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混住宅外墙渗漏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砖混住宅外墙渗漏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一、砖混结构住宅建筑外墙渗漏原因及防治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张新月[1](2021)在《西安市既有多层住宅外界面空间维护性再生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住房建设已经从增量阶段转变为存量阶段。然而,我国目前的既有住宅改造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既有住宅资料数据不完善、改造方法不系统、改造持续性差等问题,制约了我国既有住宅品质的提高和日后的可持续再生改造。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选取西安市既有多层住宅外界面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由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通过对我国既有住宅再生实践和国内外既有住宅更新理论的研究,指出维护性再生设计理论能够应对既有多层住宅外界面的持续更新微改造。接着对选取的典型住区的住栋的外界面进行实态调研和基础信息采集研究,确定了从宏观到微观的“层级-部位-要素”的外界面空间划分方式,构建出外界面的层级模型。按照“建筑层、设施层、环境层”的层级划分方式类型化诊断外界面空间构成要素的功能性问题、场所性病症问题。其次,根据维护性再生原则,分析总结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既有住宅外界面空间提升方法和政策机制,搭建外界面空间维护性再生手法库。再次,从理论维度和实践维度出发,建立“分级响应”的既有住宅外界面再生策略,即基础复合类、优化完善类和特殊需求类,通过索引前文再生手法库手法的方式,根据需求的权重关联适宜的手法搭配,进而提出具体的再生修复方案。最后,结合提出的既有住宅外界面空间策略,按照科学的流程索引改造手法对调研的住栋实例进行试设计,以期对未来西安市的既有多层住宅外界面空间维护性改造实践提供更加多维的方法借鉴和思路延展。

赵文浩[2](2020)在《钢结构住宅外围护墙体构造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目前能源资源短缺以及环境危机的背景下,我国住宅产业向工业化方向转型是必要选择,钢结构住宅具有装配化程度高,强度高,自重轻,抗震性能好,以及可回收、污染少等优点,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但在钢结构住宅发展和推广的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如:钢结构住宅造价相对传统住宅更高,钢结构体系缺乏策略研究、外墙体系依然不完善等。对外墙的开发与选择,一直是钢结构住宅体系建筑推广过程中的关键问题,针对这个问题,论文对钢结构住宅外围护墙体的构造做法展开研究,以期推动钢结构住宅的推广与发展。第一章:从本文的选题及背景出发,对国内钢结构住宅外墙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提出钢结构住宅外围护墙体存在着钢结构住宅外墙造价较高以及钢结构住宅建筑外墙实际工程中的存在“墙害”等问题,随后对研究对象进行概念界定,并确定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分别对国内外钢结构住宅的发展、钢结构住宅体系、外墙系统、新型墙体材料以及轻质复合外墙进行介绍,并对轻质复合外墙进行分类,将其作为下文构造研究的基础。梳理构造层面上满足外墙功能特性的物理原理,并结合钢结构住宅外围护墙体的设计原则,以此作为之后外墙构造分析的标准。第三章:对钢结构住宅外围护墙体的构成及复合进行梳理,其中包括基层、保温层、饰面层、防水层以及隔汽层。并从实际案例、成熟的图集以及相关规范中,整理钢结构住宅外围护墙体各功能层的材料以及各功能层的连接构造做法,也为进一步探讨外墙中出现的渗、裂、热等“墙害”问题以及外墙构造分析打下基础。第四章:对钢结构住宅外墙渗、裂、热等“墙害”问题进行研究,结合各类外墙构成及复合构造做法,找到不同类型外墙产生“墙害”的原因和位置,并对各类“墙害”的处理构造做法进行对比,将其作为下一步外墙构造对比的依据。按照钢结构住宅外墙设计原则,对预制复合条板墙、预制复合大板墙以及龙骨现场复合墙三类外墙进行综合比较,对比分析各类墙板的优缺点,总结归纳适合钢结构住宅的外墙类型及构造做法。第六章:总结。

符越[3](2020)在《苏南地区农村住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适宜性评价体系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与城市住宅相比,农村住宅的建设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局面。在夏热冬冷的苏南地区,室内热环境质量差、能效低等问题一直影响着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而围护结构作为农宅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影响建筑节能、室内热环境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农宅自筹自建的方式、对建筑低能耗技术认识不足和各主体的利益不一致等问题,都造成了农宅低能耗技术推广困难。如何兼顾各方面利益,针对苏南农村地区本身的地域特点,选择适宜的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成为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按照综合评价理论构建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适宜性评价体系。具体工作包括:第一部分,课题背景和理论研究。通过对适宜性技术理论的梳理,针对不同的利益主体,建立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适宜性评价的需求导向框架。提出农宅低能耗技术的推行,必须在节能性、经济性和环境性之间寻求的最佳结合点。第二部分,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整理和基准建筑确定。结合现状调研和文献研究,用统计分析法提炼苏南农宅的基准建筑和常见围护结构材料构造特点,并根据当地地域特点,整理符合苏南当地的地域特征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第三部分,研究对象的适宜性定量分析。根据苏南气候特征,针对农宅围护结构特点,分别使用建筑能耗动态模拟预测法、全寿命周期成本法和全寿命周期环境影响法,构建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节能性、经济性和环境性的核算模型。并通过计算,确定各评价指标的参数值及指标分项权重。提供了不同视角下,不同围护结构最佳低能耗技术的类型、材料和构造。研究为经济性、环境性评价研究提供了定量分析参数,为实际的设计提供指导和评价基础。第四部分,建立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评价体系。在评价指标、数学模型、权重因子和评价结果表达的框架下建立评价体系。针对不同的参数特性采用不同的无量纲法统一分值,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评价法确定一级权重,最后建立综合性评价体系。并开发了便于用户评价的软件工具。最后应用评价软件对南京江宁某农宅进行了试评估,验证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及实用价值。本文从适宜性理论出发,在综合评价框架下,借助跨学科知识构建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适宜性评价体系。研究结合实地调研进行模拟计算和回归理论研究,探寻研究对象的节能性、经济性和环境性的综合效益最高值,达到了技术选择决策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在平衡居住质量和环境负荷的同时,兼顾各方利益,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周倩[4](2020)在《基于层级化方法的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的背景下,新建住宅数量巨大,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居住者对于现代化发展下的住宅需求从数量上转移到了舒适性、美学性等更多建筑品质性能条件的要求上。高速经济带来许多城市问题,其中既有住区建筑的品质退化问题日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居住品质提升成为新课题。国外对于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一开始注重物质环境和基础设施的改善,更新对象包含居住环境、户型变更、阳台及入口空间节点变更、设施改善。近年来全面转变为可持续更新的实践与研究,倡导环境保护、节约能源、公共参与模式等方法。我国目前针对建筑品质退化提出经历了不同类型的改造过程。在国家政策的倡导下,改造形式有专项节能改造、节能综合改造、部分宜居性改造。但是我国既有住区品质提升实践中,涉及三个不同利益诉求方:国家、地方政府、个体居民或产权单位,由于诉求方目的性不同,改造中缺少整体性品质考虑,造成操作中进一步的品质破坏。本人借用国外开放住宅理论,提出住宅更新“层级”概念,明确各层级内容,使未来品质提升的操作更加整体性。层级化思路将住区建筑分为四个层级:外装层、隔离层、内装层、周边环境层。本文通过分析现有改造范例及调研相关既有住区改造项目,发现不同层级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就各个层级进行问题分类,同时分析出层级交叉项可能导致的层级间的交叉问题从而挖掘目前既有住区品质提升的潜在矛盾性和提升点,并针对层级内容提出相对应的解决策略,提高品质提升的整体性。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步,查找具有代表性的北方既有住区改造项目,用层级化思路分析各层级改造内容,提出层级间关联性。第二步,通过调研大连具体改造项目,发现各层级需要目前需解决的问题。第三步,提出品质提升策略,选用大连代表性住区,分析现状,利用层级化思路提出改造思路,并作出试设计。

王素薇[5](2020)在《严寒地区老旧住宅立面的气候适应性改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位于我国北方严寒地区的城市在全球城市更新实践的影响下,涌现出许多老旧住宅建筑的改造活动。受严寒气候的影响,北方的老旧住宅建筑较其他气候地区存在更严重的表面破损、结构老化以及形象单调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以气候适应性优化作为着手点,探讨严寒气候条件影响下的老旧住宅立面改造方式。本研究充分结合严寒地区的气候特点,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查阅、分析、归纳和总结,配合严寒地区城市的现场调研,从住宅立面的整体改造和局部改造两个方面来探讨住宅立面的气候适应性改造方法。首先,研究国内外气候适应性住宅案例并总结出我国严寒地区住宅立面的一般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筑的整体改造方法,即整体形象优化、细部构件整合以及建筑风格选择,通过这三个方面层层递进对老旧住宅立面形象进行了气候适应性优化。其次,将建筑立面拆解成各部分构件,对各类构件进行局部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研究住宅建筑立面构成要素的形态与气候之间的关系,总结适应严寒地区气候特征的构件形态要素,并将构件分为外围护构件、附属部件以及装饰性构件几个方面具体的提出适应气候的改造策略;研究立面改造材料与构造方式选择,对立面的构造形式和建造材料进行筛选,以材料的气候适应能力为基准,选择保温性能好且较为经济的保温材料和构造形式,选择耐候性、安全性较高的饰面材料。本文以严寒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将建筑与气候相结合,根据不同地理环境的差异,针对性的提出设计原则和策略,为严寒地区住宅立面改造提供了可行的方案。在当今资源匮乏、能源危机以及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时代,真正从建筑的本质出发,充分考虑气候环境因素来进行建筑改造,对于节约社会资源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具有深远的意义。

曹遥威[6](2020)在《宜居导向下北方既有住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建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21世纪住宅存量背景下,大量既有住宅在许多方面都已经不符合国家和行业的现行规范,且无法满足居民需求。随着国家政策推动以及相关研究的展开,既有住宅的宜居改造逐渐成为居民生活的焦点。作为改造工程的收尾工作,在改造后进行科学的效果评价对检验工程完成度非常重要。如今关于既有住宅宜居改造效果的研究仍相对不足,尚未形成统一标准。针对此类现状,我国正在大力推行改造实施效果的相关研究,本文依托于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展开了相关科学研究,主要进行了如下5点科研工作:1.在明确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后,整理并研究了国内外的住宅评价相关理论和标准,包括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值和评价内容,为建立评价体系作理论基础。2.通过实地调查、住户问卷和访谈对话的形式,对北方地区既有住区进行调研。调研内容包括既有住区的改造现状和居民需求,并总结出对于评价体系建构的启示。3.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我国既有住宅改造工作,从性能、功能、环境三个不同方面,建立了一个以北方既有住宅改造实施效果为对象的体系结构。体系架构共分为3个层级,并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赋权法结合的形式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值,参照有关国家规范标准来确定评价结果分级,分别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3个等级。4.选取了经过综合性改造的典型小区案例,进行试评价,并提出相关问题和进一步的改善建议。5.对研究内容进行归纳,同时也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尚师宇[7](2020)在《北方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阶段式品质提升策略研究 ——以大连市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我国近几十年城市化建设的高速发展,住区建筑经过了一段大量开发的时期,1980-1990年代的住宅建筑成为既有住区建筑的主体,由于住宅建设标准更新、住宅品质下降、居民居住要求提高等多种原因,既有住区建筑品质与使用要求难以匹配。近年来,我国从国家层面推动既有住区建筑改造,在政策、技术、标准编制等方面均取得了进步,但面对量大面广的既有住区建筑存量,仍然缺乏科学体系及长远规划,存在对决策多方影响因素讨论不足,对改造对象基础信息掌握不全,改造方法较为单一等问题,因此采用更加有计划性和针对性的改造方法,及更加科学和灵活的改造手段尤为重要。本文基于上述背景,面向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功能品质提升问题,结合调查分析,梳理各阶段改造需求及影响因素。首先讨论影响建筑品质提升决策的因素,分为建筑自身和外部因素:通过调研讨论建筑自身性能品质,对北方地区尤其是大连地区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进行调研,通过大量实态调研、图纸调研和居民自发改造调研,归纳各年代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的现状品质及典型做法;同时讨论影响改造决策的因素,通过分析改造实践案例、改造项目规划、各地政策文件,了解各项目的规划设计和资金筹措方式;通过梳理规范演变、改造技术和历史文化,总结规范指标、技术难度及文化需求。根据以上分析和总结,判断各因素推动或阻碍改造决策的方式,分析改造决策与各方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为最终划分改造阶段提供依据。然后,收集国内外改造案例,借鉴典型及特色改造方法,按照项目重点分为节能及绿色化、安全性能、美观修缮、平面功能、可达性提升等多方面性能改造,将改造策略按照改造重点依次归类,形成围护体系改造策略库,并且尝试分析其推行的主要动因及实施难度的来源,从而为阶段性提升策略提供明确且具体的改造方式。最后,结合上述建筑自身品质需求及决策实施的多方影响因素讨论结果,对既有住区改造工作划分为基础提升、优化提升、特殊提升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结合策略库,为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各改造阶段对应具体合理的改造方式方法。最后选取大连市典型住宅样本,依据提升阶段匹配相应策略。研究涉及的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典型特征总结工作,为补充既有住区建筑基础信息提供参考;通过多方影响因素考量改造决策,为规划改造方案提供更客观全面的思考维度;为改造工作划分阶段,有利于完善科学改造体系的建构。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能够为今后的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改造工作拓展思路。

张良艳[8](2019)在《秦皇岛老旧住宅共用部分品质升级中的适老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住宅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发展,大量的城市住宅建设解决了住房短缺问题,随着城市住宅存量增大,住宅逐渐从量向质发生了方向性的转变。由于住宅使用周期中缺乏计划修缮、不重视既有建筑品质升级,建后30年的老旧住宅出现功能老化现象。因此,对住宅建筑有计划地进行修缮、改良对于住宅建筑品质升级的实现是十分必要的,老旧小区居民以老年人为主,在品质升级的基础上实现适老化改造同样迫切。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以住宅品质提升为目的,重点展开对既有住宅共用部分的研究,通过梳理分析国内再生实践的经验,有针对的提出秦皇岛市既有住宅共用部分品质升级方法。首先本文基于对城市既有住宅的建筑老化以及品质升级问题的调查与分析,阐述了既有住宅建筑品质升级目标与对应的问题,以及共用与私用区分下建筑品质升级的必要性。其次对秦皇岛既有住宅进行广泛调研,总结秦皇岛既有住宅共用部分的现状问题,分析了建筑品质以及老旧住宅共有部分适老化不足的原因。最后,根据老年人居住需求,从住宅品质升级方面归纳总结出老旧住宅适老化改造的方法,对有条件加建电梯的住宅提出可行性方案。综上,通过对老旧住宅功能老化和居住环境恶化实施的物理修复,提高其使用价值,希望对今后秦皇岛既有住宅共用部分的适老化改造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

王佩璇[9](2019)在《基于耐久性木结构住宅建筑的解析与建构》文中研究指明木结构住宅建筑是我国重要的传统建筑类型之一,在相当长历史时期满足我国人民居住的需要。由于受到木材属性、自然与人为等因素的制约,木结构住宅普遍使用时间不长,能够长久保存下来的木结构住宅建筑比较少见。木结构住宅建筑在满足现代人们的居住活动需求方面,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但在耐久性、适应性方面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难题。有鉴于此,本文针对木结构住宅构件耐久性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科学评价木构件耐久性的方法,研究提升木结构耐久性的关键技术与优化设计措施,探讨适宜的木结构住宅建筑模式。(1)根据木材材性特点、住宅建筑性能要求,研究木结构住宅耐久性评价方法。从材料、构件、功能、居住活动等不同层面,分析了真菌、虫类、机械损伤、化学介质等影响木结构住宅耐久性的各类因素,对木结构住宅建筑耐久性的概念与内涵进行了归纳总结,建立了用于木结构住宅构件耐久性分析的时效模型,提出了木结构住宅构件耐久性的评价方法。(2)针对木结构住宅主要建筑构件的耐久性问题,研究了提升木结构住宅耐久性的关键技术与优化措施。对现存木结构住宅进行了大量调研,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对既有木结构住宅存在的容易霉变、表层剥落、腐朽、开裂、变形、松动、断裂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到木构件含水率过高是导致上述问题的关键,提出降低木结构应力比、合理选材、在木结构各部件采取阻止水汽渗入结构内部与提高结构通风散汽等关键技术,保证木结构各部件含水率处于风险值以下,可以大幅提高木结构建筑的耐久性。(3)基于住宅木构件耐久性优化措施,从建筑的结构选型、功能空间、造型与表皮技术等层面,对长效高性能现代木结构住宅建筑模式进行探讨,结合我国既有相关规范,提出了低层、多层木结构住宅建筑模式与关键技术措施,分析高层木结构住宅发展的阻力与潜力。本文对建筑木构件耐久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为中国现代木结构住宅的设计和发展提供了可行的思路。

姚小虹[10](2019)在《大连市既有住宅平面类型及适应性改造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既有住宅量大面广,大批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住宅由于设计标准低,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生活标准。尤其在住宅平面方面,使用面积不足、居住功能不完善,且平面布局的适应能力差。近些年随着国家既有住宅改造政策的推行,我国住宅改造在加固、保温、环境提升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针对住宅室内平面改造的研究与实践都十分有限。因此,本文聚焦于我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造的既有住宅的室内平面问题,通过文献研究、设计图纸采集、入户调研等方法,引入开放建筑层级化的思想,探索适应于我国既有住宅平面实际情况的改造设计方法。首先,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介绍平面布局适应性改造相关理论,梳理国内外的适应性改造案例,探讨我国既有住宅平面布局改造的可行方式;其次,从大连市既有住宅平面类型出发,通过图纸调研的方式,梳理平面布局的类型演变和特征,分析平面布局的适应性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选取大连市典型住宅平面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入户访谈,分析居民在居住和自发改造中的问题,明确居住需求和现状之间的差距,为制定合理改造目标提供依据;再次,引入开放住宅理论的层级化思想,划分既有住宅平面布局的改造层次,对不同层次展开改造设计研究,并总结实现改造设计的实践方法;最后,选取大连市典型平面布局,依据详细的现状研究和问题总结,制定科学、适应的分类改造标准,从而在标准引导下探讨各种改造设计方案。本文系统探讨了既有住宅平面布局适应性改造设计的方法和过程,在掌握既有住宅平面布局类型的基础上,提出适应平面布局限制条件和居住需求的改造设计方式,即针对平面布局支撑体部分进行适应性的更新,针对填充体部分的厨卫空间进行工业化、模块化的更新,对填充体部分的居室空间以提高居住空间功能适应性为目的,进行个性化的更新。本文研究典型平面布局可行的改造方式,探讨适应不同需求的多样化改造设计,为我国今后大规模的既有住宅平面布局改造提供参考。

二、砖混结构住宅建筑外墙渗漏原因及防治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砖混结构住宅建筑外墙渗漏原因及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西安市既有多层住宅外界面空间维护性再生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存量时代的来临
        1.1.2 政策背景——再生改造的相关政策
        1.1.3 发展背景——住宅再生的实践局限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
        1.3.2 国内研究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单位型住区
        1.4.2 既有住宅
        1.4.3 住区建筑
        1.4.4 外界面
        1.4.5 维护性再生
        1.4.6 建筑病理学
    1.5 研究对象的选取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内容及框架
        1.7.1 研究内容
        1.7.2 研究框架
2 既有多层住宅建筑外界面空间层级模型构建
    2.1 西安市既有多层住宅建设及改造实践概况
        2.1.1 西安市既有住区发展概况
        2.1.2 西安市既有住区分布概况
        2.1.3 西安市既有住宅建筑改造实践概述
    2.2 西安市既有多层住宅外界面空间品质实态调研框架
        2.2.1 调研住区与住栋的选择
        2.2.2 选择住栋的调研流程
        2.2.3 外界面空间要素病症评估方法
    2.3 西安市既有多层住宅建筑外界面空间层级模型的构建
        2.3.1 兼顾功能性与文化性的外界面模型体系
        2.3.2 外界面的“要素-部位-层级”层级模型
        2.3.3 建筑层要素指标
        2.3.4 设施层要素指标
        2.3.5 环境层要素指标
    2.4 本章小结
3 西安市既有多层住宅建筑外界面要素实态调研
    3.1 西安市既有多层住宅建筑外界面建筑层要素实态
        3.1.1 外界面建筑层要素类型化统计
        3.1.2 外界面建筑层问卷调查及病症总结
    3.2 西安市既有多层住宅建筑外界面设施层要素实态
        3.2.1 外界面设施层要素类型化统计
        3.2.2 外界面设施层问卷调查及病症总结
    3.3 西安市既有多层住宅建筑外界面环境层要素实态
        3.3.1 外界面环境层要素类型化统计
        3.3.2 外界面环境层问卷调查及病症总结
    3.4 本章小结
4 既有住宅外界面空间维护性再生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
    4.1 国内外案例建筑层维护性再生手法
        4.1.1 改善功能性的维护性再生手法
        4.1.2 提升文化内涵的维护性再生手法
    4.2 国内外案例设施层维护性再生手法
        4.2.1 改善功能性的维护性再生手法
        4.2.2 提升文化内涵的维护性再生手法
    4.3 国内外案例环境层维护性再生手法
        4.3.1 改善功能性的维护性再生手法
        4.3.2 提升文化内涵的维护性再生手法
    4.4 国内外案例外界面空间维护性再生政策机制
        4.4.1 健全相关法规和评定标准
        4.4.2 完善管理机制和全生命周期检验管理体系
        4.4.3 采取施工流程化和菜单式的改造方法
    4.5 本章小结
5 西安市既有多层住宅外界面空间维护性再生策略及再生试设计
    5.1 外界面维护性再生指导原则
        5.1.1 搭建层级模型理论体系
        5.1.2 建立流程化的实践原则
        5.1.3 因地制宜的菜单式改造选项
    5.2 外界面空间维护性再生策略分类
        5.2.1 “分级响应”的外界面再生策略分类
        5.2.2 基础复合类
        5.2.3 优化完善类
        5.2.4 特殊需求类
    5.3 外界面空间维护性再生试设计
        5.3.1 基础复合类——以建大院3 号住栋为例
        5.3.2 优化完善类——以中铁一局14 号住栋为例
        5.3.3 特殊需求类再生策略——以交大财经南院13 号住栋为例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与研究创新
        6.1.1 研究结论
        6.1.2 研究创新
    6.2 论文局限与不足
    6.3 愿景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图目录
表目录
附录A 中、日外界面空间功能品质诊断对比表
附录B 建筑层要素指标表
附录C 设施层要素指标表
附录D 环境层要素指标表
附录E 外界面空间实态调研案例
附录F 未来无人机参与下的外界面空间设计竞赛
附录G 第一轮调查问卷反馈情况
致谢

(2)钢结构住宅外围护墙体构造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钢结构产能过剩
        1.1.2. 我国政策引导
        1.1.3. 市场从供应驱动转向需求驱动
    1.2. 文献综述
        1.2.1. 问题提出
        1.2.2. 国内研究
    1.3. 研究范围及研究内容
        1.3.1. 概念界定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钢结构住宅及外墙系统
    2.1. 国内外钢结构住宅发展概况
        2.1.1. 国外钢结构住宅发展概况
        2.1.2. 国内钢结构住宅发展概况
    2.2. 钢结构住宅体系概述
        2.2.1. 钢结构住宅体系
        2.2.2. 外墙系统
        2.2.3. 板材类外墙类型划分
        2.2.4. 轻质复合外墙类型划分
    2.3. 钢结构住宅外墙性能要求
        2.3.1. 结构安全
        2.3.2. 保温隔热
        2.3.3. 密闭防水
        2.3.4. 隔声性能
        2.3.5. 防火性能
        2.3.6. 装饰性能
    2.4. 钢结构住宅外墙设计原则
        2.4.1. 性能要求
        2.4.2. 工业化程度
    2.5. 本章小结
3. 钢结构住宅外围护墙体构成及复合
    3.1. 轻质复合外墙功能层材料
        3.1.1. 基层墙体
        3.1.2. 保温层
        3.1.3. 饰面层
        3.1.4. 防水层
        3.1.5. 隔气层
    3.2. 轻质复合外墙功能层连接
        3.2.1. 基墙与钢结构的连接
        3.2.2. 保温层复合
        3.2.3. 饰面层复合
        3.2.4. 防水层、隔汽层复合
    3.3. 本章小结
4. 轻质复合外墙构造设计分析
    4.1. “墙害”产生原因及位置分析
        4.1.1. “墙害”现象
        4.1.2. “墙害”产生部位
    4.2. 潜在外墙“渗裂”分析
        4.2.1. 钢结构与墙面开裂
        4.2.2. 基层墙体
        4.2.3. 保温层
        4.2.4. 外饰面
    4.3. 外墙“热桥”处理构造
        4.3.1. 钢梁钢柱
        4.3.2. 基层墙体
    4.4. 轻质复合外墙综合比较
        4.4.1. 性能要求
        4.4.2. 工业化程度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
    5.1. 结论
    5.2. 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3)苏南地区农村住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适宜性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的农村建设
        1.1.2 农村住宅能耗
        1.1.3 农村住宅能耗评价系统
    1.2 论文的相关概念界定
        1.2.1 苏南地区农村住宅
        1.2.2 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
        1.2.3 适宜性评价系统
    1.3 国内外研究的发展和现状
        1.3.1 建筑评价体系的发展和现状
        1.3.2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研究趋势
        1.3.3 建筑低能耗技术评价研究方法
        1.3.4 文献综述
    1.4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框架和技术路线
第2章 适宜性理论下的综合评价法
    2.1 综合评价法
    2.2 适宜性理论体系
        2.2.1 低能耗技术适宜性评价理论体系研究
        2.2.2 适宜性评价系统的构建原则
        2.2.3 适宜性评价系统的构建方法
        2.2.4 适宜性评价系统的框架
    2.3 适宜性理论应用于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评价的可行性研究
        2.3.1 评价目标一致
        2.3.2 核心内容相通
        2.3.3 科学的互补
    2.4 适宜性评价基本流程
    2.5 小结
第3章 实地调研现状剖析与基准建筑的建立
    3.1 调研基本情况
        3.1.1 调研目的
        3.1.2 调研方法
        3.1.3 调研对象与时间
    3.2 地域气候特征
        3.2.1 地域特征
        3.2.2 气候特征
        3.2.3 典型城市气候分析
    3.3 农村住宅建筑概况和基准建筑构建
        3.3.1 农村住宅建筑空间布局
        3.3.2 苏南农村住宅围护结构特点
        3.3.3 统计分析法确定苏南农村住宅基准建筑模型
    3.4 农村住宅能耗现状和热环境分析
        3.4.1 夏季降温和冬季保温措施
        3.4.2 能耗构成水平
        3.4.3 调研测试方案
    3.5 建筑能耗相关因素与能耗关系研究
        3.5.1 建筑能耗相关因素的选取途径
        3.5.2 本体因素的节能影响对比
    3.6 小结
第4章 苏南地区农村住宅的低能耗目标和实现策略
    4.1 苏南地区农村住宅的低能耗目标
        4.1.1 苏南地区农村住宅的舒适目标
        4.1.2 苏南地区农村住宅的能耗目标
        4.1.3 农宅的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目标
    4.2 围护结构低能耗目标的实现技术手段
        4.2.1 减小外围护结构传热系数
        4.2.2 建筑遮阳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节能性分析
    5.1 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节能性影响评价方法概述
        5.1.1 低能耗技术节能性评价的框架架构
        5.1.2 低能耗技术节能性定量评价的实现途径
    5.2 节能性评价系统能耗模拟软件的选择和能耗分析
        5.2.1 建筑能耗软件的选择和比较
        5.2.2 农宅建筑能耗模拟软件模拟验证分析
    5.3 节能性评价显着性影响因素分析
        5.3.3 围护结构传热系数
        5.3.4 遮阳措施
    5.4 各参数敏感性分析
        5.4.1 采暖期各参数敏感性分析
        5.4.2 空调期各参数灵敏度分析
        5.4.3 全年各参数灵敏度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经济性分析
    6.1 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经济性影响评价体系构建
        6.1.1 低能耗技术经济性评价的框架架构
        6.1.2 低能耗技术经济性评价的基本方法
    6.2 低能耗技术经济性评价方法研究
        6.2.1 低能耗技术经济性评价系统构成要素
        6.2.2 经济性评价系统计算模型
    6.3 苏南农村住宅低能耗技术各措施的经济性评价
        6.3.1 墙体低能耗技术方案的经济性分析
        6.3.2 屋顶低能耗技术方案的经济性分析
        6.3.3 建筑门窗经济性分析
        6.3.4 遮阳板经济性分析
    6.4 分项敏感性和权重分析
        6.4.1 分项敏感性分析
        6.4.2 分项权重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环境性分析
    7.1 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环境性影响评价体系构建
        7.1.1 低能耗技术环境性评价的框架架构
        7.1.2 低能耗技术环境性评价的基本方法
        7.1.3 环境影响因子提取
    7.2 农村住宅低能耗技术的环境性评价模型
        7.2.1 研究目的和范围界定
        7.2.2 清单分析
        7.2.3 环境性评价
    7.3 围护结构低能耗方案的环境性分析
        7.3.1 墙体低能耗方案的环境性分析
        7.3.2 屋顶低能耗方案的环境性分析
        7.3.3 门窗低能耗方案的环境性分析
        7.3.4 遮阳低能耗方案的环境性分析
    7.4 分项权重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适宜性评价体系的建立
    8.1 苏南农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适宜性评价体系框架
    8.2 系统权重的确定
        8.2.1 研究方法
        8.2.2 研究过程和结论
    8.3 数学模型
        8.3.1 无量纲化
        8.3.2 综合评价数学模型
    8.4 指标内容和指标基准
        8.4.1 节能性
        8.4.2 经济性
        8.4.3 环境性
        8.4.4 设计与创新
        8.4.5 评价结果
    8.5 评价系统的流程设计和评价软件开发
        8.5.1 评价系统的输入
        8.5.2 评价系统的输出
        8.5.3 评价软件的开发
    8.6 试评价
        8.6.1 建筑基本信息
        8.6.2 围护结构低能耗方案选择
        8.6.3 围护结构低能耗方案确定
        8.6.4 住宅低能耗效果测试
    8.7 小结
第9章 总结和展望
    9.1 论文工作总结
    9.2 创新点
    9.3 论文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情况说明
致谢

(4)基于层级化方法的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住宅建筑的快速发展
        1.1.2 我国既有住区品质提升的重视
        1.1.3 解决建筑品质提升中的矛盾是关键
    1.2 相关概念及研究范畴的界定
        1.2.1 既有住区建筑
        1.2.2 品质提升内涵
        1.2.3 层级化方法的概念阐述
        1.2.4 研究范围界定
    1.3 国内外住区发展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创新点
2 国内外既有住区品质发展相关研究
    2.1 国外既有住区品质提升理论及实践概况
        2.1.1 国外既有住区品质发展历程
        2.1.2 不同国家既有住区品质发展概述
        2.1.3 国外既有住区品质提升案例
    2.2 国内既有住区品质提升理论及实践概况
        2.2.1 国内既有住区品质发展历程
        2.2.2 国内既有住区品质提升案例
    2.3 本章小结
3 既有住区品质提升中层级化方法分析
    3.1 开放住宅理论的源起
    3.2 层级化方法划分依据说明
    3.3 层级化方法的引出及各层级品质范畴说明
        3.3.1 层级化方法的引出及作用
        3.3.2 各层级品质范畴说明
    3.4 各层级品质提升做法总结
        3.4.1 立面装饰层做法
        3.4.2 屋顶做法
        3.4.3 阳台做法
        3.4.4 保温层做法
        3.4.5 门窗做法
        3.4.6 厨卫信息设备做法
        3.4.7 采暖系统做法
        3.4.8 通风系统做法
        3.4.9 周边环境层品质提升做法
    3.5 各层级相互影响性说明
        3.5.1 外装层与隔离层相互影响
        3.5.2 隔离层与内装层的相互影响
        3.5.3 内装层与外装层的相互影响
        3.5.4 周边环境层的相对独立
    3.6 改造案例层级化分析
    3.7 层级化方法的开展
    3.8 本章小结
4 大连市既有住区品质提升层级化现状研究
    4.1 大连市既有住区品质提升概况
        4.1.1 大连市整体发展概况
        4.1.2 大连市住区发展概况
        4.1.3 大连市住宅建设标准的发展
        4.1.4 大连市既有住区品质提升概况
    4.2 大连市既有住区实态调研
        4.2.1 住区的选择及分布
        4.2.2 住区基本信息概况
    4.3 大连市既有住区层级化现状分析
        4.3.1 外装层现状及问题
        4.3.2 隔离层现状及问题
        4.3.3 内装层现状及问题
        4.3.4 周边环境层现状及问题
    4.4 本章小结
5 既有住区品质提升层级化策略
    5.1 既有住区品质提升的目标及责任
        5.1.1 既有住区品质提升目标
        5.1.2 既有住区品质提升中各方责任
    5.2 既有住区各层级品质提升策略
        5.2.1 外装层品质提升策略
        5.2.2 隔离层品质提升策略
        5.2.3 内装层品质提升策略
        5.2.4 周边环境层品质提升策略
    5.3 既有住区层级间交叉项提升策略
    5.4 本章小结
6 既有住区品质提升试设计提案
    6.1 文萃轩小区现状概况
        6.1.1 住区概况
        6.1.2 文萃轩小区楼栋现状分析
    6.2 楼栋品质提升试设计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国外既有住区品质提升案例
附录B 既有住区改造需求调研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严寒地区老旧住宅立面的气候适应性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范围和相关概念限定
        1.3.1 严寒地区
        1.3.2 老旧住宅
        1.3.3 住宅立面
        1.3.4 气候适应性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技术路线
第2章 严寒地区住宅气候适应性改造相关理论
    2.1 国内外气候适应性理论与实践
        2.1.1 国外相关理论与实践
        2.1.2 国内相关理论与实践
    2.2 国内外严寒地区气候适应性住宅实践
        2.2.1 传统民居案例
        2.2.2 当代气候适应性住宅案例
    2.3 传统民居和当代气候适应性住宅立面的一般特征
        2.3.1 外形简洁,布局紧凑
        2.3.2 墙体厚重,墙体材料利于保温
        2.3.3 门窗洞口较小
    2.4 立面改造的气候适应性策略
    2.5 立面气候适应性改造的基本方式
        2.5.1 表层更新
        2.5.2 建筑界面的叠加
        2.5.3 双层表皮
        2.5.4 建筑界面的更换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严寒地区老旧住宅立面现状与改造分析
    3.1 严寒地区气候特征概况
    3.2 严寒地区老旧住宅的立面现状及问题
        3.2.1 表面材料老化严重
        3.2.2 围护结构保温性能不佳
        3.2.3 薄弱部位问题突出
        3.2.4 屋面排水不畅,漏水现象严重
        3.2.5 外设管线易受气候影响
    3.3 严寒地区老旧住宅立面改造方法分析
        3.3.1 整体形象优化
        3.3.2 细部构件整合
        3.3.3 建筑风格选择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严寒地区老旧住宅立面形态构成要素的气候适应性改造
    4.1 外围护结构形态的气候适应性改造
        4.1.1 住宅入口的气候适应性改造
        4.1.2 屋顶的气候适应性改造
        4.1.3 窗户及阳台的气候适应性改造
    4.2 附属部件的气候适应性改造
        4.2.1 空调室外机位
        4.2.2 遮阳板与导风板
        4.2.3 室外雨篷、台阶及坡道
        4.2.4 光伏太阳能板
    4.3 装饰性构件的气候适应性改造
        4.3.1 与其他构件结合设置
        4.3.2 建筑的防寒“补丁”
        4.3.3 避免过于突出外表面,减少横向线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严寒地区老旧住宅立面的构造及材料选择
    5.1 构造及材料概述
        5.1.1 严寒地区围护结构的构造原则
        5.1.2 严寒地区围护结构的材料选择
    5.2 非透明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
        5.2.1 复合表皮
        5.2.2 北向外墙处理
        5.2.3 蓄热墙体设置
        5.2.4 屋顶构造及常用改造方式
    5.3 透明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
        5.3.1 外窗
        5.3.2 玻璃幕墙
    5.4 住宅外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模拟
        5.4.1 能耗模拟软件的选择
        5.4.2 模型建立及参数设置
        5.4.3 严寒地区多层住宅的保温材料选择
        5.4.4 软件模拟结果对比及分析
    5.5 饰面材料的选择
        5.5.1 材料的耐久性
        5.5.2 材料的色彩
    5.6 新型墙体材料的研发
        5.6.1 高性能保温材料
        5.6.2 保温饰面一体性材料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严寒地区老旧住宅立面改造实例研究
    6.1 乌鲁木齐操场巷小区节能综合改造工程
        6.1.1 工程概况
        6.1.2 围护结构的气候适应性改造
        6.1.3 围护结构的改造效果
        6.1.4 住宅的气候适应性评价
    6.2 乌鲁木齐“靓化工程”项目天山区建设路示范街住宅改造
        6.2.1 工程概况
        6.2.2 住宅立面的气候适应性
        6.2.3 不足之处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宜居导向下北方既有住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既有住宅现状与改造需求
        1.1.2 国家相关政策推动
        1.1.3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评价研究理论基础
        1.3.1 建筑策划理论
        1.3.2 建筑策划与使用后评估
        1.3.3 建筑性能评估理论
        1.3.4 建筑性能评估与使用后评估
        1.3.5 启示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国内外评价研究现状
    2.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2.1.1 坎特的居住满意度模型
        2.1.2 沃夫尔冈·普莱塞《使用后评价》
    2.2 国外相关评价体系
        2.2.1 综合性能评价体系
        2.2.2 绿色住宅建筑评价体系
        2.2.3 评价体系的差异及启示
    2.3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2.4 国内相关评价标准
        2.4.1 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
        2.4.2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
        2.4.3 相关国家标准规范
    2.5 小结
        2.5.1 对比分析
        2.5.2 启示
3 典型住区案例调研及对比分析
    3.1 调研对象选取原则
        3.1.1 地域选择——北方地区
        3.1.2 住区选择——三大因素
        3.1.3 改造性质——综合性改造
    3.2 调研内容构建
        3.2.1 调查问卷设计
        3.2.2 访谈内容设计
    3.3 既有住区调研分析
        3.3.1 哈尔滨共乐小区
        3.3.2 北京市某小区调研分析
        3.3.3 大连市既有住区调研分析
        3.3.4 对比分析
    3.4 小结
4 宜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研究
    4.1 评价体系构建综述
        4.1.1 宜居导向原则
        4.1.2 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4.1.3 评价基本步骤
    4.2 评价方法
        4.2.1 层级分析方法
        4.2.2 模糊综合评价
        4.2.3 专家诊断
        4.2.4 居民调查
        4.2.5 AHP层次分析法
    4.3 计算方法与最终总分
        4.3.1 计算方法
        4.3.2 最终总分
5 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
    5.1 一级指标构建
    5.2 权重计算及等级划分
    5.3 性能改造指标
        5.3.1 安全性
        5.3.2 耐久性
        5.3.3 节能性
    5.4 功能改造指标
        5.4.1 户型空间改造
        5.4.2 适老化
        5.4.3 加装电梯
        5.4.4 增设停车位
        5.4.5 公共设施
    5.5 环境改造指标
        5.5.1 室内环境改造
        5.5.2 室外环境改造
    5.6 改造指标体系
6 既有住宅改造效果案例试评价
    6.1 案例试评价综述
    6.2 案例试评价过程
    6.3 案例试评价结果
    6.4 案例问题及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国内外评价体系表格
附录 B 老旧住区改造实施效果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北方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阶段式品质提升策略研究 ——以大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概念及范围
        1.2.1 研究概念
        1.2.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框架
2 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阶段性品质提升经验总结
    2.1 国内外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理论实践
        2.1.1 国内外住区建筑品质提升理论
        2.1.2 国内外住区建筑品质提升实践
        2.1.3 阶段式品质提升相关理论实践
    2.2 阶段划分影响因素分类及研究方法设计
        2.2.1 建筑——自身性能品质
        2.2.2 决策——多方决定因素
        2.2.3 阶段式品质提升研究方法
    2.3 本章小结
3 既有住区建筑阶段式品质提升影响因素分析
    3.1 建筑性能品质调研
        3.1.1 大连市既有住区建设及改造实践
        3.1.2 实态特征、居民需求调研及总结
        3.1.3 图纸信息、立面演变统计及梳理
    3.2 改造决策影响因素
        3.2.1 规范演变
        3.2.2 政策导向
        3.2.3 资金筹措
        3.2.4 改造技术
        3.2.5 历史文化
    3.3 阶段式品质提升经验总结
        3.3.1 阶段划分原则
        3.3.2 影响因素分类
        3.3.3 阶段初步划分
    3.4 本章小结
4 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品质提升策略及方法
    4.1 方法策略收集
        4.1.1 政策实践
        4.1.2 案例模板
    4.2 方法策略分类
        4.2.1 外墙
        4.2.2 屋顶
        4.2.3 外窗
        4.2.4 阳台
        4.2.5 其他
    4.3 围护体系改造方法策略分析
        4.3.1 策略选用推动因素
        4.3.2 策略推广难度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北方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阶段式品质提升策略研究
    5.1 围护体系提升阶段划分
        5.1.1 阶段一:基础提升
        5.1.2 阶段二:优化提升
        5.1.3 阶段三:特殊提升
    5.2 围护体系阶段提升策略
        5.2.1 基础提升策略
        5.2.2 优化提升策略
        5.2.3 特殊提升策略
    5.3 阶段式品质提升策略应用示意
        5.3.1 改造对象选择
        5.3.2 提升阶段计划
        5.3.3 提升效果示意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大连市早期住宅修缮情况
附录B 大连市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部位典型做法
附录C 我国各时期住宅立面特征元素
附录D 各年代住宅围护体系规范总结
附录E 南北方典型城市住宅改造工程
附录F 大连市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调研案例
附录G 国内外住宅围护体系品质提升调研案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秦皇岛老旧住宅共用部分品质升级中的适老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老旧住宅建筑品质问题
        1.1.2 老旧住宅适老化程度低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
        1.3.2 国外研究
    1.4 研究目的及方法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老旧住宅共用部分品质问题
    2.1 老旧住宅建筑共用部分品质问题
        2.1.1 建筑品质升级现状
        2.1.2 建筑品质升级必要性分析
    2.2 共用与私用区分对应的建筑品质升级问题
        2.2.1 共用与私用部分区分
        2.2.2 共用部分品质升级必要性
    2.3 建筑品质升级与适老化对应问题
        2.3.1 老旧住宅社会性老化问题
        2.3.2 建筑品质升级与适老化对应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秦皇岛老旧住宅建筑品质与居住现状问题
    3.1 秦皇岛住宅小区建设与发展
        3.1.1 老旧住宅建设发展概况
        3.1.2 老旧小区区域分布特点
    3.2 基于调研老旧小区建筑品质现状问题分析
        3.2.1 老旧小区调研范围
        3.2.2 老旧住宅共用部分建筑品质问题
        3.2.3 老旧住宅私用部分建筑品质问题
        3.2.4 社会性老化严重与设施不足问题
        3.2.5 老旧小区调研
    3.3 基于调查的养老居住问题
        3.3.1 养老模式选择
        3.3.2 适老化改造认识
        3.3.3 调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老旧住宅共用部分建筑品质升级方法
    4.1 老旧住宅共用部分升级现状分析
    4.2 老旧住宅建筑品质的升级方法
        4.2.1 共用部分品质升级的主要方向
        4.2.2 共用部分升级改造
    4.3 老旧住宅品质升级案例分析
        4.3.1 老旧住宅品质升级案例
        4.3.2 老旧住宅共用部分品质升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老旧小区共用部分对应适老化改造
    5.1 老旧住宅共用部分品质升级
        5.1.1 共用部分品质升级与适老化对应
        5.1.2 老旧住宅共用部分适老化改造要点
        5.1.3 共用部分适老化改造目标
    5.2 共用部分适老化改造方法
        5.2.1 单元出入口
        5.2.2 公共楼梯间
    5.3 加装电梯案例分析
        5.3.1 加装电梯案例概况
        5.3.2 老旧住宅增设电梯可行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增设电梯的方法技术可能性
    6.1 老旧多层住宅加建电梯方法
        6.1.1 老旧住宅加建电梯原则
        6.1.2 住宅电梯配置要求
        6.1.3 加建电梯改造方案
        6.1.4 入户方式方案对比分析
    6.2 适老化电梯专项设计
        6.2.1 电梯类型
        6.2.2 电梯主要参数
        6.2.3 轿厢设计要点
        6.2.4 侯梯厅设计要点
    6.3 加装电梯后结构分析
        6.3.1 结构层间位移角、周期变化对比
        6.3.2 与加装电梯相连的墙体受力情况
        6.3.3 结构层间剪力对比
    6.4 加装电梯的条件和资金
        6.4.1 加装电梯条件及流程
        6.4.2 增设电梯资金问题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9)基于耐久性木结构住宅建筑的解析与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木材材性
        1.2.2 建筑体系
        1.2.3 耐久性
        1.2.4 建筑设计
    1.3 主要研究目的及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本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既有木结构住宅的建筑体系与技术
    2.1 木结构住宅发展史
        2.1.1 中国木结构住宅的发展
        2.1.2 西方木结构住宅的发展
    2.2 木结构建筑体系与技术
        2.2.1 建筑中常用木材
        2.2.2 木结构建筑的优点
    2.3 现代木结构住宅基本情况
        2.3.1 平面布局
        2.3.2 立面造型
        2.3.3 人员结构
    2.4 木结构住宅建筑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2.4.1 挑战
        2.4.2 机遇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木结构住宅耐久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1 木结构建筑耐久性定义
    3.2 木腐菌、细菌对木结构耐久性的影响
    3.3 虫类对木结构耐久性的影响
    3.4 机械损伤对木结构耐久性的影响
    3.5 化学介质对木结构耐久性的影响
    3.6 木构件耐久性评价与时效模型
        3.6.1 耐久性评价
        3.6.2 时效模型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长效木结构住宅的关键技术的优化
    4.1 木柱
        4.1.1 典型问题及成因
        4.1.2 提升木柱耐久性技术
    4.2 木梁与木屋架
        4.2.1 典型问题及成因
        4.2.2 改善木梁耐久性的技术措施
    4.3 木骨架墙体
        4.3.1 典型问题及成因
        4.3.2 改良木骨架墙体耐久性的技术
    4.4 木楼盖
        4.4.1 典型问题及成因
        4.4.2 提高木楼盖耐久性的技术
    4.5 木屋面
        4.5.1 典型问题及成因
        4.5.2 改进木屋盖耐久性的技术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耐久性木结构住宅建筑模式的建构研究
    5.1 高性能木结构住宅设计理论
        5.1.1 可持续性理论
        5.1.2 建筑工业化理论
        5.1.3 开放建筑理论
    5.2 结构选型设计
    5.3 功能空间设计
        5.3.1 功能区分析
        5.3.2 功能空间组合分析
        5.3.3 功能空间模块化设计
        5.3.4 空间通风技术
    5.4 造型与表皮设计
        5.4.1 地域文化的表达
        5.4.2 木材特性的表现
    5.5 典型长效高性能住宅模式的建构
        5.5.1 低层木结构住宅
        5.5.2 多层木结构住宅
        5.5.3 高层木结构住宅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问卷调查内容及数据整理
附录2 扬州某木结构住宅独立柱含水率检测数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大连市既有住宅平面类型及适应性改造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4 研究目标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及框架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框架
2 平面布局适应性改造设计相关研究
    2.1 适应性改造设计相关理论
        2.1.1 开放建筑理论
        2.1.2 功能适应性理论
    2.2 国内外改造实践
        2.2.1 国外实践案例和分析
        2.2.2 国内实践案例和分析
    2.3 小结
3 平面布局类型演变及特点分析
    3.1 大连市既有住宅发展概况
        3.1.1 建设概况
        3.1.2 设计演变
        3.1.3 居住模式
        3.1.4 改造历程
    3.2 大连市既有住宅图纸调研
        3.2.1 调研过程
        3.2.2 图纸概况
    3.3 住宅平面布局类型
        3.3.1 住宅形态类型及特点
        3.3.2 交通组织类型及特点
    3.4 套内平面布局类型
        3.4.1 基础套型布局及特点
        3.4.2 特殊套型布局及特点
    3.5 小结
4 平面布局使用现状调研及问题分析
    4.1 调研概况
        4.1.1 调研对象
        4.1.2 调研过程
    4.2 使用现状调研
        4.2.1 居住现状
        4.2.2 改造现状
    4.3 调研结果分析
        4.3.1 居住问题分析
        4.3.2 改造问题分析
    4.4 小结
5 平面布局适应性改造设计研究
    5.1 适应性改造设计相关依据
        5.1.1 改造标准
        5.1.2 改造原则
        5.1.3 改造要点
    5.2 适应性改造设计过程
        5.2.1 改造设计前分析
        5.2.2 支撑体层级的优化
        5.2.3 填充体层级的介入
        5.2.4 内装层级的灵活更新
    5.3 适应性改造设计的实现方法
        5.3.1 支撑体层级的改造方法
        5.3.2 填充体层级的改造方法
        5.3.3 内装层级的改造方法
    5.4 小结
6 典型平面布局适应性改造试设计
    6.1 典型平面布局的改造前分析
        6.1.1 典型平面布局的基础信息
        6.1.2 典型平面布局改造前分析
        6.1.3 典型平面布局的改造标准
    6.2 支撑体保持不变的基础方案
    6.3 支撑体适度改造的选用方案
        6.3.1 住宅层面的改造设计
        6.3.2 套内层面的改造设计
    6.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砖混结构住宅建筑外墙渗漏原因及防治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安市既有多层住宅外界面空间维护性再生设计策略研究[D]. 张新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2]钢结构住宅外围护墙体构造设计研究[D]. 赵文浩.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3]苏南地区农村住宅围护结构低能耗技术适宜性评价体系研究[D]. 符越. 东南大学, 2020(02)
  • [4]基于层级化方法的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研究[D]. 周倩.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5]严寒地区老旧住宅立面的气候适应性改造研究[D]. 王素薇. 新疆大学, 2020(07)
  • [6]宜居导向下北方既有住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建构研究[D]. 曹遥威.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7]北方既有住区建筑围护体系阶段式品质提升策略研究 ——以大连市为例[D]. 尚师宇.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8]秦皇岛老旧住宅共用部分品质升级中的适老化研究[D]. 张良艳. 燕山大学, 2019(06)
  • [9]基于耐久性木结构住宅建筑的解析与建构[D]. 王佩璇. 扬州大学, 2019(02)
  • [10]大连市既有住宅平面类型及适应性改造设计研究[D]. 姚小虹.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砖混住宅外墙渗漏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