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灌溉技术在友谊农场的应用与实践

节水灌溉技术在友谊农场的应用与实践

一、友谊农场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钱蕾[1](2021)在《高空间分辨率的友谊农场耕地质量遥感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严格[2](2021)在《灌区运行状况诊断及其调控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张亮亮[3](2021)在《复杂性视角下灌区灌溉用水效率空间变异特征及其调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灌溉用水效率研究是开展农业深度节水工作的基础性研究课题。长期以来,高强度的农业开发与地区水资源利用匹配模式不尽合理,导致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供需矛盾日益加剧,灌区运行风险日益凸显。进行灌区灌溉用水效率研究,科学合理地评价灌区灌溉用水效率,对于正确认识当地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寻求科学的农业节水路径以及推动地区绿色农业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等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研究紧密围绕国家及黑龙江省对绿色农业发展工作的具体要求,以我国重点粮食产区的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腹地16个灌区为研究对象,针对灌溉用水效率的概念界定尚未形成统一,缺少相对客观、全面的地区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选择与应用缺乏可靠性比较,关键影响因子识别与驱动效应剖析不够全面,应对策略与优化调控模式探讨偏于宏观等切实问题。通过密切跟踪相关研究进展,开展复杂性视角下灌区灌溉用水效率空间变异特征及其调控机制研究,弥补相关研究不足。以期能够丰富、完善灌溉用水效率诊断理论与技术体系,为区域农业高效用水规划与管理以及实现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提供决策依据与科技支撑。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灌溉系统复杂性内涵辨析,将灌溉系统的复杂性归结为输配水渠系平面布局结构的复杂性和降水的复杂、不确定性两个层次。以计盒维数算法原理为参考,依托Arc GIS强大的空间整合功能,提出了基于GIS手段的灌区输配水渠系平面布局结构复杂性测度方法。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灌区输配水渠系平面布局结构的复杂性特征及其空间尺度效应。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灌区间的输配水渠系复杂性空间差异较为显着,总体表现出中部灌区的渠系复杂性相对较高,而东北部和西南部灌区的渠系复杂性相对较低。并且,随着尺度变化渠系复杂性的空间格局同样存在分异性。选择月降水(常规降水指标)和大雨以上日降水(极端降水指标)为研究对象,将优选和改进后的样本熵模型应用于降水的复杂性测度中。结果表明:研究区的降水复杂性相对于黑龙江省其它地区总体偏高,这将对当地的农业生产产生不利影响。灌区范围内,月降水复杂性变异在空间上呈现出显着的纵向条带状分布特点,大雨以上日降水复杂性空间分布相对于月降水复杂性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整体仍表现出东部灌区的降水复杂性要高于西部灌区的特点。(2)通过对灌溉用水效率基本概念与内涵、要义的深度剖析,提出广义灌溉用水综合效率的概念。针对灌区水环境状况不明,难以为灌区灌溉用水效率综合评价提供全面指标问题,进行了灌区地表水与地下水环境状况的整合分析。结果表明:灌区的水环境状况整体不容乐观,其中地下水环境质量相对地表水环境质量较差。将灌区灌溉系统复杂性与当地水环境状况纳入到灌区灌溉用水效率综合表征指标体系中,以自然条件、工程技术、管理水平、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5维框架为约束,建立了表征灌溉用水效率的42个初始指标数据集,并采用主客观综合法构建了灌区灌溉用水效率评价指标体系SM-CV-SRC-PPC优选模型。在此基础上,分初步和深度两个步骤对初始表征指标进行了优选,最终以52.38%的指标数量反映了93.96%的原始信息,有效避免了灌区灌溉用水效率指标数据间存在的信息冗余和重复问题。(3)为提高灌区灌溉用水效率评价精度,在广泛参考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用了随机森林回归(RFR)模型、逼近理想解排序(TOPSIS)模型以及支持向量机(SVM)模型作为灌区灌溉用水效率评价的初选方法。同时,引入了乌鸦搜索算法(CSA)优化RFR模型,引入熵权法(En W)改进TOPSIS模型,引入帝国竞争算法(ICA)优化SVM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序号总和理论整合了3种模型对灌区灌溉用水效率模拟计算的结果,实现了灌区灌溉用水效率的精确评价以及空间变异特征的准确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某一种方法运算所得结果可能并不能精确、有效的反映灌区灌溉用水效率的真实情况。研究区范围内,不同灌区的灌溉用水效率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变异性,整体呈现东南部和西北部灌区相对偏低,而东北部和中部灌区相对偏高的空间分布模式。此外,研究所构建的CSA-RFR模型相对于En WTOPSIS模型以及ICA-SVM模型在灌区灌溉用水效率评价中应用效果更好,综合性能更高。(4)基于CSA-RFR模型,运用袋外数据错误率评估法对灌区灌溉用水效率的关键驱动因子及其驱动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与讨论。结果表明:地表水水质对研究区灌溉用水效率空间变异的影响程度最大。地表水水质、多年平均降水量、灌溉水利用系数、灌区技术员数量以及平均含水层厚度对研究区灌溉用水效率的影响位于第一层次,属于最为重要指标。自然条件维、工程技术维、管理水平维以及生态环境维指标,在影响灌区灌溉用水效率最为重要指标中均有分布,而农业经济维指标也在较为重要指标中有所分布。此外,生态环境维对研究区灌溉用水效率的作用强度最大,而农业经济维对研究区灌溉用水效率的作用强度最小。上述研究整体验证了,灌区灌溉用水效率是一个多维度和多因子综合影响与约束下的结果。(5)以灌区灌溉用水效率空间变异性及其关键驱动因子识别结果为依据,以空间优化和均衡发展为目标,通过情景分析法设置了11种优化调控情景模式。据此,对灌区灌溉用水效率进行了空间优化与调控。结果表明:研究区范围内,需要调控的灌区依次为:龙头桥灌区、蛤蟆通灌区、红旗灌区、松江灌区、梧桐河灌区、团结灌区以及江川灌区,共计7个灌区。可供选择的调控因子依次为:地表水水质、灌溉水利用系数、灌区技术员数量、平均含水层厚度、灌区工程配套率、支渠复杂性、人均可支配收入、地下水水质以及渠系水利用系数,共计9个因子。依照初始设定的不同优化调控情景模式,将需要调控灌区的灌溉用水效率逐级提升到Ⅲ~Ⅴ级,分别识别到强度最低的调控情景,同时定量化的给出了不同灌区的不同灌溉用水效率提升等级所对应不同关键驱动因子改善的下限百分比与优先序,进而为相应灌区的灌溉用水效率综合提升,提供了可参考的目标。

严格[4](2021)在《灌区运行状况诊断及其调控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赵世秀[5](2021)在《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综合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对经济新常态的挑战,中央提出了供给侧、需求侧双向改革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制定了新型城镇化战略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其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优化资源要素配置,落实好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积极提升发展质量,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但“三农”问题和新型城镇化存在区域复杂性和差异性,黑龙江垦区作为中国最大的垦区,现代化大农业示范效应显着,农业占比高,城镇化过程具有特殊性。农业机械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到粮食安全,供、需双向改革,区域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利实现。因此,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路,综合农业系统工程、协同论、计量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对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协调发展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研究。(1)建立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研究模型。在界定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按时序分析了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运用新经济增长理论、系统论等,结合黑龙江垦区的实际情况,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梳理了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机理,建立了农机化和新型城镇化两变量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和系统耦合度模型。(2)综合评价黑龙江垦区农机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基于DPSIR概念模型,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五个维度,分别建立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加权平均法计算的线性模型得出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综合评价值从2004年的0.2增长到2018年的6.21,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值从2004年的0.19增长到2018年的1,两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均呈现不断提升趋势,经济收入、农机动力、劳动生产率、人的文化素养等主要因素对各系统影响明显。在评价过程中,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主观权重,粒子群算法优化的投影寻踪模型计算客观权重,进而求得综合权重进行综合评价,使评价更高效、准确。(3)实证研究黑龙江垦区农机化和新型城镇化动态发展关系。运用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VAR模型和生产函数模型,采用时间序列统计分析方法测算了农机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度、动态影响关系和贡献率。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结果显示:2018年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度达到优秀协调水平,两者间有着非常明显的互相影响关系,但耦合协调度显示,2004-2015年期间,农业机械化长期滞后于新型城镇化发展;2016-2018年,农业机械化出现加速发展,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2018年时,农机化和新型城镇化近乎实现同步协调发展,但此时新型城镇化滞后于农机化发展。VAR模型实证得出:2004-2018年间,农机化对城镇化的平均贡献率为38.76%,城镇化对农机化的平均贡献率为53.77%。基于CD生产函数测算的2004年-2018年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平均值为28.78%。通过农机贡献率值和各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可以看出,近些年来黑龙江垦区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与劳动力资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农业机械总动力,环保投入,基础设施投入要素有关,其中农业机械化的贡献最为明显。因此,为促进两系统优化协调发展,应在不断提升农机化发展层次的同时,重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4)根据区情提出促进农机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对策。为使农机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至2035年全面实现现代化,应在政策制度、社会经济发展、科技人才三方面制定有效策略。政策制度层面,建立健全产业支撑和社会服务管理制度,建立起与黑龙江垦区改革相适应的农业现代化产业支撑金融、服务、管理政策体系,发挥政府部门社会管理职能的优势,提高城镇治理水平和社会保障服务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继续坚持发展现代化农业,发挥现代企业经管优势,促进农机智慧化升级发展,延展产业链推动农机制造业、服务业发展;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发挥特色城镇化集聚效应,加强城镇吸引力,促进城镇经济繁荣,发挥市场作用,促进资源的进一步优化配置。科技创新和人才育成方面,鼓励研发和创新,提升农机化高科技水平;培养具备现代农机技术的职业农民和引进高质素农机智慧化专业人才,形成人力资源、资金运用和产业发展进一步优化协调的城乡融合发展新局面。

冯建平[6](2020)在《区域洪水灾害恢复力测度及其对农业种植结构影响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区域洪水灾害系统恢复力评价方法薄弱、恢复力驱动机制研究匮乏、不合理农业种植结构促使区域洪涝灾害的抵抗力逐渐降低,农业生产饱受洪水灾害威胁等问题,在解析恢复力概念的基础上,探索区域洪水灾害恢复力内涵、构建适宜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相关系数,将洪水灾害恢复力作为种植约束条件,建立区域农业种植结构模型,引入风驱动优化算法(Wind Driven Optimization,WDO),提出一种改进的洪水灾害恢复力投影寻踪(Projection Pursuit,PP)评价模型、熵权结合灰色关联综合模型及最小二乘与多项式拟合种植结构多目标优化模型。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以黑龙江省红兴隆管理局管辖的各个农场为主要研究范围,经分析基础资料,查找红兴隆管理局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基于探讨洪水灾害恢复力研究进展,明确洪水灾害恢复力概念,解析恢复力发展历史,因洪水灾害产生特点,提出指标层次框架图,海选包含自然环境、人文社会、经济发展和防洪技术四个准则层共43个初选指标,参照目前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存在不足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主、客观评价因素,采用R聚类—因子分析筛选方法,最终确定15个优选指标,为后续洪水灾害恢复力评价及洪水灾害恢复力约束下农业种植结构优化研究,提供有效前提保障。(2)通过Rastrigin和Schaffer两种函数测试风驱动优化、改进粒子群(APSO)、改进遗传(AGA)三种算法性能,WDO算法展现出的寻优成功率明显高于APSO、AGA两种算法。同时在收敛曲线图中,WDO算法展现出收敛速度快,拟合效果最好的效果。进而采用WDO优化PP模型,并结合区域现状,对12个农场进行洪水灾害恢复力时空变异特征分析,结果符合当地实际情况:2002-2009年间洪水灾害恢复力等级处于较差的IV级农场数量由整体的25%下降至8.3%;2009-2016年,除八五二与曙光两农场洪水灾害恢复力指数降低,其余农场洪水灾害恢复力均有提升。2002-2016年,红兴隆管理局中部地区的五九七、双鸭山、曙光及红旗岭农场洪水灾害恢复力较差,其余洪水灾害恢复力较好农场主要分布在红兴隆管理局东西两侧临江区域。红兴隆管理局各农场整体洪水灾害恢复力分布特征呈现“由北向南逐渐降低,由沿江两侧向中心内陆逐渐降低”趋势。(3)采用熵权法结合灰色关联综合模型对红兴隆管理局下辖12农场分别进行洪水灾害恢复力驱动因子识别,确定森林覆盖率、水田覆盖率、防护林占森林面积比、第一产业比重、农业用水利用率、排灌能力为红兴隆管理局各农场洪水灾害恢复力关键驱动因子,同时关注其余指标变化情况,解析12农场各自洪水灾害恢复力演变趋势。此外,继续采用风驱动优化投影寻踪模型(WDO-PP)评估红兴隆管理局整体驱动力情况,发现“森林覆盖率”、“农业用水利用率”及“防护林占森林面积比”为整体研究区域的主要驱动力,并进一步分析红兴隆管理局洪水灾害恢复力指数变化趋势,印证WDO-PP模型及熵权法结合灰色关联综合模型可同时识别区域洪水灾害恢复力演化特征。为红兴隆管理局洪水灾害恢复力稳定性与维持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有力支撑。(4)解析目前种植结构优化模型研究,以红兴隆管理局及下辖12个农场为例,基于最小二乘与多项式拟合模型的多目标优化方法,明确种植结构研究中各项决策变量间关系的对立统一性,在常见约束条件中添加洪水灾害恢复力系数及其他辅助模型,计算自然、社会、经济、生态等效益情况,预测该农场2020、2025及2030年作物需求量,作物种植面积等信息,并采用均方误差方法,讨论该农场加入洪水灾害恢复力约束前后结果稳定性及合理性。预测结果表明,未来红兴隆管理局整体效益呈现向好状态,未来作物种植总面积逐步扩大,玉米、水稻种植面积占比明显提升,作物需求继续扩大,添加洪水灾害恢复力约束系数后,预测结果均方误差平均缩小3倍以上。类比于其他以玉米、大豆、水稻及其它经济作物为主进行种植的区域,在生产过程中保证各区域经济提升的同时,需要继续丰富种植区域植物多样性,提升区域环境抵御灾害能力。未来可凭借种植结构优化研究,达到提升区域农场范围内抵抗洪水灾害能力、提供合理的水旱作物种植比例、降低洪水灾害危险风险的目标,为未来农场区域农业种植结构研究提供新思路。

周丽慧[7](2020)在《灌溉用水效率约束下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及其决策支持系统研究》文中认为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部,该区域土质肥沃,气候适宜,光照条件好,雨热同季,污染少,适于农作物生长,农业生产增产的潜力巨大。主要种植作物有水稻、玉米和大豆,是中国最主要的粮食产区。但是经过多年的高强度开发种植,当地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大量抽取地下水,造成了局部地区出现了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现象。此种背景下,如何科学管理灌区灌溉用水已经成为保障区域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迫切需求。本文选取位于三江平原上的梧桐河灌区、锦西灌区、松江灌区、友谊农场灌区(本文简称友谊灌区)、幸福灌区、蛤蟆通灌区、江川灌区、八五三灌区、大兴灌区、龙头桥灌区等10个典型灌区作为研究对象。在文中构建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三种数学评价模型对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进行评价,运用指标权重和情景分析对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驱动力进行解析,并应用预测模型及评价模型预测其未来发展态势,优化配置研究区域灌溉用水结构,研发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决策支持系统,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合理选择灌溉水利用效率评价指标是有效使用指标的前提,而制订科学严谨的指标选择方案又是解决评价指标选择难题的关键。为了使评价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的指标更加全面和科学,本文构建了一种新的评价指标的优选模型,将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型(DPSIR模型)与基于信息显着性差异的评价指标优选模型(ISD模型)相结合,构建了一种新颖的DPSIR-ISD评价指标优选组合模型。将初选指标选择约束在DPSIR框架内,减少了指标初选集建立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干扰,使指标体系更加科学合理。结合研究区域实际情况,首先将50个初筛指标中的6个信息重复和不完善的指标剔除,再利用DPSIR-ISD模型将评价指标数量由44个优选至14个,即用31.82%的指标数量反映了91.88%的原始信息。将DPSIR-ISD法与SC-ISD法和ISD法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本文提出的DPSIR-ISD法兼顾了指标体系的完备性与简洁性,且更契合研究区域实际情况,在指标优选中具有明显优势。研究成果可为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评价指标研究提供一种更加简单便于应用的指标优选体系。(2)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评价在灌区灌溉用水监测、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和工程管理与决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采用基于萤火虫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FA-PP模型)、基于熵权法的逼近理想解排序模型(EWM-TOPSIS模型)和基于CRITIC法的逼近理想解排序模型(CRITIC-TOPSIS模型)三种评价模型对研究区域10个典型灌区灌溉用水效率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灌区灌溉用水效率综合指数由高到低排序为:梧桐河>江川>锦西>松江>幸福>八五三>大兴>蛤蟆通>龙头桥>友谊,而对评价模型在可靠性和稳定性两方面综合分析对比之后发现,EWM-TOPSIS模型优于FA-PP模型和CRITIC-TOPSIS模型。(3)利用评价模型得出的评价指标投影方向和指标权重,根据序号总和理论分析出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主要驱动因子,并运用情景分析方法对灌区灌溉用水效率驱动机制进行解析。以梧桐河灌区作为典型灌区,应用ARIMA预测模型对其各评价指标数值进行预测,并将评价指标自2000年至2028年的时间序列通过EWM-TOPSIS模型进行评价,以此预测其灌区灌溉用水效率未来发展态势。结果表明,评价指标R3(单位面积水利工程投资额)、R5(单位面积固定职工人数)、R4(水费征收率)、P2(耕地面积占比)、S1(人均水资源量)、D5(单位面积机电井数量)、I8(单位面积灌溉用水量)、S9(地下水水质等级)、S2(林草覆盖率)为灌区灌溉用水效率主要驱动因子。灌区灌溉用水效率是一个综合性评价结果,各评价指标驱动力虽有不同,但是单一指标的驱动力并不突出。梧桐河灌区灌溉用水效率未来发展趋势积极向好,至2028年,梧桐河灌区的灌溉用水效率综合指数与2000年相比,提高64%,与2018年相比,提高11%。(4)基于最小二乘算法,构造了在灌溉用水效率约束下的灌溉用水优化配置模型,对研究灌区灌溉水资源进行了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优化当地的灌溉用水结构。优化结果显示,预测2025年、2030年三江平原各典型灌区灌溉水资源量分别按照在基准年2013年增加60%和70%的基础上,锦西灌区、松江灌区、友谊灌区、江川灌区、八五三灌区和大兴灌区的地下水灌溉用水量按照基准年均有大幅度下降,能够达到回补平衡地下水的目的,使用水结构更为合理。以2013年为基准年,加入灌溉用水效率约束系数之后,地下水灌溉总量减少8.72%,降幅明显,可以极大的缓解当地的地下水超采情况.(5)研发灌溉用水效率约束下的灌区灌溉用水优化配置决策支持系统。本系统操作界面设计简洁,功能显示清晰,具有很强的人机交互能力。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分为灌区灌溉用水效率评价模块和灌区灌溉用水优化配置模块两部分,模块功能独立设计,用户可以根据各灌区的实际情况制订和修改相关参数。

兰英[8](2019)在《临武县精细农业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是农业中的一个大国,农业水平普遍偏低,浪费大效率低下的现象突出;传统的翻耕、灌溉、施肥、收割问题频频,由于过度施肥及农业资源无法得到最大化的生产污染环境并且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临武县隶属湖南省郴州市,在当前的农业发展中,存在农产品不强不优不精、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加剧、土地资源的制约瓶颈凸显、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而想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去适度发展精准细致的农业。发展精细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能够缓解上述现代农业中出现的问题,因此促进精细农业的发展就成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在充分了解精细农业的国内外现状以及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去探索发现临武县精细农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深入探究其原因,最后通过剖析临武县精细农业成功的案例得出建议,要促进临武县精细农业发展必须要发展多样式的精细农业模式,必须要注重节水节肥,也必须要对劳动者素质进行提升以及对相关基础设施进行完善等。由此来不断提升临武县精细农业的发展。本文在中国新时代背景下,对湖南省临武县精细农业的相关问题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是根据国内外对精细农业的研究动态,包括精细农业的内涵、技术应用、体系构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发展模式等几方面的动态研究,从整体上了解了精细农业。再根据相关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支撑。其次是本文的主体内容,从临武县精细农业的发展现状入手,通过了解临武县及其精细农业发展的现状,找出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在此基础上,选取精细发展的成功案例—大冲辣椒并且深入剖析成功的发展的经验,由此得出相关启示。最后,依据临武县精细农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原因、案例启示这三个方面提出要促进精细农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张敏[9](2019)在《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在保障国民经济的稳定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十三五”期间是我国农业加快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紧紧围绕供给侧改革,积极提升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率是当前的主要任务。黑龙江垦区作为我国国有农业经济的中坚力量,应切实发挥带头作用,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当前农业发展面临巨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虽然垦区具有较充足的农业生产资源,但是长期以往依赖要素的投入促进产出增长,不仅会丧失资源优势,同时也会由于农药、化肥的过量投入对垦区的黑土地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另一方面,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正在兴起,现代农业建设的步伐也逐渐加快,这为黑龙江垦区的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垦区应率先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将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作为垦区深化供给侧改革的主攻方向,打造农业领域的航母。为此,本文以黑龙江垦区农业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SBM方向性距离函数测算了垦区整体、各管理局以及各农场静态层面的农业生产效率——农业技术效率。结果显示,整体层面,垦区农业生产存在技术无效率,投入冗余是造成无效率的主要原因,其次为坏产出带来的影响,好产出已经达到完全技术有效。从各管理局来看,技术无效率水平由高到低分别为齐齐哈尔局、北安局、九三局、绥化局、哈尔滨局、宝泉岭局、红兴隆局、牡丹江局、建三江局。造成各管理局农业技术无效率的三种关键因素分别为农业用电量无效率,坏产出(总氮和总磷流失)无效率以及劳动力投入无效率。100个农场中仅有闫家岗农场实现完全技术有效,其余99个农场均表现出技术无效率。基于农业技术无效率测量值,利用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进一步测算了动态层面的农业生产效率——全要素生产率。结果显示,1994-2017年垦区整体层面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增长。从其分解项来看,技术效率发生了下降,但是垦区整体的生产前沿向前推移,实现了技术进步,而且技术进步程度要大于技术效率的下降程度,从而表现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垦区农业生产效率的因素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四个核心变量中,只有科技创新对农业生产效率表现为正向影响,但影响并不显着。而垦区当前的人力资本水平、农业生产性服务和对外开放水平对垦区农业生产效率均表现为显着的负向影响。六个控制变量中,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化水平对农业生产效率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而经济发展水平和受灾率则表现为显着的负向影响。基于此,为垦区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朱砂[10](2019)在《阜新市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田水利设施发展情况不但对种粮户和农村居民生产、生活产生影响,而且对农业经济发展、粮食综合生产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实行全面的管理模式改革,即通过改进和创新管理模式来实现管理效率的提升,对农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农田水利设施发展是直接对种粮户和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及农业经济发展,粮食综合生产能为农业产生重大的影响。实行全面的管理模式改革,即通过改进和创新管理模式来实现管理效率的提升。本文从阜新市乌龙坝镇农田水利设施发展现状及管理中问题入手,分析得出该地区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主要存在产权不明确、重建轻管、财政资金投入不足,专业管理人才稀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水资源保障能力不足等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政策建议:一是在国家大力倡导对重要市政公用类项目优先采取公私合营的创新融资模式——即“PPP”模式来建设管理的背景下,将政策性管理与市场化管理有机结合,旨在解决建设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二是在管理模式中推行农户用水协会管理体制、集约化管理模式、引入“水管员”确保工程长期良性运行。通过对农田水利设施管理模式的探索从而实现乡村在水资源利用与节能生产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目的。推动我国农村的产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缩短城市与农村的贫富差距,加快“十三五”期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速度。真正做到让农民有地可种,增产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二、友谊农场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友谊农场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3)复杂性视角下灌区灌溉用水效率空间变异特征及其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立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灌溉用水效率研究历程
        1.3.2 灌溉用水效率概念与相关术语研究
        1.3.3 灌溉用水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1.3.4 灌溉用水效率评价方法研究
        1.3.5 灌溉用水效率驱动因子研究
        1.3.6 灌溉用水效率综合调控研究
        1.3.7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资料来源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江河水系
        2.1.3 气候状况
        2.1.4 土壤条件
    2.2 水资源与农业经济概况
        2.2.1 水资源开发利用
        2.2.2 农业经济发展
    2.3 资料来源
        2.3.1 资料收集
        2.3.2 数据处理
    2.4 本章小结
3 灌区灌溉系统复杂性测度及其空间变异特征研究
    3.1 灌区灌溉系统复杂性内涵辨析
    3.2 研究方法
        3.2.1 输配水渠系复杂性测度方法
        3.2.2 降水复杂性测度方法
        3.2.3 多模型优选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灌区尺度输配水渠系复杂性特征分析
        3.3.2 干渠尺度输配水渠系复杂性特征分析
        3.3.3 支渠尺度输配水渠系复杂性特征分析
        3.3.4 降水时序复杂性特征识别
        3.3.5 降水复杂性测度多熵模型优选
        3.3.6 基于区分度理论的样本熵优化路径
        3.3.7 样本熵模型参数优选
        3.3.8 基于最优熵模型的降水复杂性测度
    3.4 讨论
        3.4.1 灌区输配水渠系复杂性测度方法分析
        3.4.2 灌区输配水渠系复杂性空间尺度效应分析
        3.4.3 输配水渠系复杂性与灌溉水利用系数相关性分析
        3.4.4 灌区输配水渠系优化路径分析
        3.4.5 降水复杂性测度方法与结果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灌区灌溉用水效率综合表征指标体系研究
    4.1 灌区灌溉用水效率内涵辨析
        4.1.1 灌溉用水效率内涵与要义
        4.1.2 灌溉用水效率综合表征
    4.2 研究方法
        4.2.1 内梅罗指数法
        4.2.2 数据标准化
        4.2.3 变异系数
        4.2.4 系统聚类
        4.2.5 皮尔逊相关系数
        4.2.6 累计信息含量检验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灌区水环境质量检测
        4.3.2 初始指标数据集构建
        4.3.3 指标体系优选模型构建
        4.3.4 灌溉用水效率指标体系优选
    4.4 讨论
        4.4.1 指标体系构建的逻辑框架分析
        4.4.2 指标体系优选模型与结果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灌区灌溉用水效率综合评价及其空间变异特征研究
    5.1 研究方法
        5.1.1 基于乌鸦搜索算法优化的随机森林回归模型
        5.1.2 基于熵权法改进的逼近理想解排序模型
        5.1.3 基于帝国竞争算法优化的支持向量机模型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基于CSA-RFR模型的灌区灌溉用水效率评价
        5.2.2 基于En W-TOPSIS模型的灌区灌溉用水效率评价
        5.2.3 基于ICA-SVM模型的灌区灌溉用水效率评价
        5.2.4 灌区灌溉用水效率综合模拟评价结果厘定
        5.2.5 灌区灌溉用水效率空间变异特征分析
    5.3 讨论
        5.3.1 不同模型优化效果分析
        5.3.2 不同模型评价结果稳定性与可靠性分析
        5.3.3 灌区灌溉用水效率空间变异模式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灌区灌溉用水效率驱动机制研究
    6.1 研究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指标对灌区灌溉用水效率的影响程度排序
        6.2.2 不同指标对灌区灌溉用水效率影响的重要性分级
        6.2.3 不同维度指标在不同重要等级中的分配状况分析
        6.2.4 不同维度指标对灌区灌溉用水效率的影响程度分析
    6.3 讨论
    6.4 本章小结
7 灌区灌溉用水效率优化调控模式研究
    7.1 研究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基础情景方案设定
        7.2.2 优化情景方案设定
        7.2.3 不同情景下灌区灌溉用水效率优化调控效果分析
        7.2.4 基于优化情景的灌区灌溉用水效率调控方案确定
    7.3 讨论
        7.3.1 灌区灌溉用水效率优化调控模式分析
        7.3.2 灌区灌溉用水效率优化调控优先序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分析
    2.1 黑龙江垦区概况及特点
        2.1.1 黑龙江垦区概况
        2.1.2 黑龙江垦区特点
    2.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分析
        2.2.1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
        2.2.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影响因素
        2.2.3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2.3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分析
        2.3.1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历程
        2.3.2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影响因素
        2.3.3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2.4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机理
        2.4.1 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与城镇化互动经验借鉴
        2.4.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过程
        2.4.3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系统模型
    2.5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
    3.1 评价模型
        3.1.1 DPSIR概念模型
        3.1.2 DPSIR模型逻辑关系分析
    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2.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3.2.3 评价指标体系
    3.3 权重的计算方法
        3.3.1 主观权重的确定
        3.3.2 客观权重的确定
        3.3.3 综合权重计算
    3.4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综合评价
        3.4.1 评价指标有效性分析
        3.4.2 计算权重
        3.4.3 黑龙江垦区农机化发展状态评价
    3.5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综合评价
        3.5.1 评价指标有效性分析
        3.5.2 计算权重
        3.5.3 黑龙江垦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状态评价
    3.6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度测评及影响关系分析
    4.1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度测评
        4.1.1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测算
        4.1.2 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4.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实证
        4.2.1 计量模型说明
        4.2.2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实证
    4.3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对新型城镇化增量贡献测评
        4.3.1 农业机械化对新型城镇化增量贡献理论基础
        4.3.2 黑龙江省垦区农业机械化对新型城镇化增量贡献实证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策略
    5.1 制度机制改革策略
        5.1.1 完善城乡一体化各项管理制度
        5.1.2 改革优化相关主体职能
        5.1.3 深化农垦改革落实产业发展政策
    5.2 社会经济发展策略
        5.2.1 发展垦区特色新型城镇化策略
        5.2.2 差异化可持续发展农业机械化
        5.2.3 优化产业结构升级
    5.3 科技人才策略
        5.3.1 注重人才培养与引进
        5.3.2 加快农机化技术创新应用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6)区域洪水灾害恢复力测度及其对农业种植结构影响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立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恢复力概念辨析
        1.3.2 洪水灾害恢复力研究
        1.3.3 农业种植结构优化研究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区域洪水灾害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1 研究区域
        2.1.1 地理位置及行政分区
        2.1.2 气候及地形地貌特征
        2.1.3 水资源特征
        2.1.4 经济及土地利用特征
    2.2 数据来源
    2.3 研究方法
        2.3.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2.3.2 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布
        2.3.3 评价指标内涵解析
        2.3.4 指标筛选数据处理
        2.3.5 指标层信息筛选—R聚类
        2.3.6 聚类数目合理性验证—K-W检验
        2.3.7 指标信息含量最大化
        2.3.8 指标体系合理性判定
        2.3.9 指标筛选流程
    2.4 结果与分析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3 区域洪水灾害恢复力时空变异特征研究
    3.1 研究方法
        3.1.1 投影寻踪模型
        3.1.2 改进遗传算法
        3.1.3 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
        3.1.4 风驱动优化算法
        3.1.5 风驱动优化投影寻踪模型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洪水灾害恢复力评价标准
        3.2.2 洪水灾害恢复力时空变异特征分析
    3.3 讨论
        3.3.1 模型参数设置
        3.3.2 模型性能测试
        3.3.3 模型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洪水灾害恢复力约束下区域农业种植结构驱动机制研究
    4.1 研究方法
        4.1.1 熵权法
        4.1.2 灰色关联法
        4.1.3 综合测度模型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洪水灾害恢复力关键驱动因子识别
        4.2.2 洪水灾害恢复力驱动力分析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洪水灾害恢复力约束下区域种植结构优化模型研究
    5.1 研究方法
        5.1.1 多目标优化
        5.1.2 相关参数预测模型
        5.1.3 模型求解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相关参数预测分析
        5.2.2 种植结构优化结果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灌溉用水效率约束下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及其决策支持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立题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灌溉用水效率评价指标研究
        1.3.2 灌溉用水效率评价研究
        1.3.3 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1.3.4 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1.3.5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灌区灌溉用水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研究区域
        2.1.1 地理位置及行政分区
        2.1.2 气候及地形地貌
        2.1.3 水资源状况
        2.1.4 社会经济状况
    2.2 数据来源
        2.2.1 统计数据来源
        2.2.2 试验数据来源
    2.3 研究方法
        2.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2.3.2 评价指标筛选原理
        2.3.3 评价指标模型构建
        2.3.4 评价指标体系合理性判别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灌溉用水效率评价指标初选集的确定
        2.4.2 信息显着性指标筛选及分析
        2.4.3 指标体系结果分析
    2.5 讨论
        2.5.1 指标体系合理性分析
        2.5.2 指标体系可靠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灌区灌溉用水效率评价研究
    3.1 数据来源
    3.2 研究方法
        3.2.1 基于萤火虫算法的投影寻踪评价模型
        3.2.2 逼近理想解排序模型
        3.2.3 基于熵权法的逼近理想解排序模型
        3.2.4 基于CRITIC法的逼近理想解排序模型
        3.2.5 灌区灌溉用水效率评价模型性能评估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基于FA-PP模型的灌区灌溉用水效率测度
        3.3.2 基于EWM-TOPSIS模型的灌区灌溉用水效率测度
        3.3.3 基于CRITIC-TOPSIS模型的灌区灌溉用水效率测度
        3.3.4 各评价模型灌区灌溉用水效率评价结果对比
    3.4 讨论
        3.4.1 各评价模型的稳定性比较
        3.4.2 各评价模型的可靠性比较
        3.4.3 各灌区综合指数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灌溉用水效率驱动力解析及其发展态势分析
    4.1 数据来源
    4.2 研究方法
        4.2.1 序号总和理论
        4.2.2 情景分析
        4.2.3 ARIMA预测模型
        4.2.4 EWM-TOPSIS模型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灌区灌溉用水效率主要驱动因子分析
        4.3.2 建立调控情景分析模式集
        4.3.3 构建灌区灌溉用水效率评价指标预测矩阵
        4.3.4 灌区灌溉用水效率发展趋势及预测结果分析
    4.4 讨论
        4.4.1 灌区灌溉用水效率主要驱动因子合理性判别分析
        4.4.2 灌区灌溉用水效率驱动机制分析
        4.4.3 灌区灌溉用水效率未来演变趋势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灌溉用水效率约束下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5.1 数据来源
    5.2 研究方法
        5.2.1 多目标水资源配置模型
        5.2.2 多目标水资源配置模型计算原理
        5.2.3 多目标水资源配置模型构建
        5.2.4 模型数据及参数的确定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灌溉用水量预测
        5.3.2 种植结构预测
        5.3.3 灌溉定额预测
        5.3.4 优化配置结果分析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决策支持系统研制
    6.1 数据来源
    6.2 研究方法
        6.2.1 系统需求分析
        6.2.2 系统设计原则
        6.2.3 系统设计方法
        6.2.4 系统模块设计
        6.2.5 系统设计
    6.3 结果与分析
        6.3.1 系统运行
        6.3.2 系统模块设置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临武县精细农业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2.3 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文章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2 基本特征
        2.2.1 产业定位精准化
        2.2.2 生产技术精细化
        2.2.3 经营管理精致化
        2.2.4 业态发展精妙化
        2.2.5 要素配置精细化
        2.2.6 市场对接精细化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生态农业理论
        2.3.2 农业可持续发展观
        2.3.3 精准农业
第3章 临武县精细农业发展现状
    3.1 临武县发展的基本情况
        3.1.1 临武县地理环境
        3.1.2 临武县经济发展现状
        3.1.3 临武县农业发展情况
    3.2 临武县精细农业现状
        3.2.1 品种精细,优势产业园区逐渐形成
        3.2.2 管理精细,新型经营主体适度发展
        3.2.3 加工精深,优势农产品价值空间拓展
        3.2.4 销售精细,农产品商品化率稳步提升
第4章 临武县精细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临武县精细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1.1 农产品品种层次开发不足、缺乏特色
        4.1.2 资源化生产、清洁生产不完全
        4.1.3 非优势农产品价值空间较小
        4.1.4 专业化新型服务主体带动能力弱
        4.1.5 农产品优质率低
        4.1.6 精准的市场合作率低
        4.1.7 缺少科技资源的精细配置
    4.2 临武县精细农业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缺乏对产业精细布局
        4.2.2 缺少精准、高效的施肥用药
        4.2.3 非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不够
        4.2.4 对专业新型服务主体的培育不够
        4.2.5 缺少“因土而异”的农业生产方式
        4.2.6 农民科技意识不强
第5章 临武县大冲辣椒精细发展案例分析
    5.1 大冲辣椒发展概况
    5.2 大冲辣椒精细发展概况
        5.2.1 精准定位产业核心以突出特色农产品
        5.2.2 极致经营管理细节以提升劳动生产率
        5.2.3 精确配置要素以合理优化资源分配
        5.2.4 细化生产技术以推动发展绿色农业
        5.2.5 精确对接市场以开拓增加销售渠道
    5.3 大冲辣椒精细发展的启示
        5.3.1 注重发展科技农业、质量农业和绿色农业
        5.3.2 合理规划和建立精细农产品基地
        5.3.3 注重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
第6章 提升临武县精细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创新思路整合要素,建立精细农产品基地
    6.2 推进农业产业、生产和经营三大体系齐发展
    6.3 发展精致化的经营管理模式
    6.4 发展多样的精细农业模式
    6.5 精准施水施肥,提高水肥资源利用率
    6.6 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
    6.7 政府牵头完善精细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关于农业生产效率的研究
        1.3.2 关于资源和环境约束下农业生产效率的研究
        1.3.3 关于农业生产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
        1.3.4 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分析
    2.1 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界定
    2.2 基础理论分析
        2.2.1 经济增长理论
        2.2.2 全要素生产率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垦区农业发展现状
    3.1 黑龙江垦区基本概况
    3.2 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投入和产出情况
        3.2.1 垦区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情况
        3.2.2 垦区农业生产中农药和化肥投入情况
        3.2.3 垦区农业产出情况
    3.3 黑龙江垦区农业科技发展现状
    3.4 黑龙江垦区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现状
    3.5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效率测算及分析
    4.1 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效率测算模型构建
        4.1.1 技术效率测算模型
        4.1.2 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模型
    4.2 指标选取及数据处理
    4.3 黑龙江垦区农业技术效率测算结果及分析
        4.3.1 垦区整体层面农业技术效率测算结果及分析
        4.3.2 各管理局和农场层面农业技术效率测算结果及分析
    4.4 黑龙江垦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结果及分析
        4.4.1 垦区整体层面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结果及分析
        4.4.2 各管理局和农场层面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各项因素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分析
        5.1.1 农业人力资本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5.1.2 农业科技创新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5.1.3 农业对外开舰生产效率的影响
        5.1.4 农业生产性服务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5.2 变量选取及模型构建
        5.2.1 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
        5.2.2 回归模型构建
        5.2.3 单位根检验
    5.3 回归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提升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效率的对策建议
    6.1 加快垦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6.2 积极创建垦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6.3 推动垦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6.4 加强垦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6.5 扩大垦区农业对外开放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阜新市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农田水利设施管理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农业基础设施相关理念
        2.1.1 农业基础设施概念
        2.1.2 农业基础设施特征
    2.2 农田水利设施相关理论
        2.2.1 农田水利设施概念
        2.2.2 农田水利设施特征
        2.2.3 农田水利设施发展模式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公共产品理论
        2.3.2 项目管理理论
3 阜新市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现状
    3.1 阜新市自然概况
    3.2 阜新市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现状
        3.2.1 阜新市节水灌溉工程项目建设情况
        3.2.2 阜新市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项目情况
        3.2.3 中央农田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情况
        3.2.4 省级农村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情况
        3.2.5 阜新市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资情况
    3.3 阜新市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现状
        3.3.1 水利工程管理制度
        3.3.2 人员机构配备
        3.3.3 水利建设管理方式
    3.4 阜新市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4.1 轻管产权不明
        3.4.2 财政资金投入不足
        3.4.3 专业管理人才缺失
        3.4.4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发展相对滞后
4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模式比较分析
    4.1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理模式分析
        4.1.1 集体管理模式
        4.1.2 市场化管理模式
    4.2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理模式借鉴
        4.2.1 国内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理经验
        4.2.2 国外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管理经验
        4.2.3 国内外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经验总结
    4.3 阜新市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模式的选择
        4.3.1 阜新市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模式选择
        4.3.2 阜新市农田水利设施管理模式
5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模式应用
    5.1 乌龙坝镇农田水利项目概况
    5.2 乌龙坝镇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模式
        5.2.1 “民办公助”项目建设
        5.2.2 重点项目建设
    5.3 乌龙坝镇项农田水利设施管理模式
        5.3.1 建立农户用水协会滴灌管理体系
        5.3.2 引入集约化管理模式
        5.3.3 采用分级管理方式
        5.3.4 实施绩效管理办法
    5.4 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问题的办法
        5.4.1 整合资源实施科学化管理办法
        5.4.2 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财政资金投入
        5.4.3 深化农田水利管理机制改革
        5.4.4 借鉴国外水利设施建设管理经验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友谊农场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空间分辨率的友谊农场耕地质量遥感评价研究[D]. 钱蕾.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2]灌区运行状况诊断及其调控模式研究[D]. 严格.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3]复杂性视角下灌区灌溉用水效率空间变异特征及其调控机制研究[D]. 张亮亮.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4]灌区运行状况诊断及其调控模式研究[D]. 严格.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5]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综合评价研究[D]. 赵世秀.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01)
  • [6]区域洪水灾害恢复力测度及其对农业种植结构影响效应研究[D]. 冯建平.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7]灌溉用水效率约束下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及其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 周丽慧.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8]临武县精细农业发展问题研究[D]. 兰英.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9]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张敏.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10]阜新市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理模式研究[D]. 朱砂.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节水灌溉技术在友谊农场的应用与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