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州县长河流域水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探讨

泽州县长河流域水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探讨

一、泽州县长河流域水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延子轩[1](2021)在《长河流域水化学特征及浅层地下水SO42-运移规律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北方干旱半干干旱区域是水资源最为短缺的地区之一,是我国经济发展受到水资源制约较为严重的地区。近年来,由于气候干旱、降雨减少、地下水开采量加大及煤炭开采等人类活动加剧的影响,流域水资源的补、径、排条件、水质情况及水化学特征发生了显着的变化,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因此,深入分析干旱半干旱区的水质演化特征和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具有一定的意义。本研究选取长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域,结合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及煤炭开采所带来的影响,以水化学特征为主:线,以SO42-迁移扩散规律为典型,综合采用多元统计法、水化学分析法和数值模拟法,探究研究区地表水与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过程,阐述长河流域水化学特征及主要污染因子:通过明晰浅层地下水SO42-运移规律,揭示研究区浅层地下水SO42-定量转化关系,为研究区地表水治理和地下水开采与保护提供科学的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通过在研究区布点采样对水质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煤矿开采量大的时期,地表水SO42-、氨氮(NH3-N)和重金属物质等浓度会随之增加,同时丰水期水量较大与煤炭开采活动的共同影响下,浅层地下水中溶解性固体(TDS)和SO42-浓度呈现上升趋势;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PCA-RSR法分别对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进行水质评价,地表水水质评价结果为劣V类,各项指标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超标,采煤厂密集处河段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浅层地下水水质评价结果以Ⅲ,Ⅳ类水为主,中上游矿集区和下游化工厂分布区水质结果为Ⅳ类水,主要污染物为TDS和硫酸盐。(2)以丰、平和枯水期三个时期从时间角度分析地表水与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地表水中,pH与TDS表现出沿程差异性,从相关性分析可知,TDS与Na+、K+、SO42-、HCO3-和Cl-均有显着的正相关性,相关性最高的为HCO3-与TDS,相关系数大小达0.96,说明HCO3-是地表水TDS的主要来源。HCO3-与Na+、K+离子相关,表明HCO3-离子来源于碳酸盐。而SO42-与Ca2+不相关,石膏不是SO42-的主要来源,SO42-来源于外界。由水化学法分析结果可知,地表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Mg,主要受岩石风化作用的控制:地下水中,浅层与中层地下水为偏酸性水,深层地下水表现为中性水,并且TDS含量低于地表水,主要与SO42-具有高度相关性,受到煤矿开采影响更深,各水期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O3-Mg·Ca,水化学成分出现垂向差异性,随着含水层深度的增加,阳离子浓度增加而阴离子浓度降低,受到水岩作用影响更大,且以含钠硅酸盐岩矿物的溶解作用为主。(3)通过对地表水与地下水所有水样的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将所有采集到的水样划分为3大类,结果表明:长河流域上游源头地表水补给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CO3-Ca型,水体以碳酸盐岩的风化溶解作用影响为主;上游段其他区域水化学类型为HCO3·CO3-Ca·Na型,该段区域地下水补给地表水;长河流域中游段地下水补给地表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CO3-Ca,主要以碳酸盐岩和硅酸盐岩的风化溶解作用影响为主;长河流域下游段地表水补给地下水,水体中各离子组分浓度均较低。结果可知地表水与地下水存在着一致性和差异性。(4)通过建立地下水流和SO42迁移扩散模型,对研究区浅层地下水进行水位与SO42-浓度的变化预测研究,结果可知:未来10年内,浅层地下水水位将会下降10m左右,5年后会下降超过水位限值,SO42-浓度会随着浅层地下水流向自北向南扩散15 km,污染面积将会是原来的3.2倍;依据浅层地下水水化学成分限值来设定SO42-3种不同的工况,结果表明,SO42-浓度在高于15 mg/L时,未来10年含量会不断累积;当SO42-浓度在15 mg/L时,未来10年含量基本保持不变;当SO42-浓度小于15 mg/L时,未来10年会出现下降趋势,因此适当减小煤炭开采量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累积效应;结合相关性分析可知,浅层地下水SO42-与地表水SO42-、TDS和降雨表现为立方函数关系,通过收集资料可以估算出浅层地下水中SO42-含量。

高帅[2](2020)在《晋城市地下水环境问题识别及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下水作为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其所处环境的好与坏不仅影响着自然生态的平衡,还直接影响着居民生活、农业种植、社会和经济发展等其他方面。尤其在北方干燥地区,此特征尤为突出。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人口快速增加,生产生活造成的废水、废气、废渣日益增多,致使污染物大量渗入地下水中,导致地下水环境不断恶化。因此,开展地下水环境保护的研究就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晋城市坐落于中国山西省东南部,近几年来,工农业发展较快,污染物排放量急速增加,但对地下水环境却没有足够的重视与保护,致使当地地下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威胁。再加上人们大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甚至出现断流,这使得原本就面临着严峻形势的地下水环境更是雪上加霜。对此,我们以晋城市作为研究区,识别该地区的地下水环境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地下水环境的保护问题,为保护与改善地下水环境提供合理的理论依据。本文在综合分析研究晋城市自然地理概况、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进行了野外实际调查和地下水水质监测,并收集了晋城市多年地下水水质监测资料,开展了晋城市地下水环境问题的识别以及地下水环境保护的研究工作,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分别采用DRASTIC与ORAST模型对晋城市浅层地下水与深层地下水脆弱性进行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按照研究区自然概况将脆弱性综合指数分为五个等级,并绘制晋城市地下水脆弱性分区图。晋城市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结果表明,浅层地下水以中等脆弱性分区为主,面积约为3890.76km2;深层地下水以较低脆弱性分区为主,面积约为5467.2km2。(2)调查、整理、分析了研究区内的污染源位置、种类等信息,根据污染源的种类、释放污染物的可能性以及释放污染物的量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区污染荷载评价,发现污染源荷载强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高平市南部、泽州县北部及南部地区,并得到晋城市污染荷载评价分区图。(3)采用综合评价法对研究区地下水污染现状进行了评价,然后对污染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污染现状评价结果表明浅层地下水警戒区分布最为广泛,约占浅层地下水总面积的94.99%,深层地下水警戒区面积约占深层地下水总面积的94.41%。根据总硬度、硫酸盐、氨氮、氯化物、氟化物、高锰酸钾指数、硝酸盐等污染因子的历年变化,分析各污染因子含量的趋势,其结果表明多数污染因子例如硫酸盐、氟化物在持续升高,有加重污染的趋势。(4)根据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污染源调查及污染负荷评价、地下水水质变化趋势分析等结果,并结合野外的实际调查,对晋城市地下水环境问题进行了识别,主要环境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研究区的生产生活污水下渗污染地下水;2)受污染的地表水下渗补给地下水,使地下水环境的恶化;3)不合理地开采地下水;4)矿产资源尤其是煤矿资源的开采严重影响地下水环境等。(5)综合考虑地下水脆弱性、污染荷载以及地下水功能价值三方面,计算地下水污染防控值(R)。并按照防控值高、中、低三个等级,结合水源地与岩溶泉域保护区以及水质污染现状分区,进行了晋城市地下水污染防控分区研究,并得到晋城市污染防治分区图。由图可知,浅层地下水保护区主要集中在沁水县,在高平市有零星分布,一般治理区主要集中在巴公镇附近;深层地下水保护区主要分布在润城镇至演礼乡一带、高平市城区等地区,重点治理区与一般治理区主要集中在泽州县南部等地区。最后结合污染防控分区及其存在的地下水环境问题提出了地下水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措施。

王瑾,刘建,毕如田,张凯媛,刘慧芳,田晓红[3](2019)在《基于水土资源损毁的长河流域煤炭开采模式模拟》文中研究表明为研究不同煤炭开采模式下水土资源损毁程度,基于系统动力学原理构建了煤炭-水土资源经济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模型经过多次的运行完善,最后通过了检验,利用模型分析了不同情境下水土资源损毁系统的发展特征。通过对模型运行分析得出,影响煤炭开采量、耕地面积和水资源量的因素中敏感性最高的3个影响因子是采出率、废水治理率和复垦率。在将煤炭开采量控制在600万t以下,耕地面积和总供水保有量分别控制在31.25 km2和1 872万t以上的前提下,对这3个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设置,模拟运行得出了长河流域煤矿区未来2017—2030年3种不同煤炭开采模式下水土资源的损毁状况,在不同煤炭开采规模情景下水土资源发展状况差别明显,经济优化型模式下,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增加,但是耕地面积出现了小幅度减小,而且总供水量减少较快,容易给当地人民带来水资源不足的威胁,该方式不符合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资源优化型,该模式下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速明显减小,耕地面积和总供水量快速增加,资源型发展模式能够维护资源的健康稳步发展,但是不利于经济的发展;SD-MOP整合优化模型,该模式下适当控制煤炭开采规模,国民产值在较大程度稳步提升的前提下,也能保证水土资源的稳步增加,既考虑了经济效益又重视了自然资源,其优化方案是朝着煤炭资源、水土资源合理利用,经济-生态双优化的改造过程,是在提高研究区煤炭资源、水和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的过程,有助于优化长河流域煤炭、水和土地资源的数量结构、层次结构与效益结构。经过对这3种方案不断的运行检验得出:整合优化型煤炭开采模式为最优开采模式。

王新兵[4](2019)在《长河流域生态修复治理规划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河流域煤炭资源丰富、经济相对发达,长期煤炭开采和人类活动带来了采空区塌陷、水质恶化、水生态破坏、流域生态建设严重滞后等问题。长河流域生态修复治理规划是将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和水环境治理作为重点抓手,深入开展河流水库的生态治理与综合利用,通过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岸线保护与利用、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具有地域特色的滨水景观建设和流域综合管理六大体系建设,提升流域治理水平。

刘建[5](2019)在《采煤流域水土资源损毁系统动态模拟及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煤炭的开采能够给当地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严重损害了当地的水土资源,合理的控制煤炭的开采规模,探讨煤炭-水土资源经济系统的协调关系,构建煤炭-水土资源配置模式,能更好的提高煤炭、水和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实现该地区煤炭、土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构建长河流域的SWOT分析体系,分析得出该区的发展趋势是经济发展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煤炭-水土资源经济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仿真了系统的发展规律,并模拟仿真了2017-2030年3种不同的煤炭开采规模的方案。经济优化型模式下,国民生产总值增速明显增加,但耕地面积出现小幅度减小,总供水量减少较快,该方式不符合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资源优化型,该模式下国民生产总值增速明显减小,耕地面积和总供水量快速增加,资源型发展模式能够维护资源的健康稳步发展,但是不利于经济的发展;SD-MOP整合优化模型,该模式下适当控制煤炭开采规模,国民生产总值增速在较大程度稳步提升的前提下,也能保证水土资源的稳步增加,有助于优化长河流域煤炭、水和土地资源的数量结构、层次结构与效益结构。经过对这三种方案不断的运行检验得出:整合优化型煤炭开采规模为最优开采规模。

赵鑫[6](2019)在《褐土带采煤沉陷区土壤有机碳时空分异规律反演研究 ——以长河流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黄土高原褐土带地形多样,丘陵广布,有机质含量低。采煤活动引起大面积土壤退化,土壤光谱特性受到强烈干扰,制约了区域尺度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含量遥感精度。本文以山西省褐土带典型采煤沉陷区为例,采用结合高空间、时间分辨率辅助气象数据的6SV(Second Simulation of a Satellite Signal in the Solar Spectrum-vector)模型和FLAASH(Fast Line-of-sight Atmospheric Analysis of Spectral Hypercubes)模型对研究区Landsat8 OLI影像的大气校正方法进行对比实验。选择原始光谱反射率(R)和平方根(R)、倒数的对数log(1/R)、一阶微分(R’)等数学变换形式,利用多元线性回归(MLR)、BP神经网络(BP neural net)和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建立土壤有机碳反演模型,对土壤有机碳含量进行遥感反演。研究结果可用于揭示黄土高原褐土带采煤沉陷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为改进区域土壤光谱分析、土地复垦评价、建立褐土带采煤沉陷区碳通量观测网络和土壤碳库估算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对研究区域甚至全球范围褐土带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主要的结果与结论如下:(1)有机碳反演精度影响分析中,6SV模型大气校正的效果要优于FLAASH模型;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反演精度最高,决定系数R2为0.778。研究发现,结合高空间、时间分辨率辅助气象数据的6SV大气校正模型能显着提高土壤有机碳的反演精度。(2)总体而言,同一年份相近季节不同时间土壤光谱反射特征差异明显,虽然总体趋势较为一致,但是不同光谱窗口光谱与土壤信息对应关系各异,选择春秋两季裸土信息丰富、由灌溉、降雨等造成水分信息糅杂少的遥感影像可以有效提高反演精度;(3)在利用OLI遥感影像建立反演模型的基础上对研究区2013-2015年复垦期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异特征进行反演,并同时结合TM、ETM+影像对反演长河流域1986-2015近30年土壤有机碳含量,探究其时空分异格局。结果表明:从空间尺度来讲2013-2015、1986-2015年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含量中部高,两侧低;从时间角度来讲2013-2015年复垦使土壤有机碳含量得到恢复,1986-2001年土壤有机碳含量持续下降,2001-2015土壤有机碳停止下降并有所回升。平原、丘陵、山地等地貌类型的分布以及不同时期采煤活动增加和限制成为形成此时空分异特征的主要因素。(4)本文研究可以获得十分贴近实测值的反演结果和清晰的时空分布格局。对精准提取土壤有机碳含量、计算土壤有机碳库储量、了解和改善土壤有机碳的时空分布格局提供了确实可行的方法与思路。

张凯媛[7](2019)在《煤炭开发规模与水土资源保护协调的关键因素及分析管控研究》文中提出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山西省是主要的煤炭产区之一,且大部分位于生态脆弱、水资源匮乏的黄土丘陵区,采煤造成的水土资源损毁以及衍生的资源环境问题尤为突出,尤其山西作为中国唯一全省域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诉求与国家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客观要求都对矿产资源开发集中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本研究以山西泽州长河流域为研究区探讨典型矿产资源集中区的资源协调问题,即煤炭开发规模与水土资源保护的协调管控。提出的管控核心是判别关键因素并明确调控范围,涉及到的关键管控因素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政府基于前端防护理念的总量可控因素,通过运用结构分解分析方法明确煤炭开发规模与水土资源耗损的关联演变及主要驱动因子的贡献度获得,继而以其最佳生态位结合库兹涅茨曲线获取控制的适宜范围与上限值;一类是煤企基于主动保护与生产者责任意识的影响可控因素,通过判别煤企视角水土资源耗损的主要影响因素获得,结合散点拟合、核密度估计与多元回归分析明确其调控范围。本研究针对不同主体提出相应关键管控因素,基于前端防护与主动保护的资源开发利用理念,期望充分发挥政府宏观统一规划与煤企主动参与保护的双重效用,力图为实现煤炭开发规模与水土资源保护的协调,为在采煤区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公众广泛参与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制度规划体系提供参考。在具体分析中,本研究借鉴物质流理论构建了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煤炭资源的之间的物质流动框架,将水土资源耗损定义为生态包袱,并在资源-环境-经济复合系统中进行讨论。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三部分:(1)为弥补数据的不完整引入了非线性时间函数,在此基础上运用结构分解分析(SDA)方法分别讨论长河流域2006-2016年间煤炭开发规模的产量表征(原煤产量)和经济表征(采矿业土地经济密度)与水土资源耗损的关联演变,通过测算具体贡献量明晰采矿用地、煤炭规模、采煤损耗技术等驱动因子对水土资源耗损的影响程度。(2)通过结构分解分析确定总量控制因素后,应用生态位理论提出以实现煤-地-水资源协调为目标的最佳控制范围,考虑到经济发展对资源开发的依赖诉求提出了总量因素控制的上限值。(3)对研究区内12个煤炭企业共15个水土资源损毁影响因素进行散点拟合,定量明晰了各因素对水土资源损毁的影响,选取7个影响因素进行核密度估计并描述了其曲线特征,结合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了多因素对研究区水土资源损毁的综合影响并确定了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煤炭开发规模与水土资源耗损有明显的相关性,是研究区水土资源耗损驱动因子中贡献量最大的因素且具有正效应,而贡献率仅次于它的是明显产生负效应的技术驱动因子。(2)政府前端防护的总量因素及其管控范围分别是将原煤产量的适宜控制范围设置在129.52-168.24万t?a-1之间,上限值为254.44万t?a-1,采煤损毁土地的适宜控制范围设置在22.28-33.85hm2之间,上限值为71.51hm2,采煤排水量的适宜范围设置在127.74-135.41万m3之间,上限值为388.46万m3,采煤耗水量的适宜控制范围设置在354.72-381.61万m3之间,上限值为647.04万m3;(3)企业主动保护的关键因素是地下水径流量、总用水量、服务年限与井田面积,考虑到企业能控性建议井田面积规划少于1 000 hm2,总用水量控制在1122.02m3以下。

荆耀栋[8](2018)在《北方村庄压煤山丘区土地整治因素的表达与分析 ——以山西省晋城市长河流域为例》文中认为北方村庄压煤山丘区煤炭资源储量丰富,其开采引发的农民、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土地利用冲突日益显着。山西省晋城市长河流域内,煤炭开采、农业生产与人居环境叠加,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对区域内的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如何协调煤炭资源开发、土地资源利用、如何进行开采后的土地整治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鉴于此,以山西省晋城市长河流域为例,通过实地调查、走访、采集测试等方式获取进行研究的相关数据,在空间上进行各因素的有机表达研究,分析土地整治的有效方法。本研究在北方村庄压煤山丘区土地整治因素调查的基础上,从压煤山丘区矿区土地生态风险评价、压煤山丘区土地整治相关因素的表达与分析、基本农田特征提取与分析、压煤村庄搬迁选址分析、长河流域基本农田优化布局、晋城市长河流域耕地整治模式分析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1)应用概率积分法对长河流域煤炭开采沉陷进行预计。长河流域煤炭开采第一阶段下沉最大值为4750mm,主要发生在成庄村、段都村、西王庄村、上麓村、下麓村、原庄村、东烟村,总面积为801.18hm2;第二阶段下沉最大值11724.8mm,主要发生在成庄村、段都村、西王庄村、上麓村、下麓村、原庄村、东烟村、史村、刘村,总面积为1583.51hm2;在2040年最大下沉为1172.4mm,主要发生区域有成庄村、段都村、西王庄村、上麓村、下麓村、原庄村、东烟村、史村、刘村、南坪村、峪南村,总面积为1949.59hm2。通过实地调查确定了长河流域矿业生态风险的类型、生态风险终点。晋城市泽州县长河流域受煤炭开采影响,,生态风险最高区域沿长河分布,西北部则主要受到地表沉陷的影响。以分离度、破碎度、优势度三个景观指数与熵权系数权重指标构建了长河土地利用景观干扰度指数,研究表明西北部矿区土地利用景观干扰度较大,景观破碎度明显大于东南部。(2)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长河流域是典型的煤粮复合区,土地利用不仅受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而且受自身自然条件约束。水土资源时空匹配是保障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分析耕地空间分布特征、土壤养分质量、地形空间分布特征,运用K均值聚类将晋城市长河流域划分为三个类型:高、中、低土壤养分区、六个空间单元,总体上为西北山区(一片区)、中部平川区(两片区)、东南部山区(两片区),其他零星区域分布于东南部、西北部。使用主成分分析对晋城市长河流域土壤养分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综合得分在-1.6~2.4之间,西北山区土壤养分质量最差,沿长河两侧土壤质量最优,矿区内土壤养分质量明显低于流域内的农业区。针对晋城市长河流域地形起伏度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将长河流域地形起伏划分成高-高、低-低、高-低、低-高四类。高-高类空间集聚区分布于成庄、范庄、王虎山、车郭庄、原庄西部以及黑泉沟、东王庄村、刘河村;低-低空间集聚区域以长河谷地呈东北-西南方向分布,零星分布面积较小如马坪头村、下麓村、东烟村。晋城市长河流域水土资源空间分配不均衡,耕地集聚区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水土匹配系数最大值为0.51,最小值为0.12,平均值为0.20,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 41,水土资源的协调利用是该区域首要考虑的重点因素。(3)为快速准确获取晋城市泽州县基本农田的空间分布特征和集中连片信息,提出以空间数据格网化表达为基础的模糊纹理指数提取方法。借助SuperMap Objects二次开发平台设计基本农田单要素属性信息无损格网化程序,针对100m×100m、200m×200m、400m×400m、800m×800m这4种格网尺度表达下的格网化结果,综合分析了不同格网化尺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在借鉴空间滤波算法的基础上,分析了基本农田要素空间密度分布特征,结合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设计模糊纹理指数算法,并且选取山西省泽州县进行了实例应用研究。基本农田格网化表达,可形成连续的空间密度表面,丰富了基本农田空间数据的表达方式,利于空间分析;经模糊纹理指数方法所提取的集中连片指数可用于定量化表达与分析,结合空间密度特征能快速提取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区。本文提出的格网化结合模糊纹理指数方法可用于基本农田的空间分布特征的提取,可为基本农田的保护、布局优化提供方法借鉴。(4)在北方村庄压煤山丘区,由于煤炭资源的开采,企业与农民以及政府之间的用地问题一直是个难题,协调三者之间的土地利用问题,是压煤村庄搬迁选址面临的难题之一。以山西省晋城市长河流域为例,调查分析了居民点损毁分布特征,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了影响流域内居民点布局的主要驱动因素。在标准PSO算法的基础上分析设计粒子数据结构、速度与位置更新机制、适宜度函数构建,并建立了压煤村庄搬迁选址模型。研究表明:长河流域内农村居民点的布局应优先考虑坡度、高程、区域内的人口密度、到建制镇距离、到河流距离等五个驱动因子;粒子群算法与格网化的数据结合具有较强的空间耦合性,能综合考虑居民点适宜度、搬迁距离、空间聚集度等多种影响因素智能性较强;模拟结果显示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长河流域压煤村庄搬迁模式有依镇建村型、依矿建村型、中心集聚型。这三个区域分别位于东沟村南部与七干村北部、段都村与成庄村的东南部、辛壁村的南部,可积极引导压煤村庄向基础设施较好的村镇集中布局,同时有助于缓解流域内压煤村庄人地矛盾。本研究成果可为压煤村庄和沉陷区居民点搬迁选址及矿区居民点布局优化提供思路与借鉴。(5)构建离散粒子群基本农田优化布局模型,分别以集聚程度最高模式、均衡模式、土壤质量最佳模式、煤炭开采扰动最低模式对长河流域内基本农田进行了优化布局。从基本农田优化布局适应度收敛曲线来看,具有较高的收敛速度,可快速达到全局最优结果的优化布局,能够综合考虑影响基本农田优化布局的各类影响因素。集聚程度最高模式、均衡模式、土壤质量最佳模式三种优化结果差别较小,主要受到土壤质量、空间集聚程度的影响,显着差别的区域在长河流域的东南山区。在煤炭开采扰动最低模式下布局结果主要向西北、东南山区延伸进行空间布局。(6)以晋城市长河流域为例,综合耕地的自然条件、水土资源匹配特征、立地条件、基础设施、煤炭资源开采扰动等五个方面构建了北方压煤山丘区耕地整治综合评价体系,借助空间距离确定了长河流域耕地整治优先度,将该区域的耕地划分为优先整治区、一般整治区、限制级整治区。优先整治区域主要分布在长河流域西北、东南的山区,该区域地形起伏度较大、土壤养分较差、耕作便利度低,应优先考虑进行耕地的整治。一般整治区则集中分布于长河谷底的两侧,地形起伏度较小,土壤养分较高、耕作便利度高,该区域内耕地分布较为集中造成水土资源匹配程度较差。一般整治区进行整治应优先考虑基础设施的优化,提高水土资源的匹配。限制级整治区集中分布于长河以东,与该区域的矿区重叠,区域内地形起伏较小、土壤养分质量高、耕作较为便利,但受到煤炭开采的影响较为显着。同时,由于该区域的煤炭开采仍然要经历较长的周期,所以应优先考虑损毁耕地地块修复、平整模式。利用空间要素组合分析法对长河流域内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地形起伏、土壤养分质量、水土资源匹配、耕作便利度、煤炭开采扰动五种因素划分为强、中、弱,并进行要素的组合,将该流域划分为四种整治模式:“坡改梯”与土坎经济模式、农田水利建设优化模式、路网优化土地整治模式、矿区损毁土地整治模式等,并针对不同的模式提出了相应的耕地整治模式。研究成果可为北方压煤山丘区耕地整治区划分类型、整治优先度的测算、整治模式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黄程希[9](2018)在《压煤区水土资源承载力协调性时空变化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煤炭资源的探明及其开采规模的增大,人类对水、土地资源的破坏量大幅增加。水资源、土地资源作为煤矿区协调发展的基本条件,不但是区域综合承载力的重要基石,同时更关系到良好水土资源生态系统损毁的限制阈值。本文研究区为泽州县的四个乡镇,这四个乡镇区位条件优越,存在很大发展潜力,但80年代以来当地大多采用粗放经营方式的能源重化工型企业兴起,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更多的负面效应,导致资源浪费、生活环境和生产条件明显恶化,区域发展活力每况愈下。因此本文就研究区煤炭开采规模与水土资源承载力之间协调变化趋势进行时间序列变化与空间分布特征的动态分析,从而提高资源优化配置效率,合理扩大煤炭开采规模,最终促成区域可持续协调发展。本文借鉴资源同步利用模式从研究区采煤的时空过程中入手,构建煤—地—水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客观性较强的熵值法计算相关评价指标权重并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时间序列上的煤炭开采规模、水与土地资源承载力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及其动态变化规律;借助ARCGIS软件的矢格叠加功能,针对研究区水土资源承载力水平进行协调性空间评价分析并结合各分区空间分布特征针对提高资源承载力提出合理化对策和建议。结果表明:(1)煤炭开采规模、水与土地资源承载力这三者两两之间时间序列变化规律显示煤炭开采规模与水土资源承载力之间确实存在着耦合协调性关系,煤炭开采规模一旦发展过快,当年的水、土地资源承载力总体水平就会下降,而如果煤炭开采规模受到控制,水资源、土地资源承载力水平就会相应地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今后应当在其水土资源承载力范围内合理规划煤炭开采规模,从而保护甚至提高其水土资源承载力,最终达到三者并重发展和谐统一的目的。(2)从时间序列的角度看:研究区除2011年因煤炭开采规模过大破坏了其水土资源承载力之外,整体耦合协调度呈递增趋势,这说明了研究区煤炭开采规模与其水土资源承载力水平的变动渐渐从有无序走向有序,三者发展逐步协调。(3)从空间分布上看3个分区几乎相间分布,结合各协调性分区空间分布特征制定相应发展对策:①低度协调的Ⅰ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的边界,包含47个行政村,采煤规模过小,应发挥土地资源承载力的优势,开发利用采矿用地以平衡煤炭产业的需求,提高耦合协调度;②高度协调的Ⅲ区主要分布于矿区,采煤规模目前合理,对于丰富的水资源应注意涵养水源、节约利用、减少水污染;③比例最大为53%的Ⅱ区沿长河河道分布,中度协调、采煤规模过大,应该在区域水土资源承载力合理范围内科学规划煤炭开采规模,使三者并重发展和谐统一。(4)结合各协调性分区的空间分布特征提出的发展对策在资源开发利用之外也强调了协调性发展的前提,促进煤炭开采规模与其水土资源承载力协调发展不仅可以提高区域环境承载力水平,还为将来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科学性保障。(5)最终研究结果表明在煤炭开采规模的评价基础上叠加该区域的水土资源耦合性分析,有利于从理论上克服水土资源评价指标单一的弊端,证明了煤炭开采规模与水资源、土地资源承载力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性关系的客观存在,还强调了人类经济活动强度高的地区水土资源的优化配置对其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为其他地区建设提供借鉴,同时更是给未来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与视角。

刘建,王瑾,毕如田,张凯媛[10](2018)在《SWOT分析法在土地综合整治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解决山西省泽州县境内长河流域水土资源损毁严重的问题,使该区土地综合整治工作能够顺利、有序的进行,采用SWOT分析法对该区的土地综合整治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定量分析,得出战略类型为SO,即该区处于依靠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推动经济发展阶段,战略强度系数为0.63。因此,长河流域可以充分发挥资源丰富优势,在保持经济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前提下,推动经济发展,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将为长河流域的经济发展提供相应的资源利用及保护策略。

二、泽州县长河流域水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泽州县长河流域水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长河流域水化学特征及浅层地下水SO42-运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1.2.2 煤炭开采对地下水影响研究
        1.2.3 地下水溶质运移规律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区域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
        2.1.4 河流水系
    2.2 煤矿分布及特征概况
    2.3 地下水特征概况
        2.3.1 地下水赋存
        2.3.2 地下水循环
        2.3.3 地下水动态特征
3 样品采集与方法
    3.1 样品采集
        3.1.1 地表水采样
        3.1.2 地下水采样
    3.2 研究方法
        3.2.1 水化学特征分析法
        3.2.2 多元统计分析法
        3.2.3 数值模拟法
4 长河流域水质现状与污染评价
    4.1 水质演化特征
        4.1.1 地表水水质时空变化
        4.1.2 浅层地下水时空变化
    4.2 水质评价
        4.2.1 地表水水质评价
        4.2.2 浅层地下水水质评价
    4.3 小结
5 地表水与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转化关系研究
    5.1 地表水水化学特征
        5.1.1 地表水水化学指标的变化特征
        5.1.2 地表水水化学类型
        5.1.3 地表水水化学成因
    5.2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5.2.1 地下水水化学指标的变化特征
        5.2.2 地下水水化学类型
        5.2.3 地下水水化学成因
    5.3 地表水与地下水水化学转化关系
        5.3.1 地表水与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的聚类分析
        5.3.2 地表水与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的主成分分析
        5.3.3 地表水与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结果讨论
    5.4 小结
6 浅层地下水水位预测及SO_4~(2-)运移规律研究
    6.1 采煤与研究区浅层地下水水位与水质的响应关系
        6.1.1 采煤对浅层地下水水位影响
        6.1.2 采煤对浅层地下水水质影响
    6.2 浅层地下水水位预测
        6.2.1 模拟范围与边界条件概化
        6.2.2 浅层地下水数学模型
        6.2.3 浅层地下水水位变化
    6.3 浅层地下水SO_4~(2-)运移规律
        6.3.1 浅层地下水溶质运移模型
        6.3.2 浅层地下水SO_4~(2-)扩散趋势
        6.3.3 不同工况下SO_4~(2-)迁移变化
    6.4 浅层地下水SO_4~(2-)离子与水质水文因素的定量响应关系
    6.5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2)晋城市地下水环境问题识别及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地下水环境保护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晋城市基本概况
    2.1 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水文气象
        2.1.3 地形地貌
    2.2 地质概况
        2.2.1 地层岩性
        2.2.2 构造
    2.3 水文地质概况
        2.3.1 地下水赋存条件和分布规律
        2.3.2 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
        2.3.3 地下水化学特征
第三章 晋城市地下水脆弱性评价
    3.1 浅层地下水脆弱性评价
        3.1.1 评价思路与方法
        3.1.2 评价因子选取及级别划分
        3.1.3 计算指标权重
        3.1.4 评价结果
        3.1.5 评价结果分析
    3.2 深层地下水脆弱性评价
        3.2.1 评价模型构建
        3.2.2 评价因子选取及级别划分
        3.2.3 计算指标权重
        3.2.4 评价结果与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下水污染源调查及污染荷载评价
    4.1 污染源概况
        4.1.1 工业污染场地
        4.1.2 矿山开采区
        4.1.3 填埋处置场
    4.2 污染荷载评价
        4.2.1 污染源荷载评价思路与方法
        4.2.2 分级标准
        4.2.3 污染荷载评价结果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下水环境问题识别
    5.1 地下水污染评价及趋势预测
        5.1.1 地下水评价因子的确定
        5.1.2 环境本底值的确定
        5.1.3 评价方法
        5.1.4 评价结果及分析
        5.1.5 地下水污染趋势预测
    5.2 地下水环境主要问题
        5.2.1 浅层地下水环境主要问题
        5.2.2 深层地下水环境主要问题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晋城市地下水保护研究
    6.1 水源地及岩溶泉域保护区概况
        6.1.1 水源地保护区概况
        6.1.2 岩溶泉域保护区概况
    6.2 地下水功能价值评价
        6.2.1 地下水水质评价
        6.2.2 地下水富水性评价
        6.2.3 地下水功能价值分区
    6.3 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
        6.3.1 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划分依据
        6.3.2 地下水污染防控值
        6.3.3 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结果
    6.4 地下水保护对策
        6.4.1 保护区地下水保护措施
        6.4.2 防控区地下水保护措施
        6.4.3 治理区地下水保护措施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一、科研项目
致谢

(3)基于水土资源损毁的长河流域煤炭开采模式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1 长河流域现状分析
2 长河流域“煤炭开采规模-水土资源经济”仿真系统构建
    2.1 煤炭开采规模-水土资源经济系统因果关系图
    2.2 模型建立数据来源
    2.3 系统关系流图
    2.4 系统动力学方程
    2.5 模型检验
3 煤炭开采方式仿真模拟方案的设定
    3.1 煤炭开采方式仿真模拟方案的设定
    3.2 长河流域经济优化型、资源优化型煤炭开采方式的情景模拟
    3.3 SD-MOP优化型仿真方案的模拟
        3.3.1 敏感性因素识别
        3.3.2 多目标规划模型构建
        (1)经济效益目标函数为
        (2)生态效益目标函数为
        (3)各元素与敏感性因素的回归关系为
        (4)煤炭开采量、耕地面积、总供水量、废水排放量、耕地损毁量的约束
4 结 论

(4)长河流域生态修复治理规划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流域治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采煤沉陷区
    2.2 河流水库的保护与利用
    2.3 水污染治理情况
    2.4 水生态功能存在问题
    2.5 滨水景观存在问题
    2.6 流域管理存在问题
3 规划边界与总体布局
    3.1 规范范围
    3.2 规划水平年
    3.3 规划原则
    3.4 规划总体布局
4 具体规划措施
    4.1 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规划
        4.1.1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4.2.2 水土保持措施
        4.2.3 煤矸石渣场生态修复
    4.2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
    4.3 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
        4.3.1 分散村落污水集中处理
        4.3.2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4.3.3 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
        4.3.4 主要支流汇入末端处理
        4.3.5 河道型湿地
        4.3.6 现状湿地功能提升
        4.3.7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
    4.4 水生态保护规划
    4.5 滨水景观规划
    4.6 流域综合管理体系规划
5 结语

(5)采煤流域水土资源损毁系统动态模拟及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采煤流域水土资源损毁分析的研究进展
        1.3.2 资源损毁控制的研究进展
        1.3.3 系统分析法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的思路
    1.5 研究的方法及创新点
2 水土资源损毁控制的理论基础
    2.1 系统控制论
    2.2 最优化理论
    2.3 动态规划的理论
3 研究区概况及分析
    3.1 研究区概况介绍
    3.2 长河流域发展现状分析
        3.2.1 模型变量的选择
        3.2.2 SWOT分析方法的综合分析及重点战略选择
        3.2.3 长河流域发展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分析
        3.2.4 长河流域发展现状的SWOT定性分析
        3.2.5 长河流域发展现状的SWOT定量分析
    3.3 长河流域发展现状的SWOT分析结果
4 长河流域煤炭开采规模控制及模型构建
    4.1 系统动力学的简介
        4.1.1 系统动力学的特点
        4.1.2 模型建立的基本步骤
        4.1.3 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的软件-Vensim
    4.2 动力学模型的总体结构
        4.2.1 建立模型的目的与模型的边界
        4.2.2 模型的系统分析
        4.2.3 煤炭资源-水土资源经济系统的因果关系
    4.3 模型建立数据来源
    4.4 系统关系流图
    4.5 系统动力学方程
    4.6 模型检验
5 长河流域煤炭开采下水土资源损毁系统控制策略
    5.1 基于煤炭开采的流域水土资源损毁系统模拟方案设定
    5.2 研究区两种不同策略下煤炭开采规模的情景模拟
    5.3 SD-MOP优化型开采策略情景模拟
        5.3.1 系统的敏感性因素的识别
        5.3.2 多目标规划模型的建立
6 结论
7 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硕士期间参加的项目与发表的论文
致谢

(6)褐土带采煤沉陷区土壤有机碳时空分异规律反演研究 ——以长河流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2.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特征
    2.4 土壤和植被
    2.5 社会经济状况
3.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3.1 土壤样品的采集和测定
    3.2 Landsat8OLI影像数据选择与获取
    3.3 辅助数据的获取
    3.4 OLI、TM/ETM+影像预处理
4.基于OLI影像的长河流域土壤有机碳反演建模
    4.1 遥感影像的选取
    4.2 模型构建与精度比较
5.长河流域SOC时空分异规律研究
    5.1 长河流域SOC反演模型预测精度验证
    5.2 复垦期长河流域SOC反演结果及分异规律分析
    5.3 1986-2015年长河流域SOC反演结果及分异规律分析
    5.4 长河流域SOC时空分异规律驱动机理分析
6.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7)煤炭开发规模与水土资源保护协调的关键因素及分析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1 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压力的关系研究
        1.3.2 煤炭开采的水土资源环境响应研究
        1.3.3 矿产资源集中区水土资源保护研究
        1.3.4 土地-水-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协调研究
        1.3.5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概念界定与相关基础理论
    2.1 概念
        2.1.1 煤炭开发规模
        2.1.2 采矿业土地经济密度
        2.1.3 生态包袱
        2.1.4 利益相关者
        2.1.5 煤-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协调
    2.2 基础理论
        2.2.1 资源-环境-经济(REE)复合系统理论
        2.2.2 物质流理论
        2.2.3 自然资源管理理论
        2.2.4 多元主体共治理论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3.1 自然条件概况
    3.2 研究区煤矿概况
        3.2.1 研究区煤矿简介
        3.2.2 水土资源耗损情况
    3.3 数据来源
4 煤炭开发规模与水土资源耗损的关联演变
    4.1 煤炭开发规模与水土资源耗损的相关性分析
    4.2 煤炭开发规模与水土资源耗损的结构分解分析
        4.2.1 REE复合系统中煤-地-水资源物质流框架构建
        4.2.2 SDA结果与分析
        4.2.3 非线性时间路径函数
        4.2.4 煤炭开发规模产量表征(原煤产量)与水土资源耗损的关联演变分析
        4.2.5 煤炭开发规模经济表征(采矿业土地经济密度)与水土资源耗损的关联演变分析
        4.2.6 对上述关联演变分析进行验证
5 基于政府的煤炭开发与水土资源保护协调的前端防护
    5.1 总量管控因素选取
    5.2 研究方法
        5.2.1 生态位适宜度
        5.2.2 库兹涅茨曲线
    5.3 总量因素的管控范围界定
        5.3.1 生态位适宜度结果与分析
        5.3.2 库兹涅茨曲线结果与分析
        5.3.3 总量因素的管控范围
6 基于矿企的水土资源主动保护关键因素调控
    6.1 水土资源耗损影响因素选取
    6.2 研究方法
        6.2.1 散点拟合分析
        6.2.2 核密度估计
        6.2.3 多元回归分析
    6.3 水土资源主动保护关键因素判别结果与分析
        6.3.1 水资源耗损主要影响因素
        6.3.2 土地资源损毁影响因素判别与分析
        6.3.3 矿企水土资源主动保护关键因素调控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附录

(8)北方村庄压煤山丘区土地整治因素的表达与分析 ——以山西省晋城市长河流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空间数据格网化
        1.2.2 开采沉陷预计
        1.2.3 智能优化算法
        1.2.4 土地综合整治
        1.2.5 空间数据的表达与分析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1.4.1 研究区概况
        1.4.2 数据来源
2 长河流域土地整治因素空间数据表达
    2.1 土地整治因素
    2.2 研究方法
        2.2.1 空间数据格网化表达
        2.2.2 K-Means聚类
        2.2.3 主成分分析
        2.2.4 空间要素密度特征提取
        2.2.5 水土匹配系数
    2.3 长河流域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提取与分析
    2.4 长河流域土壤综合质量评价
    2.5 长河流域地形起伏度表达与分析
    2.6 长河流域耕地空间密度特征提取
    2.7 长河流域路网密度提取与分析
    2.8 长河流域水土匹配分析
        2.8.1 水资源量计算
        2.8.2 水土匹配计算与分析
    2.9 小结
3 长河流域矿区土地生态风险评价
    3.1 土地生态风险
    3.2 研究方法
        3.2.1 地表沉陷预计
        3.2.2 景观格局指数
        3.2.3 熵权法
    3.3 长河流域矿业生态风险源调查与识别
    3.4 长河流域煤炭开采沉陷预计与分析
        3.4.1 长河流域煤炭资源赋存情况
        3.4.2 地表沉陷预计
        3.4.3 煤炭开采沉陷损毁特征分析
    3.5 矿区生态风险暴露评价
        3.5.1 矿区生态风险源划分及指标确定
        3.5.2 长河流域矿区生态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3.6 长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干扰度
    3.7 小结
4 耕地格网化表达与基本农田特征提取
    4.1 基本农田的概念
    4.2 研究区域与数据
        4.2.1 研究区
        4.2.2 数据来源
    4.3 研究方法
        4.3.1 基本农田属性无损格网化表达
        4.3.2 空间自相关分析
        4.3.3 基本农田邻域空间密度特征提取
        4.3.4 局部模糊纹理定量方法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无损格网化分析
        4.4.2 格网化基本农田空间相关性分析
        4.4.3 基本农田邻域空间密度特征分析
    4.5 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度分析
        4.5.1 集中连片度计算
        4.5.2 乡级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度分析
        4.5.3 不同耕地等级基本农田的集中连片度分析
        4.5.4 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度地形分布特征分析
        4.5.5 基本农田集中连片区划定
    4.6 小结
5 长河流域压煤村庄整治搬迁选址研究
    5.1 压煤村庄搬迁研究概况
    5.2 北方压煤村庄搬迁选址优化模型的建立
        5.2.1 模型设计思路
        5.2.2 模型构建关键技术与模型开发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居民点驱动因子与发生概率特征
        5.3.2 长河流域农村居民点损毁特征
    5.4 优化结果
    5.5 选址结果分析
    5.6 小结
6 长河流域基本农田优化布局研究
    6.1 农田优化布局的意义
    6.2 数据与方法
        6.2.1 数据来源
        6.2.2 成本距离(cost distance)
        6.2.3 克里金插值(Kriging)
        6.2.4 二进制离散粒子群优化模型(BPSO)
    6.3 基于二进制离散粒子群的压煤山丘区基本农田优化布局模型设计与构建
        6.3.1 压煤山丘区基本农田优化布局模型设计思路
        6.3.2 优化模型构建关键技术
    6.4 北方压煤山丘区基本农田布局影响因素
        6.4.1 自然条件
        6.4.2 社会经济因素
        6.4.3 扰动影响因素
        6.4.4 空间集聚度
    6.5 北方压煤山丘区基本农田优化布局适应度函数构建
    6.6 模型设计与开发
    6.7 优化结果与分析
        6.7.1 长河流域煤炭资源与耕地空间复合特征分析
        6.7.2 长河流域基本农田布局影响因素分析
        6.7.3 模型参数的设定
        6.7.4 模型收敛性分析(以均衡模式为例)
        6.7.5 优化结果分析
    6.8 小结
7 长河流域耕地整治时序及整治模式
    7.1 土地整治的重要性
    7.2 研究方法
        7.2.1 构建整治优先度评价指标体系
        7.2.2 空间要素组合分析
    7.3 结果与分析
        7.3.1 整治优先度分析
        7.3.2 整治模式分析
    7.4 小结
8 主要结论和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附录

(9)压煤区水土资源承载力协调性时空变化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
    2.1 帕累托效率
    2.2 资源、环境与经济复合系统理论
3 研究区概况
    3.1 自然地理概况
    3.2 社会经济概况
    3.3 水土资源概况
        3.3.1 土地资源
        3.3.2 水资源
        3.3.3 矿产资源
    3.4 水土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5 本章小结
4 煤一地一水资源承载力协调性时间序列变化分析
    4.1 构建指标体系
    4.2 熵值法
    4.3 耦合协调度模型
        4.3.1 耦合模型
        4.3.2 耦合协调度分类
    4.4 耦合协调度的计算
    4.5 时间序列变化规律
    4.6 本章小结
5 协调性空间分析
    5.1 空间分析方法
    5.2 研究区现状评价
    5.3 协调性分区及其特征
    5.4 发展对策及建议
    5.5 本章小结
6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2 主要结论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10)SWOT分析法在土地综合整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长河流域发展现状内外环境分析
        2.1.1 优势
        2.1.2 劣势
        2.1.3 机会
        2.1.4 威胁
    2.2 长河流域发展现状的SWOT定性分析
    2.3 长河流域发展现状的SWOT定量分析
        2.3.1 影响因子的影响程度分析
        2.3.2 长河流域发展战略类型选择
    2.4 长河流域发展现状的SWOT分析结果
3 小结

四、泽州县长河流域水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长河流域水化学特征及浅层地下水SO42-运移规律研究[D]. 延子轩.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晋城市地下水环境问题识别及保护研究[D]. 高帅.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3]基于水土资源损毁的长河流域煤炭开采模式模拟[J]. 王瑾,刘建,毕如田,张凯媛,刘慧芳,田晓红. 煤炭学报, 2019(09)
  • [4]长河流域生态修复治理规划探析[J]. 王新兵. 山西水利, 2019(08)
  • [5]采煤流域水土资源损毁系统动态模拟及控制策略研究[D]. 刘建.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6]褐土带采煤沉陷区土壤有机碳时空分异规律反演研究 ——以长河流域为例[D]. 赵鑫. 山西农业大学, 2019
  • [7]煤炭开发规模与水土资源保护协调的关键因素及分析管控研究[D]. 张凯媛.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8]北方村庄压煤山丘区土地整治因素的表达与分析 ——以山西省晋城市长河流域为例[D]. 荆耀栋. 山西农业大学, 2018(03)
  • [9]压煤区水土资源承载力协调性时空变化及发展对策研究[D]. 黄程希. 山西农业大学, 2018(06)
  • [10]SWOT分析法在土地综合整治中的应用[J]. 刘建,王瑾,毕如田,张凯媛. 湖北农业科学, 2018(09)

标签:;  ;  ;  ;  ;  

泽州县长河流域水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