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美丽的校园里一个人!

网络:美丽的校园里一个人!

一、网络:在校园中独自美丽!(论文文献综述)

董琪[1](2021)在《大学校园心理疗愈景观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校大学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而以大学校园的景观设计作为着力点,来预防和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目前大学校园景观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目前我国大学的景观设计较为单一,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日益增加的心理需求。学生作为大学校园的主要使用者,对大学校园景观不仅有生理需求而且有很多的心理需求。区别于传统的景观设计,心理疗愈景观设计注重景观的疗愈功能与布置,使校园景观能够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满足大学生使用者的心理疗愈需求,体现校园景观的多功能性。本研究将心理疗愈理念与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相结合,基于理论及实地调研总结归纳出满足大学校园景观使用者身心疗愈需求的景观设计模式。首先,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学习国内外心理疗愈景观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包括园艺疗法和压力恢复理论等,并结合相关高校心理疗愈案例分析归纳设计启示,即多种疗愈方法结合、积极调动人体五感进行疗愈、环境设施结合疗愈空间和重视校园园艺农耕活动疗愈等;其次对西安市多所大学进行实地调研,把握大学室外景观建设现状,并结合调查问卷结果得到的西安市多所大学的学生心理疗愈需求和疗愈景观个人喜好,进一步分析大学生对于校园心理疗愈空间的需求;通过上述的研究分析,提出了大学校园心理疗愈景观应具备心理关怀、身体关怀、人际关怀、人文关怀的设计理念,结合大学生心理需求提出多样化疗愈空间、多要素搭配优化等多个大学心理疗愈景观设计原则和设计策略;最后总结了大学校园心理疗愈景观设计的四种模式即:交流倾诉型疗愈景观模式、艺术表达型疗愈景观模式、智趣互动型疗愈景观模式、校园农耕型疗愈景观模式。使用相应的设计模式打造出适合大学生参与互动活动的心理疗愈景观,体现校园景观的功能多样性,对在校学生能够产生积极的心理疗愈影响,打破以往传统校园景观设计固有思路,为今后校园景观建设和改造提供新的道路。

王雪[2](2021)在《当代大学生消费异化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消费作为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社会活动,展现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和生活理念,也体现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大致走向。人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他们的生产活动和消费方式自然而然会有所差异。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推进,我国逐步实现了从物质供应匮乏的计划经济向物质相对丰裕的市场经济的过渡,相对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和物质享受。但不可忽视的是,西方消费主义思潮也趁机传入中国,并蔓延和渗透进国民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冲击和干扰着我国的社会主流价值观与传统的优秀消费文化,影响了人们的消费方式及消费习惯,导致人丧失了自主性和批判性,一味地追求和崇尚物质享受与金钱至上的原则,致使社会成为一个充满不良消费风气的病态社会。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作为一支较为别样的消费队伍,他们独特的消费方式对引领未来整个社会的消费走向和趋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当代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综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对不同地区的部分大学生的消费状况进行了实证调查和统计分析。根据调查情况发现,当代大学生的消费从总体上来说是较为科学合理的,但也存在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的消费观出现了严重的扭曲和偏差。他们由于一方面没有足够的经济来源和丰富的社会经验,另一方面心理思想不够成熟且感性大于理性,这便让消费主义有了可乘之机,使得大学生滋生出许多像盲目攀比、超前透支等畸形的消费心理和不良的消费行为。这不仅会给他们个人及其家庭带来许多的难题和困扰,还不利于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和构建美好的社会环境。本文除引言外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消费异化的相关概念及理论阐释。首先界定了消费异化的四个相关概念,对异化、消费、消费异化和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异化的内涵分别进行了解释说明;而后着重分析梳理了消费异化的相关理论阐释,包括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和商品拜物教思想、法兰克福学派的消费异化理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消费异化理论以及后马克思主义者鲍德里亚的消费异化理论。第二部分是对当代大学生消费异化现象的表征与成因分析。首先根据对部分大学生展开的消费调查问卷情况,梳理出当代大学生消费异化的表现主要在跟风从众性消费、炫耀攀比性消费、铺张浪费性消费、过度的超前消费和重物质的享乐性消费五个方面;其次从大学生个人、家庭、学校和国家社会四个角度,深刻剖析了导致其产生的原因,包括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不成熟且消费价值观错误,家庭消费观教育的疏忽及对子女的过分溺爱和纵容,高校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和理财教育不够重视,我国贫富差距问题显着且社会不良风气盛行;最后阐述了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不利于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加重家庭经济负担并造成家庭不睦,影响和谐校园氛围和美丽校园建设,威胁着人类社会与大自然的永续发展。第三部分是消解当代大学生消费异化的现实路径。针对当代大学生在消费行为上存在的问题,主要强调大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有效结合,必须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的消费观,重视家庭对子女的理财教育,发挥高校关于消费教育的主导作用,形成社会合力共创良好的消费环境。从而更好地促进当代大学生提高自控自律能力,自觉矫正规范他们的消费观和消费行为,优化升级其消费结构,帮助他们走出消费异化的困境,实现他们全面自由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成才。解决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异化问题是我们新时代背景下面临的挑战之一。大学生消费群体是整个社会消费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探究大学生消费异化现象能够侧面反映出社会大环境中存在的部分消费问题。因此,找出大学生消费异化的问题根源,并提出一些消解消费异化的有价值的可行性现实对策,对于帮助整个社会形成健康良好的消费环境意义重大。

黄邓楷[3](2020)在《基于CPTED理论的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知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社会矛盾冲突愈发激烈,城市安全问题日益凸显。随着建设平安校园和安全社区的呼声高涨,校园安全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学城的社会结构相对复杂、空间高度开放共享,其校园环境安全管理更具挑战性。一方面,随着大学城扩张建设步伐的放缓,校园环境使用后评价逐渐引起重视,但评价对象以大学城物质环境为主,空间使用主体——学生的环境感知评价研究略显不足。另一方面,我国犯罪治理主要依赖法律震慑、治安防范等管理手段,较少基于空间视角利用环境规划设计方法预防犯罪。基于此背景,本文以广州大学城为例,开展学生的环境安全感知评价,探讨学生安全感与大学城环境规划、设计和管理的关系。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整理、问卷调查、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Arc GIS和SPSS软件分析、数理统计等方法,探讨广州大学城空间环境特征与学生安全感知的联系,对安全感评价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质化和量化分析,发掘宏观的空间位置和微观的街景特征与学生安全感的关联,建立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知评价指标体系,据此试述提升学生安全感的大学城环境优化策略。论文研究可分成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为绪论,旨在阐明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价研究的重要意义,明确研究对象和范围。并进行国内外大学城及校园规划设计、环境设计预防犯罪及安全感评价相关研究和实践的综述,强调环境规划设计手段在我国大学城校园安全管理中缺失的现状,为后续研究奠定了现实背景基础。第二部分(第二章)是环境安全感评价的理论基础研究,立足广州大学城空间环境现状,梳理日常活动理论、理性选择理论等传统犯罪学理论和“街道眼”、可防卫空间、环境设计预防犯罪(CPTED)等环境犯罪学理论,分析国内外CPTED理论的研究、相关实践案例与组织机构的发展趋势,总结可为环境安全感知评价提供有益借鉴的CPTED应用经验。归纳并提炼环境安全感评价的研究方法及其影响因素,为接下来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三部分(第三、四、五章)是问题分析和实证研究。首先,以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为例,开展单体校园的环境安全感评价探索性调研,对CPTED六要素进行信度分析、重要性排序、相关性分析,并挖掘高校环境安全感评价研究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如传统调查方法难以准确定位地点,无法对特定空间安全感评价进行定量分析;也较难识别影响安全感的环境特征,难以建立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价指标体系。为弥补上述缺陷,分别利用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和照片打分法分析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价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并根据影响安全感评价的宏观空间位置因素和微观街景特征因素,构建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价指标体系。第四部分(第六章)是规律总结和策略研究。根据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价指标体系,从宏观、中观、微观三层面分别阐述大学城环境规划、设计和管理对学生安全感评价的影响,据此试述提升学生安全感的大学城环境优化策略,力图为我国高校校园环境安全规划设计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本文以广州大学城为例,开展了环境安全感评价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在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的评价方法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环境安全感知评价的研究内容上都取得一定的创新性成果。本文研究成果可补充完善大学城环境安全规划设计导则,为我国高校校园安全环境的科学合理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段婷婷[4](2020)在《校友返校情境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开放空间使用后评价》文中认为近年高校越来越重视校友返校,但调查表明多数校友对返校活动评价较低,具体表现为:校园空间存在校友活动空间缺乏、校友活动参与度低、校友活动空间品质低等问题。本研究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园开放空间为研究对象,基于校友返校情境下的开放空间满意度评价模型,通过使用后评价发现现状问题,并基于此提出改造建议。本文的主要内容有四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从问题的提出、研究对象的选取以及相关概念的文献综述等方面对论文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第二章理论基础部分对情境、校友及使用后评价等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梳理,从而确定论文的目标人群和研究方法;第三章和第四章对应本文的主体研究部分,其中第三章通过质性研究确立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友返校的三类典型情境及其对应的三类空间;第四章运用评价模型的构建方法建立了校友对校园返校情境下开放空间的满意度评价因素集;第五章和第六章对应本文的改造建议和总结部分,第五章首先展开校友满意度评价,随后基于评价结果分析空间问题,最后基于问题的优先级别提出改造方案。第六章对本文的主要结论进行回顾,点明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一是确立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友返校活动的三类典型情境即:追忆集体记忆的情境、漫步校园的情境、参与返校集会活动的情境;二是提出了基于三类典型返校情境的开放空间体系即:校友集体记忆空间、校友慢行系统空间、校友集会活动空间;三是建立了以校友为评价主体的校园开放空间满意度评价因素集;四是提出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友返校情境下校园开放空间的改造策略。

山丹[5](2020)在《新世纪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研究》文中认为童年书写是儿童文学艺术的核心内容,表现童年的现实生活与想象世界,是儿童文学对童年精神的审美创造与诗意追求。童年书写不只是一种文学的表达策略和创作形式,更是以文学形式构建人类对于自身、他者、社会及历史的一种独特思考方式。本论文以新世纪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为研究对象,并将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划分为写实型童年书写、经验型童年书写和理想型童年书写,通过梳理三种童年书写范式在主题表现、创作技巧、文体形式、叙事结构、语言类型等方面所呈现的文学图景,归纳新世纪以来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所体现的美学价值,及由此带给中国儿童文学的启示。本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正文部分包括五章。具体章节内容概括如下:绪论主要对童年理论、童年观和童年书写的基本观点进行梳理,总结了中国当代儿童文学中童年书写的研究现状,阐明了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的研究价值,并明确了本论文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思路。第一章“新世纪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转向”,对现实题材儿童小说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勾勒,通过探讨新世纪以来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转向,阐释童年书写的艺术表达与审美意蕴。现实题材儿童小说演变轨迹,聚焦于1917至1999年间的儿童小说历史发展脉络,本论文将其归纳为:新生期、生长期、探索期及繁荣期四个阶段,并对每一阶段儿童小说的创作特征加以分析。新世纪以来,随着文化语境的革新和“解放儿童”儿童文学观的确认,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形成了新的创作格局。通过对儿童小说中童年书写转向的内外成因分析,阐释童年书写的叙事特征和艺术形式。第二章“写实型童年书写中的生命观照”,探讨写实型童年书写对当下童年个体生命的书写维度。本章从个体童年的身份认同、成长书写、性别书写、青春书写和边缘生命书写的不同维度,梳理了童年书写中的写实型童年书写的创作特征。展现成人作家在将现实儿童作为表现对象时,对童年的生活现状、情感真实和生命尊严的理解与尊重。对写实型童年书写创作范式的探究,能够丰富新世纪儿童小说中童年生命书写的内涵和形式,并为儿童文学深入童年精神提供重要的参考。第三章“经验型童年书写中的情感再现”,对童年书写中的经验型童年书写进行了阐释。经验型童年书写,分为成人作家对自我童年生活书写的白描,及以文学书写方式再现自我童年的心理投射。在对儿童小说中经验型童年书写进行解读时,主要从童年回忆的诗意书写,童年乡土的多元书写,童年创伤的投射书写和童年缺失的补偿书写等不同维度加以讨论。在新世纪儿童小说中的经验型童年书写中,成人作家试图通过追寻自我童年生命的书写价值,来呈现儿童小说中的童年经验的艺术形态和审美表征。第四章“理想型童年书写中的童心想象”,探讨了儿童小说中的理想型童年书写所具有的文本特征和审美意蕴。理想型童年书写作为成人作家对于童年精神的追求与寄托,为当下儿童的成长提供了指引,并为人类童年提供了直达心底的精神滋养。本章从历史语境、战争语境、人类乡土语境和理想童年精神四个维度,建构了理想型童年的创作范式。理想型童年书写为成人作家提供走出个人化童年私语,面向集体童年精神的途径,其体现的是儿童文学创作对于人类童年精神的向往。第五章“童年书写的审美意旨与创作反思”,主要讨论了童年书写所呈现的审美意旨,与其在创作中所面临的书写困境。童年书写的审美意旨,既体现为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在文本层面,以诗性内核把握童年精神品质和以童心力量坚守文学创作之魂,又体现为童年书写对儿童读者在审美体验中的心灵净化与情感共鸣。在探究新世纪儿童小说的童年书写所面临的困顿境遇时,本论文分别从童年书写与现实之间的距离,童年书写中成长体验的错位和童年书写中“生命本位”意识的缺失等方面,指出了当下儿童小说的创作困境。并重审消费文化语境中的“系列化”写作模式,桥梁书阅读模式,及“低龄化”写作现象,为童年文化变革中的童年书写提供突破和发展的新方向。结语部分对新世纪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进行了简单的回顾。通过肯定童年书写所具有的文学价值和美学意义,指出了随着“童年”元素作为儿童小说书写的日趋繁盛,追求童年审美的文学样式将丰富儿童小说的创作空间。然而,需要警惕的是过度商业化的童年书写样式对儿童小说发展的阻碍。因此,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既要对抗符号文化的侵蚀性,又要保有文学审美的生命力。特别是,童年书写需要从儿童生活的真实感出发,表达儿童生命的深广度,展现童年精神的力量性和童年文化的审美力,为儿童文学阅读构建一个更为美好的审美空间。童年本身能够带给人类的精神力量,引导着儿童小说在立体而饱满的童年书写中,塑造中国童年的独特审美艺术。新世纪儿童小说正是通过不同维度的童年书写诠释着童年精神的生命、历史和文明之歌。

刘宗金[6](2020)在《校园植物景观空间色彩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据《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指出,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已达3833万,位居全世界第一位,有报告指出我国大学生超过30%的同学有心理健康问题,这一数据还在逐年上涨。当前大学生所面临学业和就业压力日渐加强,若没有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易产生悲观的情绪,由此可能导致抑郁、跳楼等极端事件频发。由于学生众多,校园专业人为介入心理辅导虽然满负荷运转,但依然没法保证专业心理健康咨询覆盖到每一个同学。有研究表明:活动范围多集中在绿地区域的人群压力感小,压抑情绪较低,可以减少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并且良好的植物景观空间色彩还可以有效改善困扰年轻人的精神健康问题。因此良好的校园植物景观空间色彩能够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广泛自然的心理健康治疗和舒缓负面情绪的效果,对建设平安校园有重要意义。该文将从校园植物种类、色彩以及景观空间色彩入手,以山东省部分高校为基础进行研究。该研究利用Color Impact进行色彩整理和色彩要素分解,对校园植物景观空间色彩进行量化分析;借助方差分析采用SBE和AHP以及SD分析法对大学生不同校园功能区域心理需求进行探究,对不同心理需求中几种贡献值大的色彩因子进行研究,获取大学生对不同校园功能区域的色彩因子比重需求;借助克朗巴哈系数及Cronbachα系数值信度对研究数据进行准确性验证,得到相应的研究结果;分析大学生偏好的植物景观空间色彩研究数据,采用VR情绪启动机制和生理指标对照运用对校园植物景观空间色彩的效果进行验证得出以下结论:(1)调研发现山东省高校校园中植物约为140种,其中主要以乔灌木为主;校园花季主要集中在春夏两个季节,花色主要以红色系、黄色系和白色系三种色系花色为主,白色系花占30%,红色系和黄色系花分别约占26%,其他花色占18%;校园中植物树干色彩以灰色和灰褐色为主,叶色变化多以春秋两个季节叶色变化为主,在色叶植物中春色叶占30%,秋色叶占70%,季相变化明显;校园硬性景观主要以暖色调为主。(2)校园植物景观空间色彩质量的影响因子的贡献率排序绿色占空间比(30.23%)>主色彩比例(14.59%)>色彩数量(11.21%)>层次感(9.33%)>对比度(8.34%),五种影响因子总体贡献率73.7%。研究显示绿色占空间比保持在39.2%—63.1%最佳;单一色或主色彩比例在50%—70%最佳;色彩数量4—7种最适宜;层次感强,色调为冷色调效果好。(3)大学生对校园中不同区域心理和色彩需求不同,对于校园空间依赖度最高的五个区域是L教学区,Y运动区,G集散广场,D宿舍区和F休闲娱乐区;校园安全感需求最高的区域是D宿舍区,色彩影响因子对校园景观空间安全感影响因子排序:色彩搭配(37.500%)>冷暖色(32.29%)>明暗度(21.875%)>层次感(8.333%);大学生对校园中D宿舍区和Y运动区舒适性要求高,其中色彩因子对舒适性影响因子排序:色彩搭配(55.048%)>冷暖色(11.683%)>明暗度(23.510%)>层次感(9.760%);校园景观空间可达性而言,除了交通因素外,色彩因子排序为色彩搭配(56.429%)>层次感(15.536%)>冷暖色(14.368%)>明暗度(13.667%);大学生对于校园色彩影响情绪起伏因子的排序色彩搭配(46.108%)>冷暖色(27.162%)>明暗度(17.344%)>层次感(9.386%)。经过VR情绪启动机制后,生理状态发生改变,表明VR情绪启动机制有效。观看研究分析得到最佳色彩数据制作的图片(包含6种色彩,主色调为绿色占景观效果的1/2,点缀黄色和红色及其他邻近色)对比空白对照图片心率和血压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表明良好的校园植物空间色彩对大学生身心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能够舒缓大学生心理负面情绪和延长快乐情绪。

尹博[7](2020)在《面向未来的中学图书馆建筑设计研究 ——以合肥六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笔者参与的“合肥六中新校区图书馆建设项目”为例,着力于研究面向未来的中学图书馆建筑设计策略。首先,依据《中国未来学习白皮书》为纲领,从未来教育理念,未来学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管理方式和学生的行为模式等方面,梳理出其对于未来中学图书馆建筑设计的影响。其次,以影响因素为问题导向,在未来中学图书馆设计理念方面,结合课程资源理论、“一站式服务”理论、沉浸式学习理论和相应的实际案例进行验证,提出了课程式、一站式、沉浸式设计理念。以设计理念为出发点,提出图书馆建筑设计策略:第一,总体布局主要分为集中式布局和分散式布局两种,其中集中式布局主要方式有组团布局、串联布局和综合体式布局,分散式布局主要方式有与教学空间的复合和与生活空间的复合。第二,在功能空间方面,结合实际案例和问卷调查,对图书馆功能需求进行分析,并提出主要的功能空间类型设计策略,包括有主入口空间、阅览空间、藏书空间、非正式学习空间、教室空间等。第三,在环境设计方面,主要包括有室内外融合设计以及室外绿化设计两个方面。最后,将未来中学图书馆设计策略尝试运用到“合肥六中新校区图书馆建设项目”中进行验证分析,论述该设计策略能够较好的符合未来中学图书馆建设需要,为今后的中学图书馆项目建设提供参考。

祝林鹤[8](2019)在《校园公共空间中装置艺术的互动性研究》文中提出公共空间设计,自古就受到艺术的影响,我国古代园林设计中“借景”、“引景入室”,即指建筑与周围环境和谐共融的一种状态。作为当代艺术中的装置艺术,它冲破传统思想的桎梏,充分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思潮,赋予校园公共空间设计全新的艺术形式。装置艺术通过材料、场地、情感与校园建筑演绎组合,为充分活跃校园氛围,增强大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满足人与环境的良好互动,创造出具有包容性、互动性、可观赏性相结合的校园公共空间环境,全面提升我国校园公共空间环境的质量。本文首先通过装置艺术的相关概念,研究装置艺术互动性的特征,其次充分研究校园公共空间属性及校园公共空间主体使用者的行为规律,找出两者之间的契合点交融贯通,作为展开后续装置艺术融入校园公共空间研究的铺垫。通过装置艺术在校园公共空间中互动性的解读、人与装置艺术在环境中的互动表达,强调互动性装置艺术需要将人、环境和艺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本文主要采用图片资料分析法对装置艺术在校园公共空间中的互动性表达进行分析总结,结合国内外装置艺术互动性设计的案例,明确装置艺术在校园公共空间中突出其互动性的重要地位和实际作用。针对我国现有校园公共空间环境的实际考察,总结出问题并提出建议。立足于剖析装置艺术在校园公共空间中的互动性设计原则、影响互动性的相关因素分析等。梳理校园公共空间设计中装置艺术可运用的几种表现方式,突出装置艺术对当代大学生和校园公共空间建设的积极意义。本课题在研究中,力图将设计层面上升到装置艺术与校园公共空间设计之间相互融合的视角,形成人、环境和艺术三者之间良性互动的全新层面,以及分析装置艺术在校园公共空间中实现其互动性的基础上如何促进校园更好地发展、大学生学习生活更加和谐的效益。在理论层面为设计师和空间设计领域提供更详实的方法理论内容,使装置艺术在空间设计中实现互动性的方法论更加充实。最后对装置艺术在校园公共空间中,甚至是更为广阔的空间设计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思考和展望。

魏蓓[9](2019)在《19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女作家小说的电影改编》文中研究指明电影自诞生起就与小说有着密切的关系。小说改编成电影是小说传播的有效途径。19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女性作家的小说频频被改编成电影。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呈现方式,它们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也就有了特别的意义。从纵向来看,这一时期女作家小说电影改编表现出一些阶段性特征,潜隐着中国当代社会思想氛围和精神态度的历史变迁。20世纪80年代,在人道主义指引下,改编经历了“人性的复归”到“女性身份意识的萌醒”的过程;90年代,在商业化大潮的冲击下,改编观念相对自由、灵活,女作家参与改编的现象却减少,导演的地位凸显,改编作品中的女性渐被遮蔽;进入21世纪后,在消费主义导向下,不仅改编数量众多,题材和类型更加多样与广泛,部分改编作品在更多地展现普通人的现实生活与情感世界的同时,突显时代女性的独特性。女作家小说的电影改编也带来了主题意蕴的多重演绎、形象内涵的双重变奏、叙事策略的多维变化等相关问题。主题方面,在“忠实于原着”的基础上有不同的形式演绎,还原、变通以及延伸等。有些女作家小说的主题在电影中出现通俗性的转移,尤其是90年代以来一些女作家小说中对历史叙事的关注在电影中被消解,主题也随之简化与弱化。还有些女作家的小说改编成电影后出现主题意蕴的重构,影片与原作的主题大相径庭,这是主题的置换与颠覆。通常而言,女作家往往从女性的视角来审视其创作中的人物,而改编电影并非都由女性来编剧或执导,从虚构的小说文字到可观的银幕塑造在不同性别的导演执导中,人物形象便有了不同的表现形式:女性导演执导的电影中对女性形象的主体意识有所强化;男性导演对女性意识则有所弱化,而美化男性形象。同时,女作家小说中的某些次要人物在改编的电影中被重新塑造,女性导演往往突出女性主导性与性别色彩;多数男性导演则消解小说原着中的隐含主题。此外,女性导演常增加情感因素、凸显情节的曲折动人;男性导演则淡化女性人物精神世界的开掘、增加人物行动的比重。叙事策略方面,女作家小说的电影改编呈现出较为鲜明的特征,即多维变化的讲述方式,主要体现在对第三人称叙事视角的偏爱和多元叙事视角杂糅,以及女性叙事视角的选择;在时间的选择层面将人物至于特定的时代,在时间的顺序安排上采取非线性叙事,兼用倒叙、插叙,增加悬念和寓意,在时间的变形层面常借助时间的省略,片段性地突显女性的人生剪影;在叙事空间的截取与呈现上隐含对人物“宿命”的某种纠葛。总体分析与对比女作家小说中表现出的女性意识在电影改编后发生的变化,彰显了女性主义在当今社会的主流传媒中的现实处境。女作家小说的电影改编在扩大女性文学传播途径、丰富电影类型、增添独特魅力等意义的同时,给小说原着带来某些负面的影响和突出情感发展、忽视其他因素等方面的问题,这为当代作家小说的电影改编提供了某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得失。

王烟[10](2019)在《面向小学儿童群体的建筑使用后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建筑使用后评价(Post-Occupancy Evaluation,简称POE)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收集使用者对建成环境的使用及评价信息,通过科学分析以了解他们对目标环境的价值判断及心理需求,为将来设计类似环境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从而更大限度促进环境正效应的实现。作为一种设计反馈机制,建筑POE是设计师了解环境设计得失的主要渠道,也是公众表达生活愿景的重要途径,它在推动设计民主化进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针对一些使用主体为儿童的建筑POE研究中(如小学、儿童医院、青少年科技馆等),由于研究对象是一个特殊群体,这导致传统建筑POE方法在数据收集及分析中存在诸多适用性方面的局限,阻碍了这一类型的建筑POE研究的发展。为解决面向儿童群体的建筑POE研究中存在的基础性问题,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建筑POE方法,促进我们更好地了解儿童如何认识、使用和评价建成环境,本文以小学阶段的儿童(612周岁,后文简称小学儿童)及小学校园环境为研究对象,以源自小学儿童的建筑POE信息为切入点,围绕儿童结构化问卷、儿童行为观察、儿童画及儿童自由报告等四个主要POE信息源,较系统地探讨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如何有效、充分利用这些POE信息源。论文着重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有关小学儿童群体的建筑POE方法理论作基础性研究。通过回顾相关研究背景及研究现状,确定本课题的具体研究方向、内容及目标。根据建筑POE类型及特点的论述,结合与建筑POE有关的小学儿童特征的分析,概要性阐明面向小学儿童群体的建筑POE研究的一般模式,明确建筑POE主要研究儿童的什么方面,以及如何研究等基本问题,为本文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对若干所小学的广泛调查,发现并总结常规建筑POE方法在针对小学儿童群体时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开展专项研究予以探讨。根据调查结果,这些具体问题主要包括:1)面向儿童的建筑POE操作问题;2)儿童的环境评价尺度问题;3)儿童点赋值评价结果的解读问题;4)儿童行为观察的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通过问题成因剖析,结合长期POE实践经验直接提出针对性方法改进建议;对于第二至第三个问题,采用问卷试验方法,尝试建立适用于儿童使用主体的建成环境评价尺度,并对儿童点赋值与区间赋值评价结果进行匹配,进一步采用该尺度及点赋值评价方法开展应用实践研究,以此改进、优化相应评价方法,从而初步解决儿童结构化问卷中存在的两个突出问题;对于最后一个问题,通过有关行为观察法的理论研究,指出小学儿童行为观察的基本原则及与之相适应的主要研究方法,并综合采用这些方法对小学校园中的儿童环境行为开展多角度应用案例研究,进而提出有关小学儿童行为观察法的具体操作建议。对上述四个基础议题的专项研究,初步解决了面向小学儿童群体的建筑POE研究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相应方法的应用案例为其它相关研究提供了实践参考,所提出的建议为今后针对类似群体的建筑POE研究提供了方法操作上的指引。最后,利用建筑POE作为交叉学科的优势,积极尝试借鉴其它学术领域的新兴研究成果,对儿童心理画方法及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建筑POE中应用的可行性进行探索,初步发展出一种有关儿童画的POE研究方式及一种NLP用于分析儿童文本评价信息的POE研究方式,并结合实证,通过较细致的应用案例研究,指出该两种方式的主要研究途径、分析方法及一般操作流程。对跨学科方法的探索,促进了儿童画及儿童自由报告这两种POE信息源的有效利用,拓展了面向小学儿童群体的建筑POE研究的视野,弥补了传统方法在针对儿童群体时存在的不足。本文选题属于建筑POE方法针对特殊人群专门化的研究课题。论文不仅从有关小学儿童群体的建筑POE方法上作了较全面、系统的探讨,更侧重于通过大量实证案例研究,对相应方法的实际应用作了进一步演绎与说明。有关方法及应用的研究成果,从多个角度强化了建筑POE方法在面向特殊人群时的针对性应用,进一步优化了相关方法的合理性及适用性,一定程度弥补了传统研究方式的不足,积极拓展、充实了建筑POE方法的研究视野与途径,为今后针对类似群体的建筑POE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与方法支持。

二、网络:在校园中独自美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在校园中独自美丽!(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校园心理疗愈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心理疗愈景观理论及案例分析
    2.1 心理疗愈景观的相关概念
        2.1.1 心理疗愈景观概念
        2.1.2 康复景观和复愈性环境
    2.2 心理疗愈景观的理论
        2.2.1 注意力恢复理论
        2.2.2 压力减轻理论
        2.2.3 园艺疗法
        2.2.4 场所精神与精神感知理论
    2.3 大学校园心理疗愈景观相关案例解析
        2.3.1 中国文化大学舒压疗愈庭院
        2.3.2 开南大学疗愈庭院
        2.3.3 纽约联合国国际学校
        2.3.4 台北护理健康大学愈花园
        2.3.5 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景观
        2.3.6 案例解析总结
3 大学生心理及校园疗愈景观调研分析
    3.1 调研内容
    3.2 大学生心理问题状况调研及分析
        3.2.1 关于在校大学生心理状况的问卷调查分析
        3.2.2 大学生心理疗愈需求分析
    3.3 大学校园心理疗愈景观现状调研及分析
        3.3.1 大学生心理疗愈景观现状调研概况
        3.3.2 调研问题总结
        3.3.3 大学生对校园心理疗愈空间需求分析
4 大学校园心理疗愈景观设计方法研究
    4.1 大学校园心理疗愈景观设计理念
        4.1.1 心理关怀理念
        4.1.2 身体关怀理念
        4.1.3 人际关怀理念
        4.1.4 人文关怀理念
    4.2 大学校园心理疗愈景观设计原则
        4.2.1 五感疗愈原则
        4.2.2 使用者心理需求原则
        4.2.3 移情与共情性原则
        4.2.4 参与互动性原则
    4.3 大学校园心理疗愈景观设计策略
        4.3.1 多样化疗愈空间设计策略
        4.3.2 多要素搭配优化策略
        4.3.3 多活动引导疗愈策略
        4.3.4 多科技智能互动策略
5 大学校园心理疗愈景观设计模式研究
    5.1 大学校园心理疗愈景观设计模式分类
        5.1.1 交流倾诉型疗愈景观模式
        5.1.2 艺术表达型疗愈景观模式
        5.1.3 智趣互动型疗愈景观模式
        5.1.4 校园农耕型疗愈景观模式
    5.2 大学校园心理疗愈景观设计模式总结
6 结论
    6.1 主要研究成果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一 关于在校大学生心理状况的问卷调查
附录二 关于大学生疗愈心理问题优先选择的校园景观问卷调查
附录三 关于校园心理疗愈景观个人喜好的问卷调查

(2)当代大学生消费异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重点难点
        2.创新点
一、消费异化的相关概念及理论阐释
    (一)消费异化的相关概念
        1.异化
        2.消费
        3.消费异化
        4.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异化
    (二)消费异化的相关理论阐释
        1.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和商品拜物教思想
        2.法兰克福学派的消费异化理论
        3.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消费异化理论
        4.后马克思主义者鲍德里亚的消费异化理论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异化现象的表征与成因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异化的表现
        1.跟风从众性消费
        2.炫耀攀比性消费
        3.铺张浪费性消费
        4.过度的超前消费
        5.重物质的享乐性消费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异化的产生原因
        1.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不成熟且消费价值观错误
        2.家庭消费观教育的疏忽及对子女的过分溺爱和纵容
        3.高校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和理财教育不够重视
        4.我国贫富差距问题显着且社会不良风气盛行
    (三)当代大学生消费异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1.不利于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2.加重家庭经济负担并造成家庭不睦
        3.影响和谐校园氛围和美丽校园建设
        4.威胁着人类社会与大自然的永续发展
三、消解当代大学生消费异化的现实路径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的消费观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二)重视家庭对子女的理财教育
        1.传承勤俭节约的优良家风
        2.发挥家长的带头表率作用
        3.培养子女独立自强的品质
    (三)发挥高校关于消费教育的主导作用
        1.抓好课堂教学且建构系统的消费观教育内容
        2.定期开展理财教育专题讲座与相关课外活动
        3.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来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
    (四)形成社会合力共创良好的消费环境
        1.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净化社会不良消费风气
        2.强化政府职能并加大整治消费环境的力度
        3.发挥和规范大众媒体的积极引导与正面宣传作用
        4.大力发展我国生产力并努力缩小贫富差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当代大学生消费情况的调查问卷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3)基于CPTED理论的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知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和范围
    1.4 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综述
    1.5 研究目标与方法
    1.6 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二章 环境设计预防犯罪及安全感评价发展趋势
    2.1 国外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研究发展
        2.1.1 传统犯罪学理论
        2.1.2 环境犯罪学理论
        2.1.3 CPTED相关组织机构
        2.1.4 CPTED相关实践案例
    2.2 国内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研究发展
        2.2.1 CPTED理论基础研究
        2.2.2 CPTED技术基础研究
        2.2.3 CPTED设计方法研究
        2.2.4 国内CPTED研究进展总结
    2.3 环境安全感评价发展趋势
        2.3.1 评价方法趋向多元化发展
        2.3.2 评价内容愈加丰富
    2.4 结语
第三章 高校校园环境安全感评价先导性研究
    3.1 研究概述
    3.2 研究设计
        3.2.1 研究对象
        3.2.2 数据获取
        3.2.3 研究方法
    3.3 CPTED六要素分析
        3.3.1 CPTED六要素信度分析
        3.3.2 CPTED六要素相关性分析
        3.3.3 CPTED六要素重要性程度
    3.4 校园环境安全感评价分析
        3.4.1 学生安全感评价整体水平
        3.4.2 安全感评价空间分布特征
        3.4.3 校园边际空间环境特征分析
        3.4.4 校园内部区域环境特征分析
    3.5 校园环境安全感评价要素及优化策略
        3.5.1 校园环境安全感评价要素
        3.5.2 单体校园环境设计优化建议
    3.6 结语
第四章 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价空间分布特征
    4.1 研究概述
    4.2 研究设计
        4.2.1 研究内容
        4.2.2 问卷设置
        4.2.3 数据获取
        4.2.4 研究方法
    4.3 学生安全感评价水平分析
        4.3.1 大学城与华工环境安全感评价水平差异
        4.3.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环境安全感水平
        4.3.3 学生个体因素对环境安全感水平的影响
    4.4 学生安全感评价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4.4.1 空间地点标记的准确性
        4.4.2 安全感评价高的地点空间分布特征
        4.4.3 安全感评价低的地点空间分布特征
        4.4.4 学生安全感与特定空间的距离关系
        4.4.5 学生个体因素对安全感空间分布的影响
    4.5 结论
        4.5.1 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方法的利与弊
        4.5.2 大学城环境设计优化建议
    4.6 结语
第五章 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影响因素分析
    5.1 研究概述
    5.2 研究设计
        5.2.1 实景照片选取
        5.2.2 数据来源及获取
        5.2.3 研究方法
    5.3 安全感评价结果分析
        5.3.1 安全感评价水平
        5.3.2 安全感的空间分布
    5.4 影响安全感的环境因素分析
        5.4.1 绿视率
        5.4.2 环境可视性
        5.4.3 环境管理程度
        5.4.4 环境美观程度
        5.4.5 他人的存在
        5.4.6 土地利用类型
    5.5 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价指标体系
    5.6 结论
        5.6.1 安全感评价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
        5.6.2 提升安全感的环境设计和管理策略
    5.7 结语
第六章 提升环境安全感的大学城环境优化策略
    6.1 提升安全感的大学城环境规划策略
        6.1.1 提倡校城一体的规划设计策略
        6.1.2 强调紧凑用地的土地开发策略
        6.1.3 主张步行舒适的交通组织策略
        6.1.4 重视功能混合的土地利用策略
        6.1.5 优化中心绿地的空间共享策略
    6.2 提升安全感的大学城环境设计策略
        6.2.1 保证绿化空间视线通透
        6.2.2 改善户外空间设施设计
        6.2.3 激活临街界面空间活力
        6.2.4 重视边际空间维护管理
        6.2.5 提高夜间环境照明水平
        6.2.6 加强监控设施监视能力
    6.3 提升安全感的大学城环境管理策略
        6.3.1 加强高校安防系统建设
        6.3.2 建立犯罪预防规划体系
        6.3.3 重视学生安全教育普及
        6.3.4 转变传统安全管理理念
        6.3.5 推进校园法制管理建设
    6.4 结语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园学生安全感调查问卷
附录2 :广州大学城校园环境学生安全感调查问卷
附录3 :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分调查问卷照片节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校友返校情境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开放空间使用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1.1 现实问题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对象
        1.2.1 西建大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文献综述
        1.5.1 校园开放空间相关综述
        1.5.2 POE研究综述
        1.5.3 既往研究评述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内容
2 基础理论和分析框架
    2.1 情境及其相关理论
        2.1.1 情境的概念界定
        2.1.2 情境的构成理论
        2.1.3 情境划分开放空间
        2.1.4 相关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2.2 POE及其相关理论
        2.2.1 POE及其相关概念界定
        2.2.2 POE的应用理论
        2.2.3 结合主体差异的建成环境评价理论
        2.2.4 相关理论在本研究中
    2.3 本研究的分析框架与技术路线
    2.4 本章小结
3 西建大校友返校情境开放空间体系构建
    3.1 西建大校园概况
        3.1.1 总体规划及开放空间现状
        3.1.2 校友活动现状
    3.2 西建大校友返校三类典型情境
        3.2.1 追忆集体记忆的情境
        3.2.2 参与集会活动的情境
        3.2.3 返校漫步校园的情境
    3.3 基于返校情境的开放空间体系构建
        3.3.1 校友集体记忆空间
        3.3.2 返校集会活动空间
        3.3.3 校友慢行空间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返校情境的西建大校园开放空间评价体系建立
    4.1 构建POE过程模型
        4.1.1 结合主体差异的POE研究设计
        4.1.2 确立满意度评价流程
    4.2 确定评价目标和研究假设
        4.2.1 确定评价目标
        4.2.2 提出研究假设
    4.3 构建满意度评价因素集
        4.3.1 基于先导性调研选取评价因子
        4.3.2 基于理论模型选取评价因子
        4.3.3 确立满意度评价指标集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返校情境的西建大开放空间POE及改进策略
    5.1 满意度评价及分析
        5.1.1 问卷设计及评价数据采集
        5.1.2 校友满意度评价均值分析
        5.1.3 校友满意度主体差异分析
    5.2 返校情境下开放空间的问题
        5.2.1 校友集体记忆空间的问题
        5.2.2 校友集会活动空间的问题
        5.2.3 校友慢行空间的问题
    5.3 校友需求下的问题改造优先级排序
        5.3.1 结合指标权重的满意度综合评分
        5.3.2 校友对指标看重程度排序
    5.4 基于改造优先级分析的集体记忆空间改造策略
        5.4.1 校友集体记忆空间改造原则
        5.4.2 西建大集体记忆空间的改造方案
        5.4.3 重点集体记忆空间节点的详细改造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1.1 返校情境下的西建大开放空间体系
        6.1.2 返校情境下的开放空间满意度评价体系
        6.1.3 不同校友群体对开放空间的意见
        6.1.4 基于校友核心需求的改造方案
    6.2 本研究的创新
        6.2.1 研究视角的创新
        6.2.2 典型返校情境及其空间体系的构建
    6.3 研究的不足与扩展方向
        6.3.1 结论可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 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Ⅱ 图片索引
附录-Ⅲ 表格索引
附录-Ⅳ 国内外校友活动比较研究及其资料库
附录-Ⅳ 探索性调研半结构访谈问卷
附录-Ⅵ 正式调研半结构访谈问卷
附录-Ⅶ 运用MAXQDA提取校友满意度指标
附录-Ⅷ 现场调研资料汇总

(5)新世纪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童年书写研究的理论基础
    二、童年书写的研究现状概述
    三、核心概念及研究范围的界定
    四、童年书写的研究价值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新世纪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转向
    第一节 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历史变迁(1917—1999)
        一、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新生期
        二、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发展期
        三、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探索期
        四、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繁荣期
    第二节 新世纪文化语境下的儿童小说童年书写
        一、新世纪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文化语境
        二、分化期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新格局
        三、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创作范式
    第三节 新世纪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表现形式
        一、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文学表达
        二、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文化内涵
        三、儿童小说童年书写的艺术呈现
第二章 写实型童年书写中的生命观照
    第一节 学校与儿童:写实型童年的身份认同
        一、童年的校园:作为学生的儿童身份塑造
        二、认同的焦虑:儿童身体的压抑与桎梏
        三、认同的内省:校园童年的觉醒与抗争
    第二节 主体的真实:写实型童年的成长镜像
        一、自我镜像:童年主体的成长性审视
        二、他者镜像:童年主体的成长性迷思
        三、家庭镜像:童年主体的成长性再认
    第三节 自觉与超越:写实型童年的性别意识
        一、性别书写:“永远的”男孩和女孩
        二、少女小说:童年书写的性别意识自觉
        三、超越定式:童年书写的性别意识重构
    第四节 接纳与指引:写实型童年的青春书写
        一、找寻信念:童年青春书写的姿态与方向
        二、触碰情丝:童年青春书写的勇气与限度
        三、走进现实:童年青春书写的理性与节制
    第五节 观照与隔阂:另类童年的书写边界
        一、无声的呐喊:书写特殊童年的私语
        二、他者的边界:从《我是白痴》到《我是天才》
        三、遥远的银河:“另一种”童年书写
第三章 经验型童年书写中的情感再现
    第一节 记忆碎片:童年回忆书写的追思与重组
        一、真挚与坦诚:童年回忆书写的诗意表达
        二、治愈与省思:童年回忆书写的双重指向
        三、遮蔽与取舍:童年回忆书写的经验治理
    第二节 个人乡土:童年乡土书写的热切与哀伤
        一、记忆重启:个人乡土童年的书写特征
        二、大地之子:个人乡土童年回忆的成长之歌
        三、重拾美好:新乡土童年书写的碰撞与坚守
    第三节 投射机制:创伤性童年书写的精神博弈
        一、悲悯的投射:童年创伤经验的文本再现
        二、受创的儿童:身体的规训与精神的桎梏
        三、童心的抚慰:灾难中的群体性创伤
    第四节 情感补偿:缺失性童年书写的孤独内核
        一、教育的轮回:缺失性童年书写的亲情之思
        二、孤独的延续:缺失性童年书写的生存观照
        三、《金色的手指》:爱的缺失与成长的孤寂
第四章 理想型童年书写中的童心想象
    第一节 想象的儿童:历史与童年的双重建构
        一、历史童年书写:“唯我”的历史文化想象
        二、历史的童年:童年生活的想象与再现
        三、童年的历史:童年视角下的历史叙事
    第二节 战火中的儿童:战争与童年的书写平衡
        一、重返生活:战争题材儿童小说的叙事转向
        二、悲悯情怀:战争童年的书写力量
        三、非暴力书写:战争童年的人性底色
    第三节 人类的乡土:童年生命的精神原乡
        一、人性颂歌:人类童年乡土的诗性咏叹
        二、文化乡土:重返童年的生命之源
        三、《寻找鱼王》:童心与初心的“天人合一”
    第四节 理想的儿童:童年精神的文化确认
        一、童年精神书写的集体性想象
        二、童年精神书写的多重性建构
        三、童年精神书写的革新与超越
第五章 童年书写的审美意旨与创作反思
    第一节 向阳而生:童年书写的审美意旨
        一、诗性哲思:童年书写的美学景象
        二、守护童心:童年书写的精神内涵
        三、救赎之力:童年书写的净化作用
        四、情感共鸣:童年书写的文本价值
    第二节 走出困顿:童年书写的创作反思
        一、从“现实”到“真实”的童年书写距离
        二、童年书写中成长性体验的割裂与缺失
        三、童年书写中“生命本位”对“儿童本位”的补充
        四、消费时代下童年书写的改写与重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校园植物景观空间色彩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综述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色彩对人的身心健康影响研究
        1.2.2 园林植物色彩研究
        1.2.3 植物景观空间色彩对身心健康研究
    1.3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1.3.1 相关概念
        1.3.2 基础理论
    1.4 大学生心理特征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技术路线及框架
第2章 校园植物景观空间色彩调查与分析
    2.1 校园植物景观空间色彩调查范围、方法及调查工具
        2.1.1 校园植物群落及景观色彩调查调查范围
        2.1.2 调查方法
        2.1.3 调查工具
    2.2 校园植物景观空间色彩调查结果与分析
        2.2.1 校园植物景观空间植物种类丰富度分析
        2.2.2 校园植物景观空间群落结构分析
        2.2.3 校园植物景观空间开花植物分析
        2.2.4 校园植物景观空间植物枝干色彩与叶色变化情况分析
        2.2.5 校园硬性景观空间色彩组成及与植物色彩融合度分析
        2.2.6 校园植物景观空间色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3 小结
第3章 校园植物景观空间美景度评价及色彩量化分析
    3.1 研究方法
        3.1.1 Cronbachα系数值信度分析
        3.1.2 Color Impact色彩分析
        3.1.3 方差分析(ANOVA)
        3.1.4 色彩要素分解
        3.1.5 SBE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Cronbach信度分析分析
        3.2.2 美景度评价结果及高分值美景度植物分析
        3.2.3 校园植物景观空间色彩定量分析
        3.2.4 校园植物景观空间色彩绿色占比分析
        3.2.5 校园植物景观空间色彩数量变化分析
        3.2.6 校园植物景观空间色彩主色比例搭配组合分析
        3.2.7 校园植物景观空间色彩组合色彩影响因子分析
    3.3 小结
第4章 校园植物景观空间色彩心理分析
    4.1 研究方法
        4.1.1 AHP层次分析法
        4.1.2 语义差异心理测评
        4.1.3 生理指标对照和VR情绪启动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SD 语义差异法克朗巴哈系数及 Cronbach α系数测评结果分析
        4.2.2 SD语义差异法心理测评结果分析
        4.2.3 校园植物景观空间依赖性分析
        4.2.4 校园植物景观空间色彩营造空间氛围及安全感分析
        4.2.5 校园植物景观空间色彩舒适性分析
        4.2.6 校园植物景观空间可达性分析
        4.2.7 校园植物景观空间色彩对情绪起伏影响分析
        4.2.9 VR情绪启动结果及验证分析
    4.3 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的创新点
    5.3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附录

(7)面向未来的中学图书馆建筑设计研究 ——以合肥六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范围
        1.2.1 中学
        1.2.2 面向未来
        1.2.3 图书馆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未来教学方式对中学图书馆建筑设计的影响
    2.1 教育理念的影响
    2.2 学习方式的影响
        2.2.1 班级授课式
        2.2.2 基于项目的主动学习
        2.2.3 面向真实的深度学习
        2.2.4 基于证据的智慧学习
        2.2.5 突破校园的无边界学习
    2.3 管理方式的影响
    2.4 行为模式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未来中学图书馆建筑设计策略研究
    3.1 设计理念类型
        3.1.1 课程式
        3.1.2 一站式
        3.1.3 沉浸式
    3.2 总体空间布局
        3.2.1 总体布局类型
        3.2.2 集中式布局
        3.2.3 分散式布局
    3.3 功能与空间
        3.3.1 功能需求
        3.3.2 功能分区
        3.3.3 功能关系图
        3.3.4 空间设计
        3.3.5 家具选择
    3.4 环境设计
        3.4.1 室内外空间融合设计
        3.4.2 室外空间绿化方式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项目实践:合肥六中新校区图书馆
    4.1 项目概述
    4.2 建筑设计
        4.2.1 设计构思
        4.2.2 总体布局
        4.2.3 平面布局
        4.2.4 交通流线
        4.2.5 剖面设计
        4.2.6 立面设计
    4.3 景观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原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8)校园公共空间中装置艺术的互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现状
    1.2 课题研究的内容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课题研究的方法
    1.5 课题研究的框架
第二章 校园公共空间和装置艺术的概述
    2.1 装置艺术概述
        2.1.1 装置艺术的概念
        2.1.2 装置艺术的发展历史
        2.1.3 装置艺术与互动装置艺术的比较
        2.1.4 装置艺术的特点及表现形式
        2.1.5 装置艺术产生的意义
    2.2 装置艺术的新舞台——校园公共空间
        2.2.1 公共空间的概念
        2.2.2 校园公共空间的属性
        2.2.3 校园公共空间的构成框架
        2.2.4 校园公共空间的使用者
    2.3 校园公共空间与装置艺术的契合点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装置艺术在校园公共空间中的互动性解析
    3.1 对互动性的解读
        3.1.1 互动性的内涵及延伸
        3.1.2 互动性装置艺术作品的设计原则
        3.1.3 装置艺术在校园公共空间中互动性的表现形式
    3.2 装置艺术在空间设计中的优势及局限性
        3.2.1 装置艺术的优势
        3.2.2 装置艺术的局限性
    3.3 人做主体在装置艺术中的互动表达
        3.3.1 使用者行为分类
        3.3.2 环境对使用者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3.3.3 行为互动的表达
        3.3.4 情感体验
    3.4 互动性在装置艺术作品中的展现
        3.4.1 人与装置艺术作品的互动
        3.4.2 装置艺术作品与环境的互动
        3.4.3 人与环境的互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校园公共空间设计的互动性实现研究
    4.1 我国校园公共空间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1.1 场所与主题脱节
        4.1.2 形式语言与公众性脱节
        4.1.3 趣味性与互动性的欠缺
        4.1.4 表现形式与材料单调
        4.1.5 后期管理不足
    4.2 建设校园公共空间的几点建议
        4.2.1 注重装置艺术系统性和整体性规划
        4.2.2 注重挖掘大学文化与文脉
        4.2.3 注重形式表现的多样性引进名家作品
    4.3 互动性理念在校园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4.3.1 场所精神的塑造
        4.3.2 空间形态丰富有序
        4.3.3 校园空间环境意境的追求
        4.3.4 使用者的参与
    4.4 实现互动性的原则
        4.4.1 安全性
        4.4.2 参与性
        4.4.3 趣味性
        4.4.4 材料性
        4.4.5 实用性
        4.4.6 生态性
        4.4.7 美育性
        4.4.8 人性化
    4.5 互动性的传达方式
        4.5.1 以影像为媒介
        4.5.2 以声音为媒介
        4.5.3 以灯光为媒介
        4.5.4 以网络为媒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问卷调查研究与设计实践
    5.1 问卷调查研究
        5.1.1 对在校师生进行问卷调研的必要性
        5.1.2 问卷调查内容(详见附录一)
        5.1.3 问卷调查构成
        5.1.4 问卷调查的发放、回收及数据处理情况
        5.1.5 问卷调查数据结果分析
    5.2 装置艺术作品设计实践——以天津工业大学艺术学院为例
        5.2.1 学校概况
        5.2.2 艺术学院规划特点及现存问题分析
        5.2.3 设计理念
        5.2.4 设计构思
        5.2.5 设计实践
        5.2.6 设计方案
    5.3 装置艺术作品对于大学校园未来发展的影响
        5.3.1 教育意义
        5.3.2 人文意义
        5.3.3 学术价值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概述
    6.2 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一 关于天津工业大学校园环境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二
致谢

(9)19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女作家小说的电影改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问题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历程描述:女作家小说电影改编的演进
    第一节 80年代:人道主义指引下的女性“发现”
        一、“人性”的复归
        二、女性身份意识的萌醒
    第二节 90年代:商业化大潮冲击下的女性“找寻”
        一、时代转型期的女性疏离
        二、市场中渐被遮蔽的女性
    第三节 21世纪:消费主义导向下的女性“狂欢”
        一、众声喧哗下的女性起舞
        二、观感追求下的女性涌现
第二章 主题意蕴:影像的多重演绎
    第一节 主题的“忠实”再现
        一、还原:思索女性生命体验
        二、变通:凸显女性成长历程
        三、延伸:叩问女性现实困境
    第二节 主题的通俗转移
        一、简化:专注两性情感
        二、弱化:过滤复杂人性
    第三节 主题的“意蕴”重构
        一、置换:张扬个人欲望
        二、颠覆:追忆青春岁月
第三章 形象内涵:“图”与“文”的双重变奏
    第一节 女性形象的呈现与立体化
        一、时代召唤下的奋斗女性
        二、社会浪潮中的底层女性
        三、市场推动下的“媚俗”女性
    第二节 性别视阈下的形象重塑
        一、女性导演的强化
        二、男性导演的改写
第四章 叙事策略:多维变化的讲述方式
    第一节 叙事视角:定于一元或多元杂糅
        一、第三人称与女性叙事
        二、视角转换与男性观察
    第二节 叙事时间:乐于营构与跌宕变形
        一、时间的选择与女性的历史境遇
        二、时间的错乱与女性的神秘疯狂
        三、时间的变形与女性的命运起伏
    第三节 叙事空间:艺术截取与审美呈现
        一、荒僻的“角落”与美丽的心灵
        二、“躁动”的校园与焦虑的青春
        三、复杂的职场与纯真的爱情
第五章 女作家小说电影改编的意义与局限
    第一节 小说与电影的双赢局面
        一、再言说的“利”与“益”
        二、立体解读女性世界
    第二节 小说与电影“跨界”的局限
        一、电影对小说“断章取义”
        二、市场语境下的“疲”与“弊”
    第三节 小说与电影和谐共生的方向
        一、遏制无底线媚俗
        二、坚守艺术的“初心”
余论
    一、荧屏中的批判介入
    二、女性精灵的飞舞与再生
    三、阿喀琉斯之踵:电影与小说的不可通约性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后记

(10)面向小学儿童群体的建筑使用后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传统建筑POE方法的局限性
        1.1.2 现代观念对建筑POE的新期待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建筑POE方法的发展简述
        1.3.2 针对儿童的主观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3.3 儿童环境认知及其研究方法的发展概况
        1.3.4 儿童环境行为及其研究方法的现状
        1.3.5 与小学及小学儿童有关的建筑POE研究现状
        1.3.6 小结与评价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过程、方法及技术支撑
        1.4.3 论文架构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面向小学儿童的建筑POE方法理论基础
    2.1 引言
    2.2 建筑POE的类型及特点
        2.2.1 建筑POE类型的划分
        2.2.2 各建筑POE类型之间的关系
    2.3 与建筑POE有关的小学儿童特征
        2.3.1 小学儿童表达POE信息的主要载体及形式
        2.3.2 小学儿童建筑POE反馈信息的特征及可靠性
    2.4 小学儿童建筑POE研究的主要内容及一般模式
        2.4.1 面向儿童的建筑POE研究什么——三种建筑POE反馈范式
        2.4.2 反馈的任务及地位
        2.4.3 反馈模式的结构组成
        2.4.4 一般研究流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小学儿童的建筑POE方法前期调查
    3.1 引言
    3.2 针对小学儿童的建筑POE前期调查简介
        3.2.1 调查内容与目的
        3.2.2 调查对象
        3.2.3 调查过程及方法
    3.3 基于实地调查的小学儿童建筑POE问题及优势总结
        3.3.1 建筑POE问卷的操作性及可靠性问题
        3.3.2 建成环境的评价尺度问题
        3.3.3 点赋值评价结果的解读问题
        3.3.4 行为观察法的操作问题
        3.3.5 建筑POE数据源的优势
    3.4 小学儿童建筑POE问卷可靠性初步调查与分析
        3.4.1 问题的提出
        3.4.2 调查分析方法
        3.4.3 数据处理过程及结果
        3.4.4 调查结论与讨论
    3.5 基于前期调查的小学儿童建筑POE方法建议
        3.5.1 访谈的操作建议
        3.5.2 问卷的简化及“翻译”建议
        3.5.3 自主填写问卷的建议
        3.5.4 关于问卷可靠性的建议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小学儿童的建成环境评价尺度建立及应用
    4.1 引言
    4.2 研究策略
    4.3 基于小学儿童的建成环境评价尺度建立
        4.3.1 研究设计
        4.3.2 评价语义量词初选
        4.3.3 双侧中间等级语义量词确定
        4.3.4 问卷设置
        4.3.5 分析方法
        4.3.6 数据处理
        4.3.7 结果及讨论
    4.4 尺度的应用——儿童对小学建成环境的主观综合评价
        4.4.1 研究设计
        4.4.2 综合评价指标集的建立
        4.4.3 指标权重确定——单侧5 级尺度的AHP赋权与排序赋权的比较
        4.4.3.1 采用单侧5 级尺度的AHP赋权结果
        4.4.3.2 采用排序法的赋权结果
        4.4.3.3 单侧5 级尺度的AHP赋权与排序赋权的效果对比
        4.4.4 三所小学的综合评价——双侧5 级尺度的应用
    4.5 有关评价尺度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4.5.1 主要结论
        4.5.2 建议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小学儿童点赋值评价方法及应用
    5.1 引言
    5.2 研究概述
        5.2.1 问题的提出
        5.2.2 研究内容与目的
    5.3 小学儿童点赋值评价方法研究
        5.3.1 研究过程与方法
        5.3.2 统计结果与分析
        5.3.3 结论与讨论
    5.4 点赋值方法的应用——儿童对小学校园空间场所的喜爱度评价
        5.4.1 研究过程与方法
        5.4.2 点赋值评价结果及均值分析
        5.4.3 基于点赋值评价结果的现场调研与分析
        5.4.4 点赋值评价方法的应用状况讨论
    5.5 小学儿童点赋值评价方法研究的主要结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针对小学儿童的行为观察法及综合应用
    6.1 引言
    6.2 行为观察法简述
        6.2.1 概念与发展
        6.2.2 行为观察法的种类及适用场景
    6.3 小学儿童行为观察的原则及主要方式
        6.3.1 小学儿童行为观察的基本原则
        6.3.2 适用于小学儿童的行为观察方式
    6.4 行为观察法的综合应用案例——小学校园中的儿童环境行为研究
        6.4.1 档案调查法的应用——儿童行为活动的时间性
        6.4.1.1 调研简介
        6.4.1.2 校园行为活动及活动时间分类
        6.4.1.3 各活动类型的时间分布
        6.4.2 活动类型观察法的应用——课外活动组成及儿童的偏好
        6.4.2.1 调研简介
        6.4.2.2 课外活动的组成及特征
        6.4.2.3 低年级儿童课外活动的偏好及特点
        6.4.2.4 高年级儿童课外活动的偏好及特点
        6.4.3 节点通过观察法的应用——楼层对儿童活动范围的影响
        6.4.3.1 调查对象概况
        6.4.3.2 调查目的及方法
        6.4.3.3 调查结果与分析
        6.4.4 动态分布观察法的应用——儿童对典型室外场所的使用状况
        6.4.4.1 调查内容与方法
        6.4.4.2 调查对象概况
        6.4.4.3 行为核查记录结果与分析
    6.5 有关小学儿童行为观察的总结及建议
        6.5.1 小学儿童在行为观察中的特征总结
        6.5.2 有关小学儿童行为观察的建议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儿童心理画方法在小学建筑POE中的应用
    7.1 引言
    7.2 儿童心理画方法简介
        7.2.1 心理画的概念
        7.2.2 心理画方法的应用概况
    7.3 儿童心理画方法在建筑POE中的应用可行性
        7.3.1 儿童画特征及其可获取的建筑POE信息
        7.3.2 建筑POE解读儿童画时存在的问题、难点及对策
    7.4 建筑POE如何利用儿童主题画
        7.4.1 主要解读途径
        7.4.2 分析方法
        7.4.3 一般操作流程
    7.5 儿童认知地图的心理画方法拓展
        7.5.1 认知地图及其对建筑POE的意义
        7.5.2 认知地图与心理画方法的结合
    7.6 儿童心理画方法在建筑 POE 中的应用实践
        7.6.1 研究设计
        7.6.1.1 研究内容及目标
        7.6.1.2 研究对象概况
        7.6.1.3 研究过程与方法
        7.6.2 儿童主题画的结果与分析
        7.6.2.1 内容解读——儿童所关注的校园环境要素组成
        7.6.2.2 焦点解读——体现儿童“重要”情感的校园环境对象
        7.6.2.3 色彩解读——儿童对校园环境的色彩偏爱
        7.6.3 儿童认知地图的结果与分析
        7.6.3.1 儿童的校园认知地图要素构成
        7.6.3.2 儿童的校园公共认知地图
        7.6.3.3 儿童校园认知地图的类型及特点
        7.6.4 基于儿童心理画分析的建筑POE反馈结论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小学儿童文本评价信息的POE分析方法——NLP技术的初步应用
    8.1 引言
    8.2 文本评价信息在POE中的应用背景
    8.3 源自小学儿童的文本评价信息及其利用
        8.3.1 儿童文本评价信息的来源及其在POE中的用途
        8.3.2 儿童文本评价信息的特征
        8.3.3 儿童文本评价信息在POE分析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
        8.3.3.1 数据源的可靠性问题及应对措施
        8.3.3.2 噪声信息问题及处理措施
        8.3.3.3 分析过程、结论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正确对待
    8.4 采用NLP技术分析文本评价信息的可行性探讨
        8.4.1 NLP技术简介
        8.4.2 目前NLP可为POE分析提供的技术支持
        8.4.3 相应技术的原理及算法
        8.4.4 相应技术在POE中的应用效果及可靠性论证
        8.4.4.1 NLP分词技术在POE中的应用效果及可靠性
        8.4.4.2 NLP关键词提取技术在POE中的应用效果及可靠性
        8.4.4.3 NLP情感分析及观点抽取技术在POE中的应用效果及可靠性
        8.4.4.4 小结
    8.5 NLP技术与儿童文本评价信息的结合
        8.5.1 采用NLP技术可在儿童文本评价信息中提取的主要POE信息
        8.5.2 “儿童自由报告+NLP”的POE研究方式
    8.6 利用NLP技术分析小学儿童文本评价信息的POE研究实践
        8.6.1 研究概述
        8.6.2 数据处理过程及方法
        8.6.3 名词分词结果与分析——儿童所关注的校园环境要素
        8.6.3.1 整体趋势分析
        8.6.3.2 性别差异分析
        8.6.3.3 小结与讨论
        8.6.4 形容词分词结果与分析——儿童对校园环境的评价倾向
        8.6.5 关键词词云结果与分析——儿童对校园环境的评价焦点
        8.6.6 情感分析结果与讨论
        8.6.7 观点抽取结果与分析
    8.7 NLP 技术用于分析儿童文本评价信息的局限与前景
        8.7.1 存在的局限
        8.7.2 未来的应用前景
    8.8 本章小结
结论
    1 研究总结
    2 主要创新成果
    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网络:在校园中独自美丽!(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校园心理疗愈景观设计研究[D]. 董琪.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当代大学生消费异化问题研究[D]. 王雪.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基于CPTED理论的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知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D]. 黄邓楷.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4]校友返校情境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开放空间使用后评价[D]. 段婷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5]新世纪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书写研究[D]. 山丹.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6]校园植物景观空间色彩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研究[D]. 刘宗金. 山东建筑大学, 2020(09)
  • [7]面向未来的中学图书馆建筑设计研究 ——以合肥六中为例[D]. 尹博.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8]校园公共空间中装置艺术的互动性研究[D]. 祝林鹤. 天津工业大学, 2019(02)
  • [9]19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女作家小说的电影改编[D]. 魏蓓.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10]面向小学儿童群体的建筑使用后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D]. 王烟.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网络:美丽的校园里一个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