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词素——也和相关教授讨论

谈词素——也和相关教授讨论

一、也说语素——兼与有关教授商榷(论文文献综述)

应煜阳[1](2021)在《基于语块视角的高级汉语口语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语块”概念一经提出并进入语言学领域后,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经过不断地补充与完善,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当“语块”进入对外汉语教学界后,为对外汉语教学尤其是对外汉语口语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对中外语块理论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从语块的外在形式、内部结构和语块与其他语法单位关系角度出发,对语块进行了定义和分类。从高级汉语口语教学的教学目标和特点出发来阐明语块教学应用于高级汉语口语教学中的意义和价值。通过考察《发展汉语·高级口语》和《高级汉语口语》两套教材中的语块项目构建出高级汉语口语语块项目表,并根据各语块项目的重要程度进一步细化出核心语块项目表,在此基础上开展对高级汉语口语语块教学策略的研究。

沈灿淑[2](2021)在《现代汉语“有”“无/没”前置框架构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将现代汉语中以“有”“无/没”为固定项的前置框架四字构式作为研究对象,以认知构式语法、概念整合、主观性与主观化、基于使用的语言观等理论为基础,分别从形式构成、语义整合层级、认知心理、语用动机考察等几个角度对“有X有Y”“无X无Y”“没X没Y”“有X无Y”“有X没Y”“有X无X”“有X没X”等七个个案展开研究。全文共计八章,具体如下:第一章是本文的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对象、选题意义、理论基础、研究方法、语料来源和可能的创新点,同时对汉语四字格及框架构式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和梳理。第二章对前置框架构式进行界定,对框架构式的特点及分类进行归纳,并阐述本文立意及解析方法。我们将研究涉及的七个构式按照前后项之间的语义关系类型分为并立模式、嵌入成分不同的对立模式和嵌入成分相同的对立模式三种类型。第三章考察前置框架构式并立模式的三个成员,即“有X有Y”“无X无Y”和“没X没Y”。对其常量构件、变量构件、嵌入成分的语义关系、语序排列规律等进行考察,归纳总结构式的语义整合层级并分析其语用驱动和语用价值。虽然并立模式的三个构式在变量构件的语法性质、语义关系、语序排列等很多方面具有共性,但由于常项形成的框架因肯定否定的不同形成差异,也造就了构式义之间的区别,且由于使用频度存在差异,也使得各个构式的语义整合层级不尽相同。第四章对嵌入成分不同的前置框架构式对立模式的两个构式“有X无Y”“有X没Y”进行全面分析。对立模式指的是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并列对立而形成的框架构式,由于“有”与“无/没”的对立性,使得“有X无Y”与“有X没Y”都具有转折关系,这种转折关系蕴含着某种预设,即:该有却没有,体现为非理想化的领有和非常态化的存在。言语使用者使用构式是为了对与其预期相悖的非理想化的领有关系,或非常态化的存在现状进行主观评价。这两个构式的差异在于第二个常项否定词的不同,常项“无”与“没”的差异使得二者在使用频率、嵌入成分、语体色彩及语用功能上体现出较大的差异。第五章对“有”“无/没”框架构式的另一种对立模式进行考察,这一类构式也是前后项为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的对立,但其嵌入成分同一,包含“有X无X”“有X没X”两个构式。这两个构式由于嵌入了相同的成分,“有X”与“无/没X”因表示对同一事物或状态的拥有与缺失而形成极性对立,因而使得此类构式体现出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构式不能脱离语境独立表义,二是构式中各整合层级范畴内的成员不固定,也就是说每个构例的语义整合层级不固定。这两个构式由于组成成分只有一字不同,因此表现出很大的共性,区别主要体现在因“无”和“没”的差异所带来的语体上的不同。第六章总结了以“有”“无/没”为固定项的框架构式的特征。首先,各个构式的嵌入成分都具有语义相关性,也具有量增性:语义上没有关联的成分不能进入框架的语法槽中,量增性体现为突出典型、加深程度和主观评价三个方面;七个构式都具有整体性和离散性,其整体性和离散性与构式的语义整合层级密切相关,语义整合层级高的构例呈现出更多的整体性,语义整合层级低的构例呈现出更多的离散性;在句法上的规律性表现,首先是不成词语素进入构式后具有了词的地位;其次,构式在组合上可以突破一般的句法限制。另外,构式的语法功能发生了异化,由述谓性转向修饰性。第七章探讨“有”“无/没”前置框架构式的能产性。能产性指构件生成构式的能力,也就是构式扩张的条件和限制。能产性首先与构式压制相关,构式都有原型性,边缘构式是原型构式的拓展,是组构成分在构式的压制下改变原有的语法或语义特征,从而使之与原型构式达成契合。构式作为形义的配对体经由时间的积累和母语者的不断使用开始具有其意义,使用频率中的类符频率和形符频率都对构式的能产性产生影响。第八章为本文的结语部分,主要是对前文中的研究进行概括总结,得出本文结论和创新点。同时指出本文研究中的不足,为进一步研究提出方向和解决办法。

陈颖[3](2020)在《《HSK考试大纲》动名兼类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HSK考试大纲》中收录的动名兼类词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将其与《汉语水平词汇等级大纲》所收录的动名兼类词进行对比分析,并基于语料库进行词频和义频的统计,从数量、等级分布和词性标注等角度就《HSK考试大纲》动名兼类词的收词合理性进行探讨;然后考察《汉语水平考试真题集》(2018版)所收录的HSK1-6级总计30套真题中大纲动名兼类词的使用情况,从等级分布、词频和义频等角度探究大纲动名兼类词与HSK考试的配合度;最后,基于以上探讨结果就《HSK考试大纲》中动名兼类词收词和HSK考试中大纲动名兼类词的应用情况提出一些问题和思考,并结合问题提出相关教学建议,以期为对外汉语动名兼类词教学提出一定的参考。

莫晓莹[4](2019)在《碧约哈尼语语素构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语素的角度,对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的哈尼语碧约方言(以下简称“碧约话”)进行描写研究。在总结前人对哈尼语的研究和其他彝语支系研究的前提下,借鉴其他民族语的语素分析研究方法和成果,对碧约哈尼语从基本语素、语素分类、构词法等各方面做全方位的描写和分析,进而从语素层面探求哈尼语不同于其他语言和方言的特征。本论文主体主要分为以下五章:第一章,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分析总结哈尼语及语素构词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综述,阐述本文研究的来源、方法和意义。第二章,参照现有语料,借鉴其他民族语的语素分析研究方法和成果,运用替换法对碧约哈尼语的基本语料进行整理与归纳,总结出碧约哈尼语的基本语素。第三章,分别从音节形式、来源、意义和功能等几个角度对碧约哈尼语的基本语素进行分类和描写。即具体总结和罗列出碧约哈尼语的单音节语素和多音节语素;单义语素、多义语素和同义语素;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自由语素、半自由语素和不自由语素;固有语素和借词语素等,通过类型学分析窥探碧约哈尼语语素在各个类型中的特点。第四章,从构词角度划分单纯词和合成词,总结归纳碧约哈尼语合成词的语素构成规律,分析合成词中语素的语义加合、语义倾斜和语义转移三种语义关系。第五章,总结碧约哈尼语语素的类型特点。讨论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和继续深入的方向。

施晓风[5](2018)在《四部譬喻经中同义并列组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古汉语研究越来越深入,汉译佛经语言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本文选取的四部譬喻经包括《旧杂譬喻经》、《撰集百缘经》、《贤愚经》和《杂宝藏经》四部譬喻类经书,时代跨度魏晋南北朝,地域上兼顾南北方,对每部经书中的同义并列组合进行穷尽性列举,由于有的并未固定成词,因此无法统称为同义复词,为了称述方便,暂统称同义并列组合,但有关研究主要还是以双音节的同义复词为主。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的鼎盛时期,选取此期有代表性的译经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词汇方面细致深入的研究是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的需要,也是整个汉语词汇史不可缺少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之一。文章首先从造词法和构词法以及认知语言学理论方面看同义复词的产生,从汉语词汇复音化入手,总结了学者们提出的有关复音化原因和同义复词产生原因的诸多观点,对这种词形有一个总体认识,进而提出本文判定同义复词的标准。由于受到汉语韵律化以及华夏民族尚偶心理和文化的影响,译经中大量使用双音节词与四字句式等,这为同义并列组合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再对译经同义复词的概貌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静态描写,针对新见于译经中的同义复词的数量进行了统计,发现译经自创新词的比例并不高,且极少沿用,而更多的是采用了在中土文献中既已出现过的同义复词,这就打破了学者们一直所认为的译经语言词汇对汉语形成了巨大冲击,对汉语双音化有很大推动作用以及很重要的影响等言论,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中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强大影响力和汉语自身发展的强劲内动力。之后展开的对同义并列组合现象的多层面研究,主要围绕结构形式和语义特点两方面进行,得到一些具有一定创新性的结论。最后对当代大型辞书《汉语大词典》进行中古词汇研究的语料补正,《汉语大词典》对于四大譬喻经中所用许多词语的收释情况从释义不确、词目失收、义项缺失等三个方面分别举例说明,最后对同义复词释义方法进行了总结归纳。对于《大词典》在同义复词收释方面错误的考证希望对《大词典》的进一步修订提供一个专题参考。有关同义并列组合结构形式和语义特点方面的研究是本文的主体和重点内容,结构方面主要例举了四部譬喻经中的三音节同义连用情况,例举了四字句的构成方式和双音节同素异序词的相关情况。语义方面,与同义复词这一词汇形式紧密相连的是词义感染现象,也叫组合同化、相因生义等,在词义研究领域越来越得到学者们的承认,我们结合“赴救”、“赏募”和“典藏”三个词义感染现象从认知语言学的生成整体论角度出发,分析总结出组合同化产生的原因与汉语双音化有紧密的联系,受到小语境的影响,进而对其与词义引申的联系和区别,与缩略的同异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词义感染是以语义整体性和形式省略为两大前提条件的,是共时语义演变,与引申义的历时性不同,而缩略只有形式上的省略,词义没有变化。基于对词义感染现象的研究,我们还发现“敬”在佛经语言中,其语义发展有内向性的特点,而这一特点很可能对程朱提出的持敬论有一定的影响,在儒家文化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这是文化层面对儒佛关系的一种探讨。最后在对同义复词词汇化的探讨中,与现代汉语中保留下来的同义复词进行对比,提出了语义融合度对同义复词词汇化程度的重要决定性作用,构词语素的常用义突显,以及在特定语用场合的不可替代性也对同义复词是否稳固有很大的影响。

涂佳楠[6](2018)在《1919-1949年汉语新词语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对1919-1949年期间产生的汉语新词语进行了定量考察和定性分析。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该时期新词语的外部表现,新词语的来源及创制方式,新词语的语素表义特征以及对汉语语素系统的多方面影响。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缘由、新词语相关的研究现状和本研究的内容、材料来源及方法。首先对新词语进行了界定,并且简述了新词语的研究现状。第二章,考察了1919-1949年汉语新词语的外部概况:该时期新词语从新质要素上看,属于新造词;从词类上看,以名词和动词为主;从音节数量上看,以双音节词为主,三音节词语发展迅猛。第三章,考察了新词语的各种来源:社会方言词方面,新词语以经济类和科学技术类专业领域的术语扩展为主体,以政法类和生命医药类为辅助,与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之前以政治类为主的新词语来源格局存在较大差异。外来词方面,日语和英语是外来词两大主要来源,尤其以日语借形词最为突出,英语方面则以音译类外来词为主。地域方言方面,以北方方言和吴方言为主,这两大方言区是汉民族共同语基本词汇吸收汉语方言词的主要来源。第四章,考察了新词语创制所使用的造词法。该时期新词语的造词法既体现了对既有汉语造词法的继承,又有其独特之处,具体表现为某些造词法的内部特征有所改变,从造词数量上看,语素组合是该时期主要使用的造词方法,其中类推仿造发展尤为突出。第五章,考察了新词语的语素义和词义的关系。语素的非线性组合特征较强,是新词语中语素主要的表义方式,语素的线性组合一直是比较传统的方式,具有直接性和稳定性,但不是主流的表义方式。此外,语素的表义特征和表义量都与造词法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第六章,考察了新词语对汉语语素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919-1949年汉语新词语使得汉语语素在构词能力方面发生强弱变化,同时为现代汉语语素系统增添了新语素和语素新义。文中建立了1919-1949年汉语新词语库,并以此作为本文计量研究的基础。本文以词典为基本材料对新词语进行收集和整理,以《大公报1902-1949》全文数据库作为词语测查的语料库。整理构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新词语造词系体,在归纳新词语造词法的基础上,探究语素义与造词之间的关系。采用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整个现代汉语史的整体思路出发,将现代汉语各时期的词语发展情况进行历时比较,从而对1919-1949年汉语新词语的特点进行更加深入的考察分析。

林文贤(Pimporn Wattanakamolkul)[7](2017)在《面向泰国汉语教学的汉语同素词难度研究》文中提出词汇,作为语言建筑材料,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语词汇中同素词及同素词群的教学是泰国汉语学习者的学习重点和难点之一。泰国学生学习汉语同素词时偏误率较高,这与汉语同素词的习得难度有关。本文以对比语言学理论、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以及认知语言学理论等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同素词相关研究的梳理与分析,从泰国汉语同素词教学的角度入手,采用语料库分析法、调查法和访谈法,指出泰国学生汉语同素词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本文发现了《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和通用教材难度等级设计与实际的不匹配之处并通过对《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和教材《发展汉语:初级、中级和高级汉语(上下册)》中的同素词群进行构词数及语义分类的统计与匹配分析。Lado(1957)提出对比可以揭示两种语言的异同。两种语言在意义、结构、共同语素等相同的部分有利于学习者的目的语学习,相异的部分可以预测为目的语学习的难点。本文依据语言对比理论,从词义出发,把汉泰同素词的对比结果分为词义对应、词义部分对应和词义不对应等三种情况。并从词语结构、共同语素成分和词性等方面进行汉泰同素词对比分析。本研究借鉴C.Prator(1967)和Ellis(1985)的难度等级模式,将同素词学习难度分为六个难度等级,依据共同语素成分、意义、词性和用法等四个标准作为分析参数标准。关于难度等级模式,除了考虑两种语言的对比之外,本研究还从词汇内部的特征、学生的水平以及学生的同素词学习困难等多方面来综合考虑。本研究将同素词难易程度分为六个等级,并为验证预测结果,抽取了 91个词群,共120个词。设计了泰国学生汉语同素词词义理解的调查,以泰国136个大学三年级学生作为中级汉语水平测试对象,以99个四年级学生作为高级汉语水平测试对象。主要分析泰国学生汉语同素词习得的错误率,分析每一等级词的汉泰对应情况。然后,确定同素词中的难易等级,探析难易度形成的原因,并基于调查,归纳和分析了泰国学生的汉语同素词习得偏误类型。本调查结果发现,本文所预测的难度等级和实际测试结果有一定的差异,所预测的难度顺序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六级,而实际的结果难度显示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六级≈五级。总之,同素词难度等级较低的是一、二级词,说明汉泰两种语言的差异较小,用法不复杂,而且具有对应的共同语素,这有助于汉语学习。三级和四级的难度差别不大,因汉泰两种语言的对应复杂性问题,可能对词语难度等级难以明确地划分,所以这两个等级大致可以划为同一个阶段。就五级和六级而言,五级可能比六级的难度略高,原因是五级词义项的用法存在交叉现象,有的词在泰语中没有对应的形式,对学习者来说难度较大。六级词的义项较多,虽然语义轻重和适用范围不同加大了词语习得难度,但词语义项之间的区别却比较明显。本次调查的结论还表示高水平的学生的辨析能力高于低水平的学生,不过整体来看,泰国学生的同素词的辨析能力不高,这和汉泰语言的差异,词义义项的复杂性等问题有关。大量的汉语词的义项比泰语的多,泰语词语的适用范围比汉语更广,导致泰国学生很难区分汉语同素词。所以,本文得出的结论对泰国汉语同素词教学与学习有一定的帮助。最后,本研究分析了难度等级在泰国汉语同素词教学中的应用,分析了目前同素词的教材安排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有助于对泰汉语同素词难度等级框架构建与修订。本研究首次全面而系统分析了汉语同素词在泰语中的对应情况,总结了相应的规律。希望研究出的难度等级划分预测及所得出的难度等级结论可以应用于实际教学中。

薛丹丽[8](2017)在《周有光文字类型理论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是对周有光的文字类型理论进行系统地研究。概述周有光文字类型理论的内容,重点对周有光的文字分类法“三相说”进行分析和评论,指出它的价值和问题;并且和其他学者的文字类型观进行比较,力争全面客观地看待周有光的文字类型学的得失,指出它在文字学中的重要价值和启示。三相中的“音段相”(后来称作“语段相”“语言段落”)是从字对应的语言单位来认识文字类型的。这是文字分类的本质标准。但是因为周有光没有明确“字”的含义,没有分清语言实体单位和语言形式单位,所以他从这个角度给文字分类出现了一些问题。周有光提到的“篇章文字”还不是记录语言的文字,只是帮助记忆的图画;他认为汉字是“语词—音节文字”是没有分清语素和音节的本质区别;他把汉字和日语的文字都归入“语词—音节文字”是没有分清假借字和表音字的本质区别;他把马亚文字归入“语词—音节文字”是混淆了部件、字和字组。从音段相角度,我们赞同把文字分成:词文字、语素文字、语素—音节文字、音节文字、音素文字。三相中的“表达相”有两种含义:一,表达法是文字记录语言的方式;二,表达法是创造文字的方法。我们认为后者是文字单位的分类法,前者才是文字体系的分类法。因为周有光的“表达法”混淆了文字记录语言的方式和部件构成字的造字法,所以他从这个角度给文字分类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他把汉字归入意音文字是从部件的功能给字进行的分类,把日语的文字归入意音文字才是根据字记录语言的方式给文字体系进行的分类。根据文字记录语言的方式,我们赞同把文字分成:表意文字,意音文字,表音文字。事实上,表达相是对音段相的分类结果进行的大类概括。三相中的“符位相”(后来称作“符号相”“符形相”“符号形式”)是从文字的形体特征角度来认识文字类型的。周有光按照符位相把文字分为3层:图符、字符、字母,这样的分类存在一些问题。图符文字不能区分文字和非文字,字符、图符、字母的分类把部件和字混淆起来了,字母文字以及字母文字的下层分类没有摆脱音段相的标准。我们认为单从文字的形体特征只能分出接近图画的文字和接近线条的文字。在对文字体系进行分类的时候,符位相只能作为音段相和表达相的辅助标准。因为谚文中最小又自由的文字单位表示音节,所以我们认为谚文是音节文字,具体来说是音素化的音节文字。文字类型不决定于语言类型,文字类型在不同时期受不同因素的影响。但是音素文字适合记录所有类型的语言,是世界文字的发展方向。

李巍[9](2015)在《马丁内功能语言学研究》文中提出安德烈·马丁内是法国功能主义语言学的代表人物,他综合吸收了布拉格学派、丹麦语符学、法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思想的精华,形成了其自成一体的语言学思想体系。马丁内在音位、语素、合成语段、句法等语言不同单位的层面上,以相关性、功能性、经济性等基本原则为统筹,进行了功能语言学的系统性研究。除此以外,他还对语言的演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语言共时动态性的重要理论。纵观各国的功能主义内部诸学派,马丁内是其中对“功能”二字执行和坚持得最为彻底的一位,功能思想是其语言理论中最为核心的思想。马丁内的学术着作与论文多以法语写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的语言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至今国内功能语言学界对马丁内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简单的、片段式的介绍阶段,而没有人对其思想进行系统梳理与深入挖掘。鉴于以上情况,本论文尝试对马丁内的语言学思想进行系统梳理,希望国内语言学界能够对马丁内的语言学思想与观点能够形成较为清晰与完整的概念,对马丁内代表的法国功能语言学派能够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本文共分六章,梳理和讨论了马丁内主要的语言思想,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马丁内语言思想概论。从总体上把握马丁内的语言学思想。首先厘清功能主义与结构主义的差别,明确马丁内语言思想的功能主义属性。其次,挖掘马丁内语言思想的理论源泉以及他对语言学基本任务的看法。最后,论述贯穿马丁内语言学思想始终的三大特征:相关性、功能性和经济性。第二章为音位学。开始整理和研究马丁内具体的语言学理论。音位的分析以双重分节为基础,双重分节揭示了人类语言的最根本的特性。语言分为音位层和语素层:音位是可切分的最小的辨意单位,确认音位以区别性特征为标准,通过对比测试替换的方法实现。第三章为语素与合成语段。语素是最小的音意结合单位,合成语段是由多个语素组成的可看作一个语素整体的语段。而这二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可以把合成语段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语素,尤其是在马丁内的句法理论中,二者基本可以等同看待。语素与合成语段之间的相容性,为功能句法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第四章为功能句法。功能句法是马丁内后期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其理论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同时,马丁内的功能句法理论也是国内语言学界在其理论中了解得最少的部分。功能句法学的提出经历了一个过程,马丁内对句法功能的定义也是经过了多次修改,最终确定句法功能以语素及合成语段之间的相容性为基础,以它们之间的可变关系为特征,不同的语素及合成语段之间形成不同的句法功能。而在马丁内之后,法国的功能学者们仍在继续努力完善和发展着马丁内的功能句法理论。第五章为语言的动态研究。对于语言的动态研究,马丁内在早期延续了前辈们对语言历时演变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他提出了语言共时动态理论,反对把语言的历时变化与语言的共时性割裂开来,应该把语言演变的过程作为研究的重心而不是历时变化所形成的结果。语言的共时动态理论至今还是法国功能主义语言学家的研究热点。第六章为语言经济原则。马丁内的语言经济原则不仅包含了“省力”的要素,更重要的是,经济原则是推动人类发展的根本动力。目前国内语言学界在马丁内经济原则研究方面存在的一些片面理解,本章系统论述了经济原则理论的含义与表现,并且论述了经济原则对语用学以及形式主义语言学所产生的影响。目前国内功能语言学界的情况,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一家独大,这并不符合世界功能语言学界的历史潮流。在保持系统功能语言学继续蓬勃发展的同时,对于其他功能语言学派的研究也该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是国内第一次系统地对马丁内和以他为代表的法国功能主义语言学派所进行的研究,充实了国内功能语言学研究的内容,有助于为国内的功能主义研究带来新的视野。对国外尤其是法国的功能语言学界而言,马丁内的研究相对成熟许多。然而在法国的语言学研究中,却存在着把马丁内“神化”的趋势,只讲其优点,而几乎不谈及不足。本文在对马丁内功能语言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马丁内语言学思想体系中的有待完善之处,并提出法国功能语言学以后可能的发展趋势。

雷艳[10](2013)在《汉字研究与对外汉字教学》文中研究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腾飞,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汉语学习的热潮,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世界各地几乎都出现了孔子学院。但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仍然一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当前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还远远满足不了这一形势的需要。如何使我们的对外汉字教学更有效,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更快地掌握汉字,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亟需解决的课题。对外汉字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现代汉字。当前,将汉字本体研究成果应用于对外汉字教学方面的研究着述颇丰,但汉字研究与汉字教学实践结合得还不够。综合考虑汉字别于拼音文字的认知特点和留学生学习汉字的特点,本论文旨在系统地研究如何把汉字本体研究的相关成果有效地应用于留学生的汉字教学中,以更好地指导教师的实际教学。本论文共分为九章。第一章《绪论》主要探讨了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方法;对“对外汉字教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界定,对汉字本体研究领域以及对外汉字教学和学习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对汉字研究成果在对外汉字教学研究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简要评述,对论文的创新点进行了阐述。主要针对对外汉字教学进行分析,总结出目前形势下对外汉字教学中仍需解决的一些问题。第二至七章,分别从汉字性质论、汉字构形论、汉字演变论、汉字繁简论、汉字层次论、汉字系统论等六方面对汉字本体研究理论成果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并分别探讨了如何将这些理论成果应用于对外汉字教学中。第八章为《汉字本体研究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应用》,以最低入门等级300汉字为对象,从几个角度对这300个汉字进行系统的探索和分析,同时实施具体的教学方案设计。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可以有效探索适合对外汉字教学的基本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分为三部分:教学材料的编写、教学设计方案与教学软件设计。第九章为《结语》,主要认为:(1)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注重汉字教学,开设独立的汉字课,是十分必要的和重要的。(2)将汉字本体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归纳,为对外汉字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汉字教学的理论水平,提高汉字教学效果,由此对汉语国际推广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3)汉字本体研究成果可从汉字性质论、汉字构形论、汉字层次论、汉字演变论、汉字繁简论、汉字系统论等六方面进行归纳。(4)将汉字本体研究成果应用于对外汉字教学中时,应该注重运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5)对外汉字教材的编写,应突出针对性及实用性,所编的教材应能引导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同时,在体现科学性的同时,加强教材的趣味性和多样化,以降低他们对汉字学习的畏难情绪。(6)在具体的汉字教学设计中,应该照顾汉字是形、音、义三方面的结合体的特点的基础上,适当侧重对字形、字音的教学。(7)对外汉字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都应该充分利用汉字本体研究以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研究成果,科学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等,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效果。

二、也说语素——兼与有关教授商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也说语素——兼与有关教授商榷(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语块视角的高级汉语口语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一)完善语块理论
        (二)有助于对外汉语口语教学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一)定性分析法
        (二)定量分析法
第一章 语块理论概述
    第一节 语块理论的发展和理论基础
        一、语块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二、语块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国内外语块研究概述
        一、语块定义研究概述
        二、语块分类研究概述
    第三节 本文对汉语语块的界定与分类
        一、语块的外在形式
        二、语块的内部结构
        三、语块与其他语法单位的关系
第二章 高级汉语口语语块项目表构建
    第一节 选取范围和选取方法
        一、教材介绍
        二、选取的方法和程序
    第二节 高级汉语口语语块项目表
        一、搭配语块
        二、框架格式语块
        三、熟语语块
        四、套语语块
    第三节 核心语块项目表
第三章 语块理论应用于高级汉语口语教学的理据分析
    第一节 高级汉语口语教学的目标和特点
        一、高级汉语口语教学的目标
        二、高级汉语口语教学的特点
    第二节 语块教学应用于高级汉语口语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一、有利于减轻学生记忆负担
        二、有利于促进学习者流利地道的口语表达
        三、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汉语思维
第四章 高级汉语口语语块教学策略
    第一节 加强语块意识
        一、加强教师语块整体教学意识
        二、培养学生语块思维
    第二节 灵活运用教学法
        一、情景法
        二、直接法
        三、语法翻译法与自觉对比法
        四、听说法
    第三节 有针对性的语块训练
        一、成段表达训练
        二、变换语序训练
        三、搭配训练
        四、造句训练
        五、结合语境释义训练
        六、结合课文训练
    第四节 重视成语语块的教学
        一、留学生成语使用率不高的原因分析
        二、成语语块的教学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搭配语块
    附录2 框架格式语块
    附录3 熟语语块
    附录4 套语语块
致谢

(2)现代汉语“有”“无/没”前置框架构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2 选题意义
    1.3 理论基础
    1.4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6 可能的创新点
    1.7 相关研究综述
        1.7.1 四字格研究概况
        1.7.2 框架构式研究概况
        1.7.3 文献评述
第二章 前置框架构式的界定及本文立意
    2.1 构式的界定
    2.2 框架构式的界定
    2.3 框架构式的特点及分类
        2.3.1 框架构式的特点
        2.3.2 框架构式的分类
        2.3.2.1 前置标记框架构式
        2.3.2.2 后置标记框架构式
    2.4 本文立意与解析方法
        2.4.1 汉语语法的本质属性
        2.4.2 汉语个性的重新审视
        2.4.3 构式解析的个案示例
        2.4.4 本文的结构层次
第三章 现代汉语“有”“无/没”前置框架构式并立模式
    3.1 “有X有Y”框架构式
        3.1.1 构件分析
        3.1.1.1 常量构件“有”
        3.1.1.2 变量构件X、Y
        3.1.2 X和Y的语序排列
        3.1.2.1 语序排列的制约因素
        3.1.2.2 语序排列的相对灵活性
        3.1.3 语义分类
        3.1.3.1 并列加合
        3.1.3.2 整体强调
        3.1.3.3 语义后重
        3.1.3.4 转喻概括
        3.1.3.5 隐喻延伸
        3.1.4 语义整合层级
        3.1.4.1 A式:语义的实体性与组合的开放性
        3.1.4.2 B式:意义的对立性与概括的有限性
        3.1.4.3 C式:明晰的程度义与渐弱的述谓性
        3.1.4.4 D式:意义的不透明与趋强的描述性
        3.1.4.5 基本结论
        3.1.5 构式的语用驱动和话语功能
        3.1.5.1 语用驱动
        3.1.5.2 话语功能
        3.1.6 语用价值
        3.1.7 结语
    3.2 “无X无Y”框架构式
        3.2.1 前期研究回顾
        3.2.2 构件分析
        3.2.2.1 常量构件“无”
        3.2.2.2 变量构件X、Y
        3.2.3 语义整合层级
        3.2.3.1 A式:最大的分离性与极强的原型性
        3.2.3.2 B式:语义的抽象性与增强的评价性
        3.2.3.3 C式:隐晦的主观性与明确的描述义
        3.2.3.4 基本结论
        3.2.4 构式的语用功能
        3.2.4.1 明确的非消极义
        3.2.4.2 浓厚的书面色彩
        3.2.4.3 有限的主观性
        3.2.5 小结
    3.3 “没X没Y”框架构式
        3.3.1 相关研究现状
        3.3.2 构件分析
        3.3.2.1 常项“没”的意义确认
        3.3.2.2 嵌入成分X、Y
        3.3.3 语义整合层级
        3.3.3.1 A式:简单的加合性与较高的替换度
        3.3.3.2 B式:发展的规约性与有限的延展性
        3.3.3.3 C式:意义的融合度与功能的漂移性
        3.3.3.4 D式:鲜明的修饰性与凝固的熟语性
        3.3.3.5 基本结论
        3.3.4 语用特点
        3.3.4.1 明显的负向凸显
        3.3.4.2 浓厚的口语色彩
        3.3.4.3 强烈的主观性
        3.3.5 小结
第四章 现代汉语“有”“无/没”前置框架构式对立模式(一)
    4.1 “有X无Y”框架构式
        4.1.1 构式成员的厘清
        4.1.2 变量构件分析
        4.1.2.1 X和Y的语法性质
        4.1.2.2 X和Y的语义关系
        4.1.3 语义整合层级
        4.1.3.1 A式:有限的融合性与较高的透明度
        4.1.3.2 B式:表达的相对性与准入的限制性
        4.1.3.3 C式:虚实的对比性与结构的稳定性
        4.1.3.4 基本结论
        4.1.4 构式赋义
        4.1.4.1 语用驱动
        4.1.4.2 话语功能
        4.1.4.3 构式的原型特征
        4.1.5 构式的框架理据
        4.1.5.1 “有”“无”对举表述
        4.1.5.2 “有X”“无X”的双音化
        4.1.6 小结
    4.2 “有X没Y”框架构式
        4.2.1 变量构件分析
        4.2.1.1 语法性质
        4.2.1.2 语义关系
        4.2.2 构式的语义整合层级
        4.2.2.1 A式:较低的黏合性与较高的透明度
        4.2.2.2 B式:变项的对立性与有限的指称性
        4.2.2.3 C式:意义的虚实性与结构的偏正化
        4.2.2.4 基本结论
        4.2.3 “有X没Y”与“有X无Y”的比较
        4.2.3.1 使用频率的不同
        4.2.3.2 嵌入成分的差异
        4.2.3.3 语体色彩的分野
        4.2.3.4 语用功能的互补
        4.2.4 小结
第五章 现代汉语“有”“无/没”前置框架构式对立模式(二)
    5.1 “有X没X”框架构式
        5.1.1 研究对象的确认
        5.1.2 X的构成
        5.1.2.1 体词性的X
        5.1.2.2 谓词性的X
        5.1.3 构式的语义整合层级
        5.1.3.1 A式:组合的临时性与语义的选择性
        5.1.3.2 B式:语义的浸染性与无条件的浮现义
        5.1.3.3 C式:语义的泛化与“有”“无”的模糊性
        5.1.3.4 基本结论
    5.2 “有X无X”框架构式
        5.2.1 X的构成与共性
        5.2.1.1 体词性成分
        5.2.1.2 谓词性成分
        5.2.2 语义整合层级
        5.2.2.1 A式:结构的松散性与意义的区别性
        5.2.2.2 B式:无条件语义与非叙事语体特征
        5.2.2.3 C式:非绝对的对立性与功能的转移
        5.2.2.4 基本结论
        5.2.3 “有 X 无 X”的句法分布
        5.2.3.1 作述谓性成分
        5.2.3.2 作话题主语
        5.2.3.3 作宾语
        5.2.3.4 作修饰性成分
    5.3 “有X无X”与“有X没X”构式比较
        5.3.1 “有 X 无/没 X”的构式演化
        5.3.1.1 从问到非问
        5.3.1.2 约定俗成规约化
        5.3.2 “有 X 无/没 X”构式的独特性
        5.3.2.1 不能脱离语境独立表义
        5.3.2.2 各整合层级范畴内成员不固定
        5.3.3 差别概说
    5.4 小结
第六章 现代汉语“有”“无/没”框架构式的特征
    6.1 相关性与量增性
        6.1.1 不相关无构式
        6.1.2 有重叠即量增
        6.1.2.1 突出典型
        6.1.2.2 加深程度
        6.1.2.3 主观评价
    6.2 整体性与离散性
        6.2.1 整体性
        6.2.2 离散性
    6.3 句法的突破与功能的异化
        6.3.1 黏着语素的进入
        6.3.2 句法规则的突破
        6.3.3 句法功能的漂移
第七章 现代汉语“有”“无/没”框架构式的能产性
    7.1 构式压制与能产性
        7.1.1 构式压制的定义
        7.1.2 构式压制的动因
        7.1.3 构式压制的机制
    7.2 频率效应与能产性
        7.2.1 频率的意义
        7.2.2 频率的分类
    7.3 频率对构式能产性的影响
        7.3.1 类符频率的作用
        7.3.2 形符频率的作用
第八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HSK考试大纲》动名兼类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汉语兼类词及动名兼类词本体研究
        1.2.2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兼类词及动名兼类词研究
        1.2.3 关于《HSK考试大纲》的研究
    1.3 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
2.《HSK考试大纲》动名兼类词分布及收词情况
    2.1 《考试大纲》中的动名兼类词
    2.2 《等级大纲》中的动名兼类词
    2.3 《考试大纲》与《等级大纲》动名兼类词收词比较
        2.3.1 《考试大纲》与《等级大纲》重合词汇
        2.3.2 《考试大纲》新增词汇
        2.3.3 《考试大纲》删减词汇
    2.4 小结
3.新HSK考试真题中大纲动名兼类使用情况研究
    3.1 新HSK考试简介
    3.2 HSK真题中的大纲动名兼类词
        3.2.1 大纲一、二级动名兼类词
        3.2.2 大纲三、四级动名兼类词
        3.2.3 大纲五、六级动名兼类词
    3.3 小结
4.针对动名兼类词教学建议
    4.1 参照大纲词性标注进行教学
    4.2 结合话题大纲进行教学
    4.3 重视单音节动名兼类词的教学
5.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4)碧约哈尼语语素构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现状和意义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一、研究方法
        二、语料来源
        三、文中使用符号、缩略语说明
    第三节 哈尼语概况
        一、语言系属分类
        二、碧约话声韵系统
第二章 碧约哈尼语的基本语素
    第一节 语素的切分方法和原则
        一、切分方法:替换法
        二、替换法的原则
    第二节 碧约哈尼语的语素切分
    第三节 碧约哈尼语的基本语素汇总
第三章 碧约哈尼语的语素类型
    第一节 按语音形式分类
        一、单音节语素
        二、双音节、多音节语素
    第二节 按意义分类
        一、按语素性质分类
        二、按义项多寡和音义关系分类
    第三节 按构词功能分类
        一、成词语素
        二、不成词语素
    第四节 按活动情况分类
        一、自由语素
        二、半自由语素
        三、不自由语素
    第五节 按来源分类
        一、固有语素
        二、汉借语素
    第六节 其他语素成分:a音节
        一、碧约话的a音节
        二、a音节的功能
第四章 碧约哈尼语语素构词法
    第一节 单纯词
        一、单音节单纯词
        二、多音节单纯词
    第二节 合成词
        一、派生词
        二、复合词
        三、宾谓同形结构
        四、四音格词
        五、碧约话合成词的构词规律
第五章 结论与余论
    第一节 碧约哈尼语语素构词研究结论
        一、语素的分类
        二、语素组合成词的类型
        三、语素组合成词的语义关系
    第二节 论文的不足之处与今后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5)四部譬喻经中同义并列组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
        一、解题
        二、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及创新点
        二、研究内容
        三、总体结构
        四、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四部譬喻经同义并列组合概况
    第一节 同义复词的产生与判定
        一、汉语造词法:从音变造词到结构造词
        二、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原因
        三、同义复词的产生原因与发展
        四、如何判定同义复词
    第二节 四部譬喻经中同义并列组合情况
        一、对四部譬喻经中所用同义组合的情况统计
        二、《旧杂譬喻经》中的新词
        三、《撰集百缘经》中的新词
        四、《贤愚经》中的新词
        五、《杂宝藏经》中的新词
        六、结论
    第三节 佛经汉译用词所受中土文化的影响
        一、魏晋南北朝佛教中国化进程的表现
        二、译经语言现象所体现的中土文化特色
第三章 四部譬喻经中同义并列组合的多音节形式与同素异序词
    第一节 四部譬喻经中的三音节同义连用
    第二节 四部譬喻经四字句的构成
        一、概念梳理
        二、四部譬喻经四字句的构成
    第三节 四部譬喻经中的双音节同素异序词
        一、同素异序词形成的原因
        二、影响同素异序词词序的因素
        三、四部譬喻经中的同素异序词
        四、同素异序词的作用
第四章 四部譬喻经中同义并列组合的词义感染及语义融合
    第一节 四部譬喻经中词义感染现象的认知分析
        一、词义感染与词义引申的区别
        二、词义感染与缩略形式的联系与区别
        三、词义组合同化的判定原则及认知分析
        四、词义感染的语义归属
        五、结论
    第二节 同义组合关系中的类聚同步引申
        一、瞻视
        二、瞻养
        三、庠序
    第三节 佛教“敬”的内向语义发展与程朱持敬论
        一、先秦儒家思想中的“敬”与程朱持敬论
        二、佛教中“敬”之语义的内向性发展
        三、佛教之“敬”与宋明儒学之“敬”
    第四节 同义并列组合的内部语义融合
        一、同义复词内部构词语素的语义融合度
        二、构词语素的常用义突显导致同义复词被替换
        三、有不少沿用下来的同义复词保留较多古义
第五章 四部譬喻经所用同义并列组合在《汉语大词典》中的收释错失情况
    第一节 《汉语大词典》误释的同义并列组合
    第二节 《汉语大词典》失收的同义并列组合
    第三节 《汉语大词典》所释义项缺失的同义并列组合
    第四节 同义复词的释义方法探析
        一、探讨释义模式的必要性
        二、对于同义复词释义方法的两个疑问
        三、同义复词释义的方法
附录: 四部譬喻经中的同义并列组合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1919-1949年汉语新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相关研究述评
        1.2.1 新词语的研究现状
        1.2.2 现代汉语词汇史的分期
        1.2.3 早期现代汉语词汇研究
    1.3 新词语研究中的不足及本文的研究重点
    1.4 研究对象,材料来源及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材料来源
        1.4.3 研究方法
第2章 1919-1949年新词语的数量和类型考察
    2.1 1919-1949年新词语的数量统计
        2.1.1 《汉语大词典》新词语的选取
        2.1.2 其他词典专着中新词语的选取
        2.1.3 1919-1949年汉语新词语库
    2.2 1919-1949年新词语的词类
        2.2.1 现代汉语的词类体系
        2.2.2 新词语词类分布格局的几点分析
    2.3 1919-1949年新词语的音节数
        2.3.1 考察的标准
        2.3.2 考察的结果及分析
        2.3.3 三表对比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1919-1949 年新词语的源流考察
    3.1 1919-1949 年新词语的语域类别
        3.1.1 1919-1949年新词语的语域类别
        3.1.2 语域陪义的强弱变化
    3.2 1919-1949年新词语的语体来源
        3.2.1 口语来源的新词语
        3.2.2 书面语来源的新词语
    3.3 1919-1949年新词语中的外来词
        3.3.1 外来词的界定
        3.3.2 来源语言
        3.3.3 语域类别
        3.3.4 引入方式
        3.3.5 1919-1949年外来词的特点
    3.4 1919-1949年新词语中的方言词
    3.5 小结
第4章 1919-1949年新词语造词法研究
    4.1 关于汉语造词和造词法
    4.2 1919-1949年新词语运用的造词法
        4.2.1 音义结合
        4.2.2 语素组合
        4.2.3 词缀类推
        4.2.4 修辞改造
    4.3 小结
第5章 1919-1949年新词语词义与语素义的关系考察
    5.1 词义和语素义的关系研究
    5.2 1919-1949年新词语词义和语素义关系的基本类型
        5.2.1 见素知义
        5.2.2 以素求义
        5.2.3 构词语素附带提示词义
        5.2.4 构词语素完全不显示词义
    5.3 1919-1949年新词语语素义的表义特征
第6章 1919-1949年新词语对现代汉语语素系统的影响
    6.1 1919-1949年新词语语素的构词能力分析
    6.2 1919-1949年新词语中的新语素
    6.3 1919-1949年新词语中的滋生语素义
    6.4 1919-1949年语素新义的产生方式及变化特点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面向泰国汉语教学的汉语同素词难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相关动态
        一、汉语同素词与同素词教学的研究
        二、对泰汉语同素词教学研究
        三、汉泰同素词对比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主要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选定材料范围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面向汉语教学的同素词难度问题
    第一节 同素词及同素词词群的界定
        一、同素词的界定
        二、同素词词群的界定
    第二节 《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的同素词词群分析
        一、《等级词汇大纲》中同素词词群的构词数统计与分析
        二、《等级词汇大纲》中同素词词群的语义类统计与分析
        三、《等级词汇大纲》的词群等级统计与分析
    第三节 《发展汉语》教材中的同素词词群分析
        一、《发展汉语》教材中同素词词群的构词数统计与分析
        二、《发展汉语》教材中同素词词群的语义类统计与分析
        三、《发展汉语》教材的词群等级统计与分析
    第四节 《等级词汇大纲》和《发展汉语》教材匹配的同素词词群总体分析
    第五节 泰国学生汉语同素词学习难度
        一、学习难度的界定
        二、偏误与同素词学习难度的关系
        三、同素词词义对应的问题
        四、泰国学习者的认知策略与汉语水平的问题
        五、泰国本土教师对汉语同素词教学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面向汉语教学的汉泰同素词的对比分析
    第一节 汉泰同素词词群对应的总体对比分析
        一、汉语同素词与泰语对应词的总体情况
        二、汉泰同素词词群对应的分类归纳和对比分析
        三、汉泰同素词对应的个案分析
    第二节 汉泰同素词的对应分析
        一、汉语同素词和泰语的词义对应分析
        二、汉语同素词和泰语的词义部分对应分析
        三、汉语同素词和泰语的词义不对应分析
    第三节 汉泰同素词对应存在差异的原因
        一、汉语和泰语的语义不同
        二、汉泰语的构词特点不同
        三、汉泰文化差异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汉泰同素词的学习难度预测分析
    第一节 影响汉泰同素词学习难度的因素
        一、跨语言差异的因素
        二、词汇内在的因素
        三、学习者认知能力的因素
        四、教学法与教材等相关的因素
    第二节 同素词难度等级模式预测
        一、预测难度等级的标准与学习难度等级模式分析
        二、同素词难度等级情况测定
    第三节 同素词难度测定的结果
        一、同素词整体排序情况与分析
        二、预测的难度等级与对外汉语的词汇大纲的等级比较
        三、《等级词汇大纲》与预测等级的对比分析
    第四节 同素词的难度分析
        一、针对词汇内在因素的难度分析
        二、针对语言对比的差异难度分析
        三、学习者的认知对同素词难度的影响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泰国学生汉语同素词掌握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对泰国学生同素词词义理解的调查设计与方法
        一、调查目的与意义
        二、调查的设计与方法
        三、调查对象
    第二节 泰国学生对同素词词义理解的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一、被试者的基本情况分析
        二、对泰国学生汉语同素词理解错误率的考察情况
        三、难易度等级的排列情况
        四、含有相同语素的词语不同等级的习得难度分析
        五、影响难易度的因素分析
    第三节 泰国学生的同素词偏误分析
        一、泰国学生含有相同语素的词语偏误类型
        二、产生偏误的成因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泰国学生汉语同素词的难度等级应用
    第一节 同素词难度等级对泰国汉语词汇教学的重要作用
        一、同素词难度等级预测在泰国汉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二、同素词难度等级制定在泰国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三、确定同素词难度等级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掌握同素词难度等级对阅读理解的作用
    第二节 难度等级在泰教材编写中的应用分析
        一、强调对泰汉语教材编写中的同素词的关注
        二、结合同素词难度等级调整完善汉语教材编写
        三、完善泰国汉语教材与教学工具书中同素词的释义
    第三节 推动对泰汉语词汇教学中汉语同素词难度框架构建与修订
        一、基于同素词难度等级构建的设想方案
        二、针对泰国学生汉语同素词难度等级的修订意见
    本章小结
结论
    一、主要研究结果
    二、结论的理论贡献
        (一) 理论意义
        (二) 对泰国汉语同素词教学的启示
    三、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的设想
        (一) 研究的局限性
        (二) 未来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周有光文字类型理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1.1.1 研究内容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步骤
    1.3 相关文献利用的综述
        1.3.1 对周有光文献利用的综述
        1.3.2 对他人文献利用的综述
2 周有光和文字类型理论
    2.1 周有光
        2.1.1 周有光的个人经历
        2.1.2 周有光对文字类型学研究的贡献
    2.2 文字类型的一般理论
        2.2.1 字的类型和文字体系的类型
        2.2.2 西方文字类型研究概述
        2.2.3 国内文字类型研究概述
    2.3 周有光“三相”分类法 的内容
3“音段相”的 含义、价值、问题
    3.1 音段相的含义和价值
    3.2 音段相的问题
        3.2.1“篇章 文字”和“章节 文字”还 不是文字
        3.2.2 混淆语音单位和语言单位
        3.2.3 假借字和表音字有本质区别
        3.2.4 没有明确“字”的 含义
4“表达相”的 含义、价值、问题
    4.1 表达相的含义和价值
    4.2 表达相的问题
        4.2.1“表形 文字”“形意 文字”还 不是文字
        4.2.2 形声字不是“意音 文字”
5“符位相”的 含义、价值、问题
    5.1 符位相的含义和价值
    5.2 符位相的问题
        5.2.1“图符”不能 区分图画和文字
        5.2.2“字符”术语 含义不明确
        5.2.3 从“符位相”角度不能分出“字母”
6 谚文的文字类型
    6.1 3种类型归属观点
        6.1.1 特征文字
        6.1.2 音素文字
        6.1.3 音节文字
    6.2 谚文是音素化的音节文字
    6.3 谚文与相关文字比较
7 语言类型和文字类型的关系
8 结论
附录1 7种表音文字的要素表格
附录2 调查 研究日志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9)马丁内功能语言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学术生平
    2、作品简介
    3、研究意义
    4、研究目标
    5、国内外研究现状
    6、论文结构
第一章 马丁内功能语言学概论
    1.1 马丁内的基本立场
    1.2 马丁内功能语言学的主要内容
        1.2.1 思想来源
        1.2.2 语言学的任务
        1.2.3 马丁内的主要语言学理论
    1.3 马丁内语言思想的三大特征
        1.3.1 功能性
        1.3.2 相关性
        1.3.3 经济性
    1.4 马丁内语言思想体系的组成部分和内在逻辑
        1.4.1 从时间轴上看
        1.4.2 从内在联系上看
    小结
第二章 音位理论
    2.1 双重分节理论
    2.2 语言学的研究应从音位开始
    2.3 音质音位学
        2.3.1 什么样的能指是最可分析的?
        2.3.2 区别性特征与音位相关性
        2.3.3 音位变体
        2.3.4 音素与音位
    2.4 非音质音位学
    小结
第三章 语素与合成语段
    3.1 语素
        3.1.1 语素的定义
        3.1.2 语素分类
        3.1.3 语素形式与意义的对应关系
    3.2 合成语段
    3.3 句法研究的前期准备
        3.3.1 理论基础
        3.3.2 相关术语准备和概念解释
        3.3.3 从句法角度对语素进行分类
    小结
第四章 功能句法理论
    4.1 马丁内功能句法理论的提出
    4.2 功能句法理论的主要内容
        4.2.1 句法层面上“功能”的含义
        4.2.2 句法功能、语素类、句法关系、语义角色概念及其关系辨析
        4.2.3 句法功能的不同类型
        4.2.4 语素类在句中承担的功能
    4.3 后马丁内时期的句法研究
        4.3.1 柯莱特·费亚尔的句法研究
        4.3.2 莫尔德萨·马姆迪昂的句法研究
        4.3.3 克里斯托·克莱里的句法研究
    小结
第五章 语言的动态性
    5.1 语言的历时动态性
        5.1.1 语言的不断发展变化
        5.1.2 影响语言历时演变的因素
    5.2 语言的共时动态性
        5.2.1 语言的共时动态理论
        5.2.2 共时动态理论的继续研究
    小结
第六章 语言的经济性
    6.1 “语言经济原则”的提出
    6.2 “语言经济原则”的体现
    6.3 “语言经济原则”的影响与贡献
    6.4 “语言经济原则”与语言“陌生化”的对立统一
    小结
结论
    1、马丁内语言思想的深远影响
        (1) 对功能主义语言学内部的影响
        (2) 对形式主义语言学的影响
        (3) 对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的影响
        (4) 对翻译学的影响
        (5) 对符号学的影响
    2、局限性
        (1) 对形式主义语言学的绝对否定
        (2) 语篇研究的缺乏
    3、展望
        (1) 功能主义与语篇、语义研究的结合
        (2) 功能主义与形式主义的结合
附录
参考文献

(10)汉字研究与对外汉字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对外汉字教学研究综述
    1.3 本文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1.4 本研究的创新点
    1.5 研究步骤及研究方法
2 汉字性质论与对外汉字教学
    2.1 汉字性质研究综述
    2.2 汉字性质论对对外汉字教学的影响
3 汉字构形论与对外汉字教学
    3.1 汉字构形论概述
    3.2 汉字构形论对对外汉字教学的作用
4 汉字演变论与对外汉字教学
    4.1 汉字的演变历程和演变规律
    4.2 汉字演变理论与对外汉字教学的关系
5 汉字繁简论与对外汉字教学
    5.1 汉字繁简论概述
    5.2 汉字繁简论与对外汉字教学的关系
6 汉字层次论与对外汉字教学
    6.1 汉字层次论概述
    6.2 汉字层论对对外汉字教学的作用
7 汉字系统论与对外汉字教学
    7.1 汉字系统论概述
    7.2 汉字系统论对对外汉字教学的作用
8 汉字本体研究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应用——以“300汉字”的教学为例
    8.1 教学内容分析——“300汉字”教学材料的编写
    8.2 “300汉字”教学设计方案
    8.3 教学软件设计
9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录2: 形近字组繁简对照表
附录3: 常见因同音代替产生的多音(义)字表
附录4: G B 13000.1字符集汉字折笔规范
附录5: 汉字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最低入门等级音节、汉字、词汇表

四、也说语素——兼与有关教授商榷(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语块视角的高级汉语口语教学研究[D]. 应煜阳. 黑龙江大学, 2021(11)
  • [2]现代汉语“有”“无/没”前置框架构式研究[D]. 沈灿淑.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3]《HSK考试大纲》动名兼类词研究[D]. 陈颖.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4]碧约哈尼语语素构词研究[D]. 莫晓莹.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19(02)
  • [5]四部譬喻经中同义并列组合研究[D]. 施晓风. 山东大学, 2018(02)
  • [6]1919-1949年汉语新词语研究[D]. 涂佳楠. 河北大学, 2018(12)
  • [7]面向泰国汉语教学的汉语同素词难度研究[D]. 林文贤(Pimporn Wattanakamolkul). 中央民族大学, 2017(06)
  • [8]周有光文字类型理论的研究[D]. 薛丹丽.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6)
  • [9]马丁内功能语言学研究[D]. 李巍. 南京大学, 2015(01)
  • [10]汉字研究与对外汉字教学[D]. 雷艳. 华中科技大学, 2013(05)

标签:;  ;  ;  ;  ;  

谈词素——也和相关教授讨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