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十大关系提高会计整体水平

正确处理十大关系提高会计整体水平

一、正确处理十大关系 提高核算整体水平(论文文献综述)

李泓[1](2021)在《信息技术会计应用概况及趋势展望——2021年影响中国会计十大信息技术评选综述》文中研究表明由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联合有关单位主办的"信息技术驱动行业财务变革"高峰论坛暨2021年影响中国会计人十大信息技术评选结果发布会,日前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落下帷幕。经过专家遴选候选技术、大众和专家投票评选,2021年影响中国会计从业人员十大信息技术是:财务云、电子发票、会计大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电子会计档案、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新一代ERP、移动支付、数据中台、数据挖掘、智能流程自动化(IPA)。

刘琨[2](2021)在《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石,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物质工程设施及相关公共服务,对其投资可以带来几倍于投资额的“乘数效应”,有着举足轻重的“先行地位”。随着全球基础设施短缺及老化现象日益严重,给各国政府带来了持续性的挑战。由于传统采购模式引起的公共部门财政支出与债务压力,以及资产交付与服务质量的低效率问题,基础设施正由公共供给转向私营供给,这一趋势因思维方式转变和良好实践效果受到支持,因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得以加强。上世纪90年代,随着英美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兼顾效益、效率、公平的公私合作PPP模式应运而生。目前,全球已有135个国家开展了基础设施公私合作,但各国PPP运行效率差异较大,在PPP模式风靡全球之际,加拿大发展为最具PPP市场热度和成熟度的国家之一。本篇论文针对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展现了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全貌:以PPP模式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加拿大PPP模式发展进程中,全生命周期采购管理,风险管理,多元化投融资市场,法律制度与政府监管体系建设四个方面的探究,挖掘加拿大PPP模式跻身领先地位的深层驱动力。目前我国基础设施PPP模式正经历由高增长到高质量的规范化发展阶段,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通过研究,吸取加拿大PPP模式发展进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中西交流和鉴往知来,对我国PPP模式的行稳致远与深化基础设施领域的国际合作均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首先,本研究从四个方面对PPP模式相关理论和制度优势进行了探讨。第一,阐述了PPP模式概念,众多参与主体、伙伴关系、风险分担、利益共享、服务绩效五个主要特征,以及价值驱动因素。第二,分析了PPP模式应用对象,即公共产品与准公共产品特征,基础设施属性与市场失灵,以及PPP模式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应用行业领域。第三,以公共选择与政府失灵、新公共管理与实践、公共事业民营化等公共管理理论为依据,探究了PPP模式的制度优势。最后,以不完全契约下的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以及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分析了PPP模式缔约机制,有助于深入了解物有所值、投融资结构、风险与利益分配、合同管理、绩效监管与激励机制等一系列关键问题。第二,分别从基础设施的需求侧与供给侧两个角度,阐释了加拿大基础设施建设引入公私合作PPP模式的动因。总结了近30年加拿大PPP模式发展的两次浪潮及特征,宏观展现了项目在各基础设施领域、管辖层级及地域分布的基本情况。在1991-2003年的第一波浪潮中,加拿大PPP模式经历了由理论转向实践的艰难过程,伴随着部分项目失败,在质疑声中积累经验和教训。第二次浪潮是2004年至今,加拿大省级政府作为PPP主要开拓者,打造了更具活力的基础设施PPP市场,公共部门拥有更专业的评估技术与监管能力,制定了更明晰的法律制度体系,不断深化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伙伴关系。在项目实践中,转变对私营资本需求方式,优化交易结构与回报机制,采用有限的需求与市场风险转移,极大提升了PPP项目产出效率及复杂程度。第三,加拿大PPP模式展现了公私双方从咨询伙伴、运营伙伴、协作伙伴、到贡献伙伴权利逐渐下放过程,根据私营部门参与度和风险转移程度,形成连续的包含设计、建设、融资、维护、运营等责任的组合体。在探讨加拿大PPP模式全流程运行机制和采购管理中发现,加拿大主要PPP应用省份虽然较其他国家和地区,在项目审批与采购管理上更为复杂且周密,但实际上加拿大PPP项目采购效率极高,表现为较短的招投标时间以及较低的招投标成本。这种高效性得益于,采购前期项目评审与决策管理、招投标评估与竞合谈判、合同体系建立三方面的运行监管与结构设计。首先,加拿大PPP项目采用了以物有所值为核心,细致且繁复的前期规划和评估工作;其次,加拿大省级PPP专业机构借助发达的咨询服务,实施评标以及竞争性对话,能够确保透明度和竞争性,权衡技术创新与财务方案;最后,分析了加拿大PPP合同协议在绩效产出规范以及回报机制两个关键边界条件的特征。第四,基础设施发展的先决条件是能够获得足额、长期、稳定的资金,PPP模式核心价值驱动因素之一是发挥民间资本优势,缓解政府财政支出与债务压力。加拿大PPP模式迅速发展,也得益于其成熟且深厚的PPP项目投融资市场。论文回答了关于加拿大PPP项目投融资结构的相关问题,并着重阐述了包括PPP项目债券、绿色债券、社会效益债券在内的债券类融资,政策性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养老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以及加拿大PPP基金与联邦基础设施基金,以上四类重要且极具特色的多元化投融资工具,对加拿大PPP模式支持方式和投融资特征。第五,加拿大PPP模式风险管理较为完善。以加拿大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管理原则以及风险管理工具为依据,探讨了加拿大在PPP项目风险管理七个要素,分别为风险全流程沟通,建立风险管理范围和标准,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处置,以及风险动态监管。并根据安大略省交通类PPP风险矩阵,探讨加拿大PPP项目风险识别中的风险触发机制与影响结果,以及风险评估方案。最后,归总加拿大主要省份交通项目的风险分配方式,探究加拿大PPP项目风险分配特征。第六,加拿大PPP模式拥有较为健全的法律制度体系,宏观治理能力仍有待提升。首先,探讨PPP制度建设的意义,以及普通法系与大陆法系下PPP立法特征,总结了加拿大联邦及主要省份PPP法律制度体系。其次,将治理能力、人力资源、协调能力归纳为加拿大PPP专业机构三大核心能力要素,体现了联邦PPP机构的战略引导作用,以及省级PPP机构的运营与执行能力。最后,从绩效监管、财政监管、审计监管三个方面,探析加拿大PPP广泛的宏观治理体系。最后,对加拿大PPP模式进行了评价及启示。重点分析了加拿大PPP模式按预算与准时交付效率,社会公众与主要参与者认可度,以及项目经济系统性影响。探讨加拿大在PPP模式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包括市级PPP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降低对长期私营资本需求及有限需求风险转移所带来的影响,以及部分地区和项目未实现真正的物有所值的原因。并且对本篇论文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研究进行了总结。篇末部分,阐述了我国PPP模式发展现状和问题,并通过对加拿大的研究得到对我国PPP模式发展的启示。

管淑慧[3](2021)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文中认为当前,许多国有企业都建立了包含内部审计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但是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国家相关政策下,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面临着升级的挑战。文章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国有企业应当改善内部审计形象、细化职能定位、注重内外部风险的管控、建立新型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以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益。

金妍伶[4](2020)在《作业成本法在GD公司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次研究围绕作业成本法在成本控制中的应用开展研究,以如何运用作业成本法实现企业成本控制为研究目标,在研究阶段拟采用文献分析法、深层访谈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以及定量分析法,研究阶段首先基于文献分析对作业成本法、企业成本控制等基础理论与概念做出研究,阐述传统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之间的差异性,随后开展作业成本法应用研究,为使研究成果更具实际应用价值且在行业中具备一定通用性,采用调查研究法结合案例分析法,以GD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基于GD公司当前成本控制情况,包括业务流程、成本构成与分布、成本控制现状的分析研究在分析作业成本法在GD公司成本管理中应用必要性、可行性后,开展GD公司作业成本法在成本管理中的实施方案设计,并在实施作业成本法1个月后,对作业成本法下的成本控制效果做出分析,并以最大化发挥作业成本法效果为目标提出作业改进建议,提出作业成本控制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以及作业成本法为企业带的挑战。本次研究结论为GD公司成本管理,存在成本核算制度缺失、产品成本信息失真、产品成本信息不够系统全面问题,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实施作业成本法1个月,落实作业成本法控制体系框架的运行,实现了产品合理定价、成本有效预测、盈利分析,同时为确保做个成本控制体系可以顺利实施,应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系统,强化成本预算约束,推行质量成本控制,实行定额成本管理,在落实部门责任,并实现绩效考核与制度结合同时,还应当认识到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所带来的挑战。经过本次研究,作者观点为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是有效改善成本控制不力,建立企业成本控制体系的有效方法,可以促进企业对产品进行合理定价,实现成本的有效预测以及盈利的精确分析,但是实施作业成本法,还需要清晰认识到作业成本法,可能带来较高的实施费用与收益的不确定性,同时要谨慎选择成本动因,并且要高度关注作业成本法实施后对于企业所得税所带来的影响,即需要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应用作业成本法,避免为企业带来不良影响。

王晓丹[5](2020)在《中国政府股票市场救助行为研究 ——基于2015年救市行为的分析》文中认为2015年中国股市经历了一次巨震,为了维护股票市场稳定,中国政府以“国家队”身份、以超过一万亿的资金规模直接入市救助股市。后期又面临大量资金是否和如何退市问题。此次中国“国家队”资金救助股市为世界各国(地区)所关注,也为政治经济学和金融监管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田野实验,本文重点考察和研究这一重大的经验事实。论文分为八章。第一章阐释了政府干预股票市场的国内外现实背景和研究现状,突出了研究意义,介绍了论文的内容结构。第二章对现有关于政府对股票市场干预的相关文献做梳理。从股市危机的特征和政府职能两个方面阐述了政府救助股市的必要性;从文献中总结政府救市策略的目标、具体方式和政策效果,并重点突出股市干预基金的设立及运行效果;进而立足于中国政府股市干预策略,以及中国2015年股市危机的研究进展并指出研究缺陷;最后指出政府股市干预策略的退出机制的研究不足。第三章从金融史的角度,以政府救助方式为划分,并遵循重大股市危机发生的时间轴,对20世纪以来历次典型性金融危机中各国(地区)政府救市的经验做比较,尤其集中于政府直接注资股市的策略比较,对比较成功的股市平准基金的运作详细展开,并总结处于不同发展阶段股市的政府干预策略差异。着眼于中国股市,对中国股市自建立以来的政府干预策略进行梳理,并详细剖析2015年股市危机的救市计划,为中国股市危机的应对措施提供历史经验。第四章对政府入市策略做理论分析,结合中国股市的典型性特征,基于噪声交易模型,分别从股市危机的形成、中国政府救市的目标与策略、入市干预的预期效果等方面,对政府救市资金入市进行理论分析;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政府入市效应的三个理论假说。第五章和第六章是对中国政府救市资金的运行情况和策略效果的实证分析。对救市资金及其后续调整的详细统计是救助策略研究的重要现实依据。第五章首先集中关注2015年中国股市大波动期间,以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和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为主力的“国家队”救市资金的统计,分别从资金入市的市场背景、资金的筹集规模、入市结构安排、选股原则、后期资金动态调整、等各方面剖析政府此番的注资行动;并对“国家队”各持股成员拆分比较,以完整展示救市资金运行全貌。第六章基于第四章提出的三个理论假说,实证检验中国政府股市救助计划的政策效果,分别从救市资金对市场流动性的改善、对市场整体层面和被救助对象个体层面的波动性影响、救市资金的影响机制检验等三个方面,对政府此番股市救助策略的实施效果作评价。第七章是政府救助策略的处置问题研究。在政府入市模型的框架之上,退市理论研究探讨了政府退市的目标设定、交易策略、预期效果等,并在两期模型中给出了政府退市的必要条件和持仓调整的操作策略,对中国政府退市策略的实施提供了初步的机制设计。本章第二部分基于退市模型的结论,通过对救市资金的投资成本和各期收益水平的核算,指出“国家队”救市资金的退出时机,为退市策略建议提供现实依据。第八章对研究成果做总结,指出本文未来的研究展望;在各国(地区)股市危机救助历史的梳理与本文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为中国政府救市的策略选择及救市资金的后期运行提出政策建议。论文的主要结论:入市方面:政府入市救助的目标是稳定市场,是必要的和有效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各方面:政府通过增持股票为市场提供额外的流动性,降低了市场的流动性风险;政府的股市干预有利于降低市场波动性,并且干预力度越大,个股的收益率波动性越低;降低股票的噪声交易程度是救市资金降低股市波动性风险的主要作用机制。退市方面:国有资金大量滞留股市是有负面作用的,退市是必要的,但是,由于退市的目标比入市实际上更多元,所以退市行为更应该谨慎和有策略。考虑到政府对不同目标的偏好或权衡,其实后危机时期政府救助资金退出可以有不同的策略和时机。假定政府的目标只是入市资金的损益平衡,其实2017年底已经出现过全部退出的时机。但是,实际上政府至今还活跃在股市中,说明政府在某些信息优势的情况下,其救助资金的目标函数中可能包含了“投资收益”最大化。如果如此,政府救市资金理论上没有确定的最优退出时间或时机,相机抉择是最优策略。本文的创新或贡献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把政府干预股市的行为分为入市和退市,分别分析,尤其是退市策略分析。因为现实中往往是入市很果断,退市很麻烦,需要特别慎重。政府入市的后处置直接决定了干预政策的有效性,却往往在策略制定和政策效果评价体系中被忽视。将政府救市资金退出问题纳入政府对股票市场的干预政策研究中,为救助资金的后续处置机制作出理论设计,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看得见的手”择机撤出救助领域的研究空缺,为全球各市场类型国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退市制度设计。探讨救市资金的处置问题的前提是掌握现有资金在市场中的实际运行效果,通过较为细致的核算救市资金自入市以来的成本和各期收益情况,为救市资金的后续处置策略提供现实依据,并为退市策略的机制设计提供政策建议。第二,对政府干预股市行为的理论模型进行了内生化处理,并设定政府入市的目标函数与退市的目标函数不同:前者是稳定市场,后者的目标函数中是包含投资收益的。鉴于政府以维护公共利益为主要服务目标的基本属性,结合政府在金融市场中监督和管理的职责,对政府入市的理论研究以稳定股票价格波动为主要的干预目标具有合理性,已有文献也提供了较强的理论支持。以本文对2015年政府救市资金的统计研究和实证分析为基础,结合救市资金的筹集渠道、干预效果和资金变动等现实情况,本文对救市资金在后危机时期的处置研究以投资收益最大化为政府退市的目标函数,符合政府干预政策的市场逻辑并且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把投资收益作为政府重要的干预目标在现有文献中是鲜有的,本文对政府救市资金退市的理论研究可以进一步推广到政府对各市场领域的干预行为评估。第三,在经典的噪声交易模型中引入政府行为,在逻辑推演的基础上,总结出三个理论判断,并在实证分析中加以验证。理论上在有政府参与的市场中,政府干预行为对市场的影响可能通过改变交易噪声实现,这为政府干预的影响机制研究拓展了理论依据。本文主要不足也是三点:第一,在理论分析中,把退市目标简单化处理为“获得投资收益”,确实过于简单和抽象,不符合实际。实际上政府与双重目标即投资收益和稳定市场,甚至有更多的目标,但是,由于确定不同目标之间的权重和构建相应模型太复杂,模型构建超出了我现在的能力,所以,只能以后再深入研究。第二,受数据可得性的局限,在统计分析中,本文采用季度性数据追踪救市资金的持股情况,但是季度性数据难以捕捉政府救市资金的具体交易时点及价格,导致救市资金的成本收益核算可能与实际情况差别较大。除以出资方证券公司的资产账户收益情况为补充外,要反映救市资金的真实收益需要更多的数据支撑。第三,在实证分析时,本文仅对政府救市资金的干预效果以流动性和波动性两个标准衡量,并未考虑对市场有效性的影响;对救市资金的作用机制也仅以降低噪声交易渠道解释,指标选择比较简单。

华清君[6](2020)在《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陈云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作为国家财经工作的卓越领导人,在长期的国家财经治理实践中,他始终坚持从各个时期的国情实际出发,不断研究、探索、创新、总结,彰显了非凡的国家财经治理能力,为党和人民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国家财经治理思想。陈云的财经治理能力首先源于青少年时期他在苏南勤勉忙碌的商业氛围和上海浓郁发达的商业环境中耳濡目染受到的深刻影响,此后经过长期反复踏实的财经理论学习与钻研,他的财经理论功底不断得以增强、深化和升华。这使他在长期的财经领导工作中,能够把自己财经方面的超凡天赋与财经科学理论很好地结合起来,能够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根本的理论指导和基本遵循,以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为主要的实践参照和理论思考,以西方经济理论与实践为重要的思想启发和借鉴运用,从而在建立和完善国家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等重大决策实践过程中,在对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运行机制和运行保障开展治理的过程中,能够创造性地研究、制订、实施有效的治理策略,在每一次危机的紧要关头,他常常临危受命,并总是不负众望,一次又一次使国家和人民转危为安。研究陈云同志国家财经治理的理论渊源、实践历程和建立的丰功伟绩,其间显现着鲜明独特的思想脉络,主要可以概括为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等六个方面。陈云关于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的思想,着眼于从上层建筑角度发挥制度促进经济发展的保障激励作用,从生产关系角度发挥利益攸关方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动创造作用,从资源配置角度发挥要素促进经济发展的效率引领作用,从再生产过程角度发挥各环节促进生产发展的导向联动作用。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明确财经治理的中心任务以及实现这个中心任务应当构建的体制机制,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核心和目的,也是其他各个思想分支所围绕的核心和目的,旨在阐明发展依靠什么,如何激发活力,而其他各个思想分支,是为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的思想服务的。陈云关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的思想,着眼于把计划的优越性与国情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市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坚持国民经济的计划理性与市场活性,协调国内经济的计划性与国际市场的风险性,在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中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改善。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资源配置的基本路径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脉络和主线,旨在阐明经济如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对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思想,以及对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思想、对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思想,有着决定性影响。陈云关于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的思想,着眼于筹划稳健的计划控制总量,权衡协调的发展比例关系,保持稳固的四大平衡格局,维护理性的计划执行控制。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资源配置的根本方法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精髓和动力,旨在阐明经济发展所需的要素如何组织,应当怎样配置,是对如何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而在资源配置上作出的制度安排。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思想,服从于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思想,服务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思想,决定着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思想。陈云关于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的思想,着眼于从信息情报中洞悉市场状态,在健全法制中整顿经济秩序,运用政策工具稳定市场物价,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生产发展,深入基层一线解除群众疾苦。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的动态监控与理性校正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中关于对经济运行实行休养和调理的机制,是诊治手段,旨在阐明如何监控经济运行过程,经济运行如何回归理性,因而是对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其他分支思想的再运用。陈云关于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的思想,要求把大力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作为党的重大战略和生命,坚持把政治标准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选拔任用干部的根本要求,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始终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思想上的基本建设。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的力量源泉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支柱和载体,旨在阐明治理活动的根本依靠是什么,如何形成长久的依靠,因此是践行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各个思想分支的主体力量,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中最能动最根本的部分,是保证思想正确执行和自我完善与发展的根本依靠。陈云关于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的思想,要求把有利于人民、满足人民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工作中坚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调查研究,而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作决策,因此是解决干部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根基和活的灵魂,旨在阐明治理思想的思想方法以及如何发挥作用,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始终保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方法论基础。陈云财经治理实践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始终保持积极而又稳妥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根据具体情况运用相应的规律和财经理论,不因顺境而冲动,也不因困难而气馁,始终把握好国民经济运行的效益效率和安全稳定,循序渐进,稳扎稳打。这在根本上是由他的治理思想的理论品格所决定的,就是在财经治国中始终坚持风险思维,防止犯颠覆性错误。陈云财经治理的思想与实践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宝贵财富。新时代,陈云财经治理思想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和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加注重公平正义,妥善处理分配问题;有助于我们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过程中,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助于我们牢固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更好地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的双轮联动,避免陷入改革和市场经济治理中的形而上学。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发端并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步成熟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丰富并发展于改革开放新时期,主要作用于以发展对人民有利的社会生产力为根本目标、以克服纠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重点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奠基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思想不仅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许多相关思想对于今天的财经治理实践仍有着指导意义,必然为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所继承,并结合新的时代特征,而令其焕发出新的思想魅力。

王飞[7](2020)在《清代张家口经贸与商帮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对清代张家口经贸发展与商帮情况进行了研究,具体描述了张家口的历史沿革,清代张家口商业、张家口手工业、张家口交通运输业、张家口金融业的发展情况以及清代张家口商人主体的构成情况。最早张家口是北部边塞一座因军事目的而修建的小城镇,随着对蒙、对俄贸易的发展,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逐渐成为北部“转口贸易”的中心城市,着名的“张库商道”的起点城市。张家口的名称始于明代,在明宣德四年(1429年),指挥张文始筑城堡,名张家堡(下堡)。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增筑关厢。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兵部尚书余子俊筑边墙,即外长城,大境门为要隘。明嘉庆八年(1529年),守备张珍开筑下堡小北门,俗称张家口。内地出口俄罗斯和蒙古的货物,俄罗斯和蒙古进口的货物,都是先运到张家口集中,然后再发往各地。为了管理商务以及处理民族事务,清政府在上下二堡设置了很多衙署机构。张家口的对蒙贸易、对俄贸易的商品种类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由俄、蒙输入张家口的商品以毛皮、纺织品、牲畜、土碱为大宗。由俄国输入商品种类繁多,其中输入毛皮数量最多。熊皮、狼皮、海獭皮、狐皮是较为贵重的毛皮。数量居第二位的商品是纺织品。在19世纪20年代以前,各类贸易货物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毛皮类产品。从1820年开始,毛皮类产品所占的份额才开始下降,纺织品所占比例逐渐增多。由旅蒙山西商人在牧区市场收购并贩运内地的牲畜是蒙古输入内地的大宗商品。每年由蒙古经张家口运往内地的马、牛、羊数量达数百万头。土碱也是从蒙区输入的大宗商品,张家口碱商在察哈尔正蓝旗和镶白旗的牧地收购土碱,运回张家口进行再加工,清除杂质,制成碱砖,运销京、津,再转售各地。经张家口流转输出的主要是对俄贸易货物,货物的种类主要是:棉织品、丝绸、茶叶等。最初,中国向俄国出口的主要是棉织品和丝绸商品。从1802年开始,棉织品输出比例不断下降,茶叶输出比例不断增加。茶叶输出额最终超过棉布、丝绸输出额,占据中俄商品贸易的主体。张家口的手工业经济主要包括皮毛业、制碱业、制革业、蒙靴业等几个行业。明清时期,张家口是全国有名的皮毛集散地,仅经营毛皮的商号就有几千家。大境门外的西沟街,是繁华的皮毛交易市场,街道两旁商号林立。张家口皮毛加工系统主要向纵横两方面延伸、扩展。横向是各种毛制品和皮制品的生产,纵向是从皮子鞣制到下脚料综合利用。张家口的制碱业属于民办官商性质,须经官府授权,才允许民间经营。鸦片战争以后,随着洋碱逐渐充斥国内市场,张家口口碱业便开始走下坡路。张家口的制革业主要分为三类:白皮行、黑皮行和皮鞍业。白皮行以生产各种皮条和车马挽具为主,张家口的皮条铺主要集中在边路街。北起玉带桥南至深沟口。车马店和骆驼店都在西沙河、三合店巷、元台子、长胜街、福兴里一带。张家口黑皮行的数量比较多,产品主要是:黑熟底皮、白熟底皮等,主要集中在元台子、沙院、通兴巷、福兴里、宋家大院、隆昌巷一带开设手工作坊。张家口的皮鞍业,以生产皮马鞍为主。所生产的皮鞍通过旅蒙商运销到蒙古牧区以及内地官衙骑兵和商贾各界,供马鞍上装配使用。蒙民需要蒙靴数量比较多,在清代时张家口的蒙靴生产达到兴盛。靴铺机构,有的是自财独资经营,有的是合资合伙经营。大境门内外的几十户大旅蒙商京外馆,在外蒙地区都有座庄外号,每年运往库伦的蒙靴约有二十多万双。张家口的交通运输起源比较早,商周时期商王朝经常出兵征伐鬼方,这就说明当时坝上张北至商王朝都邑殷(今河南省安阳市)就有了道路。清代在前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了全国的道路网。康熙帝曾选派台官治理驿务,并从张家口至库伦间整修了驿道,沿途设立了台站。张家口地区在清代的邮驿,基本上可分两大部分:一大部分是宣化府范围所属驿站和暖铺,归属于直隶省。另一大部分是口北三厅,除张家口和独石口各有一个汉驿外,都是通往蒙古的军用台站。张库商道是指张家口到蒙古高原库伦城(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的贸易运销路线,这一贸易路线还延伸到俄国的边境城市恰克图,是我国北方连接蒙、俄的一条国际商品运输线。恰克图的开埠,商业互市的发展,使张库商道继续向北延伸,这条国际运输线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逐步繁盛起来。西伯利亚铁路建成通车,中俄商品运销经海参崴转口,这对张库商道运输是致命的打击。随着外蒙的独立,张库大道路断人稀,商品运销趋于绝迹。张家口的金融业主要包括典当业、账局、票号、钱庄、银行业等。典当是一种以互利为目的的金融活动,这种活动俱有一定的商业属性,其根本功能在于以这种临时融资形式调剂资金的缓急余缺。到了清代,典当业的发展势头是空前的,典当服务于商品流通,典商的繁荣,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账局,是雍乾之际在北京、张家口等北方商业城市产生的以存放款业务为主的金融机构。账局的主要业务对象是私营商业。从清雍正、乾隆之际到咸丰年间,是账局发生及不断发展的时期,从咸丰末年到民国初年,是账局由鼎盛到衰败的时期。票号是19世纪20年代初期产生的一种金融机构,它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票号从道光年间兴起,同治年间,票号发展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到光绪年间,票号发展达到鼎盛阶段。张家口的钱庄前身是钱铺,钱铺是我国实行银、两与制钱并行的货币制度的产物。钱庄开始大部为商号兼营,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变为专营性质。钱庄本身靠信用吸收存款,再向具有信用的商号发放贷款。张家口历史上设立最早的一家国家银行是大清户部银行张家口分行。清末民初张家口当地银行机构大小合计有二十二个。主要的银行机构有中国银行张家口分行,交通银行张家口分行、边业银行张家口分行和察哈尔兴业银行四家。这些银行都经办汇兑、存款、贷款业务。张家口外国银行方面主要有华俄道胜银行、远东银行、日本正金银行等。张家口的商人群体主要有晋商、京帮、口商。张家口的晋商是商人的主体,晋商经营的行业主要有盐业、粮食、棉布、棉花、丝绸、茶叶等。张家口的晋商使当地人有了商品经济的观念,他们重信誉,以诚信取胜,晋商经商有道使得张家口人学到了经营之道。张家口的京帮主要是拿着国家俸禄的旗人组成的商帮。张家口京帮从事的贸易主要是自北京、张家口输往蒙古牧区砖茶、面粉、丝绸、布匹等商品,自蒙古牧区输往张家口、北京地区羊毛、驼毛、羊皮、狼皮等商品。张家口的口商主要是指张家口本地的阳原、蔚县、怀安人组成的本地商帮。张家口晋商所组成的商业行社或把持的商业行社在清后期成为张家口工商业行社的主要力量。从清嘉庆至民国时期张家口商业行社多数是商贸业、手工业的组织,也有地方乡谊性质的组织。总之,在清代张家口是我国北部边境重要的贸易城市。张家口最初只是因军事目的修建的一座小城镇,随着对蒙、对俄贸易的发展逐渐发展成为北方贸易中心城市之一。张家口的对外贸易主要是对蒙贸易、对俄贸易。张家口最初的道路也是因战争而修建,清政府为了维护其统治在张家口、库伦等地修建了几条官方驿道。随着贸易的发展,张家口地区的商道逐渐发展完善。张家口商贸的发展、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进一步带动了张家口金融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金融业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其商业和外贸的发展。这种良性的互动效应使得明清时期张家口城市的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的功能不断丰富。张家口的手工业经济的产生就是因为城市人口的增加使得对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增加而引起的。张家口的手工业经济在北部边境城市中是比较发达的。张家口的商人主体主要是晋商、京帮和口商,其中以晋商居多,并且晋商主要从事贸易和票号的经营。这其中有地缘文化上影响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晋商具有勇于开拓、善于创新的传统,具有敏锐的商业嗅觉,经营上讲究经营谋略,这使其能够在商业竞争中不断壮大自己,进而占据张家口商人群体的主体地位。

李雅楠[8](2020)在《新技术背景下中国会计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认为人类社会进入工业革命时代以后,发展节奏骤然加速。二百多年来,人类社会经历了四次工业革命洗礼,结果显示,谁掌握了尖端核心技术谁就能引领国际社会,就可以影响世界格局。纵观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科技、经济和文化是决定社会发展的三大因素。作为现代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的发展同样受这三个要素影响。在以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时代,人们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科技创新和经济管理转型对会计产生的影响,往往忽视文化进步对会计发展所发挥的作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事实已表明,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在本质上是一个文化过程。科技和经济只要延伸到较远的目标,就一定会碰到文化。文化有自己的特质,不像科学有模型、技术有标准,文化就像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人人都能感受到。文化反映人类的精神追求,是人类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一种自觉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方式。有人说:三流社会拼技术,二流社会拼科学,一流社会拼文化。决定未来社会的主导力量除了技术和科学,更主要的可能是文化。与所有的文化形式一样,中国会计文化伴随着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不断发展。历史已经告诉人们,在文明的各个阶段,不管是乱朝还是盛世,会计一直默默地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管理经济活动的作用。会计作为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情感的、有情怀的、有温度的,是冷冰冰的机器不能替代的。所以研究会计技术背后、财务机器人之外的会计文化问题非常有必要。本文基于新技术背景下研究中国会计文化建设,旨在让更多的会计人多一些情怀,多一些情感,多一份思想,多一份智慧,多一份热爱。全文共有五个章节:第一章为引言,总括介绍本文研究情况,包括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成果回顾,研究方法,结构,创新与不足等。第二、三、四章为本文的主体。第二章为会计文化基本理论研究,主要阐明文化的定义与特征,延伸至会计领域,界定会计文化的概念,同时结合新技术时代的特点总结会计文化的特征。第三章为新技术背景下会计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主要剖析现实社会普遍存在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技术主义、个人主义导致会计人员心理失衡、会计职业道德滑坡、会计诚信缺失的问题。第四章为新技术背景下会计文化建设目标,主要研究在新技术背景下,如何将新兴会计科技、新型会计管理模式与会计文化有机融合的问题。第五部分是结论,总结全文。本文综合应用文献研究法、跨学科交叉研究法、归纳演绎法来探究会计文化的基本理论,提出会计文化建设目标。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是研究视角创新。在新技术背景下,变科技和经济管理的二维视角为科技、经济管理和文化三维视角,即使是研究科技对会计的影响也要重点关注“人”在其中的作用,提出未来会计是“人机”互动、以“人”为主的智慧会计,从管理的角度研究管理转型对会计的影响也要关注“人”是管理的主体,未来会计是算管结合、算为管用、管理为主的管理会计,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会计同样必须归宿到“人”,提出未来的会计是人文会计,突出新技术背景的会计文化研究则更具现实意义。第二是内容创新。本文研究以文化为起点,通过探寻“文”、“化”的渊源,总结出文化的定义与特征。再将会计文化置于文化研究的大环境中,突破传统上按照文化结构理论研究会计文化的思路,确定会计文化的本质是是求真、求善、求美。会计文化的研究要以“人”为核心,会计文化的目标是让会计技术有温度、让会计制度有人性、让会计职业有情趣、让会计工作有尊严。

樊烨[9](2020)在《政策效果评价、要素资源错配与全要素生产率 ——以2008-2018年的产能过剩治理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产业政策的理论和实践是中国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增长理论的重要实践。多年来,学术界和政策实践领域对于政策评价的效果和标准一直存在较多争议。本文在梳理现有文献与理论的基础上,将效率作为评价产业政策效果的主要指标,利用企业层面全要素生产率以及要素资源配置扭曲程度,这一广泛使用的效率和增长标准,构建了政策效果评价的理论框架。之后,选择2016年过剩产能治理(“去产能”)政策作为政策评价标的。过剩产能治理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政策。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先后在6个时间段进行过产能过剩的集中治理,涉及多个行业,使用了多种政策手段。2016年政策以煤炭和钢铁行业为重点,实施了2000亿的财政补贴,是最近也是最有力度的一次“去产能”。在理论模型和数据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以下4条假设。假设1:2016年去产能政策提升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假设2:2016年去产能政策的政策效果主要体现在提高产能利用率,不会提升纯化全要素生产率。假设3:“去产能”政策将提高要素资源配置扭曲程度。假设4:“去产能”政策效果具有扩散性和传导性。主要内容如下:首先,根据政策制定和实施时间,本文选择2008-2018年,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电解铝行业上市公司数据作为政策评价基础,并按照常见的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处理。之后,利用数据对4种企业TFP计算方法进行了比较,并从中选择计入控制变量的ACF法作为分析政策效果的主要分析方法,同时计算了剔除产能利用率的纯化全要素生产率。随后,使用以拟自然实验为理论基础的双差分方法,对2016年的政策效果进行了分析,并且对比了纯化前后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最后,本文使用2种方法分析了要素资源配置扭曲程度,并进行了政策实施前后的对比。本文的主要理论结论包括以下4方面。一是需要根据理论假设和数据选择TFP测算方法,并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理论。目前主流的企业TFP测算方法存在一定差异,同时行业异质性对于企业TFP测算方法存在影响。二是产能利用率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较大影响。本文测算了严重过剩行业的TFP值,发现行业TFP可能为负值,且纯化前后TFP差异较大等。三是尽管行政性过剩产能治理政策机制能够发挥作用,但会导致实际生产效率下降,加深要素资源配置扭曲程度;而市场机制依然能够在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中发挥作用,市场化的过剩产能治理政策机制有力推动实际生产效率的回复和上升,减轻要素资源扭曲。本文的创新之处集中于以下4方面。一是从“冲击”的视角评价政策效果,以TFP测算、要素资源配置扭曲程度和双差分模型为理论基础,构建具有一般意义的政策效果评估框架,对于科学考察经济政策实绩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二是使用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构建企业层面的生产函数核算指标体系,并对主流TFP测算方法进行了对比,根据理论假设和检验效果进行了取舍。三是通过纯化全要素生产率,有效地分离“产能利用率”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实现对企业“真实”生产效率的测算,有效提高了政策效果评价的精确性。四是将政策效果评价延伸到资源配置方面,利用要素资源错配指数,测算了政策冲击对于企业要素资源配置扭曲的影响。

王延威[10](2020)在《基于价值链理论的B公司船舶旅游业务成本控制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航运业的发展也日趋成熟,做为海上交通行业,航运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成本组成较一般行业而言也有很大的不同,在成本控制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成本控制能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增强企业成本资料的准确性,降低成本。在成本控制方面,我国航运企业普遍存在不足,部分企业仍遵循着传统的方式来控制成本,通常仅注意到与产品生产有关的成本支出,在当下现代企业发展迅速的市场形势下,仅仅依靠传统手段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做到成本控制范围的扩展,价值链理论相结合的成本控制可以更好地适应当下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其成本控制的整体范围也将不再只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的成本,有效地将公司外部环境与其内部资源进行协调。除了可以实现成本降低,还能够使企业能够具备更为强大的能力以抵御风险,并给企业带来整体价值的提升,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通过将价值链理论与成本控制相结合,对航运企业的成本控制进行优化改良。选取B公司,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从价值链理论出发,联系公司背景与行业背景,了解企业经营环境,针对目标企业的船舶旅游业务,对其成本控制现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首先,多方面地梳理了以往有关成本控制、价值链以及船舶旅游业务相关领域控制的理论研究成果;其次,结合企业相关业务近三年的成本数据,分析了其成本现状并介绍了其目前的控制方法,并指出其主要存在航行油耗不合理、日常维护缺少监管、旅客服务质量不足以及成本控制范围小的问题;然后,根据业务现状,结合行业特点,将企业的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价值链相结合展开了介绍,且说明其成本问题的成因,主要由于其控制方法存在不足、成本观念需要改进、系统有待完善且缺少价值链外部环节的控制,这便表明B公司目前欠缺对价值链理论的思考与结合;最后指出成本控制原则以及目标,对其价值链提出优化策略从而进行成本控制改进,建议企业的船舶旅游业务从内部价值链中所涉及到的的船舶运行、维护与旅客服务环节入手,并提出了油耗控制、维修监管、提升服务质量等成本控制优化策略。在外部价值链的上游充分关注燃油和货物采购供应商和下游顾客环节,并分别采取优化供应商团队、改善关系、拓展客户范围等策略来进行控制,最后提出有效的保障措施,保证整体上价值链成本控制可以得到有效的运行,从而促使企业更好地进行经营。

二、正确处理十大关系 提高核算整体水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正确处理十大关系 提高核算整体水平(论文提纲范文)

(1)信息技术会计应用概况及趋势展望——2021年影响中国会计十大信息技术评选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信息技术会计应用概况
    (一)十大信息技术赋能房地产企业财务数字化转型新实践
    (二)十大信息技术助力制造业财务高质量发展
    (三)十大信息技术数据中台和事项中台在航空业中应用
    (四)十大信息技术重构能源行业财务共享平台新能力
    (五)十大信息技术行政事业单位智能财务管理转型
二、信息技术会计应用趋势展望
    (一)深度学习与智能决策
    (二)法定数字货币智能支付与结算
    (三)财务中台
    (四)分布式记账与区块链审计
    (五)数据资产与数据治理

(2)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对加拿大PPP模式的研究
        1.2.2 国外对加拿大PPP模式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方法
        1.3.2 结构安排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基础设施PPP模式及其理论基础
    2.1 PPP模式一般性分析
        2.1.1 PPP模式概念
        2.1.2 PPP模式特征
        2.1.3 PPP模式价值驱动因素
    2.2 公共产品与基础设施相关理论
        2.2.1 公共产品与准公共产品
        2.2.2 基础设施性质与市场失灵
        2.2.3 基础设施分类与PPP项目选择
    2.3 PPP模式与公共管理相关理论
        2.3.1 公共选择与政府失灵理论
        2.3.2 新公共管理理论与PPP实践
        2.3.3 公共事业民营化组织形式
    2.4 PPP模式缔约机制相关理论
        2.4.1 交易费用理论与PPP模式
        2.4.2 产权理论与PPP模式
        2.4.3 委托代理理论与PPP模式
第3章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动因及现状分析
    3.1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需求角度动因
        3.1.1 经济发展对基础设施需求
        3.1.2 基础设施老化与投资缺口
    3.2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供给角度动因
        3.2.1 基础设施投资呈下降趋势
        3.2.2 基础设施政府供给管理能力不足
        3.2.3 基础设施战略与PPP政策导向
    3.3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历程、现状与运作机制
        3.3.1 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历程与特征
        3.3.2 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现状与国际地位
        3.3.3 基础设施PPP模式主要运作机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采购管理分析
    4.1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采购管理框架与管理原则
        4.1.1 PPP模式全流程采购框架
        4.1.2 PPP模式采购管理原则
    4.2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项目评估与采购决策体系
        4.2.1 PPP全项目筛选及物有所值动态评估
        4.2.2 PPP物有所值定性评估计分法
        4.2.3 PPP物有所值定量评估方案
        4.2.4 PPP物有所值创新因子与量化
    4.3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项目采购管理的竞争性与效率性
        4.3.1 PPP项目竞合对话的充分竞争性
        4.3.2 PPP项目非招标提案的竞争性优化
        4.3.3 PPP项目技术与财务评标的权衡
        4.3.4 PPP项目采购时间与成本的效率性
    4.4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项目采购主合同边界条件
        4.4.1 PPP项目合同标准化
        4.4.2 PPP项目合同绩效产出边界
        4.4.3 PPP项目合同回报机制边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投融资管理分析
    5.1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投融资结构
        5.1.1 PPP项目投融资一般性分析
        5.1.2 加拿大PPP项目投融资结构
    5.2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债券类融资构成及创新
        5.2.1 PPP项目债券融资现状
        5.2.2 PPP项目债券构成要素
        5.2.3 绿色债券与PPP绿色项目协同创新
        5.2.4 社会效益债券与公共服务融资创新
    5.3 加拿大PPP项目政策性及商业银行金融支持与变革
        5.3.1 加拿大基础设施银行对PPP政策性金融支持
        5.3.2 省属金融管理局对基础设施建设支持
        5.3.3 金融危机后商业银行PPP投融资变化与变革
    5.4 加拿大养老金对基础设施及PPP项目投资与绩效
        5.4.1 养老金资产配置与基础设施投资规模
        5.4.2 养老金基础设施投资领域与风险偏好
        5.4.3 养老金基础设施投资方式与投资业绩
    5.5 加拿大PPP产业投资基金与基础设施基金作用与机制
        5.5.1 PPP产业投资基金类型及主要作用
        5.5.2 PPP产业投资基金运作机制
        5.5.3 联邦基础设施基金运作机制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风险管理分析
    6.1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风险特征及风险管理制度
        6.1.1 基础设施PPP项目风险及特征
        6.1.2 PPP模式风险管理原则与工具
        6.1.3 PPP模式风险管理要素
    6.2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风险管理核心内容与管理实践
        6.2.1 PPP项目风险识别
        6.2.2 PPP项目风险分配
        6.2.3 PPP项目风险评估
        6.2.4 PPP项目风险救济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监管保障分析
    7.1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法律构成要素与制度框架
        7.1.1 PPP模式法律构成要素
        7.1.2 普通法系与大陆法系下PPP立法特征
        7.1.3 联邦与省级PPP法律制度框架
    7.2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专业机构与治理能力
        7.2.1 PPP专业机构核心能力要素
        7.2.2 联邦级PPP机构战略引导作用
        7.2.3 省级PPP机构运营与执行能力
    7.3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监管机制
        7.3.1 PPP模式绩效监管
        7.3.2 PPP模式财政监管
        7.3.3 PPP模式审计监管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评价
    8.1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效率评价
        8.1.1 加拿大PPP项目交付效率分析
        8.1.2 社会认可度与市场参与度分析
        8.1.3 PPP模式经济系统性效益分析
    8.2 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面临挑战
        8.2.1 加拿大市级PPP模式发展受到制约
        8.2.2 弱化对长期私营资本的需求及其影响
        8.2.3 部分地区或项目未能真正实现物有所值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加拿大经验对我国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的启示
    9.1 我国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历程与现状
        9.1.1 我国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历程
        9.1.2 我国基础设施PPP项目发展现状
    9.2 我国基础实施PPP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9.2.1 政府与社会资本PPP模式理念认识不清,双方合作地位不平等
        9.2.2 PPP模式全生命周期监管、财政隐性风险、绩效管理存在不足
        9.2.3 PPP项目融资属性欠缺,项目回报渠狭窄,存在短期投资倾向
    9.3 加拿大经验对我国基础设施PPP模式发展的启示
        9.3.1 协调财政与发改部门轴心作用,建立省和市级PPP专业团队
        9.3.2 提升PPP项目全生命周期绩效、财政及审计综合治理能力
        9.3.3 加强PPP项目规划与筛选,完善物有所值定性与定量分析
        9.3.4 优化PPP项目风险分担、回报方式与激励机制
        9.3.5 拓展PPP多元化投融资市场,逐步向项目融资模式转变
参考文献
附件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1.1 职能定位模糊,业务层级较低
    1.2 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不够,没有形成一致的认同度
    1.3 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和升级将面临文化与认知的挑战
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分析
    2.1 细化审计职能定位,构建增值型审计业务体系
    2.2 塑造内部审计形象,使增值型审计身份得到认同
    2.3 扩大风险控制范围,提高增值型审计的风险管控能力
3 结束语

(4)作业成本法在GD公司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作业成本法相关理论
        2.1.1 作业成本法基本概念
        2.1.2 作业成本法原理
        2.1.3 作业成本法的实施步骤
    2.2 成本控制相关理论
        2.2.1 成本控制基本概念
        2.2.2 成本控制原理
        2.2.3 成本控制程序
    2.3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比较分析
        2.3.1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关联
        2.3.2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区别
    2.4 作业成本法应用于成本控制的优势及条件
        2.4.1 作业成本法应用于成本控制的优势
        2.4.2 作业成本法应用于成本控制的条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GD公司成本控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GD公司基本情况
    3.2 GD公司成本控制情况
        3.2.1 GD公司业务流程
        3.2.2 GD公司成本构成及分布
        3.2.3 GD公司企业特点分析
        3.2.4 GD公司成本控制现状
    3.3 GD公司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3.3.1 成本核算制度缺失
        3.3.2 产品成本信息失真
        3.3.3 产品成本信息不够系统全面
        3.3.4 无法实现产品盈利分析
        3.3.5 成本控制问题总结
    3.4 GD公司运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控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3.4.1 GD公司运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控制的必要性分析
        3.4.2 GD公司运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控制的可行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作业成本法在GD公司成本控制中应用的方案设计
    4.1 GD公司作业成本控制的准备工作
        4.1.1 公司生产过程作业成本分析
        4.1.2 公司作业消耗资源成本分析
    4.2 GD公司作业成本动因确定
    4.3 GD公司作业成本法下成本控制方案设计
        4.3.1 GD公司作业成本法下成本控制方案设计框架
        4.3.2 GD公司作业成本法下成本控制方案设计之事前控制
        4.3.3 GD公司作业成本法下成本控制方案设计之事中控制
        4.3.4 GD公司作业成本法下成本控制方案设计之事后控制
    4.4 GD公司作业成本法下成本控制体系方案的实施
        4.4.1 作业资源消耗计算分配
        4.4.2 产品作业消耗计算分配
        4.4.3 GD公司成本控制的关键点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GD公司实施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控制的效果及保障措施
    5.1 GD公司实施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控制的效果分析
        5.1.1 产品成本差异分析
        5.1.2 作业成本差异分析
        5.1.3 两种方法对比结论
        5.1.4 作业成本法对GD公司成本控制起到的作用
    5.2 GD公司作业成本控制分析与改进
        5.2.1 作业分析
        5.2.2 作业改进建议
    5.3 GD公司实施作业成本控制的保障措施
        5.3.1 建立完善成本控制系统
        5.3.2 强化成本预算约束
        5.3.3 推行质量成本控制
        5.3.4 实行定额成本管理
        5.3.5 落实部门责任、实现绩效考核与制度结合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5)中国政府股票市场救助行为研究 ——基于2015年救市行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创新
    1.3 论文的主要不足之处
    1.4 研究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政府救助股市的必要性研究
        2.1.1 股市危机的特征
        2.1.2 政府干预股票市场的利弊之争
    2.2 政府救市政策的方式及政策效应的评价
        2.2.1 政府干预政策的目标及方式划分
        2.2.2 股市平准基金的设立
        2.2.3 政府干预股市的政策效应
    2.3 中国政府干预股票市场行为研究总结
        2.3.1 中国政府干预股市的必要性研究
        2.3.2 中国政府历次干预股市的方式及影响分析
        2.3.3 2015年中国股市崩盘的成因分析
        2.3.4 中国政府救市行为的理论研究与不足
        2.3.5 中国政府救市行为的实证研究与不足
    2.4 政府股市干预策略的处置理论探究
        2.4.1 政府干预措施退市的必要性
        2.4.2 政府干预措施的退出困境
        2.4.3 中国政府救市行动的后处置研究进展
    2.5 文献评述
第三章 各国(地区)政府股市救助政策的比较
    3.1 自由放任走向积极干预的美国股市
        3.1.1 “黑色星期四”:自由放任主义
        3.1.2 “黑色星期一”:建立熔断机制
        3.1.3 2000年互联网泡沫:交易制度改革
        3.1.4 2008年金融危机:不良资产救助计划
        3.1.5 2020年股市崩盘:无限量量化宽松
    3.2 股市平准基金盛行的亚洲市场
        3.2.1 日本经济泡沫与非传统货币政策
        3.2.2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与政府注资
        3.2.3 俄罗斯金融危机与政府借贷
        3.2.4 1998年中国香港金融危机与盈富基金
        3.2.5 中国台湾股市危机与股市平准基金
    3.3 中国大陆的股市干预史
        3.3.1 中国2015年以前的历次股市干预
        3.3.2 2015年中国政府救市计划简介
        3.3.3 中国政府的股市干预措施总结
    3.4 各国(地区)政府救市政策对比
    小结
第四章 中国政府入市的理论分析
    4.1 噪声交易模型在中国股市的适用性
    4.2 入市模型基本假设
    4.3 无政府干预的市场均衡
    4.4 政府股市干预的行为及其目标
    4.5 政府干预下的市场均衡
    4.6 政府入市效应的理论假说
    小结
第五章 中国政府救市资金运行的统计分析
    5.1 救市资金持股统计
        5.1.1 持股规模
        5.1.2 持股结构
    5.2 救市资金动态追踪
        5.2.1 持股规模变动
        5.2.2 持股结构调整
    5.3 救市资金持股指数编制
        5.3.1 指数计算说明
        5.3.2 救市资金整体持股指数
    小结
第六章 中国政府救市效果的实证检验
    6.1 救市资金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
        6.1.1 流动性衡量及假设
        6.1.2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6.1.3 变量说明及样本描述性统计
        6.1.4 DID流动性实证结果
        6.1.5 稳健性检验
    6.2 救市资金对市场整体波动性的影响
        6.2.1 模型设定及假设
        6.2.2 样本描述性统计
        6.2.3 序列平稳性检验
        6.2.4 GARCH模型检验结果
    6.3 救市资金对个股波动性的影响
        6.3.1 模型设定及假设
        6.3.2 样本描述性统计
        6.3.3 固定效应面板回归检验结果
        6.3.4 GMM稳健性检验
    6.4 救市资金的影响机制分析
        6.4.1 噪声交易的量化
        6.4.2 噪声交易机制检验
    小结
第七章 中国政府股市救助资金退出策略(后处置)研究
    7.1 中国政府退市策略的理论研究
        7.1.1 退市模型设定
        7.1.2 定义均衡策略
        7.1.3 退市均衡策略求解
        7.1.4 两期模型下的政府退市策略设计
        7.1.5 政府退市模型的政策含义
    7.2 救市资金退市的现实依据
        7.2.1 收益率估算方法
        7.2.2 救市资金初始成本核算
        7.2.3 救市资金累计收益率核算
        7.2.4 救市资金与A股股指收益比较
        7.2.5 救市资金收益横向比较
    小结
第八章 研究总结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现有研究成果存在的不足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陈云财经治理的理论探源与发展过程
    一、相关概念的提出与界定
        (一) 国家治理
        (二) 国家财经治理
        (三) 陈云财经治理的特征
    二、陈云财经治理的理论探源
        (一) 以马克思主义财经治理的思想和方法为根本指导
        (二) 以苏联社会主义财经管理模式为重要借鉴
        (三) 以西方经济治理的理论和方法为必要参考
    三、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
        (一) 两次相对集中学习积淀了系统而深厚的理论功底
        (二) 边区和东北的理财经历开始了思想的萌芽
        (三)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各项工作促进了思想的初步形成
        (四)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历程推进了思想的逐步成熟
        (五) 探索和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了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章 陈云财经治理的实践历程
    一、努力探求财经治理实践路径保证根据地自我供给
        (一) 打好与法币间的“货币战争”以稳定市场
        (二) 大力推进生产自救
        (三) 运用再分配手段治理经济困难
    二、成功运用财经治理综合手段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一) 建立财经治理的组织与制度框架
        (二) 全面推进国民经济恢复
        (三) 灵活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和市场手段应对困难局面
    三、充分调动财经治理制度力量稳步开展经济建设
        (一) 健全完善计划经济体制的财经制度体系
        (二)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三) 把保障民生放在突出位置
        (四) 用市场手段解决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行问题
        (五) 在加快对外贸易中解决经济发展问题
    四、积极发挥财经治理思想作用扎实推进改革开放
        (一) 对国民经济实行清醒地健康地调整
        (二) 改革完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 在改革中促进经济发展
第三章 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体系
    一、财经治理的中心任务: 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
        (一) 发挥制度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保障激励作用
        (二) 发挥利益攸关方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能动创造作用
        (三) 发挥资源配置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效率引领作用
        (四) 发挥再生产各环节在促进生产发展中的导向联动作用
    二、财经治理的基本路径: 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
        (一) 把计划的优越性与国情实际结合起来
        (二) 激发市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三) 坚持国民经济的计划理性与市场活性
        (四) 协调国内经济的计划性与国际市场的风险性
    三、财经治理的根本方法: 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
        (一) 筹划稳健的计划控制总量
        (二) 权衡协调的发展比例关系
        (三) 保持稳固的四大平衡格局
        (四) 坚持计划全过程理性控制
    四、财经治理的诊治手段: 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
        (一) 从信息情报中洞悉市场状态
        (二) 在健全法制中整顿经济秩序
        (三) 运用政策工具治理市场物价
        (四) 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生产发展
        (五) 深入基层一线解除群众疾苦
    五、财经治理的依靠力量: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
        (一) 国家财经治理依靠大量培养和使用专业人才
        (二) 把大力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作为党的重大战略和生命
        (三) 严格干部的政治标准是国家财经治理的根本要求
        (四) 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五)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财经治理在思想上的基本建设
    六、财经治理的方法论基础: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
        (一) 坚持有利于人民的价值理性
        (二) 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调查研究
        (三) 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决策
第四章 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
    一、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理论的基础
        (一)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二) 不同经济运行模式下的财经治理具有共同的目标与手段
        (三)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的丰富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对国家治理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行了形象概括
        (一) 陈云的市场和市场经济始终是关在“笼子”里的
        (二) 坚持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的自主调节
        (三) 政府与市场发挥作用的辩证关系
    三、为防范国家财经治理中的颠覆性错误提供了思路
        (一) 防范颠覆性错误是国家治理的重大命题
        (二) 坚持人民性和计划性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思想保障
        (三) 陈云财经治理哲学思想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有效方法
        (四) 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物质基础
结语
    一、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
    二、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始终紧扣各个时期关键问题
    三、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形成并服务于他所处的时代
    四、陈云财经治理思想服务于时代又超越了时代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发表学术论文
    出版学术专着
    成果获奖情况
    主持科研项目
致谢

(7)清代张家口经贸与商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意义
    1.2 学术史回顾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
    1.5 创新之处
        1.5.1 史料创新
        1.5.2 研究视角的创新
        1.5.3 研究方法的创新
第二章 张家口的历史沿革
    2.1 张家口概况
    2.2 张家口的历史沿革
        2.2.1 张家口的城镇布局
        2.2.2 张家口人口的聚集
        2.2.3 张家口市场的发展
        2.2.4 张家口税关的发展
第三章 张家口的商业活动
    3.1 张家口的茶马互市
        3.1.1 张家口的马市交易
        3.1.2 晋商商帮茶叶贸易
    3.2 张家口的旅蒙商业
        3.2.1 对蒙贸易
        3.2.2 恰克图贸易
        3.2.3 经张家口流通货物的演变
第四章 张家口的手工业经济
    4.1 张家口的皮毛业
        4.1.1 张家口皮毛贸易的兴起
        4.1.2 张家口皮毛业的发展
        4.1.3 张家口皮毛业的衰落
    4.2 张家口的制碱业
    4.3 张家口的制革业
        4.3.1 白皮坊
        4.3.2 黑皮坊
        4.3.3 皮鞍业
    4.4 张家口的蒙靴业
        4.4.1 蒙靴业的形成
        4.4.2 蒙靴业的鼎盛
        4.4.3 蒙靴业的衰落
第五章 张家口的交通运输业
    5.1 清代以前的道路
    5.2 清代的道路
        5.2.1 官道
        5.2.2 张库商道
第六章 张家口的金融业
    6.1 典当业
        6.1.1 概述
        6.1.2 典当业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6.2 账局
        6.2.1 产生的历史背景
        6.2.2 账局的功能与发展
    6.3 票号
        6.3.1 票号的产生
        6.3.2 票号的兴衰
        6.3.3 票号兴衰对现代金融的启示
        6.3.4 票号信用对我国当前信用问题的启示
    6.4 钱庄
        6.4.1 钱庄的创立
        6.4.2 钱庄的组织
        6.4.3 钱庄的业务
        6.4.4 钱庄的账务制度
    6.5 银行业
        6.5.1 大清银行
        6.5.2 其他银行
        6.5.3 外国银行
    6.6 各金融机构间的相互关系
        6.6.1 票号与钱庄
        6.6.2 典当与票号
        6.6.3 典当与钱庄
        6.6.4 钱庄与外国银行
        6.6.5 账局与典当和钱庄
第七章 张家口的商人主体
    7.1 张家口的晋商
        7.1.1 晋商崛起的原因分析
        7.1.2 晋商经营的行业
        7.1.3 晋商的“晋义社”
        7.1.4 晋商对张家口社会的影响
    7.2 张家口的其他商帮
        7.2.1 张家口的京帮
        7.2.2 张家口的口商
    7.3 张家口的商业行社
第八章 总结
附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8)新技术背景下中国会计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基本结构
    1.5 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会计文化基本理论研究
    2.1 文化的基本理论
        2.1.1 文化的定义
        2.1.2 文化的特征
    2.2 会计文化的基本理论
        2.2.1 会计文化的定义
        2.2.2 新技术背景下会计文化的特征
第3章 新技术背景下会计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3.1 抵制功利主义需要会计文化
        3.1.1 会计功利主义的现状与危害
        3.1.2 会计功利主义原因分析
    3.2 抵制拜金主义需要会计文化
        3.2.1 会计拜金主义的现状与危害
        3.2.2 会计拜金主义原因分析
    3.3 反对技术主义需要会计文化
        3.3.1 会计技术主义的现状与危害
        3.3.2 会计技术主义原因分析
    3.4 反对个人主义需要会计文化
        3.4.1 会计个人主义的现状与危害
        3.4.2 会计个人主义原因分析
第4章 新技术背景下会计文化建设目标
    4.1 会计技术有温度
        4.1.1 会计要有换位意识
        4.1.2 会计要有全局意识
    4.2 会计制度有人性
        4.2.1 会计制度的刚性
        4.2.2 会计制度的柔性
    4.3 会计职业有情趣
        4.3.1 会计的内在美
        4.3.2 会计的外在美
    4.4 会计工作有尊严
        4.4.1 会计的尊严来自于会计人格
        4.4.2 会计人格集中体现为“精”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9)政策效果评价、要素资源错配与全要素生产率 ——以2008-2018年的产能过剩治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四节 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政策与政策效果评价
    第二节 产业政策
    第三节 产能过剩
    第四节 全要素生产率
    第五节 纯化全要素生产率
第三章 产能过剩治理的政策分析和政策过程
    第一节 传统产业的产业政策分析
    第二节 过剩产能治理的政策工具
    第三节 2008-2013年治理产能过剩的政策过程
    第四节 2016年的“去产能”政策
第四章 理论模型
    第一节 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计算
    第二节 纯化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
    第三节 全要素生产率的加总和分解
    第四节 要素扭曲程度的测算及分解
    第五节 双差分回归模型
第五章 数据处理及计算
    第一节 变量指标的处理方法
    第三节 控制变量
    第四节 描述性统计
第六章 产能过剩治理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第一节 测算TFP
    第二节 计入控制变量后对TFP的修正
    第三节 估算产能过剩行业的产能利用率
    第四节 TFP的纯化
    第五节 政策效果评价
第七章 政策冲击对要素资源配置的影响
    第一节 政策冲击对不同生产率企业市场份额的影响
    第二节 HK模型分析要素资源配置扭曲程度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10)基于价值链理论的B公司船舶旅游业务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价值链理论研究
        1.2.2 成本控制研究现状
        1.2.3 价值链成本控制研究
        1.2.4 航运业的价值链与成本控制研究
        1.2.5 旅游业务价值链与成本控制研究
        1.2.6 文献评述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
2 理论基础
    2.1 成本控制理论
        2.1.1 成本控制的概念
        2.1.2 成本控制的原则
        2.1.3 成本控制的方法
    2.2 价值链理论
        2.2.1 价值链的基本内容
        2.2.2 价值链活动的分类
        2.2.3 价值链分析
    2.3 价值链成本控制理论
        2.3.1 价值链理论与成本控制的联系
        2.3.2 价值链成本控制的优势
        2.3.3 价值链成本控制的基本方式
3 B公司船舶旅游业务现状及成本控制分析
    3.1 行业层面
        3.1.1 航运业成本构成
        3.1.2 航运业成本特征
    3.2 B企业公司现状概述
        3.2.1 公司经营情况
        3.2.2 地区及行业现状
        3.2.3 企业发展战略
    3.3 B公司成本现状
        3.3.1 核算原则
        3.3.2 成本构成
        3.3.3 整体层面控制方案
    3.4 成本控制问题
        3.4.1 航行油耗控制不合理
        3.4.2 日常维护缺少监管
        3.4.3 旅客服务质量不足
        3.4.4 成本控制范围偏小
4 价值链构成及成本控制问题成因分析
    4.1 航运业价值链构成
        4.1.1 航运业企业内部价值链
        4.1.2 航运业企业外部价值链
    4.2 B公司内部价值链
        4.2.1 船舶维护
        4.2.2 航线设计
        4.2.3 船舶运行
        4.2.4 旅客服务
        4.2.5 支持性活动
    4.3 B公司外部价值链
        4.3.1 船舶制造厂
        4.3.2 油料公司
        4.3.3 货物采购供应商
        4.3.4 下游客户
    4.4 成本控制问题成因
        4.4.1 控制方法存在不足
        4.4.2 成本观念需要改进
        4.4.3 组织系统有待完善
        4.4.4 缺少外部环节控制
5 B公司船舶旅游业务的价值链成本控制优化策略
    5.1 价值链成本控制的战略原则与目标
        5.1.1 控制原则
        5.1.2 控制目标
    5.2 内部价值链成本控制及优化
        5.2.1 船舶运行环节
        5.2.2 船舶维护环节
        5.2.3 旅客服务环节
    5.3 外部价值链成本控制及优化
        5.3.1 外部价值链控制的重点
        5.3.2 燃油采购
        5.3.3 货物采购供应商管理
        5.3.4 下游客户
    5.4 价值链成本控制的保障机制
        5.4.1 组织架构
        5.4.2 信息系统
        5.4.3 整体层面改进
6 结论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正确处理十大关系 提高核算整体水平(论文参考文献)

  • [1]信息技术会计应用概况及趋势展望——2021年影响中国会计十大信息技术评选综述[J]. 李泓. 新会计, 2021(08)
  • [2]加拿大基础设施PPP模式研究[D]. 刘琨. 吉林大学, 2021(12)
  • [3]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J]. 管淑慧. 当代会计, 2021(09)
  • [4]作业成本法在GD公司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研究[D]. 金妍伶. 西安石油大学, 2020(05)
  • [5]中国政府股票市场救助行为研究 ——基于2015年救市行为的分析[D]. 王晓丹. 山东大学, 2020(02)
  • [6]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D]. 华清君. 扬州大学, 2020(04)
  • [7]清代张家口经贸与商帮研究[D]. 王飞. 山西大学, 2020(08)
  • [8]新技术背景下中国会计文化建设研究[D]. 李雅楠. 山西财经大学, 2020(04)
  • [9]政策效果评价、要素资源错配与全要素生产率 ——以2008-2018年的产能过剩治理为例[D]. 樊烨.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10]基于价值链理论的B公司船舶旅游业务成本控制研究[D]. 王延威.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正确处理十大关系提高会计整体水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