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垄增行对大豆产量影响的初步分析

缩垄增行对大豆产量影响的初步分析

一、缩垄增行对大豆增产效果的初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洪预[1](2019)在《东北春玉米不同种植模式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现有耕地面积条件下,增加密度是挖掘玉米单产的重要技术手段,是实现我国玉米高产高效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最经济有效,农民易于掌握、易于推广应用的措施。现代集约化农业生产条件下,玉米密植栽培后,群体内通风透光和田间小气候均发生改变,土壤理化性状和微生物活动亦随之改变。玉米高密度栽培易出现病虫害加重、倒伏、空秆、早衰等问题。为保持高产,肥料和农药的用量加大,环境风险增加。因此,密植条件下,种植模式的选择尤为重要。基于这一点,本研究于2012年至2018年在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区吉林大学农业实验基地(43°54′N,125°16′E)进行了多年田间试验。采用田间定位试验方法,重点研究了缩垄种植、玉米宽窄行种植、玉米与大豆间作和玉米与大豆轮作四种种植模式,分析了不同种植模式下春玉米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变化,并总结了四种种植模式下的高产高效氮肥施用技术,以期为我国东北黑土地区春玉米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行距可以显着的影响玉米穗位叶的叶倾角、叶面积以及群体LAI(叶面积指数),在开花期和灌浆期差异显着,表现为40cm>50cm>60cm处理,XY335在开花期最大LAI为5.91,ZD958最大LAI为6.12。随行距的增加LAD(光合势)有降低的趋势,小行距(40cm)处理下群体光能利用率显着或极显着的高于其它处理。整个生育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呈S型逐渐增加的趋势,不同行距下玉米籽粒产量与相关性状的相关分析表明,玉米籽粒产量GY和生育期光合势LAD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且相关性达显着水平。(2)宽窄行种植模式,增产与否与玉米耐密性及株型密切相关。株型收敛、耐密性强的玉米品种,宽窄行种植更易获得高产。宽窄行与等行距种植方式均表现随种植密度增加,百粒重下降,穗粒数减少,此时产量提高,依靠有效穗数的增加。宽窄行种植模式下,N肥深施(种下15cm)较N肥浅施(种下10cm)有更好产量表现。底肥结合追肥的氮肥施入方式,显着优于底肥一次性的施入方式。相同密度条件下,缓释尿素较常规尿素有更大叶面积,更高收获指数,更低根冠比,有利于产量的提高。宽窄行种植方式与均匀垄种植方式相比,显着降低穗腐病的发生。(3)玉米与大豆间作种植,要获得间作优势,需加大间作主作物玉米的种植密度。主作物玉米的种植密度在在9.2万株/公顷之间时,产量最高,可达14044kg/hm2,额外增收大豆947 kg/hm2。间作体系最佳氮肥施用量为255公斤/公顷。以生物学产量计算的土地当量比(LER)为1.02-1.17,以籽粒产量计算的LER为1.06-1.16,均大于1,说明该间作系统具备间作优势。(4)玉米短期连作种植,与轮作玉米相比,籽粒产量变化不显着,但衔接大豆茬口的轮作玉米,与衔接玉米茬口的连作玉米相比,籽粒产量均有增加趋势,且随轮作年限延长,增产趋势更加明显,轮作5年以后,轮作玉米籽粒产量显着高于连作玉米(F=5.70,P=0.0245),增产幅度在20%以上。玉米多年连作(连作7年)后,土壤有机质和pH值均有下降趋势;玉米和大豆轮作7年后,土壤有机质变化不显着。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年际间波动幅度较大,无明显规律。玉米连作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连作玉米特有细菌属为产黄杆菌属(Rhodanobacter)和(RB41)属,而轮作玉米特有细菌属为慢生根瘤属(Bradyrhizobium)和(CandidatusSolibacter)属。玉米连作后改变了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轮作玉米相比,玉米多年连作后,子囊菌门(Ascomycetes)和被胞菌门(Toectomyces)相对丰度分别降低了10.23%和0.63%;担子菌门(Basidiomycetes)相对丰度升高了12.03%。在真菌属分类水平上,轮作土壤根际微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

李永海[2](2013)在《基于对我省大豆窄行密植的增产效果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是1995年从美国引进的一项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被列入国家重大项目之中。为了更好地改造、嫁接这项技术,以便形成适合我省实际情况并能迅速推广应用的大豆高产栽培新技术,我省的科技人员在掌握了其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对此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并在引进、消化后嫁接到我省固有的传统大豆耕作栽培方式上,取得了显着的增产效果。目前窄行密植这项高产栽培技术已成为我省大豆生产上继"三垄"栽培之后的又一项有突破性的增产措施。

张国军[3](2011)在《三江平原东部地区主要大豆栽培模式的产量与效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大豆三垄栽培、玉米茬原垄卡种大豆、大垄密、大垄行间覆膜和农村农户方式是目前黑龙江三江平原东部地区几种主要的大豆栽培模式。其中,国有农场系统依托大中型农业机械作业,而农村地区个体农户则依赖小型农机具作业。为了比较和优化大豆栽培技术模式,本文对不同生产规模和农机作业条件下几种栽培模式的产量和效益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如下:1、在国有农场系统,四种栽培模式的产量均比农村农户的种植方式产量高,尤其以大垄行间覆膜增产更为显着。近几年,大豆高产创建的高产典型都是采用大垄行间覆膜技术取得的,这与相关试验结果是相吻合的。玉米茬原垄卡种大豆能充分利用前茬残肥,减少化肥投入,减少机械整地作业层次,是实现低碳环保的栽培措施,也创造了较高的产量水平,但其受春季雨水的影响较大,造成播期拖后,可能影响产量。大垄密植是一项以增加群体密度,充分利用光合效率的一项大豆高产栽培措施,但大垄密播种匀度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造成播种不匀,不能真止达到群体结构合理分布,在多雨年份难以实现高产。三垄栽培技术是上述三项栽培技术模式的基础,既抗旱又抗涝,是低洼地种植大豆的首选栽培方式。2、农村农户在没有大马力机械作业条件下作业,一般不进行秋季深松整地,而是春天在原有茬的基础上进行旋地后进行播种。由于没有大马力机械深松整地作业,这种栽培方式受春季雨水的影响较大,土壤的库容小,蓄水保墒能力弱,既不抗旱也不抗涝,抗灾能力差无法保证播种期和出苗质量。同时,农村小农户也不能进行合理轮作,造成大豆病虫害严重,产量普遍偏低。3、根据调查和试验结果,作者提出,三江平原地区应大力推广行间覆膜技术。由于该项技术一次性投入比其它模式高55-65元/亩,因此,有条件的农户可采用此项技术。原垄卡种技术不管是产量水平还是亩纯效益上都是较好的,产量仅次于大垄行间覆膜,但亩纯效益却超过行间覆膜,应该得到大力推广。三垄栽培技术在低洼地和大垄密在岗地白浆土地上应用多年都得到较好收益的,这两项技术的应用具有其区域性的优势。

姜妍,王绍东,王浩,王清泉[4](2010)在《依安县大豆小垄密栽培模式探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分析依安县大豆产量低迷的主要原因,结合当前广泛应用的小垄密栽培技术,在依安县部分地区进行大豆小垄密栽培技术内容的集成和示范研究,取得显着增产效果,并总结出适合当地的小垄密栽培技术要点和关键点,以指导当地农民扩大生产,获得较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项德响[5](2010)在《大豆窄行密植平作高速气吸式精密播种机关键部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内容来源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大马力拖拉机复式作业装备研究与开发”(课题编号:2006BAD11A05)中的子课题“大豆窄行密植平作高速精密播种机研究与开发”,旨在为大豆窄行密植平作栽培技术的推广提供装备技术支撑。本文遵循理论分析与实践检验相结合的原则,对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模式及配套高速气吸式精密播种机的关键部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通过广泛查阅相关资料,对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模式及其配套播种机的国内外发展概况进行了详细介绍;探讨了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模式的农艺特点及增产机理,明确了大马力配套大豆窄行密植平作高速精密播种机的关键技术问题。对不同行距窄行密植平作机械化栽培技术进行了比较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对于窄行密植平作栽培模式,35cm单行栽培产量最高;与30cm单行、45cm单行、45cm双行和70cm垄作栽培相比,其增产幅度分别为23.3%、8.4%、24.3%和44.3%。这一试验结果为配套播种机的设计提供了农艺理论支持和设计参数依据。通过对播种机机组总体动力学分析,确定了大豆窄行密植平作栽培配套高速气吸式精密播种机的设计原则:整体受力平衡,播种机质心前移。本文采取CAD与CAE相结合的手段,利用虚拟样机技术,完成了对大豆窄行密植平作栽培配套2BZJ-18大型高速气吸式精密播种机整机建模及播种单元组的运动仿真分析;设计了一种边梁式机架,兼作稳压箱及气流传输通道的作用,并应用ANSYS 10.0软件对播种机机架进行了有限元分析,以保证播种机在加工、装配和实际作业过程中均能能满足设计要求。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大豆窄行密植平作栽培配套高速精密播种机能够正常运输与作业,且作业质量符合《中耕作物精密播种机产品质量分等》标准中关于一等品的规定,能够满足大豆窄行密植平作机械化播种作业要求;大豆窄行密植平作栽培配套高速精密播种机播种单元组各部件能够正常工作,仿行效果较好,传动可靠,可保证播深一致性和粒距均匀性。根据田间实际作业情况,播种单元组及施肥装置还可以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因此,本文在最后提出了播种单元组的改进方案,通过分析,该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更好地解决窄行密植平作栽培配套播种机关键技术问题,但是其实际作业效果仍需通过田间试验进行确定。

宾力,潘琦[6](2010)在《黑龙江省甜菜生产的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文中提出分析了黑龙江省甜菜生产的优势,论述了黑龙江省甜菜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调整甜菜和粮食的比价、对甜菜生产实行补贴、建立甜菜生产基地、提高甜菜产质量的关键农业技术。

廉光赫[7](2009)在《大型悬挂式大豆密植平作精密播种机机架设计与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类能源面临枯竭的威胁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挑战,我国农业由传统的粗放经营方式向现代集约经营方式转变,以及市场和时代对农业装备要求和需求的内涵变化,使得农业装备向着大型化、智能化、系列化和精准化方向发展。国家为农业发展而颁布的一系列政策及法规,以及需求的拉动、利益的驱动、政策的推动和机制的带动,都促进了我国农业装备的快速、健康、稳定的发展,特别是大马力拖拉机及其配套机具发展势头更加强劲。经过几年的研究,已确切认定以缩垄增行为核心的大豆密植平作技术具有显着的增产效益。目前密植平播大多使用过渡型机具,无专门的理论研究及设计环节,无法完全实现密植平作的最佳农艺要求,增产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其中密植平作机架表现的较为明显。现代机械化作业对机具的高速作业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传统部件的相应理论及结构形式均需修正或重新建立。目前,我国大中型机具尤其是大中型机具的机架普遍存在着大多为过渡性产品,缺乏专门的设计过程与实践检验,效果不甚理想,无法充分体现大机组优势,市场需求迫切的问题。大中型机架大多为原有机架的改进,而且多为经验设计,普遍存在着傻、大、粗、笨的现象。本论文以大型悬挂式大豆密植平作播种机机架为研究对象,以密植平作的农艺特点和有限元法为理论基础和分析手段,运用CATIA软件的参数化和有限元分析功能对机架及其关键部件进行了设计及优化研究。机架是播种机的主体结构,也是主要的承力机构。在作业及悬挂运输过程中,机架常常受到各种力的作用,造成其结构出现裂纹、弯曲或强度超出范围。而机架强度和刚度是否满足要求将直接影响播种作业的安全。因而,全面了解机架在工作过程中承载时的应力、应变水平和刚度、强度分布情况,发现薄弱环节和过剩部分,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机架进行优化研究,优化模型及实物样机,对于我们改进机架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研究设计以分段仿形为主要特征的大型液压悬挂式大豆密植平作播种机机架。2.利用三维建模软件CATIA建立三维实体模型,并对其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到机架在危险工况时的分析数据。3.根据有限元分析数据,对大型悬挂式大豆密植平作播种机机架进行优化研究,并提出优化结论,优化模型。有限元法首先应用于航空工程,由于其方法的有效性,迅速被推广应用于机械工程的结构分析中,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一般利用ANSYS或其他常用有限元软件进行有限元分析的较多,而利用CATIA的比较少,尤其是应用于农业机械的有限元分析,更是少见,本文做了一个很好的尝试。

林蔚刚[8](2006)在《黑龙江省大豆超高产栽培潜力和展望》文中提出黑龙江省是中国春大豆主产区,开展大豆超高产栽培探索与实践,对于提高该省大豆平均单产水平,满足国内市场对大豆的强劲需求,意义十分重大。对大豆产量构成要素、相关栽培因素及黑龙江省自然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黑龙江省大豆品种改良与栽培技术的进步,在较小面积上实现超高产栽培是可行的,而超高产栽培对大面积高产栽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蒋慕东[9](2006)在《二十世纪中国大豆改良、生产与利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豆是最典型、最具影响力的原产于中国的作物,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蛋白质、植物油脂来源之一,孙中山先生说:“以大豆代肉类是中国人所发明。”大豆对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和发展壮大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大豆是用地养地相结合的最佳农作物,大豆根瘤菌的固氮作用,是中国传统农业中氮肥最重要的来源。我们祖先发明了豆腐、豆芽、酱、酱油、豆豉、豆腐乳等很多大豆制品,还发现大豆的药用和饲用价值。民国时期人们又发现大豆为三百五十余种工业品之原料;近年来,科学家不断发现大豆新的用途,大豆油替代柴油,既有利于国家能源安全又有利于环境保护;大豆蛋白纤维服装穿着舒适又保健还可降解;大豆肽、大豆异黄胴、大豆皂甙等新型生物制品在医药保健领域应用前景广泛。随着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人们会发现大豆越来越多新用途。 二十世纪的中国大豆生产与利用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发展最快、水平最高的一百年,特别是二十世纪后五十年,中国大豆单产增长了两倍,远超过传统农业自春秋战国到清末两千多年单产增长总体水平,这是中国大豆生产与利用的一段跨跃式发展时期。 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变化,科研体制化、制度化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推动作用。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有一个本质区别就是支撑体系的不同。传统农业是以经验为支撑的,农业技术研究都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选择的效率低、周期长,精确度和可靠性都不高。尽管有部分知识分子研究农业技术并撰写农书以传播先进技术,总体而言,其技术研究是个体化的,受研究者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研究水平的高低影响很大,局限性非常明显。农业技术传播口传身授,速度慢、范围小,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发挥作用更慢。而现代农业以科学实验为基础,以体制化、制度化的科研为支撑,有专门的科研、教育、推广机构和人员,并有相应的经费支持,研发、教育、推广三位一体,迅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史无前例地提高了大豆生产与利用水平,与以往传统农业时期的大豆技术进步不可同日而语。现代科技是二十世纪中国大豆生产与利用取得长足进步的最重要推动力量。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近年来中国大豆生产与利用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现在位居世界第四,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出口国,

朱洪德,朱桂英[10](2005)在《大豆超高产及品质改良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概述了大豆超高产及品质改良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进展,以及一些大豆超高产实例。美国利 用半矮杆品种、窄行密植技术,创造高产达5610kg/hm2。日本奥白目品种单产达5280kg/hm2,中国“新 大豆1号”创造了单产5956.2kg/hm2的全国大豆产量最高纪录。“辽21051”,单产为4908kg/hm3。豫豆 25号产量高达4759.5kg/hm2,“诱处4号”,得到4878kg/hm2的产量。“MN413”产量平均4726.2kg/hm2。 近年来,中国已育成了一批高蛋白(超过45%)、高油(超过22%)及专用的优质大豆品种。高蛋白质大 豆豫豆24号蛋白质含量45.68%.平均可达4267.5kg/hm2,高油大豆垦农18脂肪含量23.98%,平均可 达4200kg/hm2,简述了大豆“垄三”、“小双密”、“大垄密”和大豆行间覆膜等先进的高产栽培管理技术, 并对大豆高产栽培模式和理论的研究动态及进展作一综述。

二、缩垄增行对大豆增产效果的初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缩垄增行对大豆增产效果的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东北春玉米不同种植模式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玉米宽窄行种植方式
        1.2.2 高光效种植方式
        1.2.3 行距对玉米株型结构及光能利用特性的影响
        1.2.4 行距对玉米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1.2.5 行距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1.2.6 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模式
        1.2.7 玉米和大豆轮作种植模式
        1.2.8 玉米产量形成的相关理论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缩垄种植对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2.3.1 群体形态指标
        2.3.2 群体光合生理指标测定
        2.3.3 群体透光率的测定
        2.3.4 群体物质积累量和转移速率
        2.3.5 群体产量和穗部性状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缩小行距对玉米株型结构的影响
        2.4.2 不同行距对玉米光合生理的影响
        2.4.3 缩小行距对玉米群体透光率及光能利用的影响
        2.4.4 缩小行距种植对玉米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2.4.5 缩小行距种植对玉米产量及穗部性状的影响
        2.4.6 不同行距处理玉米籽粒产量与相关性状的分析
    2.5 讨论
        2.5.1 缩垄种植与群体产量的关系
        2.5.2 不同行距配置与光能利用的关系
        2.5.3 缩垄种植与群体结构的关系
    2.6 小结
第3章 宽窄行种植方式对玉米产量及N肥利用的影响
    3.1 引言
    3.2 试验设计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密度对宽窄行与等行距种植玉米产量影响分析
        3.3.2 玉米宽窄行种植氮肥施入方法研究
        3.3.3 宽窄行种植对穗腐病发病率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玉米大豆间作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4.1 引言
    4.2 试验设计与方法
        4.2.1 试验设计
        4.2.2 试验方法
        4.2.3 测定指标
        4.2.4 数据处理及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间作玉米最佳种植密度
        4.3.2 间作玉米最佳氮肥施用量
        4.3.3 间作玉米根系形态变化
        4.3.4 间作边行优势效应
        4.3.5 间作系统土地当量比(LER:Land equivalent ratio)
        4.3.6 间作体系和单作体系氮肥利用效率差异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连作和轮作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5.1 引言
    5.2 试验设计与方法
        5.2.1 试验设计
        5.2.2 试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连作和轮作玉米产量
        5.3.2 连作和轮作玉米农艺性状
        5.3.3 连作和轮作玉米穗部性状
        5.3.4 连作和轮作玉米功能叶片光合生理特性
        5.3.5 连作和轮作玉米土壤肥力和生物学特性
    5.4 讨论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研究生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对我省大豆窄行密植的增产效果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大豆平作窄行密植的增产效果
    1.1 品种筛选试验结果。
    1.2 不同密度、不同规格试验增产效果。
2 大豆垄作窄行密植的增产效果
3 结论
    3.1 栽培方法上的突破有三点:
    3.2 理论研究上的突破, 即大豆盛花期封垄产量最高;

(3)三江平原东部地区主要大豆栽培模式的产量与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大豆栽培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大豆栽培技术的研究现状
        1.2.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基本情况
    2.2 试验设计
    2.3 大豆主要栽培技术模式
        2.3.1 三垄栽培模式
        2.3.2 "大垄密"模式
        2.3.3 "玉米茬原垄卡种大豆"模式
        2.3.4 "大垄行间覆膜"模式
        2.3.5 农村农户大豆栽培
    2.4 取样方法
第三章 结果分析
    3.1 气象因素分析
    3.2 农艺性状分析
    3.3 产量结果分析
    3.4 经济效益分析
        3.4.1 生产成本比较
        3.4.2 效益分析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获得了四种大豆栽培模式推广应用取得高产的条件及限制因素
        4.1.2 获得了农村农户方式大豆减产主要原因
        4.1.3 获得了对四种大豆栽培模式推广应用依据
        4.1.4 四种栽培模式获得高产还需研究的内容
    4.2 建议
        4.2.1 寻找各种大豆栽培模式限制因素,实现大豆产量新突破
        4.2.2 加大农机更新力度,提高大豆生产的精准水平
        4.2.3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努力提高大豆单位产量
        4.2.4 加强农业管理,提升大豆生产的农业标准化水平
        4.2.5 加快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大豆产业健康发展
        4.2.6 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促进大豆生产水平的提高
        4.2.7 推进场县共建工作,促进农村农户大豆种植方式的根本转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依安县大豆小垄密栽培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依安县大豆种植概况
2 小垄密栽培发展趋势
3 小垄密栽培技术示范
4 小垄密栽培技术要点
    4.1 选择矮秆或半矮秆品种, 合理密植
    4.2 种子精选与处理
        4.2.1 精选种子
        4.2.2 种子包衣
    4.3 化肥机械化深施
    4.4 精细管理, 促控结合
        4.4.1 适时灌水
        4.4.2 促控结合
        4.4.3 加强病虫防治
5 小结

(5)大豆窄行密植平作高速气吸式精密播种机关键部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预期成果
2 大豆窄行密植平作机械化栽培技术试验研究
    2.1 大豆栽培模式及窄行密植栽培增产原理
        2.1.1 大豆栽培模式简介
        2.1.2 大豆窄平密栽培模式增产机理
    2.2 大豆窄行密植平作机械化栽培技术试验研究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试验数据
        2.2.3 试验数据分析
        2.2.4 小结
3 大豆窄行密植平作高速气吸式精密播种机关键部件研究
    3.1 总体设计原则
    3.2 总体方案设计
    3.3 机组总体动力学分析
        3.3.1 运输状态下机组纵垂面内的受力分析
        3.3.2 作业状态下机组纵垂面内的受力分析
        3.3.3 播种机运输和作业状态下对拖拉机附着性能和机组稳定性的影响
        3.3.4 小结
    3.4 机架设计
        3.4.1 机架结构设计
        3.4.2 机架有限元分析
    3.5 播种单元体设计
        3.5.1 播种单元体结构设计
        3.5.2 播种单元组部件设计
        3.5.3 播种单元组仿真分析
    3.6 施肥开沟器设计
        3.6.1 施肥开沟器技术要求
        3.6.2 施肥开沟器类型
        3.6.3 施肥开沟器结构设计
        3.6.4 施肥开沟器总体布置
    3.7 样机试制
    3.8 小结
4 大豆窄行密植平作高速气吸式精密播种机播种单元组试验研究
    4.1 材料及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仪器及设备
        4.1.3 试验方法
        4.1.4 试验方案
        4.1.5 试验环境条件
    4.2 试验过程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试验数据处理
        4.3.2 试验结果分析
    4.4 小结
5 大豆窄行密植平作高速气吸式精密播种机播种单元组改进设计
6 结论
    6.1 结论
    6.2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黑龙江省甜菜生产的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黑龙江省甜菜生产的优势
    1.1 土地资源丰富、土质肥沃
    1.2 气候条件适宜种植甜菜
    1.3 土地可连片种植, 机械化作业程度高
    1.4 甜菜生产发展, 制糖加工能力增加
2 黑龙江省甜菜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1 调整甜菜和粮食的比价
    2.2 对甜菜生产实行补贴
    2.3 建立甜菜生产基地
    2.4 提高甜菜产质量
        2.4.1 选育优良的甜菜品种
        2.4.2 选地、选茬、轮作
        2.4.3 合理密植
        2.4.4 合理施肥
        2.4.5 综合防治病虫害
        2.4.6 发展抗旱节水技术
        2.4.7 推进甜菜生产机械化
        2.4.8 推广应用甜菜纸筒育苗移栽技术

(7)大型悬挂式大豆密植平作精密播种机机架设计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概况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预期成果
2 农艺基础及总体设计方案
    2.1 密植平作的农艺特点及增产依据
        2.1.1 大豆栽培模式简介
        2.1.2 密植平播增产依据
    2.2 大型密植平作机具技术方案
        2.2.1 技术趋势及特点
        2.2.2 技术关键及解决方案
    2.3 总体设计方案
3 横向分段仿形机架的设计
    3.1 横向分段仿形机架结构及工作原理
    3.2 组合悬挂牵引梁的三维建模
    3.3 单机与主梁铰接机构的三维建模
    3.4 单机锁定装置
        3.4.1 运动分析
        3.4.2 力学分析
        3.4.3 液压缸设计
        3.4.4 三维建模
    3.5 小结
4 双轴行走带地轮
    4.1 设计方案及理论依据
    4.2 耕深控制机构
        4.2.1 运动分析
        4.2.2 力学分析
        4.2.3 液压缸设计
        4.2.4 三维建模
    4.3 轴间同步机构
        4.3.1 理论依据
        4.3.2 三维建模
    4.4 小结
5 有限元工程分析及结构优化
    5.1 有限元法及CATIA工程分析模块概述
        5.1.1 有限元法简介
        5.1.2 有限元法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
        5.1.3 CATIA工程分析模块概述
    5.2 横向分段仿形机架的有限元分析
        5.2.1 有限元模型建立
        5.2.2 定义材料属性
        5.2.3 有限元网格划分
        5.2.4 创建连接关系及定义连接特性
        5.2.5 施加约束、载荷
        5.2.6 计算与分析
        5.2.7 结构优化
    5.3 锁定装置的有限元分析
        5.3.1 有限元模型建立
        5.3.2 定义材料属性
        5.3.3 有限元网格划分
        5.3.4 创建连接关系及定义连接特性
        5.3.5 施加约束、载荷
        5.3.6 计算与分析
        5.3.7 结构优化
    5.4 地轮支杆机构的有限元分析
        5.4.1 有限元模型建立
        5.4.2 定义材料属性
        5.4.3 有限元网格划分
        5.4.4 创建连接关系及定义连接特性
        5.4.5 施加载荷、约束
        5.4.6 计算与分析
        5.4.7 结构优化
6 传动配置及样机组装
    6.1 传动配置
    6.2 数字样机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黑龙江省大豆超高产栽培潜力和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大豆超高产栽培研究的基础
2 大豆产量构成要素
    2.1 品种产量性状
    2.2 栽培技术因素
        2.2.1 种植密度和田间群体配置
        2.2.2 施肥与灌水
3 前景展望

(9)二十世纪中国大豆改良、生产与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原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研究的方法、重点与结构
    第四节 本研究的结论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二十世纪中国大豆科学研究
    第一节 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科技特征
        一、以自然科学理论为指导
        二、以科学实验为基础
        三、以生物统计学等进行定量分析
        四、以化肥、农药和农机等为新型农业投入物
    第二节 民国时期国统区的大豆科研
        一、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二、大豆的科学育种
        三、大豆的农事试验
        四、主要的大豆出版物
        五、民国大豆科研的动因分析
    第三节 新中国建立前东北的大豆科研
        一、历史沿革
        二、日伪时期大豆科研主要领域和成果
        三、东北解放区时期大豆科研的恢复
        四、评说
    第四节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大豆科研
        一、吉林省公主岭农业科研继续发展
        二、黑龙江省大豆科研迅速兴起
        三、辽宁省的大豆科研成就显着
        四、南方大豆科研多点发展
        五、全国大豆增花保荚协作研究
        六、中外大豆科学交流
    第五节 改革开放以后的大豆科研
        一、南方大豆科研的崛起
        二、东北大豆科研继续稳步发展
        三、野生大豆研究
        四、雄性不育系研究和利用
        五、大豆种质资源的研究
        六、大豆区划的进一步调整和细化
        七、大豆基因组学研究
        八、大豆育种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九、中外大豆科研交流步入常态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二十世纪中国的大豆生产
    第一节 大豆的单产和总产变化
        一、单产变化
        二、总产变化
        三、重点种植区域变化
    第二节 品种演变
        一、农家种时期(1900-1923)
        二、科学育种兴起时期(1924-1949)
        三、科学育种渐居主导地位时期(1950-2000)
    第三节 种植制度演变
        一、清末大豆种植制度
        二、民国大豆种植制度
        三、新中国大豆种植制度
    第四节 耕作制度演变
        一、清末大豆耕作制度
        二、民国大豆耕作制度
        三、新中国大豆耕作种植制度
    第五节 大豆施肥演变
        一、清末大豆施肥
        二、民国大豆施肥
        三、新中国大豆施肥
    第六节 病虫草害防治
        一、清末大豆病虫草害防治
        二、民国大豆病虫草害防治
        三、新中国大豆病虫草害防治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二十世纪中国大豆的加工和利用
    第一节 中国大豆加工和利用的历史过程
        一、民国以前的大豆加工和利用
        二、民国时期大豆加工和利用
        三、新中国时期大豆加工和利用
    第二节 传统大豆食品加工工艺及其演进
        一、发酵类豆制品
        二、非发酵类豆制品
        三、蛋白类豆制品
        四、豆乳粉
    第三节 大豆油脂加工
        一、清末、民国时期的大豆油脂加工
        二、新中国的大豆油脂加工
    第四节 大豆蛋白纤维及其生产工艺
        一、蛋白纤维发展概况
        二、大豆蛋白纤维性能及其织物特点
        三、大豆蛋白纤维生产工艺
    第五节 大豆新兴生物制品
        一、大豆卵磷酯
        二、大豆低聚糖
        三、大豆异黄酮
        四、大豆皂甙
        五、大豆多肽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未来中国大豆发展对策研究
    第一节 二十世纪中国大豆对外贸易兴衰的历史过程
        一、清末中国大豆一枝独秀
        二、民国时期中国大豆先盛后衰
        三、新中国大豆对外贸易形势彻底逆转
    第二节 中国大豆生产贸易兴衰的原因分析
        一、积极因素
        二、消极因素
    第三节 中国大豆生产和对外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节 未来中国大豆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一、中国大豆发展战略背景分析
        二、未来中国大豆发展战略指导思想
        三、未来中国大豆发展战略目标
    第五节 未来中国大豆发展对策建议
        一、中国绝不放弃自己的大豆生产
        二、坚定不移“主要立足国内解决大豆供给问题”
        三、突出抓好大豆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
        四、加大大豆生产和出口的支持力度
        五、提高大豆产销的组织化程度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民国实业部关于全国农事实验场调查的各项统计(1936年)
    二、东北解放区大豆试验田间调查及室内考种标准
    三、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大豆“超级种培育”项目建议摘要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四、缩垄增行对大豆增产效果的初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东北春玉米不同种植模式比较研究[D]. 王洪预. 吉林大学, 2019(02)
  • [2]基于对我省大豆窄行密植的增产效果的分析[J]. 李永海.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08)
  • [3]三江平原东部地区主要大豆栽培模式的产量与效益分析[D]. 张国军.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07)
  • [4]依安县大豆小垄密栽培模式探讨[J]. 姜妍,王绍东,王浩,王清泉. 大豆科技, 2010(04)
  • [5]大豆窄行密植平作高速气吸式精密播种机关键部件的研究[D]. 项德响. 东北农业大学, 2010(05)
  • [6]黑龙江省甜菜生产的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J]. 宾力,潘琦. 中国糖料, 2010(01)
  • [7]大型悬挂式大豆密植平作精密播种机机架设计与优化研究[D]. 廉光赫. 东北农业大学, 2009(03)
  • [8]黑龙江省大豆超高产栽培潜力和展望[J]. 林蔚刚. 中国农学通报, 2006(06)
  • [9]二十世纪中国大豆改良、生产与利用研究[D]. 蒋慕东. 南京农业大学, 2006(02)
  • [10]大豆超高产及品质改良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J]. 朱洪德,朱桂英. 中国农学通报, 2005(12)

标签:;  ;  ;  ;  ;  

缩垄增行对大豆产量影响的初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