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的鹤文化

历史悠久的鹤文化

一、源远流长的鹤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史庄昱[1](2021)在《明代中晚期江南私家园林的道学影响研究》文中认为道学是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的一种产物,其发展过程中与儒学、禅学等传统文化碰撞交融,对中国文化的诸多方面产生了长期的影响,尤其对中国古典园林留下深刻的道学印记。从秦代的兰池宫肇始,挖池筑岛象征海上仙山并逐渐程式化为“一池三山”的湖岛模式一直是封建社会宫苑宅园的重要景观,古典园林的诸多美学境界、造园形式和艺术命题均表现出丰富的道学内涵。当前有少量研究成果对道学在古典园林中的内涵与表现进行了初步探索,但是各研究几乎都基于一个被整体化的“中国园林”认识下,多从中国园林自秦汉时期的起源,园林所反映出的自然思想等宏观角度来描述,但园林在历史发展各阶段如何受道学影响,具体影响的程度和表达方式如何等问题仍需进一步厘清。本文即基于以上问题研究明代中晚期道学对江南私家园林的影响。首先研究古代园林造园思想中的道学影响,从园林思想、园林审美、园林布局三方面阐释总结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道学表征;其次结合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的原型理论及借鉴了这一理论的当代建筑类型学方法,通过文献细读厘清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道学意蕴,总结其自秦汉以来的意蕴表达,以道学洞天、鹤景、蓬庐、药圃等景观类型具体论述;进而在此基础上收集明代中晚期的江南社会相关政治管理、宗教思想、文化实践与园林兴造等方面的文献,梳理其崇道求仙背景与当时的造园实践,深入分析明代中晚期江南园林与道学的关系;最后运用案例分析法,基于道学角度围绕弇山园、将就园进行个案研究,总结明代中晚期道学对园林的影响转变,解析园林中的道学内涵。从历史文化角度解释探析道学与古典园林营造的关系,才能从复杂的园林内涵中剥茧抽丝,发掘道学对园林营造的具体影响。从“道学”角度深入地解读古典园林有关历史资料,归纳并引证他们明确描述的古典园林道学境界,对一些隐含的道学境界进行解释性扩展,挖掘出那些隐藏未知的道学文化价值和意义,补充道学与园林研究中的缺陷与不足,解释古典园林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道学意义,为宗教文化与园林营造的关系研究提供一定参考。同时,古典园林遗产深刻映射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古典园林背后的文化内涵亦是传统园林研究中不能忽视的一环。

周小春,王明胜,李海峰,张颖[2](2021)在《皖境淮河流域湿地文化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皖境淮河流域湿地区位层面,阐明了湿地文化形成原因,从湿地景观、水资源、湿地植物、湿地动物、湿地民俗、湿地典故等方面介绍了主要湿地文化类型,并针对湿地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传承湿地文化的建议。

张瑞雪[3](2020)在《生态园林城市导向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以鹤壁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指出我国要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尊重自然,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美丽中国。因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城市建设的主导方向,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可以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进程,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园林城市注重城市生态功能的完善、城市绿地建设的提升,在具体落实时还有提升的空间。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实现生态园林城市的重要环节,因此以生态园林城市为导向的绿地系统规划策略及要点的探索是很有必要的。本文首先阐明了国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生态园林城市评选指标及实践的完善和探索,明确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辨析了生态园林城市与相关城市发展理论的区别和联系,梳理了国内外对于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进而阐明了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概念。其次,本文选取了5个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案例,包括2个国外的生态宜居城市和3个国内的类型不同、生态良好的城市。通过对国内外案例的解读,概括出实现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途径及方法,为本文的规划提供了思路。再次,本文总结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模式、规划原则及绿地系统建设要求、规划策略及具体实施路径。最后,运用研究总结的方法和策略,结合鹤壁市城市概况、现状绿地及存在的问题,对鹤壁市绿地系统进行总体布局规划和专题规划,提出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保障措施,将研究的理论应用于实践。本文在生态园林城市等相关理论支撑下,结合案例解读概括,对绿地系统规划策略和实施路径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对开展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建设提出了建议,更好的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姚巧娟[4](2020)在《杭州西湖“放鹤亭”景观探微》文中指出鹤景是中国园林动物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献整理、现场调研等研究方法,梳理了鹤景发展的历史源流,并以西湖"放鹤亭"为切入口,着重探究了江南传统园林观鹤景观,最后分析总结了江南传统园林观鹤景观的文化内涵,对比现代园林鹤景,为现代动物景观营造提供借鉴。

姚巧娟[5](2019)在《江南传统园林禽鱼造景调研与实践 ——以鹤、金鱼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囿”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源头之一,是圈养动物的场所,其中飞禽游鱼成为了中国古代园林中的重要造景要素,具有丰富而特殊的文化内涵。江南气候温润、河湖纵横,是大多数鸟类和鱼类理想的栖息地。自东晋人口南迁之后,江南经济得到发达,江南园林更是中国古代园林的杰出代表。禽鱼因借江南独特的环境在江南园林中形成了地域性禽鱼文化景观,氤氲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表现出不同的景观气质。本文以园林禽鱼为研究对象,并选取鹤、金鱼为典型研究案例,从历史、文化以及景观的角度,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归类,撷取江南禽鱼造景的历史脉络,分析其审美与文化内涵,并通过实地调研结合禽鱼造景实例分析,概括禽鱼景观模式,由此总结江南禽鱼造景的理法,最后分析目前禽鱼景观营造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来提出策略,并运用前文总结的理论基础对小有天园金鱼池进行复原设计,真正做到理论与设计的结合。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成果总结如下:通过梳理文献,将江南禽鱼造景的历史发展归纳为从生产功能到以审美游赏功能为主最后达到顶峰的脉络,历经先秦、两汉魏晋、唐宋、明清四个时期。通过禽鱼的园林营建、文学诗词、绘画图本、民俗民风、宗教信仰等将江南禽鱼景观的审美与文化特征概括为比德文化、隐逸文化、文雅文化、祥瑞文化。基于调研基础,以鹤景观、鱼池景观典型案例为对象,总结江南传统园林鹤造景有山野鹤景观和庭院鹤景观两种造景模式,金鱼造景有风景地鱼池、宅园鱼池和寺观鱼池三种造景模式。并由此概括出禽鱼造景在立意、相地、布局、理景方面的理法。以当下江南传统园林禽鱼造景与保护为出发点,分析现状问题,提出营造与保护策略,并以小有天园金鱼池为例进行复原设计,深刻阐述江南传统园林禽鱼造景在实践中的继承与发展。

崔丽娟,张静[6](2019)在《宋代青铜鹤香插的保护修复及其文化内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香插是用于插放线香的香具,古代香插大多造型精巧,动物造型的香插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本文分析了一件山东邹平出土的宋代青铜鹤香插,针对该器物的病害特点实施了保护修复,并对其文化内涵进行了研究。

高靓[7](2019)在《黑龙江省扎龙湿地生态旅游景区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是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它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在防洪、蓄洪、气候调节和环境美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是亚洲湿地面积最大的国家,居世界湿地面积第四位。但是,由于上世纪70年代湿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我国湿地面积逐年减少,湿地生态质量逐步下降,因此关于湿地生态研究与保护,逐渐成为国内与国际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黑龙江省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尽管丰富,但土地复垦量大,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湿地生态旅游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黑龙江省扎龙湿地生态旅游景区的开发为研究对象,以湿地型生态旅游理论为基础,对景区的开发现状进行分析,提出适合扎龙湿地生态旅游景区的发展策略,以期实现扎龙湿地生态旅游景区的健康持续发展,带动全省乃至东北的旅游经济增长。黑龙江省扎龙湿地生态旅游景区作为国内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湿地生态景区,对其进行合理开发,能为其他同类型湿地景区的开发对策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价值。本文将以生态伦理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景区规划开发理论为依据,遵循四大开发原则,参照开发指标影响程度来设计扎龙湿地景区的开发方案。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内容与方法和论文框架;第二章论述了湿地相关理论概念与经验分析,包括生态伦理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景区规划开发理论与国内外湿地生态旅游景区经验分析;第三章运用SWOT分析对扎龙湿地生态旅游景区展开定性分析,并且介绍了景区目前的开发情况和扎龙湿地景区目前存在的问题;第四章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扎龙湿地生态旅游景区开发的影响因素展开定量分析;第五章基于开发原则以及实证分析所得到的评价结果,提出具体的开发方案和保障措施,包括实行景区分区差异化管理、提升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景区项目产品研发、建设景区文化旅游品牌、培养景区专业化服务人才、加强景区宣传提升影响力度以及强化政府扶持保障生态产业链发展。

郑添天[8](2019)在《广场舞生境下民族民间舞蹈普及策略探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民族、是一个聚集着多民族的国家,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个拥有众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民族民间舞蹈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发扬民族民间舞蹈就是对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继承。为了更好地弘扬和保护我国民族传统文化,我们有必要对民族民间舞蹈进行全民性的普及。民族民间舞蹈的全民普及需要一定的途径和环境,近几年广场舞在不断的发展中成为了当下影响力最广的群众性舞蹈活动,在全国各地积累了雄厚的群众基础,拥有来自各行各业和不同年龄阶段的参与人群,为民族民间舞蹈的普及提供了有利环境,促进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本文在贯彻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方针的基础之上,对民族民间舞蹈的普及意义进行剖析,通过对广场舞发展现状的调查,创造性的提出将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与广场舞形式相结合,促进民族民间舞蹈在广大人民群众间普及,弘扬我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本研究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通过对文献的查阅和整理,梳理问题,采取有效的研究方法,为本文的顺利开展奠定理论基础。第二章为广场舞的现状调查,通过简单的调查了解,探讨了广场舞的历史起源以及兴起,并从五大方面深入分析了广场舞迅速发展的原因,根据当前广场舞在发展中出现的特点总结了广场舞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第三章为普及民族民间舞蹈的重要性,论述了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价值和普及民族民间舞蹈的必要性。民族民间舞蹈蕴含着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外化形态,普及民族民间舞蹈就是对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第四章为广场舞中普及民族民间舞蹈的探讨,根据广场舞的特点提出将民族民间舞蹈与广场舞结合,对通过广场舞形式普及民族民间舞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针对如何更好地在广场舞中普及民族民间舞蹈这一问题总结了普及对策以及普及原则,为促进民族民间舞蹈在广大人民群众间的普及提供理论依据。

郝菲菲[9](2019)在《白城鹤文化及其旅游开发》文中研究指明鹤文化在我国的文化体系中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白城以"鹤乡"着称,具有鹤类栖息和繁殖的地理优势,其鹤文化也有着自身的独特之处。白城在文化领域、城市建设、企业经济和文化发展以及自然保护区和旅游事业中,充分开发和利用了鹤文化。但是,白城在鹤文化的开发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魏超,刘嗣明[10](2018)在《共生视角下武汉文化旅游业整合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共生是区域旅游发展普遍采用的理论之一。武汉市文化旅游业共生条件优势突出,同时又存在一些现实问题,构建文化旅游发展共生系统非常有必要。在提出武汉文化旅游共生系统基本原则基础上,总结出产品共生整合、时空共生整合、机制共生整合、产业共生融合的发展路径,以期对促进武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高武汉旅游综合竞争力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源远流长的鹤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源远流长的鹤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1)明代中晚期江南私家园林的道学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明代江南园林研究
        1.2.2 宗教文化视角下的中国古典园林研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概念界定
        1.4.1 “道学”概念界定
        1.4.2 “江南”的地域范围界定
        1.4.3 “明代中晚期”的时间界定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思路与方法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方法
    1.7 技术路线
2 道学对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思想的影响
    2.1 道学与园林思想
        2.1.1 求仙问道
        2.1.2 避世归隐
        2.1.3 尊生贵生
    2.2 道学与园林审美
        2.2.1 崇自然
        2.2.2 尊奢华
    2.3 道学与空间布局
        2.3.1 阴阳互补
        2.3.2 一池三山
        2.3.3 壶中天地
    2.4 小结
3 中国古典园林道学意蕴的景观表达类型
    3.1 洞天
        3.1.1 园林洞天源流
        3.1.2 园林洞天耙梳
    3.2 蓬庐
        3.2.1 园林蓬庐源流
        3.2.2 园林蓬庐耙梳
        3.2.3 三教合流的共同作用
    3.3 药圃
        3.3.1 园林药圃源流
        3.3.2 园林药圃耙梳
    3.4 鹤景
        3.4.1 园林鹤景源流
        3.4.2 园林鹤景耙梳
    3.5 其他
4 明代中晚期江南士绅崇道与园林兴造
    4.1 明代中晚期江南崇道之风
        4.1.1 儒道释三教合流大势
        4.1.2 江南崇道之风盛行
    4.2 江南士绅园林兴造
        4.2.1 江南社会的奢靡之风
        4.2.2 江南士绅的退隐之志
        4.2.3 文人士绅的治园热潮
    4.3 崇道士绅造园实践
    4.4 小结
5 明代中晚期道学视角下园林营建个案研究
    5.1 王世贞与弇山园
        5.1.1 王世贞崇道际遇
        5.1.2 弇山园道学渊源
        5.1.3 弇山园道学转译
    5.2 黄周星与将就园
        5.2.1 黄周星崇道际遇
        5.2.2 将就园道学渊源
        5.2.3 将就园道学转译
    5.3 小结
        5.3.1 园林审美转变
        5.3.2 园林意境追求
        5.3.3 园林表达影响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1 中国古典园林狭义洞天例举
    附录 A2 中国古典园林广义洞天例举
    附录 B 中国古典园林蓬庐例举
    附录 C 中国古典园林药圃例举
    附录 D 中国古典园林鹤景例举
    附录 E 中国古典园林中其他道学景点例举
    附录 F 弇山园道学元素景点释义
图表索引
个人简介
致谢

(2)皖境淮河流域湿地文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皖境淮河流域湿地自然秉赋
    1.1 湿地类型和面积
    1.2 已建湿地自然保护地
    1.3 湿地保护修复发挥重要作用
    1.4 区域湿地特点
2 皖境淮河流域湿地文化积淀
    2.1 湿地景观文化
        2.1.1 采煤沉陷湿地
        2.1.2 河流故道湿地
        2.1.3 安丰塘湿地
        2.1.4 陂塘湿地
        2.1.5 庄台湿地
        2.1.6 湖泊湿地
        2.1.7 人工河流湿地
    2.2 湿地水文化
        2.2.1 治淮文化
        2.2.2 上善若水
        2.2.3 淠史杭工程
        2.2.4 淮河第一闸
        2.2.5 引江济淮
        2.2.6 运河文化
    2.3 湿地植物文化
        2.3.1 莲文化
        2.3.2 芦苇文化
        2.3.3 水生蔬菜文化
        2.3.4 水生花卉文化
        2.3.5 杞柳文化
    2.4 湿地动物文化
        2.4.1 鹤文化
        2.4.2 鱼文化
        2.4.3 龟文化
        2.4.4 震旦鸦雀文化
    2.5 湿地民俗文化
    2.6 湿地典故文化
3 皖境淮河流域湿地文化应用现状
    3.1 促进生态旅游
    3.2 优化产业结构
    3.3 增强湿地保护意识
    3.4 创作湿地之歌
4 湿地文化传承存在问题
    4.1 湿地文化正在逐渐消失
    4.2 湿地文化保护意识不够
    4.3 湿地文化传承面临挑战
    4.4 湿地文化缺乏传承路径
5 皖境淮河流域湿地文化传承路径
    5.1 加强湿地文化载体保护
    5.2 强化湿地文化内涵挖掘
    5.3 搭建湿地文化展示平台
    5.4 加强湿地文化保护宣传
    5.5 建立湿地文化研学基地

(3)生态园林城市导向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以鹤壁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发展的需求
        1.1.2 生态园林城市绿地建设存在提升空间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特色
    1.6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与研究概述
    2.1 概念界定
        2.1.1 绿地系统规划
        2.1.2 生态园林城市
        2.1.3 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
    2.2 相关城市建设理论
        2.2.1 田园城市
        2.2.2 生态城市
        2.2.3 园林城市
        2.2.4 公园城市
    2.3 国内外研究进展
        2.3.1 生态园林城市研究
        2.3.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2.3.3 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研究
    2.4 小结
3 典型案例分析与经验借鉴
    3.1 “花园中的城市”——新加坡
        3.1.1 城市概况
        3.1.2 规划特点
        3.1.3 借鉴意义
    3.2 “绿色之都”——哥本哈根
        3.2.1 城市概况
        3.2.2 规划特点
        3.2.3 借鉴意义
    3.3 西安市绿地系统规划
        3.3.1 城市概况
        3.3.2 规划特点
        3.3.3 借鉴意义
    3.4 深圳市绿地系统规划
        3.4.1 城市概况
        3.4.2 规划特点
        3.4.3 借鉴意义
    3.5 常德市绿地系统规划
        3.5.1 城市概况
        3.5.2 规划特点
        3.5.3 借鉴意义
    3.6 小结
4 生态园林城市导向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4.1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模式
    4.2 规划原则
        4.2.1 整体性原则
        4.2.2 生态优先原则
        4.2.3 以人为本原则
        4.2.4 全域统筹原则
        4.2.5 系统性原则
        4.2.6 适地适树原则
    4.3 生态园林城市绿地建设要求
    4.4 规划策略
        4.4.1 构建生态网络,统筹全域绿地体系
        4.4.2 整合特色要素,布局城市绿地结构
        4.4.3 拓展绿色空间,提升城市环境品质
        4.4.4 推动生态修复,完善城市生态功能
    4.5 绿地系统规划路径
        4.5.1 绿地建设
        4.5.2 树种规划
        4.5.3 水系规划
        4.5.4 生物多样性规划
        4.5.5 绿道规划
        4.5.6 公园设计
5 生态园林城市导向的绿地系统规划实践——以鹤壁市为例
    5.1 鹤壁市问题梳理
    5.2 鹤壁市概况分析
        5.2.1 区位条件
        5.2.2 文化底蕴
        5.2.3 自然资源
        5.2.4 道路交通
        5.2.5 社会经济发展
    5.3 鹤壁市城市建设用地现状
        5.3.1 行政街区分布
        5.3.2 城市用地现状
        5.3.3 用地适宜性分析
    5.4 相关规划衔接
    5.5 鹤壁市绿地系统现状
        5.5.1 城市绿地现状
        5.5.2 城市绿地分布存在的主要问题
        5.5.3 绿地系统指标分析
        5.5.4 绿地建设的SWOT分析
    5.6 规划目标与依据
        5.6.1 规划目标
        5.6.2 规划依据
    5.7 规划原则与策略
        5.7.1 规划原则
        5.7.2 规划策略
    5.8 城市绿地系统总体布局规划
        5.8.1 市域绿地系统规划
        5.8.2 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5.8.3 公园绿地规划
        5.8.4 防护绿地规划
        5.8.5 广场用地规划
        5.8.6 附属绿地规划
        5.8.7 区域绿地规划
        5.8.8 小结
    5.9 鹤壁市绿地系统专题规划及实施保障
        5.9.1 树种规划
        5.9.2 防灾避险功能绿地规划
        5.9.3 绿地景观风貌规划
        5.9.4 水系规划
        5.9.5 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5.9.6 生物多样性规划
        5.9.7 绿道系统规划
        5.9.8 游园提升规划
        5.9.9 规划实施保障
        5.9.10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理论层面
        6.1.2 实践层面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附件

(4)杭州西湖“放鹤亭”景观探微(论文提纲范文)

1 赏鹤文化源流
2 林逋孤山放鹤
    2.1 概况
    2.2孤山放鹤
    2.3 放鹤景观辨析
        2.3.1 自然美。
        2.3.2 生活美。
        2.3.3 情感美。
    2.4 价值及影响
3 结语

(5)江南传统园林禽鱼造景调研与实践 ——以鹤、金鱼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来源
    1.2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1.2.1 禽鱼的概念界定
        1.2.2 研究对象的时空界定
    1.3 相关研究现状与评述
        1.3.1 古代文献
        1.3.2 近现代相关研究
    1.4 选题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
        1.5.2 田野考察
        1.5.3 案例分析
        1.5.4 综合研究
    1.6 技术路线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1 技术路线
        1.6.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7 研究内容
        1.7.1 梳理禽鱼造景历史发展脉络
        1.7.2 挖掘禽鱼的审美与文化内涵
        1.7.3 分析概述禽鱼造景模式与理法
        1.7.4 思考禽鱼造景的继承与发展
2 古代禽鱼造景的发展
    2.1 渔猎生产,出现审美
        2.1.1 先秦时期
        2.1.2 文献记载
    2.2 园林繁盛,自然审美
        2.2.1 两汉时期
        2.2.2 魏晋南北朝
        2.2.3 文献记载
    2.3 唐宋时期,文人诗化
        2.3.1 唐宋
        2.3.2 文献记载
    2.4 明清时期,私家禽鱼
        2.4.1 明清
        2.4.2 文献记载
    2.5 影响江南传统园林禽鱼造景的因素
        2.5.1 肥沃温润的自然环境是前提
        2.5.2 稳定繁荣的社会经济是基础
        2.5.3 江南鱼稻文化是内驱力
3 古代禽鱼造景的审美与文化
    3.1 园林动物审美
    3.2 禽鱼审美与文化
        3.2.1 比德文化
        3.2.2 隐逸文化
        3.2.3 文雅文化
        3.2.4 祥瑞文化
4 江南传统园林鹤景观鱼池景观调查研究
    4.1 鹤景观调查研究
        4.1.1 鹤驰山水,自然为美——因鹤成景
        4.1.2 鹤意园林,人文为美——因鹤成境
    4.2 鱼池景观调查研究
        4.2.1 金鱼倏游,可爱生动——因鱼成景
        4.2.2 写意鱼景,神游观鱼——因鱼成境
5 江南传统园林禽鱼造景的典型模式分析
    5.1 鹤景观造景模式
        5.1.1 鹤景观之位于山野
        5.1.2 鹤景观之位于庭院
    5.2 鱼池景观造景模式
        5.2.1 风景地鱼池
        5.2.2 宅园鱼池
        5.2.3 寺观鱼池
6 禽鱼造景的理法分析
    6.1 鹤景观造景理法分析
        6.1.1 立意
        6.1.2 相地
        6.1.3 布局
        6.1.4 理景
    6.2 鱼池景观理法分析
        6.2.1 立意
        6.2.2 相地
        6.2.3 布局
        6.2.4 理景
7 当代园林动物文化景观保护
    7.1 现状问题
        7.1.1 不重视禽鱼的造景
        7.1.2 缺乏系统性的设计
        7.1.3 丢失禽鱼历史文化
        7.1.4 缺乏景观管理研究
    7.2 保护策略
        7.2.1 重视禽鱼景观的营建
        7.2.2 探究系统有机的设计
        7.2.3 深挖禽鱼的文化内涵
        7.2.4 加强景观的管理研究
8 杭州小有天园金鱼池复原设计
    8.1 小有天园考
        8.1.1 小有天园发展概述
        8.1.2 小有天园金鱼池营建历程
        8.1.3 小有天园园址考证
    8.2 现状调研
        8.2.1 前人调研梳理
        8.2.2 现场调研
    8.3 复原设计
        8.3.1 设计缘由
        8.3.2 设计目标
        8.3.3 设计依据
        8.3.4 复原设计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6)宋代青铜鹤香插的保护修复及其文化内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古代香文化与香插
二、山东邹平出土宋代青铜鹤香插保护与修复
三、从鹤香插看古代鹤文化
四、从鹤香插看宋代文化

(7)黑龙江省扎龙湿地生态旅游景区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湿地型生态旅游理论与经验分析
    2.1 湿地型生态旅游相关概念
        2.1.1 生态旅游
        2.1.2 生态旅游景区
        2.1.3 湿地型生态旅游景区
    2.2 湿地型生态旅游理论基础
        2.2.1 生态伦理学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景区规划开发理论
    2.3 国内外湿地生态旅游景区的开发经验分析
        2.3.1 国外湿地生态旅游景区开发经验分析
        2.3.2 国内湿地生态旅游景区开发经验分析
第3章 黑龙江省扎龙湿地生态旅游景区开发SWOT分析及问题
    3.1 黑龙江省扎龙湿地生态旅游景区开发SWOT分析
        3.1.1 扎龙湿地生态旅游景区开发优势
        3.1.2 扎龙湿地生态旅游景区开发劣势
        3.1.3 扎龙湿地生态旅游景区开发面临机遇
        3.1.4 扎龙湿地生态旅游景区开发面临挑战
        3.1.5 扎龙湿地生态旅游景区开发SWOT分析结果
    3.2 黑龙江省扎龙湿地生态旅游景区开发存在的问题
        3.2.1 功能性分区尚未形成
        3.2.2 景区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3.2.3 湿地景区项目产品开发不足
        3.2.4 湿地景区开发缺乏旅游品牌意识
        3.2.5 湿地景区开发欠缺专业化服务人才
        3.2.6 政府生态责任及监管机制缺失
第4章 黑龙江省扎龙湿地生态旅游景区资源开发影响因素评价
    4.1 景区资源开发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框架构建
    4.2 景区资源开发影响因素判断矩阵构建
    4.3 计算景区开发影响因素指标权重
    4.4 景区资源开发影响因素的结论
第5章 黑龙江省扎龙湿地生态旅游景区开发策略
    5.1 黑龙江省扎龙湿地生态旅游景区的开发原则
        5.1.1 科学规划原则
        5.1.2 突出特色原则
        5.1.3 生态教育原则
        5.1.4 社区参与原则
    5.2 黑龙江省扎龙湿地生态旅游景区的开发方案
        5.2.1 实行景区分区差异化管理
        5.2.2 提升景区基础设施建设
        5.2.3 创新景区项目产品研发
        5.2.4 建设景区文化旅游品牌
    5.3 黑龙江省扎龙湿地生态旅游景区开发的保障措施
        5.3.1 培养景区专业化服务人才
        5.3.2 加强景区宣传提升影响力度
        5.3.3 强化政府扶持保障生态产业链发展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8)广场舞生境下民族民间舞蹈普及策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情况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广场舞的发展与现状
    一、广场舞的兴起
    二、广场舞的发展
        (一) 经济水平的提高是广场舞的发展前提
        (二) 健身意识增强促进广场舞的发展
        (三) 人口老龄化推动广场舞的发展
        (四) 电化数字时代加速广场舞的发展
        (五) 政府的扶持是广场舞发展的保障
    三、广场舞的现状
        (一) 内容舞蹈化
        (二) 形式规范化
        (三) 参与人员年轻化
第三章 普及民族民间舞蹈的重要性
    一、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价值
        (一) 民族民间舞蹈是民族文化的沉淀
        (二) 民族民间舞蹈饱含民族多彩人文内涵
    二、普及民族民间舞蹈的必要性
        (一) 民族文化的继承
        (二) 民族文化的弘扬
第四章 广场舞中普及民族民间舞蹈的探讨
    一、广场舞中普及民族民间舞蹈的可行性
    二、广场舞中普及民族民间舞蹈的对策
        (一) 增加民族民间舞蹈元素的应用
        (二) 加强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渗透
        (三) 提高舞蹈创编队伍的综合能力
    三、广场舞中普及民族民间舞蹈的原则
        (一) 更新理念、注重个性
        (二) 把握难易、凸显风格
        (三) 吸取精华、大胆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白城鹤文化及其旅游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一、白城鹤文化的独特优势及其开发现状
    (―) 鹤文化在文化领域中
    (二) 鹤文化在城市建设中
    (三) 鹤文化在企业经济、文化发展中
    (四) 鹤文化在自然保护区和旅游事业中
二、白城鹤文化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 鹤文化的发掘程度不够, 相关产品匮乏
    (二) 保护区内旅游产品单一, 产品结构欠佳
    (三) 旅游形象不突出, 市场营销力度不够
三、对白城鹤文化开发的一点建议
    (一) 全员参与鹤文化的开发与建设
    (二) 以市场为导向进行鹤文化的开发
    (三) 以文化产品为载体深度开发鹤文化
    (四) 通过外宣、外事活动扩大鹤文化影响
    (五) 跨地域联合传播鹤文化

(10)共生视角下武汉文化旅游业整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共生理论与旅游整合发展作用机理
    (一) 共生理论内涵与旅游共生
    (二) 旅游共生整合作用机理
二、武汉市文化旅游业整合发展的条件分析
    (一) 旅游地空间集中, 通达优势明显
    (二) 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类型多样性质互补
    (三) 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 受重视程度高
    (四) 政策支持, 良好的共生环境
三、武汉市文化旅游业整合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 文化旅游效益初现, 产业链条延伸不足
    (二) 多元主体培育不完善, 内部缺乏协调沟通
    (三) 整合偏重形式, 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四、武汉市文化旅游业整合发展共生系统的构建
    (一) 系统构建原则
        1. 保护与开发并重
        2. 区域有序开发, 整体协调发展
        3. 企业主体与政府引导并举
        4. 适度超前, 创新发展模式
    (二) 整合发展路径
        1. 产品共生整合
        2. 时空共生整合
        3. 机制共生整合
        4. 产业共生融合

四、源远流长的鹤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 [1]明代中晚期江南私家园林的道学影响研究[D]. 史庄昱.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2]皖境淮河流域湿地文化探讨[J]. 周小春,王明胜,李海峰,张颖. 安徽林业科技, 2021(02)
  • [3]生态园林城市导向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以鹤壁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D]. 张瑞雪.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4]杭州西湖“放鹤亭”景观探微[J]. 姚巧娟. 现代园艺, 2020(01)
  • [5]江南传统园林禽鱼造景调研与实践 ——以鹤、金鱼为例[D]. 姚巧娟.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6]宋代青铜鹤香插的保护修复及其文化内涵研究[J]. 崔丽娟,张静. 文物世界, 2019(06)
  • [7]黑龙江省扎龙湿地生态旅游景区开发研究[D]. 高靓. 长春大学, 2019(03)
  • [8]广场舞生境下民族民间舞蹈普及策略探究[D]. 郑添天. 辽宁师范大学, 2019(01)
  • [9]白城鹤文化及其旅游开发[J]. 郝菲菲.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19(03)
  • [10]共生视角下武汉文化旅游业整合发展研究[J]. 魏超,刘嗣明. 武汉商学院学报, 2018(05)

标签:;  ;  ;  ;  ;  

历史悠久的鹤文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