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推荐花草:牡丹

一月推荐花草:牡丹

一、1月名花名草推荐:牡丹(论文文献综述)

吴玉琴[1](2018)在《朱松《韦斋集》注》文中认为朱松,字乔年,号韦斋,歙州婺源(今属江西)人,朱熹父。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同上舍出身,授迪功郎,任建州政和尉,调南剑州尤溪尉,监泉州石井镇。高宗绍兴四年(1134年)除秘书省正字,累迁承议郎。绍兴十年,因反对宋金和议,忤秦桧,出知饶州,未就,主管台州崇道观,十三年卒。有《韦斋集》十二卷,外集十卷,外集已佚。一、《韦斋集》十二卷,宋、元、明皆有刊本,现存最早而刊刻较精者为明弘治刻本,其后刊本、钞本众多,而未有精校本。《韦斋集》诗以《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明弘治邝璠刊《韦斋集》为底本,清康熙程嵦刊本(简称程本)、雍正朱玉刊本(简称玉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郑镳抄本(简称郑本,藏南京图书馆)为参校本,并参校《石仓历代诗选》(简称诗选)、《宋诗钞》及补(简称诗钞、钞补)、《新安文献志》。文章以《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明刻本》为底本,清康熙四十九年朱昌辰刻本(简称康熙本)、雍正六年朱玉刻本(简称雍正本)为参校本。另辑得佚文两篇,附于卷末。虽学界已对《韦斋集》进行了点校和整理,但迄今为止,并未出现注本,笔者不揣谫陋,将从以下几方面对《韦斋集》进行研究和论述。第一,前言部分。主要论述朱松的家世、行年、《韦斋集》版本源流、《韦斋集》诗歌内容与艺术特色、《韦斋集》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及其对子朱熹的教育影响。第二,注释部分。对《韦斋集》进行更细致、更全面的校勘和整理,对集中的典故、史实、官职、名物、地理以及疑难字词等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韦斋集》经历了朝代更替带来的散佚和遗失,消失在世人眼中,对朱松《韦斋集》研究和注释,将有助于填补其一直缺席于历史文化正流的遗憾。同时对朱松做一个深入、全面的个案研究,有助于分析其创作特色与思想理念,揭示其作品的独有价值,亦有助于朱熹研究的深入。

张依盟[2](2016)在《近代上海的图文写真:《上海画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代中国画报发轫于上海,上海一直是画报业发展最兴盛的地区。《上海画报》的创办,图文并重,内容详实,印刷精美,集新闻、文学、艺术、娱乐、商业和电影于一体,它上承石印时期的《点石斋画报》,下启影写版“民国第一画报”《良友》,成为照相铜锌版时代画报热潮的引领者,拉开了中国近代画报繁荣时期的序幕。作为近代上海的图文写真,《上海画报》的图文资料已成为珍贵的历史记录文献,对于《上海画报》的研究对新闻传播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从新闻传播学和视觉现代性角度进行研究,全面分析《上海画报》,阐述其编辑思想、内容特色、传播效果及社会价值,以供现代媒介建设参考和借鉴。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虽然《上海画报》生存的时代距离我们久远,但同样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读图时代”概念常提常新;同时,本文对《上海画报》研究选题进行了文献综述,并介绍了文献研究法,量化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第二章是《上海画报》的历史梳理。《上海画报》之所以一创刊就能取得“每期逾三万”的成绩,与其为读者提供“有兴趣有价值之照片”的画报性质和办报理念是分不开的,而这种办报理念的产生,与20世纪初期的历史环境密切相关。论文阐述了铜锌版印刷术的革新、报纸摄影附刊与摄影画报的兴起,明确划分了毕倚虹、周瘦鹃和钱芥尘主持的三个发展阶段。第三章是《上海画报》的内容及特色分析。画报的编辑思想直接影响着《上海画报》的创办和发展,进而决定着“重视有兴趣又有价值之照片、消息和文艺”的选材特点,以及服务读者的办报理念。《上海画报》不仅秉承其一贯的编辑方针,同时也坚持改版革新,举行纪念活动。本文以《上海画报》编务黄梅生的叙述为依据,详细地分析了“优美而名贵”的照片、“新奇有兴趣”的文字和“楚楚而可观”的文艺。第四章是《上海画报》的传播效果及意义。本文从新旧文化的融合角度论述了《上海画报》以旧式文人为主体,以市民阶层为定位的海派画报风格,以大量的报刊史料论证了它对历史文献的记录,最后从视觉现代性的层面解读了画报创作者、报道对象及读者之间的“看与被看”的关系,进一步说明《上海画报》的传播效果及社会意义。

曾喜喜[3](2015)在《游客对湖南省森林植物园植物景观满意度的测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植物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植物景观有改善自然环境,创造良好的视觉感知,增加环境的观赏性,形成丰富的造景效果,为人们提供遮阴、活动场所和服务空间等作用。且现在进入新世纪,“人”的权益和需求曰益凸显,人们各种体验的满意度理应受到更多关注。本研究采用美国顾客满意度(ACSI)理论及模型,结合植物园的属性及植物园植物景观特点和游客的属性,对湖南省森林植物园游客植物景观满意度进行研究分析。构建了湖南省森林植物园游客植物景观满意度测评模型,把游客对植物园植物景观满意度昀各种感知影响因素分为出游收益、生态感知、美学感知、社会感知4大部分,同时加入游客满意度、积极效应作为结果变量。其次,基于植物园植物景观特性和植物园游客植物景观满意度模型,建立了植物园游客植物景观满意度3级测评体系,并运用模糊综合评判对体系进行评估;最后,以湖南省森林植物园为例对测评体系进行验证。数据通过SPSS19.0软件分析,表明游客来源在地区、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等方面呈现多样性。游客对植物景观的满意度与游客的性别、来源省份、受教育程度及月收入水平相关。女性游客、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收入比较高的以及外省的对植物景观的要求比较高,对植物景观的满意度偏低。对指标的测量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法处理,得到项目层因子积极效应、游客满意度、社会感知、出游收益、美学感知、生态感知的因子权重值分别为0.22、0.18、0.17、0.15、0.15、0.13。对问卷数据模糊综合评判得出游客出游收益、生态感知、美学感知、社会感知、总体满意度、积极效应的模糊数分别为3.73、3.24、3.36、3.72、3.5、3.52。植物园游客植物景观满意度的模糊数P为,3.45。游客对湖南省森植物园植物景观满意度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为满意。

岳永[4](2014)在《清代笔记观初探》文中指出笔记源远流长,从先秦萌芽产生到清代波澜壮阔,其一直处于既稳定又变化的状态。稳定指其“执笔记录”的着述方式几千年一成不变,变化指作为一种文体其自身在演进的过程中和其它文体的交互影响,以及受时代发展、学术变迁等因素的影响产生的内容上的不断变化。清代是中国传统学术的大总结时期,笔记观在这一时期也走向繁荣和成熟。清代笔记观的呈现方式多样,除了作品、目录着述、丛书选本和序跋外,围绕笔记所展开的一系列“有意味的”行为方式也能体现清人对笔记的认知。这些静态的呈现方式和动态的行为方式综合起来共同形成了清人的笔记观。清人通过考辨源流发现,笔记“执笔记录”的着书方式源于史官的记问传统,内容庞杂之特色源于子部“杂说”之风格,汉儒考证之学不仅丰富了笔记的内容也为笔记提供了严谨的学术精神的引导,怪诞诙谐的“小说”则开拓了笔记的表现范围。笔记大体分为考古、记事、稗官三类,这种分类法对今天笔记的分类研究有深远影响。清人认为,笔记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与其它文体交互影响,形成了“兼备众体”的体性特征;是最具文人性的一种文体,在创作过程中自觉追求“雅”和“真”;书面传播方式发生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传播的方式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至于笔记接受,这是一个复杂的、多向度的、多层次的相互联系的综合性文化活动,从清代目录着录、整理校注、刊刻出版、书籍禁毁等举措中,均能窥得清代笔记接受的具体情形以及对笔记创作所产生的指导意义。清人关于笔记渊源流变、内容分类、体制风貌、审美特征、发生创作、功能价值、传播接受等理论问题的认识是丰富而深刻的,但历来研究界对这些问题缺乏通盘的考察,以致不能对清代笔记观形成全面而系统的认识,系统宏观的研究清代笔记观,必将对当前笔记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赵征军[5](2013)在《中国戏剧典籍译介研究 ——以《牡丹亭》的英译与传播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戏剧典籍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学、文化价值的重要承载者,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牡丹亭》因其浓艳华丽的语言、恍惚迷离的情节、宏大辉煌的结构、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以及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和要求个性解放的主题,感染了千千万万个读者,成为英美文化系统译介中国戏剧典籍的代表。在近280多年的中国戏剧典籍“西渐”过程中,诸多汉学家和华裔学者如艾克顿、张心沧、翟楚/翟文伯、白之、宇文所安等人为中国戏剧典籍及《牡丹亭》的英译和对外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在诸多国家翻译文化工程推动之下,中国戏剧典籍迎来了对外译介的黄金时节,《牡丹亭》的对外译介呈现加速度的发展趋势,张光前、汪榕培、许渊冲/许明等国内译者的新译本竞相涌现。到目前为止,国内外不同版本、类别的英译本已逾二十余种。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包括《牡丹亭》在内的中国戏剧典籍译介研究一直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具有“单一性”、“规定性”、“分散性”的显着特征。研究者多从语文学模式出发,提出中国戏剧典籍“应该”如何翻译,而对作为跨文化交际意义而存在的戏剧典籍英译过程中涉及到的机构、市场、形式库、消费者等各种制约因素、尤其是译本在目地语系统的传播与接受情况多有忽略。这与中国戏剧典籍英译的跨文化特性大相抵牾,也与当前《牡丹亭》的英译盛况及中国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意图的实现格格不入。因此,本文拟以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理论、译介学、佐哈尔文化构建论为基础,以翻译规范、创造性叛逆、赞助者、诗学、意识形态等概念为切入点,在中英文学、文化系统之下客观考察、描述《牡丹亭》英译过程中的翻译、传播、影响等问题,总结其经验教训,以期对当下的戏剧典籍英译和其他翻译文化工程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意见。研究表明,在中国戏剧典籍《牡丹亭》“西渐”过程中,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汉学家、华裔学者“译入”模式和国内学者“译出”模式,而且两种模式产出文本的最终结果也截然不同。前者是英美文化系统在发展过程中,根据自身文化构建需求而对中国戏剧典籍进行的主动式译介。后者是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出于复兴中华文化、改变中国国家形象为目的,译者主体与国家意志相结合之后,面向英美文化系统的一种推介方式。在第一种模式之下,身处英美文化系统之下的译者能够协调自身翻译活动与目标语机构、读者、市场等因素之间的关系,采用灵活多变的翻译策略,以适应本土意识形态、诗学及文化形式库调整的需求。其翻译规范由面向译语系统的可接受性原则转向面向原语系统的充分性原则,最后定格在以译者为中心、充分性与可接受性有机结合的规范之下。尽管汉学家和华裔学者的翻译风格不尽相同,但在唱词/诗文、双关/暗讽等文字游戏、个性化语言、文化意象这些关键要素的处理上,他们基本上形成了一定的默契:尊重原文唱腔和诗词的格律和形式,但绝不因韵损义,而是以英语自由诗灵活多变的诗行、大致相仿的节律来翻译原文的内容和神采,必要时,辅之以扼要的注释来解释文中带有强烈中国文化特色的语言和文化现象;在处理双关/暗讽等文字游戏和个性化的语言时,译者首选的策略是在原文语义框架内创造性的再现原文的表达效果,并以地道的语言将不同人物的语域特征加以区分;在对待中国文化的立场上,他们采取的是尊重而非清洗的态度。其文本接受对象,也由普通的英语大众读者转向具有汉语语言和文学教育背景的专业读者。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由于翻译策略、外部影响因素等差异的存在,不同的文本在流通渠道和象征性资本再生产领域的表现各不相同。艾克顿、翟氏父子译本逐渐被边缘化,而白之、宇文所安、张心沧的译本则得到了英美文化系统读者的青睐。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白之译本在目的语市场、机构、读者等因素的推动之下,逐渐融入英美文化汉语文学教育体系,最终改变了目的语汉语戏剧文学形式库的构成。此外,白之所译《牡丹亭》还不断被收入专业人士所编各类中国文学选集、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研究工具书之中,实现了“经典化”,成为英美文化系统大中院校学生反复阅读的对象。就效果而论,白之《牡丹亭》译本的经典化不仅推动了《牡丹亭》在英美文化系统内的进一步传播和美国本土的文学创作,还对后续的文本生产、流通方式产生了持续的影响。第二种模式生产的译本实际上出于原语文化建构的需求,对目的语文化形式库的一种的“规划”或“干涉”。在经历个人与国家意志结合的两种方式变革之后,在国家政治和文化需求或明或暗的影响之下,国内译者采用或选译、或编译或全译的方式,实现了《牡丹亭》的对外译介。其翻译规范由面向译语系统的可接受性原则转向面向原语系统的充分性原则,最终定格在面向原语系统为主、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规范之下。在杨氏夫妇早期的《牡丹亭》对外译介过程中,为英语读者计,译者对原文的戏剧形式、内容、文学意象、典故等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语言现象都被进行了简化处理,且少有注释。在唱词诗文的翻译上,译者不拘于原文的韵律和形式,采用自由诗的形式进行了对译。当20世纪90年代张光前英译《牡丹亭》时,译者对原文的文化内涵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在唱词和诗文的翻译上,译者采用素体诗英译的策略,并试图保留原文的节奏、韵律甚至是原文的分行方式。而2000之后出现的汪榕培、许渊冲/许明译本则从自身的翻译理念出发,对原文的戏剧诗学形式给予了较多关注。其翻译规范基本上服务于译者“传神达意”“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的翻译理念。在唱词、诗文等关键点的翻译上,为了实现各自的翻译目标,三位译者都采取了多种方法来重塑原文的音韵和形式之美。但对原文韵律、形式的追求迫使译者不得不对原文诸多的语义信息、文学文化意象进行了抽象化、泛化、甚至是删节的处理。而且全剧55出,两类译文竟无一处英文注释对原文涉及到的历史文化现象进行解释。这实际上是对中国文化信息的一种过滤,与英美文化系《牡丹亭》英译的主流翻译规范存在较大反差。当上述译文借国家之力进入英美文化体系之后,无论是在流通领域,还是在象征性资本的再生产渠道,它们都未得到目标语读者的充分肯定。以白之为代表的英美文化系统生产的《牡丹亭》译本仍处于绝对的主宰地位,国内各译本目前仍然无奈的处于“边缘化”状态。“经典化”与“边缘化”的强烈对比实际上言说了《牡丹亭》国家译介形式的失利。追根溯源,其原因主要在于《牡丹亭》对外推介行为发起者和组织者对文学译介活动和英美文化系统《牡丹亭》译介现状认识的不足。从操作层面来看,国内译者不太合理的翻译策略和意向读者的错位也是其失利的重要根源。它对当下的中国戏剧典籍对外译介及中国文学“走出去”诸多翻译文化工程的启示在于:在启动某些翻译出版工程之前,必须树立正确的文学译介理念;在制定计划时,要广泛征求英语读者,尤其是以汉学家为代表的专业人士的意见,进而理清“译什么”和“为谁译”的问题。在“谁来译”这一问题上,《牡丹亭》英译这一个案再次清楚表明单纯依赖国内译者的努力实在是不明智之举,充分发挥西方汉学家和华裔学者的优势,中外合作才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有效途径。在“如何译”这一问题上,则要求译者在进行翻译操作之前,客观细致分析具体文本的译介现状,从目的语市场和读者需求出发,超越归化和异化的藩篱,或编译、或选译、或全译,以灵活务实的方式将中国文学作品译入英美文化系统。当然,延伸、拓宽中国文学对外传播途径,开拓新的传播渠道,切实施行图书制作、出版、发行的“本土化”计划也是推进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重要举措。

贾慧民[6](2011)在《《游戏报》中的花榜活动探析》文中指出花榜活动由来已久,关于其起源,有人认为是晚明,有人认为宋代就已经出现了类似的活动。但是直到1897年,李伯元运用近代新的传播媒介报纸,利用《游戏报》这个平台,采用以“投函多寡”来确定登榜妓女,这样花榜才成为了广大市民关注且参与的选美活动。而李伯元举办花榜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也可以说是现代美女经济的发源。笔者通过翻阅《游戏报》,再结合陈无我的《老上海三十年见闻录》,对晚清《游戏报》中的花榜活动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展示,同时也从“新式文人阶层”、现代传播媒介报纸和投票选举方式这三个方面来对晚清西洋文化对花榜的影响做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张晓红[7](2010)在《宋代帖子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是就宋代帖子词这一文体所作的专题研究,总共十章。第一章是宋代帖子词的概念和特征。帖子词的称名源于它的用途,它是门帖用诗。门帖有很多种,其中有一类上面书写吉祥用语,宋代宫廷将其固定化为一种宫廷立春、端午节日的用品,并由学士院负责撰写所需的五、七言绝句,这些诗便是帖子词。帖子词亦作贴子词,但应以“帖”为准确。帖子词主要分为立春帖子词和端午帖子词两类。帖子词的写作是应制性的,作者为翰林学士,写作有一定的程式,通常一组帖子词由一人独作或二人合作完成。第二章是帖子词帖子词产生和兴盛的原因。帖子词的产生和繁荣既有社会文化的原因,也有文学自身发展的因素。它与宋代社会的稳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达密切相关,是宋代节日文化高度繁荣的衍生品;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它是前代宫廷节日诗、宫词、门帖用语等发展的结果。第三、四两章对现存宋代帖子词的作者、作时进行了考述。通过梳理作品,考辨作者,明确作时,作者的写作身份,以进一步明确帖子词的写作体制、整体创作情况、存诗的系年以及写作者的任职等。再此基础上,第五、六两章是对宋代帖子词发展演变的梳理。帖子词的发展演变经历了六个阶段。真宗时期为帖子词初创期,夏竦是最早的帖子词作者;帖子词在诗题、体裁、诗歌数量等方面表现出不定型的特征,但它们为后代的帖子词做出了示范。仁宗时期是帖子词的成熟时期,帖子词完全定型,写作帖子词成为每年立春、端午节的惯例,大量翰林学士写作了帖子词;欧阳修的创作则给帖子词带来创变,在帖子词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英宗至哲宗元佑是帖子词的全面繁荣时期,众多着名诗人如司马光、苏轼、苏辙、苏颂等参与了帖子词的创作,帖子词成就较高,帖子词通常提前一月写作。哲宗绍圣至钦宗时期是帖子词的衰落时期,由于元佑文士的被贬谪和文禁的严厉,帖子词的创作处于低迷状态。靖康之乱,帖子词写作中断,高宗绍兴十三年恢复。孝宗时期帖子词创作进入中兴时期,周必大、崔敦诗成为这一时期帖子词创作的主要诗人。孝宗之后帖子词一直延续,终结于宋末的战乱年代。南宋的帖子词基本延续北宋特色,在写作上有时二人合作,写作时间无须提前一月。第七、八章是帖子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帖子词的思想内容主要包括五大类:纪述节序、应时纳祜、歌功颂德、纪写事实和寓含规谏。帖子词最基本的功能是祓除祈祝,因此对立春和端午两节的节令习俗及自然景色的描写是其最基本的内容;表达福寿、多子、国泰民安的祈祝是其第二大内容;对国家太平盛世的歌颂,对统治阶级勤政爱民、贤淑勤俭、孝悌等美德的赞美,是其第三大内容;对宫廷典礼、重大事件、日常生活等重要时事的纪写则是其第四大内容;在帖子词寓含讽谏,对统治者的为政和修身加以规戒则是其第五大内容。帖子词的艺术特征颇为显豁。首先是形态鲜明,结构雷同,其次是语象集中,辞藻雅丽;其三是善于用事,典故集中;其四是声韵谐美,格律谨严。第九、十章是对宋代帖子词价值和影响所作的探讨。宋代帖子词的价值体现在文学,史料和风俗三方面。文学上,宋代帖子词继承了中国诗歌“颂美”、“讽谏”的优良传统,寓讽于颂,使颂美文学也能发挥一定的社会政治功能;帖子词丰富了诗歌题材,成为一种独有的诗体和节日诗歌;帖子词对诗歌的联章体形式也有所开拓;帖子词的发展史则反映了宋代诗歌的发展流变,从中可以管窥宋诗发展的脉络和规律;帖子词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它对宫中人事的如实描写和及时准确的反映,既有助于了解宋代宫廷人物及其生活,尤其是宫廷节日生活和习俗,还有助于弥补其它文献记载的不足,订正文献的讹误。帖子词还具有较高的风俗价值,它全面细致地展现了宋代节日宫廷节日习俗,间接地反映了宋代某些节日仪式和习俗的发展演变,诗中还反映了宋人的风俗观。宋代帖子和帖子词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对宋代非宫中帖子和帖子词、金元门帖和门帖诗、明清民间春联,对清代宫中帖子词以及国外帖子和帖子词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传统节序诗的内容、意象也有一定影响。

邓大情[8](2010)在《广州与上海:近代小说中的商业都会》文中提出古代小说中的城市书写已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尤其是近年来对该问题的探讨更加深入,学者们开始尝试从“双城”的角度来进行比较研究,如汉唐的长安与洛阳、两宋的汴京与临安、明代的北京与南京、古代的苏州与扬州等几对“双城”,学术界都已有相关成果。当我们把目光放到近代小说,本文认为,广州与上海这两座城市又构成一对小说中的“双城”。虽然从地理空间来看,广州与上海相隔甚远,而且是分属于不同的地域文化区域,但它们的共性也很突出。两座城市都是近代最先开放的港口城市,都是繁华的商业都会,而且在清代它们还先后作为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出现,这些都吸引了小说作者对它们加以详细的描绘。所以我们在立足小说文本的前提下对这两个城市进行比较,就有了两个基本的目标:求同与求异。前者是分析在相同的时代背景下,找出文本描述中广州与上海有哪些共同点;后者则是分析两个城市的差异性,并进而探讨造成这种差异的深层次文化原因。本课题的基本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讲述近代以前广州、上海的历史沿革及其文化渊源,并回顾古代小说中对广州、上海的文学书写。两个城市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在古代就已经作为重要的港口出现。从城市发展的文化渊源来看,广州是典型岭南文化影响下的城市,上海则相继归属于吴越文化、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的影响之下,两种文化体系有一定的联系,但差别同样明显。回顾古代小说中对两个城市的文学书写,都经历了从简单的地域符号到较为详细的文字描述这一过程,城市的一些文化品格在小说中逐渐清晰,这些都奠定了近代小说对它们详细描写的基础。第二章从宏观的视角分析两座城市对西方文化的接受与抗争。西方文化的大肆入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两个城市市民的生活。人们不仅吸收了西方的物质文明,而且在生活娱乐方式、精神文化等方面也都深受影响。但在相互接触的过程中,中西方文化之间也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在两个城市都出现了对西方文化的抵制行动。相对于上海比较温和的方式而言,广州则是采用了激烈的武装抵抗方式。第三章论述两个城市的商业活动。两者都是繁华的商业都会,小说中对这一点进行了详细的描绘。不过比较来说,随着广州在全国经济地位的下降,它更多的是作为岭南地区的一座着名大都市存在,与新兴的香港之间保持了密切的商贸往来。而上海则日渐成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国际性商业大都会,它对周边乃至全国其他城市的商业辐射力不断增强。第四章论述两个城市里新兴的市民群体,主要包括商业买办、实业资本家、金融资本家、产业工人等几个阶层,他们成长于新的时代环境中,其社会影响力也日渐发挥出来。而小说中大量买办由广州迁往上海,也是两者在全国经济地位变化的一个客观反映。第五章从市井风情的角度探讨两个城市的生活。在岁时节日、婚丧嫁娶、生辰寿诞以及信仰民俗等各个方面,两个城市都有很多的共同点,这反映出中原文化在向吴越、岭南输送的过程中,许多共性得到了保留。但由于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两地都保留了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习俗。第六、七章从赌博、鸦片、娼妓、流氓等四个方面来展示两座城市的负面问题。这些社会问题在两个城市都普遍存在,通过对小说中相同题材内容的比较,可以发现两个城市既面临着很多共同的问题,但由于自然环境、地域文化等的不同影响,两个城市中的这些问题在表现形式上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第八章为总论。以近代小说中对广州、上海的描写为例,从宏观上探讨近代小说城市书写的小说史意义。

巩志[9](2009)在《张天福与武夷岩茶》文中指出

张辛华,李秀芬,张德顺,刘庆华[10](2008)在《木槿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木槿是一种原产东亚,具有适应性强、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高的灌木或者小乔木。通过对其育种状况、繁殖方法、应用价值等进行文献综述,认为发展前景广阔,是值得进行产业化开发的优良树种。

二、1月名花名草推荐:牡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月名花名草推荐:牡丹(论文提纲范文)

(1)朱松《韦斋集》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朱松家世和行年
    第一节 朱松的家世
    第二节 朱松的行年概述
第二章 《韦斋集》版本流传概况
    第一节 《韦斋集》版本源流概述
    第二节 《韦斋小集》、《韦斋诗集》与《韦斋集》的关系
第三章 《韦斋集》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
    第一节 诗歌内容
    第二节 “清新洒落”的诗歌艺术特色
第四章 《韦斋集》的文章内容及艺术风格
    第一节 文体分类
    第二节 “汪洋浑浩”的文章艺术风格
第五章 朱松对朱熹的教育影响
    第一节 “夜寝灯迟灭,晨兴发早梳”的读书习惯
    第二节 “父子主恩,君臣主义”的爱国熏陶
    第三节 “推本中庸,为己之学”的四书教育
    第四节 “探赜六经,以浚其源”的诗文指点
结语
《韦斋集》注
    凡例
    卷之一 古诗
        睢阳谒双庙
        谒普照塔
        晓过吴县
        陪馀杭张无隅先生饮
        于潜道中
        度芙蓉岭
        信州禅月台上
        送深师住妙香寺元住云溪
        坐睡
        游山光寺
        送建州徐生
        赠觉师
        休宁村落间,有奇石如弹子涡,所出宜养石菖蒲,程德藻许以馈我以诗督之
        效渊明
        酬冯退翁见示之什
        戏答胡汝能
        谒吴公路许借论衡复留一日戏作
        新秋
        道中得雨
        道中
        陈伯辨为张氏求醉宾轩室
        书窗对月
        宿野人家
        度石栋岭
        用退之韵赋新霁
        送金确然归弋阳
        至节日建州会詹士元
        用前韵答翁子静
        微雨
        寄题叔父池亭
        赠谢彦翔建安人,九岁异人与药,至今不食。建安有梅子真升仙处
        考亭陈国器,以家酿饷吾友人卓民表,民表以饮予,香味色皆清绝不可名状,因为制名曰武夷仙露仍赋一首
        久旱新岁乃雨
        春日与卓民表陈国器步出北郊
        蔬饭
        戏赠吴知伯
        送僧
        招民表
        秋怀十首
        和谢绰中观澜亭
        寄题陈国器容膝斋
        约金确然不至
        确然雪中见过
    卷之二 古诗
        书僧房
        题芦雁屏
        题临赋轩
        答保安江师送米
        陈德瑞馈新茶
        次韵希旦喜雨
        古风二首寄汪明道
        建安道中
        书事呈元声如愚起华三兄
        寄题起华家义轩
        梅花
        十一月十九日与仲猷大年绰中美中饮于南台
        春社斋禁连雨不止赋呈梦得
        次韵梦得见示长篇
        久雨短句呈梦得
        牡丹酴醾各一首呈周宰
        次韵梦得浅红芍药长句
        宿禅寂院
        诗约范直夫游万叶寺观瀑泉
        次韵梦得见示之什
        送瓯宁魏生赴武举
        陈仲仁止止堂
        送志宏西上
        有怀舍弟逢年时归婆源以诗督之
        九月十七日夜度蔡道岭宿弥勒院
        游郑圃
        女贫苦难妍
        溪南梅花
        再和溪南梅花柬首座
        奉酬令德寄示长句
        答林康民见和梅花诗
        上丁馀膰置酒招绰中德粲德懋逢年
        用绰中韵送正臣,正臣欲归隐而无资,故广其意以告识者云尔
        秋怀六首
        逢年与德粲同之温陵谒大智禅师医作四小诗送之
        与陈彦时会华严道人偶书
        书拼榈院壁
        次志宏韵督成寿置酒
        内弟程十四复亨归省用绰中韵作二章送之
    卷之三 古诗
        三月十日游报国院小轩颇幽胜为名曰双清仍书此诗
        次韵谢绰中游报国寺诗
        丁未春怀舍弟时在京师
        五言杂兴七首
        游西峰院留别友人
        饮梅花下赠客
        次韵和吴骏卿
        求道人自尤溪来三山出示同徐侯游龙门洞长篇因次其韵送之时以檄走诸隘
        吴骏卿寄示和黄元广诗多及古人为己之学辄复次韵资一大笑兼简元广
        次韵邓天启游南国
        徐侯以诗送山药次韵
        次韵酬求道人
        求道人示诗,粲然有江湖间道人风味,盖尝得句法于东溪可。今以其韵作诗送之,时将如瑞峰期朝夕还吉祥云
        赠永和西堂道人
        彦时过永和见和拙句辄复次韵以发一笑
        甲辰七月二日宿永和寺用旧诗韵
        寄陈蹈元
        次韵张漕茶山喜雨
        沙溪口望梨山
        寄仁王求首座
        江彦允见和约游东山作荔枝次韵
        止戈堂
        侏儒
        中秋赏月
        记草木杂诗七首
        月桂花
        萱草
        紫竹
        茱菊
        吉贝
        芭蕉
        菖蒲
        海上
        送祝仲容归新安
        次韵彦继用前辈韵三首
        馈岁
        别岁
        守岁
        奉同胡德辉八月十四日夜玩月次韵
        岩桂花
        中秋夜雨
        夜坐
        秋怀二首
        围棋
        谈命
        吴江曲
        梨
    卷之四 律诗
        解汲舟
        淮南道中微雪
        送沈昌时赴宁海令兼叙别二首
        西湖泛舟
        和舜明晚雨
        赠言命张生
        东阳社日泛舟观竞渡
        熊积道桂轩
        宿延庆寺
        赠僧
        三峰长老送纸被
        盆中梅花
        月下
        留别卓民表
        寒食
        延福寺观酴醾
        寄吴及之
        答卓民表送茶
        和人游仙峰庵三首
        寄金确然
        次韵菊坡
        芦槛
        春晚五言寄梦得
        再答诸公
        黄邦则求茶轩诗次韵
        送仲猷北归二首
        寄吴致一
        四月十五上元道中
        送黄彦武西上
        林丈挽诗
        有怀黄元声时闻在建上诗中所记建上旧游也
        书室述怀奉寄民表兄是日得民表书
        答人留别之什
        七月四日宿丹溪道中
        求道人自尤溪来还冷斋有诗次其韵
        送刘道醇归乌石
        题白鹿庵壁
        与求道人同之福唐
        次韵李尧端见嘲食蕨
        次韵尧端试茶
        送友生
        赠范直夫
        招友生
        辛亥中秋不见月
        次韵罗源谢成章作不烹鸣鸡诗
        次徐谢韵还江公诗卷
        次韵汪彦允见寄
        与吴昌国同游灵水院二首
        赠吴昌国二首
        孔生示二诗答一篇
        寄江少明
        次韵刘仲高怀外舅家梅花
        送景思奉祠之温州
        次韵郑德与归舟中感怀
        李似表取告归晋陵
        致政宣教魏公挽诗二首
        刘氏挽诗
        次钊彦仲傅茂先韵
        建安道中
        送蔺廷彦之衡州
        商羊
        次张演翁林元惠韵
        公相起犁锄
    卷之五 绝句
        太康道中二首
        灯夕时在泗上五首
        松江三首
        翠碧
        赋王伯温家酴醾
        王彦行送樱桃
        芍药二首
        月岩去上饶十里山有侧穴腹背皆洞如月
        蝉
        寄湛师
        答汪明道见示画雪梅诗
        夹路天宁谒僧不遇
        野步
        报恩寺
        铅山僧斋假山
        石门寺四首
        竹斋
        将宿松溪罗汉舟小不果渡乃宿资寿二首
        将还政和
        以研墨送庐师予
        灯夕在试院用去年韵
        春晚二首
        南溪道中
        送周时用自别业还永嘉
        午憩龙山上方
        观张上达家惠崇芦雁图二首
        示谢彦翔
        示金确然
        游妙峰庵二首
        招谢居安
        梅花
        社日游南台
        雨二绝句
        招卓民表来白云寺
        宿石龙寺二绝句
        惠匀送粟既归其直作偈
        寄人
        书护国上方
        元声许茶绝句督之
        谢人寄茶
        与匀道人蔬饭作两绝句
        匀道人之玉山戏作两小诗送之
        宿鹅湖寺和同行匀道人
        题廓见亭
        梅花
        书钊家园壁
        南浦五小诗迎劳二弟
        和几叟秋日南浦十绝句简子庄寄几叟
        答子庄见和
        答国镇见迓之什
        次韵答梦得送荆公墨刻
        与许簿同游南山二首
        游报国院用壁间韵示同游二首
        溪桥纳凉晚归小景
        水精念珠颂
        卧疾初起示逢年兼简绰中德粲五首
        以月团为十二郎生日之寿戏为数小诗
    卷之六 绝句
        宿灵感院二首
        游南峰赠长老
        小偈呈元声求博山炉
        徐彦猷寄示诗数章,皆隐约世外语,诗律深妙岂胜叹仰!辄次韵和呈彦猷,素富学未壮而弃场屋,故诗中极道江湖放浪之乐,以动荡其心志而卒反之以古人出处之义,当有隐君子弄舟烟雨之外,倚其声而歌之,亦可以一笑也
        送求道人永福谒同参二首
        绝句
        怀刘园作
        和求道人
        徐侯寄示古风为别作三绝句往资一笑
        某与徐侯有卜居村落之约,每诵杜子美白沙翠竹江村路,相送柴门月色新之句必相劝亟归同飨此乐。侯今已迁居浮流,仆亦寻屋一区,冀必得之。庶几遂践旧约之言乎,因作二诗以广子美之意
        次韵团练君侯新居二诗
        题蛟弯小庵二绝
        次雪峰二小诗韵
        宣和乙已题野人陈氏之馆
        书永和寺壁
        示僧
        九日送僧归龙山
        牛尾狸二首
        牡丹花二首
        种竹报恩院示僧二首
        洗儿二首
        五言小诗三首
        梅花三首
        芍药二首
        春日二首
        夏夜梦中作
        杂小诗八首
        立春日雷
        次韵江谢送花倡酬三首
        寄吴大卿二首
        吴山道中三首
        三峰康道人墨梅三首
        溪上
        送辉云际二首
        九日
        夜坐
        蓼花
        桃花
        渔父用儿甥韵
        送山老住三峰寺
        戏代作送住郎
        寄范伯达
        试笔
        篁竹笋
        冬日桃李华
        题范才元湘江唤舟图用李居仁韵
        题赵守中江行初雪图
    卷之七 奏议
        上皇帝疏一首
        论时事札子
        参堂札子
        上宰相论淮西事
        上赵丞相札
        代人札子
    卷之八 策
        试馆职策一道
        策问八首
    卷之九 书
        代人上郡守书
        答庄德粲秀才书
        上唐漕书
        上赵漕书
        上李丞相书
        上胡察院书
        上李参政书
        上谢参政书
        上赵枢密书
    卷之十 序记题跋
        录曾祖父作诗后序
        送程复亨序
        送日者苏君序
        富沙驿记
        建安县敕书楼记
        尊胜院佛殿记
        清轩记
        跋山谷食时五观宣和四年五月
        戒杀子文
    卷之十一 表疏启
        代谢奖谕表
        代贺冬表
        代贺道君皇帝表
        代贺天申节表
        代进银状
        又
        代谢赐对衣金带表
        代进哲宗皇帝实录表
        天宁节功德疏
        天申节功德疏
        谢福州祈雨疏
        代请水白马鳝溪庙疏
        谢林郎中启
        贺中书胡舍人启
        贺福州张参政启
        贺程待制知温州启
        谢谢参政启
        贺谢参政除万寿侍读启
        上綦翰林启
        谢馆职启
        代魏侍御谢提刑启
        代陈参政回李丞相谢转官启
        谢宫观启
        问候张丞相启
        谢人书启
        谢人诗启
        定婚启为甥丘肖
    卷之十二 行状墓志铭祭文
        先君行状
        杨遵道墓志铭
        承务郎致仕卓公墓志铭
        谒庙文
        代福州祷雨诸祠文
        又代福州祷雨诸祠文
        代谒先圣祝文
        代谒诸庙文
        告赠官文
        焚黄文
        祭丘君文
        代郑德与祭龟山先生文
        祭郑龙岩文
        与外父祝公书
        省费疏
        近体乐府跋绍兴元年二月
    辑佚诗歌一篇,文两篇
        送五二郎读书诗
        张元干幽岩尊祖事实跋绍兴十二年十月
        井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2)近代上海的图文写真:《上海画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量化分析法
        (三) 比较研究法
第二章 《上海画报》的历史梳理
    一、《上海画报》前的画报业发展回顾
        (一) 画报“始祖”《点石斋画报》
        (二) 铜锌版印刷术的革新
        (三) 报纸摄影附刊与摄影画报的兴起
    二、《上海画报》创办的社会文化环境
    三、《上海画报》的三个发展阶段
        (一) 毕倚虹主持阶段
        (二) 周瘦鹃主持阶段
        (三) 钱芥尘主持阶段
第三章 《上海画报》的内容及特色分析
    一、《上海画报》的编辑思想
        (一) 《上海画报》的办报方针
        (二) 《上海画报》的改版
        (三) 《上海画报》的纪念活动
    二、“优美而名贵”的照片
        (一) 新闻照片
        (二) 肖像摄影
        (三) 景物摄影
        (四) 电影剧照
    三、“新奇有兴趣”的文字
        (一) 时事新闻
        (二) 小品文字
        (三) 轶事掌故
        (四) 人物小记
    四、“楚楚而可观”的文艺
        (一) 绘画
        (二) 手迹
        (三) 漫画
        (四) 小说连载和诗词
第四章 《上海画报》的传播效果及意义
    一、“旧瓶新酒”:新旧文化的融合
        (一) 《上海画报》的“新”
        (二) 《上海画报》的“旧”
    二、“图文写真”:历史文献的记录
    三、“看与被看”:视觉现代性表征
        (一) 传播技术与视觉现代性
        (二) 视觉传播与视觉现代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游客对湖南省森林植物园植物景观满意度的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植物园植物景观重要性
        1.1.2 植物景观满意度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植物园
        2.1.2 景观
        2.1.3 植物景观
        2.1.4 游客满意度
    2.2 植物园研究综述
        2.2.1 国外植物园研究综述
        2.2.2 国内植物园研究综述
    2.3 植物园植物景观研究综述
        2.3.1 国外植物景观研究综述
        2.3.2 国内植物景观研究综述
    2.4 游客满意度研究综述
    2.5 满意度模型理论
    2.6 模糊综合评判
    2.7 重要性—满意度模型
3 植物景观满意度测评模型的构建
    3.1 模型构建假设
    3.2 植物园植物景观满意度测评模型的构建
        3.2.1 植物园植物景观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3.2.2 满意度测评模型的构建
        3.2.3 满意度测评体系的建立
        3.2.4 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2.5 测评指标体系的设计
        3.2.6 测评指标的量化
        3.2.7 测评指标权重的确定
        3.2.8 植物园游客植物景观满意度的模糊综合评价
        3.2.9 植物园游客植物景观满意度测评体系的修正
4 实证研究
    4.1 湖南省森林植物园基本概况
    4.2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4.2.1 研究总构思
        4.2.2 问卷设计
        4.2.3 数据收集
        4.2.4 信度分析
    4.3 实证数据分析
        4.3.1 描述统计
        4.3.2 人口统计学特征与游客满意度关系分析
        4.3.3 效度分析
    4.4 测评体系赋权
        4.4.1 因子层指标赋权
        4.4.2 项目层指标赋权
    4.5 模糊综合评判
        4.5.1 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4.5.2 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4.6 重要性-满意度分析
        4.6.1 项目层重要性-满意度分析
        4.6.2 出游收益重要性-满意度分析
        4.6.3 生态感知重要性-满意度分析
        4.6.4 美学感知重要性-满意度分析
        4.6.5 社会感知重要性-满意度分析
        4.6.6 基于重要性-满意度分析的湖南省森林植物园植物景观建议
5 结论
    5.1 结论
    5.2 研究创新
    5.3 研究不足
    5.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4)清代笔记观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对象之界定
    二 研究综述和研究意义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 研究框架和内容
第一章 清代笔记观之呈现方式
    第一节 清代笔记观呈现方式概述
        一、笔记文本
        二、笔记序跋凡例
        三、目录着述
        四、丛书选本
    第二节 清代笔记序跋概述
        一、清以前的笔记序跋
        二、清前期的笔记序跋
        三、清中期的笔记序跋
        四、清后期的笔记序跋
第二章 “笔记”之渊源与分类
    第一节 “笔记”之渊源观
        一、“笔记”源于史观
        二、“笔记”源于子观
        三、汉儒考证之学出现在笔记之内的认识
    第二节 “笔记”之分类
        一、“笔记”与“说部”关系说
        二、考古类
        三、记事类
        四、稗官类
第三章 “笔记”之兼备众体
    第一节 “笔记”与诗话关系论
        一、笔记为诗话之支别说
        二、笔记中“体兼诗话”和诗话中“体兼说部”说
        三、笔记诗话化与诗话笔记化
        四、笔记与诗话结构上的独特性
    第二节 “笔记”与语录关系论
        一、形式体制上“类似语录”
        二、内容取材上“类似语录”
        三、“类似语录”成因论
    第三节 “笔记”与其他文体关系论
        一、“皆类题跋”说
        二、“类似日记”说
        三、“颇类小品”说
        四、“笔记”与其他文体关系论
第四章 “笔记”之创作与特性
    第一节 “笔记”之创作观
        一、“消遣岁月”的缘起说
        二、从“闻”到“笔”的过程论和“述而不作”的创作观
        三、“初非着述”“初无成书之义例”和“无次第”“无卷帙”的特征论
        四、“增阅历”“启愚蒙”“驱睡魔”“悟妙境”的功能论
    第二节 “笔记”之特性论
        一、雅:笔记之文人性
        二、真:笔记之实录精神
第五章 “笔记”之传播与接受
    第一节 “笔记”之传播观
        一、传播主体认识论
        二、手抄、刻印、辑录、刊物登载:传播方式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三、模仿、引用:阅读期待的再激发
    第二节 “笔记”之接受观
        一、目录着述:着录中的接受观
        二、整理刊刻:接受方式
        三、禁毁:清人另类接受观
附录:清人笔记序跋总目汇编
参考文献
后记

(5)中国戏剧典籍译介研究 ——以《牡丹亭》的英译与传播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戏剧与戏剧翻译概论
        一、 戏剧之辨
        二、 戏剧翻译的“迷宫”
        三、 中国戏剧典籍及其英译的独特性
    第二节 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中国戏剧典籍英译
    第三节 中国戏剧典籍译介研究现状分析
        一、 中国戏剧典籍“译”的研究
        二、 中国戏剧典籍“介”的研究
    第四节 《牡丹亭》译介研究现状分析
        一、 《牡丹亭》“译”的研究
        二、 《牡丹亭》“介”的研究
    第五节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本研究的意义、性质与方法
第二章 理论框架——描写、系统、操控与翻译中的文化构建
    第一节 描写、系统与操控
    第二节 译介学与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
    第三节 形式库与文化构建
    第四节 本课题的理论研究框架
第三章 英美文化系统《牡丹亭》译本的生产、传播及其经典化
    第一节 英国文化系统中《牡丹亭》的英译
        一、 艾克顿英译《春香闹学》
        (一) 一战前后英国文化体系中的意识形态
        (二) “爱美者”艾克顿
        (三) 可接受性与“显化”的翻译策略
        (四) 小结
        二、 张心沧选译《牡丹亭》
        (一) 二战后英国文化体系中的意识形态
        (二) 政府赞助与英国汉学的专业化
        (三) 剑桥中国文学专家张心沧选译《牡丹亭》
        1、华裔学者张心沧
        2、面向原语系统的翻译规范
        3、创造性叛逆、改写与操控
        (四) 小结
    第二节 美国文化系统中《牡丹亭》的英译
        一、 《国防教育法》与美国汉学发展的黄金时代
        二、 翟楚、翟文伯编译《牡丹亭》
        (一) 译者其人
        (二) “编”、“译”中的规范
        (三) 小结
        三、 白之选译《牡丹亭》
        (一) 汉学家白之
        (二) 诗学差异对选译的影响
        (三) 充分性与可接受性的折中与调和
        (四) 翻译中的改写与创造性叛逆
        (五) 小结
        四、 白之全译《牡丹亭》
        (一) 70 年代以后美国汉学研究和汉语教育的发展
        (二) 美国戏剧文学的复苏
        (三) 《牡丹亭》之全译
        1、白之眼中的《牡丹亭》
        2、对异的包容
        3、全译本的“易”
        (四) 小结
        五、 宇文所安选译《牡丹亭》
        (一) 中国古典文学翻译名家宇文所安
        (二) 尊重“它者”之上的“归化”
        (三) 小结
    第三节 英美文化体系中《牡丹亭》的传播与经典化
        一、 英美文化系统中《牡丹亭》的传播
        二、 英美文化系统之下中国戏剧典籍《牡丹亭》的经典化
        (一) 经典与经典化
        (二) 早期中国文学史中的中国戏剧经典
        (三) 六七十年代文学史、文学选集中的中国戏剧与《牡丹亭》的经典化
        1、文学史中的中国戏剧与《牡丹亭》
        2、文学选集中的中国戏剧与《牡丹亭》
        (四) 八十年代以后的中国戏剧与《牡丹亭》
        1、文学史中的中国戏剧与《牡丹亭》
        2、文学选集中的中国戏剧与《牡丹亭》
        3、文学工具书中的中国戏剧经典与《牡丹亭》
        三、 《牡丹亭》经典化的影响
第四章 中国文化语境下《牡丹亭》译本的生产及其对外推介
    第一节 “一体化”时代与《牡丹亭》的英译
        一、 “一体化”时代的文化建构
        二、 杨宪益、戴乃迭选译《牡丹亭》
        (一) 政治意识形态与原文版本的“选择”
        (二) 官方视野中的《牡丹亭》
        (三) 面向目的语系统的翻译规范
        (四)、小结
    第二节 走向“多元化”的时代与《牡丹亭》的英译
        一、 走向“多元化”时代的文化建构
        二、 张光前英译《牡丹亭》
        (一) 《牡丹亭》“多元化”时代初期的解读
        (二) 面向原语系统的翻译规范
        (三)、创造性叛逆与改写
        (四)、小结
        三、 汪榕培英译《牡丹亭》
        (一)、新旧世纪之交《牡丹亭》新解
        (二)、面向原语系统为主、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规范:传神达意
        (三)、“传神达意”在创作性翻译中的体现
        (四)、小结
        四、 许渊冲、许明选译《牡丹亭》
        (一)、中西比较视野中的《牡丹亭》
        (二)、译者对翻译内容的选择
        (三)、“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论之下的《牡丹亭》英译
        (四)、小结
    第三节 国家推介与《牡丹亭》的对外传播
        一、 译者主体与国家意志的结合
        二、 国内《牡丹亭》译本在英美文化系统内的传播
    小结
结语:《牡丹亭》译介与中国戏剧典籍及中国文学“走出去”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国内外出版与《牡丹亭》相关的英译本
    (二) 英美文学系统中中国文学史、文学选集经典化的中国戏剧

(6)《游戏报》中的花榜活动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花榜源流
    1.1 何谓“花榜”
    1.2 花榜之源流
第二章 《游戏报》中的花榜活动
    2.1 花榜的举办及“艳榜”三科
    2.2 历次花榜评选及其相关结果
    2.3 花榜中的妓女
        2.3.1 花榜中的“妓女形象”
        2.3.2 所谓“妓女道德”
第三章 由《游戏报》中的花榜看晚清西洋文化之影响
    3.1 新式文人阶层与花榜出现的可能性
    3.2 花榜活动与现代传播媒介(报纸)的运用
    3.3 花榜活动与投票方式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文章、参着等
附件

(7)宋代帖子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宋代帖子词的概念和特征
    第一节 帖子、帖子词考源
        一、帖子的制作与使用
        二、“帖子”溯源
    第二节 帖子词的概念
        一、帖子词的类型
        二、帖子词的称名
        三、帖子词的概念
    第三节 帖子词的特征
        一、应制性的写作
        二、学士化的创作主体
        三、程式化的写作模式
        四、独作或合作的写作方式
第二章 帖子词产生和兴盛的原因
    第一节 帖子词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繁荣
        二、节日文化的高度发达
        三、统治者的大力倡导
    第二节 帖子词的文学渊源
        一、宫廷节日诗的流变
        二、宫词的影响
        三、门帖习俗的演变
第三章 宋代帖子词作者、作时考述(上)
第四章 宋代帖子词作者、作时考述(下)
第五章 宋代帖子词的发展演进(上)——北宋时期
    第一节 真宗时期:帖子词的初创及其雏形
        一、帖子词的初创
        二、早期帖子词的特征
        三、夏竦、晏殊帖子词的示范性
    第二节 仁宗时期:帖子词的成熟与创变
        一、帖子词写作的制度化及帖子词的成熟
        二、二宋、王珪、胡宿、孙拚帖子词与西昆余风
        三、欧阳修的帖子词及其价值
    第三节 英宗至哲宗元佑时期:帖子词的繁盛
        一、帖子词创作的繁荣
        二、帖子词的新变
        三、代表诗人:司马光、苏轼
    第四节 哲宗绍圣至钦宗时期:帖子词的衰落
        一、帖子词创作概况
        二、特征:繁盛中的衰败
        三、衰落之因:文士的贬谪与文禁的严厉
第六章 宋代帖子词的发展演进(下)——南宋时期
    第一节 高宗时期:帖子词的中断与恢复
        一、帖子词的被迫中断与恢复
        二、帖子词写作概况与特征
        三、代表诗人:周麟之
    第二节 孝宗时期:帖子词的中兴
        一、帖子词撰写的体制特点
        二、帖子词特色
        三、代表诗人:汪应辰、周必大、崔敦诗
    第三节 光宗至度宗时期:帖子词的延续与终结
        一、延续性的帖子词写作
        二、代表诗人:真德秀、刘克庄
        三、帖子词的终结
第七章 宋代帖子词的思想内容
    第一节 纪述节序
        一、春帖子与立春节序
        二、端午帖子与端午节序
        三、春、端帖子与自然景色
    第二节 应时纳祜
        一、祈祝福寿
        二、祈祝多子
        三、祈求国泰民安
    第三节 歌功颂德
        一、太平:对盛世的歌颂
        二、勤政爱民:侧重于皇帝的颂美
        三、贤淑勤俭:侧重于后宫的颂美
        四、孝:侧重于晚辈的颂美
    第四节 纪写时事
        一、宫廷典祀礼仪
        二、朝廷重大事件
        三、皇宫日常生活
    第五节 寓含规谏
        一、为政
        二、修身
第八章 帖子词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 形态鲜明,结构雷同
        一、诗题明确,形态鲜明
        二、模式雷同,结构相似
    第二节 语象集中,辞藻雅丽
        一、语象集中,取义吉祥
        二、辞藻雅丽,注重修辞
        三、语言特色形成之因
    第三节 善于用事,典故集中
        一、善于用事
        二、典故集中
        三、多用典故之因
    第四节 声韵谐美,格律谨严
        一、声韵谐美
        二、讲求对仗
第九章 宋代帖子词的价值
    第一节 宋代帖子词的文学价值
        一、对诗歌“颂美”、“讽谏”传统的继承
        二、对诗歌题材的丰富
        三、对联章体的开拓
        四、宋诗发展流变的缩影
    第二节 宋代帖子词的史料价值
        一、帖子词具有史料价值
        二、帖子词史料价值的表现
        (一) 增进对宋廷人物与生活的了解
        (二) 弥补史载之缺
        (三) 订正文献讹误
        三、帖子词作为史料的特点
    第三节 宋代帖子词的风俗价值
        一、全面细致地展现了宋代宫廷节日风俗
        二、间接反映了某些节日仪式和习俗的发展演变
        三、表现了宋人的风俗观
第十章 宋代帖子和帖子词的影响
    第一节 对非宫中帖子和帖子词的影响
        一、对宋代非宫中帖子和帖子词的影响
        二、对金元门帖和门帖诗的影响
        三、对明清民间春联的影响
    第二节 对后世宫中帖子和帖子词的影响
    第三节 对国外帖子和帖子词的影响
    第四节 对节序诗的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全宋诗》帖子词目录
后记

(8)广州与上海:近代小说中的商业都会(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本课题的选题依据
    2.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3. 本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第一章 广州、上海的历史文化渊源与古代小说中的文学书写
    第一节 广州城市沿革和古代小说中的广州书写
    第二节 上海城市沿革和古代小说中的上海书写
第二章 接受与抗争:广州、上海对西方文明的回应
    第一节 西方物质文明的渗透与市民生活
    第二节 西方思想文化对广州、上海的冲击与推动
    第三节 近代小说中广州、上海对西方文明的抗争
第三章 近代小说中广州、上海的商业活动
    第一节 小说对广州、上海商业活动的描绘
    第二节 小说对广州、上海外贸活动的描写
    第三节 广州、上海人口贩卖活动在小说中的反映
    第四节 小说与广州、上海的金融业
第四章 近代小说中的新兴社会群体
    第一节 神通广大的买办阶层
    第二节 夹缝中求取生存的民族资产阶级
    第三节 初次登上历史舞台的产业工人阶层
    第四节 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留学生群体
第五章 商风浸淫下的近代都市民俗
    第一节 岁时节日:传统继承中的时代特色
    第二节 婚丧嫁娶:传统习俗与洋场风情
    第三节 生辰寿诞:"说不尽的热闹,写不尽的繁华"
    第四节 民间信仰:神灵崇拜与功利诉求
第六章 赌博与吸毒:都市肌体中疯长的社会毒瘤
    第一节 赌博业的畸形繁荣
    第二节 罪恶的鸦片贩卖
第七章 娼妓与流氓:都市土壤中盛开的恶之花
    第一节 娼妓业的空前兴盛
    第二节 流氓的泛滥成灾
第八章 近代小说城市书写的小说史意义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新补近代小说书目
    附录2:近代小说中涉及广州的作品列表
    附录3:近代小说中涉及上海的主要作品列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张天福与武夷岩茶(论文提纲范文)

武夷品俊 环宇同珍 (1)
科教合一 开创茶业
实业救国 武夷造茶
白手起家 创建茶厂
落实名丛 展开科研
考察红袍 传承工艺
善于管理 改良技术
发放贷款 扶植红茶
评茶论质 指导生产
开启半机械造茶的先河
再上武夷 潜心专业
三上武夷 心系岩茶

(10)木槿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木槿的育种繁殖状况
    1.1 木槿育种状况研究
    1.2 木槿繁殖方法研究
2 木槿应用价值研究
    2.1 食用价值
    2.2 药用价值
    2.3 木槿园林应用价值研究
3 木槿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研究状况
    3.1 木槿生理生化研究状况
    3.2 分子生物学研究
4 其它
5 木槿的研究展望

四、1月名花名草推荐:牡丹(论文参考文献)

  • [1]朱松《韦斋集》注[D]. 吴玉琴. 广西大学, 2018(01)
  • [2]近代上海的图文写真:《上海画报》研究[D]. 张依盟. 山东大学, 2016(02)
  • [3]游客对湖南省森林植物园植物景观满意度的测评研究[D]. 曾喜喜.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5(02)
  • [4]清代笔记观初探[D]. 岳永.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1)
  • [5]中国戏剧典籍译介研究 ——以《牡丹亭》的英译与传播为中心[D]. 赵征军.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08)
  • [6]《游戏报》中的花榜活动探析[D]. 贾慧民. 上海交通大学, 2011(01)
  • [7]宋代帖子词研究[D]. 张晓红. 西北师范大学, 2010(01)
  • [8]广州与上海:近代小说中的商业都会[D]. 邓大情. 上海师范大学, 2010(09)
  • [9]张天福与武夷岩茶[J]. 巩志. 农业考古, 2009(05)
  • [10]木槿应用研究进展[J]. 张辛华,李秀芬,张德顺,刘庆华. 北方园艺, 2008(10)

标签:;  ;  ;  ;  ;  

一月推荐花草:牡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