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上网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浅谈学生上网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一、论学生上网的负面效应及其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蔡漫纯[1](2020)在《网络文化影响下的高中生人际交往状况调查研究 ——以J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代人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网络作为新时代技术的产物,注定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随着网络进入到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中,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作为当代高中生也不可避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人民生活日益美好,当代高中生处于这样的成长和生活环境,对网络这样的新兴事物接受度非常高,然而网络世界复杂多变,网络文化良莠不齐,对高中生成长的影响不得不重视。自“互联网+”提出后,互联网更是成为教育领域的讨论热点,一方面网络文化为我国高中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另一方面,网络文化的双面性也相应会为高中生的人际交往带来挑战。本文以网络文化影响下高中生人际交往状况作为切入点,通过文献搜集、查阅、整理,主要对其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已有研究成果、概念界定以及理论基础进行梳理整合,能为笔者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针对网络文化影响下高中生人际交往进行实证调查,以J市Y高中、D高中、H高中为调查场所,在高一、高二、高三随机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网络文化背景下当代高中生的上网情况和人际交往的具体情况。通过调查发现,网络文化总体上对当代高中生人际交往的影响比较正面。进一步分析发现,网络文化对当代高中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在年级、住宿、生源地、独生子女、班干部、学业水平等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虽然网络文化总体上对当代高中生人际交往的影响比较积极正面,但是与此同时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当代高中生人际交往也出现了消极影响。笔者通过对学生、教师、家长进行访谈,了解当代高中生的真实想法,了解教育者和家长对当代高中生上网的具体态度和教育观念等,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其潜在原因。根据实证调查的结果,针对网络文化对高中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和原因分析,笔者从多个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提升高中生综合素质;学校应注重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师教育素养,加强教师的引导示范作用;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净化网络环境,营造积极的网络氛围。

王璐[2](2020)在《学龄“托管儿童”的社会化偏差研究 ——基于山东省C县的实证调查》文中研究说明学龄“托管儿童”的出现,顺应了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和现代家庭功能变迁的趋势,学龄儿童托管的蓬勃发展,也有其深厚的社会基础,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在儿童被托管的过程中,托管主体、家庭和同辈群体等社会化主体的不当操作,对“托管儿童”的社会化造成了不良影响,使其出现各种偏差。本文通过文献法、观察法和访谈法,对学龄“托管儿童”社会化偏差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托管儿童”的社会化偏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由于重要他人的情感支持弱化而导致儿童的性格偏差,家长参与亲子互动的主体性不强、亲子互动双方关注焦点的分散以及在互动过程中双方情感卷入的淡化,造成亲子情感互动未能有效地为儿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心理上的安全感,导致儿童性格消极自卑、敏感多疑。其次是由于学业辅导责任的转移和承接不力而导致儿童学业不良,一方面,家长将原本应由自己承担的学业辅导责任向他者转移,消极参与子女的学习生活,对子女的学业关注不足,另一方面,托管主体所具备的教学条件,不足以有效承担儿童的学业辅导重任,在家长关注不足与托管主体承接不力的共同影响下,“托管儿童”在学业上出现成绩落后、习惯不良和态度消极等问题。最后是由于社会规范文化传递不畅而导致的儿童行为失范,家庭规范教育的欠缺与托管主体规范教育的不足,阻碍了儿童对社会规范的学习和内化,“托管儿童”违反社会公德和社会规范要求的行为时有发生,甚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校园暴力行为。基于以上研究发现,本文从纠正“托管儿童”社会化偏差和提供优质社会化教育两个方面,提出构建以家庭为关键、以托管主体为重点、以学校为辅助和以政府为保障的学龄“托管儿童”社会化的支持体系,以期为这些儿童创造更好的社会化教育环境。

左殿升[3](2020)在《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研究》文中认为网络时代“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历史机遇,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决不能同这样的历史机遇失之交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互联网建设治理和国家网络安全工作,他多次强调“我们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互联网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变量”,“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住了时代主动权”。互联网正在成为西方国家新一轮和平演变和实施网络殖民主义的重要工具,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背景,关乎政治稳定和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提升。政治认同是政治获得合法性的前提,是维系政治稳定的心理基础,是执政党的生命线。互联网的出现使政治认同的原有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不但重塑着政治认同的新形态,而且使传统社会的政治认同差异出现扩大趋势,网络时代政治认同的变化正成为一种影响国家安全的新的风险因素,互联网引发了全新的政治和政党安全问题。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青年大学生群体的政治认同情况直接影响着全社会的政治认同效果,决定着中国政治稳定、政治进程和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青年大学生是互联网“原住民”,受到网络影响最为深重,互联网正在成为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最大“变量”。正是由于网络大环境的差异影响、政治认同不同影响因素的差异作用和青年大学生群体的差异构成,造成了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差异呈现。互联网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差异具有极强的放大作用,需要高度警惕、有效应对。本研究采取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196所不同类型高校27174名不同学历在校大学生中展开大规模问卷调查,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大学生政治认同进行“可视化”呈现。将政治认同分为身份认同、制度认同、政党认同、政策认同、文化认同、发展认同等六个方面构成,设置了权利认知、利益认知、政治沟通、政治参与和政治满意度等五个影响变量,围绕不同性别、民族、学历、政治面貌、生源地等1 1个维度进行整体性和差异性大数据分析。研究目的主要有三:一是,全面厘清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知认同基本状况和差异特征,为大学生政治认同精准“画像”;二是,深入分析网络时代不同影响因素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差异作用,为大学生政治认同准确“把脉”;三是,系统构建应对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问题的对策路径,为网络时代强化大学生政治认同“赋能”。研究发现,互联网极大拓展政治生态空间、极大激发大学生政治权利意识、极大焕发大学生政治参与热情、极大影响大学生行为观念;大学生身份认同、制度认同、政党认同、文化认同、政策认同以及发展认同,两两之间分别存在着正向相关关系,并且都与政治认同整体正向相关;大学生权利认知、利益认知、政治沟通、政治参与和政治满意度等五大影响因素相互之间高度相关,并且都与政治认同整体存在正向相关关系;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总体向好,相较于党的十八大前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差异明显:低度认知与高度认同存在悖论,宏观认同与微观认同存在失衡,情感热爱与行为疏离存在矛盾,整体认同与群体认同存在差异。网络时代应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问题,需要增强整体认同,消解差异分歧,要从变量到增量,创造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优良网络环境,全面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意识形态建设和政治文化建设;从网下到网上,夯实党和政府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效能、走好网络群众路线、努力让青年学生有更多获得感;从边缘到中心:彰显政治认同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粗放到精准:精准对待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问题,精准应对政治认同不同构成要素、不同影响因素和不同学生群体的政治认同差异。

范丽君[4](2020)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以接受理论为借鉴》文中认为1994年我国接入互联网之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产生到不断壮大,经历了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发展进程,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也同样经历了由现象到本质、由经验型到科学化的认识阶段,大致可分为管控应对阶段、主动探索阶段、深化研究阶段,并朝着学科化方向发展。虚拟实践性是开展体验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依据;交互主体性是构建主体间性教育思维的前提基础;隐蔽渗透性是运用潜隐性教育方式的重要依据。结合调查问卷结果检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其教育者封闭的教育思维、“去现实化”的教育内容、孤立的教育载体、单一的话语体系等问题,是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低实效性、少针对性的主要原因。诞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接受理论提出了“走向读者”这样一个新思路,由“文本中心论”转向了“读者中心论”,是美学研究领域方法论的根本性转变。借鉴接受理论“接受者中心”、“期待视野”、“召唤结构”、“读者参与”、“审美经验”、“审美距离”、“偏离效应”等概念,对解决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存问题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和价值。借鉴接受理论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二者在理念、要素、过程、环节等方面的相似性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借鉴接受理论的内在动力。针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存问题,本文借鉴接受理论构建一个包括理念创新、内容优化、载体运用、话语变革在内的创新体系,四个要素分别处于创新体系的核心层、根本层、渠道层和表象层,彼此联系、相互交织,共同发挥协同创新效应。接受理论认为读者作为接受者在文学价值结构中处于灵魂地位,是文学价值创造的直接参与者。大学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主观能动性、自主选择性和创新超越性。接受理论中“接受者中心”的观点启示教育者要树立以大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具有对话性、差异性和发展性。这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交互主体性的本质体现,“受众至上”的互联网思维的必然要求,也是顺应大学生主体意识不断增强趋势的应然选择。大学生主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要求教育者要密切关注接受主体的思想行为特点、与大学生平等对话、培养大学生主体性能力来实现。“期待视野”是读者基于自身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一种审美期待,它决定了读者对作品的接受效果。当代大学生的内在需求是促使其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动力。教育者要充分关注大学生指引导向需求、沟通交流需求、表达自我需求,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既要符合大学生的“期待视野”,又要力求满足其“创新期待”。按照生活化、人文性、时代感的优化原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以网络“三观”教育作为基础性内容,强化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加强网络政治引领,创新媒介素养教育。接受理论强调读者的阅读对作品价值实现的重要意义。当代大学生网络接受方式以互动性、体验性、参与感为特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运用应当遵循理论性与实践性并举、目的性与渗透性兼顾、知识性和趣味性融合、教育性和参与性共存的原则,有效利用微博、微信、APP等“微”平台,开发推广“严肃游戏”,加快建设“慕课”、“微课”等“移动”课堂。“召唤结构”是由作家建构、由读者对未定点及空白进行确定和填充的结构机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需要教育者用话语体系建构起“召唤结构”。教育者要重视接受者的主观创造性,研究大学生的网络话语偏好,灵活运用网言网语的“偏离效应”。根据网络语言“泛话语权”、“小叙事”、“可视化”的特点,按照提高话语体系的“引导力”、“渗透性”、“柔性化”的原则变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掌握网络话语传播的特点和规律,拓展话语资源,精心组织话语形式,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刘姝含[5](2020)在《网络信息环境下青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及价值取向都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然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就是一把双刃剑,大学生在享受着网络信息技术带来的好处时,网络异化问题也随之而生,一方面,网络信息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另一方面,网络信息的负面效应也在大学生身上逐渐显露出来。本文以马克思异化理论为基础阐述了网络信息异化、信息拜物教,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述了网络信息环境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实必要性,在此基础上,以青海大学生为调研对象,对大学生网络信息基本情况、大学生网络信息异化基本情况、网络信息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深入分析了网络信息环境下信息异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消极影响及成因,最后对网络信息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提出了对策方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将本土化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之中,以新青海精神助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占领网络高地,发挥网络信息正能量教育功能。

刘国强[6](2019)在《互联网时代中学德育管理实效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计算机和移动电子设备的普及,以互联网和互联网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学技术浪潮正逐步影响整个社会及其发展进程。进入21世纪,人类已经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随着虚拟现实技术、区块链技术、5G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等各种高新技术不断成熟和发展,互联网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间相互影响,彼此渗透,深度融合,共同创造,加速改变着社会发展进程和形态。学校教育作为社会子系统,必然受到互联网时代的深刻影响,打上互联网社会化进程的深刻烙印。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教育兴起,网络课堂、慕课(MOOC)教育、在线培训等新的教育模式和教育业态必将对学校教育管理特别是学校德育管理产生深远影响。中学教育管理是学校教育管理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而处于该阶段的中学生正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的黄金阶段。在互联网时代视域下,中学教育管理特别是中学德育管理必然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为此,针对中学德育管理工作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到问题原因和症结所在,然后提出相应的建议和解决办法,不断提高中学德育管理工作实效性,为中学德育管理者提供有效参考,推动互联网时代中学德育管理工作良性健康发展,为完成学校立德树人的任务提供理论支撑。中学德育管理在中学教育管理过程中具有核心引领和统筹作用。中学德育管理是中学德育管理者通过管理手段对德育各要素优化配置和整合,实现德育功能效能,实现德育管理目标的教育管理过程。在德育要素配置和资源整合过程中,互联网本身具有的双重属性决定互联网对中学德育管理产生双重影响。中学德育管理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要发挥好互联网对中学德育产生的正面影响,消除其负面影响,确保中学德育管理在中学教育管理功能作用发挥。因此,通过对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以及教育实践工作的观察总结,了解和掌握互联网时代中学德育管理的现状,找到和厘清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产生的主客观原因。通过研究发现,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即德育管理观念僵化、德育管理制度缺位、德育管理内容不够丰富、德育管理方式手段过于单一和德育管理者素质缺失。根据研究结论推导得出,更新德育管理观念、健全德育管理制度、丰富德育管理内容、创新德育管理手段、提高德育管理者素质和优化德育管理环境等是提高互联网时代中学德育管理实效性的有效策略。

刘启帆[7](2019)在《手机在中职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中职学校的学生基本人手一部智能手机。智能手机的普及给中职学校班级管理带来了巨大冲击,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引导中职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发挥手机在班级管理的积极作用,成了新时代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的重点也是难点工作。本文以广东省中职学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广东省电子职业技术学校、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等7所中职学校通过问卷星发放调查问卷,从中职生手机使用现状、手机对中职生的影响、合理使用手机的建议和措施等方面进行调查,并对广东省电子职业技术学校10名班主任和10名学生进行访谈,从多方面深入了解当前班级手机管理的现状、手机对班级管理的影响、对班级手机管理的建议等内容。笔者对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手机对中职学生,一方面开拓了学习途径、增长了见识、丰富了校园生活,另一方面又影响了学生学业、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形成不良的习惯和错误的价值取向。手机对于中职学校班级管理,一方面开拓了班级管理的手段、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负担、增进师生和家长沟通、提升了班级管理的工作效率和效果,另一方面扰乱上课秩序,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加大了教学管理难度。根据中职生手机使用现状和手机对班级管理及中职生带来的影响,提出班级手机管理策略。并在广东省电子职业技术学校18计算机应用3班进行为期3个月的实验,做好实验的前测和后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和执行班级手机管理规章制度,设计和执行《合理使用手机》主题班会,设计和建立班级兴趣提高小组。对兴趣提高小组进行三轮教育行动研究,观察学生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修改兴趣提高小组计划。试验结束后,通过分析实验数据、观察学生表现、对学生进行访谈发现,实施策略后在学生手机使用情况、学生自我提升情况、班级管理建设三个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以实验结果为依据,总结出坚持以生为本、吸取优秀的班级手机管理经验、构建管控与引导并行的班级手机管理对策、制定手机管理制度、用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使用手机记录学生成长创建良好班风、加强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制定兴趣提高小组计划的班级手机管理对策。加强对中职学生使用手机的管控,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手机进行自我提升,使得中职学生在手机环境下健康成长。

陈玉辉[8](2019)在《大学生自媒体网络责任意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与广泛普及加速了全球一体化发展进程,便捷发达的网络将世界各国交织为一个数据共享、互动高效的公共信息平台。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互联网催生的新闻传播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都尤为关心,他强调,对于新媒体,不能一味地压制、管控,应以一种主动的形式去参与、去体会、去应用。而互联网对报纸、电视等一众传统媒体的变革还未彻底完成,新媒体技术的诞生与应用势必会又掀起新的媒体变革浪潮,即微信等信息载体的面世,为人人成为媒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这标志着自媒体时代的面纱被揭开而这同时也对人类的道德伦理带来了挑战。但是在缺乏监管的自媒体网络环境下,各种各样的信息相互交织,良莠不齐,不利于大学生树立起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引发了包括责任意识淡薄、人格异化等在内的多种问题,如何增强大学生自媒体网络责任意识,是当前大学生整体道德素养研究的当务之急。文章对大学生自媒体网络责任意识展开全面深入地研究。首先,在对现有相关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的前提下,对自媒体、网络责任意识和大学生自媒体网络责任意识等主要概念的含义进行了阐述,介绍了自媒体特征,同时深层次剖析了它对大学生网络意识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其次,通过访谈初步总结出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缺失的主要表现:轻度行为失范;中度行为失范和重度行为失范。并且尝试分析出其缺失的危害,后又从大学生因素,自媒体因素,教育因素以及社会综合环境因素等层面出发,深度全面地剖析导致当前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淡薄的主要成因,在以网络伦理等相关理论为指导的基础上,由此做出了大学生自媒体网络责任意识提升路径的研究。

屈雅山[9](2019)在《高中生网络欺凌问题及管理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高中时期是一个极具发展和挑战的过渡期。随着计算机网络和电子技术的出现,网络欺凌成为了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访谈调查以及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论文通过选取G市不同性质两所学校的409名高中生作为研究对象,以班级为单位发放纸质问卷,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现状部分基于高中生网络欺凌的不同身份、表现形式、工具和平台、网络道德和网络欺凌的关系以及网络欺凌的负面影响五个部分进行调查。其中,网络道德和网络欺凌关系从高中生反网络欺凌知识、反网络伪造、反网络欺凌约束力及反网络言语欺凌行为四个维度进行统计分析。在调查现状的基础上,本文从高中生自身、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层面探究高中生网络欺凌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以下管理对策:首先,高中生层面需要提升网络道德知识、树立积极的网络行为态度,提升自我约束力以及规范网络行为;其次,发挥家庭层面对高中生网络道德的管理,网络道德的引导及家校的联动管理;再次,学校层面需要加强教师网络欺凌问题的培训,完善相关的制度和确立网络欺凌的责任,提升网络文化水平;最后,强化社会层面在网络法治体系建设、相关网络主体的协同配合和社会舆论管理方面的作用。

谢晶[10](2019)在《失范性网络语言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其规范策略》文中研究表明基于教育学、语言学、网络社会学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底,在此基础上对网络语言的定义以及特点进行界定,进而引申失范性网络语言的定义、表现、产生原因等等。通过研制问卷和设计合理的访谈方案,对学生网络语言失范的使用现状作出基本了解。以大一至大四的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综合考察学生失范性网络语言的使用现状并分析,发现问题,分析原因。依据大学生失范性网络语言的使用现状的调查结果并结合调查量表、深入访谈分析,去思考失范性网络语言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人际交往、语言学习、思想道德、汉语文化四大方面。由于失范性网络语言给大学生能够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失范性网络语言实施规范化。其规范的策略主要有:加强大学生网络自律意识、培养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净化大学生网络环境、规范大学生大学语文课堂学习、提高大学生汉语表达能力。

二、论学生上网的负面效应及其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学生上网的负面效应及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文化影响下的高中生人际交往状况调查研究 ——以J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述评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文化
        二、网络文化
        三、人际交往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二、合作博弈论
        三、人际需要三维理论
        四、自我呈现交往理论
第三章 网络文化影响下高中生人际交往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内容
        一、调查问卷的对象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
        三、数据处理
    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
        一、当代高中生上网基本情况结果分析
        二、当代高中生网络人际交往基本情况结果分析
        三、网络文化影响下高中生人际交往状况调查结果分析
    第三节 调查研究结论
第四章 网络文化对高中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网络文化对高中生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
        一、有利于扩展高中生人际交往范围
        二、有利于丰富高中生人际交往方式
        三、有利于提高高中生人际交往效率
    第二节 网络文化对高中生人际交往的消极影响
        一、造成高中生人际交往信任度的下降
        二、造成高中生现实人际交往能力的弱化
        三、造成高中生网络道德的缺失
        四、造成高中生人生价值取向的偏离
    第三节 网络文化影响高中生人际交往的原因分析
        一、网络文化本身特点的迎合
        二、高中生身心社会化的发展需求
        三、学校教育存在偏差
        四、家庭教育的疏忽
        五、当代高中生成长环境的改变
第五章 网络文化影响下高中生人际交往的应对策略
    第一节 提升高中生综合素质
        一、提升高中生自律能力,合理上网
        二、发挥同辈群体的教育功能
        三、培养高中生良好的兴趣爱好
    第二节 学校应注重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相结合
        一、树立“科学引导,有效开展”的管理理念
        二、建立规范的网络管理制度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四、重视高中生的心理素质,加强心理教育
    第三节 提高教师教育素养,加强教师的引导示范作用
        一、教师要与时俱进,加强网络教育素养
        二、丰富教学内容和方式
        三、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四、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
    第四节 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一、清楚认识网络文化中的人际交往,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交往观
        二、家长要提高网络素养,以身作则
        三、关心孩子,理性看待上网行为
    第五节 净化网络环境,营造积极的网络氛围
        一、建立健全网络监管体制
        二、加强社会舆论引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网络文化影响下高中生人际交往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2)学龄“托管儿童”的社会化偏差研究 ——基于山东省C县的实证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导言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有关儿童托管的研究
        1.2.2 有关儿童社会化的研究
        1.2.3 文献述评
    1.3 概念界定
        1.3.1 学龄儿童
        1.3.2 儿童托管与托管儿童
        1.3.3 社会化与社会化偏差
    1.4 研究方法
        1.4.1 研究对象的选择
        1.4.2 资料收集方法
        1.4.3 资料分析方法
    1.5 理论基础
        1.5.1 儿童社会化的理论模型
        1.5.2 社会学习与失范: 社会化偏差的理论阐释
第2章 “托管儿童”的出现与社会化偏差表征
    2.1 应运而生: 从“脱管儿童”到“托管儿童”
        2.1.1 家长职场竞争与亲子时间挤压
        2.1.2 家庭结构核心化与家庭责任集中化
        2.1.3 亲子作息不同步与“三点半难题”
    2.2 学龄儿童托管“乱象丛生”
        2.2.1 托管主体复杂多样
        2.2.2 托管行业监管缺失
        2.2.3 儿童托管暗藏风险
    2.3 学龄“托管儿童”社会化偏差的表征
        2.3.1 性格乖舛
        2.3.2 学业上的“后进生”
        2.3.3 为所欲为的托管生
第3章 亲子互动不足与儿童性格偏差
    3.1 儿童性格发展中的父母效应
        3.1.1 亲子依恋: 儿童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基础
        3.1.2 父母控制: 儿童情感体验与情绪适应的获得
    3.2 家庭场域中亲子情感互动不足
        3.2.1 身心分离: 父母在亲子互动中的“伪在场”
        3.2.2 亲子互动关注焦点的分散
        3.2.3 亲子情绪共享与情感卷入淡化
    3.3 重要他人情感支持弱化与儿童性格偏差
        3.3.1 消极自卑
        3.3.2 敏感多疑
第4章 家长学业辅导责任“外包”、承转不力与儿童学业欠佳
    4.1 家长“外包”儿童学业辅导责任
        4.1.1 无可奈何: “票子”与“孩子”之间的合情自洽
        4.1.2 心安理得: “有心”与“无力”之间的合理妥协
    4.2 家长对儿童学业辅导的被动参与
        4.2.1 对家校合作的“不上心”
        4.2.2 对子女学业私务的“不用心”
    4.3 托管主体对儿童学业教育责任承转不力
        4.3.1 责任推诿与敷衍管教
        4.3.2 作坊里的“课堂”
        4.3.3 非专业的“老师”
    4.4 关注不足、教导不当与儿童学业欠佳
        4.4.1 习惯不良与“不会学”
        4.4.2 态度消极与“不爱学”
第5章 规范教育欠缺与儿童行为失范
    5.1 家庭社会规范教育功能弱化
        5.1.1 约束与引导: 儿童社会规范教育的家庭实现
        5.1.2 “补偿”心理与溺爱式教养
        5.1.3 “树大自然直”理念与放任式管教
    5.2 托管主体社会规范教育能力不足
        5.2.1 托管环境混乱无序
        5.2.2 成人施教者品行模板不良
        5.2.3 同辈过失行为的误导
    5.3 规范文化传递不畅与儿童行为失范
        5.3.1 违背公德:无礼待人与损坏公物
        5.3.2 校园暴力:欺凌弱小与打架斗殴
第6章 学龄“托管儿童”社会化的支持体系建构
    6.1 以家庭为关键:保证家庭社会化的质量
        6.1.1 强化家庭教育责任意识
        6.1.2 明确家庭社会化的目标与内容
        6.1.3 开展亲职教育提升家长教育素质
    6.2 以托管主体为重点:提升托管主体的社会化教育能力
        6.2.1 增强托管主体责任心,实现“趋利”又“重义”
        6.2.2 促进托管教育专业化,保证“专人”任“专职”
    6.3 以学校为辅助: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多元功能
        6.3.1 加强托管儿童的家校沟通
        6.3.2 调节校外托管对儿童造成的不良影响
    6.4 以政府为保障:强化儿童成长发展的政府责任
        6.4.1 出台政策规范,实现有效监管
        6.4.2 加大对儿童托管事业的资金投入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3)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五、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相关概念、理论工具与问卷设计
    一、核心概念解析
        (一) 政治认同的概念解析
        (二) 政治认同的构成要素
        (三) 政治认同的差异
    二、理论分析工具
        (一) 马克思关于政治认同的理论
        (二) 政治社会化理论
        (三)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理论
    三、问卷整体设计
        (一) 调查问卷整体设计
        (二) 问卷整体指标体系
第二章 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的情境与表征
    一、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环境的新变化
        (一) 互联网改变了大学生政治认知形态
        (二) 互联网提升了大学生政治权利认知
        (三) 互联网唤发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热情
    二、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表征
        (一) 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思想复杂多元
        (二) 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心态芜杂多变
        (三) 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行为差异多端
第三章 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的描述性实证分析
    一、全国性问卷调查概况
        (一) 问卷抽样调查实施
        (二) 样本人口学统计
    二、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不同构成要素差异分析
        (一) 身份认同
        (二) 制度认同
        (三) 政党认同
        (四) 文化认同
        (五) 政策认同
        (六) 发展认同
        (七) 小结
    三、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不同影响因素差异分析
        (一) 权利认知差异
        (二) 利益认知差异
        (三) 政治参与差异
        (四) 政治沟通差异
        (五) 政治满意度差异
        (六) 小结
    四、不同因素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化作用
        (一) 权利认知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作用
        (二) 利益认知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作用
        (三) 政治参与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作用
        (四) 政治沟通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作用
        (五) 政治满意度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作用
第四章 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的结构性分析
    一、不同性别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分析
        (一) 不同性别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
        (二) 不同性别大学生政治认同主要影响因素认知差异
    二、不同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分析
        (一) 不同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
        (二) 不同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主要影响因素认知差异
    三、不同政治面貌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分析
        (一) 不同政治面貌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
        (二) 不同政治面貌大学生政治认同主要影响因素认知差异
    四、不同学历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分析
        (一) 不同学历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
        (二) 不同学历大学生政治认同主要影响因素认知差异
    五、不同生源地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分析
        (一)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
        (二)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政治认同主要影响因素认知差异
第五章 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的问题与归因
    一、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的主要问题
        (一) 低度认知与高度认同存在悖论
        (二) 宏观认同与微观认同存在失衡
        (三) 情感热爱与行为疏离存在矛盾
        (四) 整体认同与群体认同存在差异
    二、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的主要原因
        (一) 网络空间异质思想文化加剧呈现
        (二) 社会负面政治现象离心作用明显
        (三) 市场经济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
        (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够
        (五)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不足
第六章 网络时代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策略
    一、创造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优良网络环境
        (一) 加强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二) 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
        (三) 加强网络空间政治文化建设
    二、夯实党和政府执政基础
        (一) 提升党和政府网上网下的执政效能
        (二) 走好新时代网络群众路线
        (三) 增强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获得感
    三、彰显政治认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一) 以高校党的建设统领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
        (二) 以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三) 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四、精准对待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问题
        (一) 精准对待政治认同不同构成要素差异问题
        (二) 精准对待政治认同不同影响因素差异问题
        (三) 精准对待不同大学生群体政治认同差异问题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以接受理论为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 问题的缘起
        (二) 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文献综述简析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借鉴
        (一) 理论基础
        (二) 知识借鉴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之处
第一章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维度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二)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阶段及成果
        (三)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特征及有效运用
        (一) 虚拟实践性:开展体验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基石
        (二) 交互主体性: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前提基础
        (三) 隐蔽渗透性:运用潜隐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重要依归
第二章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检视及归因分析
    一、教育思维封闭弱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 教育者对网络“新变化”认识不足
        (二) 教育者对受众维度的考量不够
    二、教育内容疏离现实降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度
        (一) 教育者缺少对大学生内在需求的研读
        (二) 教育内容对现实生活缺少解读和反思
        (三) 教育内容创新不足且同质化现象严重
    三、网络载体孤立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效度
        (一)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缺少吸引力
        (二)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未形成合力
        (三) 教育者网络载体运用能力有待加强
    四、话语体系单一消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
        (一) 平等话语观念缺位
        (二) 话语资源单一匮乏
        (三) 话语方式恰适性不足
        (四) 话语影响力逐渐式微
第三章 接受理论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启示
    一、接受理论的创立及运用
    二、接受理论重要观点解析
        (一) “接受者中心”
        (二) “隐含的读者”
        (三) “审美经验”
        (四) “期待视野”
        (五) “召唤结构”
        (六) “读者参与”
    三、接受理论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性
        (一) 现实需求: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
        (二) 内在动力:二者在要素、过程等方面的相似性
    四、基于接受理论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构想
        (一)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目标
        (二)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原则
        (三)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要素
第四章 视角转向:树立大学生主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一、“接受者中心”彰显出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一) 接受理论中“接受者中心”的内涵
        (二) 大学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特点
        (三) “接受者中心”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二、树立大学生主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逻辑必然
        (一)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交互主体性的本质体现
        (二) 确立“受众至上”互联网思维的必然要求
        (三) 顺应大学生主体意识增强趋势的应然选择
        (四) 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逻辑起点
    三、大学生主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实现路径
        (一) 关注大学生的多层次需求
        (二) 实现与大学生的平等对话
        (三) 强化大学生网络主体能力
第五章 内容优化:契合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期待视野”
    一、“期待视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的依据
        (一) 接受理论中“期待视野”的内涵及启示
        (二) 探究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期待视野”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的内在遵循
        (一)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特征
        (二)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原则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设计
        (一) 网络“三观”教育:突出主导性内容
        (二) 网络道德教育:强化根本性内容
        (三) 网络政治教育:优化主体性内容
        (四) 媒介素养教育:创新拓展性内容
第六章 载体运用: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互动”
    一、“互动参与”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用的着力点
        (一) 接受理论中读者参与的重要意义
        (二) 当代大学生网络接受方式的特点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用的内部考量
        (一)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内涵
        (二)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特征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用的实践样态
        (一) 见“微”知着——“微”平台的有效利用
        (二) 身临其“境”——严肃游戏的开发使用
        (三) “移动”课堂——网络教育平台的搭建
第七章 话语变革:建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召唤结构”
    一、“召唤结构”为话语产品创设意义“空白”
        (一) 重视接受者的主观创造性
        (二) 研究大学生的网络话语偏好
        (三) 灵活运用网言网语的“偏离效应”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的内在依据
        (一) 网络语言特点
        (二) 话语变革原则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变革理路
        (一) 掌握网络话语传播的特点和规律
        (二) 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资源
        (三) 精心组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
        (四) 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方式
        (五) 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结语
附录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网络信息环境下青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1.4.1 研究重点和难点
        1.4.2 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综述
    2.1 网络信息异化与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
        2.1.1 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
        2.1.2 网络信息异化及信息拜物教
        2.1.3 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与网络信息异化的关系
    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及内涵
        2.2.2 网络信息环境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实必要性
        2.2.2.1 是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2.2.2.2 是抵制多种社会思潮挑战的需要
        2.2.2.3 是“互联网+教育”环境变化的需要
第三章 网络信息环境下青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查
    3.1 网络信息环境下青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查基本情况
        3.1.1 青海大学生网络信息调查基本情况
        3.1.2 青海大学生网络信息异化调查基本情况
        3.1.3 网络信息环境下青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查基本情况
    3.2 网络信息环境下青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表现
        3.2.1 青海大学生网络信息异化的主要表现
        3.2.2 网络信息环境下青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表现
第四章 网络信息环境下信息异化对青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及成因分析
    4.1 消极影响
        4.1.1 增加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复杂性
        4.1.2 非主流意识形态挑战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健康发展
        4.1.3 信息的“泛娱乐化”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4.1.4 削弱了大学生自觉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性
    4.2 成因分析
        4.2.1 网络信息的虚假性
        4.2.2 网络信息的多元化
        4.2.3 网络信息的泛娱乐化
        4.2.4 大学生网络素养有待提高
第五章 网络信息环境下青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5.1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
        5.1.1 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5.1.2 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教育
        5.1.3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5.2 将本土化教育融入青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之中
        5.2.1 结合青海省情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特色内容
        5.2.2 大力宣传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省地区的巨大变化
        5.2.3 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中
    5.3 以新青海精神助推青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
        5.3.1 致力于发挥青海地区的时代楷模精神
        5.3.2 立足于“两弹一星”精神、“五个特别”青藏高原精神
        5.3.3 依托于青海红色文化所蕴含的革命精神
    5.4 占领网络高地,发挥网络信息正能量教育功能
        5.4.1 清朗网络空间,弘扬主流文化价值观
        5.4.2 丰富网络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性
        5.4.3 加强网络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附录

(6)互联网时代中学德育管理实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ca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互联网及互联网时代
        1.2.2 德育和中学德育
        1.2.3 中学德育管理
        1.2.4 中学德育管理实效性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互联网时代对中学德育管理产生的主要影响
    2.1 互联网对中学德育管理的正面影响
        2.1.1 为中学德育管理提供新的内容
        2.1.2 为中学德育管理提供新的手段
        2.1.3 为中学德育管理提供新的评价方式
    2.2 互联网对中学德育管理的负面影响
        2.2.1 影响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
        2.2.2 弱化中学生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2.3 淡化中学生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2.2.4 阻碍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第3章 互联网时代中学德育管理现状调查
    3.1 调查问卷设计和实施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3.1.2 样本对象的选择
        3.1.3 调查问卷的实施
        3.1.4 调查问卷的统计
    3.2 访谈提纲设计与实施
    3.3 调查结果与现状
        3.3.1 互联网对中学生德育管理影响力增强
        3.3.2 符合主体性德育管理内容更受欢迎
        3.3.3 在德育管理形式选择上较均衡
        3.3.4 德育管理者是完成德育目标的主导力量
    3.4 互联网时代中学德育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3.4.1 德育管理认识不到位
        3.4.2 德育管理制度不完善
        3.4.3 德育管理内容脱离实际
        3.4.4 德育管理方式方法简单
        3.4.5 德育管理队伍素质不高
第4章 互联网时代提升中学德育管理实效性的对策
    4.1 与时俱进,树立正确的网络德育管理观
        4.1.1 解放思想,将适度开放和有效管控结合起来
        4.1.2 转变观念,将正面引导和自主选择结合起来
    4.2 加强规范,完善中学互联网德育管理制度
    4.3 挖掘资源,拓展中学德育管理内容
        4.3.1 利用好互联网教育资源,积极开展互联网德育工作
        4.3.2 挖掘好互联网文化资源,不断巩固德育管理成果
        4.3.3 发挥好互联网在学生心理咨询中的作用
    4.4 另辟蹊径,创新中学互联网德育管理手段
        4.4.1 加强互联网德育活动开展
        4.4.2 加强互联网德育阵地和平台建设
        4.4.3 不断丰富互联网德育管理形式
    4.5 增强内功,提高中学德育管理者素质
        4.5.1 加强互联网技术的学习和培训
        4.5.2 提高互联网德育管理能力和水平
    4.6 润物无声,优化中学的德育管理环境
        4.6.1 积极净化互联网生态环境
        4.6.2 主动构建健康互联网文化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互联网时代中学德育管理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 B 互联网时代中学德育管理现状访谈提纲
致谢

(7)手机在中职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四节 概念界定
    第五节 文献综述
第二章 手机在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的应用现状调查
    第一节 中职学校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第二节 问卷调查
    第三节 个案调查
    第四节 调查总结与分析
第三章 手机对中职学校学生及班级管理的影响
    第一节 手机对中职学校学生的影响
    第二节 手机对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的影响
第四章 班级手机管理策略设计及教育实验研究
    第一节 班级手机管理策略背景分析
    第二节 班级手机管理策略设计的整体思路
    第三节 班级手机管理策略的实施内容
    第四节 班级手机管理策略的实施过程
    第五节 班级手机管理策略的分析与评价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中职学校班级手机管理对策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手机对中职班级管理的影响
附录2
    学生的访谈提纲
    班主任访谈提纲
附录3 18计用3 班手机使用情况调查表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8)大学生自媒体网络责任意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和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
2 大学生自媒体网络责任意识研究理论界定
    2.1 自媒体的含义、类型及特点
        2.1.1 自媒体的含义及特点
        2.1.2 自媒体的类型
    2.2 大学生自媒体网络责任意识
        2.2.1 责任意识与网络责任意识的界定
        2.2.2 自媒体网络责任意识
        2.2.3 大学生自媒体网络责任意识
    2.3 加强大学生自媒体网络责任意识的现实意义
        2.3.1 大学生道德素养全面提升的内在要求
        2.3.2 高校思政教育有序开展的客观诉求
        2.3.3 良好网络秩序形成的迫切需要
3 大学生自媒体网络责任意识缺失的表现及危害
    3.1 大学生自媒体网络责任意识缺失的主要表现
        3.1.1 轻度行为失范
        3.1.2 中度行为失范
        3.1.3 重度行为失范
    3.2 大学生自媒体网络责任意识缺失的危害
        3.2.1 个体危害
        3.2.2 社会危害
4 大学生自媒体网络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4.1 自身因素
        4.1.1 大学生行为自律的能力较差
        4.1.2 大学生宣泄情绪的心理需求
        4.1.3 大学生辨别信息的经验不足
    4.2 自媒体因素
        4.2.1 优质内容愈少,腐蚀三观
        4.2.2 言论自由解放,群体极化
    4.3 教育引导因素
        4.3.1 家庭教育功能普遍弱化
        4.3.2 高校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
        4.3.3 网络责任教育内容单一
        4.3.4 网络责任教育人才匮乏
    4.4 社会环境因素
        4.4.1 西方价值观强势渗透
        4.4.2 社会矛盾的网络表达
        4.4.3 网络法律法规不健全
        4.4.4 网络舆论的导向偏失
5 大学生自媒体网络责任意识的提升路径
    5.1 大学生承担培养的主体作用
        5.1.1 自觉增强自律意识和法律意识
        5.1.2 注重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评价能力
        5.1.3 注重提高自身的网络信息辨别能力
    5.2 自媒体承担培养的载体作用
        5.2.1 自媒体行业自觉提高媒介素养
        5.2.2 自媒体运营商切实加强行业自律
    5.3 高校承担培养的基础作用
        5.3.1 树立正确的责任教育理念
        5.3.2 完善高校教育模式和教育目标
        5.3.3 强化自媒体平台的教育引导作用
        5.3.4 加强大学生的网络法律知识教育
    5.4 多方联动承担培养的保障作用
        5.4.1 提升父母使用自媒体媒介行为规范
        5.4.2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5.4.3 加强校园网络的监管
        5.4.4 引导高流量自媒体主动传播主流价值观
        5.4.5 制定和完善自媒体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
        5.4.6 加强对自媒体平台的监管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9)高中生网络欺凌问题及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概念界定
    六、理论基础
第一章 高中生网络欺凌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二、调查方案的实施
    第二节 高中生网络欺凌的调查结果
        一、高中生网欺凌的不同身份
        二、高中生网络欺凌的表现形式
        三、高中生网络欺凌的工具和平台
        四、高中生网络道德与网络欺凌的关系
        五、高中生网络欺凌的负面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中生网络欺凌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高中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一、网络道德知识缺失
        二、网络欺凌态度消极
        三、缺乏自我约束力
    第二节 家长及其他监护人方面的原因
        一、缺乏对学生网络的有效管理
        二、缺乏网络道德的有效引导
        三、家长与学校缺乏沟通合作
    第三节 学校方面的原因
        一、教师对学生网络道德不够重视
        二、学校缺乏相关的管理制度
        三、网络文化水平建设不够重视
    第四节 社会方面的原因
        一、网络环境特性致使网络管理力度增大
        二、网络欺凌法律规制的缺失
        三、网络服务商监管职能不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中生网络欺凌的管理对策
    第一节 学生层面的管理对策
        一、提升网络道德的知识
        二、树立积极的网络行为态度
        三、加强抵御网络欺凌的自我约束
        四、自觉规范自身的网络行为
    第二节 家庭层面的管理对策
        一、有效管理学生的网络
        二、有效引导孩子的网络道德
        三、畅通家校合作的联动管理
    第三节 学校层面的管理对策
        一、加强教师网络欺凌的定期培训
        二、制定完善相关制度,明确学校在网络欺凌中的责任
        三、提升学校网络文化建设水平
    第四节 社会层面的管理对策
        一、加强网络法制规范体系建设
        二、相关网络主体联合规范管理
        三、强化社会对网络的舆情管理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高中生网络欺凌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高中生网络欺凌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三 高中生网络欺凌学生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位论文
致谢

(10)失范性网络语言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其规范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时代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价
    1.3 研究问题和意义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失范性网络语言概述
    2.1 网络语言
        2.1.1 定义
        2.1.2 特点
    2.2 失范
    2.3 失范性网络语言
        2.3.1 定义
        2.3.2 表现
        2.3.3 产生原因
第3章 大学生失范性网络语言现状调查和分析
    3.1 调查问卷的编制
    3.2 问卷调查基本信息
    3.3 失范性网络语言使用现状的总体情况
        3.3.1 失范性网络语言的使用情况
        3.3.2 失范性网络语言的特点
        3.3.3 失范性网络语言的使用原因研究
第4章 失范性网络语言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4.1 调查问卷
        4.1.1 问卷项目分析
        4.1.2 信度分析
        4.1.3 因子分析
        4.1.4 负面影响研究结果与分析
    4.2 负面影响访谈调查
        4.2.1 人际交往
        4.2.2 语言学习
        4.2.3 思想道德
        4.2.4 汉语文化
第5章 大学生失范性网络语言的规范策略
    5.1 加强大学生网络自律意识
    5.2 培养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
    5.3 净化大学生网络环境
    5.4 规范大学生大学语文课堂学习
    5.5 提高大学生汉语表达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失范性网络语言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附录二 :失范性网络语言对大学生的影响访谈提纲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四、论学生上网的负面效应及其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文化影响下的高中生人际交往状况调查研究 ——以J市为例[D]. 蔡漫纯.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0(06)
  • [2]学龄“托管儿童”的社会化偏差研究 ——基于山东省C县的实证调查[D]. 王璐.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 [3]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研究[D]. 左殿升. 山东大学, 2020(10)
  • [4]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以接受理论为借鉴[D]. 范丽君. 山东大学, 2020(09)
  • [5]网络信息环境下青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 刘姝含. 青海大学, 2020(02)
  • [6]互联网时代中学德育管理实效性研究[D]. 刘国强. 湖南大学, 2019(02)
  • [7]手机在中职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研究[D]. 刘启帆.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19(05)
  • [8]大学生自媒体网络责任意识研究[D]. 陈玉辉. 河南理工大学, 2019(08)
  • [9]高中生网络欺凌问题及管理对策研究[D]. 屈雅山.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10]失范性网络语言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其规范策略[D]. 谢晶.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浅谈学生上网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