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泽县农业结构调整调查

临泽县农业结构调整调查

一、临泽县农业结构调整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周小燕[1](2021)在《气候灾变对张掖市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由于种植业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使其成为受气候变化影响最直接、损失最严重的行业。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一方面需要人们有意识的保护生态,减缓气候变化的进程;另一方面需要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种植结构调整是人类适应气候变化的基本措施。甘肃省河西走廊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粮食产区,深入探讨气候变化对该地区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可为相关农业部门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方面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也可以针对性地为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策略时提供参考,从而保障农作物产量的稳定,这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保证我国经济平稳运行都具有深远意义。就张掖市而言,影响农作物种植结构的不仅仅是气温等气候变化的影响,干旱等气象灾害的影响也不可小觑,因此文章重点展开气候灾变对张掖市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作物产量是种植结构调整的基础,文章以产量为切入点,重点分析因产量变化引起的种植业结构调整受气候灾变的影响。主要选择表征气候灾变因素的年均气温、年光照时数、年降水量、干旱受灾面积、其他受灾面积,选择小麦、玉米、棉花、油料以及蔬菜和水果作为研究对象,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展开分析:宏观方面分析了1991-2019年间张掖市种植业结构调整受气候因素的影响以及这些调整具体又表现在哪些作物的种植结构调整;微观层面通过与农户访谈,了解农户种植结构的调整受到了哪些气候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对张掖市种植业结构调整有利的气候因素是年均气温,气象灾害对其均有不利影响。(2)张掖市目前的气候条件下,种植比例增加的作物是水果,适合种植的作物是蔬菜,适应能力最弱的作物是小麦。(3)张掖市农户种植结构调整以改变作物种植面积为主,影响其结构调整的主要气候影响因素为农户所感知气象灾害的发生与降水量的变化。根据以上研究提出有利于张掖种植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户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建议有:1.合理安排作物种植结构,科学规划作物生产布局;2.稳步推进种植生产设施建设,逐步实现机械化、智能化技术普及;3.加大针对性惠农政策倾斜,引导农户自发转变生产方式;4.转变农户生产观念,吸引高素质人才返乡就业。

宋博[2](2021)在《临泽县政府经济发展职能转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不断深化,县域经济的发展对整个区域经济及国民经济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对县级政府来说,如何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能否及时转变经济发展职能,是县级政府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怎样不断进行政府职能的转变,在经济发展上应该怎样履行政府职能,如何行使工作职能,履行什么样的工作职能,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目标,需要县级政府深入研究。临泽县作为甘肃省西部地区的县级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相对落后,政府因为经济发展经验不足的原因,导致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以临泽县县域经济发展中政府职能为研究对象,采取文献研究与调查研究的方式,通过对国内外政府职能理论进行学习研究,围绕临泽县政府在经济职能履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县级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扮演怎样的角色,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通过剖析原因,提出了改进策略与建议。本文总体由四部分组成,围绕县级政府如何进行自我定位,作为一个县级政府如何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政府作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履行好经济发展职能,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除绪论部分外,本论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明确了县级政府经济职能及职能转变的内涵和目标,重点分析了相关理论,以及理论对县域经济发展职能优化的意义。第二部分通过临泽县政府在经济发展职能履行方面所做的工作,提出对县级政府经济发展职能转变的现实意义。第三部分在对临泽县政府在经济发展职能履行的基础上,借助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访谈情况分析了临泽县政府在经济职能履行方面的问题和原因。问题包括:公共服务不充分;产业发展层次低;专业人才缺乏;经济发展环境不足。主要原因包括:政府与市场主体角色混淆;政府在发挥经济职能方面存在缺位;行政权力关系不顺畅;政府在发挥经济职能方面存在越位等。第四部分根据公共管理理论,提出了临泽县经济发展职能转变优化的措施。包括:转变行政理念;提升履职能力;优化人才队伍建设;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优化政府服务水平。

李汝嫣[3](2020)在《甘肃河西地区农村居民地空间分异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居民地的发展致使建设用地供给面临巨大压力,协调农村居民地发展与农田保护的矛盾已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农村居民地是建设用地的主要形式之一,体现了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状况,是描述农村发展最重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之一。目前,中国农村发展普遍面临着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布局分散杂乱以及村庄空心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产业化、城镇化与现代化的进程。乡村振兴战略要求遵循时空分异规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因此,迫切需要准确把握农村居民地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新农村建设和空心村等问题整治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旨在发现河西地区农村居民地分布格局,探索影响其空间分布的因子,并定量探测农村居民地个体和县域层面的各因素的影响力情况。研究以河西地区农村居民地数据集为基础,综合运用动态度模型、景观格局分析、重心转移模型和空间统计分析方法,探索1986-2018年河西地区农村居民地的空间分布、景观格局和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综合利用多种研究方法定量分析农村居民地发生变化的影响因素。然后,结合相关数据集,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测农村居民地空间分异驱动因素的影响力,厘清造成农村居民地规模、密度、形状和占地比率等特征空间分异的不同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优势范围和交互作用。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河西地区农村居民地个体规模普遍偏小,低值集聚特征显着,而且呈现“东多西少、东密西疏”的分布格局。各地市/县的农村居民地数量、面积和形状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性。斑块规模逐渐增大,但两极分化严重,景观破碎度进一步降低,空间连通性增强,斑块形状变化是一个复杂化与规则化交替的波动过程。农村居民地变化以“外部扩展式”和“邻接扩展式”为主要变化形式,主要以牺牲农田生态系统为代价,但逐渐向农村居民地挖潜以及侵占草地生态系统调整。且重心先后以不同速率分别向西北和东南方向迁移,其重心变化主要由大规模的移民安置工程导致。(2)农村居民地对水源和地形表现出极强的依赖性,集中分布在中低海拔、坡度较低、距离河流较近的平缓地带,扩张区域以中海拔、地形起伏度较低的平原和台地地区为主,与耕地之间存在较强的空间趋同性。随着引水能力和地下水开采能力增加,河流对其空间分布的限制能力逐渐减弱。自然增长率提高与生态移民迁入是导致农村居民地扩张的直接原因。政府政策通过限定发展方向、调整人口分布、推动经济发展、改善居住环境及区位等方式影响和引导着农村居民地的发展演变。(3)经济发展水平是农村居民地个体规模的第一影响要素,高程是最重要的辅助影响因素。不同类型农村居民地个体规模和形状特征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农耕区以经济发展水平为主,而牧区主要受地形条件特别是地形起伏度的限制。(4)人口总量是导致县域农村居民地总面积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是造成农村居民地总数量、平均斑块面积和斑块大小标准差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产业结构和农牧业发展规模对其具有重要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是造成河西地区农村居民地密度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斑块密度受农业发展规模影响较大,而斑块凝聚度指数受牧业发展规模和产业结构影响较大。形状指数的空间分异由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主导,人口状况和农业发展规模的影响次之;而周长面积分维数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是农业机械化水平和人口状况。人口总量与人口结构差异是造成县域农村居民地占地比率分布差异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高云虹,赵硕[4](2020)在《甘肃省县域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基于固定效应模型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基于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机理,选取2004—2016年甘肃省86个县市区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各县域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陇南和中部地区的种植业相对比较发达,对其农民收入的影响较大;甘南、临夏适宜发展牧业,对其农民收入的影响较大,但其特色优势还需进一步发挥;河西地区大部分县域农业各产业对其农民收入的影响均不显着;全省林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整体发展较慢,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不大。进而,针对不同区域提出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郝丽娜[5](2019)在《面向生态的绿洲适度农业规模及布局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绿洲是干旱区发展的基石,水资源是影响绿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干旱区降水稀少,水资源短缺,绿洲内部农业规模和生态规模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如何在社会经济—水资源—生态环境复合系统中通过发展面向生态的适度农业规模和高效的农业结构实现农业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的目标,从而缓解农业用水与生态用水之间的矛盾,保证绿洲农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本研究探讨了绿洲适度农业规模的概念和内涵,系统分析了绿洲水土资源与生态经济及农业规模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面向生态的绿洲适度农业规模研究框架,从“数量适度”、“结构适度”和“空间适度”三个维度描述绿洲适度农业规模,构建了基于生态健康的适度农业规模模型、基于节水高效的种植结构优化模型和种植结构空间布局优化模型。并针对我国西北典型绿洲区黑河流域中游提出研究区绿洲农业的适度发展规模、最优发展结构和高效空间发展模式。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提出了面向生态的绿洲适度农业规模研究框架基于绿洲水土资源—生态系统—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内部组成的相互关系分析,建立了以水资源高效利用和绿洲生态健康为目标的绿洲适度农业规模研究框架。该框架认为“适度农业规模”具有“三维”特征,其一为“数量适度”,即通过确定绿洲生态健康的定量表征形式,从理论分析和实践应用两个角度探讨生态健康的适度农业发展规模;其二为“结构适度”,即农业规模内部的作物种植结构,从节水高效的优化目标出发,确定适度农业规模的最优发展结构;其三为“空间适度”,即作物种植结构空间布局优化,以种植结构调整结果和作物种植适宜性最大化为主导,在灌区尺度上研究作物空间布局优化,获得绿洲适度农业规模的高效空间发展模式。(2)建立了基于生态健康的绿洲适度农业规模模型,确定了黑河中游绿洲适度农业规模在确定绿洲生态健康的定量表征的基础上,从理论分析和实践应用角度探讨了生态健康的适度农业规模计算方法。首先从理论分析方面,以地下水埋深、农田防护比例、植被覆盖率和大风发生频次作为评价因子评价绿洲生态健康,构建了基于绿洲生态健康评价和风沙动力学原理的适度农业规模计算模型(SASM-EHA);从实践应用方面,构建了基于绿洲圈层结构和绿洲沙漠化土地整治实地试验结果的适度农业规模计算模型(SASM-OCT)。通过理论研究和实地试验两方面探讨不同来水情景和生态需水情景下绿洲适度农业规模。研究结果表明:SASM-EHA模型和SASM-OCT模型计算的黑河中游适度绿洲规模分别为20792458 km2和20592387 km2,适度农业规模分别为16631967 km2和16421921 km2,两种方法计算的结果较为接近。因此,SASM-EHA模型可推广用于中国西北其他无实地试验资料的绿洲区适度农业规模的确定。按照SASM-EHA模型计算黑河中游现状2015年农业规模应该减少210 km2,黑河中游绿洲生态防护规模应该控制在20%左右才能保证绿洲系统的生态可持续发展。(3)构建了基于节水高效的种植结构优化模型,获得了不同来水情景和价格波动情景下种植结构优化方案为发展节水高效的农业模式,建立了以单方灌溉水净效益最大和单位种植面积效益最大为目标的种植结构优化模型,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求解得到不同来水情景的种植结构优化方案。通过设置节水情景计算未来节水灌溉面积比率提高情景下灌区及整个黑河中游绿洲区的农业节水量。考虑到作物种植结构除了决定于自然资源条件,同时也受市场经济行为的影响,研究了未来价格波动下的种植结构。研究结果表明:种植结构优化调整后,农业净效益提高0.52亿元,农业用水量减少1.02亿m3;未来价格波动对种植结构有一定的影响,粮食作物的价格波动对种植结构的影响较小,经济作物价格的波动对种植结构的影响比较明显;节水灌溉面积比率增加10%,黑河中游绿洲区可节水2.63亿m3,节水灌溉面积比率增加20%,可节水3.08亿m3,减少的农业用水可以用于弥补生态用水的不足,或减少地下水的开采量以恢复地下水的均衡状态。本文提出干旱区农业应该推行“发展高效节水”与“节水—生态补偿机制”并举的政策,以避免出现越节水越缺水的现象。(4)建立了绿洲农业种植结构空间布局优化模型,获得了玉米和小麦的空间优化布局以种植结构调整结果和作物种植适宜性最大化为主导,建立了基于最小交叉信息熵的种植结构空间布局优化模型。基于ArcGIS平台耦合作物种植适宜性空间分布数据、现状农业土地利用数据以及人口空间分布数据等多源遥感信息数据确定综合作物种植适宜性空间分布,确定模型的先验分布概率;将种植结构优化结果作为约束条件,利用最小交叉信息熵原理,确定作物种植面积可分配概率,得到种植结构空间优化布局。该模型耦合了多源遥感信息数据和统计数据,实现了种植结构数量和空间的优化统一,为解决作物种植结构空间布局优化提供新的手段。研究结果表明:黑河中游玉米适宜耕种区与现状玉米面积分布大体一致,小麦的适宜耕种区与现状分布差异较大,同时玉米适宜耕种区远远大于小麦适宜区;优化后玉米和小麦高分配概率较优化前更加集中;优化后玉米种植面积在临泽县和高台县应调减,甘州区应调增;优化后小麦种植面积主要分布在甘州区和临泽县。

赵硕[6](2019)在《甘肃省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由于农业受地域、自然环境限制以及农产品趋同,加之农民思想落后等多种原因,使得甘肃省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民增收困难。因此,甘肃省如何合理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是其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包括“一个理论机制、两个分析维度和三个关键问题”。一个理论机制是基于对已有研究和农业结构调整的梳理,构筑农业结构调整作用于农民增收的动力机制。其中,政府政策作用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各个层面。在此前提下,分别从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两方面进行理论分析。从直接因素来看,农民直接决策农业的生产结构和资源要素配置结构,进而促进农民增收,而农民收入增加进一步导致生产要素的增加,继而反作用于农业结构调整;从间接因素来看,农业结构调整通过提高农业产业组织化水平、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等多种途径作用于农户决策,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两个分析维度是指不同来源农民收入与不同县域两个角度。一方面,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分析农业结构调整对不同来源农民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除林业对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存在负相关性之外,其他农业产业对不同来源农民收入均存在正向作用,其中种植业和畜牧业对不同来源农民收入均具有显着性作用。说明甘肃省应该合理调整种植业和牧业的生产结构,适当发展林业,加快发展农林牧渔服务业。另一方面,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对不同县域农业结构调整影响其农民收入的程度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相对应对策建议。结果表明:除部分县域外,大部分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程度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低水平,且各县域适宜发展不同农业产业,但是特色、优势产业不突出,说明甘肃省各县域的农业内部产业发展未能发挥自身优势,亟需进行结构调整。三个关键问题包括:(1)全面认识甘肃省农业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2)甘肃省未来农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和方向问题;(3)合理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问题。首先,对甘肃省农业结构调整及农民收入的演变及现状进行梳理,从四个方面总结农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其次,通过农业产业相关数据测算,得出农业结构调整的转换速度和方向。结果表明:1985年至今甘肃省农业结构转换速度较慢,各区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其转换方向从发展种植业和牧业转向只发展种植业,说明甘肃省农业发展违背了农业结构多元化融合发展的要求,农业结构调整存在不合理的现象。最后,根据系统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对调整农业结构提出针对性建议,分别从构建综合性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优化各区域农业生产布局、提高不同来源农民收入、倡导绿色生态农业四个方面提出建议。

肖飞艳[7](2019)在《黑河中游土地利用和景观变化的时空特征与驱动因素》文中认为土地利用和景观变化是干旱地区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方面,对干旱区绿洲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绿洲、荒漠-绿洲过渡带和荒漠构成了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典型的景观结构,以往较少将这三种景观类型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景观变化的时空特征和相互转换。本文以黑河中游为研究区,利用1990-201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分析黑河分水工程实施前后该区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基于1990-2015年6期的Landsat影像数据,采用决策树分类与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方法提取黑河中游绿洲、荒漠-绿洲过渡带和荒漠的范围,分析三种景观类型的时空动态变化和景观格局,探讨其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黑河中游70%以上的土地为未利用地,耕地面积占到了15%以上,其次是草地和人工表面。1990-2010年耕地和人工表面面积明显增加,草地和未利用地明显减少,且1990-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明显强于2000-2010年。耕地面积增加的来源主要是未利用地,耕地的转出面积主要为未利用地、草地和林地。(2)1990-2015年黑河中游的绿洲面积显着增加(+37.21%),荒漠-绿洲过渡带面积明显减少(-12.73%),荒漠的面积略有减少(-8.50%),且三者之间的相互转换频繁而剧烈,但绿洲化过程远强于荒漠化过程。景观类型的相互转换主要发生在绿洲的边缘区以及荒漠-绿洲过渡带内部。1990-2015年,黑河中游的景观破碎化程度下降,景观的组成和结构趋于简单化,斑块不规则度有所下降。(3)黑河中游的绿洲变化与人口、GDP、年平均气温和莺落峡径流量呈显着正相关,与地下水位呈现负相关关系,荒漠-绿洲过渡带和荒漠变化与各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绿洲刚好相反,而且荒漠-绿洲过渡带与地下水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黑河中游景观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人口、GDP和莺落峡径流量,三者对景观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35.99%,9.01%和7.68%,累积贡献率高达96.64%。绿洲扩张尤其是人工绿洲的扩张将导致荒漠-绿洲过渡带面积的减少和水资源压力增加,进而影响绿洲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当地政府应当重视荒漠-绿洲过渡带自然植被的保护,控制人工绿洲的扩张,呼吁农民合理使用水资源,禁止地下水的过度开发,保障绿洲的健康稳定发展。

张自伟[8](2017)在《临泽县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生态文明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关系到每个人,同时也对民族未来的发展十分重要。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比起“生态县”、“生态经济区”的实践有更高的要求,它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区域发展的新形式,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是国家“五位一体”发展战略在区域的具体实践,和“美丽中国”建设在地区的探索。本文将对临泽县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县的情况进行分析,首先阐明了生态文明示范县在国家层面上的建设意义,其次,从建设成效、指导思想、建设目的、建设意义四个方面解释了临泽县生态文明示范县的基本内涵。《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市指标(试行)》设定了 38项指标,总共分为六个方面,分别是: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生活、生态制度、生态文化,本文将根据《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市指标(试行)》所设定的38项指标来逐一与临泽县生态文明示范县各项工作进行衡量对比,从而指出临泽县在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与国家各项标准的差距,最后提出临泽县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对策。

李茉[9](2017)在《基于不确定性分析的农业水土资源多尺度优化配置方法与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发展节水高效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农业水土资源合理配置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农业水土资源配置具有不同的特点,存在差异性。同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了农业水土资源配置系统的不确定性。因此,研究不确定性条件下农业水土资源多尺度优化配置方法及模型对促进变化环境下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黑河中游绿洲为研究对象,针对农业水土资源配置系统中存在的诸多不确定性,在明晰各尺度农业水土资源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上,构建适合不同尺度的农业水土资源优化配置不确定性模型体系并探讨其解法。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区域水土资源配置。构建了考虑来水随机性的双层线性分式规划模型并采用交互式模糊算法进行求解。该模型可以综合上下层不同决策主体的利益,定量处理效益最大和用水量最小两个目标并提高配置效率,反映来水随机性。结果表明,黑河中游绿洲的农业、工业、生活、生态4个用水部门的优化总配水量比实际减少0.24亿m3。高、中、低流量情况下,农业用水量比重分别为87.6%、84.2%、82.4%。在总种植面积不变的条件下,优化的各类作物面积较实际有所调整,整体效益增加3.2亿元。(2)灌区水土资源配置与风险分析。构建了基于供需水随机模拟的灌区配水模型和基于随机模糊数的种植结构优化模型。两个模型的框架均为区间两阶段随机规划模型,共同特点为可获得当随机事件发生时最小资源缺失情况下的最大效益,均衡资源分配获益与损失之间的矛盾。此外,灌区配水模型能够充分反映输入参数的随机特性,获得具有概率分布的优化配置结果,而配土模型定量处理了输入参数中同时具有随机和模糊的双重不确定性。结果表明,黑河干流灌区优化总配水量比实际减少0.54亿m3,配水效率略微增加。优化总土地面积比实际减少3.17万hm2,单方效益提高1.28元/hm2。黑河中游绿洲缺水风险处于可接受风险和濒临风险范围之间。(3)渠系水土资源配置。以盈科灌区为典型灌区,构建了干支渠流量和时间分配模型、分支渠/斗渠轮灌组划分模型及种植结构优化模型。所构建的模型注重减少输配水过程中的渗漏损失,提高水土资源配置效率。结果表明,盈二支在夏灌一轮、夏灌二和三轮、秋灌一和二轮的配水流量分别为3.32 m3/s、3.42 m3/s、3.38 m3/s,各轮期内配水流量均匀,利于管理和工程实施。(4)田间水资源配置。构建了基于作物区间水分生产函数的区间线性分式规划模型。该模型在考虑田间输配水区间不确定性的基础上,平衡配水效益与节水之间的矛盾,以获得最大的灌溉水分生产力。在此基础上,为协调灌区内管理者和农民的利益矛盾,将灌区-作物作为一个整体,构建线性分式-二次双层规划模型,并采用拉格朗日函数构造结合库恩塔克条件的方法求解。结果表明,区间线性分式规划模型的水分生产力较常规线性规划模型提高1.25 kg/m3,而线性分式-二次双层规划模型的水分生产力比基于二次函数的作物全生育期配水模型提高4%。(5)农业水土资源规划。采用统计学方法和智能算法相结合的方法对黑河中游绿洲水文要素及社会经济要素进行模拟和预测。采用模糊识别模型结合尖点突变模型的方法计算各行政区的农业用水安全阈值。采用边际效益理论结合节水潜力分析方法估算黑河中游17个灌区的用水阈值区间。在此基础上,综合各尺度建模思想,对黑河中游农业水土资源进行综合规划并动态分析农业用水安全情况,构建农业水土资源配置决策支持系统,为实现黑河中游农业水土资源的系统和自动化管理提供参考。

王国峰[10](2017)在《黑河流域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与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水资源作为重要的人类生产与生活资料,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甚至可能危及国家整体安全。特别是链接到干旱半干旱区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研究,是纽带国家“一带一路”整体实施规划安全性的重要课题。识别研究问题,本研究着重对黑河流域绿洲农业水资源需求进行研究,估计农业水资源要素与土地资源要素之间替代弹性,梳理辨识黑河流域不同规模、类型和区域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现状,重点厘清农业中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甄别关键影响因素的作用强度和方向,提炼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农业水资源管理制度等政策措施,识别黑河流域农业用水需求的关键影响因素,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科技支撑。凝练水资源需求管理政策,构建水资源利用效率估算框架。本文以甘肃省黑河流域作为研究的核心对象,围绕如何解决以下三个问题展开研究,首先,水土资源要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如何?是促进还是阻碍?关键影响水土资源作用发挥的因素是什么?其次,不同尺度,包括县域尺度和农户尺度上的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现状达到什么程度?区县尺度上的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是否会表现出趋同的特性?最后,哪些因素影响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这些因素对于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作用强度多大,作用方向如何?研究旨在基于以上问题,厘定改善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政策建议与适应性措施。辨识问题需求,调控研究区社会经济发展关键阈值。本文围绕如何解决上述三个问题展开探究,通过宏观与微观层面数据的有序整合来综合评价区县和农户尺度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基于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收集数据,包括宏观层面区县数据和微观层面随机抽样调研数据,宏观方面,关键识别地区包括黑河农业区6县2区,即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金塔县、肃州区、山丹县、民乐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微观方面,采取农户调研数据,构建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模型,参数化描述性分析、计量经济学分析刻画并辨识上述三个研究问题。理清发展问题,提炼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适应措施。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首先,就农业水土资源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力来看,内嵌空间异质性理念,黑河流域水资源与土地资源在地区农业经济增长中扮演着不同的作用,此外,对于水土资源综合效应辨识层面来看,总体作用力方向和大小与当地的农业生产结构和种植结构密切相关:其次,厘定的区县尺度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异质性特征较为显着,其中,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相对较高的区县为民乐县和临泽县,效率相对较低的为金塔县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主要与当地的产业发展相一致,且研究结果显示,区县层面的水资源利用效率随着时间推移趋于稳态的现象。再次,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方面,囊括区县影响因素的5个方面,农业投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自然灾害与种植结构调整,研究结论揭示,提高农业科技投入对提升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具有积极效果,固定资产投资变化率提高10%,将提升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0.2%,调整作物种植面积,尤其是小麦播种面积,对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具有积极贡献,小麦面积每增加1%,用水效率将增加0.23%,但是要结合当地的实际特征发展。最后,结果揭示的农户层面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主要集中在0.5-0.7区间内,也就是说,农户层面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存在超过30%的提升空间,如果仅仅从水资源利用效率层面来看,农户水资源利用效率最优的单个农户种植规模为50亩左右。回答干旱半干旱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状况,提炼该区域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厘定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可持续发展政策建议,构建动态细分水权交易机制,有效推动节水灌溉技术升级换代,完备水资源高效利用为目标的补贴体系,构建适合当地的基层用水管理组织模式,优化农户农作物种植结构,搭建农业水资源交易机制与平台等,本文建议将为农业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提供科技支撑。

二、临泽县农业结构调整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临泽县农业结构调整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气候灾变对张掖市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3 国内外文献研究
        3.1 气候灾变与农业生产的相关研究
        3.2 气候灾变与种植结构调整的相关研究
        3.3 河西走廊地区气候灾变与农业的相关研究
        3.4 文献述评
    4 研究方法
        4.1 文献归纳法
        4.2 问卷调查法
        4.3 统计分析法
    5 研究内容
        5.1 了解张掖市气候灾变特征及种植业发展概况
        5.2 研究气候灾变对张掖市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5.3 提出张掖市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6 研究思路
    7 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 概念界定
    2 理论基础
        2.1 需求供给理论
        2.1.1 需求理论
        2.1.2 供给理论
        2.2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气候灾变特征及种植结构现状
    1 研究区域概况
    2 分析方法及数据说明
        2.1 数据说明
        2.2 分析方法
        2.2.1 线性倾向估计
        2.2.2 滑动平均法
    3 气候变化特征
        3.1 年均气温
        3.2 年日照时数
        3.3 年均降水量
        3.4 干旱受灾面积
    4 种植业结构特征
        4.1 种植业布局
        4.2 粮食作物
        4.3 经济作物
        4.4 其他作物
    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气候灾变对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1 气候灾变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分析
        1.1 研究方法
        1.2 结果分析
        1.2.1 气象产量分离结果分析
        1.2.2 作物单产回归结果分析
        1.3 主要结论
    2 气候灾变对张掖市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
        2.1 作物种植结构演变
        2.1.1 粮食作物种植结构演变
        2.1.2 经济作物种植结构演变
        2.1.3 其他作物种植结构演变
        2.2 气候变化对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分析
        2.2.1 研究方法与原理介绍
        2.2.2 结果分析
        2.3 主要结论
第五章 气候灾变对农户种植结构的影响分析
    1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2 农户种植结构现状分析
        2.1 气候因素引起种植结构的调整
        2.2 气象灾害引起种植结构的调整
    3 农户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模型介绍与指标选取
        3.1.1 模型介绍
        3.1.2 指标选取
        3.2 结果分析
    4 主要结论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1 研究结论
    2 政策建议
        2.1 合理安排作物种植结构,科学规划作物生产布局
        2.2 推进生产设施机械化、智能化,引进农业生产新技术
        2.3 加大惠农政策倾斜力度,引导农户转变生产方式
        2.4 转变农户生产经营观念,吸引高素质人才返乡创业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2)临泽县政府经济发展职能转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相关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政府职能
        2.1.2 政府经济职能
        2.1.3 政府经济管理的作用
    2.2 县级政府及职能
        2.2.1 县级政府概述
        2.2.2 县域经济
    2.3 国内政府职能理论及政府职能转变理论
        2.3.1 毛泽东的政府职能理论
        2.3.2 邓小平的政府职能理论
    2.4 国外政府经济职能理论
        2.4.1 自由主义的政府理论
        2.4.2 国家干预主义的政府职能理论
        2.4.3 选择性干预理论
    2.5 县级政府经济发展职能与县域经济
        2.5.1 县级政府职能
        2.5.2 县级经济运行
第三章 临泽县政府经济发展职能履行现状调查
    3.1 临泽县政府经济发展职能履行现状调查
        3.1.1 调查设计
        3.1.2 调查实施
        3.1.3 调查结论
    3.2 临泽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成效
        3.2.1 临泽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3.2.2 临泽县经济社会发展成效
    3.3 临泽县政府经济发展职能履行现状
        3.3.1 优化政府职能
        3.3.2 改善发展环境
        3.3.3 完善公共服务
        3.3.4 培育产业体系
第四章 临泽县政府在发挥经济职能方面存在问题与分析
    4.1 临泽县政府经济职能履行方面存在问题
        4.1.1 公共服务不充分
        4.1.2 经济产业结构不均衡
        4.1.3 人力资源开发不足
        4.1.4 经济服务组织不足
    4.2 临泽县政府在经济职能转变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
        4.2.1 政府与市场主体角色混淆
        4.2.2 政府在发挥经济职能方面存在缺位
        4.2.3 行政权力关系不顺畅
        4.2.4 政府在发挥经济职能方面存在越位
第五章 国内外地方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经验借鉴
    5.1 国外地方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经验
        5.1.1 日本地方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经验
        5.1.2 美国地方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经验
    5.2 国内地方政府经济职转变的经验
        5.2.1 怀来县经济职能转变经验
        5.2.2 静宁县经济职能转变经验
    5.3 国内外地方政府经济职转变的经验借鉴
        5.3.1 准确定位政府角色
        5.3.2 准确转变政府职能
        5.3.3 准确履行政府职责
第六章 临泽县政府经济发展职能转变的路径
    6.1 临泽县政府经济发展职能定位的原则与思路
        6.1.1 政府经济发展职能定位原则
        6.1.2 政府经济发展职能定位思路
    6.2 加快提升履职能力
        6.2.1 优化履职能力
        6.2.2 提升公共服务
        6.2.3 优化部门职责
    6.3 优化人才队伍建设
        6.3.1 推进企业人才队伍建设
        6.3.2 开展专业技术人才建设
        6.3.3 加快农村实用型人才建设
    6.4 改善经济发展环境
        6.4.1 调整经济发展方式
        6.4.2 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
        6.4.3 推进市场化体制改革
    6.5 优化政府服务水平
        6.5.1 创新金融服务
        6.5.2 完善公共服务
        6.5.3 优化行政管理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访谈提纲
附录2:主要访谈人员情况表
附录3:访谈记录
附录4:调查问卷
致谢

(3)甘肃河西地区农村居民地空间分异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标
        1.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2 研究目标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空间格局研究进展
        1.2.2 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1.2.3 河西地区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3 章节安排
第二章 研究区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2.1.2 自然地理概况
        2.1.3 社会经济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重心转移模型
        2.2.2 景观格局指数
        2.2.3 地理探测器模型
    2.3 数据源及数据处理
        2.3.1 农村居民地数据
        2.3.2 其他辅助分析数据
        2.3.3 地理探测器输入数据处理
第三章 农村居民地分布格局及其变化
    3.1 总体分布
    3.2 空间特征
        3.2.1 空间分布格局
        3.2.2 空间集聚趋势
        3.2.3 空间变化模式
    3.3 数量特征
        3.3.1 全局特征
        3.3.2 县域特征
        3.3.3 个体特征
    3.4 景观格局特征
        3.4.1 全区域景观格局特征
        3.4.2 县域景观格局特征
    3.5 变化特征
        3.5.1 农村居民地的重心迁移
        3.5.2 农村居民地的扩张方向
第四章 影响因素辨识
    4.1 自然环境因素
        4.1.1 地貌类型
        4.1.2 坡度
        4.1.3 河流
    4.2 社会经济因素
        4.2.1 人口
        4.2.2 社会经济
        4.2.3 政策制度
第五章 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5.1 可能影响因素选择
    5.2 农村居民地个体影响因素分析
        5.2.1 农村居民地规模特征影响因素
        5.2.2 农村居民地形状特征影响因素
    5.3 县域影响因素分析
        5.3.1 农村居民地规模特征影响因素
        5.3.2 农村居民地密度特征影响因素
        5.3.3 农村居民地形状特征影响因素
        5.3.4 农村居民地占地比率影响因素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农村居民地尺度影响因素分析因子探测器结果
        附录1.1 全区农村居民地规模、形状因子探测器结果
        附录1.2 牧区农村居民地规模、形状因子探测器结果
    附录2 县域影响因素分析因子探测器结果
        附录2.1 农村居民地规模因子探测器结果
        附录2.2 农村居民地密度因子探测器结果
        附录2.3 农村居民地形状因子探测器结果
        附录2.4 农村居民地占地比率因子探测器结果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甘肃省县域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基于固定效应模型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机理
    (一)调整要素配置促进农民增收
    (二)调整生产结构促进农民增收
三、数据来源与模型构建
    (一)数据来源及变量选取
    (二)平稳性检验
    (三)协整检验
    (四)模型构建
四、实证分析与结果说明
    (一)实证分析
    (二)结果说明
五、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二)结合已有发展优势,因地制宜促进农民增收

(5)面向生态的绿洲适度农业规模及布局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适度绿洲规模研究进展
        1.2.2 适度农业规模研究进展
        1.2.3 农业种植结构优化研究进展
        1.2.4 农业种植结构空间布局优化研究进展
        1.2.5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面向生态的绿洲适度农业规模研究框架
    2.1 绿洲适度农业规模的概念
        2.1.1 绿洲规模与农业规模的内涵与外延
        2.1.2 绿洲适度农业规模的内涵
    2.2 面向生态的适度农业规模研究的目标、依据
        2.2.1 面向生态的适度农业规模研究的目标
        2.2.2 面向生态的适度农业规模研究的依据
    2.3 面向生态的绿洲适度农业规模研究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3.1 黑河中游绿洲概况
        3.1.1 地形地貌
        3.1.2 气候条件
        3.1.3 河流水系
    3.2 黑河中游水资源系统要素分析
        3.2.1 降水
        3.2.2 地表水资源
        3.2.3 地下水资源
        3.2.4 黑河中游水资源可利用量
    3.3 黑河中游绿洲演变与水资源的关系
        3.3.1 绿洲土地利用演变分析
        3.3.2 绿洲演变与绿洲水资源的关系
    3.4 黑河中游绿洲演变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生态健康的绿洲适度农业规模模型构建及应用
    4.1 基本思路
    4.2 绿洲适度农业规模模型的建立
        4.2.1 基于绿洲生态健康评价的适度农业规模(SASM-EHA)
        4.2.2 基于绿洲植被圈层的适度农业规模(SASM-OCT)
    4.3 绿洲适度农业规模计算结果—以黑河中游为例
        4.3.1 模型情景设置
        4.3.2 模型输入数据
        4.3.3 基于生态健康评价的适度农业规模结果
        4.3.4 基于绿洲植被圈层结构的适度农业规模结果
        4.3.5 不同模型结果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节水高效的种植结构优化模型构建及应用
    5.1 不同节水情景节水潜力估算
        5.1.1 节水潜力计算方法
        5.1.2 基于节水措施发展不确定性的节水潜力估算
    5.2 不同情景种植结构优化模型
        5.2.1 不同来水情景和节水情景设置
        5.2.2 种植结构优化模型的建立
        5.2.3 模型的求解
    5.3 黑河中游种植结构优化结果
        5.3.1 现状种植结构优化对比
        5.3.2 不同情景下种植结构优化结果
        5.3.3 价格波动对种植结构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绿洲农业种植结构空间布局优化模型构建及应用
    6.1 绿洲农业种植结构空间布局优化研究思路
    6.2 基于最小交叉信息熵原理的种植结构空间布局优化模型的建立
        6.2.1 最小交叉信息熵原理
        6.2.2 基于最小交叉信息熵的种植结构空间布局优化模型
    6.3 多源数据预处理
        6.3.1 作物种植适宜性评价
        6.3.2 灌区种植结构优化
        6.3.3 作物种植适宜面积分布
    6.4 黑河中游农业种植结构空间优化布局
        6.4.1 单种作物空间优化分布
        6.4.2 种植结构空间优化布局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甘肃省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已有研究综述
        1.2.1 农业结构调整研究
        1.2.2 农民增收及影响因素研究
        1.2.3 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民收入影响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本研究技术路线图
2 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的理论分析
    2.1 农业结构调整的相关理论
        2.1.1 规模报酬理论
        2.1.2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2.1.3 配第—克拉克定律
        2.1.4 库茨涅茨人均收入影响理论
    2.2 农业结构调整的驱动力
        2.2.1 供给因素
        2.2.2 需求因素
        2.2.3 其他因素
    2.3 农业结构调整作用于农民增收的影响机制
        2.3.1 直接影响
        2.3.2 间接因素
        2.3.3 政府因素
3 甘肃省农业结构现状及其调整预测
    3.1 甘肃省农业结构现状分析
    3.2 甘肃省农业结构变动趋势预测
        3.2.1 农业结构转换速度系数测算及结果说明
        3.2.2 农业结构转换方向系数测算及结果说明
    3.3 甘肃省农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3.3.1 结构调整的基础建设落后,农机、农技水平较低
        3.3.2 区域结构不合理,未能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
        3.3.3 农产品结构单一,农业产业链条较短
        3.3.4 农业结构调整受资源环境约束增强
4 甘肃省农民收入现状分析
    4.1 甘肃省农民收入水平现状
    4.2 甘肃省农民收入构成分析
    4.3 甘肃省贫困与非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对比分析
5 甘肃省农业结构调整对不同来源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
    5.1 方法选择及模型构建
    5.2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5.3 实证分析
    5.4 结果说明
6 甘肃省各县域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分析
    6.1 面板数据实证检验
        6.1.1 数据来源
        6.1.2 平稳性检验
        6.1.3 协整检验
    6.2 模型的构建
        6.2.1 面板数据模型概述
        6.2.2 模型选定
    6.3 实证分析
    6.4 结果说明
7 甘肃省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7.1 统筹兼顾,构建综合性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7.2 因地制宜,优化各区域农业生产布局
    7.3 重点突出,提高不同来源农民收入
    7.4 分类管理,倡导绿色生态农业
参考文献
附录1 甘肃省农业产业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回归结果(2003-2016)
后记

(7)黑河中游土地利用和景观变化的时空特征与驱动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进展
        1.2.2 绿洲变化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
        2.1.3 水文条件
        2.1.4 土壤与植被
    2.2 社会经济概况
        2.2.1 人口状况
        2.2.2 经济发展
第三章 数据来源与方法
    3.1 数据来源
    3.2 景观信息提取与精度验证
    3.3 时空动态分析方法
        3.3.1 转移矩阵
        3.3.2 动态度
        3.3.3 状态、方向、趋势指标
    3.4 景观格局分析
    3.5 驱动因素分析方法
第四章 黑河中游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
    4.1 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及数量变化
    4.2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结果
    4.3 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黑河中游景观时空动态变化
    5.1 景观分类精度评价
    5.2 景观的时空动态特征
        5.2.1 景观空间分布及面积变化
        5.2.2 景观变化的状态和趋势
        5.2.3 景观变化的时空动态
    5.3 景观格局变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黑河中游景观变化的驱动因素
    6.1 定性分析结果
        6.1.1 社会经济
        6.1.2 气象因素
        6.1.3 水文因素
    6.2 相关性分析结果
    6.3 冗余分析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的主要成果
致谢

(8)临泽县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重点难点、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生态文明示范县基本内涵
    一、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的基本内涵
    二、临泽县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概况
        (一) 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背景基础
        (二) 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成效
        (三) 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指导思想
        (四) 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目的
        (五) 生态县建设意义
    三、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衡量指标
        (一) 指标概述
        (二) 指标建设
        (三) 指标解释
第二章 临泽县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现状及评估分析
    一、建设现状
        (一) 沙漠戈壁绿化建设
        (二) 城市绿化建设
        (三) 美丽乡村建设
        (四) 河道生态治理
        (五) 湿地保护
        (六) 水资源利用和保护
        (七) 环境污染防治体系建设
        (八) 生态产业体系建设
        (九)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二、评估分析
        (一) 生态空间领域
        (二) 生态经济领域
        (三) 生态环境领域
        (四) 生态生活领域
        (五) 生态制度领域
        (六) 生态文化领域
第三章 建设临泽县生态文明示范县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机制不完善
        (一) 法规体系不健全
        (二) 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不完善
        (三) 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缺失
        (四) 生态环境监管制度不到位
        (五) 市场化机制存在缺陷
    二、生态文明意识淡薄
        (一) 全社会生态意识比较薄弱
        (二) 群众对生态文明认识不足
        (三) 党员干部生态文明意识薄弱
    三、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矛盾突出
    四、统筹协调环境保护的难度大
    五、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不合理
第四章 临泽县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对策
    一、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一) 健全法规标准体系
        (二) 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三) 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四) 强化生态环境监管制度建设
        (五) 推行市场化机制
    二、提高生态文明意识
        (一)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二) 鼓励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三) 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
    三、提高生态建设水平
        (一) 推进中小流域综合治理
        (二) 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
        (三) 加大污染防治力度
    四、深入推进循环经济建设
        (一) 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二) 加强节能减排能力
        (三) 坚持资源节约战略
    五、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
        (一) 深化科技创新
        (二) 促进产业集聚集约发展
        (三)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
        (四) 鼓励发展新能源产业
        (五) 培育发展绿色产业
参考文献
后记

(9)基于不确定性分析的农业水土资源多尺度优化配置方法与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分析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区域水土资源优化配置
    3.1 各用水部门净效益系数确定
    3.2 基于机会约束规划的双层线性分式规划
    3.3 区域水土资源优化配置模型
    3.4 结果分析与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灌区农业水土资源优化配置及风险分析
    4.1 农业灌溉供需水随机模拟
    4.2 基于随机模糊数的区间两阶段随机机会约束规划
    4.3 灌区水土资源优化配置模型
    4.4 农业灌溉缺水损失风险评价
    4.5 结果分析与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渠系农业水土资源优化配置
    5.1 模型构建
    5.2 结果分析与讨论
    5.3 小结
第六章 田间灌溉水资源优化配置
    6.1 基于区间线性分式规划的田间配水模型
    6.2 结果分析与讨论
    6.3 小结
第七章 灌区-作物生育阶段内优化配水
    7.1 模型构建
    7.2 结果分析与讨论
    7.3 小结
第八章 基于水资源利用阈值的农业水土资源规划与决策实现
    8.1 不确定性的要素估算、模拟与预测
    8.2 水资源利用阈值
    8.3 农业水土资源规划模型
    8.4 农业水资源安全度量
    8.5 农业水土资源规划决策支持系统
    8.6 结果分析与讨论
    8.7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9.1 主要结论
    9.2 论文主要创新点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10)黑河流域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与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农业水资源研究现状及进展
        1.4.1 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现状
        1.4.2 国内外效率估算研究现状
        1.4.3 文献述评
    1.5 研究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主要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6.1 研究方法
        1.6.2 数据来源
    1.7 本章小结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农业水资源
        2.1.2 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
        2.1.3 阻尼效应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生态系统理论
    2.4 水资源价值理论
    2.5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2.6 本章小结
3 黑河流域农业水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3.1 黑河流域水资源状况
    3.2 自然状况
        3.2.1 地形地貌
        3.2.2 气温状况
        3.2.3 降水状况
        3.2.4 水系与水资源状况
    3.3 社会经济情况
        3.3.1 国民生产总值分布状况
        3.3.2 产业分布状况
        3.3.3 人口分布状况
        3.3.4 农业分布状况
        3.3.5 农业水资源消耗
    3.4 黑河流域分水政策演变
    3.5 农业水资源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3.5.1 地下水超采严重,水位呈下降态势
        3.5.2 用水结构不合理,用水效率有待提升
        3.5.3 超载滥牧,毁草开荒问题严重
    3.6 本章小结
4 黑河流域水资源对农业生产影响分析
    4.1 水资源对农业生产影响框架
        4.1.1 生产函数形式选择
        4.1.2 水土资源替代弹性框架
        4.1.3 水土资源替代弹性估算
    4.2 水土资源对农业经济增长作用力分析
        4.2.1 模型构建
        4.2.2 模型数据
        4.2.3 计量分析
        4.2.4 水土资源阻尼效应空间分布
        4.2.5 水土资源增长作用力影响因素
    4.3 本章小结
5 黑河流域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差异分析
    5.1 生产前沿面的理论与方法
        5.1.1 生产前沿面理论
        5.1.2 前沿面分析方法的种类
    5.2 黑河流域县域尺度水资源利用效率
        5.2.1 县域尺度水资源利用效率测度范围界定
        5.2.2 基于面板数据的效率测算模型
        5.2.3 区县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估算
        5.2.4 区县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趋同检验
        5.2.5 基于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农业节水潜力估算
    5.3 黑河流域农户尺度水资源利用效率
        5.3.1 基于截面数据的效率测度模型
        5.3.2 数据来源和统计描述
        5.3.3 农户水资源利用效率差异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黑河流域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6.1 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6.1.1 影响因素数据来源及处理
        6.1.2 区县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模型构建
    6.2 区县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模型估计与结果解释
        6.2.1 县域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模型估计
        6.2.2 县域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结果分析
    6.3 农户尺度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
        6.3.1 农户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框架搭建
        6.3.2 农户水资源利用效率与种植面积之间关系分析
    6.4 农户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
    6.5 本章小结
7 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对策建议
    7.1 构建动态细分水权交易机制
    7.2 有效推动节水灌溉技术升级换代
    7.3 完备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为目标的补贴体系
    7.4 构建适合当地的基层用水管理组织模式
    7.5 优化农户农作物种植结构
    7.6 搭建农业水资源交易机制与平台
    7.7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本论文创新之处
    8.3 研究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附录

四、临泽县农业结构调整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气候灾变对张掖市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D]. 周小燕. 甘肃农业大学, 2021(10)
  • [2]临泽县政府经济发展职能转变研究[D]. 宋博. 兰州大学, 2021(12)
  • [3]甘肃河西地区农村居民地空间分异影响因素研究[D]. 李汝嫣. 兰州大学, 2020(01)
  • [4]甘肃省县域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基于固定效应模型的实证分析[J]. 高云虹,赵硕. 兰州财经大学学报, 2020(02)
  • [5]面向生态的绿洲适度农业规模及布局优化研究[D]. 郝丽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2)
  • [6]甘肃省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研究[D]. 赵硕. 兰州财经大学, 2019(08)
  • [7]黑河中游土地利用和景观变化的时空特征与驱动因素[D]. 肖飞艳. 长安大学, 2019(01)
  • [8]临泽县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研究[D]. 张自伟. 西北师范大学, 2017(03)
  • [9]基于不确定性分析的农业水土资源多尺度优化配置方法与模型研究[D]. 李茉.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8)
  • [10]黑河流域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与影响因素研究[D]. 王国峰. 北京林业大学, 2017

标签:;  ;  ;  ;  ;  

临泽县农业结构调整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