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教科书必须纠正的错误观点——“炮声”机制

一个教科书必须纠正的错误观点——“炮声”机制

一、教材中一个必须更正的错误观点——“大炮音”产生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刘萌[1](2021)在《幼儿园教师集体教学中教学机智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们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和教学研究的深入,教师越来越认识到教学的复杂性和情境性。优质的幼儿园集体活动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因为教育对象身心未成熟,影响教学的因素多,在教学中会出现各种未知的问题。具备教学机智的教师会让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得到解决,使幼儿获得发展。反之,如果教师没有教学机智,在遇到突发的问题或存在教育契机时,由于不能及时把握,就会造成教学上的尴尬或失误。所以教学机智在提升教学质量上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将教学机智聚焦于集体教学,探寻教师面对教学问题如何利用教学机智解决,为其他教师提供经验。本研究运用个案研究,以实习生的身份进入研究场地—Q幼儿园。与Q幼儿园的“守门员”交流沟通选择研究对象。根据学历、任教时间和获奖情况,研究者选择T教师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和观察法。首先,对T教师的求学经历、工作和教学中与教学机智有关问题进行提问。其次,对T教师的集体教学进行实录,辅之观察T教师的一日活动,并及时与教师交流和反思教学实录。通过对访谈文本和集体教学实录的分析,研究者发现T教师对幼儿的态度、对教学情境和对教学反思有独特的想法。个案在教学机智中表现出教学内容创新性、教学过程灵活性和教学决策瞬间性等特点。归纳出影响集体教学中教学机智生成的因素,影响教师教学机智的生成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包括知识经验、教学惯习和教育情感。外因包括领导的引领与支持、幼儿家长的配合和家庭的影响。并提出幼儿园教师教学机智的生发途径,从教师和幼儿园两方面提出针对性策略。教师要用知识促“真”,教师要有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和广博的学识;要用爱促“善”,教师热爱教师岗位,爱幼儿;要用经验和反思促“美”,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反思中升华。幼儿园要在园内铺好路,为教师构建学习共同体,为教师的学习和反思留空间;要在园外建平台,组织教师进行观摩学习和参加比赛;要为家园共育连线。

王奇琦[2](2020)在《平板教学在高三美术生英语词汇复习阶段的运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奇星星[3](2020)在《声乐学习中感性与理性的辩证关系探究》文中指出随着人们对声乐的深入研究,关于声乐理论研究角度逐渐丰富。声乐是一门既抽象又具象的艺术。在声乐学习与演唱的过程中即是将声乐由抽象变为具体。因此,声乐技艺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歌唱技术与情感层面,应拓展到哲学思维中,利用辩证思维更深层次挖掘理解,本文是从辩证思维的哲学角度认识感性与理性认知思维在声乐学习中的影响作用。笔者就声乐学习实践过程中的问题,以哲学为工具,用哲学辩证思维关照在歌唱技术学习与歌唱情感的表达中探究感性与理性的辩证关系。文章分别阐述了感性与理性各自的内涵在歌唱学习中的影响与作用,将声乐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感性与理性的引导进行详细论述。面对歌唱技艺的提高与养成,从感性与理性思维的角度出发,分析并解决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才能不断地提高歌唱技艺呈现效果。首先从歌唱技术要素入手分析。在歌唱技术的学习过程中,必定要从感性感知开始,通过感性认识经过理性分析、整理与概念化,这一过程为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关于学习过程中歌唱技术普遍存在的问题,将技术学习与训练中如呼吸控制、共鸣调节、歌唱语言等问题,分别解释了不同认识阶段的技术认知。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认识来源,理性认识指导着感性认识。感性与理性的认识既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并在一定的条件下感性与理性相互转化。在实践过程中适度调控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平衡,高度统一感性与理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最终在歌唱实践中达到感性与理性关系的统一。其次从声乐作品情感处理的感性与理性辩证关系入手,对歌唱作品演绎中情感表达的感性与理性调控做出分析。进一步在歌唱训练中感性体验取得经验,理性分析指导感性处理方式。最后通过声乐作品《佛罗伦萨的卖花人》进行分析与总结,验证感性与理性思维在歌曲作品学习与演唱中的作用。实践证明,认识的感性与理性思维方式,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更具有指导作用。发挥二者之间的平衡与统一的作用将对提高声乐技艺具有显着效果。

邓欣明[4](2019)在《《音乐的力量:音乐新科学的开创性发现》的翻译与述评》文中提出人类对音乐的着迷古已有之,国内外对音乐理论、历史、作品、文化等已有丰富的研究,然而对音乐的科学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美国导演、制作人、作家埃琳娜·曼尼斯的《音乐的力量:音乐新科学的开创性发现》(The Power of Music:Pioneering Discoveries in the New Science of Song)于2011年由沃克出版社出版,从“有乐感的身体与大脑”、“音乐本身”、“共鸣的世界”和“音乐处方”这四个方面展现了这个处于发展中的年轻领域。作者不仅查阅了大量的书籍、文章、科学论文,还采访了数十位音乐家和科学家,收集了珍贵的一手资料。该书包含了在其出版时最前沿、最重要的与音乐相关的科学观点、理论和研究成果,并带有丰富的注释和参考文献,为读者提供广泛的新材料与论述,在所涉及的研究领域有重要参考价值。针对目前国内关于音乐科学的专着和译着短缺的现状,笔者对《音乐的力量》全书进行了翻译。本文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该书的译文,第二部分是对该书的述评与翻译心得。在述评部分,笔者概括介绍该书的写作背景和主要论题,探讨翻译该书的价值和意义,横向比较同类中文着述的异同,并就该书的独到之处和一些不足进行了反思。最后讨论了笔者在翻译时遇到的问题和译后心得。

程媛[5](2019)在《基于音节本位教学法的对外汉语拼音教学设计》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在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了解中国,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学习汉语,培养学习者的汉语交际能力。而如何培养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交际能力,第一步就是要求学习者掌握基本的汉语拼音。不少学者针对对外汉语拼音教学提出了很多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如“音素教学法”、“语流教学法”等。但是这些看似已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中的方法,实际上存在着一些弊端。因此,拼音教学法的不断创新、深化是对外汉语教学界需要更深一步探讨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以汉语拼音为出发点,分析拼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并结合目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广泛应用的三本对外汉语初级教材,分析其中语音编写内容的特点及不足,最后以“音节本位教学法”作为理论指导,针对零起点外国留学生设计编排十节课的拼音教学内容,包括形式多样的拼音练习和实用话题的口语交际等,力求完整地呈现汉语拼音的教学步骤。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汉语音节的敏感度,培养学生见到汉语音节形成自然反射可以脱口而出的读音能力。期冀本文能在对外汉语拼音教学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为语音教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杨一男[6](2019)在《清代八旗文人《诗经》接受研究》文中指出《诗经》是中国文学的滥觞,其所倡导的赋、比、兴写作方法以及写实性精神已经成为中国文学优秀的传统精髓。作为自有诗歌体裁以来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作品篇章亦成为研究上古时期历史文化、社会民俗、文字音韵等人文学术范畴的珍贵文献。《诗经》因版本复杂,文辞精深、意义厚重,成为历代文人学者学习钻研的典范文本。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诗》有今文齐、鲁、韩三家,又有古文《毛诗》一家。汉代,今文“三家诗”位列学官,享有文化正统地位;《毛诗》起初用先秦古文字撰写,文本长期传流于民间,由于其声称是孔子弟子子夏传承而来,故认为可能是比“三家诗”更早的先秦典籍版本。随着以郑玄为代表的东汉大儒对《毛诗》周密详实的注疏,《毛诗》的经典化逐渐成立,最终取代了“三家诗”的地位,深远影响了后世的文学文化传承。自两汉至清末,学者们对于《毛诗》与“三家诗”佚文的研究屡见不鲜。单就《历代诗经版本丛刊》的收集情况看,保留至今的代表文献就有140余种之多。有关训诂、词章、考据、名物等的研究,无疑是古代文人学者颇具特色又不乏新意的研究内容。需要注意的是,在很大程度上,古代学术史在不同时期的面貌得益于其社会背景,尤其是政治与文化背景之推动。悠悠数千载的中华文化是占主体人口的汉民族与各少数民族共同交流、耕耘累积而成的硕果。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两宋、元、清等朝代都曾出现过地区性或全国性的少数民族政权。各民族间既有兵戎相见的岁月,又有和睦共处的时日,既有欺凌抢掠之乱世,又有昌盛辉煌的治世。纷繁复杂的民族关系谱不但写下蔚为大观的政治与风俗史,更将中华文化推向了多元而深刻的巅峰。悉数历代少数民族政权所统治的社会,不论在政策、教育、文辞,还是衣食、起居、血缘等方面,均曾为多元的中华文化注入鲜活而颇具特色的文化基因。对比少数民族政权各自的统治结果,民族关系处理最合理、文教成就最显着、国力曾一度最为雄厚的,又当是旗人所统治的清朝。旗人群体依靠着勇猛的精神斗志,高超的骑射技艺,灵活而实用的行政策略,从区域边缘走进家国中心,一跃成为全国性的统治民族,此后又大兴文教,力求在保持内部民族传统的基础上,推崇儒家思想、精习汉字汉文。开科举、办学堂、招收大量翻译人才、器重汉族能臣。该过程中固然有偏见失误之处,但不可否认以满八旗为主体的旗人统治者对汉文化的正确认识与学习是维持其统治体系最合理的文化应用,它较为开放的文化格局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尊重、认同多元文化的态度,满汉融合既推动了八旗文坛“和而不同”的风貌,也促使汉籍经典向民族性方向发展。应该说,用“文治武功”形容康雍乾盛世并不为过。清代,以汉人为主体的民人群体着有繁多的诗经学着述,旗人更在传承传播《诗经》经典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令人遗憾的是当代的学术界多以清代民人的所注疏的《诗经》文献为研究对象,却很少详细涉及旗人,特别是满八旗群体对相关文献的接受性活动。其实,清代旗人在接受《诗经》及其相关活动上丝毫不亚于当时的民人。这首先表现在其作为统治民族所树立的文化背景,清代十二位皇帝均对“汉文化于民族政权统治”的重要性有着正确的认识,在接受汉文化的过程中固然有保守的一面,但总体上他们鼓励八旗子弟学习汉文化,对满汉等各民族间的交流持认可态度。官方自上而下对文教的大力提倡,为清朝满汉精英再次建构汉文化精髓提供了稳定的制度保障。其次,就《诗经》本身而言,以清帝为首的满八旗皇室成员利用文本实行文化控制的手段也非常多样,引用《诗经》章句并结合经学诸项思想教谕臣民,以理学为根基颁布官方的《诗经》学专书,其根本目的在于传授民众儒家体系之精髓,通过继承历代有益于政权统治的文教传统,不断稳固“道统”意义上的核心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包括《诗经》在内的多部经籍图书,亦被翻译成清语在八旗内部颁行传播,其在语辞、章句和篇章结构上均体现出有别于汉文原典的鲜明特征。《诗经》分别在顺治和乾隆时期发行的两种译本,不但体现出旗人对汉籍经典的认知从了解到熟识的过程,更体现出满语词句不断丰富,书面翻译方式越加讲求文学美的发展过程。再次,清代八旗文人群体也通过对《诗经》文献钻研,成就了一系列“诗经学”学理成就:肫图《诗解正宗》、蒋绍宗《读诗知柄》、多隆阿《毛诗多识》以及张玉纶《毛诗古音学》为其成就中之代表。这些专着拥有各自研究视角的特征:譬如《读诗知柄》侧重于《诗经》各章的文学性分析;《毛诗古音学》侧重于古音韵的整理;《诗解正宗》和《毛诗多识》偏于训诂,但在具体研究思路与文献参照上也各有差异。另一方面,八旗《诗经》学的文人学者之身份既有满八旗也有汉八旗,也说明清中、后期各旗籍间的文教传播不但普遍而深刻,各自文化的交流俨然已畅通无阻;最后,八旗文人的文学创作活动亦明显透露着《诗经》影响之痕迹。这主要体现在八旗文人诗文评理论叙述及文人诗的具体创作两个层面上,换言之,纳兰性德、法式善、岳端、铁保等八旗代表文人在其文论文献和诗集中均或明显或隐晦地接受《诗经》的文学遗产。从审美的角度揭示八旗文人诗创作的《诗经》接受现象,亦应不失为探寻汉文化影响满族的重要环节。至此,笔者结合接受理论从历史文化背景、清皇室对《诗经》文献的运用、八旗文人的《诗经》学成就同历代经学接受之关系、八旗文人因接受《诗经》文学遗产而进行的文学创作实践四个角度,寄希望于对“清代旗人子弟受汉文化影响”这一问题中的《诗经》接受问题进行学理上的研究,其目的在于明确及分析其接受缘由、接受过程、接受具体案例及接受后之影响,以认识清代八旗文人群体在中国多民族文学史中的杰出贡献。

陈至格[7](2017)在《《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多音字分析及国际汉语教学建议》文中研究说明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一直以来其独特的字形和音义关系,令许多汉语学习者望而却步,而汉语中存在大量的多音字,更是汉语学习和教学的难点。本文结合《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对其中的多音字进行整理、描写和分析,探索汉语常用多音字的音项和义项的关系问题,并提出汉语国际教学的相应对策,以期对汉语汉字的学习及教学有所帮助。绪论部分,说明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对多音字本体研究和对外教学方面的研究进行简要论述,并说明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一章,根据现代汉语中多音字的定义,结合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的实际,确定多音字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第二章,对《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中《常用汉字表》和《常用汉语词语表》里的多音字进行统计与分析,整理出对外汉语教学中常用的130个多音字,并对这些多音字的音项进行描写,总结多音字的音项之间的规律。第三章,对《大纲》中的多音字进行归类研究,探究多音字的音项与义项的关系,以及各义项间的关系。将《大纲》中的多音字分为多音同义字、多音近义字、多音异义字三大类,并选取部分多音字进行描写和分析。第四章,根据多音字的音项与义项的研究,结合多音字的组词能力,以及交际中的使用频率,提出了几点对外汉语多音字的教学和练习方法。本文最后对论文的主要观点进行概括总结,提出研究的不足,以及对汉语教学和研究的展望。

江莉[8](2015)在《十九世纪下半叶来华西方人的汉语研究 ——以《中国评论》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中国评论》(The China Review, or Notes and Queries on the Far East,1872-1901)是19世纪下半叶在远东地区发行的颇具影响力的汉学期刊,体现了在华西方人汉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本文通过对全部25卷《中国评论》中汉语语言研究类文章的阅读,联系同时期《中国丛报》(The Chinese Repository)、《教务杂志》(The Chinese Recorder)等汉学期刊中的相关内容以及这一时期出版的其它有较大影响的汉语研究专着,考察19世纪下半叶西方人汉语研究的情况,梳理其主要观点和成就,并将其放在中西语言学研究传统中考察其理论和认识来源及其在汉语语言研究史上的贡献,以期对学术史的书写有所补充。虽然近年来对近代历史上西方人汉语研究文献已经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发掘和介绍,但得到介绍的文献以语法学专着和汉语学习教材居多。这类着作以对汉语语音、语法在共时平面上的系统性描写为主要内容,因此,学术史的写作对于西方人汉语研究的创见大多从这两方面加以强调。但这并不是西方人汉语研究的全部内容。以《中国评论》为代表的汉学期刊揭示了西方人汉语研究更为丰富的内涵。根据对文献的梳理,我们认为19世纪下半叶西方人的汉语研究呈现出如下两个方面的特色:第一,在欧洲语言学思想影响下,注重历时性研究的思路;第二,在实用性需求的推动下,重视口语研究,重视语言教学研究。我们从《中国评论》的汉语研究中整理出五个中心论题,在本文中分别予以阐述。第一章《汉语的历史比较研究》论述以艾约瑟(J. Edkins)为代表的、将欧洲历史比较语言学方法运用于汉语语音史研究的思想,以及庄延龄(E. H. Parker)、福兰阁(O. Franke)、欧德理(E. J. Eitel)等人对其主要思路与观点的评价与修正,主要包括对艾约瑟研究中基督教神学语言观的批判、对其研究方法与历史比较语言学理论原则相违背之处的分析。第二章《词典编纂与汉语词汇和汉字研究》总结西方人以19世纪欧洲词典编纂的历史主义思想指导汉语词典的编纂,力图在字目归类与排列中体现词源关系的努力,以及由此而来的以“声符—根字”研究为中心的字源和词源研究,并重点分析在这一研究过程中西方人对于汉字形、音、义之复杂关系的深刻认识。第三章《瓦特斯对汉语起源与发展的思考》围绕瓦特斯(T.T.Watters)的系列学术随笔《汉语散论》展开,以他对汉语感叹词、拟声词和外来词的分析为重点,展现瓦特斯从语言中的这些特殊成分着眼思考汉语的历史来源、观察汉语发生和发展的外部驱动力和内部调试能力的思路。第四章《汉语学习与教学的新进展》梳理这一时期西方人对汉语学习方法的新认识和汉语教材编写的发展,其中后者是重点。这一时期的教材编写注重针对性、实用性,提倡语法讲解的内隐化,这些特征与西方人汉语研究的深入、欧洲第二语言教学法理论潮流的影响、在华西方人汉语学习的实际需求密切相关。第五章《西方人对中国语文改革相关问题的讨论》主要分析和梳理西方人关于发明统一的拼音方案以辅助汉字的倡议与实践和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为汉语书面表达主要形式的主张。统一拼音方案的讨论在《中国丛报》、《中国评论》、《教务杂志》中都得到了体现,创制与完善拼音方案的实践则体现在几乎所有汉语研究着作中。书面语文白转型的倡议是以《圣经》的翻译与宣传为出发点和目的的,是最早的以白话代文言的倡议,但其具体内容与中国学界自身发起的自话文运动多有区别。

吴迪[9](2013)在《学生自制教具对于学习效果影响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教学实践中使学生主动地学习物理知识、方法和技能,是物理教学改革的一个趋势。本文以教育学心理学为理论指导,在文献查阅、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学生参与教具制作教学过程是否影响学生学习效果进行研究。学习效果主要从学生学习兴趣、实验部分成绩、实验探究能力三个方面进行考察。本文主要采用实验研究法为主,以调查问卷法、文献调查法为辅。取2012年教育部审定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物理教材》为教学内容,以天津市梅江中学八年一、二班每班30人为研究对象,开展学生参与自制教具的教学活动。从教材中选取18个小实验,在实验班采用从生活中搜集材料自制教具的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对照班依然采用演示实验的方法。实验过程中记录学生各阶段的学习成绩,物理实验方面的学习成绩,调查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水平及实验探究能力的状况,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分析表明:学生参与自制教具的开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物理实验方面的学习成绩,有利于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学会合作,提高学生物理实验探究能力。从而得出结论,学生参与自制实验教具的开发可以提高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杨胜姚[10](2010)在《现代通信交换机实验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通信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交换机作为通信网络的核心,对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实验教学具有对理论知识的验证作用,更是是培养学生从理论过渡到实践和创新的桥梁。交换机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实验教学不但能使学生掌握交换机原理,更能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的能力。传统交换机实验系统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验证性实验平台,但创新能力的培养除了需要有验证性实验平台以外,更需要有设计性实验平台。本文查阅了大量文献,对现有交换机实验系统的原理和特点进行分析,在保留了传统交换机实验装置优势的基础上,设计出一种模块化、分层次、综合性和创新设计性的现代通信交换机实验系统。文中首先给出交换机实验系统的原理,并分析了它与实际产品的区别和各自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设计出现代通信交换机实验系统。该系统采用通用底板、背板两种结构共八个模块,不仅能代替传统实验箱进行交换机系统实验,还可以用于通信网络的核心交换进行通信网络实验。在完成整体设计后给出了八个模块的硬件电路设计,该设计紧密结合理论原理,采用通用模块化、开放接口和二次开发的设计思想,能很好地完成交换机原理从验证到设计的多个实验内容。完成硬件设计之后,本文给出了实验系统的软件设计,包括交换机控制程序、改进的时隙产生程序和界面友好的上位机管理程序。根据实验系统的设计,给出了能在该实验系统上完成的实验内容,包括8个单项实验、4个综合实验、4个系统实验和5个设计性实验,并对部分重点实验内容进行详细说明。对空分交换和时分交换两个系统实验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该实验系统设计正确,功能和指标都满足要求。

二、教材中一个必须更正的错误观点——“大炮音”产生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材中一个必须更正的错误观点——“大炮音”产生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幼儿园教师集体教学中教学机智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1.1 现代教学理念与旧的教学观念的冲突
        1.1.2 教学机智平衡课程“预设”与“生成”的矛盾
        1.1.3 幼儿园集体教学需要教师教学机智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3.3 对现有研究的述评
    1.4 概念界定
        1.4.1 幼儿园教师
        1.4.2 集体教学
        1.4.3 教学机智
第二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我找谁进行研究
    2.2 研究者个人对研究的影响—我是谁?
    2.3 进入研究现场—我与被研究者建立关系
    2.4 研究方法
    2.5 数据收集与分析
第三章 在集体教学中教学机智的表现
    3.1 对幼儿的尊重
        3.1.1 保护孩子的脆弱性,牵着“蜗牛”慢慢走
        3.1.2 有教无类,加强孩子的独特性
        3.1.3 为孩子成长留空间
    3.2 对教学情境的关注
        3.2.1 及时捕捉,有效生成
        3.2.2 直面问题,改变活动
        3.2.3 发现困难,及时止步
    3.3 对教学的反思
        3.3.1 教学前反思
        3.3.2 教学中反思
        3.3.3 教学后反思
第四章 在集体教学中教学机智的特征
    4.1 教学内容的创新性
    4.2 教学过程的灵活性
    4.3 教学决策的瞬间性
第五章 影响教学机智生成的因素
    5.1 内因
        5.1.1 知识经验
        5.1.2 教学惯习
        5.1.3 教育情感
    5.2 外因
        5.2.1 领导的引领与支持
        5.2.2 幼儿家长的配合
        5.2.3 教师家庭的影响
第六章 促进教师教学机智生发的途径
    6.1 教师
        6.1.1 知识促“真”
        6.1.2 爱促“善”
        6.1.3 经验+反思促“美”
    6.2 幼儿园
        6.2.1 园内铺好路
        6.2.2 园外建平台
        6.2.3 为家园共育连线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提纲
致谢

(3)声乐学习中感性与理性的辩证关系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及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对象、内容、目标及解决的问题
    (四)采用的研究方法
    (五)本文的创新点
一、歌唱中感性与理性的哲学认知
    (一)歌唱中的感性
        1.感性的哲学概念
        2.歌唱中的感性
    (二)歌唱中的理性
        1.理性的哲学概念
        2.歌唱中的理性
    (三)歌唱中感性与理性的辩证关系
        1.感性与理性的辩证关系
        2.以哲学为工具看歌唱中感性与理性的辩证关系
二、歌唱技术要素的感性体验与理性认知
    (一)机理学派的追寻
    (二)关于歌唱呼吸
        1.歌唱呼吸的感官形态
        2.歌唱呼吸的机理认知
    (三)关于歌唱起音
        1.起音的感知
        2.起音的机理
    (四)关于歌唱共鸣
        1.歌唱共鸣的感觉
        2.歌唱共鸣的机理
    (五)关于歌唱语言
        1.歌唱语言的感官形态与发音发法
        2.歌唱咬字吐字的理性原则
三、歌唱情感表达的感性与理性调控
    (一)歌唱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1.歌唱情感的表达是歌唱的灵魂
        2.歌唱情感的表达是富有感染力的
        3.歌曲情感的表达体现作品的风格特点
    (二)歌唱情感表达中的感性理性矛盾
        1.过度的感性使歌曲情感表达夸张
        2.过度的理性使歌曲情感表达缺失
    (三)歌唱情感表达中的感性理性平衡
四、声乐学习中感性与理性的旨归——歌唱技艺的养成与提高
    (一)歌唱训练中感性与理性的作用
        1.感性体验取得歌唱经验
        2.理性认知指导感性歌唱处理方式
    (二)歌唱训练中把握理性与感性的统一
    (三)歌唱技艺在感性与理性循环交织中养成并逐步提高
        1.课堂的学习
        2.乐谱记忆
        3.总结与熟练
        4.上台准备
五、声乐学习中感性与理性思维的应用
    (一)声乐学习中感性与理性的升华——作品的二度创作
        1.二度创作的概念
        2.二度创作的意义
        3.通过二度创作表现作品
    (二)声乐学习中感性与理性思维的应用——以《佛罗伦萨的卖花人》为例
        1.《佛罗伦萨的卖花人》概述
        2.《佛罗伦萨的卖花人》分析
结语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及学术论文目录

(4)《音乐的力量:音乐新科学的开创性发现》的翻译与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音乐的力量》译文
    前言
    引言 音乐很重要
    第一部分 有乐感的身体与大脑
        第一章 感受声音
        第二章 音乐作用身体
        第三章 大脑参与音乐
        第四章 音乐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权利吗?
    第二部分 音乐本身
        第五章 痛苦和狂喜:我们如何聆听
        第六章 超乎想象的音符:音乐能让我们更聪明吗?
        第七章 音乐会说话
        第八章 为什么有音乐?
    第三部分 共鸣的世界
        第九章 鲸鱼之歌、大象乐队、跳舞的鸟
        第十章 天体音乐
    第四部分 音乐处方
        第十一章 疼痛、药片—或是音乐?
        第十二章 下一波?
        第十三章 音乐厅之外
    致谢
    彩色插页
    注释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音乐的力量》述评与翻译心得
    引言
    一、《音乐的力量》述评
        (一)缘起探索—该书的前身和写作背景
        (二)俯瞰全景—该书的作者和内容介绍
        (三)匠心独运—翻译该书的价值和意义
        (四)各有千秋—同类中文着述横向比较
        (五)辩证反思—独到和不足之处及收获
    二、翻译心得
        (一)术语翻译和用词考究
        (二)语法分析和逻辑判断
        (三)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5)基于音节本位教学法的对外汉语拼音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研究现状
        1.2.1 汉语拼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2.2 汉语拼音在对外汉语教材中的应用研究
        1.2.3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法
    1.3 研究对象和内容
    1.4 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1.4.1 理论依据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汉语拼音与对外汉语教学
    2.1 汉语拼音
        2.1.1 《汉语拼音方案》
        2.1.2 《汉语拼音正词法的基本规则》
    2.2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语拼音
        2.2.1 对外汉语拼音教学的内容
        2.2.2 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拼音的作用
第三章 对外汉语拼音教学分析
    3.1 对外汉语教材中拼音教学分析
        3.1.1 教材选取原则
        3.1.2 教材中拼音整体编排
        3.1.3 教材中拼音教学的不足与思考
    3.2 对外汉语拼音教学法分析
        3.2.1 音素教学法
        3.2.2 语流教学法
        3.2.3 总分总法
    3.3 音节本位教学法
第四章 音节本位教学法指导下的汉语拼音教学设计
    4.1 设计环节及原则
    4.2 教学方法
    4.3 教学对象
    4.4 课时安排
    4.5 教学设计
        4.5.1 单韵母a e i u ü 及声调
        4.5.2 复韵母及鼻韵母
        4.5.3 声母b p m f+非自成音节o
        4.5.4 声母d t n l+三声练习
        4.5.5 声母s c z+非自成音节ong、si ci zi
        4.5.6 声母sh r ch zh、shi ri chi zhi
        4.5.7 声母x q j h k g
        4.5.8 语音变化
        4.5.9 总复习
        4.5.10 交际训练
    4.6 以英语学习者为例的汉语拼音教学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清代八旗文人《诗经》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关于清朝文人的《诗经》学研究
        (一) 《诗经》学的定义
        (二) 清代《诗经》学发展概况
        (三) 清代《诗经》学成就举要
    二、本论文选题意义
    三、理论阐释与研究现状
        (一) 中西方“接受”词义辨析
        (二) “接受美学”含义辨识
        (三) “接受美学”应用于《诗经》研究的合理性
        (四) 选题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章节设置
第一章 清代旗人接受汉籍经典的人文背景
    第一节 文化双核心——旗人统治的根本策略
        一、满文化——坚守“国语骑射”的民族核心
        二、汉文化——治理天下的“道统”核心
    第二节 八旗“儒化”的根本——儒学的崇尚
        一、祭祀儒家先贤
        二、编纂汉籍经典
        三、兴建学校教育
        四、完善科举体制
    第三节 满洲本位——汉籍经典与“国语”翻译
        一、“国语国书”与民族文化政策
        二、“国语国书”与汉籍翻译文献
第二章 清朝皇室对《诗经》的接受与应用
    第一节 作为教化文本的《诗经》——训谕大清臣民
        一、康熙圣训与《诗经》传统
        二、雍正圣训与《诗经》传统
        三、乾隆圣训与《诗经》传统
    第二节 作为儒学范本的《诗经》——经典再传承与中华“道统”命脉
        一、雍正朝《钦定诗经传说汇纂》与清初“文治”
        二、乾隆朝《御纂诗经折中》的“汉学”特征
        三、两部官方《诗经》学着作的学术思想转变意义
    第三节 作为民族语译本的《诗经》——满洲核心的体现
        一、《诗经》满文译本序言与旗人《诗经》学观
        二、《诗经》满文译本的文学接受与翻译美学
第三章 接受视角下的八旗文人《诗经》学专着
    第一节 肫图与《诗经》学
        一、从自序看肫图的阐释立场
        二、训释方法
        三、《诗解正宗》的学术贡献
    第二节 蒋绍宗与《诗经》学
        一、“诗柄”与“知柄”
        二、《诗经》文学研究
        三、《读诗知柄》的学术贡献
    第三节 多隆阿与《诗经》学
        一、“名物”治学观
        二、考证名物,明辨喻义
        三、《毛诗多识》的学术贡献
    第四节 张玉纶与《诗经》学
        一、古乐与古韵
        二、注音方法
        三、《毛诗古音学》的学术贡献
第四章 《诗经》与八旗文人的文学活动
    第一节 八旗文人诗文评论中的《诗经》运用
        一、学《诗》与学诗
        二、评《诗》与评诗
    第二节 八旗文人诗作中的《诗经》运用
        一、“风”、“雅”的精神遗产
        二、民族性视角下八旗文人诗的“赋”、“比”、“兴”修辞特征
        三、《诗经》典故的运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致谢)

(7)《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多音字分析及国际汉语教学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 多音字的本体研究
        二 多音字国际汉语教学方面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一章 多音字的定义和选择
    第一节 多音字的定义
    第二节 多音字的选择
        一 多音字的选择范围
        二 多音字的非选择对象
第二章 《大纲》多音字的统计与分析
    第一节 《大纲》多音字的统计与分析
        一 《常用汉字表》中标示的多音字
        二 《常用汉语词语表》中的常读多音字
    第二节 多音字的语音规律
        一 两音多音字
        二 两音以上
第三章 《大纲》多音字的分类
    第一节 多音同义字
    第二节 多音近义字
        一 音项的引申异读
        二 音项的词性区分作用
        三 音项的多向引申
    第三节 多音异义字
        一 假借异读
        二 简化异读
        三 音译异读
        四 传统音的沿用
第四章 多音字的国际汉语教学建议
    第一节 多音字教学方面的建议
        一 根据使用频率,有重点地教学
        二 结合学习程度,有顺序地教学
        三 把握音义关系,有比较地教学
    第二节 多音字练习方面的建议
        一 读写练习
        二 新旧结合,归纳练习
        三 多音字文化和课堂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大纲》多音字统计表
附录B:《大纲》常读多音字统计表
致谢

(8)十九世纪下半叶来华西方人的汉语研究 ——以《中国评论》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综述
        (一) 西方人汉语研究文献作为近代汉语研究语料使用
        (二) 西方人汉语教育与研究史考察
    三、研究对象
        (一) 《中国评论》的基本情况
        (二) 《中国评论》中的汉语研究
    四、研究方法
    五、章节安排
    六、主要创新之处
第一章 汉语的历史比较研究
    第一节 艾约瑟的汉语语音史研究
        一、艾约瑟汉语研究的理论背景
        (一) 19世纪的欧洲历史比较语言学
        (二) 清儒古音研究理论及成果
        (三) 基督教神学世界观和语言观
        二、艾约瑟的汉语语音史观
        (一) 《汉语官话口语语法》中的语音演变论
        (二) 《汉语的演变》中的语言发展论
        (三) “词根”研究及其目的
    第二节 汉语历史比较研究问题的争论
        一、艾约瑟的支持者
        二、对艾约瑟汉语历史比较研究的检讨
        (一) 对科学与神学的清算
        (二) 对艾约瑟历史比较方法的清算
    第三节 西方人历史比较研究为汉语语言学带来的新发展
        一、汉语谱系问题的提出拓展了研究视野
        二、揭示了汉语古音研究的新思路
        三、推动了对方言语音的调查研究
第二章 词典编纂与汉语词汇和汉字研究
    第一节 西方人对汉语词典编纂问题的讨论
        一、西方人眼中的中国语文工具书
        (一) 《康熙字典》存在的问题
        (二) 西方人的使用诉求与中国词典编纂宗旨的差异
        二、汉欧双语词典编纂中的难题
    第二节 词典编纂与汉字词汇研究的深入
        一、17——18世纪西方人汉字观念的变化
        (一) 汉语汉字与原始语言的关系
        (二) 汉字与“真实字符”的一致性
        (三) “中文之钥”与部首学习
        二、19世纪西方人的汉语“根字”研究
        (一) 研究思路从“部首”到“根字”的转变
        (二) 《中国评论》中的汉语“根字”研究
        (三) “根字”研究在词典编纂中的实践
        三、“根字”研究在中西语言学中的理论来源与认识创新
        (一) “音近义通”与中西词源研究传统
        (二) 对形音义关系的认识和文字研究的思路创新
第三章 瓦特斯对汉语起源与发展的思考
    第一节 感叹、拟声成分与汉语的起源
        一、18——19世纪欧洲语言学对语言起源问题的讨论
        (一) 赫尔德与孔狄亚克的语言起源说
        (二) 缪勒与法勒的语言起源观
        二、瓦特斯的叹词、拟声词研究
        (一) 叹词
        (二) 拟声现象
    第二节 语言接触与汉语词汇的发展
        一、语言接触与汉语新词
        二、瓦特斯的汉语外来词研究
        (一) 外来词与原词的对应关系
        (二) 汉语外来词的创制方式
    第三节 瓦特斯汉语研究的特色
第四章 汉语学习与教学的新进展
    第一节 汉语学习经验谈
        一、汉语学习难易论
        二、学习方法经验谈
        (一) 口语的自然习得与师生相授
        (二) 读写技能的学习方式
        (三) 特殊语汇的学习
    第二节 教材编写的新进展
        一、19世纪西方人汉语教材编写的经验基础和理论基础
        (一) 对19世纪初汉语教材现状的盘点
        (二) 19世纪西方人汉语语法研究的创见
        (三) 19世纪欧洲第二语言教学法概况
        二、19世纪下半叶汉语教材编写中的新认识
        (一) 语法教学内容的确定与教学方法的讨论
        (二) 对教材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关注
        (三) 特殊语体教学的探讨与实践
第五章 西方人对中国语文改革相关问题的讨论
    第一节 统一汉语拼音方案的讨论
        一、统一拼音方案问题的提出
        二、《中国丛报》关于统一汉语拼音方案的讨论
        (一) 《中国丛报》拼音方案讨论的经验背景
        (二) 《中国丛报》关于拼音方案制定原则的结论
        三、卫三畏、艾约瑟、威妥玛三种方案中的经验积累
        (一) 汉语语音系统的描述方式
        (二) 汉语特殊语音成分的描述
        四、汉语拼音方案制定相关问题的澄清
    第二节 书面语文白转型的倡导
        一、《圣经》汉译和传教士对“文白转型”的倡导
        二、文白转型必要性的论证
        (一) 文言的弊端
        (二) 白话文的优势
        三、白话文倡议的认识背景:近代欧洲民族语言运动
        四、丕思业白话文倡议与中国学界白话文运动的思想差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国评论》汉语研究文章篇目汇总
附录二 《中国评论》汉语研究文章分类篇目
附录三 艾约瑟《汉语官话口语语法》中构拟的中古汉语声母和韵母
附录四 加略利的声符系统
附录五 湛约翰的根字系统
附录六 《教务杂志》中两种非罗马字拼音方案

(9)学生自制教具对于学习效果影响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题目陈述
        1.1.1 课程标准中对培养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的要求
        1.1.2 自制教具活动的定义
        1.1.3 学习效果的界定
        1.1.4 学生自制教具应注意的问题
        1.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背景及现状
        1.2.1 国外研究背景及现状
        1.2.2 国内研究背景及现状
第二章 理论依据
    2.1 建构主义理论及对本研究的启示
        2.1.1 建构主义概述
        2.1.2 建构主义理论对学生自制教具研究的启示
    2.2 学习动机理论及对本研究的启示
        2.2.1 学习动机理论的概述
        2.2.2 学习动机理论对学生自制教具研究的启示
第三章 实践研究
    3.1 研究工具与方法
        3.1.1 测量工具
        3.1.2 研究方法
    3.2 实验样本选取与变量分析
        3.2.1 样本选取
        3.2.2 问题的提出与假设
        3.2.3 变量分析
    3.3 学习内容分析与教具制作计划设计
        3.3.1 学习内容分析
        3.3.2 教具制作计划
        3.3.3 内容设计
    3.4 实践过程
        3.4.1 步骤安排
第四章 实验结果的分析与结论
    4.1 学生学习成绩统计及分析
        4.1.1 数据统计方法
        4.1.2 数据统计结果
        4.1.3 考试成绩结果分析
    4.2 学生物理实验探究能力比较及分析
    4.3 学生学习兴趣比较与分析
第五章 实验结果及讨论
    5.1 结论
        5.1.1 学生参与自制教具对学生学习方面的影响
        5.1.2 学生参与自制教具给教师教学带来的影响
    5.2 该研究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现代通信交换机实验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1.2.1 交换机实验系统现状
        1.2.2 交换机实验系统发展趋势
    1.3 课题研究内容和目标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交换机原理
    2.1 交换机概述
        2.1.1 交换技术发展概况
        2.1.2 交换机分类
    2.2 电话交换机原理
    2.3 交换机实验系统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交换机实验系统整体设计
    3.1 整体设计
    3.2 实验模块设计
    3.3 开发环境与工具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硬件电路设计
    4.1 硬件整体结构
    4.2 用户接口模块设计
        4.2.1 用户接口模块功能
        4.2.2 用户接口电路设计
    4.3 信号音与收号模块设计
        4.3.1 模拟信号音产生电路设计
        4.3.2 数字信号音产生电路设计
        4.3.3 收号电路设计
    4.4 空分交换模块设计
        4.4.1 空分交换电路设计
        4.4.2 信号输出控制电路设计
    4.5 时分交换模块设计
        4.5.1 PCM编译码电路设计
        4.5.2 时分交换核心电路设计
    4.6 时钟模块设计
    4.7 电信与中继接口模块设计
        4.7.1 电信网接口设计
        4.7.2 中继接口设计
    4.8 控制器模块设计
        4.8.1 空分交换控制器设计
        4.8.2 时分交换控制器设计
        4.8.3 计算机接口设计
        4.8.4 控制器输出选择电路设计
    4.9 键盘与显示模块设计
    4.10 PCB设计及应注意的问题
        4.10.1 PCB绘制前的准备工作
        4.10.2 PCB布线原则与应注意的问题
    4.11 硬件安装与调试
    4.12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软件设计
    5.1 控制器软件整体结构
    5.2 初始化程序
    5.3 空分交换控制程序
    5.4 时分交换控制程序
    5.5 键盘扫描程序
    5.6 计算机接口程序
    5.7 时钟模块CPLD程序
    5.8 上位机软件程序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验项目分析
    6.1 单项实验分析
    6.2 综合实验分析
    6.3 系统实验测试与分析
        6.3.1 空分交换系统测试与分析
        6.3.2 时分交换系统测试与分析
    6.4 设计性实验项目
        6.4.1 正弦信号产生电路设计
        6.4.2 空分交换矩阵电路设计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课题总结
    7.2 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四、教材中一个必须更正的错误观点——“大炮音”产生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幼儿园教师集体教学中教学机智的个案研究[D]. 刘萌. 河北大学, 2021(02)
  • [2]平板教学在高三美术生英语词汇复习阶段的运用研究[D]. 王奇琦. 华中师范大学, 2020
  • [3]声乐学习中感性与理性的辩证关系探究[D]. 奇星星.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4]《音乐的力量:音乐新科学的开创性发现》的翻译与述评[D]. 邓欣明. 星海音乐学院, 2019(08)
  • [5]基于音节本位教学法的对外汉语拼音教学设计[D]. 程媛. 青岛大学, 2019(02)
  • [6]清代八旗文人《诗经》接受研究[D]. 杨一男. 中央民族大学, 2019(10)
  • [7]《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多音字分析及国际汉语教学建议[D]. 陈至格. 郑州大学, 2017(11)
  • [8]十九世纪下半叶来华西方人的汉语研究 ——以《中国评论》为中心[D]. 江莉.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5(07)
  • [9]学生自制教具对于学习效果影响的实践研究[D]. 吴迪. 天津师范大学, 2013(08)
  • [10]现代通信交换机实验系统的研究[D]. 杨胜姚. 北京化工大学, 2010(01)

标签:;  ;  ;  ;  ;  

一个教科书必须纠正的错误观点——“炮声”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