.1 电压对打印结构的影响
        4.4.2 流量对打印结构的影响
        4.4.3 衬底速度对打印结构的影响
        4.4.4 喷针-衬底间距对打印结构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PZT纳米线形结构打印及性能分析
    5.1 引言
    5.2 PZT纳米线形结构的打印制造
        5.2.1 PZT压电材料
        5.2.2 PZT纳米结构打印
    5.3 PZT纳米线的结构分析
        5.3.1 PZT纳米线成分分析
        5.3.2 PZT纳米线晶体结构分析
        5.3.3 PZT纳米线微观结构分析
    5.4 PZT纳米梁的力学性能分析
        5.4.1 三点弯曲测试原理
        5.4.2 PZT纳米梁的力学性能测试
    5.5 PZT纳米线的压电性能表征
        5.5.1 压电响应力测试原理
        5.5.2 PZT纳米线的压电性能测试
    5.6 本章小结
6 PZT压电纳米梁谐振分析
    6.1 引言
    6.2 谐振振动理论
        6.2.1 谐振子特征参数
        6.2.2 谐振子结构及振动模式
        6.2.3 梁结构振动分析
    6.3 PZT压电纳米梁的模态仿真
    6.4 PZT压电纳米梁的谐振测试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摘要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9)微球毛细管芯片及其检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POCT的概况
        1.1.1 POCT的概念
        1.1.2 POCT的发展现状
        1.1.3 POCT面临的挑战
    1.2 微流控技术
        1.2.1 微流控系统的组成
        1.2.2 微流控系统的集成与应用
    1.3 多元生物检测技术
        1.3.1 基于微阵列的多元检测技术
        1.3.2 基于流动载体的多元检测技术
        1.3.3 微球载体编码技术
    1.4 本章小结与论文概述
    1.5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微球毛细管芯片及流体反应系统的构建
    2.1 前言
    2.2 芯片设计与制备
        2.2.1 芯片设计思路
        2.2.2 芯片制备
        2.2.3 芯片通道的修饰与表征
        2.2.4 芯片的成像
    2.3 流路的设计与构建
        2.3.1 流路的设计
        2.3.2 流路的构建
    2.4 流体系统的设计与构建
        2.4.1 流体系统的设计
        2.4.2 电磁阀控制电路
        2.4.3 流体装置的构建
        2.4.4 流体控制程序
    2.5 本章小结
    2.6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流体反应系统在蛋白质检测中的应用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2 微球表面修饰
        3.2.3 毛细管芯片中的清洗过程
        3.2.4 样品循环次数对反应的影响
        3.2.5 反应时间对信号强度的影响
        3.2.6 蛋白质的检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微球表面修饰
        3.3.2 毛细管芯片中的清洗过程
        3.3.3 样品循环次数对反应的影响
        3.3.4 反应时间对信号强度的影响
        3.3.5 微球毛细管芯片与传统微球检测方式的比较
        3.3.6 微球毛细管芯片用于多元检测
    3.4 本章小结
    3.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微球毛细管芯片图像分析
    4.1 前言
    4.2 芯片图像分析
        4.2.1 荧光图像的预处理
        4.2.2 微球区域的提取
        4.2.3 粘连微球的分割
    4.3 检测数据的获取
        4.3.1 荧光强度计算
        4.3.2 微球编码识别
    4.4 本章小结
    4.5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硕士期间参与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10)高场非对称离子迁移谱(FAIMS)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FAIMS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FAIMS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FAIMS的研究瓶颈与发展趋势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2 高场非对称波形离子迁移谱基本原理
    2.1 离子迁移率
        2.1.1 低电场离子迁移率
        2.1.2 高电场离子迁移率
    2.2 离子在FAIMS迁移区的运动方式
    2.3 FAIMS系统的性能参数
        2.3.1 灵敏度
        2.3.2 分辨率
    2.4 提高FAIMS系统性能的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FAIMS系统的结构设计
    3.1 电离源
        3.1.1 各种电离源之间的比较
        3.1.2 ESI电离源
    3.2 FAIMS迁移管
        3.2.1 平板型FAIMS迁移管与圆筒形FAIMS迁移管的比较
        3.2.2 平板型FAIMS装置的设计
    3.3 FAIMS分离电压
    3.4 本章小结
4 FAIMS控制软件与界面显示系统的设计
    4.1 FAIMS控制软件开发环境
    4.2 FAIMS控制软件控制流程
    4.3 FAIMS控制软件控制程序设计
        4.3.1 FAIMS电源控制程序
        4.3.2 EFC流量阀的控制程序
    4.4 FAIMS控制软件界面
    4.5 本章小结
5 FAIMS离子检测实验验证
    5.1 离子采集器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与材料
        5.2.2 样品的配置
        5.2.3 仪器与装置
    5.3 实验方法
        5.3.1 ESI电喷雾检测
        5.3.2 离子是否进入迁移管内的检测
        5.3.3 载气作用下检测级板处的离子检测
    5.4 本章小结
6 FAIMS工作原理的实验验证
    6.1 实验部分
        6.1.1 试剂与材料
        6.1.2 仪器与装置
    6.2 实验平台设计
    6.3 实验步骤
    6.4 实验结果与讨论
        6.4.1 离子浓度对离子信号的影响
        6.4.2 射频电压对离子信号的影响
        6.4.3 射频电压对补偿电压的影响
        6.4.4 载气流速对离子强度的影响
        6.4.5 载气流速对补偿电压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四、Windows系统注射泵控制程序的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微试剂原位水质在线监测方法研究[D]. 王利民.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2]织物高压静电染料微胶囊喷印系统开发与实验研究[D]. 杨兴. 武汉纺织大学, 2021(01)
  • [3]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溴素检测系统的研究及其应用[D]. 王耀微.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4]基于表面张力的微型软芯片自组装技术研究[D]. 徐彬. 陕西科技大学, 2021
  • [5]机器人辅助微试剂原位水质高锰酸盐在线监测仪研究[D]. 程李. 北方工业大学, 2020(02)
  • [6]氨氮的微萃取液滴电导检测仪的研究[D]. 董学志.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7]基于光声显微成像系统的微流控应用[D]. 刘飞.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8]面向压电纳米结构的同轴聚焦电流体喷射打印机理及工艺研究[D]. 赵小军. 大连理工大学, 2019
  • [9]微球毛细管芯片及其检测系统研究[D]. 曾昭煜. 东南大学, 2019(01)
  • [10]高场非对称离子迁移谱(FAIMS)关键技术研究[D]. 吴杭. 宁波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Windows系统注射泵控制程序的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