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金矿尾矿-水相互作用:2.动态模拟

湘西金矿尾矿-水相互作用:2.动态模拟

一、湘西金矿尾矿-水相互作用:2.动力学模拟(论文文献综述)

李夕兵,周健,黄麟淇,刘志祥[1](2020)在《中国黄金矿山开采技术回顾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国内典型黄金矿山特别是岩金矿床开采现状及研究成果为基础,系统分析了现有黄金矿山开采现状、困境和技术难题。同时,以透视采矿业的转型需求、打造新时代的炼金术为导向,系统阐述了不同深度的深地岩金矿床开采模式与方法和变害为利的岩金矿床深部开采灾害防控策略,并就深部岩金矿床资源综合与循环利用技术、智能采矿和无人采矿等方面技术难题及突破方向进行了探讨,以期为金矿资源开采向地球深部进军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

杨永浩[2](2019)在《高分子材料改良堆存尾矿力学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矿业的发展,经选矿甄别后产生的尾矿(人造砂土)被大量地堆积在尾矿库内,形成了具有高势能的泥石流危险源,犹如一个个“炸弹”,随时威胁着库区下游城镇和村落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与生存环境,安全形势严峻,亟待解决。在诸多影响因素中,堆存尾矿的力学性能是决定尾矿库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为了使我国尾矿库严峻的安全与环境形势得到根本好转,有必要针对堆存尾矿力学性能的改良这一课题开展研究。为此,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综合性研究方法,以堆存量比较大的铜矿尾矿为研究对象,对尾矿的颗粒形状、矿物成分、赋存环境和常见化合物对尾矿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选择高分子材料作为添加材料开展了尾矿改良的研究,并筛选出了最有效的高分子材料;针对最佳的聚丙烯酰胺(PAM)材料改良尾矿力学性能、老化特性、改良机理等进行了研究;开展了聚丙烯酰胺与玄武岩纤维(PAM-BF)联合改良尾矿力学性能及改良机理研究;对PAM改良尾矿和PAM-BF联合改良尾矿的坝体的加固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成果可为提高尾矿库的稳定性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为建设平安和谐矿山服务。主要的研究工作与取得的成果如下:(1)通过光学显微技术与图像处理技术,采用扁平度、圆度、凸度和粗糙度等4个量化指标,选取金、锡、铜和铁矿等4种尾矿的颗粒形态进行了系统测试与量化分析,并与建筑用天然河沙和海沙的颗粒形态特征进行比较,从微细观层面揭示了尾矿颗粒形貌特征及与天然砂土颗粒在形貌方面的差异。(2)对尾矿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尾水的水质和潜在的尾矿-尾水化学作用进行了分析。基于化学改良土体方法的思路,从内生动力的角度出发,通过试验研究了常见化合物(酸、碱溶液和CaCl2、FeCl3溶液)对尾矿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常见化合物改良尾矿力学性能的效果不太理想,有必要寻找其它类添加材料开展改良尾矿力学性能的研究。(3)沿袭化学方法加固土体的思路,基于已有的高分子材料加固土体的研究成果,选择了聚丙烯酰胺、羧甲基纤维素钠、聚乙烯醇和木质素磺酸钙等4种高分子材料作为添加剂,利用土工试验(直剪试验)研究了高分子材料种类、高分子材料掺入量和养护时间等因素对尾矿力学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浸水试验、干湿循环试验和冻融循环试验分别对高分子材料改良尾矿的水稳性和耐老化性进行了研究,进一步检验了高分子材料改良尾矿后,其力学性能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程度。得出聚丙烯酰胺(PAM)对尾矿力学性能的改良效果最佳,且改良后的尾矿具有良好的水稳性和耐老化性能。(4)以尾粉质黏土、尾粉土和尾粉砂等3种尾矿为研究对象,利用固结试验、静三轴试验和动三轴试验,系统地研究了聚丙烯酰胺(PAM)对3种尾矿(尾粉质黏土、尾粉土和尾粉砂)的改良效果,以及改良后的尾矿动力学性能,包括固结特性、抗剪强度(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动强度、动剪切模量、阻尼比、动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等。得出PAM能有效地改善尾矿的压缩性和抗液化特性。PAM改良尾矿的抗剪强度的效果还与尾矿种类有关。(5)采用CT扫描和X射线衍射分析等技术手段,从微细观层面上,对聚丙烯酰胺(PAM)与尾矿颗粒的相互作用等进行了分析测试,得出PAM能使尾矿内部结构更均匀,但PAM并未与尾矿颗粒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物质。说明PAM改良尾矿的作用应该为吸附作用。通过吸附试验对PAM在尾矿中的吸附性能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深入探究了PAM改良尾矿的作用机理。(6)通过土工试验(直剪试验和三轴压缩试验)对聚丙烯酰胺(PAM)与玄武岩纤维(BF)联合(PAM-BF)改良尾矿的力学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和CT扫描技术,从微观层面研究了PAM和BF与尾矿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出PAM会使单一BF加固尾矿的加筋机制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尾矿的抗剪强度。(7)分别对未改良尾矿、采用PAM改良尾矿和PAM-BF联合改良尾矿的坝体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得出利用PAM改良或PAM-BF联合改良尾矿后均能有效地提高尾矿坝的稳定性,且PAM可使尾矿坝抗地震液化得到提高。

潘含江[3](2019)在《我国典型金属矿山尾矿地球化学特征及资源环境评价》文中提出尾矿是我国产出量、堆存量最大的工业固体废物,特别是金属矿山尾矿库中常含有大量的金属硫化物会对环境产生危害,同时其中的许多有用元素和组分具有回收利用价值。本文采用元素地球化学调查手段,结合岩石学、矿物学、环境地球化学等方法,查明了我国7个典型金属矿山中尾矿库的元素及矿物含量和分布规律,综合评价尾矿库资源潜力与矿区生态环境效应。尾矿中元素及矿物组成与分布的影响因素主要有:(1)入选原矿石类型的不同,在尾矿库中表现为元素含量和组合特征在垂向上存在显着的变化;(2)尾矿砂在排放过程中的重力分选作用。而尾矿库的结构形态和建筑方式(坝体位置)很大程度决定了排砂口位置及其元素分布特征;(3)不同阶段选矿工艺的差别。由此导致(1)不同金属矿山的尾矿;(2)同一矿区不同时期尾矿库;(3)同一尾矿库内不同位置,元素含量及分布特征均有差别。因此,有必要根据矿山类型和尾矿库建设与使用历史,对尾矿库进行分类,并采用不同的手段、分阶段开展尾矿库的地球化学调查工作。通过建立尾矿库三维模型及已有钻孔进行抽稀模拟实验,对比了不同的尾矿库资源潜力评价方法的优缺点。结果表明,山谷型尾矿库应在中央位置垂直于坝体方向进行钻探取样,而山坡型和平地型尾矿库采用十字剖面法或者多方向剖面法进行资源量估算更为科学。提交了9个尾矿库的金属元素潜在资源量,多金属矿山尾矿库中金属元素的潜在利用价值巨大。对红旗岭尾矿的选矿试验表明:采用“浮选-酸浸流程试验”指标相对较优。所获得的镍精矿含镍品位为3.16%,回收率为82.61%。调查研究表明,矿区土壤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布与矿山功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多金属矿区农用地超标率高且超标元素种类多,个旧和柿竹园多金属矿区农田土壤样品As、Cd、Pb几乎全部超出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河流水系是矿区及尾矿库重金属元素迁移的重要途径,初步识别了4个矿区的尾矿库向外界环境输出的主要重金属。德兴铜矿区水稻籽实更易富集Cd,建议改种其他类型粮食作物,以降低Cd污染风险。

张博[4](2018)在《马脑壳金矿区水系不同介质元素含量特征及质量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矿山开发水环境影响的主要途径是水系。金作为亲硫(铜)元素,伴生有大量Hg,Zn,Cd,As等元素,查明金矿区周边水系不同介质元素的分布规律与迁移转化行为,对于矿山环境的治理和区域水环境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马脑壳金矿区水系为研究对象,依托于环保部公益行业可研专项“西南矿区地下水重金属污染源识别与污染风险评估”,在查明矿区周边水系上覆水、沉积物、间隙水等介质中元素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沉积物剖面上元素含量变化特征与赋存形态,探讨矿区水系不同介质间元素迁移转化规律,并对沉积物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1)研究区河流上覆水pH值介于8.09-8.41之间,呈弱碱性。溶解氧含量大于5ppm,均属于富氧河流,水化学类型主要为碳酸钙镁型。(2)各采样点重金属元素在上覆水和间隙水剖面中含量依次是:As>Zn>Pb>Cu>Cd。这个含量顺序与绝大多数沉积物中元素含量顺序相同,除三号采样点外,沉积物重金属元素依次是:As>Zn>Cu>Pb>Cd。同一重金属元素在三种介质中含量顺序为:沉积物>间隙水>上覆水。(3)重金属元素主要富集在间隙水和沉积物的中上部。不同间隙水剖面之间元素垂向分布规律各异,但是不同沉积物剖面中元素分布规律相似,表明相比于间隙水而言,研究区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特征更为稳定,不同点位沉积物中重金属来源可能相同。(4)沉积物剖面不同粒度颗粒元素含量高低依次大致为:小于160目粒径>100目-160目粒径>80目-100目粒径>20目-80目粒径。表现为粒度越小,重金属元素含量越高,概由于细颗粒沉积物颗粒表面积大,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更有利于元素的富集。(5)大多数采样点中Cd主要以酸溶态形式存在;Pb在二号采样点和四号采样点主要以还原态为主;除Cd、Pb外,其余元素主要以残渣态为主,由高到低依次为残渣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酸溶态。(6)相关性分析表明:上覆水K、Na、Cl-两两相关性较好,As与其他元素均有较强的相关性,间隙水和沉积物中Zn、As对其他元素均表现出较显着的相关性。除铅外,上覆水与间隙水中同种元素间相关性显着,具有较好的关联性。(7)达舍沟沟支流从矿区流过,该河段受矿区开采活动的影响较大,采样点中沉积物重金属元素含量较高,各重金属元素在表层沉积物中元素的迁移性较大,更容易从沉积物中迁移至间隙水,随深度增加迁移性先减小后增大,在底部沉积物又表现出较大迁移性。而黑河的上下游,受矿区开采的影响相对较小,各元素的迁移性不明显。间隙水中元素的含量多高于上覆水中元素含量,存在浓度差,元素会从间隙水向上覆水扩散。(8)地质累积指数法显示从矿区流过的达舍沟支流以及该支流与黑河交汇后至黑河的下游均受到As、Cd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染程度从无-中到极强,其中As在达舍沟支流及与黑河交汇处污染程度达到极强,黑河的下游污染程度为中-强,除黑河的上游外,Cd在两条河流其他流域污染程度均为中等污染,因此矿山排放的废水是As、Cd在矿区水系含量升高的主要原因。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显示达舍沟支流为强-很强潜在生态危害,与黑河的交汇处为轻微-强的潜在生态危害,黑河的上下游为轻微生态危害。

孟舒,钟平汝,王高山,吴永永,常喜信,王聪颖[5](2015)在《某铀矿酸法堆浸尾渣中和试验和动力学方程模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江西某铀矿新卸酸法堆浸尾渣为研究对象,结合尾渣的粒度分布、孔隙率及孔容等表征结果,研究了石灰和氢氧化钠与尾渣中余酸中和过程中pH值随浸泡时间的变化规律,并归纳出该尾渣的中和动力学模型。试验表明,尾渣中和终点pH值随碱用量的增加而上升,但过高的碱用量会使中和过程pH值的稳定性下降;此外,石灰的中和效果与氢氧化钠相当,且使用量不大,因此采用石灰作为中和试剂进行堆浸尾渣处置经济效益更好。

李冬林[6](2015)在《内蒙古京能集宁热电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预测与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属于中温带干旱和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当地植被稀疏,加上气候干燥、降雨量少的缘故,水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集宁热电厂选址在集宁市东侧的玄武岩台地上,其东西两侧分别为霸王河和红海子地下水水源地,担负着集宁市生活饮用水的供水重任,建设项目运行中一旦发生泄漏等事故,将污染地下水,并可能威胁到两水源地的安全。因此,开展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研究意义重大。据环境水文地质勘察,第四系孔隙潜水、基岩孔隙裂隙潜水和基岩孔隙裂隙承压水是电厂评价区的主要地下水类型,降水的垂直入渗补给是该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方式,其次是来自北及西北部地下径流的侧向补给及河流补给,蒸发和人工开采为地下水主要排泄方式。地下水流向总体自西北向东南径流。为识别电厂运行是否发生泄漏和影响地下水环境,开展了电厂评价区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结果显示:氟化物、亚硝酸盐氮、挥发酚、氟化物、亚硝酸盐氮、铁、高锰酸盐指数和细菌总数超标。分别开展了电厂施工期、服务期满后及运营期正常工况下、非正常工况和事故工况下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预测与评价。结果表明:(1)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较小是施工期、服务期满后及运营期正常工况下和非正常工况下。(2)事故工况下,选择三类有代表性的情景,预测和评价其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1)脱硫系统废水缓冲池出现破损,污染物在预测时间段里,污染羽前锋最大运移距离达到130.42m,此时,其前缘距离侯家村水井约660m,其西侧边缘距离霸王河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东侧边界约2420m,其东侧边缘距离红海子水源地二级保护区西侧边界约为2130m。(2)柴油点火系统发生突发泄漏,污染物在相同时间段里,污染羽前锋最大运移距离为1196.20m。此时,其前锋距离侯家村水井约520m,污染羽西侧边缘距离霸王河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东边界约为2250m,污染羽东侧边缘距离红海子水源地二级保护区西边界约为2045m。(3)工业废水处理系统的废水池泄漏,污染物在相同时间段里,污染羽前锋最大运移距离为1029.43m。此时,其前锋距离侯家村水井约740m,污染羽西侧边缘距离霸王河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东边界约为2300m,污染羽东侧边缘距离红海子水源地二级保护区西边界约为2250m。电厂区在三种代表性情景下发生泄漏时,可分别引起地下水高锰酸盐指数和石油类超标,但在电厂服务期内,均不会对侯家村饮水井造成影响,对霸王河和红海子水源地基本不产生影响。

张武刚[7](2012)在《德兴铜矿4#尾矿库水质特性研究及水质实时监控系统开发》文中指出尾矿是选矿中分选作业的产品之一,有用成分的含量最低,在当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不宜再进一步分选的矿。通常,选矿产生的尾矿呈泥浆状,作为废料排入河沟或抛置于矿山附近筑有堤坝的尾矿库中,因此,尾矿及尾矿库废水是矿业开发、特别是金属矿业开发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本论文首先对德兴铜矿4#尾矿库进行了尾矿渣和水样分析、尾矿库废水酸化机理及实验分析、尾矿不同条件下金属溶出实验分析,研究了尾矿酸化情况和尾矿中重金属溶出规律。尾矿浆上清液的pH值在11.5~12.5之间,有机物含量较少,沉淀后尾矿残渣中Fe、Ca、Al、Mg含量较高;矿山酸性废水pH在2.0~2.3之间,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元素,此类废水若未经处理而排放将会对环境产生较大的危害;4#尾矿库现场监测pH在6.6~7.4之间,碱性废水与酸性废水中和使多数金属含量大大降低,如Fe、Cu、Al、Cd,亦有少数金属含量较尾矿浆上清液中含量有所上升,如Mg、Mn、K、Na。尾矿库废水静态实验排除了4#尾矿库进水自然酸化可能性,尾矿净产酸潜力试验和尾矿净产酸试验证明尾矿沉渣不具产酸潜力。尾矿渣浸泡液中重金属含量随浸泡时间延长呈现上升趋势;不同粒径条件下,尾矿颗粒越小,表而积越大,固液反应界面越大,金属溶出速度加快;不同pH条件下,金属溶出量变化大,pH在3.5~7.0条件下尾矿渣中Pb、Cr基本未溶出,尾矿渣浸泡液中Cu、Fe、Zn在低pH条件溶出量明显大于高pH条件下;在50 d浸泡过程中,尾矿渣中Cd均未溶出。在现场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尾矿库现场水质监测,对监测尾矿库水域进行布点,开发了一套适合4#尾矿库的GPRS水质实时监控系统,监测尾矿库水质pH变化情况。本研究应用的水质酸化预测方法对在役尾矿库水质分析提供了有益参考,尾矿酸化研究和尾矿重金属溶出规律研究结果对尾矿库水域污染控制、运行管理、闭库管理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李春光,曾晟[8](2011)在《地浸采铀地下水污染综合治理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在地浸采铀工作中,无论是采用酸法浸出还是碱法浸出,都对地下水环境有不同程度的污染。随着"绿色矿山""和谐矿山"概念的提出,地浸铀矿山地下水污染物的综合治理迫在眉睫。在介绍地浸采铀矿山地下水污染的实时监测与污染范围确定方法研究现状基础上,重点综述了地浸采铀矿山地下水污染综合治理的方法,如净化法、沉淀处理法、吸附法、有机溶剂萃取法及膜处理技术等,对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于常武[9](2010)在《碱性钼尾矿及其影响水体中重金属迁移转化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含多金属硫化矿物的尾矿形成的碱性排水,仍会携带特定的重金属至水体而引发严重的环境污染。本文以辽西铝矿区为例,分析了其尾矿形成碱性排水的原因,建立了尾矿铝等重金属释放迁移模式,探讨了水体中重金属的迁移转化规律及生态风险等问题。为尾矿渗流水质评价、水体水质动力学模拟、污染控制及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尾矿矿物学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辽西钼尾矿为低硫低碳酸盐尾矿。尾矿库表层硫化矿物发生氧化,但碳酸盐等矿物的酸中和效应使尾矿形成碱性排水(Paste pH 7.3-8.24)。Fe、Cu和Zn以及SO42-在氧化带底部呈现含量峰值,分别是表层的1.4、2.4、3.2和3.4倍。重金属Mo的含量却随深度逐渐增大,钻孔2 m处含量是表层的2倍左右。重金属地球化学形态比例指示,硫化矿物氧化释放的Fe、Cu和Zn在迁移过程中受沉淀、络合吸附、同沉淀等机制控制。重金属Mo的迁移不受沉淀、络合吸附等机制控制。钻孔2 m处各金属的生物有效态含量比例顺序为:Mo>>Fe~Cu~Zn。碱性条件成为Fe、Cu和Zn等元素滞留于尾矿中的自然因素,但却有效地促进了Mo的释放迁移。尾矿释放动力学特征表明,重金属释放量受酸中和效应控制,释放的重金属以Mo为主。尾矿氧化时间、模拟液pH、温度、粒径和氧气浓度对尾矿释放重金属Mo的影响,进一步揭示了尾矿重金属Mo的释放迁移规律。钼尾矿酸碱潜力评价显示,尾矿未来不会呈酸性环境。这表明滞留于尾矿库氧化带底部的Fe、Cu和Zn未来也不会迁移出尾矿。重金属Mo将持续迁移出尾矿进入下游水体。流经矿区的女儿河重金属地球化学对比研究表明,矿区及下游各采样点Fe、Cu、Zn和Mo的含量一致大于参照点S0处的含量。水相Mo浓度高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1.86-16.66倍。沉积物中各金属含量在矿区段呈现峰值,分别超过S0处含量7.30倍、10.75倍、11.42倍和494.33倍。沉积物中Fe、Cu和Zn元素的含量高值源于尾矿的降水冲蚀和风蚀,Mo的含量高值更主要源于尾矿的淋滤释放。水体中重金属Fe、Cu和Zn的分配系数>>Mo的分配系数。沉积物因吸附机制成为Fe、Cu和Zn元素的归宿,但不能完全吸附重金属Mo。水库还原环境可有效滞留Mo,但各采样点沉积物中重金属Mo生物有效态仍达18-58%。结论表明,酸碱条件是控制各重金属迁移转化的主要因素。碱性环境促进重金属Mo从钼尾矿中迁移释放,并易在河流水体中迁移。沉积物中的Mo具有中等以上的生态危害。

丁德馨,刘玉龙,李广悦,王有团[10](2010)在《铀矿堆浸酸性尾渣中和的动力学特征及模型》文中研究说明采用氧化钙、氢氧化钠和氨水作为中和剂,对铀矿堆浸酸性尾渣进行中和试验,试验过程中检测了中和体系的pH随时间的变化,并根据检测结果建立了尾渣中和的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铀矿堆浸酸性尾渣的中和过程,包括尾渣颗粒表面余酸与中和剂的快速反应,及尾渣颗粒内部余酸与中和剂的缓慢扩散-反应两个阶段;中和过程中,中和剂扩散-反应的非线性耦合和反馈作用模型,可很好地反映尾渣中和反应的过程和方式,中和体系的pH呈现出明显的非线性振荡现象;尾渣中和的动力学模型,能很好地拟和中和体系的pH随时间的变化。

二、湘西金矿尾矿-水相互作用:2.动力学模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湘西金矿尾矿-水相互作用:2.动力学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黄金矿山开采技术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国内黄金矿山开采现状
    1.1 现状及困境
    1.2 采矿方法
    1.3 开采技术难题
2 黄金矿山开采技术前沿与展望
    2.1 金矿资源开采将向地球深部进军
    2.2 深地岩金矿床开采模式与方法
    2.3 变害为利的岩金矿床深部开采灾害防控策略
    2.4 稳步推进岩金矿床资源综合与循环利用技术
    2.5 岩金矿床智能采矿
    2.6 岩金矿床无人采矿构想
3 结语

(2)高分子材料改良堆存尾矿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尾矿物理力学性质研究现状
        1.2.2 高分子材料加固土体研究现状
        1.2.3 高分子材料在尾矿处理方面的研究现状
        1.2.4 土体微观结构研究现状
        1.2.5 尾矿坝稳定性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基于显微技术与图像处理技术的尾矿颗粒形貌分析
    2.1 概述
    2.2 尾矿颗粒的产生过程
    2.3 尾矿颗粒形貌研究
        2.3.1 颗粒形貌试验测试
        2.3.2 颗粒形状特征定量表征
        2.3.3 试验测试结果分析
        2.3.4 颗粒形状差异原因探讨
    2.4 本章小结
3 库内尾水及常见化合物对尾矿力学性能影响研究
    3.1 概述
    3.2 尾矿库内尾矿-尾水化学作用分析
        3.2.1 尾矿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
        3.2.2 尾水水质分析
        3.2.3 尾矿-尾水化学作用分析
    3.3 常见化合物对尾矿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
        3.3.1 试验尾矿与常见化合物
        3.3.2 试样制备与试验过程
        3.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高分子材料改良尾矿力学性能的试验初探
    4.1 概述
    4.2 试验材料
        4.2.1 试验用尾矿
        4.2.2 试验用高分子材料
    4.3 高分子材料改良后的尾矿力学性能初探
        4.3.1 直剪试验原理与设备
        4.3.2 试样制备与试验过程
        4.3.3 高分子材料改良尾矿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高分子材料改良后的尾矿水稳性测试
        4.4.1 试样制备与试验过程
        4.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5 高分子材料改良尾矿耐老化能力的研究
        4.5.1 试验方案
        4.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聚丙烯酰胺改良尾矿力学性能研究
    5.1 概述
    5.2 试验尾矿与试验方案
        5.2.1 试验用尾矿
        5.2.2 试件制备
        5.2.3 试验测试
    5.3 聚丙烯酰胺改良尾矿的压缩特性研究
        5.3.1 固结试验原理与设备
        5.3.2 固结试验结果与分析
    5.4 聚丙烯酰胺改良尾矿的抗剪强度特性研究
        5.4.1 三轴试验原理与设备
        5.4.2 三轴试验结果与分析
    5.5 聚丙烯酰胺改良尾矿的动力特性研究
        5.5.1 动三轴试验原理与设备
        5.5.2 动三轴试验结果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聚丙烯酰胺改良尾矿力学性能作用机理研究
    6.1 概述
    6.2 基于CT扫描技术的PAM改良尾矿微细观结构研究
        6.2.1 CT测试技术原理与设备
        6.2.2 CT测试及图像处理
        6.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6.3 改良尾矿的矿物成分分析
    6.4 聚丙烯酰胺在尾矿中的吸附特性研究
        6.4.1 试验材料与设备
        6.4.2 试验方案与试验过程
        6.4.3 聚丙烯酰胺浓度的测定
        6.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6.5 PAM改良尾矿的作用机理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聚丙烯酰胺与玄武岩纤维联合改良尾矿力学性能研究
    7.1 概述
    7.2 试验材料
    7.3 试验方案与试样制备
    7.4 试验结果与分析
        7.4.1 PAM掺入量对PAM-BF联合改良尾矿力学性能的影响
        7.4.2 PAM-BF联合改良尾矿的效果对比
        7.4.3 PAM-BF联合改良不同类尾矿的效果研究
    7.5 聚丙烯酰胺与玄武岩纤维联合改良尾矿的作用机理
    7.6 本章小结
8 聚丙烯酰胺加固尾矿坝坝体动静力稳定性分析
    8.1 概述
    8.2 基于极限平衡理论的尾矿坝稳定性分析
        8.2.1 极限平衡法原理
        8.2.2 坝体稳定性计算流程
        8.2.3 尾矿坝稳定性计算模型
        8.2.4 稳定性计算结果与分析
    8.3 尾矿坝地震液化分析
        8.3.1 液化判别标准
        8.3.2 地震动参数
        8.3.3 几何模型与材料参数
        8.3.4 液化分析
    8.4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C.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3)我国典型金属矿山尾矿地球化学特征及资源环境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我国金属矿山尾矿物质组成与资源特征
        1.2.2 金属矿山尾矿库的资源调查和综合利用
        1.2.3 金属矿山尾矿重金属元素的环境效应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技术
        1.3.1 研究内容
        1.3.2 方法技术
    1.4 完成工作量
    1.5 论文创新点与特色
2 研究区概况与样品分布
    2.1 江西德兴铜矿
    2.2 吉林磐石红旗岭镍矿
    2.3 云南个旧锡多金属矿
    2.4 湖南柿竹园钨多金属矿
    2.5 甘肃白银厂铜多金属矿
    2.6 河南栾川南泥湖钼矿
    2.7 广西南丹拉么锌多金属矿
3 尾矿库中物质组成与分布特征
    3.1 尾矿库结构形态特征
    3.2 尾矿库含水率与粒度特征
        3.2.1 尾矿库含水率
        3.2.2 尾矿粒度组成
    3.3 尾矿矿物组成特征
    3.4 尾矿中元素含量特征
    3.5 本章小结
4 尾矿中元素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
    4.1 金属矿集区内不同尾矿库中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1.1 面上控制
        4.1.2 重点剖析
    4.2 尾矿库内元素空间分布特征与控制因素
        4.2.1 单个钻孔中元素含量分布特征
        4.2.2 多钻孔联合剖面上元素分布特征
        4.2.3 尾矿库中元素三维分布特征
    4.3 尾矿元素的赋存状态
    4.4 本章小结
5 尾矿资源评价及综合利用
    5.1 基于三维模型的资源量估算
    5.2 基于一般勘查资料的资源量估算
        5.2.1 十字剖面法
        5.2.2 单剖面法
    5.3 尾矿库中有用元素潜在资源量评价
    5.4 尾矿元素可利用性评价—选矿试验
        5.4.1 试验样工艺矿物学特征
        5.4.2 选矿流程试验研究
        5.4.3 选矿试验小结
    5.5 尾矿直接利用探讨
    5.6 本章小结
6 金属矿区及尾矿库重金属元素环境地球化学效应
    6.1 土壤
        6.1.1 表层土壤
        6.1.2 土壤剖面
    6.2 水系沉积物与地下水
        6.2.1 德兴矿区水系沉积物
        6.2.2 红旗岭水系沉积物
        6.2.3 柿竹园水系沉积物
        6.2.4 个旧矿区地下水
    6.3 主要农作物籽实与根系土
    6.4 本章小结
7 主要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马脑壳金矿区水系不同介质元素含量特征及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金矿开采引起的污染
        1.2.2 沉积物-水界面重金属的分布特征
        1.2.3 水系沉积物中元素赋存形态
        1.2.4 沉积物界面不同粒径对重金属的影响
        1.2.5 水系中重金属迁移转化的规律及影响因素
        1.2.6 河流沉积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2 地质背景
        2.2.1 矿区地层
        2.2.2 矿区构造
        2.2.3 矿体特征
        2.2.4 矿石特征
第3章 样品采集与分析
    3.1 采样点位布置
    3.2 样品采集
    3.3 样品的分析
第4章 上覆水间隙水的理化性质
    4.1 上覆水间隙水的物理参数特征
    4.2 上覆水-间隙水中pH值和Eh值垂向分布特征
        4.2.1 上覆水-间隙水中pH值分布特征
        4.2.2 上覆水-间隙水中Eh值分布特征
    4.3 小结
第5章 上覆水间隙水元素含量分布特征
    5.1 上覆水元素含量分布特征
    5.2 上覆水中元素相关性分析
    5.3 间隙水元素含量垂向分布特征
        5.3.1 一号点垂向剖面间隙水元素含量垂向分布特征
        5.3.2 二号点垂向剖面间隙水元素含量垂向分布特征
        5.3.3 三号点垂向剖面间隙水元素含量垂向分布特征
        5.3.4 四号点垂向剖面间隙水元素含量垂向分布特征
        5.3.5 五号点垂向剖面间隙水元素含量垂向分布特征
    5.4 间隙水中元素相关性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沉积物中元素含量分布特征
    6.1 表层沉积物中元素分布特征
    6.2 沉积剖面中元素分布特征
        6.2.1 一号点元素垂向分布特征
        6.2.2 二号点元素垂向分布特征
        6.2.3 三号点元素垂向分布特征
        6.2.4 四号点元素垂向分布特征
        6.2.5 五号点元素垂向分布特征
    6.3 沉积物中元素相关性分析
    6.4 沉积物剖面中不同粒径元素含量分布特征
        6.4.1 二号剖面不同粒径元素含量分布特征
        6.4.2 四号剖面不同粒径元素含量分布特征
    6.5 小结
第7章 沉积剖面中元素形态特征
    7.1 沉积物剖面中元素形态分布
        7.1.1 一号点垂向剖面重金属元素形态分布
        7.1.2 二号点垂向剖面重金属元素形态分布
        7.1.3 三号点垂向剖面重金属元素形态分布
        7.1.4 四号点垂向剖面重金属元素形态分布
        7.1.5 五号点垂向剖面重金属元素形态分布
    7.2 沉积物剖面中不同粒径重金属元素形态分布
        7.2.1 二号剖面不同粒径元素酸溶态分布特征
        7.2.2 二号剖面不同粒径元素可还原态分布特征
        7.2.3 四号剖面不同粒径元素酸溶态分布特征
        7.2.4 四号剖面不同粒径元素可还原态分布特征
    7.3 小结
第8章 不同介质中元素迁移特征
    8.1 元素在沉积物与间隙水中的迁移
        8.1.1 一号点元素垂向分配特征
        8.1.2 二号点元素垂向分配特征
        8.1.3 三号点元素垂向分配特征
        8.1.4 四号点元素垂向分配特征
        8.1.5 五号点元素垂向分配特征
    8.2 元素在间隙水与上覆水中的迁移特征
        8.2.1 间隙水与上覆水重金属元素含量比较
        8.2.2 间隙水与上覆水相关性分析
    8.3 小结
第9章 河流沉积环境质量评价
    9.1 地质累积指数法
    9.2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
    9.3 评价标准
    9.4 评价结果
        9.4.1 地质累积指数法
        9.4.2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5)某铀矿酸法堆浸尾渣中和试验和动力学方程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1试验材料
    1.1样品与试剂
    1.2试验仪器
2试验方法
    2.1粒度分布
    2.2孔容和比表面积测定
    2.3中和试验
3试验结果与讨论
    3.1尾渣粒级分布及微观结构表征
    3.2中和曲线
    3.3中和动力学模型建立
4结论

(6)内蒙古京能集宁热电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预测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地下水环境影响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项目概况
    2.1 工程简介
        2.1.1 工程概况
        2.1.2 总图布置
    2.2 电厂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2.2.1 污染状况分析
        2.2.2 易污染对象分析
    2.3 电厂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
        2.3.1 工程分析及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
第三章 研究区域环境概况
    3.3 研究区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3.3.1 地形地貌
        3.3.2 地层
        3.3.3 地质构造
        3.3.4 水文地质特征
    3.4 地下水开发利用
        3.4.1 霸王河水源地
        3.4.2 红海子水源地
第四章 研究区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4.1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4.1.1 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
        4.1.2 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
    4.2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厂区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5.1 营运期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5.1.1 正常工况
        5.1.2 非正常工况
        5.1.3 事故工况
    5.2 厂区包气带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
        5.2.1 饱水渗透条件下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5.2.2 非饱和渗透条件下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5.3 厂区含水层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5.3.1 地下水流数值模型
        5.3.2 地下水溶质运移模型
        5.3.3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环境管理
    6.1 源头控制措施
    6.2 分区控制措施
        6.2.1 电厂厂址区污染防治
    6.3 应急治理措施
        6.3.1 风险应急预案
        6.3.2 地下水污染治理措施
    6.4 地下水污染监控系统
        6.4.1 地下水监测计划
        6.4.2 地下水监测原则
        6.4.3 监测井布置
        6.4.4 监测数据管理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7)德兴铜矿4#尾矿库水质特性研究及水质实时监控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德兴铜矿4#尾矿库介绍
    1.2 尾矿及尾矿库水质特性研究
    1.3 尾矿库水质监控
    1.4 研究日标、研究内容、研究意义及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尾矿库水质特性研究方法及分析方法
    2.1 研究方法
    2.2 实验材料及分析方法
第三章 尾矿库水质特性分析
    3.1 德兴铜矿4#尾矿库水质分析
    3.2 尾矿库废水酸化机理及实验结果分析
    3.3 尾矿重金属溶出实验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尾矿库水质监控系统现场调研及布点
    4.1 尾矿库水质监控系统方案制订依据
    4.2 尾矿库现场调研及监测点设置与布局
第五章 尾矿库水质监控系统结构及系统集成
    5.1 尾矿库水质监控系统结构
    5.2 尾矿库水质监控系统集成
    5.3 尾矿库水质监控系统后续应用及工作任务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存在问题及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附录

(8)地浸采铀地下水污染综合治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地浸采铀矿山地下水污染的实时监测
2 地浸采铀地下水污染范围确定
    2.1 实验研究
    2.2 数值模拟研究
3 地浸采铀地下水污染物的综合治理方法
    3.1 污染水净化法
    3.2 沉淀处理法
    3.3 吸附法
    3.4 有机溶剂萃取法
    3.5 铁氧体法
    3.6 膜处理技术
    3.7 其他方法
4 展望

(9)碱性钼尾矿及其影响水体中重金属迁移转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多金属硫化物矿矿区重金属污染问题
    1.2 钼、钼矿床及钼污染危害
        1.2.1 钼及其用途
        1.2.2 钼矿床
        1.2.3 钼矿开发
        1.2.4 钼的生物作用及毒性
    1.3 多金属硫化物尾矿重金属释放机制
        1.3.1 金属硫化矿物
        1.3.2 金属硫化矿物氧化与产酸效应
        1.3.3 矿物酸中和效应
        1.3.4 重金属迁移机制
    1.4 水体中重金属的迁移转化
        1.4.1 水相中重金属的迁移转化
        1.4.2 沉积物中重金属的迁移转化
        1.4.3 水体重金属地球化学形态
    1.5 选题依据、目的及内容
        1.5.1 选题依据
        1.5.2 研究目的
        1.5.3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案、技术路线及意义
        1.6.1 研究方案
        1.6.2 技术路线
        1.6.3 研究意义
2 研究区概况及样品采集与处理
    2.1 区域自然地理与水系
        2.1.1 区域自然地理
        2.1.2 水系
    2.2 矿床地质、成矿及开发背景
    2.3 辉钼矿浮选及尾矿矿物和元素
        2.3.1 辉钼矿浮选工艺
        2.3.2 尾矿矿物与重金属元素特征
    2.4 钼尾矿堆存分布与管理
    2.5 样品采集与处理
        2.5.1 尾矿样品采集与处理
        2.5.2 水体样品采集与处理
3 钼尾矿库Mo等重金属的释放迁移及转化
    3.1 研究目的与内容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供试尾矿特征
        3.2.2 检测方法
    3.3 尾矿环境特征
        3.3.1 酸碱环境特征
        3.3.2 氧化还原环境特征
    3.4 尾矿库矿物垂向分布及分层
        3.4.1 矿物垂向分布
        3.4.2 尾矿分层
    3.5 尾矿钼等重金属含量及地球化学形态分布
        3.5.1 尾矿钼等重金属含量分布
        3.5.2 尾矿剖面钼等重金属形态分布
    3.6 碱性钼尾矿钼等重金属迁移机理
        3.6.1 硫化矿物氧化
        3.6.2 酸中和效应
        3.6.3 沉淀/溶解
        3.6.4 吸附/解吸
        3.6.5 共沉淀
    3.7 本章小结
4 钼尾矿-水作用下Mo等重金属释放模拟
    4.1 研究目的与内容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尾矿样品
        4.2.2 淋滤装置
        4.2.3 实验方法
    4.3 尾矿淋滤液pH及Ec值特征
        4.3.1 尾矿淋滤液pH值
        4.3.2 尾矿淋滤液Ec值
    4.4 钼等金属释放量特征
        4.4.1 不同温度和pH条件下钼等金属淋滤浓度特征
        4.4.2 不同温度和pH条件下钼等金属释放累积量
        4.4.3 不同粒径尾矿金属钼释放特征
        4.4.4 加速氧化与重金属Mo的释放
    4.5 尾矿重金属释放分析
        4.5.1 硫化矿物氧化与重金属释放
        4.5.2 重金属沉淀、吸附等机制与重金属释放
        4.5.3 干旱期与重金属释放
        4.5.4 淋滤强度与重金属释放
    4.6 本章小结
5 钼尾矿Mo等重金属释放迁移趋势
    5.1 钼尾矿酸碱环境演化与重金属迁移趋势
        5.1.1 研究目的与内容
        5.1.2 尾矿酸碱潜力评价技术
        5.1.3 测定方法
        5.1.4 酸碱环境变化趋势
        5.1.5 酸碱潜力与重金属迁移趋势
    5.2 氧化还原环境与重金属迁移趋势
        5.2.1 SO_4~(2-)的还原
        5.2.2 S~(2-)或H_2S与Fe、Cu和Zn迁移
        5.2.3 S~(2-)或H_2S与Mo迁移
    5.3 矿区气候与尾矿重金属迁移
    5.4 本章小结
6 矿区下游水体Mo等重金属迁移转化
    6.1 研究目的与内容
    6.2 分析方法
        6.2.1 矿物学分析
        6.2.2 地球化学分析
    6.3 钼矿开发与水体Mo等重金属迁移分布
        6.3.1 女儿河水相Mo等重金属分布
        6.3.2 女儿河沉积物相Mo等重金属空间分布
        6.3.3 矿山开发与水体重金属污染的关系
    6.4 水体Mo等重金属的分配
        6.4.1 分配系数
        6.4.2 Mo等重金属在沉积物中的形态
        6.4.3 沉积物对Mo等重金属的吸附过程
    6.5 沉积物中Mo等重金属生态危害及释放趋势
    6.6 小结
7 钼尾矿排水及下游水体除钼技术
    7.1 钼尾矿排水治理技术
        7.1.1 处理工艺流程
        7.1.2 处理过程条件的控制
    7.2 矿区下游人工湿地系统除钼技术
    7.3 小结
8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问题与思考
参考文献
创新点摘要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10)铀矿堆浸酸性尾渣中和的动力学特征及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参数与方法
    1.1 堆浸尾渣的化学成分
    1.2 试验方法
2 试验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4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5 结论

四、湘西金矿尾矿-水相互作用:2.动力学模拟(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黄金矿山开采技术回顾与展望[J]. 李夕兵,周健,黄麟淇,刘志祥. 黄金, 2020(09)
  • [2]高分子材料改良堆存尾矿力学性能研究[D]. 杨永浩. 重庆大学, 2019
  • [3]我国典型金属矿山尾矿地球化学特征及资源环境评价[D]. 潘含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4]马脑壳金矿区水系不同介质元素含量特征及质量评价[D]. 张博. 成都理工大学, 2018(01)
  • [5]某铀矿酸法堆浸尾渣中和试验和动力学方程模拟[J]. 孟舒,钟平汝,王高山,吴永永,常喜信,王聪颖. 铀矿冶, 2015(03)
  • [6]内蒙古京能集宁热电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预测与评价[D]. 李冬林. 长沙理工大学, 2015(03)
  • [7]德兴铜矿4#尾矿库水质特性研究及水质实时监控系统开发[D]. 张武刚. 东华大学, 2012(07)
  • [8]地浸采铀地下水污染综合治理研究进展[J]. 李春光,曾晟.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1(05)
  • [9]碱性钼尾矿及其影响水体中重金属迁移转化规律研究[D]. 于常武. 大连理工大学, 2010(05)
  • [10]铀矿堆浸酸性尾渣中和的动力学特征及模型[J]. 丁德馨,刘玉龙,李广悦,王有团. 原子能科学技术, 2010(05)

标签:;  ;  ;  ;  ;  

湘西金矿尾矿-水相互作用:2.动态模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