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学在网络环境中的独特作用

分类学在网络环境中的独特作用

一、网络环境下分类法的独特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杨赛[1](2020)在《社交应用中信息组织方法优化》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社交应用进入了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之中,社交应用以其即时便捷、信息多样的特点获得了广大用户的认同与青睐,类型多样的社交应用也给用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不过,社交应用中存在着海量信息,由于网络信息资源和传统文献资料之间的差异性,导致传统的文献信息组织方法并不能完全照搬到社交应用之中,当前国内对于社交应用信息组织的研究也还不完善,导致了社交应用中对于信息组织的方法存在着很多问题。此外,用户是社交应用的使用主体,社交应用要充分考虑到用户的使用体验,并且要迅速处理用户反馈的问题,采纳用户的合理建议。在信息组织的过程中,社交应用也应当多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在信息组织的过程中多为用户考虑,不断优化和改善应用。因此,本文在充分了解用户意见反馈的情况下,分析总结出社交应用信息组织方法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对应的优化建议。本文从传统文献组织和网络信息组织的相关理论出发,选取当前比较热门的两款应用——腾讯微信和新浪微博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两款应用信息内容结构和以及对信息组织方式、方法的分析,并通过深度访谈获取的用户意见反馈来分析总结出当前社交应用信息组织方法上存在的问题。为获取更有深度的内容,本文选择了深度访谈的形式来弥补其中的不足,分析总结出社交应用在系统分类方法、用户自发的自由分类法以及检索功能的方法运用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应的优化建议。在国内对于社交应用信息组织的相关研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本文指出了当下的社交应用中信息组织方法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参考。

刘为[2](2018)在《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类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断增强,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也飞速发展。万维网(World Wide Web)作为互联网(Internet)的一种应用成为了人们在网络环境中最常用的平台与工具。在Web1.0环境中,人们只能单向被动地阅读和获取信息;在Web2.0环境中,所有人既可以作为信息的接收者也可以作为信息的创造者和提供者在这一全球化信息空间中进行信息交流。为适应人们不断升级的信息需求,语义网(Semantic Web)作为Web3.0的主要组成部分被提出。信息资源在语义网中被层层递进相互继承的置标语言在不同粒度、维度、层次上进行描述与揭示,从而使得这些信息资源能够被机器处理和理解。语义网打破了机器与机器之间、人类与机器之间的壁垒,使得人类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内容以及人类社会的运作模式呈现出全方位的关联性与智能化。在语义网环境下,利用相关语义方法与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和管理,能充分挖掘信息资源的价值并在最大程度和范围内发挥其作用。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作为我国档案信息资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类知识资源中不可替代的部分,也应顺应这一趋势被开发管理。本文首先结合现有研究基础和傣族历史档案实际管理工作情况,对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进行了重新界定,并结合语义网的特性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赋予了新的内涵。接着,本文针对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在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上的实施进行了论述。微观层面,本文根据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特性对其进行了科学分类,设计了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元数据方案以期能够充分揭示其各方面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本体,并以傣族医药知识领域本体构建为例说明了该工作实施的方法和优越性,实现了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语义组织。中观层面,本文提出基于关联数据技术将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创建为关联数据集,并构建了基于关联数据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模型,实现了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在档案馆之间、与其他信息机构之间、以及语义网信息空间中其他信息源之间的资源整合与知识融合。宏观层面,为实现和保障前两个层面的工作,本文提出在语义网环境下传统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模式应实现转型,并融合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合作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构建了相关保障机制,从现实层面提供了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实施策略。

段菲菲[3](2017)在《基于BIBFRAME的科技成果多维度聚合研究》文中认为2016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指出科技创新是发展的核心,同时也是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国家应以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由此可见国家已将科技成果的管理与发展提到了国家战略发展层面。Web2.0环境下,伴随信息技术的普及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科技成果数量也飞速增加,其资源呈现出多类型、多媒体、跨时间、跨地理、跨语种等特点。面对数量庞大的异构科技成果资源,为解决其存在的开放程度低、服务粒度过大及集成度不高等问题,需要利用相关性原理和有序性原理对其进行有效组织,更重要的是在有序化基础上对资源进行深度聚合便于用户获取利用。因此,本文以“基于BIBFRAME的科技成果多维度聚合研究”为选题,借助于BIBFRAME在资源语义描述方面的优势,通过构建科技成果多维度语义聚合框架,以实现科技成果在内容维度、结构维度以及使用维度上的聚合与服务。本文按照“理论—模型—实证”的总体思路,以科技成果为研究对象,BIBFRAME框架为语义描述标准,从理论、方法和实践的角度探讨如何对科技成果语义进行标准化描述。以语义网技术为主要手段,运用知识组织、关联数据等理论及相关的方法与技术规范,揭示科技成果资源内部知识对象以及知识与对象的语义关系,使海量、多源、异构及分布式的科技成果重新组织为一个覆盖所有科技信息的资源网络。本研究不仅实现了科技成果信息在多维度上的有效聚合,也实现了基于科技成果资源聚合的知识发现与创新,同时满足了用户个性化需求。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深入分析科技成果的概念、内涵、外延及应用状况,系统梳理了科技成果资源的类型与利用现状,并对其面临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将BIBFRAME应用到科技成果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对其应用范式进行探讨。(2)将DC、MARC、RDA等多种元数据集进行融合,并与BIBFRAME进行映射转换,在BIBFRAME的规则和约束下,实现科技成果各类型资源及其属性内容相互关联,并借助D2R关联数据工具将非结构化的科技成果资源发布为科技成果信息关联数据,最终提供基于知识关联的语义服务。(3)使用归一化的语义模型来挖掘异构科技成果的内容关联之后,可以将科技成果结构信息、科技成果内容信息、科技成果使用信息有机关联在一张巨大的语义关联网络,利用相关的技术手段与方法,将大量分散的异构科技成果资源进行聚合,从而取得信息的全貌。(4)根据所设计的科技成果多维度聚合方案开展实证研究。以CNKI中的题录信息为具体应用背景,采用直接聚合转换与间接聚合转换两种模式,使用本体描述语言OWL为BIBFRAME的描述语言对科技报告资源进行语义描述,并使以上两种模式实现其形式与内容上的融合,共同达到科技报告资源中知识内容与知识对象间的关联。科技成果的管理工作不仅关系到科技是否能真正融入经济建设主战场,也关系到不同创新主体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如何将海量、多元、异构的科技成果资源通过聚合的方式序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本文以BIBFRAME的理论基础,深入的研究了基于BIBFRAME的语义描述机制,以及对科技成果资源进行关联数据的创建与发布,可实现信息资源的规范化描述、语义化的深度整合及知识化的深度揭示,显着提高了科技成果资源的利用价值。且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科技成果资源“海量”、“多源”、“异构”及“分布式”问题。

刘博文[4](2017)在《网络环境下不同类型顾客导向及其影响因素对销售绩效的作用研究》文中指出互联网的发展不仅使得顾客获取信息日益便捷,更为重要的是改变了当今的竞争模式。网络时代下不仅很多电商企业应运而生,传统行业也迎合时代发展,参与到“互联网+”的潮流中。网络环境改变着消费者的购物以及信息获取习惯,消费者可以通过较低的成本来收集有关产品和服务的全面信息,并在充分的比较下做出最佳选择。购买模式的改变也带来了企业的改变,企业需要重新梳理并确立顾客导向的服务理念以及服务过程。虽然在任何外部环境下,顾客导向的核心本质都不会发生质的变化,然而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其内容和表现形式却会显现出较大的不同。网络环境改变了企业的营销模式以及人们的消费行为模式,在网络环境下企业的顾客导向行为过程也具有异质性的特点,体现在跨时空性、无形性、低成本和便利性、易变性和高效性五个方面。网络环境使得企业之间竞争更为激烈,相比于传统环境,客户的重要性更为凸显,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围绕如何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而顾客的重要性也导致网络环境下销售人员的作用比以往更为重要。顾客导向理论是一种“以顾客为中心的方法”,强调企业经营要着眼于顾客偏好、需求和满意度。已有研究围绕顾客导向的概念、定义、内容、测量方法以及顾客导向对企业经营、生存和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产生了较为积极的影响。然而,对于顾客导向的影响因素即前因变量问题,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企业销售绩效的、影响机制如何等重要问题,已有研究却鲜有涉及,尤其对市场营销中顾客导向行为、类型及其前因和后果的知识更加缺乏。顾客导向的概念比较宽泛,虽然也有研究对顾客导向进行分类并进行不同类型顾客导向影响的探讨,但是对不同类型顾客导向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则几乎没有。而在网络环境下,企业要想赢得市场竞争,不仅需要推行顾客导向,还需要结合不同的情境激励员工产生合适的顾客导向,故而对顾客导向分类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更有利于迎合当今日益个性化和复杂化的顾客需求,可以帮助企业更精准地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从而提升企业的绩效。本文重点弥补对顾客导向分类研究不足的现状,将顾客导向分为功能型顾客导向和关系型顾客导向,并探讨两种顾客导向的影响因素。功能型顾客导向被定义为一套能达到帮助顾客做出满意的购买决定的任务导向行为,更强调任务导向,可能会使顾客-员工互动获得功能性收益。关系型顾客导向被定义为一系列意图与顾客建立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强调与顾客之间建立关系,可能会使顾客-员工互动获得社会收益。本研究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不同类型顾客导向及其影响因素与销售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地分析。基于市场营销学和消费者行为学中的顾客导向理论、控制系统理论、调节焦点理论、网络密度理论等,建立了顾客导向的前因变量和中介效应的研究框架,探讨了“前因变量-顾客导向-销售绩效”的互动模式和作用机制。本文运用了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对网络环境下不同类型顾客导向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并构建了销售人员顾客导向影响因素的初始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假设,并对江苏省50家企业的800名销售人员展开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52份,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对本研究提出的理论模型进行验证,主要得出如下研究结论:第一,本文主要探讨了顾客导向的影响因素——企业层面影响因素(结果控制系统,活动控制系统,能力控制系统),团队层面影响因素(团队网络密度)和个人层面的影响因素(促进焦点和预防焦点)对功能型顾客导向和关系型顾客导向的不同影响。经过假设检验发现,功能型顾客导向和关系型顾客导向有其共同的影响因素——活动控制系统,能力控制系统,团队网络密度,促进焦点和预防焦点。也有其独特的影响因素,结果控制系统只正向影响功能型顾客导向,而与关系型顾客导向无关。第二,功能型顾客导向和关系型顾客导向都会对销售绩效产生正向影响。以往有学者探讨了功能型顾客导向和关系型顾客导向需要结合顾客的沟通风格(是任务型还是关系型)和产品个性化,重要性等特征进行选择,这些研究重点探讨功能型顾客导向和关系型顾客导向在什么情境下更有利于顾客忠诚的提升。而本研究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如果企业根据顾客的沟通风格(或偏好)或者产品特征等因素确定了更适合实行何种顾客导向时,企业需要采取何种措施促成销售人员采取这种顾客导向。本文通过对三种影响因素的探讨,帮助企业决定何种措施有利于提升功能型顾客导向,而何种措施有利于提升关系型顾客导向。第三,本文还研究了功能型顾客导向和关系型顾客导向的中介效应。经过假设检验发现,功能型顾客导向和关系型顾客导向的中介效应有其共同的影响因素——能力控制系统和网络密度。即功能型顾客导向和关系型顾客导向在能力控制系统、网络密度与销售绩效之间都发挥中介作用。功能型顾客导向和关系型顾客导向也有其独特的中介效应。功能型顾客导向在结果控制系统、活动控制系统、预防焦点与销售绩效之间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关系型顾客导向在促进焦点与销售绩效之间发挥中介作用。第四,对452份销售人员的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后结果显示,在网络环境下,顾客导向的重要性非常显着,而不同类型的顾客导向可以更好地适应于不同的情境。关键在确定了顾客导向类型后,企业要想更好地提升销售绩效,需要在企业内部采取措施迎合这种顾客导向,而本研究主要目的便是帮助企业决定何种措施有利于销售人员形成企业所需的顾客导向,而这对于企业的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也能帮助企业和销售人员更好地满足当今网络环境下顾客的需求,促进企业的发展。

卜书庆[5](2015)在《《中图法》最终用户版体系结构及可视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学术资源导航浏览服务的《中图法》最终用户版是从资源主题揭示特点以及国外分类法分面体系演变特点出发,基于对《中图法》体系结构分析及其分类标准优先使用和引用次序对资源聚类结构的影响剖析而提出的。其将资源分类排架与分类检索功能分离,对原体系改造建立相互联系的分面结构,并对其可视化进行探讨。

郝世博[6](2015)在《数字资源互操作及服务融合中的信任管理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当前时期,全面推进我国信息化和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机构作为当今社会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有力推动了数字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共享。众多学者开始在以图博档为代表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中探索数字资源整合及服务融合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伴随互联网环境的形成与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普及,大量馆藏资源通过网络为用户提供超越时空的服务。如何为用户提供深层次、一体化的信息资源服务,形成知识资源的无缝集成与协同共享环境,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图情领域十分关注的研究课题。当前基于开放网络的新兴分布式计算模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并开始应用于图博档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高度自治的参与主体、复杂灵活的交互协作和多变异构的网络环境已经成为当前数字信息资源共享与服务融合过程中呈现出的典型特征。基于上述网络环境,实现充分的数字信息资源共享和安全的交互协作面临若干新的问题。信任管理机制作为当前能够有效解决分布式、开放网络环境中安全问题的核心支撑技术之一,有助于在没有足够先验知识的参与实体之间进行有效、健康协作关系的构建与维护。针对信任管理领域的相关问题,国内与国外研究人员都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工作,多种专用或通用信任管理模型被先后提出。然而,当前已经存在的信任管理机制或模型在应对不断涌现的新需求、新环境和新应用时,还是在信任表征、信任获取、反馈信任聚合以及信任度评估等方面表现出种种不足。本文拟从数字资源互操作和数字化服务融合用户交互的双重视角出发,为满足分布式开放环境中数字资源互操作和服务融合的安全及信任需要,在深入分析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数字资源互操作信任管理机制、数字化服务融合信任协商机制等相关研究,为图博档数字资源互操作与服务融合提供安全可靠、方便快捷的网络环境。本文首先对选题意义及研究背景进行简要介绍,探析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详细阐述本研究工作中涉及的相关核心概念和基础理论,为本研究的顺利进行寻找理论依据。然后对当前信任管理和自动信任协商存在的系统架构与典型模型进行论述,深入分析现阶段信任管理机制存在的多种应用模式;针对数字资源互操作及服务融合这一研究主题,分析国内外典型的应用实践,论述数字资源互操作存在的典型应用系统,从可行性、广度和深度等方面探析数字化服务融合模式;针对当前开放、动态网络环境下数字资源互操作、数字化服务融合用户交互过程中存在的信任问题和安全需求,分别构建数字资源互操作的信任管理模型和数字化服务融合的自动信任协商模型;在数字资源互操作信任管理模型的研究中详细设计各个功能模块,并给出其中动态信任评估模型的设计原则,针对反馈信任聚合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新型反馈信任聚合机制的研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该机制的有效性;在数字化服务融合自动信任协商模型的研究中详细设计各个功能模块,具体论述自适应自动信任协商流程及其实例、访问控制策略描述方式、一致性校验算法、改进的策略语言逻辑结构等。最后系统归纳本文相关的研究工作,总结研究结论和研究贡献,指出本文研究工作的局限并探讨后续还需努力的研究方向。

高海燕[7](2012)在《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模式研究 ——以高校为例》文中指出社会网络是由多个行动者(个体或组织)及其关系构成的集合。Web2.0的出现为社会网络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网络社区中用户和图书馆是平等的伙伴。用户已经从单纯的信息使用者转化为信息创建者、传递者和组织者。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可在图书馆的组织引导下,依托社会软件和社会网站(SNS),将个人得到的各种分散的数字信息进行描述、揭示、序化和重组,使之成为图书馆其他用户可以使用的有序化的数字信息资源。目前,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的理论与实践都处于探索阶段,有待进一步研究与实践,为此,本文首先对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的含义、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以及国内外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开展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的现状进行了网络调研。其次,本文在确定了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的目标和原则的前提下,对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的优化选择、描述揭示、标识确定等微观组织内容进行了研究,探讨了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的目的、方式,并提出了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的系统构成要素、系统要素的协作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的模式假说。为了对相关模式假说进行检验和修正,有必要对用户参与相关社会软件和社交网站的使用情况,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的意愿、需求以及馆员、专家对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的认可度等问题进行调研。笔者对南京、北京、上海和厦门(含福州)地区共14所高校图书馆的1003名用户、222名馆员和35名专家进行了问卷和实地调查访问,以了解用户和专家对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的需求、认知情况;馆员对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的认可和认知情况,并对调研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最后,在理论实践和调研数据的基础上,本文对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模式进行了修正,并提出了加大培训宣传力度,提高对社会软件和社交网站的认知度;鼓励用户积极参与数字资源描述和揭示环节;加强对用户标签进行质量控制;以用户需求为导向,选用适合的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的模式等几点建议,对高校馆开展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滕广青[8](2012)在《基于概念格的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的概念逐渐超越了人们传统意识当中那幢钢筋水泥的建筑物。以数字化存储与呈现、网络化检索与获取为特征的数字图书馆,成为网络数字时代集知识存储、获取、传播、交流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知识集散中心。数字图书馆的相关研究日渐成为现代图书情报学的重要分支,并在多学科理论与技术的支撑下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发展空间与地位。这一期间,学术界对数字图书馆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开展掀起了研究的热潮,特别是在针对数字化馆藏资源的建设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绩。然而,随着近年来Web2.0的兴起及语义网络的发展,开放式语义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其中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组织是这些问题当中最为基础而且突出的核心焦点。如何把握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的基本脉络和发展方向,融合多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准确分析和深入研究探寻语义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的内在机理与演变规律,构建开放式语义网络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的理论框架与发展蓝图,促进中国数字化知识产业的快速成长与发展,已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有鉴于此,论文以国际数据分析领域中在概念化知识处理方面最新的研究成果——形式概念分析(FCA)与概念格(CL)理论为基础,从知识的概念化、语义化、形式化的视角,对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展开研究。致力于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概念格理论与技术构建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的模型框架,创新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的技术策略,推进数字图书馆在开放式语义网络环境下的实践进程。具体研究包括:(1)从国内外形式概念分析与概念格理论在概念化知识处理领域的应用和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相关理论研究进展的文献调研入手,基于调研资料进行细致的梳理和分析。重点探讨了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概念格理论与技术在数字图书馆各类知识组织与服务中的应用,总结出适合本项目的核心理论、必备方法和关键技术。并通过对知识组织体系演进路径的分析,探讨了当前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的困境与发展趋势,明确界定了论文的研究思路与逻辑起点。(2)通过对基于概念格的数字图书馆用户知识组织的研究,从数字图书馆用户内隐知识挖掘与萃取的层面,探讨了将形式概念分析与概念格理论应用于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中用户知识需求识别、概念认知分析、行为偏好挖掘等方面的功能与优势。并进一步将这种优势延伸到数字图书馆新兴的社群分类法(Folksonomy)和开放存取(Open Access)领域,阐述了形式概念分析与概念格相关理论与技术对开放式、分布式语义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活动的理论支撑与技术保障,论证了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概念格理论与技术应用于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的科学性和有效性。(3)构建了相关领域知识的概念格。针对数字图书馆特定领域内的相关知识(包括内隐知识与外显知识),进行知识的语义化、概念化研究。依据知识概念的对象与属性创建形式背景,采用形式概念分析的技术构建领域知识概念格,实现领域知识的概念化、形式化描述。并基于领域知识概念格对特定领域的相关知识结构进行分析和呈现,揭示了知识之间的层级结构与关联关系,挖掘发现潜在的隐含规则与模式。(4)提出了“本体与概念格互补融合”的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的技术策略。从哲学到图书情报学、从认识论到本体论、从内隐知识到外显知识,结合开放式语义网络发展的实际,对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的理论与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概念格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并基于以上研究提出了“本体概念格”互补融合的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的技术策略。(5)基于概念格实现了领域知识本体的构建。针对数字图书馆中主题词表与文本两大主要类型的知识资源进行分析,借助概念格的并叠置运算构建数字图书馆异构资源概念格。通过领域知识概念格与领域本体之间的映射规则,在领域知识概念格的基础上构建领域本体。基于概念格的本体构建,提高了本体构建的形式化、自动化程度,大大降低了人为的干扰因素,实现了“概念格本体”的正向促进。(6)建立了基于概念格的跨本体映射。对相关领域本体进行基于概念格的逆向解析,将标准词典中的相关同义词、上位词等关系嵌入本体中的知识概念及层级结构,将不同的异构本体转换为相应的概念格,并提取有效的知识概念。进而基于概念的属性与对象,创造性地提出了基于概念格的“对象-属性相似度(OAS)”法。利用该方法对通过逆向解析获得的概念进行相似度计算,并根据设定的阈值提取满足阈值要求的异构本体间的相似“概念对”,基于相似“概念对”建立了跨异构本体的映射关系,完成了“本体概念格”的逆向解析。(7)构建了基于概念格的多本体协同知识地图。从哲学与情报学角度对人类知识的应然状态与实然表现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总结,对当前知识的本体化进程与作为知识组织终极表现的知识地图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论述,为构建基于概念格的多本体协同系统奠定理论基础。选取现实中特定领域范围内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成熟领域本体,基于概念格建立跨本体映射,并据此构建多本体协同知识地图,以“拼图”形式实现了更大范围的知识组织。论文基于形式概念分析与概念格相关理论与技术,以解决开放式、分布式语义网络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相关问题为逻辑起点,在梳理、总结形式概念分析与概念格在相关领域中的应用的基础上,对知识组织及其体系结构的演进进行了分析与归纳,综合运用知识组织理论、本体理论、概念格理论、语义学理论,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探索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的技术策略和框架模型。构建了相关领域知识概念格,提出了本体与概念格互补融合的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技术策略,并据此实现了数字图书馆异构资源领域本体构建和跨本体映射,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多本体协同知识地图。论文的理论价值在于,丰富和完善了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的理论体系与方法体系,促进现代语义网络环境中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理论与方法的变革。对用户内隐知识的挖掘与发现是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理论新的生长点,本体与概念格互补融合为知识描述、知识组织、知识导航、知识构建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和解决方案。论文的现实意义在于,柔性化的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体系是当前语义网络环境下数字图书馆实践的现实需求,基于概念格的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通过构建多本体知识地图,概念化、语义化、形式化地呈现和揭示知识结构与关联,提高数字图书馆用户知识获取与利用的效率,更好地释放和发挥数字图书馆在现代语义网络环境中的潜能和价值。

李敏[9](2012)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兼容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直以来,图书馆和情报领域的专家学者,都在关注各类检索语言共同应用于同一检索系统或不同检索系统,而导致检索策略多样化,进而影响到系统内信息资源共享的问题,并积极探讨解决方法。检索语言标准化应是最理想的方法,但难度太大。通过人工或自动方式,在异构检索语言词汇之间建立语义映射关系,以此实现它们的兼容转换,最终让各种检索语言集成,这是较为现实和可行的办法。在我国,《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是影响最大、用户群最多的综合性图书分类法,如何与中外其他检索语言兼容受到了更多关注,只有融入到检索语言这个大系统中去,《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才能继续保持其在知识组织系统中的优势地位。本文为此分五部分展开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第一部分,概述检索语言兼容的相关基础问题。首先是概念的辨析,在追溯检索语言兼容、兼容性、兼容化、兼容转换、互操作、映射及映射转换等概念的基础上,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而归纳整理出狭义和广义的检索语言兼容概念。其次,从检索语言基本原理的一致性和检索语言构成方法上的互补性两个角度论述了检索语言兼容的理论基础。最后分析了影响检索语言兼容的因素:检索语言编制原则,类表词汇(类目概念)主题范畴、专指度、先组度,类表结构相似程度等。第二部分,《中图法》兼容化的历程。具体研究了《中图法》编制之初对国内外分类法的借鉴和吸收、基于手工研制的《中图法》的系列化类表和分类主题一体化词表、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中图法》的互操作研制、《中图法》与其他知识组织系统的集成。第三部分,《中图法》兼容的范围与模式。在全面调查和分析《中图法》与其他检索语言兼容的成果、研究项目和计划的基础上,指出《中图法》目前成型的兼容成果主要集中在与其系列化类表、与《汉语主题词表》兼容,同时在《中国分类主题词表》的基础上也开始了与自然语言的兼容研究,与国外分类语言、主题语言的兼容大多局限于部分领域或主题,并还需进一步论证。针对以上兼容范围总结了《中图法》在实现兼容化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兼容模式的特点和技术性能。第四部分,网络环境下《中图法》兼容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国外的一些着名分类语言兼容范围扩大,检索语言兼容化发展趋势愈加突出:组织对象扩大化和进一步细化,组织工具的用途多元化,概念体系范围扩大化,结合或强化传统的知识分类和词汇控制的手段,知识组织工具多元化存在,越来越明显跨学科发展特征等。《中图法》要成为汉语界通用性的检索语言并与国外其他检索语言兼容,还面临一系列问题:已有成果的优化、单语种出版、网络化水平、类目体系问题等。除了依靠技术支撑之外,《中图法》本身还应积极采取对应措施:优化主类表结构、进一步修订复分表、规范类目描述、发行多种译本、继续推进《中图法》标准化等。第五部分,语义Web环境中KOS语义互操作与《中图法》SKOS描述转化。KOS要以数据关联形式在网络上发布和检索,实现语义互操作,必须采用标准的描述语言重新描述。SKOS语言是W3C设计的一种标准的编码语言,专门针对传统知识组织系统的计算机表示和机器可处理。KOS的现代化改革一直坚持以类表结构少改动的原则,这与SKOS的定位完全吻合,即只描述不改动。但在《中图法》等传统类表的SKOS语言全描述转化研究中,伴随概念框架完美设计的同时,类表的一些细节和一些特性却无法实现语义最低损耗的描述转换。既要保证SKOS的独立性,又要让类表的语义损耗最低、数据交互性最强大,办法之一是只转化类表前三级类目体系,以构建传统类表的顶层表示模型。之二,用SKOS全描述转化各类表,同时归纳各类表概念构建出顶层本体,在顶层本体数据与SKOS数据间建立联系。如此,在未来智能化的网络环境中提供真正的一站式网络检索服务的理想才能实现。

刘妮波[10](2012)在《医学文献分类工具网络化研究》文中认为将文献进行有效的组织分类是用户快速检索、获取信息的前提,如何对信息高效组织、满足公众信息需求是当前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焦点。文献分类工具是信息组织、信息序化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并且文献分类工具网络化是面向创新性图书馆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能促进数字图书馆、本体、语义网的发展,较好的满足用户需求。当前国内外关于文献分类工具研究较为广泛,但少见医学文献分类工具网络化的研究。本文通过问卷调研和访谈法,了解知名医学文献分类工具在实际工作与学习中的应用情况,主要从对医学文献分类工具的熟悉程度、认识文献分类工具的种类、对文献分类工具使用情况及满意度、对医学文献分类工具网络化、网站的关注度等方面进行分析;概述国内外知名综合性文献分类工具、医学专业分类工具类目体系结构、由纸本逐渐走向网络版的发展历程;从编辑管理与维护、应用范围、更新频率、网站栏目设置、使用方式、网络版特色角度,对国内外医学文献分类工具进行调查比较;最后为我国医学文献分类工具的网络化提出可供参考和借鉴的建议,包括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提高修订更新的频率以保障医学文献分类工具的活力、建立信息沟通渠道、依据网络化环境特点进行修订、加强宣传力度增强影响力。本文通过对知名医学文献分类工具网络化的初探性研究,希望能够对我国医学文献分类工具网络化过程的相关工作有所启发。

二、网络环境下分类法的独特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环境下分类法的独特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社交应用中信息组织方法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2.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信息组织理论概述
        2.1.1 信息组织的目的
        2.1.2 网络信息组织理论概述
        2.1.3 文献信息组织和网络信息组织的比较
    2.2 社交应用理论概述
        2.2.1 我国社交应用的出现和发展
        2.2.2 典型社交应用介绍
    2.3 社交应用信息与传统文献信息的比较
第3章 社交应用中信息组织方法研究
    3.1 微信的信息组织方法
        3.1.1 应用平台实现的信息组织
        3.1.2 用户个人实现的信息组织
    3.2 微博的信息组织方法
        3.2.1 应用平台实现的信息组织
        3.2.2 用户个人实现的信息组织
    3.3 微信与微博信息组织方法的比较分析
        3.3.1 信息组织方法的相同点
        3.3.2 信息组织方法的差异
第4章 社交应用中信息组织方法问题分析
    4.1 基于深度访谈的问题发现
        4.1.1 访谈对象的选择
        4.1.2 访谈内容及流程设计
        4.1.3 对相关问题的反馈
    4.2 社交应用中信息组织方法存在的问题
        4.2.1 应用平台信息组织方法存在的问题
        4.2.2 自由分类法存在的问题
第5章 社交应用中信息组织方法优化建议
    5.1 社交应用中信息组织方法优化原则
        5.1.1 用户为先原则
        5.1.2 通俗性原则
        5.1.3 灵活性原则
    5.2 社交应用中信息组织方法优化时需考虑的方面
        5.2.1 社交应用的盈利性与用户使用体验的平衡
        5.2.2 信息全面性与用户偏好的平衡
        5.2.3 发挥用户在信息组织中的作用
        5.2.4 营造社交应用中良好的网络环境
        5.2.5 鼓励用户利用平台现有条件解决问题
    5.3 面向应用平台的优化建议
        5.3.1 应用平台中信息分类方法优化
        5.3.2 应用平台中信息检索方法优化
    5.4 面向用户的优化建议
        5.4.1 面向微信用户的优化建议
        5.4.2 面向微博用户的优化建议
第6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评析
        1.2.1 语义网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研究现状
        1.2.3 相关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设计
        1.3.1 研究内容
        1.3.2 思路设计
    1.4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与理论阐述
    2.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相关概念和理论
        2.1.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相关概念
        2.1.2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相关理论
    2.2 语义网相关理论
        2.2.1 语义网概述
        2.2.2 语义网信息组织方法与本体理论
        2.2.3 语义网最佳实践——关联数据
    2.3 语义网和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关系
        2.3.1 语义网是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外部环境
        2.3.2 语义网为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提供技术方法
        2.3.3 语义网的实现得益于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
3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总体方案设计
    3.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管理工作现状
        3.1.1 收集与保管的现状
        3.1.2 整理、翻译和编目的现状
        3.1.3 传播和传承的现状
    3.2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3.2.1 必需手段:充分实现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
        3.2.2 必要条件:发挥档案工作作用和适应学科发展规律
        3.2.3 必需方法: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和满足社会利用需求
    3.3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可行性
        3.3.1 实体储备与数字资源基础
        3.3.2 业务规范与技术标准支持
        3.3.3 理论研究和实现方法参考
    3.4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内容与方法
        3.4.1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内容与基本任务
        3.4.2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实施步骤与技术方法
4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语义组织
    4.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分类
        4.1.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分类现状
        4.1.2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分类体系构建
    4.2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元数据方案设计
        4.2.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元数据方案设计原则与步骤
        4.2.2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相关元数据方案分析
        4.2.3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元数据方案构建
    4.3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本体构建
        4.3.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本体构建原则
        4.3.2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本体构建方法与工具
        4.3.3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本体构建的实现——以傣族医药本体构建为例
5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
    5.1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目标与任务
        5.1.1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目标
        5.1.2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任务
    5.2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模型设计
        5.2.1 基于关联数据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优势分析
        5.2.2 基于关联数据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参考模型
        5.2.3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模型构建
    5.3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实现方法
        5.3.1 傣族历史档案关联数据创建模块的实现方法
        5.3.2 傣族历史档案关联数据发布模块的实现方法
        5.3.3 傣族历史档案关联数据融合模块的实现方法
6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实现策略
    6.1 面向语义网环境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模式转型
        6.1.1 传统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模式的局限性
        6.1.2 基于语义网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模式
    6.2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保障机制构建
        6.2.1 意识观念与政策法规保障机制
        6.2.2 组织管理体制与合作交流机制
        6.2.3 标准规范建设与人才培养机制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基于BIBFRAME的科技成果多维度聚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科技成果聚合研究现状
        1.2.2 BIBFRAME(书目框架)应用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2 科技成果聚合理论基础
    2.1 科技成果组织与评价理论
        2.1.1 科技成果内涵及外延
        2.1.2 科技成果组织理论——方法、模型及工具
        2.1.3 科技成果评价理论—方法、模型及工具
    2.2 BIBFRAME相关理论
        2.2.1 BIBFRAME衍生背景
        2.2.2 BIBFRAME发展历程
        2.2.3 BIBFRAME支撑技术
        2.2.4 BIBFRAME的应用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BIBFRAME的科技成果语义描述
    3.1 传统资源描述方法
    3.2 基于BIBFRAME的资源描述方法
    3.3 基于BIBFRAME的科技成果资源描述优势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科技成果层级关系模型构建
    4.1 科技成果层级关系描述
    4.2 基于BIBFRAME的科技成果层级关系模型构建
        4.2.1 基于内容特征的科技成果关联
        4.2.2 基于外部特征的科技成果关联
    4.3 基于BIBFRAME的科技成果层级关系数据的创建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BIBFRAME的科技成果多维度聚合流程
    5.1 科技成果资源聚合的必要性分析
    5.2 聚合的目标与原则
        5.2.1 聚合的目标
        5.2.2 聚合的基本原则
        5.2.3 聚合的作用
    5.3 科技成果多维度语义聚合模式
        5.3.1 基于内容维度的多维度聚合
        5.3.2 基于结构维度的多维度聚合
        5.3.3 基于使用维度的多维度聚合
    5.4 BIBFRAME与传统数据格式的映射转换
    5.5 科技成果多维度聚合效果评估
    5.6 本章小结
6 基于BIBFRAME的科技成果多维度聚合实证分析
    6.1 数据源获取
    6.2 映射转换结果
        6.2.1 直接聚合转换
        6.2.2 间接聚合转换
    6.3 UML转换法
        6.3.1 工具概述
        6.3.2 转化过程描述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学习期间参与的项目及研究成果
致谢

(4)网络环境下不同类型顾客导向及其影响因素对销售绩效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销售绩效研究综述
        1.3.2 顾客导向研究综述
        1.3.3 顾客导向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1.3.4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析
    1.4 研究目标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1.7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顾客导向
        2.1.2 控制系统
        2.1.3 调节焦点
        2.1.4 网络密度
        2.1.5 销售绩效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角色理论
        2.2.2 代理理论
        2.2.3 组织理论
        2.2.4 调节焦点理论
        2.2.5 网络理论
第3章 网络环境下不同类型顾客导向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3.1 网络环境下的顾客导向及分类
        3.1.1 网络环境下顾客导向的重要性
        3.1.2 网络环境下顾客导向内涵的变化
        3.1.3 网络环境下顾客导向的新特征
        3.1.4 网络环境下顾客导向的维度划分
    3.2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及其研究流程
    3.3 扎根理论研究设计
    3.4 编码过程及初始概念模型
        3.4.1 编码过程
        3.4.2 预调研及概念模型的提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类型顾客导向及其影响因素对销售绩效作用的理论分析
    4.1 顾客导向影响因素对顾客导向的作用
        4.1.1 组织层面影响因素对顾客导向的作用
        4.1.2 团队层面影响因素对顾客导向的作用
        4.1.3 个人层面影响因素对顾客导向的作用
    4.2 顾客导向影响因素对销售绩效的作用
        4.2.1 组织层面影响因素对销售绩效的作用
        4.2.2 团队层面影响因素对销售绩效的作用
        4.2.3 个人层面影响因素对销售绩效的作用
    4.3 顾客导向对销售绩效的作用
        4.3.1 功能型顾客导向对销售绩效的作用
        4.3.2 关系型顾客导向对销售绩效的作用
    4.4 整体理论模型的构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同类型顾客导向及其影响因素对销售绩效作用的实证研究设计
    5.1 变量测量量表
        5.1.1 顾客导向影响因素的测量
        5.1.2 顾客导向的测量
        5.1.3 销售绩效的测量
        5.1.4 控制变量的选择
    5.2 数据收集和样本特征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6.1 样本的个人信息统计
    6.2 样本检验
        6.2.1 信度检验
        6.2.2 效度检验
        6.2.3 共线性诊断
    6.3 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及相关性
    6.4 变量间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6.4.1 验证性因子分析
        6.4.2 假设关系的分模型检验
        6.4.3 顾客导向的中介效应检验
    6.5 检验结果的进一步讨论
        6.5.1 得到支持的研究假设
        6.5.2 未得到支持的研究假设
    6.6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6.6.1 三个层面影响因素与顾客导向之间关系的检验
        6.6.2 顾客导向中介效应的检验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贡献与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果的理论价值
    7.2 研究结果的实践意义
        7.2.1 对企业销售绩效的实践意义
        7.2.2 对满足顾客需求的实践意义
    7.3 顾客导向的调整策略
        7.3.1 从控制系统角度对顾客导向进行管理
        7.3.2 从网络密度角度对顾客导向进行管理
        7.3.3 从调节焦点角度对顾客导向进行管理
    7.4 销售绩效的提升策略
        7.4.1 调整企业控制系统
        7.4.2 营造团队文化
        7.4.3 改善工作情境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
        8.2.1 研究不足
        8.2.2 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网络环境下不同类型顾客导向的前因及中介效应研究量表

(5)《中图法》最终用户版体系结构及可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图法》最终用户版研制意义
    1.1 研制目的
    1.2 研制价值
2 国外典型分类法体系结构的演变与应用
3 《中图法》体系结构及应用发展问题
4 《中图法》最终用户版建设初步构想
    4.1 《中图法》体系结构的改造与分面组配体系的 建立
        4.1.1 《中图法》类目划分标准的选择与聚类特点
        4.1.2 非首选划分标准的分面组配体系的建立
        4.1.3 《中图法》复分组配体系及改造
        4.1.4 简化等级体系划分深度
    4.2 《中图法》体系结构机助改造及可视化
        4.2.1 计算机辅助生成分面体系
        4.2.2 分面体系可视化展示
5 总 结

(6)数字资源互操作及服务融合中的信任管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综述
        1.2.1 数字资源建设、共享与整合
        1.2.2 国内外LAM研究
        1.2.3 信任管理研究
        1.2.4 总结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框架结构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阐述
        2.1.1 互操作
        2.1.2 服务融合
        2.1.3 信任的定义
        2.1.4 信任的属性
    2.2 理论基础
        2.2.1 系统论
        2.2.2 协同论
        2.2.3 知识组织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信任管理机制及应用模式分析
    3.1 信任管理
        3.1.1 定义
        3.1.2 信任管理模型
        3.1.3 凭证信任管理系统
        3.1.4 行为信任管理模型
    3.2 自动信任协商
        3.2.1 定义
        3.2.2 自动信任协商基本概念
        3.2.3 现有自动信任协商系统
    3.3 信任管理机制应用模式分析
        3.3.1 P2P网络信任管理
        3.3.2 普适计算信任管理
        3.3.3 网格计算信任管理
        3.3.4 Ad hoc网络信任管理
        3.3.5 电子商务信任管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字资源互操作及服务融合模式分析
    4.1 国内外应用实践分析
        4.1.1 Europeana
        4.1.2 世界数字图书馆
        4.1.3 美国IMLS支持项目实践
        4.1.4 CALIS
    4.2 数字资源互操作模式探析
        4.2.1 数字资源整合原则与方法
        4.2.2 Metalib with SFX系统
        4.2.3 MAP系统
        4.2.4 TPI系统及USP平台
        4.2.5 数字资源互操作典型系统总结
    4.3 数字化服务融合模式探析
        4.3.1 数字化服务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4.3.2 数字化服务融合的广度分析
        4.3.3 数字化服务融合的深度分析
    4.4 跨域环境下安全互操作的实践分析
        4.4.1 安全检测实施维度下的互操作
        4.4.2 协作架构维度下的互操作
        4.4.3 建模辅助维度下的互操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数字资源互操作中的信任管理研究
    5.1 OAI-PMH协议
    5.2 数字化协作模式构建
    5.3 数字化协作模式面临的问题
    5.4 数字资源互操作信任管理模型构建
        5.4.1 动态信任管理的内涵
        5.4.2 LAM信任管理模型构建
        5.4.3 动态信任评估模型的设计原则
    5.5 动态信任评估算法设计
        5.5.1 传统反馈信任聚合机制研究
        5.5.2 新型反馈信任聚合机制研究
        5.5.3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数字化服务融合的信任协商研究
    6.1 信任协商策略需求
    6.2 LAM-AATN模型构建
    6.3 LAM-AATN信任协商流程
    6.4 LAM-AATN信任协商实例研究
    6.5 LAM-AATN一致性校验研究
        6.5.1 访问控制策略描述研究
        6.5.2 一致性校验算法研究
    6.6 LAM-AATN策略语言研究
        6.6.1 策略语言功能需求
        6.6.2 LAM-AATN-Jess策略语言
        6.6.3 LAM-AATN-Jess语法结构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与贡献
        7.1.1 研究结论
        7.1.2 研究贡献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模式研究 ——以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的研究
        1.2.1 国外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研究
        1.2.1.1 国外基于社会软件的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研究
        1.2.1.2 国外基于社交网站的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研究
        1.2.2 国内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研究
        1.2.2.1 国内基于社会软件的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研究
        1.2.2.2 国内基于社交网站的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研究
        1.2.2.3 国内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的研究
    1.3 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的实践
        1.3.1 国外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的实践
        1.3.1.1 国外基于社会软件的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的实践
        1.3.1.2 国外基于社交网站的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的实践
        1.3.2 国内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的实践
        1.3.2.1 国内基于社会软件的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的实践
        1.3.2.2 国内基于社交网站的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的实践
    1.4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的现状
        1.4.1 调研方法
        1.4.2 调研结果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的模式假说——以高校为例
    2.1 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的目标与原则
        2.1.1 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的目标
        2.1.2 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的原则
    2.2 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研究
        2.2.1 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的优化选择
        2.2.2 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的描述揭示
        2.2.2.1 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的描述揭示技术
        2.2.2.2 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描述揭示的主要方法
        2.2.2.3 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描述揭示的方法体系
        2.2.2.4 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的标识确定
    2.3 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
        2.3.1 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的目的
        2.3.2 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的方式
        2.3.2.1 以某种社会软件为主的组织与整合
        2.3.2.2 以标签为标引工具的组织与整合
        2.3.2.3 基于SNS的专题资源组织与整合
        2.3.2.4 面向学科专业的资源组织与整合
        2.3.2.5 基于个性化需求的一体化资源组织与整合
    2.4 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的系统构建
        2.4.1 系统要素
        2.4.2 系统要素的协作机制
    2.5 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模式假说
        2.5.1 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系统的体系架构
        2.5.2 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系统的模式假说
        2.5.2.1 以某种社会软件为主体的组织与整合模式
        2.5.2.2 基于特定目的的组织与整合模式
第三章 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调查——以部分沿海高校为例
    3.1 调查表的设计与调查统计方法
        3.1.1 调查表的设计
        3.1.2 调查对象
        3.1.3 调查方案与步骤
        3.1.4 录入、统计分析方法
        3.1.5 调查样本总量
    3.2 调查结果及数据分析
        3.2.1 问卷样本属性
        3.2.2 对社会软件和社交网站认知情况调查
        3.2.3 对社会网络环境下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需求的调查
第四章 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模式的修正和建议
    4.1 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模式的检验和修正
        4.1.1 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模式的检验
        4.1.2 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模式的修正
        4.1.2.1 以某种社会软件为主体的组织与整合模式的修正
        4.1.2.2 基于特定目的的组织与整合模式的修正
    4.2 对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活动的建议
        4.2.1 加大培训宣传力度,提高对社会软件和社交网站的认知度
        4.2.2 鼓励用户积极参与数字资源描述和揭示活动
        4.2.3 加强对用户添加的标签的质量控制
        4.2.4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选用适合用户参与的组织与整合的模式
第五章 结语
    5.1 本文主要工作
    5.2 本文的创新之处
    5.3 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1 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的需求调查
附录2 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的需求调查
附录3 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的认知调查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基于概念格的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本体论与概念格的总体研究进展
        1.2.2 本体构建的研究现状
        1.2.3 本体协调的研究现状
        1.2.4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1.4 论文创新点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概念格理论与技术
    2.1 形式概念分析与概念格
        2.1.1 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概念格理论的产生
        2.1.2 基于形式概念分析的概念格理论的基本原理
    2.2 概念格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2.2.1 概念格在本体工程领域的应用
        2.2.2 概念格在软件开发领域的应用
        2.2.3 概念格在知识发现领域的应用
        2.2.4 概念格在语义网络(Web)检索领域的应用
        2.2.5 概念格相关研究的评价与趋势分析
    2.3 概念格建格工具的比较
        2.3.1 基本信息比较
        2.3.2 形式背景编辑的比较
        2.3.3 概念格视图比较
        2.3.4 关联规则挖掘的比较
        2.3.5 存储管理比较
        2.3.6 综合评价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及其体系结构
    3.1 知识组织及其体系结构
        3.1.1 传统的知识组织及其体系结构
        3.1.2 数字时代的网状结构知识组织体系
        3.1.3 知识组织体系演进的路径
        3.1.4 知识组织研究的发展趋势
    3.2 知识组织中的知识关联
        3.2.1 知识关联的学源演变溯源
        3.2.2 知识关联的内在机理分析
    3.3 知识组织体系的解构与重构
        3.3.1 知识组织体系的解构
        3.3.2 知识组织体系的重构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概念格的数字图书馆用户知识组织
    4.1 基于概念格的数字图书馆用户市场细分
        4.1.1 用户市场细分的系统逻辑模型架构
        4.1.2 细分变量的数据准备与预处理
        4.1.3 基于细分变量的概念格聚类
    4.2 基于概念格的数字图书馆用户知识关联规则挖掘
        4.2.1 基于概念格的关联规则挖掘机理
        4.2.2 基于概念格的关联规则挖掘的技术路线
        4.2.3 基于概念格的关联规则挖掘
        4.2.4 基于挖掘结果的用户知识提取
    4.3 基于概念格的数字图书馆用户知识序列模式挖掘
        4.3.1 基于概念格的序列模式挖掘的形式化描述
        4.3.2 基于概念格的序列模式挖掘的主要思想
        4.3.3 基于概念格的用户知识序列模式挖掘
        4.3.4 基于概念格的序列模式挖掘的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概念格的社群分类法与开放存取知识组织
    5.1 基于概念格的标签云层级体系构建
        5.1.1 社群分类法知识组织模式的研究现状
        5.1.2 标签云的选择与数据采集
        5.1.3 知识资源及其标签的概念格的构建
        5.1.4 标签云的层级体系构建
        5.1.5 关于标签云形式层级的讨论
    5.2 基于概念格的关联标签结构特征分析
        5.2.1 标签及其关联关系的研究背景与相关工作
        5.2.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5.2.3 关联标签群的选择与数据准备
        5.2.4 关联标签概念格的构建
        5.2.5 基于概念格的关联标签聚类分析
        5.2.6 基于概念格的关联标签关联规则挖掘
        5.2.7 关于关联标签结构特征的讨论
    5.3 基于关键词分析的开放存取资源知识组织
        5.3.1 开放存取资源关键词分析的相关研究背景
        5.3.2 粒度概念分析(GCA)法
        5.3.3 开放存取资源关键词的数据准备与预处理
        5.3.4 开放存取资源关键词粒度概念格的构建
        5.3.5 基于关键词分析的开放存取资源知识组织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本体与概念格互补融合”的知识组织
    6.1 知识组织的应然状态与实然表现
        6.1.1 应然状态的知识世界
        6.1.2 知识本体的实然表现
        6.1.3 从应然到实然的统一
    6.2 基于概念格的异构资源领域本体构建
        6.2.1 基于概念格的本体构建的路径分析
        6.2.2 基于概念格的异构资源本体构建技术路线
        6.2.3 异构资源的选择与形式化处理
        6.2.4 异构资源的概念格的构建
        6.2.5 基于概念格的本体构建
        6.2.6 关于异构资源领域本体构建的讨论
    6.3 基于概念格的跨本体映射
        6.3.1 本体映射与各类本体研究的关系与地位
        6.3.2 本体映射及相关研究的背景
        6.3.3 基于概念格的对象-属性相似度(OAS)法
        6.3.4 基于对象-属性相似度法的跨本体映射
        6.3.5 基于对象-属性相似度法的本体映射的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概念格的多本体协同知识地图
    7.1 多本体协同知识组织研究背景
    7.2 资源对象的选择与概述
        7.2.1 资源对象的撷取
        7.2.2 资源对象的基本信息特征
    7.3 领域本体的概念格解析
        7.3.1 基于 WordNet 嵌入的本体概念格
        7.3.2 基于概念格的领域知识概念提取
    7.4 多本体协同知识地图构建
        7.4.1 基于对象-属性相似度法的跨异质本体映射
        7.4.2 多本体协同在知识地图中的可视化呈现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Environment Ontology 本体 OWL 代码
附录B:Plan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本体 OWL 代码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9)《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兼容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和图目录
1 引言
    1.1 选题缘起与意义
    1.2 前人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方法
    1.4 主要内容与创新
2 检索语言兼容概述
    2.1 检索语言兼容及相关概念的解析
    2.2 检索语言兼容的基础
        2.2.1 检索语言基本原理的一致性
        2.2.2 检索语言构成方法上的互补性
    2.3 影响检索语言兼容的因素
        2.3.1 检索语言编制原则
        2.3.2 词汇(类目概念)因素
        2.3.3 类(词)表结构因素
        2.3.4 其他因素
3 《中图法》兼容化的历程
    3.1 《中图法》编制之初对国内外分类法的借鉴和吸收
        3.1.1 体系结构方面
        3.1.2 标记符号方面
        3.1.3 标记制度方面
    3.2 基于手工研制的《中图法》的系列化版本
        3.2.1 系列化类表的编制缘起及成果
        3.2.2 一体化词表的理论研究和编制实践
    3.3 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中图法》互操作研制
    3.4 《中图法》与其他知识组织系统的集成
        3.4.1 集成表构建中的映射技术
        3.4.2 较有影响的项目
4 《中图法》兼容的范围与模式
    4.1 兼容范围
        4.1.1 与国内分类语言的兼容
        4.1.2 与国内主题语言的兼容
        4.1.3 与国内多种检索语言的兼容
        4.1.4 与国外分类语言的兼容
        4.1.5 与国外多种检索语言的兼容
    4.2 兼容模式
        4.2.1 微类表模式
        4.2.2 中介词典
        4.2.3 集成词表
        4.2.4 映射
5 网络环境下《中图法》兼容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1 网络环境下知识组织系统的兼容化趋势
    5.2 《中图法》兼容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5.2.1 《中图法》兼容成果推广不理想
        5.2.2 《中图法》出版语种单一
        5.2.3 《中图法》的网络化水平问题
        5.2.4 《中图法》类目体系设置上的问题
    5.3 《中图法》的应对措施
        5.3.1 加强与国内其他知识组织系统的兼容
        5.3.2 主类表结构的优化
        5.3.3 复分表的进一步修订
        5.3.4 完善类目描述
        5.3.5 发行多种译本
        5.3.6 继续推进《中图法》标准化
6 语义Web环境中KOS语义互操作与《中图法》SKOS描述转化
    6.1 KOS采用SKOS描述转化实现语义互操作的可行性
        6.1.1 SKOS的定位
        6.1.2 KOS的发展需求
    6.2 《中图法》SKOS描述相关研究及评价
        6.2.1 《中图法》SKOS描述转化的相关研究
        6.2.2 《中图法》SKOS描述转化中的问题
        6.2.3 《中图法》SKOS描述转化过程中的部分解决方案
7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医学文献分类工具网络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论文框架和技术路线
    1.6 创新之处
2 医学文献分类工具使用状况调查
    2.1 调查目的与方法
    2.2 调查对象
    2.3 调查结果与分析
        2.3.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2.3.2 调查对象对医学文献分类工具的熟悉程度
        2.3.3 调查对象了解医学文献分类工具的种类
        2.3.4 文献分类工具的使用情况及满意度
        2.3.5 国内外医学文献分类工具网络化、网站的关注度
    2.4 主要调查结论
        2.4.1 对医学文献分类工具的了解程度不够
        2.4.2 用户更加倾向于使用网络版医学文献分类工具
        2.4.3 医学文献分类工具的关注度不够
        2.4.4 医学文献分类工具自身存在一定的问题
3 综合性文献分类工具及其网络化发展
    3.1 杜威十进分类法
        3.1.1 杜威十进分类法概述
        3.1.2 杜威十进分类法网络化研究
        3.1.3 杜威十进分类法在网络环境中的应用
    3.2 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
        3.2.1 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概述
        3.2.2 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网络化研究
        3.2.3 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在网络环境中的应用
    3.3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3.3.1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概述
        3.3.2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网络化研究
        3.3.3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在网络环境中的应用
4 专业医学文献分类工具网络化发展
    4.1 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分类法
        4.1.1 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分类法概述
        4.1.2 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分类法网络化发展
        4.1.3 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分类法在网络环境中的应用
    4.2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医学专业分类表
        4.2.1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医学专业分类表类目体系
        4.2.2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医学专业分类表网络化及其应用
5 国内外医学文献分类工具网络化对比分析
    5.1 编辑管理与维护
    5.2 应用范围
    5.3 更新频率
    5.4 网站栏目设置
    5.5 使用方式
    5.6 网络版特色
6 医学文献分类工具网络化建设与发展建议
    6.1 建立长效的管理和维护机制,确保医学文献分类工具的规范化
    6.2 提高修订更新的频率,保证医学文献分类工具的活力
    6.3 建立、健全与分类法相关的信息沟通渠道
    6.4 依据网络环境特点修订和丰富网络版内容
    6.5 加强国内医学文献分类工具的宣传力度,增强其影响力
7 结语
    7.1 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7.2 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医学文献分类法网络化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2 医学文献分类工具网络化研究访谈提纲
附录3 DDC订单申请表
附录4 LCC订单申请表
附录5 论文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网络环境下分类法的独特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社交应用中信息组织方法优化[D]. 杨赛. 吉林大学, 2020(08)
  • [2]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研究[D]. 刘为. 云南大学, 2018(01)
  • [3]基于BIBFRAME的科技成果多维度聚合研究[D]. 段菲菲.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5)
  • [4]网络环境下不同类型顾客导向及其影响因素对销售绩效的作用研究[D]. 刘博文. 江苏大学, 2017(01)
  • [5]《中图法》最终用户版体系结构及可视化研究[J]. 卜书庆. 图书馆建设, 2015(06)
  • [6]数字资源互操作及服务融合中的信任管理机制研究[D]. 郝世博. 南京大学, 2015
  • [7]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参与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组织与整合模式研究 ——以高校为例[D]. 高海燕.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1)
  • [8]基于概念格的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研究[D]. 滕广青. 吉林大学, 2012(09)
  • [9]《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兼容化研究[D]. 李敏. 郑州大学, 2012(09)
  • [10]医学文献分类工具网络化研究[D]. 刘妮波.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2(01)

标签:;  ;  ;  ;  ;  

分类学在网络环境中的独特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