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霉素治疗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附18例分析)

平阳霉素治疗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附18例分析)

一、平阳霉素治疗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附18例疗效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正红[1](2020)在《平阳霉素注射联合手术切除治疗口腔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平阳霉素注射联合手术切除治疗口腔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4月期间于我院收治的66例口腔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措施,实验组给予平阳霉素注射联合手术切除治疗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干预后的康复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在给予平阳霉素注射联合手术切除治疗后的总好转率为96.9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组间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阳霉素注射联合手术切除治疗口腔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显着,能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咸钧[2](2019)在《口腔颌面部血管瘤药物治疗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血管瘤一般发生在口腔颌面部位,是一种血管畸形,包括海绵状、毛细、混合性等类型。口腔颌面血管瘤的持续发展,可能对患者的外观造成损坏,同时损伤器官的正常功能,这是临床中外科治疗的一大难题。近年来,将激光、冷冻与药物治疗等新的手段用于血管瘤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口腔颌面部血管瘤发生的概率很高,其发病机制却尚不清楚。与传统的手术治疗、物理治疗比较,药物治疗的优点是操作比较简单,造成的创伤小,不良反应少。因此本文对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药物治疗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抗癌药物、硬化剂、干扰素等。

申沛于[3](2019)在《90Sr敷贴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不同方案疗效的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核素90Sr敷贴治疗婴幼儿皮肤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IH)不同方法疗效的探讨,并观察各种方法的不良反应,以期找出一种比较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从我科门诊接受90Sr敷贴治疗的婴幼儿单纯性皮肤毛细血管瘤患儿中选取120例,血管瘤位于躯干、四肢。治疗前向患儿家属详细介绍临床上血管瘤的不同治疗方法、敷贴治疗疗效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治疗后注意事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患儿治疗前均行血常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检查作为基线评估。将其随机分为四组(每组30人)即:对照组:90Sr敷贴8次治疗法;观察组1:90Sr敷贴8次治疗法+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观察组2:90Sr敷贴4次治疗法;观察组3:90Sr敷贴4次治疗法+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第一疗程结束后未治愈者间隔3~4个月后行第二疗程敷贴治疗。第二疗程治疗结束后比较各组疗效差异,以及记录每个疗程治疗期间及观察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实验结果采用X2检验分析。结果:120例患儿入组,其中男性46例,女性74例,血管瘤总数目为138个,年龄为1个月~24个月。第一疗程结束3~4个月复诊观察疗效,有效率97.83%(135/138),治愈率34.78%(48/138),其中对照组:有效率为 97.06%(33/34),治愈率 38.34%(13/34);观察组 1:有效率 100%(39/39),治愈率25.64%(10/39);观察组2:有效率96.97%(32/33),治愈率51.52%(17/33);观察组 3:有效率 96.88%(31/32),治愈率 34.78%(8/23)。12例患儿家属第一疗程治疗结束后不愿继续治疗或选其他方法治疗。第二疗程结束后共有108例患儿,4~5个月观察疗效,有效率99.16%(118/119),治愈率68.07%(81/119),其中:对照组:有效率96.55%(28/29),治愈率 65.52%(19/29);观察组 1:有效率 100%(32/32),治愈率 68.75%(22/32);观察组2:有效率100%(30/30),治愈率73.33%(22/30);观察组3:有效率100%(28/28),治愈率64.29%(18/28)。第二疗程结束后各组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对照组与观察组1、观察组2与观察组3第一疗程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疗程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2、观察组1与观察组3两个疗程疗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观察组2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但对照组与观察组1、观察组2与观察组3、对照组与观察组2、观察组1与观察组3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90Sr敷贴联合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可以提高婴幼儿皮肤血管瘤的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4次疗法与8次疗法相比效果及副作用无明显差异,因此在今后临床工作中对于居住地比较偏远的患儿可以采用4次疗法,在保证疗效的同时,降低经济成本。

刘宇飞,王晓玲,刘运领,于淼,邵元霞,齐鹏飞,白军令[4](2017)在《缝扎注射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治疗颌面部静脉畸形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评价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pingyangmycin oleum iodisatum emulsion,PLE)的药物效价;分析缝扎注射PLE治疗口腔颌面部静脉畸形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碘化油与平阳霉素(pingyangmycin,PYM)混合后碘含量测定,评价PYM的药物效价;通过X线透视观察缝扎注射后病变内碘化油滞留情况;记录、分析治疗病例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PYM与碘化油混合后碘含量不变;X透视显示,4h内病变碘化油浓度无明显改变,430h逐渐排空;40例患者经缝扎注射PLE均治愈,随访1224个月无复发;全部病例均未出现肺纤维化、脑栓塞、肺栓塞、呼吸困难、组织坏死及功能障碍等症状。结论 PYM与碘化油混合后药物效价不受影响;缝扎注射PLE治疗口腔颌面部静脉畸形,可有效增加治疗药物对静脉畸形的直接作用时间和浓度,显着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王蓉[5](2015)在《平阳霉素注射及手术切除综合治疗口腔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分析平阳霉素注射及手术切除综合治疗口腔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自2013年1月2014年10月期间,住院部所收治的口腔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共计4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40例患者接受平阳霉素注射及手术切除综合治疗。对40例患者应用平阳霉素注射及手术切除综合治疗的效果进行观察。结果本组40例患者中,共有31例患者单纯接受平阳霉素注射治疗后达到治愈状态,构成比为77.50%。另有9例患者反复4次接受平阳霉素注射治疗后未达到有效标准转而采取手术切除治疗,手术均取得成功,瘤体顺利切除。整体治疗效果方面,35例患者为治愈,5例患者为有效,未见无效患者。不良反应方面: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轻微,仅2例出现胃肠道不适症状,1例出现高热症状,所有不良反应均自行消失。随访6个月内,未见复发。结论平阳霉素注射及手术切除综合治疗口腔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效果确切,治疗期间不良反应轻微,短期随访内未见复发,证实其有确切的应用价值。

凌永昌,刘瑞珍[6](2014)在《基于中国知网文献的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治疗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中国知网(CNKI)"学术文献总库"中的文献,从口腔颌面部的血管瘤治疗手段和方法以及其跟踪治疗观察两方面对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治疗进展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提供研究参考。

邵艳,梁九根[7](2012)在《体表海绵状血管瘤的注射治疗》文中指出海绵状血管瘤,亦称静脉畸形,是软组织中常见良性病变之一。以儿童多发。其治疗方法多样,有激光、冷冻、手术、介入、局部注射治疗等。局部注射治疗的药物可有平阳霉素、32-磷胶体、皮质类固醇类药物、硬化剂等。本文就几种常见的局部注射治疗的具体方法、适应症、毒副作用等作一简要综述。

白南[8](2012)在《海绵状静脉畸形的实验与临床研究》文中提出海绵状静脉畸形源于血管形态发生的异常,扩张的静脉包含薄的血管壁和异常的平滑肌。病变表现为蓝色、柔软、可被压缩,或可触及坚硬钙化的静脉石。静脉畸形包括了小范围局限性的皮肤静脉畸形以及涉及重要结构的多部位多层次的弥漫性畸形。因静脉畸形有不断发展的特征,使治疗尤为困难;随时间推移,尤其是在青春期,畸形会增大;静脉畸形治疗后容易复发。经皮穿刺硬化疗法作为治疗静脉畸形的一线疗法,和手术相比最大的优点是没有外部瘢痕、很少有严重并发症,一般情况下比切除更安全有效。硬化疗法是把组织硬化剂注射到病变处,引起细胞破坏、血栓形成以及强烈的炎症反应,局部纤维化导致病变收缩。75-90%的患者有良好的结果,包括病变体积的缩小和症状的减轻。硬化治疗常需持续多次。在我国平阳霉素硬化治疗静脉畸形作为一种常规治疗方式,疗效确切。为指导应用,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脉管性疾病学组2011年建议了平阳霉素治疗静脉畸形方法,其中利多卡因作为一种联合用药与平阳霉素配制成一定浓度药液注入畸形静脉中。利多卡因一方面作为酰胺类局麻药物,用于不同部位以阻断感觉神经而产生麻醉,其穿透性和扩散性强。治疗静脉畸形可减轻平阳霉素栓塞过程中因疼痛引起的反射性血管痉挛,使硬化药物更充分的填塞病灶。另一方面,利多卡因作为钙调蛋白阻滞剂对抗肿瘤药物有增敏作用。利多卡因、平阳霉素注入到畸形静脉中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如何?利多卡因是否在平阳霉素治疗静脉畸形过程中有协同作用?平阳霉素和利多卡因浓度的改变对临床治疗效果有何影响?本课题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采用昆明小鼠脾脏作为人海绵状静脉畸形的动物模型,通过石蜡切片光镜观察、超薄切片电镜观察、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法)标记凋亡细胞,Image-Pro Plus6.0病理细胞图像分析系统比较细胞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凋亡因子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表达,观察不同浓度利多卡因、不同浓度平阳霉素在不同时间对脾脏血管内皮细胞的毒性作用以及平阳霉素与不同浓度利多卡因联合用药时在不同时间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毒性作用,探讨利多卡因是否对平阳霉素治疗海绵状静脉畸形有协同作用。第二部分回顾性分析平阳霉素联合不同浓度利多卡因治疗海绵状静脉畸形,探讨利多卡因浓度对疗效的影响;回顾性分析不同浓度平阳霉素治疗浅表海绵状静脉畸形,探讨平阳霉素浓度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指导临床用药;回顾性分析低浓度平阳霉素治疗浅表静脉畸形,总结治疗效果。第一部分利多卡因影响平阳霉素治疗海绵状静脉畸形的实验研究实验1不同浓度利多卡因对小鼠脾脏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目的探讨利多卡因对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毒性。方法将88只雌性昆明小鼠按随机区组设计原则随机分为4组,其中A组16只,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实验组72只,分为B、C、D三组,每组24只,分别为0.1%利多卡因组、0.2%利多卡因组、0.4%利多卡因组。每组又随机为4个日程组(2、5、8、14d组),对照组每日程4只,实验组每日程6只。将小鼠用10%水合氯醛(3ml/kg)腹腔注射麻醉后,常规消毒、铺巾。分层切开皮肤、肌层、腹膜,切口长约1.0cm,将胃翻起显露其背侧的脾脏,钝性牵拉固定,用4号半针头沿脾脏长轴方向穿刺,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0.3ml,实验组注射不同浓度盐酸利多卡因溶液0.3ml,边注射边匀速退针,稍加压迫针孔止血,分层缝合,继续饲养。术后第2、5、8、14d处理对照组的4只小鼠,实验组B、C、D中的各6只小鼠。麻醉后,按照原切口再次开腹,游离并切断结扎脾脏周围血管及系膜,取出脾脏,去除脾脏头尾,将脾脏中段分割后,分别投入10%中性福尔马林及2.5%的戊二醛溶液中。HE染色,观察不同浓度、不同时间标本变化;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每例标本制切片2张,用Image-Pro Plus6.0病理细胞图像分析系统,将各组TUNEL标记切片进行分析。在400×光镜下,每张切片随机选择6个高倍视野的图片,分别计数每张切片中TUNEL阳性细胞比率(=6个高倍视野的阳性细胞数/细胞总数×100%)并计算其平均值。电镜下观察血管内皮细胞变化。统计方法: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描述,时间与处理因素的效应分析采用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若交互作用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分析单独效应。满足正态且方差齐的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非正态和(或)方差不齐的数据,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若有统计学意义,用SNK法进一步做两两比较,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数据用SPSS16.0分析。结果大体观察,对照组2、5、8、14天外观未见明显改变,均表现为包膜光滑完整,边缘整齐,无肿胀。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显微镜下,生理盐水组,各时间点为正常脾脏表现:脾脏表面被覆薄层纤维组织,其外为单层间皮细胞;其下红、白髓结构清楚,血窦不扩张,脾窦内衬单层内皮细胞,内皮细胞完整,血窦内充以适量的红细胞,间质无炎细胞浸润,组织细胞不增生;脾小体结构清楚,生发中心不扩张。0.1%利多卡因组:各时间点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0.2%利多卡因组:2天组,为正常脾脏表现;5天组,偶见脾窦出血;8天组,间质偶见炎症细胞浸润,偶见局部单核或多核巨噬细胞;14天组,间质细胞浸润较8天组稍多,偶见纤维蛋白渗出,偶见吞噬了细胞碎片的多核巨噬细胞。0.4%利多卡因组:2天组,偶见脾窦扩张,充血,红白髓结构清楚,间质偶见炎症细胞浸润;5天组,脾窦扩张、充血较明显,间质炎症细胞浸润增多;8天组,可见间质细胞浸润,少量纤维蛋白渗出,部分脾索结构略模糊,可见到吞噬了细胞碎片的多核巨噬细胞;14天组,间质细胞浸润、纤维蛋白渗出增多,局部可见到多个吞噬了细胞碎片的多核巨噬细胞。部分红白髓结构模糊。透射电镜观察:生理盐水组、0.1%利多卡因组、0.2%利多卡因组各时间点脾脏可见大量红髓,血窦清晰,细胞连接完好,红细胞聚于脾窦内且数量较多,淋巴细胞分布均匀,结构完整,细胞器完好,整体无明显组织学改变。镜下未见凋亡小体。0.4%利多卡因组2天组、5天组脾脏结构未见明显改变,8天组、14天组可见脾窦筋膜破坏、可见凋亡小体形成。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率进行析因方差分析,不同组间细胞凋亡率比较差异显着(F组间=107.676,P组间=0.000),不同时间点细胞凋亡率比较差异显着(F时间=4.725,P时间=0.005),时间与组间交互效应有显着性意义(F组间×时间=13.682,P组间×时间=0.000)。单独效应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生理盐水组4个时间点凋亡率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F=0.296,P=0.828)。0.1%利多卡因组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4个时间点凋亡率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X2=3.687,P=0.297)。0.2%利多卡因组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4个时间点凋亡率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X2=4.167,P=0.244)。0.4%利多卡因组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4个时间点凋亡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19.747,P=0.000)。其中,14天组>8天组>5天组,14天组>2天组。单独效应方差分析结果表明,2天组:各组之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F=1.386,P=0.279)。5天组:0.4%利多卡因组凋亡率较其它组升高,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11.186,P=0.011)。其中,D组>A组,D组>B组,D组>C组。8天组:0.4%利多卡因组凋亡率较其它组升高,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13.717,P=0.003)。其中D组>A组,D组>B组,D组>C组。14天组:0.4%利多卡因组凋亡率较其它组升高,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2.753,P=0.005)。其中D组>A组,D组>B组,D组>C组。结论我们的研究表明,利多卡因在0.1%和0.2%的浓度时,小鼠脾脏血管内皮细胞未见组织学改变,未引起细胞凋亡。随着利多卡因干预浓度的增加、作用时间的延长,利多卡因具有细胞毒性作用,可诱发细胞的凋亡。利多卡因诱发小鼠脾脏内皮细胞凋亡具有明显的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实验2不同浓度平阳霉素对小鼠脾脏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目的探讨平阳霉素对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毒性方法将88只雌性昆明小鼠按随机区组设计原则随机分为4组,其中A组16只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实验组72只,分为B、C、D三组,每组24只,分别为0.5mg/ml平阳霉素组、1mg/ml平阳霉素组、2mg/ml平阳霉素组。每组又随机为4个日程组(2、5、8、14d组),对照组每日程4只,实验组每日程6只。按照实验1手术方法找到小鼠脾脏,用4号半针头沿脾脏长轴方向穿刺,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0.3ml,实验组注射不同浓度平阳霉素溶液0.3ml。术后处理同实验1。统计方法同实验1。结果大体观察,生理盐水组:各时间点外观未见明显改变。0.5mg/ml平阳霉素组:2天组,脾组织暗红光亮,未见明显变化;5天组,个别标本脾组织颜色稍暗,包膜略有紧张;8天组,部分标本脾组织边缘稍钝,轻度肿胀;14天组,大部分标本出现脾组织颜色变暗,略凹陷,包膜紧张度消失。1mg/ml平阳霉素组:2天组,部分脾组织包膜略紧张,有轻度肿胀;5天组,脾组织色泽变暗,边缘稍钝,有轻度肿胀;8天组,脾组织包膜紧张度消失,部分区域出现微凹;14天组,部分标本脾组织萎缩,边缘凹凸不平有切迹,表面白色条纹样瘢痕,与周围组织有粘连。2mg/ml平阳霉素:2天组,脾组织包膜紧张,边缘稍钝,有不同程度肿胀;5天组,脾组织包膜紧张度消失,颜色变暗,部分区域出现微凹;8天组,脾组织不同程度萎缩,部分标本出现边缘切迹,被膜凹凸表现,表面有白色条纹样瘢痕,与周围组织有粘连;14天组,大部分标本出现脾脏质硬暗红,包膜凹凸皱缩,表面有白色瘢痕,脾脏边缘锐利伴有不规则切迹,与周围组织严重粘连,呈现肉眼可见的明显萎缩。显微镜下,生理盐水组:各时间点为正常脾脏表现。0.5mg/ml平阳霉素:2天组,个别脾窦出现扩张,充血,少量炎细胞浸润;5天组,间质炎细胞浸润,窦内皮细胞肿胀,个别出现变性,少量纤维蛋白渗出。8天组,脾窦扩张、充血显着,窦内皮细胞肿胀、变性,部分脾索结构模糊,较多炎细胞浸润、纤维蛋白渗出及组织细胞增生;14天组:纤维蛋白渗出、变性,纤维组织增生,红细胞弥散,部分脾窦塌陷毁损,脾小体萎缩形态不均。1mg/ml平阳霉素:2天组,脾窦出血、扩张,少量炎细胞浸润,偶见局部多核巨噬细胞;5天组,脾组织充血显着,脾窦炎细胞浸润,纤维蛋白沉积,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多核巨噬细胞增多;8天组,脾索结构模糊,纤维蛋白沉积伴有纤维组织的增生,可见新鲜出血;14天组,脾窦塌陷毁损,部分脾小体萎缩、形态不均,纤维蛋白渗出、变性,纤维组织增生,较多单核或多核巨噬细胞云集。2mg/ml平阳霉素:2天组,脾窦扩张,充血,窦内皮细胞肿胀,个别窦内皮细胞及脾索纤维细胞变性,或细胞核浓缩、碎裂,脾索结构略模糊,炎细胞浸润、组织细胞增生;5天组,脾组织充血显着,较多窦内皮细胞及脾索纤维细胞变性,大量细胞核浓缩、碎裂、崩解,较多单核或多核巨噬细胞云集,脾索结构模糊,较多炎细胞浸润、组织细胞增生;8天组,脾窦塌陷毁损,内皮细胞胞核溶解、散碎,大量单核或多核巨噬细胞云集。纤维蛋白渗出、变性,纤维组织增生,红细胞弥散,部分脾小体萎缩形态不均,边缘充血、出血;14天组,脾窦内皮细胞凋亡成片,脾小体塌陷萎缩,纤维组织增生,被膜增厚。电镜下,对照组各时间表现同实验1。各实验组各时间均可见不同程度的血窦壁破坏,线粒体空泡样变、内质网扩张,凋亡小体形成。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率进行析因方差分析,不同组间细胞凋亡率比较差异显着(F组间=9549.392,P组间=0.000),不同时间点细胞凋亡率比较差异显着(F时间=2499.782,P时间=0.000),时间与组间交互效应有显着性意义(F组间×时间=279.087,P组间×时间=0.000)。单独效应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对照组:4个时间点凋亡率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F=0.296, P=0.828).0.5mg/ml平阳霉素组:4个时间点凋亡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差异(F=1144.825,P=0.000)。14天组>8天组>5天组>2天组。1mg/ml平阳霉素组:4个时间点凋亡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1494.281,P=0.000),14天组>8天组>5天组>2天组。2mg/ml平阳霉素组:4个时间点凋亡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963.028,P=0.000),14天组>8天组>5天组>2天组。单独效应方差分析结果表明,2天组:各组之间凋亡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1232.831,P=0.000)。D组>C组>B组>A组。5天组:各组之间凋亡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1201.614,P=0.000)。D组>C组>B组>A组。8天组:各组之间凋亡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2134.600,P=0.000)。D组>C组>B组>A组。14天组:各组之间凋亡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14886.604,P=0.000)。D组>C组>B组>A组。结论平阳霉素在0.5mg/ml浓度下可引起细胞明显凋亡,随药物浓度增加,作用时间的延长,凋亡细胞增多,染色加深。PYM引起细胞凋亡的程度,具有明显的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实验3平阳霉素与不同浓度利多卡因对小鼠脾脏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目的探讨利多卡因是否对平阳霉素治疗海绵状静脉畸形有协同作用方法将88只雌性昆明小鼠按随机区组设计原则随机分为4组,其中A组16只,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实验组72只,分为B、C、D三组,每组24只,分别为0.5mg/ml平阳霉素组、0.5mg/ml平阳霉素+0.1%利多卡因组和0.5mg/ml平阳霉素+0.2%利多卡因组。每组又随机为4个日程组(2、5、8、14d组),对照组每日程4只,实验组每日程6只。按照实验1手术方法找到小鼠脾脏,用4号半针头沿脾脏长轴方向穿刺,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0.3ml,实验组注射0.5mg/ml平阳霉素溶液或平阳霉素利多卡因混合液0.3ml。按照实验1方法在各个时间点取出小鼠脾脏。去除脾脏头尾,将对照组脾脏中断分割后,分别投入10%中性福尔马林及2.5%的戊二醛溶液中;将实验组脾脏中断分为三份,一份迅速置入冻存管,放入液氮中冻存;另两份分别投入10%中性福尔马林及2.5%的戊二醛溶液中。液氮中冻存组织用于凋亡蛋白Caspase-3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统计方法同实验1。结果大体观察,对照组:2、5、8、14天外观未见明显改变。0.5mg/ml平阳霉素组:各时间点外观同实验2同等浓度平阳霉素组表现。0.5mg/ml平阳霉素+0.1%利多卡因组:各时间点与0.5mg/ml平阳霉素组相比外观无明显变化。0.5mg/ml平阳霉素+0.2%利多卡因组:2天组,脾组织暗红光亮色,部分标本包膜略紧张,略有轻度肿胀;5天组,脾组织色泽变暗,边缘稍钝;8天组,脾组织包膜紧张度消失,颜色变暗,部分区域出现微凹;14天组,部分标本脾组织萎缩,边缘凹凸不平有切迹。显微镜下,对照组,各时间点为正常脾脏表现。0.5mg/ml平阳霉素组,各时间点同实验2同浓度平阳霉素组表现。0.5mg/ml平阳霉素+0.1%利多卡因组,各时间点与0.5mg/ml平阳霉素组相比无明显变化。0.5mg/ml平阳霉素+0.2%利多卡因组:2天组,部分脾窦出血、扩张,少量炎细胞浸润,偶见局部多核巨噬细胞;5天组,脾组织充血显着,脾窦炎细胞浸润,少量纤维蛋白沉积,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多核巨噬细胞增多;8天组,脾索结构模糊,纤维蛋白沉积伴有纤维组织的增生,可见新鲜出血;14天组:部分脾窦塌陷毁损,部分脾小体萎缩、形态不均,纤维蛋白渗出、变性、增生,较多单核或多核巨噬细胞云集。电镜观察,对照组各时间表现同实验1,各实验组各时间均可见不同程度的血窦壁破坏,线粒体空泡样变、内质网扩张,凋亡小体形成。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率进行析因方差分析,不同组间细胞凋亡率比较差异显着(F组间=1510.583,P组间=0.000),不同时间点细胞凋亡率比较差异显着(F时间=917.257,P时间=0.000),时间与组间交互效应有显着性意义(F组间×时间=88.540,P组间×时间=0.000)。单独效应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生理盐水组4个时间点凋亡率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F=0.296,P=0.828)。0.5mg/ml平阳霉素组:采用秩和检验,4个时间点凋亡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21.600,P=0.000)。14天组>8天组>5天组>2天组。0.5mg/ml平阳霉素+0.1%利多卡因组:采用方差分析,4个时间点凋亡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差异(F=876.169,P=0.000)。14天组>8天组>5天组>2天组。0.5mg/ml平阳霉素+0.2%利多卡因组:采用方差分析,4个时间点凋亡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差异(F=21.600,P=0.000)。14天组>8天组>5天组>2天组。单独效应方差分析结果表明,2天组:采用秩和检验,各组之间凋亡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17.360,P=0.001)。其中,D组>C组>A组;D组>B组>A组。5天组:采用秩和检验,各组之间凋亡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17.202,P=0.001)。其中,D组>C组>A组;D组>B组>A组。8天组:采用秩和检验,各组之间凋亡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17.715,P=0.001)。其中,D组>C组>A组;D组>B组>A组。14天组:采用秩和检验,各组之间凋亡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17.146,P=0.001)。其中,D组>C组>A组;D组>B组>A组。各实验组Caspase-3拷贝数进行析因方差分析,不同组间Caspase-3拷贝数比较差异显着(F组间=9549.392,P组间=0.000),不同时间点Caspase-3拷贝数比较差异显着(F时间=2499.782,P时间=0.000),时间与组间交互效应有显着性意义(F组间×时间=279.087,P组间×时间=0.000)。单独效应方差分析结果表明,0.5mg/ml平阳霉素组:采用秩和检验,4个时间点比较caspase-3拷贝数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21.600,P=0.000)。14天组>8天组>5天组>2天组。0.5mg/ml平阳霉素+0.1%利多卡因组:采用秩和检验,4个时间点比较caspase-3拷贝数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21.600,P=0.000)。14天组>8天组>5天组>2天组。0.5mg/ml平阳霉素+0.2%利多卡因组:采用秩和检验,4个时间点比较caspase-3拷贝数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21.600,P=0.000)。14天组>8天组>5天组>2天组。单独效应方差分析结果表明,2天组:采用秩和检验,各组之间比较caspase-3拷贝数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15.158,P=0.001)。D组>C组>B组。5天组:采用秩和检验,各组之间比较caspase-3拷贝数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11.415,P=0.003)。其中,D组>C组;D组>B组。8天组:采用秩和检验,各组之间比较caspase-3拷贝数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11.474,P=0.003)。其中D组>C组;D组>B组。14天组:采用方差分析,各组之间比较caspase-3拷贝数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127.582,P=0.000)。其中,D组>C组;D组>B组。结论0.2%的利多卡因在平阳霉素导致的细胞凋亡中起到协同作用,并且随时间延长作用增加。提示利多卡因在配合平阳霉素治疗海绵状静脉畸形的过程中,不仅是起到封闭和止痛作用,而且对平阳霉素细胞毒性具有协同作用,且具有浓度及时间依赖性。本实验数据可以假定利多卡因在人体内会起到类似的作用。然而,由于动物模型实验的有限性,尽管观察了利多卡因对平阳霉素细胞毒性作用的协同作用,对于临床的真正影响及指导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第二部分平阳霉素硬化治疗海绵状静脉畸形的临床研究第一节平阳霉素联合不同浓度利多卡因治疗海绵状静脉畸形的对照研究目的比较平阳霉素联合不同浓度利多卡因治疗海绵状静脉畸形的临床疗效,探讨利多卡因浓度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自2008年6月-2010年6月,我们采用2mg/ml平阳霉素、2mg/ml平阳霉素联合0.5%利多卡因及2mg/ml平阳霉素联合1%利多卡因,分别治疗海绵状静脉畸形各40例。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建立患者标准化数据收集表格,包括患者年龄、性别、病变部位、大小、病史专科检查、注射药量,治疗次数、临床反应、副作用以及随访。患者治疗前后拍摄数码照片。注射方法:严格消毒后,用5号针头从距病变边缘0.5cm处正常皮肤处进针,针尖水平穿刺到静脉畸形处,回抽出血确定注射器刺入的静脉区域,缓慢注射至局部肿胀,稍显苍白,注意勿使局部注药后张力过大。对面积稍大的静脉畸形,一处进针药液不能浸润到的部位,可采用多点注射。每次注射的药液体积是1.5-6.0ml。治疗后局部压迫穿刺点3min以防药液外溢。根据病变情况决定治疗的次数,2次治疗间隔15d。每次治疗后留观0.5h。三组治疗操作均为一人独立完成。统计学方法三组性别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年龄、病变面积和治疗次数比较采用完全随机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三组间的疗效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三组间的不良反应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数据用SPSS16.0分析。结果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变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mg/ml平阳霉素联合1%利多卡因治疗组的平均治疗次数有降低趋势,但三组治疗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6)。经过注射治疗后,随访12-16个月,均未见有肺纤维化及肝肾功能损害现象,三组间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4)。三组患者治疗后病变部位均有不同程度的肿涨和疼痛,在临床观察中2mg/ml平阳霉素组疼痛表现程度远大于另外两组。各组中均有发热、胃肠道反应及局部水疱或皮肤溃疡、坏死发生。三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5)。结论利多卡因对平阳霉素治疗海绵状静脉畸形未表现出协同作用。第二节不同浓度平阳霉素治疗海绵状浅表静脉畸形的对照研究目的比较不同浓度平阳霉素治疗海绵状浅表静脉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2月-2010年2月,我们采用低浓度平阳霉素(0.5mg/ml)及常规浓度平阳霉素(2mg/ml)分别治疗体表单发、局限性海绵状静脉畸形各32例。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建立患者标准化数据收集表格,包括患者年龄、性别、病变部位、大小、病史专科检查、注射药量,治疗次数、临床反应、副作用以及随访。常规消毒后,4号半针头从距病变边缘0.5cm处正常皮肤粘膜处进针,回抽出血确定注射器刺入的静脉区域,缓慢注射至局部肿胀,稍显苍白。对面积稍大的静脉畸形,一处进针药液不能浸润到的部位,可采用多点注射。每次注射的药液体积是0.7-6.0ml。治疗后局部压迫穿刺点3min以防药液外溢。根据病变情况决定治疗的次数,2次治疗间隔15d。每次治疗后留观0.5h。两组治疗操作均为一人独立完成。统计学方法两组性别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年龄和病变面积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间的疗效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两组间的不良发应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数据用SPSS16.0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变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1-6次注射治疗后,随访12-16个月,均未见有肺纤维化及肝肾功能损害现象,两组间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6)。两组患者治疗后病变部位均有不同程度的肿胀和疼痛,在临床观察中低浓度组表现程度远小于正常浓度组。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8)。结论低浓度平阳霉素硬化治疗重要功能器官的单发、局限性浅表静脉畸形,局部肿胀轻、并发症少,安全有效,患者耐受性好,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式。第三节低浓度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硬化治疗唇部浅表静脉畸形目的观察低浓度平阳霉素加地塞米松硬化治疗唇部浅表静脉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月-2011年1月,应用低浓度平阳霉素(0.5mg/ml)联合地塞米松(1mg/ml)硬化治疗唇部浅表静脉畸形患者68例,其中男29例,女39例,年龄13~69岁;病变范围最小0.5×0.8cm,最大3×2.4cm。根据病变情况决定治疗的次数,2次治疗间隔15d。结果68例患者最少注射2次,最多注射8次,治疗后随访12~32个月,平均随访21个月。患者外观满意,没有复发倾向。根据疗效评价标准,66例患者治愈,2例患者有效。结论低浓度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硬化治疗唇部浅表静脉畸形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第四节低浓度平阳霉素注射治疗龟头部静脉畸形目的探讨龟头部静脉畸形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002年1月~2010年10月收治29例龟头部静脉畸形患者,采用低浓度平阳霉素(0.5mg/ml)经皮穿刺注射治疗病变区域。年龄16~33岁,龟头部病变为蓝色、突起的、不规则肿物,指压后可缩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为血管样病变,与尿道海绵体或阴茎海绵体之间有清楚的界限。每次治疗注射的药液体积是1~3ml,并在阴茎体部病变区近心端置于止血带,自注射时到注射后5分钟阻断龟头部的血液回流,以保持静脉畸形体内的药物浓度及含量。治疗后外用抗生素软膏,纱布适度加压包扎。根据病变情况决定重复治疗的次数,2次治疗间隔15天。结果16例患者治疗3次,8例4次,5例6次。治疗后随访12~3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8个月。26名患者治愈,3名患者有效,均没有复发倾向。患者均具有正常的阴茎感觉、勃起和排尿功能,外观满意。结论低浓度平阳霉素注射治疗是龟头部静脉畸形安全有效的首选的治疗方法。

刘伟栋[9](2012)在《PYM与DXM联合90Sr治疗小儿颌面部混合性血管瘤的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血管瘤(Hemangioma)是一种小儿最常见的软组织良性肿瘤,大多数为出生后几周内出现,多发生于皮肤、黏膜。其中混合性血管瘤主要生长在颌面部,具有很大的侵犯性,严重影响面部功能和美观。目前临床上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切除、硬化剂注射、激素注射治疗、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同位素敷贴治疗以及激光治疗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美观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的治疗手段已经难以满足患者的需求。本研究把PYM(平阳霉素)与DXM(地塞米松)瘤内注射治疗和同位素90Sr敷贴治疗联合起来对颌面部混合性血管瘤进行治疗,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以寻求一种切实有效的治疗小儿颌面部混合性血管瘤的方法。方法:选择2009年12月到2011年12月间到我院儿科就诊的颌面部混合性血管瘤患儿18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10,男女比例为1:1.25。就诊年龄:1岁以下15例,1-3岁2例,3-6岁1例。表面毛细血管瘤部分为红斑痣的11例,为草莓状血管瘤的7例。采用瘤内注射平阳霉素和90Sr敷贴联合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并通过随访评估疗效。结果: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瘤内注射治疗后,注射局部都会出现程度不等的肿胀、疼痛。一般注射10-15天后柔软的瘤体变韧,血管瘤体积缩小。经同位素90Sr敷贴治疗一周左右之后皮层毛细血管瘤瘤体表面出现脱屑。脱屑完成后瘤体颜色变浅。临床疗效:18例患儿治愈12例(66.7%),基本治愈5例(27.8%),有效1例(5.5%),无效0例(0%),总有效率为100%。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发热,有4例患儿在瘤内注射平阳霉素加地塞米松治疗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为37.8℃,48小时内症状消失。其他不良反应包括1例瘤体表面水泡破溃,2例出现色素沉着,1例瘤内注射后出现皮疹。结论:平阳霉素与地塞米松瘤内注射与同位素90Sr敷贴联合治疗小儿颌面部混合性血管瘤是简单易行,安全有效的,它不会改变颌面部正常的解剖结构和功能。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了深部的海绵状血管瘤,同位素敷贴治疗解决了表层毛细血管瘤的问题。地塞米松除了对血管瘤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外,还减少了平阳霉素注射所导致的不良反应。平阳霉素与地塞米松瘤内注射与同位素90Sr敷贴联合治疗小儿颌面部混合性血管瘤疗效确切。

孙强[10](2011)在《平阳霉素治疗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总结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的效果,探讨平阳霉素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09年12月用平阳霉素注射治疗颌面部海绵状血瘤120例,7~14d注射1次。结果:治愈118例,治愈率为98.33%。无效2例。结论:平阳霉素治疗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疗效高,疗程短,可作为治疗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方法。

二、平阳霉素治疗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附18例疗效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平阳霉素治疗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附18例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平阳霉素注射联合手术切除治疗口腔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2)口腔颌面部血管瘤药物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抗癌药物
    1.1 平阳霉素
    1.2 丝裂霉素C
2 硬化剂
    2.1 聚桂醇
    2.2 消痔灵
    2.3 明矾
3 肾上腺素β受体阻滞剂
4 干扰素
5 联合用药
    5.1 平阳霉素联合聚桂醇
    5.2 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
    5.3 普萘洛尔联合泼尼松
6 结论

(3)90Sr敷贴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不同方案疗效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主要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类型与设计
    2.3 研究方法
    2.4 疗效评价标准
    2.5 副作用评价
    2.6 随访
    2.7 统计学处理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本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缝扎注射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治疗颌面部静脉畸形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和方法
    一、实验材料
    二、研究方法
        1. 实验研究
        2. 临床研究
        3. 疗效评价标准:
结果
    1.实验研究
    2.临床研究
讨论

(5)平阳霉素注射及手术切除综合治疗口腔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论文提纲范文)

1 资 料 与 方 法
    1.1一般资料
    1.2 方 法
    1.3 观察指标
2 结 果
3 讨 论

(6)基于中国知网文献的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治疗手段和方法
    1.1 手术治疗
    1.2 非手术治疗
        1.2.1 药物治疗
        1.2.2 物理治疗
    1.3 联合治疗
2 口腔颌面部血管瘤跟踪治疗观察
    2.1 护理
    2.2 美容
    2.3 其他
3 总结

(7)体表海绵状血管瘤的注射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平阳霉素注射治疗:
    1.1 治疗方法:
    1.2 做药敏试验, 采用PYM1mg+生理盐水1ml_2%利多卡因皮下注射, 观察1小时后, 无过敏反应, 再足量体内注射。
    1.3 主要常见不良反应[5-6]为局部肿胀、发热、恶心、呕吐, 对症处理即可。
    1.4 治愈率:
2 放射性32-磷注射治疗:
    2.1 治疗方法为:
3 其它治疗方法:除上述2种常用治疗方法外, 尚有激光、冷冻、外科手术、介入栓塞, 皮质类固醇类药物注射等治疗方法。
    3.1 激光、冷冻治疗常常不彻底, 复发率高, 且年龄过小的新生儿不适宜。
    3.2 介入栓塞, 注射皮质类固醇, 疗效尚可, 但对毛细血管瘤的疗效高于海绵状血管瘤。

(8)海绵状静脉畸形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利多卡因影响平阳霉素治疗海绵状静脉畸形的实验研究
    实验1 不同浓度利多卡因对小鼠脾脏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2 不同浓度平阳霉素对小鼠脾脏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3 平阳霉素与不同浓度利多卡因对小鼠脾脏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一章 附图
第二部分 平阳霉素硬化治疗海绵状静脉畸形的临床研究
    第一节 平阳霉素联合不同浓度利多卡因治疗海绵状静脉畸形的对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不同浓度平阳霉素治疗海绵状浅表静脉畸形的对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节 低浓度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硬化治疗唇部浅表静脉畸形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节 低浓度平阳霉素注射治疗龟头部静脉畸形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附图
全文总结
本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博士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
统计学审稿证明

(9)PYM与DXM联合90Sr治疗小儿颌面部混合性血管瘤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简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10)平阳霉素治疗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疗效标准
2 结果
3 讨论
    3.1 血管瘤的分类及特点
    3.2 血管瘤的治疗
    3.3 平阳霉素治疗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的机制
    3.4 平阳霉素治疗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的优点

四、平阳霉素治疗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附18例疗效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平阳霉素注射联合手术切除治疗口腔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分析[J]. 李正红. 海峡药学, 2020(04)
  • [2]口腔颌面部血管瘤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 咸钧.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19(09)
  • [3]90Sr敷贴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不同方案疗效的对比研究[D]. 申沛于.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4]缝扎注射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治疗颌面部静脉畸形的研究[J]. 刘宇飞,王晓玲,刘运领,于淼,邵元霞,齐鹏飞,白军令.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2017(04)
  • [5]平阳霉素注射及手术切除综合治疗口腔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J]. 王蓉. 中国医疗美容, 2015(04)
  • [6]基于中国知网文献的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治疗进展[J]. 凌永昌,刘瑞珍.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4(11)
  • [7]体表海绵状血管瘤的注射治疗[J]. 邵艳,梁九根. 中国伤残医学, 2012(06)
  • [8]海绵状静脉畸形的实验与临床研究[D]. 白南. 南方医科大学, 2012(04)
  • [9]PYM与DXM联合90Sr治疗小儿颌面部混合性血管瘤的分析[D]. 刘伟栋. 山西医科大学, 2012(09)
  • [10]平阳霉素治疗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应用[J]. 孙强. 中国当代医药, 2011(33)

标签:;  ;  ;  ;  ;  

平阳霉素治疗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附18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