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牌创新贵在与时俱进——从知名企业实践看不同企业品牌经营渐进策略的成功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吉春梅[1](2021)在《V公司IT产品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是信息技术飞跃式高速发展的时代,伴随着先进的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各行各业对数字化应用要求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生活快速进入到互联网+的时代,而同时各种社会需求也在不断推动着IT技术不断走向更高的创新发展。按照目前的状态和发展趋势,未来IT技术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这对IT技术企业来说是一大利好。但是,在快速增长的市场中,意味着IT技术公司也会面临越来越多的各种新挑战,例如越来越短的交付周期,越来越高的交付要求,越来越好的使用体验感、对项目实施能力水平的管理能力的更高要求,跟不上供应需求的资源短缺以及较弱的大规模开发等。古老而又棘手的问题一直困扰着IT技术相关的企业。在此种境况下,越来越多的IT技术类公司正在考虑如何在激烈的红海市场竞争中寻求突破。如何专注于以客户为中心,以竞争为导向,融合企业的内外部资源,以及如何让企业所有部门的员工共同致力于为公司创造最大价值从而获得企业整体效能的提升。该需求与整合营销的概念及理论形成高度契合,因此整合营销的应用越来越被迫切需要引入到IT企业的营销管理中。如同2019年底各大经济管理类专家所做的预测,结合截止到当前新冠疫情的影响,2020年起宏观经济的大形势是非常严峻的。经济寒冬中,每个企业都生存维艰,但一定是“姿势”更正确的企业才有更大的生存和发展机会。因为不同行业内的规律不同,影响涉及的具体方面也会不同。此种大环境下,对于国内早就已经处于“低利润、高风险”状态的IT分销企业来说,意味着将要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本人从业IT行业市场营销多年,比较了解主流IT产品在国内的市场营销行情,尤其是IT产品渠道分销的模式,也非常熟悉国内大型IT分销商的经营状况,并且目前所在职的港交所上市公司V也是亚太区域为数不多的大型规模的IT分销商之一;在近几年持续低迷的经济环境形势下,V公司一直保持高度的市场敏感,审时度势,整个企业内部一直在围绕营销业务的管理推动着各项变革,形成企业保持稳定增长特有的经营管理策略。本文以作者当前所在的V公司的业务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运用经济学相关原理及市场营销管理理论对其多个产品线的渠道分销业务经营过程进行展现和分析,结合一部分实践结果得出一些主要有效的营销管理方法。本文主要分为:一、绪论包括选题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二、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三、V公司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STP和波特五力模型分析;四、V公司IT产品营销现状和问题成因,通过SWOT分析和4P营销组合理论进行;五、V公司IT产品营销策略优化建议;六、V公司营销组合优化保障措施;七、研究结论及未来可以研究的方向。本文以V公司为研究对象,在介绍市场营销的定义及本文的理论依据的基础上,介绍V公司的概况,从外部竞争环境分析、上下游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的分析、针对需求方的议价能力的分析、潜在进入者的威胁的分析、未来趋势性替代性产品的威胁,分析其细分行业竞争环境,并利用SWOT分析V公司的优劣势、机遇与威胁,并探讨V公司产品营销存在的问题,包括产品策略不够精细、定价策略过于机械、渠道策略针对性不强、促销策略形式缺乏多样化。然后在分析目标市场的基础上,根据4P理论提出V公司市场营销组合优化策略,并从组织保障、人力资源保障、技术保障三方面提出保障措施。诚然,由于本人理论基础不够全面,并且只是着眼于局部数据,得出的结论难免有其局限性,特此希望了解和关注V公司的更多专业人士能给予指点和建议,使得可以不断完善和优化相关的营销管理体系,能给V公司今后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帮助。同时也希望这一套行之有效的营销管理方案能给同行业友商带去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东泽[2](2021)在《HD公司品牌价值提升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服装是人的生活必需品,有着强烈的刚性需求。然而,随着服装企业的不断增多,供给水平也显着提高,各服装企业为赢得同业竞争,不断制定创新战略,越来越多的服装企业意识到,要在未来服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拥有自己的品牌。我国一直都是服装出口大国,每年销往国外的服装数量年年攀升。然而,这种增长更多是因为我国服装价格低廉,凭借价格优势赢得的竞争。但这并非长久之计,要想真正将我国服装业做大做强,就必须打造世界服装品牌,获得品牌价值,既要认识到品牌价值的内涵,更要学会科学分析品牌价值,发挥品牌价值的优势。本文基于HD公司的实际案例,首先对品牌价值进行了国内外文献梳理,阐述了品牌及品牌价值的定义,以品牌价值理论为基础,详细分析了无形资产价值理论以及顾客价值理论。通过对品牌价值的理解,继而总结了服装品牌价值的内涵、表现以及影响因素,懂得价值评估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访谈法,并运用了Interbrand价值评估模型,对HD公司进行深入研究及品牌价值测算,对评估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虽然该公司品牌价值评估结果较理想,但是这不足以让HD公司在国际市场竞争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对该公司资产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过程中发现,HD公司的品牌保护程度、品牌行销范围、品牌支持力度、以及品牌国际能力分值不高。本文在对HD公司品牌价值进行深入分析和研判,并与同行业进行了对比分析,结合公司实际提出品牌价值提升策略:增强品牌保护意识,建立相应的品牌保护机构;扩大品牌传播途径并获取多方的关注与支持;打造品牌个性,获取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综上所述,本文旨在通过对HD公司品牌价值的深度剖析,希望对HD公司品牌价值提升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路径,并以此为案例促进我国服装企业持续转型升级走向国际、参与国际竞争。
曹楠楠[3](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坚持不懈的反贫困过程中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扶贫脱贫道路,创造了为全球减贫70%的“当惊世界殊”的瞩目成绩,这其中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对妇女在反贫困过程中的“半边天”作用的重视与发挥。伴随农村农业生产和经济结构呈现出鲜明的“农业女性化”结构性变化,广大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成为当前农村脱贫攻坚的主要对象和主体力量。无论基于妇女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视野,还是当前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现实需要及农村贫困家庭妇女作为主体的自我发展诉求,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更是当前脱贫攻坚全面决战阶段和2020年以后攻克相对贫困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为此,本文综合运用学科交叉、系统研究、比较分析、案例分析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等研究方法,着重从贫困现状、理论资源、历史进程、品牌项目、经验启示等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以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历史经验回应当前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困境,以求促进广大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尽快摆脱贫困并实现主体身份转变,在未来的反贫困事业中更好地发挥“半边天”的巾帼之力。具体来说,论文由六部分构成: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论文研究依据、意义和系统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宏观介绍研究思路方法、基本内容、创新之处等,以阐释论文选题价值、把握论题研究动态、展现论文研究基本概况,为论文研究提供基本的逻辑起点。第二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述。在对贫困、农村贫困家庭及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基于地理环境、制度设计、历史文化、社会参与等维度对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原因进行深度剖析,系统阐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在贫困程度、健康状况、受教育水平、可行能力等方面的致贫表象及相应产生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影响,宏观展现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况,为深入研究奠定基础。第三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理论资源。从经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外相关理论及中国传统文化四个维度,对相应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妇女解放思想和共同富裕理论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可行能力贫困理论和女性主义经济学思想、中国传统妇女观和中国传统贫富观等相关理论思想进行阐述,为整个研究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撑。第四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意义及进程。以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对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意义为出发点,历史梳理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历史实践过程,将其划分为通过体制改革、开发式扶贫、“两轮驱动”扶贫、精准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四个阶段,展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历史脉络,从宏观视野为探索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经验规律提供实践性基础。第五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品牌项目。围绕健康、科教、金融、就业创业、社会五大扶贫领域分别对母亲健康快车、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降消”项目等健康扶贫脱贫项目,春蕾计划、“双学双比”活动、巾帼科技致富工程等科教扶贫脱贫项目,母亲小额循环、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母亲创业循环金等金融扶贫脱贫项目,巾帼家政服务、手工编织、妈妈制造等就业创业扶贫脱贫项目,幸福工程、母亲水窖、母亲邮包等社会扶贫脱贫项目的发展状况、运行模式进行阐释分析,总结项目扶贫经验,从微观视野为探索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经验规律提供实践性素材。第六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结合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历史实践,立足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客体身份,从明确目标导向上要实现全面自由发展、推动脱贫致富、提升可行能力,重视主体能动作用上要激发主体意识、摆脱观念束缚、弘扬优良品质,增强综合脱贫素质上要提升科技文化水平、促进就业创业发展、保障平等发展权利,强化全方位扶贫格局上要坚持政府主导作用、发挥市场导向优势、加强社会联动参与四个维度揭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为新时代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事业提供经验遵循。
刘绍勇[4](2020)在《品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品牌因其在市场营销与传播方面的优势,正在跨越商业与产品领域广泛应用于众多生产与服务领域,很多品牌都通过视觉识别设计系统来体现自身的理念和个性,一个品牌的颜值则从视觉形象识别开始。视觉识别设计系统是品牌形象最直观的视觉表达形式,作为最广泛的视觉语言,它涵盖了品牌每一个与受众接触点的设计,为品牌形象的构建提供了一个更宽阔、更立体的空间。因此,视觉识别设计已为品牌战略的重要手段和组成部分,它是展示品牌文化和传播品牌信息价值的最重要载体,在品牌形象塑造和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面对美学经济条件下的消费市场,品牌的视觉识别设计所要谋求的不再是“认识”而是“认知”、“认可”,在审美营销条件下,美学在设计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美学的作用提升了视觉识别设计的表现力、识别力,能够让品牌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与受众完全沟通交流,并因此最大限度的获得竞争力与传播力。构建一套完美有效的视觉识别系统已成为一个品牌增加附加值,并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近些年在我国,虽然视觉识别设计在社会实践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可喜的成绩,但对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研究则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积极倡导在营销与传播中进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从品牌与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关系层面看,品牌与设计美学的相关理论是研究基础,视觉识别是研究对象,而设计美学是研究的视角。何为视觉识别设计美?视觉识别设计美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创造视觉识别设计的美,以及视觉识别设计美的如何应用?如何提高视觉识别设计美学在品牌塑造和传播信息价值方面的作用等等,是视觉识别设计美学必须研究的命题。绪论部分是对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进行介绍,并对相关概念作进一步解析和说明;第二章在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框架搭建上,着重从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构成、视觉识别设计的审美属性及其美学价值方面进行阐述;第三章回溯了视觉识别设计的历史,主要梳理艺术风格流派对视觉识别设计的影响,视觉识别设计产生的历史渊源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并分析了影响视觉识别设计发展的演进因素;第四章主要从视觉识别设计的审美基础要素入手,分别阐述了图形、色彩和文字等设计要素美以及规范美的表达;第五章着重探讨了视觉识别设计美学应用,概括总结出视觉识别设计审美的判断依据,提炼出原创与多维表现传达的个性美、系统性与灵活应用构筑的整体美、持久性和多元文化呈现的时代美等三方面的创新观点,并列举设计案例进行具体论述和解读。结论与展望部分对本文研究所得的成果观点以及现实意义进行了总结,并对本课题研究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设想做出说明。本文是笔者基于自身20多年的设计实践积累与感悟出发,以视觉识别设计与美学的关系为切入点,全方位探究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生成机制,提出具有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价值的命题。希望能为视觉识别设计找寻新的设计方法和思路,为品牌形象建设及视觉识别设计带来新的思考。
王华斌[5](2017)在《设计学视野下的生态品牌模型构架研究》文中指出全球化时代同类企业品牌之间的竞争是白热化的,在激烈的市场争夺中,有的品牌历久弥新,有的品牌昙花一现,有的老品牌轰然倒塌、有的新品牌强势崛起,其中的原因千头万绪,众说纷纭,不一而论。当前正值我国政府倡导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历史时刻,为了众多的中国民族企业品牌少走弯路,为了众多的创业者能够理清思路,有必要对品牌的复杂的组成及影响要素、发展路径及策略等做一个全面系统的梳理。为了揭示生态品牌的成长规律,在实地考察并访谈多家企业负责人的基础上,获取了大量的与品牌建构有关的企业信息,在设计学的视野下,利用设计学的创新性解决前沿问题的系统整合思想及信息设计方法,对建构生态品牌模型构架做出了深入的研究,主要创新点有三:一是结合实践、访谈、多方面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在获取的信息中找出一些典型的品牌构成要素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要素,通过国际上成熟的解释结构模型方法建立了初步生态品牌理论模型架构,再对模型构架各层级要素进行扩展分析、完善,生成一个要素众多的内涵丰富的生态品牌成长模型构架。模型构架在结构上是开放的,便于其他的研究学者继续充实修正;其次是鉴于生态品牌模型构架的层次性及路径传递性等复杂关系,本课题依据解释结构模型法的程序,依次对每一个构成要素做出简明定性研究,并使用层次分析法的半定性半定量的思维方式,经过大量的演算,给出了每一个构成要素相对于当前品牌发展阶段的权重值(定量研究),为使用生态品牌模型构架来评估企业的品牌健康程度作出理论模型依据,形成了一套有实用价值的品牌评估体系;其三是经过深入的企业品牌发展案例的分析、结合本课题的模型构架来实证研究,给企业品牌发展阶段的各要素、环节进行打分评估,得出品牌当前状态的总体健康值,并据此提出品牌改进建议,证明了生态品牌模型构架的合理性及实用性,充分证实了设计视野下的生态品牌模型架构研究的理论及实践价值。生态品牌模型构架直观而形象地揭示了生态品牌系统发展的定义、机制、构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对每一个重要要素的含义及启示意义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研究,澄清了初创生态品牌的发展路径及关键节点要素,是中小企业管理者及创业者创建品牌的参考工具,既可作为品牌规划及管理的主要构架,也可作为品牌创建过程中的各要素实施质量的评估监测体系。生态品牌的模型构架研究是基于设计学视野下的一个新的尝试,由于信息时代的科技手段、方式方法、理念更新的快节奏,本文对于最新发展趋势对品牌的影响、模型构架中要素的变量研究、以及在研究内容、方法上尚存在不足之处,敬请阅读此文的专家予以指出,以继续开展未来的研究。结论:构建设计学视野下的生态品牌模型构架既是必要的又是合理的,借助生态品牌模型构架能够帮助中小企业合理建构品牌,对已有品牌具有自我对照评估的功用,是一个对品牌发展有实用价值的参考工具,经过深入的企业品牌发展案例的分析研究,证明了生态品牌模型构架的科学性及实用性,填补了设计学视野下的生态品牌系统之模型架构研究的理论空白。
郑琼娥[6](2014)在《基于全球价值网格构建的本土代工企业升级机理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出口贸易额迅猛增长,但对外贸易量的超高速增长,并没有逻辑地促进和带来本土出口型制造企业的“升级”,无论是从出口产品的技术知识含量还是从产品附加价值增值的角度看,都没有得明显的提升,相反还有些指标在恶化。本土代工企业嵌入于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中获得的是价值量的增长,但价值份额却不断下降,其背后的根源是价值权力的不断消蚀。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主要着眼于在新一轮全球价值重构的背景下,从全球价值网格这一新的研究视角探寻适合本土代工企业突破“瀑布效应”的升级模式。本研究首先对国际代工模式、企业升级、全球价值网格等相关文献和基础理论进行较为全面、系统地回顾和评述,指出了传统理论在解释本土代工企业升级问题存在局限性,并对本土代工企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内涵进行重新界定,强调以价值权力为核心的全球价值网格构建是本土代工企业实现升级的根本途径;其次,系统地分析了全球价值网格价值创造的运行机理,指出动态能力是本土代工企业全球价值网格构建的关键能力,也是代工企业与国际买家争夺价值权力的能力,并深入探讨本土代工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机理,进而探究全球价值网格构建与本土代工企业升级内在的关联关系,为本研究理论模型构建做探索性基础;再次,本文基于上述研究基础上构建了“要素—能力—升级绩效”的关系模型,研究全球价值网格构建对本土代工企业升级的影响机理,运用SPSS18.0和AMO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检验了全球价值网格构建能力对本土代工企业动态升级绩效内在结构的理论假设,验证了全球价值网格构建能力对本土代工企业全球价值权力攫取绩效(升级绩效)的作用机理。通过实证验证结果的解释得出了本土代工企业动态能力培育,构建自主发展型的全球价值体系是摆脱“俘获”的有效路径和模式这一主要结论。在得出实证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本文从企业微观层面和政府宏观层面提出本土代工企业全球价值网格构建的策略启示,强调了政府在代工企业动态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最后,本文对上述理论与实证研究内容作了总结,得出了以下结论:(1)是否具备动态能力是本土代工企业升级或伪升级的关键所在;(2)构建自主发展型的全球价值网格体系关键在于企业动态能力的培育;(3)通过全球价值网格的构建能有效提升本土代工企业争夺全球价值的权力;(4)不注重动态能力培育与自主价值体系构建的本土代工企业最终只能长期被“俘获”于GVC低端。同时,指出了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及研究观点三个方面。且由于个人精力和研究条件限制,指出本文还存在的一些研究局限,进而提出今后可以进一步探究的方向。本土代工企业转型升级是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本研究旨在借鉴传统研究路径的基础上力求寻找更适合代工企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和手段,通过研究全球价值网格构建能力与代工企业升级的内在机理关系,希望能为本土代工企业的升级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参考,同时在当前大数据时代下对中国出口制造型企业发展路径和升级模式的研究作一个有益补充。
高欢,高振,王鹏,张宁,薄婧琛,宗一君,王建亚,张苏,于浩,陈凤超,毕茜,金琳琳,胡燕华,洪先锋[7](2013)在《上篇 2012中国品牌十大问题》文中认为一、传统品牌的现代管理问题1.引言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有1万多家"老字号"传统品牌企业。"1993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又确认了1600多家‘中华老字号’,分布在全国各地。现如今勉强维持的占70%;长期亏损、面临破产倒闭的占20%;生产经营有一定规模、效益好的只有10%"。[1]传统品牌如何应对现代市场,长葆品牌的生机与活力,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下面从消费者与经营者两个角度对该
赵秀丽[8](2013)在《国家创新体系视角下的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也正处在一个转型变革的关键时期。目前中国已经进入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历史阶段,迫切需要把自主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使自主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动力。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和行业发展的龙头,理应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但纵观近年来国有企业的发展,其整体创新能力还比较弱,竞争力还不强,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国有企业的自主创新不仅事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对提升我国整体自主创新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如何确立和强化国有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就成为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本文在对自主创新相关理论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发现国内学者对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研究已有不少进展,为继续深化这一领域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发现,已有的研究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微观角度进行的,并且主要集中在企业自身建设的研究上,而很少从国家创新体系的角度进行分析。实践中,现代技术的综合性与复杂性,科技、经济全球化的态势也决定了企业不能单打独斗、自我封闭,而应通过合作创新、开放创新,形成创新网络体系,有效降低研发风险和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益。国有企业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的主体,随着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全面推进,需要在其中承担更重要的任务,发挥更重大的作用。同时,国家创新体系从国家、制度和效率层面上外在地决定着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发展,构成了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外在制度框架。因此,本文选择从国家创新体系这一角度深入研究国有企业的自主创新问题,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等基本方法搜集大量相关资料并进行详细分析和论证。首先,综合国内外创新理论,架构了国家创新体系视角下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理论分析框架。阐明了国家创新体系和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相关理论,从理论、历史和现实三个维度分析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并从宏观和微观角度界定了自主创新的科学内涵。分析了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特性。进一步研究了国家创新体系与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关联性。重点分析国有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论证国家创新体系下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对影响自主创新的几个重要因素进行了细化的相关性分析,目的是为国有企业与国家创新体系各部门进行紧密的创新合作提供理论依据。其次,结合我国政府相关政策规定,论析了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以便找到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并从国家创新体系的角度,将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归结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尚不完善、支持创新的社会环境尚不成熟三个方面,使国有企业自主创新问题的研究更具针对性。最后,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中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战略思路。特别强调科学的创新理念对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性,提出了企业自主创新应突出的四个基本理念,即创新驱动理念、协同创新理念、持续创新理念和立法先行理念。坚持“四个结合”的基本原则,即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重点突破与整体提升相结合、市场导向与政府支持相结合。在此基础上,从国家创新体系的角度提出了实现国有企业自主创新可供选择的基本路径,进一步明确了未来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发展方向。本文重点分析了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三条具体实现路径。第一,分析强化国有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使其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投入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是实现自主创新的基本前提。进一步明确国有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和其创新主体地位确立的关系,为加快国有企业体制机制创新确定方向和重点,立足解决国有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探讨了如何加强国有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建设问题,重点解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强调了文化软实力建设对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并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高度,更加紧密地把企业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结合起来,着力解决企业自主创新的氛围和环境问题。第二,论述了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实现企业自主创新,健全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环节。进一步明确了国有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有利于国有企业充分利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各种创新要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指出了要进一步整合各方优势资源,推动产学研合作向更高层次、更深领域发展,必须注重长期长效产学研合作形式的探索和实践。运用案例分析方法重点探讨了国有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三种主要方式,即项目合作、共建研发实体和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论述了推进国家发展战略核心重要举措的产学研合作,必须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完善有利于产学研结合的政策环境。必须积极培育科技中介机构,加强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同时还要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的金融支持体系。结合国有企业实际,从重视政策性银行的引导作用、加大商业银行的信贷投入、进一步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三个方面提出了完善措施。第三,突出了社会生态环境对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支撑作用。提出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是实现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保障。着重就政策环境、法律环境和文化环境建设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措施。完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为企业自主创新活动提供体制保障。主要探讨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和完善需求激励政策两个方面。突出了政府采购政策对自主创新的激励作用,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政府采购支持创新的具体措施和手段,为政府制定出台相关鼓励和扶持政策提供参考。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企业自主创新活动提供法律支撑。强调知识产权保护对调动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性。分析了营造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和人文环境的两个着力点,即在全社会培育和营造一种持久而深入人心的创新文化,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精神文化氛围。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大力开展创新教育,为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创造适宜的教育环境。通过以上研究,不仅可以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加强国家创新体系相关理论的建设,同时也对提升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通过以上研究,也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即要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骨干带动作用,必须强化国有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与国家创新体系各主体的协同合作,努力实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新提升。随着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全面推进,国有企业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会进一步凸显,围绕国有企业创新发展的研究也将会更加深入。
谭新政,褚俊[9](2012)在《企业品牌评价与企业文化建设研究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1章企业品牌与文化基础1.1"品牌"概念溯源1.1.1"品牌"的雏形与发展将"品牌"的历史追溯到原始社会的话,那么诸如"图腾"之类的标记就可以看作是其雏形。例如陕西"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半坡鱼蛙纹彩陶盆图腾标识,就是6000年前黄河流域母系氏族社会渔猎经济的反映,这些
张蕾,郄亚兰[10](2012)在《论企业的品牌经营》文中研究表明品牌战略在企业中的运作形式日益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市场商品的极大丰富和高质量化,为企业品牌战略的运作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我国企业的品牌运作管理的运作水平与运用程度在营销环境、营销观念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应积极发现问题,灵活运用品牌战略为我国自主企业品牌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二、品牌创新贵在与时俱进——从知名企业实践看不同企业品牌经营渐进策略的成功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品牌创新贵在与时俱进——从知名企业实践看不同企业品牌经营渐进策略的成功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V公司IT产品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1、选题背景 |
2、本文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关于高技术产品营销理念的研究 |
2、关于高技术产品营销策略的研究 |
3、文献评述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3、创新思维 |
二、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市场营销的定义 |
(二)STP理论 |
(三)SWOT理论 |
(四)4P理论 |
三、V公司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
(一)宏观环境PEST分析 |
1、政治法律环境 |
2、经济环境 |
3、社会环境 |
4、技术环境 |
5、IT行业的发展环境 |
6、需求环境 |
(二)产业环境分析(波特五力模型) |
四、V公司IT产品营销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一)V公司概述 |
1、V公司简介 |
2、V公司的组织构架图 |
3、V公司收入细分品类构成表 |
(二)V公司微观营销环境 |
1、供应链上游厂商 |
2、供应链同层竞争 |
3、供应链下游渠道 |
4、企业内部不同产品线之间的竞争 |
5、IT产品现行营销策略 |
(三)V公司IT产品现行营销策略4P分析 |
1、产品策略现状 |
2、价格策略现状 |
3、渠道策略现状 |
4、促销策略现状 |
(四)V公司IT产品现行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1、产品策略问题原因 |
2、价格策略问题原因 |
3、渠道策略问题原因 |
4、促销策略问题原因 |
五、V公司STP分析及IT产品营销策略优化建议 |
(一)产品营销策略优化建议 |
(二)价格营销策略优化建议 |
(三)渠道营销策略优化建议 |
(四)促销营销策略优化建议 |
六、V公司营销组合优化保障措施 |
(一)组织保障 |
(二)人力资源保障 |
(三)技术保障 |
七、研究结论及未来可以研究的方向 |
(一)本研究结论 |
(二)未来可研究方向 |
后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HD公司品牌价值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际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服装品牌提价值基础理论 |
第一节 品牌价值理论 |
一、无形资产价值理论 |
二、顾客价值理论 |
第二节 服装品牌价值 |
一、服装品牌价值的内涵 |
二、服装品牌价值的表现 |
三、服装品牌价值的影响因素 |
第三节 品牌价值评估 |
一、服装品牌价值评估的必要性 |
二、品牌价值评估方法 |
第三章 HD公司品牌价值现状分析 |
第一节 HD公司基本情况概述 |
一、HD公司简介 |
二、HD公司品牌现状 |
三、HD公司品牌发展战略 |
第二节 HD公司品牌价值评估 |
一、评估方法选取 |
二、数据来源与分析 |
三、评估过程 |
四、评估结果差异分析 |
五、HD公司品牌价值比较分析 |
第四章 HD公司品牌价值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HD公司品牌价值存在的问题 |
一、品牌个性不够突出 |
二、品牌保护意识薄弱 |
三、品牌传播途径单一 |
四、国际化程度较低 |
第二节 HD公司品牌价值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缺乏创新及适应目标群体的文化价值观 |
二、滞后性的追责体制不能防患于未然 |
三、传统的宣传手段限制了品牌受众范围 |
四、国际竞争力不足 |
第五章 HD公司品牌价值提升策略 |
第一节 HD公司品牌价值提升策略 |
一、打造HD公司品牌个性,促使其在国际市场获取竞争优势 |
二、做好产品定位,锁定目标消费市场需求 |
三、增强HD公司品牌保护意识,建立品牌保护基金 |
四、扩展HD公司品牌传播途径,获取多方关注与支持 |
五、推进企业国际化进程,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
第二节 HD服装品牌价值提升保障措施 |
一、采取多方参与、综合管理机制 |
二、成立专项公司品牌价值工作组 |
三、构建品牌持续运营社群制度 |
四、寻求政府职能部门的扶持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创新之处 |
第2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述 |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
2.1.1 贫困 |
2.1.2 农村贫困家庭 |
2.1.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 |
2.2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原因 |
2.2.1 地理环境的约束 |
2.2.2 制度设计的性别盲视 |
2.2.3 历史文化的影响 |
2.2.4 社会参与力量的不足 |
2.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表现 |
2.3.1 贫困程度深重 |
2.3.2 健康状况较差 |
2.3.3 受教育水平不高 |
2.3.4 可行能力缺失 |
2.4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影响 |
2.4.1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经济影响 |
2.4.2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政治影响 |
2.4.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文化影响 |
2.4.4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社会影响 |
2.4.5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生态影响 |
小结 |
第3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理论资源 |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
3.1.1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
3.1.2 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 |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
3.2.1 妇女解放思想 |
3.2.2 共同富裕理论 |
3.2.3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 |
3.3 国外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
3.3.1 可行能力贫困理论 |
3.3.2 女性主义经济学思想 |
3.4 中国传统文化中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
3.4.1 中国传统妇女观 |
3.4.2 中国传统贫富观 |
小结 |
第4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意义及进程 |
4.1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重大意义 |
4.1.1 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
4.1.2 彰显我国政治优势的集中标识 |
4.1.3 提升我国文化实力的现实途径 |
4.1.4 巩固我国社会安定的必要保障 |
4.1.5 打造我国美丽生态的重要环节 |
4.2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历史进程 |
4.2.1 通过体制改革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
4.2.2 通过开发式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
4.2.3 通过“双轮驱动”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
4.2.4 通过精准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
小结 |
第5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品牌项目 |
5.1 健康扶贫脱贫项目 |
5.1.1 母亲健康快车 |
5.1.2 农村妇女“两癌”检查 |
5.1.3 “降消”项目 |
5.2 科教扶贫脱贫项目 |
5.2.1 春蕾计划 |
5.2.2 “双学双比”活动 |
5.2.3 巾帼科技致富工程 |
5.3 金融扶贫脱贫项目 |
5.3.1 母亲小额循环 |
5.3.2 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 |
5.3.3 母亲创业循环金 |
5.4 就业创业扶贫脱贫项目 |
5.4.1 巾帼家政服务 |
5.4.2 手工编织 |
5.4.3 妈妈制造 |
5.5 社会扶贫脱贫项目 |
5.5.1 幸福工程 |
5.5.2 母亲水窖 |
5.5.3 母亲邮包 |
小结 |
第6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 |
6.1 明确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目标导向 |
6.1.1 实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全面自由发展 |
6.1.2 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实现脱贫致富 |
6.1.3 提升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可行能力 |
6.2 重视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体能动作用 |
6.2.1 激发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体意识 |
6.2.2 摆脱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观念束缚 |
6.2.3 弘扬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优良品质 |
6.3 增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综合脱贫素质 |
6.3.1 提升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科技文化水平 |
6.3.2 促进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就业创业发展 |
6.3.3 保障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平等发展权利 |
6.4 强化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全方位扶贫格局 |
6.4.1 坚持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政府主导作用 |
6.4.2 发挥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市场导向优势 |
6.4.3 加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社会联动参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4)品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对象及意义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 研究进路及方法 |
1.4 概念辨析 |
1.4.1 品牌形象 |
1.4.2 视觉识别设计 |
1.4.3 区别与联系 |
第2章 视觉识别设计美学框架 |
2.1 视觉识别设计美学构成 |
2.1.1 学科归属及定义 |
2.1.2 理论视觉识别设计美学 |
2.1.3 历史视觉识别设计美学 |
2.1.4 实践视觉识别设计美学 |
2.2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属性 |
2.2.1 信息传达的功能美 |
2.2.2 感知效应的形式美 |
2.2.3 媒介感官的体验美 |
2.3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价值 |
2.3.1 经营价值 |
2.3.2 消费价值 |
2.3.3 传播价值 |
第3章 视觉识别设计的历史与演进 |
3.1 艺术流派与设计风格的变迁 |
3.1.1 现代艺术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 |
3.1.2 国际主义平面设计 |
3.1.3 纽约平面设计派 |
3.1.4 后现代主义风格 |
3.2 视觉识别设计的历史渊源 |
3.2.1 欧美视觉识别设计史述 |
3.2.2 日本CI设计模式的形成 |
3.2.3 中国视觉识别设计历史与现状 |
3.3 视觉识别设计的演进要素 |
3.3.1 技术进步与媒介变革 |
3.3.2 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 |
3.3.3 风格与审美观念更迭 |
第4章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基础要素 |
4.1 视觉识别设计的开发 |
4.1.1 视觉识别设计目的 |
4.1.2 品牌形象与视觉识别构成 |
4.1.3 设计概念的设定 |
4.2 视觉识别设计的要素美 |
4.2.1 图形的视觉语言美 |
4.2.2 色彩的情感认知美 |
4.2.3 文字的视觉表征美 |
4.3 视觉识别设计的规范美 |
4.3.1 形态缜密与多样美 |
4.3.2 要素组合秩序之美 |
4.3.3 标准化应用与管理 |
第5章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判断基准 |
5.1 原创性与多维表现传达个性美 |
5.1.1 追求创新精神 |
5.1.2 差异化的体现 |
5.1.3 多维视觉表达 |
5.2 系统性与灵活应用构筑整体美 |
5.2.1 系统构成的整体性 |
5.2.2 系统化思维与整体设计 |
5.2.3 适用性的表达 |
5.2.4 灵活应用与多样统一 |
5.3 持久性与多元文化体现时代美 |
5.3.1 时尚性与持久性 |
5.3.2 设计提升与更新 |
5.3.3 多元文化的交融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设计学视野下的生态品牌模型构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 |
1.2 本课题研究对象——品牌概述 |
1.2.1 为什么需要品牌 |
1.2.2 品牌的定义梳理 |
1.2.3 品牌的作用 |
1.2.4 品牌内涵 |
1.2.5 品牌的生态性、系统性及主要关系梳理 |
1.2.6 当前品牌建设的困惑与问题 |
1.3 本课题研究概要 |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2 本课题的研究范围界定 |
1.4 .品牌研究的国内外动态 |
1.4.1 国外研究动态 |
1.4.2 国内研究动态 |
1.4.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
1.5 将本课题置于设计学视野下理论依据 |
1.6 本课题研究思路 |
1.6.1 研究路线图 |
1.6.2 本课题研究方法 |
1.7 本课题创新之处 |
1.8 本课题有关概念简述 |
1.9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生态品牌一般模型构架 |
2.1 品牌实质剖析 |
2.1.1 品牌关系说 |
2.1.2 品牌文化说 |
2.1.3 品牌过程说 |
2.1.4 质量信誉说 |
2.1.5 实力综合说 |
2.1.6 企业文化:品牌基因根源 |
2.1.7 产品:品牌基础承载体 |
2.1.8 产品与品牌的共生关系 |
2.2 建立品牌结构一般模型的理由 |
2.2.1 模型构架的设计思路 |
2.2.2 结构模型建构方法 |
2.3 品牌系统的关键组成要素分析 |
2.3.0 品牌的构成要素 |
2.3.1 模型要素的选择 |
2.3.2 系统要素间逻辑关系分析 |
2.3.3 系统结构的有向图表达 |
2.4 系统结构的矩阵 |
2.5 建立品牌系统递阶结构模型 |
2.6 根据有向图调整品牌系统层级结构 |
2.7 模型构架各层次要素的扩展 |
2.8 对总体模型构架的研究 |
2.8.1 产品及其创新处于模型构架核心 |
2.8.2 模型的层次性 |
2.8.3 总体模型构架划分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生态品牌成长机制及模型构架要素定性研究 |
3.1 第一层级:品牌的“土壤”及“基因” |
3.1.1 品牌自身DNA结构、品牌基因研究 |
3.1.2 品牌基因要素简析 |
3.2 生态品牌系统驱动力及第二层级要素研究 |
3.2.1 品牌进化动力探讨 |
3.2.2 品牌发展自动力机制 |
3.2.3 品牌发展他动力机制 |
3.2.4 企业家精神 |
3.2.5 创新类要素 |
3.2.6 公司战略目标、公司治理、公司学习 |
3.2.7 自我调整适应能力 |
3.3 第三层级:模型构架主干要素研究 |
3.3.1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
3.3.2 关于产品研发要素 |
3.3.3 互联网思维要素 |
3.3.4 大数据应用 |
3.3.5 科技发展:品牌成长的支撑力量 |
3.4 第四层级:模型构架腰部诸要素研究 |
3.4.1 研发成果:企业的核心资产 |
3.4.2 产品生产制造等要素 |
3.4.3 质量控制与成本控制 |
3.4.4 财务管理 |
3.4.5 营销理念 |
3.4.6 广告宣传 |
3.4.7 商业模式的创新 |
3.4.8 仓储、后勤、物流等要素 |
3.5 第五层级营销环节诸要素研究 |
3.5.1 现代管理制度要素 |
3.5.2 营销活动系列要素 |
3.5.3 资金流要素 |
3.6 第六层级用户相关诸要素研究 |
3.6.1 售后服务 |
3.6.2 消费评价 |
3.6.3 市场反馈 |
3.6.4 用户终端要素 |
3.6.5 扩大再生产要素 |
3.7 顶层目标——品牌及其影响要素 |
3.7.1 顶层目标——品牌的确立 |
3.7.2 品牌外部影响因素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模型构架要素定量研究 |
4.1 层次分析法概念 |
4.2 层次分析法的适用理由 |
4.3 使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演算规则说明 |
4.4 建立品牌模型构架原始评价层次 |
4.5 模型构架第六层各要素权重 |
4.5.1 建立构成要素判断矩阵 |
4.5.2 产品功能价值等各要素权重测算 |
4.5.3 用户相关各要素权重测算 |
4.5.4 第六层各要素权重总排序 |
4.6 第五层各要素权重 |
4.6.1 本层主要要素集权重 |
4.6.2 营销活动环节各要素权重 |
4.6.3 本层管理类各要素权重计算 |
4.6.4 第五层级各要素权重总排序 |
4.7 第四层级各要素权重 |
4.7.1 本层级主要要素集权重 |
4.7.2 本层级管理类各要素权重 |
4.7.3 营销理念类各要素权重 |
4.7.4 产品生产类各要素权重 |
4.7.5 第四层级各要素权重总排序 |
4.8 第三层级各要素权重 |
4.8.1 第三层级主要要素集权重 |
4.8.2 产品研发类各要素权重 |
4.8.3 大数据运用及互联网思维等要素权重 |
4.8.4 第三层级各要素权重总排序 |
4.9 第二层级各要素权重 |
4.9.1 第二层级主要要素集权重 |
4.9.2 公司治理类要素权重 |
4.9.3 创新群各要素权重 |
4.9.4 第二层级各要素权重总排序 |
4.10 第一层级各要素权重 |
4.10.1 本层主要要素集权重 |
4.10.2 社会环境类要素权重 |
4.10.3 文化要素类各要素权重 |
4.10.4 主观精神类各要素权重 |
4.10.5 第一层级各要素权重总排序 |
4.11 总体品牌健康值评估 |
4.12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企业品牌研究及评估案例 |
5.1 置于品牌模型构架下的比对研究 |
5.1.1 乐美达品牌基层要素研究 |
5.1.2 乐美达企业文化、理念、核心价值观等 |
5.2 乐美达品牌第二层级要素研究 |
5.2.1 乐美达公司战略目标 |
5.2.2 乐美达公司治理、理念创新及制度创新 |
5.2.3 乐美达公司学习原则及创新举措 |
5.2.4 乐美达品牌本层级各要素评价 |
5.3 乐美达品牌第三层级要素研究 |
5.3.1 乐美达现代管理制度的建立实施 |
5.3.2 乐美达之产品研发 |
5.3.3 乐美达公司对大数据应用情况 |
5.3.4 乐美达之互联网思维 |
5.4 乐美达品牌第四层级诸要素研究 |
5.4.1 乐美达的研发成果 |
5.4.2 乐美达产品制造环节 |
5.4.3 乐美达仓储、后勤、物流等要素 |
5.4.4 乐美达质量控制和成本控制等要素 |
5.4.5 乐美达的财务管理 |
5.4.6 乐美达的营销理念 |
5.4.7 乐美达的广告宣传 |
5.4.8 乐美达的商业模式 |
5.4.9 乐美达品牌第四层级各要素的评价 |
5.5 乐美达品牌第五层级要素研究 |
5.5.1 乐美达的营销管理 |
5.5.2 乐美达的营销活动环节 |
5.5.3 乐美达的资金流 |
5.5.5 乐美达品牌第五层级要素的评估 |
5.6 乐美达品牌第六层级诸要素研究 |
5.6.1 乐美达产品功能、价值实现研究 |
5.6.2 乐美达售后服务、消费评价、用户反馈等 |
5.6.3 乐美达的扩大再生产 |
5.6.4 乐美达品牌第六层级要素的评价 |
5.7 乐美达品牌状况及总健康值评估研究 |
5.7.1 乐美达——名品牌确立 |
5.7.2 乐美达品牌影响要素 |
5.7.3 乐美达品牌总体健康值评估 |
5.8 乐美达品牌发展改进建议 |
5.9 乐美达产学研合作总结及后记 |
5.10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6.1 本课题研究主要结论 |
6.2 不足之处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校博士攻读期间发表学术成果情况 |
附录 |
附录A:表1.1-1近年来消失的品牌 |
附录B:品牌系统中要素相关性分析表 |
附录C:要素矩阵的演算过程 |
附录D:层级推理演算表格 |
致谢 |
(6)基于全球价值网格构建的本土代工企业升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表目录 |
图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文章结构与内容框架 |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国际代工模式的理论基础 |
2.1.1 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理论 |
2.1.2 产品内贸易理论的演进 |
2.1.3 全球价值链理论体系的演进 |
2.2 本土代工企业全球价值网格构建的理论基础 |
2.2.1 竞争优势理论 |
2.2.2 企业能力理论 |
2.2.3 网络组织理论 |
2.3 俘获型网格下本土代工企业转型升级的文献综述 |
2.3.1 本土代工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相关研究评述 |
2.3.2 本土代工企业转型升级路径选择的研究述评 |
2.3.3 本土代工企业升级战略的实证研究评述 |
2.4 全球价值网格构建的文献综述 |
2.4.1 价值网理论的产生及演进 |
2.4.2 全球价值网格的内涵界定 |
2.4.3 全球价值网格构建的基础及障碍 |
2.5 全球价值网格构建在代工企业升级中运用的文献回顾 |
第3章 全球价值网格构建与本土代工企业升级的互动机理研究 |
3.1 全球价值网格价值创造机理分析 |
3.1.1 全球价值网格的系统结构 |
3.1.2 全球价值网格的价值创造特征 |
3.1.3 全球价值网格的价值创造效应 |
3.1.4 全球价值网格价值权力攫取的支撑要素 |
3.2 本土代工企业升级的动态能力形成机理 |
3.2.1 本土代工企业获取动态能力的动因 |
3.2.2 本土代工企业培育动态能力的商业生态系统 |
3.2.3 “三位一体”的本土代工企业动态能力形成机理 |
3.3 全球价值网格构建与本土代工企业升级的关联机理 |
3.3.1 全球价值网格构建的一般路径 |
3.3.2 本土代工企业升级的一般路径 |
3.3.3 基于全球价值网格构建的本土代工企业升级演化路径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全球价值网格构建的本土代工企业升级模型与研究假设 |
4.1 基于全球价值网格构建的本土代工企业升级模型建构 |
4.2 “要素—能力—升级绩效”模型的理论依据 |
4.2.1 本土代工企业全球价值网格的构建能力分析 |
4.2.2 全球价值网格构建的支撑性要素分析 |
4.2.3 基于全球价值网格构建的本土代工企业升级绩效分析 |
4.3 “要素—能力—升级绩效”模型的理论假设 |
4.3.1 全球价值网格的构建能力对本土代工企业升级绩效影响的假设关系 |
4.3.2 全球价值网格构建支撑性要素对本土代工企业升级绩效影响的假设关系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证研究方案设计 |
5.1 问卷设计 |
5.1.1 调查问卷设计过程 |
5.1.2 调查问卷的基本内容 |
5.2 变量的测量 |
5.2.1 全球价值网格构建能力变量的测量 |
5.2.2 全球价值网格构建支撑性要素变量的测量 |
5.2.3 本土代工企业升级绩效变量的测量 |
5.3 数据整理与样本描述 |
5.3.1 样本与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5.3.2 数据合并的有效性分析 |
5.4 研究方法简介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实证研究结果与对策启示 |
6.1 变量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6.1.1 变量的信度检验 |
6.1.2 变量的效度检验 |
6.2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
6.2.1 研究假设检验 |
6.2.2 检验结果解释 |
6.2.3 实证研究结果总结 |
6.3 本土代工企业全球价值网格构建的对策启示 |
6.3.1 根据市场变化调整核心业务促使核心竞争力的动态演变 |
6.3.2 创建全球价值网格构建的供应链协同整合平台 |
6.3.3 政府作用的发挥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观点与研究结论 |
7.1.1 主要观点 |
7.1.2 研究结论 |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7.3.1 研究局限 |
7.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基于全球价值网格构建的本土代工企业升级机理调查问卷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上篇 2012中国品牌十大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统品牌的现代管理问题 |
1. 引言 |
2. 典型品牌事件1:同仁堂告别加盟店, 老字号欲转型升级 |
2.1 事件概述 |
2.2 事件起因 |
2.3 事件经过 |
(1) 舆论批判, 信誉受疑 |
(2) 专项治理整顿动员部署大会 |
(3) 合资经营药店降低后期成本 |
2.4 事件结果 |
2.5 事件点评 |
3. 典型品牌事件2:归真堂活熊取胆惹争议, 品牌利益遭质疑 |
3.1 事件概述 |
3.2 事件动因 |
3.3 事件经过 |
(1) 四大争议 |
a.活熊取胆:无痛还是虐待? |
b.活熊取胆真的没法替代? |
c.活熊取胆质量真的好吗? |
d.归真堂滥用活熊取胆了吗? |
(2) 法理博弈 |
a.反对 |
b.支持 |
(3) 熊场开放日 |
3.4 事件后续 |
3.5 事件点评 |
4.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自主宣传不到位 |
4.2 品牌所有者缺位 |
4.3 传统品牌保护存在法律盲点 |
5.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
5.1 品牌自身建设 |
(1) 靠文化勾“魂” |
(2) 以技术创“心” |
(3) 凭国际开“眼” |
5.2 社会参与 |
(1) 行业协会对传统品牌的保护 |
(2) 消费者和社会团体对传统品牌的包容与保护 |
5.3 法律保护 |
6.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
二、本土品牌的国际拓展问题 |
1. 引言 |
2.1 事件概述 |
2.2 事件起因 |
(1) 开拓国际市场, 提升国际影响力。 |
(2) 收购竞争对手, 形成优势互补。 |
2.3 事件经过 |
(1) 阶段1:“大象”急寻买家, 业内暗潮涌动 |
(2) 阶段2:三一公布收购, 业界疑云四起 |
(3) 阶段3:路条之争, 工人抗议, 并购困难重重 |
(4) 阶段4:排除困难, 完成交割 |
2.4 事件结果 |
2.5 后续发展 |
经受考验未现消化不良 |
“优势叠加”助推国际化 |
2.6 事件点评 |
英国《金融时报》彼得·马什:收购后的挑战 |
中国工程机械协会秘书长苏子孟:此前难以想象 |
北京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所长王志乐:这是一大进步 |
3. 典型品牌事件2:徐工收购德混凝土巨头, 三大重工品牌鼎足而立 |
3.1事件概述 |
3.2事件起因 |
3.3事件经过 |
(1) 阶段1:收购传闻不断, 徐工讳莫如深 |
(2) 阶段2:首次得到确认, 细节仍留悬念 |
(3) 阶段3:正式签署协议, 收购进展顺利 |
(4) 阶段4:双方交割完成, 收购尘埃落定 |
3.4事件结果 |
3.5事件点评 |
北京林业大学经管学院肖慧娟:应对欧盟相关兼并政策充分调研 |
匿名市场分析人士:各大型机械制造商抢滩登陆欧美市场主要有三个原因 |
4.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品牌战略方向问题 |
(2) 品牌整合管理规划问题 |
(3) 品牌价值变动问题 |
5.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
(1) 选择稳健适当的国际品牌战略 |
(2) 制定科学合理的品牌整合计划 |
(3) 重视跨国并购后品牌的维护管理 |
6. 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
三、线下品牌的上线之路问题 |
1. 引言 |
2. 典型事件1:京东、苏宁、国美的电商大战 |
2.1事件概述 |
2.2事件起因 |
2.3事件经过 |
(1) 京东挑起电商价格战 |
(2) 电商价格战中各方反应 |
1京东商城 |
2苏宁易购 |
3国美电器 |
4消费者 |
5供应商 |
(3) 电商大战的战火由线上烧到了线下 |
2.4事件结果 |
2.5事件点评 |
3. 典型事件2:淘宝天猫“双11”一天交易额突破191亿元 |
3.1事件概述 |
3.2事件起因 |
3.3事件经过 |
(1) 节前造势 |
(2) “双11”光棍节变成“狂购节” |
3.4事件结果 |
3.5事件点评 |
4.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互联网品牌生命周期在缩短 |
(2) 价格战不是树立电商品牌的、争夺市场份额的有效途径 |
(3) 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供应链不够稳定 |
(4) 利益之下, 无视网络品牌诚信 |
5.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
(1) 正确认识电子商务, 了解电子商务市场 |
(2) 建立网络品牌, 制定品牌可持续发展战略 |
(3) 展开线上线下结合的网络品牌营销 |
(4) 完善供应链, 应重视消费者需求 |
(5) 加强网络自律, 建立诚信品牌 |
6. 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
四、中外品牌的权利冲突问题 |
1. 引言 |
2.典型品牌事件1:iPad商标权争夺案升级, 苹果唯冠品牌是非难解 |
2.1事件概述 |
2.2事件起因 |
2.3事件经过 |
(1) 注册商标 |
(2) iPad商标转让 |
(3) 产品上市侵权唯冠, 苹果初审败诉 |
(4) 初次交锋 |
(5) 案件升级 |
(6) 最终结果 |
2.4事件结果 |
2.5事件点评 |
3.典型品牌事件2:意大利上门讨伐假品牌, 自主品牌缺乏自信 |
3.1事件概述 |
3.2事件起因 |
3.3事件经过 |
(1) 发现问题 |
(2) 了解情况 |
(3) 达芬奇家具事件 |
(4) “伪意大利”品牌集体亮相 |
(5) “伪意大利”品牌的对策 |
(6) 中国政府官方态度 |
3.4事件结果 |
3.5事件点评 |
4.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消费者崇尚洋品牌的特殊心理 |
(2) 商家缺失诚信一味逐利 |
(3) 相关部门缺乏有效监管 |
5.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
(1) 我国自主品牌的宣传 |
(2) 法律和制度的完善 |
(3) 加大监管部门的职能落实 |
6. 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
五、文化品牌的价值塑造问题 |
1. 引言 |
2. 典型品牌事件1:人再囧途之泰囧——小成本电影创造了票房神话 |
2.1事件概述 |
2.2事件起因 |
2.3事件经过 |
(1) 小成本铸就国产品牌电影 |
(2) 电影《人在囧途》 |
(3) 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 |
2.4事件结果 |
2.5事件点评 |
3. 典型品牌事件2:《中国好声音》品牌节目爆发惊人热度 |
3.1事件概述 |
3.2事件起因 |
3.3事件经过 |
(1) 《中国好声音》节目形态:新鲜、刺激、悬念十足 |
(2) 《中国好声音》专业的品质 |
(3) 《中国好声音》选手:具备人际吸引的魅力 |
3.4事件结果 |
3.5事件点评 |
4.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文化品牌传播工具 |
(2) 文化品牌传播水平 |
(3) 文化品牌传播的沟通特点 |
5.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
(1) 为品牌塑造一种恰当的文化 |
(2) 品牌文化与时尚文化相结合 |
(3) 品牌文化与民族文化相结合 |
6. 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
六、体育品牌的破困突围问题 |
1.引言 |
2.典型品牌事件1:空中飞人起诉乔丹体育, 品牌借势更需名正言顺 |
2.1事件概述 |
2.2事件起因 |
2.3事件经过 |
(1) 乔丹公开起诉乔丹体育 |
(2) 乔丹体育公司回应 |
(3) 乔丹体育欲反诉乔丹 |
2.4事件后果 |
2.5事件点评 |
3. 典型品牌事件2:李宁亲自挂帅力挽狂澜, 品牌聚焦复苏拭目以待 |
3.1事件概述 |
3.2事件起因 |
3.3事件经过 |
(1) 2004—2009年的高速发展期 |
(2) 2010年之后的低谷期 |
(3) 原CEO张志勇下课, 李宁重拾大权 |
3.4事件结果 |
3.5事件点评 |
4. 典型品牌事件3:沃尔沃汽车签约林书豪, 品牌代言布局中美市场 |
4.1事件概述 |
4.2事件起因 |
4.3事件经过 |
(1) 沃尔沃签约林书豪 |
(2) 林书豪中国行 |
4.4事件结果 |
4.5事件点评 |
5.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创立品牌走捷径, 忽视品牌的法律风险 |
(2) 名人效应褪去, 产品定位不清 |
(3) 品牌与体育的融合 |
6.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
(1) 品牌经营要有远见, 注意规避法律风险 |
(2) 要有准确的品牌定位 |
(3) 品牌要理智的与名人合作, 实施清晰发展战略 |
7. 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
七、授权品牌的资产管理问题 |
1. 引言 |
2.典型品牌事件:广药收回王老吉归属权, 品牌内耗导致亲痛仇快 |
2.1事件概述 |
2.2事件起因 |
2.3事件经过 |
(1) 从危机中走出, 打开共赢局面 |
(2) 在销售奇迹中产生矛盾, 对簿公堂争夺“中国第一品牌” |
(3) 分道扬镳, 两版凉茶商标战继续进行 |
2.4事件结果 |
2.5后续发展 |
(1) 加多宝:有证据显示红罐为其原创 |
(2) “第三份协议”仍在仲裁阶段 |
(3) 法律专家:知名商品应与商标分开 |
2.6事件点评 |
3.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缺乏战略眼光, 品牌意识淡薄 |
(2) 过分依赖广告 |
(3) 品牌法律风险管理的失误 |
(4) 一元化企业战略法律风险管理失误 |
4.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
(1) 设计可行的品牌战略 |
(2) 寻找到准确定位 |
(3) 注重产品的质量 |
(4) 维护品牌形象与企业形象的统一 |
(5) 企业文化融入品牌建设中 |
(6) 要有品牌危机意识, 加强品牌管理 |
5. 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
八、区域品牌的整合营销问题思考 |
1. 引言 |
2. 典型品牌事件1:东湖十年规划获批, 明确光谷品牌发展目标 |
2.1事件概述 |
2.2事件由来 |
2.3事件经过 |
(1) 筹建规划阶段 (1984—1988年12月) |
(2) 起步阶段 (1 9 8 8年1 2月-1991年) |
(3) 快速发展阶段 (1992—1999年) |
(4) 光谷建设阶段 (2000年后) |
2.4事件结果 |
2.5后续发展 |
2.6事件点评 |
3. 典型事件2:安吉荣获联合国人居奖, 生态立县成就区域品牌 |
3.1事件概述 |
3.2事件由来 |
3.3事件经过 |
(1) 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 探索绿色生态经济 (1998-2005年) |
(2) 树立区域品牌, 建设“中国美丽乡村” (2005-2009年) |
(3) 全民参与, 打造“最佳人居地” (2009年至今) |
3.4事件结果 |
3.5后续发展 |
3.6事件点评 |
(1) 生态经济快速发展 |
(2) 城市综合功能明显增强 |
(3) 生态人居环境全面改善 |
4.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
5. 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
(1) 高水平编制生态城市发展规划。 |
(2) 加强城乡生态环境保护。 |
(3)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
(4) 发展壮大绿色生态经济。 |
(5) 大力改善市民生活居住环境。 |
(6) 倡导全民生态环保理念。 |
6. 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
九、国内品牌的海外维权问题 |
1. 引言 |
2. 典型事件1:奥康在欧胜诉反倾销案, 本土品牌冲破贸易壁垒 |
2.1事件概述 |
2.2事件起因 |
2.3事件经过 |
(1) 初次交锋底气虚 |
(2) 再次交锋遭打击 |
(3) 终获胜利维权益 |
2.4事件结果 |
2.5后续发展 |
2.6事件点评 |
3. 典型事件2:中文在线胜诉苹果公司, 品牌建设谨防着作侵权。 |
3.1事件概述 |
3.2事件起因 |
3.3事件经过 |
(1) 主动出击维权益 |
(2) 再次庭审立场清 |
3.4事件结果 |
3.5事件点评 |
4. 品牌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中国品牌难赢国际信任 |
(2) 人才短板难抵国际考验 |
(3) “怕麻烦”却吃尽哑巴亏 |
5.品牌问题的对策思考 |
(1) 自我提升为品牌维权撑腰 |
(2) 完备人才为品牌维权护航 |
(3) 积极态度为品牌维权助力 |
6.品牌问题的未来展望 |
十、食品品牌的诚信补救问题 |
1. 引言 |
2. 典型品牌事件1:肯德基遭遇安全问题, 高姿态难挽信任危机 |
2.1事件概述 |
2.2事件起因 |
2.3事件经过 |
(1) 媒体曝光, 相关企业纷纷否认 |
(2) 权威调查, 百胜被曝知情不报 |
(3) 公开致歉, 期待挽救信任危机 |
2.4事件结果 |
2.5事件点评 |
3. 典型品牌事件2:良心药变身毒胶囊, 补救迟难让人放心 |
3.1事件概述 |
3.2事件起因 |
3.3事件经过 |
(1) 胶囊被曝铬超标, 药企声明撇干系 |
(2) 药监公开抽检结果, 修正发布道歉通告 |
(3) 召回焚毁问题胶囊, 再次致歉难解危机 |
3.4事件结果: |
3.5事件点评 |
4. 品牌的诚信补救不力问题原因分析 |
(1) 体制不全、规则不硬致使监管不力, 培养了企业的“傲慢” |
(2) 速度太慢、力度太小难消负面影响, 加剧了公众对企业的不满 |
(3) 后续动作乏力难给消费者信心, 品牌诚信补救任重道远 |
5. 品牌的诚信补救问题对策思考 |
(1) 用体制和规则破除企业傲慢 |
(2) 用速度和力度减轻公众不满。 |
(3) 用实际行动补救品牌诚信。 |
6. 食品品牌诚信补救问题展望 |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
典型品牌事件1: (同仁堂告别加盟店, 老字号欲转型升级) |
典型品牌事件2: (归真堂活熊取胆惹争议, 品牌利益遭质疑法理博弈) |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
典型品牌事件1:三一重工收购德企巨头, 民企品牌兼并全球老大 |
典型品牌事件2:徐工收购德混凝土巨头, 三大重工品牌鼎足而立 |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
典型品牌事件1:京东、苏宁、国美的电商大战 |
典型品牌事件2:淘宝天猫“双11”一天交易额突破191亿元 |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
典型品牌事件1:苹果唯冠iPad商标权之争 |
典型品牌事件2:“伪意大利”品牌集体曝光 |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
典型品牌事件1:人再囧途之泰囧----小成本电影创造了票房神话 |
典型品牌事件2:《中国好声音》打造国内品牌电视节目 |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
典型品牌事件1:空中飞人起诉乔丹体育, 品牌借势更需名正言顺 |
典型品牌事件2:李宁亲自挂帅力挽狂澜, 品牌聚焦复苏拭目以待 |
典型品牌事件3:沃尔沃汽车签约林书豪, 品牌代言布局中美市场 |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
典型品牌事件:广药收回王老吉归属权, 品牌内耗导致亲痛仇快 |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
典型品牌事件1:东湖十年规划已获批复, 明确光谷品牌发展目标 |
典型品牌事件2:安吉荣获联合国人居奖, 生态立县成就区域品牌 |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
典型品牌事件1:奥康在欧胜诉反倾销案, 本土品牌冲破贸易壁垒 |
典型品牌事件2:中文在线胜诉苹果公司, 品牌建设谨防着作侵权 |
附录:典型事件关键时间 |
典型品牌事件1:肯德基遭遇安全问题, 高姿态难挽信任危机 |
典型品牌事件2:良心药变身毒胶囊, 补救迟难让人放心 |
(8)国家创新体系视角下的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
(二) 自主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 |
(三) 国有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导力量 |
二、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 |
(二) 国内研究 |
1. 关于自主创新的基本理论 |
2. 关于国有企业自主创新问题 |
(三) 国内外研究述评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
三、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现实意义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特色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国家创新体系与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内涵及其相关性 |
一. 国家创新体系分析 |
(一) 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内涵 |
(二) 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成主体及其定位 |
(三) 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分析 |
二. 企业自主创新分析 |
(一) 自主创新相关概念界定 |
(二) 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特性 |
三. 国家创新体系与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相关性分析 |
(一) 国有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
(二) 国家创新体系对国有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的影响分析 |
第二章 国家创新体系中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 |
一. 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总体背景 |
(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科技创新提出新需求 |
(二) 世界新科技革命带来新机遇新挑战 |
(三) 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提出新要求 |
(四) 国有企业进入转型升级新阶段 |
二. 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条件和基础 |
(一) 国家创新体系的有力支持 |
(二) 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进展 |
三. 国有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
(一) 国有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 国有企业自主创新存在问题的深层原因 |
第三章 国家创新体系中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战略思路 |
一. 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理念 |
(一) 创新驱动理念 |
(二) 协同创新理念 |
(三) 持续创新理念 |
(四) 立法先行理念 |
二. 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原则 |
(一) 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 |
(二) 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 |
(三) 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提升相结合 |
(四) 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支持相结合 |
三. 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路径 |
第四章 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前提:强化主体地位 |
一. 加快国有企业体制机制创新 |
(一)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
(二)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
(三)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
二. 加强国有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建设 |
(一) 建立高水平研发机构 |
(二) 加大技术研发投入 |
(三) 培育高水平研发队伍 |
三. 加强国有企业文化软实力建设 |
(一) 培育创新文化 |
(二) 塑造品牌文化 |
(三) 强化责任文化 |
第五章 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深化产学研合作 |
一. 探索国有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有效形式 |
(一) 与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开展项目合作 |
(二) 与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共建研发实体 |
(三) 与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
二. 加强国有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有效支持 |
(一) 加强国有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政策支持 |
(二) 加强国有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中介支持 |
(三) 加强国有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金融支持 |
第六章 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的保障:培育社会环境 |
一. 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
(一)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
(二) 完善政府采购等需求激励政策促进企业自主创新 |
二. 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法律环境 |
(一) 国外科技立法保障企业创新的成功经验 |
(二) 构建法律环境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对策建议 |
三. 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文化环境 |
(一) 大力建设创新文化,营造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和人文环境 |
(二) 大力发展创新教育,造就自主创新的人才队伍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闻及答辩情况表 |
(9)企业品牌评价与企业文化建设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企业品牌与文化基础 |
1.1“品牌”概念溯源 |
1.1.1 “品牌”的雏形与发展 |
1.1.2 近代经济社会中的“品牌” |
1.1.3 现代“品牌”概念的兴起 |
1.1.4 “品牌”意识的国际化 |
1.2 品牌的作用与意义 |
1.2.1 究竟什么是品牌? |
1.2.2 什么是商业企业品牌? |
1.2.3 品牌发挥的作用 |
1、塑造形象 |
2、展现品味 |
3、留下印象 |
4、展开联想 |
1.2.4 塑造企业品牌的意义 |
1、品牌的经济价值 |
2、品牌的人性化意义 |
3、品牌的社会意义 |
4、品牌的民族意义 |
1.3 企业文化概述 |
1.3.1 什么是企业文化 |
1.3.2 企业文化的特性 |
1、是一种经济文化 |
2、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 |
3、是一种双重的组织文化 |
1.3.3 企业文化的作用 |
1、维系关系, 增强凝聚力 |
2、把握方向, 激发动力 |
3、教化员工, 约束行为 |
4、积淀精髓, 扩大影响 |
5、激励创新, 持续发展 |
6、成为竞争力的源泉 |
1.4企业文化的关键要素 |
1.4.1 企业精神 |
1.4.2 管理风格 |
1.4.3 英雄楷模人物 |
1.4.4 企业环境 |
1.4.5 企业文化网络 |
第2章基于品牌与文化的企业软实力 |
2.1 品牌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
2.1.1 一些基本的认识 |
2.1.2 品牌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
2.1.3 企业文化是品牌范畴的要素 |
2.1.4 文化是基础, 品牌是外显 |
2.2 品牌与企业文化的竞争力 |
2.2.1 企业文化是竞争力的源泉 |
2.2.2 品牌竞争力的体现 |
2.2.3 企业品牌竞争力的层次 |
1、产品层次的品牌竞争力 |
2、企业层次的品牌竞争力 |
3、产业层次的品牌竞争力 |
4、国家层次的品牌竞争力 |
2.3 构建企业的软实力 |
2.3.1 品牌与企业文化软实力 |
2.3.2 品牌的文化深度 |
2.3.3 创构筑核心品牌与文化 |
2.3.4 塑造强势品牌和文化 |
2.3.5 渗入消费者的头脑 |
2.3.6 利用文化偏好, 黏住客户 |
第3章企业品牌与文化评价研究 |
3.1 评价理论基础 |
3.1.1 评价的基本含义 |
3.1.2 评价活动的类型 |
3.1.3 评价体系的构成 |
3.2 品牌评价模型与工具 |
3.2.1 品牌的资产化测评 |
1、Interbrand品牌模型 |
2、品牌资产五星模型 |
3、迪纳品牌资产指数模型 |
3.2.2 品牌的市场价值评价 |
1、CBBE量表 |
2、基于CBBE量表的改进 |
3.2.3 品牌的个性评价 |
1、品牌个性维度量表 |
2、中国的品牌个性维度模型 |
3.2.4 品牌的社会意义评价 |
3.3 企业文化评价模型 |
3.3.1 OCAI量表 |
3.3.2 丹尼森OCQ量表 |
3.3.3 双S立体模型 |
3.3.4 T分数模型 (CCTM) |
3.3.5企业文化的个性分析 |
第4章 企业品牌评价体系设计 |
4.1 企业品牌评价模型构建 |
4.1.1 内部基础要素间的关系 |
4.1.2 外显效果要素间的关系 |
4.1.3评价模型的构建 |
4.2企业品牌评价指标体系 |
4.2.1 指标层次的划分 |
4.2.2层次指标释义 |
第5章 企业文化理论与建设 |
5.1 企业文化理论的兴起 |
5.1.1 企业文化的理论视角 |
1) 基于结构的理解 |
2) 基于价值观的理解 |
3) 基于能力的理解 |
4) 基于实践的理解 |
5) 基于人本观念的理解 |
6) 基于复合体系的理解 |
5.1.2 国外企业文化理论研究 |
5.1.3 当代企业文化研究特点与趋向 |
5.2 企业文化建设实践 |
5.2.1 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 |
5.2.2 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发展规划纲要 |
1、总体目标 |
2、专项目标 |
3、措施与保障 |
5.2.3企业文化建设案例分析 |
1、三家企业的共同点 |
(1) 企业领导人的高度文化素养 |
(2) 高度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 |
(3) 在发展中形成的企业文化体系 |
(4) 文化与战略的配合 |
(5) 建设学习型组织 |
2、三家企业的差异性特征 |
5.3企业文化建设的规范化 |
5.3.1 规范化的原理 |
5.3.2 规范化的工具 |
1、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企业文化量表 |
2、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企业文化测评量表 |
3、中国企业文化综合测量体系CMS |
4、中国企业文化测评中心企业文化测评量表 |
5.3.3 指南性框架 |
1、精神文化建设 |
2、制度文化建设 |
3、物质文化建设 |
第6章 诚信是企业品牌与文化的基石 |
6.1 对诚信的理解 |
6.1.1 诚信的含义 |
1、什么是诚信? |
2、诚信与信用 |
6.1.2 诚信的思想 |
1、传统的诚信思想 |
2、中西方诚信观差异 |
6.1.3 诚信的意义 |
1、诚信的道德意义 |
2、诚信的法律意义 |
3、诚信的经济意义 |
6.2 建设诚信的文化氛围 |
6.2.1 诚信文化的土壤 |
6.2.2 企业诚信文化 |
6.2.3 诚信文化建设 |
1、诚信的文化理念 |
2、建立企业诚信准则 |
3、开展企业诚信培训 |
4、提高管理者的诚信文化素质 |
5、建立激励诚信行为的制度 |
6.3塑造诚信的品牌形象 |
6.3.1 品牌诚信的互动机制 |
1、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诚信互动 |
2、领导与员工之间的诚互动 |
6.3.2诚信品牌的竞争力 |
结束语 |
(10)论企业的品牌经营(论文提纲范文)
一、品牌战略在企业运作中的形式 |
1、放弃所谓的“品牌”, 实行非品牌战略 |
2、合理运用贴牌“打工”战略 |
3、企业之间互利同盟实施品牌共享战略 |
二、企业品牌战略在我国企业运作中的现状 |
1、对品牌战略的概念和实施不清晰。 |
2、缺乏实施品牌战略的紧迫感。 |
三、企业运作中品牌战略对策略的灵活运用 |
1、要树立强烈的品牌战略意识 |
2、选准市场定位, 确定战略品牌 |
3、运用资本经营, 加快开发速度 |
4、利用信息网, 实施组合经营 |
四、品牌创新贵在与时俱进——从知名企业实践看不同企业品牌经营渐进策略的成功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V公司IT产品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吉春梅.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2]HD公司品牌价值提升策略研究[D]. 李东泽.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D]. 曹楠楠. 吉林大学, 2020(03)
- [4]品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D]. 刘绍勇. 吉林大学, 2020(08)
- [5]设计学视野下的生态品牌模型构架研究[D]. 王华斌. 武汉理工大学, 2017(02)
- [6]基于全球价值网格构建的本土代工企业升级机理研究[D]. 郑琼娥. 华侨大学, 2014(01)
- [7]上篇 2012中国品牌十大问题[J]. 高欢,高振,王鹏,张宁,薄婧琛,宗一君,王建亚,张苏,于浩,陈凤超,毕茜,金琳琳,胡燕华,洪先锋. 商品与质量, 2013(24)
- [8]国家创新体系视角下的国有企业自主创新研究[D]. 赵秀丽. 山东大学, 2013(10)
- [9]企业品牌评价与企业文化建设研究报告[J]. 谭新政,褚俊. 商品与质量, 2012(28)
- [10]论企业的品牌经营[J]. 张蕾,郄亚兰. 才智, 20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