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急性期高血压与神经肽Y与脑出血的相关性分析

脑梗死急性期高血压与神经肽Y与脑出血的相关性分析

一、脑梗死和脑出血急性期高血压与神经肽Y相关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杜培培[1](2020)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的关系》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拟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胱抑素C(Cys C)、同型半胱氨酸(Hcy)之间的关系,旨在估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为评粥样硬化严重程度提供一定理论依据,进而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予以指导。方法:连续纳入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延安大学咸阳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98例,选择同期我院门诊健康查体者200例。依据指定的时间和方法测量参与者血清Cys C、Hcy水平。将所有参与者分为病例组(有急性脑梗死者198例),对照组(健康查体者200例);将病例组按照颈动脉超声测定颈动脉IMT分为IMT增厚组(58例)、斑块形成组(140例);将病例组按颈动脉狭窄标准测定分为轻度狭窄组(111例)、中度狭窄组(55例)、重度狭窄及闭塞组(32例);将斑块形成组按照斑块性质分为稳定斑块组(49例)、不稳定斑块组(91例)。对比分析各组间血清Cys C、Hcy水平的差异,采用Pearson分析法分别分析颈动脉IMT、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血清Cys C、Hcy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结果:1.病例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两组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心率、HDL-C、TC、T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例组吸烟、饮酒、收缩压、舒张压及血清LDL-C、Cys C、Hcy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病例组各亚组之间比较2.1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IMT增厚组、斑块形成组血清Cys C水平分别为(1.16±0.43)mg/L、(1.52±0.69)mg/L,血清Hcy水平分别为(19.26±1.38)μmol/L、(24.01±2.36)μmol/L,经比较,斑块形成组血清Cys C、Hcy水平高于IMT增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2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或闭塞组血清Cys C水平分别为(0.91±0.63)mg/L、(1.07±0.69)mg/L、(1.22±0.74)mg/L,血清Hcy水平分别为(17.53±1.98)μmol/L、(22.14±2.15)μmol/L、(25.08±2.97)μmol/L,两两比较,重度狭窄或闭塞组血清Cys C、Hcy水平高于中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高于轻度狭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血清Cys C水平分别为(1.26±0.67)mg/L、(1.89±0.97)mg/L,血清Hcy水平分别为(22.29±4.08)μmol/L、(26.38±3.27)μmol/L,经比较,不稳定斑块组血清Cys C、Hcy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相关性分析4.1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IMT与血清Cys C、Hcy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16、0.602,P<0.05)。4.2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血清Cys C、Hcy呈弱相关(r值分别为0.205、0.216,P<0.05)。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以颈部斑块的稳定性与否为因变量,以性别、吸烟、饮酒、年龄、BMI、心率、HDL、LDL-C、TC、TG、Cys C、Hcy为自变量,按α=0.05水平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ys C、Hcy为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1.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IMT与血清Cys C、Hcy水平呈正相关。2.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血清Cys C、Hcy水平呈弱相关。3.Cys C、Hcy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独立险因素。

胡赛玲[2](2019)在《冠心病患者血清神经肽Y与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冠心病患者神经肽Y的变化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前后的动态变化。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神经肽Y的变化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前后NPY的动态变化。方法:应用荧光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急性心肌梗死(AMI)30例患者PCI治疗前后、稳定性心绞痛(AP)50例及正常对照组30例的血清NPY水平,并进行冠心病患者与正常对照组,AMI患者PCI治疗前后的对比。结果:冠心病患者包括稳定型心绞痛型及急性心肌梗死型血清NPY浓度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NPY水平显着下降。结论:NPY可能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生发展。第二部分:探讨神经肽Y与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神经肽Y与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对实验一中稳定型心绞痛及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Gensini评分,并收集血压、血脂、血糖、性别、吸烟史、BMI等相关临床资料,与血清NPY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冠心病患者Gensini评分越高,NPY浓度越高,且呈正相关关系。结论:血清NPY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代表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胡赛玲,陈然,龙骁[3](2018)在《神经肽Y在常见疾病中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神经肽Y(NPY)广泛分布于机体的各个部位,但主要存在于交感神经末梢,具有强大缩血管作用,主要通过与受体结合发挥生物学效应,是调节血管收缩舒张的一种重要物质。近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就对NPY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发现NPY在人体主要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心血管系统,NPY能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进一步加重高血压,加剧心力衰竭。早期行NPY检测,对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具有一定意义。

卢卫,林梅溪,张志坚,高永旺[4](2001)在《脑梗死和脑出血急性期高血压与神经肽Y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测定脑梗死和脑出血急性期血浆神经肽Y(NPY)含量 ,以探讨NPY在脑梗死和脑出血急性期与高血压的关系。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合并高血压的脑梗死 10 0例 ,非高血压脑梗死 42例 ,合并高血压脑出血 40例 ,非高血压脑出血 10例及正常健康人 3 0例血浆NPY含量。结果 :脑梗死和脑出血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PY明显升高 ,P <0 0 5 ;合并高血压脑梗死与非高血压脑梗死相比 ,前者NPY明显升高 ,P <0 0 5 ;合并高血压脑出血与非高血压脑出血相比 ,前者NPY升高不明显 ,P >0 0 5。结论 :NPY与脑梗死和脑出血急性期血压升高有一定关系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5](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研究说明

曾凤[6](2010)在《SREBP、Fas/FasL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及血清水平与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脑血管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CVD)是当今世界三大主要疾病死因之一,其病因复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血液成分异常、吸烟、饮洒均是脑血管病高危因素,而上述因素大部分亦与遗传有关。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属于核转录因子家族,是胆固醇和脂肪合成基因重要的转录调节因子。研究表明,SREBP基因变异与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关系密切。细胞凋亡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由相关基因调控,在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细胞群体的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Fas(死亡因子)是介导凋亡的一个重要基因,其天然配体为FasL,二者结合可导致细胞凋亡。有研究表明,细胞凋亡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且细胞凋亡机制参与了脑卒中后的继发性损伤。目前关于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Fas/FasL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及脑出血发病易感性的研究国内外鲜有报道。脑梗死及脑出血不同时期血清可溶性Fas(sFas)、可溶性Fas配体(sFasL)的变化亦值得进一步研究。目的:1.了解SREBP、Fas/FasL基因多态性在湖南汉族人群中的分布;2.探讨SREBP、Fas/FasL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及脑出血发病的关系;3.探讨sFas、sFasL血清水平与脑梗死及脑出血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随机抽取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期间湘雅医院住院的脑梗死患者246例,其中男性164例,女性82例,平均年龄为62.24±9.43岁;脑出血患者142例,其中男性91例,女性51例,平均年龄为59.46±9.96岁;对照组为湖南汉族健康体检者,无脑血管病155例,其中男性97例,女性58例,平均年龄60.92±8.79岁。三组人群年龄、性别具有可比性。所有受试者均来自湖南地区的汉族人群。采用经典的蛋白酶K消化、饱合酚/氯仿提取法抽取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聚合酶联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的多态性分析(PCR-RFLP)方法,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SREBP-1c 54G>C、SREBP-21784G>C、Fas 670A>G、Fas1377G>A、FasL844T>C的基因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血清sFas、sFasL分泌水平。分析脑梗死组、脑出血组及对照组中各基因型、等位基因及单体型的频率分布特点。比较对照组及不同类型脑梗死组、脑出血组急性期及恢复期sFas、sFasL分泌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1)在脑梗死组、脑出血组和对照组中SREBP-1c基因54G>C位点存在GG/GC/CC三种基因型,其频率分别为0.492/0.378/0.130,0.585/0.366/0.049和0.503/0.381/0.116。G/C两种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681/0.319;0.768/0.232和0.694/0.306。SREBP-1c 54G>C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的频率在脑梗死和对照两组间分布无显着差异(x2=0.175,p=0.916;x2=0.141,p=0.707);SREBP-1c 54G>C各基因型频率在脑出血和对照组间分布无显着差异(x2=4.877,p=0.087);等位基因的频率在两组间分布有显着差异(x2=4.114,p=0.047),脑出血中G等位基因的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在脑梗死组、脑出血组和对照组中SREBP-2基因1784G>C位点存在GG/GC/CC三种基因型,其频率分别为0.451/0.463/0.085;0.479/0.479/0.042和0.561/0.400/0.039。G/C两种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683/0.317;0.718/0.282和0.761/0.239。SREBP-2基因1784G>C各基因型频率在脑梗死和对照两组间分布有显着差异(x=6.279,p=O.043);等位基因的频率在两组间分布亦有显着差异(x=5.710,p=0.017)。SREBP-2基因1784G>C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脑出血和对照两组间分布无显着差异(X2=2.041,p=0.36;x2=1.426,p=0.232)。(3)在脑梗死组、脑出血组和对照组中Fas基因670A>G位点存在AA/AG/GG三种基因型,其频率分别为0.207/0.610/0.183;0.239/0.577/0.183和0.258/0.697/0.045。A/G两种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510/0.490;0.528/0.472和0.606/0.394。Fas基因670A/G位点各基因型频率在脑梗死和对照两组间分布有显着差异(x2=16.115,p=O.000);等位基因的频率在两组间分布有显着差异(x=7.100,p=0.008)。Fas基因670A>G位点各基因型频率在脑出血和对照两组间分布有显着差异(x2=14.442,p=0.001);等位基因的频率在两组间分布无显着差异(x2=3.704,p=0.054)。在考虑了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基础上,Fas670A>G位点GG基因型可能增加脑梗死及脑出血发病风险。(4)在脑梗死组、脑出血组和对照组中Fas基因1377G>A位点存在AA/AG/GG三种基因型,其频率分别为0.301/0.675/0.024;0.254/0.640/0.106和0.271/0.716/0.013。A/G的等位基因存在频率分别为0.638/0.362;0.574/0.426和0.629/0.371。Fas基因1377G>A位点各基因型频率在脑梗死和对照两组间分布无显着差异(X2=1.157,p=0.561);等位基因的频率在两组间分布无显着差异(x2=0.069,p=O.793)。Fas基因1377G>A位点各基因型频率在脑出血和对照两组间分布有显着差异(x2=11.837,p=0.003);等位基因的频率在两组间分布无显着差异(X2=1.878,p=0.171)。在考虑了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基础上,Fas-1377G>A位点GG基因型可能使脑出血发病危险增加。(5)在脑梗死组和对照组中FasL基因844T>C位点存在TT/TC/CC三种基因型,其频率分别为0.016/0.476/0.508和0.013/0.510/0.477;T/C的等位基因存在频率分别为0.254/0.746和0.268/0.732。脑出血中仅存在TC/CC两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493/0.507;T/C的等位基因存在频率分别为0.246/0.754。FasL基因844T>C位点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脑梗死和对照两组间分布无显着差异(x2=0.478,p=0.787;x2=0.185,p=0.667)。FasL基因844T>C位点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脑出血和对照两组间分布无显着差异(x=2.006,p=0.367:x2=0.350,p=0.554)。(6)Fas基因的2个SNP位点构成了四种单体型,分别为A670-G1377、A670-A1377、G670-G1377、G670-A1377,在脑梗死组其频率分别为0.204、0.308、0.158和0.330;在脑出血组四种单体型的频率分别为0.261、0.268、0.165和0.306;对照组中四种单体型的频率分别为0.312、0.294、0.059和0.335。四个单体型在脑梗死组和对照组中有显着差异(x2=24.748,p<0.001),脑梗死组G670-G1377单体型的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17.679,p<0.001,OR=2.994);A670-G1377单体型中对照组和脑梗死组有显着差异(x2=11.999,p<0.001),病例组A670-G1377单体型的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四个单体型在脑出血组和对照血组分析有显着差异(x2=17.401,p<0.001),病例组G670-G1377单体型的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17.180,p<0.001,OR=3.164)。(7)脑梗死组急性期及恢复期sFas分泌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总体分泌水平,大面积脑梗死患者sFas分泌水平明显高于非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脑出血组急性期内sFas分泌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总体分泌水平,重型脑出血患者sFas水平较余两组有明显增高。sFasL的分泌水平在脑梗死、脑出血及对照组中无显着差异。(8)Fas基因670A>G多态位点中GG基因型的sFas分泌水平明显高于AA基因型及AG的分泌水平,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而sFas及sFasL分泌水平在Fas基因670A>G、1377G>A、FasL基因844T>C多态位点的各基因型中无显着差异。结论:(1)湖南汉族人群中SREBP-1c基因54G>C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与脑梗死及脑出血无关。(2)湖南汉族人群中SREBP-2基因1784G>C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与脑梗死有关,可能与脑出血无关。(3)湖南汉族人群中Fas基因670A>G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与脑梗死有关,Fas基因1377G>A、FasL基因844T>C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与脑梗死无关。Fas基因670A>G、Fas基因1377G>A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与脑出血有关,FasL基因844T>C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与脑出血无关。(4)湖南汉族人群中Fas基因的各单体型中6670-G1377单体型可能增加脑梗死及脑出血患病的风险。而A670-G1377单体型可能降低脑梗死患病的风险。(5)湖南汉族人群中脑梗死及脑出血急性期存在sFas水平升高,且sFas态性有关。

田紫煜[7](2021)在《醒脑静早期干预急性中风循证评价及对患者预后影响的混合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中成药的合理规范使用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难点,而急性脑卒中诊疗环节复杂多样,进一步加大了此类研究的难点。醒脑静注射液说明书适应症提示其可同时用于脑出血和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且其为北京120急救车用于中风急救的唯一必备中成药。但真实世界中急性脑卒中诊疗环节复杂多样,临床医师对该药用于急性脑卒中的认知态度、使用规范程度以及是不是该早用尚无相关证据。目的旨在为醒脑静注射液在急性脑卒中的合理应用及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与开展提供多角度的证据依据。方法1.醒脑静注射液辅助治疗急性中风的循证证据再评价根据Cochrane协作网工作手册标准,通过系统检索7大中英文常用数据库,纳入有关醒脑静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ischemic stroke,AIS)和急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和或Meta分析,运用系统综述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AMSTAR2及证据质量评价工具GRADE对当前醒脑静治疗AIS、ICH的证据进行系统总结及证据质量评价。2.横断面调查:基于某三甲中医医院数据的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中风早期临床用药特征及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调取北京某三甲中医院2019年5月1日至2020年5月31日期间HIS数据库,在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住院,以“AIS”或“ICH”为第一诊断的患者,采集所有使用醒脑静注射液患者的电子病例基本信息及醒脑静使用情况、合并中药西药情况、神经功能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等信息,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计数资料进行基于频数与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运用卡方检验或非参检验筛选醒脑静不同使用时点、疗程、合并疾病、病情轻重(AIS患者入院NIHSS评分;ICH患者出血部位及出血量)、再灌注治疗与患者出入院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index,BI)及NIHSS评分变化之间(出院与入院减少1分为临床最小有意义值)的影响因素,并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对筛选的变量进行统计分析。3.临床医师对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中风的认知和态度基于研究2定量数据结果,采用焦点小组访谈的方式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访谈对象为该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科临床医师三个焦点组。使用Nvivo12软件对访谈资料进行主题分析。4.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实践指南依从性稽查以AIS中西医早期基础治疗及中医诊疗规范为稽查主题,在研究2的864例AIS病例中按照患者姓名使用Excel进行随机排序,并通过随机函数随机抽取300例进行临床稽查,西医指南稽查参照2018《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中医指南则选取包含诊断、辨证论治及中药处方的相关指南。结果1.文献研究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35篇,经筛选后最终分别纳入醒脑静治疗AIS、ICH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10篇、13篇。纳入文献方法学质量都非常低。纳入的AIS文献,共20个重要结局指标,有7个(35%)结局指标被评为低质量证据,有10个(50%)结局指标被评为极低质量证据,有3个(15%)结局指标被评为的中等质量证据。纳入的ICH文献,共36个重要结局指标,有2个(5.6%)结局指标被评为中等质量证据,有7个(19.4%)结局指标被评为证据质量低,有27个(75%)结局指标被评为证据质量极低。中等质量的证据表明,与丹参注射液相比,醒脑静联合常规治疗可以降低AIS患者住院期间全因死亡率;与常规治疗相比,醒脑静可降低急性ICH患者住院期间全因死亡率。共10篇SR报告了轻微不良事件,且试验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无严重不良事件的报告。当前醒脑静辅助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和急性脑出血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中所有研究均未关注治疗急性卒中的不同用药时点以及病情的轻重程度,纳入的研究质量不高,当前的研究无法对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卒中有效性及安全性下肯定结论;2.醒脑静治疗急性中风早期临床用药特征及与患者预后相关性分析共调取1024例患者,最终符合急性期诊断的急性ICH患者46例;AIS患者864例。2.1急性脑出血用药特征分析:46例急性ICH患者中使用醒脑静注射液的人数为33例,该医院醒脑静在急性ICH患者中使用率为71.7%。33例使用醒脑静的患者中11例由120急救车送至入急诊(占33.3%),在急救车开始使用醒脑静1例(占所有脑出血患者的3%);20例患者由急诊收治入院(60.6%),共有22例(66.7%)在急诊开始使用醒脑静;33例患者发病6小时内开始使用醒脑静的使用率最高达51.5%(17例);合并使用西药中,天麻素注射液的使用率最高达81.8%(27例)。33例急性ICH患者中,入院出院BI评分共11例数据缺失,有效数据为22例。因原始病例中对ICH患者出血位置、出血量等是影响患者出院BI的关键因素信息数据的缺失,未对醒脑静不同干预时点等因素对ICH患者出院BI进行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2.2急性缺血性卒中用药特征分析:86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AIS患者中,使用醒脑静注射液的有167例,该医院醒脑静在AIS患者的使用率为19.3%。167例AIS患者,由急诊入院占比最高达70.1%(117例),由急救车送入院的患者27例,占比16.2%;在120急救车使用醒脑静1例(占所有AIS患者的0.6%);22例动静脉溶栓患者中,有2例在静脉溶栓前口服安宫牛黄丸,占比9.1%,12例患者在静脉溶栓后开始用醒脑静占比54.5%;AIS发病72小时后使用醒脑静占比最高达28.1%(47例);AIS患者首次使用醒脑静科室神经内科占比最高达74.8%(125例);合并西药使用最多的为阿托伐他汀,使用频率为88.02%(147例);合并使用中成药最多的为丹红注射液51.5%(83例)。预后相关性分析:167例AIS患者中,入院出院NIHSS评分共29例数据缺失,有效数据为138例。单因素分析卡方检验结果及非参检验提示,性别、醒脑静不同使用时点、入院NIHSS评分、合并高血压、既往脑出血以及再灌注治疗与AIS患者NIHSS变化具有相关性;不同用药时点与AIS患者出院BI相关性无统计学差异。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性别、醒脑静不同使用时点(发病24小时内、发病72小时内)、高血压、既往脑梗死、再灌注治疗对AIS患者出院—入院NIHSS变化的影响不显着(P>0.05),而AIS发病6小时内使用醒脑静以及患者入院NIHSS评分是出入院NIHSS神经功能改善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AIS患者发病6小时内使用醒脑静是6小时后使用醒脑静的患者NIHSS神经功能改善的4.099倍(OR=4.099,95%CI 1.459-11.512)。3.定性访谈参与访谈的11位临床医师中,神经内科医师5人,神经外科医师3人,急诊科医师3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4人;西医背景2人,中医背景6人,中西医结合背景3人,工作年限2-25年不等,平均工作年限9.91年,访谈时间2021.1.24-1.28日。定性资料的结果显示,共获得5个主题,180个编码。必选项:意识障碍、AIS伴出血和渗血,而醒脑静的中医适应症如痰热证、火证等,中医临床大夫也会第一时间使用,而神经外科西医师及非脑病专业的急诊医师则不会第一时间用(影响因素主要是岗位性质原因、医保限制);用法用量则更多是根据个人用药习惯(对医保的解读不同);用药时点及用药顺序:溶栓后,立即使用醒脑静,或溶栓后24小时用(担心药物交互作用,加重出血风险),对于急性ICH则无特殊考虑;早用的态度(急救车用):支持(中医师认为需辨证使用),中立(西医师)。4.临床稽查4.1急性缺血性卒中西医指南临床稽查300例AIS患者影像学检查、溶栓、血压控制及抗板的治疗符合度为100%,NIHSS的评估达99.7%;而指南未推荐的神经保护剂使用率较高,此条符合度为53.3%;早期康复的符合度仅为13.3%;院内强化降脂的符合度为100%。4.2 急性缺血性卒中中医指南临床稽查中医诊断的符合度为95%,辨证分型的符合度为96.8%,而中草药的处方符合度为84.7%,中成药活血化瘀剂使用疗程等符合度为100%,但对于活血化瘀剂的使用时机,指南未给出明确推荐。结论1.混合方法研究结果提示,基于某三甲中医院167例住院病历横断面调查结果发现,发病6小时内与发病6小时后使用醒脑静注射液相比,早期使用醒脑静注射液可能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改善具有相关性,虽然中医内科临床医师支持尽早使用醒脑静注射液,但当醒脑静与溶栓等再灌注治疗措施有时间冲突时,会存在用药顾虑,仍需要进一步前瞻性研究来验证疗效的因果关系;2.混合方法研究结果提示,该三甲中医院醒脑静注射液在中风急救的不同科室用药存在差异,很大原因是医保的限制,但医生对医保的解读并无统一标准;3.临床稽查发现:醒脑静辅助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被调查医院中西医治疗方案与西医指南溶栓、血压、血糖控制、抗板、降脂治疗符合度较高;但神经保护剂的使用超出指南推荐范畴,病情稳定患者发病24小时后床旁康复的体现度较低,未来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在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中、西医医院对中医及西医常规诊疗的差异性。

李颖慧[8](2021)在《脑出血头颅CT混合征形成机制与血液组分关系的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脑出血混合征与患者入院常规静脉血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混合征患者血肿次高密度区的解剖学特点及细胞形态变化,观察家兔脑出血后超急性期头颅CT的变化规律及不同浓度血液成分构成的混合征的CT变化规律,进一步探讨混合征形成的可能机制,为脑出血混合征患者的预防及后续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1.临床实验部分:(1)脑出血混合征与患者静脉血指标相关性分析:连续纳入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神经科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的脑出血患者,根据头CT是否有混合征分为混合征组和对照组,搜集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和入院实验室检查结果。通过t检验或U检验初步筛选混合征的实验室检查相关因素,调整基线资料后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混合征实验室检查的相关因素并绘制ROC曲线,探究脑出血患者静脉血常规实验室检查与头CT混合征混合征发生的相关性。(2)混合征患者次高密度区的解剖学特点分析:纳入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神经科从2017年1月至2021年2月混合征患者167例,回顾性分析脑出血患者的基线资料及混合征患者CT显示的血肿部位,混合征次高密度区解剖学位置,次高密度区与高密度区对应关系(内侧、外侧、上侧、下侧),将混合征患者CT进行三维重建,观察次高密度区在矢状位、冠状位及水平位的解剖学位置。(3)混合征患者次高密度区血液细胞形态学变化与不同血液浓度家兔血细胞形态变化对比:通过立体定向微创手术精准抽吸混合征次高密度区血液进行涂片,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家兔抽取耳中动脉血后加入不同比例生理盐水混匀,并对比不同血液浓度家兔血细胞形态变化。2.动物实验部分(1)家兔脑出血超急性期CT变化:通过自体动脉血注射法构建家兔脑出血模型,模型构建成功后进行CT扫描。家兔根据注血后扫描的时间不同和注射血液不同分为常规出血组,活动性出血组和不凝血组,常规出血组颅内注射全血后立即进行头颅CT扫描,活动性出血组在颅内注血的同时进行CT扫描,不凝血组颅内注射不凝血后立即进行CT扫描。所有家兔完成首次CT扫描后,每隔5 min后再次进行CT扫描,当颅内血肿CT值不再持续增加后每隔1h进行扫描一次,持续至5h。实验前检测家兔血红蛋白、纤维蛋白、血小板及D-二聚体含量。(2)不同血液成分构建家兔脑出血模型CT值的变化:通过两次注射法构建家兔脑出血混合征模型,模型构建成功后进行CT扫描。家兔分为6组,分别为全血+全血组,全血+1/2全血组,全血+1/3全血组,全血+1/4全血组,全血+血清组,全血+血浆组。家兔经两次注血构建混合征后行CT扫描,明确脑出血后不同血液成分混合体的CT变化。实验前检测家兔血红蛋白、纤维蛋白、血小板及D-二聚体含量排除贫血、高凝及低凝状态。结果:1.临床实验部分:(1)脑出血混合征与患者静脉血指标相关性分析:混合征组与对照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实验室检查结果提示两组间淋巴细胞绝对值、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血小板压积、钠、胱抑素C、凝血酶时间TT(sec)、凝血酶时间TT(ratio)有差异。将混合征作为因变量,将上述指标作为自变量,对混合征相关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淋巴细胞绝对值及凝血酶时间与混合征的发生相关,且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及淋巴细胞绝对值为保护性因素,凝血酶时间TT(sec)为破坏性因素。ROC曲线提示TT预测混合征的敏感性64.0%,特异性为58.2%,曲线下面积AUC为0.621,截断值为18.35s。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预测混合征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594,淋巴细胞绝对值预测混合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592。(2)混合征患者次高密度区的解剖学特点:脑出血混合征常发生在基底节区及脑叶,混合征次高密度区多发生于靠近外侧裂、侧脑室后角、近皮质处。脑出血患者共167例,其中大脑大面积出血1例(0.6%),顶叶出血10例(5.9%),额叶出血4例(2.4%),颞叶出血30例(17.9%),基底节出血116例(69.5%),丘脑出血的2例(1.2%),脑室出血的1例(0.6%),小脑出血的2例(1.2%)。对混合征次高密度区的解剖位置进行统计发现,血肿与脑室相邻的患者52例,多发生在基底节、丘脑出血。血肿与外侧裂相邻的有82例,多发生在外囊区。与皮质相邻的55例,多发生于脑叶出血。所有血肿中与外侧裂及皮质均相邻的患者9例,与脑室和皮质均相邻的6例,与脑室和外侧裂相邻的11例,与外侧裂、脑室及皮质均相邻的有3例。(3)脑出血后次高密度区及家兔不同血液浓度细胞变化:混合征患者行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清除血肿,混合征次高密度区血液呈流体液态,多不凝固,红细胞形态多正常,术中抽取混合征次高密度区血液进行涂片,结果发现脑出血后次高密度区的主要细胞为红细胞,少量溶血,少量红细胞发生形态学变化,红细胞裂解液裂解红细胞后,红细胞明显减少。不同浓度的家兔全血细胞基本无差异,加入生理盐水稀释后未见明显溶血、细胞形态变化等。2.动物实验部分(1)家兔脑出血超急性期CT变化:正常出血组家兔首次扫描血肿密度相对较低,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转为高密度后随着时间的继续延长,影像学变化不大。活动性出血组首次CT扫描与正常出血组相比血肿密度更低,从第二次扫描起始两组密度相近,随着时间延长,密度逐渐升高。不凝血组首次扫描与正常出血组血肿密度相近,随着时间延长变化不大。三组家兔CT值结果对比发现,在第0分钟三组CT值无统计学差异,随着时间的延长,常规出血组和活动性出血组CT值逐渐升高,约30分钟后趋于稳定,不凝血组CT值变化较平稳。(2)不同血液成分构建家兔脑出血模型CT值的变化:短时间内连续注射两次全血未能形成混合征,首次注入全血,之后在相邻部位注射不同浓度的稀释后血液可形成混合征,但第二次注入血清和血浆不能形成临床混合征。结论:(1)凝血酶时间TT、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及淋巴细胞绝对值与混合征的发生相关;(2)家兔脑出血后当血液呈现流体液态时血肿呈现CT低密度,颅内单次注血可形成混合征,自体动脉血注射法构建家兔脑出血模型,从颅内注射血液开始,颅内血肿的CT值逐渐升高,约30分钟后趋于稳定;(3)混合征的形成可能与血管破裂初期血液与脑脊液相邻有关。

向柳[9](2021)在《107例急性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患者早期结局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及中医证候要素演变规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近年来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施行予以溶栓治疗在我国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对于rt-PA溶栓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影响疗效与安全性的因素仍然备受关注,对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演变、关于中医证候要素是否影响rt-PA治疗脑梗死疗效方面研究目前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107例rt-PA静脉溶栓患者分析影响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早期神经功能结局的相关因素,并总结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演变规律及与疗效的相关性,为超早期脑梗死的中西医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北省中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部分接受静脉溶栓并住院的脑梗死超早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基础疾病、起病到开始溶栓间隔时间(ONT)、TOAST分型、溶栓前、溶栓后24h、溶栓后(7±2)d的NIHSS评分、本次发病前m RS评分、出血转化、一周生存死亡情况,以及入院时或溶栓后24h中医证候、第(7±2)d中医证候,评价静脉溶栓后患者早期疗效结局、出血转化和死亡率,先对资料按早期结局良好与不良进行基线对比,然后行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进行变量筛选,继将有意义的变量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总结上述因素与rt-PA溶栓早期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相关关系。结果一、本研究共纳入107例ACI超早期rt-PA静脉溶栓患者,其中男69例(64.5%),女38例(35.5%),年龄(67.9±13.1)岁,最小31岁,最大93岁,按年龄段分组,年龄<80岁90例,占84.1%,其中男61例,女29例,年龄≥80岁17例,占15.9%,男8例,女9例;合并高血压45例(42.1%)、糖尿病22例(20.6%)、血脂异常6例(5.6%)、房颤26例(24.3%)、脑梗死21例(19.6%);根据TOAS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44例(41.4%)、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或腔隙性卒中(SAA)36例(33.6%)、心源性脑栓塞(CE)23例(21.5%)、其他原因所致的缺血性卒中(SOE)和不明原因的缺血性卒中(SUE)4例(3.7%);静脉溶栓颅内出血转化11例(10.3%),死亡16例(15%)。二、早期疗效结局:(1)早期结局基线情况方面,良好结局59例,良好结局中男性44例占男性人数63.8%,女性15例占女性人数39.5%,溶栓前NIHSS评分[M(P25,P75)]为8(6,12.25)分;不良结局48例,不良结局中男性25例占男性36.2%,女性23例占女性60.5%,溶栓前NIHSS评分15(6.25,23.25)分;早期良好结局比例男性高于女性,性别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47 P=0.016,P<0.05),男性在早期结局中获益比例高于女性;早期良好结局溶栓前NIHSS评分明显低于不良结局溶栓前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71 P<0.001,P<0.05)。(2)二元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与溶栓后24h早期疗效结局相关的有性别、溶栓前NIHSS评分、发病到溶栓间隔时间ONT;与(7±2)d疗效结局相关因素为性别、溶栓前NIHSS评分,其他因素与疗效无明显相关。(3)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溶栓前NIHSS评分是溶栓后24h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B=-0.061 OR=0.941 P=0.047,P<0.05),溶栓前NIHSS评分与疗效良好结局呈负相关,NIHSS评分每增加1分,获益缩减至0.94倍;对与溶栓后(7±2)d疗效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性别(B=1.111 OR=3.037 P=0.016,P<0.05)、溶栓前NIHSS评分(B=-0.122 OR=0.831 P=0.000,P<0.05)与(7±2)d疗效相关。提示男性(7±2)d获益约是女性的3倍。溶栓前NIHSS评分是良好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评分每增加1分对应获益缩减至0.8倍。进一步探讨性别与溶栓疗效的关系,在二元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中按年龄段进行亚组分析,将(7±2)d疗效作为因变量,性别作为协变量,年龄作为选择变量(亚组变量),规则为年龄≤70岁,在≤70岁年龄段中,性别并非影响早期rt-PA静脉溶栓疗效的因素(B=1.062,P=0.110,P>0.05)。三、早期安全性:本研究发生出血转化共11例,占10.3%,死亡9例,占8.4%,其中与溶栓出血转化直接相关6例,呼吸循环衰竭死亡3例。(1)基线资料,结果提示合并房颤患者出血转化比例更高,经卡方检验其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068 P=0.005,P<0.05)。出血转化组溶栓前NIHSS评分明显高于无出血组,中位数四分位数[M(P25,P75)]分别为16(6,26)和10(6,15),两组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78 P=0.038,P<0.05);按年龄分为<80岁组(非高龄组)、≥80岁(高龄组),两组出血转化率相差不大,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二元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合并房颤与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呈正相关(B=1.959 OR=7.092 P=0.004,P<0.05)。溶栓前NIHSS评分与出血转化呈正相关(B=0.081 OR=1.084 P=0.018,P<0.05)。其余变量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起病到溶栓间隔时间ONT、TOAST分型等与出血转化无明显相关性。进一步探讨高龄组(≥80岁)、非高龄组(<80岁),时间窗≤3h组,时间窗3-4.5h组溶栓安全性有无差异,结果显示起病到溶栓间隔时间ONT>3h与出血转化可能有相关性(B=1.02OR=2.772 P=0.114,P<0.15);高龄不是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3)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房颤是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B=1.829 OR=6.226 P=0.026,P<0.05),急性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rt-PA静脉溶栓出血转化是无合并房颤患者的6倍。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ONT在3-4.5h和在3h内出血转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四、中医证候要素分布及演变情况:急性脑梗死患者起初存在证素组合的情况较普遍,随着时间的推移,各证素普遍减少。溶栓后24h证候要素分布以实证为主,前三位分别是内风(37%)、血瘀(21%)、痰湿(16%),阴虚证最少(6%)。溶栓后(7±2)d内风证变化最为明显,从107例(37%)降至2例(2%),由最多至近乎消失。相反,气虚证例数不减反增,占比大幅上升,由10%上升至29%,第(7±2)d已成为主要证素。内火也比例也有显着提高,痰湿、血瘀有减少趋势,但所占比例只有轻微变动,阴虚证有下降趋势,其所比例始终较低,但第(7±2)d占比较溶栓后24h稍有增长。对溶栓后24h、溶栓后(7±2)d不同结局证候要素构成比进行Fisher精确检验,溶栓后24h不良结局中气虚证、阴虚证较良好结局比例高,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溶栓后(7±2)d除气虚证外各种证候要素均减少,不良结局中气虚证、阴虚证占比明显高于良好结局,其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第(7±2)d与溶栓后24h相比,不良结局中气虚、阴虚证占的比例有所增加(均上升至70%以上)。结论(1)人口学特征:男性早期结局较女性好,但性别不应成为溶栓病例的筛选标准;年龄及高龄不是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因素;(2)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脑梗史不是影响早期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因素,房颤与早期有效性无关,但房颤是早期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3)基线情况:溶栓前NIHSS评分是rt-PA静脉溶栓近期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溶栓前NIHSS评分与良好结局呈负相关;起病到溶栓间隔时间ONT,在4.5h内溶栓获益是一致的,同时也应尽量缩短ONT时间。(4)TOAST分型不是影响rt-PA溶栓早期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因素。(5)ACI静脉溶栓患者早期中医症候要素分布演变,总体上,证素及证素组合逐渐减少。淤血、痰湿相对稳定而贯穿始终,内风、气虚变化迅速且二者存在主导地位的转换,内火有所增加,阴虚证比例最少;证候要素不是影响rt-PA静脉溶栓早期疗效的因素。

苏萍[10](2021)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证型与脑肠肽VIP、SP水平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检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血清血管活性肽(VIP)与P物质(SP)的表达水平,分析VIP、SP表达水平与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辨证分型寻求客观指标与依据。方法:临床收集2020年03月至2020年1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及门诊治疗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按中风病中医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选取临床辨证分型为风痰瘀阻证、痰热腑实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4个证型的患者进行研究。各组患者均于入院24小时内完成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以评估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次日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患者血清VIP、SP的表达水平。同时选取我院健康体检中心符合入组标准的中老年人作为对照组,收集相关临床资料,次日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行血清VIP、SP的检测。各组检测结果数据运用SPSS 25.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的血清VIP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SP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各组患者血清VIP、SP表达水平比较:(1)血清VIP表达水平按阴虚风动证→气虚血瘀证→风痰瘀阻证→痰热腑实证次序递增。4证型VIP表达水平的组间比较:痰热腑实证显着高于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和阴虚风动证,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痰瘀阻证显着高于气虚血瘀证和阴虚风动证,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血瘀证表达水平高于阴虚风动证,但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SP表达水平按阴虚风动证→气虚血瘀证→风痰瘀阻证→痰热腑实证次序递减。4证型SP表达水平的组间比较:痰热腑实证显着低于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和阴虚风动证,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痰瘀阻证显着低于气虚血瘀证和阴虚风动证,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血瘀证表达水平低于阴虚风动证,但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各组患者的NIHSS评分以痰热腑实证最高,风痰瘀阻证次之,各组患者NIHSS评分高低顺序为:痰热腑实证>风痰瘀阻证>阴虚风动证>气虚血瘀证。各证型NIHSS评分的组间比较:痰热腑实证、风痰瘀阻证显着高于气虚血瘀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血清VIP、SP表达水平不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血清脑肠肽VIP、SP表达水平明显异常,且在不同中医证型间存在一定差异,尤以痰热腑实证中两指标表达水平异常最为明显,其次为风痰瘀阻证。VIP、SP表达水平的异常反映了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体内痰热腑实或痰瘀互结的证候状态,提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VIP、SP表达水平的异常与痰、瘀、热邪互结密切相关,VIP、SP有望成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

二、脑梗死和脑出血急性期高血压与神经肽Y相关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梗死和脑出血急性期高血压与神经肽Y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入选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颈动脉超声检查
    2.2 标本采集与检测
    2.3 一般资料的记录
    2.4 观察指标及分组情况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病例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
    3.2 病例组各亚组间比较
    3.3 斑块亚组间比较
    3.4 相关性分析
    3.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2)冠心病患者血清神经肽Y与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冠心病患者神经肽Y的变化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前后的动态变化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研究对象
        1.2 实验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技术路线图
        2.2 标本采集
        2.3 神经肽Y测定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三组组间神经肽Y水平比较
        3.2 急性心肌梗死组治疗前后NPY变化情况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探讨神经肽Y与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研究对象
    2 实验方法
        2.1 NPY浓度
        2.2 临床资料收集
        2.3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评定
        2.4 数据分析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不同特征组间NPY水平比较
        3.2 NPY水平与年龄、Gensini评分、BMI相关性分析
        3.3 NPY水平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6 不足之处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3)神经肽Y在常见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NPY与心血管疾病
    1.1 NPY与冠心病
    1.2 NPY与高血压
    1.3 NPY与心力衰竭
2 NPY与脑血管疾病
    2.1 NPY与脑梗死
    2.2 NPY与脑出血
3 NPY与内分泌疾病
4 NPY与消化系统疾病
5 NPY与肾脏疾病
6 小结

(4)脑梗死和脑出血急性期高血压与神经肽Y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2.1 标本采集
        1.2.2 试剂与设备 NPY放免盒由北京解放军东亚免疫技术研究所提供。
        1.2.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6)SREBP、Fas/FasL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及血清水平与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SREBP基因多态性与脑血管病相关性分析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试剂、耗材及试剂配制
        1.3 主要仪器
        1.4 实验方法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C及SREBP-2基因1784G>C位点PCR结果'>2.2 SREBP-1c基因54G>C及SREBP-2基因1784G>C位点PCR结果
C及SREBP-2基因1784G>C位点酶切结果'>2.3 SREBP-1c基因54G>C及SREBP-2基因1784G>C位点酶切结果
C及SREBP-2 1784G>C不同基因型测序结果'>2.4 SREBP-1c 54G>C及SREBP-2 1784G>C不同基因型测序结果
        2.5 健康群体SREBP基因多态分布
C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2.6 SREBP-1c基因54G>C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
C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2.7 SREBP-2基因1784G>C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
        2.8 SREBP-1c基因病例组和对照组不同基因型临床资料比较
C、SREBP-2基因1784G>C与脑血管疾病发病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2.9 SREBP-1c基因54G>C、SREBP-2基因1784G>C与脑血管疾病发病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及其基因位点多态性意义
C多态与脑血管病的关系'>3.2 中国湖南汉族人群SREBP-1c基因54G>C多态与脑血管病的关系
C多态与脑血管病的关系'>3.3 中国湖南汉族人群SREBP-2基因1784G>C多态与脑血管病的关系
    结论
第二部分 FAS/FASL基因多态性及血清水平与脑血管病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试剂、耗材及试剂配制
        1.3 主要仪器
        1.4 实验方法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2.2 研究对象sFas、sFasL分泌水平
G、Fas-1377G>A、FASL-844T>C位点PCR结果'>2.3 Fas670 A>G、Fas-1377G>A、FASL-844T>C位点PCR结果
G、Fas-1377G>A、FASL-844T>C基因多态性的酶切结果'>2.4 Fas670 A>G、Fas-1377G>A、FASL-844T>C基因多态性的酶切结果
G、Fas-1377G>A、FASL-844T>C基因型的测序结果'>2.5 Fas670 A>G、Fas-1377G>A、FASL-844T>C基因型的测序结果
        2.6 健康群体Fas/FasL基因多态分布
G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2.7 Fas670A>G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
A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2.8 Fas-1377G>A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
C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2.9 FasL-844T>C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
        2.10 Fas基因单倍体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比较
G、Fas-1377G>A、FasL-844T>C不同基因型临床资料比较'>2.11 病例组和对照组Fas670 A>G、Fas-1377G>A、FasL-844T>C不同基因型临床资料比较
G、Fas基因-1377G>A和FasL基因-844T>C与脑血管疾病发病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2.12 Fas基因670 A>G、Fas基因-1377G>A和FasL基因-844T>C与脑血管疾病发病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G、Fas基因-1377G>A和FasL基因-844T>C位点单核苷酸多态系性与sFas、sFasL分泌水平'>2.13 Fas基因670 A>G、Fas基因-1377G>A和FasL基因-844T>C位点单核苷酸多态系性与sFas、sFasL分泌水平
    3. 讨论
        3.1 Fas及FasL的生物学特性
        3.2 Fas及FasL与动脉粥样硬化
G、1377G>A、FasL-844T>C多态性的分布及与湖南汉族脑梗死的关系'>3.3 Fas基因-670 A>G、1377G>A、FasL-844T>C多态性的分布及与湖南汉族脑梗死的关系
        3.4 脑出血与细胞凋亡关系
G、1377G>A、FasL-844T>C多态性的分布及与湖南汉族脑出血的关系'>3.5 Fas基因670 A>G、1377G>A、FasL-844T>C多态性的分布及与湖南汉族脑出血的关系
        3.6 不同时期脑梗死与对照组sFas、sFasL水平的差异
        3.7 不同时期脑出血与对照组sFas、sFasL水平的差异
        3.8 Fas、FasL基因多态位点与sFas、sFasL水平的差异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综述二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7)醒脑静早期干预急性中风循证评价及对患者预后影响的混合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急性中风早期干预临床研究现状
        1 急性中风流行病学调查
        2 急性中风早期干预临床研究现状
        3 急性中风早期中医药干预临床研究现状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混合方法研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现状
        1 混合方法研究的概念
        2 混合方法研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3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研究
    研究一 醒脑静辅助治疗急性中风循证证据再评价
        1 背景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解释性序列混合方法研究
    前言
    研究二 横断面调查: 北京某三甲中医院急性卒中醒脑静注射液早期临床用药特征及与预后相关性分析
        1 临床资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三 定性研究: 北京某三甲中医院临床医师对急性卒中早期使用醒脑静注射液的认知和态度
        1 方法
        2 访谈提纲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研究四 基于临床实践指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中西医早期管理临床稽查
        1 背景
        2 稽查主题
        3 稽查标准及内容
        4 抽样与数据收集
        5 结果
        6 讨论
        7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创新点及研究意义
    3 不足和展望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8)脑出血头颅CT混合征形成机制与血液组分关系的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1 )脑出血简介
    2 )混合征的判定标准、临床意义及目前机制的研究进展
    3 )脑出血后颅内血肿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4 )脑出血后凝血系统的激活与影像学变化之间的关系
    5 )研究假设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部分:脑出血混合征与静脉血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2.2 混合征患者的基线资料及影像学特点
    2.3 脑出血后次高密度区血液及家兔不同浓度血液细胞形态学变化
    2.4 家兔脑出血超急性期 CT 变化
    2.5 不同浓度血液成分构成混合体的 CT 变化规律
3 讨论
    3.1 入院常规静脉血相关指标与混合征之间的相关性
    3.2 混合征患者血肿位置的解剖学特点分析
    3.3 混合征次高密度区及家兔不同浓度全血细胞形态变化
    3.4 脑出血模型制作的主要方法及可靠性分析
    3.5 不同血液成分构建家兔混合征模型 CT 的变化规律
    3.6 创新性及局限性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自发性脑出血后血肿扩大和不良预后预测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9)107例急性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患者早期结局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及中医证候要素演变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一 研究资料
        1.1 研究方法
        1.2 研究对象
        1.3 采集方法
        1.4 完成情况
    二 研究标准
        2.1 本研究病例纳入排除标准
        2.2 西医诊断标准与溶栓纳入排除标准
        2.3 中医诊断标准
        2.4 证候要素诊断
        2.5 危险因素诊断标准
        2.6 疗效评定标准
    三 研究方法
        3.1 一般资料收集
        3.2 统计方法
    四 统计结果及数据分析
        4.1 病例资料
        4.2 影响rt-PA静脉溶栓早期结局相关因素分析
        4.2.1 静脉溶栓早期结局基线资料对比
        4.2.2 溶栓后24h结局二元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
        4.2.3 溶栓后24h良好结局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4.2.4 溶栓后(7±2)d结局二元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
        4.2.5 溶栓后(7±2)d良好结局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4.3 影响rt-PA静脉溶栓安全性分析
        4.3.1 溶栓后有无出血转化基线资料对比
        4.3.2 溶栓后出血转化二元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
        4.3.3 溶栓后出血转化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4.4 中医证候要素分布及演变情况
讨论
    1.rt-PA静脉溶栓的优势、有效性及安全性
    2.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
    3.安全性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4.中医证候要素分布演变规律及对早期疗效的影响
结语
    1.研究结论
    2.研究特色
    3.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综述 急性脑梗死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量表
        1.缺血性中风中医症候量表
        2.NIHSS评分量表
致谢

(10)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证型与脑肠肽VIP、SP水平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2.2.1 病名诊断标准
        1.2.2.2 证类诊断标准
        1.2.3 中风病分期标准
    1.3 纳入标准
        1.3.1 缺血性中风组
        1.3.2 对照组
    1.4 排除标准
        1.4.1 缺血性中风组
        1.4.2 对照组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证型的判定及分组
    2.2 病例信息采集
    2.3 神经功能损害程度判定
    2.4 指标检测耗材及仪器设备
        2.4.1 酶联免疫分析试剂盒
        2.4.2 其他材料
        2.4.3 主要仪器设备
    2.5 血液样本采集及预处理
    2.6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VIP、SP水平
    2.7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各证型组证型分布情况
    3.3 各证型组既往史、烟酒史分布情况
    3.4 各证型组血清VIP、SP的表达水平
    3.5 各证型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3.6 血清VIP、SP与 NIHSS评分的相关性
    3.7 血清VIP与SP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分析
4 讨论
    4.1 中风之病名演化与病因病机释探
        4.1.1 中风之病名演化
        4.1.2 中风之病因病机释探
    4.2 中风证候之研判
    4.3 缺血性中风与脑肠相通的理论探究
    4.4 缺血性中风与脑肠肽相关的基础研究
    4.5 缺血性中风的流行病学分析
    4.6 缺血性中风证型的分布简况
    4.7 缺血性中风的危险因素探析
        4.7.1 血压升高致血流动力学改变造成血管损伤
        4.7.2 血糖升高致血管内皮损伤形成炎症血栓
        4.7.3 心律失常致附壁血栓脱落梗阻血管
        4.7.4 血脂异常致血管内皮受损诱发血栓
        4.7.5 烟酒过度引起微循环功能障碍闭塞管腔
    4.8 “脑-肠轴”失衡与缺血性中风密切相关
    4.9 痰热瘀邪交互为患致脑肠功能失调引发脑肠肽表达异常
    4.10 痰热瘀邪交互为患是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的病机根源
5 不足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基于“脑肠轴”探讨脑肠肽、肠道菌群与缺血性中风的联络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四、脑梗死和脑出血急性期高血压与神经肽Y相关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的关系[D]. 杜培培. 延安大学, 2020(12)
  • [2]冠心病患者血清神经肽Y与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研究[D]. 胡赛玲.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3]神经肽Y在常见疾病中的研究进展[J]. 胡赛玲,陈然,龙骁. 医学综述, 2018(04)
  • [4]脑梗死和脑出血急性期高血压与神经肽Y相关性分析[J]. 卢卫,林梅溪,张志坚,高永旺. 贵阳医学院学报, 2001(06)
  • [5]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6]SREBP、Fas/FasL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及血清水平与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研究[D]. 曾凤. 中南大学, 2010(11)
  • [7]醒脑静早期干预急性中风循证评价及对患者预后影响的混合方法研究[D]. 田紫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脑出血头颅CT混合征形成机制与血液组分关系的系统研究[D]. 李颖慧. 贵州医科大学, 2021(02)
  • [9]107例急性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患者早期结局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及中医证候要素演变规律[D]. 向柳.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10]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证型与脑肠肽VIP、SP水平的相关性研究[D]. 苏萍.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标签:;  ;  ;  ;  ;  

脑梗死急性期高血压与神经肽Y与脑出血的相关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