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海水培育海参幼苗越冬技术

地下海水培育海参幼苗越冬技术

一、利用地下海水培育海参苗越冬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王炫凯,曲宝成[1](2021)在《大连市海参养殖资源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海洋资源优势明显,海水养殖产业发展迅速,海参产业整体呈发展趋势,养殖产量逐年递增,海参养殖已成为海水养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1大连市海参养殖产业的发展现状1.1大连市海参养殖产业链概况大连市位于辽宁省中南部、辽东半岛南端,土地肥沃,海洋资源丰富。得益于地理条件优越,农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特别是海参养殖产业发展兴旺。大连市先后从其他国家引进优良海参品种进行杂交,选育出了更适合本土养殖产业、养殖时间更短、收益更快的海参新品种。

侯昊晨[2](2020)在《基于LCA的海参行业清洁生产评价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海参是我国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之一,近年来海参行业已经成为我国北方地区的渔业支柱产业,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集约化水平的提高,其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也逐渐显现,企业内部存在资源能源消耗高,废弃物排放量大,上下游企业间缺乏基于环境绩效的合作伙伴筛选和协调机制等问题。清洁生产作为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的方法,可以有效识别生产过程环境影响关键节点,为海参行业资源优化管理及污染控制提供实施途径。目前,我国海参行业清洁生产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海参生产缺乏清洁生产评价技术和指标体系,供应链企业间缺少基于环境绩效的绿色供应商筛选方法和绿色网络体系。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基于生命周期评价(Lifecycle assessment,LCA)开展了海参行业清洁生产评价与应用研究,将清洁生产的系统边界从企业内部延伸到供应链层面,分别进行了海参行业生命周期评价、海参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海参行业绿色供应链网络设计与优化三个方面的研究,上述研究能够为清洁生产在海参生产企业尺度和供应链尺度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持和实践指导,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以海参生产过程与生产技术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基于企业实际生产数据的生命周期清单,量化并分析了生命周期环境影响。海参生产过程生命周期评价结果表明:室内人工育苗、滩涂池塘养殖及盐渍海参加工阶段的环境影响潜值分别1.21E-08 yr、7.39E-09 yr 和 1.11E-09 yr,室内人工育苗阶段具有最大的环境影响,海洋水生生态毒性潜值(MAETP)是贡献度最大的环境影响类型,电力、化石能源消耗及较大的海水需求量是海参生产过程环境影响关键因素。海参生产技术生命周期评价结果表明:生态网箱育苗的环境影响潜值为1.15E-09 yr,与室内人工育苗相比降低了 90.50%;外海底播增殖的环境影响潜值为4.16E-10 yr,与滩涂池塘养殖相比降低了 94.37%,证明上述生态技术在降低环境影响方面具有优越性。根据生命周期评价结果本文提出调整能源类型等多项环境影响改进措施。(2)建立了包括海参育苗、养殖及加工业三个方面的海参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将产地适宜性指标纳入海参育苗和养殖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中,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以大连市两家大型海参生产企业的育苗、养殖及加工阶段为例分别开展清洁生产水平评价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两家企业在育苗、养殖及加工阶段的清洁生产水平均为Ⅱ级—国内清洁生产先进水平,案例企业清洁生产水平较好,但仍然具有一定清洁生产改进潜力,上述评价结果与企业实际生产情况基本一致,证明本文建立的海参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适用性。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案例企业海参育苗、养殖及加工阶段实施清洁生产的关键节点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清洁生产改进措施。(3)针对海参行业供应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本文首先从企业角度建立了适用于海参生产企业绿色供应链合作伙伴的筛选方法,指导企业选择绿色供应链最佳合作伙伴。而后从供应链角度构建了基于绿色生产、绿色采购及绿色消费三个要素,节点企业、技术模式及供应职能三个层级,环境、经济及生产三个绩效系统耦合的海参行业绿色供应链网络,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绿色供应链网络优化模型,该模型以综合能耗最小化和产品利润最大化为优化目标,采用多目标遗传算法结合改进逼近理想解法计算优化结果,为海参行业构建绿色供应链网络提供技术支持。在网络优化案例研究中,以原料采购量和市场需求量作为约束条件,分别设定了四种绿色供应链网络优化方案,优化结果表明:不约束市场需求量及原料采购量的优化方案S4(生态网箱育苗—外海底播增殖—底播盐渍加工—精品门店销售)综合能耗为51600 kgce,产品利润为1185万元,在四种优化方案中综合绩效最优。研究结果表明:海参行业供应链层面的清洁生产应通过绿色生产、绿色采购及绿色消费的共同实施来降低环境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及产品利润。

陈丽红[3](2019)在《刺参-柄海鞘的混养系统构建及互利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池塘养殖是我国北方目前最主要的刺参生产模式,长期高密度养殖造成了生态劣化、刺参产量降低等现象,如何充分利用池塘营养要素,提高营养要素利用率,进行生态养殖,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构建了刺参-柄海鞘混养系统,验证了刺参、柄海鞘混合养殖的可行性;从生态系统环境因子和动物生理生态两个层面阐述了混养系统生物与环境的互利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混养系统的构建柄海鞘滤食水体中微藻和有机质,通过排泄将其转化为刺参饵料,可有效提高营养要素利用率。柄海鞘悬吊养殖,刺参放置底部,维持一定微藻密度,设立不同规格动物、微藻共养组及刺参、柄海鞘混养组,进行模拟养殖。结果表明相同养殖模式下不同规格动物试验组之间各指标无显着差异;混养组水体、生物沉积物营养盐浓度及附着基细菌数量与共养组接近,比刺参对照组显着降低,刺参生长更快。参数优化试验表明微藻密度对刺参生长无显着影响;较高的海鞘生物量(800 gwt/m3)有助于提高刺参的特定生长率(SGR),降低大(L)规格刺参体重变异系数(CV),提高小(S)规格刺参(较大个体Sb和较小个体Ss)CV;L规格刺参数量增加使各规格刺参SGR下降,CV升高。混养系统适宜的生物组成:微藻密度5×102 cell/mL,柄海鞘生物量800 g wt/m3,L规格刺参5-6 ind/m2,S规格刺参12-1 5ind/m2。2、混养系统的互利效应研究设置刺参、柄海鞘混养组(投饵/不投饵)、大小规格刺参套养组(投饵/不投饵)4个试验组,进行室内模拟养殖。混养组保持在一、二类水质,水体及生物沉积物各形态氮、磷浓度显着高于套养组。相同的投饵模式下,混养组环境因子、营养因子、生活因子均高于套养组,刺参生长更快。L、Sb、Ss各规格刺参套养组和混养组的SGR与环境因子无相关性,与营养因子和生活因子高度正相关,混养系统互利效应主要通过营养互利途径得以实现。混养组L、Sb规格刺参生理变化较小;Ss规格刺参己糖激酶、丙酮酸激酶、乳糖脱氢酶、ATP酶的活力比套养组分别提高8.8%、10.5%、5.2%、118.7%,消化酶活力提高6%-10%。综合而言,混养系统对刺参的生理代谢发挥了积极影响。3、混养系统的应用试验将上述4个试验组进行为期1年的池塘试验,养殖水体和底泥不同形态氮、磷浓度与季节紧密相关,均维持在较低水平。投饵模式下混养组水体氨氮、硝态氮、亚硝态氮、总氮浓度平均值较套养组分别升高16.2%、1.2%、5.5%、6.8%,同样投饵模式下混养组刺参生长速度最快,各组刺参成活率及生化成分无显着差异。综上所述,混养系统提高了主要养殖动物刺参的环境因子、营养因子及生活因子,提升刺参生理代谢,促进刺参生长,改善了刺参的养殖效果,可以增加经济效益和生态效应。

鲍学宇[4](2019)在《霞浦县刺参产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南方刺参产业作为一种高经济体新型水产业逐渐兴起,以北方为主的刺参产业逐渐向南方迁移发展。以福建省霞浦县为代表的“北参南养”的刺参产业模式成为南方水产业重要的经济体系。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从而影响刺参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霞浦县作为南方最重要的刺参养殖区域其产业模式结构直接影响“北参南养”的进一步发展,可持续的管理经营模式对于霞浦县刺参产业的苗种质量、养殖模式、刺参加工业、南北互通产业结构、病害防治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目前针对我国“北参南养”产业结构规划分析较少,特别是对霞浦县刺参产业结构分析及可持续发展研究更少。分析霞浦县刺参产业发展趋势并针对快速发展中所出现的各类问题,提出合理化的解决方案,成为解决霞浦县刺参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和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霞浦县刺参产业的发展历程对霞浦县刺参产业的情况进行了论述,结合霞浦县刺参产业的背景,养殖模式、苗种来源、海参病害、产业模式等现状情况,逐一分析,指出如何实现霞浦县刺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策。首先,基于文献综述法,论述刺参产业中的相关概念及国内外发展现状;其次对我国刺参产业现状、主要产业区域、历年来产业发展趋势及霞浦县刺参产业历年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对霞浦县的刺参养殖技术、养殖方式、加工产业、供销渠道、政策扶持进行讨论;最后探讨了影响福建省刺参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并对霞浦县及其他地区的刺参产业提供参考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霞浦县刺参产业中的苗种供应多数来自于北方,且夏季海水高温,无法进行养殖。其自有苗种的繁育进程过于滞后,现目前所研究适应南方地区养殖的“高抗一号”虽然已达到验收标准,但其实际应用于养殖规模并不突出,霞浦县应继续加快培育适应当地环境耐高温适低盐的刺参新品种,并进行夏季的大规模的实践,将夏季南方无法进行海参养殖的技术难题攻破,同时形成本地化的苗种繁育体系,更有利于当地刺参产业可持续发展方向。2、霞浦县刺参产业模式多为个人主导,应加强当地政府的产业扶持,其中包括养殖技术服务讲解、刺参养殖资金补助、养殖工业设备装置扶持、刺参加工规模的扩大、完善刺参行业标准,同时加强政府的政策扶持,发展霞浦县“互联网+刺参”产业链模式,因地制宜多元化发展的模式,从而推进霞浦县刺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3、霞浦县刺参产业应持续增强南北两地合作,将北方成熟的产业模式借鉴后应用与霞浦县自身的可实用性建设及发展,建立一体化产业链,发展霞浦县刺参全产业链模式,其中包括当地刺参苗种繁育、刺参养殖技术、刺参深加工业的开发和本地品牌化建设等,从而促进霞浦县刺参产业全产业链融合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同时将霞浦县可实施性的刺参产业模式推广到整个南方的刺参产业的的发展中,实现南方地区刺参全产业链的规划。

赵聚萍[5](2018)在《三种刺参混养模式的研究》文中提出不同水产种类混合养殖不仅能够充分利用物质资源,还能有效改善养殖环境,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养殖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本文主要研究刺参与海蜇、刺参与日本对虾、刺参与保苗网箱稚参的混合养殖,对三种混养模式养殖期间的水质以及产量进行对比,期望找到一种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混合养殖模式,为提高刺参养殖系统水体的利用效率、增加单位水体内经济效益提供指导。1、刺参与海蜇混合养殖刺参与海蜇混合养殖实验结果:除2016年秋季刺参收获量受高温影响外,从2015年至2017年,每个刺参养殖池每次收获成参约4550kg/亩,实验组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别,刺参与海蜇混合养殖不会对刺参产量造成明显影响。2015年2017年海蜇产量都很低,平均每年养殖池亩产海蜇不到2kg,增收效果不明显。2、刺参与日本对虾混合养殖刺参与日本对虾混合养殖实验结果:除2016年秋季刺参收获量受高温影响外,从2015年至2017年,每个刺参养殖池每次收获成参约4550kg/亩,实验组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别,刺参与日本对虾混合养殖不会对刺参产量造成明显影响。2015年2017年对虾产量较高,平均每年养殖池亩产对虾约21kg,每亩刺参养殖池可增收20002200元,增收效果明显。2016年高温影响当年的对虾产量,对虾产量有所下降。3、刺参与保苗网箱稚参混合养殖刺参与保苗网箱稚参混合养殖实验结果:除2016年秋季刺参收获量受高温影响外,从2015年至2017年,每个刺参养殖池每次收获成参约4550kg/亩,实验组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别,刺参与保苗网箱稚参混合养殖不会对刺参产量造成明显影响。2015年2017年网箱稚参养殖,平均每年养殖池亩产刺参幼苗约7kg,幼参产量比投放海参稚参量增长约56倍,2016年高温影响当年的幼参产量,幼参产量有所下降。通过三种刺参混养模式表明,刺参与海蜇混养模式不适于本实验养殖池。刺参与日本对虾、刺参与保苗网箱稚参两种养殖模式能提高实验养殖池的水体利用率,增加养殖池的经济效益。高温对刺参及混养生物的养殖有明显影响。高温期间增大养殖池的换水量,会对高温造成的影响有所缓解。

杜金艳[6](2017)在《一株低温芽孢杆菌净水剂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针对大连周围海域海参越冬特征,研究可改善水质的一株低温芽孢杆菌。通过人工污水实验,发现其对氨氮、COD及硫化物的降解作用。通过海参养殖的实验,发现水体中添加这种菌液对氨氮、COD的降解作用。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海参肠道及养殖水体微生物群落变化。首先对这株低温芽孢杆菌的培养进行优化。优化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为:可溶性淀粉10 g/L、乳糖20 g/L、硫酸铵10 g/L、尿素5 g/L、酵母浸膏5 g/L、酵母膏10 g/L、KH2PO40.25 g/L、K2HPO40.75 g/L、硫酸锰 0.05 g/L、硫酸亚铁 0.1 g/L、初始 pH 值为 pH7.5、接种量为3%、转速为180 r/min时,活菌数达到2.37×108 CFU/mL,是优化前5.87×107 CFU/mL 的 4 倍。通过人工污水实验发现这株低温芽孢杆菌对人工污水中的COD,硫化物及氨氮均有降解的作用。由此可以推断,这株低温芽孢杆菌有分解污水中的氨氮、COD及硫化物的能力。通过海参养殖实验发现此株低温芽孢杆菌对养殖水体中的氨氮和COD有降解作用,同人工污水净水效果实验结果。对硫化物没有呈现出降解的作用。最后分析了海参肠道及养殖水体菌群结构,主要包含11个菌门,27个菌属,OTU总数为229。在属水平,第5天的海参肠道HS1中主要优势属为Rubritalea(45%)和Colwellia(22%),次优势属为Halomonas(10%);第5天的养殖水体FJY1中主要优势属为 Sulfitobacter(55%),次优势属为norankfRhodobacteraceae(14%);第 10 天的海参肠道 HS2 中主要优势属为Pseudoteredinibacter(15%)和SAR92clade(16%),次优势属为Bizionia(10%)和Perisicirhabdus(8%);第10天的养殖水体FJY2中主要优势属为 Glaciecola(30%)和Sulfitobacter(25%),次优势属为 Colwellia(20%)和Marinomonas(10%)。在门水平,HS2中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和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是最优势菌门,Verrucomicrobia疣微菌门是第二优势门,HS1、FJY1、FJY2中变形菌门是最优势菌门,拟杆菌门和疣微菌门是第二优势门。

吴杨镝[7](2016)在《辽宁海参养殖业形势分析(下)》文中研究表明三、结果1.辽宁海参养殖业现状近年来随着天然资源的减少,海参人工养殖规模迅速扩大,对海水养殖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十三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大力发展海参养殖产业是加快推动海洋经济的重要途径。2015年辽宁池塘海参养殖生产面临巨大的产业调整压力,行业处于整合和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各级政府"转方式"意识强,海参养殖技术支撑体系完备,产业发展基础牢固,资源条件潜力巨大,为辽宁海参产业升级创造

王怀洪[8](2016)在《糙海参苗种规模化繁育及生态因子适应性研究》文中认为糙海参,属棘皮动物门,海参纲,是海洋中一种重要的经济种类。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海参在药物开发及食材使用上极具发展潜力,目前的海参采捕产量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近年来,国内外对糙海参苗种繁育及养殖技术研究较为重视,但至今其苗种繁育技术还不够成熟,生态因子适应研究未见报道。因此,本课题对糙海参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及生态因子适应性进行研究,其研究成果可为糙海参养殖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撑,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糙海参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研究利用室内水产苗种培育设施进行糙海参人工诱导产卵、幼体培育和稚幼参培育等技术进行系统性研究,共诱导亲参产卵7次,产卵成功率为100%,孵化出初耳幼体5792万个,培育出参苗434.4万头。幼体培育平均成苗率为7.5%。对糙海参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进行系统性探索并成功解决了糙海参诱导产卵成功率低和耳状幼体培育成苗率低等关键技术问题。2、不同饵料对糙海参幼体、幼参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采用6种饵料单一投喂糙海参耳状幼体进行实验观察,饵料种类: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及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水产酵母和螺旋藻粉(Spirulina)等。结果表明,单独投喂牟氏角毛藻或球等鞭金藻的幼体生长发育良好,发育至樽形幼体的时间分别为168h和192h;用其余饵料对耳状幼体进行单独投喂均无法发育变态为樽形幼体。采用鼠尾藻粉、马尾藻粉、海泥、稚参配合饲料和成参配合饲料等5种不同饵料对糙海参幼参进行投喂实验,实验观察结果:马尾藻粉投喂幼参效果最好,其次为鼠尾藻粉,各实验组参体质量特定生长率顺序:马尾藻粉>鼠尾藻粉>稚参配合饲料>成参配合饲料>海泥,仅海泥实验组参体质量呈负增长状态。采用鼠尾藻粉与马尾藻粉、鼠尾藻粉与海泥、鼠尾藻粉与稚参配合饲料、马尾藻粉与海泥、马尾藻粉与稚参配合饲料、海泥与稚参配合饲料等组合,对糙海参幼参进行两种饲料混合投喂实验,实验观察结果表明:马尾藻粉与稚参配合饲料混合投喂效果最好,特定生长率为5.01 ±0.30%/d;鼠尾藻粉与海泥混合投喂效果最差,特定生长率为1.79±0.14%/d。各实验组参体质量特定生长率顺序:(马尾藻粉与配合饲料)>(鼠尾藻粉与配合饲料)>(鼠尾藻粉与马尾藻粉)>(马尾藻粉与海泥)>(海泥与配合饲料)>(鼠尾藻粉与海泥)。3、糙海参胚胎、幼体及幼参对不同盐度适应性研究将糙海参受精卵放置于不同盐度水体中进行胚胎发育观察,实验结果表明:在盐度29-38范围内,胚胎均可正常生长发育至初耳幼体,胚胎发育速率顺序:盐度35>32>38>29。当盐度低于26以下,胚胎发育中途夭折。将糙海参初耳幼体放养于不同盐度水体中对幼体生长发育进行观察,实验结果表明:在盐度26-38范围内,幼体均可生长发育变态为樽形幼体;当盐度在23时,幼体生长发育至大耳幼体阶段夭折。当盐度在26-35范围内,随着盐度的升高,幼体发育速度呈加快趋势,当盐度达38时发育速度明显下降。将糙海参幼参放养于不同盐度水体中观察幼参生长情况,最终实验结果:盐度在26-38范围内,各实验组幼参增重率均为正增长,其中在26-35范围内,随着盐度的升高,幼参增重率由1.57±0.71%增加至20.24 ±2.75%;但当盐度达38时增重率显着下降,增重率为12.55±0.21%。当盐度处于23时,幼参增重率为-1.91 ±0.21%。根据幼参特定生长率及盐度线性关系判断,盐度34.67为糙海参幼参最适生长盐度。4、三种药物对糙海参稚参毒性研究实验采用常温静水停食实验法,进行氯氰菊酯、阿维菌素及敌百虫等三种抗寄生虫药物对糙海参稚参的急性毒性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氯氰菊酯、阿维菌素和敌百虫对糙海参稚参24h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12.86mg· L-1、17.17mg· L-1和429.00mg · L-1;48hLC50 分别为 10.96mg · L-1、13.19mg · L-1 和 128.08mg · L-1。三种抗寄生虫药物毒性大小依次为阿维菌素>氯氰菊酯>敌百虫,安全质量(SC)浓度分别为 2.39mg · L-1、2.34mg · L-1 和 3.42mg · L-1。

王志祥[9](2015)在《海参圈内保苗技术》文中研究表明讨论了海参圈内保苗技术的优缺点。论述了海参池塘保苗的技术操作要点及日常管理技术,包括储水圈的改造、苗种投放、饵料投放、水质与病虫害的防治、网箱检查与处理等。为海参圈内保苗的推广、提高海参成活率,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邱天龙[10](2013)在《刺参生态苗种繁育关键技术原理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生态苗种是一种基于生态学原理,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条件,采用高效设施和生态增养殖模式,通过科学管理而生产出的优质健康苗种。本文围绕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生态苗种繁育技术原理研究这一主线开展了一系列基础研究工作。通过分析刺参产业发展现状、苗种生产现状,找出了刺参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苗种质量问题。刺参生态苗种繁育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在生产成本、苗种质量上都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因而发展潜力巨大。本文在总结前人关于刺参繁殖生物学、苗种繁育技术原理相关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研究了生态苗种繁育相关的设施参数和关键技术原理,得出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揭示了刺参早期发育形态结构与功能特征。刺参幼虫从受精卵到稚参体形大小经历了两次先变小后增大的过程。刺参整个生活史中身体投影面积最小的阶段为两细胞期,直径仅为130140μm;幼虫第二次体形变小为五触手幼虫期,其身体最小投影面积直径约200220μm,自五触手幼虫以后刺参体形不断增大。刚完成变态的五触手幼虫既能附着也能游动,且其运动能力在浮游幼虫各期中为最快(2.6mm/s),是刺参幼虫选择附着基的最关键时期,其快速的游动能力为其在短时间内选择合适的附着基提供了保障。第二、三管足生出以前,口触手是主要的运动和摄食器官,发达的“C”形骨片是口触手能够灵活弯曲的结构基础,第一管足由于只有“T”形骨片而缺少“C”形骨片因而不能灵活运动,具有锚定作用,迁移能力弱。随着第二、三管足长出,稚参的运动迁移能力增强,口触手作为运动器官的功能退化,演变为专一的摄食器官。2.研究了关键环境因子对刺参苗种生长发育的影响。刺参胚胎发育的生物学零度为8.87±0.63°C,在此温度以上随温度的升高生长发育速度加快,1921°C为最适生长温度。当温度高于25°C时,浮游幼虫存活率显着降低,在31°C条件下一周后幼虫全部死亡,幼虫在低于最适温度条件下死亡率并没有明显增高,但随着温度的降低畸形胚的比例会增加。刺参幼虫生长发育的最适盐度为31,在该盐度下幼虫的运动活力最好(0.64±0.06mm/s);刺参幼虫变态附着的盐度阈值上下限分别为38和23,同时也是幼虫保持良好运动活力的盐度阈值;长期的低盐或高盐度水平对刺参幼虫的生长和发育不利的,然而短时间的低盐刺激或可提高幼虫的运动活力,增强幼虫的环境适应能力。自然海区的悬浮颗粒物造成的浊度(通常<150mg/l)不足以对刺参幼虫造成致命的伤害,因而并非是导致刺参幼虫浮游期存活率低的原因。海水中的悬浮物,尤其是其中的有机组分(有机碎屑和微生物等)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刺参浮游幼虫的饵料来源,对幼虫的生长和变态附着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月湖表层沉积的淤泥能够促进刺参的生长,尤其是在冬季水温低的情况下,以海泥为饵料的幼参可以在低于5°C的条件下实现体重的净增长。而自然海区的泥底质上几乎没有刺参分布主要是受到海流的影响。在没有附着基的泥沙和泥底质海区,大于5cm/s的流速即能导致幼参被海流冲走,因而海流是进行刺参底播增殖时必须考虑的重要环境因素,人工附着基或天然遮蔽物是在开放海域进行刺参增殖的首要前提。3.探讨了养殖方式对刺参苗种生长差异的影响。不同养殖方式能够通过改变群体空间分布格局而影响不同规格幼参的生长,而对于减小个体间生长差异作用不明显。造成刺参个体间规格差异的原因主要是遗传因素,由遗传因素所决定的个体间食物转化效率(FCE)的不同是造成生长差异的主要来源,这种差异水平会因养殖方式、养殖密度所引起的个体间相互作用和环境条件变化而不同。4.查明了设施关键参数。刺参幼体培育和中间培育用的网衣规格参数研究表明:在设施内投放亲参产卵,需要网衣孔径在130μm以内;在设施内培育浮游幼虫,网衣孔径应小于0.7倍幼虫体宽和200μm (五触手幼虫的身体直径)中的较小值;如果投放变态附着后的稚、幼参则可以通过测量稚、幼参口咽部石灰环的大小确定不同培育阶段的适宜网衣规格,幼参无法逃出孔径与其石灰环直径相当的网孔。5.提出了荣成月湖刺参资源修复建议。通过投放亲参和投放幼参进行刺参资源增殖的实验来看,在月湖这种潮差大、水深浅、环境因子波动较剧烈的特殊生境中,通过增殖规格>3.25g/ind的幼参进行资源修复是最优的途径。然而,冬季海草退化后的月湖海床适宜刺参生活的附着基大量减少,海流对幼参的附着和存活的影响增大,补充投放人工附着基有利于刺参生长,但是考虑到月湖的水深及景观需要,投放附着基的方法有待商榷。综上所述,在生态苗种繁育选址时应避开受降雨影响盐度变化剧烈的海区,而温度、浊度的变化对刺参浮游幼体培育阶段影响较小。胚胎发育早期通过卵径、幼虫活力和幼虫体腔囊发育情况相结合可以预测苗种的质量。在确定网衣规格时应根据苗种培育的不同阶段选择适宜的网衣。底播规格可能因不同环境而有所不同,苗种底播区域应当先期投放附着基,在没有附着基的开放海区不适宜投放刺参苗种进行增养殖。

二、利用地下海水培育海参苗越冬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地下海水培育海参苗越冬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大连市海参养殖资源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大连市海参养殖产业的发展现状
    1.1 大连市海参养殖产业链概况
    1.2 大连海参产业的养殖规模
2 大连市海参养殖产业面临的问题
    2.1 企业利润下降,苗种产业形势严峻
    2.2 预防意识不足,海参产业问题频发
    2.3 海参销售渠道较少
3 促进大连市海参养殖产业发展的建议
    3.1 加强海参苗种市场管理
    3.2 开展病害测报工作,规范用药标准
    3.3 大力开拓销售渠道

(2)基于LCA的海参行业清洁生产评价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写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海参行业生产现状
        1.1.2 海参行业生产流程分析
        1.1.3 海参行业资源环境问题分析
    1.2 清洁生产研究进展
        1.2.1 清洁生产定义与政策介绍
        1.2.2 清洁生产研究与应用现状
    1.3 清洁生产技术研究进展
        1.3.1 生命周期评价技术
        1.3.2 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1.3.3 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进展
    1.4 海参行业清洁生产
        1.4.1 海参行业清洁生产研究现状
        1.4.2 海参行业清洁生产研究问题
    1.5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2 海参行业生命周期评价研究
    2.1 引言
    2.2 海参生产过程生命周期评价
        2.2.1 目标与范围的确定
        2.2.2 海参生产工艺流程简介
        2.2.3 清单分析
        2.2.4 影响评价
        2.2.5 结果解释与改进措施
    2.3 海参生产技术生命周期评价研究
        2.3.1 育苗技术生命周期评价
        2.3.2 养殖技术生命周期评价
    2.4 不确定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海参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3.1 引言
    3.2 海参育苗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3.2.1 指标体系技术规范
        3.2.2 一级指标选取说明
        3.2.3 二级指标及基准值选取说明
        3.2.4 指标权重计算及指标体系确定
        3.2.5 企业清洁生产评价计算方法
        3.2.6 案例研究
    3.3 海参养殖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3.3.1 指标体系技术规范
        3.3.2 一级指标选取说明
        3.3.3 二级指标及基准值选取说明
        3.3.4 指标权重计算及指标体系确定
        3.3.5 企业清洁生产评价计算方法
        3.3.6 案例研究
    3.4 海参加工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3.4.1 指标体系技术规范
        3.4.2 一级指标选取说明
        3.4.3 二级指标及基准值选取说明
        3.4.4 指标权重计算及指标体系确定
        3.4.5 企业清洁生产评价计算方法
        3.4.6 案例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海参行业绿色供应链网络设计与优化研究
    4.1 引言
    4.2 供应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4.3 海参行业绿色供应链合作伙伴筛选方法
    4.4 海参行业绿色供应链网络设计
        4.4.1 绿色要素
        4.4.2 结构层级
        4.4.3 绩效内容
    4.5 海参行业绿色供应链网络优化
        4.5.1 网络优化模型
        4.5.2 网络优化算法
        4.5.3 网络优化案例研究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海参生产过程与技术生命周期清单数据蒙特卡罗模拟结果
附录B 海参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调查问卷及评价结果
附录C 海参生产企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价表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3)刺参-柄海鞘的混养系统构建及互利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刺参概述
        1.1.2 刺参的营养价值
        1.1.3 刺参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1.4 本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2.1 刺参的主要养殖技术
        1.2.2 混合水产养殖
        1.2.3 混养系统中生物互利效应的研究
        1.2.4 刺参混合养殖
        1.2.5 柄海鞘的功能和生态环境作用
        1.2.6 微藻及其在水产养殖业的应用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2 刺参、柄海鞘混养系统的建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海水
        2.1.2 刺参及饵料
        2.1.3 柄海鞘采集与养殖
        2.1.4 微藻的培养
        2.1.5 刺参、柄海鞘的混养实验
        2.1.6 监测项目及方法
        2.1.7 计算方法
        2.1.8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养殖环境参数
        2.2.2 水体营养盐浓度
        2.2.3 生物沉积物中营养盐含量
        2.2.4 附着基细菌数量
        2.2.5 动物生长情况
    2.3 小结
3 混养系统养殖生物的参数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养殖实验
        3.1.2 监测项目及方法
        3.1.3 计算方法
        3.1.4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微藻密度对刺参生长的影响
        3.2.2 柄海鞘生物量对刺参生长的影响
        3.2.3 刺参配比对刺参生长的影响
    3.3 小结
4 混养系统的生态系统组分互利效应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养殖实验
        4.1.2 监测项目及方法
        4.1.3 计算方法
        4.1.4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养殖环境参数
        4.2.2 水体营养盐浓度
        4.2.3 生物沉积物中营养盐含量
        4.2.4 附着基细菌数量
        4.2.5 刺参生长状况
        4.2.6 混养互利效应探讨
    4.3 小结
5 混养系统的生理生态互利效应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养殖实验
        5.1.2 监测项目及方法
        5.1.3 计算方法
        5.1.4 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讨论
        5.2.1 耗氧率和排氨率
        5.2.2 摄食率和吸收率
        5.2.3 刺参代谢酶活力
        5.2.4 刺参消化酶活力
        5.2.5 柄海鞘消化酶活力
    5.3 小结
6 混养系统的应用试验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养殖实验
        6.1.2 监测项目及方法
        6.1.3 统计分析
    6.2 结果与讨论
        6.2.1 养殖环境参数
        6.2.2 水体营养盐浓度
        6.2.3 底泥中营养盐含量
        6.2.4 刺参生长情况
    6.3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4)霞浦县刺参产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路线
        1.3.4 创新方法及研究不足
第二章 刺参产业总体现状分析
    2.1 全国海参产业总体规模
        2.1.1 中国海参产业主要分布区域
        2.1.2 中国海参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2.2 南方刺参养殖规模概况
        2.2.1 南方刺参产业发展规模
        2.2.2 福建省刺参产业总体概况
        2.2.3 霞浦县刺参产业概况
    2.3 霞浦县自然资源及刺参产业概况
        2.3.1 霞浦县海域情况及地理位置分布
        2.3.2 霞浦县海水环境
    2.4 霞浦县刺参养殖技术
        2.4.1 浮筏吊笼养殖技术
        2.4.2 “分苗”技术方式
        2.4.3 “参贝藻”混合养殖方式
    2.5 霞浦县刺参加工模式及政策产业扶持
        2.5.1 “拉缸盐”刺参加工模式
        2.5.2 霞浦县刺参产业的政策扶持
第三章 霞浦县刺参产业存在的问题
    3.1 霞浦县刺参产业存在的问题
        3.1.1 新型适宜性苗种大规模养殖进程缓慢
        3.1.2 刺参养殖过程中病害频发
        3.1.3 “产+供+销”结构混乱
        3.1.4 缺乏足够的政策布局及金融资金注入
第四章 霞浦县刺参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4.1 霞浦县刺参病害防治及新型苗种繁育
        4.1.1 刺参病害的防治
        4.1.2 研究抗高温耐低盐的新型品
    4.2 霞浦县刺参全产业链可持续发展对策
        4.2.1 南北方产供销一体化
        4.2.2 刺参深加工业和品牌化发展
        4.2.3 优化养殖环境,合理利用养殖水体
        4.2.4 发展霞浦县互联网+刺参产业链模式
        4.2.5 加强政府调控及金融政策支撑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三种刺参混养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海参概述
    1.2 海参的营养价值分析
    1.3 海参养殖现状
        1.3.1 世界范围海参养殖概况
        1.3.2 国内刺参养殖现状
    1.4 刺参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1.4.1 养殖技术不规范及盲目养殖
        1.4.2 海参养殖池塘中大型藻类的危害
        1.4.3 环境因素的影响
        1.4.4 饵料及病害
    1.5 刺参生长环境及其养殖技术
        1.5.1 刺参的生物学特性
        1.5.2 海参养殖技术概述
        1.5.3 水产养殖模式的确定原则
    1.6 综合养殖
        1.6.1 综合养殖模式
        1.6.2 海参生物修复作用
        1.6.3 海参混合养殖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刺参与海蜇混合养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地点及刺参养殖池的分布
        2.1.2 海参养殖池的处理
        2.1.3 海参礁的布置
        2.1.4 苗种的选择与投放
        2.1.5 投喂饲料的筛选
        2.1.6 日常管理
        2.1.7 养殖池剩余参苗统计
        2.1.8 收获方式
    2.2 结果
        2.2.1 参池水温及水质指标测定
        2.2.2 成参与海蜇的产量
    2.3 讨论
3 刺参与日本对虾混合养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地点及刺参养殖池的分布
        3.1.2 刺参养殖池的处理
        3.1.3 海参礁的布置
        3.1.4 苗种的选择与投放
        3.1.5 投喂饲料的筛选
        3.1.6 日常管理
        3.1.7 养殖池剩余参苗统计
        3.1.8 收获方式
    3.2 结果
        3.2.1 参池水温及水质指标测定
        3.2.2 成参与对虾的产量
    3.3 讨论
4 刺参与保苗网箱稚参混合养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地点及刺参养殖池的分布
        4.1.2 刺参养殖池的处理
        4.1.3 海参礁的布置
        4.1.4 网箱的架设
        4.1.5 苗种的选择与投放
        4.1.6 日常管理
        4.1.7 养殖池剩余参苗统计
        4.1.8 收获方式
    4.2 结果
        4.2.1 参池水温及水质指标测定
        4.2.2 成参与网箱内参苗的产量
    4.3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一株低温芽孢杆菌净水剂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大连地区海参养殖概况
        1.2.1 海参养殖温度
        1.2.2 海参养殖底质及水质的调控
        1.2.3 海参养殖越冬问题
    1.3 微生态制剂相关研究
        1.3.1 微生态制剂的概念
        1.3.2 微生态制剂的净化作用
        1.3.3 微生态制剂应用
    1.4 芽孢杆菌
        1.4.1 芽孢杆菌简介
        1.4.2 芽孢杆菌对养殖水体调节的作用机制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与药品
    2.2 主要试剂配制
    2.3 主要试验仪器
    2.4 主要试验方法
        2.4.1 测定方法
        2.4.2 菌株及培养基
        2.4.3 人工污水净化效果试验
        2.4.4 海参养殖水质净化效果实验
        2.4.5 高通量测序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菌株的鉴定
    3.2 生长曲线的测定
    3.3 发酵培养基优化
        3.3.1 培养基优化
        3.3.2 培养条件优化
    3.4 芽孢杆菌净水效果测定
    3.5 高通量测序结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辽宁海参养殖业形势分析(下)(论文提纲范文)

三、结果
    1. 辽宁海参养殖业现状
    2. 海参苗种的生产形势
        (1)海参育苗企业锐减,部分育苗企业停产
        (2)池塘网箱苗种剧增,竞争抢夺新的市场
        (3)海参苗种价格下降,苗种投放总体增加
        (4)苗种成本持续下降,生产成本呈下降态势
    3. 成参养殖的生产形势
        (1)海参价格呈下降态势,出塘量整体增加
        (2)海参养殖效益下降,渔民收入整体回落
四、讨论
    1.2016年池塘海参养殖生产形势
        (1)苗种投放量增加,参苗价格回升
        (2)预计2016年池塘海参养殖产量形势
        (3)预计2016年池塘养殖海参价格形势
    2. 海参养殖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1)养殖发展空间受限,影响产业长期发展
        (2)消费市场发展局限,产业发展支撑不足
        (3)养殖技术日渐完善,生产水平亟待提高
        (4)产品质量安全薄弱,标准建设有待完善
五、结论与建议
    1. 加快海参良种育繁推一体化体系建设
    2. 加强海参质量安全建设与品牌管理
    3. 加强科技项目投入,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8)糙海参苗种规模化繁育及生态因子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海参研究进展
        1.1 糙海参生物学特性及相关研究
        1.2 国内外海参资源及养殖现状
        1.3 糙海参繁育与养殖技术研究
    2 本实验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糙海参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
    1 材料和方法
        1.1 亲参来源与暂养
        1.2 亲参运输与培育
        1.3 诱导产卵与孵化
        1.4 幼体培育
        1.5 稚参培育
        1.6 幼参培育
    2 实验结果
        2.1 亲参运输
        2.2 亲参产卵观察
        2.3 诱导产卵与孵化
        2.4 胚胎及幼体发育观察
        2.5 苗种繁育
    3 讨论
第三章 不同饵料对糙海参幼体、稚参生长影响的研究
    1 不同饵料对糙海参幼体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
        1.1 材料方法
        1.2 实验结果
        1.3 讨论
    2 不同饲料对糙海参幼参生长影响的研究
        2.1 材料方法
        2.2 实验结果
        2.3 讨论
第四章 糙海参对盐度适应性研究
    1 盐度对糙海参受精卵及幼体发育的影响
        1.1 材料方法
        1.2 实验结果
        1.3 讨论
    2 盐度对糙海参幼参生长的影响
        2.1 材料方法
        2.2 实验结果
        2.3 讨论
第五章 三种药物对糙海参稚参毒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数据统计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海参圈内保苗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海参圈内保苗的优缺点
    1.1 储水圈的改造
    1.2 苗种投放
3 海参圈内保苗日常管理
    3.1 投饵
    3.2 水质与病害防治
    3.3 网箱检查与处理

(10)刺参生态苗种繁育关键技术原理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刺参苗种产业现状与技术研究进展
    1.1 刺参产业现状
        1.1.1 刺参的分类地位和分布
        1.1.2 刺参的生物学特征和生态地位
        1.1.3 刺参产业现状
        1.1.4 刺参苗种生产现状
    1.2 刺参苗种繁育技术研究进展
    1.3 刺参繁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1.3.1 刺参胚胎发育
        1.3.2 环境因子对刺参幼虫发育和生长的影响
    1.4 科学问题与研究思路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刺参早期发育形态结构与功能特征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刺参胚胎发育过程
        2.3.2 器官功能的演变与变态附着时期的行为
    2.4 讨论
        2.4.1 受精卵的大小与质量
        2.4.2 囊胚运动方式
        2.4.3 幼虫行为特征对附着基的要求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键环境因子对刺参苗种生长发育的影响
    3.1 温度对刺参胚胎发育和生长的影响
        3.1.1 引言
        3.1.2 材料与方法
        3.1.3 实验结果
        3.1.4 讨论
    3.2 盐度对刺参幼虫发育及活力的影响
        3.2.1 引言
        3.2.2 材料与方法
        3.2.3 实验结果
        3.2.4 讨论
    3.3 浊度对刺参幼虫发育和变态附着的影响
        3.3.1 引言
        3.3.2 材料与方法
        3.3.3 实验结果
        3.3.4 讨论
    3.4 底栖环境对幼参行为和生长的影响
        3.4.1 引言
        3.4.2 材料与方法
        3.4.3 实验结果
        3.4.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养殖方式对刺参苗种生长差异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不同养殖模式
        4.2.2 家系个体单独培养
        4.2.3 数据处理和计算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1 不同养殖方式下幼参的特定生长率与体重变异系数
        4.3.2 家系内个体单独培养
    4.4 讨论
        4.4.1 养殖方式对刺参生长和差异的影响
        4.4.2 养殖密度对个体生长差异的影响
        4.4.3 食物转化效率和表观消化率与个体生长差异的关系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刺参生态苗种繁育技术研究
    5.1 刺参生态苗种繁育设施关键参数研究
        5.1.1 引言
        5.1.2 幼虫培育的网目规格
        5.1.3 幼参培育的网目规格
    5.2 刺参生态苗种繁育设施研制与效果评价
        5.2.1 实验海域
        5.2.2 设施设计、制作与安置
        5.2.3 设施性能参数评价
        5.2.4 亲参产卵繁育技术
        5.2.5 稚参中间培育技术
        5.2.6 讨论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存在问题
    6.4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利用地下海水培育海参苗越冬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连市海参养殖资源现状及面临的问题[J]. 王炫凯,曲宝成. 水产养殖, 2021(08)
  • [2]基于LCA的海参行业清洁生产评价与应用研究[D]. 侯昊晨.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7)
  • [3]刺参-柄海鞘的混养系统构建及互利效应研究[D]. 陈丽红.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4]霞浦县刺参产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 鲍学宇. 大连海洋大学, 2019(03)
  • [5]三种刺参混养模式的研究[D]. 赵聚萍. 烟台大学, 2018(12)
  • [6]一株低温芽孢杆菌净水剂的应用研究[D]. 杜金艳. 大连工业大学, 2017(01)
  • [7]辽宁海参养殖业形势分析(下)[J]. 吴杨镝. 科学养鱼, 2016(12)
  • [8]糙海参苗种规模化繁育及生态因子适应性研究[D]. 王怀洪. 海南大学, 2016(02)
  • [9]海参圈内保苗技术[J]. 王志祥. 河北渔业, 2015(01)
  • [10]刺参生态苗种繁育关键技术原理研究与应用[D]. 邱天龙.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3(10)

标签:;  ;  ;  ;  ;  

地下海水培育海参幼苗越冬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