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镇市国家八区二期重点小流域综合治理

丰镇市国家八区二期重点小流域综合治理

一、丰镇市国家八片二期二阶段重点小流域综合治理(论文文献综述)

张志华[1](2019)在《永定河源头之兴和县洋河水系考察》文中研究表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境内的洋河,是永定河重要的源头支流。作为兴和县的母亲河,及永定河生命之水的重要组成部分,洋河也是当地人文历史之源,孕育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情怀。兴和县作为重要的生态屏障,经过一定时期的生态建设,将为永定河流域的生态保障发挥重要作用。

汪峰[2](2010)在《长江中游人居景观研究 ——脉络梳理及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探索》文中认为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在经济大开发的同时,城乡人居环境建设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这一时期也呈现出自然环境不断恶化、历史文化遗存遭到破坏和城乡地域文化特征丧失的问题。长江中游地区(指长江从宜昌至九江的流域范围)是我国国土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优越、同时自然生态还未严重退化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处于中游,极具发展潜力,其历史文化遗产是万里长江流域中的精华。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长江中游人居景观已开始呈现出环境承载力不堪重荷的迹象,需要加强规划控制和引导。在我国面积最大、经济和自然生态地位最重要的长江流域,根据发展的态势和生态环境特征分为三大段:上游、中游和下游。作者从本人的出生地和多年规划工作所在地形成的关注中心出发,鉴于上游(大西南)和下游(长三角)地域人居环境已有众多学者从事富有成果的研究,从本专业的角度选择,本文研究长江中游的人居景观问题。近两百年洪灾出现的频度和危害性迅速增长和加大,表明了长江中游城乡生态系统失衡逐渐加快。与此同时,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考察,长江中游人居景观丰富的地域历史文化如何传承和演进,在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如何保持自身的特色,也是规划建设实践中一项迫切的课题。论文通过对长江中游的历史和当(现)代人居景观的分析研究,从两湖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和鄱阳湖平原地域人居景观的产生、形成和发展中,总结长江中游人居景观的文化特征。并结合长江中游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人文条件,分析长江中游人居景观形成的原因。梳理人居景观源流,研究长江中游城乡景观形态与文化景观特征,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探索人居景观的保护和科学发展的新路径。论文主要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部分,对“长江中游人居景观研究”这一课题研究对象的时空范围进行限定,简要介绍了文化景观的内涵与外延及其分类,对人居景观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明确提出了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方法和内容。并根据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课题的创新点和研究框架,认为历史景观和当代景观的关系应是辨证统一的,是延续的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最后走向多姿多彩而又和谐统一的人居景观结构。第二部分,从纵向梳理了长江中游人居景观的历史演进过程及面临的问题。阐述了自然地理背景是人居景观形成的基础,地域文化背景是人居景观形成的重要原因。第三部分,横向论述了长江中游人居景观自然及经济文化背景、文化区系特征,对保护发展现状进行剖析。即从文化的深层结构来考察其人居景观的特征,充分挖掘其价值内涵。第四部分,对长江中游人居景观体系进行架构和整合研究。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及各主要沿江城市人居景观,分别进行实证研究。第五部分,对长江中游人居景观文化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进行研究。提出了长江中游人居景观文化解码与整合途径,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路径。第六部分,对长江中游和谐人居景观体系进行研究。提出了长江中游人居景观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规划理念与方法以及创造人居景观地域特色的途径。第七部分,论文结论:构建和谐的人居景观——和谐社会的实体空间显现。

巩芳[3](2010)在《政府主导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及在内蒙古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是在我国及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和人们对良好生态环境需求不断增加的背景下,以内蒙古草原生态补偿为研究对象,以生态学、资源与环境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为基础,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政府主导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框架,并对其构成要素进行详细分析,并首次提出各要素的耦合是复合型多层次的草原生态补偿模式。本文利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遵循先理论研究,后应用研究的思路,提出了政府主导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架构和实践模式。理论研究方面,在梳理和评述草原生态补偿和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对政府主导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各构成要素进行详细分析,并创新性的提出复合型多层次草原生态补偿实现模式,这一模式包含三个层次:基础补偿层、纵向补偿层和横向补偿层。本文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详细阐述政府主导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对草原生态修复的作用机理。应用研究方面,以内蒙古草原生态退化的现状分析为基础,以内蒙古现有的草原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为导向,分析了内蒙古政府主导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构成要素,并对草原生态复合型多层次补偿模式在内蒙古的应用进行详细剖析。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草原生态补偿及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的生态补偿实践进行梳理和评述。二是分析了政府主导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构成要素及其组合——复合型多层次草原生态补偿模式。三是从理论上提出了草原生态环境库兹尼茨曲线,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分析了政府主导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优化草原生态环境库兹尼茨曲线的路径。四是分析了内蒙古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构成要素,利用利益相关方分析法确定了补偿主体和补偿对象。利用草原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理论初步测算出内蒙古草原生态补偿标准,并利用经济学中成本收益模型确定补偿标准的范围,本文还提出,草原生态补偿标准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进行动态调整。五是在详细分析内蒙古现有的草原生态补偿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内蒙古政府主导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实践模式——内蒙古草原生态复合型多层次补偿模式。这一模式包含基础补偿层、纵向补偿层和横向补偿层。

王海,王共义,冯桂林,温利平[4](2003)在《丰镇市国家八片二期二阶段重点小流域综合治理》文中研究指明文章就丰镇市地理特征,进行了小流域综合治理效果显着。

栗美云[5](2003)在《三道沟流域“四荒”拍卖成效显着》文中认为三道沟小流域 1998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治理小流域 ,5年来 ,采取多种方式的投资机制 ,其中以“四荒”拍卖为重点 ,促进流域治理工作的快速发展 ,取得了显着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王共义,李利清,张亚杰[6](2002)在《加快小流域治理 促进经济全面发展》文中提出根据丰镇市的自然条件 ,介绍了流域一期、二期一阶段重点综合治理情况 ,并对其经济、社会、生态及减沙效益进行了调查、测算。

焦居仁[7](2001)在《深化改革 积极探索 推动八片治理工程向新的目标迈进》文中研究指明八片治理工程是财政部、水利部利用国家投入 ,靠广大人民群众投工投劳 ,于 1983年在我国最先实施的水保生态建设项目。 18年来 ,该项目共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 3 72万km2 ,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 ,改善了当地生态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促进了退耕还林还草 ,促进了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八片治理探索出的以小流域为单元 ,因地制宜 ,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路子 ,是我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成功之路。介绍了八片第二期第二阶段工程建设成就、存在问题及深化改革的思路

赵红霞,宋兰锁[8](1999)在《丰镇市15年水保治理成效分析》文中指出详细介绍了丰镇市15年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取得的成绩,以及采取的治理措施和取得的经验。对存在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也进行了探讨

王海军,李旭[9](1999)在《总结多年治理经验 综合治理成效显着》文中认为通过对自治区重点治理区16年来土地政策的落实,国家投入的增加,推行股份制进行治理,以及经济效益和防洪减灾效益等的分析,全面阐述了重点治理取得的巨大成效。

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水土保持处[10](1999)在《认真总结经验 注重规模效益 全面推进我区二期二阶段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我区列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二期一阶段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取得的成效、经验和做法的总结,明确我区二期二阶段重点治理的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发展重点,以探索水土保持治理的模式和水土保持产业化发展方向。

二、丰镇市国家八片二期二阶段重点小流域综合治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丰镇市国家八片二期二阶段重点小流域综合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1)永定河源头之兴和县洋河水系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洋河水系的主要结构
    1. 东洋河水系
    2. 西洋河水系
    3. 南洋河水系
二、洋河水系的文化渊源
三、生态建设历程
四、洋河水系的主要水利工程

(2)长江中游人居景观研究 ——脉络梳理及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图表目录
1 导论
    1.1 关于选题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1.4 本课题的主要创新点
        1.1.5 重要概念界定
        1.1.6 研究范围
        1.1.7 研究内容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2.1 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1.3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及研究框架
2 长江中游地域人居景观历史演进
    2.1 早期聚居景观
        2.1.1 原始聚居文化
        2.1.2 两湖平原城镇聚落的发展
        2.1.3 历史渊源与地域文化
        2.1.4 聚落类型
        2.1.5 聚落形态与结构
        2.1.6 聚落组成要素
    2.2 历史时期开发建设概况
        2.2.1 两湖地区江河湖泊演变
        2.2.2 江汉平原垸田大开发
        2.2.3 洞庭湖地区垸田大开发
        2.2.4 鄱阳湖历史演变及其开发
        2.2.5 荆江与洞庭湖关系演变
    2.3 历史时期建设成果与生态环境演化趋势
        2.3.1 历史时期人居景观建设成果
        2.3.2 生态环境演化趋势
        2.3.3 长江中游人居景观演进规律
    2.4 本章小结
3 长江中游城乡人居景观现状与发展分析
    3.1 长江中游概况
        3.1.1 长江流域自然背景
        3.1.2 长江中游概况
    3.2 山水景观大系
        3.2.1 水景观概览
        3.2.2 山景观概览
    3.3 人居景观文化区系特征
        3.3.1 语言区系特征
        3.3.2 宗教区系特征
        3.3.3 民俗区系特征
        3.3.4 人居景观文化区系特征
    3.4 传统村镇山水人居景观
        3.4.1 地理环境与聚落分布
        3.4.2 婺源民居及环境特点
        3.4.3 张谷英村形成及特点
        3.4.4 通山民居环境及特点
    3.5 城镇景观物质空间特征
        3.5.1 主要城市概览
        3.5.2 街道景观特征
        3.5.3 滨水景观
        3.5.4 广场景观特征
        3.5.5 历史遗存
        3.5.6 名楼景观
    3.6 长江中游人居景观建设问题分析与研究的基本思路
        3.6.1 问题分析
        3.6.2 研究的基本思路
    3.7 本章小结
4 长江中游人居景观系统架构与整合
    4.1 长江中游人居景观系统架构
        4.1.1 长江中游人居景观建设面临的挑战
        4.1.2 区域自然景观网络结构——山水骨架,生态为核
        4.1.3 区域城镇人居景观网络——一带三圈:都市文明,层次互补
        4.1.4 区域乡村人居景观网络——传统之旅,文化之魂
    4.2 武汉都市圈人居景观体系
        4.2.1 武汉都市圈
        4.2.2 特大城市武汉:“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4.2.3 大中型城市:黄冈、鄂州、黄石
    4.3 长株潭城市群人居景观体系
        4.3.1 长株潭城市群概况
        4.3.2 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特点
        4.3.3 长株潭新区规划建设
        4.3.4 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地区的空间结构框架
    4.4 昌九景城市群人居景观体系
        4.4.1 江西省准城市群构想:群雄逐鹿
        4.4.2 江西省城市群形成过程及其动力机制分析
        4.4.3 昌九景城市群人居景观系统发展战略
    4.5 洞庭湖、鄱阳湖湖口城市人居景观分析与整合
        4.5.1 岳阳——环洞庭湖中心城市
        4.5.2 九江——昌九工业走廊鄱阳湖湖口中心城市
    4.6 三国古战场历史文化名城人居景观特征
        4.6.1 宜昌:三国古战场、现代水利枢纽城市
        4.6.2 荆州:“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4.7 本章小结
5 长江中游人居景观文化生态保护
    5.1 文化对城乡人居景观规划建设的影响
        5.1.1 文学艺术与景观规划
        5.1.2 宗教建筑与城镇特色
        5.1.3 民俗景观与城镇形态
    5.2 文化与城乡人居景观规划建设的互动
        5.2.1 人居景观建设的人文关照
        5.2.2 文化与城乡人居景观规划的互动
    5.3 人居景观文化解码与整合途径
        5.3.1 文化解码与转译
        5.3.2 人居景观文化整合途径
    5.4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5.4.1 传统城市与现状城市格局
        5.4.2 文化古迹的保护与利用
        5.4.3 荆州历史文化保护案例
        5.4.4 历史文化的解码与再生:以荆州市九龙渊公园为例
    5.5 地域景观多样性建设
        5.5.1 生物的多样性与城市景观的多样性
        5.5.2 保持景观与文化的多样性措施
        5.5.3 人居景观生态控制与文化引导
    5.6 生态环境保护利用
        5.6.1 生态环境保护利用
        5.6.2 区域生态空间管治
    5.7 本章小结
6 长江中游人居景观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规划理念与方法
    6.1 价值观念演进
        6.1.1 环境概念辨析
        6.1.2 价值观念演进
    6.2 和谐人居景观体系架构
        6.2.1 和谐社会与和谐人居景观
        6.2.2 和谐人居景观体系架构
    6.3 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规划理念
        6.3.1 适应性发展——自组织与他组织
        6.3.2 建设控制论——规划干预与协调
        6.3.3 科学保护观——遗产继承与发展
        6.3.4 效率与公平——包容性增长与发展
        6.3.5 不确定性与稳定性并存——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图景
    6.4 人居景观三层次规划要点与措施
        6.4.1 宏观层次——省际区域协调整合:宏观调控、整体联动
        6.4.2 中观层次——省域城市整合:各显其能、彰显特色
        6.4.3 微观层次——城市内部整合:以人为本,生态宜居
    6.5 地域景观空间形态塑造
        6.5.1 标志性的节点景观
        6.5.2 主导型的轴线景观
        6.5.3 强化型的面域景观
    6.6 地域景观特色塑造手法
        6.6.1 外科手术式——拼贴与缝合
        6.6.2 中医国术式——针灸与植入
        6.6.3 化学反应式——触媒与催化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政府主导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及在内蒙古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思路
        1.3.4 研究方法
    1.4 本章小结
2 草原生态补偿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综述
    2.1 草原生态补偿与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相关概念
        2.1.1 生态补偿的内涵界定
        2.1.2 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概念和类型
    2.2 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基础
        2.2.1 生态补偿的生态学原理
        2.2.2 生态资本化理论
        2.2.3 地理学人地关系理论
        2.2.4 经济学理论基础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6 环境公平理论
        2.2.7 生态伦理学
    2.3 国际生态补偿机制的实践
        2.3.1 美国的生态补偿机制
        2.3.2 德国的生态补偿机制
        2.3.3 启示
    2.4 本章小结
3 政府主导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基本框架的理论设计
    3.1 设计原则
    3.2 我国草原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
        3.2.1 政策的短期性与生态保护的持久性的矛盾
        3.2.2 草原生态补偿的投入力度与实际需要的矛盾
        3.2.3 草原生态小范围补偿与实际大面积退化的矛盾
        3.2.4 草原生态补偿低标准与牧区牧民高机会成本的矛盾
        3.2.5 补偿标准的单一化与补偿对象差异化的矛盾
        3.2.6 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与牧业增产、牧民增收的矛盾
    3.3 政府主导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构成要素分析
        3.3.1 补偿责任确立机制
        3.3.2 补偿范围界定机制
        3.3.3 补偿标准确定机制
        3.3.4 补偿方式选择机制
        3.3.5 补偿制度保障机制
    3.4 政府主导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组成要素的藕合
        3.4.1 基础补偿层
        3.4.2 纵向补偿层
        3.4.3 横向补偿层
    3.5 本章小结
4 政府主导型草原生态补偿对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作用机理
    4.1 草原生态环境库兹尼茨曲线的提出
        4.1.1 草原生态环境库兹尼茨曲线的理论创新
        4.1.2 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库兹尼茨曲线
    4.2 政府主导型草原生态补偿对草原生态环境库兹尼茨曲线的优化分析
        4.2.1 政府主导型草原生态补偿对草原生态环境库兹尼茨曲线的横向优化
        4.2.2 政府主导型草原生态补偿对草原生态环境库兹尼茨曲线的纵向优化
    4.3 政府主导型草原生态补偿的补偿效应分析
        4.3.1 政府主导型草原生态补偿实践案例介绍
        4.3.2 政府主导型草原生态补偿的效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牧区发展概况
    5.1 内蒙古自治区地理环境概况
    5.2 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概况
    5.3 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现状
    5.4 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资源概况
        5.4.1 行政区划与人口概况
        5.4.2 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发展情况
        5.4.3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事业发展情况
    5.5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牧区经济社会概况
        5.5.1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牧区自然概况
        5.5.2 内蒙古草原牧区经济发展现状
    5.6 本章小结
6 内蒙古政府主导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构成要素分析
    6.1 补偿主体与补偿对象分析
    6.2 支付意愿与受偿意愿分析
        6.2.1 支付意愿分析
        6.2.2 受偿意愿分析
    6.3 补偿标准分析
        6.3.1 补偿标准的内容
        6.3.2 补偿标准的动态调整
    6.4 本章小结
7 政府主导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在内蒙古的应用
    7.1 内蒙古建立政府主导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指导思想
        7.1.1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7.1.2 系统性理念
        7.1.3 动态性理念
    7.2 内蒙古政府主导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7.2.1 补偿主体单一
        7.2.2 资金投入与需求不匹配
        7.2.3 补偿范围过小
        7.2.4 补偿方式不灵活
        7.2.5 内蒙古草原生态补偿投入的东西部差距问题
    7.3 内蒙古复合型多层次草原生态补偿模式
        7.3.1 基础补偿层
        7.3.2 纵向补偿层
        7.3.3 横向补偿层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可能的创新之处
        8.2.1 理论研究创新
        8.2.2 应用研究创新
    8.3 存在的不足
    8.4 今后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5)三道沟流域“四荒”拍卖成效显着(论文提纲范文)

1 治理成果
2 三道沟流域在“四荒”治理与开发中的一些做法
3 “四荒”拍卖后治理成效显着

(7)深化改革 积极探索 推动八片治理工程向新的目标迈进(论文提纲范文)

1 全国八片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成就
    1.1 完成了第二期第二阶段的防治任务
    1.2 迈出了新的步伐
        1.2.1 提高了认识, 加大了领导力度, 充实了管理机构
        1.2.2 优化综合治理措施配置, 促进退耕还林草, 恢复植被
        1.2.3 树精品意识, 抓典型示范
        1.2.4 适应市场经济, 改革管理体制和投资机制
        1.2.5 增加科技含量, 加大科技投入
        1.2.6 水土保持工程与小型水利配套, 为产业结构调整服务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2 适应形势, 深化改革, 全面完成八片重点治理第二期第二阶段的各项任务
    2.1 进一步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2.2 明确目标, 建设示范工程、样板工程
    2.3 调整思路, 采取措施, 落实“预防为主, 保护优先”的方针
    2.4 创新机制, 深化改革, 强化项目管理
    2.5 继续加大科技推广力度
    2.6 进一步加大水利工程的配套程度
    2.7 进一步加大宣传工作的力度
3 做好八片二期验收和三期工程准备工作

四、丰镇市国家八片二期二阶段重点小流域综合治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永定河源头之兴和县洋河水系考察[J]. 张志华. 中国水利, 2019(22)
  • [2]长江中游人居景观研究 ——脉络梳理及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探索[D]. 汪峰. 重庆大学, 2010(07)
  • [3]政府主导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及在内蒙古的应用研究[D]. 巩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0(08)
  • [4]丰镇市国家八片二期二阶段重点小流域综合治理[J]. 王海,王共义,冯桂林,温利平.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03(S1)
  • [5]三道沟流域“四荒”拍卖成效显着[J]. 栗美云. 内蒙古水利, 2003(02)
  • [6]加快小流域治理 促进经济全面发展[J]. 王共义,李利清,张亚杰. 内蒙古水利, 2002(03)
  • [7]深化改革 积极探索 推动八片治理工程向新的目标迈进[J]. 焦居仁. 中国水土保持, 2001(08)
  • [8]丰镇市15年水保治理成效分析[J]. 赵红霞,宋兰锁. 水土保持研究, 1999(S1)
  • [9]总结多年治理经验 综合治理成效显着[J]. 王海军,李旭. 水土保持研究, 1999(S1)
  • [10]认真总结经验 注重规模效益 全面推进我区二期二阶段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J]. 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水土保持处. 内蒙古水利, 1999(01)

标签:;  ;  ;  ;  ;  

丰镇市国家八区二期重点小流域综合治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