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墨单元中油墨转移的建模过程

油墨单元中油墨转移的建模过程

一、Modelling Processes of Ink Transfer in Ink Units(论文文献综述)

蒋龙飞[1](2021)在《可重构印刷制造单元的情景识别及重构方案优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智能制造”进程的加快以及市场激烈的竞争,印刷制造企业必须能够迅速响应市场多品种、小批量、短交期、定制化的印刷生产需求,可重构的印刷制造系统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最佳方式。可重构制造系统既能快速重组或更新,及时调整单元的生产功能和能力以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又能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缩短交货周期,因此本课题以可重构印刷制造系统为研究对象,针对可重构印刷制造单元状态识别以及重构方案优选问题展开研究,具体工作如下;(1)分析可重构印刷制造单元的状态,提取出单元特征,基于贝叶斯网络建立印刷制造单元情景识别模型。以网络节点不同取值表示印刷制造情景和单元特征状态的变化,以条件概率表示单元特征状态与情景间的概率影响关系,实现由单元特征状态到制造情景的识别,判断印刷制造单元根据现有印刷工艺和环境状态等条件,能否达到印刷品质量、生产效率等方面的要求。(2)根据印刷制造的实际生产要素,建立重构方案的综合评价模型,介绍了层次分析法和区问模糊数权重确定方法,并总结了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落于三角模糊数的权重确定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实现重构方案的优选。本课题通过模拟印刷车间中的设备状态,环境状态,根据实际印刷工艺要求,利用模型对可重构印刷制造单元的印刷品质量状态进行判断,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此外.针对重构方案的优选问题,利用三角模糊数方法计算得到指标权重,得出最优方案,通过对比层次分析法及情景识别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科学、可靠性。

刘美华[2](2021)在《柔性版印刷油墨转移特性研究》文中指出柔性版印刷是印刷电子行业的生产制造方式之一,转墨量的精准控制是产品一致性过程中所面临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对柔性版印刷进行研究,确定影响转墨的关键技术及其影响规律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COMSOL建立了二维的柔版印刷模型,采用VOF模型对自由界面进行追踪,明确了柔版印刷过程中油墨转移的变化情况。通过柔性版印刷实验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并对影响柔性版印刷转墨的关键技术及其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了油墨从网纹辊转移至印版滚筒的过程中网穴传墨微单元模型,基于动量方程和连续方程定义了油墨体积传输方程;(2)建立了二维的柔版印刷仿真模型,发现油墨转移过程中油墨会出现拉丝现象;油墨最终于初始拉丝点位置处后下方发生断裂;(3)利用所建立的模型对印刷速度、网纹辊网穴形状、油墨黏度、网穴与印版平面初始接触状态对转墨的影响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其结果表明:随着速度从5m/min增加至60m/min,油墨转移率逐渐降低;油墨黏度在800 mpa?s至1200 mpa?s范围内,油墨转移率与黏度呈负相关趋势;在模拟所采用的600LPI、800LPI、1000LPI网纹辊中,800LPI的网纹辊油墨转移率最高;在网穴与印版平面初始位置间隙较小时,油墨转移率变化不大,当超过1μm的范围内,油墨转移率出现明显下降。(4)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印刷速度、合压量、网穴形状对油墨转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速度越大,油墨转移率越低;实验机合压量满足处于一定范围内,油墨转移率较高;三种规格的网纹辊中,800LPI网纹辊的油墨转移率最高。实验表明,实验结果趋势与仿真结果一致;印刷速度、网纹辊参数、压力、油墨黏度对柔性版印刷油墨转移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李敏[3](2021)在《全自动玻璃丝网印刷机印刷系统结构设计与分析》文中提出丝网印刷起源于中国,随着我国“一带一路”伟大愿景的提出,丝网印刷产业迎来了新的机遇。国内现存丝网印刷设备存在设备质量、精度、速度不高;数字化发展较为滞缓;稳定性不高等特点。尤其是大幅面的全自动玻璃丝网印刷设备,影响印品质量因素很多,且较难控制。因此,从控制印品质量的影响因素出发,对全自动玻璃丝网印刷机的关键结构进行设计与分析,对于提升产品的适应性与产品质量有着重要意义。首先,本文通过对丝网印刷技术、设备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总结了国内丝网印刷设备相较于国外存在的不足,并论证了全自动玻璃丝网印刷机在印刷行业中的主导地位。其次,本文分析了玻璃丝网印刷工艺,根据印刷原理、印刷工艺及印刷设备特征,确定了全自动玻璃丝网印刷机总体设计方案,分析印刷设备各部件动作流程,列出全自动玻璃丝网印刷机的设计参数,并设计各主要机构。再次,分析了影响丝网印刷玻璃质量的工艺因素,得出印刷压力、图文分布、网版尺寸、网版机构变形、系统共振等原因都会对印刷质量产生影响。由此展开印刷系统的结构设计,对组成部件进行选型计算及验证,该系统满足印刷工艺要求及设备印刷作业要求。最后,基于对印刷系统结构设计及理论分析,运用Solid Works建立网版夹持及网版调节机构三维模型,将模型导入ANSYS Workbench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该机构进行静力学分析和模态分析,验证机构各部件满足印刷作业力学要求,机构固有振动频率和振型满足作业安全需求,丝网印刷范围符合需求,并通过预设网距,减小印刷压力的方法,提高印刷质量,为实际印刷过程提供了技术指导和理论依据。

边亚超[4](2021)在《雕刻凹版印刷压力测试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印刷术和造纸术都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曾为世界印刷技术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不可计量的贡献。雕刻凹版印刷作为钞票、邮票等防伪性较强印刷品的一种印刷技术,却在中国起步晚,发展落后于西方国家,凹版印刷压力是保证油墨转移到承印物上的关键因素。本课题以双机组凹版印刷实验机为研究对象,通过仿真分析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做了如下研究:1)研究了双机组凹版印刷实验机印刷压力的作用,凹版印刷压力有一定范围,其大小不仅对印刷品质量产生影响,而且影响印版使用寿命,印版制作困难,研究印刷压力力求一张印版能达到最大使用寿命;2)研究分析了实验机的印刷压印滚筒、凹印版滚筒、垫衬、纸张之间压力及其影响因素,根据印刷压印滚筒,凹印版滚筒的受力特点进行受力模型简化,建立简支梁模型,运用国际凹印组织的理论、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压印滚筒、凹印版滚筒进行静力学分析和模态分析,得出实验机正常印刷速度下不会发生共振;3)分析验证了雕刻凹印机印版产生断裂的机理,根据断裂机理的描述,印版断裂属于脆性断裂。在高速度印刷下,金属的屈服强度很高,而在印版的拖梢边和咬口边,高的三向应力又将拉伸正应力强化到屈服强度的几倍,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值,从而引发解理断裂;4)研究了压印滚筒、凹印版滚筒之间压力测试方法,运用仿真分析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压力的影响因素,主要考虑振动等因素对印刷压力的影响,机器振动会使印刷压力不均匀。

贾环[5](2021)在《基于BOBST凹印机的UV集成工艺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烟标是卷烟包装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卷烟的特殊商品属性和高附加值,卷烟烟标除了满足高品质的包装成型工艺和包装防护功能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艺术性、文化和品牌属性、独特的防伪功能。某品牌云龙烟标的设计中,采用了特殊的表面特效“冰花锤纹”以提高其艺术特效和防伪功能。原设计采用“胶印和丝印”组合工艺进行生产,但其工序复杂、质量难以控制、生产效率低,导致云龙烟标产品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本文针对该烟标的生产需求,创新提出在现有BOBST凹印机的基础上,组合与凹印机连线的UV(Ultraviolet)印刷工艺环节,形成高速凹印与UV集成的云龙烟标的新工艺,并对相关问题进行理论分析、设备改造方案制定、生产工艺参数实验研究。首先,对云龙烟标的表面特性和生产工艺进行了分析,对烟标的印刷和印后工艺进行了整理,对烟标生产企业的胶印生产工艺和凹印生产设备进行了现场和技术调研,经过梳理和分析,提出云龙烟标的凹版印刷与UV集成的新工艺。其次,在对BOBST凹印机的生产工艺参数、设备结构空间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在BOBST凹印机组的尾部加装UV印刷和光固化单元,形成设备改造方案,并依照整体性最佳的原则,应用评价体系和Matlab软件寻找最佳的组合方案,运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设备改造三维实体模型,细化UV印刷和光固化设备的具体安装位置。然后,基于改造后的设备,整理云龙烟标的在线生产工艺参数,制定云龙烟标的凹印与UV集成的工艺参数实验方案,对影响云龙烟标的生产工艺参数进行实验并测试烟标的质量参数和效果。经过多次生产工艺参数调整和实验,得到其最佳生产参数为:印辊网穴深度70μm,印刷速度130m/min,冰点油墨上机粘度21″~22″(水浴加热80℃),UV引爆灯工作功率为80%(1*480W),固化灯工作功率为80%(3*8KW)。最后,对改造后的凹印与UV集成云龙烟标的生产工艺和效率与胶印丝印生产工艺进行了对比分析。由“凹印+UV”集成工艺生产的云龙烟标完全满足产品样张的各项技术指标和安全卫生指标要求,用户上机包装成型性能良好,实现了生产工序由原有的7道生产工序缩减为4道工序、生产效率提高了6倍、产品冰花锤纹与工艺样张相似度达95%以上,满足了企业对云龙烟标的生产需求。本论文以云龙烟标的高效生产工艺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企业的生产需求,进行工艺创新及对现有设备集成改造,在保持设备原有功能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功能,以较小的资金投入实现新工艺和新产品的生产,为企业现有设备改造提供了有益探索和实践,为同类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刘江[6](2021)在《基于机器学习的凹印机印刷单元故障预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印刷单元是凹版印刷机运行的关键装置,包含了凹版印刷机的核心单元,印刷单元中的印刷滚筒正常的运行保证了整个印刷流程的稳定。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印刷生产设备故障的智能识别,诊断技术和故障预测技术也渐渐被众多学者所关注。故障预测技术使得生产人员可以通过历史运行数据预知可能发生的系统故障,对提升印品质量,减少非印刷过程的浪费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凹版印刷机印刷单元为研究对象,基于机器学习理论,研究了凹版印刷机故障智能诊断和故障预测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分析了以机器学习为基础的凹版印刷机印刷单元故障预测方法,对基于机器学习支持向量机的诊断方法进行了研究。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和机器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分析了凹版印刷机印刷单元中的故障产生原因和故障数据处理方法。(2)根据科学合理的方式对支持向量机的参数进行选择,避免了因较大的参数选择范围而导致样本数量的增大。过大的样本数量会使得求解的过程变得复杂。本文利用粒子群算法的优秀的全局搜索能力。对SVM中的参数进行优化,构造了PSO-SVM故障预测模型,该方法能够在数据形式较复杂的情况下,对参数进行优化,提高对数据训练的速度。(3)利用B&K振动与噪声测量系统,对凹版印刷机印刷单元进行振动测试。对加速度传感器测得的振动信号进行时域、频域的变换,从测试的数据中提取故障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结合PSO-SVM预测模型,在凹印机印刷单元上搭建振动检测环境,将预处理后的数据放入模型中进行训练,预测其即将产生的振动波形,实现对潜在故障的预测功能。(4)根据印刷机历史运行情况所采集到的振动数据,将印刷滚筒出现的故障进行类别划分,分为健康、印刷滚筒轴承故障、印刷滚筒表面故障。为了比较本文模型的适用性,本文将PSO-SVM故障预测模型、传统SVM故障预测模型和BP神经网络故障预测模型针对印刷机故障预测问题进行性能对比实验。将经过预处理的数据集作为训练样本输入三种预测模型中。使用相同的验证集对模型进行预测正确率实验。

刘德喜[7](2021)在《柔性版印刷过程中印版微观变形研究》文中指出柔版印刷是一种常见的凸版印刷方式,在包装印刷和印刷电子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影响柔性版印刷质量的因素有许多,其中印版变形是影响印品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论文结合柔版印刷工艺,对柔性版线条、网点微观变形分析,将有助于柔性版印刷质量控制,对提升柔性版印刷品质有重要意义。论文从柔性版网点和线条两方面对印版进行研究,运用接触力学基本理论分析柔性版印刷压力和最大印刷压强,提出柔性版线条和网点、基底及贴版胶弹性系数概念。构建线条和网点的微观变形分析模型,进行柔性版和贴版胶压缩弹性模量测试实验,并用有限元分析方法验证线条和网点微观变形分析模型的有效性。对柔性版和贴版胶压缩实验发现,柔性版和贴版胶的压缩弹性模量均远小于压印滚筒的弹性模量,且随压缩量增大呈非线性增长。柔性版印刷压力和最大印刷压强分析得出,柔性版印刷过程中,印刷压力和最大印刷压强随合压量的增加非线性增大,合理地控制合压量对控制线条网点微观变形有着重要意义,也是保证印刷品质量的最有效方式。柔性版线条微观变形分析模型可以定量的分析出柔性版和贴版胶弹性模量、线条高度宽度和倾斜角对线条宽度变化的关系;网点微观变形模型则分析柔性版和贴版胶弹性模量、网点覆盖率、加网线数引起网点顶端截面尺寸变化。论文对各种条件下的柔性版线条和网点微观变形进行了深入研究,如果能建立柔性版微观变形与印品质量关系,将有效地构建印刷条件与印刷质量的关系。

王麒郦[8](2018)在《基于TRIZ流分析的印刷电子试验平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印刷电子技术是指基于印刷原理的电子技术。具体来说就是利用传统与新型印刷技术制造电子器件与系统的科学与技术。目前,印刷电子技术趋向于向大面积化、轻薄化、柔性化、透明化的柔性印刷电子技术方向发展。柔性印刷电子技术的主要特征是衬底材料的柔性化,可以通过印刷的方式在柔性衬底上直接制作电子器件。实验室自行研制一台卷对卷柔性印刷电子试验台,承印基材为PET和纸张等柔性材料。因此,本文就基于实验室现有的柔性印刷电子试验台,运用TRIZ流分析的分析问题模型,针对印刷电子试验台在印刷电子产品制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造成问题存在的因素,并用TRIZ理论对印刷电子试验台进行改进设计,解决试验台在印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包括:(1)建立基于TRIZ流分析的分析问题模型。(2)运用TRIZ流分析的分析模型对印刷电子试验台的分析,找出问题存在区域是印刷单元,并针对印刷单元的凹版胶印系统进行二次流分析,分析其中影响印刷线宽放大率的因素,并找出影响因素的属性/参数。(3)运用TRIZ理论中的解决问题工具对凹版胶印印刷系统中的橡皮滚筒进行改进设计,降低印刷线宽放大率,改善印刷电子试验台中存在的问题。(4)进行印刷导电线条正交试验,探究各影响因素对印刷线条再现性与导电性的综合影响。

丛军峰[9](2017)在《印刷机刮墨系统振动特性仿真及实验研究》文中认为柔性印刷机是包装印刷的主流设备,应用十分广泛。由于机械振动影响印刷机的印刷精度及可靠性,同时,振动将使印刷机中的机构发生位移、碰撞,从而导致零件磨损、精度降低等问题。油墨厚度是印刷精度和稳定性的一项重要指标,在柔性印刷机中,刮墨系统负责控制油墨厚度,因此,刮墨系统工作精度和稳定性,对提高和改善印刷精度和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柔性印刷机刮墨系统振动特性进行研究,探讨影响刮墨系统工作精度和稳定的因素,运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刮墨系统的机构振动进行分析和研究,并进行试验验证。运用实验结果,对刮墨系统进行改进设计,得到更加稳定、可靠的刮墨系统。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研究刮墨刀机构的振动特性,对刮墨刀机构进行三维建模,并在ANSYS软件中对刮墨刀机构进行模态分析,建立了刮墨刀机构的多阶振型和振动方程。(2)研究印刷机印刷单元的振动特性,对印刷单元进行有限元模态分析,得到其固有频率和振型,确定印刷单元振动对刮墨刀机构振动的主要影响因素。(3)对网纹传墨辊的振动特性进行分析,通过测试实验获得印刷单元和网纹传墨辊振动数据,确定网纹传墨辊变形挠曲程度,得到网纹传墨辊振动方程。(4)运用振动合成理论,设计刮墨系统振动运动方程的计算方法;对刮墨系统振动进行仿真和改进设计,并通过实验方式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经过对印刷机刮墨系统的改进,改善了系统的振动特性,有效提高了刮墨系统工作稳定性,提高了刮墨过程中油墨刮除精度,保持油墨转移量的一致性,提高印品质量,减少油墨浪费和因油墨不均匀引起的相关质量问题。

方成[10](2016)在《高速印铁机墨量在线检测与智能控制》文中提出随着机械制造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光电子技术的推动,印刷技术一直在不断向前发展。印刷行业正由传统印刷走向如PDF/JDF的标准作业流程,整个过程更加数字化、自动化与智能化。金属薄板印刷是印刷行业的分支,其放墨量的大小时刻影响着金属印刷质量。在高速印铁的环境下,若不实时对印铁质量进行监控,待发现印刷颜色缺陷时,已产生大量残次品,浪费了材料,降低了经济效益,所以墨量在线检测和智能调控是控制印刷质量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为了迎合数字印刷的总体趋势,本文采用机器视觉拍摄测控条的方法,来对金属印刷机进行墨量在线检测与闭环控制。本文主要内容如下:首先,本文论述了采用基于机器视觉的方式来检测印铁质量,并介绍了墨量调控的总体设计方案,并阐述每一模块的功能需求。其次,针对高速印铁的场合与印刷要求,本文对对机器视觉主要硬件系统进行分析与选型,用于在高速印铁生产线中搭建印刷检测台。本文采用多种图像处理算法来对印品进行定位,并分析各种算法的优劣性,避免了由于印品传输过程中振动造成的印品位置不正确对图像中颜色提取位置的影响。通过这些算法可以有效保证捕捉测控条的位置,既而提取正确的颜色信息。再次,根据CCD相机的特点和色度学原理,本文提出了三种常用的算法来实现CCD相机RGB色空间到CIE-LAB色空间的转化,并分析了各种算法之间的优劣性,为后续建模打下基础。最后建立了墨量控制模型。课题组进行了金属薄板印刷实验,获得了实际数据,并通过对实际数据进行详尽的分析,探究放墨量所呈颜色的规律,建立了带有串墨因素的色墨转化模型,并且对模型逆运算,可在数据量较少情况下实现放墨量的预测和调控;随着数据量增多,本文还采用减法聚类的ANFIS算法来建立控墨模型。该模型以数据挖掘的方式求解控墨量,考虑了更多因素所造成的影响、并提高了控制模型的精度,因而能更好的适应实际生产。为了解决实际训练数据少的问题,本文引用了油墨转移模型来作为印刷系统模型,用于生成训练数据和模型验证。经计算机验证,该减法聚类ANFIS模型精度高,拓展性好,可完成墨量智能调整,对实际生产有一定借鉴意义。

二、Modelling Processes of Ink Transfer in Ink Unit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odelling Processes of Ink Transfer in Ink Units(论文提纲范文)

(1)可重构印刷制造单元的情景识别及重构方案优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可重构制造技术及其关键特征
        2.1.1 可重构制造系统的可重构性
        2.1.2 可重构制造系统的分类和结构
        2.1.3 可重构制造系统的关键特征
    2.2 贝叶斯网络
        2.2.1 贝叶斯定理与贝叶斯网络
        2.2.2 贝叶斯网络的学习
        2.2.3 贝叶斯网络的推理
    2.3 本章小结
3 可重构印刷制造单元的情景识别建模
    3.1 印刷制造过程分析
    3.2 印刷制造情景的影响因素分析
    3.3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印刷制造情景识别模型
        3.3.1 印刷制造情景的识别模型
        3.3.2 PMSRM的节点类型
        3.3.3 PMSRM中节点的参数学习
        3.3.4 印刷制造情景的识别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PMSRM模型的情景识别
    4.1 印刷制造情景识别模型的构建
    4.2 印刷制造单元的情景识别
        4.2.1 贝叶斯网络结构的建立与可视化
        4.2.2 节点条件概率表的生成
        4.2.3 情景的识别
    4.3 本章小结
5 印刷制造单元重构方案的优选
    5.1 可重构印刷制造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2 层次分析法
    5.3 区间模糊数方法
    5.4 三角模糊数方法
        5.4.1 三角模糊数及其运算
        5.4.2 构造模糊判断矩阵
        5.4.3 计算指标的综合权重
        5.4.4 确定不同层次指标权重
        5.4.5 基于三角模糊数方法的权重确定实验验证
        5.4.6 方案的综合评价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柔性版印刷油墨转移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柔印起源及其发展历程
        1.1.2 柔性版印刷特点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柔性版印刷工艺
        1.3.1 柔性版印刷流程
        1.3.2 网纹辊对油墨转移率的影响
        1.3.3 油墨及承印物对油墨转移的影响
    1.4 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柔性版印刷油墨转移模型
    2.1 网纹辊与印版滚筒运动描述
    2.2 油墨转移模型
        2.2.1 润湿现象
        2.2.2 网穴单元内油墨转移
    2.3 本章小结
3 柔性版印刷油墨转移数值模拟
    3.1 用于仿真的软件介绍
    3.2 参数设置和模型建立
    3.3 油墨从网穴到印版转移过程
        3.3.1 网穴形状及速度对油墨转移影响
        3.3.2 油墨黏度对油墨转移影响
        3.3.3 接触状态对油墨转移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油墨转移率实验研究
    4.1 实验准备
        4.1.1 柔版设计
        4.1.2 实验原料与设备
        4.1.3 实验方案设计
        4.1.4 实验步骤
    4.2 柔性版印刷油墨转移实验处理
        4.2.1 合压量数据处理
        4.2.2 油墨转移率计算原理
    4.3 柔性版印刷工艺参数对油墨转移的影响
        4.3.1 印刷速度和网纹辊线数对油墨转移的影响
        4.3.2 压力对油墨转移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全自动玻璃丝网印刷机印刷系统结构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丝网印刷与丝网印刷机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
        1.3.1 国外研究状况
        1.3.2 国内研究状况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全自动玻璃丝网印刷机总体设计
    2.1 全自动玻璃丝网印刷机总体设计要求
        2.1.1 玻璃丝网印刷工艺
        2.1.2 全自动玻璃丝网印刷机整机结构
        2.1.3 全自动玻璃丝网印刷机设计参数要求
    2.2 全自动玻璃丝网印刷机总体方案设计
        2.2.1 全自动玻璃丝网印刷机传动系统设计
        2.2.2 全自动玻璃丝网印刷机定位机构设计
        2.2.3 全自动玻璃丝网印刷机印刷系统设计
        2.2.4 全自动玻璃丝网印刷机工作台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全自动玻璃丝网印刷机印刷系统结构设计
    3.1 丝网印刷玻璃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3.1.1 刮印压力对丝网印刷玻璃质量的影响
        3.1.2 刮印角度对丝网印刷玻璃质量的影响
        3.1.3 刮印速度对丝网印刷玻璃质量的影响
        3.1.4 网距对丝网印刷玻璃质量的影响
    3.2 印刷回墨机构结构设计
        3.2.1 印刷回墨机构具体结构设计
        3.2.2 电机选型计算
        3.2.3 同步带选型计算
        3.2.4 线性导轨选型计算
    3.3 网版夹持及网版调节机构的结构设计
        3.3.1 网版调节具体结构设计
        3.3.2 网版升降具体结构设计
        3.3.3 网版夹持具体结构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网版夹持及网版调节机构有限元仿真分析
    4.1 有限元仿真概述
        4.1.1 ANSYS Workbench有限元法概述
        4.1.2 结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理论
        4.1.3 网版夹持及网版调节机构物理特性概述
    4.2 网版夹持及网版调节机构静力学分析
        4.2.1 网版夹持及网版调节机构几何模型的建立
        4.2.2 网版夹持及网版调节机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2.3 网版夹持及网版调节机构有限元仿真求解与后处理
    4.3 网版夹持及网版调节机构模态分析
        4.3.1 模态分析概述
        4.3.2 网版夹持及网板调节机构的模态分析
    4.4 网版夹持及网版调节机构结构优化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4)雕刻凹版印刷压力测试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雕刻凹版印刷技术
    1.2 雕刻凹版印刷压力研究
        1.2.1 圆压圆式印刷机
        1.2.2 印刷压力的作用
    1.3 印刷压力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现状
        1.3.2 国外现状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
2 印刷压力分析
    2.1 印刷压力的影响因素
        2.1.1 纸张厚度
        2.1.2 滚筒中心距
        2.1.3 水印
        2.1.4 其他
    2.2 印刷压力的测量方法
    2.3 滚筒简化模型
    2.4 滚筒描述理论分析
    2.5 滚筒的有限元分析
    2.6 印版断裂机理分析
        2.6.1 解理断裂Griffith相关基础理论
        2.6.2 线弹性和小范围屈服断裂
    2.7 本章小结
3 滚筒的有限元分析
    3.1 滚筒三维模型建立
        3.1.1 凹印版滚筒模型建立
        3.1.2 压印滚筒模型建立
    3.2 凹印版滚筒有限元分析
        3.2.1 凹印版滚筒静力学分析
        3.2.2 凹印版滚筒模态分析
    3.3 压印滚筒有限元分析
        3.3.1 压印滚筒静力学分析
        3.3.2 压印滚筒模态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印刷滚筒间压力测试及动态测试
    4.1 实验分析
        4.1.1 测试仪器及相关参数
    4.2 实验方案设计
        4.2.1 振动测试方案设计
        4.2.2 微位移测试方案设计
        4.2.3 压力测试方案设计
    4.3 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4.3.1 传动侧墙板振动测试
        4.3.2 操作侧墙板振动测试
        4.3.3 凹印版滚筒微位移测试
    4.4 凹版印刷压力测试
        4.4.1 凹版印刷压力预测试
        4.4.2 空载凹版印刷压力测试
        4.4.3 负载凹版印刷压力测试
    4.5 实验数据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基于BOBST凹印机的UV集成工艺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印刷工艺油墨选用研究现状
        1.3.2 丝网印刷工艺研究现状
        1.3.3 组合式印刷工艺及设备改造研究现状
        1.3.4 印刷工艺改进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第二章 烟标生产工艺原理及特点
    2.1 烟标生产工艺
        2.1.1 印刷工艺
        2.1.2 烫印工艺
        2.1.3 覆膜与上光工艺
        2.1.4 模切压痕工艺
    2.2 烟标印刷原理
        2.2.1 胶版印刷
        2.2.2 凹版印刷
        2.2.3 丝网印刷
        2.2.4 UV印刷
    2.3 冰花锤纹印刷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BOBST加装UV固化系统改造研究
    3.1 云龙烟标印刷工艺改进
        3.1.1 云龙烟标印刷工艺现状分析
        3.1.2 云龙烟标印刷工艺改进思路
        3.1.3 BOBST LEMANIC820凹版印刷机组调研分析
        3.1.4 樱井丝印机调研分析
    3.2 设备改造的可性分析
        3.2.1 凹印车间及印刷设备调研分析
        3.2.2 墨层厚度的可替代性
        3.2.3 印刷速度的可配合性
    3.3 设备改造方案的拟定
        3.3.1 设备改造思路
        3.3.2 方案一:基于“凹印+丝印”的“塔式”设备连线改造
        3.3.3 方案二:基于“凹印+丝印”的“环形”设备连线改造
        3.3.4 方案三:基于设备加装的“水平式”设备改造
        3.3.5 方案四:基于设备加装的“空间式”设备改造
    3.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设备改造方案评价
        3.4.1 设备改造方案的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
        3.4.2 方案评价的原则与指标
        3.4.3 设备改造最优方案的分析及评价
    3.5 BOBST加装UV固化系统方案具体实施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连线控制模型参数分析
    4.1 云龙烟标凹版印刷参数分析研究
        4.1.1 云龙烟标凹印印刷参数分析
        4.1.2 云龙烟标凹版印刷参数分类
    4.2 烟标印刷生产前提——印刷色序
    4.3 印刷套准精度参数——印刷张力
    4.4 油墨转移量相关参数
        4.4.1 印刷速度
        4.4.2 印刷压力
        4.4.3 油墨粘度
        4.4.4 网孔载墨量
    4.5 UV灯的选择与参数拟定
    4.6 烘箱温度
    4.7 环境因素参数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烟标印刷工艺改进实验
    5.1 墨层厚度相关实验研究
        5.1.1 实验研究参数的拟定
        5.1.2 墨层厚度实验整体思路
        5.1.3 实验材料与设备
        5.1.4 实验步骤
        5.1.5 印刷速度对油墨转移量的影响
        5.1.6 油墨粘度对油墨转移量的影响
        5.1.7 网穴深度对油墨转移量的影响
    5.2 UV灯功率对冰花锤纹印刷效果的影响
        5.2.1 印刷效果评价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法
        5.2.2 最佳UV灯功率的选定
    5.3 烟标印后加工
    5.4 工艺对比分析
        5.4.1 工艺转序次数
        5.4.2 印刷速度与效率
        5.4.3 工艺改进成本
        5.4.4 卫生安全性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情况

(6)基于机器学习的凹印机印刷单元故障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凹印机故障预测系统发展现状
        1.2.2 机器学习发展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凹印机印刷单元结构和故障因素分析
    2.1 凹版印刷机印刷单元
        2.1.1 印刷单元组成
        2.1.2 印刷单元故障因素分析
    2.2 印刷单元故障运行振动表现
    2.3 本章小结
3 机器学习与故障预测模型
    3.1 引言
    3.2 故障预测技术
        3.2.1 故障预测技术分类
        3.2.2 针对印刷单元的故障预测方法和技术路线
    3.3 支持向量机
    3.4 支持向量机模型改进
        3.4.1 粒子群算法(PSO)
        3.4.2 基于PSO参数寻优模拟试验
    3.5 本章总结
4 基于PSO-SVM的故障预测模型
    4.1 数据预处理
        4.1.1 时域特征指标
        4.1.2 基于变换数据后的特征指标
    4.2 基于PSO-SVM的故障预测模型
        4.2.1 基于PSO-SVM故障预测流程
        4.2.2 根据预处理数据进行对比实验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机器学习的印刷单元故障预测实现
    5.1 整体系统设计
        5.1.1 感知单元
        5.1.2 执行单元
    5.2 凹印机印刷单元故障振动响应
        5.2.1 故障源模拟
        5.2.2 故障状态振动响应
    5.3 预测系统实验验证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柔性版印刷过程中印版微观变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2 柔性版印刷压力研究
    2.1 柔性印版滚筒与压印滚筒接触状态分析
    2.2 柔性版印刷压力和最大印刷压强分析模型
        2.2.1 柔性版印刷压力分析模型
        2.2.2 柔性版印刷压强分析
    2.3 柔性版与贴版胶的压缩测试及弹性模量计算
        2.3.1 柔性版压缩测试及弹性模量计算
        2.3.2 贴版胶压缩测试及弹性模量计算
    2.4 柔性版印刷压力和最大印刷压强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柔性版线条微观变形分析
    3.1 柔性版线条几何尺寸及接触状态分析
        3.1.1 柔性版线条几何尺寸
        3.1.2 柔性版线条接触状态分析
    3.2 线条微观变形分析模型
        3.2.1 线条压缩弹性假设
        3.2.2 各部分的弹性系数计算
        3.2.3 受压后线条顶部宽度计算
    3.3 柔性版线条微观变形有限元分析
        3.3.1 柔性版线条有限元模型
        3.3.2 柔性版线条微观变形模型计算结果与有限元分析对比
    3.4 柔性版线条微观变形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3.4.1 柔性版和贴版胶弹性模量的影响
        3.4.2 线条宽度和高度的影响
        3.4.3 线条倾斜角度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柔性版网点变形分析
    4.1 柔性版网点几何尺寸描述
        4.1.1 柔性版常用网点
        4.1.2 柔性版圆形网点几何尺寸计算
        4.1.3 柔性版圆形网点评价指标
    4.2 网点微观变形分析模型
        4.2.1 网点部分弹性系数分析
        4.2.2 受压后圆形网点顶端尺寸计算
    4.3 柔性版圆形网点微观变形有限元分析
        4.3.1 柔性版圆形网点有限元模型
        4.3.2 柔性版网点微观变形模型计算结果与有限元分析对比
    4.4 柔性版网点微观变形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4.4.1 柔性版和贴版胶弹性模量的影响
        4.4.2 网点覆盖率与加网线数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基于TRIZ流分析的印刷电子试验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印刷电子技术以及发展概况
        1.1.2 流分析及其发展概况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印品质量评价指标与TRIZ流分析的分析模型构建
    2.1 印刷电子印品质量评价指标
        2.1.1 印刷线条再现性
        2.1.2 印刷线条导电性
    2.2 基于TRIZ流分析的分析问题模型构建
        2.2.1 功能分析
        2.2.2 流识别
        2.2.3 确定属性
        2.2.4 确定参数
        2.2.5 因果分析
    2.3 确定问题模型
    2.4 提出创新设计方案
    2.5 实验验证
    2.6 基于TRIZ流分析的印刷电子试验台缺陷区域分析
        2.6.1 印刷电子试验台功能分析
        2.6.2 印刷电子试验台流识别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TRIZ流分析的凹版胶印系统研究
    3.1 凹版胶印印刷原理
        3.1.1 凹版印刷/凹版胶印印刷单元介绍
        3.1.2 凹版胶印印刷原理
    3.2 凹版胶印系统组件分析
        3.2.1 印版滚筒及其属性/参数
        3.2.2 油墨及其属性/参数
        3.2.3 橡皮滚筒及其属性参数
        3.2.4 承印物及其属性/参数
        3.2.5 刮墨刀及其属性/参数
        3.2.6 压印滚筒及其属性/参数
        3.2.7 支撑架及其属性/参数
        3.2.8 印刷环境及条件
    3.3 单一因素试验
        3.3.1 试验仪器以及试验材料
        3.3.2 试验方法步骤
        3.3.3 试验样张与数据整理
    3.4 凹版胶印系统的流分析
        3.4.1 功能分析
        3.4.2 流识别
        3.4.3 确定属性
        3.4.4 确定参数
        3.4.5 因果链构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TRIZ的凹版胶印印刷单元的改进设计及印刷导电线条正交试验
    4.1 TRIZ解题模型
        4.1.1 TRIZ理论解题流程
        4.1.2 TRIZ问题模型与解决方案模型
    4.2 建立凹版胶印印刷单元问题模型
    4.3 选择TRIZ解题模型
        4.3.1 选择相应的解题模型
        4.3.2 橡皮滚筒结构分析
    4.4 橡皮滚筒的创新设计
    4.5 正交试验
        4.5.1 试验仪器及材料
        4.5.2 试验方法步骤
        4.5.3 试验数据统计
        4.5.4 试验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项目以及论文发表
附录

(9)印刷机刮墨系统振动特性仿真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柔性印刷机概述
    1.3 柔性印刷机刮墨系统
        1.3.1 刮墨系统概述
        1.3.2 柔性印刷机刮墨系统存在的问题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4.3 国内外研究的主要方向
    1.5 本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柔性印刷机刮墨系统
    2.1 柔性印刷机刮墨系统
        2.1.1 柔性印刷机刮墨刀机构
        2.1.2 柔性印刷机网纹传墨辊
    2.2 柔性印刷机刮墨系统工作原理
    2.3 与刮墨系统相关的印刷质量问题及其原因
    2.4 刮墨系统振动与印刷质量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刮墨刀机构振动特性分析
    3.1 刮墨刀机构有限元模态分析
        3.1.1 有限元分析法
        3.1.2 刮墨刀机构ANSYS有限元模态分析
        3.1.3 刮墨刀机构模态分析基本原理
    3.2 刮墨刀机构固有频率
    3.3 刮墨刀机构有限元模态分析
        3.3.1 刮墨刀机构有限元建模
        3.3.2 刮墨刀机构模态振型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印刷单元与网纹传墨辊的建模与振动测试
    4.1 印刷单元与刮墨系统
    4.2 印刷单元有限元分析
        4.2.1 柔性印刷机印刷单元有限元建模
        4.2.2 柔性印刷机印刷单元有限元模态分析
    4.3 柔性印刷机网纹传墨辊有限元模态分析
        4.3.1 柔性印刷机印刷单元有限元模态分析
        4.3.2 网纹传墨辊振动变形挠曲度计算
    4.4 印刷单元与网纹传墨辊振动测试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刮墨系统振动仿真改进设计及实验
    5.1 影响刮墨系统的各种振动合成
        5.1.1 振动合成的原理
        5.1.2 振动合成
    5.2 刮墨系统改进设计与仿真分析
        5.2.1 刮墨系统的改进
        5.2.2 改进设计与仿真实验
        5.2.3 改进后应用效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10)高速印铁机墨量在线检测与智能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印纸与印铁工艺区别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印刷质量控制系统发展现状
        1.3.2 色墨控制模型参数转化的研究现状
        1.3.3 色墨智能调控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墨量控制系统总体方案研究
    2.1 印铁机控墨原理
    2.2 墨量智能控制系统
    2.3 放墨量调整
        2.3.1 影响印刷色彩质量相关因素
        2.3.2 放墨量调整依据
    2.4 质量检测
        2.4.1 密度检测法
        2.4.2 色度检测法
        2.4.3 机器视觉检测
    2.5 墨量智能决策
    2.6 本章小结
3 机器视觉检测系统设计与测控条颜色信息提取
    3.1 机器视觉检测系统设计
        3.1.1 工业相机
        3.1.2 镜头
        3.1.3 图像采集卡
        3.1.4 光源
    3.2 在图片中提取测控条的位置
        3.2.1 霍夫变换检测边缘
        3.2.2 十字线检测定位
        3.2.3 模板特征匹配
        3.2.4 三种图像处理算法性能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色度值颜色空间转化
    4.1 颜色空间
        4.1.1 RGB空间
        4.1.2 PCS空间
        4.1.3 ICC颜色特性文件
    4.2 获取模型训练数据
    4.3 色空间转化算法
        4.3.1 多项式拟合
        4.3.2 神经网络法
        4.3.3 查表插值法
        4.3.4 几种模型的比较
    4.4 本章小结
5 色墨转化模型的设计与研究
    5.1 实验方案设计
    5.2 实验过程
        5.2.1 实验设备
        5.2.2 实验环境
        5.2.3 实验步骤
        5.2.4 实验结果
    5.3 实验数据分析
        5.3.1 色墨转化关系研究
        5.3.2 串墨模型研究
    5.4 模型应用
        5.4.1 油墨预置
        5.4.2 墨量检测调控
    5.5 实验结论
    5.6 本章小结
6 基于减法聚类ANFIS算法的墨量智能控制模型设计
    6.1 墨量控制模型的建立
        6.1.1 墨量控制模型建模方法
        6.1.2 减法聚类的ANFIS模型
    6.2 训练数据来源——油墨转移模型
        6.2.1 油墨转移建模原理
        6.2.2 油墨转移模型验证
        6.2.3 获得训练数据
    6.3 模型训练与仿真分析
        6.3.1 单墨区训练与仿真
        6.3.2 全墨区仿真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Modelling Processes of Ink Transfer in Ink Units(论文参考文献)

  • [1]可重构印刷制造单元的情景识别及重构方案优选研究[D]. 蒋龙飞.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柔性版印刷油墨转移特性研究[D]. 刘美华. 北京印刷学院, 2021(09)
  • [3]全自动玻璃丝网印刷机印刷系统结构设计与分析[D]. 李敏.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9)
  • [4]雕刻凹版印刷压力测试方法及应用研究[D]. 边亚超. 北京印刷学院, 2021(09)
  • [5]基于BOBST凹印机的UV集成工艺及实验研究[D]. 贾环.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6]基于机器学习的凹印机印刷单元故障预测方法研究[D]. 刘江. 北京印刷学院, 2021(09)
  • [7]柔性版印刷过程中印版微观变形研究[D]. 刘德喜. 北京印刷学院, 2021(09)
  • [8]基于TRIZ流分析的印刷电子试验平台研究[D]. 王麒郦. 北京印刷学院, 2018(04)
  • [9]印刷机刮墨系统振动特性仿真及实验研究[D]. 丛军峰. 苏州大学, 2017(06)
  • [10]高速印铁机墨量在线检测与智能控制[D]. 方成. 南京理工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油墨单元中油墨转移的建模过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