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致密碎屑岩气藏描述地球物理方法与技术

川西致密碎屑岩气藏描述地球物理方法与技术

一、川西致密碎屑岩气藏描述的物探方法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张世懋[1](2018)在《致密气藏二维核磁共振测井模式设计与技术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国内外致密储层具有巨大的勘探开发潜力,然而截止2017年,国内致密储层探明率却只占其总资源量的三成左右。随着致密气藏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面对的地质目标由中浅层转向深层、超深层,勘探的气藏类型由常规构造气藏转向更为隐蔽的岩性油气藏,面对的储层物性由低孔、渗转向超低孔、渗,与此同时许多技术难题逐渐成为致密气藏高效勘探与动用的瓶颈,这其中测井技术作为致密储层勘探开发全流程中不可或缺重要手段,在致密碎屑岩与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评价环节中也遇到了很多悬而未决的难题,如在致密碎屑岩储层中的流体性质测井评价难题,低阻气藏如何准确识别,储层参数如何算准,这些问题在四川盆地中浅层侏罗系、中深层须家河组、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普遍存在。在致密碳酸盐岩储层中,也存在着诸多储层测井评价的难题,如在川西坳陷雷四段顶部白云岩储层中,高阻背景下相对低阻储层的气、水分布规律识别,扩径段密度曲线的质量问题等。在面对这些难题时,常规测井与一维核磁共振测井出现了多解性难题,限制了测井资料在储层评价中的作用,因此有必要探索一项新的测井技术尝试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二维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在国外许多常规气藏、页岩气藏中都已开展了研究,而这项技术在国内的起步较晚,尚未在致密气藏中发挥出明显的技术优势,限制了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基于以上难题,本文针对致密气藏的地质特征、测井响应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阐述了遇到的储层测井评价难题,为有的放矢的开展二维核磁共振测井技术研究打开突破口,通过分析核磁共振测井在采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明确了测井采集操作规范、井眼扩径、观测模式选择对测井资料的影响,首次明确了针对致密气藏,T2-T1测井方法比T2-D测井方法更为适用,在此基础上创新形成了一套基于T2-T1的致密气藏观测模式设计流程,通过实际测井资料的应用效果对比,优选出了适用的观测模式。二维核磁共振测井原始资料的处理方法和一维核磁共振测井有着明显区别,本文对T2-T1和T2-D两种二维核磁共振数据反演方法进行了分析,对原始资料处理过程中需要提供的各类地质、测井仪器、校正模型、钻井工程等参数进行了统计分析,逐一确定了其取值依据。在利用岩心核磁共振分析数据刻度测井资料前,建立了岩心数据校正模型,尽可能消除数据采集环境差异所带来的影响。在取得了可以真实反映致密气藏的地质特征的二维核磁共振测井数据后,开展了核磁共振响应特征的地质影响因素分析,结合校正后的岩心实验分析结果,对致密储层中可能存在的不同流体二维核磁共振测井信号进行了识别,创新形成了致密碎屑岩储层与碳酸盐岩储层的二维核磁共振测井T2-T1气、水识别图版,在此基础上可对储层流体进行快速识别。为定量评价致密储层,分析了核磁共振弛豫时间与不同尺寸孔隙大小之间的关系,弛豫时间与储层中流体的孔隙度之间的关系,首次基于T1弛豫时间创新形成了二维核磁共振测井孔隙度计算模型,分别建立了适用于致密碎屑岩与川西雷四顶白云岩储层的渗透率计算模型,通过对比,二维核磁共振测井储层参数计算准确率明显优于常规测井方法与一维核磁共振测井方法。通过确定束缚流体与可动流体的弛豫时间截止值,创新形成了致密储层可动水饱和度计算方法,为储层流体性质的定量评价提供了解决方案。为验证形成的致密气藏二维核磁共振测井技术的应用效果,分别在目的层为致密碎屑岩与碳酸盐岩的井中开展了技术实践,经过了测试结果验证,证实了二维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可以有效解决致密储层参数计算与流体性质评价的难题,在致密碳酸盐岩井中基于二维核磁共振测井资料,结合录井资料建立了扩径井段密度曲线的重构方法。本次研究形成的致密气藏二维核磁共振测井资料采集、处理、储层测井解释建模与提高常规测井曲线质量的思路、技术方法、取得的认识对于二维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在致密气藏储层评价应用的推广及在其他类型油气藏的应用尝试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借鉴、讨论的价值。

许佳琰[2](2018)在《致密碎屑岩储层流体识别及气、水分布规律 ——以W断陷登娄库组为例》文中认为随着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逐步深入,致密碎屑岩油气藏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致密碎屑岩储层岩石类型多样,孔隙结构复杂,矿物成分、储集空间等特征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气藏成藏条件复杂导致气水分布不均,使得流体识别难度加大。为了满足致密碎屑岩气藏勘探开发的要求,研究合适的流体识别和评价方法、明确气藏有效气层的发育位置尤为重要。本文以W断陷登娄库组致密碎屑岩气藏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岩心描述、薄片、电镜、衍射、压汞、核磁及测井(包括偶极横波)等资料,深入地开展了流体测井精细识别方法、储层物性参数计算与下限划分及气水分布规律研究,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与认识:(1)常规测井方面,以电阻率曲线为基础,对比了孔隙度-电阻率交会图法、深浅电阻率差比值-密度交会图法以及阵列感应曲线特征法,发现常规方法一定程度上可识别气层、水层及干层,建立了致密碎屑岩储层流体解释的电性响应特征模式,但存在应用局限性。(2)针对不同流体声波测井响应差异,利用偶极横波测井弹性系数评价方法计算流体敏感性参数,筛选出反映流体变化较为敏感的弹性参数,建立了致密碎屑岩流体敏感参数交会图和反向刻度包络面的图像模式,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了流体识别研究。(3)在综合预测研究方面,利用最优分割算法对登娄库组测井曲线进行计算机自动分层,并通过聚类分析法建立的测井-流体相数据库判断流体性质,结合流体电性响应和识别标准,实现了在测井剖面上隔夹层控制气水旋回条件下“测井-流体相+电性响应标准”双重信息限定的流体识别思路,建立了多信息融合判别流体性质的半定量方法。(4)通过岩心测试和岩电实验数据,从致密碎屑岩岩石物理模型角度出发,分孔隙结构类型建立孔隙度模型,提高了计算精度,同时利用孔隙度-渗透率回归模型计算渗透率,并结合Archie公式建立分储层类型的含气饱和度模型,进而采用物性试气法、正逆统计法和最小流动孔喉半径方法综合确立储层物性下限,为致密碎屑岩储层品质分析提供了可靠的依据。(5)根据岩心及测井曲线资料分析研究层段隔夹层特征,针对气、水分布特征进行识别研究,利用上述流体识别方法评价单井,在此基础上绘制连井剖面及平面气水分布图,厘定了物性好与含气饱和度高的致密气开发有利区域。本文建立的一系列方法,有效地提高了致密碎屑岩流体测井识别的准确性,对划分有效储层、探索天然气有利区及“甜点”预测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黎从军[3](2012)在《川西中江地区沙溪庙组天然气成藏及有利区带预测研究》文中认为中江构造位于川西坳陷中段东坡、合兴场-石泉场南北向构造带东侧,其北为黄鹿向斜,南邻中兴场向斜,东为轴向与之近于垂直的回龙鼻状含油气构造。截止2011年8月中石化西南分公司在中江地区共完钻17井,总体钻探成功率较低,油气勘探陷入了一个低谷。分析认为,该区成藏规律及有利区带预测技术是造成勘探不利局面的瓶颈。因此,中江地区沙溪庙组成藏及有利区带预测研究对该区的发展是重要而又必要。论文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及各种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中江构造沙溪庙气藏沉积相及有利微相分布,总结了中江沙溪庙组气藏沉积特征、储层特征及中江地区沙溪庙组气藏物性特征,分析了中江地区沙溪庙组气藏储层物性的主控因素;在以上基础上,研究了中江地区沙溪庙组成藏条件,总结了中江沙溪庙气藏成藏模式及其控制因素,应用成藏模式进一步解释了中江沙溪庙气藏南北含气性差异。利用测井标准化和解释技术建立了中江地区沙溪庙组储层含气响应特征参数表,并以此对中江各井含气性重新进行了判定;通过地震分析、处理及反演技术,结合测井技术建立了中江地区储层预测综合评价标准,分析沙溪庙组沉积相有利相带及气藏成藏规律,利用储层预测综合评价标准对中江沙溪庙组砂体含气性有利区带进行了预测。论文创新性研究取得如下进展:(1)分析了中江地区沙溪庙组气藏储层物性的主控因素:沉积作用(沉积相、碎屑岩粒径和泥质含量)是控制储层物性的宏观分布及变化的首要因素;而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有非常重要的控制作用。(2)总结了中江沙溪庙组气藏成藏模式—无断层发育的早期成藏模式和具断层发育的晚期成藏模式及成藏模式的主控因素,利用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成果解释和回答了中江地区沙溪庙组气藏南北含气性差异。(3)建立了中江沙溪庙组气藏储层含气响应特征参数表和中江地区储层预测综合评价标准,将储层划分为Ⅰ、Ⅱ、Ⅲ类,形成了中江沙溪庙组砂体含气性有利区带预测技术并对中江沙溪庙组砂体含气性有利区带进行了预测。

张虹[4](2011)在《利用岩石物性参数反演裂缝天然气富集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气藏是目前川西坳陷深层天然气勘探热点,亦是储产量增长的主要层段。但由于须二气藏具有“四超二复杂”:超深、超致密和低孔渗、超晚期构造、超高压和复杂的气水关系、复杂的储层非均质性的特点,常规地震勘探技术预测和识别如此复杂的油气富集区面临重大挑战。特别是裂缝预测和含气性识别成为川西须家河组地震勘探面临的最大难题。论文针对新场须二超致密裂缝性储层的油气富集区预测,紧密结合新场气田勘探开发生产,充分利用三维三分量(3D3C)地震资料,开展系统的岩石物理研究,建立新场地区须二段不同储层类型的岩石物理模型及地震响应模型,确定有利储层的地震敏感弹性参数,给出有利储层的敏感弹性参数分布范围,为有利储层预测和油气富集区预测提供理论依据和定量的预测标准。在此基础上,通过PP波/PS波叠后联合反演得到的波阻抗、泊松比等地震弹性参数数据体的交会解释,预测了须二段有利储层的分布。针对须二段超致密储层属于Ⅰ类、Ⅱ类AVO,常规AVO烃类检测方法难以见效的实际情况,尝试开展了分频AVO烃类检测方法研究,流体密度气水关系识别研究,对须二段有利储层进行了烃类检测。开展地震多属性聚类分析裂缝预测、纵横波联合裂缝预测方法研究,在上述研究成果基础上开展油气富集区综合评价,提交井位部署建议。成果的推广应用,为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增储上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取得了良好的勘探开发效果。论文研究过程中,针对新场须二气藏论证部署勘探开发井位20口。通过研究成果的成功应用,新场须二气藏钻井成功率由50%提高到89%,探井高产率由17%提高到67%,有力支撑了新场地区须二气藏1211.2亿方天然气探明储量的提交。

张虹,刘殊[5](2010)在《再论川西坳陷须家河组二段气藏地震相特征》文中研究表明川西坳陷深层须家河组二段蕴含着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但储层致密化严重,成藏机理复杂,气藏以岩性和成岩圈闭为主,具有较大的隐蔽性,勘探难度大,有利目标预测困难。为此,通过分析层序地层格架、地震相及有利沉积相分布特征,结合裂缝预测技术,预测和描述油气富集带。研究结果表明,新场地区和大邑地区的须家河组二段河口坝及其下方的前缘砂体顶部为有利油气富集相带,是最有利的勘探目标区。根据预测结果,在德阳向斜部署了一口探井。

王长城,施泽进,常景慧[6](2008)在《致密碎屑岩储层预测方法及其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陆相致密碎屑岩储层勘探的复杂性,以川东GA构造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段储层为例,采用地质与物探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储层预测研究。确定了其关键测井特征为伽马和声波时差,采用神经网络为基础的地震多属性分析方法进行伽马反演,基于模型的测井约束反演方法进行波阻抗反演,综合两种数据体进行储层描述,刻画出有利储层的平面展布。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套技术紧密结合了多学科方法,具有明显的效果。

刘成川[7](2007)在《新场气田沙溪庙组多层致密气藏开发调整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致密砂岩气藏在我国的天然气生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类气藏具有低丰度、低孔隙、低渗透、低单井日产的特点,如何高效地开发多层叠置的大型致密砂岩气藏在国内外尚处于探索阶段,对于立体开发调整方案的研究更是少见报道。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川西坳陷中段的新场气田,是由浅、中、深层多个气藏纵向上叠置而成的大型致密碎屑岩气田,其产量位于全国前列。沙溪庙组JS2气藏是该气田的绝对主力气藏,纵向上由四个气层组成;2000年编制开发方案,2002年达到设计生产规模,至今已超规模生产近6年。目前,气藏的稳产形势十分严峻,及时对气藏的开发做出合理的调整是气藏开发面临的首要任务。本次研究是在利用各种地质资料、实验资料、地球物理资料和开发动态资料的基础上,采取静态预测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地质研究与开发动态相补充的思路,利用三维地质建模和气藏数值模拟技术手段对新场气田沙溪庙组JS2气藏进行了以储层精细地质模型研究为基础,以储层和储量的定量评价为目标,以剩余气分布研究为核心的多学科定量一体化研究,最终形成以提高采收率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的调整方案,为气藏下一步的开发提供直接、有效的指导。在气田开发过程中,从现场获得的第一手资料逐渐增多,对气田的认识日趋全面,多层压裂技术愈发成熟,原订方案对气藏开发的指导作用已显不足。基于此,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新场气田沙溪庙组JS2气藏进行再认识,并提出相应的整体调整方案:(1)气藏基本特征描述:通过200余口井测井资料的小层精细对比并借助于地震解释成果,对JS2气藏的构造特征、沉积微相、砂体展布进行了精细描述,结果表明,JS2气藏为一平缓鼻状构造,三角洲平原水下分流河道为其主要沉积微相,4套砂体厚度较大、分布稳定。通过对储层岩性、物性(孔隙度和渗透率)、成岩作用、非均质性等的描述,认为储层物性差,微观非均质性较强,绿泥石和方解石的大量存在和不均匀分布是其主要原因。通过对区内产水井的综合分析后认为,地层水不活跃,主要分布在气藏边部,没有统一的气水界面。储层在地震、测井上的响应特征明显,测井曲线上“低自然伽玛、低中子、低密度、高声波、中等电阻率”特征能很好的识别不同类别的储层,地震上“低频、强振幅、低阻抗”的含气响应模式能准确的对储层进行平面预测;通过对JS2气藏特征的描述,综合构造形态、储层性质、流体分布后认为,沙溪庙组JS2气藏是受构造和岩性双重控制的孔隙型异常高压弹性气驱致密气藏。(2)气藏三维地质建模:在JS2气藏综合描述的基础上,根据地质统计学理论,应用地质建模软件Petrel,在变差函数控制下模拟了岩相的100个实现并从中优选出与地质认识最相符的作为最终岩相模型。在此基础上,应用相控随机建模方法,在岩相模型的控制下分别模拟了孔隙度、渗透率、含水饱和度、声波、电阻率五个参数的各100个实现,并各自优选出与实际匹配程度最高的实现作为最终模型。根据建立的定量参数模型,结合不同气层的特征,确定了储层分类标准并对其进行了分类评价。研究区内JS22、JS24以Ⅰ、Ⅱ类储层为主;JS23以Ⅲ类储层为主,Ⅰ、Ⅱ类储层仅局部分布;JS21虽以Ⅰ、Ⅱ类储层为主,但比其它气层要差。(3)储量复算与评价:本次研究采用容积法和随机建模法两种方法对储量进行计算。容积法是在原有探明储量的基础上,根据气藏新增的大量动、静态资料,利用新建的解释模型对储量计算中的各个参数进行了重新计算和确定,最终得出沙溪庙组JS2的气藏储量为463.75×108m3,其中JS21、JS22、JS23、JS24的复算储量分别为104.85×108m3、167.75×108m3、46.56×108m3、144.60×108m3。复算后比原有探明储量(534.35×108m3)减少了71.6×108m3,减少的层位主要为JS23、JS24,减少的原因主要是含气面积的缩小。随机建模法计算储量是在三维随机建模的基础上,把整个储层分为若干网格,视每一个网格上的储量参数为随机变量,对于每一组随机变量,利用容积法进行储量运算后再进行网格积分,从而得到储量的一系列实现值。然后根据储量的分布作密度函数曲线和累计概率曲线,便可获得不同可信度的储量值。该方法既紧密结合了气藏的地质模型,又得到了不同可靠程度的储量数据,使储量结果更为客观。随机建模法计算所得的概率储量P90为470.71×108m3,与复算储量相差不大,误差为1.5%。在储量复算的基础上,依据储层分类和电阻率高低并结合测试产能对储量进行了分类与评价,Ⅰ类储量186.37×108m3,占总复算储量的40%,无阻流量在5×104m3以上;Ⅱ类储量183.33×108m3,占总复算储量的39%,无阻流量在2×104m3以上;Ⅲ类储量97.23×108m3,占总复算储量的21%,属低效储量。除JS21气层外,其他三层的Ⅰ、Ⅱ类储量共288.45×108m3,均已动用。(4)气藏综合调整方案研究:通过对沙溪庙组JS2气藏开发方案的实施情况及开发效果来看,无论是地质认识还是开发层系及开发井网的确定、单井配产及生产规模的设计基本上符合气藏的实际情况,但因生产规模一直高于方案设计而造成稳产期缩短。气藏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一方面稳产困难,另一方面采出程度低,未动用储量数量大。剩余储量研究结果表明,气藏目前的剩余储量大,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低效储量,因没有生产井控制而未能动用,各气层均有分布,但主要分布在JS21,JS23气层;另一部分为相对优质储量,虽然已经动用,但因与生产井井距较大,依然保持了较高的地层压力。因而,气藏的稳产可以从两方面着手,其一是利用多层(双层或三层)压裂技术,纵向上动用低效储量,使之与相对优质储量合采;其二是部署调整井(含挖潜井)以提高可动用储量的采出程度,新增动用储量和新增可采储量将为气藏的继续稳产提供储量基础。针对不同类别探明储量及剩余储量的分布状况,部署调整井66口,设计调整方案3套,方案1不增加新井并对现有老井降产40×108m3,使之平均日产量在240×104 m3左右;方案2在方案1的基础上补充31口新井;方案3在方案2的基础上再补充35口新井。利用Eclipse数模软件在历史拟合的基础上,对各套方案的开发指标进行了动态预测,结果表明,增加新井后,气藏的累计采气量和采出程度明显增加和提高,方案3比方案2更优。通过66口调整井的实施,采气量增加32.7×108m3(其中8.91×108m3来自于JS21、JS23),采出程度提高6.5%,气藏的稳产期延长5年,推荐方案3作为JS2气藏的调整方案。本文研究中的创新点为:1、首次采用随机建模法对JS2多层致密气藏的储量进行了计算。该方法不但体现了容积法储量计算中的地质概念,又充分考虑了储量计算参数的不确定性,融积分法与统计模拟法于一体;计算结果用概率的方式表达,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常规方法只获得一个储量值而不能对这一储量的准确性进行评估的缺陷。2、首次针对多层致密气藏提出了经济与次经济储量并举、通过多层压裂技术和调整井的实施达到经济储量带动次经济储量的立体开发及调整思路。根据这一思路编制了JS2气藏的立体开发调整方案,这对过去只注重于经济储量动用的大中型多层叠置气田的高效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3、将现代油气藏管理的两大技术手段—储层建模和数值模拟融为一体,用于多层致密气藏立体开发调整方案研究之中。形成了一套以储层精细地质模型为基础,以储层和储量的定量评价为目标,以剩余气分布研究为核心的致密气藏开发调整方案研究技术体系。

唐建明,杨军,张哨楠[8](2006)在《川西坳陷中、浅层气藏储层识别技术》文中认为川西坳陷陆相沉积领域浅、中层(深度大约在500-3000 m)天然气藏属近常规到致密砂岩远源气藏。这些气藏主要分布在侏罗系─白垩系的地层中,并形成了如新场气田、洛带气田、新都气田、马井气田等大、中型气田。川西坳陷的中、浅层气藏具有储层发育良好、输导条件较好、储层展布与构造配置关系好及封盖保存条件良好等特点。储层沉积微相以三角洲前缘毯状砂体、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和湖底扇砂体等为主,储层地球物理特性通常表现为低波阻抗特征,与围岩具有良好的波阻抗差异。川西坳陷地震地质条件较差,地表覆盖有几米至200多米厚的卵石和沙土,高频吸收严重,原始地震记录干扰波(面波、声波及折射波)发育,信噪比较低。因此,川西坳陷中、浅层气藏储层识别成功的关键技术是卵石覆盖区高精度的三维地震采集、保持含气地震响应特征的三维地震资料处理、正演模拟指导下的储层地震属性提取及分析和储层空间展布刻划及多学科协同的综合评价等。川西中、浅层气藏的勘探开发实践表明,地震勘探技术在气藏分布范围确定、空间几何形态描述、储层物性参数反演、沉积相和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以及高产富集带预测、含气性识别等方面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王亮国[9](2006)在《川西前陆盆地中段油气资源评价与管理政策》文中研究表明勘探层与勘探目标对油公司具有最直接的经济意义,其地质风险分析、资源评价、经济评价是油公司研究的重点,基于资源基础研究上的资源管理是使勘探开发获得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必然途径。 通过川西前陆盆地中段探区案例研究,在仔细研究了工区油气地质特征基础上,对工区油气储集层进行了勘探层划分,并进行了勘探目标密度法的研究与应用。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工区内勘探层与勘探目标的地质风险-资源-经济评价,建立了案例研究区内地质风险分析程序与赋值原则,使地质风险分析规范化与程序化;研究并运用勘探层与勘探目标的地质风险-资源-经济评价方法技术,对研究区内具有代表性的勘探层与勘探目标进行仔细研究,并提供了一套规范化的研究方法与程序,研究内容经实际运用得到了良好效果,使地质风险分析、资源评价、经济评价有机结合,为油气资源管理、勘探战略决策服务。从评价资源基础出发,针对研究内勘探开发难点,提出了勘探开发战略方针;对区域天然气市场条件进行了分析;为利用与管理好资源,提出了天然气产业化所须进行的资源管理政策的完善与改革。 整个研究以勘探层与勘探目标的地质风险-资源-经济评价为基础,以研究天然气资源的管理为中心,从而为勘探战略决策服务,完成了使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的整个勘探-开发-管理-决策程序研究。

刘正中[10](2005)在《低渗砂岩气藏剩余气分布规律研究 ——以新场气田蓬二气藏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新场气田位于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中段,该气田是由浅、中、深层多个气藏纵向上叠置而成的大型远源碎屑岩气田,气藏类型多,储层分布复杂,开采难度很大。蓬二气藏(JP2)是新场气田的主力气藏之一,发现于1992年。该气藏是由5个气层纵向叠置而成的浅层中型整装气藏,埋深900-1200m,平均孔隙度11.83%,平均有效渗透率为0.28×10-3平方微米,属于低渗透砂岩气藏。气藏目前已处于低压低产的递减阶段。 开展蓬二气藏的精细描述是研究剩余气分布规律的地质基础。研究中采用了一套以地震精细标定和多井约束的地震反演技术,结合钻井、测井资料进行了精细的地层构造及含气砂体顶面构造的研究,以及进行了沉积相、成岩作用、储集物性和孔隙结构、气藏生产动态等综合地质研究,对蓬二气藏的地质特征和生产动态进行了精细的描述。 在气藏精细描述的基础上,以三维地震的振幅属性数据体为软条件,进行了储层地质建模。采用容积法进行储量复算,并将储量划分为优质储量、一般储量和难动用储量三种级别,分小层编制了三类储量的平面展布图。 在地质建模和储量复算的基础上,采用了斯仑贝谢公司的Eclipse软件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使用三维气水两相黑油模型对蓬二气藏5个小层进行了精细的数值模拟,气井历史拟合的拟合率为88.5%,达到了很高的精度。在气藏中采用气层压力和储量丰度来表征剩余气储量的分布。 研究认为:蓬二气藏剩余储量的分布有三种型式,即:开发井网未控制型、动用不彻底型和正动用型。针对不同类型的剩余气储量,可以采用如加密井网和大型压裂等措施来提高剩余储量的动用程度。 在整个研究中首次应用了地震精细标定和多井约束地震地层反演技术、三维地震振幅属性数据体地质建模技术、以及气水三维两相黑油模型进行的数值模拟等三种现代高新技术,用于研究低渗砂岩气藏的剩余气分布,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功。

二、川西致密碎屑岩气藏描述的物探方法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川西致密碎屑岩气藏描述的物探方法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致密气藏二维核磁共振测井模式设计与技术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发展
        1.2.2 二维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应用
        1.2.3 二维核磁共振测井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论文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1.5.1 研究成果
        1.5.2 创新点
第2章 致密储层特征分析
    2.1 川西致密碎屑岩储层
        2.1.1 地质特征分析
        2.1.2 测井响应特征及技术挑战
    2.2 川西雷口坡组白云岩储层
        2.2.1 地质特征分析
        2.2.2 测井响应特征及技术挑战
第3章 二维核磁共振测井模式设计
    3.1 核磁共振测井影响因素分析
        3.1.1 测井采集操作规范
        3.1.2 井眼扩径
        3.1.3 观测模式
    3.2 二维测井方法优选
        3.2.1 核磁共振测井方法
        3.2.2 二维测井方法对比
    3.3 测井观测模式设计
        3.3.1 观测模式设计原则
        3.3.2 观测模式参数设计
        3.3.3 观测模式对比检验
第4章 二维核磁共振测井数据处理
    4.1 二维数据反演方法
        4.1.1 T_2-D反演方法
        4.1.2 T_2-T_1反演方法
    4.2 处理参数取值依据
        4.2.1 仪器与地层参数
        4.2.2 弛豫谱截止值
        4.2.3 储层流体谱峰特征值
        4.2.4 渗透率计算参数
        4.2.5 钻井液参数
    4.3 岩心刻度测井前数据校正
        4.3.1 数据影响因素分析
        4.3.2 岩心数据校正
第5章 致密储层流体判识技术
    5.1 地质影响因素分析
        5.1.1 储层岩性
        5.1.2 储层物性
        5.1.3 储层温度与压力条件
    5.2 流体特征值分析
        5.2.1 粘土束缚水
        5.2.2 毛管束缚水
        5.2.3 可动水
        5.2.4 天然气
    5.3 流体识别图版
第6章 致密储层参数建模方法
    6.1 孔隙度模型研究
        6.1.1 孔隙度分布区间
        6.1.2 孔隙度岩心标定
        6.1.3 孔隙度建模
    6.2 渗透率模型研究
        6.2.1 现有渗透率模型
        6.2.2 致密碎屑岩储层
        6.2.3 致密碳酸盐岩储层
    6.3 饱和度模型研究
        6.3.1 束缚流体饱和度
        6.3.2 可动流体饱和度
第7章 技术应用
    7.1 致密碎屑岩储层
    7.2 致密白云岩储层
    7.3 碳酸盐岩扩径段密度曲线重构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2)致密碎屑岩储层流体识别及气、水分布规律 ——以W断陷登娄库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致密碎屑岩研究现状
        1.1.2 流体识别方法研究
        1.1.3 气水分布特征研究
    1.2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技术路线
    1.3 论文取得的成果及认识
第2章 W断陷登娄库组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理位置及分区特征
        2.1.1 构造位置
        2.1.2 地层特征概况
    2.2 研究区致密碎屑岩特征
        2.2.1 岩石学特征
        2.2.2 储层特征
    2.3 气藏成藏及流体特征
        2.3.1 区域成藏特征
        2.3.2 流体测井响应特征及影响因素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储层流体判别方法研究
    3.1 基于常规测井资料的流体判别方法
        3.1.1 常规交会图
        3.1.2 孔隙度-电阻率交会图
        3.1.3 深浅电阻率差比值与密度交会图版法
        3.1.4 阵列感应曲线特征法
    3.2 基于偶极横波成像测井资料的流体判别方法
        3.2.1 提取横波数据
        3.2.2 弹性力学参数的计算
        3.2.3 弹性力学参数交会分析法
        3.2.4 应用实例
    3.3 基于双重信息约束的流体判别方法
        3.3.1 最优分割原理
        3.3.2 聚类分析原理
        3.3.3 应用实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物性参数计算及下限划分
    4.1 物性参数计算
        4.1.1 孔隙度
        4.1.2 渗透率
        4.1.3 饱和度
    4.2 物性下限划分
        4.2.1 物性试气法
        4.2.2 正逆统计法
        4.2.3 最小流动孔喉半径法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气水分布规律及应用
    5.1 隔夹层认识
    5.2 气水分异
    5.3 气水分布规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研项目

(3)川西中江地区沙溪庙组天然气成藏及有利区带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致密性砂岩气藏勘探开发技术现状
        1.2.1 国内外致密性砂岩气藏地质综合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致密碎屑岩储层识别与预测技术现状
        1.2.3 我国致密性砂岩气藏的勘探与开发
    1.3 研究对象及前期的成果
        1.3.1 研究对象及现状
        1.3.2 前期的研究成果
    1.4 主要内容及技术思路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及关键技术
    1.5 主要工作量
    1.6 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地层特征
    2.2 构造特征
第3章 沉积相研究
    3.1 沉积相划分与相标志
    3.2 主要沉积相标志
    3.3 沉积相模式的建立
    3.4 各砂体沉积微相研究
第4章 储层特征研究
    4.1 储集岩类型
    4.2 储集空间及孔隙大小
    4.3 储层物性
    4.4 储层成岩作用特征
    4.5 储层物性主控因素分析
        4.5.1 沉积作用
        4.5.2 成岩作用
    4.6 储层分类
第5章 成藏条件研究
    5.1 烃源条件
    5.2 储集条件
    5.3 盖层条件
    5.4 运移、聚集及保存条件
第6章 气藏主要控制因素及成藏模式
    6.1 气藏主要控制因素
        6.1.1 孔隙演化控制因素
        6.1.2 裂缝发育控制因素
        6.1.3 沉积微相控制因素
    6.2 气藏成藏模式
        6.2.1 无断层发育的早期成藏主控因素及模式
        6.2.2 具断层发育的晚期成藏主控因素及模式
        6.2.3 中江地区南北向含气性的差异
第7章 含气有利区带预测技术
    7.1 含气有利区带预测关键技术
    7.2 测井响应特征
        7.2.1 测井资料标准化
        7.2.2 测井常规解释技术
    7.3 地震资料解释
        7.3.1 地震资料的分析及处理
        7.3.2 合成地震记录层位标定
        7.3.3 精细构造解释
        7.3.4 层位解释
        7.3.5 空变速度成图
    7.4 三维地震资料反演处理
        7.4.1 基础资料的准备及整理分析
        7.4.2 砂泥岩速度分析
        7.4.3 子波估算及综合地震地质标定
        7.4.4 地质模型的建立
        7.4.5 三维地震资料反演处理
    7.5 特殊反演处理
        7.5.1 电阻率反演
        7.5.2 孔隙度反演
        7.5.3 地震波吸收系数分析
    7.6 反演效果分析
第8章 砂体含气有利区带预测
    8.1 砂体地震属性特征
    8.2 砂体含气性有利区带预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作者简介

(4)利用岩石物性参数反演裂缝天然气富集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立题背景
    1.2 新场须二超致密裂缝性储层研究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超致密裂缝性气藏研究现状
    1.4 超致密气藏勘探技术发展趋势
    1.5 论文研究的思路和内容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7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气藏基本地质特征
    2.1 区域地质概况
        2.1.1 区域构造特征
        2.1.2 区域地层发育特征
        2.1.3 区域沉积特征
    2.2 气田构造特征
        2.2.1 构造特征
        2.2.2 断裂发育特征
    2.3 地层层序及沉积特征
        2.3.1 地层层序特征
        2.3.2 沉积微相特征
    2.4 储层特征
        2.4.1 宏观特征
        2.4.2 微观特征
        2.4.3 物性
        2.4.4 孔隙类型
        2.4.5 储层裂缝发育特征
        2.4.6 储层分类
    2.5 流体分布及气藏类型
        2.5.1 须家河组天然气和地层水特征
        2.5.2 压力和温度特征
        2.5.3 气水关系及气层分布特征
        2.5.4 气藏类型
第3章 地震岩石物理分析及模型建立
    3.1 地震岩石物理分析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3.1.1 地震岩石物理分析的基本原理
        3.1.2 岩石物理分析的基本方法
        3.1.3 岩石物理分析的工作流程
    3.2 地球物理测井分析
        3.2.1 测井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3.2.2 岩石物理诊断
    3.3 测井资料校正方法及效果分析
        3.3.1 补偿中子测井曲线的校正
        3.3.2 声波测井曲线的校正
        3.3.3 密度测井曲线的校正
        3.3.4 测井资料的校正及效果分析
    3.4 横波预测
        3.4.1 横波预测的理论方法
        3.4.2 横波预测及精度分析
    3.5 岩石物理模型及参数特征分析
        3.5.1 单井岩石物理模型
        3.5.2 主要目的层段岩石物理模型
    3.6 弹性参数敏感性分析
        3.6.1 流体敏感性分析
        3.6.2 孔隙度敏感性分析
    3.7 小结
第4章 须家河组有利储层预测研究
    4.1 原始资料的品质评价
        4.1.1 地震纯波资料
        4.1.2 VSP资料
    4.2 层位精细标定
        4.2.1 层位精细标定
        4.2.2 时深关系及精度分析
    4.3 砂体及物性预测
        4.3.1 敏感属性参数分析
        4.3.2 属性参数曲线重构
        4.3.3 叠后岩性反演
        4.3.4 砂层厚度预测
        4.3.5 孔隙度预测
    4.4 PP波/PS波叠后联合反演及有利储层预测
        4.4.1 有利储层的岩石物理特征
        4.4.2 有利储层(气层)的地震响应特征
        4.4.3 模型道与井旁道对比分析
        4.4.4 有利储层地震岩石物理解释模型
        4.4.5 反演方法试验及对比分析
        4.4.6 纵波阻抗及泊松比联合解释
        4.4.7 有利储层预测
第5章 裂缝发育带预测技术研究
    5.1 裂缝正演模拟研究及地震常规属性分析
        5.1.1 裂缝的正演模拟
        5.1.2 过井剖面地震属性分析
        5.1.3 地震属性体的计算
        5.1.4 沿层地震属性标定分析
        5.1.5 多属性聚类分析
    5.2 纵横波联合裂缝预测方法技术
        5.2.1 P波方位各向异性裂缝预测
        5.2.2 横波分裂裂缝检测
第6章 含气性检测技术研究
    6.1 分频AVO处理及含气检测
        6.1.1 分频AVO方法原理及处理流程
        6.1.2 须二段气、水层地球物理特征分析
        6.1.3 须二段分频AVO处理及含气预测
    6.2 基丁密度参数的流体识别方法
第7章 气藏综合评价及油气富集区预测
    7.1 成藏主控因素与成藏模式
        7.1.1 成藏主控因素
        7.1.2 成藏模式
    7.2 构造评价
        7.2.1 局部构造与气水分布
        7.2.2 断裂、裂缝与气水分布
    7.3 有利储层评价
        7.3.1 有利储层分类评价标准
        7.3.2 须二段有利储层评价
    7.4 有利区综合评价
        7.4.1 有利区综合评价标准
        7.4.2 有利区评价
    7.5 应用效果
第8章 结论及建议
    8.1 结论及认识
        8.1.1 结论
        8.1.2 方法技术成果及认识
    8.2 建议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5)再论川西坳陷须家河组二段气藏地震相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新场气田地震相特征
2 新场气田须二段河口坝油气成藏机理探讨
3 大邑气田地震相特征
4 川西坳陷须二段勘探有利远景区预测
    4.1 孝泉-新场-合兴场-丰谷地区
    4.2 德阳向斜
5 结束语

(6)致密碎屑岩储层预测方法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思路
2 应用实例——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段储层预测
    2.1 储层地质特征
    2.2 储层测井响应特征
    2.3 伽马反演
    2.4 波阻抗反演
    2.5 反演结果综合分析
3 结束语

(7)新场气田沙溪庙组多层致密气藏开发调整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致密砂岩气藏研究现状
        1.2.2 地质建模技术研究现状
        1.2.3 数值模拟技术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技术思路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气田概况
    2.1 气田地理概况
    2.2 区域地质构造
        2.2.1 所处的沉积盆地、大地构造单元
        2.2.2 地层层系、生储盖组合和沉积类型
    2.3 勘探开发简况
        2.3.1 勘探开发历程
        2.3.2 开发现状
第3章 气藏基本特征描述
    3.1 构造特征描述
    3.2 地层及沉积相特征描述
        3.2.1 地层层组及小层划分
        3.2.2 细分小层的精细对比
        3.2.3 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
    3.3 储层特征描述
        3.3.1 储层岩性
        3.3.2 储层物性
        3.3.3 储层非均质性
        3.3.4 储集类型及储层孔隙结构
        3.3.5 粘土矿物及储层敏感性
        3.3.6 储层的成岩及后生作用
        3.3.7 含气砂体地震响应特征
        3.3.8 储层测井响应特征
    3.4 流体性质与分布
        3.4.1 流体性质
        3.4.2 地层水分布
        3.4.3 地层压力及温度
第4章 气藏地质建模
    4.1 地质建模技术概论
    4.2 随机建模方法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4.2.1 随机建模的统计学基础
        4.2.2 随机建模方法
    4.3 气藏随机建模的关键步骤
    4.4 JS_2气藏地质模型的建立
        4.4.1 建模思路
        4.4.2 数据准备
        4.4.3 构造模型的建立
        4.4.4 物性模拟计算
        4.4.5 有利储层展布
第5章 储量复算及分类评价
    5.1 储量复算方法与单元
    5.2 容积法储量计算
        5.2.1 储量参数的确定
        5.2.2 储量复算结果
    5.3 随机建模法储量计算
        5.3.1 基本步骤及具体流程
        5.3.2 概率储量估计结果
    5.4 储量分类评价
        5.4.1 储量分类标准
        5.4.2 储量分类结果
第6章 气藏综合调整方案研究
    6.1 气藏开发效果评价及存在主要问题
        6.1.1 原开发方案简介
        6.1.2 气藏开发效果评价
        6.1.3 气藏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6.2 剩余储量分布状况及开发潜力分析
    6.3 立体调整方案设计及指标预测
        6.3.1 调整的依据、原则及方法
        6.3.2 调整方案设计
        6.3.3 开发指标预测及分析
结论和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8)川西坳陷中、浅层气藏储层识别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川西坳陷浅、中层储层基本特征
    1.1 基本地质特征
    1.2 岩石物理特征
2 储层识别的地质、地球物理基础
    2.1 川西坳陷浅、中层气藏储层的可识别性
    2.2 确保储层识别可靠的地震勘探关键技术
3 储层识别方法
    3.1 储层识别
        3.1.1 储层识别标志建立
        1) “强波谷、强波峰、低频”:
        2) “弱波谷、强波峰、低频”:
        3) “弱波谷、较强波峰、低频”:
        3.1.2 正演模拟验证
        3.1.3 储层展布预测
        1) 三维沿层属性提取:
        2) 三维地震相分析:
        3) 频谱分解 (spectral decomposition) :
    3.2 储层空间展布刻划
        1) 储层边缘检测:
        2) 储层空间展布刻划:
    3.3 储层含气性分析
        1) 振幅与含气性的关系:
        2) 波阻抗与含气性的关系:
        3) AVO属性与含气性的关系:
4 气藏描述中的地震方法
    4.1 储层几何形态描述
    4.2 沉积相及沉积微相研究
    4.3 储层分布范围及含气面积确定
    4.4 储集参数反演及转换
5 结论

(9)川西前陆盆地中段油气资源评价与管理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1章 川西前陆盆地中段油气地质特征
    1.1 地理位置
    1.2 区域地质特征
    1.3 石油地质特征
    1.4 勘探开发概况
第2章 勘探层与勘探目标分析
    2.1 勘探层与勘探目标概念
    2.2 沉积发展特征
    2.3 构造演化特征
    2.4 油气储盖组合
    2.5 勘探层的划分
    2.6 勘探目标密度法
第3章 油气勘探地质风险分析
    3.1 地质风险分析程序与框架
    3.2 地质风险分析的赋值原则
    3.3 地质风险分析步骤
    3.4 地质风险可信度概率参考标准
    3.5 地质风险赋值说明
第4章 资源-风险-经济评价
    4.1 须二勘探层评价
    4.2 须二勘探目标-合兴场构造评价
第5章 天然气资源管理
    5.1 资源基础与勘探开发战略
    5.2 天然气市场条件
    5.3 天然气产业化能力
结束语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10)低渗砂岩气藏剩余气分布规律研究 ——以新场气田蓬二气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0.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美国圣胡安盆地低渗气藏开发的启示
    0.4 研究内容和技术思路
    0.5 研究取得的进展
第1章 新场气田蓬二气藏概况
    1.1 地理位置及区域地质背景
    1.2 勘探简况
    1.3 地质特征
        1.3.1 构造及断裂特征
        1.3.2 地层简况
        1.3.3 沉积相及沉积微相
        1.3.4 含气砂体空间展布特征
        1.3.5 储层岩性和粘土矿物
        1.3.6 物性特征及裂缝发育情况
    1.4 开发简况
第2章 蓬二气藏精细描述
    2.1 蓬莱镇气藏的构造描述
        2.1.1 三维地震实施概况
        2.1.2 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及综合研究
        2.1.3 构造及断裂特征
    2.2 蓬莱镇气藏的沉积特征
        2.2.1 地层划分及对比
        2.2.2 沉积相标志
        2.2.3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2.2.4 沉积相和平面展布
        2.2.5 沉积相模式
        2.2.6 蓬莱镇组含气砂体分布预测
    2.3 成岩作用研究
        2.3.1 成岩环境及成岩序列
        2.3.2 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及成岩相
    2.4 储集物性和孔隙结构
        2.4.1 孔隙类型及结构
        2.4.2 储集物性
        2.4.3 储层非均质性
        2.4.4 储层分类及评价
    2.5 气藏动态特征
        2.5.1 地层压力
        2.5.2 气藏温度
        2.5.3 流体性质及分布
        2.5.4 渗流特征
        2.5.5 气藏生产特征
        2.5.6 气藏驱动及气藏类型
        2.5.7 气藏地质模型
第3章 储层地质建模及储量核算
    3.1 储层地质建模
        3.1.1 基础数据的准备
        3.1.2 数据资料的再编辑和修正
        3.1.3 模型网格的确定及气藏构造模型
        3.1.4 储层属性三维模型
        3.1.5 模型网格粗化及输出
    3.2 储量核算
        3.2.1 储量参数的确定
        3.2.2 储量核算结果
    3.3 储量分类计算
        3.3.1 难动用储量的概念及内涵
        3.3.2 储量分类标准
        3.3.3 储量分类计算结果
        3.3.4 难动用储量的分布特征
    3.4 可采储量计算
        3.4.1 数学模型法(对数正态模型)
        3.4.2 罗杰斯蒂函数法
        3.4.3 各气层叠加法
        3.4.4 产量累计法
第4章 剩余储量研究及开发潜力分析
    4.1 气藏数值模拟
        4.1.1 数值模型的选择
        4.1.2 初始静态参数场的建立
        4.1.3 气藏生产动态参数
        4.1.4 储量拟合
        4.1.5 动态拟合
    4.2 剩余储量分布
        4.2.1 气藏采收率
        4.2.2 储量动用状况分析
        4.2.3 气藏目前地层压力
        4.2.4 气藏剩余储量分布
    4.3 开发潜力分析
        4.3.1 JP_2~1气层的开发潜力分析
        4.3.2 JP_2~2气层的开发潜力分析
        4.3.3 JP_2~3气层的开发潜力分析
        4.3.4 JP_2~4气层的开发潜力分析
        4.3.5 JP_2~5气层的开发潜力分析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川西致密碎屑岩气藏描述的物探方法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致密气藏二维核磁共振测井模式设计与技术实践[D]. 张世懋.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2]致密碎屑岩储层流体识别及气、水分布规律 ——以W断陷登娄库组为例[D]. 许佳琰.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2)
  • [3]川西中江地区沙溪庙组天然气成藏及有利区带预测研究[D]. 黎从军. 成都理工大学, 2012(01)
  • [4]利用岩石物性参数反演裂缝天然气富集区研究[D]. 张虹. 成都理工大学, 2011(04)
  • [5]再论川西坳陷须家河组二段气藏地震相特征[J]. 张虹,刘殊. 石油物探, 2010(03)
  • [6]致密碎屑岩储层预测方法及其应用[J]. 王长城,施泽进,常景慧. 桂林工学院学报, 2008(02)
  • [7]新场气田沙溪庙组多层致密气藏开发调整方案研究[D]. 刘成川. 成都理工大学, 2007(06)
  • [8]川西坳陷中、浅层气藏储层识别技术[J]. 唐建明,杨军,张哨楠.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6(06)
  • [9]川西前陆盆地中段油气资源评价与管理政策[D]. 王亮国. 成都理工大学, 2006(12)
  • [10]低渗砂岩气藏剩余气分布规律研究 ——以新场气田蓬二气藏为例[D]. 刘正中. 成都理工大学, 2005(07)

标签:;  ;  ;  ;  ;  

川西致密碎屑岩气藏描述地球物理方法与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