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育和发展行业协会的几点认识

关于培育和发展行业协会的几点认识

一、对培育和发展工业行业协会的几点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荣世立[1](2021)在《大力推进工程项目管理专业化、规范化、国际化》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工程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变革,政府大力推进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和全过程工程咨询。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大多数勘察设计企业的工程项目管理能力亟待提高。本文基于笔者对工程项目管理的学习和理解,围绕推进工程项目管理专业化、规范化、国际化,谈几点认识和思考。

孙伟耀[2](2020)在《吉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保障问题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2年起,无论是中央一号文件,还是国家重要文件都一再强调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仅体现出国家和政府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视,也直接反映出新型职业农民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做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保障工作,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的持续发展,缩小城镇差距,促进职业教育公平,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2012年被国家选作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地,2014年全省正式开始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从整体效果来看,吉林省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保障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地调研,并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吉林省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保障工作。将公共产品理论、人力资本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和人的现代化理论等作为理论依据,运用文献综述法、比较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吉林省的辉南县、东辽县、前郭县和德惠市进行走访和问卷调查,分析吉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保障的现状,发现吉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保障存在着培育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培育缺乏有效的管理、培育师资队伍不健全、培育内容和方式单一固化等多方面的问题,并分析得出吉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保障存在问题的主要成因在于培育管理机构过于分散、缺乏政策支持体系、培育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和培育资源分配不合理等方面。在借鉴美国、德国、法国、韩国的职业农民培育保障中为培育工作提供立法保障、多方资源协同参与培育、建立系统的培育体系、拓宽培育资金来源渠道等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吉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保障的实际情况,提出整合培育管理机构、构建政策支持体系、完善培育监督管理机制和合理分配培育资源四大方面的对策建议,从而确保吉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

林敬平[3](2020)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活动如火如荼,也涌现了一些可资推广的经验做法。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总体还存在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机制不够顺畅的突出问题,大学生群体价值观知行背离现象还比较严重。建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机制,实现“知行相须,知行合一”的教育宗旨,既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时代课题,也是本文的研究旨趣所在。研究认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离不开时代境遇和时代要求。同时认为高校在政策制定与教育实践中应注意把握时代机遇,积极应对挑战,以提高培育践行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法,总结分析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机制存在的问题,并指出: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地位不够张扬、生活德育实践模式尚未深入人心、内外驱动力关系认识不够到位、协同育人工作机制不够完善和形式主义治理影响尚未根除,这些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机制存在的问题的主要原因。文章运用历史文献的研究方法,从内外化机制、情理融通和躬行践履维度,详细梳理了中华传统价值观的经验镜鉴,得出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机制构建“四个需要”的历史启示:需要强化协同联动意识;需要贯穿“生活德育”理念;需要借鉴主体自我修养方式和需要“敬义夹持”进路的疏通润滑。基于实证调查研究和历史文献梳理的坚实基础上,文章运用抽象分析的思维方法,从静态结构和动态过程两方面阐述了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内在机理。静态结构由认知图式的心智系统、情志因素的调控系统、践行能力的保障系统构成;而需求满足构成了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内驱动力、内化坚守铸就了价值观知行转化的信念定力、创设优化形成了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外部助力,三者共同构成了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动态过程。随后,文章还总结出了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层次性和阶段性特征:即以转化过程中主体性的介入融合度为分析视角,将价值观知行转化表征为“自在——自为——自觉”的内在转化层次;以知情意行的阶段特征为考察维度,将价值观知行转化表征为“感动——触动——行动”的外在转化阶段。从动静两方面内外转化效度,对知行转化效度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解读,为价值观知行转化评价机制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文章最后从利益机制、导引机制、体验机制、实践机制、协同机制和评价机制六个方面,提出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机制的构建理路和具体对策。

戎乘阳[4](2020)在《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及其完善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提高农民素质、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重要途径,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进一步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对于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坚实的农业农村人才支撑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这一背景,本研究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为研究对象,在总结现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类型、特点、运行机制及其经验的基础上,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以期能为推进我国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提供理论借鉴。本研究共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问题提出的背景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阐释了研究的主要概念和相关理论基础,提出了本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着重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在分析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必要性的基础上,对当前国内几种典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进行了整理,并对这些模式之间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比较。第三部分重点阐述了现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针对当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现况,系统分析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导致相关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剖析。第四部分主要研究了美国、日本、德国的职业农民培育典型模式,并梳理了这些国家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主要经验与启示。第五部分着重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相关策略,从政府、社会、农民和培育模式本身等多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蒋丽丽[5](2019)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农业人口平均素质低且开始“老龄化”、农村“空心化”、新生代务农意愿低、“土地撂荒”等趋势日益加剧,城乡发展的结构性不均衡问题逐渐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重大挑战。另一方面,农村与农业,以其庞大的人口基数、覆盖面积与经济潜力,也正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隐形发动机”。在此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指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明确方向,强调必须加快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以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加速升级。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研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与对策,具有一定的研究应用价值。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先对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振兴等概念进行了厘清与阐述,并将人力资本理论、分工理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本文的基础理论,还就新型职业农民对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作了论证。进而从整体现状、区域现状、个体现状等角度描述与分析了当前我国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现状,分析了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在培育对象、培育方式、培育机制、培育政策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此后就美国和德国的现代农民培育措施作了相关介绍,并总结了两个国家的先进的经验。最后,本文提出了我国现阶段培育新型农民的对策建议。本文基于对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的研究,同时借鉴国外职业农民教育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以下对策建议:从培育对象的角度,建议将培育对象精准定位为农村务农青年、进城务工返乡的农民、决定进入农村创业的各种工作者及各大院校毕业生、家庭农场主、养殖大户、知识技能型人才等;明确了四条培育选择:政府主导原则、服务产业的原则、引导和自愿相结合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确定新型职业农民的分类教育目标、培育机构及其协同方式、具体实施模式,逐步建立职业农民认定制度等方面完善培育机制;通过消除城乡二元制,提升完善农业经济支持政策两个方面构建良好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环境。

吴立文[6](2019)在《协同理论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过程中,农民作为中坚力量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型职业农民既具有传统农民的职业属性,又具有时代赋予的新特征。“新型职业农民”一词首次在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被提出,自2012年起中共中央国务院每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做出更明确的部署。由此可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不断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自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开展以来,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断壮大。目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制度框架基本确立、经验模式不断涌现,已经取得了 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着政府部门决策意识过强、专门机构培育能力较弱、市场主体参与意识不强、多方资源机构分散等问题。如何打破培训主体间的壁垒,形成培训合力,是目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的研究重点是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通过分析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各培训主体,研究它们各自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实现农民到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变寻求更好的路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在内容和特征上与协同理论具有耦合性,因而本文以协同理论为理论基础,基于协同理论的视角阐述各培训主体如何更好的发挥作用,实现培育最优。此外,运用案例分析和访谈法,深入剖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案例——河南洛阳、江苏太仓和安徽荃银高科,它们在培育培育体系构建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如河南洛阳培育体系农广校全程跟踪培育过程,发挥了专门机构的主体统筹作用;江苏太仓培育体系农业院校定向培养农业后继者,展现了多方资源的教学实力;安徽荃银高科培育体系农业龙头企业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利用了市场主体的产业和基地优势。上述案例在各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践探索中,取得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河南洛阳、江苏太仓和安徽荃银高科的实践案例,可以得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不能仅靠政府部门这一单个培训主体。只有发挥各培训主体的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化整合,最终协同发展,才能达到培育的最优效果。在上述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协同理论,提出建立政府部门统筹协调下“专门机构+市场主体+多方资源”的培育体系。具体对策建议:明确主体分工即发挥政府机构的基础保障作用、巩固专门机构的统筹协调作用、激发市场主体的调节激励作用、加强多方资源的辅助补充作用;构建主体协同体系即构建政府部门与专门机构间的合作机制、建立政府部门与市场主体间的共赢机制、创建政府部门与多方资源的决策参谋机制、搭建政府部门与公众间的监督机制;构建资源协同体系即构建培训主体间的资源共享机制、建立培训主体间的信任机制、完善培训主体间的多元互补机制。通过以上对策以期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加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进程。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目前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研究大多探讨政府部门如何发挥作用,没有探讨和激发培育系统内的其他培训主体,忽视了其他培训主体的重要性。本文将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主体分为政府部门、专门机构、市场主体和多方资源,基于协同理论探究各培训主体的培育优势,协同发展形成培育合力,构建行之有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体系。

陈航[7](2019)在《中国新型职业农民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持续增收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涉及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始终是影响我国社会转型以及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其中如何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更是关乎到2050年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关键环节,对全面建成农村农业现代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现阶段中国农民收入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民收入相对水平较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等三个方面。农民收入增长困难,持续增收缺乏保障,在微观层面上,会导致农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受到影响,降低农民再生产积极性以及相关人力资本投资,农民自身难以实现个人素质的持续提高与发展;而在宏观层面上,影响攻克农村“空心化”积弊,阻碍以农民为中心的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从而阻滞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乃至妨碍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因此,如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突破农民增收缓慢困境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国内学者提出了一系列制度、经济与社会方面的建议,包括人力资本投资、农民组织化、财政支农、农业技术进步与机械化等。这其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及其人力资本投资被视为能够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如何在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中推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且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农民增收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文献还较为有限,其研究中多是将对方作为支撑论点之一,没有进行系统而详尽的论述,更没有在一定的理论指导框架下进行研究。由此,本文尝试研究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增收的影响,认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非常重要,能通过内在机制促进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根据这一主旨,本文提出以下论题,即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究竟是如何影响农民增收、甚至是持续增收?其主要机制是什么?在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的背景之下如何实现?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围绕“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持续增收的影响”这一主线,进行展开分析。首先,本文要对国家现阶段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积累现状、农民收入演变状况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描画,以期为研究主题获得现实资料的支持。其次,本文要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展开机制分析,回答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究竟是如何影响农民持续增收,然后通过实证方法进行检验。最后,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使问题得到解决。按照上述研究思路,本文共六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包括0、1章;第二部分分析问题,包括2、3、4章;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包括5章。基本内容概述如下:0章是导论。本章从研究背景和提出问题出发,说明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等基本论文要素,并通过文献综述,构架出全文的研究内容与思路,以及为此需要的研究方法,为后文的研究过程做好铺垫。1章是理论梳理及其分析框架。本章对论文涉及的基本概念进行阐述,并对人力资本理论、收入分配理论以及分工理论等基础理论的相关内容进行归纳与总结。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文献学习,构建了全文的分析框架,提炼出了新型职业农民成长与培育的理论内涵、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民增收通过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建设的互动机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农民持续增收影响的内在关联和理论逻辑以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农民持续增收影响的定量关系等全文主线要点。2章是新型职业农民人力资本投资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实况描述。本章说明了现阶段中国农业发展进程决定了传统农民必须向新型职业农民进行转变,这不仅有来自体制、市场与技术方面的因素影响,还包括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但不够成熟。其人力资本投资仍存在投资效率低下、收益不足、极不平衡等问题,各投资主体职能不够完备,无法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还需得到进一步的调整。此外,本章还比较了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转型国家的职业农民培育经验,发现增加对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能够促进农民增收,因此解决我国农民收入问题,应合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重视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3章是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持续增收影响机制分析。本章从理论上分析了在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建设中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与培育机制,新型职业农民在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扩大对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对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有着深远意义。特别将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增收的影响从耦合机制和长效机制两个方面进行理论阐释,在耦合机制方面,人力资本投资能够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使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农民增收的主体动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也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路径。而同时,农民实现增收,农民才会继续加深职业化程度,积极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也只有农民增收,才能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绩效进行准确而全面的评价。在长效机制方面,新型职业农民人力资本投资直接影响人力资本积累变化,从而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可能;其投资结果主要表现为农民综合素质提高,使农民劳动能力、管理能力、投资能力得到提升,影响农民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构成变化,从而使得农民收入结构得到调整,农民整体抗风险能力增强,农民持续增收的机制得以确立;此外,还能通过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创业带动就业,影响农民赋权、减负与投资过程,促使政府加大支农惠政策力度等,影响农民劳动经营份额、工资收入份额、财产受益份额、转移支付收入份额的变动,实现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收入结构的调整,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不竭动力。4章是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持续增收的实证分析。本章将在理论指引下,通过有效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在相关文献学习的基础上,构建修正误差模型和向量自回归模型,以此定量分析研究对象之间的数量关系。从中发现,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民收入之间的确存在稳定且显着的长期关系,在更长的时期中,这种互动关系会更加稳定。5章是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本章将在前文分析基础之上,概括了本文的研究结论,认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至关重要,能够对农民增收、乃至持续增收产生重要促进作用。由此,提出首先应精准选择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促进培育积极性;其次应拓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体的投资渠道,提高投资效率;再次应加强政府政策供给,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与完善的培育体系;最后应健全农民收入增长机制,为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不竭动力。可以看出,本文存在以下创新点:(1)本文基于改造传统农业等理论逻辑,探讨新时期乡村振兴中的微观主体即农户转型问题,能体现出一定的现实问题导向与学术前沿性。同时,聚焦于新型职业农民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持续增收影响的探讨,又有一定的聚焦性。(2)本文从体制、市场与技术三个维度探讨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的制度与技术基础,揭示出职业农民作为中国特色农业发展中的市场主体、产业主体与技术主体的经济属性,在农业市场化与现代化的背景框架下,更科学地分析人力资本投资对职业农民增收的影响。(3)本文从三大体系中探讨新型职业农民人力资本投资的增收传导过程,即在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多个分层中,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到经济能力提升,到增收的传导载体,保证了研究的结构性和系统性。(4)本文从耦合机制与长效机制两个层面,研究投资、赋能与增收的传导机理,以及增收影响的水平、方式、结构,保证了研究的系统性与缜密性。鉴于本文作者水平有限,对相关理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相关资料的收集或有遗漏,并受限于数据的可得性以及时间跨度较短,本文研究还有继续深入和改进的可能。同时,考虑到新型职业农民这一概念的动态变化,以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践的推进,其人力资本投资行为的内涵将越来越丰富,需要进一步探讨。

李国颖[8](2018)在《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型过程中的学习研究 ——基于个案的叙事探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要走向农业现代化道路,就需要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当然,这种转型需要诸多要素的积极发展,其中,人的要素无疑应该放在一个关键的地位。目前,一批传统农民、中高等院校毕业生、科技人员、退伍士兵等积极加入到新型职业农民的队伍中去。其中,传统农民由于自身特质、文化水平以及市场意识等问题,在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型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学习问题是提升他们专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重要方式。因此,本研究以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型过程中的学习问题为核心,基于质的研究方法论,以叙事探究为具体研究方法,选取3个样本(ZAW、LDL、ZGY)为研究个案,揭示他们在转型过程中学习策略选择的偏好及原因,以及学习障碍的挖掘,从而对学习策略进行拓展,建立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型过程中的学习支持体系,实现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型。通过对案例访谈文本分析,研究得出以下发现:一是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型过程中的学习策略偏好。研究发现,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型过程中的学习策略偏好包括:一是选择以原有知识作为基础,基于近迁移学习的职业选择过程;二是对他人行为进行模仿借鉴,获取相关知识的模仿学习;三是在过去经验中不断实现螺旋上升的经验学习;四是在缺陷和不足中领悟新的知识的反思学习。二是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型过程中的学习策略偏好的原因。之所以擅长上述学习策略,这跟传统农民的某些特质有关系:一是传统农民积累的经验能够有效地迁移的新职业中去;二是传统农民较为保守,使得他们更倾向于模仿学习;三是传统农民文化水平偏低,导致其更愿意用经验来推动其学习;四是由于传统农民难以有效获取外部资源,使得其智能靠自我反思学习来解决问题。三是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型过程中的学习存在的障碍。研究发现,传统农民在转型过程中的学习不总是有效的,存在诸多障碍:因为没有足够资金,无法获得充分学习机会;因为教与学之间的供需障碍,无法获得实际所需的知识;由于难以有效筛选有价值的知识,使得获得的知识价值不高;由于自身思维的限制,导致创新思维难以培育;由于信息获取能力较弱,导致学习难以获得外部支持。根据研究发现,本研究提出相关的学习策略和支持体系:一是拓展学习内容,防止近迁移学习引发的障碍;二是既要学会模仿,也需要有所创新;三是合理获取经验,拓展经验来源;四是在反思中有效地行动。同时,要构建相关的学习支持体系,为传统农民的转型提供相关的学习机会:一是构建经费支持体系,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二是完善职业培训体系,提供匹配的学习内容;三是拓展知识迁移方法,提供适切的知识话语;四是加强身份认同引导,破除传统的思维枷锁;五是构建信息畅通渠道,提供及时的外部信息。

杨妍玮[9](2017)在《地方政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重庆市为研究对象》文中研究指明“三农”问题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问题,是我国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三农”问题的根本是农民,即农村人才问题。现阶段我国农业高素质人才较为短缺,因此,当下必须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重庆市作为全国城乡统筹配套试验区,政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能够为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人力保障,并对其他省市提供参考、借鉴。本文从定义出发,以地方政府角色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公共产品理论为依据研究新型职业农民,并应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数据分析法等方法,将重庆市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地方政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现状开展分析,重点在于探寻地方(重庆市)政府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上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培育力度的对策。本文从七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概括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综述国内外研究情况,列出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提出本文可能激发的创新和不足。第二部分,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依据进行阐述。首先从国内外对农民和传统农民定义开始,到职业农民定义,再到新型职业农民的定义研究。其理论依据主要来自地方政府角色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公共产品理论。第三部分主要以重庆市为研究对象对其地方政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现状进行阐述。一是重庆市基本情况的概述。二是重庆市政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意义。三是重庆市政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现状。包括重庆市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情况、重庆市政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情况和新型职业农民(2016年重庆市青年农场主培训)培训问卷调查情况。第四部分应用鱼骨图对重庆市政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第五部分总结美国、德国、韩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在培育职业农民上的相关做法和对地方(重庆市)政府的启示。第六部分在借鉴发达国家培育职业农民的经验基础上,针对重庆市政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存在的问题,从政府角色、政策体系、培育资金、培育师资、对象遴选、培育模式、管理体制、认定管理八方面提出提升地方(重庆市)政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力度的具体对策。第七部分是本文的结论与讨论。结论的重点聚焦在提升地方(重庆市)政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力度的八个具体方面,讨论指出下一步研究重点应放在政府角色的定性研究、扶持支持政策的细化及培育模式的创新上。本文从地方政府角度研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具有一定的视角创新,而应用鱼骨图罗列培育存在的问题呈现出文章的技术亮点。

乔彦斌[10](2017)在《对《行业协会商会综合监管办法》的几点认识》文中指出《行业协会商会综合监管办法》的出台为切实转变监管理念,建立健全综合监管体制,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成为依法设立、自主办会、服务为本、治理规范、行为自律的社会组织做出了制度性保障。本文结合笔者在行业协会工作实际和思考,谈几点认识。自改革开放以来,行业协会在促进社会发展、创新社会治理、繁荣社会事业、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效。但还存在法规制度建设滞后、支持引导力度不够、管理体制不健

二、对培育和发展工业行业协会的几点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培育和发展工业行业协会的几点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大力推进工程项目管理专业化、规范化、国际化(论文提纲范文)

从基建大国谈起
正确认识工程项目管理
工程项目管理的三个层级
    两种服务的相互关系
    工程项目管理的痛点
坚持勘察设计企业改革方向
推进工程项目管理专业化、规范化、国际化的主要原因
    提高企业工程项目管理能力的需要
    发达国家为我们树立了工程项目管理典范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平台作用

(2)吉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保障问题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路线与创新点
        1.4.1 研究路线
        1.4.2 创新点
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保障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新型职业农民
        2.1.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2.1.3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保障
    2.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保障研究的理论依据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人力资本理论
        2.2.3 需求层次理论
        2.2.4 人的现代化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吉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保障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吉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保障的现状
        3.1.1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扶持情况
        3.1.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情况
        3.1.3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师资情况
        3.1.4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内容
        3.1.5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方式
        3.1.6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效果情况
    3.2 吉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保障存在的问题
        3.2.1 培育经费相对不足
        3.2.2 培育缺乏有效的管理
        3.2.3 培育师资队伍不健全
        3.2.4 培育内容和方式单一固化
    3.3 吉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保障存在问题的成因
        3.3.1 培育管理机构过于分散
        3.3.2 缺乏政策支持体系
        3.3.3 培育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
        3.3.4 培育资源分配不合理
    3.4 本章小结
4 国外职业农民培育保障的经验及启示
    4.1 国外职业农民培育保障的经验
        4.1.1 美国立法推动农业教育
        4.1.2 德国“双元制”培育模式
        4.1.3 法国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4.1.4 韩国培育资金来源多元化
    4.2 国外职业农民培育保障的经验对吉林省的启示
        4.2.1 为培育工作提供立法保障
        4.2.2 多方资源协同参与培育
        4.2.3 建立系统的培育体系
        4.2.4 拓宽培育资金来源渠道
    4.3 本章小结
5 完善吉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保障的对策建议
    5.1 整合培育管理机构
        5.1.1 明确组织规划
        5.1.2 设立专门管理机构
    5.2 构建政策支持体系
        5.2.1 完善扶持支持体系
        5.2.2 加大政府培育资金投入
        5.2.3 鼓励社会组织有效参与
    5.3 完善培育监督管理机制
        5.3.1 加大培育工作监督力度
        5.3.2 多元主体参与培育监管
        5.3.3 建立考核评估系统
    5.4 合理分配培育资源
        5.4.1 建设优秀师资团队
        5.4.2 优化培育内容及方式
        5.4.3 完善农村培育基础设施建设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录

(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支撑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相关理论支撑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本章小结
第一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践行的时代境遇
    第一节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践行的利益多元化境遇
        一、利益多元化对大学生价值观认知践行的正面影响
        二、利益多元化对大学生价值观认知践行的负面影响
    第二节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践行的信息网络化境遇
        一、信息网络化对大学生价值观认知践行的正面影响
        二、信息网络化对大学生价值观认知践行的负面影响
    第三节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践行的时代要求
        一、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践行的战略意义
        二、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践行的供需理路
    第四节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知践行的基本经验
        一、党委意识形态责任制的确立和立德树人任务的落实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线下教学交相辉映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及其转化调查
    第一节 调查方案设计与样本情况分析
        一、问卷调查抽样方案设计
        二、问卷设计思路与访谈提纲
        三、样本基本信息呈现
    第二节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状况与分析
        一、部分大学生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较为片面
        二、部分大学生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存在被动性现象
        三、大学生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内化程度较低
        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三节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状况与分析
        一、部分大学生在价值观践行中存在无利不行现象
        二、部分大学生在价值观践行中存在知而不行现象
        三、部分大学生在价值观践行中存在不能持守现象
        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四节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机制概况与分析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导机制的有效性不足
        二、高校对情感认同在价值观知行转化的中介作用重视不够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活机制不够完善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激励约束政策不够精准
        五、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机制问题的成因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华传统价值观的知行转化及其当代镜鉴
    第一节 教化机制:中华传统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外部推力
        一、官学教化:外化之正统
        二、家训家规:教化之本源
    第二节 内化机制:中华传统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原生动力
        一、立志养志:内在教化的首要工夫
        二、内省克己:内在教化的修身利器
        三、敬以直内:内在教化的正心之本
    第三节 情理融通:中华传统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关键环节
        一、情性统一论是情理融通育德模式的理论预设
        二、情理融通育德模式的展开方式
    第四节 躬行践履:中华传统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实现方式
        一、“践履育德”思想的内涵及理论依据
        二、人伦日用:“践履育德”思想的生活化解决方案
        三、义以方外:“践履育德”思想的日常工夫
    第五节 传承借鉴:中华传统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当代启示
        一、需要强化协同联动意识
        二、需要贯穿“生活德育”理念
        三、需要借鉴主体自我修养方式
        四、需要“敬义夹持”进路的疏通润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内在机理探微
    第一节 大学生价值观知行转化的静态结构
        一、认知图式是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心智系统
        二、情志因素是价值观知行转化的调控系统
        三、践行能力是价值观知行转化的保障系统
    第二节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动态过程
        一、需求与满足: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内驱动力
        二、内化与坚守: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信念定力
        三、创设与优化: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外部助力
    第三节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层次与阶段
        一、“自在——自为——自觉”的层次对比
        二、“感动——触动——行动”的阶段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机制的构建理路
    第一节 利益机制: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内驱动力
        一、大学生利益的分类与价值定位
        二、知行转化利益机制的维护与引导
    第二节 导引机制: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外力辅助
        一、知行转化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建构原则
        二、正向引力:知行转化激励机制建构
        三、反向推力:知行转化约束机制建构
    第三节 体验机制: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媒介中枢
        一、体验式价值观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二、体验式价值观教育模式运行建构
    第四节 实践机制: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实现平台
        一、实践机制在知行转化中的价值与定位
        二、实践机制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三、知行转化实践机制的整合与优化
    第五节 协同机制: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统合保障
        一、明晰“四个课堂”的协同关系
        二、完善“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
    第六节 评价机制: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的检测督导
        一、评价机制的基本功能:明确作用发挥的问题
        二、评价机制的构建原则:凸显评价理念的问题
        三、评价机制的主体内容:解决评价什么的问题
        四、评价机制的手段途径:解决如何评价的问题
        五、评价机制的评定反馈:解决结果效用的问题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及其转化调查表
附录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及其转化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及其完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已有研究述评
    1.3 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主要理论依据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5.1 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发展现状
    2.1 我国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必要性
        2.1.1 凸显新型职业农民时代价值的需要
        2.1.2 强化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的要求
    2.2 我国典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及特点
        2.2.1 成熟的政府主导型模式
        2.2.2 灵活的校地对接型模式
        2.2.3 高效的产业推动型模式
        2.2.4 多样化的新兴培育模式
    2.3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间的比较
        2.3.1 经费保障不同
        2.3.2 适用条件各异
        2.3.3 各自优势明显
        2.3.4 培育重点有别
第三章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3.1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 培育对象的积极性亟待提高
        3.1.2 培育主体的作用仍有待加强
        3.1.3 培育运行机制的灵活性不足
        3.1.4 实践课程与实训师资是短板
        3.1.5 培育评价监督体系有待完善
    3.2 导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相关问题的成因
        3.2.1 城乡隐性差距大,培育环境相对较差
        3.2.2 农民整体素质低,学习能力有待提升
        3.2.3 配套服务相对少,软硬件保障待完善
        3.2.4 相关法制不健全,法律保障相对缺乏
第四章 国外典型的职业农民培育的典型模式及借鉴
    4.1 美国的多元化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4.1.1 较完善的法律保障
        4.1.2 多样化的培育形式
        4.1.3 多渠道的资金来源
    4.2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4.2.1 多层次的培育体系
        4.2.2 完善的资格认证制度
        4.2.3 成熟的管理体系
    4.3 日本的普及化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4.3.1 覆盖全民的发展战略
        4.3.2 独特的教师培育制度
        4.3.3 完善的扶持政策体系
    4.4 其它典型的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4.4.1 英国的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4.4.2 法国的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4.4.3 韩国的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4.5 国外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共性经验
        4.5.1 以提高农民素质作为核心
        4.5.2 注重激发农民的职业认同
        4.5.3 具备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
        4.5.4 拥有全国性政策保障体系
第五章 完善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基本策略
    5.1 因地制宜地完善培育模式
    5.2 加强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
    5.3 激发广大农民的培育兴趣
    5.4 改善农村的各类培育条件
    5.5 持续完善和创新培育实践
    5.6 完善政府的评价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2.1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内涵界定
        2.1.1 农民的概念
        2.1.2 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
        2.1.3 传统农民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区别
    2.2 理论基础
        2.2.1 乡村振兴战略
        2.2.2 人力资本理论
        2.2.3 专业分工理论
        2.2.4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3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
        2.3.1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
        2.3.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总结
第3章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分析
    3.1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
        3.1.1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整体现状
        3.1.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区域现状
        3.1.3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个体现状
    3.2 当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培育对象问题
        3.2.2 培育方式问题
        3.2.3 培育机制问题
        3.2.4 培育政策问题
第4章 发达国家职业农民培育的经验与启示
    4.1 发达国家职业农民培育的主要措施
        4.1.1 美国职业农民培育的主要措施
        4.1.2 德国职业农民培育的主要措施
    4.2 发达国家职业农民培育对我国的启示
        4.2.1 教育启示
        4.2.2 保障措施启示
第5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对策建议
    5.1 培育对象的定位及培育原则
        5.1.1 精准定位培育对象
        5.1.2 明确培育原则
    5.2 完善培育机制
        5.2.1 确定新型职业农民的分类教育目标
        5.2.2 确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构及其协同方式
        5.2.3 确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具体实施模式
        5.2.4 逐步建立职业农民认定制度
    5.3 构建良好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环境
        5.3.1 消除城乡二元制
        5.3.2 提升完善农业经济支持政策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6.2.1 本文研究的不足
        6.2.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6)协同理论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及简要述评
        1.2.1 国外研究回顾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2.3 简要评述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存在的不足
第2章 理论阐释:协同理论对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解释力
    2.1 概念界定
        2.1.1 新型职业农民
        2.1.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2.2 协同理论阐释
        2.2.1 协同理论的理论简介
        2.2.2 协同理论的适用对象研究
    2.3 协同理论与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耦合性研究
        2.3.1 协同理论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要特征上的适切性
        2.3.2 协同理论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要内容上的契合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现状解读:协同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必要性
        3.1.1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迫切要求
        3.1.2 稳定农村人才队伍的必然选择
        3.1.3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基石
    3.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
        3.2.1 培育力度不断加大
        3.2.2 发展环境更为有利
        3.2.3 制度框架基本确立
        3.2.4 经验模式不断涌现
        3.2.5 职业属性逐渐回归
    3.3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主体分析
        3.3.1 政府部门
        3.3.2 专门机构
        3.3.3 市场主体
        3.3.4 多方资源
    3.4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困境
        3.4.1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运行机制不畅
        3.4.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动力机制不足
        3.4.3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竞争机制缺乏
        3.4.4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保障机制滞后
    3.5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困境的原因剖析
        3.5.1 政府部门决策意识过强
        3.5.2 专门机构培育能力较弱
        3.5.3 市场主体参与意识不强
        3.5.4 多方资源机构分散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践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构建的经验与启示
    4.1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构建的经验
        4.1.1 河南洛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4.1.2 江苏太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4.1.3 安徽荃银高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4.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构建的个案分析
        4.2.1 研究设计
        4.2.2 研究结果
        4.2.3 比较分析
    4.3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构建的启示
        4.3.1 政府部门需发挥保障作用
        4.3.2 专门机构应强化主体功能
        4.3.3 市场主体需利用基地优势
        4.3.4 多方资源应提高教学实力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对策建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构建路径
    5.1 总体思路
    5.2 明确主体分工
        5.2.1 发挥政府部门的基础保障作用
        5.2.2 巩固专门机构的统筹协调作用
        5.2.3 激发市场主体的调节激励作用
        5.2.4 加强多方资源的辅助补充作用
    5.3 构建主体协同体系
        5.3.1 构建政府部门与专门机构的合作机制
        5.3.2 建立政府部门与市场主体的共赢机制
        5.3.3 创建政府部门与多方资源的决策参谋机制
        5.3.4 搭建政府部门与公众的监督机制
    5.4 构建资源协同体系
        5.4.1 构建培训主体间的资源共享机制
        5.4.2 建立培训主体间的信任互通机制
        5.4.3 完善培训主体间的多元互补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7)中国新型职业农民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持续增收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导论
    0.1 研究背景
    0.2 研究意义
        0.2.1 理论意义
        0.2.2 现实意义
    0.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及评述
        0.3.1 改造传统农业与人力资本投资
        0.3.2 农业发展转型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0.3.3 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
        0.3.4 城乡收入差距与农民增收问题
        0.3.5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0.3.6 相关文献研究简评
    0.4 研究内容与思路
        0.4.1 研究重点及内容
        0.4.2 研究思路
    0.5 研究方法
    0.6 可能创新与不足
1.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1.1 基本概念解释
        1.1.1 农民、新型职业农民
        1.1.1.1 农民的概念
        1.1.1.2 新型职业农民的界定
        1.1.1.3 传统农民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关系
        1.1.2 人力资源、人力资本及其投资
        1.1.2.1 人力资源定义
        1.1.2.2 人力资本定义
        1.1.2.3 人力资本投资的界定
        1.1.3 农民劳动增收
        1.1.3.1 农民收入的概念
        1.1.3.2 农民收入增长的界定
    1.2 基本理论工具
        1.2.1 人力资本理论
        1.2.1.1 早期的人力资本思想
        1.2.1.2 现代的人力资本理论
        1.2.1.3 人力资本理论的前沿发展
        1.2.2 收入分配理论
        1.2.2.1 西方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
        1.2.2.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收入分配理论
        1.2.3 分工理论
        1.2.3.1 西方经济学的专业化分工理论
        1.2.3.2 马克思经济学的社会分工理论
        1.2.3.3 社会学关于农业生产劳动的分工理论
    1.3 分析框架
        1.3.1 分析框架的构建与说明
        1.3.2 理论命题概述
    1.4 本章小结
2.新型职业农民人力资本投资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实况描述
    2.1 从传统农民到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变:中国经验的解释
        2.1.1 体制、市场与技术: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的现实要素
        2.1.2 在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中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路径及其现实状况
        2.1.3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面临的问题
    2.2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概况
        2.2.1 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情况
        2.2.2 政府对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现状
        2.2.3 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对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现状
        2.2.4 新型职业农民家庭及个人的人力资本投资现状
    2.3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影响农民增收的演变状况
        2.3.1 改革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的演变
        2.3.2 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影响农民增收状况概述
        2.3.2.1 影响农民增收方式
        2.3.2.2 影响农民增收水平
        2.3.2.3 影响农民增收结构
        2.3.2.4 影响城乡收入差距
    2.4 国际比较分析
        2.4.1 发达国家(美、英、日)职业农民人力资本投入对其收入的影响情况
        2.4.2 发展中国家(印度、巴西)职业农民人力资本投入对其收入的影响情况
        2.4.3 转型国家(俄罗斯)职业农民人力资本投入对其收入的影响情况
        2.4.4 经验与启示
    2.5 本章小结
3.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持续增收影响机制分析
    3.1 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建设中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与培育机制
        3.1.1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中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与培育
        3.1.2 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建设中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与培育
        3.1.3 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中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与培育
    3.2 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民增收的耦合机制
        3.2.1 人力资本投资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互动性
        3.2.1.1 知识人力资本投资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相互作用
        3.2.1.2 健康人力资本投资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相互作用
        3.2.1.3 迁徙人力资本投资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相互作用
        3.2.2 新型职业农民是农民增收的主体动力
        3.2.3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农民增收的基本路径
        3.2.4 农民增收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必要条件
        3.2.5 农民增收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绩效标准
    3.3 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3.3.1 新型职业农民人力资本积累变化提升农民整体增收水平
        3.3.2 新型职业农民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构成改变农民增收方式
        3.3.3 新型职业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动影响农民增收
    3.4 本章小结
4.新型职业农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持续增收的实证分析
    4.1 实证分析方法介绍
    4.2 变量选取和数据说明
    4.3 模型建立和实证分析
        4.3.1 修正误差模型(ECM)的构建
        4.3.2 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的构建
        4.3.3 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析
    4.4 结论说明
    4.5 本章小结
5.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精准选择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促进培育绩效
        5.2.2 拓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体的投资渠道,提高投资效率
        5.2.3 加强政府政策供给,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与完善的培育体系
        5.2.4 健全农民收入增长机制,为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8)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型过程中的学习研究 ——基于个案的叙事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问题
        1.1.1 农业现代化对现代农业从业者的诉求
        1.1.2 传统农民是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来源
        1.1.3 调研引发的群体关注
    1.2 研究问题与意义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传统农民与新型职业农民区别的相关研究
        1.3.2 农民学习的相关研究
        1.3.3 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型途径相关研究
        1.3.4 研究述评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与设计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创新之处
第2章 理论概述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传统农民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内涵
        2.1.2 角色转型的基本内涵
        2.1.3 成人学习的基本内涵
    2.2 成人学习与角色转型的关系
第3章 研究发现
    3.1 转型过程中学习策略的分析
        3.1.1 近迁移学习:顺利实现职业过渡
        3.1.2 模仿学习:弥补原有知识的缺陷
        3.1.3 经验学习:先前经验的积极应用
        3.1.4 反思学习:解决日常实践问题
    3.2 转型过程中学习策略的原因分析
        3.2.1 传统农民近迁移学习的原因
        3.2.2 传统农民模仿学习的原因
        3.2.3 传统农民经验学习的原因
        3.2.4 传统农民反思学习策略的原因
    3.3 转型过程中学习障碍的分析
        3.3.1 经费障碍——“没有足够的钱”
        3.3.2 供需障碍——“想学的东西没人教,教的没有兴趣”
        3.3.3 知识障碍——“学到的知识没什么用”
        3.3.4 身份障碍——“底子薄、能力差,怕学不好”
        3.3.5 信息障碍——“不知道去哪里学,学什么”
第4章 研究思考
    4.1 学习策略拓展的思考
        4.1.1 拓展学习内容,防止近迁移学习引发的障碍
        4.1.2 既要学会模仿,也需要有所创新
        4.1.3 合理获取经验,拓展经验来源
        4.1.4 在反思中有效地行动
    4.2 学习支持体系的构建
        4.2.1 构建经费支持体系,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
        4.2.2 完善职业培训体系,提供匹配的学习内容
        4.2.3 拓展知识迁移方法,提供适切的知识话语
        4.2.4 加强身份认同引导,破除传统的思维枷锁
        4.2.5 构建信息畅通渠道,提供及时的外部信息
第5章 结语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不足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协助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致谢

(9)地方政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重庆市为研究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对国内外研究的评述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4.3 数据来源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相关概念和理论依据
    2.1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相关概念
        2.1.1 国内外关于农民与传统农民定义的研究
        2.1.2 国内外关于职业农民定义的研究
        2.1.3 新型职业农民定义的研究
    2.2 地方政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理论依据
        2.2.1 地方政府角色理论
        2.2.2 人力资本理论
        2.2.3 公共产品理论
3 重庆市政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现状
    3.1 重庆市基本情况概述
    3.2 重庆市政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意义
    3.3 重庆市政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现状
        3.3.1 重庆市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情况
        3.3.2 重庆市政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情况
        3.3.3 重庆市新型职业农民(2016 年青年农场主)培训问卷调查情况
4 重庆市政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政府角色:培育角色定位不明确,部分职能缺位错位越位
    4.2 政策体系:政策体系不健全,支持扶持政策缺失
    4.3 培育资金:培育资金不充足,投资贷款融资困难
    4.4 培育师资: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培育师资匮乏
    4.5 对象遴选:遴选对象范围不明确,遴选程序不规范
    4.6 培育模式:有效培育模式缺乏,培育方式固化
    4.7 管理体制:培育管理体制不健全,考核机制不科学
    4.8 认定管理: 认定制度不科学,动态管理机制不完善
5 发达国家培育职业农民的相关做法与启示
    5.1 发达国家培育职业农民的相关做法
        5.1.1 美国:立法推动农业教育,保障政府经费投资
        5.1.2 德国:政府注重职业教育,促成“双元制”培育模式
        5.1.3 韩国:政府主导统筹规划,注重精神思想教育
        5.1.4 法国:政府激励农业培育,以证书制度促进农业教育
    5.2 发达国家培育职业农民对地方(重庆市)政府的启示
        5.2.1 立法保障先行,政府大力支持
        5.2.2 完善培育体系,创新培育形式
        5.2.3 严格职业资格,实行动态管理
6 提升地方(重庆市)政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力度的对策
    6.1 明确地方(重庆市)政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角色,合理定位政府职能
        6.1.1 供给支持扶持政策
        6.1.2 整合本地教育资源
        6.1.3 监督教育培训质量
    6.2 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配套政策,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扶持支持政策体系
        6.2.1 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体系
        6.2.2 完善新型职业农民支持政策体系
    6.3 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资金支持,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投融资体系
        6.3.1 建立地方政府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6.3.2 构建农业投融资平台,创新农业融资方式
        6.3.3 建立农业风险分担机制,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6.4 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库,优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队伍
        6.4.1 整合培育教师师资
        6.4.2 对培育教师进行培训
        6.4.3 建立师资库资源配置和考核评价机制
    6.5 明确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对象,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遴选
        6.5.1 依据政策规章,界定培育对象基本范围
        6.5.2 以特色产业为重点,组建培育对象库
        6.5.3 严格遴选程序,完善培育对象遴选做法
    6.6 鼓励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支持多样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式
        6.6.1 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6.6.2 支持多样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式
    6.7 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体制,形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考核机制
        6.7.1 构建开放包容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6.7.2 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体制
        6.7.3 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考核机制
    6.8 完善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制度,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动态管理
        6.8.1 改造农民技术等级“绿色证书”,建立农民职业资格的“新绿色证书制度”
        6.8.2 建立新型职业农民管理系统,落实新型职业农民动态管理机制
7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目录
附录

四、对培育和发展工业行业协会的几点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力推进工程项目管理专业化、规范化、国际化[J]. 荣世立. 中国勘察设计, 2021(08)
  • [2]吉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保障问题调查研究[D]. 孙伟耀.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0(12)
  • [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转化及其机制研究[D]. 林敬平.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4]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及其完善策略研究[D]. 戎乘阳. 山西大学, 2020(01)
  • [5]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 蒋丽丽. 南昌大学, 2019(01)
  • [6]协同理论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的构建[D]. 吴立文.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7]中国新型职业农民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持续增收影响研究[D]. 陈航.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8]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型过程中的学习研究 ——基于个案的叙事探究[D]. 李国颖.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8(02)
  • [9]地方政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重庆市为研究对象[D]. 杨妍玮.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2017(08)
  • [10]对《行业协会商会综合监管办法》的几点认识[J]. 乔彦斌. 中国有色金属, 2017(07)

标签:;  ;  ;  ;  ;  

关于培育和发展行业协会的几点认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