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葡萄糖醛酸酶和转铁蛋白受体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意义

β-葡萄糖醛酸酶和转铁蛋白受体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意义

一、胰腺癌组织β-葡萄糖醛酸酶和转铁蛋白受体表达的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胡瑞[1](2019)在《基于多糖载体的pH敏感纳米药物传递系统的构建与评价》文中指出利用天然高分子材料为载体增强抗肿瘤药物在病变部位的富集和智能释放,对于降低药物毒副作用及提高治疗效益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羧甲基壳聚糖(CMCS)及透明质酸(HA)为载体制备了四种纳米药物传递系统,利用酸敏感键偶联高分子载体及抗肿瘤药物,并通过自组装形成纳米粒子,提高了系统体循环稳定性以及针对病变细胞的被动靶向性,同时酸敏感键能够在肿瘤细胞酸性内环境下发生断裂实现智能释药从而杀伤肿瘤细胞。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将羧甲基壳聚糖同阿霉素以亚胺键偶联,并在水溶液中自组装形成了高分子前药纳米粒子,提高了阿霉素的水溶性以及系统的被动靶向性。考察了羧甲基壳聚糖分子量对载药量的影响。测定了纳米粒形貌特征和粒径分布、体外模拟释放特征以及细胞毒性,并通过细胞摄取研究发现高分子前药纳米粒能够有效的进入肿瘤细胞并富集于细胞核部位。(2)以透明质酸为高分子载体制备了p H敏感的纳米载药系统,借助于透明质酸的高水溶性以及对CD44受体的高亲和改善了阿霉素的溶解性以及系统主动靶向性。研究了该纳米载药系统的p H敏感释放特性,结果表明在较低的p H值环境下亚胺键断裂能快速释放阿霉素,从而有效杀伤肿瘤细胞。(3)将柔红霉素(DNR)及姜黄素(CUR)通过腙键(hyd)偶联于透明质酸上制备了HA-hyd-DNR/CUR纳米载药系统,提高了两种药物的溶解性以及酸敏感释放特性。对纳米粒形貌及粒径进行研究并考察了纳米载药系统的稳定性以及体外释放特性,对比研究了姜黄素、柔红霉素、姜黄素/柔红霉素、纳米载药系统对食管癌细胞系Kyse的生长抑制作用,并观察了纳米粒的细胞内吞情况。(4)利用腙键和酯键偶联制备了HA-hyd-DNR/RES酸敏感纳米载药系统,提高了柔红霉素及白藜芦醇(RES)的溶解性,同时由于酸敏感键的引入使得该纳米载药系统具备针对肿瘤酸性微环境的智能释药性能。HA-hyd-DNR/RES高分子药物螯合物具有两亲性,能够在水溶液中通过超声波辅助自组装得到前药纳米粒。利用TEM和DLS对纳米粒形貌及粒径进行研究。考察了纳米载药系统的稳定性以及体外释放特性,研究了白藜芦醇、柔红霉素、白藜芦醇/柔红霉素、纳米载药系统对人宫颈癌细胞系Hela的生长抑制作用以及细胞摄取行为。

吕佳颐[2](2019)在《Klotho蛋白在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囊肿形成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及目的: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是最常见的遗传性肾脏病,其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4001:1000。大多数患者于青年时期发病,主要病理改变为肾小管进行性囊性扩张,压迫正常的肾脏结构,破坏肾脏功能,最终导致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约50%的ADPKD患者在60岁时进展至ESRD,只能依赖透析或者肾移植维持生命,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目前已经明确ADPKD的致病基因为突变的Pkd1和Pkd2基因(分别编码多囊蛋白1和多囊蛋白2),其中,Pkd1基因突变占85%。尽管ADPKD的主要致病基因已经明确,然而由于Pkd1基因编码序列过长,突变位点及突变方式变化多端,使得其临床表现在不同遗传家系之间存在巨大差异;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尽管在同一个遗传家系之内,乃至同卵双胞胎之间,该疾病的进展与预后仍存在着很大差异,这提示我们,除了基因本身的突变之外,基因的转录及转录后调控等表观遗传学过程也会对该疾病的进程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而基因的甲基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基因转录调控机制。因此,我们课题组对多囊肾病患者的肾脏标本进行了甲基化测序,发现Klotho蛋白启动子区域存在基因甲基化水平升高,提示该蛋白在多囊肾病的发病进程中可能存在表达下调。Klotho蛋白(也作α-Klotho蛋白)是一种主要表达于远端肾小管及大脑的Ⅰ型膜蛋白,由KL基因编码。该蛋白由KL1和KL2两个亚基组成,可以被去整合素和金属蛋白酶(A desintegrin and metalloproteinase,ADAM)10和ADAM17切割为不同长度的片段并释放进入血液、尿液及脑脊液中,成为一种内分泌、自分泌和旁分泌因子,同多种受体结合,作用于其他细胞,其中起到最主要作用的是可溶性全长Klotho蛋白。1997年,Kuro-o等人发现,Klotho基因5’端插入突变的小鼠会出现多种衰老相关体征,且寿命明显缩短。研究发现,Klotho蛋白不仅调控衰老过程,还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如肿瘤、二型糖尿病、心肌肥厚和慢性肾衰竭。目前已有相关临床研究证实,ADPKD患者血清中Klotho蛋白水平降低,且与肾脏总体积负相关。除此之外,Klotho蛋白作为一种具有抑制炎性反应作用的因子,能够调控TGF-β、Akt、Wnt和TNF-α等相关信号通路,而这些通路在常染色体多囊肾病的发病进程中均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探究Klotho蛋白在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囊肿发生及生长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拟探究Klotho蛋白在多囊肾病细胞系及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明确Pkd1突变对Klotho蛋白表达的影响,以及Klotho蛋白在ADPKD囊肿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作用靶点。研究方法:(1)收集临床ADPKD患者肾脏组织样本及正常肾脏组织样本,Pkd1条件敲除小鼠肾脏组织样本及野生型小鼠肾脏样本,Pkd1+/-和Pkd-/-肾脏上皮细胞系,利用蛋白免疫印迹、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技术,检测其中Klotho蛋白的表达情况。(2)建立晚期诱导PKD1fl/fl:tamoxifen-cre小鼠模型,模拟ADPKD发病真实情况,进一步观察鼠重组Klotho蛋白对囊肿生成的调控作用。(3)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检测c-Myc,Cyclin D1,p-STAT3等蛋白水平,验证Klotho对小鼠PKD1-/-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的调控作用。(4)通过对ADPKD患者肾脏组织及正常肾脏组织的基因甲基化测序,明确Klotho在ADPKD中表达下调的原因,并通过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验证DNMT1蛋白与Klotho启动子区域结合情况;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检测DNMT1蛋白与Klotho蛋白的调控环路。(5)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技术及RT-PCR技术,分别检测Smyd2、p-P65、TNF-α、Ccl-2的表达水平,明确Klotho对小鼠PKD1-/-肾小管上皮细胞炎性反应的调控作用。(6)通过细胞流式技术检测C11:BODIPY581/591在小鼠PKD1-/-肾小管上皮细胞染色的阳性率,蛋白免疫印迹技术及RT-PCR技术检测GPX-4在小鼠PKD1-/-肾小管上皮细胞及小鼠肾脏中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细胞MTT实验,明确Klotho对铁死亡过程的影响作用;(7)通过小鼠肾脏组织Masson染色、α-SMA染色、Collagen-Ⅰ染色,以及小鼠肾脏组织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检测TGF-β、Fibronectin、α-SMA、p-smad2/3蛋白水平,明确Klotho对ADPKD中的纤维化过程的抑制作用;在大鼠成纤维细胞中验证TGF-β对Klotho表达的抑制作用。结果:(1)Klotho蛋白在ADPKD患者肾脏组织、小鼠PKD1-/-肾小管上皮及PKD1fl/fl:Pkhd1-cre小鼠肾脏组织中表达下调。(2)在晚期诱导PKD1fl/fl:tamoxifen-cre小鼠模型中,腹腔注射鼠重组Klotho蛋白能够延缓ADPKD病情进展,改善肾功能,减缓肾脏体积增长速度。(3)鼠重组Klotho蛋白能够下调小鼠PKD1-/-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相关通路蛋白水平,抑制细胞增殖。(4)ADPKD患者肾脏组织基因甲基化测序提示,Klotho基因在ADPKD肾脏中,启动子及基因体区域高度甲基化。甲基化特别是启动序列的甲基化会使基因沉默,表达下调。(5)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在小鼠PKD1-/-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发现,Klotho基因启动子区域与DNMT1存在结合。(6)DNMT1抑制剂Hydralazin处理小鼠PKD1-/-肾小管上皮细胞能够上调Klotho蛋白表达水平;同时,鼠重组Klotho蛋白能够下调小鼠PKD1-/-肾小管上皮细胞及ADPKD小鼠肾脏组织中的DNMT1水平。(7)鼠重组Klotho蛋白能够下调Smyd2及p-P65蛋白水平,抑制TNF-α和Ccl-2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及小鼠ADPKD肾脏组织的炎性反应。(8)鼠重组Klotho蛋白处理小鼠PKD1-/-肾小管上皮细胞后,以MTT检测细胞活性,发现尽管Klotho蛋白能够抑制多条细胞增殖相关通路,然而Klotho处理组存活细胞数量较对照组并无下降,甚至还有轻微升高趋势,提示Klotho处理可能抑制某种细胞死亡过程。(9)鼠重组Klotho蛋白能够上调小鼠PKD1-/-肾小管上皮细胞及小鼠ADPKD肾脏组织中GPX-4的表达水平,抑制铁死亡发生。(10)流式细胞学检测发现,鼠重组Klotho蛋白处理小鼠PKD1-/-肾小管上皮细胞后,C11:BODIPY581/591染色阳性细胞比例下降,提示Klotho能够减轻细胞的脂质过氧化情况,从而抑制铁死亡发生。(11)Masson染色、α-SMA染色及Collagen-Ⅰ染色提示,外源性补充Klotho蛋白能够抑制ADPKD中的纤维化进程;同时,Klotho处理能够下调ADPKD小鼠肾脏组织中的纤维化相关蛋白表达水平,进一步证实其对纤维化进程的抑制作用。(12)TGF-β处理大鼠成纤维细胞能够抑制Klotho蛋白表达。结论:(1)Klotho蛋白在ADPKD囊肿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2)DNMT1引起的Klotho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水平升高,是导致Klotho蛋白在ADPKD中表达下调的主要原因;(3)Klotho蛋白能够通过影响ADPKD发病过程中细胞的增殖、死亡、炎性反应及纤维化进程等方面,调控ADPKD病情进展。

向红平,周红,韩勇[3](2018)在《载带蛋白质药物的新型递送系统——外泌体》文中研究说明外泌体是一种携带核酸、蛋白质等物质,在体内发挥细胞通讯和物质传递的纳米囊泡。外泌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高生物渗透性和低免疫原性、低毒性,可将其作为载带蛋白质类药物、实现靶向给药的优良新型纳米级载体。该文主要从外泌体载带蛋白质类药物作为靶向递送系统的研究现状、分离纯化方法、载药方式、靶向给药方式及性质评估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后期研究载带蛋白质类药物的外泌体递送系统实现靶向给药奠定基础。

朴海锋[4](2011)在《多西紫杉醇长循环脂质体治疗胰腺癌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多西紫杉醇作为新一代的紫杉类抗癌药物,是微管解聚抑制剂,其作用于微管/微管蛋白系统,通过促进微管双聚体装配成微管,且通过防止去多聚化过程而使微管稳定,阻滞细胞于G2和M期,从而抑制癌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增殖。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显示,对胰腺癌有较好的疗效,其单药有效率达29%。本文制备多西紫杉醇长循环脂质体,并对制备的长循环脂质体性质进行评价,通过病理及免疫组化等方法对胰腺癌原位模型进行分析。方法:①以蛋黄磷脂、胆固醇、DSPE-PEG2000为膜材,利用薄膜分散法将多西紫杉醇包封入类脂质双分子层中而形成的一种具有封闭囊泡结果的超微型球状体,应用透射电镜、粒径仪、HPLC等分析手段对产物进行表征;②荷Luc转基因胰腺肿瘤模型的建立。首先成功构建Luc报告基因转染的胰腺癌细胞株,然后利用经萤火虫荧光素酶(Luciferase)报告基因标记的人胰腺癌细胞PANC-luc体外传代培养,经0.25%胰酶消化制成细胞悬液,将5×106(0.2ml)的细胞悬液接种于16只重量为20 g左右的BALB/c裸鼠右侧颈背部皮下;③原位模型的建立:使用氯胺酮腹腔内麻醉裸鼠,左上腹直肠旁线处行1 cm的纵行切口,仔细分开胃和脾之间的薄膜,暴露胰腺,使用1 ml注射器,0.6 mm注射针头将5x106(0.2 ml)的细胞悬液注入胰头近脾的门脉处,将胰腺轻轻送回腹腔,6-0号外科缝线缝合腹壁肌层及皮肤,即制成胰腺癌原位模型。1周内伤口完全愈合并无感染并且无死亡现象,表明胰腺癌原位模型可行性较好;④先将萤火虫发光底物注入裸鼠麻腹腔内后利用氯胺酮麻醉通过活体生物成像系统监测生物体内的细胞活动和基因行为,能够直接快速地测量原位模型中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并可对治疗中肿瘤细胞的变化进行实时观测和评估。结果:①多西紫杉醇长循环靶向脂质体包封率为87%、粒径85.87 nm、电位-0.271 mV、粒径分布均匀;②胰腺癌细胞经转染后可在4周左右,侧脊背处触及不同程度大小的包块,质硬、边界清楚、无滑动感;③MTT法结果显示,多西紫杉醇长循环脂质体能够很好地抑制PANC-1Luc细胞的增长。应用多西紫杉醇、长循环脂质体和生理盐水治疗后发现,多西紫杉醇长循环脂质体组裸鼠肿瘤生长迟缓,肿瘤体积较多西紫杉醇组和对照组减小,统计学检验与其他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多西紫杉醇长循环脂质体治疗胰腺癌原位模型的研究:脂质体是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内而形成的微型囊泡,它是一种定向药物载体,属于靶向给药系统的一种新剂型。本文主要是在磷脂分子上联接聚合物DSPE-PEG2000制备长循环脂质体,从而增加药物靶向性,延长血循环时间,抑瘤活性更高,急性毒性显着减弱的作用。在进行原位模型建立之下,通过Xenogen活体动物体内成像系统检测多西紫杉醇长循环脂质体对胰腺癌的体内原位治疗效果。

谷文龙[5](2010)在《HIF-1α、P-gp、COX-2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60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癌组织和30例癌旁正常肺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的表达,分析HIF-1α、P-gp、COX-2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病理类型、细胞分化程度、原发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及预后等临床病例特征间的关系。探讨HIF-1α、P-gp、COX-2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从而为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诊断、病情评估、治疗及预后提供一定指导。方法:收集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03年1月2005年12月期间的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切除后标本60例,癌旁正常肺组织(距癌组织≥5cm处正常肺组织)30例。所有病例经HE染色,由三名资深的病理科医师联合做出病理诊断。60例患者均有完整的临床病例资料,并随访患者3年、5年生存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P-gp和COX-2、原位核酸分子杂交方法检测HIF-1α在60例非小细胞肺癌癌组织和30例癌旁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实验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的统计学检验均为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 P-gp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表达的免疫组化结果:P-gp表达主要定位于非小细胞肺癌细胞胞浆及胞膜中。肺癌组织中P-gp表达阳性率为56.7%(34/60),癌旁正常肺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10.0%(3/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gp的表达不受患者性别、年龄、肿瘤位置的影响(P>0.05),与非小细胞肺癌的TNM分期、病理分级有关。P-gp在原发肿瘤≥5cm、淋巴结转移阳性、临床分期Ⅲ期的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gp在低分化癌组织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中、高分化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年5年生存率P-gp阳性表达组明显低于P-gp阴性表达组,经卡方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 COX-2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表达的免疫组化结果: COX-2表达主要定位于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胞浆中,肺癌组织中COX-2阳性表达率为63.33%(38/60),癌旁正常肺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6.67%(2/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2的阳性表达不受患者性别、年龄、肿瘤位置的影响(P>0.05) ,与非小细胞肺癌的TNM分期、病理分级及病理类型有关。COX-2在原发肿瘤≥5cm、有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Ⅲ期病例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2在肺癌病理类型中腺癌、鳞癌阳性表达率分别是88.24%、55.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低分化癌组织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中、高分化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年5年生存率COX-2阳性表达组明显低于COX-2阴性表达组,经卡方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 HIF-1α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表达的原位核酸分子杂交结果:HIF-1α表达主要定位于非小细胞肺癌细胞胞浆中,肺癌组织中HIF-1α表达阳性率为45.00%(27/60),在癌旁正常肺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6.67%(2/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1α的表达不受患者性别、年龄、肿瘤位置的影响(P>0.05),与非小细胞肺癌的TNM分期、病理分级有关。HIF-1α在原发肿瘤≥5cm、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Ⅲ期的非小细胞肺癌组中阳性表达率明显高,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低分化癌组织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中、高分化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HIF-1α阳性表达组的3年、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表达组,经卡方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HIF-1α、P-gp、COX-2表达的相关关系: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HIF-1α和P-gp、P-gp和COX-2、HIF-1α和COX-2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有统计学意义(P<0.05)。5. Kaplan-Meier生存分析:单因素分析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HIF-1α、P-gp、COX-2阳性表达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显示HIF-1α、P-gp、COX-2三者阴性的生存率高于阳性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 COX比例风险多因素回归分析:COX比例风险多因素分析表明HIF-1α、P-gp、COX-2的过度表达、肿瘤大小、肿瘤分期、分化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的重要因素(P<0.05),而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和手术方式对生存时间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本组研究显示:1.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存在HIF-1α、P-gp、COX-2的表达,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肺组织。2. HIF-1α、P-gp、COX-2表达不受患者性别、年龄、肿瘤位置的影响,与肿瘤的大小、细胞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研究表明HIF-1α、P-gp、COX-2参与了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可作为肺癌不良预后评估指标。3. HIF-1α、P-gp、COX-2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提示HIF-1α、P-gp、COX-2可能存在多基因协同作用,为探讨通过调节HIF-1α、COX-2抑制剂使用逆转肿瘤耐药的可能性提供一定的线索,为改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寻找更多的途径。

刘峰君,程英升[6](2010)在《胰腺癌影像诊断新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目前,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受到关注.传统影像诊断技术有CT、MR和超声.新的技术已经发展起来,比如PET/CT融合和MRS,尤其是分子影像的实验研究,为今后胰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任鹏[7](2009)在《RNA干扰HIF-1α对食管癌放射敏感性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食管鳞状细胞癌及正常食管组织中HIF-1α和VEGF的表达情况,两者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放疗反应之间的关系;检测RNA干扰HIF-1α后HIF-1α和VEGF的变化、及其对细胞增殖、细胞周期的影响;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检查KYSE-150细胞在RNA干扰后放射敏感性的变化,初步探讨其影响放射敏感性的机制,为食管癌放射增敏及基因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方法:选取42例接受手术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新鲜标本,通过实时定量PCR、免疫组化检查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HIF-1α及VEGF的表达情况,分析其相关性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联系;另选接受单纯放疗的食管癌标本60例,免疫组化检测HIF-1α及VEGF的表达,分析其与放射反应及预后的关系。针对HIF-1α基因的mRNA序列设计三个siRNA序列构建质粒,转染KYSE-150食管癌细胞系,潮霉素筛选获得稳定表达siRNA的细胞克隆,实时定量PCR、Western-blot方法检测细胞中HIF-1αmRNA及蛋白表达,验证干扰效果并筛选能够成功沉默HIF-1α的序列;实时定量PCR、Western-blot方法检测RNA干扰后VEGF的变化,MTT法、流式细胞仪检测siRNA对细胞增殖、细胞周期的影响;体外使用不同剂量的X线分别照射KYSE-150细胞和稳定表达siRNA的细胞克隆,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及MTT法检测放射线照射后的细胞存活情况。采用KYSE-150食管癌细胞及KYSE-150/HIF-1α(-)细胞建立裸鼠食管癌移植瘤模型,分组后进行不同剂量的放射线照射,建立生长曲线,对比研究两组肿瘤照射后的放疗反应,根据生长延缓和照射剂量分析其放射敏感性差异;对两种肿瘤标本进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比较其HIF-1α、Ki67及CD34表达差异。结果:HIF-1α和VEGF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50.0%和76.2%,而在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表达率为14.3%和33.3%,二者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存在强相关性,而在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弱相关。免疫组化显示食管鳞状细胞癌中HIF-1α蛋白在胞浆与胞核中均有阳性表达,但胞核较胞浆表达强;食管正常粘膜细胞中HIF-1α蛋白表达不稳定且表达较弱。食管鳞状细胞癌中HIF-1α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肿瘤组织分化相关,VEGF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无关,有淋巴结转移及肿瘤组织分化差者较无淋巴结转移及肿瘤组织分化好HIF-1α蛋白表达率高。HIF-1α和VEGF在接受单纯放疗的食管癌中的表达与放疗敏感性及预后有关,阴性表达较阳性表达放疗敏感性高,预后较好。成功构建了三个HIF-1α的靶向siRNA,并与pGCsi-H1/Hygro/GFP质粒连接,通过电转染食管癌KYSE-150细胞,经筛选后得到稳定的干扰后细胞,实时定量PCR、Western-blot结果证实shRNA3能够使HIF-1α表达沉默,并能抑制VEGF表达,MTT法示转染shRNA3组细胞在缺氧条件下增殖活力减弱,流式细胞仪检测示细胞周期中G0/G1期比例降低,而凋亡增加;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及MTT法示shRNA3组细胞照射后存活分数降低,计算结果放射敏感性提高。接种KYSE-150/HIF-1α(-)细胞的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明显慢于接种KYSE-150细胞组,两组移植瘤的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接种KYSE-150/HIF-1α(-)细胞的肿瘤中HIF-1α、Ki67和CD34的表达均明显低于KYSE-150组。X线照射可以使两组移植瘤均出现生长缓慢甚至体积减小,KYSE-150/HIF-1α(-)组放射照射后生长延缓更加明显,计算结果SER大于1。结论:HIF-1α和VEGF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均呈高表达,且二者的表达呈强相关性。食管鳞状细胞癌中HIF-1α蛋白在胞浆与胞核中均有阳性表达,胞核较胞浆表达更强,更特异。食管鳞状细胞癌中HIF-1α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肿瘤组织分化有关,HIF-1α高表达时淋巴结转移率更高,肿瘤组织分化更差。在单纯接受放疗的食管癌中HIF-1α和VEGF的表达与放疗敏感性及预后有关,阴性表达较阳性表达放疗敏感性高,预后较好。在食管癌KYSE-150细胞中通过RNA干扰能够沉默HIF-1α的表达,抑制VEGF的表达,并能使其在缺氧条件下增殖活力减弱、凋亡增加、细胞周期的分布也发生改变。RNA干扰HIF-1α后能够在体内外抑制肿瘤的增殖和血管生成。RNA干扰HIF-1α有放射增敏作用,在体内外均能提高食管癌KYSE-150细胞的放疗敏感性,机制可能与其减少血管生成、延缓增殖有关。

陈绍勤[8](2009)在《胆管癌蛋白组学研究 ——人胆管癌血清肿瘤标志物的筛选》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梗阻性黄疸患者血清样本双向凝胶电泳技术的建立目的建立能够有效筛选梗阻性黄疸患者血清样本中差异蛋白的双向凝胶电泳技术。方法选择有梗阻性黄疸的胆管癌和胆管结石患者各3例,收集空腹血清,进行常规预处理后冷冻保存,应用Albumin and IgG Removal Kit去除血清中高丰度蛋白、胆红素和胆盐等成份,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分离血清蛋白样本,蛋白分离凝胶采用考马斯亮蓝染色,ImageScannerTM凝胶扫描仪成像系统获取并保存图像。结果获得了合并梗阻性黄疸的胆管癌和胆管结石患者的重复性好、分辨率高的血清蛋白样本双向凝胶电泳图谱。结论双向凝胶电泳-质谱技术能够有效地分离和鉴定梗阻性黄疸患者的血清蛋白,这项技术为对比分析胆管癌和胆管结石患者血清蛋白的差异、筛选胆管癌特异性肿瘤标志物提供了方法学基础。第二部分人胆管癌血清差异蛋白的质谱鉴定目的通过双向凝胶电泳-质谱技术寻找梗阻性黄疸患者血清中的胆管癌相关蛋白。方法选择有梗阻性黄疸的胆管癌和胆管结石患者各10例,应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质谱技术分离其血清蛋白样本,筛选出差异表达的蛋白点,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技术进行质谱鉴定,并通过蛋白质数据库查询质谱鉴定结果,获得差异蛋白的详细信息。结果对比分析胆管癌和胆管结石患者血清蛋白的双向凝胶电泳分离图谱,发现25个差异蛋白质点并选取进行质谱鉴定,其中20个差异蛋白质点获得成功鉴定,鉴定成功率80%;去除相同重复蛋白质后,有8种差异蛋白在胆管结石患者血清中高表达,分别为转铁蛋白、转铁蛋白A链、PRO2619、PRO1400、PRO2675、人血清白蛋白变构体、人血清白蛋白类似物和假设蛋白,有7种差异蛋白在胆管癌患者血清中高表达,分别为纤维蛋白β、纤维蛋白原γ、纤维蛋白原γ片段、α1-抗胰蛋白酶、补体C3的A链、人血红蛋白A链和未命名蛋白产物。结论胆管癌与胆管结石患者的血清蛋白中存在较多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利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有望筛选出与胆管癌相关的肿瘤标志物。在筛选出的差异蛋白中可能与胆管癌相关的有纤维蛋白β、纤维蛋白原γ、纤维蛋白原γ片段、α1-抗胰蛋白酶、补体C3的A链、转铁蛋白、转铁蛋白A链和PRO2619,它们在胆管癌发生与演进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在胆管癌诊断中的价值尚有待进一步验证。第三部分人胆管癌血清标志物AAT、PRO2619和TF的组织学验证实验目的检测双向凝胶电泳-质谱技术筛选出的部分胆管癌相关蛋白α1-抗胰蛋白酶(α1-antitrypsin,AAT)、PRO2619和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AAT、PRO2619和TF的表达与胆管癌临床病理特性的关系,探讨它们在胆管癌发生和演进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AAT、PRO2619和TF在胆管癌组织和正常胆管组织石蜡标本切片中的表达水平,分析它们与胆管癌临床病理特性关系,以及三种蛋白在胆管癌组织中表达情况是否具有相关性。结果1.AAT在胆管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3.3%,在正常胆管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7.4%,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O2619在胆管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0.5%,在正常胆管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8.9%,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F在胆管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7.6%,在正常胆管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7.9%,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AAT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淋巴结转移无明显关系(P>0.05),与癌组织分化程度、周围浸润和UICC分期有明显关系(P<0.05)。3.PRO2619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淋巴结转移、周围浸润及UICC分期均无明显关系(P>0.05),与癌组织分化程度有明显关系(P<0.05);4.TF蛋白表达水平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周围浸润和UICC分期均无明显关系(P>0.05)。5.AAT、TF、PRO2619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1.AAT在胆管癌组织中表达增高、PRO2619在胆管癌组织中表达降低,并与胆管癌某些临床病理特性存在明显关系,说明AAT和PRO2619可能与了胆管癌的发生和恶性演进过程有关,特别是PRO2619的变化,有可能是胆管癌发生早期的分子改变。TF可能与胆管癌发生、发展和演进过程的关系不大。2.在胆管癌发生、发展和演进过程中,AAT、TF和PRO2619所发挥的作用可能不具有相关性。第四部分人胆管癌血清肿瘤标志物AAT、TF与传统诊断方法的临床对比研究目的分析本研究所筛选的胆管癌血清肿瘤标志物AAT、TF的血清学验证情况,并与传统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9-9以及超声、CT和MRI/MRCP等影像学检查进行对比,探讨检测血清中AAT、TF在胆管癌诊断中的价值,以及如何通过应用综合手段提高胆管癌早期诊断水平。方法1.应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胆管癌和胆管结石患者术前血清中AAT、TF水平以及CEA、CA19-9水平,对比两组之间的差异。2.应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胆管癌患者术前和根治性切除术后1个月时血清中AAT、TF水平以及CEA、CA19-9水平,对比术前、术后的差异。3.将AAT、TF在胆管癌中的诊断应用情况与CEA、CA19-9以及超声、CT、MRI/MRCP等影像学诊断检查、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初步评判AAT、TF在胆管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1.胆管癌患者术前血清中AAT、TF、CA19-9、CEA含量分别为2.60±0.53 g/L、1.98±0.48 g/L、45.74±9.8 ku/L、28.34±4.3μg/L,而胆管结石患者术前血清中AAT、TF、CA19-9、CEA含量分别为1.63±0.39 g/L、1.98±0.48 g/L、18.20±3.6 ku/L、4.83±1.6μg/L,两组间四种指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胆管癌患者根治性术后血清中AAT、TF、CA19-9、CEA含量分别为1.93±0.33g/L、2.08±0.26 g/L、33.27±4.2 ku/L、9.83±2.2μg/L,与术前结果相比,AAT、CEA、CA19-9三项指标存在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F值手术前后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AAT、TF、CA19-9、CEA、四项指标联合并联检测和四项指标联合串联检测对胆管癌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80%、45%、75%、45%、95%和35%;以胆管结石患者为对照,诊断特异性分别为95%、70%、95%、90%、65%和100%;阳性预测值94%、60%、94%、82%、73%和100%;阴性预测值83%、56%、79%、62%、93%和61%;假阳性率5%、30%、5%、10%、35%和0%;诊断准确度分别为87.5%、72.5%、85%、67.5%、80%和67.5%。4.各种影像学检查中,US、CT、MRI/MRCP的肝内外胆管扩张发现率分别为94.4%、95%、100%,肿块显示率分别为66.7%、65%、75%,定位诊断准确率分别为61.1%、65%、75%,定性诊断准确率分别为44.4%、55%、66.7%。结论1.检测外周血清中AAT、TF的值可能对胆管癌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其中AAT在胆管癌诊断与监测的价值可能与CA19-9近似。2.MRI/MRCP对胆管癌定位和定性诊断优于US、CT,是胆管癌术前可靠的影像学诊断手段。3.目前胆管癌的诊断步骤可归结为,血清学检测CA19-9、AAT等肿瘤标志物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初步筛选,然后采用MRI/MRCP或CT进行定位诊断。4.通过蛋白质组学技术可以发现较多胆管癌血清肿瘤标志物,但目前筛选出的任何单一胆管癌标志物可能均难以提高胆管癌的早期诊断率。小结本课题从比较蛋白质组学的主要方法——双向凝胶电泳技术着手,以合并梗阻性黄疸的胆管癌和胆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筛选出两种疾病血清中的差异蛋白质,并进行质谱鉴定。根据文献研究结果,选择在胆管癌患者血清表达增强的α1-抗胰蛋白酶和胆管结石患者血清中表达增强的PRO2619、转铁蛋白,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组织学验证,分析它们与胆管癌发生和演进的关系;然后选择α1-抗胰蛋白酶和转铁蛋白进行血清学验证,分析它们在胆管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本研究获得以下结论:1.本课题以梗阻性黄疸患者的血清为研究对象,应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分离并鉴定差异表达的血清蛋白。结果显示,通过相应的标本预处理技术,双向凝胶电泳方法可以有效的筛选出梗阻性黄疸患者血清中的差异蛋白,其中有些蛋白可能与胆管癌的发生发展有关,且有可能是胆管癌发生中的早期分子事件。2.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筛选出的部分差异蛋白进行了组织学验证,分析α1-抗胰蛋白酶、PRO2619和转铁蛋白在胆管癌发生发展中可能所起的作用。3.通过免疫散射比浊法对筛选出的部分差异蛋白进行了血清学验证,并与传统血清学指标和影像学方法进行对比,分析α1-抗胰蛋白酶和转铁蛋白在胆管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4.通过双向凝胶电泳-质谱技术,我们可以从胆管癌患者的血清中筛选出较多的肿瘤标志物,但目前筛选出的任何单一胆管癌标志物尚难以提高胆管癌的早期诊断率;血清蛋白质组合诊断模式和联合应用这些肿瘤标志物开发出微流控检测芯片,可能是未来提高胆管癌早期诊断率的新途径。

焦华波[9](2008)在《去胆管及去门静脉肝叶肝细胞功能分化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建立大鼠去胆管肝叶和去门静脉肝叶自身对照模型,观察去胆管肝叶及去门静脉肝叶肝细胞形态变化及功能分化的现象和规律,探讨去胆管肝叶的保留价值。方法:切除大鼠肝左叶和尾状叶,只保留方叶和右叶两个肝叶。然后应用氰基丙烯酸酯对其肝右叶胆管进行栓塞并结扎来制备去胆管肝叶;对肝方叶行门静脉结扎制备去门静脉肝叶。分别设立未处理空白对照S组、单纯栓塞并结扎右叶胆管BL组、单纯结扎方叶门静脉PL组和栓塞结扎肝右叶胆管,同时结扎方叶门静脉的BPL组,共四个组,观察时间2周至2月;通过对各组动物胆管和门静脉分别灌注硫酸钡明胶混悬液制备铸型标本,并运用Micro-CT扫描来观察两叶肝脏胆道和门静脉形态变化,了解两叶之间是否存在交通支情况,来判别该模型的可行性。通过测定分肝静脉血肝功能等化验检查、组织病理学观察、透射电镜超微结构观察以及肝组织蛋白质组学研究来探讨相应肝叶肝细胞形态及功能变化。结果:(1)大鼠手术后在本观察期内存活率达到100%,无黄疸表现。肝叶大体形态观察和两叶肝重量比指标显示,去胆管肝叶未见明显的萎缩和纤维化,去门脉肝叶萎缩及纤维化明显。(2)Micro-CT铸型扫描可以直观地展现胆管和门静脉形态变化,未发现两个肝叶之间存在交通支或侧枝循环情况。(3)分肝静脉血测定发现去胆管肝叶和去门脉肝叶血ALT、AKP存在不同程度的升高,白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有降低趋势,血直间接胆红素和总胆汁酸水平无明显升高。各肝叶与S组相比多项指标存在显着性差异,自身对照显示去门脉肝叶各指标改变更明显,去胆管肝叶相对改变较小。(4)组织病理学检查:去胆管肝叶肝小叶结构无明显变化。去门脉肝叶肝小叶结构破坏随术后时间的延长愈加明显,但增生的胆小管教目增多。(5)透射电镜超微结构观察:去胆管肝叶肝细胞富含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毛细胆管腔缩小,其内微绒毛破坏明显。去门脉肝叶肝细胞胞浆中粗面内质网减少,滑面内质网增多,其毛细胆管结构显示正常。(6)蛋白质组学观察:去胆管肝叶白蛋白、载脂蛋白Al、磷酸丙糖异构酶表达无明显降低,Z蛋白和Y蛋白降低明显;去门脉肝叶表现正好相反。结论:在去胆管和去门脉条件下,肝细胞存在一定程度的功能分化现象;去胆管肝叶更具有保留价值。本实验为临床特殊情况下如某些良性胆道疾病仅处理胆管而保留相应肝叶肝脏组织提供了初步的实验依据。要阐明肝细胞功能分化的更确切的机制,尚有待于在基因水平和蛋白质表达谱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赵艇[10](2008)在《胃癌血清蛋白质组定量分析及建立差异蛋白决策树模型的质谱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从血清蛋白质组分析入手,利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和IMAC30 Cu2+固定金属亲合捕获蛋白芯片获得胃癌、良性胃病、正常人的SELDI质谱图,从中发现各个组之间的差异蛋白并建立决策树模型,用以对胃癌的诊断和预后判断,交叉验证和盲法检测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分类决策树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与传统标记物相比,SELDI TOF—MS技术在胃癌的诊断及筛选肿瘤标志物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利用二维胶内差示凝胶电泳技术分离胃癌患者,胃溃疡患者和正常人血清中的蛋白质,进行蛋白质组的比较并筛选其中的差异蛋白质,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电离串联质谱和数据库检索对差异蛋白质点进行鉴定,发现三组样品两两间一共存在14个差异蛋白点,对其中9个点进行了成功的鉴定。这些蛋白质有可能成为胃癌的特异性标记物。

二、胰腺癌组织β-葡萄糖醛酸酶和转铁蛋白受体表达的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胰腺癌组织β-葡萄糖醛酸酶和转铁蛋白受体表达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糖载体的pH敏感纳米药物传递系统的构建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肿瘤及抗肿瘤治疗现状概述
    1.2 前药与纳米载药系统
    1.3 智能响应型纳米载药系统
        1.3.1 GSH敏感纳米药物传递系统
        1.3.2 酶敏感纳米传递系统
        1.3.3 酸敏感纳米传递系统
        1.3.4 多重敏感纳米传递系统
    1.4 羧甲基壳聚糖、透明质酸、姜黄素、白藜芦醇的研究进展概述
        1.4.1 羧甲基壳聚糖
        1.4.2 透明质酸
        1.4.3 姜黄素
        1.4.4 白藜芦醇
        1.4.5 白藜芦醇、姜黄素同其他抗肿瘤药物的联用
    1.5 研究背景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羧甲基壳聚糖/阿霉素高分子前药的制备与体外释药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2.2.2 对甲酰基苯甲酰氯的合成
        2.2.3 羧甲基壳聚糖接枝对羧基苯甲醛(CMCS-g-CBA)的合成
        2.2.4 羧甲基壳聚糖-阿霉素(CMCS-CBA-DOX)的合成
        2.2.5 红外光谱表征
        2.2.6 ~1H-NMR表征
        2.2.7 高分子前药载药量的测定
        2.2.8 CMCS-CBA-DOX纳米粒的制备
        2.2.9 纳米粒形态表征
        2.2.10 纳米粒稳定性能研究
        2.2.11 纳米粒体外释药行为研究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DMF催化对甲酰基苯甲酸的机理
        2.3.2 红外图谱解析
        2.3.3 ~1H-NMR图谱解析
        2.3.4 羧甲基壳聚糖-阿霉素前药纳米粒形貌以及稳定性研究
        2.3.5 纳米粒体外释药行为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羧甲基壳聚糖/阿霉素前药纳米粒体外细胞毒性及摄取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3.2.2 细胞培养
        3.2.3 CMCS-CBA-DOX纳米粒的细胞毒性研究
        3.2.4 CMCS-CBA-DOX纳米粒的细胞摄取研究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CMCS-CBA-DOX纳米粒的CCK-8 毒性实验结果
        3.3.2 CMCS-CBA-DOX纳米粒的细胞摄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利用点击化学方法合成透明质酸-阿霉素高分子前药及其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材料
        4.2.2 叠氮化透明质酸的制备
        4.2.3 阿霉素小分子前药(Imine-DOX)的制备
        4.2.4 .HA-imine-DOX前药偶联化物的制备
        4.2.5 HA、HA-N_3、HA-imine-DOX偶联物以及imine-DOX的结构表征
        4.2.6 HA-imine-DOX偶联物药物装载量以及接枝率的测定
        4.2.7 HA-imine-DOX偶联物纳米粒的制备
        4.2.8 纳米粒粒径、尺寸分布以及表面zeta电荷的测定
        4.2.9 纳米粒形貌的考察
        4.2.10 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
        4.2.11 HA-imine-DOX纳米粒子稳定性考察
        4.2.12 壳交联HA-imine-DOX纳米粒子自组装性能研究
        4.2.13 体外药物释放性能研究
        4.2.14 体外细胞毒性试验
        4.2.15 细胞摄取研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红外波谱、质谱及紫外全波长扫描图谱
        4.3.2 核磁波谱
        4.3.3 纳米粒的制备及性能实验结果
        4.3.4 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结果
        4.3.5 HA-imine-DOX纳米粒子稳定性研究
        4.3.6 纳米粒的细胞毒性及细胞摄取实验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透明质酸-柔红霉素/姜黄素纳米载药系统的制备与抑制食管癌细胞生长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仪器与材料
        5.2.2 透明质酸-阿霉素/姜黄素接枝物的合成
        5.2.3 高分子前药合成反应产物的红外及核磁表征
        5.2.4 透明质酸-柔红霉素/姜黄素高分子前药载药量的测定
        5.2.5 透明质酸-柔红霉素/姜黄素高分子前药纳米粒的制备
        5.2.6 纳米粒粒径、尺寸分布以及表面zeta电荷的测定
        5.2.7 纳米粒形貌的考察
        5.2.8 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
        5.2.9 透明质酸-柔红霉素/姜黄素高分子前药纳米粒子稳定性考察
        5.2.10 透明质酸-柔红霉素/姜黄素高分子前药体外释药性能研究
        5.2.11 体外细胞毒性试验
        5.2.12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摄取情况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红外及核磁波谱
        5.3.2 纳米粒的制备及性能实验
        5.3.3 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
        5.3.4 高分子前药纳米粒子稳定性研究
        5.3.5 纳米前药的体外释放特性研究
        5.3.6 纳米粒的细胞毒性及细胞摄取实验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透明质酸-柔红霉素/白藜芦醇纳米载药系统的制备与抑制宫颈癌细胞生长的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仪器与材料
        6.2.2 RES-HA-imine-DNR的合成
        6.2.3 高分子前药合成反应产物的红外及核磁表征
        6.2.4 透明质酸-柔红霉素/白藜芦醇高分子前药载药量的测定
        6.2.5 RES-HA-imine-DNR偶联物纳米粒的制备
        6.2.6 RES-HA-imine-DNR偶联物纳米粒粒径、尺寸分布以及表面zeta电荷的测定
        6.2.7 RES-HA-imine-DNR偶联物纳米粒形貌的考察
        6.2.8 RES-HA-imine-DNR偶联物纳米粒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
        6.2.9 RES-HA-imine-DNR偶联物纳米粒稳定性考察
        6.2.10 RES-HA-imine-DNR偶联物纳米粒体外药物释放性能研究
        6.2.11 RES-HA-imine-DNR偶联物纳米粒体外细胞毒性试验
        6.2.12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摄取情况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红外波谱图谱
        6.3.2 核磁波谱
        6.3.3 纳米粒的制备及性能实验结果
        6.3.4 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
        6.3.5 RES-HA-imine-DNR纳米粒子稳定性研究
        6.3.6 RES-HA-imine-DNR纳米载药系统中柔红霉素DNR及白藜芦醇RES的体外释放
        6.3.7 纳米粒的细胞毒性及细胞摄取实验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主要结论
    7.2 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对未来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2)Klotho蛋白在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囊肿形成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KLOTHO蛋白在ADPKD中的表达情况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与小结
第二部分 补充可溶性鼠重组KLOTHO蛋白抑制晚期诱导小鼠ADPKD进展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与小结
第三部分 ADPKD中 KLOTHO蛋白表达下调的机制及DNMT1-SMYD2-KLOTHO环路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与小结
第四部分 ADPKD中 KLOTHO对铁死亡过程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与小结
第五部分 ADPKD中 KLOTHO对纤维化过程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与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3)载带蛋白质药物的新型递送系统——外泌体(论文提纲范文)

1 外泌体概述
2 外泌体作为核酸类和化学药物的载体
3 载带外源性蛋白质的外泌体递送系统
    3.1 研究现状
    3.2 分离纯化方法
    3.3 外泌体载带外源性蛋白质的方式
        3.3.1 间接载药方式
        3.3.2 直接载药方式
    3.4 实现靶向给药的方式
        3.4.1 被动靶向
        3.4.2 主动靶向
    3.5 外泌体载药系统的性质评估
        3.5.1 一般性质评估
        3.5.2 细胞实验
        3.5.3 动物实验
4 结束语

(4)多西紫杉醇长循环脂质体治疗胰腺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多西紫杉醇长循环脂质体的制备
    1.1 实验仪器与材料
        1.1.1 实验材料
        1.1.2 实验仪器
    1.2 方法与结果
        1.2.1 HPLC法测定多西紫杉醇药物含量方法的建立
        1.2.1.1 方法专属性
        1.2.1.2 色谱条件
        1.2.1.3 标准曲线的绘制
        1.2.2 多西紫杉醇长循环脂质体的制备
        1.2.3 多西紫杉醇长循环脂质体的表征
        1.2.3.1 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
        1.2.3.2 显微形态观察
        1.2.4 多西紫杉醇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
    1.3 结果
        1.3.1 多西紫杉醇分析方法的建立
        1.3.2 脂质体的表征
    1.4 讨论与结论
第二章 化学发光转基因胰腺癌细胞的建立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方法与结果
        2.2.1 PANC-1细胞培养
        2.2.2 聚合物/pEGFP复合物的制备
        2.2.3 转染PANC-1~(luc)细胞
        2.2.3.1 克隆转染PANC-1~(luc)细胞的筛选
        2.2.4 动物分组与种瘤
        2.2.5 结果
    2.3 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 胰腺癌原位模型的建立
    3.1 实验仪器与材料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2 方法与结果
        3.2.1
        3.2.1.1 细胞培养
        3.2.1.2 细胞悬液制备
        3.2.1.3 原位肿瘤模型的建立
        3.2.2 结果
    3.3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多西紫杉醇长循环脂质体的抗肿瘤作用研究
    4.1 实验仪器与材料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2 方法与结果
        4.2.1 MTT法测定体外细胞毒性
        4.2.2 多西紫杉醇长循环脂质体对胰腺癌原位模型的影响
        4.2.2.1 多西紫杉醇脂质体药物的制备
        4.2.2.2 治疗方案
        4.2.2.3 动物处理
        4.2.2.4 组织病理学评价
        4.2.2.5 免疫组化评价
        4.2.3 结果
        4.2.3.1 组织病理学评价结果
        4.2.3.2 免疫组化评价结果
    4.3 讨论与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5)HIF-1α、P-gp、COX-2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6)胰腺癌影像诊断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胰腺及胰周的重要影像解剖学
2 超声、内镜超声及增强超声
3 MDCT及血管造影
4 PET/CT融合
5 Mangafodipir-DPDP增强MRI
6 MRCP
7 磁共振波谱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um, MRS)
8 CT灌注
9 胰腺癌分子影像成像方法实验研究
    9.1 常规动态多排CT与肿瘤血管
    9.2 MR免疫靶向纳米成像技术
    9.3 MR影像标记基因技术
10 结论

(7)RNA干扰HIF-1α对食管癌放射敏感性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HIF-1α、VEGF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
    1.1 材料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二、RNA干扰HIF-1α对食管鳞癌细胞HIF-1α、VEGF表达及生物学行为影响的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三、RNA干扰HIF-1α增强食管癌放疗敏感性的体内实验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缺氧、缺氧诱导因子-1(HIF-1)及放疗耐受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8)胆管癌蛋白组学研究 ——人胆管癌血清肿瘤标志物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前言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正文
    研究背景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梗阻性黄疸患者血清双向凝胶电泳技术的建立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人胆管癌血清差异蛋白的质谱鉴定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人胆管癌血清标志物AAT、PR02619和TF的组织学验证实验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人胆管癌血清肿瘤标志物AAT、TF与传统诊断方法的临床对比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小结
综述
    综述1.体液蛋白质组学在胆胰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综述2.胆管癌诊断标志物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9)去胆管及去门静脉肝叶肝细胞功能分化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正文
    第一部分 动物模型及其胆管门静脉铸型扫描图像分析
        材料及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去胆管及去门脉肝细胞形态及生化指标的观察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去胆管及去门脉肝组织蛋白质组变化的观察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四部分 肝胆管结石及肝脏萎缩肥大复合征的临床观察
        病例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文献综述(二)
附录 英文缩略语注解一览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胃癌血清蛋白质组定量分析及建立差异蛋白决策树模型的质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胃癌患者血清的比较蛋白质组研究
    实验一 利用SELDI技术建立胃癌筛检的分类决策树模型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不同分期胃癌的比较蛋白质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胃癌患者血清的定量蛋白质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文献综述
在读其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奖情况
致谢

四、胰腺癌组织β-葡萄糖醛酸酶和转铁蛋白受体表达的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糖载体的pH敏感纳米药物传递系统的构建与评价[D]. 胡瑞. 武汉理工大学, 2019
  • [2]Klotho蛋白在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囊肿形成中的作用研究[D]. 吕佳颐.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9(10)
  • [3]载带蛋白质药物的新型递送系统——外泌体[J]. 向红平,周红,韩勇. 医药导报, 2018(10)
  • [4]多西紫杉醇长循环脂质体治疗胰腺癌的研究[D]. 朴海锋. 延边大学, 2011(05)
  • [5]HIF-1α、P-gp、COX-2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谷文龙. 宁夏医科大学, 2010(03)
  • [6]胰腺癌影像诊断新进展[J]. 刘峰君,程英升.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0(05)
  • [7]RNA干扰HIF-1α对食管癌放射敏感性影响的实验研究[D]. 任鹏. 天津医科大学, 2009(05)
  • [8]胆管癌蛋白组学研究 ——人胆管癌血清肿瘤标志物的筛选[D]. 陈绍勤. 华中科技大学, 2009(11)
  • [9]去胆管及去门静脉肝叶肝细胞功能分化的实验研究[D]. 焦华波.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08(08)
  • [10]胃癌血清蛋白质组定量分析及建立差异蛋白决策树模型的质谱研究[D]. 赵艇. 第二军医大学, 2008(02)

标签:;  ;  ;  ;  ;  

β-葡萄糖醛酸酶和转铁蛋白受体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