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计模式的构建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计模式的构建

一、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计模式的构建(论文文献综述)

颉茂华,王娇,翟晓芳[1](2021)在《中国会计学发展创新与成长路径——基于1949—2019年的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成立的70年,不仅是我国经济体制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70年,也是我国的会计改革与会计理论不断成长发展的70年。本文以新中国经济建设不同时期的环境变化为基础,梳理了我国会计在各时期所经历的变化及其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从而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会计学理论的创新发展历程。不仅有利于总结我国会计改革的发展历程与创新经验,而且能够明确我国会计未来的发展与理论研究方向,更好地发挥会计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作用。

曾广红[2](2013)在《构建完善的企业会计模式探析》文中研究指明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市场竞争愈发的激烈,对于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在企业经营发展的过程中,会计工作全程控制企业的经济活动,对于一些与经济来往有关的事项都参与其中。如何构建完善的企业会计模式,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讲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形势的发展,企业需要不断的调整会计模式,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孙玉甫[3](2011)在《公共信息会计研究》文中提出传统会计信息生产模式将会计系统建立于微观会计主体内部,试图通过内部个体会计系统的对外职能满足社会经济系统的信息需求。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会计信息造假等现实表明,这种模式在微观会计主体需要承担广泛社会责任的今天必须做出改变。因为任何一个微观会计主体都是社会经济大系统的组成部分,都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大系统的要求,与社会经济大系统的其他部分或全部子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其中信息的交流就是通过向相关用户发布信息和从各个方面获取信息实现的。信息一经发布,对于有权获取的用户来说,就成为了公开的信息。公开会计信息的特殊公共产品属性对组织其社会化生产提出了要求,信息社会的到来为会计信息的社会化生产提供了实现条件,并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会计理论和会计信息生产模式。在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信息的生产必须形成建立于微观会计主体内部的个体会计系统与建立于微观会计主体外部的公共信息会计系统有机衔接的模式,以便为社会经济的微观决策和宏观调控提供充分可靠的信息支持,实现社会经济的总体协调发展。公共信息会计系统就是从社会经济大系统的角度在微观会计主体外部对其进行会计管理的工作系统。个体会计系统和公共信息会计系统在不同层次上的协调运行,既保证了微观会计主体的内部管理需要,又保证了社会经济大系统的高效运行。为了从理论支持上述模式的运作,笔者探索性地建立了全新的公共信息会计理论。公共信息会计理论从理论设计基点、基础理论内容、基本概念框架和具体概念内容、基本程序与方法等几乎所有方面对现行会计理论进行改造创新,从而形成了建立在现代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会计理论体系。公共信息会计理论以信息社会的政治技术经济条件为依托,确立了服务于社会经济大系统的公共信息会计系统应建立于微观会计主体外部、提供应能获取信息并由多元化信息使用者自行析取所需信息、多种计量属性同时应用的新的理论构建基点。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其立体全息电视直播、全面信息资源整合、行为价值创造管理和公开会计信息析取的本质,界定了其终极对象(微观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和直接对象(具有客观经济联系的经济活动信息),说明了其全息动态反映、信息资源整合、过程监管控制和价值创造管理的四位一体的职能体系。依据公共信息会计的本质与职能,确定其目标是向社会经济大系统实时提供反映微观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全息动态信息,其主要信息质量特征是充分与可靠,其基本工作原则是合法、公正、一致、及时,其会计要素包括货币性要素和非货币性要素,并以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全面修订了具体会计要素的概念,使之能够满足会计对象扩展的要求。基于上述概念框架建立的公共信息会计系统的工作过程是:微观会计主体将其从事经济活动的信息及时提交公共信息会计系统,由公共信息会计系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比对验证,通过验证的信息进行后续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不能通过验证的信息提交社会监管部门进行查处。公共信息会计系统是一个覆盖全社会的经济活动监管和反映系统,能够依法获得社会各个微观会计主体的全部经济活动信息,就可以通过联合信息认证判定主体间交易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性;也可以通过一个主体进出交易的信息判定主体内部事项信息的可靠性、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性,从而保证公共信息会计系统的信息质量,也促使社会经济活动的不断优化。为了证明公共信息会计系统的现实性,还从信息系统开发技术上说明了公共信息会计理论的实现方式,为进一步实施公共信息会计做好准备;并在回答可能存在的疑问的基础上,说明了公共信息会计系统建立运行的技术、经济和具体实施的可行性,完成了公共信息会计系统的完整论证过程。总之,公共信息会计研究首次提出了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信息生产模式和会计理论,并为信息对称条件下的经济学、管理学研究开辟了道路。

黄晓波,向能超[4](2010)在《改革开放30年与会计准则国际化》文中提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推动了中国会计理论创新和会计制度变革,推动了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改革开放30年中国会计制度创新也经历了会计准则的探讨与介绍阶段、会计准则的研究与制定阶段、会计制度的完善与国际协调阶段、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与等效阶段。经济体制改革是孕育新的会计理论和会计制度的沃土,会计制度的创新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与会计准则建设都是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与世界的融合。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黄晓波,刘佳[5](2009)在《经济体制改革与会计制度创新》文中指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推动了中国会计理论创新和会计制度变革,推动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的研究、制定、实施和完善。3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大致上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改革开放的展开阶段、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与此相适应,中国会计制度创新也经历了四个阶段,即会计制度创新的起步阶段、会计准则的研究与制定阶段、会计制度的完善与国际协调阶段、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与等效阶段。经济体制改革是孕育新的会计理论和会计制度的沃土,会计制度的创新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体制改革与会计制度创新都是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都是为了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都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与世界的融合。

许家林,朱廷辉,李朝芳,杨孙蕾[6](2009)在《新中国六十年会计变迁——基于会计流行语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随着不同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会计地位与角色也在不断地转换,会计制度的适时变迁与会计理论研究的与时俱进,不仅主导了不同时期会计发展的主旋律,同时也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会计流行语",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我国会计随会计环境变化而在波折中前进、在摸索中创新的历程,所折射出的客观规律是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宋智勇[7](2009)在《体制转型中国有企业产权制度与会计模式变迁》文中指出产权是一个经济体系基础性的制度安排,它决定着经济体系的效率与人们的福利水平。关于产权的经济学理论研究集中在产权的本质、内涵、效率及其变革规律等方面,而很少涉及产权运行的技术条件。事实上,如果没有这种技术条件,产权就无法运作起来,其界定、交易、流转与重组等都无法实现。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产权的运行都是通过契约(明示的或默认的)的方式来组织的,但要达成产权契约,就必须对契约各方的权利与义务、贡献与报酬等做出明确的界定与计量,这个任务一般是由会计来完成的。企业是产权契约的联结体,它远比单个的产权契约更为复杂,涉及了众多的产权主体和利益相关者,他们之间既有合作生产的一面,又有利益博弈的一面,因此,会计在企业中的作用也就更为重要。产权从进入企业到退出企业,以及在企业内部存在形态的变化与周转,都离不开会计的计量与控制,会计实际上成为组织企业各种资源、协调各方利益的基本工具,是产权运行的技术手段。会计与产权具有天然的联系,从产权角度看,会计的本质可以界定为“在法律产权制度的约束下,对经济产权的价值计量与利益分配制度”。一个国家的财税法律制度和民商法律制度构成了会计活动的基本约束,会计就是在这些法律框架下完成对产权经济价值及其运行结果的确认、计量、记录、核算,并向相关的产权主体进行报告等工作的。最大限度地使产权在会计账面上的价值接近其真实的经济价值、使产权运行的会计收益接近其真实的经济收益,是会计技术进步的内在要求。从这个方面看,会计技术进步主要是人们会计知识积累的结果。但是,会计的发展总体上又是反应性的,它主要是为了适应一个社会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产权制度状况而发展变化的,产权制度决定了会计的核算内容和价值取向。因此,会计又深深打上了产权制度的烙印,比较、研究不同的会计制度就应该联系相应的产权制度。同时,会计又是非中性的,具有经济后果,它能够影响不同产权主体的决策,影响企业的价值,因此,在考虑产权制度改革时也应该充分考虑到会计制度的影响。产权与会计的关系在企业层面,就表现为企业产权制度对企业会计模式的决定作用,企业会计模式又会影响企业产权制度的运行和绩效。转型过程中,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是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传统计划体制下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在政企关系方面政府处于主导地位,政府对企业高度侵权,表现为统得过多、管得过死;在企业与职工关系方面,企业处于主导地位,企业对职工高度侵权,表现为职工没有就业、择岗、薪筹谈判等各种权利。同时,企业之间没有直接的横向经济联系,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系服从于政府与企业的纵向联系。其结果就是造成了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格局。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中心是政企关系的调整,通过放权让利等一系列的措施,政府的行政权力逐渐从企业退出,最终保留了企业出资人和公共物品提供者的身份,企业最终获得了独立的法人财产权和独立的财务主体地位。与此相适应,企业与职工的劳动关系、企业与银行的借贷关系、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商业债权债务关系都建立起来,企业真正成为各利益相关者的契约的联结体。与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历程相适应,我国企业会计模式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会计模式逐渐转变成了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会计模式,会计核算的基本结构、会计规则的制定方式、会计目标以及会计运行机制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会计对产权的核算是以价值形式来进行的,不能够价值化的产权就不能够进入会计系统中,即使进入也不能够在会计核算中得到准确的计量与保护。因为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国有产权以实物运营为主,计划价格不反映国有产权的真实价值,这造成了国有产权在会计账面上的价值与实际价值差距过大,会计核算对国有产权的保护作用被严重削弱,国有产权的运营也困难重重。因此,我国国有产权制度的优化路径就应该是要实现价值化的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资本化的运营。我国企业会计模式的优化,也应与企业产权制度的变革相适应,在充分考虑技术进步的同时,对各种不同性质的产权实行平等的核算与保护。为此,企业会计模式的优化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努力与法律产权制度相协调,采取综合平衡的目标导向,优化会计规则的制定模式;二是要严格会计规则执行,大力发展会计职业化体系,重构企业会计运行机制;三是要积极应对世界经济一体化潮流,审慎推进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袁媛,刘文朝[8](2008)在《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文中认为衍生金融工具的迅猛发展有利于投资者实现套期保值、转移风险,但同时也在更高层面上放大了金融风险。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如何最大程度地降低和防范风险的冲击显得至关重要。完善和重塑我国现有会计理论,尽早制定适合我国现实经济环境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是应对风险的明智选择。

肖正再[9](2008)在《经济机制视角下的对外会计报告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历史地看,会计研究方法论的思想和观点,是一个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目前,“信息系统论”已获得了会计界的广泛认可。然而,据此构建的会计目标理论仍然是“归纳法的产物”,缺乏演绎前提;特别是会计信息披露边界,虽在目标理论中暗涵了三大市场体系,但会计实务中主要以证券虚拟资本市场为出发点。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基于经济机制视角来研究会计信息披露边界及其拓展问题,主要采用演绎研究方法,依据对外会计理论元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试图据此对现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做出改进。从历史来看,经济机制体系模式变迁决定了会计模式变迁的历史轨迹;从现实来看,任何经济机制都固有“信息质量”特征;从而,会计模式可以理解为经济机制范畴内的一种相对独立的信息处理方式,并以会计信息的经济机制属性作为会计模式研究之逻辑起点,进而构建会计信息的价值模式。市场机制导向模式的对外会计目标可以界定为:其基本目标是提供有助于资本定价的会计信息;其具体目标是通过提供资本定价信息,①有助于筹资决策,②有助于投资决策,③有助于实现对企业行为和企业控制者行为中的道德风险行为和逆向选择行为的治理目标,④有助于提高自资本的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其最终目标是有助于实现市场机制的效率目标。基于对外会计信息的市场机制属性,其首要质量特征是“公允性”,在此框架下,可进一步推导出对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结构。基于现代企业理论,“两权”不完全分离的企业组织机制,固有更大的低能激励成本,这正是薪酬报表信息披露的理论依据。依据市场价格机制理论,垄断市场价格机制固有企业组织机制特征,同样存在“信息含量”严重不足的现实问题,这正是成本报表信息披露理论依据。

周琦[10](2007)在《农业科研单位会计模式的创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会计是对经济的反映和监督,并服务于一定社会经济环境之下的经济主体。会计模式是会计实践的标准的、定型化的形式。从科研单位的知识经济与会计的关系入手,分析了农业科研单位传统会计模式遇到的挑战,从会计目标、会计计量、会计报表、会计教育四个方面提出创新会计模式的几点看法。

二、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计模式的构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计模式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会计学发展创新与成长路径——基于1949—2019年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中国会计学70年的发展创新
    (一)新中国会计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期(1949—1977)
    (二)中国会计理论与实践的繁荣期(1978—1991)
    (三)中国特色会计理论与实践形成期(1992—2019)
三、中国会计学的未来成长路径
    (一)关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与政策,充分发挥会计职能,为政府提供决策支撑依据,着力构建全球会计知识中的中国框架体系
    (二)紧盯科技发展动向,促进现代科技在会计中应用,提高会计科技水平
    (三)注重其他学科理论与方法在会计学科中的应用,拓展会计学的理论、内容与方法边界
四、结论

(2)构建完善的企业会计模式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会计管理制度的构建
    1.1 会计机构设置
    1.2 内部控制制度
    1.3 会计人员管理
2 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
3 会计监督机制的构建
4 管理制度、信息系统、监督机制之间的关系

(3)公共信息会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解决“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关键是实现信息的充分、对称
        1.1.2 财务会计信息是社会经济运行信息的主要来源
        1.1.3 根治财务会计信息造假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
    1.2 公共信息会计相关研究的现状
        1.2.1 传统会计理论中的相关研究
        1.2.2 会计理论新领域中的相关研究
        1.2.3 公共信息会计的初步研究
    1.3 研究主要内容、创新点与选题意义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2 公共信息会计的理论基础
    2.1 经济学理论与公共信息会计研究的互动
    2.2 财政学理论对公共信息会计研究的支撑
    2.3 管理学理论对公共信息会计研究的支持
    2.4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对公共信息会计系统设计的指导
3 会计信息生产模式与公共信息会计
    3.1 基于财务会计系统功能的分析
        3.1.1 微观会计主体大系统对其内部会计子系统的功能要求
        3.1.2 社会经济大系统对会计系统的功能要求
        3.1.3 公开会计信息必须由社会经济大系统组织生产
    3.2 基于公共产品理论的分析
        3.2.1 公共产品的概念
        3.2.2 公开会计信息的公共产品属性
        3.2.3 公开会计信息是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
        3.2.4 公开会计信息只能由政府组织生产
    3.3 基于会计信息化的分析
        3.3.1 会计信息化及对会计理论影响的研究
        3.3.2 现行会计理论及其构建基点
        3.3.3 对现行会计理论构建基点的反思
        3.3.4 信息化条件下会计理论的基本构架
    3.4 公共信息会计的概念与理论结构
        3.4.1 公共信息会计的概念
        3.4.2 公共信息会计的理论体系
    3.5 公共信息会计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3.5.1 公共信息会计与个体会计的关系
        3.5.2 公共信息会计与社会会计的关系
        3.5.3 公共信息会计与价值链会计的关系
        3.5.4 公共信息会计与财务学的关系
4 公共信息会计的基础理论
    4.1 公共信息会计的环境
        4.1.1 会计环境的概念
        4.1.2 现有会计环境要素的研究
        4.1.3 公共信息会计环境的分析
    4.2 公共信息会计的本质
        4.2.1 会计本质研究回顾
        4.2.2 对会计本质现有结论的反思
        4.2.3 公共信息会计本质的界定
    4.3 公共信息会计的对象
        4.3.1 会计对象研究回顾
        4.3.2 对会计对象现有结论的反思
        4.3.3 公共信息会计对象的界定
    4.4 公共信息会计的职能
        4.4.1 会计职能研究回顾
        4.4.2 对会计职能现有结论的反思
        4.4.3 公共信息会计职能的界定
5 公共信息会计的基本理论
    5.1 公共信息会计目标
        5.1.1 会计目标的现有研究
        5.1.2 对会计目标现有观点的反思
        5.1.3 公共信息会计系统的目标设计
    5.2 公共信息会计假设
        5.2.1 会计假设的现有研究
        5.2.2 对会计假设的思考
        5.2.3 公共信息会计假设的设计依据
        5.2.4 公共信息会计假设的内容
    5.3 公共信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5.3.1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现有研究
        5.3.2 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现有结论的反思
        5.3.3 公共信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构建
    5.4 公共信息会计原则
        5.4.1 会计原则的现有研究
        5.4.2 对会计原则现有研究的反思
        5.4.3 公共信息会计原则的内容
    5.5 公共信息会计要素
        5.5.1 公共信息会计要素的概念
        5.5.2 公共信息会计要素的构成
        5.5.3 公共信息会计有关要素的定义
6 公共信息会计的应用理论
    6.1 公共信息会计系统的信息收集与处理过程分析
    6.2 公共信息会计的信息验证
        6.2.1 公共信息会计信息验证的作用与内容
        6.2.2 微观会计主体间交易信息的验证
        6.2.3 微观会计主体内部事项信息的验证
    6.3 公共信息会计的确认
        6.3.1 公共信息会计要素确认的概念
        6.3.2 公共信息会计的确认基础
        6.3.3 公共信息会计的确认标准
    6.4 公共信息会计的计量
        6.4.1 公共信息会计计量的概念
        6.4.2 公共信息会计的计量单位
        6.4.3 公共信息会计的计量属性
    6.5 公共信息会计的记录
        6.5.1 公共信息会计记录的概念
        6.5.2 公共信息会计的记录方法
    6.6 公共信息会计的报告
        6.6.1 公共信息会计报告的概念
        6.6.2 公共信息会计报告的信息内容
        6.6.3 公共信息会计报告的信息组织方式
        6.6.4 公共信息会计报告的手段
        6.6.5 公共信息会计报告的频率
7 公共信息会计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7.1 公共信息会计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概述
    7.2 公共信息会计系统分析
        7.2.1 业务流程分析
        7.2.2 数据流程分析
        7.2.3 数据字典定义
        7.2.4 系统逻辑模型
    7.3 公共信息会计系统设计
        7.3.1 系统组织结构设计
        7.3.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7.3.3 系统代码设计
        7.3.4 系统输入输出设计
        7.3.5 系统处理流程设计
        7.3.6 系统数据文件与数据库设计
8 公共信息会计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8.1 如何保证微观会计主体向公共信息会计系统提供的信息质量
    8.2 如何保证不泄漏非公共产品的那部分信息
    8.3 建立公共信息会计系统的技术可行性
    8.4 建立公共信息会计系统的经济可行性
    8.5 建立公共信息会计系统的实施可能性
9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改革开放30年与会计准则国际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改革开放与会计准则的国际化
    (一) 改革开放起步阶段会计准则的探讨与介绍
    (二) 改革开放深化阶段会计准则的研究与制定
    (三) 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会计准则的完善与国际协调
三、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与等效
    (一)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与等效的时代背景
    (二) 会计准则体系国际趋同与等效的进程

(6)新中国六十年会计变迁——基于会计流行语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1949~1977年的主流行语——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会计
    (一)1949~1957年的流行语——新中国会计
    (二)1958~1965年的流行语——会计制度
    (三)1966~1977年的流行语——会计制度
二、1978~1991年的主流行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会计
    (一)1978~1988年的流行语:重建会计体系
    (二)1989~1991年的流行语:会计国际接轨
三、1992年至今的主流行语:中国会计国际趋同
    (一)1992~2001年的流行语:市场经济会计模式
    (二)2002~2005年的流行语:
    (三)2006年后的流行语:新的企业会计准则

(7)体制转型中国有企业产权制度与会计模式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论文的选题及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关于产权与会计的相关文献述评
        1.2.1 关于产权的理论
        1.2.2 产权对会计的影响
        1.2.3 会计及其对产权的影响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研究的重点、难点以及可能取得的创新
第二章 产权、企业与会计的作用
    第一节 产权及其运行
        2.1.1 产权的内涵
        2.1.2 产权的实施与运行
    第二节 会计是产权运行的技术条件
        2.2.1 会计的产权功能
        2.2.2 产权运动与会计
        2.2.3 产权在企业中的运动过程
        2.2.4 产权运动的特征
        2.2.5 企业会计核算的特征
    第三节 产权契约、企业的性质与会计的作用
        2.3.1 产权契约与企业的性质
        2.3.2 会计在企业中的作用
第三章 产权视角下的会计制度
    第一节 会计本质的概念辨析
    第二节 产权理论下的会计本质
        3.2.1 法律产权与会计的本质
        3.2.2 经济产权与会计的本质
        3.2.3 产权演进对会计制度变迁的作用
    第三节 知识积累、产权博弈与会计制度变迁
        3.3.1 知识积累与会计技术进步
        3.3.2 产权博弈与会计规则制定权结构
        3.3.3 不确定性与会计政策选择
        3.3.4 不同产权主体在会计中的利益诉求
        3.3.5 会计制度变迁的逻辑
    第四节 会计制度非中性与经济后果
        3.4.1 产权价值的影响因素与会计的作用
        3.4.2 产权关系及其在会计上的反映
        3.4.3 产权主体决策与会计信息
        3.4.4 会计制度非中性的产权意义
第四章 企业产权制度与企业会计模式
    第一节 企业产权制度的内涵
        4.1.1 企业的契约性质
        4.1.2 两种基本的企业产权契约结构
    第二节 企业会计模式及其决定
        4.2.1 会计制度与会计模式的概念
        4.2.2 企业会计模式的主导因素
    第三节 会计规则制定与会计运行机制
        4.3.1 会计规则制定
        4.3.2 会计运行机制
        4.3.3 会计政策选择
    第四节 企业产权制度对企业会计模式的决定作用
        4.4.1 企业产权制度决定企业会计模式
        4.4.2 我国企业会计模式变革的产权逻辑
第五章 转型中企业制度变迁与各产权主体的确立
    第一节 转型过程中的政府行为及其职能变化
        5.1.1 政府改革行为的内在逻辑
        5.1.2 转型过程中的政府职能
    第二节 转型过程中的企业行为
        5.2.1 计划体制下国有企业的行为
        5.2.2 转型过程中国有企业的行为变化
        5.2.3 国有企业独立财务主体地位的确立及其意义
    第三节 转型过程中经理人员、企业职工的地位与作用变化
        5.3.1 转型过程中经理人员的经济地位与作用
        5.3.2 转型过程中企业职工的地位及其作用
    第四节 投资主体、债权人的地位与作用变化
        5.4.1 投资主体与债权人的地位与作用变化
        5.4.2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变迁的动力学
第六章 转型过程中的企业会计模式变迁
    第一节 转型过程中会计技术进步的路径
        6.1.1 会计技术的经济性质
        6.1.2 转型过程中会计技术进步的路径
    第二节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会计模式
        6.2.1 企业会计规则的制定与会计目标
        6.2.2 会计的运行机制
        6.2.3 会计核算模式的基本结构
        6.2.4 计划经济下企业会计模式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体制转型初期的企业会计模式
        6.3.1 企业会计模式变迁的基本内容
        6.3.2 企业会计规则制定与会计目标
        6.3.3 会计运行机制
        6.3.4 企业会计模式的基本特征
        6.3.5 体制改革初期会计模式变迁的分析
    第四节 体制转型近期的企业会计模式
        6.4.1 企业会计模式变迁的基本内容
        6.4.2 会计规则制定与会计目标
        6.4.3 会计运行机制
        6.4.4 企业会计模式的基本结构
        6.4.5 体制改革近期企业会计模式变迁的分析
第七章 国有产权制度与企业会计模式的优化路径
    第一节 国有产权制度的优化路径
        7.1.1 生产社会化决定产权社会化
        7.1.2 产权社会化必然要求产权价值化、资本化
        7.1.3 国有产权资本化的方式
        7.1.4 国有产权资本化的意义
    第二节 我国企业会计模式的优化路径
        7.2.1 与法律产权制度相协调,优化会计规则制定模式
        7.2.2 严格会计规则执行、重构企业会计运行机制
        7.2.3 积极应对、审慎推进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及其特征
    (一) 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
    (二) 衍生金融工具的主要特征
        1.不确定性
        2.杠杆效应和高风险性
        3.契约性
        4.跨期交易
        5.套期保值和投机套利共存
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发展现状
三、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存在的问题
    (一)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要素难以实现传统核算
    (二) 基于交易观的权责发生制无法实现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
    (三) 历史成本法不能满足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
    (四) 传统会计报表不能充分披露衍生金融工具
四、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
    (一) 对会计要素定义的必要修正
    (二) 会计确认标准的重新设立
    (三) 会计计量属性的重新选择
        1.可靠性并无足够保障
        2.公允价值概念的接受程度仍较差
        3.公允价值的运用范围仍然很小
    (四) 改进会计信息披露方式
五、结 论

(9)经济机制视角下的对外会计报告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2.2 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1.3 研究思路和基本方法
        1.3.1 基本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创新之处
2. 会计模式拓展研究的理论基础:经济机制
    2.1 经济机制与经济模式的关系
    2.2 企业组织机制
        2.2.1 历史纵向比较分析
        2.2.2 企业是一种高效协调机制
        2.2.3 企业是一种低能激励的分配机制
        2.2.4 市场经济对企业性质的影响
    2.3 市场价格机制
    2.4 宏观调控机制
    2.5 本章结论
3. 会计模式与经济机制
    3.1 会计模式与经济机制的关系
        3.1.1 会计模式与经济机制的共同属性
        3.1.2 会计模式与协调机制
        3.1.3 会计模式与分配机制
    3.2 基于经济机制的会计理论体系
        3.2.1 会计研究的逻辑起点
        3.2.2 会计理论体系的构建
    3.3 本章结论
4. 会计模式变迁的历史分析
    4.1 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演进历史
    4.2 会计信息强制性披露方式的动因
    4.3 企业自主主导模式的理论解释
    4.4 政府规范主导模式的理论解释
    4.5 企业会计目标模式的历史变迁
    4.6 本章结论
5. 基于市场机制的会计目标模式拓展
    5.1 基于市场机制的对外会计职能拓展
        5.1.1 对外会计的定价职能
        5.1.2 对外会计信息的治理职能
    5.2 对外会计信息的价值
    5.3 基于市场机制的会计目标拓展
        5.3.1 关于受托责任论的评价
        5.3.2 关于决策有用论的评价
        5.3.3 对外会计目标的拓展
    5.4 本章结论
6. 对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模式的拓展
    6.1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在概念框架中的定位问题
        6.1.1 会计目标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逻辑关系
        6.1.2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会计假设的逻辑关系
        6.1.3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逻辑关系
        6.1.4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会计对象的逻辑关系
        6.1.5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会计要素的逻辑关系
    6.2 关于公允性的讨论
        6.2.1 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简要回顾
        6.2.2 公允性与会计目标的逻辑关系
    6.3 相关性和敏感性
        6.3.1 相关文献的简要回顾
        6.3.2 以敏感性取代相关性或拓展相关性的内涵
    6.4 对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构建
    6.5 本章结论
7. 会计信息披露边界模式拓展的理论解释
    7.1 企业理论的解释
    7.2 三维市场体系分析框架的解释
    7.3 公共物品理论的解释
    7.4 薪酬报表信息披露的信息经济学解释
    7.5 成本信息披露的产权理论解释
    7.6 本章结论
8. 成本报表披露问题的探讨
    8.1 成本信息披露的现实动因剖析
    8.2 成本报表目标
    8.3 成本报表信息的质量特征
    8.4 成本报表要素的分解
        8.4.1 成本报表要素分解的依据及其一般原则
        8.4.2 成本报表要素的具体分解
    8.5 对外成本报表的结构设计及其编制方法
    8.6 本章结论
9. 薪酬报表披露问题的探讨
    9.1 薪酬报表披露的现实动因剖析
    9.2 薪酬报表目标
    9.3 薪酬报表信息的质量特征
    9.4 薪酬报表要素的分解
    9.5 薪酬报表的结构设计及其编制方法
    9.6 本章结论
10. 本文结论及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计模式的构建(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会计学发展创新与成长路径——基于1949—2019年的回顾与展望[J]. 颉茂华,王娇,翟晓芳. 财会通讯, 2021(11)
  • [2]构建完善的企业会计模式探析[J]. 曾广红.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29)
  • [3]公共信息会计研究[D]. 孙玉甫. 中国海洋大学, 2011(01)
  • [4]改革开放30年与会计准则国际化[J]. 黄晓波,向能超. 财会通讯, 2010(03)
  • [5]经济体制改革与会计制度创新[J]. 黄晓波,刘佳. 珞珈管理评论, 2009(02)
  • [6]新中国六十年会计变迁——基于会计流行语的视角[J]. 许家林,朱廷辉,李朝芳,杨孙蕾. 财会通讯, 2009(28)
  • [7]体制转型中国有企业产权制度与会计模式变迁[D]. 宋智勇. 南开大学, 2009(07)
  • [8]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J]. 袁媛,刘文朝.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6)
  • [9]经济机制视角下的对外会计报告模式研究[D]. 肖正再. 北京交通大学, 2008(08)
  • [10]农业科研单位会计模式的创新[J]. 周琦. 湖南农业科学, 2007(03)

标签:;  ;  ;  ;  ;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计模式的构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