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被动意义的主动结构

论被动意义的主动结构

一、小议被动意义的主动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琪[1](2020)在《《岩石爆破》汉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建国以来,我国依托快速发展的矿业技术建设了许多矿产基地,地质勘探成果突出,以此成长起来的城镇多达300余座。矿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其中岩石爆破是矿产开采的主要手段,我国的岩石爆破技术正在向着机械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我们有必要了解岩石爆破相关知识,翻译外文资料,掌握最前沿的理论和技术。本文选取《岩石爆破》一书前两章进行俄汉翻译,在掌握全文语言特点后,拟选择词汇和句子两个层面对文章的汉译技巧进行分析。本文专业词汇丰富,句法复杂严谨,翻译词汇时从专业术语和普通词汇两个层面入手,翻译句子时着重研究了被动句和长难句的翻译方法。最后进行翻译技巧总结,旨在提高自身翻译水平,为日后的科技翻译研究打好基础。

徐静[2](2018)在《筠连方言被动标记“着”、“拿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筠连方言被动标记“着”、“拿跟”为研究对象,细致描写和分析了两个标记在三个平面上的特征,并借助语法化理论和类型学的语义图理论梳理了标记的语义来源和演变途径。在比较标记区别的基础上,考察了两个标记在被动用法上的典型性差异及其原因。“着”更有利于表达被动语义,拥有更广的使用范围和更高的使用频率,是筠连方言中优先选择的典型性被动标记。语法化来源的不同,再加上语法化“语义滞留”原则的制约,使两个标记在语义和语法功能上存在区别,进而影响了标记的典型性。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对现有研究进行综述,简要介绍筠连的人文地理及方言使用情况。说明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第二章为筠连方言“着”字被动句研究。具体描写和分析了被动标记“着”的句法格式、谓语成分VP的特征以及标记的语义色彩。第三章为筠连方言“拿跟”被动句研究。具体描写和分析了被动标记“拿跟”的句法格式、三个名词成分NP1/NP2/NP3的特征以及标记的语义色彩。第四章为“着”、“拿跟”的典型性和语法化研究。从共时和历时两个方面探讨“着”和“拿跟”的语法化来源,梳理标记的演化途径。并借助类型学的语义图模型进行验证和解释。在对比的基础上考察了两个标记的典型性差异及原因。第五章结语。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研究价值、存在的不足,以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张颖[3](2018)在《《英语民族史·卷三》(节选)英译汉报告》文中指出本文是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撰写的一篇翻译报告。原文选自温斯顿·丘吉尔所着的《英语民族史·卷三》(A History of the English Speaking Peoples Volume Three)的第十七至第十九章,合计1万余字。该卷为《英语民族史》系列的第三部——“革命时代”,主要描述了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末发生在西方国家的三场重大革命。该书作者温斯顿·丘吉尔不仅是一位颇负盛名的政治家、演说家,而且还是一名杰出的作家、历史学家,曾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英语民族史》系列的汉译本有利于中国读者更深入、全面地了解西方国家的历史,同时可为西方历史研究学者提供史料参考。作为一部历史巨着,原文本不仅描述了大量历史事件,刻画了诸多历史人物形象,同时还传达了作者的主观意图及其构建的认知世界。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透过语言文字去认知和体验原文,认识原文所表现的客观世界和作者所构建的认知世界,然后在目的语中准确地重现原文的内容与思想。相较于传统的翻译理论,认知翻译观更加注重体验与认知的相互作用,强调译者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对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翻译报告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框架理论和图形—背景理论为指导原则,分别从词法和句法层面探讨翻译过程中多义词词义的选择及被动句、倒装句等高频句式的汉译。对于多义词词义的选择,笔者主要以框架理论为指导,根据上下文语境激活符合句意的语义框架,从而得出合理的翻译;对于被动句及倒装句的汉译,笔者主要以图形—背景理论为指导,首先明确原文句子结构所代表的图形与背景及其关系,然后在目的语中确定正确的表达式,尽量使原文的焦点信息在译文中得到同样的突显效果。本翻译报告由五部分组成,第一章是翻译任务描述;第二章是原文分析;第三章是翻译过程描述;第四章阐述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包括体现突显观的图形一背景理论(figure-ground theory)和体现注意观的框架理论(frame theory);第五章是案例分析;第六章总结了本次翻译实践的经验教训以及仍待解决的问题。

吴小龙[4](2014)在《俄罗斯社科文摘《Экономика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и》 的语言特点及汉译策略》文中认为本文以俄罗斯社科文摘《Экономика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и》为例,介绍俄罗斯社科文摘的文体特点,重点分析其词法和句法特点。本文探索了此俄罗斯社科文摘中动名词、复合词和常用动词以及被动结构和固定句式的翻译策略。文章旨在了解俄罗斯社科文摘的社会功能、认知模式以及语言使用策略,以便更好地生产出符合目的语文化的译文。

许晓倩[5](2012)在《基于汉英对比的无标记被动句的多角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无标记被动句是现代汉语特殊句式中一种重要的动词谓语句式,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为此,本文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视角对现代汉语无标记被动句的句法、语义和语用进行了梳理和分析,采用文献检索法和对比分析法等几个方法对汉语无标记被动句和英语意念被动句的异同进行对比;针对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习得无标记被动句时的主要偏误进行归纳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引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对前人关于无标记被动句的各方面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等,同时注明本文的语料来源。第一章,对对外汉语教学视角下的无标记被动句进行了界定,分别从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详细对比了汉语无标记被动句和英语意念被动句的主要异同之处。第二章,依据英汉对比分析的结果,把从中介语语料库以及日常作业中收集到的英母语留学生的偏误语料进行了归类,总结出句法偏误和语用偏误两大类,并揭示偏误产生的四方面主要原因。第三章,依据大纲的编排,针对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习得无标记被动句的现状提出几点相应的教学建议和方法,希望能够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些参考。本文采用文献检索法,对现有的研究资料进行了查阅和整理,使本文的研究结果更为科学可信。同时,运用对比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和语义指向分析法进行了英汉对比;运用偏误分析法对英母语留学生的偏误进行了归类和分析。

信娜[6](2012)在《俄语术语汉译方法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俄语术语汉译方法论研究主要指俄语术语汉译方法论体系性研究,包括方法论的体系性描写及理据说明两部分内容。遵循术语全译观,结合术语形式及内容的翻译操作方式,尝试构建俄语术语汉译方法论。该方法论由三大策略组成:直译、意译、直译兼意,每一策略可具化为方法与技巧,从而直接指导翻译实践。策略、方法、技巧呈纵向层次性,同一层级内部各策略等呈横向关联性,两者共同构织了拟构建方法论的体系性。中国哲学范畴“化”与术语翻译本质相契合,翻译过程及操作层面的求“化”手段从哲学角度道出了该方法论的求“化”本质。以术语全译核心“转化”的相关要素为出发点,借鉴相关学科,即术语学、语言学、信息学、符号学、思维学的有关理论,充分而深入地论证术语全译方法论。形式的符号化及称名的特殊性形成术语形式与内容的分离性,直译策略正是基于术语这一特性提出的。语言具有包容性,可吸收直译术语。术语翻译可采用只转形式的直译策略。意译策略通过对形式的增、减、转、换、分、合可使译语术语符合理据性、称名性等要求并实现双语术语内容的“极似”。语言结构的差异是意译使用的直接原因,不同民族对同一概念的认知差异及相应的表达使用差异是其深层原因。翻译过程中的思维单位与思维模式转换是意译策略使用的思维学根据。术语具有增长性,解释过程的不同是意译策略使用的符号学根据。直译兼意策略既转移形式又再现内容,易于译语术语的规范化,并基于信息的再生性与转换性弥补了双语转换造成的损失,使双语信息趋近等值。术语翻译方法论的体系性与系统化研究是术语翻译理论产生的必要前提,可为进一步的术语翻译研究奠定基础。

崔艳姬[7](2010)在《英汉中间结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间结构以其独特的句法和语义特征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目前,对于英语中间结构的研究已相对较成熟,对其基本的句法、语义特征等方面己达成共识;然而对于汉语中间结构的研究尚属起始阶段。英语中间结构在汉语中有若干种对应表达方式,而对汉语中间结构的构成仍没有达成一致。本文将以对比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英语中间结构及其汉语表达方式进行对比分析,对汉语中间结构进行探索和界定,并力求在最简方案的框架下对其生成机制进行合理解释。本文对英语中间结构的句法和语义特征进行了梳理。英语中间结构在结构上由"NP-VP-XP"三个构成要素组成,其中以"NP-VP-AdvP"最为典型。本文以英语典型中间结构,即NP-VP-AdvP形式为基础,将其与其在汉语中具有相似序列结构的三种表达方式,即"NP-AdvP-VP"."NP-VP(V起来)-AdvP"以及"NP-VP(V得)-AdvP"在句法结构、构成成分语义特征以及句子语义特征等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对汉语中间结构进行探索,并对汉语中间结构进行界定,认为只有"NP-VP(V得)-AdvP"是中间结构。同时,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英汉中间结构的生成机制,认为英汉中间结构生成的本质在于谓语动词经历了不及物化的过程,使其失去核查格特征以及分派外论元论旨角色能力,从而NP移位核查特征,生成中间结构。本文对英语中间结构的句法结构以及语义特征进行了剖析;通过对英语典型中间结构及其汉语三种表达方式的对比分析,对汉语中间结构进行了界定,进而对其生成机制进行了探讨。但研究尚属初始阶段,仍遗留很多问题,需日后继续探索。

陈艳颖[8](2010)在《小议英汉被动句》文中提出本文拟就英汉语的被动意义的各种表现形式进行归纳、分析和探讨。英汉语的被动句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二是表达被动含义的主动形式,即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该文从英语是形态型语言,汉语是语义型语言进行分析。

黄媛[9](2009)在《当代报刊新闻英语的语言特色与汉译策略探析》文中提出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接触日益频繁。世界需要了解中国,而中国也需要了解世界,而大量的信息必须通过报刊新闻媒体进行传递。因此,报刊新闻翻译不可避免地在信息交流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借助于新闻学、翻译学、语言学和文体学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当代报刊新闻英语的发展趋势、特点及其汉译策略,并且探讨了当代报刊新闻英语翻译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涉及当代报刊新闻英语翻译领域所能收集到的所有论文进行归类分析,以便集中众多的研究成果,加以概括,提炼出共同的特点,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与意义。然后从当代报刊版面设计以及新闻价值趋向的变化着手介绍了当代报刊新闻英语的发展趋势;并从词汇、句法和修辞方面阐述了新闻英语的特点。接着指出报刊新闻英语词汇汉译的关键在于把握好词的含义,针对报刊英语经常使用静态句、欧式长句以及被动句等句式的特点在汉译时,应以现代汉语新闻文体为准绳,使新闻译稿符合汉语读者的阅读习惯。最后在结语中指出了本文存在的不足,即在汉译策略中只涉及了词汇和句子两个层面,没有提及篇章翻译,这也需要今后加以完善。本文还通过大量实例,总结出大量使用新词,以及借用外来语等都是当代报刊新闻英语词汇的构成特点;在句法方面,多采用省略句式,以及变化多样的起句表达等特点使语言简洁,语句结构清晰;修辞手段的大量使用使新闻报道更具有简练性、形象性和趣味性。在总结了当代汉语新闻文体的特点后,指出了不同类别的词汇在汉译时应采用直译、意译、增词、音译、省译等策略;在句子的汉译策略中提出,对于报刊新闻英语中经常采用介词或名词等表静态的句子在汉译时应增加相应的动词,化静态句为动态句;对于欧式长句,应先弄清楚原文的句法结构,再按照汉语的逻辑关系化为汉语短句;对于当代报刊新闻英语中频繁出现的被动句,也提出了如何化为主动句的汉译策略。

孔艳[10](2006)在《中国学生习得英语被动语态的偏误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被动语态是英语中一个很重要的语法项目,并且对于中国学生来讲,也是一种较难掌握的语法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汉语和英语属于完全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英语是一种形态丰富的语言,其动词本身就有主动态和被动态的区别,而汉语是一种缺乏形态变化的语言,动词没有任何语态和时态的变化。中国学生在习得英语被动语态的过程中会受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这种差别的影响而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偏误。本文通过分析这些偏误,找出产生这些偏误的原因,从而对英语被动语态的教学提出建议。 本文以语言习得中三个重要的理论即对比分析理论、中介语理论和偏误分析理论为基础,采用调查问卷的研究方法。调查问卷的对象分别为北京市清华附中初三年级的学生60名,高三年级的学生60名,山西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英语专业四年级学生和一、二年级研究生共60名,共计180名。问卷设计了四大类题型共五道题来检测学生被动句的掌握情况,分别为语态转换题、选择题、翻译题和作文题。在所收集学生的偏误语料的基础上,将学生的偏误分为结构偏误和功能偏误两大类。结构偏误中又分为基本句式结构的偏误和时态偏误两种,功能偏误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具体说明在语用和语篇上产生的偏误。通过对这些偏误的分类并在分类基础上的分析,本文认为产生偏误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即语内迁移、语际迁移和学习者学习语言的外部环境的影响。并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提出了教学建

二、小议被动意义的主动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议被动意义的主动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1)《岩石爆破》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岩石爆破》汉译简介
    1.1 源语文本的来源
    1.2 源语文本的内容
    1.3 汉译背景及意义
第2章 《岩石爆破》译前准备和分析
    2.1 译前准备
    2.2 理论选择
    2.3 文本分析
第3章 《岩石爆破》汉译案例分析
    3.1 词汇层面的汉译分析
        3.1.1 专业术语的翻译
        3.1.2 普通词汇的翻译
    3.2 句子层面的汉译分析
        3.2.1 被动句的翻译
        3.2.2 长难句的翻译
第4章 《岩石爆破》汉译总结
    4.1 汉译心得与收获
    4.2 汉译不足与改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
附录2 译文
附录3 原文首译许可
附录4 译文质量认可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出版的论文、译文、译着
致谢

(2)筠连方言被动标记“着”、“拿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筠连与筠连方言概况
        1.1.1 筠连地理人文概况
        1.1.2 筠连方言使用与研究概况
    1.2 本文研究对象和意义
        1.2.1 本文研究对象
        1.2.2 本文研究意义
    1.3 现有研究综述
        1.3.1 研究概况
        1.3.2 普通话被动标记的研究概况
        1.3.3 方言被动标记“着”、“拿跟”的研究概况
        1.3.4 被动标记的语义图模型研究
        1.3.5 已有研究的不足
    1.4 本文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2 语料来源
第二章 筠连方言的“着”字被动句
    2.1 被动标记“着”的句法格式
        2.1.1 “着”字长被动句
        2.1.2 “着”字短被动句
    2.2 “着”字被动句的谓语成分分析
        2.2.1 谓语VP的构成
        2.2.2 复杂谓语构成的语义解释
    2.3 “着”字被动句的语义色彩
        2.3.1 表示消极语义色彩
        2.3.2 语义色彩的转换
    2.4 小结
第三章 筠连方言的“拿跟”被动句
    3.1 被动标记“拿跟”的句法格式
        3.1.1 “拿跟”长被动句
    3.2 “拿跟”被动句的名词成分分析
        3.2.1 NP1的特征分析
        3.2.2 NP2的特征分析
        3.2.3 NP3的特征分析
    3.3 “拿跟”被动句的语义色彩
        3.3.1 表示消极语义色彩
        3.3.2 表示中性语义色彩
        3.3.3 表示积极语义色彩
    3.4 “着”和“拿跟”的句法语义差异
    3.5 小结
第四章 被动标记“着”、“拿跟”的典型性及语法化
    4.1 被动标记“着”的语法化
        4.1.1 被动标记“着”语法化来源
        4.1.2 被动标记“着”的演化途径
    4.2 被动标记“拿跟”的语法化
        4.2.1 被动标记“拿跟”的语义源及演化途径
        4.2.2 “拿跟”语法化的语义图考察
    4.3 被动标记“着”、“拿跟”的典型性分析
        4.3.1 被动标记“着”的典型性体现
        4.3.2 被动标记典型性差异的原因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5.1 本文的研究观点
    5.2 本文的研究价值
    5.3 本文研究的不足和进一步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3)《英语民族史·卷三》(节选)英译汉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翻译任务描述
    1.1 项目背景及来源
    1.2 项目意义
    1.3 翻译报告的基本结构
第二章 原文分析
    2.1 作者简介
    2.2 原文的主要内容
    2.3 原文本类型分析
第三章 翻译过程描述
    3.1 译前准备
    3.2 翻译过程
    3.3 翻译重难点
    3.4 译后事项
第四章 理论基础
    4.1 框架理论概述与词汇翻译
    4.2 图形—背景理论概述与句子翻译
        4.2.1 图形—背景理论对英语被动句的解释力
        4.2.2 图形—背景理论对英语倒装句的解释力
第五章 案例分析
    5.1 词汇层面
        5.1.1 名词的翻译
        5.1.2 形容词的翻译
        5.1.3 动词的翻译
    5.2 句子层面
        5.2.1 英语被动句的翻译
        5.2.2 英语倒装句的翻译
第六章 结语
    6.1 翻译过程总结
    6.2 经验与启示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
附录2 译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俄罗斯社科文摘《Экономика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и》 的语言特点及汉译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Аннотация
引言
一、 俄罗斯社科文摘的文体特点
    (一) 俄罗斯社科文摘的结构特点
        1. 单体文摘篇幅短小
        2. 文摘着录时差小
        3. 文摘正文结构模型化
    (二) 俄罗斯社科文摘的词汇特点
        1.多用动名词
        2. 复合词的大量使用
        3. 常用言语性动词
    (三) 俄罗斯社科文摘的句法特点
        1. 被动结构的使用
        2. 固定句式的使用
二、 俄罗斯社科文摘的词汇翻译策略
    (一) 动名词的翻译
    (二) 复合词的翻译
    (三) 常用动词的翻译
三、 俄罗斯社科文摘的句子翻译策略
    (一) 被动结构的翻译
        1. 带-ся被动动词的翻译
        2. 被动形动词短尾的翻译
    (二) 固定句式的翻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原文/译文

(5)基于汉英对比的无标记被动句的多角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 无标记被动句的相关研究现状
        (一)无标记被动句的本体研究现状
        (二)无标记被动句的汉英对比研究现状
        (三)无标记被动句的习得、偏误及教学研究现状
        (四)存在的问题
    三、 本文的相关研究工作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理论基础
        (四)语料说明
第二章 汉语无标记被动句和英语意念被动句的本体对比研究
    一、 句法结构的汉英对比研究
        (一)主语的构成
        (二)谓语的构成
        (三)状语的构成
        (四)补语的构成
        (五)宾语的构成
        (六)表语的构成
    二、 语义方面的汉英对比研究
        (一)主语语义特征
        (二)谓语语义特征
        (三)补语语义指向
    三、 语用方面的汉英对比研究
        (一)汉语无标记被动句的语用研究
        (二)英语意念被动句的语用研究
第三章 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习得无标记被动句的偏误分析
    一、 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习得无标记被动句的偏误类型
        (一)句法偏误
        (二)语用偏误
    二、 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习得无标记被动句的偏误原因
        (一)母语知识的负迁移
        (二)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
        (三)教师说明讲解欠妥
        (四)教材编排设计不当
第四章 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无标记被动句的教学对策
    一、 无标记被动句的教学原则
        (一)对比分析
        (二)句法与语义相结合
        (三)重视语用
        (四)精讲精练
    二、 无标记被动句的教学建议
        (一)遵循认知规律,先有标后无标
        (二)着眼语义教学,明确基本格式
        (三)适时总结归纳,形成知识网络
        (四)强化巩固运用,培养汉语语感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

(6)俄语术语汉译方法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术语汉译方法论研究概述
        一、 术语汉译方法论题解
        二、 术语汉译方法论研究综述
        三、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四、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第二节 俄语术语汉译方法论研究意义
        一、 理论必要性
        二、 实践指导性
第一章 术语翻译观
    第一节 变化:翻译本质及其规律
        一、 翻译变化观
        二、 术语全译观
    第二节 极似:术语全译应循规律
        一、 翻译相似律
        二、 术语全译极似律
    第三节 转化:术语全译求似手段
        一、 转内容
        二、 化形式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俄语术语汉译方法论体系
    第一节 术语汉译方法论诠要
        一、术语汉译方法论构建
        二、 术语汉译方法论体系
    第二节 术语直译策略
        一、 术语音译
        二、 术语形译
        三、 术语音形合译
    第三节 术语意译策略
        一、 术语对形译
        二、 术语增形译
        三、 术语减形译
        四、 术语转形译
        五、 术语换形译
        六、 术语分形译
        七、 术语合形译
        八、 术语综合译
    第四节 术语直译兼意策略
        一、 术语音译兼意
        二、 术语形译兼意
        三、 术语音形兼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化:俄语术语汉译方法论哲学基础
    第一节 化:中国哲学范畴
        一、 “化”范畴的内涵
        二、 “化”范畴的发展
    第二节 化:术语全译精髓所在
        一、 术语全译求化内涵
        二、 术语全译求化形式
        三、 术语全译求化手段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俄语术语直译策略理据
    第一节 符号性:直译的术语学理据
        一、 术语语形特殊性
        二、 术语称名特殊性
    第二节 包容性:直译的语言学理据
        一、 汉译语词吸收性
        二、 直译术语规范性
        三、 直译术语国际性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俄语术语意译策略理据
    第一节 术语意译的术语学理据
        一、 术语形式的理据性
        二、 术语内容的特殊性
        三、 术语符号的称名性
    第二节 术语意译的语言学理据
        一、 俄汉术语语形差异
        二、 俄汉术语语义差异
        三、 俄汉术语语用差异
    第三节 术语意译的符号学理据
        一、 术语符号增长性
        二、 术语意义多维性
    第四节 术语意译的思维学理据
        一、 思维元素转换
        二、 思维模式转换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俄语术语直译兼意策略理据
    第一节 兼译术语规范化
        一、 兼译术语接受性
        二、 兼译术语规范性
    第二节 兼译术语信息传递性
        一、 信息再生性
        二、 信息转换性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7)英汉中间结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间结构概述
    2.1 中间结构的定义
    2.2 英语中间结构及其汉语对应表达方式的类型
第三章 英汉中间结构对比分析
    3.1 英语中间结构与汉语表达方式一
        3.1.1 句法结构特征
        3.1.2 语义特征
        3.1.2.1 构成成分的语义特征
        3.1.2.2 句子语义特征
        3.1.3 小结
    3.2 英语中间结构与汉语表达方式二
        3.2.1 句法结构特征
        3.2.2 语义特征
        3.2.2.1 构成成分的语义特征
        3.2.2.2 句子语义特征
        3.2.3 小结
    3.3 英语中间结构与汉语表达方式三
        3.3.1 句法结构特征
        3.3.2 语义特征
        3.3.2.1 构成成分的语义特征
        3.3.2.2 句子语义特征
        3.3.3 小结
第四章 英汉语中间结构生成机制分析
    4.1 英汉中间结构的生成基础
    4.2 英汉中间结构的生成过程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8)小议英汉被动句(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英语和汉语表达被动含义的基本句型
    1. 英语表达被动含义的基本句型。
    2. 汉语作为一种语义型语言, 是没有形态变化的。
三、英语、汉语表达被动含义的各种非被动形式
    1. 英语表达被动含义的非被动形式。
    2. 汉语表达被动意义的非被动形式。
四、结语
    1. 英语是形态型语言, 有形态变化 (包括格的变化
    2. 英语对被动意义采用的语法手段包括变换语序、动词的形态变化及使用半独立的虚词。
    3. 英语是形态丰富的语言, 词的内部形态变化繁多, 其语法关系和语法意义主要靠词的内部标记来体现。

(9)当代报刊新闻英语的语言特色与汉译策略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现状
第二章 当代报刊新闻英语发展趋势与特点
    2.1 当代报刊新闻英语的发展趋势
        2.1.1 新闻翻译的定义
        2.1.2 新闻价值的演变
        2.1.3 英美报刊的发展趋势
    2.2 当代报刊新闻英语的特点
        2.2.1 词汇特征
        2.2.2 句法特征
        2.2.3 修辞特征
    2.3 小结
第三章 当代报刊新闻英语的翻译策略
    3.1 词汇翻译策略
        3.1.1 直译
        3.1.2 意译
        3.1.3 增词
        3.1.4 音译
        3.1.5 省译
    3.2 句子的翻译策略
        3.2.1 化静态句为动态句
        3.2.2 化欧式长句为汉语短句
        3.2.3 化被动句为主动句
        3.2.4 化形合为意合
        3.2.5 化主语为主题
        3.2.6 化物称为人称
    3.3 小结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谢辞

(10)中国学生习得英语被动语态的偏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原因
    第二节 相关研究动态
        一、英汉对比方面
        二、英语方面
    第三节 理论前提
        一、对比分析理论
        二、中介语理论
        三、偏误分析理论
第二章 英语的被动语态及英汉对比
    第一节 英语的被动语态
        一、英语被动语态的定义及形式
        二、英语被动语态的不同时态变化
        三、英语被动语态的使用范围
        四、英语被动语态所受的限制
        五、英语中主动形式所表达的被动意义
    第二节 英汉语被动结构的对比
        一、英汉语被动语态的相同点
        二、英汉语被动语态的不同点
第三章 英语被动语态习得的偏误分析
    第一节 测试对象
    第二节 测试方法和内容
    第三节 偏误类型及分析
        一、结构偏误
        二、功能偏误
第四章 中国学习者偏误原因及教学建议
    第一节 中国学习者习得英语被动语态主要偏误及原因
        一、偏误类型
        二、偏误原因
    第二节 对英语被动语态教学的建议
        一、不同阶段被动语态教学内容的侧重
        二、教学方法的建议
结语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偏误语料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

四、小议被动意义的主动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 [1]《岩石爆破》汉译实践报告[D]. 李佳琪.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2]筠连方言被动标记“着”、“拿跟”研究[D]. 徐静.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1)
  • [3]《英语民族史·卷三》(节选)英译汉报告[D]. 张颖.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1)
  • [4]俄罗斯社科文摘《Экономика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и》 的语言特点及汉译策略[D]. 吴小龙. 黑龙江大学, 2014(05)
  • [5]基于汉英对比的无标记被动句的多角度研究[D]. 许晓倩. 沈阳师范大学, 2012(10)
  • [6]俄语术语汉译方法论研究[D]. 信娜. 黑龙江大学, 2012(09)
  • [7]英汉中间结构对比研究[D]. 崔艳姬. 延边大学, 2010(11)
  • [8]小议英汉被动句[J]. 陈艳颖. 文教资料, 2010(17)
  • [9]当代报刊新闻英语的语言特色与汉译策略探析[D]. 黄媛. 延边大学, 2009(S1)
  • [10]中国学生习得英语被动语态的偏误分析[D]. 孔艳. 中央民族大学, 2006(11)

标签:;  ;  ;  ;  ;  

论被动意义的主动结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