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宁Ⅰ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4例

胃宁Ⅰ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4例

一、胃宁Ⅰ号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4例(论文文献综述)

赵晓琳[1](2019)在《25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分布与其病理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与人口学资料、相关致病因素、既往病史及家族史等的关系;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分布情况;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病理部位萎缩、肠化及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的分布情况。研究方法:收集符合纳排标准的252例CAG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建立数据库;采用横断面研究,通过填写调查问卷,收集患者基本信息、个人史及家族史、主次症、胃镜及病理检查结果,确立中医证候分型,完善病理诊断。运用SPSS.24统计软件,对一般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计数资料釆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平a=0.05。研究结果:1.(1)252例病例中,男性140例,女性112例,男女比例1.25:1。(2)最小年龄22岁,最大年龄74岁,平均年龄52.51±10.83岁,50岁以上例数居多。(3)民族以汉族最多。(4)受教育程度为中学及本科居多;发病与职业性质的关系为脑力劳动者>体力劳动者。(5)籍贯主要分布于23个省市地区,最多为山东省;居住地分布于20个省市地区,最多为北京市。(6)对本组男性患者影响较大的不良因素前五位分别为饮酒>进食过快>吸烟>饮食偏嗜>熬夜;对女性影响较大的不良因素分别为饮食偏嗜>进食过快>不规律饮食>熬夜>不常吃早餐;对男性患者中影响较大的前五位饮食偏嗜因素依次为嗜辣>嗜甜>嗜油腻>嗜咸>嗜煎炸;在女性患者中,影响较大的前五位饮食偏嗜因素依次为嗜甜>嗜辣>嗜咸>嗜酸=嗜煎炸。(7)确诊病程最短不超过1个月,最长16年,以5年以内者最多。(8)有Hp感染史者占72.22%;Hp现症感染率为22.62%。(9)本病常见既往史包括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食管炎(包括反流性食管炎和Barrett食管)、十二指肠疾病(包括十二指肠炎症和溃疡)、胃息肉及胃溃疡。(11)胃病及消化系统疾病家族史占30.56%;CAG家族史占19.05%;胃癌家族史占80.95%。2.本组CAG患者有胃脘痞满者占86.90%,有胃脘疼痛者占71.43%,两者兼有者占58.33%;(1)胃脘痞满及胃脘疼痛发作部位均为上腹部居中>剑突下;胃脘疼痛性质上,隐痛>胀痛>刺痛;二者发作性质均为餐后加重>餐前加重,夜间加重>夜间缓解,喜按>拒按;痞满发作诱因排名前五位分别为饮食不当>生气>着凉>焦虑>饮酒;胃脘疼痛发作诱因排名前五位为饮食不当>生气>着凉>焦虑>饮食不规律;二者发作程度上均为轻度>中度>重度;发作频率均在1-3次/周>频率7次以上/周,持续时间2h>2-4h;(2)次症出现频次多于50%者依次为喜食暖食>心烦易怒>口干>倦怠乏力>烧心=大便黏腻>口苦>大便稀溏;兼夹症前五位依次为腹中肠鸣>矢气频多>咽干>咽部梗阻感>口黏。3.本组252例CAG患者,证候频次共456次,证候占比由高到低分别为脾胃虚弱证(45.18%)>胃络瘀血证(17.11%)>肝胃气滞证(14.25%)>肝胃郁热证(11.18%)>脾胃湿热证(8.33%)>胃阴不足证(3.95%);复合证候居多,复合证候(57.14%)>单一证候(42.86%),多数患者兼夹2种或3种证候。复合2种证候者,脾胃虚弱证+胃络瘀血证最多(40.23%);复合3种证候者,脾胃虚弱证+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最多(31.58%)。Hp现症感染最常见于脾胃湿热证。4.(1)各主要部位病理阳性率的分布情况:胃角>胃体窦交界>胃窦>幽门前区>胃体。(2)各主要不同部位病理改变的分布结果:萎缩中胃窦>胃角>胃体>幽门前区>胃体窦交界;肠化中胃窦>胃角>胃体>幽门前区>胃体窦交界;上皮内瘤变中胃窦>胃角>胃体>胃体窦交界>幽门前区。(3)主要不同部位萎缩程度分布情况:轻度萎缩中,胃窦>胃角>胃体>幽门前区>胃体窦交界;中度萎缩中,胃窦>胃角>胃体>胃体窦交界>幽门前区;重度萎缩中,胃角>胃窦>胃体>胃体窦交界=幽门前区。主要不同部位肠化程度分布情况:轻度肠化中,胃窦>胃角>胃体>幽门前区>胃体窦交界;中度肠化中,胃窦>胃角>胃体>胃体窦交界>幽门前区;重度肠化中,胃角>胃窦>胃体>胃体窦交界>幽门前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分布情况:胃窦>胃角>胃体>胃体窦交界>幽门前区。5.(1)不同证候与病理改变分布:萎缩中脾胃湿热证>肝胃气滞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弱证>肝胃郁热证>胃络瘀血证;肠化中肝胃气滞证>胃络瘀血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肝胃郁热证;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中胃阴不足证>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胃络瘀血证>肝胃气滞证>脾胃湿热证。(2)不同证候与单个部位病理改变分布:胃窦萎缩以肝胃气滞证为主,肠化以胃络瘀血证为主,上皮内瘤变以肝胃郁热证为主。胃角萎缩以肝胃气滞证为主,肠化以脾胃虚弱证为主,上皮内瘤变以胃络瘀血证为主。胃体萎缩以胃阴不足证为主,肠化除脾胃虚弱证外的其他各证外均有肠化;上皮内瘤变例数较少,以肝胃郁热证为主。胃体窦交界例数较少,萎缩以胃络瘀血证为主,肠化除胃阴不足证外其他证均有肠化;上皮内瘤变以脾胃湿热证为主。幽门前区例数较少,萎缩以肝胃郁热证为主,肠化除胃阴不足证外其他证均有肠化;上皮内瘤变以胃络瘀血证为主。(2)不同证候与病理改变程度分布:轻度萎缩中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弱证>肝胃气滞证,中度萎缩中脾胃虚弱证>肝胃气滞证=胃络瘀血证,重度萎缩中脾胃湿热证>胃络瘀血证>肝胃气滞证;轻度肠化中胃阴不足证>脾胃湿热证>胃络瘀血证,中度肠化中肝胃气滞证>脾胃虚弱证>胃络瘀血证,重度肠化中肝胃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胃络瘀血证。(3)不同证候与单个部位病理改变程度分布:胃窦部位轻度萎缩以胃阴不足证为主,中度萎缩以脾胃虚弱证为主,重度萎缩以脾胃湿热证为主。轻度肠化以脾胃湿热证为主;中度肠化以肝胃气滞证为主,重度肠化以脾胃虚弱证为主。胃角部位轻度萎缩以胃阴不足证为主,中度萎缩以胃络瘀血证为主,重度萎缩以肝胃郁热证为主。轻度肠化以胃阴不足证为主,中度肠化以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为主;重度肠化以肝胃气滞证为主。胃体部位轻度萎缩以肝胃气滞证和胃阴不足证为主,中度萎缩以胃阴不足证为主,重度萎缩以脾胃湿热证为主。轻度肠化以胃阴不足证为主,中度肠化以脾胃虚弱证为主,重度肠化以胃络瘀血证为主。研究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上;主症多为胃脘痞满与胃脘疼痛,症状发作无明显特异性,程度通常较轻,反复发作者居多;证候分布以脾胃虚弱证为主;复合证候多于单一证候;不同部位病变阳性分布占比由高到低分别为胃窦、胃角、胃体,胃角部病萎缩及肠化程度较胃窦及胃体部更重;在萎缩中脾胃湿热证与肝胃气滞证占比相对较高,胃络瘀血证占比最低,肠化中肝胃气滞证与胃络瘀血证占比较高,在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中,胃阴不足证与肝胃郁热证占比较高。在不同程度的萎缩及肠化病变中,胃阴不足证更易出现在轻度萎缩及肠化中,脾胃虚弱证更易出现在中度萎缩和中度肠化中,胃络瘀血证和脾胃湿热证较多出现在重度萎缩和重度肠化中。

王婷[2](2018)在《四逆散联合化痰消瘀汤剂治疗全胃胃炎伴胃癌前期病变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运用四逆散联合化痰消瘀汤剂治疗全胃胃炎伴胃癌前期病变的临床疗效,并进一步进行研究分析中医机制。方法:将166例全胃胃炎(高位为主)伴胃癌前期病变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83例,对照组采用口服化痰消瘀汤剂治疗(药物组成:陈皮10g、半夏10g、茯苓15g、莪术10g、炒薏苡仁30g、鸡内金10g、半枝莲15g、蛇舌草15g、仙鹤草15g、紫丹参15g、蒲黄粉10g等);观察组采用口服四逆散联合化痰消瘀汤剂治疗(药物组成:柴胡5g、枳实10g、白芍10g、炙甘草3g、陈皮10g、半夏10g、茯苓15g、炒薏苡仁30g、鸡内金10g、半枝莲15g、蛇舌草15g、仙鹤草15g、紫丹参15g、蒲黄粉10g等)。入组前166例患者中若合并有Hp感染,则先予2周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旋杆菌(Hp)。2组患者均持续治疗24周,每日1剂,水煎2次分早晚服,一次饮用量350ml;嘱患者饭后1小时温服,戒烟酒,限食牛羊猪肉,禁食生冷、辛辣、刺激的食物。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0周)及治疗后(24周)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行电子胃镜检查、病理组织活检、统计Hp转阴及胆汁反流情况。结果:治疗24周后,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经过四逆散联合化痰消瘀方辨证治疗对胃镜下黏膜表现及黏膜病理组织学改善更为显着。在中医症状的改善上,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对主要症状及次要症状的疗效显着,总有效率达85.54%;治疗前2组患者胃黏膜胃镜检查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2组患者胃黏膜胃镜检查总积分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胃黏膜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均有好转,且观察组病理疗效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p转阴率80%,显着高于对照组58.82%(P<0.05);胆汁反流治疗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有效率71.43%,明显高于对照组 26.09%(P<0.05)。结论:综合评价本研究结果,四逆散联合化痰消瘀汤剂治疗全胃胃炎(高位为主)伴胃癌前期病变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修复破损黏膜,改变胃内微环境,在组织病理学上具有逆转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的功能,为这类特殊的胃癌前期病变的临床用药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黄钲凯[3](2017)在《从湿论治慢性胃炎的系统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系统评价从湿论治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得出较为客观和较强说服力的证据,进而为中医药从湿论治慢性胃炎提供一定的循证医学依据。方法:利用计算机辅以手工检索收集20072016年国内外从湿论治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文献,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合格文献并进行相关数据的提取及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2软件对纳入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或进行描述性分析,进而系统分析中医从湿论治在慢性胃炎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治愈率、HP根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的治疗效果。结果:1.共检索到1658篇文献,通过严格筛选后,最终纳入49篇文献,按照改良版Jadad评分量表标准评分为4分的4篇(占8.16%);3分的10篇(占20.41%);2分的2篇(占4.08%);1分的33篇(占67.33%)。文献质量普遍不高。2.本研究纳入49篇从湿论治文献依据其处方或药物治法倾向,分为祛湿清热法35篇(占71.43%)、祛湿健脾法7篇(占14.29%)、祛湿疏肝法4篇(占8.16%)、祛湿温中法3篇(占6.12%)。纳入49篇文献,包含49个中药处方,包括35个成方,14个自拟方。经统计,连朴饮加减(6次)、三仁汤加减(4次)、平胃散加减(4次)、霍朴夏苓汤加减(3次)、黄连温胆汤加减(3次)是出现频次较高的处方。纳入研究的49个中药处方中涉及药物共83种。经统计,厚朴(37次)、半夏(35次)、陈皮(29次)、黄连(29次)、茯苓(25次)等是出现频次较高的药物。3.纳入的49篇从湿论治(祛湿清热组、祛湿温中组、祛湿健脾组及祛湿疏肝组)慢性胃炎临床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1)在总有效率方面:从湿论治中祛湿清热组(中医药VS西药)(合并OR=3.98,95%CI:2.925.43,P<0.00001)、祛湿清热组(中西医VS西药)(合并OR=4.71,95%CI:3.366.60,P<0.00001)、祛湿温中组(中西医VS西药)(合并OR=7.17,95%CI:2.2421.25,P=0.0004)、祛湿健脾组(中医药VS西药)(合并OR=6.40,95%CI:2.5715.90,P<0.00001)、祛湿健脾组(中西医VS西药)(合并OR=4.65,95%CI:1.8911.45,P=0.0008)、祛湿疏肝组(中医药VS西药)(合并OR=3.74,95%CI:1.967.11,P<0.0001)在总有效率方面均优于西药治疗,且祛湿温中组(中西医VS西药)的总有效率高于其他组。(2)在治愈率方面:从湿论治中祛湿清热组(中医药VS西药)(合并OR=2.43,95%CI:1.883.14,P<0.00001)、祛湿清热组(中西医VS西药)(合并OR=2.01,95%CI:1.512.67,P<0.00001)、祛湿温中组(中西医VS西药)(合并OR=2.24,95%CI:1.474.00,P=0.0005)、祛湿健脾组(中医药VS西药)(合并OR=3.24,95%CI:1.566.74,P=0.002)、祛湿健脾组(中西医VS西药)(合并RR=2.42,95%CI:1.224.79,P=0.01)、祛湿疏肝组(中医药VS西药)(合并OR=3.11,95%CI:1.865.23,P<0.0001)在治愈率方面均优于西药治疗,且祛湿健脾组(中医药VS西药)的治愈率高于其他组。(3)在HP根除率方面:从湿论治中祛湿清热组(中西医VS西药)(合并OR=2.24,95%CI:1.692.96,P<0.00001)、祛湿健脾组(中西医VS西药)(合并OR=3.68,95%CI:1.518.97,P=0.004)在HP根除率方面优于西药治疗,且祛湿健脾组(中西医VS西药)的HP根除率高于其他组。但祛湿清热组(中医药VS西药)(合并OR=1.36,95%CI:0.931.98,P=0.11)的HP根除率不高于西药治疗;祛湿疏肝组(中医药VS西药)(合并OR=0.07,95%CI:0.020.27,P=0.0001)的HP根除率低于西药治疗。(4)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从湿论治中祛湿清热组(中医药VS西药)(合并OR=0.29,95%CI:0.120.67,P=0.004)、祛湿清热组(中西医VS西药)(合并OR=0.31,95%CI:0.160.61,P=0.0007)、祛湿健脾组(中西医VS西药)(合并OR=0.22,95%CI:0.060.88,P=0.003)、祛湿疏肝组(中医药VS西药)(合并OR=0.04,95%CI:0.000.72,P=0.03)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均低于西药治疗,且祛湿疏肝组(中医药VS西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其他组。结论:本系统评价结果显示从湿论治慢性胃炎在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和治愈率方面有较好疗效,在HP根除率方面有一定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低,总体上从湿论治慢性胃炎疗效确切。但由于所纳入文献质量偏低,本系统评价的结论尚需更多的大样本,多中心,设计合理的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加以佐证与支持。

蒋丽[4](2016)在《养阴和胃化瘀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养阴和胃化瘀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客观评价养阴和胃化瘀汤的有效性,并从现代医学以及中医理论两方面探讨该方对于治疗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的观察患者均来自2013年5月至2015年7月湖北省中医院甘教授专家门诊患者。参照2009年“慢性萎缩性胃炎诊疗共识意见”确定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确定主要临床症状、体征量化分级标准,记录每一位患者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胃痛、胃胀、嘈杂、面色暗滞、大便干燥、饮食减少)的积分情况。所选68例患者均通过胃镜、病理诊断确诊为CAG患者,其临床症状,中医证候均符合CAG的诊断标准。并采用数字随机表法依照病人就诊时间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两组患者治疗前在年龄、性别、病程、胃镜下黏膜分级、病检萎缩程度及肠化程度、Hp感染及临床症状总积分各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口服养阴和胃化瘀汤(北沙参30g,石斛15g,炒白术15g,郁金12g,赤芍15g,佛手10g,砂仁10g,茯苓15g,白花蛇舌草15g,肝气不舒者加合欢花10g、玫瑰花10g)以上药物每剂煎取药汁约300ml,每次150ml,一日两次,饭后半小时即服。12周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2个疗程共24周。对照组口服胃复春片,饭后服用,每次口服4片,每日3次。两组均观察2个疗程,以1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共24周。疗程结束后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疗效、胃镜下胃镜象、以及病理组织学检测的腺体萎缩程度、肠上皮化生情况,Hp感染以及临床症状积分各方面进行对照分析等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养阴和胃化瘀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总有效率为91.18%,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3.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药治疗后在改善胃镜象、固有黏膜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程度、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在改善Hp感染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同时在临床症状方面,治疗组在改善胃脘疼痛、胀满不适、胃中嘈杂、口干苦、面色暗滞各方面有明显改善作用,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但在饮食量、大便干燥症状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后差异不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经临床观察表明养阴和胃化瘀汤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良好的疗效,其经过临床观察对比可说明其疗效明显,优于胃复春片。养阴和胃化瘀汤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同时对改善胃黏膜损伤、胃黏膜腺体萎缩以及肠上皮化生有较好作用且明显优于对照组胃复春组,该汤剂可以逆转萎缩的腺体,预防胃癌前病变。甘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临床上运用养阴和胃、化瘀通络之养阴和胃化瘀汤取得较好疗效,并且临床上发现其在用药安全性评定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因此认为养阴和胃化瘀汤为治疗萎缩性胃炎的有效中药汤剂。

韦玉娜[5](2014)在《胃炎Ⅰ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作用及其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一种以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腺体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等为主要病理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临床上西医检查为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食欲不振,或消瘦、贫血等,中医检查以胃脘胀满、疼痛、嘈杂纳少,大便或干或稀为主要表现。本病属于“痞满”、“胃脘痛”等病症范畴,病性属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胃气阴两虚为主,标实有血瘀、热毒等。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目前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临床上并无有效的治疗手段,患者病情常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多致病因素性疾病,幽门螺杆菌、饮食、免疫、十二指肠液返流、遗传等都是CAG的危险发病因素。部分CAG可由慢性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也有部分CAG隐匿性发展,就诊时即发现为本病。CAG与胃癌的发病有一定的相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变的可能性大。因此,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CAG列为胃癌的癌前疾病,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改变中出现的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则被认为是胃癌的癌前病变。目前认为,胃癌并不是由正常细胞直接转变为癌细胞,而是一个由量变积累到质变的多步骤癌变过程,从慢性胃炎,至慢性萎缩性胃炎,至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最终发展至胃癌这一发展模式已为国内外多数学者赞同。因此,积极的探索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手段,不仅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本身,更重要的是对于胃癌的防治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广州中医药大学刘友章教授根据三十多年经验,以健脾益气、化瘀解毒为法,提出了胃炎Ⅰ号方剂,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方中党参健脾益气为君;蒲公英、白花蛇舌草、蚤休、珍珠粉清热解毒,莪术、当归活血行气,白芍和胃止痛为臣;鸡骨草、砂仁行气祛湿为佐;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全方有健脾益气、化瘀解毒之功效。目的:探讨胃炎Ⅰ号方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并通过动物模型研究其治疗作用机制,用胃炎Ⅰ号方剂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观察大鼠胃黏膜病理组织改变,及免疫组化测定GSK-3β、β-catenin、cyclin D1、COX-2蛋白的表达,为临床上使用胃炎Ⅰ号方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提供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依据。方法:本论文内容包括文献综述、临床观察研究和动物实验研究三部分。中医内科学中没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这一记载,故文献研究首先从中医所对应病名及其历史沿革进行挖掘,并总结从古至今历代中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辩证以及治疗的系统论述。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西医对本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及诊疗方案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对西医认识并治疗CAG的进展也进行了综述。临床观察研究根据西医内科学诊断标准明确诊断为CAG,据中医诊断标准诊断为脾虚血瘀证,及经过纳入和排除标准的筛选,最终确立60名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法将60例研究对象分为胃炎Ⅰ号组及维酶素组。胃炎Ⅰ号组30例,单独使用胃炎Ⅰ号治疗;维酶素组30例,单独使用维酶素治疗。观察病人在用药前后临床症状、中医证候、胃黏膜胃镜改变及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改变的情况。实验研究选用健康SD大鼠50只,雄性。共分五组:空白组10只,模型组10只,胃炎Ⅰ号A组10只,胃炎Ⅰ号B组10只,维酶素组10只。空白组正常饮食。除空白组外,余组自由饮用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浓度50μg/mL)、并给予盐酸雷尼替丁胶囊(0.03g/kg·d-1)进行灌胃,配合2天饱食,1天停食的方法构建大鼠CAG模型,连续时间20周。模型构建成功后,胃炎Ⅰ号A组给予胃炎Ⅰ号(8.26g·d-1)2m1灌胃;胃炎工号B组给予胃炎Ⅰ号(4.13g·d-1)2ml灌胃;维酶素组给予维酶素维酶素(0.06g·d-1)2ml灌胃,连续12周。各组大鼠实验结束后处死,观察胃黏膜情况,并取胃窦部组织进行石蜡包埋、组织切片、HE染色等处理分析胃黏膜镜下组织结构,免疫组化法分析GSK-3β, β-catenin、cyclin D1、COX-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胃炎工号组在改善胃镜表现,病理慢性炎症,固有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方面优于维酶素组(P<0.05)。胃炎Ⅰ号能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候,优于维酶素组(P<0.01)。2、胃炎Ⅰ号能明显提高CAG患者临床疗效,与维酶素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3、动物实验结果:大鼠进行慢性萎缩性胃炎造模后,黏膜肉眼下和显微镜下出现慢性萎缩性胃炎改变。经胃炎工号A组治疗后,大鼠胃黏膜组织形态学变化较模型组有所好转,并优于胃炎Ⅰ号B组和维酶素组。免疫组化结果:CAG模型大鼠GSK-3β蛋白表达降低,胃炎工号B组和维酶素组治疗后GSK-3β蛋白水平有所升高,胃炎Ⅰ号A组治疗后GSK-3β蛋白水平进一步升高;CAG模型大鼠β-catenin、cyclin D1、COX-2蛋白表达升高,胃炎Ⅰ号B组和维酶素组治疗后β-catenin、cyclin D1、COX-2蛋白水平有所降低,胃炎Ⅰ号A组治疗后β-catenin、cyclin D1、COX-2蛋白水平进一步降低。结论:1、胃炎Ⅰ号能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候。(P<0.01)。2、胃炎Ⅰ号能明显提高CAG患者临床疗效,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3、胃炎工号对CAG患者胃镜下胃黏膜变化有明显改善作用。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4、胃炎Ⅰ号对CAG患者胃黏膜病理慢性炎症、腺体萎缩及肠上皮化生均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5、胃炎Ⅰ号能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显微镜下胃黏膜病变情况,高剂量效果为佳。6、慢性萎缩性胃炎动物模型GSK-3β蛋白表达水平降低;β-catenin、cyclin D1、COX-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7、胃炎Ⅰ号可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动物模型GSK-3β蛋白表达水平,降低β-catenin、cyclin D1、COX-2蛋白表达水平,这可能是胃炎Ⅰ号治疗CAG的作用机制。

梁健,邓鑫,吴发胜,李龙华[6](2012)在《胃宁颗粒治疗胃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胃宁颗粒治疗胃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将120例胃癌前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服用胃宁颗粒,对照组服用胃复春片治疗,疗程为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胃镜疗效、胃镜病理疗效、HP清除率、胃粘膜微血管密度(MVD)、VEGF的表达、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症状积分、生存质量、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1.7%,对照组为63.3%,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胃脘疼痛、胁肋胀闷、纳呆少食积分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胃镜检查总有效率为78.3%,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胃镜病理检查治疗组治愈率61.7%,总有效率75.5%,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HP清除率为75.0%,对照组为51.4%,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MVD、VEGF、CD4+、CD4+/CD8+、IL-2、IL-6、IgG改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经过1年随访,治疗组复发率为17.5%,对照组为39.5%,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胃宁颗粒可有效改善胃癌前病变状态,抑制血管新生,提高免疫功能和生存质量,降低复发率,是治疗胃癌前病变安全有效的方法。

许宝才,李春婷[7](2010)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现代治疗主要是改善、缓解症状,尚无理想治疗方法。中医开展CAG伴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治疗工作已初步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众多的临床及病理研究报道证实,中医药可使部分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减轻或消失,从而改变了胃癌癌前病变难以逆转的观点,使胃癌的药物预防成为可能。本文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固定方加减、中成药、针灸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进展。指出本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制订统一诊断、辨证、疗效评定标准;指出治疗前后注意的问题。

孙成鑫[8](2010)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中医证候特点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目的本课题旨在中医辨证理论原则的指导下,通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从中医四诊角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症状进行证候学分类,并以此归纳现阶段CAG癌前病变在中医证型上的分布,进一步探索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证候规律,为临床诊断及立法处方提供临床依据。2.内容和方法本论文包括两篇综述及临床研究部分,并包括了引用的标准及拟定的表格、计算结果等。两篇文献综述,分别涉及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现代研究进展。意在充分了解目前中西医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及不足,获得对该病认识的更多资料,为制定科学的临床调查量表提供依据。临床研究中,通过参照慢性胃炎的分类和分级新悉尼系统(1996年)、关于胃肠道上皮肿瘤的Vienna分类(消化道上皮性肿瘤新国际分类)(1998年)及《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06,上海,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并结合导师的临床经验拟定临床调查表格,收集病例。并对患者人口学资料、生活习惯、家族史、既往史、疾病诱发因素、胃镜及病理诊断及中医四诊等信息进行了汇总。之后对这些信息进行了复杂系统熵聚堆等统计分析,得出了以下相关结论。3.结果通过复杂系统熵聚堆统计得出27组证候群;最后,经过总结及探讨得出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存在10个证候要素。本研究为临床上对CAG癌前病变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张文来,周正华[9](2009)在《自拟胃宁煎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7例》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自拟胃宁煎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7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7例采用自拟胃宁煎剂(黄芪、党参、茯苓、香附、佛手、白芍等)治疗;对照组34例采用胃复春片治疗,疗程3个月。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6.5%;对照组为61.8%,2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治疗组幽门螺杆菌的转阴率68.9%;对照组的转阴率62.5%,2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自拟胃宁煎剂治疗本病可达到益气健脾、行气消胀的效果。

阮氏秋河[10](2009)在《胃炎Ⅰ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干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胃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对胃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明显提高其生存率。一般认为,胃粘膜上皮细胞在发展为恶性肿瘤之前,常经历多年持续的癌前病变,及早识别和治疗癌前病变是防治胃癌的有效途径。世界卫生组织胃癌专家会议指出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有不典型增生时是癌前病变。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机理的研究正在逐渐深入到分子和基因水平。本课题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探讨中药胃炎Ⅰ号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分子机制。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文献研究主要总结了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现代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病因、发病机制、治疗方面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实验研究,在成功复制慢性萎缩性胃炎动物模型的基础上,运用生化,放射免疫,明胶酶谱法,荧光定量PCR(SYBR Green)方法,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自由基,炎症因子,金属基质蛋白酶2(MMP2)和金属基质蛋白酶抑制因子2(TIMP2)的活性,和表达的影响。1.研究目的观察胃炎Ⅰ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大鼠胃组织病理变化、自由基损伤、炎症因子,MMP-2及其抑制因子TIMP-2活性和RNA表达的影响。通过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大鼠血清自由基损伤情况、炎症因子表达,胃组织MMP-2及其抑制因子TIMP-2活性和基因表达情况,及胃炎Ⅰ号的干预机制,以期揭示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发病机制,并为胃炎Ⅰ号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寻找新的靶点。2.研究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模型组、空白阻、胃炎Ⅰ号方高、中、低剂量组和维酶素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只给生理盐水灌胃外,其余各组均采用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1 g/L)和盐酸雷尼替丁胶囊(0.03 g/kg)灌胃建立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造模后各组均给予胃炎Ⅰ号(2.16g/kg·d;1.08g/kg·d;0.54g/kg·d)治疗90天。疗程结束后取血,分离出血清,使用生化方法测定过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含量,使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IL-1β、TNF-α含量。应用明胶酶谱法测定胃组织MMP2和TIMP2的活性,荧光定量PCR(SYBR Green)技术检测大鼠胃组织MMP-2,TIMP-2的mRNA表达水平,同时进行形态学观察。3.研究结果3.1.空白组的胃粘膜厚度正常,上皮细胞及腺体排列整齐。模型组出现明显的胃粘膜炎症、腺体萎缩及化生表现,未见明显的异型增生。胃炎Ⅰ号各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明显差异,表明胃炎Ⅰ号能有效的改善CAG的病理改变。3.2.与模型组比较,胃炎Ⅰ号方3个治疗组血清SOD含量明显升高(P<0.05),血清MDA的含量明显下降(P<0.01),胃炎Ⅰ号各治疗组之间及胃炎Ⅰ号各组与维酶素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3.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清IL-1β含量略升高,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血清IL-1β含量略有降低,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空白组比较各组大鼠血清TNF-α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但只有模型组有显着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给予胃炎Ⅰ号方中,低剂量组和维酶素组血清TNF-α含量明显降低,而胃炎Ⅰ号高剂量组TNF-α含量降低不明显。3.4.与空白组比较各组大鼠胃粘膜MMP-2活性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以模型组最为明显(P<0.05)。与模型组比较,给予胃炎Ⅰ号各组和维酶素组MMP-2活性明显降低(P<0.05),而胃炎Ⅰ号中剂量组MMP-2活性降低最明显。与空白组比较各组胃粘膜TIMP-2活性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只有模型组有显着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给予胃炎Ⅰ号方各组和维酶素组胃组织TIMP-2活性明显升高(P<0.05),其中胃炎Ⅰ号中剂量组升高最明显,优于维酶素组。3.5.造模后各组大鼠胃粘膜MMP-2 RNA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升高。给予胃炎Ⅰ号和维酶素后,治疗组MMP-2RNA的表达明显降低,其中胃炎Ⅰ号中剂量组效果最佳。造模后各组大鼠胃粘膜TIMP-2 RNA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于空白组。与模型组比较给予胃炎Ⅰ号方各治疗组和维酶素组胃粘膜TIMP-2RNA的表达有升高趋势,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4.结论4.1胃炎Ⅰ号能改善实验性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的胃粘膜病理改变。4.2胃炎Ⅰ号能通过升高血清SOD含量、降低血清MDA含量来减少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的自由基损伤的作用。4.3胃炎Ⅰ号能减少炎症因子TNF-α含量。4.4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组织中MMP2的活性升高而TIMP-2活性降低损伤因素增加而保护因素降低,所以有增加癌前病变损伤。胃炎Ⅰ号各组和维酶素组可降低MMP-2活性,增加TIMP-2活性从而达到降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癌前病变的作用。

二、胃宁Ⅰ号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4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宁Ⅰ号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4例(论文提纲范文)

(1)25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分布与其病理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慢性萎缩性胃炎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定义
        2. 流行病学
        3. 分类
        4. 病因及发病机制
        5. 临床表现
        6. 诊断
        7. 治疗
        8. 预后及转归
        参考文献
    第二节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研究进展
        1. 中医病名研究
        2. 中医病因病机
        3. 中医证候研究
        4. 中医治疗
        5.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节 导师周斌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撷英
        1. 脾胃虚弱为发病基础
        2. 辨证分阴阳两种,脾胃虚寒为主要病机
        3. 区分气血论治
        4. 多脏同治,兼顾疏肝、补肾
        5. 久病入络,治以活血化瘀通络
        6. 注重兼夹症的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慢性萎缩性胃炎症状特点
        2.3 证候分布情况
        2.4 病理分布情况
        2.5 证候与病理相关性分布情况
    3. 讨论
        3.1 一般资料
        3.2 症状特点
        3.3 中医证候分布
        3.4 病理分布
        3.5 不足与展望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2)四逆散联合化痰消瘀汤剂治疗全胃胃炎伴胃癌前期病变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CAG癌前病变的理论认识与研究
        1.1 CAG癌前病变的流行病学特点
        1.2 CAG癌前病变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1.3 CAG癌前病变的病理学特点及分类
        1.4 CAG癌前病变的治疗现状与研究进展
    2 中医学对CAG癌前病变的理论认识与研究
        2.1 CAG癌前病变的中医病因病机
        2.2 CAG癌前病变的中医治疗
        2.3 CAG癌前病变“痰”“瘀”证病机治法探讨
        2.4 化痰消瘀方组方分析
    3 全胃胃炎(高位为主)伴PLGC的研究基础
        3.1 全胃胃炎(高位为主)的定义
        3.2 全胃胃炎(高位为主)病因病机的特殊性
        3.3 全胃胃炎(高位为主)伴PLGC的机理探讨
        3.4 全胃胃炎(高位为主)的治疗现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临床资料
        2.1 病例来源与分组
        2.2 对照组和观察组基本情况比较
        2.3 诊断标准
        2.4 受试病例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总体设计方法
        3.2 治疗方法
        3.3 数据统计方法
    4 观察指标
        4.1 疗效性观察指标
        4.2 安全性观察指标
    5 研究结果
        5.1 临床证候疗效
        5.2 胃镜积分疗效
        5.3 病理组织学疗效
        5.4 胆汁反流疗效
        5.5 Hp根除情况比较
        5.6 安全性评定
    6 讨论
        6.1 全胃胃炎(高位为主)伴PLGC的立方依据
        6.2 四逆散联合化痰消瘀汤剂的组方分析
        6.3 问题与展望
    7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及其他成果
致谢

(3)从湿论治慢性胃炎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慢性胃炎的病因病机
        1.1 中医学对慢性胃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1.1.1 六淫侵袭,病邪犯胃
        1.1.2 饮食不当,劳逸失度
        1.1.3 情志失调,肝气犯胃
        1.1.4 脾胃虚弱,正气不足
        1.2 现代医学对慢性胃炎病因和发病机制的认识
        1.2.1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1.2.2 免疫因素
        1.2.3 十二指肠-胃返流
        1.2.4 物理化学因素
        1.2.5 其他因素
    2 慢性胃炎的治疗
        2.1 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
        2.1.1 辨证分型治疗
        2.1.2 固定方加减治疗
        2.1.3 自拟方治疗
        2.1.4 中成药治疗
        2.1.5 针灸治疗
        2.1.6 其他疗法
        2.2 慢性胃炎的西医治疗
        2.2.1 一般治疗
        2.2.2 药物治疗
        2.2.2.1 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治疗
        2.2.2.2 抑酸治疗
        2.2.2.3 保护胃黏膜
        2.2.2.4 促胃肠动力
        2.2.2.6 其他药物治疗
        2.2.3 积极治疗原发病
        2.2.4 胃镜及手术治疗
        2.3 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3 系统评价在慢性胃炎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 从湿论治慢性胃炎的系统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文献检索
        1.5 资料提取
        1.6 临床疗效判定指标
        1.7 文献质量评价
        1.8 统计分析
        1.8.1 统计方法
        1.8.2 异质性检验
        1.8.3 敏感性分析
        1.8.4 发表偏倚检验
    2 研究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2.1 文献来源及文献年度分布
        2.2.2 纳入研究的治法及方药概况
        2.3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2.4 Meta分析结果
        2.4.1 祛湿清热组
        2.4.2 祛湿温中组
        2.4.3 祛湿健脾组
        2.4.4 祛湿疏肝组
        2.4.5 不同组别间临床疗效指标比较结果
        2.5 敏感性分析结果
        2.6 发表偏倚结果
讨论
    1 从湿论治慢性胃炎探讨
        1.1“湿”与慢性胃炎的发生关系密切
        1.2 从湿论治慢性胃炎的治法与方药
        1.3 现代医家从湿论治慢性胃炎的探索与疗效
    2 本系统评价讨论
        2.1 纳入研究的治法、处方及用药讨论
        2.2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结果讨论
        2.3 临床疗效Meta分析结果讨论
    3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表
    附录二 纳入研究的处方用药表
    附录三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表
    附录四 改良版Jadad评分量表
    附录五 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从湿论治慢性胃炎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科研成果

(4)养阴和胃化瘀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诊断标准
        1.1 中医诊断标准
        1.2 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症状分级量化评分标准
        1.3 西医诊断标准
    2.临床资料
        2.1 病例来源
        2.2 一般资料
    3.病例标准
        3.1 病例纳入标准
        3.2 排除病例标准
        3.3 病例剔除及脱落标准
    4.治疗方案
        4.1 治疗方法
        4.2 观察指标
    5.疗效评定标准
        5.1 临床症状疗效评定标准
        5.2 胃镜及病检疗效评定标准
        5.3 安全性评定标准
    6.统计分析方法
    7.结果
        7.1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
        7.2 两组患者治疗后胃镜下黏膜变化比较
        7.3 两组患者治疗后腺体萎缩程度(病检)比较
        7.4 两组患者治疗后肠上皮化生程度(病检)比较
        7.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p清除情况的比较
        7.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症状积分比较
        7.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
        7.8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现代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及治疗的认识
    2.祖国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名、病因病机的认识
    3.甘教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及治疗的认识
        3.1 甘教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3.2 甘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证思想
    4.养阴和胃化瘀汤组方用药分析
    5.组方药物功效及药理学研究
    6.结合临床对养阴和胃化瘀汤疗效的评价
        6.1 临床观察数据结果总结分析
        6.2 临床观察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综述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 症状分级量化表
    附录3 临床病例图片(典型)
致谢

(5)胃炎Ⅰ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作用及其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研究概况
        一、古代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
        二、现代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
    第二节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一、病因及发病机理
        二、病变过程
        三、西医治疗
    第三节 GSK-3B、B-CATENIN、CYCLIN D1、COX-2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中的作用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诊断标准
        二、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三、病例资料
        四、治疗方法
        五、观察指标
        六、临床疗效判定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各组治疗前情况比较
        二、各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第四节 讨论
第三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
        二、方法
    第二节 实验结果
        一、胃炎Ⅰ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
    第三节 讨论
        一、慢性萎缩性动物模型的建立
        二、胃炎Ⅰ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
        三、胃炎I号对GSK-3e活性及其下游信号分子P-catenin、cyclinDK COX-2表达的调控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证明
详细摘要

(7)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2 中医治疗
    2.1 分型论治
    2.2 固定方加减治疗
    2.3 中成药治疗
    2.4 针灸治疗
3 问题与展望

(8)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中医证候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研究概况
        1 病名诊断
        2 病因病机
        3 临床研究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现代研究进展
        1 发病机制
        2 CAG癌前病变的防治
        3 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证候调查表
致谢
个人简历

(10)胃炎Ⅰ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中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概况
        一、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病因病机
        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辨证分型
        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原则
        四、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五、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及防止慢性萎缩性胃炎复发的作用机理研究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一、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表现
        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
        四、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
        五、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病因和发病机制
    第三节 文献综述小结
    第四节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立题依据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研究
    实验一:胃炎Ⅰ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超微结构的影响
        一、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一) 一般情况观察
        (二) 病理形态学观察各组大鼠胃粘膜病理组织学观察
        四、讨论
        (一) 动物模型的成功建立及其意义
        (二) CAG病理形态学改变研究
    实验二:胃炎Ⅰ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自由基损伤的保护作用
        一、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实验三:胃炎Ⅰ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IL-1β、TNF-α含量的影响
        一、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实验四:胃炎Ⅰ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MMP-2及其抑制因子TIMP-2活性的影响
        一、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实验五:胃炎Ⅰ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MMP-2及其抑制因子TIMP-2含量的影响
        一、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三章 结语
    一、结论
    二、创新性
    三、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胃宁Ⅰ号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4例(论文参考文献)

  • [1]25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分布与其病理相关性研究[D]. 赵晓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2]四逆散联合化痰消瘀汤剂治疗全胃胃炎伴胃癌前期病变的疗效观察[D]. 王婷. 南京医科大学, 2018(01)
  • [3]从湿论治慢性胃炎的系统评价[D]. 黄钲凯.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7(03)
  • [4]养阴和胃化瘀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D]. 蒋丽.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6(04)
  • [5]胃炎Ⅰ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作用及其实验研究[D]. 韦玉娜.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6]胃宁颗粒治疗胃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A]. 梁健,邓鑫,吴发胜,李龙华. 第二十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专题报告及论文集, 2012
  • [7]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J]. 许宝才,李春婷. 中医学报, 2010(03)
  • [8]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中医证候特点研究[D]. 孙成鑫.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2)
  • [9]自拟胃宁煎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7例[J]. 张文来,周正华. 陕西中医, 2009(09)
  • [10]胃炎Ⅰ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干预作用[D]. 阮氏秋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

标签:;  ;  ;  ;  ;  

胃宁Ⅰ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4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